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十九至二百二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十六至二百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十九至二百二十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二十二至二百二十五

大清一統志

 許州直隸州

︹名宦︺︹漢︺衛颯修武人建武二年襄城令政有名跡劉方平原人章帝元和二年

  曰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如襄城令劉方吏人同聲謂之不煩斯近之矣

  康重合人桓帝時為潁隂令有能跡︹三國︺︹魏︺滿寵昌邑人為許令曹洪有賓客在

  界數犯法寵收治之洪白魏武魏武召許主者寵知將欲原乃速殺之魏武喜曰當事不當爾耶故

  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或少府孔融等並屬寵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數日求見

  魏武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此人有名海內(⿱艹石)不明大失民望魏武即日赦出楊彪或融聞彪因

  此得出更善寵鄭渾開封人遷召陵令民皆剽輕不念產殖其生子無以相活率皆不舉渾所

  在奪其漁獵之具課使耕桑又兼問槄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後稍豐給無不舉贍所育男女多

  以鄭爲字︹晉︺潘京漢壽人厯召陵令明於政術路不拾遺曹攄譙人惠帝時爲襄城

  太守時襄城屢經寇難攄綏懷振理旬月克復與流人王逌戰於酈縣後繼不至死之故吏百姓並

  奔喪會葬號哭即路如赴父母︹南北朝︺︹魏︺韋崇杜陵人高祖時除南潁川太守不好

  發摘細事甞云何用小察以傷大道吏民感之郡中大治高祖聞而加賞賜帛二百匹︹隋︺栁

  裘解人開皇中拜許州刺史在官清簡吏民懷之長孫平洛陽人間皇中爲許州刺史有

  公孫景茂阜城人開皇中爲道州刺史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好單騎巡人家閲視產業修理者襃揚稱述如有過惡隨即訓導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大村數

  百戶皆如一家之務薛孺汾隂人開皇中爲襄城郡掾有惠政劉曠開皇中爲臨潁令清

  名善政爲天下第一尚書左僕射高熲言狀帝召見勞之加以殊奨房彥謙東武城人開皇

  中爲長葛令有惠化百姓號爲慈父上令使者巡察長吏以彥謙爲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馬吏民

  號泣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屬何用生為其後百姓思之立碑頌德敬肅蒲坂人大業初遷潁

  川郡贊務五年朝東都帝令薛道衡為天下郡官之狀稱肅曰心如鐵石老而彌篤時宇文述用事

  其邑在潁川每有書屬肅肅未甞開封輒令使者持去述賓客放縱者以法繩之無所寛貸去官之

  日家無餘財︹唐︺燕欽融中宗時為許州司戶參軍再上疏斥韋後擅政且逆節已萌後

  怒觀中宗召至庭撲殺之王珣祁人開元中出為許州長史嵗旱珣時假刺史事開廩賑民即

  自劾明皇赦之龎堅 薛願堅涇陽人願汾陽人天寶中堅厯潁川太守安祿山反南

  陽節度使魯炅表堅為長史兼防禦副使以願為潁川太守共守潁川賊將阿史那承慶悉鋭攻之

  傳城百里草木皆刋城中士單寡糧少而願堅晝夜戰諸郡兵無援者自正月盡十一月賊踰城入

  二人不降死之來瑱永夀人天寶中拜潁川太守賊攻潁川方積粟多瑱完陴自如手射賊皆

  弦仆前後俘殺甚衆賊目為來爵鐵高承簡幽州入元和中詔析上蔡郾城遂平西平

  四縣為溵州拜承簡刺史治郾城始開屯田列防庸瀕溵綿城二百里無復水敗皆為腴田先是賊

  築武宮以夸戰勞承簡夷其邱庀家財以葬葺儒宮備俎豆嵗時行禮野有荍實民得以食將吏立

  石頌︹宋︺李重貴河陽人太祖時臨潁合流鎮將鎮有羣盜以其尚少謀夜入劫鈔重

  貴知之即築柵課民習射盜聞之潰去宋濤長安人太宗時知襄城縣以政績聞賜緋魚

  錢昆臨安人知許州為治寛簡便民崔立鄢陵人真宗時通判許州會滑州塞決河調民

  出芻楗命立提舉受納立計其用有餘而下戶未輸者尚二百萬悉奏弛之(⿱艹石)

  真宗時補長社縣尉州葺兵營課民輸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因以取賕(⿱艹石)谷度材

  別其長短大小為程置庭中使民自輸石普太原人真宗時徙知許州築大流堰引河通漕

  李遵勖上黨人真宗時知許州水軍多不練習遵勖命部校按劾拔去十七八

  仲孫商水人補許州司理參軍民婦馬氏夫𬒳指里胥殺之官捕繫辭服仲孫疑其枉知州

  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𫆀仲孫曰幸母遽決兾得徐辨後兩月果得殺人者劉越

  人甞知襄城縣有能名吳育建安人知襄城縣自秦悼王葬汝後子孫從葬皆出宦官典護

  嵗時上冢者往來呼索擾州縣育請凡官所須具成數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

  費殆半宦官過者銜之或中夜叩縣門索牛駕車育拒不應宗子所過縱鷹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輒

  相戒約母敢縱者王舉正鎮定人仁宗時知許州光化軍叛卒轉寇旁境而州兵有謀起

  為應者舉正潛捕首惡者斬之李淑豐人仁宗時以右諌議大夫知許州嵗饑取民所食五種

  上之帝惻然為蠲其賦范純仁呉縣人仁宗時以著作佐𭅺知襄城縣襄城民不蠶織勸

  使植桑有罪而情輕者視所植多寡除其罰民益賴慕後呼為著作林梅堯臣宣城人仁

  宗時知襄城縣汝水暴至堯臣親率士民救護修築邑人賴之王平為許州司理參軍有女騎

  驢單行為盜所殺驢逸入他家吏捕得驢併致其人於獄平力辨其非久之果得正賊樂京

  荊南人神宗時知長葛縣助役法行京白提舉常平官言不便不肯治縣事自劾丐去鄒浩

  晉陵人調潁昌府教授呂公著范純仁為守皆禮遇之純仁屬撰樂語浩辭純仁曰翰林學士亦為

  之浩曰翰林學士則可祭酒司業則不可純仁敬謝孫永長社人知陳州徙潁昌永𥙿起陵許

  汝當運粟數十萬斛於陵下調民牛數萬永請而免徐處仁應天榖熟人徽宗時以顯謨閣

  直學士知潁昌府民有得罪宮掖者雖赦不原處仁為奏上童貫乘是擠之奪職葉夢得

  呉縣人帥潁昌府發帝平粟賑民常平使者劉寄惡之宦官楊戩用事寄請糴粳米輸後苑以媚戩

  戩委其屬持御筆來貴以米様如蘇州夢得極論潁昌地方與東南異願隨品色不報時旁郡糾民

  輸鏹就糴京師怨聲載道獨潁昌賴夢得得免李彥以𭶑吏告訐籍郟城舞陽隱田數千頃民詣府

  訴者八百戶夢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悅楊再興紹興中嶽飛敗金兵於郾城烏

  珠合兵逼之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烏珠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烏珠憤甚頓兵十二萬於臨潁再

    興以 三百騎遇 敵於小商橋驟與之 戰殺 二千 餘人及 萬戶薩已 貝勒等百人再興戰 死後 獲其 屍

    焚 之 得箭鏃 二升  薩巴 貝勒 舊 作撤八 孛堇今 改正︹     元︺劉天孚大名人 至元中知 許

    州 時檢校 屯田臨 潁鄧艾口 民稻田三百項有 欲害 之者指 為古屯 中書下天 孚按實天孚為辨 其

    非 章 數上乃止 襄城民食滄鹽 葉縣民 食 解鹽 刻石 湛 河南岸以 為界葉令妄徙 不於北 二 里誣 其

    民 食私鹽 繫 治 百餘 家兩縣鬬辨 葉倚挾漕 𫝑 以淩 襄城天 孚 為 考其 元界移石故 處而葉縣 今 被

    罪去嵗大 旱天 孚禱即雨 野有蝗天 孚令民 岀 捕俄羣烏來 啄蝗 始盡明年 麥熟時有 青蟲如 蟊 為

    害忽生大 葉蟲盡嚼之許人立 碑頌焉︹ 明︺王通遷安 人永樂中 為 許州判 官九載課 最 當

    遷 民 乞留奏 秩 還仕 邵   寶無錫人 成 化末 授 許州知州月 朔㑹諸生 於 學宮 講 明義利公私 之

    辨巫 言龍骨 出地中 為禍福 寳取 骨毀於庭杖 巫而遣 之躬勸 農桑倣 朱子社 倉立 積散法又行 計

    口 澆田 法以 偹凶 荒鄭  振先武進人 萬厯中 為許州知州 以勸農課 士為首 務治行與邵 寳

   韓澹淄川人崇禎中為許州同知署知州事李自成來攻澹竭力守禦賊怒始城上日得

   署州首當解圍澹仰天誓曰以我一人而得生千萬人雖刀鋸不悸也遂縋城而下為賊所害城破

   後始收殮顔色如生歐陽植陜西人為長葛教諭崇禎十四年流賊陷城知縣迎降植痛哭

   與舉人孟良屏貢生黃朝聘生員張範孔等抗志殺賊巷戰而死張信輝縣人崇禎中為襄

   城訓導十五年流賊陷襄城信將縊於文廟為賊所執至北關指賊而罵賊怒以刀斷其舌猶蘸血

   書翦寇二字於掌中賊害之趙鳳豸崇禎中為襄城典史賊陷襄城知縣曹思正𬒳殺鳳

   豸拒賊死

  ︹本朝︺李正芳大興人順治二年以都司使駐鎮許州當亂後城坦傾圮者修築之城濠淤塞

   者開濬之民人流亡者招徠之捐給牛種墾荒成熟又於城廂鄉鎮各設義學以養以教民咸利賴

   荊其惇丹陽人知郾城縣初下車民未復業更值軍需絡繹河工峻急其惇安集招徠

   給 牛 具以 資開墾減運柳鹽 引築龍塘堤百置 民免 淹 沒順 治十四年土寇乘 夜登城開門引衆 入

   其惇 督家人 衆役守庫印力 禦賊受傷死庫印 卒無失 事   聞    賜卹徐   世法

    㑹 稽人知 許州葺學宮設義塾疏通 石樑潩水二河 時蝗蝻 徧地世法親督夫捕滅禾 稼不害祀名

     沈 近思仁和人 康𤋮四十五 年授臨潁知縣涖任 八年修城築 堤建學捐榖

  ︹人 物︺︹漢︺灌夫潁隂人 父孟從征呉 楚死 呉軍中夫不肯隨喪 歸𡚒曰願取 吳王 (⿱艹石)將軍頭以

    報父 仇乃披 甲持㦸馳入呉 軍至戲 下殺傷數十人不 得進乃 還夫身被數十 創適有 萬金良藥得

    不死 少瘳復 請往呉軍破 夫名聞天 下武帝 時爲淮陽太 守王   霸潁陽人少爲獄吏常慷慨

    不樂父 遣西 學長安光武過潁陽霸率賓客上 謁以爲功 曹令 史從渡河北從者漸引去而霸獨 留

    及王 𭅺兵 起 光武南馳 傳聞𭅺兵 在後至滹沱 河候吏 白無 船 不可渡官 屬大懼令 霸徃視霸恐 驚

    衆還即詭 曰冰堅可渡遂 前至河河冰亦食光武謂官屬曰 霸權以濟事殆 天瑞也以爲軍正爵關

  內侯攻拔邯鄲霸追斬王𭅺得其璽綬從平河北光武即位以霸曉兵愛士可獨任拜爲偏將軍封

  富波侯建武九年拜上谷太守累以功增戶邑三十年定封淮陵侯祭遵潁陽人少好經書家

  富給而恭儉䘮母負土起墳光武署爲門下史從征河北爲單市令舍中兒犯法遵格殺之進刺奸

  將軍建武二年拜征虜將軍封潁陽侯討隗囂卒于軍遵爲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盡予士卒

  家無私財身衣韋袴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䘮禮成復親祀以太牢博士范升疏稱遵曰

  遵北平漁陽西拒隴蜀先登坻上深入洛陽所在吏人不知有軍遵爲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

  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爲  孔子立後奏置五經大夫可謂好禮悅樂守死善道者也諡曰成侯其

  後帝每嘆曰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其見思如此傅俊襄城人光武徇襄城俊以

  亭長迎軍拜爲校尉及討河北使將潁川兵常從征伐世祖即位拜侍中封昆陽侯三年拜積弩將

  軍與岑彭擊破秦豐因將兵狥江東揚州悉定卒諡曰威堅鐔襄城人光武署主簿拜偏將軍

   從平河北與朱祐 擊降朱鮪別擊內黃平之徇南陽諸縣時董訢反 宛城鄧奉反修野吳漢敗走萬

   修病卒鐔獨孤絶一年間道路隔塞糧饋不至鐔食蔬菜與士卒共勞苦毎急輒先當矢石自被三

   創以此能全其衆及帝擊破訢奉以鐔為左曹常從征伐定封合肥侯祭彤遵從弟孤

   至孝稱遇乳 野無煙火而獨在冢側賊見其尚幼而有志節皆 奇而哀之光武以遵故拜彤黃門侍

   郎累拜遼東太守邊無寇警威聲楊於北方悉 罷緣邊屯兵徴為太僕顯宗以為可屬重任十六 年

   將萬餘騎出塞還坐下獄免彤性沈毅自恨無功遂嘔血死時烏桓鮮卑朝賀京師常過冢拜謁仰

   天號泣乃去杜安潁川人年十三入太學號曰奇童京師貴戚慕其名或遺之書安不發鑿

   壁藏之及後捕案貴戚賓客安開出書印封如故遂免之時人賢之仕至巴郡太守許慎

   人 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語曰五 經無雙許叔重仕為郡功曹舉孝亷再遷除洨

   長卒於家初慎以五經傳説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説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

  翔召陵人少知名察孝廉辟舉高第拜侍御史時元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翔奏其不敬

  請收案罪時人奇之遷揚州刺史補御史中丞坐黨事考北寺獄以無驗見原卒於家繆彤

  召陵人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財產及各娶妻諸婦遂求分異彤深懷憤嘆乃掩戶自撾弟及諸婦悉

  叩首謝罪遂更為敦睦之行仕縣為主簿縣令被章見考彤獨正其事拷掠苦毒備至體生蟲蛆踰

  四年令卒免太守梁湛召為決曹吏湛卒彤送喪還隴西㑹西羌叛湛妻子悉避去彤獨留躬自負

  土造墳關酉咸稱傳之共給車馬衣資不受而歸後辟公府為中牟令卒於官荀淑潁川潁陰

  人少有高行博學而不好章句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舉賢良方正對策譏刺貴倖為梁

  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項之棄官歸閒居養志産業每增輒以贍宗族知友建和三年卒李膺時為

  尚書自表師喪子八人並有名稱人謂八龍潁陰令苑康名其里曰高陽里陳寔潁川許人

  少為縣吏有志好學縣令鄧邵奇之聽受業太學司空黃瓊辟𨕖聞喜長再除太邱長及逮捕黨人

  事連寔餘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獄衆無所恃乃請囚焉遇赦得出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

  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時有雲任為刑罰所加無為陳君所短三公每缺議者歸之累

  徵不起年八十四卒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共刋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鍾皓

  長社人世善刑律皓少以篤行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桓帝時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時皓及

  荀淑並為士大夫所歸慕李膺嘗嘆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兄子瑾好學慕古有退讓風

  母為李膺姑與膺同年俱有令名膺祖太尉修嘗言瑾似我家性復以膺妹妻之屢辟州府未嘗屈

  李膺潁川襄城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舉孝廉高第再遷青州

  刺史轉烏桓校尉徴拜司隸校尉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出宮省帝問故並叩頭曰畏

  李校尉是時綱記頽弛膺獨持風裁士有被其容接者名曰登龍門遭黨事下獄免歸陳蕃竇武秉

  政引為長樂少府陳竇之敗膺復廢收捕鉤黨詣獄考死范滂汝南征羌人少厲清節為州里

  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使冀州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淸天下之志坐鉤黨下獄釋歸建寧二年大誅

  黨人詔急捕滂等督郵呉遵抱詔書閉傳舍伏牀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解

  印綬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臨訣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

  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劉陶潁隂人為人居簡交逰不

  苟大將軍梁冀專朝災異數見陶時遊太學上疏陳事並言朱穆李膺宜還本朝夾輔王室不省後

  舉孝廉除順陽長累官諌議大夫時寇賊方熾陶憂致䘮亂累上疏切諌大較言大亂皆由宦官遂

  被䜛下獄而死天下莫不痛之荀昱淑兄子為沛相弟曇為廣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惡志除

  閹宦昱後與大將軍竇武謀誅中官與李膺俱死曇亦禁錮終身荀靖淑之子少有俊才動

  止合禮弟爽亦以才顯或問汝南許章曰爽與靖孰賢章曰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不仕而終

  號曰元行先生荀爽靖之弟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躭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

  潁川爲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桓帝時舉至孝拜𭅺中對䇿陳便宜奏入即棄官去後遭黨錮

  隱於海上以著述爲事獻帝初徵拜平原相累官司空與王允等欲共圖董卓㑹病卒所著禮易詩

  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公羊問幾百餘篇陳紀寔之子以至徳稱凡弟孝養閨門雍和士

  皆推慕其風遭黨錮著書數萬言號曰陳子黨禁解四府並命無所屈就遭父憂每哀至輒嘔血絶

  氣服除而積毀消瘠殆將滅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象百城以勵風俗董卓人洛陽就

  家拜五官中郎將不得已到京師早欲徙都長安紀曰宜修德政以懷不附遷移至尊計之末者累

  官尚書令大鴻臚弟諶與紀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毎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雁成

  羣當世榮之劉翊潁隂人家世豐產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汝南界中遇陳國張李禮遠赴

  師喪寒冰車毀頓滯道路翊即下車與之不芒姓名而去獻帝遷都西京翊舉上計掾時道路隔絶

  翊夜行晝伏乃到長安詔書嘉其忠勤特拜議𭅺遷陳留太守散所握珍玩唯餘車馬自載東歸出

   關見士大夫病亡道次乃以馬易棺脫衣殮之又逢知故困乏不忍委去因殺所駕十以救其乏曰

   視歿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餓死荀悅淑之孫年十二能説春秋篇牘多能記誦性沈靜尤好著

   述獻帝時累遷秘書監侍中時政移曹氏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奏之帝以班固

   漢書文繁難省復令悅依左氏傳體撰漢紀三十篇辭約事詳論辨多美荀彧淑之孫少時南

   陽何容異之曰王佐才也舉孝廉再遷元父令董卓之亂棄官歸將宗族至冀州袁紹洔以上賓之

   禮彧聞曹澡有雄畧乃去從操操大悅曰吾子房也以為司馬建安九年操欲奉迎車駕彧勸之及

   帝都許昌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特重操每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彧進操計謀之

   士從於攸鍾繇郭嘉等皆稱其舉説操先取呂布後圖袁紹操保官渡糧盡欲還師彧曰此用奇之

   時不可失也遂以奇兵破紹封萬嵗亭候董昭等欲進操國公加九錫彧謂不宜操心不能平南征

   孫權表彧持節參丞相軍事彧病留夀春操餽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三國︺︹魏︺

  荀攸彧從子獻帝時拜黃門侍郎與議𭅺鄭泰何容等謀刺殺董卓事垂就而𮗜會卓死得免

  棄官歸魏武迎天子都許徴攸為汝南太守人為尚書魏武與語大悅謂荀或鍾繇曰公達非常人

  也吾得與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冀州平魏武表稱前後克敵皆攸之謀於是封陵樹亭侯

  魏國初建為尚書令攸深密有智防自從魏武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前後幾

  畫奇䇿十二世不得盡聞從征孫權道卒魏武言之每流涕鍾繇皓之曾孫漢末舉孝廉辟

  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𭅺魏武有事山東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事委之以後事

  漢帝西遷洛陽繇徙關中民又招納亡叛以充之數年民戶稍實魏國𥘉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

  東宮賜繇五熟釡作銘以美之累封定陵侯遷太傳太和四年陳羣紀之子為兒時祖父

  寔常奇異之魯國孔融先與紀友後與羣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魏武辟為司空西曹掾屬羣薦廣

  陵陳矯丹陽戴乾魏武皆用之後乾忠義死難矯為名臣世以羣為知人魏國既建遷御史中丞轉

   侍中在朝無適無莫雅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文帝踐阼累遷鎮軍大

   將軍錄尚書事受遺詔明帝踐位進封潁隂侯為司空錄尚書事卒諡曰靖羣多密陳得失每上封

   事輒削其草人或譏其居位拱黙正始中詔撰錄名臣奏議朝士乃見羣諌事皆嘆息焉陳泰

   羣之子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中為并州刺史嘉平初代郭淮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

   事司馬昭語荀顗曰元伯沈勇能斷必能辨賊後徴為尚書右僕射典選舉高貴鄉公薨泰垂涕入

   昭曰卿何以處我對曰誅賈充以謝天下昭曰為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進於此不知其次景元

   元年卒諡曰穆荀粲彧之子諸兄並以儒術議論而粲獨好言道卒年二十九粲簡貴不與常

   人遊所交皆一時俊傑至葬夕赴者纔十餘人皆同時知名士也鍾毓繇之子年十四為散

   騎侍郎機捷談笑有父風遷黃門侍𭅺時大興洛陽宮室車駕幸許昌於城南以氊為殿備設魚龍

   蔓延民罷勞役毓諌以為水旱不時帑藏空虛凡此之𩔖可須豐年又上宜復關內開荒地使民肆

  力於農事遂施行正始史為散騎侍𭅺失曹爽意出為魏郡太守爽既誅入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正元中加後將軍都督荊州卒︹晉︺荀顗彧之子性至孝博學洽聞理思周密仕魏累官侍中

  討毌邱儉有功封萬嵗亭侯遷尚書代陳泰為僕射領吏部綜核名實風俗澄正年踰耳順孝養蒸

  蒸以母憂去膱毀幾滅性海內稱之咸𤋮中改封臨淮侯入晉進爵為公尋遷侍中太尉行太子太

  傅顗明三禮習朝廷大儀薨諡曰康荀勖爽之曽孫十餘嵗能屬文既長博學逹於從政仕魏

  累官侍中入晉封濟北郡公拜中書監進光祿大夫掌樂事修律呂初勖於路逢趙賈人牛鐸識其

  聲及掌樂音韻未調乃曰得趙之牛鐸則諧矣遂下郡國悉送牛鐸果得諧者又嘗在帝座進飯曰

  此勞薪所炊帝遣問膳夫實用故車腳世服其明識領祕書監與中書令張華整理記籍又得汲郡

  冢中古文竹書詔勖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祕書時議省州郡縣半吏勖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

  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守尚書令薨孫綽博學有才能撰晉後書十五篇傳於世𬃷據

  人本姓𣗥其先避讐改焉據美容貌善文詞弱冠辟大將軍府出為山陽令厯官太子中庶子卒所

  著詩賦論四十五首子腆以文章顯仕至襄城太守弟嵩才藝尤美位散騎常侍為石勒所害

  藩勖之子元康中為黃門侍𭅺受詔成父所治鐘磬以從駕討齊王冏勲封西華縣公累遷尚書

  荀組藩之弟弱冠夷雅有才識建興初為司空尚書左僕射元帝承制以組都督司州諸

  軍及西都不守組乃遣使移檄天下共勸進帝欲以組為司徒問太常賀循循曰組舊望清重忠勤

  顯著遷訓五品實允衆望於是拜司徒累遷太尉領太子太保荀崧彧元孫父頵羽林右監安

  陵鄉侯崧志操清純雅好文學泰始中襲父爵累遷侍中王彌入洛崧與百官奔密未至而母亡賊

  追將及同旅散走崧守喪號泣賊至被四創𰚾絶至夜方蘇乃葬母於密山服闋除襄陽太守遣主

  簿石覽將兵入洛修復山陵遷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封曲陵公元帝初徴拜尚書僕射與刁協共

  定中興禮儀從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數𡻕崧迎與共居恩同其子會臨淮公荀顗國嗣廢絶朝

  廷欲以崧子襲封崧以讓序論者稱焉累遷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年雖衰老而孜

  孜興籍世以此嘉之蘇峻之難帝被逼幸石頭崧侍從不離卒諡曰敬荀邃藩之子解音樂

  善談論太興初拜侍中時刁協執權欲以𮟏為吏部尚書邃深拒之王敦討協復表為廷尉以疾不

  拜轉尚書蘇峻作亂邃與王導荀崧並侍帝於石頭卒諡曰靖荀闓邃之弟少有名稱京師為

  之語曰洛中英英荀道明齊王冏辟為掾冏敗暴屍三日莫敢收葬闓與冏故吏李述等露板請葬

  朝議聽之論者稱焉厯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封射陽公周崎召陵人為湘州從事王敦之難

  譙王承使崎求救於外為魏乂所獲臨以白刃曰汝為我語城中稱大將軍巳破劉隗戴淵外援理

  絶如是者我當活汝崎偽許之既到城下大呼曰王敦軍敗於於湖甘安南巳克武昌即日分遣大

  將來赴此急努力堅守賊今散矣於是為乂所害鍾雅長社人少孤好學有才志舉四行除

  汝陽令避亂東渡元帝以為記室參軍補宣城內史錢鳳作逆周玘為鳳起兵雅收合士庶討玘斬

  之鳳平徵拜尚書左丞遷御火中丞直法繩違百僚憚之蘇峻之難雅與劉超並侍衞天子或勸雅

  退雅曰國亂不能匡右危不能濟各遜遁以求免吾懼董狐執簡而至矣及帝幸石頭雅流涕步從

  為賊所害追贈光祿勲韓伯長社人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潁川庾龢少所推服常稱之曰

  思理倫和我敬韓康伯累官侍中陳郡周勰居喪廢禮崇尚老荘伯領中正遂不通勰時人憚焉嘗

  作辨謙論為世所重轉丹陽尹吏部尚書領軍將軍卒荀蕤崧之子起家祕書𭅺稍遷尚書

  左丞㽔有儀操風望雅為簡文帝所重時桓溫平蜀朝廷欲以豫章封溫㽔曰若溫復假王威北平

  河洛將何以加此於是乃止後除建威將軍呉國內史卒官荀羨蕤之弟清和有準拜駙馬

  都尉累遷北中𭅺將徐州刺史監徐兗二州諸軍事時年二十八中興方伯未有如羨之少者以羨

  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尋監青州又領兗州刺史鎮下邳慕容㒞將王騰趙盤寇瑯琊鄄城羨討

  擒之慕容蘭以數萬衆屯汴城甚為邊害羨自光水引汶通渠至於東阿以正之臨陣斬蘭帝將封

   之固辭不受在鎮撫納降附甚得衆心以病解職卒︹南北朝︺︹宋︺荀伯子羨之孫少

   好學博覽經傳仕晉為著作佐郎輿徐廣同修國史入宋累遷御史中丞涖職勤恪有匪躬之節立

   朝正色衆咸憚之卒於東陽太守文集傳於世︹梁︺鍾嶸長社人與凡岏弟嶼並好學有思理

   嶸仕齊為南康王國侍𭅺明帝躬親細務綱目 繁密嶸上書諌止梁天監初衡陽王引為安朔記 室

   專掌文翰遷西中𭅺晉安王記室卒官嶸嘗品古今五言詩論其優劣名為詩評岏位建康令著良

   史傳十卷嶼永嘉郡丞荀匠朂九世孫祖瓊年十五報父仇成都市以孝聞父法超仕齊為

   安復令卒官匠聞號痛氣絶既而奔喪每宿江渚商旅不忍聞其哭聲居父憂並兄服厯四年不出

   戶不櫛沐髪皆禿落號哭無時目眥皆爛形體枯瘁雖家人不復識郡縣以狀言梁武帝遣中書舍

   人為除服擢為豫章王國左常侍竟以毀卒︹陳︺荀朗潁隂八少慷慨有將帥大畧侯景之

   亂梁簡文帝授朗豫州刺史令與外藩討景景敗於巴陵朗截破其後軍高祖八輔齊相蕭軌等寇

   據石頭城朗來赴因大破之永定元年賜爵興寕縣侯世祖即位令朗與侯安都等拒王琳琳平遷

   安北將軍散騎常侍合州刺史卒子法尚少俶儻有文武幹畧仕陳為都督郢州刺史入隋厯邵觀

   綿豐四州刺史巴東燉煌二郡太守︹隋︺庾自直潁州人少好學沈靜寡慾大業中授著作

   佐𭅺自直解屬文於五言詩尤善恭愼不妄交遊帝有篇章先示自直自直稱善然後方出後以江

   都之變感激發病卒︹唐︺張善相襄城人大業末為里長督兵跡盜為衆附賴乃據許州奉

   李密密敗挈州以來詔即授伊州總管王世充攻之屢困賊遣使三輩請救朝廷未暇也城陷被執

   罵賊見殺高祖嘆曰吾負善相善相不負我乃封其子襄城郡公王求禮長社人武后時

   為左拾遺監察御史後方營明堂琱飾譎怪侈而不法求禮上書譏切久視二年三月大雨雪鳳閣

   侍𭅺蘇味道等以為瑞率羣臣入賀求禮言宰相變和陰陽而季春雨雪乃災也果以為瑞則冬月

   雷以為瑞雷耶後為罷朝然以剛正故官齟齬終衛王府參軍孔璋許昌人明皇時李邕為陳

   州刺史㑹仇人告邕贓貸枉法下獄當死璋上書天子曰邕折二張之角挫韋氏之鋒奸謀沮解有

   功於國臣願以六尺之軀膏鈇鉞以代邕死疏奏邕得減死貶遵化尉流璋嶺南王沛

   許昌人少勇決為節度使上官涗所器署牙門將妻以女涚卒它壻田偁脅涗子襲領其軍謀殺監

   軍沛知其計密告之支黨悉擒德宗嘉美即拜行軍司馬李光顔討吳元濟奇沛風概署行營兵馬

   使數破賊有功時詔書趣戰諸將觀望不敢渡溵以壁沛引兵五千夜濟合流扼賊衝遂城以居於

   是諸軍繼渡圍郾城蔡將鄧懷金遂降蔡平加兼御史大夫復從光顔定淄青又救鹽州敗吐蕃以

   功擢刺史進拜兗海沂密節度使軍政大治以檢校工部尚書徙忠武卒子逢從父征伐累功加檢

   校右散騎常侍後亦至忠武節度使王博武許州人㑹昌中侍母至廣州及沙涌口暴風母

   溺死博武自投於水節度使盧貞俾吏沈𦊙獲三屍焉乃葬之表其墓曰孝子墓詔為刻石︹五

   代︺︹梁︺王重師許州長社人為人沈黙多智從梁祖平蔡攻兗鄆為拔山都指揮使苦戰

   齊魯間威震鄰敵𨗇潁州刺史梁祖攻濮州巳破濮人積草焚之兵不得入時重師病臥帳中諸將

   強之重師遽起悉取軍中氊毯沃以水𫎇於火上率精卒以短兵⿱㓁大 -- 𥤮入遂取濮州身𬒳八九創累遷

   佑國軍節度使甚有威惠謝彥章許州人事梁為騎將善將騎兵多而益辦累遷匡國軍節

   度使彥章為將好禮儒士雖居軍中常儒服或臨敵御衆肅然有將帥之威左右馳驟疾若風雨晉

   人望其行陣齊整相謂曰謝產章必在此也其名重敵中如此︹唐︺王建及許州人為匡衛

   指揮使從戰莘縣故元城皆先登陷陣以功累拜遼州刺史將銀槍効節軍從戰胡柳與梁爭土山

   莊宗呼其軍曰得山者勝建及以銀槍軍進遂得土山梁兵大敗晉為南北城於河上梁將賀瓌攻

   其南城以竹笮維戰艦於河晉兵不得渡南城危甚莊宗募能破梁戰艦者建及重鎧執矟呼曰吾

   今破之矣即以大甕積薪自上流縱火焚梁戰艦以二舟載甲士隨之斧其竹笮晉軍得渡𭹹解圍

   去後為代州刺史卒︹宋︺焦守節長社人父繼勲仕至右金吾衛上將軍守節初𥙷左班殿

  直擢閤門祗候李順餘黨擾四川命與上官征討平之咸平中置江淮南荊潮路兵馬都監首被𨕖

  擢又討施夔州叛蠻以大義諭其酋長皆悔過內附因為之畫界定釣入為宮苑副使奉使至遼館

  伴丁求説指遠山謂曰此黃龍府也守節應聲曰燕然山距此㡬許求說慚服三遷東上閤門使厯

  知襄鄧汝三州以右神武大將軍致仕卒李兌臨潁人登進士第由屯田員外𭅺為殿中侍御

  史按齊州叛卒獄成有欲夜⿱𫂁麼 -- 簒囚者兌以便宜斬之人服其畧張堯佐判河陽兌言堯佐素無行能

  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諌院狄青宣撫廣西內都知任守忠為副兌言以宦者觀軍容致主將掣

  肘非計仁宗為罷守忠擢天章閣待制知諌院兌在言職十年幾所論諌不自表暴出知杭越廣州

  還知河陽徙鄧州為政𥳑嚴老益精明積官尚書右丞轉工部尚書致仕卒諡曰莊李先

  弟起進士為䖍州觀察推官攝吉州永新令知信州南安軍撫楚州厯利梓江東淮南轉運使所至

  治官如家積官至祕書監致仕兄兌尚無恙事之彌篤卒年八十三子延玉年六十即棄官歸養人

  賢其家法雲掌禹錫郾城人中進士第爲道州司李參軍試身言書判第一丁度薦爲侍

  御史上疏請嚴備西羌時議舉兵禹錫引周宣薄伐爲得漢武遠討爲失且建畫增步卒省騎兵英

  宗即位以尚書工部侍𭅺致仕卒禹錫矜慎畏法居家勤儉嘗預修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王洙

  推其稽考有勞賜三品服及校正𩔖篇神農本草載藥石之名狀爲圖經著郡國手鑑一卷周易集

  解十靳裁之許昌人少聞伊洛柱氏之學胡安國人太學以裁之爲師裁之與安國論

  經史大義安國常述其言口士之品大概有三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

  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富貴而巳者則亦無所不至矣朱子著論語集誰嘗引用之孫永

  人祖沖給事中永廕將作監主簿擢進士第至太常博士韓琦引爲諸王府侍讀神宗爲潁王出新

  鋉韓非子𢌿官僚讐定永曰非險簿刻核其書背六經之指願母留意及即位擢天章閣待制安撫

  陜西厯河北陜西都轉運使知泰和二州召還神宗問青苗助役之法於民便否對曰強民出息輸

   錢代徭不無重斂之患議復肉刑永奏刻人肌膚深害仁政不果行出知太原且行永言兵非輕用

   之物願軫不戢之禍入判將作進端明殿學士病不能朝神宗虛樞密位以待辭去益力哲宗召拜

   工部尚書永陳保馬保甲二役三事願一切罷去太皇太后納之遷吏部改資政殿學士未拜而卒

   永外和內勁議論常持平事或悖於理雖逼以 𫝑亦不為屈與人交終身無怨讐范純仁蘇頌皆 稱

   之為國器杜生潁昌人不知具名縣人呼為杜五𭅺所居去縣三十里有屋兩間與其子並居

   前空地丈餘即為籬門生不出 門者三十年黎陽尉孫軫往訪之問所以為生曰 昔時居邑之南有

   田五十畝與兄同耕迨兄子娶婦度所耕不足贍乃盡以與兄而𢹂妻子至此郷人借屋遂居之唯

   與人賣醫藥以給飦粥亦有時不繼後子能耕食足念鄉人貧以醫御自業者多已食既足不當更

   求他利由是擇日賣樂一切不為時盛寒布𫀆屩室中枵然而氣韻閒曠言辭精𥳑葢有道之士

   也軫嗟歎流連久之乃去︹金︺張彀臨潁人大定末進士為同州觀察判官累進河東南路轉

   運使權行六部尚書安撫使卒彀天性孝友任子悉先諸弟俸入所得亦委其弟掌之未嘗問有無

   ︹元︺謝讓潁昌人糿潁悟好學及壯推擇為吏調河間等路鹽司經厯擢南臺御史劾江

   浙省臣不法臺綱益振累遷戶部員外郎時東勝雲豐等州民飢乞糴鄰部憲司懼其販鬻為利閉

   其糴事聞於朝讓設法立禁閉糴者有罪三州之民賴以全活甚衆厯戶部刑部尚書仁宗即位有

   㫖六部事疑不決者須讓共議而後上聞帝命中書省纂集典章以讓精律學使為校正官拜西臺

   侍御史卒丁文忠郾城人業鼓冶母和氏疾與弟文孝竭力調侍母卒文忠廬墓側不與妻

   面者三年父貴又疾醫不能療文忠造車一輛兄弟共御之載父禱於嵩山五臺泰安河瀆諸祠途

   遇異憎遺藥而愈延祐七年旌之︹明︺李敏襄城人景泰進士授御史明習法律有能名巡

   按畿內以薊州餉道經海口多遭覆溺建議別開二河以避險成化中由大同廵撫入為兵部右侍

   𭅺與尚書余子俊協心共濟部事稱理累遷戶部尚書貴戚有請隙地及鷹房牧馬場者敏執不可

  事得寢極言皇莊之害請盡革莊役時不能用敏生平篤行誼所得祿賜悉以分昆弟故人家無餘

  財卒諡恭靖何清許州人任環縣訓導奔母喪徒步二千里徑詣墓所廬居三年成化中旌

  賈詠臨潁人宏治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嘉靖初進尚書入內閣參預機務因事納忠從容啟

  沃世宗親製詩襃諭後致仕歸劉校郾城人性至孝正德進士授刑部主事疏諌南巡被杖將

  死大呼曰吾死無恨恨不見老母耳謂子善事祖母及母母媿爾父遂絶辛自修襄城人嘉

  靖進士以知縣最擢吏科請量地劇易以除官量事繁簡以注考遷掌禮科彈劾不避權貴隆慶元

  年論奪尚書顧可學徐可成侍𭅺朱隆禧郭文英贈諡以可成由黃冠進文英由工匠進可學隆禧

  俱以方藥進也厯僉都御史巡撫保定遷南京右都御史劾御史沈汝梁貪狀上嘉之召為左都御

  修素剛介至是掌計察益持正不政府意被訐引疾歸卒諡肅敏蘇繼歐

  人萬厯進士累遷考功郎中以楊漣黨削籍歸自經死崇禎初贈太常寺卿邢國璽

  人崇禎進士授濰縣知縣改石城盡心氏事上官交薦入為戶部主事時議開膠萊河國璽力陳其

  便擢登萊兵備僉事經埋河道十五年冬畿輔戒嚴奉詔入衛至龍岡遇 大兵鏖戰墮馬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孫六鳳許州人貢生孝友性成為學務實建宗祠立族

  約族人咸奉以為法明末流寇至境六鳳率衆抵禦殱賊無算嵗䘲捐穀以濟貧乏里黨賴之 本

  朝嘉慶十一年祀郷賢

 ︹本朝︺賈壯襄城人順治進士為懷寕知縣金聲桓之叛竭力守禦城賴以全督餉宣大分巡榆

  林所至兵民稱便祀鄉賢耿應張襄城人順治進士授荊州府推官鋤蠹役釐積𡚁一時治

  號肅李溥郾城人順治進士任三原知縣值姜瓖之亂率衆死守賊遁去又翦滅流寇餘

  孽厯官戶部郎中劉恩廣襄城人諸生潛心理學當流寇亂父漢臣被執恩廣方十𡻕號

  呼奔救至則父巳遇害矣乃哭收父屍賊怒截其耳鼻不肯去賊憐而釋之卒負父屍以歸兄弟同

  居終身無間言母亡哀毀嘔血卒郭萬國許州人由諸生從軍除銅仁知縣厯仕黔中所

  至有聲康𤋮十四年遷饒州知府時耿逆攻城萬國統家人血戰力竭死之事   聞贈光祿寺

  劉澤久許州人授千總屢著戰功旋署鄖陽守備康𤋮十七年霍山之戰主將失利澤

  久突陣救援𬒳擒不屈死之李緝襄城人貢生仕偃師訓導天性孝友人無間言其教誨諸

  生不專文藝必以孝弟忠信為本嘉慶九年祀鄉賢孫昕許州人年六嵗母卒每泣盡哀父病

  出指血為表呼天祈減巳年以延父夀父疾㝷愈迨沒後哀毀骨立行年八十餘不忘孺慕性好施

  予嵗歉鬻產遠糴以周族鄰全活甚衆馬旺襄城人武生任外委嘉慶四年隨勦湖北教匪

  於高埡子擊賊陣亡事   聞予雲騎尉世職又同縣額外外委崔振基於湖北霧渡河擊賊陣

  賞卹如例

 ︹流寓︺︹漢︺禰衡般人建安初自荊州北遊許都恃才傲逸人皆憎之惟少府孔融高貴其才或

   問之曰當今許中誰最可者衡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徳祖︹南北朝︺︹魏︺王由

   人罷郡後寓居潁川天平初元洪威搆逆大軍攻討為亂兵所害名流悼惜之︹唐︺陳夷行

   其先江左諸陳也世客潁川由進士第累遷吏部郎中為翰林學士開成二年進中書門下平章事

   楊嗣復李珏相次輔政夷行介特雅不與合引疾求去罷為吏部尚書武宗即位召還以足疾乞身

   罷為太子太保河中節度使卒︹宋︺文彥博介休人少與張昇高若訥從潁昌史炤學炤母

   異之曰貴人也待之甚厚范鎮華陽人神宗時以戶部侍𭅺致仕徙居許范純祐

   人從父仲淹之鄧得疾昏廢臥許昌富弼守淮西過省之猶能慷慨道忠義范純仁

   純祐居許純祐有心疾藥膳居服皆躬親時節之賈昌朝守北都請參幕府以兄辭宋庠薦試館職

   謝曰輦轂之下非兄養疾地也范正平純仁子蔡京當國羈管象州㑹赦得歸潁昌唐君益

   為守表其所居為忠直坊蘇轍眉山人崇寕中蔡京當國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大中

  大夫致仕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蘇過父軾卒於常州過葬軾汝州郟城小峨眉山遂家潁

  昌營湖隂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有斜川集廿卷韓駒仙井監人嘗在許

  下從蘇轍學轍評其詩似儲光義︹金︺麻九疇易州人後居郾城徵為翰林應奉至大中

  棄官歸與張彀輩為㶏上之遊元好問秀容人常寓居郾城與麻九疇倡和︹元︺王磐

  永年人年方冠從麻九疇學於郾城客居貧甚日作糜一器畫為朝暮食大肆力於經史百代

 ︹列女︺︹漢陰瑜妻荀氏名采潁川司空荀爽之女嫁為瑜妻明敏有才藝年十九瑜卒

  無子同郡郭奕喪偶爽以采許之采懐刃自誓爽命奪其刃逼命登車不得巳乃至郭氏多建炬燈

  正容竟夕奕不敢近因命左右辦浴既入室掩戶以粉書扉曰屍還陰遂自縊︹晉︺王渾妻

  鍾氏繇之曾孫女數嵗能屬文及長聰慧宏雅博覽記籍美容止善嘯詠禮儀法度為中表所

  則既適渾與渾弟湛妻郝氏雅相親重郝不以賤下鍾鍾不以貴凌郝時人稱鍾夫人之禮郝夫人

   之法韓伯母殷氏高明有行鄄城呉隱之丁父憂與伯鄰居母每聞隱之哭聲輟

   餐投筯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

   荀崧小女名灌幼有奇節崧為襄城太守為杜曽所圍力弱食盡欲求救於故吏平南將

   軍石覽計無從出灌時年十三乃率勇士數十人踰城𦊅圍夜出賊追甚急灌督厲將士且戰且前

   得入魯陽山獲免自詣覽乞師又為崧書與南中郎將周訪請援訪即遣兵會石覽俱救崧賊聞兵

   至乃散走︹金︺蘇嗣之母白氏許州人宋門下侍郎蘇轍五世孫婦也年二十餘即

   寡居服除外家迎歸兄嫂𥨸議改醮氏微聞之牽車徑歸曰我蘇學士家婦又有子乃欲使我失身

   乎自是外家非有大故不往嘗於宅東北為祭室畫蘇軾蘇轍兩像圖黃州龍州故事壁間香火嚴

   潔躬自灑埽天興元年許州被兵嗣之為汴京廂官白拜辭祭室曰兒往京師老婦死不恨矣敢以

   告即自縊於室側家人並其屋焚之張鳳奴許州人天興中北兵攻蔡州矢石之際忽見一

  女子呼於城下曰我倡女張鳳奴也許州破𬒳至此彼軍不日去矣諸君努力爲國堅守無爲所

  欺也言竟投濠而死︹元︺李順兒許州儒士李讓之女也性聰慧頗涉經傳年十八未嫁至

  正十五年賊陷釣州密邇許昌父謂其母曰吾家以詩禮相傳此女必累我女聞之泣曰父母可自

  逃難勿以我爲憂須臾於後園自經而死︹明︺李逢昌妻呂氏郾城人夫早死有豪

  強欲強娶之遂自經死有司驗其屍忽怒風大作黃霧四塞時已踰三日面如生有司旌其門豪強

  邢國璽妻袁氏長葛人國璽官副使殉難流賊至長葛子諸生爲法爲憲以捍

  賊死袁與子婦董氏高氏一女孫俱投淵死王玉璣妻李氏許州人崇禎中李自

  成破許城李爲所獲大罵遇害尹元正妻蕭氏媳張氏長葛人崇禎中李自

  成䧟長葛蕭挾張逃匿枳𣗥猝遇賊蕭𬒳執罵賊將加刃張躍出大呼曰此吾姑也願代死遂並遇

  侯氏一門節烈襄城人崇禎末賊將陷城生員候新建謂其家人曰城破必爲

  所辱各宜自為謀子抒恮妻馮氏抒㥠妻王氏抒悰妻辛氏皆自經死母蔡氏年巳八旬亦投繯死

 ︹本朝︺程氏三節婦臨潁人程可則妻唐氏夫亡誓志厯六十四年孫蛟龍復娶於唐二

  載而蛟龍歿唐撫子國正成立又與唐為婚僅半載而寡撫遺腹子以守程氏凡四世三節悉出唐

  氏又同縣陶正心妻呂氏陳國平妻袁氏均康𤋮年閒 旌樊廷桂妻張氏

  人以守志為鄰人王荊州王習武所殺三年不得主名荊州忽發狂自言與習武殺人狀遂自縊死

  令捕習武論抵同縣姚邵妻張氏苦節六十年田玉才妻戴氏亦守正捐軀均康𤋮年間 旌

  震妻王氏許州人震拔貢生崇禎十四年以守城殉難遺孤纔二嵗三世喪未葬王悉力

  搘持撫孤庀葬事同州張氏女九姐以守正被𢦤均雍正年閒 旌王甲生妻呂氏

  襄城人未嫁而甲生溺死請奔喪母阻之夜自經得救甦舅聞而逆之曰吾家甚貧且汝姑歿巳久

  往將何依女哭曰死生王婦也如舅言促婦死耳乃逆以歸哀號動鄰里比葬經潭水側踴身下投

  復以救免取伯氏子為嗣守節三十餘年同縣姚慎聘妻王氏夫亡守貞均雍正年間 旌

  繼紹妻李氏許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胡珍妻黃氏周炳妻董氏楊文彩妻張氏商

  世彥妻王氏趙文英妻馮氏王思舜妻汪氏孫錫域妻呉氏劉士琦妻周氏黃宗舜妻范氏尚昱妻

  張氏孫延修妻張氏李從道妻樊氏吳興洛妻許氏蔣克明妻白氏許長餘妻趙氏魏之珻妻申氏

  郭於鎬妻張氏宋蘭妻孫氏高師允妻劉氏張純妻李氏王世德妻戴氏黃鉞妻趙氏何中立妻韓

  氏孫公禮妻李氏胡秉禮妻周氏姜義妻崔氏賀燧妻于氏張昆妻沈氏馬惠繼妻趙氏任見高妻

  王氏郭萬城妻王氏李文魁妻周氏張文學妻屈氏王璠妻李氏殷爾梅妻羅氏張彩妻賈氏郭鍇

  妻鍾氏宿士方妻徐氏韓佩瓆妻汪氏袁禧妻張氏閻盡倫妻楊氏甄良臣妻尚氏高宗思妻楊氏

  韓廷偉妻徐氏李兆榮妻周氏任洪智妻魏氏任之玿妻徐氏王之鵬妻宋氏魯升堂妻賈氏徐獻

  業妻王氏沙大定妻海氏楊生育妻張氏俎玹妻張氏周文禮妻楊氏孫益敬妻任氏孫如嵩妻王

  氏周居敬妻孫氏韓長祥妻周氏孫掌經妻鄭氏尚家駿妻劉氏吳宏玿妻尚氏烈婦子二妮妻呂

  氏翟穩成妻銀氏張馬妻張氏楊至民妻金氏李大顯妻蔡氏黃梁氏貞女張氏女烈女李章聘妻

  白氏劉桂姐尚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寇璠妻賈氏臨潁人夫亡守節同縣田雷妻

  張氏宋汾妻周氏烈婦宋更寅聘妻陳氏馬悅兒妻韋氏均乾隆年間 旌崔興祖妻

  李氏襄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朱永祚妻戴氏馬羣妻李氏常復輝妻楊氏傅恂悅妻侯氏

  聶存惠妻馮氏李長秀妻孫氏耿裝妻李氏馮原澍妻李氏王佐妻古氏聶存新妻王氏田夢月妻

  姚氏王文錦妻戴氏張烈妻魏氏張炎妻趙氏張廷梅妻耿氏黃甲雩妻張氏趙乾元妻耿氏劉文

  煥妻藺氏張述秀妻劉氏李樹烈妻賈氏萬兆元妻朱氏楊遂妻張氏賀梅登妻查氏張溥妻李氏

  陳炳妻張氏賈昱妻李氏孟良才妻王氏張本濟妻謝氏趙俊妻賈氏李來鳳妻紀氏王琳妻閻氏

  耿愷妻孔氏耿玶妻閻氏李儼妻張氏姚九里妻王氏魏炎妻張氏魏可化妻袁氏姚九井妻雷氏

  劉儒妻關氏劉炎妻李氏劉之璠妻寇氏侯觀妻劉氏侯見妻劉氏郭元澂妻王氏王仁安妻史氏

  丁復良妻李氏張勇妻方氏李超妻劉氏郭懷仁妻張氏武纓妻陳氏楊琳妻談氏井仲義妻盧氏

  冀經魁妻張氏郭元龍妻顔氏李淑逢妻馮氏王淑謹妻董氏盛士謙妻王氏烈婦楊柱妻李氏劉

  潛修妻蔣氏趙維精妻陳氏張某妻馮氏郭某妻楊氏馮勇妻牛氏韓春妻劉氏柏某妻陳氏貞女

  張氏女烈女李氏女姚氏女盛氏女董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李重賞妻閻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周佺妻李氏謝垣妻李氏劉介石妻陳氏趙子儉妻師氏薛錦妻李氏李文

  炳妻王氏尚宗堯妻劉氏尚宗禹妻孫氏陳輝妻趙氏彭君妻寇氏彭楷妻閻氏郭思德妻李氏李

  文照妻王氏秦培元妻程氏於淳修妻溫氏烈婦馬氏張氏劉氏張五孰妻郭氏劉智媳高氏徐騾

  妻高氏均乾隆年間 旌黃廷案妻張氏長葛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象謙妻孟

  氏孫應玿妻李氏桑挺妻陳氏李枚妻路氏張淑齡妻李氏楊日升妻張氏楊覲祖妻李氏喬大義

  妻胡氏胡濟時妻劉氏烈婦史文奇妻杜氏李有德妻路氏余士元妻余氏宋經年妻李氏鮑承恩

  妻張氏烈女王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徐鳳妻馬氏許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王

  顯曾妻李氏霍復恆妻胡氏陳克讓妻王氏顔秉義妻郭氏尚奎生妻孟氏烈婦李觀成妻董氏史

  柱妻彭氏史某妻龎氏史西齡妻張氏馬千里妻周氏張平有妻張氏烈女張一妮均嘉慶年間

  王臣妻宋氏臨潁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沈甲申妻王氏毛泳和妻宋氏均嘉慶

  年間 旌姚述卿繼妻秦氏襄城人於歸十二日夫亡與妾張氏阨窮守節同縣

  節婦陳諌書妻貝氏趙淑巳妻李氏張廷諤妻姚氏湯九錫妻張氏耿兆吉妻常氏黃朝宰妻張氏

  劉衣德妻常氏孫鳴晉妻王氏閻玉槐妻雷氏牛九苞妻姚氏烈婦李得春妻武氏趙景太妻海氏

  趙明妻靳氏孫同州妻張氏烈女李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張廣基妻李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朱楫妻陳氏尚瑋妻宋氏尚思忠妻宋氏尚元魁妻李氏烈婦王添保妻黃

  氏王某妻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朱松妮長葛人守貞自盡嘉慶年間 旌

 ︹仙釋︺︹漢︺薊子訓建安中詣許公卿以下候之者坐上恆數百人皆為設酒脯終日不匱後

  因遁去遂不知所止李根許昌人有趙買者聞其父祖言巳見根比買事根年巳八十四而根

  年少自若有得根素書讀之其自記雲以漢元封中學道於某甲計之已七百餘嵗矣︹唐︺杜

  生許州人善易占有亡奴者問所從追戒曰自此行逢使者懇丐其鞭(⿱艹石)不可則以情告其人果

  值使者於道如生語使者異之曰去鞭吾無以進馬可折道旁葼代之乃往折𮑪見亡奴伏其下獲

  之它日又有亡奴者生戒持錢五百伺於道見進鷂使者可市其一必得奴俄而使至其人以情告

  使者以一與之忽飛集灌莽上往取之而得亡奴衆以為神

 ︹士產︺絹唐書地理志潁川郡土貢絹藨布唐書地理志潁川郡土貢藨布唐書地理

  志潁川郡土貢柿薏苡許潁田野多種之土人採以為食寒菜州志城東南隅者最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 調官王廣䕃恭覆輯

                         校 對官陶際堯恭  校

                         校 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陝 州 直 隸 州 表
兩漢 三國 南北朝 五代 金附





  

陝縣
屬三川郡

陝縣
屬宏農郡

陝縣
   
苻秦移宏農郡來治

陝縣
苻秦宏農郡泊
陝州恆農

魏太和十一年置州
十八年罷天平初復
西魏大統三年罷周
明帝二年復置
陝縣
州郡治後改名北陝

陝中縣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
州廢義寕初復置宏
農郡


陝縣
陝州陝郡
武德初復置州屬河
南道天寶初改郡天
祐初升興唐府昭宣
帝初罷

陝縣
州治
梁開平二年更軍名
鎮國唐復曰保義

陝縣
陝州陝郡
太平興國初改保平
軍節度屬永興路金
曰陜州屬南京路

陝縣
陝州
屬河南府

陝縣
陝州
屬河南府

初省入州
大清一統志       陝州直隸州表            二
        元鼎四年


宏農縣
郡治


宏農縣


宏農縣
魏改名周


恆農縣
魏改名


後魏置石城郡石城
縣廢帝更縣名玉城
西魏並廢
大業三年復置義寧
初改為鳳林郡

宏農縣
復改名


義寧初復置玉城縣


朱陽縣
大爺二年移置屬宏
農郡又有邑陽縣間

武德初置鼎州貞觀
八年廢移虢州來治
屬河東道
宏農縣


玉城縣
屬虢州

朱陽縣
屬虢州


宏農縣


玉城縣


朱陽縣
屬永興路金貞祐二
年為陝州支郡

虢畧縣
至道三年更名

熙寧四年省入虢畧

朱陽縣
乾德六年廢入常農
太平興國七年復置


至元八年

朱陽縣
至元八年省入靈寶
   
大清一統志       陝州直隸州表            二

大清一統志

 陜州直隸州在河南省治西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河

  南府澠池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陜西潼關廳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南陽府內鄉縣界三百七十里

  北至山西解州芮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河南府永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陜西商州雒南縣

  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解州平陸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解州治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

  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河南府澠池縣界一百十里西至靈寶縣界四十里南至河南府永寕縣界一

  百里北至解州平陸縣界一里東南至永寕縣界九十六里西南至靈寳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平陸

  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解州治一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里

︹分野︺天文柳星張分野鶉火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周初為周召分治之所春

  秋時地入於晉戰國屬魏後屬韓秦置陜縣屬三

  川郡漢屬宏農郡後改恆農晉復舊苻秦為宏農郡治

  魏避諱復為恆農郡太和十一年置陜州十八年

  罷天平初復置後魏宣武帝分盧氏置南陜縣故此地謂之北陜西魏大

  統三年罷後周明帝二年復置兼置崤郡開皇三年

  郡廢大業三年州廢屬河南郡義寕元年復置宏

  農郡唐武德元年復曰陜州置總管府貞觀元年

  府罷天寶元年改州為陜郡乾元元年復為州廣

  德元年更置大都督府屬河南道天祐元年升為

  興唐府昭宣帝初府罷復為大都督府自乾元至

  五代常置節度觀察防禦諸使以州為治所賜軍

  號宋曰陜州陜郡太平興國初改保平軍節度屬

  永興路金曰陜州屬南京路元屬河南府明省縣

  入州屬河南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縣二靈寳闅郷十二年以

  舊屬河南府盧氏縣來隸今領縣三

  靈寶縣在州西六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本州界二十里西至闅

  鄉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盧氏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山西解州芮城縣界十里東南至盧氏縣界一

  百十里西南至陜西商州雒南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解州平陸縣界七十里西北至芮城縣界

  四十里秦函谷關地漢元鼎四年置宏農縣兼置宏農郡治焉後改恆農晉宋復舊後魏復改曰恆

  農為西恆農郡治後周郡廢隋復曰宏農開皇十六年析置桃林縣大業初仍置宏農郡以桃林縣

  屬河南郡義寕元年改宏農為鳳林郡唐武德元年以宏農置鼎州貞觀八年州廢又自盧氏移虢

  州治宏農屬河東道以桃林縣屬陜州天寶元年改桃林為靈寶五代固之宋曰虢州虢郡屬永興

  至道三年改宏農縣為虢略屬虢州靈寶縣仍屬陜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靈寶入陜縣八年

  復置並虢州及虢略縣入之明屬河南府 本朝雍正二年屬陜州闅鄉縣在州西南一百

  二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三里東至靈寶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陜西潼關廳界六十里

  南至陜西商州維南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山西解州芮城縣界八里東南至盧氏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河南府洛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解州界八十里西北至山西蒲州府界一百二十里秦湖

  關地漢置湖縣屬京兆尹後漢建武十五年改屬宏農郡魏晉因之梁魏曰湖城縣隋開皇十六年

  改置闅鄉縣屬河南郡唐武德初屬陜州貞觀八年改屬虢州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三年還屬陜

  州金元因之明屬河南府 本朝雍正二年屬陜州盧氏縣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

  二百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河南府永寕縣界五十里西至陜西商州維南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南陽府內鄉縣界五十里北至靈寶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河南府嵩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

  商州治三百里東北至州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闅郷縣治一百八十里春秋西虢邑漢置盧氏縣

  屬宏農郡後漢因之晉屬上洛郡劉宋仍屬宏農郡後魏屬金門郡後又分置漢安郡西魏改置義

  州義川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置虢州大業初州廢仍屬宏農郡義寕元年置虢郡唐武徳元年復曰

  虢州貞觀八年州移治宏農以縣屬焉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屬南京路八年屬南陽府十一

  年屬嵩州明洪武三年屬陜州宏治四年屬河南府 本朝雍正十二年屬陜州

 ︹形𫝑︺東自殽陵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為天險後魏崔浩

  南倚山原北臨黃河良為形勝戴延之西征記

 ︹風俗︺刑訟簡省民安生業甘棠驛記士知嚮於詩書民知

  樂於禮義有召南之遺風范祖禹表

 ︹城池︺陜州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明洪武初増築 本朝康𤋮十八年修雍正七年

  乾隆二十七年重修靈寶縣城周三里門五池廣一丈五尺嘉靖八年建 本朝康𤋮

  二十三年修雍正五年重修闅鄉縣城周四里門三池廣一丈明萬厯十八年築石隄

  䕶城 本朝順治七年修十一乾隆十二年十七年重修盧氏縣城周七里有奇門

  四池廣八尺明洪武初増築 本朝康𤋮十三年修五十年重修

 ︹學校︺陜州學在州治東元舊址明洪武三年建 本順治五年乾隆五年重修入學額

  數十五名靈寶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𤋮四十八年修雍正七年重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闅鄉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後圯於水十七年重建 本

    朝順治十 年修入學額數十 二名盧 氏縣學在縣治東南元 舊址洪武元年重 建

    本朝雍正 五年修乾 隆二年重修入 學額數十 一名召  南書院在州治 本朝康𤋮六十

    湖城書院在 闅郷縣治 本朝 乾隆十四年

  ︹戶口︺原額人 丁三萬六千一百八十 今滋生 男 婦大小五十 三萬七千四百三名口 計一十 萬 六千

    九 百四十 八戶

  ︹田賦︺田地一 萬 一千三百 八十一 頃八十二 畝額徵地丁正 雜 等銀十二 萬一千 六百九十 四兩二

    錢三

  ︹山川︺羊角山在州城內 西北隅高百餘丈上 有披雲亭梨 山在州東 四十五里上 有廟

    禱雨輒應三觜山在州東五十里上 有三峯宋李彥仙堅守三 觜即此擎 雲山

    東七十里山有二峯最高聳相近又有馬鞍山橐山在州東九十里水經注橐水出橐山州志

   橐山又東十里為響瓶山又東南有熊耳山崤山在州東南七十里輿地廣記二崤山連入

   硤石界金史地理志陜州有三崤山按山接河南府永寕縣界詳見永寕縣明山在州東南

   一百里石巖陡峻旁有龍潭常烝山在州城南水經注菑水譙水皆出常烝之山俗謂之

   於山在陜城南八十里州志又有乾山在州城南百里雞足山在州西南二里名勝志上

   有虎巖盤踞河渚虢山在州城西史記魏文二十六年虢山頽壅河注徐廣曰在陜括地誌

   虢山在陜州陜縣西二里臨黃河今臨河有岡阜似是頺山之餘底柱山在州東北四十

   里黃河中禹貢底柱析城注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陜州陜縣三門山是也漢書溝洫志

   武帝時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底柱之艱敗亾甚多鴻嘉四年河水決溢楊焉

   上言河從上下底柱險隘可鐫之使廣從之石裁沒水中而水益湍怒為害彌甚水經注河水東過

   底柱間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

  大業七年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唐貞觀十二年幸河北觀底柱令魏徴勒銘唐書食貨志

  高宗時江淮漕自東都率陸運至陜以避三門底柱之險顯慶元年苑西監褚朗議鑿三門山為梁

  通陸運功不成後大匠楊務廉又鑿棧道以輓漕舟人以為苦開元二十一年轉運使裴耀卿請於

  三門東西各置一倉水險則止水通則下無復留滯省費鉅萬從之趙冬曦三門賦序底柱山六峯

  皆生河之中流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南有孤峯掲起峯頂平闊西有孤

  石數丈圓如削成復次南有三峯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從黃老神前東流湍激蹙於

  蝦石折流而南潄於三門苞於廟山乃分為四流淙於三峯之下扺於曲隈㑹流東注陜州志三門

  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尢險舟筏入者罕有得脫三門之廣約三十丈

  本朝康𤋮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有   御製三門山記峴頭山在靈寶縣

  東南三十五里一作峴山又北為寶山唐書地理志陜有峴山鹿蹏山在靈寶縣東南四十

  里水經注田渠水逕鹿蹏山西山石上有鹿蹏自然成者非人工所刋寰宇記在玉城縣西南一里

  燕子山在靈寶縣東南七十里秋燕多蟄於此女郎山在靈寶縣南一百餘里名

  勝志靈泉出焉唐李德𥙿有靈泉賦伏犢山在靈寶縣西南寰宇記在宏農縣西南二十八

  里東接崤函西連仙掌石城山在靈寶縣西南本名衡山漢志宏農衙山嶺下谷燭水所

  出水經注作衡嶺世謂之石城山開山圖曰衡山在函谷山西南寰宇記石城山在宏農縣西南三

  十五石隄山在靈寶縣西南六十里水經注柏谷水出宏農縣西石隄山山下有石隄

  祠寰宇記石隄山在宏農縣西南十七里西連華山浮山在靈寶縣西南九十里縣志上有浮

  邱豐濟侯廟墓地肺山在靈寶縣西南即古枯樅山也亦名肺山後漢書郡國志宏農有枯

  樅山東觀漢記徐宣樊崇入至宏農枯樅山下與更始將軍蘇茂戰崇北至務鄉轉至湖隋志朱陽

  縣有肺山寰宇記作地肺山縣志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務鄉在縣西南三十里夸父山

  鄉縣東南水經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圓三百仞山海經口湖縣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

  木多椶枏多竹前其陽多王其隂多鐵元和志夸父山在湖城縣東南三十五里秦山

  鄉縣南三十里元和志秦山一名秦嶺高二千丈周三百里南入商州西南入華州界名勝志諺雲

  秦爲頭虢爲是與太華相連荊山在闅鄉縣南三十五里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之銅鑄

  鼎於荊山下故名其處曰鼎湖魏書釋老志世宗嘗於恆農荊山造珉玉像唐志湖城有覆釜山一

  名荊山元和志山在湖城縣南韓愈詩荊山已去華山來日照潼關四扇開李商隱詩楊㒒移關三

  百里可能全是爲荊山皆此荊山也明統志相近有鑄鼎原又有獨遊山世傳黃帝舊居於此

  姥山在闅鄉縣西南四十里名勝志石姥水出石姥谷入谷三里飛泉百出而下注於湖水

  闅山在闅鄉縣西南七十里即秦山別峯縣以此名抱犢山在盧氏縣東南九十里山

  極高峻昔人多避兵於此一名抱犢砦支離山在盧氏縣東南東接嵩縣界水經淯水出

  盧氏縣支離山蔓渠山在盧氏縣東南一百里一名鸞山一名悶頓嶺水經伊水出南陽縣

  西蔓渠山注山海經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

  陵巒互別耳括地誌伊水出盧氏縣東鸞山明統志悶頓嶺伊水出焉熊耳山在盧氏縣

  南禹貢導洛自熊耳蔡傳洛水出冢領山禹特自熊耳導之耳山海經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西

  流注於洛漢書地理志宏農郡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岀水經注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又逕隖渠

  關北稱荀渠山雙峯齊秀望若熊耳其水兩分元和志熊耳山在盧氏縣南七十里寰宇記按遁甲

  開山圖熊耳山有金匱石室夏禹藏圖書之所箭口山在盧氏縣南二百里石門山

  在盧氏縣西南寰宇記自朱陽邐迤向縣西界入熊耳山去縣二十里山形似門朱陽山

  在盧氏縣西南寰宇記自兜牟山邐迤向縣西南入西石門山去縣一百里出檀木為弓材金史地

  理志虢州盧氏有朱陽山兜牟山在盧氏縣西南寰宇記自商州洛南縣邐迤向縣西邵入

  朱陽山去縣一百四十五里山形似兜牟小青山在盧氏縣西四十里明統志產青碌永樂

  中嘗採取以備營造唐李泌傳虢州盧氏山冶近出瑟瑟即其類也元武山在盧氏縣西一

  盧氏山在盧氏縣西北水經注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避水災亦通謂之石城山

  元和志盧氏山或言盧敖得道於此觀音山在盧氏縣西北一百里明統志沙窩水出焉

  伏龍山在盧氏縣北二十里邢公山在盧氏縣北九十里明統志唐盛彥師殺李密

  王伯當於此密嘗封邢國公故名下有斷密澗按唐書盛彥師傳以為在熊耳山李密傳以為在

  陸渾縣南邢公峴通鑑考異以為在邢公山蓋始統謂之熊耳山唐以後乃別名邢公山虢山

  在盧氏縣東北半里許世傳虢公初都於此五花嶺在州東二十里分水嶺

  東六十里有泉分為二支一西經本州界一東入河南府澠池縣界摩雲嶺在州城南八十

  里州志其高插空林木蒼翠每遇隂雨雲霧旋覆牧犪嶺在靈寳縣西南十五里

  軍嶺在靈寶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竇建德冢故名雲霧嶺在盧氏縣西六里又

  三十里為野馬嶺一百六十里為箭幹嶺鐵嶺在盧氏縣北五十里一名車箱谷劉宋元嘉二

  十七年北討略陽太守龐法起等度鐵山嶺次開方口金天興元年徒單武丹自陜州西南逕入大

  山軍至鐵嶺而潰縣志山石色如鐵故名昔人鑿通道長廣如車箱杜甫詩車箱入谷無多路謂北

   徒單武丹舊作徒單兀典今改百丈崖在盧氏縣南宋書柳元景傳太祖北討元景引

  軍上百丈崖出溫谷以入盧氏硃砂崖在盧氏縣西二十里舊產硃砂又青崖在縣西九十

  疆子坂在州東南五十里唐乾元二年史思明將李歸仁入寇陜州衛伯玉敗之於疆

  子坂即此黃卷坂在闅鄉縣西北潘岳西征賦發闅鄉而警䇿泝黃卷以濟潼注黃卷坡名

  水經注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卷坂旁絶澗陟此坂以升潼關元和志黃卷坂在

  縣西北二十五里峪溝洞在州東南五十里舊產銅湖峪在闅鄉縣南二十里有大

  湖峪小湖峪湖水出焉棗鄉峪在闅鄉縣西南六十里茅峪在盧氏縣東十里明

  統志上有雲谿洞相傳昔盧敖結茅於此又文峪在縣東南十里有水北流入洛貲谷

  氏縣南山中宋元嘉二十七年北討雍州部將龐季明自貲谷入盧氏莘原在州東南五十

  里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虢有神降於莘注莘虢地元和志莘野在硤石縣西十五里陜原

  西南亦名陜陌後漢書郡國志宏農郡陜有陜陌注博物記二伯所分括地誌陜原在陜縣西南二

  十五里分陜從原為界歐陽修集古錄陜州石柱相傳以為周召分陜所立以別地里西原

  在靈寳縣西南五十里唐天寶末哥舒翰出潼關次靈寶西原與崔乾祜戰即此細腰原

  在靈寶縣西寰宇記細腰原在縣西南七十九里東西闊三里南北長十里俗以中心狹細如束素

  之腰故名皇天原在闅鄉縣西南四十五里一名董杜原水經注闅山東首上平博方可里

  餘三面壁立高千餘仞漢世祭天於其上名之為皇天原上有漢武帝思子臺隋書楊元感傳大業

  中元感至闅鄉上盤豆布陣復陣於董杜原桃原在闅郷縣西即古桃林也書武成放牛於

  桃林之野山海經夸父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注在闅郷南谷中水經注武王伐紂天下既定放牛

  桃林又皇天原西名桃原西征賦曰咸徵名於桃園者也元和志桃原在闅鄉縣東北十里寰宇記

  自靈寶以西至潼關皆桃林地通鑑地理通釋自潼關至函谷厯陜華二州之地俱謂之桃林塞

  方伯堆在靈寶縣西南宋元嘉二十七年龐法起自盧氏度鐵嶺山次開方口又進次方伯

  阜即此水經注開方口水側有阜名方伯堆堆上有城即方伯所築也元和志方伯堆在宏農縣東

  南五里宋𡚒烕將軍魯方平所築 按唐置府兵虢州有開方府蓋因開方口爲名也九龍

  凹在盧氏縣北二里明統志其凹有九狀如缺環中有九龍廟黃河自陜西華隂縣界潼

  關折而東流逕闅鄉縣北又東逕靈寳縣北又東逕州城西北三里又東入河南府澠池縣界禹貢

  導河東至於底柱水經河水又東北玉㵎水注之又東逕闅鄉城南東與全鳩澗水合又東過河北

  縣南永樂澗水注之自河北城南東逕芮城又㑹槃澗又東逕湖縣故城北又東合柏谷水又東右

  合門水於此有浢津之名又右合曹水又東合菑水又東合七里澗又東合譙水又東過陜縣北合

  橐水又西逕陜縣故城南又東過大陽縣南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又東沙澗水注之又東過底柱

  間右則崤水注之又東千崤之水注焉又東至五戶灘注自底柱以下五戶以上其間一百二十里

  河水竦石桀出𫝑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梗湍流激石縈洄環波怒溢

  合有一十九灘禹貢錐指底柱之險不減於龍門漢成帝鴻嘉四年使楊焉鐫廣之而爲害甚於故

  魏晉之世兩經修治功卒不集唐貞觀十一年溢壊陜州河北縣是時自洛至陜皆運於陸自陜

  至京乃運於水開元二十二年從裴耀卿言開三門山北路十八里謂之北運二十九年李齊物鑿

  底柱爲門以通漕開山顛爲輓路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門候水漲以人輓舟而上

  歳漕經底柱覆者幾半貞元二年李必益鑿集津倉山西逕爲運道屬於三門倉遂罷南路陸運宋

  乾德初詔重鑿底柱三門慶厯中陜西用兵歐陽修請案裴耀卿舊跡以通漕運不果行大抵三門

  之險不專在厎柱其下皆有閼流為之阻蓋自底柱以東夾河羣山之水並注於河上激六峯下阻

  十九灘湍波倍加洶湧昔人但欲鐫廣三門不惟無益害且滋甚則以鐫石落水河身愈淺三門雖

  廣不能勝百二十里之閼流故也馬家河在州東二十里源出棃山北流入於河

  主河在州東北四十里三門山之左唐開元中鑿此通漕以避三門之艱流百丈許復入河

  崤水在州東水經注崤水出盤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謂之鴨橋厯澗水東北流與石崤水

  合又北合西水注於河又有千崤水出千崤山北流纒絡二道漢建安中曹公西討已漢惡南路之

  險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其水北流注於河安陽溪水在州東南水經注安

  陽溪水出石崤南西逕安陽城南東合漫澗水寰宇記有硤石水在硤石縣東二十里源出上嶺西

  逕硤石山合橐水即此橐水在州南一名漫澗西征賦行於漫瀆之口水經注橐水出橐山

  西北流合逕崖硤北流與於山之水㑹兩川合注於崖水又東北注橐水北流入谷謂之漫澗與安

  陽溪水合又西北逕陜城西西北入河金史地理志陜有橐水州志水在州城南門外一名永定澗

  益以山澗諸水勢甚暴悍譙水在州西南水經注譙水出常烝山二源雙導同注一壑西北流

  汪於河名勝志譙水在城南三里平地湧出與橐水並流入河俗呼三里澗曹水在靈寳縣

  東一名好陽澗源出峴頭山水經注曹水出南山北逕曹陽亭晉書地道記曰亭在宏農縣東十一

  里其水西北流入於河菑水在靈寶縣東水經注菑水出常烝山西北逕曲沃城南又屈逕

  其城西西北入河隋書地理志桃林有淄水縣志即菑水也在縣東二十里田渠水

  寶縣東南一名五陽水水經注田渠水出衡山之白石谷東北流逕故邱亭東又逕鹿蹏山西又西

  北流注於燭水寰宇記五陽水在王城縣西十五里北流與開方水合縣志有壩底河源出乾山北

  流逕川口南道至十字口北入宏農澗即一水也燭水在靈寶縣南後漢書郡國志燭水出

  衡山嶺下谷水經注燭水有二源左水南出石城山東北流逕石城西東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

  東北逕石城東東北入左水亂流東注於緒茹之水厯澗東北出謂之開方口又東北逕邑川城南

  又東川田渠川水注之又北入門水北流而注於河柏谷水在靈寶縣西南一百里水經注

  柏谷水出石隄山北流逕柏谷亭下又北入河寰宇記一名壑澗水縣志又有稠桑河在縣西二十

  門水在靈寶縣西南一名宏農澗又名鴻臚澗山海經陽華之山門水出焉水經注門水

  即洛水之支流也洛水自上洛縣東北於拒城之西北分爲二水枝渠東北出爲門水又東北厯陽

  華之山又東北厯峽謂之鴻關水上洛有鴻臚圍池是水津渠沿注故亦謂之鴻臚澗又東北厯邑

  川燭水注之水左右即函谷山也又北逕宏農縣故城東側城北流而注於河元和志宏農縣有鴻

  臚水過縣北十五里入靈寶界寰宇記鴻臚水經朱陽縣南一百五十步東北逕宏農縣西一里舊

  志在縣西一里亦謂之宏農澗漢興平二年㴶等追乘輿與楊奉等大戰於宏農澗即此

  澗水在闅鄉縣東水經注盤澗水出湖縣夸父山北流逕思子宮東又北流入河明統志在廢

  湖城縣西二十五里湖水在闅鄉縣東水經注湖水出夸父山又北逕湖縣東北流入河隋志

  朱陽有湖水括地誌湖水即鼎湖也名勝志秦山谷中湖水所出與盤澗水石姥水玉澗水同流入

  河明統志在廢湖城縣西門外全鳩水在闅鄉縣西南三十五里漢書戾太子傳東至湖藏

  匿泉鳩里注泉鳩水今在闅鄉縣東南十五里水經河水又東逕闅鄉城南與全鳩澗水合注水出

  南山北逕皇天原東注於河隋志闅鄉有全鳩澗元和志一名全節水玉澗水在闅鄉縣

  西南五十里水經注玉澗水南出玉溪北流逕皇天原西又北逕闅鄉城西世謂之闅鄉水又北流

  注於河縣志源出秦山流逕文底鎮北入於河又有文峪水在縣西南㑹玉澗水入河浢水

  在闅鄉縣西盤豆鎮源出𬃷鄉峪北流入河盧氏川水在盧氏縣東水經注盧氏川水

  北出盧氏山東南流逕盧氏故城東注於洛水伊水在盧氏縣東南源出熊耳山又東入河南

  府嵩縣界漢書地理志盧氏熊耳山伊水出東北入雒行四百五十里水經注伊水出南陽縣西蔓

  渠山水自熊耳東北逕鸞川亭北世人謂伊水為鸞水故名斯川為鸞川也又東為淵潭又東北逕

  東亭城南洛水在盧氏縣南自陜西商州洛南縣流入東北流入河南府永寕縣界水經注洛

  水又東逕熊耳山北東北過盧氏縣南逕隖渠關北又東逕盧氏縣故城南有盧氏川水注之又有

  葛蔓谷小自南山流注洛水又東逕高門城南入永寕界舊志水在縣南一里湯水在盧氏縣

  西南一百三十里一名溫湯水名勝志源出惡峪匯於鸞川而注洛水又有湯也在熊耳山西流入

  東澗水在虛氏縣北明統志源出鐵嶺流入城中析為衆渠灌溉蔬圃又東南入洛

  馬回川在盧氏縣東北七十里南流入洛明統志相傳唐初盛彥師殺李密於此振旅而回

  故名舊志又有失迷川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七里澗在州西劉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將

  軍龐李明自宏農引軍向陜西七里谷水經注七里澗在陜縣西七里自南山通河亦謂之曹陽坑

  元和志曹陽墟俗名七里澗州志今名石橋溝廣濟渠在州東唐武德元年陜東道行臺長

  孫操所開引水入城以代井汲州志起自州東三十里交口村堰水入城金大定間耶律翼民重濬

  今淤 本朝康𤋮年間濬乾隆元年重疏利人渠有二一在州城南一在州城北元和志北

  利人渠隋開皇六年蘇威引橐水西北流入城南利人渠東南自硤石界流入與北渠同時疏導又

  貞觀十一年使邱行恭開利人南渠今皆廢宏農渠在靈寶縣南唐志宏農縣南七里有

  貞觀元年令元伯武開引水北流入城縣志又函谷豐盛等五十渠厯代修浚皆引山水溉田

  坊郭渠在闅鄉縣南縣志明宏治間開自縣東南二里引水西流繞城西而北折又有陽平

  趙村吳村堡裏方庠西董諸渠墨池在州城內名勝志州治內有墨池後漢張芝所居芝好書

  故池水盡墨瑞蓮池在州治東州志金大定間蓮生並蒂明嘉靖間復生故名南泉

  在州南門外東西二眼州人汲以⿱㳄貝用又𪷟泉在州城西南隅冬夏不竭溫湯池在州西南

  三十里隋志陜有溫湯寰宇記在州南十六里蝦蟆泉在州西門外州志水自石眼流出內

  生蝌蚪禱雨輒應唐韓愈硤石西泉詩聞説旱時求得雨祗疑蝌蚪是蛟龍謂此九龍泉

  在闅鄉縣南十五里州志有泉九唐開元間敕封躍泉侯廟在泉側宋邵康節有九龍泉詩

  縣泉在闅鄉縣西南二十里平地湧出阿對泉在闅郷縣西五十里明統志泉在縣

  西南阿對漢楊震家潼也嘗引泉灌蔬故名唐吳融詩阿對泉頭一布衣即此

 ︹古蹟︺硤石故城在州東南隋書地理志河南郡熊耳有後魏崤縣大業初廢入元和志硤

  石縣西北至陜州五十里本漢陜縣地後魏孝文分陜縣置崤縣周明帝二年分陜崤二縣置崤郡

  隋文罷郡以崤縣屬陜州大業二年廢入陜縣義寕元年重置理硤石塢貞觀中為硤石縣舊唐書

  志隋崤縣義寕二年省武徳元年復置二年割屬函州三年自硤石塢移至鴨橋八年改屬陜州十

  四年移治硤石塢因改為硤石縣寰宇記硤石縣乾徳五年割河南府永寕縣胡郭一村屬焉宋志

  陜州陜𤋮寕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入焉 按硤石故城在今州東南七十里又二十里為故崤

  城接河南府永寕縣界隋志謂入熊耳熊耳即今永寕也桃林故城即今靈寶縣治隋開

  皇十六年置屬河南郡唐武徳元年改屬陜州天寶元年更名元和志靈寶本漢宏農縣隋置桃林

  天寶元年於縣南古函谷關尹真人宅掘得天寶靈符遂改為靈寶宏農故城

  寶縣南秦函關地漢武帝元鼎三年徙關於新安以故關置宏農縣四年置宏農郡冶焉後漢獻帝

  時改恆農晉復故後魏又改恆農永𤋮三年分為西恆農郡治北周明帝仍改恆為宏隋初郡廢大

  業二年縣廢㝷復於故湖城置縣兼置宏農郡移治宏農川義寕元年又移郡治陜以宏農縣為鳳

  林郡唐武徳元年移虢州來治神龍元年又改宏為恆開元十六年復故宋建隆初又改常農至道

  三年改曰虢略金貞祐二年割為陜州支郡元至元八年並虢略治靈寶縣志縣南四十里有虢略

  邑川故城在靈寶縣南後周縣也水經注燭水東北逕邑川城南即漢封竇門之故

   邑川受其名亦曰竇門城在函谷關南七里隋志朱陽舊置郡有邑陽縣開皇末改為邑川大業初

   朱陽故城在靈寳縣西南一百里後魏置縣在今盧氏縣界隋移置於此屬宏農郡

   龍朔元年隸商州萬歲通天二年隸洛州後屬虢州元和志縣東北至州七十里寰宇記盧氏有

   朱陽山因別立朱陽縣周大象二年移縣於今盧氏西南隖渠谷中隋開皇四年移理洛水北大業

   二年移於芹池川即今治也宋乾德六年廢入常太平興國七年復置金海陵時又廢後復置元

   至正八年並入靈寶 按盧氏縣志南朱陽鎮明成化中嘗設巡司金史虢略縣有朱陽鎮疑即移

   治之舊址湖縣故城在闅鄉縣東四十里本秦時湖關史記秦昭王三十六年王稽載范

   睢入秦至湖關漢置胡縣武帝更名湖縣屬京兆尹漢書戾太子傳東至湖注湖縣名今虢州闅鄉

   湖城二縣皆其地也水經注河水又東逕湖縣故城北魏土地記曰宏農湖縣有軒轅黃帝登仙處

   隋志河南郡闅鄉舊曰湖城開皇十六年改焉元和志湖城縣本漢湖縣至宋加城字為湖城縣寰

  宇記湖城縣隋於古上陽宮置唐乾元三年又移於上陽宮東南一里即今地也宋𤋮寕四年省入

  靈寶元豐元年復置金因之元至正元年省入闅鄉闅鄉故城在今闅鄉縣西本古湖縣

  鄉名漢書戾太子傳以湖闅鄉邪里聚為戾園注孟康曰闅古𨶑字後漢志宏農郡湖有𨶑鄉水經

  注玉澗水又北逕闅鄉城西魏尚書僕射闅鄉侯河東衛伯儒之故邑元和志周明帝二年置闅鄉

  開皇三年廢十六年移湖城縣於今所改名闅鄉縣縣志故城在縣西四十里又有故縣鄉在縣

  西南三十里陜縣廢縣今州治周初周公召公於此分治史記秦孝公元年東圍陜城

  又惠文王十三年使張儀取陜出其人以與魏漢置縣後漢因之晉永和十一年秦苻生以苻庾為

  豫州牧鎮陜城太和四年苻堅以鄧羌為洛州刺史鎮陜城五年又以桓寅為宏農太守戍陜城後

  始光三年造將軍周㡬等襲夏陜城宏農太守曹達棄城走自是遂為宏農郡治太和中紿為陜

  州治後又改縣曰北陜隋初仍為陜縣大業初改屬河南郡唐復為陜州治五代宋元因之明初省

  芮城廢縣在州東南後周置唐初置州寰宇記有廢芮城縣在硤石縣南四十里蓋

  廢入久矣玉城廢縣在靈寶縣東南八十里隋書地理志宏農郡宏農舊有石城郡玉城

  縣西魏並廢元和志玉城縣西北至虢州六十里本漢盧氏縣地屬宏農郡後魏正始二年分立石

  城縣廢帝改為玉城周武天和中廢隋義寕元年重置寰宇記義寕初復於今縣西北一百五十步

  再置縣貞觀八年移今理宋志虢州虢略𤋮寕四年省玉城縣為鎮入焉欒川廢縣

  氏縣東南水經注伊水東北經鸞川後訛為欒川宋史地理志虢州欒川元祐二年以欒川治為鎮

  崇寕三年改為縣金志盧氏鎮欒川舊為縣海陵貞元二年廢為鎮縣志欒川鎮在縣東南二百里

  路通嵩縣長城在州東元和志魏長城在砆石縣北二十二里魏恵王十九年所築東南起崤

  山西北至河亘三十七里安陽城在州東南水經注安陽溪水西逕安陽城南西征賦所謂

  我徂安陽者也寰宇記安陽在硤石縣西四十里貞觀八年嘗移硤石縣治此十四年移治向南

  上陽城在州東南周為虢國都左傳僖公二年晉假道於虞以伐虢五年晉侯圍上陽冬晉

  滅虢註上陽虢國都在宏農陜縣東南漢志宏農郡陜故虢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

  州水經注陜縣東城即虢邑之上陽寰宇記虢城在硤石縣西三十六里鄭樵通志虢都上陽今虢

  州虢略虢仲之封也謂之西虢而虢叔之封在鳳翔虢縣謂之南虢復有一虢居於滎陽謂之東虢

  通鑑地理通釋虢姫姓西虢虢叔之後陜州陜縣上陽故城在縣東兼虢州為南境 按春秋傳曰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賈逵馬融以此為虢叔國酈道元又雲虢仲所都賈馬指此為西虢班志則為

  北虢道元又謂南虢迄無定論今以通志通釋為正雲焦城在州城南周初封國春秋時晉

  邑後屬魏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注焦瑕晉河外五城之

  二邑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褎封神農之後於焦又魏襄王五年秦圍我焦注宏農陜縣

  故焦國漢志宏農郡陜有焦城水經注陜縣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括地誌焦城在陜城內東北

  百步因焦水爲名 按春秋傳虞虢焦滑霍陽韓魏皆姬姓史記雲焦神農氏後則又爲姜姓之國

  疑莫可定鄭椎氏族略亦兩存其說曲沃城在州西南四十里即今曲沃鎮史記秦惠文君

  十一年歸魏焦曲沃注焦曲沃二城相近本魏地魏襄王五年秦圍我曲沃注曲沃在陜縣西南

  魏書地形志恆農郡北陜有曲沃城水經注菑水逕曲沃城南按春秋晉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時以

  曲沃之官守之故名括地誌曲沃有城在陜縣西南三十二里因曲沃水爲名項城在靈寶縣

  南七十里又有霸王城在縣南三十里相傳皆項羽屯兵處沙城在靈寶縣西北五里三面

  距河南有深塹相傳唐武后幸洛陽時築盤豆城在闅鄉縣西南西魏大統三年東伐至潼

  關遣于謹徇地至盤豆隋大業九年楊元感自皇天原走上盤豆縣志今爲盤豆鎮在縣西南二十

  瑕城在闅鄉縣西春秋時晉河外邑顧炎武日知録晉有二瑕其一左傳成公六年諸大

  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今臨晉縣地其一文公十三年晉侯使唐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漢書地

   理志湖故曰胡武帝建元元年更名湖古瑕胡二字通用是瑕轉為胡又改為湖而瑕邑即桃林之

   塞也酈道元以邭瑕之瑕為詹嘉之邑誤矣隂地城在盧氏縣東北左傳哀公四年蠻子

   赤奔晉隂地注河南山北自上雒以東至陸渾皆隂地城即其戍守之所徽伯壘在州城南

   元和志徽伯故壘在陜縣南二里東魏武定初高歡使李徽伯戍陜周太祖攻之徽伯築壘於此以

   拒周故名舊志壘因雞足山為址曹公壘在闅鄉縣西水經注漢末魏武征韓遂馬超連

   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東原上雲李典營西征記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里有舊城周百

   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姚氏置關以守陜宋武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或據山為營或平地結壘

   為大小七營濱帶河嶮姚氏亦保據山阸原阜之上尚存故跡元和志曹公壘在闅鄉縣西二十五

   七寶冶在盧氏縣西七十里元統志亦名清水冶宏農宮在州城內隋建唐改

   為陜城宮隋志河南郡陜大業初置宏農宮唐志陜州陜有陜城宮繡嶺宮在州城東南唐

  顯慶三年置唐志陜州硤石有繡嶺宮寰宇記在硤石縣東三里祧源宮在靈寶縣城內

  唐志陜州靈寶有桃源宮武德元年軒遊宮在闅鄉縣城內唐書地理志虢州𨶑鄉有

  軒逰宮故隋別院咸亨五年更名上陽宮在闅鄉縣東隋書地理志河南郡桃林有上陽

  宮 按上陽蓋沿虢都舊名今縣南二十里有上陽郷思子宮在闅郷縣舊城東北漢書

  戾大子傳上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臺於湖注臺在今湖城縣之西闅鄉之東基址猶存水經注

  槃澗水北逕思子宮歸來望思臺東元和志思子宮在闅鄉縣東北二十五里太原倉

  城西南隋置常平倉唐改今名隋志河南郡陜有常平倉自太原浮於渭以實關中元和志太原倉

  在縣西南四里隋開皇二十二年置以其地臨焦水西俯大河地勢高平故謂之太原周迴六里

  集津倉在州東北底柱山東又山西有鹽倉並開元二十二年田千秋園

  寳縣南三十里今號田村宋范鎮詩自古桃林漢相園至今精舎號田村謂此西樓在靈寶縣

  舊虢州治西名勝志西城樓曰西樓唐岑參有題陜州西樓詩澄瀾堂在州治東召公祠內

  宋吳育建有記後劉敞來作守有詩魏野草堂在州城東三里宋史隱逸傳野居州之東

  郊手植竹樹清泉環遶旁對雲山景趣幽絶鑿土袤丈曰樂天洞前為草堂彈琴其中真宋遣使圖

  其所居觀之三堂在靈寶縣舊虢州治內名勝志唐岐薛二王刺史時建呂溫記韓愈有和

  劉伯芻三堂二十一詠三鱣堂在闅郷縣西十里後漢楊震講堂也一名校書堂震嘗客

  居於湖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因名 按寰宇記有楊震宅在靈寶縣柏谷亭亦指此堂也

  遺址在華嚴寺後 本朝乾隆十二年知縣楊溥訪得關西夫子楊伯起校書處碑記數字餘皆漫

  漶因即其地構堂三楹勒石志之燕居堂在盧氏縣東南世傳孔子周流至此後人建堂

  傳道堂在盧氏縣西北有孔子及曽子像臨虛亭在州治內宋知州呉育建司馬

  光有披雲亭在州城西南隅羊角山上高百尺古柏谷亭在靈寶縣西南

  朱陽鎮水經注柏谷水北流逕柏谷亭下昔晉公子重耳出亾及柏谷卜適齊楚又漢武帝微行此

  亭見饋亭長妻故西征賦曰長傲賓於柏谷妻覩貌而獻餐謂此亭也九域志虢州朱陽縣有柏谷

  古曹陽亭在靈寶縣東水經注曹陽亭陳渉遣周章入秦少府章邯斬之於此魏氏以為

  好陽晉書地道記曰亭在宏農東十三里縣志好陽鋪在縣東十里神雀臺在州城東唐志

  硤石東有神雀臺天寶二年以赤雀見置寰宇記臺在硤石縣東北四十五里高五十丈晉靈

  公臺在州城西南寰宇記在陜縣西南三十二里晉靈公登臺彈人即此俗號女臺高五十餘

  丈 按晉侯彈人處應在國都內此疑附㑹望仙臺在州城西南寰宇記在陜縣西南十

  三里漢文帝築以望河上公尹喜臺在靈寶縣南亦名望氣臺相傳即尹喜故宅舊唐書

  明皇紀天寶元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老子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賜靈符在尹臺之故宅

  遣使就函谷故關尹喜臺西發得之寰宇記在縣南十二里春秋時關令尹喜見紫氣丈餘飛入關

  曰必有異人過此次日老子果騎青牛至後人即其處立臺天寶臺在靈寶縣南關唐明

  皇因𫉬靈符築此雞鳴臺在靈寶縣南十里與望氣臺對峙相傳即齊田文客為雞鳴脫

  平吳臺在闅郷縣西元和志赫速氏京觀俗號平吳臺在縣西二十二里晉末赫連昌

  攻劉裕將朱齡石於潼關築臺以表武功鐡牛在州城北黃河中頭跨南尾在河北世傳禹鑄

  以鎮河患唐賈至嘗作鐵牛頌又州城譙樓下有二鐵人蓋亦古時鎮水患所鑄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䕃恭覆輯

                      校對官郊遇辰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陜州直隸州

 ︹關隘︺雁翎關在州東南路通河南府永寕縣明時有兵戍守大陽關在州北黃河津

   濟之處即大陽津本古茅津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屍而還注茅津在河東大陽

  縣西水經注河北對茅城晉敗之大陽也津亦取名焉又稱陜津唐志陜州有大陽故關元和志大

  陽關在陜縣西北四里後周大象元年虢略關在靈寶縣南即故虢略縣後省為鎭舊設

  巡司通志又有火燒關在縣南一百里函谷關在靈寶縣西南里許戰國時秦故關也戰

  國䇿蘇秦曰秦東有崤函之固史記秦始皇六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伐秦至函谷敗還二世三年沛

   公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漢時置關都尉守之武帝元鼎三年徙於新安以故關為宏農

  縣西征記關城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名其中東西十五里絕崖壁立崖上柏林䕃谷中殆不見日關

   去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則開秦法也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曰天險水經注故函

   谷關校尉舊治處也終軍棄繻於此燕丹孟嘗亦義動雞鳴於其下寰宇記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

   五里餘高二丈通鑑地理通釋秦函谷關在陜州靈寶縣西南十二里函谷故城在縣南十里秦函

   谷關城漢宏農縣隋桃林縣也顔師古漢書注今桃林縣南有洪溜澗水即古所謂函谷其水北流

   入河夾河之岸尚有舊關餘跡焉洪關在靈寶縣西南亦名鴻關元嘉二十九年雍州部

   將柳元景等北伐進據洪關水經注門水東北厯陜謂之鴻關水東有城即關亭也水西有堡謂之

   鴻關堡通志又有轆轤關亦在縣西南浢津關在靈寶縣西北黃河津濟處後漢建安十

   年杜畿為河東太守衞固絶陜津畿乃從浢津渡後魏正平二年宋侵宏農將軍封禮赴救自浢津

   南渡皆即此水經注河水東合門水於此有浢津之稱以河北有沍水為名唐書地理志陜州靈寶

   有浢津義寕元年置關貞觀元年廢關置津大谷關在闅鄉縣西南秦山谷白華

  關在盧氏縣西重山之中又有青石關路皆通陜西元末嘗設兵戌守硤石關巡司

  在州東南亦曰崤陵關即古硤石縣也設驛丞兼巡司駐此朱陽關巡司在盧氏縣

  西南五十里舊設巡司並千總駐防 本朝乾隆五年復移州判駐此葭蘆戌在盧氏縣

  西隋大業九年楊元感為隋兵所敗自董杜原將奔上洛至葭蘆戌自殺土剗在盧氏縣東南

  四十五里通典古之塞垣也後周以為鎭防張茅鎭在州東五十里設遞運所又橫渠七

  里店皆有遞運所乾壕鎭在州東九十里舊與闅鄉之關東鎭並屬靈寳金史地理志陜

  州靈寶鎭二乾壕關東石壕鎮在州東南七十里唐杜甫有石壕吏詩寰宇記神雀臺在

  陜州硤石縣東北四十五里石壕鎭宋志𤋮寕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鎭 按唐五代時硤石現為

  縣而石壕邨已見杜詩宋志合為一地𢙢誤上邨鎭在州東北十里舊名陵山郷

  遠鎭在靈寶縣西三十里金史地理志虢州虢略鎭靖遠關東鎭在闅鄉縣西五十里

  舊置分司九域志縣有歇馬關東二鎮毛葫蘆砦在盧氏縣西南百餘里明徐逹入河

  南遣兵徇虢州襲取毛葫蘆砦於是諸山砦次第降下太平砦在盧氏縣東北塔山上四

  壁陡絶惟小徑可通晉王斜在靈寶縣西接闅鄉縣境唐書地理志虢州湖城縣東故道濱

  河不井汲馬多渴死天寶八年舘驛使御史中丞宋渾開新路自稠桑西由晉王斜寰宇記晉王斜

  路即古函谷關路西接湖城東至靈寶界六十一里舊塞隋開皇九年晉王自揚州回復行此路因

  名晉王斜甘棠驛在州治南硤石驛在州城東七十里有驛丞桃林驛

  寶縣治西又縣西有稠桑驛其地即春秋之桑田今廢左傳僖公二年虢公敗戎於桑田注桑田虢

  地在宏農陜縣東北通典靈寶東北有桑田亭元和志稠桑驛在縣西十里即虢之桑田也

  湖驛在闅郷縣治東

 ︹津梁︺硤石橋在州城東橐水橋在州南門外譙水橋在州城西南

  陽橋在州城東北元和志大陽橋長七十六丈廣二丈架黃河為之在陜縣東北三里貞觀十

  一年太宗東巡遣邱行恭造尋廢張茅橋在州城張茅鎭東好陽橋在靈寶縣

  東一虢州橋在靈寶縣南虢略鎮東雙虹橋在靈寶縣西宏農澗鴻蘆

  橋在靈寳縣西湖陽橋在闅郷縣西門外盤豆橋在闅鄉縣西二十里

  泉橋在闅鄉縣西三十里雙橋在闅鄉縣西四十里相近又有王谿橋文華橋

  在盧氏縣東門外通津橋在盧氏縣南洛水上大陽渡在州城西一里俗名上河

  茅津渡在州城北四里亦名沙㵎

 ︹陵墓︺古女媧陵在闅鄉縣北黃河側舊唐書五行志乾元二年六月虢州闅鄉縣界黃河

  內女媧墓天寳十三載因大雨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濱人家忽聞風雨聲曉見其墓湧

  出上有雙柳樹下有巨石郡守圖畫以聞今號風陵堆軒轅陵在闅鄉縣南十里鑄鼎原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修廟宇︹夏︺關龍逢墓在靈寳縣南十里孟邨之西寰宇記唐太

  宗東巡致祭開元十三年立碑︹漢︺欒巴墓在靈寶縣東南下磑里戾太子墓

  在闅鄉縣南漢書戾太子傳太子葬湖宣帝即位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闅鄉邪里聚為戾園注闅鄉

  東南十五里見有戾太子冢在㵎東寰宇記在今縣南十六里高一百五十尺縣西三十五里泉鳩

  水東旁有太子子史皇孫冢一楊修墓在闅鄉縣西北五十三里原北寨︹晉︺楊駿

  墓在靈寶縣東南十里寰宇記故吏潘岳等收葬於此王濬墓在闅鄉縣東十五里有廟

  ︹唐︺姚懿墓在州城東衞邨社崇之父崇及裔孫煒並葬此梁文貞墓在闅鄉縣

  東十五里吳融墓在闅鄉縣西四十里︹宋︺魏野墓在州城東門外︹明︺許進

  墓在靈寶縣南二里許讚墓在靈寶縣東南五里耿九疇墓在盧氏縣東

 ︹祠廟︺召公祠在州治東寰宇記在縣東三里州志即召公聽政處明宏治九年增入劉昆姚

  崇李泌范祖禹陪祀義烈祠在州城南門內祀宋死事李彥仙宋紹興九年宣撫使周聿請

  即陜州立廟明嘉靖中修昭忠祠在州城東門外祀明死事崔儒秀二賢祠

  城南關為唐姚崇宋魏野建河上公祠在州城南雞足山唐明皇曾經其祠作詩

  戶祠在州城東北水經注五戶灘名也有神祠通謂之五戶將軍關龍逢祠

  寶縣城東縣志明宏治二年邑令李㳟掘得元特修廟碑記即立祠於其地石隄祠

  寶縣西南水經注石隄山下有石隄祠銘雲魏甘露四年散騎常侍征南將軍豫州刺史宏農太守

  南平公之所經建也周天子祠在闅鄉縣南漢志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寰宇記在湖城

  縣西南十里三聖姑行祠在闅鄉縣盤豆鎭明楊智碑記景泰閒為修殿一所相傳

  唐開元時有媼生三女孟曰光仲曰威季曰裒少孤俱未適人而死其後皆為神禹王廟

  在州治東舊唐書紀貞觀十二年二月次陜州祀夏禹廟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高宗純皇

  帝御書扁額曰功垂疏鑿神農廟在州城東唐天寶元年老子廟在州城東有隋

  薛道衡碑記姚崇廟在州城東即崇故居也宋元祐八年峴山廟在州城西

  南宋正隆二年知州徐文建靈泉廟在靈寶縣西南女即山遇旱禱雨輒應漢高

  帝廟在靈寶縣西南七十里縣志即帝與項羽持守處黃帝廟在闅郷縣東南鑄鼎

  原上 本朝乾隆十一年修扁鵲廟在盧氏縣東虢仲廟在盧氏縣東北宋咸

  平二年建晉文公廟在靈氏縣東北

 ︹寺觀︺寶輪寺在州東南隅唐僧道秀建金僧智秀復置磚塔焉記見藏經洪崖寺

  在州城東二十里上有仙人洞大通寺在州城東唐建開元寺在州東四十里三門

  空相寺在州城東一百里熊耳山西即初祖達摩葬此興國萬夀寺

  城東南隋開皇中建奉慈寺在靈寶縣東五底邨唐永徽中建 本朝乾隆十年

  夀寺在靈寳縣南門內相傳唐德宗為雍王征史朝義過此題詩於壁後即位僧請寺額詔以

  御題為名法雲寺在闅鄉縣南二里明楊英夢遊軒記法雲寺唐武后時國師萬廻寺也寺

  有萬廻井臨高寺在闅郷縣西三十里佑聖觀在州城南門內建有混元圖碑

  符觀在闅鄉縣西即軒遊宮唐開元中建有明皇御書道德經二碑舊名承天觀宋眞宗改今

  紫微宮在州城東硤石鎭內有石洞太初宮在靈寶縣南十二里即尹喜故

  宅通志唐天寶初敕建天寶觀宋徽宗時因甘露降正武殿改為太初宮元大徳四年修老祖

  宮在靈寶縣北二里即老聃故宅

 ︹名宦︺︹漢︺馮揚魏郡人宣帝時為宏農太守多善政尹翁歸平陽人宣帝時舉廉為宏

  農都翟義上蔡人丞相方進子平帝時為宏農太守政有父風金欽哀帝時擢宏農

  太守著威名劉昆東昏人建武中遷宏農太守先是崤黽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昆為政三

   年仁風大行虎負子渡河劉興齊武王縯次子建武中遷宏農太守有善政宏農縣吏張

   申有伏罪興收申案論郡中震慄時年旱分遣文學循行屬縣理寃獄宥小過甘雨乃降公沙

   穆膠東人爲宏農令縣界有螟蟲食稼百姓惶懼穆乃設壇請以身禱於是𭧂雨既霽而螟蟲自

   消百姓稱曰神明永夀元年霖雨大水三輔以東莫不淹沒穆明曉占候乃豫告令百姓徙居髙地

   故宏農人獨得免害皇甫規安定朝那人永康元年遷宏農太守︹三國︹魏︺賈逵

   襄陵人操征馬超過宏農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領宏農太守召見計事大悅渭人曰使天下二千石

   悉如賈君吾復何憂進封陽里亭侯孟康安平人正始中爲宏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康到官清

   已奉職息獄訟緣民所欲因而利之令狐邵太原人爲宏農太守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

   舉善而教不好獄訟時郡無知經者乃厯問諸吏有欲行就師輒假遣令詣河東就樂詳學經粗明

   乃還因設學由是宏農學業轉興︹南北朝︺︹魏︺崔寛東武城人高宗時爲宏農太守

   後拜陜城鎭西將崤地險民多寇劫寛誘接豪右宿盜魁帥與相交結傾襟待遇不逆微細是以民

   庶忻心又宏農出漆蠟竹木之饒路與南通販貿來往家產豐富而百姓樂之號為能政劉道

   斌灌津人宣武時為恆農太守有清名修學館建廟堂繪聖賢形像去後民追思之復繪道斌像

   於廟堂中︹周︺庾信新野人閔帝時出為宏農太守為政𥳑靜吏民安之趙煚天水西人

   閔帝時遷陜州刺史蠻酋向天王以兵攻信陵秭歸煚襲擊破之二郡獲全︹隋︺楊智積

   高祖弟整之子大業中授宏農太守委政僚佐清靜自居楊元感自東都引軍而西智積謂官屬曰

   元感欲西圖關中當以計縻之使不得進及元感軍至城下智積登陴詈辱之元感怒甚留攻之城

   門為賊所燒智積乃更益火賊不得入數日宇文述等軍至合擊破之楊義臣代郡人高

   祖時拜陜州刺史性謹厚能馳射有將領之才帝甚重之︹唐︺長孫操洛陽人無忌之弟高

   祖時徙陜州刺史城中無井人勤於汲操為釃河流入城百姓利安長老守闕頌遺愛封樂壽縣男

   永徽初卒於陜州崔善為武城人貞觀初為陜州刺史時議戶張地狹者徙寬郷善為奏

   畿內戶衆而丁壯悉籍府兵若聽徙皆在關東虛近實遠非經通計詔可姜師度魏人神龍

   初出為陜州刺史太原倉水陸運所湊轉屬諸河師度使依高為廥而貯米於舟以故人不勞

   奐滑州人為陜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帝西還次陜嘉其美政題贊於㕔事曰專城之重分陜之

   雄外既利物內存匪躬斯為國寶不墜家風李齊物天寶初陜州刺史開底柱通漕路發

   重石下得古鐵㦸名曰平陸上之詔因以名縣韓休長安人明皇時為虢州刺史虢於東西京

   為近州乘輿所至常稅廏芻休請均賦他郡中書令張説曰免虢而與他州此守臣為私惠耳休復

   執論吏曰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訖如休請

   少游鉅鹿人肅宋時陜州刺史王師潰於鄴河洛震駭少游鎭守自(⿱艹石)衛伯玉

   時領神䇿兵馬使出鎮陜州行營乾元二年賊將李歸仁以騎五千入寇伯玉與戰彊子坂破之史

   思明遣子朝義夜襲陜伯玉迎擊破之崔衍安平人虢州刺史虢居陜華閒而賦數倍入衍

   白太重裴延齡領度支方聚斂私謂衍前刺史無發明公當止衍不聽復奏州部多巖田又郵傳劇

   道屬嵗無秋民舉流亡不蠲咸租額人無生理徳宗詔度支減賦李泌京兆人貞元元年拜

   陜虢觀察使泌始鑿山開車道至三門以便饟漕衞次公河東人順宗時為陜虢觀察使

   蠲橫租錢𡻕三百萬薛苹寶鼎人厯虢川刺史憲宗時奏最為治務在安人崔郾

   人敬宗時為虢州觀察使先是上供財乏奪吏俸𦔳輸郾曰吏不能贍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獨治安

   得自封即以府常費代之人詔賦粟輸太倉者嵗數萬石民困於輸輦而致之河郾乃傍流為大廒

   受粟竇而注諸艚民悅忘輸之勞崔咸博平人敬宗時為陜虢觀察使日與賓客僚屬飲夜

   分輒決事裁剖精明無一毫差吏稱為神韋溫萬年人為陜虢觀察使民當輸租而麥未熟吏

   白督之溫曰使民貨田中穗以供賦可乎為緩期而賦辦李商隠河內人開成中調宏農尉

   以活獄忤觀察使孫𥳑將罷去㑹姚合代𥳑諭使還官高少逸渤海人宣宗時爲陜虢觀

   察使中人責硤石驛吏供餅惡鞭之少逸封餅以聞宣宗怒召使者責曰山谷閒是餅豈易具耶謫

   隸恭陵中人皆斂手︹宋︺杜審進安喜人乾德中知陜州就改保義軍節度累加開府儀同

   三司鎭陜二十餘年勸農敦本民庶便之李若谷徐州豐人眞宗時知陜州盜聚青灰山久

   不散遣牙吏持榜招諭之盜殺其黨與自歸師頏內黃人眞宗時知陜州時西鄙用兵鍕道

   所出軍士多亡命嘯聚爲盜頏嚴其巡捕盜越他境趙良規洛陽人眞宗時知陜州歲饑百

   姓請閣殘稅二分爲官伐芟以給河埽或以爲須報乃可行良規曰若爾無及矣檄縣遂行而以擅

   命自查道休寕人眞宗時知虢州蝗災民歉道不候報出廩米設粥糜以賑之又給州麥

   四千斛以爲種民賴以濟所全活者萬餘人孫唐卿青州人仁宗時通判陜州於吏事若

   素習民有母再適人而死及葬其父盜母之喪而同葬之有司論以法唐郷時權府事乃曰是知有

   孝不知有法耳釋之以聞李及之濮州人知陜州吏事精明居官稱職劉永年

   人仁宗時為陜州都監郭邈山等為盜永年密遣壯士夜渡河殺其兇桀二十餘衆遂散李彥

   仙彭原人靖康初為石壕尉堅守三觜民爭依之分兵四出下五十餘壁復陜州乘勝渡河郡邑

   皆響附事聞即命知陜州盡取家屬以來曰吾以家徇國與城存亡金再攻陜彥仙極力禦之城䧟

   率衆巷戰矢集於身左臂中刃不斷戰愈力金人惜其材欲生致之彥仙投河死金兵害其家屠其

   城全陜遂沒禆將邵雲呂圓登宋炎賈何閻平趙成皆死並贈官邵興靖康初李彥仙知陜

   州興在神稷山以其衆來願受節制彥仙辟為統領河北忠義軍馬屯三門賴其力復虢州

   叔憑宋宗室建炎中為陜州都監金兵圍陜既久援兵不至城危遂死之通判王滸職官劉效

   陳思道馮經李岳杜開縣令張圯將佐盧亨等五十一人俱死無降者︹金︺尼瑪哈富

   勒瑚明安人貞祐四年為陜州宣撫副使元兵取潼關成卒皆潰富勒瑚禦戰兵敗死焉 尼

  瑪哈富勒瑚舊作尼龎古蒲魯虎明安舊作猛安今並改正完顏仲德海蘭路人天興

  元年行尚書省事於陜州時武丹新敗陜州殘破仲徳復立山寨安撫軍民 海蘭舊作合懶武丹

  舊作兀典今並改正︹元︺陳祜寕晉人中統元年除陜洛總管時州縣官以未給俸多貪暴祐

  獨以清愼見稱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明︺康茂才蘄州人洪武初留守陜州規運饋餉

  造浮橋招徠解絳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史記言

  人崇禎中遷知陜州陜當賊衝記言出私財募士訓練之屢有斬獲老回回率數萬人攻城不得志

  去乘雪夜來襲而所練士方調他郡城遂陷賊欲降之叱曰有死知州無降知州也遂𬒳殺贈光祿

  吳茂徵浙江人崇禎中為陜州判官十四年流寇入死之里人葬於大南關舊寺之西

  

 ︹本朝︺金鎭山陰人順治七年為闅郷知縣秋旱步禱霖雨霑足士民咸謂至誠所感十年春山

  南渠賊楊結子聚黨劫掠大為民患鎭請發兵㑹𠞰卒皆就撫邑賴以安江蘩漢陽人知靈寳

  縣能持廉遇事敢言時軍興旁午蘩督運糧餉軍需無缺而民不為累戶有逋賊逃亡者繪圖以請

  悉獲蠲免劉瀾霸州人順治𥘉為盧氏知縣時葛黨餘孽未平瀾夜襲賊巢於鷄冠山獲賊獻

  馘民始安堵既而清地畝均賦稅勸文學課農桑建學宮立縣治張天澤謀叛襲城瀾登陴守禦左

  膊中矢請兵𠞰除從此大定張有年濟寕人乾隆十三年為河陜道興利除弊號令嚴明

  四十六年河決儀封北岸躬立壩頭督役堵禦新築陡䧟遂致漂沒事   聞廕

 ︹人物︺︹漢︺公乘興京兆尹王尊坐免吏民惜之湖三老公乘興等上書訟尊成瑨

  人拜南陽太守下車欲振威嚴聞岑晊高名請為功曹又以張牧為賊曹吏瑨委心晊牧襃善糾違

  肅清朝府杜衆宏農人延熹中為五官掾時白馬令李雲送北寺獄衆傷雲以忠諌獲罪上書

  願與雲同日死帝愈怒遂並下廷尉俱死獄中張芝宏農人少持高操稱有道好草書家之衣

  帛必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黒韋誕謂之草聖︹三國︺︹魏︺董遇宏農人明帝時為大

  司農遇善治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有從學者遇雲必當先讀百遍而義自見

  學者雲苦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嵗之餘夜者日之餘隂雨者晴之餘也

  ︹晉︺董景道宏農人少好學千里隨師晝夜誦讀不與人交通明春秋三傳京氏易馬氏尚

  書韓詩皆精究大義三禮之義專遵鄭氏著禮通論非駮諸儒演廣鄭旨永平中隱於商洛山潬琴

  歌嘯以自娛王濬宏農湖人恢廓有大志州郡辟河東從事守令有不廉潔者皆望風引去

  後參征南軍事羊祜深知待之累遷益州刺史加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上疏請伐吳濬自率師

  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於是順流鼓棹逕造三山入於石頭皓乃備亡國之禮造

  於壘門濬收其圖籍封其府庫軍無私焉轉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卒諡曰武︹隋︺劉士

  龍宏農人開皇中官考功以明幹稱楊尚希宏農人少孤入太學周文帝釋奠令講孝

   經奇之擢國子博士隋受禪拜度支尚書出為河南道行⿳亠口⿱冖至 -- 臺上表罷天下諸郡奉詔廵省淮南還授

   上儀同尚希性惇厚兼以學業自通甚有雅望為朝廷所重拜蒲州刺史卒官諡曰平張須

   陁闅鄉人性剛烈有勇略弱冠從史萬嵗計西爨以功授儀同後從楊素擊平漢王諒加開府大

   業中為齊郡丞賊帥王薄冦掠郡境須陁大破之賊裴長才石子河等縱兵大掠須陁𥳑精兵倍道

   進擊斬數萬級賊左孝反等衆各萬計悉討平威振東夏以功遷齊郡通守轉滎陽通守李密取洛

   口倉逼滎陽須陁拒之密先伏數千人邀擊須陁敗乃仰天曰兵敗如此何面見天子乎乃下馬戰

   ︹唐︺常達陜人初從高祖征伐命為統軍拜隴州刺史時薛舉方強達敗其子仁杲舉遣

   將仵士政紿降伺隙劫之併其衆歸賊達不為懾仁杲十帝見逹勞曰君忠節正可求之古人為執

   士政殺之終隴西刺史張士貴盧氏人本名忽峍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從征伐

   有功又從平洛授虢州刺史帝曰顧令卿衣錦𦘕遊耳進封虢國公貞觀七年為龔州道行軍總管

   破反獠還帝聞其冒矢石先登勞之曰甞聞以忠報國者不顧身於公見之上官儀

   當貞觀初擢第召授宏文館直學士遷祕書郎高宗時進西臺侍郎儀工詩其詞綺錯婉媚人多效

   之謂爲上官體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獄死初武后專威福帝不能堪將廢爲庶人召儀與議使

   草詔左右奔告後後自申訴帝曰上官儀教我後由是深惡儀張齊賢陜人仕武後朝爲大

   常奉禮郎議告朔禮久之遷博士時東都置太社皆齊賢等參定中宗即位因武后東都廟改爲唐

   廟議滿七室以涼武昭王爲始祖齊賢上議不祖武昭王詔可累遷諌議大夫楊溫闅鄉人漢

   太尉震十八代孫居父喪七日不食服除補平𣗥令武后時五遷州刺史有風績初張柬之代爲荊

   州共乘艫江中私語外家革命溫悲涕慷慨志在王室東之執政引爲右羽林將軍與李多𧙓等定

   計斬二張進雲麾將軍封宏農郡公敬暉爲武三思所搆溫知禍未已悉還官封不許睿宗立封魏

   國公令太子拜之卒諡曰忠子仲昌以通經爲修文生對䇿擢第一累遷監察御史坐累爲孝義令

   終吏部郎中仲昌資長於吏常分父祖賑宗黨御身以約善與人交士樂從之遊姚崇

   人父懿貞觀中為巂州都督崇少倜儻尚氣節長好學下筆成章授濮州司倉參軍遷夏官郎中遼

   兵擾河北兵檄叢集崇奏決如流拜侍郎垂拱後以告言為功號曰羅織甚於漢之鉤黨崇請以一

   門百口保內外百官無反者進同鳯閣鸞臺三品張東之等謀誅二張崇參計議先天二年明皇講

   武新豐密召崇至曰卿宜遂相朕崇因奏十事帝曰朕能行之遷紫微令時承權戚干政之後綱紀

   墮壞崇常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材開元中還宰政引宋璟自代授太子少保卒諡

   孤陜州人特達商才為河南刺史有惠政張彖陜州人力學有名時楊國

   忠權傾天下人勸象修謁彖曰君輩𠋣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皎日一出得無失所恃乎後及

   第授華陰尉勤於政事每有伸舉輒受抑制遂拂衣長往楊憑宏農人善文詞與弟凝凌皆有

   名大厯中踵擢進士第時號三楊憑重父遊尚氣節然諾召為監察御史累遷湖南江西觀察使入

   拜京兆尹與李夷簡有隙劾慿不法憲宗以憑治京兆有績但貶臨賀尉以太子詹事卒凝為兵部

   郎中凌最善文終侍御史楊敬之憑弟凌之子元和初擢第累遷屯田戶部二郎中文宗尚

   儒術以宰相鄭覃兼國子祭酒俄以敬之弋未幾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載登科時號楊家三喜

   轉大理卿檢校工部尚書兼祭酒卒敬之嘗為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傳布愛士𩔖得其文章

   孜孜翫諷人以為癖雅愛項斯為詩所至稱之由是斯擢上第梁文貞闅鄉人少從軍守邊

   逮還親已亡自傷不得養即穿壙為門晨夕汛掃廬墓左痦默三十年家有所問畫文以對會官改

   新道出文貞廬前行旅見之皆為流涕有甘露降塋木白兔馴擾縣令刋石紀之陸扆

   人宰相贄族孫客於陜州遂家焉累進翰休學士工屬辭敏𨒪若注射然一時書命同僚白謂不及

   昭宗優遇之累官尚書左丞後為柳璨所害︹五代︺︹梁︺高季興硤石人梁初拜荊南

   節度使荊州當唐之末為諸道所侵季興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後井邑凋零季興招緝綏撫

   人士歸之︹宋︺魚崇諒其先楚州山陽人後徙於陜幼能屬文厯仕至學士周祖踐阼書詔

   繁委皆崇諒爲之以母老求解官歸養訖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詔授兵部侍郎致仕魏野

   陜州人嗜吟詠不求聞達有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遼使至言本國得其上帙願求全部詔與之

   與李瀆並被薦遣陜令招之野上言願守畎畝永荷帝力詔州縣長吏常加存撫卒贈秘書省著作

   韓川陜州人進士上第元祐初爲監察御史極論市易之害遷殿中侍御史疏言近制嵗

   舉守臣遇大州闕率在京師馳騖請求者得之至於奄厯郡縣治狀應法者顧出其下於是詔吏部

   更立法改太常少卿進吏禮二部侍郎厯知潁虢坊鄜青襄州卒宋炎陜州人蹶張命中補

   秉義郎金師圍城炎射死數百人比再圍炎以勁弩數百發毒矢殺千餘人城陷金師聲言求善射

   者貴之炎不應力戰死︹元︺岳藏齋陜州人幼篤志勤學水相史天澤征西過其家訪以

   治體具陳方略天澤以聞厯官河南總管終國子監祭酒︹明︺耿九疇盧氏人永樂進士天

   順初累遷右都御史石亨用事九疇將率屬劾之為所誣出之外亨敗召為南京刑部尚書卒諡清

   惠子𥙿景泰進士孝宗朝官禮部尚書時公私侈靡𥙿隨事救正歸於節儉改吏部卒諡文恪

   進靈寶人成化進士除御史陳鉞激變遼東進率同官論之忤汪直廷杖幾殆宏治初廵撫大同

   邊防修整與分守中官石巖相訐生謫官土魯番攻䧟哈密使其將雅蘭守之馬文升薦進廵撫甘

   肅進謀潛師襲寇親率四千人出嘉峪關奄至成下雅蘭已先遁去餘八百人守臺未下總兵官劉

   凝耳語曰斬之即封侯可得也進不聽撫降之西域遂定正德閒代劉大夏為兵部尚書改吏部卒

   諡襄毅次子誥三子讚皆知名讚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雅蘭舊作牙蘭今改正許誥

   子宏治已未進士由戶科結事中厯官南京戶部尚書其所學不襲前人要以踐諸實行達之世務

   為主為戶科則劾中官貪暴為講官則有緝𤋮聖學疏為祭酒則奬風節抑華競以經世為士筌尊

   徳為學軌一時成均翕然化之由吏部擢戶部所至稱治卒諡莊敏學者稱函谷先生崔儒

  秀陜州人萬厯進士厯戶部郎中遷開原兵備僉事時開原已失儒秀募壯士攜家辭墓而行經

  略袁應泰以兵馬甲仗不足恃為憂儒秀曰恃人有必死之心耳遼陽被圍分守東城矢集如雨不

  少卻㑹兵潰北嚮拜自經事聞賜卹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張我德

  崇禎六年賊入陜州我徳驅一家二十七人登樓自焚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

  許煇靈寶人為縣陰陽官崇禎六年為賊所掠大罵見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梁可棟陜州人仕平定知州家居值陜州陷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趙良棟陜州人仕蓬萊教諭罷歸寓澠池寇䧟澠城父子挺身罵賊死

  其媳及孫亦赴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張我正陜州人素豪俠

  集衆保鄉里一方賴之崇禎十四年勒衆禦賊賊大至衆悉奔奮臂獨戰賊愛其勇欲生致之詬罵

  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蕭 大成陜州人嘗官淮安同知陜州䧟

  投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李 中正盧氏人官車駕司主事以禦賊

  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靳 謙吉盧氏舉人賊入城𬒳執不屈罵賊死

 ︹本朝︺蔡金鵬陜州人性孝友嫡母早喪事父及繼母克盡子道歿後各廬墓三年墓故在深

  山多猛獸或勸之歸弗聴為文以祭之虎狼屏跡金鵬有同母弟異母弟各二人俱交歡無閒郷里

  張鵾陜州人康𤋮乙未進士淹通經史又𮟏於易仕古浪知縣舊屬衛所時新改為縣察

  土俗民情政簡而寛邑人祀名宦祠勒石志之張鷲陜州人康𤋮時厯官蕪湖霍邱知縣並有

  惠政致仕歸修廣濟渠竭力為州人倡有四書精解鷄足山詩集道善堂文集張愈聚

  乾隆己卯舉人厯任四川州縣所至有惠政尤勤獄訟案無留牘法令嚴明川省嘓匪不敢入其

  境升嚴州知府潔已率屬六邑肅然師系淵陜州人事親以孝稱嘗拾遺金俟還主者

  貽培盧氏人嘉慶二年聞教匪將擾境護其父母入山藏匿而身率郷人禦賊力盡被執不屈

  死之同時死難者高照魁梁彥朝胡江王義賀銓及其子某朱君愛及其弟某余純粹及其姪某

 ︹流寓︺︹漢︺劉茂晉陽人王莽專政茂棄官避世宏農山中教授鄭興開封人好古學建武

  中客居闅鄉以講授終不復仕楊震華隂人嘗客居於湖不荅州郡禮命數十年衆人謂之晚

  暮而震志益篤︹唐︺吳融山陰人昭宗時進戶部侍郎鳳翔劫遷融不克從去客闅鄉

  適幽州人善詩尤好讀書懷奇負氣聞金吾將軍李惟𥳑年少喜士見之語合遂薦為衛參軍嵗

  餘若有所不樂一旦載妻子入闅鄉南山時中書舍人王涯獨孤及諸人發書訊固辭不起︹宋︺

  張庭堅廣安軍人蔡京欲引為己用先令鄉人諭意庭堅不肯往京大恨遂編管虢州

 ︹列女︺︹晉︺陜州婦不知姓氏年十九劉矅時婺居陜縣事叔姑甚謹其家欲嫁之婦毀面自

  誓後叔姑病死叔姑女誣婦殺其母有司不祭婦竟坐罪其境經歲不雨矅遣呼延謨為太守知其

  𡨚斬叔姑女以少牢祭婦墓諡曰孝烈貞婦是日大雨呂纂妻楊氏宏農人𬒳

   超所殺楊與侍婢十數人殯(⿱𥫗綦)於城西將出宮超慮齎珍物出外搜之楊厲聲曰我旦夕死人何用

   金寶超將妻之謂其父桓曰後若自殺禍及卿宗桓以告楊曰大人本賣女於氏以圖富貴一之己

   甚其可再乎乃自殺呂紹妻張氏宏農人年十四紹死即請為尼呂隆見而悅之欲穢

   其行張升樓自投於地二脛皆折而死︹元︺亢起鳳妻張氏媳韓氏

   寶人起鳳歿張鞠彌月子甫受室而夭流寇至張挈韓避砦中韓恐砦破受辱紿姑出取薪火自焚

   死張孤守至九十七嵗卒︹明︺陳所見妻薛氏闅鄉人弱齡喪夫姑強受他聘薛置

   毒衣袵閒服之至中途死衣履皆紉不可解事聞旌表以守節旌者呂材妻李氏蘇六妻屈氏皆靈

   寳人以殉夫旌者唐情妻李氏陜州人康栗妻楊氏楊宋妻康氏靈寶人又任宏道妻王氏李雙印

   妻員氏陜州人任民妻杜氏盧氏人皆以死殉夫李嘉實妻朱氏王圖昌妻林氏田有采妻中氏張

   星鐸妻王氏劉曰仕妻楊氏皆闅鄉人均遭亂死節張琨妻李氏靈寶人守節至九十

  餘嵗卒子悅廬墓哀慟而死李門三烈靈寳人崇禎末流冦破城生員李明沆妻季氏

  廩生李明夔妻張氏生員李明龍妻陳氏同心死節各以線密縫衣羣共投井而死 本朝雍正十

  

 ︹本朝︺張王衡妻史氏陜州人大亡殉節康𤋮年閒 旌王居謙妻黃

  氏陜州人早寡奉姑育子子歿又撫嗣孫雍正年閒 旌唐京妻張氏陜州人夫

  亡守節同州節婦李廷輔妻刁氏霍文𢌿妻高氏趙文煥妻曹氏韓璵妻張氏王訓妻趙氏劉燻妻

  張氏劉焜妻李氏石嵋妻王氏張成貴妻孫氏劉曰瑜妻荊氏范家祥妻張氏孫鍾轘妻劉氏趙可

  祿妻尚氏衞廷寵妻高氏尤永年妻張氏張守仁妻李氏鄧文彲妻楊氏烈婦賈見虎妻李氏趙崇

  僅妻聶氏趙三妻劉氏郭九丹妻張氏蕭音和妾張氏尚立均妻郭氏李天命妻王氏均乾隆年閒

  茹大順妻康氏靈寶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隆治妻史氏齊卿孟妻王氏王

   傑妻杜氏王大議妻張氏王一忠妻曾氏李鳳林妻張氏常松齡妻呂氏許涵妻韓氏焦經綱妻蘇

   氏王依中妻曹氏葛延壽妻辛氏孟有儒妻何氏何承清妻張氏趙文錦妻常氏薛大臨妻張氏許

   朝賓妻張氏亢天相妻張氏王國林妻張氏烈婦葛延樞妻杜氏某某妻張氏母知前妻閻氏均乾

   隆年閒 旌蔣梅妻張氏闅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馬曰校妻蔣氏王順天妻楊

   氏王文章妻嚴氏馬震妻張氏張宏妻王氏屈紹祖妻杜氏趙世傑妻許氏郭光昭妻薛氏任信妻

   劉氏杜有詩妻薛氏李洋妻周氏王選妻薛氏屈繩祖妻尚氏李楷之妻張氏趙鐸妻張氏張雲妻

   劉氏杜源要高氏吳應才妻許氏尹承奇妻蔣氏焦自省妻趙氏張三知妻荀氏張三捷妻續氏薛

   天申妻姚氏趙國成妻張氏何廷舉妻劉氏烈婦嵇興盛妻郭氏員進秀妻王氏李茂纓妻蔣氏貞

   女王氏女均乾隆年閒 旌蕙妻杜氏盧氏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常鍾妻李氏

   王縚妻杜氏李允秀妻任氏常士俊妻郭氏李秉敬妻常氏王允祚妻趙氏羅升亮妻王氏甯九敘

   妻張氏張其炎妻劉氏土圖遠妻劉氏常廷琨妻王氏常文浡妻王氏蘇仁妻張氏王宏緒妻權氏

   蔡國英妻李氏賈名時妻權氏王澤溥妻李氏杜興祚妻雷氏常家駒妻王氏王行仁妻范氏王明

   發妻閻氏常作枉妻王氏烈婦陳法妻李氏均乾隆年閒 旌蔡建法妻趙氏

   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李克長妻張氏李繼統妻張氏呂賜讓妻喬氏張文舉妻劉氏陳師聖妻王

   氏孫䡍羣妻蕭氏劉建妻張氏趙興祚妻盧氏白方聲妻李氏張思明妻戚氏衛中元妻高氏白學

   仲妻曲氏尚學穆妻張氏楊德精妻王氏員懷仁妻劉氏崔景林妻鄚氏辛泌妻尚氏孫統羣妻白

   氏尚林默妻員氏崔長城妻張氏戚文英妻柴氏王登科妻馮氏王増力妻刁氏張曇妻鄧氏沈於

   農妻甯氏衛邦妻李氏曲彥聖妻張氏張文舉妻王氏段玉夀妻王氏楊萬傑妻楊氏水長泰妻孫

   氏李仲芳妻趙氏烈婦張隨成妻高氏黃登元妻王氏吳鴻南妻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何兆

   麟妻疆氏靈寶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杜龍章妻張氏任克容妻建氏盧思常妻程氏史

    存誠妻張氏李淩霄妻王氏烈婦陳嗣忠妻王氏趙來成妻劉氏楊某妻王氏均嘉慶年閒 旌

    姚學純妻王氏闅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賢妻王氏杜堂彥妻柴氏張壎妻靳

    氏王步洛妻姚氏樊從善妻李氏烈婦楊作廂妻張氏楊張氏段玉兒妻黨氏馬得祥妻王氏均嘉

   慶年閒 旌常卜豫妻英氏盧氏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月林妻戴氏孫念祖

    妻郭氏常庚妻雷氏耿桂妻莫氏烈婦白氏周大興妻楊氏王洛安妻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

   氏盧氏人嘉慶二年教匪突至罵賊遇害同縣賈劉氏李氏趙氏黨談氏馮升妻田氏俱不屈死

    三年教匪復至王某妻翟氏趙某妻邢氏彭某妻徐氏劉某妻李氏呂某妻陳氏呂某妻張氏賈氏

   女俱罵賊死

  ︹仙釋︺︹漢︺河上公居河之濱文帝讀老子有疑義遣使問之曰道德尊重非可遙問帝枉駕

    訪之遂授道德經註解二卷︹唐︺萬迴姓張氏闅郷人兄戍役安西父母憂思迴曰此甚易

  耳乃裹衣糗朝往視之暮持兄書返其家宏農抵安西萬餘里故號口萬迴︹宋︺柴通元

  閿郷人爲道士於承天觀年百餘嵗善辟榖眞宗時召對語無文飾多以修身愼行爲說祀汾隂召

  至行在命坐問以無爲之要作詩賜之

 ︹土產︺紬絁州出唐書地理志虢州土貢絁宋史地理志陜州貢紬絁麰麥境內俱出唐書

  地理志陜州土貢麰麥靈寳縣出唐書地理志虢州土貢棃唐書地理志陜州土貢括

  蔞柏實虢州貢地骨皮麝通志陜州出柏子仁盧氏出鹿茸瓦硯唐書地理志虢州貢瓦硯

  說郛虢州澄泥硯唐人品之以爲第一硯理細如泥色紫可愛發墨不滲明統志陜州出

  明統志靈寳縣岀麢羊通志盧氏出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王允灌恭 校

                     校對官宋稷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