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百八至五百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百八至五百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8.djvu/9
大清一統志
黎平府〈在貴州省治東南一千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四十里東至湖南靖州界一〉
〈百八十里西至都勻府獨山州界二百九十里南至廣西柳州府懷遠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鎭遠〉
〈府天柱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靖州通道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都勻府荔波縣界二百三十〉
〈里東北至靖州會同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鎮遠府屬卭水司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荊州荒裔秦屬黔中郡漢為武陵郡
巫州析龍標置思微縣先天元年復析置潭陽縣
尋並廢為巫敘二州地五代沒於蠻宋為誠州地
〈宋史蠻夷傳誠徽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太平興國五年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
元置上黎平長官司隸新添葛蠻安撫司明永樂
十一年改置黎平新化二府隸貴州宣德十年以
新化省入黎平萬厯二十八年改隸湖廣三十一
年還隸貴州布政司
本朝因之屬貴州省領縣一雍正五年改五開銅鼓
二衞為縣今領縣三土司十
開泰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湖南靖州界九十五里西至本〉
〈府屬潭溪司界十五里南至永從縣界五十里北至本府屬龍里司界七十里東南至湖南靖州通〉
〈道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潭溪司界五十里東北至錦屏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本府屬亮砦司界〉
〈三十里元為上黎平長官司地明洪武十八年置五開衞隸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開泰〉
〈縣為黎平府治〉錦屏縣〈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
〈肚湖南靖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永從縣界三十五里南至開泰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鎮遠府天柱〉
〈縣界十里東南至本府屬亮砦司界三十里西南至本府屬湖耳司界十七里東北至靖州界五十〉
〈八里西北至湖耳司界三十里漢武陵郡地宋為銅鼓團明洪武三十年置銅鼓衞尋廢建文四年〉
〈復置隸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錦屏縣屬黎平府〉永從縣〈在府城南六十里東〉
〈西距五十三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本府屬洪州司界二十五里西至本府屬八舟司界二十八〉
〈里南至廣西柳州府懷遠縣界八十九里北至洪州司界六里東南至本府屬龍額砦界一百里西〉
〈南至本府屬潭溪司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開泰縣界六里西北至潭溪司界六十里唐置溪洞福〉
〈祿州宋改福祿永從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明初改永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
〈永樂十一年改屬黎平正統七年改為永從縣仍屬黎平府 本朝因之〉洪州泊里長
官司〈在府城東一百五十里元置洪州泊里等洞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為洪州泊里〉
〈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屬黎平府 本朝因之正長官李姓副長官林姓〉潭溪長
官司〈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宋置元因之明洪武中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改屬府 本朝因〉
〈之正副長官俱石姓〉新化長官司〈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明初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
〈年屬新化府府廢來屬本朝因之長官歐陽姓〉 古 州長官司〈在府城西北八十里〉
〈元置古州八萬洞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初改今名永樂十年屬府 本朝因之長官楊姓〉龍
里長官司〈在府城西北九十里元置龍里等砦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明初屬思州宣慰〉
〈司永樂十年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本朝因之長官楊姓〉中林長官司〈在府城西北一〉
〈百里明置中林驗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本朝因之長官楊姓〉
八舟長官司〈在府城北二十里明洪武中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改屬府 本朝〉
〈因之長官吳姓〉歐陽長官司〈在府城北九十里明初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屬新〉
〈化府府廢來屬 本朝因之正長官楊姓副長官吳姓〉亮砦長官司〈在府城北一百〉
〈里元置屬思州安撫司明永樂十年改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本朝因之長官龍姓〉湖耳長
官司〈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改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本〉
〈朝因之正副長官俱楊姓〉
︹形勢︺東連靖州西控生苗南通交廣北達辰沅〈明皇輿考〉
山勢森遶〈明統志〉據荊湖上游藏百蠻之窟穴通一
線之羊腸〈府志〉
︹風俗︺苗蠻雜處人性樸茂尚義重信不事紛華〈府志〉
︹城池︺黎平府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明洪武十八年建 本朝乾隆十二年修 開泰縣附〉
〈郭〉錦屏縣城〈即銅鼓衞舊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洪武三十年建 本朝雍正五年修〉
永從縣城〈周一里門四明萬厯二十一年建 本朝乾隆十年修〉
︹學校︺黎平府學〈在府治東明永樂十一年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康熙二十四年重修〉
〈入學原額二十名嘉慶十二年増一名共二十一名〉開泰縣學〈在縣城東舊為五開衞學〉
〈 本朝雍正五年改為縣學入學原額十二名嘉慶十二年増一名共十三名〉錦屏縣學
〈在縣城東北舊為銅鼓衞學 本朝雍正五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八名〉永從縣學〈在縣〉
〈城北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建入學原額八名嘉慶十二年裁二名定為六名〉
戸口〈原額人丁共十三萬七千四百三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八名口〉
〈計六萬六千二百四十二戶又古州左衞男婦共八千五百三十七名口計二十一百五十四戸古〉
〈州右衞男婦共四千七百二十二名口計一千二百八十一戸〉
︹田賦︺〈田地山塘共一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四畝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三千九十兩九錢六分七〉
〈釐米三千九百七十二石八斗五升六合五勺又古州左衞屯田一萬一千四百七十二畝額徵米〉
〈一千三十石八斗八升古州右衞屯田六千七百四畝額徵米五百三十六石三斗二升〉
︹山川︺五龍山〈在府治高不踰數仭而山勢連延有五二澗夾山西北流中央黃龍山府治在〉
〈其上城南曰赤龍山北曰黒龍山其旁二山僅培塿耳府志黃龍山一名騰蛟山〉錦屏山
〈在府城東一里府志為郡鎮山旁列二鳯山〉萬福山〈在府城東二里一作萬佛山上多奇〉
〈石又東二里有太湖山〉石門山〈在府城東六里上有石如門〉天府山〈在府城東〉
〈六十里〉龍見山〈在府城東一百里明統志相傳昔有龍見於此〉石崖山〈在府城東〉
〈洪州司東二十里又南十里有都莫山又龍洞山亦在司南名勝志司前小山下有龍洞深廣各里〉
〈許中有龍潭西有蓮池〉特洞山〈在府城東洪州司西南五十里又司西南有灑洞山下有〉
〈泉曰灑洞泉亦名神泉明初俞通海克蠻於此〉丑家山〈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苗穴也又東南〉
〈九十里有巴龍山山勢削立〉大巖山〈在府城東南廢陽洞司北與山相連者曰小巖山明〉
〈統志其西有高峯嶺〉南泉山〈在府城南府志上多古松如虬龍然〉寶帶山〈在府城南〉
〈二里盤旋如帶亘二十餘里遶城西北皆山麓也又南五里有筆架山〉跕玻山〈在府城南〉
〈四十里〉太平山〈在府城南八十里舊志夜中恆見有光如燈〉銀賴山〈在府城南〉
〈廢三郎司南舊有銀賴洞砦明初俞通海討古州諸蠻首克銀賴洞即此〉苗沙山〈在府城南〉
〈廢三郎司西容江之水出焉亦曰苗沙洞〉天井山〈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又有四砦山明統志〉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銅關鐵砦山〈在府城西南潭溪司東二十里遊名山記其山〉
〈高峻上頗平廣可容千人三面據險惟南可登〉磨盤山〈在府城西南潭溪司西四十里明統〉
〈志在司西北上有石如磨遇旱擊之則雨又司西北二十里有天橋山一名灣砦山〉寶唐山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山高廣為郡境之望〉六曡山〈在府城西北新化司西十五里名勝〉
〈志週𮞉六曡始陟其巔〉龍標山〈在府城西北龍里司東北唐王昌齡謫龍標尉即此名勝〉
〈志司境有龍標砦乃唐敘州潭陽郡龍標縣地王昌齡以江寕丞左遷龍標尉李白贈詩有隨風直〉
〈到夜郎西之句〉八舟山〈在府城北八舟司南名勝志上有石如人曰仙人巖〉程巖山
〈在府城北亮砦司西五里狀如覆釡石壁臨溪其相接者有羅丹山龍池山又西有石門山〉東
茶山〈在府城北歐陽司東溪水瀠𭰁其下又司北七里有砦山又西曰呉砦山〉掛榜
山〈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又五十里有森嘉坡山又五十里有白山皆苗人出沒處〉石流山
〈在府城東北湖耳司東三十里明統志飛泉迸出亂石如流又東十里有九牛山〉白雲巖
山〈在府城東北湖耳司西五里巖石聳秀時有白雲停住其上因名府志司西又有犵狼山〉楚
營山〈在錦屏縣東五里明楚王楨征苗屯兵於此故名〉石榴山〈在錦屏縣東十里山〉
〈木蒼翠環拱縣城居人以驗晴雨〉糾嶐山〈在錦屏縣東六十里峯巒聳拔林木蓊蔚為禱〉
〈雨之所〉大力山〈在永從縣南一里山勢奔騰又南十里有塘防山孤山雄峙苗出入之咽〉
〈喉故設塘防之〉上皮林山〈在永從縣南三十里有皮林洞高敞寛廣可容數百人又二里〉
〈有下皮林山一名過化山石壁上題過化二字苗人歲用石灰填之否則病目又南十里有灑洞容〉
〈百餘人入者寒生又二十里有衝口山〉鹿背山〈在永從縣西南二十五里縣志山出奇禽〉
〈佳竹秀卉甘泉〉標瑞山〈在永從縣西南六十五里府志山有石人石馬布列亦奇觀也其相〉
〈近有龍圖山蜿蜒奮迅有羣龍趨赴之勢〉江頭山〈在永從縣西五里〉老荒山〈在永〉
〈從縣西十里深林掩映蓊蔚蔽天〉雲洞山〈在永從縣西北有洞最幽勝〉摩天嶺
〈在府城東八十里通志一峯括天高接雲漢〉銅鼓巖〈在府城東二十里名山勝概記有洞〉
〈高大如屋深遠可三里中有溪水橫流名勝志洞深處一竅通明再入小溪橫流來去深不可測有〉
〈石平鋪可十餘丈其紋片片如雲如𤰝又如龍甲俗呼萬頃田〉白雲巖〈在府城東北湖耳司〉
〈東北通志巖石秀聳清溪環抱上有古剎時見白雲封䕶〉石巖〈在府城西南潭溪司東四壁峭〉
〈絶〉五里坡〈在錦屏縣東三里明成化中水沖苗為患因設楓香堡撥衞軍戍守又煙墩坡〉
〈在銅鼓衞南八里舊亦置堡屯軍以禦苗今皆廢〉擒坡〈在永從縣南二十里黔記萬厯〉
〈中皮林賊𢦤殺官軍於此沿路怪石小徑最多〉牌樓坡〈在永從縣東北五里縣志縣境四圍〉
〈皆山四山俱苗惟東北一線可通腹內牌樓坡所必經也〉仙鵞磴〈在永從縣南四十里通志〉
〈孤峯特起四面石壁如削中開一坪可容數千人〉棃子坳〈在錦屏縣南十五里府縣接界〉
〈於此〉羅團洞〈在府城東北十五里名勝志洞門寛廣傍有石磴如床可容二百餘人〉響
水洞〈在府城東北湖耳司西八里水在洞中衝激有聲〉白衣洞〈在錦屏縣治東北隅〉
〈亂山中穴地為洞石筍垂乳滴水鏗然作琴築聲〉潭洞江〈在府城東洪州司東名勝志司〉
〈前小山下有龍洞廣深各里許中有龍潭西有蓮池匯為潭洞江縣志在司南一里源出龍洞山東〉
〈流合洪州江〉洪州江〈在府城東洪州司北司境山勢險絶有泉數道合流成江入湖南通〉
〈道縣境入於渠水明統志江經龍見山下合渠陽江〉容江〈在府城南廢曹滴司西南明統志源〉
〈出苗地入福祿江〉寶帶江〈在府城西南三里源出石井山下之莊家潭東北流繞寶帶山〉
〈沿城西北至府城北五里匯於㶑村溪又東北經掛榜山又北經亮砦西又北入於沅江〉福祿
江〈在府城西即漢之潭水也漢書地理志玉山潭水所出東至阿林入鬱過郡二行七百二十里〉
〈明統志福祿江源自苗地至府西境為古州江東至永從縣南合彩江為福祿江又東合大崖江為〉
〈南江流入廣西柳州界〉新化江〈在府城西一名三石江源出天府山東北流經八舟司南〉
〈又經龍里亮砦歐陽諸司又東北入於沅江明統志江自府城西為三十里江北流為八舟江又東〉
〈北為新化江又西北合於清水江其流曲折亦謂之九曲河名勝志八舟司西南為八舟江來自府〉
〈城東北流入新化江〉清水江〈在府城西北其上源曰重安江自鎮遠府施秉縣經生苗界流〉
〈入又東流入天柱縣界明統志源自生苗地東至赤溪司兩江口合新化江〉九曲河〈在府〉
〈城北東流曲折而入於福祿江〉甯溪〈在府城東源出醜家山流經甯溪堡又北流入㶑村溪〉
㶑村溪〈在府城東六十里源出㶑村山西流經太湖北入寶帶江〉上黃溪〈在府城東〉
〈洪州司東南源出灑洞山東北流入湖南通道縣界會洪州江而入渠陽江〉高鏡溪〈在府〉
〈城南廢三郎司東出高鏡山流合新化江又高韋溪出高韋山下流亦入新化江〉潭溪〈在府〉
〈城西南潭溪司南下流合容江大巖江九曲河而並注於福祿江明統志在洪州司治南名勝志潭〉
〈溪司南一水清澄可鑑者潭溪也巨石跨其上廣二丈餘長十倍之名天生橋〉東茶溪〈在府〉
〈城北歐陽司東北源出東茶山流入亮砦界下流合於湖耳司之朗溪〉朗溪〈在府城東北湖〉
〈耳司東源出石流山一名湳溪東流入湖南會同縣界亦曰朗江輿地紀勝靖州有朗溪又朗江出〉
〈湖耳山府志朗溪舊流東合清水江入沅水其後南徙土人謂之變溪〉永從溪〈在永從縣〉
〈南三里源出江頭山東流入湖南通道縣界為多星江〉灑洞泉〈在府城東洪州司南明統〉
〈志在灑洞山下亦名神泉〉清泉〈在府城東北湖耳司西南明統志兩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
〈測〉騰井〈在府治相傳明萬厯中暴雨府治二門水湧三尺有蛟騰去既涸視之有洞如井遂〉
〈名〉神魚井〈在府城南中有五色魚不恆見〉城心井〈在錦屏縣治泉甘而冽大旱不〉
〈竭〉桂香井〈在錦屏縣學西〉
︹古蹟︺允州故城〈在永從縣南宋崇寕四年置政和初廢元復置長官司明初廢〉從州
故城〈在永從縣西宋崇寕中於中古州置格州及樂古縣尋改為從州政和初廢州及縣為樂〉
〈古砦元復置中古州樂墩洞長官司明初廢宋史徽宗紀崇寕四年置格州五年改格州為從州政〉
〈和元年廢平從二州為砦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中古州樂墩洞通志古州長官司東南有〉
〈廢古州其地原隰平曠可為邑居宋時古州治此土人呼為裏古州或訛為裏古舟其北三十里又〉
〈有古城屯黔記裏古舟在黎平府西南〉新化廢府〈在府城西北新化司西北名勝志明〉
〈永樂十年置黎平新化二府宣德末以新化省入黎平〉茶平廢所〈在府城東九十里明〉
〈洪武二十五年置守禦所去所二十里曰來威屯又有廢茶平屯所在府城東一百二十里又懷仁〉
〈所在府城東南一百三十里今為朝陽屯又長春所在洪州司北一百二十里今為上黃堡又武陽〉
〈所在府城西今為天甫屯又平和所在府城東北今為龍巖湳洞屯諸所屬銅鼓衛有城皆明洪武〉
〈二十五年置本朝康熙中裁〉黎平廢所〈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一年置守〉
〈禦所又有中潮守禦所在府東南四十里新化亮砦守禦所在府東北五十里俱有土城又龍里守〉
〈禦所新化屯千戶所俱明洪武二十五年置有土城五所皆隸五開衞今俱廢明史洪武二十一年〉
〈九月置中潮銅鼓新化亮砦黎平四守禦千戶所隸五開衞明統志龍里守禦千戶所在龍里長官〉
〈司南新化屯千戶所在新化長官司西南三十里〉羅章特團廢司〈在府城東又有〉
〈甯溪廢長官司俱元置後廢黔記今府東二十里有羅團堡甯溪司今為甯溪堡亦在今府東〉西
山陽洞廢司〈在府城東南一百六十里元置西山大洞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
〈初廢永樂五年復置改司名屬黎平府 本朝裁〉分管三郎廢司〈在府城南三十〉
〈里或雲即曹滴司也宋有容江巴黃元置曹滴明以容江巴黃併入共為一司 本朝康熙二十三〉
〈年裁〉容江巴黃廢司〈在府城南廢三郎司東南宋置司元析置曹滴洞司明初以容〉
〈江巴黃併入曹滴今曹滴洞亦廢明統志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在府城南三十里即宋容江巴黃長〉
〈官司地元置曹滴等處軍民長官司明以容江巴黃長官司併入改蠻夷長官司通志 本朝順治〉
〈十七年曹滴司土官楊如華謀亂黎靖兵討平之司廢〉赤溪楠洞廢司〈在府城西〉
〈北二百六十里元置楠木洞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初改置今司永樂十年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裁〉誠州富盈廢司〈在府城西北元置長官司明初廢 按舊〉
〈志稱府境有五開洞廢長官司又銅鼓廢長官司俱元置明初廢今元史不載〉上黎平廢
司〈在府城西南元置長官司後廢黔記府城西南有黎平砦〉永從廢司〈即今永從縣治〉
〈明統志唐為溪洞福祿州宋改福祿永從軍民長官司元因之明改蠻夷長官司正統七年改永從〉
〈縣〉諸葛亮砦〈在府城此亮砦長官司西相傳亮南征屯兵處元亮砦司以此名〉銅
鼓團〈即今錦屏縣治明洪武末改為銅鼓衞今改為縣宋史蠻夷傳元豐三年湖南轉運判官〉
〈趙揚言上江銅鼓等團並至誠州之城下貿易可暫招撫明統志衞城在湖耳長官司西衞志明洪〉
〈武三十年妖人林小廝作亂楚王楨討平之因建為衞以控制湖耳土司四十八砦〉思政閣
〈在府治〉大觀亭〈在府城東北湖耳司東二十里宋程敦厚被謫時土人作亭居之〉去
思亭〈在府城南門外明嘉靖中為知府孫繼魯建〉
︹關隘︺鐵爐關〈在府城東五十里與湖南靖州接界有土城又府東九十里有甯漢關府南一〉
〈百五十里有播揚關黔記府境東抵靖州其間甯溪沖界牌及苗坡道路險要先年苗賊伏劫設甯〉
〈溪鐵爐鎮靖三堡官軍防守〉燕窩關〈在府城東南三十里亦曰燕窩沖黔記府南境抵廣〉
〈西江邊內水井燕窩二處苗道險要添設水井燕窩二堡官軍戍守府志水井堡在府城南三十里〉
黃泥關〈在錦屏縣東五十里山溪險隘舊有禦苗堡今廢〉特洞砦〈在府城東洪州〉
〈司西南特洞山上高數十仭四面陡立惟一徑僅尺許曲折而入上有天池雖旱不竭其中平田數〉
〈百畝皆腴壤也又東曰都莫大砦去司治九十里為土苗哨聚之所〉江口砦〈在府城東洪州〉
〈司北五里又北十里曰草坪砦又北四十里有秦洞砦五十里曰呉家砦又潘老砦在司北一百一〉
〈十里又十里曰上黃砦又四十里曰浦洞砦〉長灘砦〈在府城東湖耳司西三十里又司西〉
〈北二十五里有張砦〉枷勺砦〈在府城南二十里又府南四十里有地青砦皆防苗要地也〉
忙歛砦〈在府城南廢三郎司南五里又司南四十里有五湖砦相近有高牙砦又賴洞砦在〉
〈司南七十里或以為即銀賴洞砦也又司北四十里有羅洞砦〉容洞砦〈在府城西南潭溪司〉
〈南七十里又銅鑼砦亦在司南七十里司境之砦凡二十有五此其最著者〉玉梅砦〈在府〉
〈城西北古州司北四十里又司北三十五里有秦洞砦司北六十里有蒲洞砦〉楊家砦〈在府〉
〈城西北新化司東五里相近有蓮花烏潭琴圖等砦又司東十五里有休團砦〉㜑洞砦〈在府〉
〈城西北龍里司北十五里明景泰四年㜑洞賊由石流山攻掠古城鄉參政甄完擊敗之追至黃櫱〉
〈山而還山葢在司界〉新砦〈在府城北八舟司北又司北四十里有平南砦〉𣙜砦〈在府城北〉
〈八舟司南其南有𣙜砦渡〉錯砦〈在府城北亮砦司西南砦南有錯砦渡又羅丹砦在司西羅丹〉
〈山下〉固安砦〈在府城東北湖耳司東二十里又司北二十里有禿洞砦又北十里有溪口砦〉
上赤溪砦〈在永從縣東又有中赤溪及下赤溪二砦〉頓洞砦〈在永從縣南十里南〉
〈去擒坡十里黔記縣南一路皆苗人出入經頓洞擒坡又十里為上下皮林砦又十里為龍團〉
〈砦又十里至貫洞砦又二十里即生苗地〉落葉砦〈在永從縣東北二十五里〉羅團堡
〈在府城東二十里又平苗堡在府城東九十里一名苗坡堡〉鎮羅堡〈在府城北九十里中〉
〈林司界〉糾坡堡〈在錦屏縣東糾嶐山下明嘉靖初吳洞苗為患設堡城置軍哨守又有長〉
〈城堡在縣北十五里一名義路口舊亦為禦苗堡今廢〉長春堡〈在永從縣東北十五里北〉
〈去水井堡三十五里路出府城〉黃團驛〈在府城東一里又三十里有銅鼓驛又三十里為鐵〉
〈爐驛又三十里為江團驛府志府東北二十里有三里坪驛有土城周一里又東三十里曰西樓驛〉
〈亦有小城可以戍守〉石家驛〈在府城東一百八十里即湖南靖州之石家堡也有土城城北〉
〈五里曰橫江橋通道所經又永平驛在府城東二百一十里亦有土城東北去靖州不過三里〉朗
洞鋪〈在府城西二百七十里開泰縣丞駐此有城又有古州在城鋪日月砦鋪樂鄉鋪領賈鋪〉
〈砦蒿鋪高㜑鋪高表鋪色同鋪巨里鋪上江平宇鋪俾倍鋪高舊鋪高孖鋪高長鋪定旦鋪革赦鋪〉
〈砦比鋪八開鋪八舊鋪蠟西鋪都江鋪孟潘鋪下江蠟亮鋪獨石鋪八級鋪傳洞鋪停洞鋪冬孖鋪〉
〈平江鋪孖溫鋪蘇洞鋪蠟鵝鋪扒沙鋪郎洞鋪具洞鋪恰里鋪砦已鋪溶洞鋪八孖鋪皆戍守處〉
下銅鼓鋪〈在開泰縣境又有前鋪羅團鋪中黃鋪頽砦鋪皆戍守處〉秀洞鋪〈在錦〉
〈屏縣境又有大腮鋪亮江鋪黃少山鋪前鋪醬堡鋪皆戍守處〉丙妹鋪〈在永從縣西南九十〉
〈里永從縣丞駐此有城又有在城鋪潘老砦鋪上皮林鋪貫洞朝里砦鋪皆戍守處〉
︹津梁︺玉帶橋〈有二一在府治一在錦屏縣東一里〉通遠橋〈在府城東十里又東五里〉
〈有來遠橋〉花橋〈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又府北十里有黃團江橋〉清平橋〈在府城東〉
〈北湖耳司西南〉保泰橋〈在錦屏縣東十里又東有興隆橋〉少砦河渡〈在府城北〉
〈三十里又大腮河渡在府城北一百六十里〉
︹陵墓︺︹宋︺徐州守墓〈在府城西北新化長官司東南明統志相傳宋辰州守徐姓者因入〉
〈洞招撫蠻夷被害棄屍於河日順流下夜逆流上蠻人驚異遂收葬之〉︹明︺陸滄浪墓
〈在府城東郊外明諫官陵珠墓也〉
︹祠廟︺漢二侯祠〈在府城南赤龍山巔祀蜀漢諸葛武侯漢壽亭侯〉昭忠祠〈在府〉
〈城南 本朝嘉慶八年建〉徐公祠〈在府城西北新化司東北二里祀宋辰州徐太守〉飛
山廟〈在府城南二十里明統志舊在靖州飛山洪武十九年移建於此〉英惠侯廟
〈在府治祀五代梁楊再思宋追封英惠侯〉
︹寺觀︺南泉寺〈在府城東〉萬福寺〈在府城東二里萬福山〉觀音寺〈在府城南〉
𮞉龍寺〈在府城北二里〉真武觀〈在府治明萬厯中建〉玉皇觀〈在府城西明正〉
〈德中建〉毘盧閣〈在府城南〉
︹名宦︺︹唐︺王昌齡〈字少白江寕人開元中進士補秘書郎天寶中謫龍標尉即今開泰縣屬〉
〈隆里所明天啟中建祠於隆里所城西〉︹五代︺︹梁︺楊再思〈靖州人據誠州稱刺史有〉
〈功於民死而神靈土人祀之宋追封英惠侯〉︹明︺黃恭〈上海人正統中知黎平府時苗寇逼〉
〈城恭定計討平之招集流亡出俸賑恤民咸賴之〉劉行政〈華容人景泰初為黎平府推官〉
〈苗賊攻劫城堡行政提兵出禦深入溪洞諭以禍福皆就降〉胡宗政〈松滋人景泰初為黎〉
〈平府經厯機警有方畧時廣西苗人與西山洞猺相讐殺當事撫之不聽宗政入洞中為析曲直猺〉
〈苗並説服事乃息〉孫繼魯〈雲南右衞人嘉靖初知黎平府罷里甲省煩苛以清白稱〉劉
汝順〈清江人嘉靖中知黎平府苗民初不知學汝順請於學使者拔其秀異為弟子員以奬勸〉
〈之又密陳五開衞軍不法悉按治之郡賴以平〉熊廷相〈豐城人崇禎中知黎平府值皮林寇〉
〈變殫力供億秋毫無擾郡民頌德不衰〉於元葉〈東阿人崇禎中出守黎平值武弁縱橫元〉
〈葉駕馭有方無敢或肆〉
︹人物︺︹明︺王鎡〈銅鼓衞人永樂間任巴陵知縣居官勤慎守正不阿〉周大謨〈黎平人隆〉
〈慶庚午舉人厯官㕘政以清介稱〉儲維〈銅鼓衞人萬厯時知四川隆昌縣居官九載清慎如〉
〈一日歸之日宦篋蕭條百姓醵錢助歸〉朱萬年〈黎平人萬厯乙酉舉人由定陶縣厯升萊〉
〈州知府值流寇攻城萬年竭力拒守城陷被執不屈死贈光祿寺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何騰蛟〈字雲從五開衞人天啟辛酉舉人知南陽縣厯升湖廣巡撫時總兵左良〉
〈玉興師東下邀與偕行騰蛟誓死不可因置之他舟令人守之騰蛟乘間躍入江中逆流十餘里漁〉
〈舟救之得甦間道走長沙適李自成斃於九宮山餘衆十餘萬未有所屬騰蛟與提學堵允錫招降〉
〈之軍勢大振永明王立授武英殿大學士明亡死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誠〉董
三謨〈五開衞人天啟甲子舉人知山陽縣流寇破城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節愍〉劉運昇〈五開衞人事繼母盡孝值流寇破城母避入山中賊追及母勸之逃昇〉
〈曰母在此兒將安去賊義而釋之〉
︹本朝︺張應詔〈五開衞人康熙辛酉舉人孝友博學由直隸肅寕縣知縣薦厯廣東潮州府知〉
〈府所至有惠政廉潔自矢民咸思之擢兩淮鹽運使淮為商賈富饒地應詔不名一錢 溫㫖〉
〈褒美任滿內遷江南道監察御史雍正初特賜第宅升鴻臚寺少卿以老乞休卒於家乾隆〉
〈十年入祀名宦祠〉朱文縉〈開泰人為府庠生父早喪事母以孝聞乾隆六年南江砦苗亂〉
〈文縉棄妻子老母逃避猝遇苗以䕶母故連受二刄絶而復蘇乾隆中 旌〉黃中玉〈開泰〉
〈人父早故事祖母劉以孝聞劉卒居喪盡禮三載不履內室母嘗病危中玉禱於神請以身代鄰舍〉
〈火猝薄其屋中王母自火中出母竟無恙屋亦不焚人以為誠孝所感嘉慶十六年 旌〉
︹流寓︺︹宋︺程敦厚〈字子山紹興中官侍讀以忤秦檜被謫渠陽土人為作大觀亭居之在今〉
〈湖耳司東〉︹明︺陸珠〈正德中官諌垣以詩觸劉瑾怒折其齒流於黎平日和藥濟病者卒葬東〉
〈郊外巡撫閻興弔以詩〉
︹列女︺︹明︺卜夀妻高氏〈郡人從壽戍新化所夀病亟遺令改嫁高曰妾所以跋涉艱辛〉
〈不忍死者以君在耳君死妾何用生及夀卒既葬遂自縊死〉王言妻袁氏〈郡人百戶〉
〈袁傑女幼許字舎人王言言父為指揮以失軍需出亡逮言監追年久産盡遺書袁父母令改嫁袁〉
〈誓死不從逾三十餘年恤刑郎中鄒某憐袁矢志暫縱言歸娶旌曰三楚遺烈〉沈朝俊妻
何氏〈銅鼓衞人明季兵𠞰湖耳蠻何被掠不屈投水死〉何騰蛟妻王氏〈五開〉
〈衞人騰蛟從永明王於粵 大兵入黔總兵陳友龍執氏以招其夫氏泣曰吾可死不可降且夫為〉
〈忠臣吾獨不能為節婦乎遂自刎〉閔氏女〈郡人年十八流寇將臨境女與其叔母朱氏約〉
〈以死殉懷利刄以待之賊至強執女手女厲聲叱曰妖魔敢汚我手耶遂自刎〉胡某妻舒
氏〈五開衞人流寇郝永忠攻陷五開舒與子婦汪氏俱被執賊搒掠舒索餉汪以身翼之姑婦並〉
〈罵賊而死〉黃緯色妻胡氏〈五開衞人流寇焚劫州衞氏同姑避山谷中姑病不能行〉
〈賊至遂被執氏義不受辱以首觸石不死及渡河又躍身入水仍不死賊掖以登岸氏引頸觸賊佩〉
〈刄賊義而釋之〉張能妻某氏〈銅鼓衞人年十八夫亡視殯殮畢自縊死〉王鯨妻
胡氏〈銅鼓衞人年二十五夫亡其兄欲奪其志遂自縊〉
︹本朝︺王象巍妻徐氏〈郡人夫卒貧苦無依矢志守節教子國正為諸生孀居四十餘〉
〈年雍正二年 旌〉左文明妻王氏〈郡人夫疾篤氏割股療之不起守節奉姑乾隆〉
〈二年 旌同郡胡其彥妻鍾氏詹士偉妻張氏顧淮妻楊氏丁玉妻裝氏均乾隆年間 旌 按舊〉
〈志同府節婦胡朝弼妻邵氏周良弼妻張氏王之遴妻張氏劉海妻閔氏鍾長生妻趙氏黃文絢妻〉
〈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俱未詳何縣本籍謹附記〉汪映星妻王氏〈開泰人夫歿守〉
〈節乾隆二年 旌同縣盧鎮妻朱氏黃承乾妻聶氏毛得有妻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至
第妻傅氏〈錦屏人夫歿守節乾隆四十七年 旌〉陳煬妻劉氏〈郡人夫歿〉
〈守節嘉慶六年 旌同郡趙世隆妻胡氏趙文河妻陳氏陳仁訓妻王氏黃沂妻李氏俞洽妻蔡氏〉
〈薛上選妻呉氏丁元龍妻薛氏袁劉興妻薛氏俞經妻鍾氏朱潢妻袁氏龍起舒妻胡氏龍起河妻〉
〈歐陽氏呉明倫妻歐陽氏均嘉慶年間 旌〉胡起珂妻倪氏〈開泰人夫歿守節嘉〉
〈慶四年 旌同縣黃世奎妻劉氏胡之昭妻姜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葛布〈府境及各長官司俱出〉洞被〈府境岀土人呼為諸葛錦明統志以薴布為質〉
〈以綵線挑刺成之〉皮布〈苗人採樹皮織成〉鐵〈府境出〉茯苓〈府境及諸司出〉青
皮香〈府境出〉木耳〈出府境深山中土人伐楮樹臥於地雨久則生〉九肋鼈〈明統〉
〈志沅江出〉
︹苗蠻︺陽洞羅漢苗〈在府境婦人養蠶織錦服短衫繋雙帶結於背胸前刺繡一方以銀〉
〈錢飾之數日必淅水沃髪復滌之澗中婚姻先外家不則卜他族遠者為生苗衣短衣佩刀弩小隙〉
〈輒操戈〉峒人〈詳見思南〉
總纂官〈臣〉廖鴻藻恭纂並覆輯
校對官〈臣〉王式和恭 校
大清一統志
大定府〈在貴州省治西北三百三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五百一十里東至貴陽府〉
〈修文縣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雲南東川府界三百五十五里南至安順府鎮寕州界二百六十里北〉
〈至四川敘永廳永寕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普安廳界三百八〉
〈十里東北至遵義府仁懷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雲南昭通府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
〈七千九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參井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屬牂牁郡三國屬蜀為
羅甸國唐開成元年羅羅酋長阿珮內附會昌中
封其別帥為羅甸國王宋開寶中羅甸普貴納土
封襲如故元初羅施鬼國主阿榨內附至元十七
年酋長阿察降改鬼國為順元路設宣撫司尋改
宣慰司明洪武中宣慰司靄翠妻奢香率諸羅開
赤水烏撒諸道以通烏蒙賜姓安氏置烏撒畢節
赤水諸衞天啟二年安彥叛崇禎初討平之建
大方城設副將鎮守旋廢
本朝仍屬宣慰司康熙三年改置大定府〈治大方城〉隸貴
州省〈通志烏撒土知府與安坤通逆討平之以其地置府〉二十六年降為州
屬威寕府雍正七年復升為府降威寕府為州屬
焉今領州三縣一
平遠州〈在府城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五里東至貴陽府貴築縣〉
〈界九十里西至威寕州界七十里南至安順府鎮寕州界六十五里北至本府界五十里東南至鎮〉
〈寕州界七十里西南至普安廳界二百里東北至黔西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本府界六十里漢牂〉
〈牁郡地三國蜀漢為羅甸國地元屬順元宣慰司明為比喇壩地屬水西宣慰司 本朝因之康熙〉
〈三年平水西安逆於比喇壩置平遠府隸貴州省二十二年降為州屬威寕府雍正七年改屬大定〉
〈府〉黔西州〈在府城東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東至貴陽〉
〈府修文縣界九十里西至本府界四十里南至平遠州界六十里北至遵義府界一百五十里東南〉
〈至安順府清鎮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本府界四十里東北至修文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遵義府〉
〈界一百二十里漢牂牁郡地三國蜀漢建興初以西南夷地封其酋為羅甸國王唐開成初內附㑹〉
〈昌中又封羅甸國王宋為羅施鬼國元至元十七年置順元宣慰司隸四川行省尋改隸湖廣二十〉
〈八年復隸四川二十九年隸雲南明洪武四年改為水西宣撫司隸四川六年升宣慰司永樂十一〉
〈年改隸貴州布政司崇禎九年建水西城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水西安坤叛討平之以水西為黔〉
〈西府隸貴州省二十二年降為州屬威寕府雍正七年改屬大定府〉威寕州〈在府城西二百〉
〈九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六十五里東至水城廳界一百六十里西至雲南東川〉
〈府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平遠州界三百七十里北至畢節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本府界一百九〉
〈十里西南至雲南宣威州界一百里東北至雲南鎮雄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雲南昭通府界二〉
〈百四十里古巴凡兀姑之地世為烏蠻所居漢時蠻名巴的甸宋為烏撒部元時內附至元十五年〉
〈置烏撒路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
〈置烏撒府隸雲南布政司十五年增置烏撒衞隸雲南都司十六年改府為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
〈永樂十二年以烏撒衞來隸貴州都司 本朝康熙三年置威寕府隸貴州省二十六年省烏撒衞〉
〈入焉雍正七年降為州屬大定府〉畢節縣〈在府城北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五里南北〉
〈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四川敘永廳永寕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威寕州界一百里南至本府界〉
〈二十五里北至雲南鎮雄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本府界一百里西南至本府界八十五里東北至鎮〉
〈雄州界九十里西北至威寕州界七十里本西南夷地漢鄨縣地屬牂牁郡唐宋為羅甸國地元屬〉
〈順元路宣慰司明初為貴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六年置畢節衞屬貴州都司二十二年分置赤水衞〉
〈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為畢節縣以赤水衞附入屬威寕府雍正七年改屬大定府〉
︹形勢︺東阻五溪西距盤江滇南門戶〈明皇輿考〉東連巴蜀
西接滇南高山大川控扼險阻〈通志〉
︹風俗︺人性強悍風氣剛勁俗尚勤儉牧羊為業〈黔記〉氣
習樸野俗𩔖吐蕃刀耕火種不事蠶桑〈明統志〉其地
多雨常披氊〈名勝志〉聲教漸訖文風武畧漸有可觀
〈通志〉
︹城池︺大定府城〈即大方舊城周五里有奇門五明崇禎九年建尋毀 本朝康熙三年重〉
〈建乾隆十六年修〉平遠州城〈周四里有奇門五 本朝康熙三年開設府治始植木為〉
〈衞七年建土城乾隆十三年改建石城〉黔西州城〈即水西舊城周五里門四明洪武閒〉
〈建後為安氏所毀 本朝康熙五年重建雍正四年修〉威寕州城〈即烏𪮫衞舊城周六〉
〈里有奇門四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雍正十年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九年重修〉畢
節縣城〈即畢節衞舊城周四里有奇門五明洪武十六年建東南二面有濠 本朝康熙二〉
︹學校︺大定府學〈在府治南 本朝康熙六年建雍正元年修十年重修入學原額十八名〉
〈乾隆四十一年増三名嘉慶七年又増二名定為二十三名〉平遠州學〈在州治北 本〉
〈朝康熙四年建入學原額十五名乾隆四十一年裁三名定為十二名〉黔西州學〈在州〉
〈治東 本朝康熙四年建雍正四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威寕州學〈舊在州城東南即烏〉
〈撒衞學明正統八年建天啟三年為烏酋所燬崇禎二年改建於城南 本朝康熙三年改為府學〉
〈雍正七年改為州學入學原額二十二名嘉慶七年裁二名定為二十名〉畢節縣學〈在縣〉
〈城南舊為畢節衞學明萬厯十八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為縣學三十一年重建入學額數〉
〈十五名〉文龍書院〈在府城內 本朝乾隆十五年建〉萬松書院〈在府城北〉
〈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建〉平陽書院〈在平遠州城內 本朝乾隆二十年建〉文峯
書院〈在黔西州城東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建〉獅山書院〈在黔西州城西 本朝乾〉
〈隆五十八年建〉
︹戶口︺〈原額人丁一千四百七十二今滋主男婦大小共五十五萬二千七百九十一名口計一十一〉
〈萬七千七百四十一戶〉
︹田賦︺〈田地山塘共二十三萬五百九十一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一千六百一十二兩六錢〉
〈一分三釐米二萬七千四百八十八石六斗五升五合九勺〉
︹山川︺五老山〈在府城西四十里有五峯低昂相向〉文龍山〈在府城北里許一名雨龍〉
〈山通志峯巒聳秀林木蓊鬱上有禪林頗稱幽勝〉雙山〈在府城北二十里通志兩峯屹立道〉
〈旁如雙闕然〉懸霧山〈在平遠州東五十里府志四壁懸絶路通一線山頂平闊百畝有蓮〉
〈池二處泉水澄碧晨夕常有霧在上〉火石山〈在平遠州東七十里通志山形如獸擊石則火〉
〈出〉東山〈有三一在平遠州東高百仭秀屏特立中有石洞州人建寺於上一在黔西州東州〉
〈走峯巒蒼翠每夕陽相映則紫綠萬狀為郡之勝一在畢節縣赤水衞東〉紗帽山〈在平遠州〉
〈東又東一里有玉屏山又東一里有天馬山〉鳳凰山〈在平遠州南二十里府志高十餘里〉
〈俯視羣峯咸若星拱每歳春暮秋杪百鳥羣集翔舞一日夜乃去相傳有鳳凰巢此又東南六十里〉
〈有茶山〉石柱山〈在平遠州南二十五里通志山巔有石雙聳如柱又州南有獅子山〉白
崖山〈在平遠州西十里通志巖如白璧橫亙數里又州西二百里有碧山巖石高聳皎潔如玉〉
墨續山〈在平遠州北十里通志一峯特起水環山半攀蘿捫壁始陟其巔上有修篁古木怪〉
〈石珍禽迥非凡境〉牛飲山〈在黔西州城內上有石如臥牛舊志相傳石牛夜飲於河〉印
山〈在黔西州東平地突起一峯圓潔如印〉靈博山〈在黔西州水西苗地上有象祠明王〉
〈守仁作記〉瑪瑙山〈在黔西州境府志峯巒逶迤林木曡翠水西宣慰安氏宅山之麓〉飛
鳳山〈在威寕州東一名東山下有龍泉〉大隱山〈在威寕州東南三里林巒高秀又州〉
〈東南二十里有筆架山〉百級山〈在威寕州南通志山勢巍峩旁有翠壁可觀又城南四里〉
〈有南山〉石龍山〈在威寕州南九十里府志蜿蜒起伏如龍官道經其上〉火龍山
〈在威寕州西一里黔記山上有廟以境多火災故鎮之又城西南有尾灑山〉瞭高山〈在威〉
〈寕州北三里通志一名鳳嶺山山勢絶高可以瞭遠黔記雄偉崢嶸狀如飛鳳〉翠屏山〈有二〉
〈一在威寕州東北二十里黔記山巒秀拔狀如翠屏其上多杉檜望之蔚然一在畢節縣西明統志〉
〈在城西九十里四時蒼翠望之如屏〉烏門山〈在威寕州東北一百四十里明統志兩崖相對〉
〈如門〉長慶山〈在畢節縣城內南臨學宮岡巒聳秀狀若連珠〉青螺山〈在畢節縣東一〉
〈里〉東壁山〈在畢節縣東二里其相接者曰崧山一名松山通志上有塔〉木稀山
〈在畢節縣東四十里名山勝槩記巉巖陡峻石磴崎嶇僅容一馬黔記亦謂之木稀峯〉南霽
山〈在畢節縣南〉七星山〈在畢節縣西九十里通志山有七峯如星〉北鎮山〈在畢〉
〈節縣北一里高大磅礴為北面之鎮〉石筍山〈在畢節縣北五里孤峯特立如筍〉東陵
山〈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府志水石清幽蒼翠可挹〉猿窩山〈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南〉
〈舊志山勢險阻樹木蓊鬱為猿猱窟宅〉層臺山〈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南一百里府志山〉
〈高箐密煙霧晦㝠舊前千戶所在其下〉香爐山〈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峯巒特峙形若香〉
〈爐〉海洪山〈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北四十里延袤高秀林木深密〉落幔山〈在畢〉
〈節縣廢赤水衞北十里峯巒高出羣山之上如懸幔然又衞北四十里有摩尼山〉雪山〈在畢〉
〈節縣廢赤水衞北二十里名勝志巉巖高峻亘數十里方冬積雪春盡始消〉萬松嶺〈在府〉
〈城東一里府志上多古松望之蔚然深秀亦境內勝處〉白巖嶺〈在平遠州西南十里州志〉
〈高聳出於諸山嚴冬積雪遙望如玉〉石竇嶺〈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南與衞北雪山相對〉脫
穎峯〈在畢節縣南二里雙峯鋭起尖秀如筆亦曰筆峯〉靈峯〈在畢節縣南五里一名雲〉
〈峯縣志高峻插天出諸山之上〉赤岡〈在威寕州東北五十里〉披雲巖〈在威寕州南普〉
〈德歸站〉插槍巖〈在威寕州瓦甸站北通志相傳諸葛亮征南時從將關索插槍於上〉滴
水崖〈在平遠州東三里有水從石竇中下厯落如琴聲又州東北二里有擦耳崖路險難行〉
千丈崖〈在威寕州西南七十里下臨可渡河嶻嶪嶙峋為滇黔之界崖上刻曰山高水長又〉
〈州境有普陀崖〉西崖〈在畢節縣西又廢赤水衞南有白崖皆高聳〉撐天崖〈在畢節縣〉
〈城北十里高可一里許四圍陡削上容數千人明季水西之變土人立柵相守賊不能近〉比渡
坡〈在府城東南黔記渡六歸河至比渡坡趨以列箐道最險隘〉得勝坡〈在威寕州西北〉
〈十里今設有巡檢防守〉相見坡〈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南五十里兩山相對道經其上行〉
〈者交相望見故名〉倒馬坡〈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南一百十里黔記亦名倒馬坎在畢節〉
〈縣東北六十三里〉黑泥坡〈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北五十里官道所經泥淖難行〉以
列箐〈在府城北通志自遵義出水西由此達赤水烏蒙之境〉隴跨箐〈在府城東北與〉
〈黔西州接界又東有木泥箐皆深阻盤回苗人恃為窟穴〉馬隴箐〈在平遠州東十五里崇岡〉
〈密樹四面深阻〉梭岡箐〈在平遠州東南六十五里近廢柔遠所界〉以箇箐〈在平遠州〉
〈西三百里直接威寕州界〉隴峩箐〈在平遠州西北十里府志樹林崇密紆迴深阻中頗寛廣〉
〈昔為蠻人恃險處〉十萬溪大箐〈在黔西州東黔記自新添砦西三十里入箐中溪水〉
〈囘環山蠻峭拔又六十里懸崖絶壁無徑可行遙望一山甚危峻四面皆設屯砦即十萬溪箐也〉
孛羅箐〈在黔西州東〉比喇大箐〈在黔西州西北與府分界通志崇巖茂林四面〉
〈深阻中平廣可容數萬人又有波羅箐白蠟箐皆山嶺險惡僅通一徑又有塔砦箐來泥箐皆近果〉
〈勇底砦〉杓裏箐〈在黔西州東北州志路近遵義中有平川可容數萬人入路極險其西有〉
〈莫隴法地屯危峯突峙四面皆絶壁惟後有閒道可登〉九龍箐〈在威寕州境深入三十餘〉
〈里又州比有烏蒙箐其東有烏蒙屯〉豐樂原〈在畢節縣西十里平原沃野豐樂鋪置於此〉
仙洞〈在府城東十里府志清流直達於外內有石亭不假穿鑿俗傳為神仙之宅〉角溪
洞〈在府城東洞最深險中又有洞為水所限通志境內又有險水洞阿母遮洞皆昔蠻酋據守處〉
閣鴉洞〈在府城西南俗名牛鼻子洞通志懸崖絶壁下臨閣鴉江舟行洞中深廣不可測登〉
〈降以梯乃得上昔蠻人嘗保此以為障蔽滇記由閣鴉至大定洞凡三十有四而閣鴉最險又巖底〉
〈水洞在府城南深廣二十餘里相近又有水銀洞巖下洞俱深險〉桃源洞〈在府城西南三〉
〈里高闊數十丈洞口桃樹百餘株旁有書卷巖落水洞衆水悉注其中泉聲鏗然〉紅崖洞
〈在府城西五十里石色如塗殊故名〉阿作洞〈在府城西七十里一名阿足洞俗名阿腳洞舊〉
〈志上有巨人跡踝趾可辨通志石徑紆囘奇險難入洞口一潭頗深廣以筏度入數十里中可藏萬〉
〈人〉石佛洞〈在平遠州東三里通志高闊數丈中有白石似佛有石鐘石鼓擊之則鳴〉大
穿洞〈在平遠州東州志高百餘丈路從中出洞口時有雲氣盛夏入之涼氣襲人又有小穿洞〉
〈中間一水清澂曲徑崎嶇內有石臺容十餘人〉白鶴洞〈在平遠州南四十五里州志洞中通〉
〈達視之影如白鶴又南有白馬洞山高絶險〉雙洞〈在平遠州西十里兩崖相對如合璧洞在〉
〈崖下中有清泉流出〉補作洞〈在平遠州西三十里府志從水竇入中最寛平隙光下注衆妙〉
〈皆見〉萬家洞〈在黔西州城南箭筒𡉫通志洞口一石障若垂簾洞內石上人跡宛然深邃莫〉
〈測土人傳有白衣者嘗牽犬出入疑爲仙人所居雲〉白玉洞〈在黔西州東北亦曰白玉巖昔〉
〈爲夷酋聚糧處西近臥遮龍場黔記凡夷人所據或以箐名或以洞名皆以險築壘如內地之城郭〉
〈而所屬之地界多謂之則溪如內地之鄉邑其號爲則溪者九十有一而箐洞之處以累百計未易〉
〈志數也〉雲溪洞〈在威寕州東一百四十里鑴佛像於壁〉石洞〈在威寕州東南一百〉
〈七十里一名華葢洞明統志有門可入中可容百餘人復有竇深黒舉火而入不知遠近〉雙霞
洞〈在威寕州北五里〉朝陽洞〈在威寕州北十五里又有懸石洞一門可入懸石奇峭崚〉
〈嶒五色中有清泉冬溫夏涼〉清源洞〈在威寕州北〉聚星洞〈在畢節縣廢赤水衞〉
〈南二十五里又有滑石洞在衞東南一百二十里〉鼉音洞〈在畢節縣南五十里一名響鼓〉
〈洞〉水腦洞〈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四十三里府志明成化中討敘州都掌蠻別將崔銘由〉
〈普市水腦進即此西接雲南鎮雄州界〉龜石〈在府城南十里通志石磴崎嶇怪木叢生一檜〉
〈樹大可數十圍長可參天旁一樹離奇夭矯根夾巨石形如龜土人每於此禱雨〉飛來石
〈在威寕州南通志高大如連屋相傳飛來〉龍爪石〈在威寕州西五里府志青石數丈上有一〉
〈孔龍爪二條〉閣鴉江〈在府城西南府志落淅水自畢節流經閣鴉驛謂之閣鴉江流頗盛〉
〈渡江而北即至府境〉盤江〈在威寕州西一百五十里出亂山中流經州南謂之可渡河又東南〉
〈為七星關河折而南入雲南霑益州界後漢書郡國志牂牁郡宛溫注縣北三百里有盤江廣數百〉
〈步深十餘丈鄭銘牂牁江考烏撒南八十里為普德歸驛驛門對可渡河堧河之南為霑益境河之〉
〈北為烏撒境河源在衞西百里注壑而出盤江實導流於此〉六歸河〈在府城南五十里下〉
〈流經黔西州入於烏江通志自山箐中匯流而東出經巖石間斷崖千尺湍流峻急闊處幾數十丈〉
〈涉渡甚險舊植柱於兩崖頂截巨木為筒以繩貫之繫於柱渡者身縛於筒以手緣索而進既達乃〉
〈解今設舟渡昔蠻人以閣鴉江為外險六歸河為內險下流入於烏江〉以撒河〈在府城西〉
〈北湍流迅險流合六歸河〉落淅河〈在府城北二十里通志當兩山間一水破地北來西折以〉
〈去夏秋之交尤為湍疾一名戲革河又謂之落淅水府志去畢節衞城南八十里經歸化鴿鴉二關〉
〈間謂之鴿鴉河下流入黔西州境為鴨池河上源〉織金河〈在平遠州東三十里又比古河〉
〈在州南五十里一水而異名也其水東流入黔西州境注於鴨池河〉簸朶河〈在平遠州東一〉
〈百里其上源曰六歸河自府境流入又東南入黔西州界〉武著河〈在乎遠州西六十里自威〉
〈寕州東南流入境即可渡河下流也經州西北三十里為墮極河下流經府界入於六歸河〉鴨
池河〈在黔西州西南五十里一名鴉池河東北流經城東九十里其流始盛謂之陸廣河府志〉
〈境內之河最大者曰陸廣下流東注曰黃沙渡會於清水江又東會於涪江州志其上源曰簸朶河〉
〈自平遠州流經此與安順府清鋪縣接界又東入貴陽府修文縣境〉渭河〈在黔西州北舊志旁〉
〈有泉出石鏬中東南流會於陸廣河黔記渭河在貴陽府西北舊置驛於此萬厯間裁〉可渡
河〈在威寕州南九十五里通志可渡河在可渡站流入盤江〉七渡河〈在威寕州西三十里〉
〈下流入於可渡河明統志其水縈曲山谷間人渡者凡七處〉響水河〈在畢節縣東二里源〉
〈出鎮雄州東南名山勝㮣記懸崖飛瀑數十仭有聲如雷下注成河黔記一名畢川疑即漢書之鄨〉
〈水〉威鎮河〈在畢節縣東十里南流入響水河〉歸化河〈在畢節縣南四十里下流〉
〈入黔西州界合於落淅水〉七星關河〈在畢節縣西九十里即盤江也自威寕州境流經此〉
〈明統志兩崖懸立鑄鐵柱鐵鎖繫浮梁以渡行人廣輿圖烏撒七星關水即牂牁江源出芒部界縈〉
〈旋水西境下流會可渡河爲盤江〉杉木河〈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南五十二里土人伐木〉
〈山下皆由此出下流入赤水河〉南加河〈在畢節縣南十里源出縣西四十里清水塘入落淅〉
〈水〉赤水河〈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南源出雲南鎮雄州經衞西之紅土川東流經此下流至〉
〈四川永寕縣界入永寕河一名赤虺河明統志源出芒部界水腦洞流經永寕宣撫司下經赤水衞〉
〈名勝志在衞城南舊名赤虺唐武后征雲南檄文有赤虺河即此虺與水聲相近耳源出芒部經紅〉
〈土川東流入川江每雨漲水色深赤故名府志河當川貴驛道始以舟渡尋爲浮橋其南北近岸處〉
〈水淺船不能近岸又造小舟維之橋始與岸接黔記明初郭英等敗賊於赤水河天啟末賊借兵水〉
〈西水西將曾仲英駐兵赤水河謀分兵一自鎮雄而東乘永寕之後一自普市而北攻永寕之前〉
南海子〈在威寕州南黔記環城東南而西廣袤百里中可耕通志在廣化裏海田中有列石〉
〈凡八如人狀亦名八仙海〉北海子〈在威寕州北二里明統志源出東山之龍泉築二壩積水〉
〈成陂以壯城隍〉三潮水〈在成寕州境其水一日三潮有音如鼓樂然〉三渡水〈在畢〉
〈節縣廢赤水衞東北七十里水流曲折橫截官道行者三涉南流入赤水河〉養馬川〈在威〉
〈寕州東一百四十里亦名五道河下流入於可渡河明統志夷人牧馬於此一名野馬川通志野馬〉
〈川有五道河水性惡不可飲黔記在七星關西南三十里〉雷澗溪〈在黔西州西通志在州西〉
〈黔興里自羣山中流出其聲如雷合於西溪入陸廣河〉西溪〈在黔西州西又州北有沙溪俱〉
〈流入陸廣河〉龍潭溪〈在黔西州東北泉出山麓匯為潭流入陸廣河舊志晦夕潭內猶有〉
〈月光〉桃花溪〈在威寕州南八十里兩岸皆植桃流合可渡河〉白撒溪〈在畢節縣廢赤〉
〈水衞東南白撒所旁下流入於赤水河〉龍溪〈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北十二里通志其源曰瀑〉
〈雪泉飛流成溪東南注於赤水河〉烏蠻灘〈在黔西州西〉龍潭〈在平逺州東一里舊〉
〈志水甚清冽廣不半畝潭有三中為龍潭左右兩潭相連如貫珠為境內之勝〉龍潭灣〈在威〉
〈寕州東南八里明統志羣山之中其深莫測歲旱土人禱雨於此〉三漲泉〈在黔西州東南〉
〈通志在州東永豐里相傳有異人經之竟日三漲故名〉龍泉〈在威寕州東山下明統志泉水〉
〈湧出清濁不時通志相傳有龍潛其中下流為北海子〉湧珠泉〈在威寕州北黔記噴泡如〉
〈珠纍纍不絶〉惠泉〈在畢節縣東五里大旱不竭〉瀑雪泉〈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北二〉
〈十里懸崖飛瀑流入赤水河〉一碗水泉〈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北四十里泉出石隙澂〉
〈澈僅如一碗雖聚飲不竭〉福井〈在畢節縣治東一作福泉明統志福泉其泉清冷味甘人咸汲〉
〈焉〉澤井〈在畢節縣東明天順八年鑿〉
︹古蹟︺大方故城〈今府治明崇禎九年建通志明天啟三年王三善討水西逼大方賊焚其〉
〈巢遁入火灼堡崇禎二年督臣朱燮元圍大方賊降府志明崇禎九年土目阿烏謎等納土建大方〉
〈城尋復叛據 本朝康熙四年以法戈火著木胯架勒四則溪設大定府建府治於大方城〉水
西故城〈今黔西州治黔記貴陽府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有水西故城明洪武初築壘門尚存〉
〈通志州城在省城西北一百八十里為安氏所毀 本朝康熙四年以著則窩雄所三則淫設黔西〉
〈府建府治於水西城〉古勝城〈在黔西州東南六十里通志明末總兵王國正築每至夜則聞〉
〈金戈鐵馬聲及安氏滅遂不復聞城今廢〉織金城〈在黔西州西北地深阻蠻人以為險巢通〉
〈志明天啟三年黔撫王三善逼大方安彥竄入織金〉火灼城〈在黔西州北深險與織金〉
〈相次亦謂之火灼堡〉鴨水廢城〈在黔西州境與鴨池河相近元史地理志順元等路軍民〉
〈安撫司高橋青塘鴨水等處黔記鴨水廢縣在貴陽城北一百六十里近鴨池河元置後廢府志元〉
〈志有平遲安德等處長官司屬順元路安撫司今州南有安德里〉烏撒廢衞〈今威寕州〉
〈治元史地理志烏撒者蠻名也其部在中慶東北七百五十里舊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所轄烏〉
〈撒烏蒙等六部後烏蠻之裔析怒始強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憲宗征大理累招不降〉
〈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烏撒路明統志烏撒衞洪武十五年建永樂間隸貴州都司名勝志上值〉
〈天井之宿故其地多雨諺曰烏撒天常披氊三日不雨是神仙〉畢節廢衞〈在今畢節縣治〉
〈名勝志明洪武十五年傅友德征南置烏蒙衞於烏蒙府境內十六年班師至此以地寛廣四控皆〉
〈夷路當衝要又因畢節驛名奏改烏蒙衞為畢節衞〉赤水廢衞〈在畢節縣西明初置今廢〉
〈明統志在永寕宣撫司東南一百四十里名勝志唐元和元年始於西南夷地置藺州實漢益州郡〉
〈原屬永寕路明洪武二十二年始分永寕置今衞舊志城周六百九十二丈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
〈省入畢節縣〉沙溪廢巡檢司〈在黔西州境通志去貴州宣慰司北二百里在沙溪〉
〈上又有黃沙巡檢司亦在宣慰司北二百里俱明初置今廢〉可渡河廢巡檢司
〈在威寕州東南二百六十里又州西一百里有趙班鎮亦有巡檢司今皆廢〉七星關廢
守禦後千戶所〈在畢節縣西七里山上明洪武二十一年置所屬烏撒衞永樂十二〉
〈年改屬畢節衞有所城亦洪武中築又有七星關巡檢司亦置於此今皆廢明統志守禦七星關千〉
〈戶所洪武十五年建永樂間隸貴州畢節衞〉阿落密廢千戶所〈在畢節縣廢赤〉
〈水衞南四十里明洪武中置有石城又衞南一百里層臺山下有廢赤水前千戶所亦洪武中置明〉
〈統志阿落密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建又前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建府志赤水五千戶四在城內〉
〈惟前所置於此亦有所城今所廢而城址猶存〉白撒廢千戶所〈在畢節縣廢赤水衞〉
〈東南七十里又衞北四十五里有廢摩泥千戶所皆明洪武中置俱有石城今僅存遺址明統志摩〉
〈泥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建又白撒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建〉黑章廢遞運所〈在威〉
〈寕州東一百十九里又州治東有烏撒遞運所俱明初置今廢〉水城樓〈在畢節縣東南門外〉
宣威樓〈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北〉涼風臺〈在府城南一里通志衆山環列地最高敞〉
〈夏月涼颸襲人行者多休息於此〉梁王臺〈在畢節縣東北二里黔記元梁王出鎮雲南所〉
〈築〉南橋公館〈在威寕州南〉武侯碑〈在畢節縣北一百二十里地名上壩通志〉
〈相傳諸葛亮征南時所立歲久磨滅不可讀〉諸葛糧堆〈在威寕州廣化里〉武侯
祭星壇〈在威寕州東南七星關上〉比喇壩〈今平遠州治通志明崇禎九年土目阿烏〉
〈謎等納土爲比喇壩 本朝康熙三年以隴胯的都朶你阿架四則溪設平遠府建府治於比喇〉
︹關隘︺銅關〈在府城西五里相近有金魚關又西十五里有樂聚關〉大弄關〈在府城北〉
〈十里又北五里爲柯家關南三十里有那集關〉織金關〈在平遠州東三十里織金河上〉鳳
凰關〈在平遠州南鳳凰山上路出鎮寕州〉望城關〈在平遠州城北一里路通府境〉化
乍關〈在黔西州西十里駐兵戍守爲中外之界通志作化榨關〉石駝關〈在威寕州東明〉
〈統志關道有石如駝因名〉可渡關〈在威寕州北又州東有梅子關州南有雲關州西百里有〉
〈分水嶺關〉木稀關〈在畢節縣東四十里木稀山上與赤水衞接界明統志洪武十七年置〉
善欲關〈在畢節縣南五里明統志洪武十七年置〉落淅關〈在畢節縣南八十里下臨〉
〈落浙河渡〉鐵鎖關〈在畢節縣西南府志由四川永寕赤水以至畢節重岡巨箐馬不成列間〉
〈關百倍由畢節鐵鎖關而入則山箐益深道路益險蠻部錯居罕通人跡〉老鴉關〈在畢節縣〉
〈西三十里道出威寕有戍兵守禦舊有鴉關巡檢司今裁〉七星關〈在畢節縣西九十里七星〉
〈山上下臨七星河明統志洪武十五年置通志相傳諸葛亮禡牙之地元末大理段功追敗明玉珍〉
〈於七星關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引兵搗烏撒大破蠻兵得七星關以通畢節關當雲貴川〉
〈三省之交為喉吭之要黔記關有城明洪武十五年築〉北鎮關〈在畢節縣北二里北鎮山〉
〈下又縣西北二十里有羅羅關〉赤水河關〈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南一里又衞北雪山上有〉
〈雪山關衞東北八十里有石關〉得勝坡巡司〈在威寕州西南七十里〉關索鎮
〈在畢節縣境通志諸葛亮南征還留關索鎮此〉七星營〈在畢節縣西九十里〉平陽侯
營〈在畢節縣廢赤水城北六十里〉果勇底砦〈在黔西州西北府志舊水西酋築城於此〉
〈恃爲險巢亦曰果勇底城其東十餘里爲沙窩等砦皆險奧可憑爲西北境要害處〉火灼堡
〈在黔西州北水西巢穴也亦謂之火灼城或訛爲火著〉汪家堡〈在畢節縣北十二里〉海
螺堡〈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二十里〉屯〈在府城西三十里〉陳貝屯〈在畢節縣〉
〈北八十里與雲南鎮雄州接界〉紅崖屯〈在畢節縣廢赤水衞東南一百里通志明天啟初川〉
〈兵克永寕進兵追奢崇明連克紅崖天台二砦賊數千人迎降遂安撫紅繚四十八砦又天啟三年〉
〈貴州總兵魯欽自遵義直入賊巢進營紅崖與天台水腳婁石牛酸草等屯素稱天險至是多爲官〉
〈軍所境府志赤水衞至水西大方六十里紅崖蓋在大方迤北〉水腦屯〈在畢節縣廢赤水衞〉
〈西三十里〉閣鴉驛〈在府城西南近閣鴉洞一作鴿鴉府志自奢香驛而西北又經金雞閣鴉〉
〈歸化三驛而至畢節驛〉奢香驛〈在黔西州境化乍關南府志明初水西酋靄翠死其妻奢〉
〈香爲都督馬葉所辱訴於朝太祖爲誅葉而封香爲順德夫人香歸開貴州西北赤水烏撒道以通〉
〈蜀烏蒙立龍場九驛世辦馬匹廩餼以報德輿圖記自金雞驛西東五十里爲奢香驛又東五十里〉
〈爲水西驛又東五十里爲谷里驛又東五十里即六廣驛也〉在城驛〈在威寕州東南十五〉
〈里又州南一百二十里有儻唐驛〉烏撒驛〈在威寕州西一里又州南一里爲烏撒站〉畢
節驛〈在畢節縣東一里又畢節站亦置於此郡志縣東南三十里有歸化驛又三十里曰閣鴉〉
〈驛又五十里曰金雞驛又五十里即奢香驛也爲往來孔道〉周泥驛〈在畢節縣西六十里〉
〈郡志周泥站亦置於此有小城設兵戍守〉黑章驛〈在畢節縣西一百二十里有黑章站入威〉
〈寕州境又西六十里爲瓦甸驛亦有瓦甸站通志明洪武初諭傅友德曰雲南士卒糧食少不宜分〉
〈屯止於畢節赤水七星關名置一衞黒章之北瓦甸之南中置一衞如此分守則雲南道路往來無〉
〈礙謂此地也〉層臺驛〈在畢節縣北六十里接赤水衞界川貴之要道名勝志層臺驛舊爲〉
〈層臺衞郡志層臺驛西去威寕三百里〉白崖驛〈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南白崖旁〉赤水
驛〈在畢節縣廢赤水衞南通志衞東南有赤水站又衞南六十里為阿永驛古阿永蠻部也衞南〉
〈四十里有阿永站又落臺站在衞南一百里摩尼站在衞北四十里四站俱明洪武十四年建〉普
德歸站〈在威寕州南九十里〉霑益站〈在威寕州南一百八十里南至雲南霑益州六〉
〈十里滇蜀通道也〉閣鴉鋪〈在府城西南又有乾堰鋪箥籮箐鋪烏西鋪羊場鋪路穿岩鋪〉
〈九里箐鋪本城底塘鋪落腳河鋪雙山鋪沙子鋪歸化鋪梨樹坪鋪穿心鋪比渡坡鋪青岡鋪六歸〉
〈河鋪皆戍守處〉頭塘鋪〈在平遠州境又有二塘鋪則溪鋪猓龍鋪古牛口鋪新塘鋪鳳凰山〉
〈鋪豬場鋪穿洞鋪熊家場鋪皆戌守處〉鴨池河鋪〈在黔西州境又有濫泥溝鋪四方井〉
〈鋪椌桐樹鋪打鼓砦鋪黔西在城鋪那壩鋪新鋪松樹溝鋪西溪鋪皆戍守處〉黑章鋪〈在威〉
〈寕州境又有水塘鋪水漕鋪蓮花鋪青石鋪四鋪二鋪在城鋪十里鋪腰站鋪箐頭鋪站頂鋪頭鋪〉
〈二鋪四鋪青石鋪水槽鋪冷水溝鋪皆戍守處〉黃花鋪〈在畢節縣城內又有頭鋪二鋪觀音〉
〈鋪迎賓鋪木樨鋪孫家鋪小鋪白岩鋪清水鋪高山鋪赤水河鋪豐樂鋪長沖鋪鴉關鋪高山鋪撒〉
〈喇鋪喬坡鋪石虎鋪平山鋪烏蒙鋪皆戍守處〉平山哨〈在威寕州境又有天生橋哨楊橋灣〉
〈哨大栗哨呉家哨乾海哨馬鞍山哨舊皆設兵守禦〉長沖哨〈在畢節縣境又有木稀哨木竹〉
〈哨梅子哨雪山哨石關哨撒毛哨舊皆設兵守禦〉官莊〈在府城南六歸河上為往來通道〉
︹津梁︺烏西橋〈在府城南三十里〉柯家橋〈在府城北十五里又府北六十里有歸化〉
〈橋〉太平橋〈在平遠州治東南隅〉麟趾橋〈在平遠州城北門外又北三十里有高家〉
〈橋〉月華橋〈在平遠州治東北隅〉清流橋〈在黔西州東十里〉通濟橋〈在威〉
〈寕州東南一里為往來必經之道又州東南四里有六道橋〉乾河橋〈在威寕州東一百三〉
〈十里一名野馬川橋〉可渡河橋〈在威寕州南九十里可渡河上又州西四十五里有石河〉
〈橋〉天生橋〈在威寕州東北一百里明統志有二一在城東八十里衆山中一在城東北一〉
〈百里石樑攢截拱架如橋通志在瓦甸站東峻岸間有石樑懸亘高十餘丈長里許僅容一人往來〉
〈相值則不得前行者每舉烽以示〉永清橋〈在畢節縣治東〉晏公橋〈在畢節縣東又〉
〈東九里有觀音橋又東十三里有猓玀橋又東二十七里有拱背橋又東七十五里有環秀橋〉威
鎮橋〈在畢節縣東十里跨威鎮河上〉阜安橋〈在畢節縣南五里又城南一里有五龍橋〉
〈又一里有牛場橋又縣南有濟川橋〉豐樂橋〈在畢節縣西十里又縣西有通津橋又有孟關〉
〈橋鄒五橋俱在縣西門外五里〉七星橋〈在畢節縣西九十里跨七星河上府志初立鐵柱繋〉
〈鐵索以渡後為浮梁架以七舟名曰應星橋水泛漲時輒至漂壞易舟以濟則橫流衝激尤多覆溺〉
〈明嘉靖間始創七星橋〉北鎮橋〈在畢節縣北三里〉板橋〈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南〉
〈五十里又有新濟橋在白崖驛〉三岔河渡〈在平遠州東南八十里與清鎮縣接界〉六
歸渡〈在府城南五十里又府北二十里有落淅渡〉
︹隄堰︺靈塘〈在府城北一里文龍山右府志塘中荇藻不生惟産異草葉如蘭隨日影東西為向〉
〈背〉畢節石隄〈在畢節縣城外周二百餘丈明萬厯六年築以障響水諸河之水〉德
溝〈在畢節縣東南十里邑中多山徑路犖确此溝平疇夾岸一望空曠居民瀦以溉田〉
︹祠廟︺懷德祠〈在府城內明萬厯間為巡撫郭子章建〉忠烈祠〈在威寕州治東通志〉
〈明天啟二年烏酋入寇指揮管良相李應期朱運泰千戶蔣俊各殺其妻子相聚焚死勅祀之〉
武侯祠〈在畢節縣七里關外祀漢諸葛亮〉旗纛廟〈有二一在府一在威寕州治東〉
蕭晏二公廟〈在威寕州北鳳嶺山〉英濟廟〈在畢節縣治東祀漢關忠義又縣南〉
〈門外有五龍廟〉忠義廟〈在畢節縣廢赤水衞西二十里祀明都指揮僉事張祥〉
︹寺觀︺萬壽寺〈在府城北文龍山 本朝康熙六年建通志踞層巒瞰澄波勝境為叢林冠〉
永洪寺〈在黔西州東印山黔記明僧月溪至此見林麓洞壑氣爭高含露飲景幽窻差互〉
〈中有磨刀溪大石橫亙水流其旁聲若奔雷巉壁屹立瀑掛為簾三曡而注於溪遂結庵其上名曰〉
〈永洪後人廣其居為寺〉開元寺〈在黔西州東門外里許 本朝康熙五年建樓閣莊嚴為〉
〈州勝觀〉南明寺〈在黔西州南二十里地名朶村塘〉大佛寺〈在黔西州北一百里〉
〈地名馬場塘〉能仁寺〈在威寕州東明洪武二十年建又普德站有東陵寺〉仁夀寺
〈在威寕州南八十里又州城外有水月寺〉龍泉寺〈在威寕州東北鳳嶺山上又州北一里有〉
〈三聖寺〉雙井寺〈在畢節縣東一里〉普慧寺〈在畢節縣東一里明正統中賜額〉
開化寺〈在畢節縣東十五里又縣東五十里有般若寺東八十五里有鎮江寺〉天臺
寺〈在畢節縣南十里〉靈峯寺〈在畢節縣西十里〉真武觀〈在威寕州北一里〉
崇真觀〈在畢節縣南〉龍興庵〈在平遠州東龍潭上〉即心庵〈在畢節縣東十〉
〈里又縣西十五里有大梅庵〉
︹名宦︺︹明︺陳桓〈濠州人洪武末以普定侯奉詔通畢節道桓刋除榛莽分布屯田為久遠計畢〉
〈節遂為重鎮〉蔡禮〈和州人永樂中貴州前衞指揮調烏撒衞宣布恩威申明禁令時稱賢將〉
孫克恕〈馬平人萬厯中為貴州副使分巡畢節道安彥陷畢節克恕死之有虎守其營不〉
〈去蠻人異之詔贈太僕卿〉趙禺〈烏撤衞指揮麓川之戰與畢節指揮唐諫同陣亡事聞賜祭〉
管良相〈烏撒衞指揮天啟初樊龍等反於四川巡撫李橒召良相置麾下與籌軍事嘗䇿安〉
〈彥必反及歸烏撒彥果反圍其城久之城陷良相與同衞指揮李應期俱閉門舉火合家自焚〉
〈死又同時有朱運泰蔣俊俱烏撒衞世襲指揮城陷先自殺其妻女隨自刎四人並題旌祠祀〉
樊衞〈畢節衞千戶水西叛城破衞率卒巷戰陣亡又同時畢節百戶徐黔英赤水衞指揮張佐〉
〈俱力戰歿於陣土人立祠祀之〉楊以成〈雲南人任貴陽同知理畢節衞事安彥反率衆禦〉
〈之被執不屈死弟以榮亦遇害家屬同死者十三人贈光祿卿建祠奉祀〉張大壯〈赤水衞指〉
〈揮奢寅攻城大壯與子䕫升及同衞張奇韜督軍堅守城陷死之〉步上達〈四川人崇禎閒〉
〈守備克復烏撒重建城署有能聲〉
︹本朝︺黃秉忠〈奉天人康熙二十八年任黔西知州慈惠愛民興學勸農政績卓著州人建祠〉
〈祀之〉方瑞合〈淳安人康熙間知畢節縣政績昭著尤精堪輿遷學宮於長慶山中自此邑中〉
〈科甲不絶〉楊馥〈西寕人為大定協副將雍正十年台拱苗叛聚甘翁嶺築壘拒師馥奮勇率土〉
〈兵二百人揮戈先登殺賊甚衆鎗中臂脇創甚猶發一矢手刄二賊呼衆曰我偶被鎗傷汝等急擊〉
〈勿失言訖而殞事 聞卹廕〉許學范〈錢塘人乾隆進士五十八年任黔西知州建獅〉
〈山書院捐給肄業生徒膏火修西溪石橋鴨池河鐵索橋州人稱頌之〉
︹人物︺︹明︺張諫〈字孟弼赤水人少有志節正統中由進士授行人丁母憂歸哀毀骨立廬墓三〉
〈年有産芝之異服闋拜御史督福建銀課時被寇後餘孽間作諫𠞰平之父卒復廬墓芝再産墓側〉
〈人咸異之官至太僕寺卿〉李珉〈字美中烏撒人成化中進士授寕國知縣減官租清兼併公私〉
〈稱便尋擢御史時中官王臣橫暴汪直羅織縉紳余尚梁方引用妖邪俱疏劾之直聲甚著又疏奏〉
〈貴州站鋪軍之苦因得月支口糧尋選四川僉事告歸〉安琦〈赤水人為衞指揮同知成化中〉
〈征大壩山都掌蠻屢摧賊鋒都掌稱為神將尋以總兵官李安命往探虛實至落卜茹遇賊馬陷泥〉
〈中猶射殺數賊以無援遂遇害〉姚大英〈烏撒人嘉靖中舉人為永昌推官攝府二年毀淫〉
〈祠清吏弊人心悅服及遷忠州送者載道所至以清介稱〉李忠臣〈赤水人天啟初以松潘㕘〉
〈政告歸奢崇明之亂㪚家貲募壯士禦之城陷闔門遇害〉盧安世〈赤水人萬厯中舉人為富〉
〈順教諭天啟初奢崇明反以大學士孫承宗言超擢僉事監軍討賊屢戰有功進貴州右㕘議遷四〉
〈川副使遵義監軍又數有功崇禎初進右㕘政解官歸卒〉羅仕儒〈赤水人萬厯中舉人值水〉
〈西之變與同衞謝名臣俱舉火焚其室自縊而死〉王碩輔〈字斗瞻赤水人萬厯中舉人知〉
〈四川南溪縣值奢寅叛募兵戰守久之城陷碩輔整衣冠北面稽首曰臣力竭矣遂自縊而死事聞〉
〈贈光祿寺少卿〉馬行健〈畢節人與弟行毅俱為庠生讀書孝友水西變城陷相抱赴火死〉
姚之典〈烏撒人父歿於任徒步扶櫬歸泛舟漂數里不溺廬於墓遇虎不傷人以為孝感〉
張令藺〈赤水人崇禎中累官副傯兵鎮川北十三年大敗張獻忠於瑪瑙山又追至柯家坪〉
〈其地亂峯錯峙箐深道險令藺馳驅絶坡之中猛氣彌厲復大敗之時年七十餘馬上用石弩中必〉
〈洞胸軍中號神弩將後守竹箭坪中矢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侯良柱
〈字朝石赤水人累官副總兵以討奢崇明有功進四川總兵鎮永寕崇明敗奔水西與安彥連兵〉
〈入寇據五峯山桃紅壩為砦良柱出不意乘霧進擊賊大潰二酋並授首時稱西南奇捷錄功進左〉
〈都督後與李自成戰綿州歿於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本朝︺李世傑〈黔西人乾隆九年知江蘇常熟縣厯官至四川總督內轉兵部尚書所在講求〉
〈吏治事無大小皆必親裁持身廉潔察屬嚴明致仕歸籍囊橐蕭然五十九年卒 賜祭葬諡〉
〈恭勤嘉慶元年入祀鄉賢祠〉
︹流寓︺︹明︺章綸〈浙江人嘉靖五年爲山西僉事治疑獄忤㫖謫戍烏撒耿介不羣十六年赦還〉
陳價〈合州人官都御史以邊事鏑居赤水謙謹和易士論高之其詩文流麗典雅一時推重〉
︹列女︺︹明︺奢香〈水西宣慰靄翠妻翠死香代立總其衆洪武中都督馬葉守貴州欲盡滅諸羅〉
〈以爲郡縣會香有罪裸撻之欲以激諸羅因爲兵端諸羅果怒思反香止之曰無譁吾爲訴天子遂〉
〈與子婦奢助來朝自陳守土功及馬葉罪狀帝曰我爲汝除之何以報我香曰貴州東北間道可入〉
〈蜀願刋山開驛以供往來於是遂殺馬葉封香爲順德夫人厚賚遣還〉蔡氏〈畢節人都指揮〉
〈林晟母有志行嘗發廩賑貧正統末賊圍畢節官軍皆調征平越晟亦守備貴陽城中防禦一無可〉
〈恃蔡散家貲募兵登城拒守凡三月賊解去蔡率衆躡之宼大潰時稱女將軍雲〉陸文俊
聘妻楊氏〈威寕人未婚而文俊歿歸陸守節善事舅姑事聞被旌〉李貞聘妻
呉氏〈威寕人呉惟允女未婚貞調戍金齒父母將改字之引刀斷髮誓不他適守節五十九年〉
祖應昌妻王氏〈威寕人應昌為本衞指揮天啟二年烏酋入寇應昌死之氏貞節自〉
〈守撫子成立〉鄒承恩妻謝氏〈威寕人烏酋入宼謝率長女及媳蔣氏投崖而死同〉
〈時被難者張允德妻毛氏余近聖妻闞氏闞大興妻劉氏及其長女俱投崖死〉
︹本朝︺者架聘妻直額〈酋民女也幼許字者架其父母嫌架貧欲改字之額堅志不從〉
〈強逼之遂自殺康熙二十九年 旌〉樊綬珍妻傅氏〈畢節人年十八而寡翁姑憐其〉
〈少諭聽改適傅泣曰婦人從一而終若再適他姓何面目見死者於地下乎守節六十餘載卒與同〉
〈縣顧裔祥妻周氏均康熙四十三年 旌〉李孝貴聘妻周氏〈平遠人名賽玉未嫁〉
〈而貴歿氏時年十七聞訃自經死〉張禹甸妻邵氏〈畢節人年十六適禹甸甫期年〉
〈而夫病亟邵有娠數月泣語夫曰幸生男願撫以存宗祀若女也則相從於地下耳夫歿後邵生〉
〈女乃拜柩自縊〉陳尚魁妻程氏〈大定人夫卒姑老家貧程斷髪誓守節紡績奉姑雍〉
〈正元年 旌〉楊天貴妻溫氏〈大定人雍正八年天貴從征吉州病卒溫聞訃服夫〉
〈所遺故衣閉戶自縊〉劉起沛妻孟氏〈大定人起沛從征台拱孟奉養病姑惟謹族有〉
〈無賴者持刀入其室逼之不從被殺雍正十一年 旌〉諶㑹恩妻胡氏〈平遠人夫〉
〈歿守節與同縣張期賢妻熊氏李起元妻劉氏均雍正年間 旌〉穆國棟妻李氏
〈大定人夫歿守節乾隆元年 旌同郡楊松妻張氏趙明玉妻陳氏胡英妻萬氏王偉妻宋氏劉用〉
〈妻王氏黃憲章妻雷氏安如山妻祿氏劉士忠妻單氏均乾隆年間 旌 按舊志同府節婦舒經〉
〈綸妻呉氏楊秉健妻林氏周在位妻熊氏張鴻聲妻陽氏沈重鼎妻王氏楊文英繼妻黎氏蔡惟勉〉
〈妻方氏金如熺妻韓氏陳洪渭妻余氏李粹妻張氏潘齊禮妻張氏謝洪妻呉氏均乾隆年間 旌〉
〈俱未詳其州縣本籍謹附記〉余鵬程妻張氏〈平遠人夫歿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
〈州康夢吉妻丁氏張賦斌妻周氏胡應乾妻譚氏宋文玉妻謝氏均乾隆年間 旌〉曹啟茂
妻徐氏〈黔西人夫歿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州朱元佐妻桂氏陳永祚妻張氏盧朝相妻蕭〉
〈氏熊國美妻趙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啟徴妻張氏〈威寕人夫歿守節乾隆十二年〉
〈 旌同州蕭友薫妻李氏祿在朝妻安氏均乾隆年間 旌〉羅縉琳妻糜氏〈畢節〉
〈人夫歿守節乾隆四年 旌同縣張紹良妻蕭氏祖誾妻朱氏樊鎮妻蓋氏楊拱妻徐氏翟文載妻〉
〈路氏甘達聖妻秦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萃妻潘氏〈大定人夫歿守節嘉慶元年〉
〈旌同郡陳元達妻李氏郭鴻妻程氏陳允華妻鄒氏石維妻王氏烈女呉么妹均嘉慶年間 旌〉
劉珮妻揚氏〈黔西人夫歿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州呉輯周妻黎氏譚國俊妻馬氏譚〉
〈紳妻郭氏秦槐妻余氏均嘉慶年開 旌〉陳瓚妻呉氏〈威寕人夫歿守節嘉慶十六年〉
〈 旌同州安世熙妻禹氏十八年 旌〉陳紹唐妻韓氏〈畢節人夫歿守節嘉慶二〉
〈年 旌同縣王繩祹妻黃氏王繩祄妻孫氏劉士恬妻周氏阮樞妻顧氏陳颺言妻路氏陳萬言妻〉
〈石氏卯文煒妻張氏劉元柄妻張氏鄧學湧妻劉氏秦廷極妻蕭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明︺月溪〈江安人宣德初以罪戌赤水役於陳百戶棲廐中陳異而遣之遇禪宗得正法〉
〈眼藏後奉召至京示寂於留都〉
︹土産︺鐵〈威寕州出〉銅〈威寕州出〉硃砂〈黔西州出〉漆〈平遠州出通志加以五色層累施於〉
〈器雕刻之謂之累漆雕漆〉馬氊〈府境出通志可以禦雨〉皮器〈本府出〉馬〈黔西州出〉
麋〈府境出〉錦雞〈府境出府志五綵繽紛頗自愛其羽每臨水照影土人羅而畜之〉茶
〈平遠州出〉松實〈郡志出烏撒其幹異於他松子極大〉花紅〈府境出林檎別種〉海棠
〈府境出夾道叢生有紅白二種〉刺竹〈府境出竹之有芒者一名澁勒一名𥯨簩〉苦蕎〈通志〉
〈出烏撒地氣早寒不宜稻土人悉種以為食〉麥藍菜〈威寕州出葉如麥藍味香〉茯苓
〈通志出府境致化里〉木𤓰〈威寕州出〉山查〈是山皆産〉
︹苗蠻︺黑羅羅〈府境及平遠黔西威寕皆有之亦名烏蠻俗尚鬼故又曰羅鬼蜀漢時封羅甸〉
〈國王其東西若自𣏌夜郎牂牁則以國名若特磨白衣九道則以道名皆羅羅之種也自濟濟火以〉
〈來世長其土勒四十八部部之長曰頭目其等有九曰九扯最貴者曰更苴僭擬師保次則慕魁勺〉
〈魁罵色以致黑乍皆有職守正妻曰耐德非耐德所生不能繼立其人深目長身黒面白齒悍而善〉
〈𨷖平居以射獵習攻撃故常為諸蠻冠又羅羅以女官主事諸土府及水西皆然〉白羅羅
〈詳見安順府〉打牙犵狫〈在平遠州最剽悍女子將嫁必折其二齒恐妨害夫家父母死〉
〈用長木桶為棺𦵏之路旁〉木老〈詳見貴陽府〉蔡家苗〈在平遠州春秋時蔡人為楚所〉
〈俘遂流為夷男 子製氊為衣婦人以 氊 為 髻飾以青布若牛角高 尺許用長簪綰之短 衣 長 裙以耕〉
〈織為業〉
總纂官〈臣〉廖鴻藻恭纂並覆輯
校對官〈臣〉宋延芳恭 校
大清一統志
興義府〈在貴州省治西南五百四十里東西距五百九十里南北距五百五里東至廣西泗城府〉
〈界五百里西至普安直隸廳界九十里南至泗城府西隆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安順府永寕州〉
〈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西隆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雲南羅平州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永寕州〉
〈界六百一十里西北至普安直隸廳界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二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井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南境秦以前為夜郎地漢為牂
牁郡地蜀漢為興古郡地唐為盤州地隸戎州都
督府天寳後沒於蠻元憲宗七年置於矢部萬戶
設安籠守禦所屬普安衞隸貴州都司〈明統志安籠守禦千〉
〈戶所在普安州東南三百二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宏治十一年分安籠所
之阿能等十八砦隸廣西萬厯四十二年仍歸隸
貴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五年改安籠所為南籠廳移安
順府通判駐其地雍正五年升為府分廣西泗城
府西隆州紅江以北之地設永豐州又以安順府
之普安州及普安安南二縣屬焉嘉慶二年改南
籠府為興義府並所屬之永豐州改為貞豐州三
年裁普安州屬之黃草壩州判以其地設興義縣
十四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今領州一縣三
貞豐州〈在府城東北九十里東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廣西慶遠府南〉
〈丹州界四百五十里西至普安廳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廣西泗城府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安順府永〉
〈寕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泗城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泗城府西隆州界四百八十里東北至永寕〉
〈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北至永寕州界三百五十里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宋置泗城州元析置安隆〉
〈砦明置安隆長官司與泗城州俱隸廣西布政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昇州為府康熙五年改安隆〉
〈長官司為西隆州隸廣西思恩府雍正五年又析泗城西隆地置永豐州隸貴州南籠府即今興義〉
〈府嘉慶二年改為貞豐州〉普安縣〈在府城西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五〉
〈十里東至本府新城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普安廳界二十里南至普安㕔界二十里北至安南縣界〉
〈三十里東南至興義縣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普安廳界十里東北至安南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北〉
〈至大定府平遠州界二百六十里漢屬牂牁郡元為普安路地明置新城新興二千戶所 本朝順〉
〈治十八年置普安縣屬安順府康熙十一年省新城所二十二年省新興所雍正五年改隸南籠府〉
〈即今興義府〉安南縣〈在府城北一百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
〈安順府永寕州界三十五里西至普安廳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普安縣界四十里北至永寕州界二〉
〈十里東南至貞豐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普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永寕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普〉
〈安廳界四十里漢牂牁郡地三國漢及晉俱屬興古郡唐為牂州地元為普安路地隸雲南行省明〉
〈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屬普定軍民府二十三年改置安南衞隸貴州都司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
〈改為安南縣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改隸南籠府即今興義府〉興義縣〈在府城西南一百八〉
〈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本府坡崗界四十里西至雲南廣南府界八十〉
〈里南至廣西西隆州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普安廳界九十里東南至本府馬邊田界一百二十里西〉
〈南至雲南羅平州界六十里東北至普安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雲南曲靖府界九十里漢牂牁郡地〉
〈隋屬牂州唐置附唐縣屬盤州尋廢元普安路地後沒於蠻明屬普安州 本朝為黃草壩州判治〉
〈仍屬普安州嘉慶三年裁州判缺改設興義縣隸興義府〉
︹形勢︺雲貴川廣之交山明水秀地僻林深〈明統志〉外控
六詔內捍諸番〈黔記〉
︹風俗︺事商賈喜佛老〈明統志〉士業詩書夷性倔強〈黔記〉男
耕女織俗尚勤儉〈通志〉
︹城池︺興義府城〈即安籠所舊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雍正〉
〈四年乾隆十一年重修〉貞豐州城〈周三里門三 本朝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修〉
普安縣城〈周二里門四明洪武二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修〉安南縣城
〈周四里門四明洪武二十五年建〉興義縣城〈即黃草壩州判舊城周三里有奇門五〉
︹學校︺興義府學〈在府治北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建雍正八年修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
〈十二名〉貞豐州學〈未建入學額數四名〉普安縣學〈在縣城北本朝康熙三〉
〈十八年建雍正七年修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安南縣學〈在縣治西舊爲安南衞學〉
〈明嘉靖十八年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二十六年改爲縣學入學額數八名〉興義縣學
〈未建入學額數八名〉九峯書院〈在府城內 本朝乾隆十三年建〉
︹戶口︺〈原額人丁三千一百五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萬九千四百八十一名口計六萬一千〉
〈有六戶〉
︹田賦︺〈田地山塘共八萬六千五百二十五畝九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七千二百二兩九分一釐〉
〈米一萬一千八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三勺〉
︹山川︺龍井山〈在府城東半里下有珍珠泉〉將軍山〈在府城東一里府志挺然特立〉
〈雄視諸山〉興隆山〈在府城東二十里舊名坡曡山四面巉巖惟鳥道一線盤旋而上至半山〉
〈巖下突開一徑闊三四尺人從中過百步始可陟巔〉桅杆山〈在府城南三里聳秀卓立高出〉
〈羣峯〉九峯山〈在府城西五里周十里上分九峯中有田畝一名櫺鉢砦〉天榜山〈在府〉
〈城西北一里亦名平岡〉萬壽山〈在府城北一里〉玉屏山〈在府城北一里與萬壽山〉
〈相連〉籠納山〈在府城北六十里自普安縣境抵貞豐州西南連亘數十里叢林密箐中有一〉
〈溪溉田甚廣〉六合山〈在貞豐州東三百里與貴陽府定番州接界雙峯屹峙其高播天〉
者𡉫山〈在貞豐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府志煙嵐幽䆳望之如層城曡障莫窮其境〉小寶
山〈在貞豐州西南相近有坡鄧山南望山〉新盤山〈在普安縣西〉廣武山〈在普〉
〈安縣西北舊名八納山名勝志八納山高二十里其頂夷廣人跡罕到相傳以為酋益智藏其祖宗〉
〈魂筒於巖穴間子孫十年一登山祭之推牛羊持弓弩鼓譟以往州志上有七十二小山各以形似〉
〈名之頂有龍泉九中一泉匯為大池四時不涸〉楊那山〈在普安縣北五里山勢陡峭者卜河〉
〈出於此與普安廳接界〉羅摩塔山〈在普安縣東北遊名山記在普安縣北一百八十里〉
〈四面峭壁上有砦惟一徑可通東北瞰盤江〉獨秀山〈在安南縣東一里又東二里有飛鳳〉
〈山〉盤江山〈在安南縣東三十七里東北與鎮寕州為界石路屈曲降陟峻險為安南安莊〉
〈二衞界山〉玉枕山〈在安南縣南一里〉白基山〈在安南縣西三十二里巍峩聳秀傍〉
〈有峭壁〉尾𤂢山〈在安南縣西北與普安州接界名勝志安南衞在其陽迥出衆山舊志山〉
〈勢高聳其巔常有雲霧土人因名尾灑猶華言水下也〉龍翔山〈在安南縣東北五里黔記〉
〈山頂有泉不涸禱雨輒應〉筆架山〈在興義縣南一里〉龍頭山〈在興義縣西里許〉
獅子山〈在興義縣東北二里〉白馬山〈在興義縣東北九十里〉文筆峯〈在貞〉
〈豐州南三里一峯特出約高四丈頂甚尖鋭〉雙仙峯〈在貞豐州西北十八里〉爆石
巖〈在安南縣東二十里亦名瀑石通志崖石高峻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禱雨輒應〉白
石崖〈在安南縣西南五十里崖壁峭絶飛泉下垂〉江西坡〈在安南縣西南三十里高〉
〈聳寛乎其旁有河商民多集於此滇行記自烏鳴關西南行二十里上江西坡坡亦高峻伏而又起〉
虎石〈在安南縣東南石形如虎〉觀音洞〈在府城西一里水由洞出極清泠中垂一石筍〉
〈色白形如手掌俗呼觀音手〉躍魚洞〈在府城北門外石長丈餘自水湧出狀如魚躍〉清
源洞〈在安南縣東一十三里明統志其中崖石秀麗有泉滴成小池水至清泠黔記洞當官道〉
〈旁暑月行人多總於此〉朝陽洞〈在安南縣西南一里巖巒高聳林箐密茂日出則光先照〉
〈中産異石有泉出石隙中澄澈如練〉紅江〈在府城南發源廣西流經府境入盤江〉盤江
〈在普安縣境東入安南縣之東北與永寕州接界下通烏泥江明統志盤江源自普暢砦經普安州〉
〈東北下流合烏泥江又在安南衞城東三十里〉魯溝河〈在普安縣東八十里南流入盤江又〉
〈縣境有樓下河〉江西坡河〈在安南縣西南三十里自江西坡東南流入於盤江黔記其水〉
〈北流經城西北十里亦謂之西門河下流入於盤江又阿黒河在城東南十五里東流入盤江〉江
底河〈在興義縣境上通雲南平彞縣之黃泥河下達廣西西隆州之秧所渡〉馬別河
〈在興義縣境其水自普安縣樓下河流入境南注廣西西隆州巴皓河〉以沖海子〈在府〉
〈城南黔記在安籠所城南週遭三里深不可測旁有石門海水注而入〉綠海子〈在府城東〉
〈北衆水所歸深數丈闊數里接北海子〉北海子〈在府城東北延袤三十餘里〉清漣
池〈在安南縣南黔記深廣有源周圍砌石建亭於上〉飲馬池〈在安南縣南通志相傳漢〉
〈將軍關索人馬至此渴甚泉忽湧出成池明㕘政林喬南勒碑池左曰甘泉聖蹟 本朝康熙中總〉
〈督蔡毓榮復泐且以飲人四字〉龍泉〈在普安縣廣武山頂通志凡九泉中一泉匯為大池旁多〉
〈翠鳥樹葉落水鳥即銜去〉白鹿泉〈在安南縣南一里一作白麓泉水甚甘冽四時不涸〉永
澄泉〈在安南縣東北一里〉雙清泉〈在安南縣治西北亦名雙清井明統志雙清泉在衞〉
〈城西北隅黔記雙清井二井相連水極澄潔匯為雙清塘〉尾𤂢井〈在安南縣南門內水清而〉
〈甘〉
︹古蹟︺普安廢縣〈在普安縣東南通志普安縣本馬乃夷地 本朝順治十八年馬乃叛討〉
〈平之以其地設縣康熙十一年移縣治於新城所地栽所歸縣旅途志粵西路經木𤓰鋪連紓可百〉
〈里西北枕山而蒞者為新城所〉附唐廢縣〈即今興義縣治唐置屬盤州寰宇記盤州領附〉
〈唐縣唐武德中與州同置黔記在普安州治南一百里地名黃草壩〉安南廢衞〈即今安南〉
〈縣治明統志古西南夷地元為普安路地夷名尾灑通志明洪武二十年建尾灑堡二十三年建安〉
〈南衞於江西坡二十五年遷治尾灑堡黔記安南衞舊城在今城南三十里〉安籠廢所
〈即今府治洪武二十三年建安籠守禦千戶所隸普安衞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裁〉新興廢
所〈即今普安縣治通志明洪武中置新興堡及新興站在普安縣城東七十里新盤山下宏治十〉
〈四年土酋米魯之變官軍失守散亡十八乃建新興站城縣志明置新興所在安順府西二百六十〉
〈里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裁所歸縣〉盤江十一城〈在安南縣之盤江坡板橋海子馬場〉
〈諸要害地明天啟中監司朱家民建以禦苗曰連雲曰有嘉曰靖氛曰恬波曰奏膚曰龍新曰資孔〉
〈曰頂新曰定邊曰維藩曰石基共十有一城〉孔明城〈在貞豐州北三十里地名者相有土〉
〈埂高數尺周二百餘丈相傳為漢諸葛亮立營處〉
︹關隘︺石門關〈在府城南二十里通廣西大道〉坡呈箐關〈在貞豐州東十里箐深路〉
〈峽為州阨塞〉者黨關〈在貞豐州西南二十里〉花岡巖關〈在貞豐州北九十里〉
石𡉫關〈在貞豐州北一百四十里〉芭蕉關〈在普安縣東十里滇行記自泥納鋪西行〉
〈十里為芭蕉鋪亦曰芭蕉關〉盤江關〈在安南縣東盤江上〉海馬關〈在安南縣東十〉
〈二里兩山之凹廣止尋丈舊有閣跨於其上閣下僅容一騎往來〉烏鳴關〈在安南縣西二〉
〈里明統志在衞城南二里山巔下臨深箐洪武中置關有戍兵黔記自南門大路十里至烏鳴鋪滇〉
〈行記自尾灑山西南行十里至烏鳴關俗名舊老鴉關人五里至烏鳴鋪〉捧鮓巡司〈在興〉
〈義縣南一百四十里〉灑洞砦〈在府城東南十五里黔記與廣西安籠司接壤亦雲貴入粵西〉
〈之路又新砦在安南衞西北一百里〉八課砦〈在府城東南〉板江砦〈在府城西南又〉
〈有養梅砦洞西砦又城西有上目咱下目咱皆戍守處〉尾𤂢堡〈在安南縣東北又尾𤂢驛〉
〈尾灑站及遞運所俱置於此今廢〉阿堅屯〈在安南縣南黔記自南門小路四十里至阿堅〉
〈屯三十里至獨腳屯四十里至巴鈴箐樹木蓊翳〉阿山屯〈在安南縣西南黔記自城西南〉
〈四十五里泥納鋪分岐而西十里至阿山屯二十里至鼠場屯四十里至龍場屯與水西連壤〉江
西坡驛〈在安南縣江西坡腰站 本朝康熙十年置〉在城鋪〈在府境又有壩弄鋪〉
〈魯溝鋪阿捧鋪羊場鋪新城鋪高五鋪排柵鋪阿肩鋪涼水井鋪皆戍守處〉保甸鋪〈在安〉
〈南縣境又有哈馬鋪烏鳴鋪蠟茄鋪牛場鋪泥納鋪芭蕉鋪新興鋪皆戍守處〉泥臘哨〈在普〉
〈安縣東又縣西有板橋哨革納哨皆戍守處〉葉秀莊〈在府城南〉哈馬莊〈在安南縣〉
〈東北滇行記自盤江舊城西南行十五里至哈馬莊山路皆亂石滑突難行〉
︹津梁︺天生橋〈在府城東一里兩巖相連〉化龍橋〈在府城北一里〉高堰橋〈在貞〉
〈豐州北三十里〉者相橋〈在貞豐州北三十五里〉魯溝橋〈在普安縣東跨魯溝河〉
盤江橋〈在安南縣東四十里明崇禎間建名鐵鎖橋尋為㓂毀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康熙〉
〈六年重修〉江西坡橋〈在安南縣西南跨江西坡河明統志洪武二十五年建〉花橋
〈在興義縣城東門外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馬別橋〈在興義縣境跨馬別河 本朝嘉慶〉
〈十一年建〉天生橋〈在興義縣境 本朝嘉慶二十四年建〉盤江渡〈在安南縣東盤〉
〈江關下爲雲南孔道兩山陡夾水勢洶湧行者憚之〉
︹祠廟︺諸葛祠〈在貞豐州東祀蜀漢諸葛亮〉傅公祠〈在普安縣西二十里祀明巡按〉
〈傅宗龍〉龍神廟〈在安南縣南二里明洪武二十九年建〉
︹寺觀︺玉泉寺〈在府城東門外〉興隆寺〈在府城東二十里坡曡山上〉夀佛寺
〈在府城北門外〉海潮寺〈在府城北一里〉普照寺〈在普安縣城北〉碧雲寺〈在普〉
〈安縣南二十五里碧雲山〉南峯寺〈在安南縣南門外〉湧泉寺〈在安南縣南二里〉
元靈觀〈在安南縣東一里〉高真觀〈在安南縣南一里玉枕山一名南觀明建 本〉
〈朝康熙三十年修又縣東有東觀〉
︹名宦︺︹明︺姚餘〈洪武中為安南衞鎮撫時寇亂餘隨沐英進𠞰至盤江遇賊擊敗之後賊併力〉
〈急攻遂被害〉曽異撰〈榮昌人崇禎中由永寕知州移轄安南孫可望陷貴州趨雲南異撰〉
〈與江津進士程玉式貢生龔茂勲據盤江拒之及城陷自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忠節〉
︹本朝︺曽艾〈新化人任貞豐州冊亨州同嘉慶二年苗匪滋事率兵守城城陷與兵丁魏雲週等〉
〈二十四名俱死之事 聞入祀忠義祠〉 施 縉〈定邊人嘉慶二年任安籠鎮總兵征𠞰各〉
〈路狆苗生擒偽軍師光仙等所向克㨗自捧鮓至黃草壩賊皆淨盡累𫎇 恩賚後於四川竹〉
〈子山追賊陣亡 命照提督銜卹廕〉
︹人物︺︹明︺陳忠〈新城人有膽畧永樂中遷新添指揮同知苗賊攻城忠堅守卻之遷普定指揮〉
〈從征麓川攻舊大硬寨戰歿〉
︹本朝︺黃布行〈永豐人苗民毛卜保以藥迷人因奪其貲縱火焚布行父抱千居室布行赴𦦨〉
〈救遂焚死乾隆年間 旌又同州王瓚少孤家貧事孀母甘旨不缺撫弟妹成立有司表其廬〉陸
琨〈貞豐人嘉慶二年興義府北鄉苗變蔓延州境琨與州人黃大中等二十一人禦賊被害事〉
〈 聞並入祀忠義祠〉王贊武〈興義人乾隆中舉人任四川南部縣知縣時川楚敎匪滋〉
〈事贊武隨大兵𠞰賊至達州歿於陣 恩卹如例〉
︹列女︺︹明︺李遵妻楊氏〈安南人遵為守禦百戶行多違理楊苦諫被出居母家十二年〉
〈夫悔悟迎歸僅二載夫卒食貧守節撫孤襲職萬厯初旌〉
︹本朝︺朱國永妻廖氏〈南籠人康熙二年妖夷作亂刦掠普平市國永遇害執廖氏及〉
〈其女氏潛取刄先斃其女遂自刎〉郭應洪妻吳氏〈安南人夫死於外氏泣請夫兄〉
〈往扶櫬歸守志撫與同縣吳讓妻武氏俱康熙年間 旌〉鄭廷試妻蔡氏〈安南〉
〈人夫卒二子俱幼或勸之嫁正色自誓鄉黨憐其窮周以升斗固卻不受與同縣呉君輔妻張氏趙〉
〈應魁妻王氏俱雍正年間 旌〉楊嵩齡妻周氏〈南籠人夫卒子方週歳祖姑及姑俱〉
〈孀居在堂時臥牀褥氏奉侍湯藥親操井臼祖姑及姑憐其少勸改適氏流涕不從撫子成立楊本〉
〈係囘民姑死其族沿舊俗不許衣衾棺槨氏呼號擗𡘜令子鳴官卒以禮斂葬守節三十四年清操〉
〈如一日乾隆中 旌同府劉遵道妻王氏湯嗣夏妻景氏葉榮妻劉氏劉體堯妻任氏焦士定妻徐〉
〈氏鄧忠妻管氏烈婦任記珍妻馮氏苗民阿吝妻阿貫均乾隆年間 旌〉高某妻李氏
〈貞豐人嘉慶二年北鄉苗變入境刦掠氏與同里王某妻趙氏四人並遇賊不屈死十年 予〉
〈祀節孝祠〉劉三妹〈貞豐人猝遭強暴守正被戕嘉慶十一年 旌同州烈婦王阿行十二年〉
〈旌〉孔傳曾妻蔣氏〈普安人夫歿守節嘉慶十六年 旌〉陳光照妻郭
氏〈安南人夫歿守節嘉慶十七年 旌同縣龍武勲妻劉氏二十五年 旌〉
︹土産︺水銀〈府境出通志出廢安籠所〉雄黃〈府境出明統志四城州出〉竹雞〈明統志安〉
〈南縣出通志棲竹間褐色好食螘〉苧麻〈明統志安南出通志供緝織子亦可食〉蠟〈貞豐〉
〈州出明統志泗城州出〉降香〈貞豐州出明統志泗城州出〉
︹苗蠻︺仲家苗〈詳見貴陽府〉
總纂官〈臣〉廖鴻藻恭纂並覆輯
校對官〈臣〉荊宇燾恭 校
- 624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980年 (提及)
- 1435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385年 (提及)
- 1397年 (提及)
- 1402年 (提及)
- 1413年 (提及)
- 1442年 (提及)
- 1412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807年 (提及)
- 1718年 (提及)
- 1392年 (提及)
- 1388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453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
- 1386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811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801年 (提及)
- 836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636年 (提及)
- 1278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414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785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443年 (提及)
- 1802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778年 (提及)
- 1464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273年 (提及)
- 1382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1394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96年 (提及)
- 1526年 (提及)
- 1704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98年 (提及)
- 1257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673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539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1819年 (提及)
- 1396年 (提及)
- 1691年 (提及)
- 1812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