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七十二至四百七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七十二至四百七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7.djvu/5
太平府表 �����������������������������������������������������������������������������������������������������������������������������������������������������������������������������������������������������������������������������������������������������������������������������������������������������������������������������������������������������������������������������������������������������������������������������������������������������������������������������������������������������������
�����������������������������������������������������������������������������������������������������������������������������������������������������������������������������������������������������������������������������������������������������������������������������������������������������������������������������������������������������������������������������������������������������������������������������������������������������������������������������������������������������������
大清一統志
太平府〈在廣西省冶西南二千五十里東西距四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五里東至南寕府〉
〈宣化縣界二百三十里西至越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南寕府土忠州界七十里北至南寕府歸德〉
〈土州界二百十五里東南至南寕府遷隆峒界二百里西南至越南界二百七十五里東北至南寕〉
〈府隆安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鎮安府都康土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五百〉
〈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𠛼州南裔周百越地漢鬱林郡臨塵
雍雞等縣地晉以後為蠻獠所居唐置羈縻州屬
邕州都督府宋初分為左江道後析置太平砦仍
屬邕州〈九域志止有太平砦明統志又有古萬遷隆永平橫山共為五砦各領州縣峒〉元
置太平路仍屬左江道明洪武二年改為太平府
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西省領廳二州四縣一土州十六〈舊設〉
〈十八員雍正七年裁上石西一員十一年裁思誠一員〉土縣二土司一
崇善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七十八里東至左州界四十五里西至上龍土司界〉
〈六十里南至土江州界八里北至太平土州界七十里東南至土江州界五里西南至上龍土司界〉
〈五十里東北至左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太平土州界七十里宋置太平砦又分置崇善縣屬之元屬〉
〈太平路明初屬太平府嘉靖十七年始移縣入府郭為府治 本朝因之〉左州〈在府北一百里〉
〈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九里東至永康州界四十里西至太平土州界三十五里南至崇善〉
〈縣界四十四里北至永康州界十五里東南至崇善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太平土州界四十里東北〉
〈至永康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太平土州界二十里唐置羈縻左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屬左江道元屬〉
〈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養利州〈在府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四〉
〈十五里東至萬承土州界十五里西至龍英土州界二里南至太平土州界三十里北至茗盈土州〉
〈界十五里東南至永康州界六十里西南至崇善縣思誠界二十里東北至茗盈土州界十里西北〉
〈至龍英土州界五里宋置養利州屬太平砦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縣宣徳七年改同正州 本朝〉
〈因之〉永康州〈在府東北一百八十五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羅陽土縣〉
〈界五里西至萬承土州界六十里南至崇善縣界八十里北至南寕府宣化縣界十五里東南至羅〉
〈陽土縣界八里西南至崇善縣界八十里東北至羅陽土縣界十里西北至南寕府隆安縣界八十〉
〈里宋置永康縣屬遷隆砦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成化八年改同正縣萬厯二十七年升為永康〉
〈州 本朝因之〉寕明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土〉
〈思州界四十五里西至下石西土州界四十五里南至越南界七十里北至上龍土司界四十五里〉
〈東南至土思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越文淵州界一百五里東北至土思州界二十五里西北至〉
〈龍州㕔界五十里唐宋羈縻思明州地元別置思明州屬思明路明屬思明府萬歴十年改屬太平〉
〈府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改設流官雍正五年罷知州以思明府同知管州事十一年改為寕明州〉
〈仍設知州屬太平府〉太平土州〈在府西北一百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
〈左州界四十里西至安平土州界三十里南至崇善縣界二十里北至養利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崇〉
〈善縣界三十里西南至上龍土州界三十里東北至左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崇善縣思誠界十五里〉
〈宋置太平州屬太平砦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安平土州〈在府西北一百〉
〈三十七里東西距六十一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崇善縣思誠界一里西至越南界六十里南至上〉
〈龍土司界二十五里北至鎮安府下雷土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太平土州界七里西南至上龍土〉
〈司界三十里東北至崇善縣思誠界五里西北至下雷土州界六十里唐置羈縻波州屬邕州都督〉
〈府宋皇祐元年改曰安平州屬左江道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萬承土州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永康州界二十里西至養利州界二〉
〈十里南至永康州界四十里北至全茗土州界十五里東南至永康州界八十里西南至養利州界〉
〈十五里東北至都結土州界八十里西北至茗盈土州界四十里唐置羈縻萬承州屬邕州都督府〉
〈宋屬左江道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茗盈土州〈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東〉
〈西距十六里南北距十二里東至萬承土州界十五里西至全茗土州界一里南至養利州界七里〉
〈北至全茗土州界五里東南至養利州界十五里西南至全茗州界一里東北至全茗土州界十一〉
〈里西北至全茗土州界五里宋置茗盈州屬邕州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全茗
土州〈在府北少東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二十里南北距二十三里東至茗盈土州界一里西至〉
〈龍英土州界十九 里南至茗盈土州界三 里北至龍英土州界二十 里東南至茗盈土州界 三里西〉
〈南至茗盈土州界十八 里東北至茗盈土州界十五里西北至龍英土州 界十六里宋置全茗州屬〉
〈邕州元屬太平 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 因之〉龍 英土州〈在府西北二百里東西距八十〉
〈五里南北距九十 里東至養利州界七十里西至鎮安府上映土州 界十五里南至崇善縣思誠界〉
〈四十里北至結安土州界五十里東南至養利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鎮不府下雷土州界五十里東〉
〈北至全茗土 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鎮安府都康土州界二十五 里宋為龍英峒屬太平砦元置龍英〉
〈州屬太平路明 屬太平府 本朝因 之〉佶 倫土州〈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七十〉
〈五 里南北距二十五 里東至南 寕府果化土州界六 十里西至鎮逺土 州界十五 里南至都結土州〉
〈界五 里北至南寕府歸德土州界二十里東南 至果化 土州界四十里西南至結安土州界十五 里〉
〈東北至果化土州界五十 里西北至思恩府上林土縣界十四里宋為佶倫 峒屬太平砦元升為佶〉
〈倫州屬太平路明 屬太平縣 本朝因 之〉結 安土州〈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三十〉
〈五里南北距二十里東至佶倫土州界五里西至龍英土州界三十里南至都結土州界五里北至〉
〈鎮遠土州界十五里東南至佶倫土州界五里西南至龍英土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鎮逺土州界十〉
〈五里西北至鎮逺土州界四十里宋為結安 峒屬太平砦元升為結安州屬太平路明屬太平 府〉
〈本朝因之〉鎮逺土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十二里東至佶〉
〈倫土州界十里西至鎮安府向武土州界二十五里南至結安土州界十五里北至思恩府上林土〉
〈縣界八里東南至結安土州界十五 里西南至向武土州界二十里東北至佶倫土州 界十五里西〉
〈北至向武土州界十里宋置鎮逺州屬邕州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都結土
州〈在府東北 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四 十里南北距二百 里東至南寕府隆安縣界四 十里西〉
〈至佶倫土州界一百里南至萬承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南寕府果化土州界八十里東南至隆〉
〈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結安土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隆安縣界八十里西北至佶倫土州界五〉
〈十里宋為都結峒屬太平砦元升為都結州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思陵土
州〈在府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四里東至土思州界八十里西至越南〉
〈界四十里南至越南界三十里北至土思州界四十四里東南至越南界五十里西南至越南界三〉
〈十五里東北至土思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土思州界三十里唐置羈糜思陵州屬安南都䕶府宋屬〉
〈左江道元屬思明路明洪武初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復置直𨽻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改屬太平〉
〈府〉江州土州〈在府南二十五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南寕府〉
〈土思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龍州㕔界九十里南至土思州界一百里北至崇善縣界二十五里東〉
〈南至土思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龍州廳界九十里東北至南寕府新寕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崇善縣〉
〈界 三十里 宋置羈縻江州 屬邕 州左江道元 屬思明 路明洪 武初屬思明府 二十 年直𨽻廣西 布政〉
〈使司後改 屬太 平府 本朝 因之〉思 州土州〈在府南一百二 里東西距一百十里 南北〉
〈距九十里 東 至南寕府遷隆峒 界八十 里西 至寕明州界三 十 里南至思陵土州 界五十 里北 至土〉
〈江州 界四十里 東南至越南界一百八十 里西南至越 南界一百 里東北至南寕府土忠州 界四十〉
〈里西北至上龍土 司界 一百 里唐置羈縻思 明州屬邕州都督府宋 屬左 江道 元至元二十四 年改〉
〈置思明路 屬廣西 道明 洪武 元年改思明 府屬廣西布政使 司 本 朝改 屬太 平府雍正元 年改為〉
〈思州土州〉 下 石西土州〈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東西距四十三里南北距十八 里東至〉
〈寕明 州界五 里西至明江廳界五 里南至明江廳界七 里北至 龍州廳界八里東南 至寕明州界六〉
〈里西 南至明江廳界五里東北至寕明州 界七 里西北 至龍州廳界二十里唐羈縻石西州 地宋 元〉
〈豐後分置下石西 州屬永平砦元 屬思明 路明屬思明府後改 屬太平府 本 朝因之〉 上 下
凍土州〈在 府西 二 百 二十 里 東 西 距三 十里 南 北距 十九 里 東 至上 龍 土 司 界八 里西 至 越〉
〈南 界二 十 二里南 至 龍州 廳 界五 里北 至 上 龍 土司 界十 四 里東南 至 龍州 廳 界六 里西 南 至 龍 州〉
〈廳界 二十 里 東北 至 上龍 土 司界十七 里西北 至越南 界三 十 里宋 置 羈縻 凍 州屬左江 道元分 為〉
〈上凍 下凍二 州 屬太 平 路 尋復 合 為上 下凍州 屬龍州 明 屬太 平 府 本 朝 因之〉 憑 祥土
州〈在 府 西 南 二百 三 十 里 東 西 距 二 十 七 里南 北距 三 十 三 里東 至 明 江 廳 界 七 里 西 至 越南 界〉
〈二十 里南 至越南界三十 里北至 明 江 廳 界 三 里東南 至越 南文淵州界十 二里西 南 至 越 南 界 八〉
〈里東 北 至明 江 廳 界十 里西北 至 越 南 界十 五 里宋為 憑 祥峒 屬 邕 州左 江道元 屬 思 明 路明 洪 武〉
〈十 八年 置 憑 祥鎮永 樂 二年 升 為 憑 祥縣 嘉 靖十八 年又 升 為 州屬思 明 府 本 朝 改 屬太 平 府〉
羅白土縣〈在 府 東 南 五 十里 東 西 距四十五里南北 距 四 十 五 里東 至 南 寕府新寕州界〉
〈三十 里西 至土 江州 界 十 五 里南至 南寕府土忠州界 二十 里北 至土 江 州 界 二十五 里東南至土〉
〈忠州界二十里西南至土思州界五十里東北至南寕府新寕州界三十里西北至土江州界十五〉
〈里末置羅白縣屬遷隆峒元屬江州明初因之後改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羅陽土縣
〈在府東北二百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南寕府宣化縣界三十里西至永康州〉
〈界三十五里南至南寕府新寕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永康州界十里東南至新寕州界三十里西南〉
〈至崇善縣界三十二里東北至宣化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永康州界三十里宋置羅陽縣屬遷隆峒〉
〈元屬太平路明屬太平府 本朝因之〉上龍土司〈在府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五〉
〈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崇善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越南界七十五里南至龍州廳界十里北至安〉
〈平土州界八十里東南至土思州界八十里西南至上下凍土州界五十里東北至太平土州界八〉
〈十里西北至越南界六十里 本朝雍正三年置〉明江廳〈舊為上石西土州在府西南一〉
〈百七十里東西距三十三里南北距二十五里東至下石西土州界三里西至越南文淵州界三十〉
〈里南至憑祥土州界五里北至龍州廳界二十里東南至憑祥土州界四里西南至憑祥土州界十〉
〈二里東北至下石西土州界三里西北至越南丈淵州界二十五里唐置羈縻石西州屬邕州都督〉
〈府宋屬左江道後曰上石西州屬永平砦元屬思明路明屬思明府萬歴三十八年改屬太平府〉
〈本朝改流設同知雍正七年改思門為寕明州以同知兼管州事十一年設寕明州知州改思明同〉
〈知為太平府明江理土督捕同知兼管上石西州事駐思明舊城乾隆元年移駐寕明州舊治〉龍
州廳〈舊為下龍司在府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上龍土司界二十〉
〈里西至越南界八十里南至下石西土州界七十里北至上龍土司界十里東南至寕明州界七十〉
〈里西南至明江廳界六十五里東北至上龍土司界三十里西北至越南界一百里唐置羈縻龍州〉
〈屬安南都䕶府宋屬左江道元大徳中升為萬戶府明洪武𥘉復為龍州屬太平府九年直𨽻廣西〉
〈布政使司 本朝改屬太平府雍正三年罷龍州析其地為下龍司上龍司設土巡檢七年栽下龍〉
〈司移太平通判駐防乾隆五十六年改同知〉
︹形勢︺山圍川繞壤連交阯〈明統志〉峻嶺拱朝長江環繞
〈同七〉
︹風俗︺椎髻蠻音衣冠不正飲食亦殊〈元統志〉地狹民稀
男女趁墟少事畎畝婚姻以唱歌踏青為媒喪用
鼓樂病鮮求醫專事巫覡〈明統志〉
︹城池︺太平府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東西南三面環麗江明洪武五年築 本朝順治十六〉
〈年康熙七年五十八年重修 崇善縣附郭〉左州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正德十五年築〉
〈 本朝康熙四年修〉養利州城〈周二里有奇門五明宏治間土築萬歴十九年改建甃石〉
〈 本朝順治十八年康熙七年二十四年三十年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永康州城〈周一〉
〈里有奇門四明萬厯中土築崇禎十一年甃甎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乾隆七年重修〉寕明
州城〈周七里有奇門四舊土築 本朝乾隆十五年甃甎〉太平土州城〈土垣周二〉
〈里有奇門四〉安平土州城〈土垣周一百五十步〉萬承土州城〈土垣周一〉
〈百六十步有奇〉茗盈土州城〈土垣周一百七十步〉全茗土州城〈土垣〉龍
英土州城〈土垣周一百三十步〉佶倫土州城〈土垣〉結安土州城
〈土垣〉鎮遠土州城〈土垣〉都結土州城〈土垣〉思陵土州城〈土垣〉
〈周一里有奇門四〉土江州城〈周四里有奇門四〉土思州城〈土垣周四里有〉
〈奇門六明成化中築〉下石西土州城〈土垣周一里有奇門四〉上下凍土
州城〈土垣〉羅陽土縣城〈舊有土垣周一里有奇門四今圯〉明江廳城
〈周七里有奇門四即思明舊城明成化間建 本朝改流設同知駐此乾隆十三年修〉龍州
廳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東西南距河北倚山無池〉
︹學校︺太平府學〈在府治北明洪武三十年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康熙三十六年修乾隆〉
〈五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崇善縣學〈舊附府學 本朝雍正元年建入學額數〉
〈十二名舊額八名乾隆三十年增四名〉左州學〈在州治北明嘉靖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
〈五年六十一年嘉慶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九名舊額十二名乾隆三十年減三名〉養利州
學〈在州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重建乾隆三十一年改建城東隅入學額數九名舊額十二〉
〈名乾隆三十年減三名〉永康州學〈在州治南明萬厯三十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
〈四十五年五十八年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寕明州學〈在州城內舊思〉
〈明土府學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建雍正十一年改州學入學額數十五名〉太平土州
學〈在州城內 本朝雍正二年建入學額數四名〉土思州學〈在州城內本朝康熙三〉
〈十七年建入學額數二十名〉肇化書院〈在府城內北門右明嘉靖二十一年建〉麗
江書院〈在府城東門外 本朝雍正二年改建〉康山書院〈在永康州學署後〉
〈本朝雍正二年因義學改建嘉慶四年修〉寕江書院〈在寕明州西門內 本朝乾隆五十〉
〈四年改建〉暨南書院〈在龍州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建〉
︹戶口︺〈原額人丁四千四百七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萬一千五百四十四名口計五萬九千〉
〈二百五十戶〉
︹田賦︺〈田地七百二十八頃七十六畝九分有奇又新出膳田三十九戶額徵地丁正雜銀八千一百〉
〈十三兩五分九厘遇閏加徴銀四百五十八兩一錢八分九厘米五千一百一十二石四斗八勺〉
︹山川︺金櫃山〈在崇善縣東一里山形如櫃其中虛明可容百人相近有幞頭山以形似名〉
文奎山〈在崇善縣東二里舊名將軍山又曰衣甲山山勢聳立明魯鐸使安南易今名〉蛾
眉山〈在崇善縣東三里屹立雲表〉筆架山〈在崇善縣西南三峯聳秀形如筆架〉崇
官山〈在崇善縣西北五十飲里舊縣北二里縣因以名又有䭾夾山在舊縣傍江中〉燈架
山〈在崇善縣北四里高聳尖秀望之巍然〉青連山〈在崇善縣北十里山色青碧自越南〉
〈廣源州發脈由上下凍州治北東達府境綿亘二三百里其陽有青山巖高濶深𮟏奇勝不一巖中〉
〈之土可以煎硝〉鼇頭山〈在崇善縣東北四里屹立江心春夏波濤衝激有聲如雷俗名雞籠〉
〈山〉白雲山〈在崇善縣東北四里方巖連亘如立屏然有七洞相連而白雲最勝〉龍泉
山〈在左州東二里下有龍泉〉博感山〈在左州東八里奇峯對列一水中流水隔處架槎以〉
〈渡巖洞泉石極幽勝〉銀甕山〈在左州西四十里下臨長江削壁絢綵如人馬旌旗之狀〉金
山〈在左州西北一里平地突起壁立數仭前有通幽小巖踰鐡僑入石門其後有流霞峯最高登〉
〈之則八表在目又有雙青獨秀諸峯環拱左右為一州之勝境〉武陽山〈在養利州東四里孤〉
〈峯獨立四面水繞有武安洞洞中水滴成溪曰武陽溪〉古嵩山〈在養利州南四里形如屏〉
〈風〉勝奇山〈在養利州南三十里為州之門戶〉小印山〈在養利州西一里平地突〉
〈起孤峯其狀如印有巖空洞玲瓏穿透〉養山〈在養利州西北三十里蒼翠蓊鬰綿亘甚遠州〉
〈蓋以此山及利水為名〉白虎山〈在永康州東十里〉凈瓶山〈在永康州東南二里〉
〈平地突起一峯如瓶〉明山〈在永康州南思同廢州東巖穴相通〉綠倥山〈在永康州陀陵〉
〈廢縣南十五里緑甕江出此又駱駝山在廢陀陵縣北卞里一作祿空山〉鳳凰山〈在永康州〉
〈西五十里與萬承州接界〉逐象山〈在寕明州東三十里〉坡高山〈在太平土州東一里〉
〈又岜匡山在州西南七里〉龍蟠山〈在太平土州西二里以山勢蟠繞而名又巖傍山在州西〉
〈二十五里〉顯山〈在安平土州東一里〉帽山〈在安平土州西北以形似名又秀貌山在州北〉
〈一里〉三台山〈在萬承土州東南一里山峯秀列〉蓮花山〈在萬承土州西二里有巖〉
〈洞池泉之勝又連山在州北一里亦名天馬山有金童玉女二峯〉香夀山〈在萬承土州東〉
〈北一里有峯十餘皆高峻山半有靈泉〉獅山〈在茗盈土州南五里〉獅子山〈在全茗土〉
〈州東一里〉端坐山〈在全茗土州南二里形如人坐〉猛山〈在全茗土州西北一里其峯高〉
〈峻形如猛虎〉州望山〈在全茗土州北一里平地突起孤峯高聳為一州之望〉牛角
山〈在龍英土州治東其山有巖形如牛角又筆架山在州西南通利江出此〉隴結山〈在佶〉
〈倫土州東六十里接果化土州界〉隴均山〈在佶倫土州西北有水源出此〉城門山
〈在結安土州東北壁立如城又石牛山在州南十五里〉楊山〈在鎮遠土州北十里舊志州境〉
〈山之有名者凡四曰龍角曰水歸曰杜陽曰峺隴〉印山〈在都結土州南四里方正如印〉青
雲山〈在都結土州北一里以高聳入雲而名〉峙壁山〈在思陵土州東六里又紀牟山〉
〈在州東十里〉東陵山〈在思陵土州東四十里〉角硬山〈在思陵土州南二十里又〉
〈連珠山在州南三十里〉波漢山〈在土江州治後山勢起伏如波瀾〉白虎山〈在土〉
〈江州南一里又青龍嶺在州西一里〉公母山〈在土思州南一百二十里頂有兩峯極其高聳〉
〈如男女之像故名山有雲霧則晴皎潔則雨〉回山〈在土思州西南十里〉白樂山
〈在下石西州北一里峯巒聳秀林木蒼翠〉八峯山〈在上下凍土州西二里山有八峯並聳〉
披幹山〈在憑祥土州北二里有六尖峯〉羅高山〈在羅白土縣東二里又那瑾山在縣〉
〈東南十四里〉兒山〈在羅白土縣南十里〉青龍山〈在羅陽土縣東四里又白虎山〉
〈在縣西北六里一名白面山明隆慶五年土酋黃金彪作亂守兵討之彪奔隴門村白面山箐中食〉
〈盡就縛即此〉花山〈在上龍土司南〉白石山〈在明江廳東二里有巖瑩明邃廣石乳凝〉
〈結近巖又有透天洞〉古望山〈在明江廳南五里高百餘丈山嶺平廣四旁泉流極目百里相〉
〈傳漢征交阯常屯兵於山上其西五里有通天槽亦舊時安營之所〉獨山〈在龍州廳東五里屹〉
〈然獨立〉呌抱山〈在龍州廳南〉獅子山〈在龍州廳南隔河九里以形似名〉壯
山〈在龍州廳西四里來脈雄大左右有諸峯環衞〉軍山〈在龍州廳北六里盤踞南聳〉環
嶺〈在崇善縣西北舊縣南二里亦名盤環嶺〉柏嶺〈在左州南三里一名墨山巖其中虛敞曲〉
〈折盤旋可容百人〉雞公嶺〈在養利州東南四十里與陀陵廢縣接界萬山壁立極其高峻〉
㪚花嶺〈在養利州西三十里廣濶多花木〉蛇嶺〈在永康州陀陵廢縣東三十里路通〉
〈羅陽土縣〉風門嶺〈在寕明州東三十里層巒疊翠東西兩分為南寕太平孔道〉勾繁
嶺〈在佶倫土川南五里接都結土州界又下權嶺在州西接鎮遠土州界〉邱陽嶺〈在都〉
〈結土州西六十里與結安土州接界〉摩天嶺〈在土思州南十五里一名掛榜山奇峯鱗砌延〉
〈袤數十里惟中峯屹然其頂獨無樹木〉拱天嶺〈在上下凍土州南十里明統志山峻而長〉
〈綿延百餘里峯頭皆北向故名東南接交阯界〉橫山嶺〈在羅陽土縣南三十里〉秀嶺
〈在龍州廳西南九十里近安南高平七源州界〉鄧巖〈在崇善縣東一里人感谷巖在縣西一里〉
〈上有進寶石下瞰江流形如石關又鐘鳴巖在縣北一里〉雲巖〈在左州西南二十里四面平疇〉
〈一峯聳峙有石巖二層虛明高朗一名落成巖又名雲州山〉觀音巖〈在養利州東四十里〉
〈去地十餘丈巖地平濶可坐百餘人又有觀音巖在茗盈土州東十里〉飛仙巖〈在土思州〉
〈西二十里接寕明州界〉咘隴巖〈在明江廳北二十里接上龍司界峻深數十丈附近村民〉
〈貯粟其中以備不虞又白馬洞在州南三十里中甚宏敞〉仙巖〈在龍州廳東一里許石山突起〉
〈巖窟清幽〉榜免洞〈在養利州東二十里樹木蔥蔚土官時舊置峒官後廢〉武能洞
〈在養利州東三十里二山夾冰極為阨塞〉隴慢洞〈在養利州北十五里萬山環列僅通一路〉
〈中有水穴奇勝〉白馬洞〈在寕明州西南二十五里石山突起中穿一洞有水從洞中出深十〉
〈餘丈夏冷冬溫又有白馬洞在明江廳南三十里中甚宏敞〉雲門洞〈在萬承州南五里外〉
〈嶙峋而內寛敞北廣南狹為徃來孔道〉羅迴洞〈在龍州廳西明嘉靖中討交阯分兵出羅〉
〈迴洞為左哨即此〉紫霞洞〈在龍州廳南三十里高二丈許濶幾二丈大江水經其下〉石
門〈在崇善縣北三里有石突立江上中通如門〉弄月石〈在養利州東南二里田中一大〉
〈石高如臺圓如月上下相映人登其上如在月中一名弄月臺〉左江〈在府城一名麗江俗名〉
〈府前江明統志府前江發源廣源州合七源州水厯龍州下思明㑹崇善縣水流經府前西轉合右〉
〈江之水入邕州又雲左江發源交阯界流五百八十里至古萬塞下流九十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
〈合舊志左江源出交阯高平府界流經上下凍土州南曰大源水又東入龍州界為龍江繞州前而〉
〈出江口合明江入崇善縣界謂之麗江繞府城西南東三面又東經左州界入南寕府新寕州界〉
〈按明統志分府前江左江為二誤〉舊縣江〈在府西北上源曰邏水自安平太平二土州流〉
〈入明統志邏水在太平土州北旋統州治其源有三邏水自下雷土州發源東流龍水自安平土州〉
〈東南流教水自思誠廢州南流三水合流於此經崇善縣入左江舊志舊縣江一名崇善江即思誠〉
〈太平土州諸水合流經故縣北又東南入左江又有崇善水源出崇官山流入舊縣江〉橋龍
江〈在左州東源出陀陵廢縣三清山合諸水東南流繞州冶又南入左江瀕江之田頼其灌溉〉
州前江〈在養利州南源出萬承土州界西至州前合通利江又有武陽溪亦曰洞溪源出武〉
〈安洞西南流至州南入通利江溉田甚廣〉潤江〈在養利州西北自龍英土州流入亦合通利江〉
綠甕江〈在永康州南十里源出陀陵廢縣綠倥山東北流繞州南合思同州水又東經羅陽〉
〈土縣西為䭾排江又南至新寕州界入左江淺窄不通舟揖〉通利江〈在龍英土州治前明〉
〈統志其源有三一自西北一自西南一自筆架山三水至州前合流經養利州厯崇善縣入左江舊〉
〈志一名大利江亦曰利水自龍英筆架山發源東南流經全茗土州西又東南逕茗盈土州峺灣界〉
〈又南逕養利州西北思誠廢州東又東南逕太平土州東又南入左江〉明江〈在土思州南二〉
〈里自遷隆峒西北流入西流經寕明州東又北合龍江明統志源出十萬山流繞思明府治南又北〉
〈流一百八十里入龍州龍江石多水淺大舟難行〉教水〈在廢思誠州南今崇善縣境源出養〉
〈利州西流入境繞州治前分為二水至州西南入安平土州界合隴水中有石灘〉伍澗水
〈在永康州陀陵廢縣南源出縣西北山嶺背東南流經縣治南又南至新寕州界入大江〉淥零
水〈在永康州南思同廢州西南入大江〉隴水〈𡉄安平土州南有二源一自交阯高平府流入〉
〈一自下雷土州流入二水合流逕州治前又東南入太平土州界合邏水石壁滿江灘惡水淺不通〉
〈舟楫〉綠降水〈在萬承土州西南十里源出州東南境環繞州前又西入養利州界合通利江〉
〈亦名玉帶水〉咘黎水〈在萬承土州西北六里源從州西北來厯九潭穿山而出合玉帶水〉
〈亦名連珠水少東又有文秀水源出州西亦南入玉帶水〉北咘水〈在萬承土州北源出州西〉
〈北剝布村東流入神湖〉澗水〈在茗盈土州南源出觀音巖過巖穿洞直抵州南又有三小澗〉
〈水出山谷間亦至州前合流入養利州界其水狹小石崖層曡不通舟楫〉咘顯水〈在全茗土〉
〈州東一作波顯江源出州東北境分為二水一西南至州泉合波壤江一南流入茗盈土州界引流〉
〈溉田波壤江在州東源出州西北西南流經州前又西入通利江〉咘卑水〈一名澗水源出〉
〈都結土州境山中西南流經佶倫土州南又西南經結安土州南為堰水因土人堰水溉田而名又〉
〈南入全茗土州界又有小水源出隴均等山繞佶倫土州前東入果化土州界入右江〉淰削
水〈在思陵土州東二十二里源出那河隘又角硬水在州南源出角硬山北流二十里與淰削水〉
〈合〉歸安水〈在土江州東源出上思州流經州境又綠眉水在州南皆入在江〉隴冬
水〈在羅白土縣前源出兒山流入左江〉岜營水〈在龍英土州東自都康土州流入合〉
〈通利江〉小水〈在明江廳南源出交阯丈淵州界與慿祥土州水㑹於州南又東經下石西土〉
〈州至寕明州界入明江皆石積小溪不通舟楫〉東湖〈在寕明州北二十一里〉神湖
〈在萬承土州東北五十里濶數里長十餘里接隆安縣界一名廩塘舊屬宣化縣明正德中為州所〉
〈據〉靈波〈在養利州北源出茗盈土州界山石中流至州北明萬厯末知州王淧嘗引之以溉〉
〈田〉潘恩波〈在全茗土州南一里源出山根峭石之下〉龍潭〈在左州南三里〉星潭
〈在萬承土州西六里有九潭相連其圓如星𣾀流山麓穿山而出〉龍馬泉〈在府治南其水〉
〈清碧南入麗江相傳有神龍化馬於此故名旱禱輒應又廣濟泉在府北二十里青連山陰〉龍
井泉〈在崇善縣東十餘里深丈餘下通府前江〉龍泉〈在左州東二里龍泉山下湧出不竭〉
〈滙而為池北流合橋龍江灌田凡數百頃又有龍泉在龍州廳南三十里古甑洞洞民引以灌田〉
石巖泉〈在養利州城中從石中出與城東門外潭相通水溢而入於江〉呼水泉〈在養〉
〈利州西三里山下石巖中凡牧童過此呼之即湧出尺餘飲訖即不復見〉翠壁湖泉〈在萬〉
〈承土州東二十里衆山環繞其中一峯有泉寛深四尺餘每日或三潮五潮利濟一方〉思巖
泉〈在萬承土州西五里有二源溉田萬畝〉馬跑泉〈在土思州西明統志元鎮南王討占〉
〈城師還至思明士卒飲明江水而病禱於神忽馬跑泉涌味甘美遂甃為井又名太子泉明洪武初〉
〈建樓其上〉巖磨井〈在鎮遠土州治南水泉清洌人皆仰給又州境有小澗水可灌田〉
︹古蹟︺思誠故城〈在崇善縣境唐書地理志羈縻思誠州𨽻邕州都督府寰宇記在邕州西〉
〈陸路四百五十里管縣三明統志宋為上思誠下思誠二州後併為思誠一州𨽻太平砦土夷考古〉
〈名恩上明洪武初土官趙斗凊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世職設流官州同佐之雍正十一年〉
〈裁移崇善縣丞駐守 按唐宋志並作思誠明志作思城近時始訛作恩城古恩城在合田州界非〉
〈此地也〉崇善故城〈在今崇善縣西北六十里土夷考故地名崇山明洪武初土官趙福〉
〈賢歸附授知縣世襲宣德元年福賢子暹叛攻破左州據村峒四十餘所帥臣顧興祖誅討之八年〉
〈始改流官嘉靖十七年徙入府郭今故址猶存〉左州故城〈在今左州東唐書地理志邕州〉
〈有羈縻左州土夷考古地名左陽明洪武初土官黃勝爵歸附授知州世襲設流官吏目佐之天順〉
〈中以爭襲相仇殺成化十三年始改設流官遷治於思崖村正德十五年知州李欽承又遷治於古〉
〈攬村即今治通志故治在今州東十五里〉龍州故城〈在龍州廳東北唐書地理志安南都〉
〈護府有羈縻龍州明統志宋置故城在今州東北一百里元𥘉築大徳中遷治龍江為今州治〉養
利故州〈在今養利州北土夷考古名厯陽明洪武初土官趙日泰歸附授知州世襲宣德三〉
〈年其裔趙文安侵掠鄰境服辜七年改置流官舊志有舊州村在今州北上甲又通域村在州西北〉
〈接龍英土州界弄豆村在州東北下甲三處皆有舊州故址〉太平故州〈今太平土州治〉
〈土夷考古地名匏陽明洪武初土官李以忠歸附授知州世襲設流官吏目佐之 本朝仍予世職〉
萬承故州〈今萬承土州治通志唐置萬承萬形二州宋省萬形入焉隷太平砦土夷考古〉
〈地名萬陽明洪武初土官許郭安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州同佐之〉茗盈
故州〈今茗盈土州治土夷考古地名舊峒明洪武初土官李正英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
〈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全茗故州〈今全茗土州治土夷考古地名連岡明洪武初土官〉
〈許𣸸慶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鎮遠故州〈今鎮遠土州治〉
〈土夷考古地名古隴明洪武初土酋趙勝昌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
思陵故州〈今思陵土州治唐書地理志羈縻思陵州𨽻邕州都督府土夷考明洪武二十〉
〈一年土官韋元夀奏請建州以捍邊境從之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手舊職〉江州故州
〈今土江州治土夷考古地名江陽明洪武初土官黃威慶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
〈官州判佐之〉石西故州〈今明江廳治唐書地理志邕州都督府有羈縻石西州明統志〉
〈宋分置下石西州因以此為上石西州通志明洪武初以土官趙姓者領州事後更趙何黃三姓皆〉
〈絶改設流宮𭔃治於太平府城天啟三年以州僻小罷正官以府通判兼理州事 本朝雍正七年〉
〈改流設明江同知駐此〉下石西故州〈在今下石西州東南界通志其先開鴻宋時有〉
〈守禦功為知州元為峒兵千戶明授知州世襲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舊州本治陵鸞〉
〈二村之間萬厯間為思明州所奪知州閉國藩始遷於此〉故波州〈今安平土州治唐書地理〉
〈志羈縻波州𨽻邕州都督府宋史地理志初安平土州曰波州皇祐元年改屬邕州都督府土夷考〉
〈古地名安山明洪武初土官李郭佑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州判佐之〉故
凍州〈今上下凍土州治九域志左江道有羈縻凍州土夷考古地名凍江元至元二十年上凍〉
〈土官張紹下凍土官馮禧祚叛命龍州土官趙怙從討平之因合為一州以怙從為知州明洪武初〉
〈怙從歸附復授知州世襲設流官吏目佐之 本朝仍予舊職〉思明廢府〈今土思州治唐〉
〈書地理志羈縻思州𨽻邕州都督府通志明洪武初思明總管黃忽都歸附授知府世襲設流官同〉
〈知佐之 本朝順治十六年土官黃戴歸附仍予舊職雍正九年降府為州移治伯江哨〉思同
廢州〈在永康州西南唐書地理志思同州𨽻邕州都督府宋史地理志邕州羈縻思同州屬左〉
〈江道土夷考明洪武初土酋王克嗣歸附授知州世襲設流官吏目佐之萬厯中黃天錫裔絶無繼〉
〈因併入永康舊志今為思同村北至永康州十五里〉上懷恩廢州〈在龍英土州西南明〉
〈統志元省上懷恩州入龍英通志今州西南有舊州村即其遺址〉廢祿州〈在思陵土州東〉
〈南唐書地理志安南都䕶府有羈縻祿州九域志屬左江道舊志在太平府東南二百餘里宋屬太〉
〈平砦元屬思明路明洪武初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復置尋沒於交阯永樂二年開復宣德二年又〉
〈沒於安〉思明舊州〈今寕明州治土夷考元末土酋王鈞夀本思明府酋同族明洪武初〉
〈歸附授知州世襲設流官吏目佐之成化中思明土府黃竤作亂四傳至黃泰竊據州地其裔黃思〉
〈降復與思明土知府黃承祖爭地相仇因改屬太平府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以其後裔不法改設〉
〈流官同知歸太平府管轄〉永康故縣〈在今永康州北土夷考古地名康山明洪武初土官〉
〈楊榮賢歸附授知縣世襲成化八年改設流官萬厯二十七年併思同州入之升縣為州舊志有舊〉
〈縣村在今永康州北蓋改州時移治也〉羅白故縣〈今羅白土縣治土夷考明洪武初土〉
〈官梁敬賓歸附授知縣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羅陽故縣〈今羅陽土縣治土夷考古地名〉
〈福利明洪武初土官黃宣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典史佐之〉陀陵廢
縣〈在永康州西南六十里宋置屬古萬塞土夷考古地名駱駝明洪武𥘉土官黃富歸附授知縣〉
〈世襲設流官典史佐之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併入永康〉太平砦〈今府治九域志邕州太平〉
〈砦在州西五百里土夷考元至正間太平路為上思酋黃英衍所據因遷治於䭾盧村明洪武二年〉
〈歸附設流官知府統之復還舊治舊志府城一名壺城以麗江自西北來經城南復折而東北屈曲〉
〈如壺也䭾盧村今在城東北三十里〉龍英峒〈今龍英王州治明統志宋為龍英峒隷太平砦〉
〈元建為州隸太平路土夷考古地名英山明洪武初土官趙世賢歸附授知縣世襲 本朝仍予舊〉
〈職設流官州同佐之〉佶倫峒〈今佶倫土州治土夷考古池名那兠明洪武初土官馮萬傑歸〉
〈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 按明統志佶倫之佶與結安都結皆作結字〉
〈新志作佶蓋傅訛也〉結安峒〈今結安土州治土夷考古地名營州明洪武初土官張仕榮歸〉
〈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都結峒〈今都結土州治土夷考古地名〉
〈渠望明洪武𥘉土官農威烈歸附授知州世襲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吏目佐之〉憑祥峒
〈今憑祥土州治土夷考明洪武初土官李昇內附十八年授昇子應知縣世襲嘉靖中以縣當交阯〉
〈要衝升為州 本朝仍予舊職設流官州判佐之〉受降城〈在今明江廳北五里明成化間〉
〈征交阯受降之所〉況村〈在思州西明成化中思明庶孽黃紹治兵況村殘思明州及下石西〉
〈上石西州並據府治宏治十八年討平之紹子文昌復肆惡遷府治於況村築城拒命尋復討擒之〉
銅柱〈在憑祥土州南接交阯界相傳唐時安南都䕶馬總所立〉
︹關隘︺壺關〈在崇善縣北三里縣城三面臨江惟北通陸江流屈曲形如壺口明正德三年知府〉
〈胡世寕置關於此用石甃築東西跨河本朝設新太營撥兵防守為城北之保障〉保障關
〈在崇善縣東北四十里又有威震關在縣東衣甲山下一名伏波關相傳馬援征交阯時所築〉鎮
南關〈在憑祥土州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大南關即界首關也左右石山高插雲表中設關兩旁〉
〈建城一百十九丈關外三十里即坡曡驛為越南入貢之道〉平南關〈在今龍州廳西南九〉
〈十里又有水口關在廳西北九十五里關外大河舟楫直達交阯舊時封禁 本朝乾隆五十六年〉
〈復准開關通市由同知給腰牌放行有兵防守又有合石關在廳西北百里〉懷村隘〈在養〉
〈利州西四十里接思誠州界夷人由此出入最為要害〉潤村隘〈在養利州西北三十里接〉
〈龍英土州界〉那肖隘〈在寕明州南相近為扳立隘又有東門隘扣山隘羅隘板卻隘板増〉
〈隘板龍隘板標隘在州西南皆接越南界有兵防守〉普眉隘〈在太平土州西南相近又有角〉
〈隘押隘雍隘吞果隘皆與龍州接界〉零隘〈在安平土州西北二十里一名零峒又古鐙〉
〈隘在州西北三十里一名古鐙峒又州境有八隘下淡隘上淡隘在州東多烈隘在州東南痛含隘〉
〈探考隘乜村隘底躭隘參村隘在州北皆有土兵防守〉𫵼猛隘〈在全茗土州西五里接龍〉
〈英土州界又魯碌隘在州西北𫵼爛隘在州北皆接龍英上州界〉鄙隘〈在龍英土州西二十〉
〈里又隴宏隘呌顯隘在州西𫵼蜈隘隴扎隘吞白水隘在州西北躭隘在州北古對隘在州東北〉
那河隘〈在思陵土州南三十里接交阯祿州界〉辨強隘〈在思陵土州北四十四里〉
〈接思州界亦曰辨強峒〉淰梯隘〈在思州東一百二十里與廣東及越南交界又淰乞隘䭾〉
〈演隘䭾膚隘在州南黎龍隘那曽隘在州西南權相隘在州東南皆有兵防守〉𫵼花隘〈在上〉
〈凍土州東三十里又布局隘在州東三十里皆接越南界有兵防守〉岜口隘〈在憑祥土州西〉
〈南十里又絹村隘在州西二十里平公隘在州北四十里皆有兵防守〉那懷隘〈在龍州西〉
〈南六十五里相接為閉村隘又有那曳隘敢村隘𫵼宜隘在州西俸村隘斗奧隘唵咘隘在州北皆〉
〈逼近越南僻路有龍憑營官兵及土兵防守〉武德隘〈在上龍司西北相接為奇村隘隴久〉
〈隘又有供村隘那苗隘把乜隘暖塞隘並在司北俱與越南交界有兵防守〉由隘〈在今明江〉
〈廳西三十里土名竻竹根與越南文淵州接界有兵防守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請開關通市奉〉
〈 㫖允准〉羅岳隘〈在今明江廳西北三十里〉䭾盧巡司〈在崇善縣東北一百〉
〈三十里元末曽徙郡城於此為太平入境門戶 本朝乾隆四十四年置〉馗纛營〈在府西南〉
〈一百二十里明萬厯四十二年置今有都司駐防〉龍憑營〈在府西一百八十里有都司駐〉
〈防〉
︹津梁︺迎暉橋〈在府城東〉大興橋〈在太平土州治前相近又有南平橋〉武安洞
橋〈在萬承土州西〉通利橋〈在龍英土州南跨通利江〉通津橋〈在龍州明統志在龍〉
〈州東相近又有枕流橋〉南津渡〈在崇善縣南門外舊名府前渡路通思州思陵州江州上〉
〈思州忠州〉䭾河渡〈在下龍司明統志在龍州東四十里即龍江津濟處〉
︹隄堰︺大陂〈在崇善縣科派村側疏為二溝左達周那右達澤岸縣之田畝多賴灌溉〉靈陂
〈在養利州治〉造波〈在永康州南二里〉
︹祠廟︺李公祠〈在府城外下郭祀元太平路總管李維屏〉三公祠〈在府城北門內祀明〉
〈翁萬達胡世寕郭湍〉伏波祠〈在崇善縣治東〉周守祠〈在左州通天巖祀明知府周墨〉
班夫人廟〈在府城上郭明統志夫人谿峒世家女嘗以兵助馬伏波平徴側徴貳郡人祀〉
〈之祈禱無不靈應〉龍神廟〈在府東城外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知府查禮建一在寕明州〉
〈乾隆五十四年巡撫孫永清建〉
︹寺觀︺積慶寺〈在府北元大厯中建〉
︹名宦︺︹明︺汪浩〈正統中為養利州判撫御得宜考滿土司乞乆任吏部將格之帝曰治蠻俗不〉
〈可拘常法從之〉羅爵〈吉水人宏治中知養利州凡州之壇壝橋梁諸興作自爵始又訓民以學〉
〈風俗丕變〉胡永清〈仁和人正德中知太平府太平土知州李璿數殺掠吏民永清密儌龍英〉
〈土知州趙元𡏟擒之思明叛族黃文昌四世為逆殺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永清發兵討之文昌懼〉
〈歸所侵地降土官承襲長吏率要賄不時奏以故諸酋怨叛永清令生子即聞府應世及者年十嵗〉
〈以上朔望謁府父兄有故按籍請官於朝土官大悅〉周墨〈太倉人嘉靖三年知左州值田州亂〉
〈後州邑彫敝特甚墨為開田鑿井築城建學州有虎患移文於神虎自投城中捕殺之〉劉永
祚〈武進人崇禎中知養利州有惠政〉
︹本朝︺黃層〈同安人康熙十八年知養利州時吳逆之變偽將圍州城層與新太營守備固守尋〉
〈突圍出身受重創猶斬賊數人墜橋執不屈死〉屠嘉正〈桐鄉人雍正甲辰進士知大平〉
〈府時思明土知府黃珠以所屬五十村寨請歸同知管轄土民不知歸流之便從其黠者為變掠土〉
〈署而殺其私屬議者命嘉正徃攝土府事而整旅待之嘉正徑入布朝廷恩威土民悉定乃密訪亂〉
〈首送寘法因請降思明府為思州土州〉查禮〈宛平人乾隆二十三年知太平府邊郡俗悍以〉
〈文教柔之建麗江書院學政行署遂得按試如他郡在任八年多所興創習俗丕變家尸祝焉〉
︹人物︺︹明︺鄧祥龍〈崇善人㓜孤貧以糧役為邑令所笞𡚒志從師析薪汲水以代脩脯後舉〉
〈於鄉知寕州有惠政〉宋瑚〈崇善人成化中舉於鄉知樂昌縣值𡻕飢民絶食瑚立法賑濟度其〉
〈地可藝麻菜給種令民種之菜熟全活甚衆人呼為宋公菜〉宋珊〈崇善人㓜失父事母以孝〉
〈聞由太學生授𫎇城縣丞㑹江北大飢奉檄賑濟區畫周悉活民無算已而流賊四起珊練民兵拒〉
〈敵𫎇城賴以安全〉鄧宗孔〈崇善人嘉靖進士授都察院都事遷知金華府政治有賢聲〉
何埕〈崇善人事父母至孝嘉靖時詔加旌奬〉林翔鳳〈崇善人萬恩中舉於授永平〉
〈府推官決獄多所平反察劾不憚權要遷貴州僉事尋擢山海關副使以功賜蟒玉及歸門第卑隘〉
〈如昔人益重其操〉趙壅〈崇善人由𡻕貢授桂林訓導常念麗江喪祭過侈乃取考亭家禮酌〉
〈以俗宜編為喪禮儀節鄉人翕然從之卒祀府學鄉賢祠〉岑珍〈崇善人由監生知臨高縣聽訟〉
〈不事擊斷惟勸諭之使自解釋訟日以稀在官三年民甚德之〉
︹本朝︺麥士奇〈崇善人康熙已酉舉於鄉性至孝時狼兵蹂躪合境皆逃士奇母老不能行乃〉
〈躬負母夜走四十里入那寅山以避母卒哀毀骨立〉熊恩紱〈永康人乾隆進士官直𨽻大名〉
〈道五十一年逆匪段文經等糾衆刦庫恩紱死之事 聞 詔給卹典〉
︹流寓︺︹明︺解縉〈吉水人永樂初為翰林學士以諫用交阯兵出為廣西叅議尚書李至剛誣縉〉
〈怨望謫交阯過思明留寓太子泉與土官黃廣成賦詠𡻕餘而去〉
︹列女︺︹明︺黃佶妻劉氏〈崇善人佶死劉矢志撫孤佶弟億亦早死妻程氏以死自矢時〉
〈稱雙節又同縣魏蘭妻趙氏程擇妻鄧氏俱夫亡守節〉
︹本朝︺鄧汝明妻劉氏〈崇善人夫死子甫數𡻕氏以紡績為生兵變子為賊所擄嵗大〉
〈饑鄰人邀劉領賑粥劉已不食五日曰吾生平未嘗外出今雖飢矣豈可忍恥以生乎投河而死〉
張仲友妻梁氏〈崇善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梁有松妻韋氏均乾隆年間 旌〉胡
日熙妻蘇氏〈養利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十九年 旌〉梁聨晉妻陸氏
〈永康人夫死不食卒與同州郭觀泰妻覃氏均乾隆年間 旌〉譚珣妻段氏〈寕明人夫〉
〈亡偕妾馮氏守節與同州譚宙儀妻黃氏蔣軔美妻葉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範妻吳
氏〈太平土州人夫亡守節與同州李玉待妻趙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子宣妻趙
氏〈安平土州人夫亡守節乾隆七年 旌〉何兆麟妻黃氏〈永康人夫亡守節與〉
〈同州梁永超妻凌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艻竹 木綿 刺桐 芭芒草 杭藥 烏蛇
〈明統志府境皆出〉錦地羅 金汁木 塞住藥〈明統志俱思明土州〉
〈岀〉馬〈府志諸土州皆貢〉金楛㰖〈金志安平土州出〉
︹苗蠻︺〈在寕明州男子初昏別欄另㸑習俗樸鄙在江州與民雜處男力作女反逐末在思州以〉
〈踏青為媒葬則歌舞而送〉狼〈府境多有之在崇善縣者椎髻徒跣昏葬炙牲鳴鑼以召戚屬征調〉
〈則為土兵在左州者蠻音掘䑕為肴在養利者男子尺帛東頭著革履其俗有火箭中人即傷在永〉
〈康者與在養利相似間有習漢文書者在太平土州居三街七甲在安平居四十三村在思誠居二〉
〈廂在茗盈距全茗二里許在龍英居二峒四季二皈及陸地諸村在萬承僇力田作在佶倫耕山俗〉
〈鄙在結安多貧瘠在都結樸馴畏法在思州與同在下石西風俗𮎰陋在慿祥所統皆狼兵人習〉
〈弓弩戶有蓋藏在羅陽火種刀耕暇則獵較〉㺜〈在思州與猺狼雜處風俗亦相同〉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臣〉鄭紹謙恭覆輯
前校對官〈臣〉鄭廷檢恭 校
��������������������
��������������������
��������������������
��������������������
��������������������
��������������������
大清一統志
鎮安府〈在廣西省治西南一千三百五十五里東西距三百四十一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思〉
〈恩府土田州界一百五十一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太平府龍英土州界〉
〈一百二十里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土田州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越南界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雲南土富州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古百越蠻地宋於鎮安峒置右江鎮安軍
民宣撫司元改鎮安路屬湖廣行省明洪武二年
改鎮安府屬廣西布政使司
廣西省領廳一州二縣一土州四
天保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奉議州界一百五里西至歸順州〉
〈界一百里南至向武土州界八十里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奉義州界九十里西南至歸順〉
〈州界九十里東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西北至小鎮安界五十三里 本朝乾隆三年置〉奉議
州〈在府東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六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思恩府土田州界一里西至本府〉
〈界一百五里南至土田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土田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土田州界三十五里西南至〉
〈向武土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土田州界一里西北至土田州界一百十里宋置奉議州元因之〉
〈明洪武五年省入來安府七年復置二十八年改為奉議衞尋罷衞復置州直隸廣西布政使司嘉〉
〈靖年間改屬思恩府 本朝雍正七年改設流官州判屬鎮安府〉歸順州〈在府西南七十〉
〈三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九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天保縣界四十四里西至小鎮安界一百〉
〈二十五里南至越南界六十五里北至思恩府土田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湖潤寨界八十五里西南〉
〈至越南界八十五里東北至天保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小鎮安界一百五十里元置歸順州明初〉
〈廢為歸順峒宏治九年復置州屬鎮安府嘉靖初直隸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初屬思恩府雍正七〉
〈年改設流官仍屬鎮安府〉向武土州〈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里東至太平府鎮遠土州界十五里西至天保縣界八十里南至都康土州界二十里北至思恩〉
〈府土田州界八十里東南至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二十里西南至上映土州界四十里東北至思恩〉
〈府上林土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奉議州界四十里宋置向武州屬邕州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洪武〉
〈間改置向武軍民千戶所三十三年復置向武州直隸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初屬思恩州雍正七〉
〈年改屬鎮安府〉都康土州〈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三十三里東至〉
〈太平府龍英土州界六里西至向武土州界九里南至龍英土州界七里北至向武土州界六里東〉
〈南至龍英土州界五里西南至上映土州界七里東北至向武土州界五里西北至向武土州界五〉
〈里宋置都康州屬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洪武間為夷獠所據建文元年復置直隸廣西布政使司〉
〈 本朝康熙三年屬思恩府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上映土州〈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
〈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向武土州界十五里南至〉
〈下雷土州界二十五里北至都康土州界八里東南至龍英土州界十八里西南至下雷土州界二〉
〈十里東北至都康土州界六里西北至向武土州界十四里宋置上映州屬邕州元屬鎮安路明洪〉
〈武初廢為上映峒萬厯三十二年復置州屬思恩府 本朝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下雷土
州〈在府南少東一百六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太平府龍英土州界四十里西〉
〈至越南界四十里南至太平府安平土州界五十里北至向武土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安平土州界〉
〈四十里西南至越南界四十里東北至上映土州界四十里西北至歸順州湖潤寨界二十里宋置〉
〈下雷州元因之後廢為下雷峒明初屬鎮安府嘉靖四十三年屬南寕府萬厯十八年復為下雷州〉
〈 本朝雍正十年改屬鎮安府〉小鎮安〈在府西一百五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
〈六十里東至思恩府土田州界七十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九十里南至歸順州界一百二〉
〈十里北至土富州界四十里東南至歸順州界五十里西南至歸順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土田〉
〈州界八十里西北至土富州界四十里即故鎮安峒地明永樂中分置土州屬思恩府後廢 本朝〉
〈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乾隆八年設土巡檢三十一年改流官通判駐轄〉
︹形勢︺高峯峻嶺環帶左右雷高據其左馬鞍翼其右
〈明統志〉
︹風俗︺性資梗執情義乖疏婚姻以牛酒為聘〈明統志〉地
生嵐瘴民多疾病民無定居務農為業開山耕種
三年一換〈新志〉
︹城池︺鎮安府城〈周二里有奇門三宋土築舊治在今治西明初移建今所 本朝乾隆二〉
〈年甃石 天保縣附郭〉奉議州城〈周二里有奇門三東面江土垣 本朝康熙九年乾〉
〈隆三十年重修〉歸順州城〈周三里門四明宏治間土築本朝乾隆八年改建石城十八〉
〈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重修〉向武土州城〈周三百步門一宋皇祐間土築明萬厯重〉
〈建〉都康土州城〈周一里有奇門三無濠宋乾興間建〉上映土州城〈環治〉
〈皆山唯北面平衍宋皇祐間築石牆又內築士牆周里許正北一門 本朝康熙六十年改南向周〉
〈二百四十步東西南三門乾隆四十三年修〉下雷土州城〈石砌內外二重內城廣二〉
〈百十四步外城二百二十六步東南北各一門西面倚山宋皇祐間建〉小鎮安城〈土垣〉
〈明永樂間建〉
︹學校︺鎮安府學〈在府治東北 本朝康熙七年建雍正元年遷城內嘉慶四年重建東郊〉
〈外入學額數十二名〉天保縣學〈附府學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定入學額數四名〉奉
議州學〈 本朝雍正二年建乾隆六年改建州署東南無學額附府學〉歸順州學
〈在州城東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入學額數四名〉秀陽書院〈在府城東𨵿 本朝乾隆〉
〈十年建〉
︹戶口︺〈額編人丁無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十八萬七千四百二十一名口計四萬六千二百七十一〉
〈戶〉
︹田賦︺〈田地一千二百二十五頃七十八畝五分有奇又田㙔六千二百四㙔一伯一伍小半伍一分〉
〈額徵地丁正雜銀一萬一千二百二兩二錢四分三釐遇閏加徴銀八十三兩四𨤲米二千二百六〉
〈十八石七斗八升三勺〉
︹山川︺雲山〈在府署後形勢環抱層曡如雲旁有獨秀峯峻插天表〉扶蘇山〈在天保縣〉
〈東十五里相傳為天下十大名山之一其巔可望見日出處〉東山〈在天保縣東四十里奇峯〉
〈絶壁高峻插天又東為崇山層巒曡翠高出雲表下有隴桑隘〉倫山〈在天保縣南九十里峯巒〉
〈樷翠上逼天際近向武土州界又稍南為盤石山四山環拱中有洞方廣五六里中聳一峯蔚如玉〉
〈筍郡稱奇景〉馬鞍山〈在天保縣西三里山有神異土俗遇水旱輙祈禱於此〉梅山
〈在天保縣西三十五里下有水流入馱命江〉敢山〈在天保縣西五十里下有泉水〉鑒山
〈在天保縣西七十八里峯巒秀麗林木幽深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居人資以灌溉〉岜筆山
〈在天保縣北上有數峯相連〉馬涼山〈在天保縣北九十五里兩山對峙〉石門山
〈在奉議州明統志在奉議州東南六十里今無此山疑州東南有三板坡在垢例城頭與田州接界〉
〈者是〉唏沙山〈一作咘沙明統志在奉議州南十里〉破山〈在奉議州南五十里接土田州〉
〈界中有一徑破分山脊故名〉高更山〈在奉議州西三十五里四面羣山聯接東西穿徑〉
更梯山〈在奉議州西七十里石徑危峭過者必架梯棧以行郡志高更山更梯山俱作峺〉
蓮花山〈在奉議州北三十里形如蓮花南北穿徑〉蒼崖山〈在歸順州東十里卓立田〉
〈間其形如筍高不可仰視下有巖洞〉岜遠山〈在歸順州東南八十里懸崖百丈山巔有水循〉
〈崖漰湃而下如白練然即流珠水也〉獅子山〈在歸順州南二里其形如獅橫臥江心二水分〉
〈流其旁為一州鎖水之勝〉排磨山〈在歸順州南三十里峭壁百餘丈下有泉水流入蓮塘〉
騰煙山〈在歸順州西十里一山突兀峭壁環其三面下有瀦水深數十丈流分三派各長一〉
〈二里〉嶺衞山〈在歸順州西一百五十里榮勞峒地高聳延亘攔隔交趾為一州捍衞故名〉
照陽山〈在歸順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州界羣峯聯絡惟此突然高聳峭壁險𡾟無路可上中〉
〈有石洞正含朝旭虛敞清幽可坐百人洞西逹小鎮安峒界〉鳳凰山〈在歸順州北二里山〉
〈頂有石峩如鳳冠故名竹木森茂百鳥叢集唯鷹鷂未嘗至〉魁嵩山〈在歸順州北九十里〉
〈山勢高聳〉武城山〈在向武土州東四十五里尖峯峭石下有小巖〉箇豪山〈在向武土〉
〈州南十五里下有清泉〉淰透山〈在向武土州西南二十里峯巒層曡與上映土州分界大〉
〈乃溪出此〉獨嶐山〈在向武土州北四里平陽獨峙石壁嶙峋中有三巖俱懸梯而上〉上
旱山〈在向武土州北十五里下有泉〉塘濱山〈在向武土州東北五十里山下有峒每遇〉
〈朔望嘗聞鼓吹聲下有泉流魚不可食〉坡州山〈在向武土州東北九十里明統志在舊富〉
〈勞縣北三里山形如虎一名虎山〉伏店山〈在都康土州東一里〉獨山〈在都康土州東〉
〈四里舊州後屏也一山獨立故名〉岜望山〈在都康土州東七里石峯嵯峩人跡罕至〉咘
灘山〈在都康土州西下有咘灘潭〉鞏佛山〈在都康土州西六里仙橋水出此又鴉咋〉
〈山在州西北六里〉隆滿山〈在都康土州北為州治後障蒼翠如屏林木陰翳〉妙訣
山〈在都康土州北二里聳插霄漢為一州之望〉鼎獨山〈在都康土州北八里山下有穴〉
〈名龍潭又唏顯山在州北十里〉岜風山〈在上映土州治東附城又唏㡳山在州西附城下俱〉
〈有泉〉軒山〈在上映土州南四十五里〉地軸山〈在下雷土州南一里〉天關山〈在下〉
〈雷土州北一里〉末山〈在小鎮安西三十里山勢延亘山外即雲南界〉大魁山〈在小鎮安〉
〈西北五十里崔巍高聳者月山在小鎮安西八十里高聳屏列如城頂平可居百家有泉湧出四圍〉
〈石壁惟一路可通〉雷高嶺〈在府南八十里跨連上映土州界巒嶺高亘儼如界限〉連
珠嶺〈在奉議州西北三十里迤邐平步四十餘里〉蒼盂嶺〈在向武土州東二十五里〉
〈高峯曡嶂四時煙霧人跡罕到〉黒巖〈在府南一里石室幽暗入者迷不能出〉感馱巖
〈在小鎮安北一里明統志周二十餘丈中有石柱大如盤又名盤石巖其側有鎮安峒○〉馱命
江〈在府城西南五里源出馬鞍山東流經奉議州南為滿也江以地有滿也城為名東流入右江〉
〈兩岸皆山中多亂石不通舟楫〉歸順江〈在府城之西歸順峒側舊志其源出梅山東入馱命〉
〈江〉右江〈在奉議州東北自田州流入東南入上林土縣界〉枯榕江〈在向武土州南〉
〈二十里源出箇豪山東流經上林土縣界入右江〉浤渰江〈在向武土州北明統志自太平〉
〈府流入與多罕泉枯榕江合新志一名大乃溪源出淰透山下東北流遶州治前又東南經舊州南〉
〈至上林土縣界入右江〉岜爐江〈在都康土州北明統志在州西四里新志謂之岜營水源〉
〈出州西北岜營坡從地穴湧出名曰龍潭溪流成川東入龍英州界合通利江〉黒洞水〈在府〉
〈城南二百餘步明統志洞中有水長流不竭〉龍潭水〈在歸順州東北一里源自山下石穴〉
〈湧出長流成川繞州而南入交趾高平府界不通舟楫〉流珠水〈在歸順州東八十里源〉
〈岀岜遠山如珠璣磊落而下流經湖潤寨界西下雷州東合邏水〉鵝泉水〈在歸順州西十〉
〈五里源出平地相傳昔有神鵝攪田間溝洫成潭深十餘丈闊數倍之泝流成川上有小山林木蓊〉
〈蔚極為幽勝其水東南合龍潭水〉仙橋水〈在都康土州西六里接上映土州界源出鞏佛〉
〈山麓穿過仙橋繞州治前與唏灘伏店二潭水合流入龍英土州界又唏灘水在州西南源出咘灘〉
〈潭逶迤里餘合仙橋水又伏店水在州東源出伏店山穴南流入仙橋水〉邏水〈在下雷土州南〉
〈又東南入安平土州界〉末山水〈在小鎮安南三十里源出末山南流與勞山水合入越南〉
〈界〉吉烈水〈在小鎮安北四十里從山穴涌出北流合大魁山水入雲南界〉大旱溪
〈在向武土州北源出大旱山東北流經奉議州吉權城東為吉權溪又東北流入右江〉咘桑
泉〈在府西一百八十里〉咘來泉〈在府城北二十五里源出馬涼山東南流入馱命江〉多
恐泉〈在都康土州南六里〉鴉咋泉〈在都康土州鴉咋山下流入岜營水又龍潭水源〉
〈出鼎獨山下南流里餘入岜營水〉岜風泉〈在上映土州岜風山下又咘底泉在咘底山下〉
〈皆晝夜湧出夾州治而北合流又西南流入龍英土州界州中田疇賴其灌溉〉播龍溝〈在奉〉
〈議州東北三十五里又里賴溝在州東南五十五里漲涸不常皆與田州接界〉
︹古蹟︺鎮安故城〈在府西鎮安峒元志泰定三年鎮安總管岑修廣為其弟修仁所攻來告〉
〈命湖廣行省辦治之通志明洪武初土官岑天保內附世襲知府設流官首領佐之二年以舊治僻〉
〈遠移治廢凍州改鎮安府明末土官故絶府為富州賊沈文崇所據 本朝順治十八年討平之康〉
〈熙二年改置流官設通判管府事雍正七年省通判設知府〉奉議州故城〈在今奉議〉
〈州東南明統志宋置州屬廣西經畧安撫司元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舊城在州東十五里元大德〉
〈閒築洪武初遷於此石林村遺址尚存土夷考明洪武初奉議為土酋竊據七年向武土官黃志威〉
〈招撫有功兼轄州事世襲後土官故絶改設流官州判掌州事舊志有故州治在今州東南五十里〉
〈右江東岸垢例城頭〉歸順州故城〈在今歸順州南土夷考明永樂八年鎮安知府岑志〉
〈剛分其第二子岑永福領歸順峒事傳子瑛屢率兵報効宏治九年都御史鄧廷瓚奏言歸順峒舊〉
〈為州治洪武初裁革今其峒主每効勞於官乞復設州治授以土官知州從之仍增設流官吏目佐〉
〈之屬鎮安府嘉靖初又以瑛子岑璋奏請改屬布政司新志舊州治在今州南十里明宏治間築〉
〈本朝初移治計甲即故計峒也改屬思恩府岑氏世襲如故雍正九年改設流官〉向武土
州故城〈在今向武土州西北五里元築延祐間遷於岜捧村故址尚存土夷考宋皇祐中有〉
〈黃氏隨平儂智高因置向武州為土官世襲明洪武二年黃志威歸附仍世襲知州七年以志威有〉
〈功兼轄奉議州及富勞縣皆世襲宏治中奉議改流官而向武富勞羈縻如故新志州舊有土城在〉
〈州甲萬厯四十五年為土田州侵刧殘破因遷治於乃甲東去故治州甲四十五里〉都康故
州〈在今都康土州東土夷考宋時有馮氏世襲知州明洪武初夷獠作亂酋長馮原保出奔詔撫〉
〈還其子進福以安集民夷後復置州以授進福子斌世襲知州設流官吏目佐之新志宋州治在今〉
〈州東四里舊有土垣祥興中向武龍英二州侵占因還治於隆滿山下即今治〉下雷故州
〈今下雷土州治工夷考下雷州始自宋許天全隨狄青征蠻有功予土知州世襲後以失州印廢州〉
〈為峒明洪武初峒長許永通歸附調征有功仍予世襲萬厯中以地逼越南復升為州設流官吏目〉
〈佐之 本朝康熙十八年裁吏目許氏世襲如故〉小鎮安故州〈小鎮安舊治通志在〉
〈音峒明永樂初分岑氏後裔置宏治中移治於麽窰甲即今治〉武林廢縣〈在向武土州東〉
〈十里明統志元置永樂初省入富勞縣〉富勞廢縣〈在向武土州東北明統志在州城北〉
〈三十里元置洪武間沒於獠三十五年復置後併入向武州新志今名勞甲在州東北六十五里〉
上映峒〈在上映土州治土夷考宋皇祐中許公順以平儂智高功授知州世襲明洪武五年〉
〈許雲程因其叔華潛謀奪位出奔失印遂廢為上映峒仍屬鎮安府使雲程叔朝卿管峒事萬厯〉
〈三十二年許尚爵以從征功復升為土知州未頒印崇禎十年許桂芳又以平柳州功始得州印〉
〈本朝順治十六年許國泰歸附仍予世襲〉祿峒〈在歸順州西十四里〉
︹關隘︺蓮花關〈在奉議州北蓮花山與土田州接界〉照陽關〈在歸順州西北一百五十〉
〈里接小鎮安界〉隴桑隘〈在府東四十里崇山下接奉議州界〉倫隘〈在府南八十里倫山〉
〈接向武土州界〉鑒隘〈在府西七十八里又得馱隘在府西北八十里皆接歸順州界〉馬涼
隘〈在府北九十五里接土田州界〉頻峒隘〈在歸順州東南六十里又榮勞隘在州西七十〉
〈里屯隘在州南六十里上勾隘在州西南七十里皆接越南高平府界有兵防守〉峩漕隘
〈在歸順州東南六十里接湖潤寨界又有𫵼駢隘在州南八十里俱有兵防守〉那耨隘〈在向〉
〈武土州東五里又供隘在州西十里州境無險可憑明萬厯四十五年始於東西衝路橫築石墻十〉
〈餘丈中開門徑以為堵禦有兵防守〉呌空隘〈在都康土州東北六里與向武土州接界〉湯
士隘〈在上映土州東二里又乃隘在州西五里咘隘在州南七里撻隘在州東北六里〉穿
巖隘〈即亭嵩隘在下雷土州西南四十里接越南上琅州界〉平孟隘〈在小鎮安西南〉
〈相近有剝淰隘又有剝勘隘上下蓋隘在城西俱外連越南有兵防汛伯大懷隘打面梁那波者賴〉
〈者欣三村在城西南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設兵防守〉湖潤寨巡司〈在歸順州東南〉
〈二百七十五里明置土巡檢以岑氏世襲屬南寕府 本朝雍正十年改屬鎮安府乾隆十二年省〉
〈入歸順州三十一年設巡檢〉
︹津梁︺南定橋〈在府南又有馬橋硯橋〉積福橋〈在府北相近又有接送橋〉大石
橋〈在府城南門外鑒水經其下 本朝雍正十二年建〉通濟橋〈在奉議州東二里〉仙
橋〈在都康土州西鞏佛山與枯囚嶺對峙山腳相連中斷一垠溪流成川上有石板橫覆天然成〉
〈橋闊二丈長三倍之相傳古有仙人遊此〉伏濟橋〈在上映土州東北〉
︹隄堰︺那盎陂〈在天保縣東三里瀦水溉田〉劄空陂〈在都康土州西自爐泉水涌流〉
〈築為陂與州南黎塘皆有灌溉之利〉蓮花塘〈在天保縣南五里明統志其水四時不涸灌溉〉
〈之利甚溥〉
︹陵墓︺︹明︺岑天保墓〈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天保山麓洪武初授鎮安土知府世亂保境息〉
〈民世治恪恭奉上築城垣立法度勸農桑卹孤寡民懷其德遂以其名名山 本朝康熙年間郡民〉
〈請立祠祀之〉宋公墓〈失其名明季為奉議州判勤勞王事因征蠻寇死葬於州前街之左〉
〈 本朝康熙間州判刁玉為立碑碣置田祭掃〉
︹祠廟︺火神廟〈在天保縣西門內本朝乾隆十年建〉 龍 神廟〈在天保縣東南芳山〉
〈之上 本朝乾隆十九年建〉
︹名宦︺
︹本朝︺胡搢思〈廣濟人康熙十九年授鎮安通判時雲南土富州沈文崇之子紹基復作亂據〉
〈府城搢思抵任不得入隨具文請兵議𠞰賊聞風竄據上甲馬隘官兵未集賊復擁衆陷城與把總〉
〈知事皆被執搢思咬牙噴血厲聲罵賊遂遇害〉邵銓〈南陽人雍正四年任奉議州判時土寇羅〉
〈文罡㐲莽刧客漸復糾衆猖獗自號傲國公銓請發兵身先士卒直搗賊巢討平之商民鐫沐恩石〉
〈於道口以志不忘〉孔傳堂〈曲阜人雍正八年知府事時初升流府規制荒陋習俗頑鄙傳〉
〈堂勵精振作革除陋𡚁新文廟制祭器設義學社學公餘詔諸生講明大義又捐俸建大石橋於城〉
〈南郡民至今懷之〉
︹人物︺
︹本朝︺岑統巍〈天保人康熙十三年逆賊沈紹基再破府城殺通判後漢土兵畢集賊竊府印〉
〈遁踞隴暮峒時急圍恐毀印督將懸賞募能計取者統巍與黃志韜韋天錫共忿賊議捐軀應募白〉
〈督將曰印可得賞不敢邀願請輔行二人如印得當速進兵我三人自為計也遂詣賊巢詭出印賊〉
〈疑不與三人慷慨誓曰願以身質如印去而圍不解軀命在汝手乃出印授輔行者兵遽進賊恨三〉
〈人紿己弛備皆腰斬之〉韋天憐〈天保人幼奉孀母至孝母疾急醫不為下劑天憐哀懇〉
〈醫紿之曰此非藥餌能救除割肉可療夫憐遽持刀袒衣令妻割妻不忍乃自割股肉作羮進母病〉
〈果瘳〉李日瑤〈向武人康熙初吳逆變土田州乘勢侵向武時日瑤為鎮甲目役土官命率土〉
〈兵禦之日瑤奮不顧身力戰而死〉
︹列女︺︹明︺岑瑤妻李氏〈歸順人土官李琛女瑤為其弟所害李大歸母家誓死不嫁晝〉
〈夜嘗鎖外戶紡績自養守節以終〉
︹本朝︺岑氏〈字如寶鎮安府土官岑吉祥之女因父母無子不忍嫁父母再三諭之如寶泣訴己〉
〈志卒不字孝養終其身〉韋光燦妻黃氏〈天保人適郡首目光燦歸順官目忌其能〉
〈誣以事委官提訊燦枉死氏年二十六赴省控訴厯三載卒伸𡨚撫子天憐成立〉許富妻
梁氏〈鎮安土目梁成女富故歸順州人順治初歸順鎮安互相攻殺富密與歸順約為內應土〉
〈府覺之急遣成擒捕成賺女歸告以實且慰之曰兒尚少艾不患無佳壻也氏佯諾至暮潛歸哭語〉
〈富曰禍至矣我忍舍爾茍活乎成隨引土兵至氏與富俱死於火〉岑統巍妻黃氏
〈天保人統巍入賊巢賺印遇害氏聞痛哭幾絶逾年或諷他適氏曰吾夫以義死不相從地下者以〉
〈藐孤耳等速我死耶自是無敢言每歲時及統巍致命辰必設祭哭盡哀里人皆歎息泣下同縣〉
〈黃必金妻王氏黃當妻農氏黎正元妻韋氏黃漢妻黎氏許帥妻黃氏岑若鼎妻黃氏俱夫亡守節〉
梁應中妻黃氏〈歸順州人應中早亡甘貧守節〉黃袞妻黃氏〈向武土州〉
〈人袞土州官弟未娶時已納妾生男女各一妾亡娶氏年甫十九七月而袞歿撫遺腹子及妾子成〉
〈立同州韋應茂妻鄧氏夫亡守節孝養撫孤又黃道表女甫十歲父歿弟幼灌園養母至老不嫁〉
︹土產︺蠟 降香〈天保縣出〉方竹〈歸順奉議二州出〉白花蛇〈府志白質黑章〉
〈治瘋癩〉
︹苗蠻︺苗〈在奉議州者僻處山谷種旱稻及靛以染為業好蓄藏每歲終作窖於山隅或水滸貯禾〉
〈以備饑在都康州者男子以布繚頭暑猶被氈大領短裙女戴箬笠衣短衫裙長委地不諳漢語婚〉
〈葬殺牛為宴祭〉猺〈在天保縣聚居猺莊距城八十里語言與民同男女衣青衣婦女裹頭以花布〉
〈每歲元旦羣至官署撞鐘擊鼓跳躍戱於廳事前名曰祝豐年官犒以酒肉歡飲而散在奉議居州〉
〈屬之山老坡俗儉樸言語衣服與齊民無異在歸順有十二村婦女短衣大領寛袖在向武男婦草〉
〈履竹笠短衣長裙元旦互攜酒肉至親鄰家謳歌十日乃已冬日焚山晝夜不絶謂之火耕稻田無〉
〈幾種水芋山薯以佐食〉狼〈在上映土州種山獵獸食生飲血以牛腸渣滓為美味然性頗馴不〉
〈事剽竊服役輸賦謂之熟狼〉猓〈在天保縣喜居山巔短衣長帶性耐作苦婚嫁男以酒米牛鼠〉
〈為聘女家以竹簟鋤刀答之喪不為服哭三日而殮葬於村旁期年祭以狗歲時慶弔亦以狗鼠又〉
〈小鎮安有三百餘戶披髮山居服飾似猺〉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臣〉鄭紹謙恭覆輯
校 對 官〈臣〉李孚忠恭 校
�������������������������������
�������������������������������
大清一統志
鬱林直隸州〈在廣西省治西南九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
〈梧州府容縣界六十里西至廣東廉州府合浦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七〉
〈十里北至潯州府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廣東化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廣東合浦縣界〉
〈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潯州府平南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潯州府貴縣界九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七〉
〈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北流縣界三十里西至興業縣界四十里南至陸川縣界二十里北〉
〈至潯州府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陸川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興業縣界二十五里東北主〉
〈北流縣界七十里西北至貴縣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八千四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古百越地秦桂林郡地兩漢至晉為鬱林
合浦二郡地〈漢鬱林郡治布山縣在今潯州府〉劉宋分置南流郡
齊又分置定川郡梁陳時省南流郡隋平陳廢定
川郡為定川縣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分置南流
縣屬容州貞觀十一年徙牢州治南流兼領定川
縣天寶初曰定川郡乾元初復曰牢州屬嶺南道
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七年廢牢州省定川縣入南
流縣屬鬱林州〈時州治興業〉至道二年始徙州治南流
屬廣南西路元曰鬱林州屬廣西兩江道明洪武
五年省南流縣入州屬梧州府
本朝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領縣四
博白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陸川縣界七十里〉
〈西至廣東廉州府合浦縣界一百里南至廣東高州府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州界二十里〉
〈東南至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合浦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興業縣界〉
〈七十里漢合浦郡合浦縣地唐武德四年析合浦地置博白縣兼置南州六年改州曰白州天寶初〉
〈曰南昌郡乾元初復曰白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仍曰白州南昌郡政和初州廢縣屬鬱林州〉
〈三年復故紹興六年州復廢縣仍屬鬱林州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還屬鬱林州〉
北流縣〈在州東四十里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梧州府容縣界二十里西〉
〈至本州界十里南至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容縣〉
〈界七十里西南至高州府茂名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容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四十里漢〉
〈合浦縣地南齊永明六年置北流郡梁陳間廢為北流縣隋屬合浦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銅州貞〉
〈觀八年改容州開元中升為都督府並置容管經畧使天寶初曰普寕郡乾元初復曰容州元和中〉
〈徙州治普寕縣仍屬焉五代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改屬鬱林州 本朝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還〉
〈屬鬱林州〉陸川縣〈在州南七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北流縣界四〉
〈十五里西至博白縣界五十里南至廣東高州府化州界一百里北至本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化州〉
〈界一百十里西南至高州府石城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北流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博白縣界五十〉
〈五里漢合浦縣地梁陳間置陸川縣隋大業初省縣入北流唐武徳四年復置仍曰陸川縣屬南宕〉
〈州尋屬禺州唐末改屬容州五代宋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改屬鬰林州 本朝初屬梧州府雍正三〉
〈年還屬鬱林州〉興業縣〈在州西六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本州界二十〉
〈里西至潯州府貴縣界六十里南至博白縣界三十里北至貴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本州界二十〉
〈里西南至廣東廉州府合浦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西北至貴縣界二十五里漢鬱林〉
〈郡布山縣地三國呉分置隂平縣屬鬱林郡晉太康元年改曰鬱平宋齊至隋因之唐初屬貴州麟〉
〈德二年分置鬱州又析置興業縣屬之乾封元年改曰鬱林州天寶初曰鬱林郡乾元初復曰鬱林〉
〈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移州治興業省鬱平入之至道二年又移州治南流以興業〉
〈為屬縣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還屬鬱林州〉
︹形勢︺襟帶潯梧控扼蠻越山川環亘嶺表奧區〈州志〉
︹風俗︺知學務耕民俗儉朴〈方與勝覽〉民業於田逐末者少
納聘用檳榔疾病無醫藥〈新志〉
︹城池︺鬱林州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有濠宋築明洪武間増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乾隆〉
〈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五十六年重修〉博白縣城〈周四里門四唐武德五年土築〉
〈元至正十三年甃甎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雍正二年重修〉北流縣城〈周二里有奇門〉
〈三有濠明成化初重築本朝康熙三十五年修〉 陸 川縣城〈周一里有奇門二有濠明〉
〈永樂間土築成化二十一年甃甎 本朝順治十六年康熙五十八年乾隆十八年重修〉興業
︹學校︺鬱林州學〈在州治西宋至道二年建 本朝康熙初因舊址重建乾隆六年修入學〉
〈額數二十名〉博白縣學〈在縣治西南明嘉靖中遷建本朝康熙三年重建乾隆五十〉
〈七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北流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康熙元年重建乾隆五十一年嘉〉
〈慶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陸川縣學〈在縣城北明嘉靖中遷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
〈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舊額八名乾隆五十七年增四名〉興業
縣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年遷建 本朝雍正三年乾隆五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環
玉書院〈在博白縣東門外本朝乾隆十年建〉 天 一書院〈在北流縣南門外〉
〈本朝康熙元年建〉三峯書院〈在陸川縣南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石南書
院〈在興業縣學署前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建〉
︹戶口︺〈原額人丁三萬三千九百一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五十六萬一千四百三十五名口計一〉
〈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三戶〉
︹田賦︺〈田地一萬九百九十九頃二十四畝一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五萬一千八百二十六兩七〉
〈錢九分五釐遇閠加徵銀九百四十九兩一錢八分八釐米四萬八千五百七十七石四斗一升六〉
〈合六勺〉
︹山川︺信石山〈在州東南二里一名牢石坡舊唐書地理志牢石高四十丈周二十里牢州以〉
〈此名明統志坡上有平石又有夾石形如鐘側立舊經雲每嵗秋日鄉人共候此石若雲氣覆之其〉
〈𡻕必稔〉荔枝山〈在州東南二十里為州屏障〉天馬山〈在州東南三十里上有天〉
〈馬岡〉銅鼓山〈在州西南七十里西臨南流江水流潭下隱隱有聲〉寒山〈在州西北三十〉
〈里九域志南越王尉陀遣人入山採橘經七日方囘問其故云山中大寒不得歸因名通志下有龍〉
〈潭水色如青靛〉綠鵶山〈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厥土青黃冶者取土煉鐵為釡通志作綠鴨山〉
大樓山〈在州北七十里又榜山在州東北三十里〉衞公山〈在博白縣東十里高百餘〉
〈丈唐李靖南征嘗駐兵於此因名〉洞房山〈在博白縣東十五里下有石洞高廣玲瓏綴乳〉
〈丹碧麗若雕居〉凝霧山〈在博白縣東二十五里山勢屹立雲霧常冪其上又五里為雲流山〉
〈小白江水出焉又鳳飛山在縣東百里〉凌青山〈在博白縣東南五十里水流為鴉山江〉
乳石山〈在博白縣南三十里石垂乳如華蓋下有泉〉九岐山〈在博白縣南七十里〉
〈層巒複嶂分為九峯〉蟠龍山〈在博白縣南八十里蜿蜒蒼翠周百餘里〉大荒山〈在博〉
〈白縣南一百五十里周圍數十里寰宇記山上池中有婢妾魚大如楯兩翼及臍下有三條似練帯〉
〈長四尺搖動有光〉天馬山〈在博白縣西南二十五里為邑下關〉宴石山〈在博白縣〉
〈西南六十里方輿勝覽其山皆盤石壁立峭絶北臨大江下有流泉相傳為越王宴遊處〉雙角
山〈在博白縣西十五里兩峯角立綠珠江發源於此九域志作二角山下有綠珠井李昉太平廣〉
〈記梁氏之居舊井存焉汲飲者必誕美女里閭以美女無益遂填以巨石〉綠羅山〈在博白縣〉
〈西二十里高聳綿亘周迴百里〉伏割山〈在博白縣西四十里鸚鵡孔雀多出其中〉飛雲
山〈在博白縣西六十里山勢崇峻常有雲氣〉木僕山〈在博白縣西七十里險峻峭削頂有〉
〈巨石方可丈餘〉銅石山〈在北流縣東十五里上有銅湖出硃砂水銀〉會靈臺山
〈在北流縣東二十五里臺高百餘丈有石洞中甚明敞外壁峭削惟一徑攀授而上頂有飛泉懸崖〉
〈下注稍東有龍井祈禱輒應〉峩石山〈在北流縣東南百里羅水出焉〉雙威山〈在北〉
〈流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思賀江出此〉天門山〈在北流縣西十里〉綠藍山〈在北流縣〉
〈西北三十里為大容山支隴容江之源出焉〉大容山〈在北流縣北二十里南流江出此詳〉
〈見梧州府容縣〉勾漏山〈在北流縣東北十五里方輿勝覽其巖穴勾曲穿漏故名平川中石〉
〈峯千百皆矗立特起明統志山有寶圭洞道書第二十二洞天也洞有三石室相傳葛洪嘗於此修〉
〈煉〉東山〈在陸川縣東三里峯巒秀麗中有泉水南入妙洞其下為金沙溪〉文龍山
〈在陸川縣東十里水流為小溪合分水人妙洞水〉謝仙山〈在陸川縣東三十里八峯分列〉
〈上有龍潭湧泉下注奔瀉如瀑〉金坑山〈在陵川縣東南十里下有溪沙黃如金瀑水注之流〉
〈為水車江〉大這山〈在陸川縣東南三十里崎嶇高峻通廣東化州〉文黎山〈在陸川縣〉
〈南五十里産黃白藤山下水流瀠𭰁凡九十九渡〉雙流山〈在陸川縣西南二十里雙瀑流〉
〈注相傳唐龍豪縣治此又伏波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鳴石山〈在陸川縣西十里山勢聳峻中〉
〈有大石扣之有聲亦名石鼔山相近曰鳳凰山形如鳳頂有石盤泉出其中〉後陽山〈在陸〉
〈川縣北一里層巒曡嶂起伏不一〉分水山〈在陸川縣北五里水分二派一南流至縣東南〉
〈為妙洞水一北流滙囘龍水入鬱林州合南流江〉石山〈在陸川縣北二十里寰宇記山〉
〈多竹木蒼翠如舊志上有淵潭旁為石巖又名石湖山〉白羊山〈在陸川縣東北二十里寰〉
〈宇記山色潔白四面懸絶上有飛泉下有勾芒木土人取其皮績以為布〉黃箭山〈在陸川縣〉
〈東北六十里〉東斗山〈在興業縣東十里又北斗山在縣北十里二山對峙相接者又有東〉
〈山絶頂有泉從石壁飛下凡百餘仞〉芶蓊山〈在興業縣東二十里水流為龍母石〉鐡城
山〈在興業縣南十里石壁削立險固若城中平衍容數百家上多石竇泉流不竭有四門惟東門〉
〈可通人行南有土基約四丈相傳為古敵樓西北多石艱阻難行石皆鐵色〉綠隂山〈在興〉
〈業縣南二十里一名甑山有大榕蔽數十畝鳴水遶其下〉萬石山〈在興業縣西南十里峯巒〉
〈錯落如累石然其下流澗詰曲土人修褉於此〉葵山〈在興業縣北十餘里山半有龍井〉東
門嶺〈在州東一里〉兩道嶺〈在州南十五里峯巒尖削為博白陸川分道處〉豸塘
嶺〈在州北一里為州後鎮又推來嶺在州西二十里伏牛嶺在州西南五十里〉流山嶺
〈在州北五十里崎嶇險阻山賊出沒為州境險要〉登高嶺〈在博白縣東一里每嵗重九士〉
〈民登陟宴賞〉綠秀嶺〈在博白縣東南五十里高千仞周三百里下有龍潭旱禱輒應〉將
軍嶺〈在傳白縣北十里宋狄青討儂智高屯兵於此〉甶子嶺〈在陸川縣西北十里下浪〉
〈水出焉〉翻車嶺〈在興業縣北二十五里下臨龍母江山路險𡾟兩崖陰翳〉凌煙峯
〈在州東三十里孤峯獨聳兩巖中通〉水月巖〈在州東二十里虛明爽豁澗壑絶勝右接天馬〉
〈鈞天諸洞〉張道巖〈在州東二十五里有石門可通人行〉隱仙巖〈在州西二十里石室〉
〈幽邃壁間有元和十四年來遊七字〉紫陽巖〈在博白縣南六十里巖洞清虛萬象森列上連〉
〈碧崖下瞰清泉最為幽勝〉通津巖〈在北流縣南十五里石山曡峙有二門南北相對高敞如〉
〈闕水流環繞石壁虛明為縣之勝〉普照巖〈在北流縣勾漏山形如覆釡登巖卻顧則黃陂〉
〈翠巘與石峯相間又巖西有獨秀巖平野中鬱然孤峙石室容數千人石乳掛壁上如佛像〉妙
洞巖〈在陸川縣東八里一名東山巖中有泉南流入妙洞水〉古州巖〈在興業縣南九〉
〈里深廣數丈巖畔有潭四時不涸〉牛龍巖〈在興業縣南十里地溫居民遇冬驅牛入巖以〉
〈避寒〉太上巖〈在興業縣南十五里內有石筍石臼又石掩巖在縣西南五十里巖口有石如〉
〈扉闔不可入廣東靈山路經此〉白馬巖〈在興業縣西二十里巖深廣容數十人〉白石
洞〈在州東三十里周七十里道書以為第二十一洞天〉將軍洞〈在博白縣南三十里一名〉
〈飛鼠巖石門三重中如堂室有溫涼二泉唐龎孝泰守南州嘗遊此題名其中〉白沙洞〈在北〉
〈流縣勾漏山秉燭從竇入俯傴扶伏凡經六七竇行里餘乃至勾漏甲於天下而此洞為勾漏第一〉
玉田洞〈在北流縣勾漏山東明統志洞闢三門明廣可入內田數畝有石花如玉色田後二〉
〈石池中有小嶼水潛通江〉玉虛洞〈在北流縣勾漏山西北洞中物象瑩潔如玉每雲從洞出〉
〈則風雨從洞入則晴霽〉石柱坡〈在州東三里高三丈相傳漢馬援所立今其地亦名馬援〉
〈營〉黃桑峽〈在興業縣西四十里接廣東靈山縣界〉南流江〈在州城東南源出大〉
〈容山南流滙綠藍水經州東復西流十餘里合羅望江又南經博白縣西二里㑹諸水流入廣東〉
〈廉州府界〉橋麗江〈在州南三十里源出陸川縣白石洞流經州西南四十里入南流江〉沙
田江〈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博白縣大岑山西北流至州西南五十里入南流江〉定川江
〈在州西南二十里上流名龍川江源出興業縣葵山東南流二十里穿石山中由石穴流出經縣西〉
〈十里至縣西南會通津江水復東南流至縣南八里左接岑江水又東南流滙下鳴水入州界為定〉
〈川江又東南流合綠鵶水入南流江綠鵶水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名鵶橋江源出綠鵶山南流入定〉
〈川江〉羅望江〈在州城西一名西望江源出大容山西南流入南流江〉綠淇江〈在博〉
〈白縣東十里源出洞房山南流滙陸川縣下浪水至縣東南隅接洗馬江流經縣南一里名飲馬江〉
〈以馬援南征飲馬於此故名一名環玉江又西流入南流江洗馬江源出登高嶺又小白江在縣南〉
〈十里源出雲流山鴉山江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凌青山皆西南流入南流江〉綠珠江〈在博〉
〈白縣西唐恂嶺表錄異白州界有一派水出自雙角山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亦猶歸州有昭君村〉
〈取美人生處為名也舊志在縣西七里源出綠羅山東南流入南流江〉南立江〈在博白縣〉
〈北三十里源出綠澄洞西南流入南流江〉思賀江〈在北流縣東南源出雙威山滙六潭水西〉
〈北流至城又東北入容縣界與繡江合〉綠藍江〈在北流縣北三十里源出綠藍山下分二〉
〈派一東南流經縣東落桑橋至容縣界合繡江一西南流入州界合南流江〉水車江〈在陸〉
〈川縣東南十里源出金坑山西南流合妙洞水為烏江〉烏江〈在陸川縣南一里上流名妙洞〉
〈水源出分水山南流繞城東合文龍山水又繞城南滙妙洞巖水又南流合水車江名烏江復南流〉
〈滙龍化江流入廣東石城縣界合九州江〉龍化江〈在陸川縣南四十里源出大這山名平南〉
〈江西南流十里又名龍化江復西流入烏江〉岑江〈在興業縣南八里源出葵山之東南流經〉
〈縣城東名通濟江滙慕思江水繞縣東南分二流一經城南曰通津江一西南流經縣南八里曰岑〉
〈江皆西流入龍穿江〉六潭水〈在陸川縣東三十里源出謝仙山北流入北流縣之思賀江〉
崑崙水〈在陸川縣東四十里水中有石似崑崙下流經廣東廉州府石康縣入海 按此水〉
〈與六潭源流各別通志合為一引其説於六潭水下非是〉下浪水〈在陸川縣東四十里源出〉
〈甶子嶺西流入博白縣界滙綠淇江水〉囘龍水〈在陸川縣北十五里其上流接喬林登高〉
〈嶺二澗水合流而下名囘龍江滙分水山之北流溯流而西合黃箭水流經鬱林州界入南流江〉
黃箭水〈在陸川縣北二十里源出黃箭山流合囘龍水又畧洞江在縣西北四十里北流入〉
〈南流江〉下鳴水〈在興業縣東二十里諸山澗滙流於此巨石橫截灘瀨飛激如雷下流南〉
〈入龍穿江〉上鳴水〈在興業縣北十里源出芶蓊山北流十餘里曰上鳴水漸折而西繞縣北〉
〈翻車嶺下名曰龍母江又西北入潯州府貴縣界又有西水在縣北四十里亦西北流入貴縣界〉
馬門灘〈在博白縣西南六十里江中漢馬援南征以江流湍急鑿去其石餘二巨石雙立為〉
〈門中流水急勢如奔馬其下四十里又有北勢灘唐高駢為安南都䕶平蠻北歸見其湍險屬防遏〉
〈使楊林疏浚之舟行稱便〉銅鼓灣〈在博白縣北二十里相傳舊有漢時銅鼓浮在水面有聲〉
〈乆之復況明宏治十二年鄉人𫉬一銅鼓〉紫泉〈在州西南南流江濱有巨石伏羣石中旁有二〉
〈竇清泉湧出舊名濯纓泉宋嘉定中忽涌紫水因改今名明洪武間紫水再出又名瑞泉〉瑞泉
〈在州之富民鄉藤釐坡 本朝雍正十一年地方開墾忽涌二泉味甘色清足滋三千餘畝巡撫金〉
〈鉷具奏 賜建祠宇祀泉源之神以答靈貺〉溫泉井〈在陸川縣妙洞水旁泉自石竅〉
〈中出四時溫熱冬日可浴〉
︹古蹟︺舊白州〈今博白縣治唐武德四年以合浦縣地置博白縣於縣置南州並置朗平周羅〉
〈龍豪淳良建寕五縣屬之六年改州曰白州貞觀十二年省朗平淳良大厯八年以龍豪隸順州如〉
〈故宋開寶五年省建寕周羅二縣入博白寰宇記廢建寕縣在博白縣西又廢周羅縣在縣東九十〉
〈里通志縣北十五里有廢朗平縣東南百里有廢淳良縣今其地名安仁鄉〉舊銅州〈在北〉
〈流縣東南一里金龜山南唐武德中置後徙治普寕故址猶存又豪石廢縣在縣東唐武德四年置〉
〈屬銅州貞觀十一年廢〉南流廢縣〈今州治本漢合浦郡地劉宋分置南流郡治方度縣〉
〈梁陳時廢唐初復置縣唐書地理志牢州南流本隸容州武德四年析北流置以南百步有南流江〉
〈名之乾封三年來屬又牢州本義州武德二年以徼外蠻夷地置貞觀十一年以東北有牢石因更〉
〈名徙治南流後廢乾封三年將軍王杲平蠻獠復置宋史地理志鬱林州本治興業至道二年徙治〉
〈南流〉定川廢縣〈在州西南三十里隋置縣屬合浦郡後廢入北流縣唐武德四年又析北〉
〈流置定川縣隸潘州乾封三年屬牢州宋開寶五年廢寰宇記廢定川縣在廢牢州西北四十五里〉
〈又有宕川廢縣皆唐置宋開寶中俱省入南流縣舊志定川廢縣在定川下渡〉容山廢縣
〈在州西北八十里唐永淳初置安仁縣屬黨州二年析置平琴州治焉兼領懷義福陽古符三縣垂〉
〈拱三年州廢神龍三年復置天寶初曰平琴郡至德二載改安仁曰容山乾元初復改郡為州建中〉
〈二年州廢縣皆屬黨州寰宇記開寶七年廢黨州之容山懷義二縣並入南流縣〉南昌廢
縣〈在博白縣南十五里梁析合浦地置南昌縣隋屬合浦郡唐初屬潘州貞觀中改屬白州宋開〉
〈寶五年廢寰宇記廢南昌縣在博白縣北九里又有大都廢縣亦在縣南唐初置屬廉州貞觀六年〉
〈改屬白州十二年省入博白〉龍池廢縣〈在博白縣西南唐貞觀中置山州領龍池盆山〉
〈二縣天寶初曰龍池郡乾元初復故建中間州縣俱廢〉扶來廢縣〈在北流縣東南唐武〉
〈德四年析信義縣地置屬竇州以扶萊水而名貞觀中省乾封中復置屬禺州宋初與州俱廢寰宇〉
〈記在舊州東南八十里〉羅辯廢縣〈在北流縣東南百里唐武徳四年置名陸川貞元中〉
〈改羅辯寰宇記在辯州西南一百里宋開寶五年廢入北流〉峩石廢縣〈在北流縣東南〉
〈唐總章元年析白州溫泉縣地置以南有峩石而名為東峩州治二年改為禺州天寶初曰溫水郡〉
〈乾元初復曰禺州宋開寶五年廢禺州省峩石縣入北流〉龍化廢縣〈在陸川縣南四十里〉
〈唐武德五年析石龍呉川置龍化縣以龍化水而名屬羅州尋屬辯州大厯八年容管經畧使王翃〉
〈析禺羅辯白四州置順州治龍化縣亦曰順義郡宋開寶五年州廢省縣入陸川〉南河廢
縣〈在陸川縣西唐武德五年析石龍吳川置南河縣屬羅州大厯八年改屬順州宋初與州俱廢〉
〈通志廢河縣在縣西五十里〉龍豪廢縣〈在陸川縣西南唐武德四年析合浦地置屬南〉
〈州尋屬白州大厯八年改屬順州宋開寶五年省入陸川〉鬱平廢縣〈在興業縣西北四十〉
〈里三國吳置縣曰陰平屬鬱林郡晉太康元年改曰鬱平唐初屬南尹州貞觀後屬鬱林州宋開寶〉
〈五年省入興業〉石南廢縣〈在興業縣東北五十里陳置石南縣為石南郡治隋平陳郡廢〉
〈縣屬鬱林郡唐初屬南尹州尋屬貴州麟德二年分屬鬱林州建中二年省入興業〉潭栗廢
縣〈在興業縣東三十里唐置屬鬱林州宋初廢〉興德廢縣〈在興業縣南隋末析石南〉
〈縣置尋廢武德四年析鬱平縣復置屬南尹州尋屬貴州後改屬鬱林州宋開寶五年省入興業舊〉
〈志今縣南有興德鄉即故縣〉善勞舊縣〈在州北七十里唐初為鬱林州地永淳元年開〉
〈古黨峒置黨州領善勞撫安善文寕仁四縣天寶初曰寕仁郡乾元初復為黨州宋開寶七年州廢〉
〈縣皆併入南流寰宇記善勞為舊黨州理所在容山縣東二十里廢撫安縣在廢黨州東十五里〉
陵城舊縣〈在北流縣東南唐武德四年析北流置屬銅州尋屬容州宋開寶五年省入北〉
〈流寰宇記在普寕縣西三十八里〉鼓角樓〈在州城上宋陶弼有詩〉景陸堂〈在州〉
〈治以景慕陸續故名〉尋山堂〈在博白縣洞房山宋劉子羽謫居時建〉
︹關隘︺西關〈在州西一里〉天門關〈寰宇記在北流縣南三十里有兩石相對其間濶三〉
〈十步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存晉時趨交阯皆由此關其〉
〈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輿地紀勝謂之桂門關舊志在縣西十里明宣德間改今名〉撫康
巡司〈在州境州東北多土狼明正德中募充戌兵其後授田輸編戶謂之熟狼 本朝雍正九〉
〈年設巡司〉周羅寨巡司〈在博白縣東南八十里以廢周羅縣而名舊有巡司今因之〉
沙河寨巡司〈在博白縣西南七十里舊有巡司今因之又明正統間安逺侯柳溥請於〉
〈博白立安定春臺平山兆常四土巡司尋廢〉雙威寨巡司〈在北流縣南二百里舊置〉
〈巡司今因之又舊有西灣巡司明洪武中置都隴中山二巡司明正統中置今皆廢縣南猺獞曰雞〉
〈兒坡南祿茆田那留等凡十二村性頗馴〉溫水寨巡司〈在陸川縣南五十里一稱溫家〉
〈寨明設巡司今因之〉綠鵶鎮〈在州西北綠鵶山下九域志南流縣有綠鵶鎮〉海門鎮
〈在博白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舊為入安南之道唐咸通三年南詔寇安南勅都䕶蔡襲退屯海門鎮〉
〈四年安南為南詔所陷置行交州於海門鎮尋復置安南都䕶於此六年高駢治兵海門鎮進復安〉
〈南〉縣東營〈在博白縣東南又縣有界排坡心蘇立東筦圓珠共六營舊皆設兵戍守邑界〉
〈猺謂之山子散居各堡設猺總以總之其狼人有狼目總之皆佃田輸租與民無異〉六潭營
〈在陸川縣東三十里額設耕兵數百戍守四月更番縣有狼籍統以狼目其猺居深山中遷徙不常〉
趙家寨〈在興業縣南二十里舊有巡司明初廢又縣舊有常寕平安棠木諸寨巡司皆久廢〉
︹津梁︺瑞龍橋〈在州南一里元延祐中建舊名安遠橋為南道要衝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修〉
大興橋〈在州西十里 本朝雍正五年修〉尋春橋〈在州治西北〉通津橋
〈在博白縣北關外〉落桑橋〈在北流縣東二十里跨綠藍江〉登龍橋〈在北流縣東南〉
〈為行旅通津〉木�橋〈在陸川縣東十五里又名東興橋〉登雲橋〈在興業縣城內〉
龍津橋〈在興業縣南門外又名新江橋〉綠珠渡〈在博白縣西七里〉
︹隄堰︺赤墈陂〈在州西又有都毫陂在州西官陂銀水陂三山陂表陂錦陂河阜陂在州北〉
龍母陂〈在博白縣東十里又有雙魚江口梁橋諸陂皆資灌溉〉橫㟠陂〈在北流縣〉
〈南又有大塘都莫大斗龍陂東門坑塘等陂〉暗螺陂〈在陸川縣南三十里又有老鴉陂官〉
〈陂沙料陂 按郡志興業縣有南山石羊等八陂資灌溉甚廣今俱荒圯〉
︹陵墓︺︹唐︺龎孝泰墓〈在博白縣西飛雲山下〉︹宋︺徐噩墓〈在博白縣東凝霧山〉
〈下〉李時亮墓〈在博白縣南鳳凰山麓〉︹明︺陶成墓〈在州西二十里有祠在州〉
〈治西〉
︹祠廟︺武襄祠〈在州城內祀宋狄青〉忠烈祠〈在州西門內祀明陶成陶魯〉孝子
祠〈在州西門內祀明孝子丈潛晏然文 本朝楊嗣秉譚載球丈兆龍〉文丞相祠〈在州〉
〈城西祀宋文天祥〉瑞泉祠〈在州之富民鄉 本朝雍正十一年出泉溉田甚廣 敕〉
〈建祠泉側十二年四月八日肇工上梁慶雲見厯已午時五色紛翔如鸞鳳狀廟成請 欽定〉
〈封號曰昭德沛澤泉源之神 御書題額曰惠潤田功〉 忠 功祠〈在州南門外祀宋鄧〉
〈得遇陳應〉三賢祠〈在博白縣城東祀宋李時亮秦懷忠徐噩〉彭公祠〈在陸川縣祀典〉
〈史彭金〉寒山廟〈在州北三十里祀寒山神禱雨輒應〉伏波廟〈在北流縣南四十里〉
︹寺觀︺寶山寺〈在州東南明統志作寶相寺〉宴石寺〈在博白縣西〉靈寶觀
〈在北流縣勾漏山觀後石峯有二石室曰太陽太隂〉韜真觀〈在北流縣勾漏山左右有二石〉
〈室〉
︹名宦︺︹宋︺余傳〈莆田人天禧中知北流縣興學校修橋梁和易亷介民猺悅服〉呉庸〈道州〉
〈人淳熙中為陸川簿尉時李接反庸率衆捕禦身親六戰沒於陣帥臣劉焞上其事贈承事郎〉︹明︺
趙天鑑〈洪武初知鬱林州清介自持愛民如子建忠功祠曰我使炎荒之人知有忠義也〉
李禧〈宣德中知北流縣九年奏最當遷民乞留詔加秩還任〉林長懋〈莆田人英宗時〉
〈為鬱林知州有惠政都指揮陳鑑貪暴杖殺兩百戶州民皆被害長懋奏之置鑑重辟其卒也州人〉
〈立廟祀之懋州志作茂〉王坦〈平原人成化間以給事中謫北流主簿時猺賊出沒民多流亡〉
〈坦設策防禦盜賊屏跡〉鄭寶〈正德時為鬱林州同知署北流縣事妖賊李通寶逼其城與子〉
〈宗珪出戰皆死〉
︹本朝︺陸翔華〈嘉善人順治十四年知鬱林州李定國餘黨未靖鬱林叅將卜雲提兵遠出賊〉
〈乘虛突至翔華率衆登陴固守賊攻城不克引去安輯流亡給牛種勸開墾民得復業〉賈漢
誼〈曲沃人順治十六年知鬱林州兵燹後地多荒蕪漢誼履畝量丈釐正賦役至今賴之〉張
應勝〈江西人康熙時知北流縣時孫延齡擁衆來攻應勝調集鄉勇固守三日守備常濳出降〉
〈賊城遂陷應勝力戰為賊所害家丁五人工書何涵皆戰死〉賈有福〈錦州人康熙二十三〉
〈年知鬱林州值土寇猖獗潯梧各路進兵會勦有福匹馬從征諸盜相繼擒治州經兵燹多逋欠力〉
〈請蠲除民𫉬安堵〉
︹人物︺︹唐︺龎孝泰〈博白人龍朔中以左驍騎將軍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與蘇定方程名振等〉
〈征高麗嶺西兵逼蛇水蓋蘇文來攻孝泰與戰手殺數十人兵少力屈死之〉︹宋︺徐噩〈博白〉
〈人仁宗時鄉舉攝宜州討歐希範有功授白州長史皇祐中儂智高叛噩引兵追至亟陽大㨗厯戰〉
〈於金城驛援兵不至死之贈大理寺丞〉秦懷忠〈博白人嘉祐初以進士令徐聞有異政再〉
〈任雷州推官平反𡨚獄擢僉書雷州軍事厯知容州〉李時亮〈博白人嘉祐進士累官知廉州〉
〈有異政熙寕中交人犯境獻平邊十築又疏時政得失五十事神宗嘉納之累遷散騎常侍〉冼
積忠〈北流人紹興進士官朝請大夫知白州有治聲州志作積中〉但中庸〈北流人紹〉
〈興進士官至廣東提點刑獄砥礪名節政績著聞〉陳應〈博白人德祐中為南流尹元以譚道〉
〈福知鬱林州應與提刑鄧得遇合謀倡義乘除夜三鼓奮勇登城殺邏卒道福遁去得遇疏上其事〉
〈擢應藤州知州後元兵大至得遇死難應削跡不知所終〉︹元︺龎森〈北流人至順中厯官台州〉
〈通判制行廉潔以古名賢自期嘗手書漢循吏傳於壁以自警〉︹明︺陶成〈鬱林人永樂中舉於〉
〈鄉為交阯鳳山典史尚書黃福薦其賢命暑諒江府敎授夷人化之正統中厯官浙江副使遇事敢〉
〈任處州賊葉宗留等作亂成屢破之後與都指揮僉事崔元戰死時景泰元年五月也事聞贈左叅〉
〈政〉陶魯〈成子以父䕃授新會丞時甫弱冠縣令王重器之勉之學天順中以破賊功就遷知〉
〈縣成化宏治時屢破劇賊厯官至湖廣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副使領嶺西道事魯善撫士多智術謀〉
〈定後戰鑿池公署後為亭其中不置橋夜則召部下計事以板度語畢今退故常得勝算而機不洩〉
〈厯官四十五年始終不離兵事然不專尚武治寇賊先化之不得巳乃用戰每平賊率置縣建學以〉
〈興敎化前後大小數十戰奪還掠及撫安復業者十三萬七千有奇兩廣人倚之如長城子荊民〉
〈以父功世襲副千戶〉李宏〈北流人永樂進士擢御史嘗上時政十事皆經國正論多見施行〉
文旭〈鬱林人宏治時以𡻕貢授奉議衞經厯父早歿事母至孝子濳亦以孝稱親歿廬墓三年〉
〈濳姪桂少孤天性孝友長於文學嘉靖中舉於鄉〉何以尚〈興業人嘉靖末由舉人官戶部〉
〈司務會主事海瑞以直諫下獄以尚抗疏論救予杖奪職隆慶初起光祿寺丞又以劾高拱坐謫拱〉
〈罷起雷州推官終南京鴻臚卿〉黃燦然〈博白人由舉人知大昌縣後歸里為安仁賊所執不〉
〈屈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鄭振祖〈鬱林人順治初鬱林有土寇人鎮紏衆圍州城厯三月城內糧盡有顔伯素者〉
〈領兵博白振祖與弟拔祖夜縋城出潛詣顔請救未至而土寇蕭荊壁先計誘破城三人引兵力戰〉
〈殺賊甚多力屈遇害〉楊嗣秉〈鬱林人早孤母周氏患咯血病嗣秉廢業攻醫鬻產以供湯藥〉
〈厯十七載侍奉不倦周以壽終〉馬若光〈鬱林人㓜喪父順治十一年賊李定國掠州境與母〉
〈黃氏避兵山中母被執若光冐刃入賊泣語賊殺巳以釋其母賊感動遂俱釋以歸〉龎頴〈陸川〉
〈人順治庚子舉人知嘉魚縣有循蹟當夏包子之變獨守孤城盡力保禦嘉人請為立祀〉張暎
軫〈鬱林人康熙二十九年副榜初土寇唐朝鳳荼毒州境其母被掠時軫年十二匍匐號救賊異〉
〈而釋之〉陳朝圭〈鬱林人㓜鞠於繼母及卒廬墓三年遇大風鄰屋盡壞而朝圭廬獨存異〉
〈母弟妹皆㓜朝圭維持調䕶有人所不能堪者既長畢為婚嫁雍正中由副貢知辰溪縣民敬戴之〉
〈如父母調永順終道州知州〉譚載球〈鬱林人家貧薪以養親一日隨父趁墟賊刧其父〉
〈載球力救得免父母卒皆廬墓三年得食則祭祭未嘗不撫塜長號雍正十三年 旌乾隆十四年〉
〈祀孝子祠〉文兆龍〈鬱林人𡻕貢父病侍湯藥不離側適寇至父拜泣寇為感動不相驚擾〉
〈母張氏患癆咳兆龍憂形於色朝夕祈於神以延母壽壽果至七十有八乾隆八年 旌祀孝子祠〉
李甲先〈博白人貢生由敎諭遷慶遠敎授與兄甲芳事親俱以孝聞甲芳卒甲先視其子如〉
〈子嘗以學俸置義田給族之耕讀者辛丑秋邑大饑乃取家財擇里中少壯人授一金使出糴老稚〉
〈不能行作糜賑之年八十三卒又同邑李維藩李廷芬皆以孝稱〉
︹流寓︺︹元︺文升〈宋相天祥弟壁之子也天祥死難以井為嗣後仕元海北廉訪使卒於鬱林之〉
〈八曡岡子孫遂家焉〉
︹列女︺︹晉︺石崇妾綠珠〈博白人姓梁氏孫秀使人求之崇不與秀怒勸趙王倫誅崇因〉
〈矯詔收之崇謂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珠泣曰當効死於官前遂自投樓下死〉︹明︺李啟東
妻徐氏〈博白人成化中龍山賊陷城徐被掠罵賊而死〉朱文盛妻謝氏〈陸川〉
〈人正德中賊犯縣城𫉬文盛索金謝往紿賊願以身代夫取銀以贖賊釋文盛謝為所害〉楊四
妻劉氏〈興業人少寡有富商艷其色慾強取之啗以財劉不從逮於獄脅之服毒死〉梁
英女〈鬱林人名新姐年十七嘉靖中賊刼其家欲汚之不從被殺〉陳所藴妻呉
氏〈鬱林人所藴以舉人會試道亡呉聞訃旬日不食將死姑慰諭乃進食時年二十二既釋服姑〉
〈憐其少無子欲嫁之呉引刀自毀其貎姑死貧無以葬拮据將事數膺旌表〉廖錦妻文
氏〈鬱林人錦應試卒於途文年二十二無子有鄉貴謀議㛰者文峻拒之矢節以終〉鄧日
孚妻陶氏〈鬱林人孚鄉試還灕江舟覆死訃聞陶吞金不死又絶粒半月不死遂盡焚服〉
〈飾縞衣蔬食以終其身〉曾才魯母楊氏〈鬱林人年十六孀居撫孤始終不渝〉龎
文甸妻梁氏〈陸川人年十九而寡誓志矢節媒氏逼嫁不從服毒死〉
︹本朝︺王氏三烈〈博白農家女亥娘酉娘竹姑康熙十九年避亂於宴石巖寇攻急三女度〉
〈不得免俱投崖死縣令程鑣立三烈祠於崖下〉關於袞妻文氏〈鬱林人夫亡守節與〉
〈同州楊作屏妻陶氏均康𤋮年間 旌〉陳仁道妻龎氏〈博白人康熙十九年寇剽〉
〈掠其夫集衆拒之為所害氏購骸歸葬盡變其產募壯士摛賊縛殺以祭夫墓紡績守節終其身又〉
〈同縣王祚釗妻朱氏年二十一夫卒家貧無手足助值土寇亂避居山中嵗洊飢備極艱苦朱之虬〉
〈妻林氏孝事舅姑舅姑繼沒夫亦早世林年二十五子景博景邑及夫弟玿熙皆㓜值閩盜葉天易〉
〈亂林𢹂家匿深山中屢瀕於危亂定後歸其故廬以十指營舅姑葬以耕讀朂其家後次子景邑亦〉
〈早卒婦李氏依姑守志〉陳世瓉妻梁氏〈鬱林人夫亡守節與同州烈婦文秉世妻〉
〈梁氏均雍正年間 旌〉秦泗衡妻劉氏〈博白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間 旌〉何
士逢妻盧氏〈北流人年二十二而寡撫遺孤成立與同縣李天樞妻鄒氏李文煒妻黃〉
〈氏謝朝薦妻陳氏李朝瓚妻龍氏羅文滔妻某氏均雍正年間 旌〉龎順妻梁氏〈陸川〉
〈人夫卒閉戶自經以救得生自是毀容縞素孝事姑撫孤子騆並夫㓜弟顃頔皆成立雍正三年〉
〈旌同縣龎𨽻妾李氏呂繹如妻陳氏子若契妻李氏均雍正年間 旌〉楊元浩妻龎
氏〈鬱林人守節撫孤其子式序妻李氏亦矢志守貞姑媳以雙節稱乾隆元年 旌同州李以峒〉
〈妻鄧氏鐘培妻蘇氏晏朝妻蔣氏鍾夢獬妻黃氏張映翼妻黎氏楊彥炯妻李氏蘇其燆妻文氏文〉
〈道新妻龎氏梁玉英妻龎氏文際泰妻李氏陳聚震妻李氏黎士雅妻馮氏蘇孫槐妻文氏辛國相〉
〈妻李氏黎若淳妻梁氏梁海立妻楊氏盧偉才妻王氏李溶妻楊氏陳朝堂妻王氏楊廷楷妻秦氏〉
〈梁廷培妻牟氏鍾業妻楊氏牟維楹妻龎氏牟照彰妻楊氏梁應朝妻黎氏梁汝烈妻楊氏王正簡〉
〈妻蘇氏陶璋妻文氏盧廷彥妻王氏英慎叅妻甘氏均乾隆年間 旌〉陳朝執妾鍾
氏〈鬱林人嫁二十八日而夫卒嫡妻晏氏無子諭以他適答以從一而終泣拒之旦夕侍晏側晏〉
〈惑於堪輿鍾勸其早葬晏病久侍湯藥寢食俱廢晏年八十三鍾年六十三嵗卒士民請祀節孝同〉
〈州秦昌祺妻楊氏姑年八十餘病牀褥楊侍湯藥供溺溷寒暑不少懈亦以節稱〉唐元理
妻陳氏〈鬱林人夫亡擇姪為後家貧翁姑皆在殯勤紡績以葬嗣子僖娶鄧氏生子而歿姑〉
〈婦相依為命一門𩀱節鄉理敬之〉朱繼喜女三妹〈博白人年十三守正捐軀乾隆〉
〈二年 旌同縣節婦黃之璠妻文氏黃鍾存妻羅氏李廷柱妻張氏王德隆妻謝氏呉地穰妻李氏〉
〈劉芳妻陳氏林兆奇妻朱氏秦理妻楊氏朱景尚妻呉氏黃玉琚妻羅氏莫子聰妻鍾氏黃日俊妻〉
〈程氏媳羅氏朱之選妻王氏媳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秦儒瑋妻梁氏〈博白人年〉
〈二十六夫亡子㓜翁老家貧氏嘗食野蔬而以榖飯翁翁見梁孟中僅藜藿悲泣失聲梁跪泣曰翁〉
〈第看二孫成立媳之福也他何足計後翁歿貸棺而斂紡績償其值與同縣朱衍金妻掲氏賓汝斂〉
〈妻馮氏李廷芳妻朱氏俱以節孝聞〉曹大經妻李氏〈北流人夫亡守節同縣楊元萱〉
〈妻曹氏蒙用黼妻陳氏梁世正妻李氏陳祖仁妻李氏曾仁禎妻梁氏邱曰信妻陳氏顧紹基妻袁〉
〈氏梁翹槫妻韋氏蔡啟文妻鄒氏李靄吉妻譚氏梁世臻妻曾氏馬乃驤妻李氏林翰妻邱氏李諏〉
〈𠮷妻陳氏蒙懋績妻李氏顧紹勲妻李氏蔣上塤妻區氏李維凝妻梁氏陳斯猷妻梁氏均乾隆年〉
〈間旌〉 龎 顗妻呉氏〈陸川人夫亡守節撫孤成立後子及孫相繼亡與媳黃氏孫媳〉
〈李氏三世孀居一門苦節乾隆元年 旌同縣龎䪸妻余氏龎嶠妻陶氏龎崧妻謝氏楊文德妻湯〉
〈氏江騰鰲妻黃氏傅宗禮妻李氏陳煥妻盧氏陳士光妻王氏陳奎妻黃氏均乾隆年間 旌〉蘇
芳鎬妻陳氏〈鬱林人夫亡守節與同州梁棟概妻李氏何殿㼂妻薛氏黃景堂妻梁氏〉
〈均嘉慶年間 旌〉王久譽妻張氏〈博白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李德輝妻唐氏黃德〉
〈光妻謝氏均嘉慶年間 旌〉闕覲妻𡩋氏〈北流人覲選庶常未及娶而卒寗奔〉
〈喪守貞與同縣節婦曾衍侯妻馬氏曹與妻陳氏劉文瀾妻陳氏黨高先妻呉氏伍者敘妻梁氏凌〉
〈卓漢妻梁氏楊峻妻𡩋氏龎潮玉妻梁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時銘妻陳氏〈陸川〉
〈人捐軀明志嘉慶四年 旌〉覃瑞莊妻唐氏〈興業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壽婦耆氏〉
〈龎則孟妻黎氏俱嘉慶年間 旌 按舊志嘉靖中縣令張子英妻卜氏為賊所刼墜樓死民立貞〉
〈烈祠祀之熊伯虎妻張氏湖南祁陽人順治中隨夫僑寓博白時陸川盜某伺伯虎往北流使其黨〉
〈殺於路欲奪張張自經死其侍女亦赴火死謹附記〉
︹仙釋︺︹元︺李龍〈興業人至正間事修煉術偶攜妻至外家酣飲還途中謂妻曰體中燥癢不可〉
〈忍㑹須過前溪一浴爾姑待於此有頃風雨驟作妻趨視之則遍身鱗甲矣屬曰我嵗一來歸當以〉
〈米糕祀我遂化龍去每嵗果一還還則雨足稼豐鄉人呼其居曰李龍宅〉
︹土產︺布〈元和郡縣志鬱林貢紵布〉勾芒木〈明統志皮可績為布鬱林州出〉椰子〈格古〉
〈要論出鬱林州樹似梹榔實大如瓜肉白可食鋸開中有酒微酸謂之椰子酒其殻可為酒器〉人
面子〈格古要論出鬱林州春花夏實秋熟雨邊似人面故名〉縮砂〈明統志鬱林州博白〉
〈縣岀〉葛仙米〈出北流勾漏洞水澤間暴乾仍漬以水如粒米狀以酒泛之清爽襲人〉
︹苗蠻︺夷人〈在鬱林州居山谷食用手搏酒名都林合糟共飲死則打鼓助哀其在廢黨州古黨〉
〈峒者男椎髻女散髮徒跣吹笙巢居夜泊〉猺〈在博白縣無版籍散居各堡在北流居縣治南雞兒〉
〈坡南祿茆田那留等十二村男女跣足或著木履性頗馴在陸川居深山中伐木燒地種稻粟薑瓜〉
〈茹芋為食性敦樸𭔃物善藏經久不失也〉獞〈在北流縣與猺錯居習俗亦同〉狼〈在鬱林州東北〉
〈四十里抵大容山皆是俗近猺而不為患明正徳間苦流寇募充戍兵其後授田編戶謂之熟狼在〉
〈博白善用銅礮健守石梯界牌諸隘設狼目總之佃田輸賦與民無異在陸川者來自賓州使充戍〉
〈卒授田耕守別置狼籍在興業居興德鄉二三圖耕山采樵夜然松薪代燭〉山子〈在博白縣〉
〈者即猺類習尚亦同在陸川縣者居山伐木種地性極淳樸〉
纂修官〈臣李紹昉恭纂臣蔣立鏞恭纂〉
提調官前總纂〈臣〉鄭紹謙恭覆輯
校對官〈臣〉吳清皋恭校
- 1369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538年 (提及)
- 1432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582年 (提及)
- 1719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049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610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520年 (提及)
- 1591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766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704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397年 (提及)
- 1697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693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542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99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426年 (提及)
- 1477年 (提及)
- 1283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427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791年 (提及)
- 1790年 (提及)
- 1779年 (提及)
- 1789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39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778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326年 (提及)
- 1410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674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974年 (提及)
- 996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666年 (提及)
- 972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1353年 (提及)
- 1696年 (提及)
- 1485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1786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792年 (提及)
- 1474年 (提及)
- 1787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668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707年 (提及)
- 280年 (提及)
- 682年 (提及)
- 862年 (提及)
- 1714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450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