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五至三百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二至三百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五至三百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七至三百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1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12.djvu/11

大清一統志

 處州府在浙江省治南一千九十八里東西距四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十里東至溫州府永嘉

  縣界二百七十里西至福建建寕府浦城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溫州府泰順縣界二百三十里北

  至金華府武義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溫州府瑞安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建寕府政和縣治

  四百六十里東北至金華府永康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衢州府龍游縣治二百七十里自府治

  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鬥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戰國屬越後屬楚秦

  為閩中郡漢初為東甌國地後屬會稽郡為囘浦

  縣地後漢為章安縣地三國呉兼屬臨海郡晉屬

  永嘉郡時郡治永寕即今溫州宋齊以後因之隋平陳廢郡

  始改置處州治括蒼縣開皇十二年改曰括州大

  業初改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復曰括州兼置總

  管府貞觀元年府罷天寶初改縉雲郡屬江南東

  道乾元初復曰括州大厯十四年復曰處州避太子諱

  建中初屬浙江東道五代屬呉越國宋仍曰處州

  縉雲郡屬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立處州路屬東

  浙行省明洪武初改處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隸浙江省領縣十

  麗水縣附郭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青田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松陽縣界

  五十五里南至景寕縣界一百十里北至縉雲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青田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雲和

  縣治一百十五里東北至縉雲縣界九十二里西北至宣平縣界四十里漢會稽郡囘浦縣地後漢

  為章安縣地三國呉以後為松陽縣地隋開皇九年析松陽縣之東鄉置括蒼縣為處州治十二年

  為括州治大業中為永嘉郡治唐初曰括蒼仍為括州治大厯十四年改曰麗水仍為處州治五代

  及宋因之元為處州路治明為處州府治 本朝因之青田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

  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溫州府永嘉縣界三十里西至麗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溫州府瑞安縣界一百里北至縉雲縣界一百里東南至瑞安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景寕

  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台州府仙居縣治三百四十里西北至縉雲縣治一百九十里漢囘浦縣

  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以後為松陽縣地隋為括蒼縣地唐景雲二年析置青田縣屬括州大厯

  中屬處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處州路明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縉雲縣在府東北九十

  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台州府仙居縣界八十五里西至麗水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青田縣界六十里北至金華府永康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溫州府永嘉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

  至麗水縣治九十二里東北至金華府東陽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金華府武義縣界四十五里

  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松陽縣地隋為括蒼縣地唐為麗水永康二縣地萬歲登封元

  年析置縉雲縣屬括州大厯中屬處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處州路明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

  陽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麗水縣界六十六里西至

  遂昌縣界四十里南至雲和縣界七十五里北至宣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雲和縣治一百十五里

  西南至龍泉縣界一百十七里東北至宣平縣治九十里西北至遂昌縣治七十五里漢囘浦縣地

  後漢章安縣地建安四年析置松陽縣屬會稽郡三國呉太平二年改屬臨海郡晉太寕初分屬永

  嘉郡宋齊至隋因之唐武德四年於縣置松州八年州廢屬括州貞元中徙治屬處州五代梁開平

  二年呉越改爲長松縣石晉天福四年又改爲白龍縣宋咸平二年復曰松陽縣仍屬處州元屬處

  州路明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遂昌縣在府西少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

  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松陽縣界二十里西至衢州府江山縣界一百里南至龍泉縣界九十里北至

  衢州府龍游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松陽縣治七十五里西南至龍泉縣治二百四十里東北至金華

  府湯溪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衢州府西安縣治一百七十里漢㑹稽郡太末縣地三國呉赤烏

  二年析置平昌縣屬東陽郡晉太康元年改爲遂昌宋齊因之隋廢後復置唐武德八年省入松陽

  景雲二年復置屬括州後屬處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處州路明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龍泉

  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雲和縣界八十里西至

  福建建寕府浦城縣界九十里南至慶元縣界七十里北至遂昌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景寕縣治二

  百四十里西南至浦城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松陽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衢州府江山縣治

  二百二十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以後為松陽縣地唐乾元二年析遂昌松陽之龍

  泉鄉置龍泉縣屬處州五代因之宋宣和三年曰劍川紹興元年復故元屬處州路明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慶元縣在府西南四百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福

  建福寕府夀寕縣界九十里西至建寕府松溪縣界三十里南至建寕府政和縣界六十里北至龍

  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夀寕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政和縣治九十里東北至景寕縣治二百里

  西北至龍泉縣治一百五十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以後為松陽縣地隋為括蒼縣

  地唐為龍泉縣地宋慶元三年析龍泉之松源鄉置慶元縣以紀年為名仍屬䖍州元屬處州路明

  初省入龍泉洪武十四年置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雲和縣在府西南一百十里東西

  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麗水縣界四十里西至龍泉縣界四十里南至景寕縣界二十里北

  至松陽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景寕縣治五十里西南至景寕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宣平縣治一百

  七十里西北至遂昌縣治九十五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以後為松陽縣地隋為括

  蒼縣地唐為麗水縣地明景泰三年析麗水之浮雲元和二鄉置雲和縣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

  宣平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麗水縣界八

  十里西至松陽縣界四十里南至麗水縣界八十里北至金華府武義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麗水縣

  界六十里西南至雲和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武義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遂昌縣治一百四十

  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吳以後為松陽縣地隋為括蒼縣地唐為麗水縣地明景泰三

  年析置宣平縣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景寕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

  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青田縣界一百十里西至慶元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溫州府泰順縣界

  九十里北至雲和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泰順縣治二百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寕府壽寕縣治二百里

  東北至青田縣治三百二十里西北至雲和縣治五十里漢囘浦縣地後漢章安縣地三國呉以後

  為松陽縣地隋為括蒼縣地唐以後為青田縣地景泰三年析置景寕縣屬處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湍流險阻九十里間三十六灘元和羣峯倚天

  清溪南奔淺深見底宋楊億與章廷評書雖連浙部寔控閩

  山方輿勝覽層峯複巘𢚩湍驚流桃花稽勾為門戶圳

  頭石塘為咽喉

 ︹風俗︺地瘠人貧躬儉嗇尚樸素安土重遷家習儒業

  獄訟甚稀賦輸素辦宋楊億與章廷評書多山少田勤於

  樹藝信鬼尚巫雖士大夫之家亦不免

 ︹城池︺處州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六元至元二十七年築 本朝順治十五年増築康熙雍

  正中屢修青田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水門五北倚山三面臨溪明嘉靖三十五年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修縉雲縣城無城惟東南北各有關門松陽縣城

  北倚山明嘉靖築牆為衛設關門四遂昌縣城無城倚山臨𨵿築短牆為衛有關門四

  龍泉縣城無城有關門四慶元縣城周三里門四西北水門一明嘉靖二十五

  雲和縣城無城有東西二關門宣平縣城無城有關門四景寕縣

  城無城有關門四

 ︹學校︺處州府學在府治南宋景祐中建 本朝雍正三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五名

  水縣學在縣治西南檡山巔宋康定中建 本朝康熙十八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五名

  青田縣學在縣治東宋崇寕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入學額數十六名縉雲

  縣學在縣治東宋治平中建 本朝順治七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松陽縣學

  在縣治東南唐武德中建 本朝康熙十八年重建入學額數十六名遂昌縣學

  治東南宋皇祐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龍泉縣學在縣治東宋天禧中建入學額數十

  慶元縣學在縣東門外明崇禎三年改建入學額數十二名雲和縣學

  在縣治西明景泰七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宣平縣學在縣治東明景泰五年建入學

  額數十二名景寕縣學在縣治北明景泰三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蓮城書

  院在府治南五雲書院即朱子祠在縉雲縣芝田書院在青田縣混元峯下

  明善書院在松陽縣西二十里宋咸淳中建金鰲書院在龍泉縣署東 本

  朝乾隆三十二年建松源書院在慶元縣東西都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邑令王恆建

  鰲峯書院在宣平縣東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令趙涵建 按舊志青田縣有混元書

  院心極書院並明嘉靖中建祀王守仁新建書院萬厯中知縣梅時雨建縉雲縣有獨峯書院宋嘉

  定中建美化書院嘉熙中建遂昌縣有鳳池書院明嘉靖中知縣池浴德建景寕縣有崇正書院萬

  厯中知縣林喬松建今皆圯廢又府治南有南明書院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劉廷璣建青田

  縣有石門書院在縣西七十里元至元中建龍泉縣有笏山書院在縣南三十里桂山書院在縣西

  五十里並宋端平中建今亦廢

 ︹戸口︺原額人丁一十二萬三千六百六十四今滋生男婦一百一十五萬八十八名口計二十二萬

  七千四十四戸又屯運男婦一千一百九十八名口計一百六十九戸

 ︹田賦︺田地共一萬四千七百七十頃八十七畝六分零額徴銀十二萬四千五百五十九兩八錢九

  分零米八千九百三十一石八斗七升零

 ︹山川︺天堂洞山在麗水縣東三十五里下有蟄龍洞為東境諸山之最高者少微

  山在麗水縣東南十里以郡應少微處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處州山西南絶頂有眉岩從下望

  之若列眉然別於小括山一名大括大連雲山在麗水縣東南四十里一名沙溪尖巉岩

  陡絶上插雲霄與青田小連雲山相接南明山在麗水縣南七里上有印月池旁有獻花

  岩高陽洞洞口有石樑為郡邑之勝大梁山在麗水縣南二十里北跨麗水南接青田登其

  巔俯瞰城郭村落盡在目前萬象山在麗水縣治西南俯臨城邑下瞰溪光城中之山凡

  十此其最高者檡山在麗水縣治西南多生檡木唐刺史李繁建夫子廟於山上俗呼廟山

  石羊山在麗水縣西南十五里寰宇記山有蘭岩溪溪有一穴莫知深淺穴口有大樹仰視

  杳然博物志雲千載木也石色如黛赭形如烏翼或如刀劍遠視如羊棗山在麗水縣治西

  今郡治據其麓相接者為月山又有姜山囿山俱在縣治東梅山富山俱在縣治南錦山在縣治北

  茭山在縣治西北此城中十山也小括山在麗水縣西二里其趾與萬象山相接衆山環

  簇狀若蓮花又名蓮城山徑路盤紆亦名九盤嶺唐宋州治建此風門山在麗水縣西三

  十里上有二穴最深邃風自中出每夜靜月明有白氣自山麓上徹霄漢高畬山在麗水縣

   西五十里北跨宣平西臨松陽峯巒攢簇林木蓊鬱俯視諸山環列如幾席下西山之最高者

   峯山在麗水縣西五十里下曰靈峯中曰翠峯上曰岑峯林巒秀麗為一境之冠山之陽平疇

   彌望前臨大溪稽勾山在麗水縣西北一百里與武義龍門山對峙勢極險峻盤繞二十餘

   里為甌括達都會通衢麗陽山在麗水縣北十里上有龍潭石室天井下環青溪縣名麗

   水以夀元山在麗水縣北十里山勢崔巍為郡之鎮山白雲山在麗水縣北十

   里高六百餘丈輿地紀勝山頂有池曰鏡心練溪之水出焉湧泉山在青田縣東一里上

   有湧泉四時不竭石佛山在青田縣南五里屹峙溪濵有石高丈餘狀如人立其相近者

   曰披雲山大溪經其北為一邑水口方山在青田縣南二十里山勢崔巍石宜鐫刻巾子

   山在青田縣南六十里卓立如巾為縣境第一高峯盤繞青田瑞安二縣界絶頂俯視諸郡之山

   盡在目前南田山在青田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周二百餘里上有沃土多稻田歲旱亦稔與

  地紀勝古稱七十二福地此其一也唐廣德中袁晁之亂邑人多避難山中明初劉基亦家於此

  蔥陽山在青田縣西五十里山極峻險宋宣和間睦寇犯境居民多避難於此石蓋

  山在青田縣西六十里二山峙立中有大石橫覆其上下容數十人旁有龍湫𡻕旱禱雨輙應

  石門山在青田縣西七十里兩峯壁立對峙如門石洞幽深飛瀑噴㵼上有軒轅邱道書以

  為第三十洞天宋永嘉守謝康樂始開其西南相接者曰石樓山山高聳雲霧擁之望若樓臺

  㠶山在青田縣西一百里高百餘丈橫截溪中溪水環流狀如㠶檣寰宇記昔有神人破永嘉

  江北山為此㠶將入惡溪道次棄之輿地紀勝一名石檣洞小連雲山在青田縣西一

  百里與麗水大連雲山相接延袤數十里高出雲霄中有二洞東曰龍鬚南曰韓山其高岩曰金水

  嶺元至元中始鑿石通道達景寕縣界青田山在青田縣治西北一里有泉石之勝舊志

  雲唐葉法善修道於此田產青芝故縣以名寰宇記浮邱相鶴經雲青田之鶴即此大鶴山

  在青田縣北里許周𢌞五百里頂曰混元峯相傳葉法善煉丹處下有石洞萬松山

  雲縣東五里山𫝑盤施林巒森秀翠屏山在縉雲縣東八里孤峯特立蒼翠可掬

  都山在縉雲縣東二十三里高六百大周三百里本名縉雲山隋書地理志括蒼有縉雲山即

  此天寳七年有彩雲仙樂之異敕改今名道書以為第二十九洞天奇峯凡百有六寰宇記引名山

  記雲孤石干雲可高三百丈黃帝煉丹於此又郡國志雲縉雲有瀑布日照如晴虹風吹如細雨即

  此又有小仙都山在縣南二十里中有集仙岩小蓬萊山在縉雲縣東二十五里怪石奇

  樹峭立數仞上有岩名小赤壁高可千丈上空下洞步虛山在縉雲縣東二十七里山巔平

  敞如壇墠又有小峯形如北斗一名斗岩山巔有隱真洞唐劉隱真先生修煉處山麓有仙水洞一

  名鏡巖唐周景復先生修煉處東樓山在縉雲縣東六十里峯巒挺秀高出重霄九龜

  山在縉雲縣東七十里九山相連狀如貫珠相近者有雁門山山多奇石石壁臨水上有雲梯洞

  石室洞又有管溪山亦在縣東七十里薪竹之饒居民所賴有龍潭三處漑田甚廣括蒼山

  在縉雲縣東七十里隋書地理志括蒼有括蒼山唐書地理志麗水縣有括蒼山即此東跨仙居南

  控臨海南境大山也詳見台州府吏隱山在縉雲縣治東南一名窪尊山唐縣令李陽冰

  秩滿退居於此故名麻里光山在縉雲縣東南五十里山勢秀麗為東南名勝越王

  山在縉雲縣東南七十里上有十八洞大洋山在縉雲縣南六十里上有七十二洞

  姥山在縉雲縣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巉岩下有石室可容數百人上有塞塘寨廣容二三萬人

  中有井七蓋昔人屯營處又有四六寨在山下相近曰三嶺山接麗水縣界高峻人莫能入明初耿

  再成置寨於此黃龍山在縉雲縣西十二里四圍陡絶旁有池甚清冽相傳黃龍潛焉唐末

  盧約據處州有施使君者結寨山上以禦之今山上有石如樓臺又有寨門遺址明初耿再成䂓取

  處州駐兵黃龍山山高險再成樹柵於其上以遏敵衝即是處也雲峯山在縉雲縣西五

   十里岩峭百丈飛泉如線上有二龍潭葛竹山在縉雲縣西北與永康縣接界又縣西北

   三十里有厯山上有推車坑架鼓峯龍潭諸勝瀑布山在縉雲縣北一里上有飛泉灑落百

   大盆山在縉雲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接金華府東陽及台州府寕海仙居諸縣界俗呼

   為大盤山呉溪始豐溪好溪之源俱出焉玉蓮山在松陽縣東十五里下有潭潭上有巨石

   如覆鐘可容百餘人前有石檻為一邑逰觀之勝蓮花峯山在松陽縣東四十里高七

   千餘丈秀異雄偉形若蓮花相接者有巄崆山山形峭拔上有龍湫深不可測時興雲霧歲旱禱之

   東馬鞍山在松陽縣東四十八里狀如馬鞍橫絶水口唐書地理志松陽有銀出馬

   鞍山即此又東二里許有小槎山下有槎溪深可百丈朱尖山在松陽縣東六十里高數

   百仞綿亘百里東臨麗水西據松陽橫山在松陽縣南十里高三百餘丈如雲橫空中山頂寛

   平可五百畝相近者曰道觀山叢石如林稱泉石之勝又有白雲山與橫山相接前有雙石高二百

  餘丈頂有石橋橫渡下有石洞白峯尖山在松陽縣南二十里高八千餘丈雄偉正立數

  峯聳秀爲邑朝山爛泥山在松陽縣南三十里頂有平湖廣數十畝下有龍湫時擁雲霧

  太陰山在松陽縣南三十八里山勢高廣水自西山宏口出釣魚石與大溪合又南二里許

  有蟾湖山下有蟾湖深三十丈水流合橫溪蓮花山在松陽縣南六十里高五千餘丈東

  接雲和縣界旁有八仙洞大龍井下有釣魚橋俗呼牛頭八面山百仞山在松陽縣西南

  三里有峯獨立挺秀旁無依倚高二百餘丈舊名獨山唐天寶中改今名山麓有白龍津石晉天福

  間因以名縣南巖山在松陽縣西南十里高數百仞旁有蓮花洞中有湧泉石形如釡泉

  自下升四時不盈不竭留明山在松陽縣西南二十里高千仞羣峯羅列澗水環繞石磴

  縈紆最爲險峻南岱山在松陽縣西南四十里高出雲霄稱爲南方之泰山並峙者曰望祀

  山與天姥山相接洞壑幽深煙雲五色中有奇石清泉玉巖山在松陽縣西南一百里高

   數百仞中有石岩如屋容百餘人古洞山在松陽縣西南二百里高千仞自西南五嶺亘

   入括松界中有牧龍淵道書稱為成德隱元之天西屏山在松陽縣西一里壁立如屏山

   頂平廣上有凌霄臺偃月池泉甚清大旱不涸石筍山在松陽縣西五里雙峯對峙石磴千

   尋峭拔如筍下臨大溪又縣西十里有上方山舊名崙山亦曰雲鷲山中有石岩容數百人崙溪之

   水出卯山在松陽縣西三十里泉石頗勝中有白鶴洞下臨松溪唐葉法善家於此又有

   酉山與𫑗山對各以方向為名亦法善往來處也長松山在松陽縣西北四十五里呉越

   時以此山名縣俗名牛頭山頂有龍潭旁有九雲峯邵山在松陽縣北二十里與尖山玉旦山

   三峯聯綴中有岩洞深廣數千大迤北五里為望市山水流為霏溪又縣東北二十里有七星岩山

   桐溪之水出焉瑞山在遂昌縣治東又名眠牛山隔溪巍倚為邑之下關輿地紀勝山頂時有

   紫雲盤結其上或雲有老君像眉間常放光故名瑞山稍東為塔山上有土鼓壇建塔其上與尖山

  東西對峙西明山在遂昌縣東五里巉岩峻絶下臨溪流平昌山在遂昌縣東十

  五里與孟山前後相接形如昌字孫呉時以此名縣尹公山在遂昌縣東三十里峯巒高聳

  與百丈岩相連九域志縣有頂公山即此魚袋山在遂昌縣南金溪繞其下峻嶺盤曲又曰

  九盤君子山在遂昌縣西南十五里山麓多士大夫家故名相近者曰五龍山峯巒蜿

  蜒形如五龍翔集稍西南里許為妙高山曾山在遂昌縣西十里尖銳聳拔一名尖山

  馬山在遂昌縣西三十里一名丁公山峯巒秀聳高千仞雙溪經其下天日晴明遠見衢婺為

  邑鎮獨山在遂昌縣西八十里一名天馬山溪流環繞其下右麓曰小赤壁下臨清潭石

  壁如峭中多奇勝並峙者曰青城山石壁萬仞瀑布飛洩如練山頂險絶有龍井三泓大方

  山在遂昌縣西一百二十里與小方山相接高千仞絶頂平曠數百畝遙望如方石號玉屏風

  湖山在遂昌縣西北七十里越王峯下溪流縈繞分夾復合邑之勝境兌谷山

   昌縣治北山勢豐隆為邑之倚稍北曰梅山峯巒秀特唐山在遂昌縣北十八里山北有二

   峯相向又北有金石岩其巔可容萬馬唐乾符中邑簿張軻常率義兵駐此以禦黃巢金袋

   山在龍泉縣東三十里山石大小皆空擊之有聲元末置寨山巔改名金山石房山

   泉縣東四十里其狀如房東捍水口豫章山在龍泉縣南唐書地理志麗水縣銅出豫章孝

   義二山九域志龍泉縣有豫章山舊志山在縣南二十里舊出銅川流環其下曰豫章川佛山

   在龍泉縣南十里山勢高廣登其巔見一邑之勝元末置二寨於上琉華山在龍泉縣南七

   十里亦名仙山山頂寛平有長湖深不可測下即琉田民居以陶為業昔有章氏兄弟主琉田窯其

   兄所造者佳世號為哥窯九漈山在龍泉縣南一百里高百仞上有九龍井飛瀑九道自崖

   頂而下或分或合形若垂簾匡山在龍泉縣南一百二十里元末章溢築室隱此宋濂曰其

   山四旁奮起而中窊下狀如箕筐因號匡山臺湖山在龍泉縣西南七十里大溪之源出

  天台山在龍泉縣西二里中有桃源洞小澗自谷中來春時每有桃花片片流出西北

  一墟似石非石瑩白可愛其山秀麗挺拔為一邑勝㮣石笏山在龍泉縣西十里以形名

  又西十里曰孝義山宋時孝童盧猛居此下有孝義泉白馬仙山在龍泉縣西十五里

  高出萬峯俯視城郭形如伏雉石川大洋山在龍泉縣西二十五里高峯之頂突開平

  地周𢌞擁抱如城新嶺鳳凰山在龍泉縣西十五里山峯秀麗中有白雲崖桃花洞

  亦稱名勝昴山在龍泉縣西三十里青壁嵯峩削入天際舊置白馬寨於山巔仙山

  泉縣西一百五十里與遂昌及浦城接界山頂有石平廣二丈餘中開石窪泉流不竭大旱禱雨輙

  九姑山在龍泉縣治北宋令范純孝建亭其上曰最高得溪山之勝石馬山

  在龍泉縣北十五里峯巒秀聳為羣山冠旁有洞穴數十處石壁山在慶元縣東十里石

  筍凌空為邑關阻拏雲山在慶元縣東五十里山椒夾擁嵌石披雲下有洞容數百人

  𢌞龍山在慶元縣東南十二里山𫝑盤曲狀如伏龍中有鶴洞瀑布試劍石霞披山

  在慶元縣南二里與天馬山相接為邑朝山松源山在慶元縣南二十里𫝑若建瓴水流

  為松源川仙桃山在慶元縣南二十里高出羣峯為南境諸山之冠薫山在慶元縣

  西十里峭壁千仞𫝑若凌空百丈山在慶元縣西三十里懸崖孤峭下有龍湫與松溪縣

  石龍山在慶元縣治西北蜿蜒如龍伏而再起環治皆山聳秀可觀石龍尤勝

  山在慶元縣北一里擁護縣後又北二里有文筆山一名五雷山五峯峭立𣗥蘭峯山

  在慶元縣北二十五里峯巒環集舊設巡司於此溫洋山在慶元縣東北六十里屹立高

  聳為諸山冠白龍山在雲和縣東南五里環拱縣治山頂有泉出石硿中相傳有龍潛其

  下雲出必雨有浮雲溪繞其南武岱山在雲和縣南十五里山之巔曰大雄峯旁有石硿出

  泉冬夏不絶踰南五里有靈際山水流為務溪婁狗山在雲和縣西十里上有石室石筍旁

  出清泉旱禱多應黃溪之源出焉大杉源山在雲和縣西七十里有龍潭二曰大杉曰

  孤梯水流為箬溪鯉魚山在雲和縣治北狀如魚首上有石室如口縣治據其麓

  山在宣平縣東五里高聳萬仞其色如墨相近曰歐溪山下有歐溪水相傳歐冶子鑄劍處

  巖山在宣平縣南六十里其東為東岩四面陡絶惟一徑捫蘿可入一名赤石樓相傳昔時每

  兵起鄉人輙避於此少西為西岩兩岩對峙中有清風峽桃花洞又有俞高山與玉巖對峙舊産銀

  礦今白馬山在宣平縣西五里有石崖瀑布之勝相近者有栗山二水繞流左曰午溪

  右曰申溪皆以方位名壺山在宣平縣西十里泉從崖隙中出甚清冽冬夏不竭榲様

  山在宣平縣西十五里三峯錯峙四面峻拔占鼇山在宣平縣北一里為縣治之倚

  山在宣平縣北二十里層巒曡嶂迥出諸山前有松溪後有桃溪山界其中二水繞而西下入松

  醮嶺山在景寕縣東二十里二峯峭拔高出衆山相近有鳯山蜿蜒秀麗羅岱

  山在景寕縣東二十里亦名羅岱嶺高十餘里旁有滴水岩敕大山在景寕縣南十里亦

  名香山高數千仞雲宿必雨積雪經旬不消陟其巔遠矚甌閩之境水流為塵溪石耳山

  在景寕縣南二十里亦名石耳岩高百餘丈頂有泉大旱不竭岩之西南即沐鶴溪豸山

  寕縣西南一里山頂平坦舊嘗置寨桂山在景寕縣治北一名印山有大石方正如印縣治據

  鶴口嶺在青田縣西南一百三十里甚高峻陟其巔俯視衆山芝溪嶺

  田縣西六十里俗名老鼠梯橫亙數十里下臨大溪其險峻與桃花隘共為郡境要害水流為芝溪

  馮公嶺在縉雲縣西南二十里一名木合嶺崎嶇盤曲長五十里有桃花隘為絶險處郡北

  之鎖鑰也舊志桃花隘嵯峨險仄勢接雲霄周圍曡石三四里容百十人山麓去郡城不過二十里

  亦曰㭠花嶺即古桃枝嶺陳天嘉三年留異據東陽遣侯安都討之異以臺軍必自錢塘上旣而安

  都由諸曁出永康異大驚奔桃枝嶺於崖口築柵以拒之安都進攻因其山勢迮而為堰㑹潦水漲

  安都引船入堰起樓艦與異城等遂破之即此嶺也宋楊億以比蜀中之劍閣明初耿再成駐兵黃

  龍山處州將舒穆嚕伊遜分兵屯桃花嶺葛渡樊嶺及胡泉以拒之胡大海自金華南出軍樊嶺與

  再成合攻之再成取間道出桃花嶺後連拔桃花葛渡二寨遂薄處州城下伊遜敗去蓋馮公嶺與

  青田之老䑕梯皆一夫守險萬夫莫開之處守馮公嶺則寇無從上守老鼠梯則寇無從下馮公嶺

  失則處不可固矣又有白雲洞在此嶺北石屋深敞容數百人 舒穆嚕伊遜舊作石抹宜孫今改

  岱嶺在縉雲縣北一里嶺左之水流於好溪厯麗水青田以達溫州入海嶺右之水流於

  龜溪厯永康蘭谿以達杭州入江石佛嶺在松陽縣東二十里最險峻下臨松溪從此至

  郡城七十餘里為往來通道竹𡺀嶺在松陽縣北十五里高四千餘丈路最險仄東達宣

  平縣五十里嶺上有泉下注漑田百餘頃下有東西坑瀦為龍潭竹𡺀橋跨其上東梅嶺

  在遂昌縣北二十里嶺有三十六曲盤繞險阻隆坑嶺在遂昌縣東北七十里東達宣平北

  出武義爲縣境扼要處楊梅嶺在龍泉縣東二十五里與梧桐口相近路出松陽此爲要

  大舍嶺在龍泉縣東南一百里與龍岩上管二嶺相接俱極高峻環居之民多勇悍

  大梅嶺在龍泉縣南七十里與小梅嶺相連俱接慶元縣界黃鶴嶺在龍泉縣北八

  十里隋唐間置黃鶴鎮於今縣治蓋以嶺名石梯嶺在慶元縣東二十五里飛瀑逐崖而

  橫嶺在慶元縣東南百里連亘如雲入於閩界嶺水北流爲蓋竹溪之上源烏石

  嶺在慶元縣西十里石壁峭削爲邑西嶂安溪嶺在雲和縣南十五里路通景寕縣與

  洪嶺相連兩山叢夾爲控禦之所務溪嶺在雲和縣西南二十里務溪經其下武溪

  嶺在雲和縣西四十里與龍泉縣接界爲邑西扼要處天堂嶺在雲和縣北十里又縣北

  十五里有溪口嶺浮雲溪大溪合流處石門嶺在宣平縣南十五里嶺甚高聳竹樹𫎇籠

  泉石幽異常有雲氣吞吐其上曳嶺在宣平縣南四十里嶺峻險登陟甚艱上有曳溪洞相傳

  嘗有仙人曳履過嶺因名烏潄嶺在宣平縣西十五里嶺側有洞相傳神蛟所蟄遇旱禱雨

  茭嶺在宣平縣西六十里居萬山中為控扼要地九盤嶺在宣平縣西北六十

  里與遂昌分界上坦嶺在宣平縣北三十里水流為坦溪樊嶺在宣平縣北四十里

  嶺勢險仄可以防禦明初胡大海自金華進軍樊嶺與耿再成合攻處即此今為北出武義之徑道

  莘田嶺在景寕縣北二里有泉滴注清冽異常洪嶺在景寕縣北十五里其高峻為

  北趨郡城之道獨峯在縉雲縣東仙都山上一名玉柱峯亦曰丹峯孤石屹立上干雲霄高三

  百丈三面臨水絶頂有湖多生蓮花仙人峯在松陽縣東南五十里山從龍泉迤邐至此特

  起一峯高數百仞絶頂平衍可百餘畝土色光潤草木不生跨雲和縣界獅峯在雲和縣東三

  里為雙溪合流處龜峯在雲和縣東十里穹然聳峙又名龜山鴉峯在景寕縣西一

  里峯頂聳秀遙望儼如鴉立三巖在麗水縣西四里宋皇祐間李堯俞名其右曰清虛中曰

  白雲左曰朝㬢戴澳括甌勝述三巖石出百武飛瀑界洞快壁卓亭方池飲虹橫砢截沫邱壑偏小

  開闢偏靈烈婦巖在松陽縣南十里明正統末鄉人避亂於此為賊所破婦女多投岩死因

  覆螺巖在遂昌縣東四十里崖逕𢌞曲土色皆白惟絶頂純黒狀如覆螺相公

  巖在遂昌縣西八十里石壁如削惟一徑可通側足而入容數百人石姥巖在遂昌縣

  西八十里嶺最高峻人跡罕到絶頂有清泉瀦為池九峯巖在遂昌縣西一百里環列九岩

  每岩廣三丈餘石壁險峻上有龍井歲旱禱雨多應大樓巖在遂昌縣西北一百五十里高

  百仞廣五尋岩頂飛瀑下為三十六泓水流為周公源岩之南二十里有楊溪源路通三衢岩岫絶

  龍巖在龍泉縣東北七十里山內平曠四面石壁環繞止一門可通疊石巖

  元縣東九十里兩石相曡逺視若懸崖下石高十餘丈峭直而小上石圓廣形似葫蘆垟頭

  巖在雲和縣西十八里高千仞下有龍湫白雲巖在宣平縣東南二十五里高萬餘丈

  廣百丈有泉大旱不涸佛廚巖在宣平縣南五里又縣西五里有白洩岩一名雲岩皆險

  絶異烏鐵巖在景寕縣東二里聳拔奇秀南後石色如鐵上有兩峯其第二峯尤為陡

  石屋巖在景寕縣西二十里懸岩重複如屋容數十人瀑布隨崖飛下鸕鷀巖

  在景寕縣西百里上有巨石橫廣數丈下有泉一泓飲可愈疾在縉雲縣東南越王

  山下洞口如甑屈曲而入內可容三百餘人靈泉洞在遂昌縣東十里形如船屋可坐數

  十人泉出其間為邑人遊宴之所龍安洞在遂昌縣西一百五十里洞高十五丈廣丈許

  極其深邃大金坑在雲和縣西二十里路通景寕慶元二縣岩崖深峻鳥道崎嶇最為要害

  大溪在府城南源出龍泉縣臺湖山滙諸水歧為二一旁流東入景寕縣界其大源東北流七

  十里合昴山水繞縣治南曰靈溪亦曰洋溪中阻槎洲袤二里許溪因分而為二夾洲橫貫下流復

  合東北流滙諸溪澗水及遂昌縣東西之南派又東北流合梧桐川水繞雲和縣北四十里合雲和

  溪水又東北入麗水縣界合松陽之松溪宣平之雙溪環繞府城南亦曰洄溪至城東南合好溪水

  又東南流㑹石藤溪芝溪小溪諸水經青田縣南三里亦曰南溪又名青田溪繞縣東流又轉東南

  經溫州府界達於海好溪在麗水縣東自縉雲縣流經縣東注大溪本名惡溪寰宇記惡溪出

  麗水縣東北大甕山西南至括州城下輿地誌惡溪道間九十里有五十九瀬唐書地理志麗水縣

  東有惡溪多水恠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恠潛去民謂之好溪舊志源出縉雲縣大盆山西流而南

  折合管溪雙溪及遠近諸澗水經仙都山下謂之練溪至縣治南又西南經麗水縣東五里復南流

  為洞溪亦曰東溪又曰東港又南入大溪麗陽溪在麗水縣西北源出縣北境匯諸澗水經

  麗陽山下接龍潭水流入妃溪麗陽二堰東流至北郭繞城西北隅分流為二一貫城而岀一繞城

  外俱入大溪又官橋溪在城北十五里合甘泉白溪二水入大溪塵溪在青田縣西南一百

  二十里源出景寕縣之敕木山鄉民築堰瀦以漑田餘流東北入大溪石藤溪在青田縣

  西北六十里源出縉雲仙居二縣界西流入大溪又芝溪在縣西五十里源出芝溪嶺臘溪在縣西

  四十里皆南流入大溪管溪在縉雲縣東七十里源出括蒼山西流入好溪又雙溪在縣東

  南五十里源出平坑西北流入好溪南源溪在縉雲縣北源出雲峯山北流至縣北匯梅溪

  龜溪諸水流入永康縣界其梅溪在縣北八十里源出梅山龜溪在縣北二十里源出石龜嶺

  溪在遂昌縣南曰雙溪流至松陽縣南為松溪下合大溪舊志雙溪上流為前後兩溪前溪出遂

  昌縣西南百二十里龍泉縣界內分一支北流八十里始折而東謂之金溪流經縣治南繞魚袋山

  後東流過瑞山下經恵通橋至縣東一里與後溪合後溪出縣西七十里之湖山亦曰湖溪羣山之

  水皆匯入焉縈迴蕩𣻌恍若江湖東流經縣治北接梅溪水至縣東一里與前溪合是為雙溪又東

  經西明山南歧一派流入龍泉界合大溪其正流為東溪又東經馬鞍山入松陽縣界是為松溪流

  經縣西卯酉二山下合崙溪及霏溪之水曰蛤湖溪復東流至縣南合橫溪竹溪諸水又東南流六

  十里合龍泉水入麗水縣大溪柘溪在遂昌縣西四十里其上流接福建浦城縣罟網水西流

  會蔡源水至蔡口與洋溪㑹於周公源又西流至龍鼻頭入衢州府西安縣界達於東溪梅溪

  在遂昌縣北一里源自梅山之麓接兩澗水環流滙入後溪蔣溪在龍泉縣西十里源出石

  川大洋山滙諸山谷水東流接錦川秦溪諸水又合昴山水入大溪其昴山水在縣西五里源自三

  溪東流至披雲橋合蔣溪秦溪在縣南五里源岀琉華山北合蔣溪桃溪在遂昌縣北四十里

  源出縣北境滙諸溪澗水北流達龍遊縣之靈溪梧桐溪在龍泉縣東十五里源出黃鶴

  嶺滙諸山谷水會於梧桐寺口引流而西南入於大溪小梅溪在龍泉縣南源出匡山流

  經縣南七十里分二派一流西扺關口經慶元縣界滙入福建松溪縣之松溪一流東下查田北流

  入大濛洲溪在慶元縣東十五里滙諸山谷水與蓋竹溪兩水交流於大山之麓合入

  交劍潭經石壁山流為大溪竹坑溪在慶元縣西北源出西山東北流繞城隅經石龍潭

  入大溪以其沙可淘金又名金溪蓋竹溪在慶元縣城北源出橫嶺滙諸山澗水西北流

  至縣東二十里為蓋竹溪又西北流滙濛洲溪合入交劍潭經石壁山復西北流至城北謂之大溪

  經城西北隅合竹坑溪水又西流合槎溪松源川又西滙棘蘭溪西南流入福建松溪縣界為松溪

  之上槎溪在慶元縣北二十里源出縣北四十里滙諸山澗水流至縣西北三十里為安

  溪南流五里接芸溪水流至溪口潭滙漲淤溪西流入大溪又松源川在縣西南二十里源出松源

  山西北流入大溪棘蘭溪在慶元縣北三十里源出溫洋山西南流經棘蘭隘滙大溪

  下際溪在慶元縣北六十里源出溫洋山之側西南流二十里滙梓亭溪諸水流入松溪縣

  界合松溪浮雲溪在雲和縣南一里源出縣西五十里龍泉之黃棧坑頭東流入境曰武溪

  合務溪水繞縣南經獅峯之麓合雙溪折而東北至龜峯南滙黃溪又東北至溪口嶺下經谷村入

  大溪其雙溪在縣南十里上流有二曰安溪越溪安溪源出東岱諸壑越溪源出洪嶺滙諸澗水合

  流謂之雙溪過獅峯下合於浮雲溪箬溪在雲和縣西六十里源出大杉源山流入麗水縣界

  注大黃溪在雲和縣治南亦曰後溪源出婁狗山東流有西溪源出靈際山自縣西流入

  焉又東繞縣南經龜山下合浮雲溪槐溪在宣平縣東五里其上流曰桃溪湯溪源俱出樊嶺

  至縣北三十里東西合流而南下滙坦溪水名曰槐溪又分流為歐溪俱流經縣東南合於雙溪湯

  溪一名松溪雙溪在宣平縣南一里其上流有二源一出竹𡺀嶺東流至縣西栗山之南謂

  之午溪一出礱硿山東南流至栗山之西謂之申溪亦謂之茭溪二溪合流曰雙溪繞縣治南接槐

  溪諸水復東南流至麗水縣西北入大溪沐鶴溪在景寕縣西南其上流西接慶元東北山

  澗諸水東流七里滙龍泉支流經景寕縣西五十里謂之滮溪亦曰六源溪東流經石耳山西南名

  沐鶴溪復東流繞縣南接塵溪水環西隅曲流而經縣北六十里又名盧棲溪相傳昔有道士盧敖

  棲其中因名溪旁多筍亦曰盧溪筍溪溪水至此蓄而復流又謂之瀦溪又東北流入青田縣界至

  縣西南四十里為浣紗溪又東北流二十里曰雙溪至縣西南二十里入於大溪亦曰小溪以別於

  大溪雲水渠在龍泉縣北應奎坊宋靖康初令姚㲄分蔣溪以下之水鑿為渠以播北

  流轉月泓溉田數十頃突星瀨在麗水縣東北四十里曹叔遠永嘉記昔王右軍遊惡溪

  道歎其奇絶遂書突星瀨於石舊志其地名箭溪上有琵琶洲平沙滿望碧水環繞石壁灘

  在雲和縣東二十里有石如壁橫絶溪流實為舟行最險處大滙灘在景寕縣北五里大

  石錯立形似爪牙水行峽中聲若轟雷下有獨石髙四五丈屹立湍溪中大漈在景寕縣南五

  十里髙五十餘丈懸崖直下飛瀑濺珠細若輕霧明景泰中遷沐溪巡司於此茗湖在麗水縣

  西七里又西三十里為白湖又西十里為何湖又西十里為李湖呉湖又西十里為鄭湖皆資灌漑

  下尾湖在青田縣東十里又縣東南十里有先湖南一里有石郭後湖西十里有下灣湖西

  四十里有師姑湖五十里有臘溪湖又縣西北十里有髙湖皆可瀦水漑田張湖在龍泉縣

  西四里湖心有䃪䃪側有泉湧出大旱不竭劍池湖在龍泉縣南五里周三十畝相傳歐

  冶子鑄劍於此號為龍淵唐諱淵改曰龍泉宋宣和中改曰劍池湖邑名本此石牛潭

  水縣南又名鏡潭為上游諸邑要津黃㠗潭在青田縣南四十里清深無比大旱禱雨輙應

  百丈潭在縉雲縣東一百二十里有三潭周圍皆石各百餘丈水深莫測岩瀑㵼練左右有

  二石竅各高百丈漴潭在縉雲縣東南七十里兩山對峙瀑水飛流下為石潭石峽屈曲相

  傳為神龍所居亦曰龍溪石龍潭在慶元縣城西北為衆流所瀦深不可測中有浮龜石為

  邑砥三井龍湫在遂昌縣北三十里深山複岫中石壁髙數仞瀑布中流為三泓最

  上一泓水色深碧盛暑寒氣逼人九井在遂昌縣西一百二十里黃䃮漈頭形勢最高有龍

  井九口深邃莫測旱禱輙應

 ︹古蹟︺處州故城有二一在府城東南七里括蒼山麓隋時故治也亦名括州城括本作栝

  即欏木也山多此木故名隋因以名州一在府城西二里小括山上唐末盧約竊據是州遷治於此

  東北掘地為池因土為城南以溪為池擁堤為城西就山為城並溪為池宋時郡治因之楊億雲郡

  齊迥在霄漢石磴盤屈是也續㕔壁記雲州在小括山其路九盤始入譙門崇寕三年楊嘉言為守

  削直之大觀元年復舊元至元二十七年始改築今城而舊城俱廢麗水故城在今麗水

  縣西三十五里資福村唐初置麗水縣屬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蒼今其地有古城岡縣頭山舊城

  塘之松陽故城在今松陽縣西二十里元和志縣東去括州一百九十二里本漢囘

  浦縣地後漢分立此縣有松樹大十八圍因取為名名勝志縣治初在旌義鄉之舊市唐貞元間郡

  刺史張增請於朝改設今所即古紫荊村也今故址猶存民多聚居於此處州廢衞

  治南明洪武中建香風樓在府治東樓下有池多植蓮花清風樓在府治西宋建

  見山樓在府治西宋董居誼建梯山為基勢甚雄偉煙雨樓本舊州治宋崇寕間

  楊嘉言建范成大書額凝霜閣在麗水縣西二里宋郡守楊億建並書匾作記於此

  微閣在麗水縣西二里宋郡守關景暉建錢芊詩過雨晚來添練水好山晴後建蓮城

  英閣在府治西南檡山下宋隱士毛氏故居紹聖間秦觀謫監酒稅嘗與毛游此閣觀有詩

  清華閣在遂昌縣東十里閣臨溪水峯巒環繞為邑勝槪留槎閣在龍泉縣治南

  濟川橋上宋蘇軾書榜陳舜俞詩長橋跨岸虹垂地高閣凌雲蜃吐樓照水堂在府治西

  宋慶厯中郡守李堯俞建蘇舜欽記惠風堂在麗水縣西二里宋宣和中郡守黃葆光建後

  有煙雲洞抱節菴博古堂在麗水縣西二里宋別駕石朝散建張擴詩別駕平生師古人

  傳癖書淫九經簏溪雨亭在麗水縣東二十里靈山寺傍宋紹聖中郡守劉涇建有詩云

  鶉鳩山腳溪聲好流入人間雨意長西亭在麗水縣西二里宋楊億建億有西亭即事詩

  花亭在麗水縣西二里宋秦觀有鶯花亭千秋歲詞石門亭在青田縣治西宋建王安

  巽亭在縉雲縣南龍津橋上宋御史詹適建蘇軾詩濤雷轟白晝梅雪耿黃昏半山

  亭在遂昌縣西妙高山半元大德間建綠玉亭在遂昌縣治北舊名綠漪因知縣湯顯祖

  詩風漪綠玉暮雲寒句為名忘歸臺在縉雲縣東吏隱山唐令李陽冰公暇游憇之所有

  陽冰篆書忘歸臺銘苦齊在龍泉縣匡山明劉基記齊傍有㸔松菴宋濂為記真德秀

  故宅在龍泉縣西七十里舊志龍泉縣西山宋真德秀生於斯後徙浦城不忘所自因號曰西

  山族人仍居於此南園在麗水縣西二里為一郡遊覽之勝宋陸游有詩五雲館

  在縉雲縣北聞見錄館去縣五十里本名縉雲館東通台郡西北接永康釣臺在景寕縣西南

  豸山麓世傳浮邱伯棲隱處郤金館在麗水縣東北四十里馮公嶺上明宣德中郡守何

  文淵入京道經其地止邸舍永嘉縣丞於建遣子間道懷金贈文淵笑卻之後官斯土者因建卻金

  館立坊揭於道左芳墅在青田縣西南一百里宋高宗南渡選妃洪氏有寵賜第砌磚街十

  里開池皆種荷故名

 ︹關隘︺伏石關在慶元縣北五十里竹口又大澤關在縣西南五十里西岀龍泉南達松溪

  龍首關在景寕縣東二十五里黃木坑懸崖絶壑最為險要志雲關即龍腦橋水流峽中兩

  岸陡絶架橋其上明嘉靖中以倭亂設關又縣東十五里有龍滙關縣東三十五里有白鹿𨵿俱嘉

  靖中苦竹口隘在麗水縣南二十里由此至青田縣水道一百二十里桃花

  隘在麗水縣東北七十里與縉雲縣分界詳見山川淡洋隘在青田縣南二百七十里

  接溫州府瑞安縣界地極險僻明洪武五年置巡司又有黃壇巡司在縣北二百二十里亦洪武五

  年置後俱廢貴義嶺隘在遂昌縣南七十里接龍泉縣界又有龍鼻頭隘在縣西一百

  三十里與衢州西安縣接界皆明正德中置坑西隘在遂昌縣西一百四十里路通江山

  浦城最為要害又礱口隘亦在縣西一百四十里界連浦城龍泉皆明嘉靖中置以禦礦寇

  嶺隘在遂昌縣北六十里一名赤津嶺山勢峻絶兩山如門北達龍游惟一道可通明正德間

  設寨防守又有馬步隘在縣北二十里明置巡司於此今廢小梅隘在龍泉縣南小梅嶺

  上東至慶元縣六十里南至福建松溪縣六十里為入閩間道明正統中置鴉春隘

  泉縣西二十里接福建浦城縣界明正統中因舊隘重置呉岱隘在龍泉縣北七十里呉岱

  嶺上接松陽遂昌二縣界明正統中置並設公館於此石壁隘在慶元縣東十里石壁山

  又喜鵲隘在縣東南百里相近又有白鶴隘梅㘭隘黃亥隘俱為要地新窰隘在慶元縣

  北四十里為龍泉及縣境入閩通道石塘隘在雲和縣東三十里下臨溪流山溪囘合峻險

  可恃為縣境之東門武溪隘在雲和縣西四十里與龍泉縣分界隘東十里即七尺渡羣山

  四合溪流橫亙其中疊石架梁以通行者從間道可達松陽寨頭隘在宣平縣北道出武

  義又西北有河頭隘道出湯溪綠銅隘在景寕縣東五十里與青田縣接界明正統間黃壇

   盜起守此拒之寇不能上又蘆西隘在縣東南八十里與泰順縣小堰接界又縣東南八十里有蜂

   桶隘九十里有石佛隘與泰順之平寮接界明嘉靖間倭陷泰順莒岡守此三隘以𨚫之青草

   隘在景寕縣南一百十里與福建壽寕縣接界又黃垓隘在縣西一百三十里與慶元縣接界舊

   有高洋公館在此又西二十里有青草梧桐隘石徑險仄僅容置足雖地屬慶元實縣境之要道

   東畬口在龍泉縣北七十五里為松陽遂昌兩縣要道黃村口在遂昌縣西南六十

   里聞見錄由黃村口東南達龍泉縣一百二十五里北抵龍㳺縣一百六十里西南達浦城縣二百

   里輿程記縣西南出大柘石練黃村一帶閩浙相通之間道也大坪田在遂昌縣東北四十

   里道通湯溪武義宣平為縣境要口又和尚田在縣東五十里亦險要處保定鎮在麗水縣

   西五十里明初置稅局於此今廢西南達雲和縣石塘隘四十里西北達松陽縣石佛鎮亦四十里

   為兩縣之要口沐溪舊巡司在景寕縣南五十里明洪武五年置本在縣治之北景泰

  三年因設縣遂遷於此地名大漈後廢又盧山巡司在縣西一百里明正統五年嘉靖十年

  蒼頭寨在縉雲縣東七十里接仙居縣界明嘉靖四十一年置相近有東平寨舊名七十二

  寨有石井七十二四面石壁高百餘丈其旁又有四寨亦故屯營處萬錦山寨在縉雲縣

  西北中容萬人又有雲巖寨山勢聳峙巖石磊塊其狀如甑四圉環逼有小逕攀援而上可容萬人

  為天設之險舊志縣境又有黃寮寨越陳寨皆嘉靖三十九年置又有老鷹岩寨其廣亦可容萬人

  北巖寨在龍泉縣東十里汰石嶺上又有朝陽寨在縣東一百餘里亦為戍守地佛山

  寨在龍泉縣南十里佛山上元末里人胡深築內外二寨於此西山寨在龍泉縣西六

  十里元末置又縣西七十里有供材隘接浦城慶元縣界明嘉靖中置麻竹寨在龍泉縣

  北七里與石馬山相接又縣北三十里金袋山有金山寨山頂平廣可容千餘人皆昔戍守要地

  梓亭寨在慶元縣北四十里宋置榮慶巡檢司於此後廢鮑村寨在宣平縣北四

  十里地名後陶明初於宣慈鄉置鮑村巡司即今縣治也景泰中以鮑村置縣移巡司於此仍曰鮑

  村巡司嘉靖中廢括蒼驛在府城南明置舊有驛丞今裁芝田驛在青田縣南一

  里明置 本朝康熙元年丹峯驛在縉雲縣南元曰雲塘驛在縣北三里明初遷此

  本朝康熙元年裁查田市在龍泉縣南六十里查田嶺下明初置慶元巡司於此

  居市在松陽縣西南三十里與遂昌縣接界明洪武十八年置巡司於此今廢又縣西南八十

  里有龍虎㘭奇僻險絶為守禦要地

 ︹津梁︺樹德橋在麗水縣南門內城中水由此岀至梅墩合好溪堰入大溪濟川浮

  橋在麗水縣南大溪上維舟為之為松遂龍慶雲景麗七邑通津舊名通濟 本朝雍正八年

  建今改名應星橋在麗水縣治西南以郡應處士星故名橋楯外置水閘以司城中之水每

  旱溢隨時啟閉清香橋在麗水縣西北通惠門內引麗陽溪支流從濠河入城橋跨其上

  永濟橋在青田縣西北舊名上店橋跨大溪架木為之宋慶元初待制鄭汝諧改築石後為

  暴流所壞復更以木尋又燬明洪武初知縣謝子襄重建改名遵化後重修復舊名百丈漈

  橋在青田縣南一百六十里南田水口其漈去橋一里高峻百餘丈半漈有石柱瀑流飛激其聲

  如雷旁有石室舊傳為仙跡大地橋在青田縣西五十里芝溪口龍津浮橋

  在縉雲縣治南為甌括通津額設渡夫二十名東渡浮橋在縉雲縣南十里額設橋夫二

  十四通惠橋在遂昌縣治東跨前溪舊有碧欄橋明萬厯中因舊址重建清化

  橋在龍泉縣治南跨雙溪接中洲垂南北兩岸舊名濟川橋 本朝順治六年重建改今名

  雲橋在龍泉縣西五里萬壽宮前跨𫑗山水楊公橋在慶元縣北一里衆水所滙之

  處為一邑形勝三元橋在宣平縣治前中設二墩分溪流為三道梁架其上每長二干餘丈

  少西南又有通濟橋道出松陽遂昌為往來通衢鶴溪上橋在景寕縣治東南又少西

  有鶴溪下橋射橋在景寕縣南四十裏白鶴嶺跨懸崖約十餘丈洪嶺橋在景寕縣

  北十里往郡必經之路下河渡在麗水縣東南五里路通青田為溫州往來要道

  南渡在青田縣城南大溪上有埠白龍津渡在松陽縣南五里斬蛟渡

  在遂昌縣東一里䃪湖渡在龍泉縣南四十里豫備倉口谷村渡在雲和縣北十

  五里溪口嶺下赤𡌧渡在宣平縣西南二十里路通松陽及白㟁坑

 ︹隄堰︺跨龍隄在景寕縣治前上有黃鶴亭下達莘田後為水堰明崇禎年修復至今為沃壤

  舊志縣境之堰凡六十有四皆資灌漑洪塘在麗水縣西五十里宋開禧間鑿廣可十頃四

  山圍繞林木茂鬰中多禽魚大為民利錦石塘在青田縣西六十里漑田五頃又流綠塘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漑田三頃好溪堰在麗水縣東十五里唐刺史段成式開築灌田數萬

  通濟堰在麗水縣西五十五里松遂間多山田歲苦旱梁天監中遣詹南二司馬築堰

  障松陽遂昌兩溪水入大溪之口流為四十八派自保定至白橋三十里漑由二十餘萬畝又蓄為

  陂湖以備旱潦歳久堰壞宋知州范成大重築自後屢加修葺下林堰在青田縣西六十里

  灌田四頃餘又週堰在縣西六十五里灌田三頃桑潭堰在縉雲縣東十五里漑田六十

  餘頃又廣濟堰在縣東六十里漑田八十餘頃皆 本朝知縣霍維騰修築又長瀾堰在縣東五十

  里杜𣹐在縣東六十里黃桑堰黃潭堰櫸木堰俱在縣西三十里並可漑田百仞堰

  陽縣南三里又白龍堰在縣南五里濟衆陂堰松山陂堰龍石陂堰沙陂堰俱在縣南十里粗石堰

  在縣西南十五里𤓰渚堰在縣西南二十里金梁堰在縣西二十里芳溪堰在縣西三十里響石堰

  在縣西四十里常熟堰在縣西北十二里泥陂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竹𡺀源口堰在縣北七里皆

  資灌獨山堰在遂昌縣西灌田五百餘畝縣境之堰凡四十有一皆資灌漑蔣溪

  堰在龍泉縣西五里漑田三十餘頃趙公堰在慶元縣東二十里即周公墩堰障蓋竹

  濛淤二溪水溉田四十餘頃又朱村堰在縣北十里長田堰在縣北二十里俱漑田三十餘頃

  繩堰在雲和縣西二十里漑田十頃大流堰在宣平縣治東南水通縣市居民汲飲於

  此又潘家堰在縣南何村堰在三元橋上流⿰土㓜 -- 坳塘堰在縣東並漑田

 ︹陵墓︺︹南北朝︺︹梁︺詹司馬墓在麗水縣西南三十里︹唐︺朱匡墓

  田縣治西北葉國重墓在松陽縣東二十里府志仙人葉法善之祖時稱有道先生李

  邕為撰墓碑並書世所傳追魂碑也︹五代︺施使君墓在麗水縣南黃龍山︹宋︺陳

  汝錫墓在青田縣南二里季陵墓在龍泉縣南十里宏山上劉大中墓

  在麗水縣北十裏白雲山大中紹興中知處州卒官留葬此張貴謨墓在遂昌縣東門

  程榆墓在松陽縣南三十里尹起莘墓在遂昌縣西四十里︹明︺劉基

  墓在青田縣西北夏山胡深墓在麗水縣西五里章溢墓在龍泉縣西北七十

  應檟墓在遂昌縣西北四十里劉璟墓在青田縣九都南田

 ︹祠廟︺平成廟在青田縣大溪南祀大禹詹南二司馬廟在麗水縣西五十里

  祀梁問通濟堰二司馬華使君廟在遂昌縣東十里唐景福中處州刺史死於賊民廟

  章侯廟在宣平縣東南六十里侯名承趣唐黃巢亂鄉民推爲部領捍禦歿爲神宋淳

  祐中封仁烈侯俗名靈顯廟秦淮海祠在青田縣西仁慈院紫陽祠在府治南

  祀宋朱子又有祠在縉雲縣文廟後清風祠在麗水縣治南祀宋敷文閣待制閭邱昕

  國元勲祠在府治南祀明誠意伯劉基又有誠意伯廟在青田縣北大鶴山混元峯下以

  子璟配享三賢祠在府治南祀明章溢葉琛胡深又龍泉縣東有忠賢祠亦祀胡深章溢

  泗國公祠在府治西南祀明耿再成葉公祠在松陽縣治東祀明靖難忠臣葉希

  劉忠節祠在青田縣西祀明靖難忠臣劉璟馬夫人廟在景寕縣北一

  百里鸕鷁村祀唐孝婦馬氏

 ︹寺觀︺佛日寺在麗水縣南五里宋建寺左有高陽洞前有廷氣亭大雲寺在麗水縣

  北三十里五代梁建環以羣峯下瞰青溪紫虛觀在麗水縣東南十里四微山上唐天寳二

  年建舊名紫極宋改今名玉虛宮在縉雲縣東仙都山唐天寶中建仙都觀宋治平中改今

  寳聖宮在龍泉縣西十五里唐乾元中建紫極壽光宮在遂昌縣治南

  梁時有異人煉丹於此後乘雲上昇賜額登雲觀宋徽宗御書今額

 ︹名宦︺︹南北朝︺︹梁︺江子一考城人爲遂昌令著美績︹唐︺李邕江都人開元二

  十三年爲括州刺史喜興利除害坐誣枉且待罪天子識其名詔勿劾李繁京兆人元和中

  爲處州刺史首建孔子廟於檡山之巔選博士弟子爲置講堂教之行禮肄習其中韓愈爲廟記謂

  其爲政知所先後雲段成式臨淄人宣宗時爲處州刺史境內惡溪多水恠成式有善政水

  恠潛去民謂之好溪︹宋︺楊億浦城人至道中知處州郡人周啟明篤學有文億深加禮待

  劉𢑴福州人神宗時知處州俗尚巫鬼不事醫藥𢑴著正俗方以訓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

  醫昜業俗遂變張根德興人元祐中知遂昌縣秦觀高郵人紹聖初坐蘇軾黨貶監處州

  酒稅使者承風望指候伺過失而無所得黃葆光徽州黟人宣和中知處州當方臘殘亂後

  盡心牧養民列上其狀加直秘閣再任卒民人祠祀之張觷福州人徽宗時知處州蕩平餘

  詹良臣睦州分水人調縉雲尉方臘黨犯處州守貳皆棄城遁良臣率弓兵數十人出

  禦為賊所執誘使降不從賊怒臠其肉使自啖之良臣吐且罵至死不絶聲呉芾仙居人紹

  興中知處州州舊苦丁絹重芾損之以新丁補其額葉容仙遊人知處州青田令陳光獻羨餘

  百萬容以所獻充所賦湯思退之兄居處州家奴屠酤犯禁一繩以法范成大蘇州人乾

  道中知處州民以爭役囂訟成大創義役隨家貧富輸金置田助當役者甲乙輸第至二十年民便

  之詔頒其法於諸路處多山田舊有通濟堰灌田二十萬畝歲久圯壊成大訪故跡曡石築防置堤

  閼四十九所立水則上中下漑灌有序民食其利謝深甫臨海人孝宗時知青田縣有經

  濟才御史葛邲顔師魯侍郎王藺交薦之楊大異醴陵人嘉定中調龍泉尉攝邑令適歲饑

  提刑司遣吏和糴米二萬石於邑米價頓増民乏食大異即以提刑司所糴者如價發糶民甚德之

  馬光祖金華人知處州乞降僧道牒賑濟詔從之黃㽦分寕人通判處州經總制有額

  無錢俗號殿最綱㽦㑹十年中成賦酌取之閣免逋負錢額鈞等獨以最聞︹元︺趙賁亨

  冠縣人至元十四年授處州路達嚕噶齊青田季文龍章焱殺趙知府以叛賁亨率衆擊走之招散

  亡立官府萬戶呼圖克台以州在亂山慮反側欲屠之賁亨不從將士擄掠子女賁亨捕倡率者杖

  之仍各求所失還之民悅服明年龍泉縣張三八復叛賁亨將騎士連戰敗之又擊敗衢州遂昌賊

  悉平之改管軍萬戶 達嚕噶齊舊作達魯化赤呼圖克台舊作忽都台今俱改正周仁榮

  臨海人泰定初以薦署美化書院山長美化在處州萬山中人鮮知學仁榮舉行鄉飲酒禮士俗為

  舒穆嚕伊遜柳城人以副都元帥守處州明兵至獲其母與弟以書招之伊遜不

  至遁入建寕復岀戰敗走死於桃坑明太祖遣使諭祭州民立祠祀之 舒穆嚕伊遜舊作石抹宜

  孫今改正︹明︺倪孟賢南昌人洪武中知麗水縣民有賣⺊者干富室不應詣闕告大姓陳

  公望等五十七人謀亂命錦衣衛千戶周原往捕之孟賢廉得實謂僚屬曰朝廷命孟賢令是邑使

  善良者橫𬒳惡逆名豈命官意耶即具疏聞復令耆老四十人詣闕訴帝命法司鞫實論告宻者如

  律賜耆老酒食及道里費遣還劉澤民宜春人洪武中知縉雲縣建縣治儒學勸課生徒百

  姓樂業稱為劉父謝子襄新淦人建文中知青田縣永樂七年九載課最當遷部民相率

  訴於上官乞再任帝嘉之即擢知處州俾得治其故縣郡有虎患歲旱蝗禱於神大雨二日蝗盡死

  虎亦遁去有盜竊官鈔子襄檄城隍神盜方閲鈔密室忽疾風捲墮市中盜即伏罪民鬻牛於市將

  屠之牛逸至子襄前俯首若有訴乃捐俸贖還其主叛卒呉米據山谷爲亂朝廷發兵討之一郡洶

  洶子襄力止軍城中母岀而自以計掩捕之獲其魁餘悉解散爲人廉謹歴官三十年不以家累自

  鄭建福州人爲處州通判正統間討賊有功民賴以全李信圭泰和人正統中

  知處州府時方大旱信圭至即雨民大悅在郡多惠政卒於官民𡘜盡哀殷雲霄夀張人正

  德間知青田縣廉直愛民百姓歌之魏良弼新建人嘉靖中知松陽縣大修學校集諸生講

  學春秋郊行敎民種植聽獄一訊而決里中有鄉塾小學必親詣以勸顧憲成無錫人萬

  厯間以吏部主事建言𬒳謫量移處州推官專務德化有兄弟訟數年不決謂之曰汝兩手兩足相

  爭否兄弟手足也既相爭盍自治令手足自相撲兩人相顧愕然叩首曰今服矣毋分曲直也各相

  揖謝抱持大哭而去張學書平樂人萬厯間知慶元縣除民間商鹽之累豁匠班籍免大戶

  解木之役裁礦稅溢徵多善政

 ︹本朝︺趙如瑾雄縣人順治三年知遂昌縣下車集士民咨訪利病捕豪惡寘之法羣盜逼城

  遣役從間道走婺請兵殱之居民宴然興學勸士催科不嚴而辦以卓異擢御史張元樞

  良鄉人順治初為處州推官攝府事請蠲荒田積逋以萬計民陷於盜者察其無辜省釋無算

  始震麻城人順治中知縉雲縣縣罹寇害里井虛無人始震多方招集民漸來歸良民婦女之

  俘於官軍者悉為贖還民甚德之周茂源松江華亭人順治十四年知處州府郡當被兵

  後井裡為墟茂源請盡蠲其逋流民來歸者給以牛種復人支米一石使墾田凡闢田千九百頃有

  奇正賦遂足寇入縉雲率鄉兵奮勵死守海賊犯溫州茂源勒兵守青田賊不得逞而去

 ︹人物︺︹宋︺周啟明字昭囘其先金陵人後籍處州四舉進士皆第一景德中舉賢良方正旣

  而報罷歸敎弟子百餘人不復有仕進意里人稱為處士轉運使陳堯佐表其行義於朝賜束帛仁

  宗時除助敎遷至太常丞啟明篤學藏書數千卷多手寫而能口誦之有詩賦雜文千六百篇

  原字深之遂昌人第進士哲宗時為太常博士議祀北郊原曰合𥙊非禮也願亟止之徽宗初為

  給事中時除郎官五人皆執政姻戚悉舉駮之帝為哲宗服朝論為齊衰期原曰三年之喪制自天

  子建於庶人一也主議者斥之俄用三年之制乃復修撰厯寶文閣待制以與陳瓘善奪職居和州

  卒孫楫遂家於和靖康間金兵陷和州楫率家泉往襲之獲數百人寇大至楫大呼曰今日𨷖死亦

  足為義士遂死之管師仁字元善龍泉人熙寕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請蠲減

  河北租賦以綏流民一方賴其賜累遷工部侍郎選曹吏多撓法師仁攝領發其奸士人稱之後知

  定州時邊備不整師仁預為計度増陴繕甲一日舉衆十萬轉盻迄成帝手書奬勸召為吏部尚書

  同知樞密院事才兩月以病歸鮑由字欽止龍泉人舉進士嘗從王安石學又親炙蘇軾其文

  汪洋閎肆詩尤高妙高宗召對除工部員外郎知明州又知海州奉祠卒嘗注杜甫詩有文集五十

  季陵字延仲龍泉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三遷太學博士建炎間厯官太常少卿金人南

  侵高宗倉卒幸杭州陵獨負九廟神主以行拜起居郎遷中書舍人屢陳時政語甚剴切後以徽猷

  閣待制帥廣南平積寇在官三年卒有文集十卷呉安國字鎮卿處州人由進士授考功

  郎以太常少卿使金值金人渝盟拘留脅服之安國毅然正色曰我首可得節不可奪金人遣還後

  知袁州卒姜綬麗水人靖康中金人再團京師朝廷募忠勇士齎蠟書往南京總管司調兵赴

  援綬以忠翊𭅺應募刲股藏書縋下南壁為邏騎所獲厲聲叱罵遂被害建炎中州上其事官其子

  特立承信郎祝公明麗水人太原府盂縣主簿靖康間金兵至河東令棄官去公明攝縣

  事率保甲入援圍守踰年城䧟不屈死於陶為唐州司戶中原失守亦死官所建炎中贈分明承事

  梁汝嘉字仲謨麗水人以外祖太宰何執中任入官建炎中知武進縣薦擢通判加直

  秘閣厯官轉運副使攝臨安府事以才畧見稱累遷權戶部尚書出知明州更溫宣鼎三郡並有風

  王信字誠之麗水人紹興進士授太學博士轉對言敵情不可測和議不可恃權考功郎

  中吏不行私上謂尚書曰考功得王信銓曹遂清除中書舍人遷給事中遇事剛果論奏不避權要

  由此人多嫉之提舉崇福宮尋起知湖州紹興府多惠政以通議大夫致仕卒遺訓其子以忠孝公

  廉所著有是齋集行世楊富老麗水人性至孝七歲喪父廬墓三年不返烏鵲來巢木生

  連理紹興中詔賜粟帛潘景憲字叔度松陽人隆興間與呂祖謙同擢進士遂師事之朱

  子與友善嘗稱其孝弟著於家仁義信於友而不能隨世俯仰置身仕路陳葵字叔向青田人

  隆興進士篤學不倦朱子重其人使學者往從之曰師之可以寡過又與子在書曰過青田不可不

  見陳叔向也尹起莘字耕道遂昌人學問該博隱居不仕著有資治通鑑綱目發明五十

  ︹元︺鄭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進士至元末以薦召見累官集賢學士致仕歸弟

  陶孫字景潛亦登進士先陶孫徴至闕授國史院編修官㑹纂修國史至宋徳祐末年事奏曰臣嘗

  仕宋義不忍書世祖嘉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出為江西儒學提舉兄弟在當時最號博洽儒學之士

  翕然推之滁孫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贊周昜記玩等書陶孫有文集若干卷劉濠青田人仕

  爲翰材掌書元初林融起兵興復戰死朝廷遣使至境紏察餘黨鄉豪挾讐投籍逮無辜至萬餘人

  濠往謁朝使閲籍歸會大雪因具酒肉邀朝使飲醉之掖臥小樓探袖取籍錄巨魁二百人懷之縱

  火樓下朝使脫走乃出懷中二百人授之存活萬計曽孫基見下祝公榮字大昌麗水人

  隱居養親事母至孝母歿居䘮盡禮竈突失火公榮力不能救伏棺悲哭其火自滅鄉里異之塑二

  親像於堂朝夕事之如事生焉陳繹曾字伯敷處州人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注䟽多能成

  誦文詞汪洋浩博論者謂與莆田陳旅伯仲官至國子助敎王毅字剛叔龍泉人六𡻕知書

  反長盡通經史慨然以斯道自任教授鄉里以躬行實踐爲本章溢胡深皆從之㳺有訥齋集行世

  葉子奇字世傑龍泉人從王毅遊聞理一分殊之㫖知聖賢之學以靜爲主以薦授巴陵簿

  所著有範通元理草木子︹明︺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濠曽孫元進士爲江浙儒學提舉棄官隱

  青田山太祖下金華定括蒼徵基入見陳時務十八䇿建禮賢館處之基料事如神明佐太祖滅陳

  友諒執張士誠降方國珍北伐中原遂成帝業即位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三年封誠意伯基剛毅

  慨每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羣臣或有獲過譴者多密爲解救時敷陳王道帝甞恭巳以聽呼爲

  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所作文章爲一代稱首所著有覆瓿集黎眉公集行世正德中加贈太

  師諡文成嘉靖中配享太廟子連字孟藻有文行卒江西叅政連子廌嗣爵世襲葉琛

  淵麗水人博學有才藻元末從舒穆嚕伊遜守處州爲畫䇿捕誅山寇授行省元帥太祖下處州以

  薦徴至金陵授營田司僉事尋遷洪都知府祝宗康泰叛琛𬒳執不屈大罵死之追封南陽郡侯祀

  功臣廟福王時追諡貞肅 舒穆嚕伊遜譯見前章溢字三益龍泉人少從王毅遊有志聖

  賢之學天性孝友元末統鄉兵佐舒穆嚕伊遜屢平劇盜論功授浙東都元帥辭不受退隱匡山明

  兵克處州太祖以幣聘之與劉基宋濓葉琛偕至太祖勞曰聯爲天下屈四先生授僉營田司事尋

  升浙東按察司僉事鎮撫處州討平餘寇又奏減處州加稅罷海船巨木洪武初拜御史中丞溢務

  存大體每諌議匡正太祖稱善後以䘮母悲戚過度感疾卒福王時追贈太保諡莊敏長子存道明

  初統鄉兵屢擊卻陳友定兵以功授處州翼元帥副使總制胡深戰沒命代領其衆為遊擊從李文

  忠定閩復從北伐以功授處州衞指揮使後從征陽和遇敵於斷頭山力戰死之胡深

  淵龍泉人穎拔有智畧通經史百家兼曉術數元末兵亂集裡中子弟自保處州鎮將舒穆嚕伊遜

  辟叅軍事討平羣盜進元帥明師取處州深降太祖召入見授左司員外郎遣還招集舊部曲尋命

  總制處州軍民事平山寇興文敎境內輯安張士誠將李伯昇大舉來侵頓兵城下不能拔引去又

  擊敗方明善攻下瑞安屢破陳友定兵因請規取八閩遂與朱亮祖進攻建寕破其二柵敵盡銳來

  圍深突圍與戰馬蹶被執遇害追封縉雲郡伯深久涖鄉郡馭衆寛厚未嘗妄戮一人為明初浙東

  保障祝崑公榮子元末奉母避賊山中賊追及母急投崖下崑擲身赴救忽雷雨大作賊

  駭散一時避難者俱脫母墜深崖幾死崑幸掛樹捎不死卒負母而登洪武七年舉孝廉授知縣未

  幾乞養歸劉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諸經洪武二十三年命襲父爵璟言有兄子廌在乃授

  璟閣門使多所糾劾擢谷府長史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於璟破賊還稱璟才

  畧帝喜曰真伯溫兒矣建文時靖難兵起璟獻十六䇿不聽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

  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簒字下獄自經死福王時贈大理少卿諡剛節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賜諡忠節 張 彥方龍泉人建文時由給事中乞便養改知樂平縣奉詔勤王

  率所部抵湖口遇靖難兵執至樂平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葉希賢

  松陽人以進士爲御史建文中李景隆耿炳文禦燕相繼敗績希賢劾其喪師失律帝不聽燕王稱

  帝見殺或雲去爲僧走蜀之重慶松柏灘匿跡以居所謂雪菴和尚也王景字景彰松陽人

  洪武𥘉爲懐遠敎諭以博學應詔命作朝享樂章並定藩王儀累官山西右叅政建文中召入翰林

  除禮部侍郎成祖即位擢學士帝問葬建文帝禮景對宜用天子禮從之卒於官李棠

  楷縉雲人宣德進士授刑部主事爲尚書魏源所器金濂代源以剛嚴懾下棠與辨論譴訶不避濂

  亦器之厯郎中錄囚南畿多所平反景帝嗣位超遷本部右侍郎巡撫廣西討平諸寇整已率下令

  行政舉思明土官黃𤣾欲殺兄子鈞立其子灝棠執𤣾下獄𤣾窘乃遣上書請廢太子立帝子帝大

  喜立擢𤣾都督棠鬱鬱累疏謝病歸不擕嶺表一物以清節顯周南字文化縉雲人成化進士

  擢御史出按畿輔廣東彈劾不避權要厯江西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母䘮歸劉瑾擅

  政以大同倉粟浥爛下詔獄責輸畢釋爲民瑾誅起督南贑軍務汀州大帽山賊張時旺等聚衆攻

  剽延及江南廣東數年不靖南集諸道兵擊擒之斬獲五十人移師會總督陳金共平姚源諸賊境

  內遂安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乞休贈太子少保應檟字子材遂昌人嘉靖進士授刑

  部主事拒絶私謁累遷山東布政使擢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諭降樊家屯馬江等劇賊討破

  七山諸寇卒於官贈兵部尚書葉德良字克復遂昌人為莆田縣丞嘉靖中倭寇莆田令簿

  尉棄城走德良獨堅守城陷死之贈太僕寺丞詹嘉言字心聲松陽人為象山縣訓導佐縣

  令平海寇轉蒼溪敎諭流賊猝至被執不屈死程必進字以序松陽人崇禎時以貢授贑州

  訓導城䧟與子矩俱死之

 ︹本朝︺張翀字南⿰氵𡨋 -- 溟麗水人康熙七年知羅源縣耿精忠縱其黨四出剝民翀笞數人逐出境精

  忠怒脅知府王之儀劾罷翀之儀持不可精忠益怒乃為檄趣翀赴會城而其黨於中途邀辱之翀

  得檄單騎往羅源百姓擁衛從翀行且塞路其黨望見不敢動卒於官民為立祠呉從謙

  景寕人由拔貢知武臨縣撫輯流移均徭役甚有恩惠升知武岡州呉詔功慶元人康熙乙

  卯耿精忠攻䧟慶元詔功練鄉兵守禦與同事呉毒男力戰死之又秦華麗水人嘉慶六年以外委

  從剿洋匪陣歿先後均廕卹如例陳鰲升宣平人母患癰皮肉潰爛而毒𰚾內攻醫不能

  治鰲升乃口吮出膿血毒盡皮肉漸生母疾得起後居母䘮廬墓旦夕哭雙目失明且染寒疾所親

  勸之歸舍鰲升曰吾不能斯須去此苟得歿於墓側以事吾母地下不悔也竟不歸疾劇而卒乾隆

  四十年以孝 旌表

 ︹列女︺︹三國︺︹吳︺柳朱松陽人朱育稱其一醮守節喪身不顧︹宋︺陳氏女

  人宣和中官軍所過俘掠女為所執植刃於旁曰從我則生否則死女不動聲色延頸受刃遂𬒳

  ︹元︺湯煇妻張氏龍泉人兵亂其家財先巳移入山砦夫與姑共守之舅以疾未行張

  歸任湯藥賊至命以輿載其舅而巳遇賊賊以刃脅之張掠髪整衣請受刃賊未忍殺張懼汚即奪

  其刃自刎死湯婍龍泉人有姿容賊殺其父母以刃脅之婍不勝悲咽乞早死因以頭觸刃

  賊怒斫殺之其妹亦不受辱死周婦毛氏松陽人至正間隨夫避亂麻鷖山中為賊所得

  脅之曰從我多與若金否則殺汝氏大詈賊怒刳其腸而去季銳妻何氏龍泉人至

  正中避兵於邑之䋲門巖賊至被執欲汚之氏乃與子榮兒女囘娘投巖而死周氏女

  才麗水人元末兵起隨母避兵甘泉寨寨破被掠堅不受辱遂遇害陳程妻葉氏

  人元末處州城破葉度不免遂更衣母問何為葉曰生則取辱惟有死耳遂觸巖死葉抗妻

  王氏名妙泳遂昌人至正間山寇作亂將殺其夫汚之泳以二子囑姑即自刎而死郡縣以聞

  旌其︹明︺呉質妻潘氏松陽人正統間宣平寇起避難橫山賊攻破寨欲脅以行

  氏不從抱子投崖而死周氏女松陽人周廷輝女年十八有姿色正統間避兵橫山宼至

  欲迫去不從即以刀按其頸女曰欲殺即殺決不汝汚遂𬒳蔡儼妻包氏宣平人正

  統間賊陶得二作亂氏從舅姑避難東岩賊至氏𬒳執給賊曰我有金藏岩穴中當往取之賊以為

  然同至其所遂投崖死天順八年詔旌其門谷得與妻陳氏麗水人景泰𥘉山寇

  掠鄉村陳與隣婦同避岩穴為賊所執欲犯之陳憤罵不從脅以刃罵愈厲賊怒殺之賊去鄉人斂

  其骸葬於山嶺名為烈婦嶺鄭好密妻詹氏青田人好密忤大姓劉某𬒳誣逃去

  捕卒四人縲詹赴官走無人煙處詹自度不免至黃壇遇樵者謂卒曰屐折難行願假樵刀去之持

  屐戱四卒曰先得此者夕當侍寢投屐𣗥藂中四卒喧笑望屐競趨氏即引樵刀自刎趙氏

  女名璚縉雲人山寇犯境女侍父疾不忍離被執紿賊曰少入安慰吾父當從汝賊聽之即自縊

  周氏女青田人父元岡浴簷下為虎所咥女年十八呼號攘臂擊虎至門外抱父足為

  虎所嚙父卒𫉬全葉華妻季氏龍泉人嘉靖間寇起季避石馬山𬒳執義不受汚投

  崖死有司建祠祀之

 ︹本朝︺謝俊陛妻趙氏麗水人順治初方國安殘兵至括氏避於獅子山夫語曰兵至

  汝年少奈何氏曰有死而已兵果至夫𬒳刺仆地氏抱二歲兒觸崖而墮兒坐母腹上得不死鄉人

  以為神又同縣張科妻葉氏陳昌蔭妻奚氏王朝聖妻楊氏俱為兵所掠投水中死又松陽高攀桂

  妻徐氏年少寡居兵至即自縊又龍泉項國英妻陳氏自縊死呉光國妻陳氏自刎死祝元孝妻李

  氏觸牆死甯世忠妻張氏麗水人方兵掠城夫為兵所繫恐汚已遂以懐中幼女先

  投於井隨自溺越兩月夫歸撈其屍顔色不變梅友松妻葉氏青田人順治初為亂

  兵所執度不能免陽為好言紿兵行至天梯嶺嶺下坑深百丈亂石巉立氏呼天投下骨肉皆為虀

  粉又松陽徐日華妻葉氏避亂入山遇賊不從投崖而死李含章妻楊氏縉雲人順

  治戊子寇亂氏奉姑出避猝遇賊騎投水死又同縣朱泰來妻李氏為寇所執逼汚之大罵不從行

  數百步遇深潭即跳入水死又朱持獻妻沈氏為寇所執觸石而死駱佛喜妻周氏

  遂昌人順治丁亥氏為兵所掠挾坐馬上行五里至三墩橋有崖壁立氏竦身投崖血濺崖石而殞

  王廷奉妻李氏龍泉人順治四年夫為賊所殺其母逼令別嫁氏自刎死呉廷

  馨妻葉氏慶元人夫亡守節寇至欲犯之氏嚼血噴賊賊怒劈其顱臨死猶罵不絶口官

  表門曰節烈陳桂姑景寕人年甫及笄康熙十三年姊同被寇擄至滴水河邊見岩崖

  峻險呼曰此吾與姊完節處也遂投崖入河死數日後浮屍水面衣裳井然不露寸膚郭世

  琯妻程氏青田人年方艾康熙乙𫑗閩寇䧟邑被掠賊出美衣誘之大罵不受又連殺數

  婦人以脅氏氏罵益厲賊怒亂斫之又同縣胡忠盛妻王氏寡居為賊所掠觸崖以死陶國

  俊妻杜氏縉雲人乙𫑗閩變氏避深山為兵所執痛哭大罵兵殺之其家所畜犬守屍旁

  七日不去及氏殮訖犬赴水死又朱以欽妻陳氏被掠即投水死周貞一妻呉氏

  慶元人乙𫑗耿逆陷城氏子三錫死之氏泣曰兒死矣吾不死必辱遂自經死葉仁智妻

  呉氏景寕人年二十夫亡其兄逼改嫁自經死翁烈婦遂昌人其夫華國治遊蕩破家

  逼婦再醮氏自刎死於雍正年間 旌表呉擇姑雲和人受栁繼官聘未婚夫死氏聞訃哀

  慟決意守貞以紡績自雍正五年 旌表鄭兆昌妻陶氏宣平人夫亡守節養

  姑遭兵變備厯艱辛克完貞操同縣章元器妻盧氏及媳陶氏先後守志雙節一門人言無間並於

  雍正年間先後 旌表錢桐妻王氏麗水人夫亡守節同縣林應會妻呉氏楊世藩

  妻梁氏汪一䕫妻徐氏許士冠妻戴氏金之瑜妻林氏周璿妻王氏朱定海妻俞氏又烈婦葉呂氏

  聶何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陳際乾妻耿氏奚光瑞妻項氏項起龍妻陳氏楊聚星妻周氏湯毓金

  妻趙氏葉葆幹妻梁氏周在洧妻顧氏生員何學濂妻方氏翁日照妻鮑氏生員王國治妻梁氏又

  烈婦高呉氏王正源妻章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金葉懷妻楊氏青田人以拒姦

  自經乾隆年間 旌表同縣留朝組妻呉氏生員潘鼎魁妻章氏生員留偉妻王氏又烈婦陳周氏

  俱於嘉慶年間 旌盧載蘋妻謝氏縉雲人夫亡守節同縣虞際唐妻施氏丁遴妻

  陳氏施體和妻陶氏盧顯功妻趙氏陳士俊妻劉氏朱之環妻陳氏朱鏞妻李氏趙昂妻周氏應廷

  連妻虞氏徐序賓妻李氏王新宣妻樊氏李安堣妻田氏施方中妻朱氏陶承憲妻孫氏趙一豫妻

  朱氏朱天球妻趙氏鄭㸃妻曹氏陶溥妻馬氏盧乾池妻呂氏又烈婦應楊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

  羊逢靄妻盧氏朱光炳妻劉氏呂明錦妻杜氏陶源妻朱氏朱心淳妻田氏朱廷颺妻王氏應崑玉

  妻程氏應秉芝妻陳氏楊允盛妻盧氏楊允國妻呂氏呂宗乙妻朱氏胡登高妻王氏胡連元妻陳

  氏陳日藻妻馬氏馬克穎妻樊氏丁象星妻張氏陳日炳妻田氏葉思睿妻施氏趙獻德妻呂氏趙

  榮廷妻呂氏趙元功妻丁氏楊肇祝妻朱氏應道揚妻呂氏生員沈邦藩妻呂氏沈元英妻應氏陳

  普賢妻施氏生員陶允中妻沈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包逢第妻梁氏松陽人夫

  亡守節同縣魏文瑞妻周氏葉元玠妻毛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葉逢烈妻湯氏葉成發妻梁氏葉

  榮輩妻潘氏潘光武妻徐氏貢生劉邦詔妾陶氏潘元森妻葉氏生員葉萬挺妻潘氏生員蔡士棟

  妻潘氏生員徐國楊妻劉氏徐成龍妻程氏生員洪溥妾孟氏蕭柱廷妻洪氏葉長盛妻張氏葉大

  䋲妻紀氏生員葉萬清妻洪氏葉方成妻謝氏潘元聯妻蕭氏潘元銓妻洪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

  王紹華妻朱氏遂昌人夫亡守節同縣葉嗣俊妻鄭氏毛檠妻周氏劉光濓妻李氏

  王垣妻毛氏王錫筤妻俞氏王維庸妻鄭氏王肇洲妻邱氏葉宗鸞妻王氏又烈婦王開煦妻蘇氏

  貞女陳兆福未婚妻朱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尹懃妻王氏呉國賢妻王氏劉沅妻周氏周卜龍妻

  劉氏鄭家綬妻葉氏翁道行妻包氏王國蘭妻俞氏包華鑄妻項氏華明壎妻李氏張士傅妻黃氏

  華冕妻鄭氏華日泰繼妻葉氏周觀禮妻王氏鄭湛妻葉氏李熙源妻徐氏華明鐘妻王氏生員王

  錫龍妻華氏職員周振圭妻葉氏張寶照妻周氏張必光妻汪氏貢生呉文炳妾陳氏葉朝勲妻方

  氏又烈婦官聖欽妻朱氏貞女葉尹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李爵妻湯氏龍泉人夫

  亡守節同縣李煥妻葉氏林中鵕妻李氏項芳堯妻王氏俱於乾隆年間 旌季汝鳯妻童氏貞女

  邱維續未婚妻毛氏並於嘉慶年間 旌周宗燾妻楊氏慶元人夫亡守節同縣烈

  婦李大孫妻呉氏以拒姦自縊呉葉氏以逼嫁不從自縊並於乾隆年間 旌呉學孔妻

  王氏雲和人夫亡守節同縣呉就中妻項氏葉超倫妻鄭氏廩生顧鵬繼妻葉氏郭文信妻葉

  氏生員柳錫芬妻周氏柳錫章妻葉氏又貞女呉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章鴻志妻周

  氏宣平人夫亡守節同縣生員潘子儀妻鄭氏俱於嘉慶年間 旌葉上蘭妻張

  氏景寕人夫亡守節同縣潘日耀妻湯氏呉光祖妻劉氏呉晉侯妻禇氏湯適中妻潘氏湯仁蒼

  妻潘氏陳作鈵妻毛氏梁有鳳妻梅氏陳仕光妻徐氏張正烜妻劉氏李成蹊妻劉氏俱於乾隆年

  間 旌呉學亮妻林氏葉有章妻呉氏任制鎧妻潘氏梅雲升妻呉氏呉學復妻柳氏呉日昌妻任

  氏陳上簡妻楊氏又孝女潘蔡姑俱於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葉法善括蒼人世爲道士嘗遊白馬山石室遇異人授以正一之法能劾鬼神高

  宗召至京欲官之不受睿宗時拜鴻臚卿開元中屍解劉處靜彭城人善吐納之術肅宗

  召見賜緋衣退居縉雲之隱真洞咸通十四年化自譔元虛志後十年有見其在襄陽之間者弟

  子啟墓視之惟有劍履而已德韶龍泉縣昴山僧光化中往叅浄慧禪師師問如何是曹溪

  一滴水韶大悟至天台見智覬遺跡恍如舊居疑即覬後身也著傳燈錄若干卷忽一日修壇置薪

  坐其上令從徒舉火須臾見韶乘煙昇去羊愔括蒼人以明經授夾江尉後隱於括蒼山一日

  與青蓮館道士飲於阮客洞愔憇亭側見一人自稱雲英引至石穴中有物迸出曰此青靈芝也食

  之得仙愔取食之入委羽山仙去三平中和間結廬於南明山是為大安寺嘗騎虎出遊後

  卒於寺有破衲如藕絲蟬翼︹宋︺范子珉處州道士嗜酒落魄談人意外事多奇中善畫

  牛往訪郡守錢竽曰負公畫四副故來相償畫成儼坐而逝梵公慶元縣人佚其姓名為邑

  隸邑令刑峻公用蔥貯血匿杖中行杖輙見血刑者多賴以全活一日令見公行不履地詢知其陰

  德大異之公遂辭去修煉山中功成以石臼千斤為冠登縣西山岡羽化章思廉遂昌人居

  壽光宮為道士誦度人經有悟遂絶柆不食預言禍福休咎多有騐︹明︺白雲禪師

  人居白雲山中洪武中詔走天下明僧師力辭強起之既赴即還居杭之虎跑寺明年欲歸衆堅留

  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願也遂囘白雲五日索筆書偈而逝

 ︹土產︺綿唐書地理志處州土貢綿元和志處州元和貢小綾絲絹綿紬紵布元和志處

  州開元貢元和志處州元和貢麻布舊志麗水縉雲出縉雲出又葛鈔青田出

  縉雲龍泉出遂昌縣出銀 鉛各縣俱岀龍泉麗水縉雲岀

  元和志處州開元貢蜜唐書地理志處州土貢蠟舊志松陽縣岀蕨粉縉雲龍泉出

  香蕈龍泉黃連唐書地理志處州土貢錦雞 白鷴 玉面

  貍俗名柿貓景寕出青甆器龍泉圖書石青田縣方山出石棊子

  遂昌出輿地紀勝葉法善嘗與道侶奕局終棄碁子悉化為石後其地每產卷石中有小石棊子圓

  滑紺白初出土尚溫軟 按舊志土產銀鉛各縣並有坑今久經封閉謹附記

大清一統志

 溫台玉環廳在浙江省東南九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碓頭塗

  二十五里西至分水山三十里南至梁灣四十五里北至白干五十里東南至坎門四十里西南至

  普竺三十五里東北至梅嶴四十五里西北至芳杜五十五里由廳治至 京師六千二十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舊隸樂清分隸太平明洪

  武二十年控海乏兵徙沿海居民於腹裏遂廢置

 本朝雍正八年李衛奏准展復置溫台玉環同

  知

︹形勢︺寛廣七百餘里外臨大海內近溫台屹然特立

  扼要據衝為洋面往來之要區海濱諸郡之屏障

  

 ︹風俗︺展復方新始以太樂永平四邑之民召集開墾

  繼而隣近之民貿遷有無闤闠化居者絡繹雲集

  故人各異其地戶各異其風然習俗人情率皆樸

  茂

 ︹城池︺玉環廳城周五里門四東靖海西永清南鎮逺北安濤 本朝雍正八年

 ︹學校︺玉環廳學在廳治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建入學額數八名

 ︹戸口︺原額人丁一萬九千六百一十六今滋生男婦八萬一千七百五十二名口計一萬三千二百

  六十三戶

 ︹田賦︺田地等共九萬二千五百九十六畝六分有零額徴穀二萬四千八百六十四石六斗七升有

  

 ︹山川︺玉環山寰宇記一名木陋嶼又名地肺山周囘五百餘里上有流水潔白如玉因以為

  名郗司空先立別墅於此束晉居人數百家至今湖田現在通志舊名木嶼亦名木榴界溫台之間

  分屬樂清太平二縣延袤七百餘里四面距海外際大洋實溫台之門戶全浙之藩籬也明洪武中

  因倭寇來犯徙民內地是山孤懸海外 本朝雍正五年展復築城濬池建壇廟軍營招徠農氓設

  官駐防遂為海疆重地又太平志宋高宗南渡遺玉環於此故名中青山半在城內

  青山半在城內西青山在城外峯巒秀聳水石清奇為玉環最勝處繡屏山

  在城東瑤嶴分水山在城西稍北三十里太平樂清分界處府志此與他地分水嶺不同

  所分者潮水之東西進退先後也靈山在城北三十里楚門港中與玉環山相接下有靈山

  金鈿山在城外十六都有筆架峯西南有小山巖石突起如硯虎義山

  鐵樹二株每踰四五年一發鳳凰山在雙仙人山即老城頭舊有寨城周圍

  五里今址猶存錦屏山山頂有巖方正又名方巾山龍尾山嶴內有巖方八尺周

  圍三丈餘號印巖三盤山在東南隔海中其地産樹名海瑚與珊瑚樹相似可辟火

  冠山一名張嶼山在天開河口之外石塘山在東北海中西與玉環鄉相望東北與松

  門所相望大烏山在海中與西岸蒲岐相望山有平水大王廟苔山在西北海中

  蜜鶯山下有張相公廟塘洋山下有雙廟飛鳳山上有石鳳冠舊傳方國珍

  祖墓在此為誠意伯劉基鑿破福生山舊有福山寺寺前有古塔三座今址存南山

  南宋時有縣令葬此名縣主墳牛頭山扺海十餘里前有大密溪又有高椅山前臨小密溪

  琛浦山舊有石臺二尖巖山扺海五里前有溪名小溪舊有平水大王廟今址存

  木崗山山上有濟嫠堂堂之上有龍潭能興雲雨小麥嶼西海岸小山與大麥嶼相

  花巖嶼在白沙屏蝤蛑嶴在九黃大嶴在南隔海百丈巖

  在蘆塔鰻洞在玉環郷女兒洞在漩玉環懸居海中四面皆海其西

  北由楚門渡海港旁有盤渦湍急曰漩門舟行避之踰岸即太平界其西由烏洋進蒲岐所至樂清

  其西南由烏洋南過黃花關進磐石衛至溫州府城惟東南出黃坎二門即外洋𣺌無涯涘也

  環河舊在樂清縣四都 本朝雍正八年同知張坦熊開濬又有瑤嶴河金鷄河正嶴河能仁

  河江心河俱見玉環志天開河在玉環城外源自西青中青二水引流環城南而東與東

  青水會又東經桃花嶺下有三峽潭水自西南來會東過陡門又東入海舊道下流湮塞 本朝雍

  正八年將築城七月中晉雨衝開一渠深濶直通浦長一千三百二十丈載石之舟可抵城下

  衆稱為天開河龍潭在大里嶴東北叢山中有溪水瀉下其深莫測仰天窩由三峽潭

  西南山平勢阻澗水廻環繞出大普竺亦名仰天河大密溪在牛頭山前小密溪

  在高椅山前

 ︹古蹟︺玉環故城在玉環北隔港岸上明㓋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今圮玉環志故城在

  仙人山今名古城頭明㓋武二十年徙居民於腹裏今城址尚存楚門所城明洪武二

  十年湯和築東嶴寨城舊有廣盈二倉今廢南北監玉環自宋以前有監官王

  十朋送凌知監赴任玉環詩悠然水石間官情聊自適註玉環有南監北監林幹宅

  寕時樂清林幹隱玉環之木榴山草衣木質邑令鮑輝尊事之陶宏景丹室周行己丹

  室記雲梁天監中陶宏景自海道至永嘉得木榴嶼居之以作丹少霞洞在城外西青山

  張少霞煉丹處

 ︹關隘︺瑤嶴鎮在瑤嶴山下南臨海元置巡司曰北監巡司明初徙蔡嶴尋徙白沙嶺嘉靖八

  年又徙鶚嶺四十一年復還瑤嶴並建壽安堡於此築城周二里有奇今巡司廢又有驛丞今亦廢

 ︹津梁︺小石橋在西門外環山勝境楚門渡在治北三十里白磴渡係古渡頭

  西南抵海舊名不等渡西青渡亦渡海處

 ︹隄堰︺海塘本山四面皆海城南八都有里嶴塘西南一都有古順塘普竺塘北十二都有後灣

  塘東北十三都有蘆嶴塘塘洋塘在城南四都有陡門又城西北有西青塘城南有陳嶴塘

  楚門南塘在楚門所有陡門外禦鹹湖內蓄溪澗之水以溉田 本朝雍正六年同知張

  坦熊建乾隆二十一年修黃大嶴塘 本朝乾隆二十年築南浦中浦北

  浦三壩俱在玉環山自遷徙後無𭐏 本雍正六年展復後始建新𭐏

 ︹祠廟︺䕶國惠民廟祀張相公先是雍正五年有神托夢廟祝告以將歸玉環玉環既復

  居民見神燈往來不定於是塑像祀之額曰䕶國惠民神燈遂熄元壇廟在東青山下

  天后宮在坎門一在西青山文昌祠在珠簾島下

 ︹寺觀︺靈山寺在治東十四都又有石龜院靈峯院普濟院谷順院福生院福嚴院俱在玉環

  石佛菴在玉環鄉又有南山菴白雲菴梵音堂在十八都船亭在環山勝

  境溪

 ︹土產︺黍 稷 鹽 苔如髪隨潮浮來土黃以之合磚堅如渾成石楠

  四時不凋烏江栗 青栗 山機烏又名林子烏那飯可燒白炭

  子可錦漆不凋多節虎豆葉如豆莢內有小豆入藥山桃花紫不實檜巖

  紅 墨桅岀小陳嶴皮可毒魚生龍槓 卷柏叢生石上以葉似柏卷故

  花蕭六月開花粉紅色結黒子可染網網入水昜腐者染之經久礬 萬年

  青 水荊 山黃荊入藥消食下氣山椒不花而實不可食土漆

   皮粘人手即發腫刀瘡見血搗皮敷之即止鵲 翠碧毛可為飾潮頭鷄

   而扁野豬一名毛豬箭豬毛堅利如箭可作錐鑽怒則射人馬蛟身圓而狹

   長無鱗味美𩻣身如膏髓骨柔無鱗鱸 石首魚 鱂 鯊 鰡

    烏賊 𭔃踞 箬魚形似䱋魚形圓似圑章巨

   正名蜛蝫郭璞江賦蜛蝫森衰而垂翅胎生以肝煉油然燈亮而不傷目味美多脂

   彈塗又名跳魚味美紅魚似金魚大者長二三尺江瑤柱 石𧋤

   江賦石𧋤應節而揚葩滾塘似鮕而身入蝤蛑穴中任其蛉蚷滑軟無傷俟其退殻而食之

   故又名蝤蛑虎即水沙蒜似土蠶頭味亦美似鯉而微赤人鬼眼

   殻硬如銕緑色肉如蛤蜊海馬形如馬出水即死從小蝦中撿出之可入藥似蛤而長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黃爵滋恭覆輯

                           校對官李孚忠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