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十八至四百二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十八至四百二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3.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3.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3.djvu/7
大清一統志
敘永直隸廳〈在四川省治東南九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貴州〉
〈遵義府仁懷縣界二百里西至敘州府界五十里南至雲南昭通府鎮雄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瀘〉
〈州納谿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鎮雄州界七十里東北至〉
〈仁懐納谿二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敘州府界八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八千七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南境漢為犍為郡地晉宋及唐
俱為蠻獠地〈按明統志唐元和中置藺州而唐志不載〉宋為瀘州江安
合江二縣地元初置西南番總管府至元二十五
年改為永寕路〈按元史本紀是年改後又見二十七年郭子章黔記作中統元年改〉
〈為路而元志皆不詳〉隸四川行省至正中改永寕宣撫司〈見天〉
〈順統志黔記作元統元年改為永寕鎮邊都元帥軍民宣撫司〉明洪武四年改為
永寕安撫司又增置永寕衞分屬貴州都司八年
復升安撫司為宣撫司隸四川布政使司天啟三
年置同知轄之隸敘州府〈時宣撫司已廢〉
本朝因之康熙初以永寕衞隸貴州威寕府二十六
年改衞為縣仍隸威寕府雍正五年併為永寕縣
改屬四川敘州府八年復設同知乾隆元年升為
敘永直隸廳屬四川省領縣一
永寕縣〈在廳治西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千里東至本廳界十里西至雲南昭通府〉
〈鎮雄州界六十里南至廳界三十里北至瀘州納谿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
〈界一百里西南至廳界四十里東北至廳界十里西北至敘州府興文縣界百二十里建置與廳同〉
︹形勢︺環城皆山曡翠如屏馬口崖鎮其北漁漕溪橫
其南〈明統志〉東連貴播西接敘瀘南距芒部北抵合
江水陸交通黔蜀分界〈黔記〉
︹風俗︺習俗鄙陋性格野樸不事商賈惟務農桑〈明統志〉
︹城池︺敘永廳城〈有東西二城東城在永寕河東舊爲永寕縣治周二里四分有竒水門一〉
〈西城在河西舊爲永寕衞治周三里七分有竒門五水門二皆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
〈乾隆三十三年三十六年重修以東城爲廳治西城爲縣治〉
︹學校︺敘永廰學〈在𠫊治西舊在治東明爲宣撫司學 本朝康熙七年設廳學建於西城〉
〈外二十二年遷建今所三十六年修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永寕縣學
〈在縣治東即舊衞學明正統八年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修康熙二十五年修雍正年間改隸敘永〉
〈廳始設縣學入學額數十二名〉丹山書院〈在廳治北門外 本朝乾隆三十年建四十三〉
〈年修〉蓬萊書院〈在廳治南門舊在學宮側 本朝乾隆七年建嘉慶六年遷建今所〉
︹戶口︺〈原額戶一萬八百六十六今滋生男婦共二十萬三千八十八名口計七萬一百五十六戶〉
︹田賦︺〈田地二千五百七十八頃四十四畝五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五千八百九兩六錢八釐〉
︹山川︺天馬山〈在廳城東門外又有文筆山亦在城東〉獅子山〈在廳東南明天啟初〉
〈永寕逋賊奢崇明借兵水西安邦彥遣兵過赤水河道獅子山即此〉青龍山〈在廳南二里形〉
〈如青龍〉寶真山〈在廳西二里〉烏降山〈在廳西北五十五里林木蓊鬰〉紅崖
山〈在廳東北十里山多赤石如列錦屏旁有紅崖砦明天啟初川兵追奢崇明連克紅崖天台二〉
〈砦三年貴州總兵魯欽自遵義直入賊巢進營紅崖砦山即此〉土保山〈在永寕縣城內昔有〉
〈夷人土保居此因名〉西珠山〈在永寕縣城內山形圓瑩如珠黔記城內有寶珠山又有鐘鼓〉
〈二山〉雪山〈在永寕縣東一百里赤水衞北二十里明統志高峻巉巖幽隱莫測方冬積雪春盡〉
〈始消〉秀林山〈在永寕縣東南廢普市所南二里竹樹蔚然森秀又所北有錦屏山〉木案
山〈在永寕縣東南十五里上多林木下平如案縣志在普市所東二里〉海漫山〈在氷寕縣〉
〈西五十里延袤八十餘里如海之汗漫〉匹絹山〈在永寕縣西七十里山頂瀑布飛流宛如〉
〈匹絹〉馬口崖〈在廳西南又有南華崖在廳西一百六十里又西二十里為梅子坎〉龍洞
〈在廳西一百里禱雨有相近又有魚洞灘高二丈許春夏之交魚多躍出〉關索石〈在廳〉
〈南二十里大道旁舊志相傳關索惡此石截路以戈擊之一留道旁一飛墮道東刀痕宛然〉羅
付大河〈在廳東接貴州遵義府界其下流東南入烏江〉永寕河〈在廳西南一名水東〉
〈河亦曰界首河有二源合流於城西貫兩城而東北又北至瀘州納谿縣入大江舊志永寕河一名〉
〈定水一自西南小井壩發源六十里至永寕城一自東鐡矢坎石穴流出二十里至永寕城合流八〉
〈十里入納谿縣界河流峻急灘石險惡自昔不通舟楫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鑿之起納谿〉
〈至永寕皆為坦流〉赤水河〈在永寕縣東一百八十里源出鎮雄州界水腦洞流經赤水衞〉
〈又東北合永寕河明初郭英等出永寕敗賊於赤水河即此〉甘溪〈在廳南十里又西北五十〉
〈五里有銅鼓溪下流皆入永寕河〉通江溪〈在廳西南源出貴州界東北流經九姓長官司〉
〈南東北流入永寕縣界又東北出會於江門峽亦名落卜姑溪〉漕溪〈在廳西南八十里一名魚〉
〈漕溪自九姓長官司東五十里馬口崖下流逕此與通江溪合會江門峽〉落窩溪〈在永寕縣〉
〈東南普市所東七里所東南六里有龍泉澗源出山谷流至所南潛入洞復出為落窩溪遇旱禱雨〉
〈有應〉天生池〈在廳西北六十里四面山繞水積於中不假穿鑿〉金鵞池〈在廳西北〉
〈九姓司西南五十里舊志相傳昔有天鵞羽如黃金游池內至暮飛去因名明成化三年都掌蠻為〉
〈亂議者欲分兵三路南路從金鵞池進攻大壩既而督臣程信分遣別將羅秉忠由金鵞池進搗都〉
〈掌蠻〉陶公灘〈在廳東南即羅付大河所經也〉靈湫泉〈在廳西五十里有山洞深二丈〉
〈許泉出其中四時不竭〉雙井〈在廳南四十五里又有古井在普市所城內〉
︹古蹟︺永寕舊城〈在今縣西黔記永寕舊治在城西八十里馬口崖漁漕溪之間即元永寕〉
〈舊址明洪武五年李文忠遷於今治〉廢藺州〈在廳東九十里唐元和初置有碑在唐朝壩今〉
〈剝落宋乾徳二年廢〉赤水廢衞〈在永寕縣東一百八十里明洪武中置屬四川都司 本〉
〈朝康熙間裁〉太平廢司〈在廳西地名大壩廣二百餘里元置大壩軍民府明初廢成化〉
〈四年改大壩為太平川設太平長官司後廢今為大壩營〉界首茶課廢司〈在廳西北〉
〈二里明洪武六年建後廢〉普市廢所〈在永寕縣東南五十里舊志明洪武二十二年普定〉
〈侯設普市守禦所於木案山下因士民曾為市貿易於此故以為名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省入永〉
〈寕縣〉米利城〈在廳北八十里有大田常無水旱憂米穀成熟故名〉
︹關隘︺魚浮關〈在廳東三里明洪武四年建又有箐口關在廳東箐口嶺上赤水河關在廳東〉
〈一百五十里〉雪山關〈在廳東一百里〉吼西關〈在廳南一百二十里與鎮雄州接壤〉
青岡關〈在廳西三十里亦曰青岡坪明天啟初巡撫朱變元討奢崇明敗賊於青岡坪直抵〉
〈城下一鼓拔之又有貓兒關在廳西五十里舊為苗人出沒處〉三塊石關〈在廳西北六十〉
〈里〉鄢家關〈在廳西北八十里〉江門關〈在廳西北一百里即江門水驛也道出瀘〉
〈州納谿縣〉梯口關〈在廳北九十里又有大鬬坎口關在廳北百里舊皆為戍守處〉鎮逺
關〈在永寕縣西〉古藺州巡司〈在廳東一百九十里古藺州地 本朝雍正七年置〉
赤水鎮〈在永寕縣東二百四十里舊赤水䘙 本朝雍正七年移縣丞駐此〉大壩營
〈在廳西六十里有城周三里有竒明置太平長官司 本朝設都司駐防嘉慶二十四年改設守備〉
赤水營〈在永寕縣東南 本朝設守備駐防舊名龍場營乾隆四十年移駐赤水河改今名〉
永安驛〈在廳南又普市驛在普市赤水河驛在赤水鎮俱設馬站〉
︹津梁︺上橋〈在廳城東南隅今名蓬萊橋〉下橋〈在廳西南隅今名永和橋〉通濟橋
〈在廳東南二里〉永福橋〈在廳北十五里〉
︹陵墓︺︹元︺梁王墓〈在永寕縣東赤水城西三十里〉︹明︺宋球諸人墓〈在廳治明〉
〈末死流賊難諸生宋球等數十人合葬於此邑人謂之積骸墓〉
︹祠廟︺昭忠祠〈在廳治北 本朝嘉慶八年建〉
︹寺觀︺崇福寺〈在廳南半里水中山上亦名定水寺明洪武中建〉萬夀寺〈在廳西一〉
〈里明永樂元年建〉
︹名宦︺︹明︺周敦吉〈佚其籍天啟元年官遊擊 大兵戰於渾河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 賜諡烈愍〉
︹本朝︺周尚功〈豐城人康熙年間官永寕遊擊賊將胡國柱陷城被執不屈罵賊而死一家二〉
〈十口俱罹害〉魯明芝〈鍾祥人康熙十一年官永寕中營守備以不從吳三桂棄官家永寕〉
〈十九年賊將胡國柱圍城明芝𡚒勇率士卒登陴守禦城陷死之〉費雅達〈滿洲正白旗人〉
〈官陜西漢羌鎮總兵康熙十九年調守永寕賊將圍城同提督王之鼎協力固守軍乏援城陷與〉
〈賊戰殺賊無算力盡死之〉郝全善〈佚其籍康熙初官固原提標遊擊從將軍王進寶討呉逆〉
〈被執不屈絶食六日而死〉
︹人物︺︹明︺侯良柱〈永寕衞人天啟初累官四川副總兵討奢崇明父子復遵義城崇禎二年〉
〈敗崇明等於鵞頂嶺俘其黨數千人積年巨寇平後為總兵官流賊入寇拒於綿州陣亡子天錫捐〉
〈貲繕甲請與賊血戰授逰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張令〈永寕衞人初為〉
〈奢崇明土目崇明叛令斬崇明子寅首以獻擢為副總兵官崇禎末調守䕫關守川北毛浴隘統領〉
〈通巴五路賊不敢近川境者數年一日流賊擁衆猝至令徒歩戰於下關城力盡死之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劉 佐聖〈永寕衞人奢崇明叛佐聖曉以大義賊刃之〉楊
興旺〈永寕衞人崇禎末為獻賊將孫可旺所𫉬罵賊死妻徐氏及三子俱被害〉李忠臣
〈永寕衞人官松潘參政家居奢崇明之亂募死士約總兵官楊愈懋令 大兵薄賊已為內應事洩〉
〈闔門遇害〉胡縝〈永寕衞人預䇿奢崇明必反上書當事當事不為意後賊起被執嚴刑錮獄中〉
〈弟緯傾家救免之乃糾義徒潛結張令等執偽相何若海部勒行陣自當一面數有斬馘賊甚畏之〉
〈既而為火藥焚死〉宋球〈永寕衞人明末諸生流賊犯境球與同庠費國柱桑毓日唐一䕫何〉
〈天寵等密約總兵王應熊外援事露害應熊收骸合葬焉〉
︹本朝︺閻有貴〈永寕人康𤋮十九年呉三桂犯境城陷被執不屈死〉陳琳〈敘永人官永寕〉
〈協把總乾隆間從征金川陣亡䘏廕如例〉劉俸〈永寕人乾隆閒由行伍從征金川累功擢松潘〉
〈營守備攻克美諾 賞戴花翎金川平以戰功擢松潘鎮總兵並駐懋功治屯田四十九年以〉
〈金創乞病歸卒 賜祭葬祀如例同縣外委鍾鄰孫洪緒孟倫戴之禮把總陳起龍孟以仁〉
〈黃世貴游耀鯤守備張芸俱於金川陣亡均䘏廕如例〉姜敏功〈敘永人𭔃籍綿州官貴州〉
〈參將嘉慶二年隨𠞰敎匪於合州楊家崖陣亡又外委羅永春亦是年於巴州陣亡䘏廕均如例〉
羅尚仁〈永寕人官把總嘉慶四年隨𠞰教匪陣亡䘏如例同縣遊擊張明外委李進王儆〉
〈俱𠞰教匪陣亡卹均如例〉
︹列女︺︹明︺聞克明妻樊氏〈永寕宣撫司人少寡苦節教子道立領薦〉周登
順妻張氏〈永寕宣撫司人夫亡守節教子於用成名出仕〉楊興旺妻徐氏
〈永寕衞人崇禎末興旺罵賊死氏及三子俱被害〉
︹本朝︺江姑〈永寕人普市所官江之鴻女年十六未字亂離失散守正捐軀康熙三年 旌又張〉
〈問達妻李氏吳逆掠境氏恐被厚赴水死〉劉勷妻呉氏〈永寕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間〉
〈旌〉劉澤遠妻解氏〈敘永人夫亡守節同廳節婦李茂莊妻孟氏魯長發妻張氏王〉
〈縉妻魯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其進妻彭氏〈永寕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台相臣〉
〈妻路氏烈婦張其信妻羅氏均乾隆年間 旌〉蒲文衡妻李氏〈敘永人夫亡守節同〉
〈廳節婦龍鼎璠妻胡氏胡峻妻何氏王有萬妻曾氏胡居恆妻姚氏陳調妻彭氏陳瑫妻𡊮氏賈維〉
〈珍妻朱氏烈婦呉光祖妻廖氏均嘉慶年間 旌又胡氏女許字未婚夫卒誓死守貞以終入祀節〉
〈孝祠〉官懋績妻周氏〈永寕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
︹土産︺黃精 笻竹 㯶竹 冬筍 月竹〈高徑尺餘每月出一〉
〈筍〉苦練子〈以上俱見舊志〉
前提調官〈臣〉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鄧遇辰恭 校
校對 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松潘直隸廳〈在四川省治北九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
〈小河營八十七里西至生番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曡溪營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漳臘營界三十里東〉
〈南至平番營界七十六里西南至雜谷土司界二百里東北至南坪營界三百里西北至黃勝關草〉
〈地界八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六千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周氐羌地秦置湔氐道漢
屬蜀郡後漢因之晉改置升遷縣屬汶山郡宋廢
後魏為吐谷渾地周天和元年置扶州總管府及
龍涸郡嘉誠縣隋開皇初府廢三年郡廢七年州
廢以縣屬同昌郡唐武德元年復於嘉誠縣置松
州貞觀二年置都督府督羈縻二十五州後多至
一百有四州皆生羌部落屬隴右道永徽後改屬
劒南道天寶初改交川郡乾元初復曰松州廣德
初陷於吐蕃宋仍為吐蕃地元屬吐蕃等處宣慰
司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衞尋併為松潘
衞二十年改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隸四川都
司嘉靖四十二年復改松潘衞
本朝因之屬龍安府雍正九年改設撫民同知乾隆
二十五年改為松潘直隸廳屬四川省
︹形勢︺東南雪嶺西北洮河雨雪多寒山川險峻〈松潘志〉
︹風俗︺刻木契以成交易炙羊膊以斷吉凶番多漢少
〈松潘志〉
︹城池︺松潘廳城〈周九里七分門五東南面平西北枕山大江貫其中城南有外城周二里〉
︹學校︺松潘廳學〈在廳治東明景泰三年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學額數六名〉
︹戶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十四今滋生男婦共七萬九千二百五十八名口計一萬六千八十三戶〉
︹田賦︺〈地糧二百石三斗一合二勺額徴屯租銀一百二十四兩七錢八分八釐下地六十一頃十八〉
〈畝有奇額徴地丁正𮦀銀六十七兩三錢六釐八毫又番民雜糧青稞及估種折徴銀一百一十七〉
〈兩五錢四分一釐米一百八十四石九斗五合〉
︹山川︺崇山〈在廳城內西北隅城垣跨其上盤旋而上十有九折通紅土坡黑水等寨〉金蓬
山〈在廳東五里〉雪欄山〈在廳東三十里山勢蟠延積雪不消俗呼寶鼎山亦名雪嶺上〉
〈有關〉風洞山〈在廳東五十里高險盤旋數里始達其巔東北有洞深不可測多惡風毎午輒〉
〈作作則灰沙蔽天人馬俱辟易寒氣襲人觸之即死否則喘息旬曰而後止〉雪山〈在廳東八〉
〈十里隋志嘉誠縣有雪山元和郡縣志春夏常有積雪故名寰宇記山在交川縣西南百里出朴硝〉
〈其色如銀外有蠶崖路險人罕得到〉牛心山〈在廳東南五十里峯巒圓秀若牛心然又東四〉
〈十里為火𦦨山山無草木色如赭〉石鏡山〈在廳東南水經注蠶陵南下六十里至石鏡隋〉
〈志翼針縣有石鏡山元和郡縣志在翼水縣東南九里山側有石圓徑二凡明徹如鏡因名石鏡〉
排柵山〈在廳南五里明統志洪武十一年大軍至此屯駐立柵為營故名舊志在疊溪營南〉
〈十五里〉雲峯山〈在廳南曡谿營東六里高聳淩雲〉紅花山〈在廳南十五里岷江〉
〈所逕下有屯田名紅花屯〉犛牛山〈在廳南疊溪營東三十里明正統中官軍追番賊遇伏於〉
〈犛牛山敗績即此明統志作在所東五里誤〉七頃山〈在廳南疊溪營西元和志衞山縣有〉
〈七頃山一名落石山此路山巖峻阻平地惟有七頃因名後周於山下置翼州〉大雪山〈在廳〉
〈南疊溪西元和志大雪山一名蓬婆山在柘縣西北一百里〉蠶陵山〈在廳南曡溪營北舊〉
〈唐志衞山縣有蠶陵山舊志在營北五里〉岷山〈在廳西北一作汶山書禹貢岷山導江河圖括〉
〈地象岷山之精上爲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曰瀆山蜀之汶山也漢〉
〈書地理志湔氏道禹貢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蜀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華陽國志〉
〈岷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江水所出隋志汶山郡左封縣有汶山括地誌岷山在溢樂縣南連〉
〈綿至蜀幾二千里皆名岷山太平寰宇記羊膊山在平康縣輿地廣記岷山在歸山縣西北俗名鐵〉
〈豹嶺張敬夫西嶽碑記在茂州列鵝村其跗曰羊膊書經地理今釋岷山跨雍梁二州自陜西鞏昌〉
〈府岷州 衞以 西大山重谷谽谺起伏西南走蠻 箐中直抵 四川 成都府之西境凡茂州之雪嶺灌 縣〉
〈之 青城皆其支衇而導江之 處則在 今松 潘衞 北西 番界之浪架嶺漢志所云 在湔氐 道西 徼外 是〉
〈也 按明楊慎丹鉛錄雲蜀山之大者曰岷山其川曰 岷江岷字説文作㟩省作岷漢人隸書作汶〉
〈據史記引禹 貢岷蟠既 藝及岷 山之陽岷山導江皆作汶蓋古 字通用也 今諸卷 中岷汶二字多互〉
〈見謹 識於此〉柏 嶺〈在廳南疊溪營北 元和 郡縣志在柘縣北八十里嶺北 三十 里至白崖驛〉
〈與 吐蕃接 界〉甘 松嶺〈在廳西南隋志 通軌 縣有甘 松山唐書開元十九 年吐 蕃請交 馬於〉
〈赤嶺互 市於甘松山宰相裴光庭曰甘松 中國之阻不如 許赤嶺元和志嶺在嘉誠縣之西 南十五〉
〈里 寰宇記按山 海 經雲甘松嶺亦 謂之松葉嶺江水 發源於此土 人 謂之松子嶺明 統志在司城西〉
〈北三 百 里䘙志今 入西夷 按元 和志嶺本近 在衞西 南 境明統志 謂去司三 百里 衞志遂謂入 夷〉
〈界誤〉小 分水嶺〈在廳北九十 里其山 平坦 有龍 潭又大分水嶺在 衞西北 二百 三十 里〉
〈按輿程記有大分水嶺在衞西北二百二十里有二派一東南流為江一西南流為大渡河或曰即〉
〈古羊膊嶺也〉大江〈自徼外流入南逕廳城又南逕曡溪營西又南入茂州界一名汶江亦曰〉
〈岷江俗名潘州河書禹貢岷山導江荀卿曰江出岷山其源可以濫觴漢書地理志岷山在西徼外〉
〈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三千六百六十里水經注引益州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
〈始發羊膊嶺下緣崖散漫小大百數殆未濫觴東南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厯天彭闕自此以上至〉
〈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自白馬嶺囘行二十餘里至龍涸又八十里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里至〉
〈石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許歩杜佑通典甘松嶺江水所發源元和志翼州西枕大江又大〉
〈江水經翼水縣西二百步寰宇記江源記雲羊膊山下有二神湫乃大江始發之所范成大呉船錄〉
〈江源自西戎中來由岷山澗壑中出而合於都江今世所云止自中國言耳明統志潘州河在松潘〉
〈司城西北六十里又汶江在曡溪所城西三里經所西南與黒水合流入茂州舊志潘州河源出西〉
〈夷哈嗎鼻浪架嶺分二派一派西南合流出竈溝一派東南流厯東砦至尖槖合滴漏水水出滴漏〉
〈山嶺亦分二派一派西南為出竈溝入西番界一派東流逕鵝落村至尖槖與浪架水合流入黃勝〉
〈關下又四十里至虹橋關北合漳臘河其河源出生番弓槓其山巔水亦分二派一派東流入上羊〉
〈峒生番界一派西南流至漳臘境又南流四十里徑漳臘城西南合波漓泉又十里至虹橋關北與〉
〈潘州河合流又曲流二十八里至松潘城東入 城出城西而南折又東南流一百八十里合衆山 溪〉
〈水過平番營入曡溪營界是為岷江又南五十里合黒水經營城西又東南曲流四十里入茂州界〉
〈 按輿圖今江源在黃勝關外西北有東南二派在東者出岡出山東南曲流百里許在西者出那〉
〈哥多母精山東南流二百餘里合 流又百里許入黃勝關岡出即舊志所名滴漏那 哥即浪架也二〉
〈山之北又各有一派出岡出山者名多拉崑都崙出那哥山者名多母打禿崑都崙皆西北流數百〉
〈里合流匯衆山溪水入黃河即舊志之出竈溝元史河源附錄所名奇爾瑪爾楚二水也 奇爾瑪〉
〈爾楚舊作乞兒馬出今俱改正〉涪江〈在廳東東南流入龍安府平武縣界舊志源出衞北小分〉
〈水嶺東南流入小河所北二里又東南至龍安其水淺隘又名小河一説興隆泉在衞東南六十里〉
〈源出雪欄山風洞嶺黃龍寺後厯紅岩三舍堡聚衆山溪水成河東南流一百四十里經小河營南〉
〈門外又東流三十里入平武界是為涪江之源〉翼水〈在廳南曡溪營南東南流入茂州界入江〉
〈亦曰黒水元和郡縣志翼水出翼水縣南下明統志在曡溪所城南五十里有二源一出松潘衞地〉
〈一出黒水合流如張兩翼故名〉黑水〈在廳南曡溪營西北舊志源出黑水生番界東流至營城〉
〈北五里入江 按輿圖黒水源出番界九里古拉嶺名楚那哥河其南有一水東北流合焉又東南〉
〈流數百里至疊溪營南長寕堡西入江舊志謂在營北五里入江誤〉七里溪〈在廳南曡溪營〉
〈西七里源出松坪砦流入岷江又飲馬溝在營城東源出雲峯山頂懸崖而下入岷江〉天涌
池〈在廳南曡溪營前明正統間開鑿以便民取汲〉玉津泉〈在廳南曡溪營城南砌以鐵瓦〉
〈石甗緣坡接引直抵城下居民取汲甚利〉濟衆泉〈在廳西門蟠遶崇山上下陡坎約及十里〉
〈汲水甚艱故引深山之水由西門溝以入岷江居人利之〉波漓泉〈在廳東北四十五里平地〉
〈湧出一百八竇冬溫夏涼繞漳臘城入江〉
︹古蹟︺古湔氐道〈在廳西北秦置晉改升遷縣宋省水經注江水東逕氐道縣北縣本秦始〉
〈皇置後為昇遷縣〉廢靜州〈在廳南疊溪營西南元和志州東至悉州八十里東北至當州〉
〈六十里西北至柘州三十里漢蠶陵縣地天授元年置其城據山甚險固治悉唐縣領靜居縣西至〉
〈州二十四里又領清道縣並顯慶元年與悉州同置天授元年割屬舊唐書地理志靜州本當州之〉
〈悉唐縣顯慶元年於縣置悉州咸亨元年於悉州置翼州都督府移悉州理左封儀鳯二年翼州還〉
〈治翼針於悉唐縣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改為靜州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府後割屬劎南縣治在悉〉
〈唐川也寰宇記州西南至恭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柘州三十五里宋史茂州諸部落有靜州蠻〉廢
恭州〈在廳南曡溪營西南元和志州西南至維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柘州一百里開元二十〉
〈四年分靜州部落於柘州西置治和集縣舊曰廣平縣屬靜州天寶元年改名領博恭縣西至州二〉
〈十五里又領烈山縣西至州五十里舊唐書地理志天寶元年改恭化郡乾元元年復曰恭州 按〉
〈以上諸州唐廣德後皆陷吐蕃〉廢翼州〈在廳南曡溪營西隋書地理志汶山郡翼針縣後周〉
〈置及翼針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翼州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西至悉州二百二十里治翼針縣周〉
〈武帝置本漢蠶陵縣地周天和元年討蠶陵羌於七頃山下置翼州以翼計水為名隋大業二年省〉
〈州改置利山鎮唐武德元年復置其城西枕大江南面臨溪舊唐書地理志翼州隋汶山郡之翼針〉
〈縣武德元年分置翼州六年自左封移州治於翼針咸亨三年徙就悉州城內上元二年移遷舊治〉
〈天寶初改為臨翼郡乾元初復為翼州治衞山縣本隋翼針縣治七頃城貞觀十七年移治七里溪〉
〈天寶元年改為衞山寰宇記翼州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悉州一百五十里明統志翼州城〉
〈在曡溪所城南衞山廢縣在所西五里 按隋唐志皆作翼針元和志作翼計舊唐志寰宇記作翼〉
〈斜今從隋唐志〉廢悉州〈在廳南曡溪營西隋書地理志汶山郡左封縣周置曰廣平及廣平〉
〈郡左封郡開皇初郡並廢仁壽初縣改名又周置翼州大業初廢元和志悉州東至翼州二百二十〉
〈里西南至靜州六十里顯慶元年分當州置在悉唐川因以為名其首領任刺史識臼縣郭下與州〉
〈同置地名識臼因以為名領左封縣東南至州二十里周天和元年於此置廣平縣開皇十八年改〉
〈為左封又領歸誠縣西南至州八里本生羌地垂拱二年從化三年置縣以處之 按新舊唐書地〉
〈理志左封本隸會州武德元年於左封置翼州六年移州治翼針而縣廢貞觀四年復置縣二十一〉
〈年屬當州顯慶元年置悉州於悉唐以縣屬之咸亨元年移州來治載初元年移理東南五十里匪〉
〈平州天寶初改歸誠郡乾元初復曰悉州蓋顯慶初治悉唐非識臼與元和志不同〉廢柘州
〈在廳南曡溪營西元和志儀鳳元年置以山多柘卞為名其城四面險阻易於固守治柘縣前上元〉
〈二年置又領喬珠縣東至州五十里與州同置舊唐書地理志永徽後置天寶元年改蓬山郡乾元〉
〈元年復為柘州寰宇記州南至維州三百里〉廢當州〈在廳南曡溪營西北隋書地理志汶〉
〈山郡通軌後周置縣及覃州並覃川榮鄉二郡開皇初郡廢四年州廢元和志當州東北至松州二〉
〈百十里東南至翼州二百七十里漢蠶陵縣地貞觀三年置通軌縣屬松州二十一年於縣置當州〉
〈仍以羌首領為刺史舊唐書地理志州初治利川鎮儀鳳二年移治逢臼橋天寶元年改江源郡乾〉
〈元元年復為當州寰宇記大厯五年移州入山險要害之地以備吐蕃宋史地理志茂州領覊縻當〉
〈州〉廢軌州〈在廳西北漢党項羌地唐書西域傳黨項漢西羌別種魏晉後微甚周滅宕昌〉
〈鄧至而党項始強其地古析支也東距松州西葉護南舂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渾山谷崎嶇大抵三〉
〈千里姓別為部貞觀三年其酋細封步賴舉部降以其地為軌州其後諸酋長悉內屬以其地為崌〉
〈奉巖遠四州後拓拔赤辭亦內屬以其地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松州為都督府後內徙地屬吐〉
〈蕃〉廢闊州〈在廳西北相近又有廢諾州俱唐貞觀五年置以處党項等降羌屬松州都督〉
〈府十五年吐蕃破党項白蘭諸羌屯松州西境尋進攻松州敗州兵闊州諾州遂叛歸吐蕃尋復內〉
〈屬後仍入吐蕃〉舊潘州〈在廳北四百八十餘里舊志相傳漢武逐諸羌渡河湟居塞外築此〉
〈城置護羌校尉唐廣德初松州以北皆陷於吐蕃宋崇寕三年秦鳳招納司言階州生蕃納土得〉
〈潘疊三州潘州蓋屬吐蕃首領潘羅支故名又分潘州為上中下三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明初併設〉
〈松州潘州二衞後併為松潘衞今阿尖砦即上潘州班班簇即下潘州舊漳臘堡設於此二州之間〉
〈即中潘州也去衞二百五十餘里〉嘉誠廢縣〈今廳治即古龍涸地亦曰龍鶴龍鵠華陽〉
〈國志蜀時以汶山險要自汶江龍鶴皆置屯守魏書太和九年仇池鎮將穆亮帥騎次於龍鵠擊走〉
〈吐谷渾立梁彌承為宕昌王而還益州記自龍涸八十里至蠶陵縣周書武帝紀天和元年吐谷渾〉
〈龍涸王莫昌率部落內附以其地為扶州隋志嘉誠縣周置並龍涸郡及扶州總管府開皇初府廢〉
〈三 年 郡廢七 年州廢元和志松 州南至 翼州一百八 十 里古西 荒地後魏鄧至王 象舒治 者白水羌〉
〈也世為羌 豪因地名自號為鄧至 王其後子孫舒彭者遣使 內附拜益州刺史甘松 縣開國子後魏〉
〈末平 鄧至統 有其地周保定 五年於此 置龍涸防天和 元年改 置扶州領龍涸 郡開皇三 年廢龍涸〉
〈郡置嘉誠縣與扶州同理大 業三 年改扶州為同昌郡隋末陷賊武德元年改 置松 州其龍涸故城〉
〈俗 名防渾城 在翼州衞山 縣北八十一 里城之北境 舊是吐谷 渾所居故曰 防渾通典松 州東南到〉
〈通化郡三百 里西北到吐蕃界五十里唐書地理志松州廣德 元年沒吐蕃其後松當悉靜柘恭保〉
〈真乾維翼等為行州以部落首 領為刺史明統 志嘉誠廢縣在松潘司城內 按 隋志同昌郡西 魏〉
〈逐吐谷渾置鄧州開皇七年改曰扶 州舊唐志同昌縣西魏逐吐谷渾於此置鄧州及 鄧寕郡蓋以〉
〈平定 鄧至羌為名 隋初改置扶 州是隋之同昌 郡魏之 鄧州也周之 扶州於隋唐 為嘉誠縣而元 和〉
〈志謂隋改周扶州為同昌誤矣〉交川廢縣〈在廳南 隋書地理志 汶山郡交 川縣開皇初 置〉
〈有𨵿官元和志縣北至松州三十四里本周天和中置屬龍涸郡舊唐書地理志後周置龍涸郡隋〉
〈廢為交川縣寰宇記以其地通胡越道路東西相交故名衞志在衞南五里即今紅花屯〉翼水
廢縣〈在廳南曡溪營南隋書地理志汶山郡翼水縣後周置龍求又置清江郡開皇初郡廢改〉
〈縣曰清江十八年又改名焉元和志縣北至翼州六十里本漢蠶陵縣地〉蠶陵廢縣〈在廳〉
〈南曡溪營西漢置屬蜀郡晉分屬汶山郡東晉後廢元和志漢元鼎中開梁太清中蕭紀於舊縣置〉
〈鐵州尋廢舊唐書地理志蠶陵故城在衞山縣西明統志在疊溪所城北三里周改為翼針〉利
和廢縣〈在廳南疊溪營西唐置屬當州元和志縣西南至當州三十里周天和元年於此置〉
〈廣平縣尋廢顯慶三年於廣平舊城置又有谷和縣東至州六十里文明元年開生羌置〉峩和
廢縣〈在廳南曡溪營北元和志縣南至翼州六十里本漢蠶陵縣地天寶十一年置以縣有峩〉
〈和山為名明統志在曡溪所北六十里永鎮橋〉平康廢縣〈在廳西南三國漢置屬汶山郡〉
〈晉因之宋省周復置隋仍屬汶山郡唐屬松州宋省蜀志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反姜維討平之元〉
〈和志平康縣西至當州六十里顯慶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屬翼州尋廢垂拱元年復置屬〉
〈當州唐書地理志平康本隸當州垂拱元年析交川及通軌翼針置天寶元年隸松州〉江源
廢縣〈在廳西周置屬汶山郡隋因之唐廢 按元和志江源鎮在交川縣西北三十里蓋即故〉
〈縣為名〉興樂廢縣〈在廳西北晉置屬汶山郡 按宋書州郡志南晉壽郡興樂縣下引〉
〈晉太康地記雲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蓋因白馬嶺為名華陽國志元康八年汶山興樂縣黃〉
〈石等與廣柔平康羌有仇遂叛是也宋時僑置非故地矣〉曡溪廢司〈在廳南曡溪營北一〉
〈里領渴卓等五砦又鬱即長官司在營西十五里領松坪等五砦皆明永樂四年置 本朝順治初〉
〈裁〉白岸城〈在廳南曡溪營西唐書地理志翼州有白岸城 按唐貞元中韋皋破吐蕃論〉
〈莽熱兵進屯白岸西山諸羌皆降即此〉雞棲城〈在廳南曡溪營西南唐貞元十九年韋𦤎〉
〈討吐蕃遣將邢玭出黃崖畧雞棲老翁城寰宇記雞棲川在悉州東南一百里 按元統志又有雞〉
〈棲村在茂州東北一百七十里有三路一通茂州一通龍州一通綿州皆吐蕃險要之地今在石泉〉
〈界非此地也〉石臼故戍〈在廳南曡溪營西元和志在衞山縣北六十里大江之西峩和〉
〈縣界〉
︹關隘︺望山關〈在廳東七里又東勝堡在廳東金蓬山後十里東路關堡之首也〉雪欄
關〈在廳東二 十二里雪欄山 下〉風 洞關〈在廳東三十七里〉黑松林關〈在廳〉
〈東五十七里地多松林因名一名松林堡〉紅崖關〈在廳東七十二里一名紅岩堡又伏羌堡〉
〈在廳東九十七里〉三舍關〈在廳東一百十七里一名三舍堡又鎮遠堡在廳東南一百二〉
〈十七里小關堡在廳東南一百四十二里松埡堡在廳東南一百五十七里三路堡在廳東南一百〉
〈六十七里師家堡在廳東南一百七十七里四望堡在廳東南一百八十七里又東二十里即小河〉
〈營也又峯崖堡在小河東南十五里木𤓰堡在小河東南三十里葉堂堡在小河東南四十里又東〉
〈四里接平武縣界馬營堡舊志三舍關為自衞至小河適中之地舊有偏將駐守所轄上至望山下〉
〈至四望共十三堡四巖絶壑一線僅通羊腸鳥道峭磴危巘艱險萬狀〉西平關〈在廳南二〉
〈十五里又紅花堡在廳南五里南路關堡之首也又雄溪堡一名熊楨屯在廳南十五里雲屯堡在〉
〈廳南三十五里〉安化關〈在廳南四十五里又百勝堡在廳南五十五里〉新鎮關〈在廳〉
〈南七十里亦名新塘關又淨江堡在廳南八十里一名龍韜堡〉歸化關〈在廳南九十里自廳〉
〈南至曡溪之永鎮堡此為適中之地又北定關在廳南一百五里〉鎮江關〈在廳南一百二〉
〈十里舊名蒲江關又南六里即平番營也〉平夷關〈在廳南平番營南十里亦名平夷堡又金〉
〈缾堡在平番南二十里鎮平堡在平番南三十里鎮番堡在平番南四十五里靖夷堡在平番南五〉
〈十五里平定堡在平番南六十五里設關又南八里接曡溪界永鎮堡邊界松潘至茂州三百里山〉
〈嘴險惡一蠻擲石百人不能過其路隨河曲折蠻下山搶掠為易宜有以制禦〉南橋關〈在廳〉
〈南曡溪營南五里又中橋關在營南十五里徹底關在營南三十里小關在營東五里曡溪橋關在〉
〈營西五里永鎮闗在營北四十里鎮平關在營北六十里俱明洪武十二年置是為七關〉流沙
關〈在廳西十里外通毛兒革生番地又有淨沙堡在廳北五里〉黃勝關〈在廳西北漳臘〉
〈營西北四十里關外即西夷地大江由此流入今有官兵戍守〉虹橋關〈在廳北二十八里其〉
〈地有落虹橋長二十丈為餉道必經之地〉南坪巡司〈在廳東北 本朝雍正十年置〉小
河營〈在廳東一百九十里東南去龍安府一百八十里地名涪陽明宣德四年調成都前衞後〉
〈所於此改名小河守禦千戶所築城周二里 本朝曰小河營設守備駐防〉曡溪營〈在廳〉
〈南二百三十里本漢蜀郡蠶陵縣唐置翼州宋元皆為羌地明洪武十一年平西羌改置曡溪右千〉
〈戶所屬茂州衞二十五年改曡溪守禦軍民千戶所直隸四川都司 本朝改為曡溪營設遊擊駐〉
〈防轄土千百戶六寨曰大姓曰小姓曰大定沙壩曰大黒水曰小黑水曰松坪管番民一千五百餘〉
〈戶屬松潘鎮城周七里有奇門三明景泰初築〉平番營〈在廳南一百二十六里地名黃沙壩〉
〈其地寛平可容千騎為四十八砦番夷出入之地明萬厯十四年建城堡周一里有奇 本朝設都〉
〈司駐防嘉慶十二年改設守備管轄丟骨寨呷竹寺雲昌寺等三土千戶〉漳臘營〈在廳北四〉
〈十里明初置於下潘州後徙而南嘉靖二十年於此築城堡置官軍 本朝改為漳臘營設遊擊駐〉
〈防嘉慶十五年改設參將今轄土千戶三曰寒盼曰商巴曰祈命土目十三曰羊峝踏藏曰阿按曰〉
〈挖藥曰押頓曰中岔曰郎寨曰竹自曰臧咱曰東拜王亞曰達弄惡壩曰香咱曰咨罵曰八頓共十〉
〈六寨又轄土千百戶二十六寨曰上包坐余灣曰下包坐竹當曰川柘曰谷爾壩那浪曰雙則紅凹〉
〈曰上撒路木路惡曰中撒路殺按槓曰下撒路竹弄曰崇路谷謨曰作路生納曰貢按曰卜頓曰班〉
〈佑曰巴細蛇住壩曰阿細柘 弄曰上作爾革曰合壩奪雜曰轄漫曰下作革曰 物藏曰熱當曰磨下〉
〈曰甲凹曰阿革曰鵲個曰郎惰及新撫之上中下阿壩上中下郭羅克上中下阿樹土千百戶十寨〉
〈餘分屬松潘中左右三營土千百戶十寨城周一里有奇雍正七年重修〉潘州營〈在廳北四〉
〈百八十餘里即潘州故址東北通甘肅洮河二州有竹利鐡布鹿哨甘家等番西通歸德西寕有合〉
〈壩上下作革播下等番及插漢丹津部落西南有阿壩郎墮郭羅克毛兒革等夷雜處其間為松潘〉
〈之屏障 本朝雍正八年設官兵駐防統轄附近番夷其南一百八十餘里地名達建寺距黃勝關〉
〈一百二十里為潘州黃勝適中之地亦設官兵戍守〉南坪營〈在廳東北其地為番夷出沒之〉
〈所最為險要 本朝雍正七年築城周一里半設守備駐防乾隆十六年改設都司管轄羊峝芝蔴〉
〈隆康等各番民附近又有會龍隆康二關雍正七年築城各周一百四十丈皆有官兵戍守〉馬
路堡〈在廳南曡溪營南又南為小關堡與實大關相接〉新橋堡〈在廳南曡溪營北十〉
〈里〉太平堡〈在廳南曡溪營北三十里又北為永鎮堡〉鎮鹵堡〈在廳西北漳臘營北〉
〈十八里〉
︹津梁︺古松橋〈在廳城內〉通遠橋〈在廳城東〉積雪橋〈在廳東七十五里〉松
風橋〈在廳東一百三十里〉合江橋〈在廳東一百七十里〉迎恩橋〈在廳城南門外〉
歸化橋〈在廳南一百里〉浦江橋〈在廳南一百三十里〉笮橋〈在廳南曡溪營北元〉
〈和志在衞山縣北三十七里以竹蔑為索架北江水〉永鎮橋〈在廳南曡溪營北四十里〉靖
安橋〈在廳北十一里〉
︹祠廟︺水靈祠〈在廳城內〉
︹寺觀︺大悲寺〈在廳城內西南隅唐建〉赤松觀〈在廳治內明建〉
︹名宦︺︹唐︺梁建方〈貞觀二十二年四月以右武侯將軍擊松州蠻下其部落七十二所〉︹明︺
寇深〈唐縣人正統間以僉都御史鎮守松潘有威名將士事之如神番人𣢾服邊境安謐曡溪〉
〈無井於數里外濬暗竇引水入城又𣸸永鎮等堡蜀之門戶始固〉羅綺〈磁州人景泰中以刑〉
〈部左侍即鎮守松潘賊首卓勞糾他砦阿兒結等頻為冦綺擒斬之番酋王永與土官高茂林董敏〉
〈讐殺守將不能制綺搗其巢誅永又敗黒虎三姐諸番斬馘三百五十在鎮七年威名甚震〉何
卿〈成都衞人正德末以左參將協守松潘嘉靖初芒部土舍隴政土婦支祿等叛卿討之斬首二〉
〈百餘級降其衆數百人擢副總兵仍鎮松潘隴氏已絶改芒部為鎮雄府設流官平政餘黨及黒虎〉
〈五砦烏都鵓鴿諸番就進都督僉事威茂番十餘砦連兵刼軍饟且攻茂州及長平諸堡卿與副使〉
〈朱紈築茂州外城以困之旋以計殘其衆戰屢捷諸番窘迫爭獻首惡歃血斷耳誓不復叛卿乃與〉
〈刻木為約分處其曹畫疆守松潘路復通巡撫潘鑑上其功進署都督同知鎮如故久之以疾致仕〉
〈後白草番為亂起卿再𦲷松潘將士咸喜乃會巡撫張時徹討擒渠惡數人俘斬九百七十有奇克〉
〈營砦四十七毀碉房四千八百獲牛馬器械儲積各萬計進署都督同知卿素有威望為番人所憚〉
〈自威茂迄松潘龍安夾道築牆數百里行旅往來無剽敚患先後厯鎮二十四年軍民戴之若慈母〉
〈焉〉張倫〈河南鞏縣人本衞前所副千戶正德十年亦不刺寇松潘番人磨讓六少等乘亂為〉
〈之鄉導倫夜率熟番攻破賊獲磨讓六少亦不刺遯去〉
︹本朝︺宋元俊〈懷遠人乾隆三十六年官松潘鎮總兵從征金川多戰功革布什咱地綿亙二〉
〈百餘里元俊畫進𠞰之策分兵平之撫其衆二千餘戶外絶金川助逆之勢內絶索諾木冀倖之心〉
〈元俊熟知邊情番夷信服後以乘勝攻格魯克古卒於軍時論惜之〉
︹人物︺︹明︺高照〈松潘衞諸生正德六年雪欄番僧叛照同諸指揮逐番被殺〉豐爵〈疊溪〉
〈千戶習韜畧遇敵果敢厯升遊擊將軍〉
︹本朝︺張偉奇〈松潘人長於韜畧康熙十一年拔貢因母疾不就𨕖嘗陳撫綏蠻部策於當事〉
〈悉用其言以子元佐貴 誥封一品〉徐維新〈松潘人雍正九年以千總隨大兵駐巴里〉
〈坤賊兵夜至力戰死之〉周瑛〈松潘人康𤋮間以武舉效力厯官漳臘營遊擊值西陲用兵上〉
〈撫軍糧運三策事皆濟郭羅克賊番恃險肆掠瑛率雜谷蠻攻虎頭獵務等十三寨克之擒其魁雍〉
〈正元年青海羅卜藏丹津叛授瑛松潘鎮總兵將軍岳鍾琪破青海餘孽竄窺西藏瑛兼程至噶爾〉
〈藏胡叉擒斬逆黨邊境悉平師旋順道招撫納克樹餘樹霍耳鎖戎等寨戶口一萬三千有奇授提〉
〈督五年至察木多指授達賴喇嘛地界𫎇召見旋晉散秩大臣六年西藏亂以瑛熟悉夷情〉
〈統川陜雲南三省兵進𠞰兵至藏藏衆畏服解散獻其罪人不戰而還年七十二卒子鴻鼎〉
〈賜藍翎侍衞〉劉應標〈松潘人由行伍出征果羅克熱當十二部落及西海棋子山等以功〉
〈擢藍翎侍衞雍正八年隨征瞻對分𠞰擦馬所擦牙所直搗賊巢升游擊乾隆六年厯官湖南鎮筸〉
〈鎮總兵卒為人和雅愛恤士卒尤善撫夷所厯苗疆無不感戴鎮筸人像祀於南華山〉張丕
德〈松潘人乾隆間以把總從征金川攻丹噶陣亡又把總蕭成外委李德明方連馮維秀把總張〉
〈㴻何士榮陳啟龍外委黃凱把總許之茂外委張斌把總徐剛千總陳明德把總孟懷玉千總富成〉
〈外委余芝連唐天祥把總周之德外委王朝貴韓登甲杜之貴羅騰龍守備羅國賢把總楊連通千〉
〈總馬漢鳯守備劉魁外委王振國周紹文俱從征金川陣亡外委江廷栻從征緬甸陣亡又外委路〉
〈公舉隨𠞰甘肅逆回陣亡把總柳成錦從征廓爾喀陣亡守傋官啟文把總陳啟林外委馬天輔從〉
〈征黔楚逆苗陣亡卹均如例〉劉永清〈松潘人由把總從征廓爾喀有戰功擢千總乾隆六〉
〈十年隨𠞰黔楚逆苗進攻黃𤓰寨克賊巢賞花翎嘉慶元年攻撲蓮峯坳力戰陣亡卹如〉
〈例又外委邱世貴趙耀武外委吳玉遊擊主相龍馬明德把總馬定元駱維文都司郭明宗把總何〉
〈聯陞外委鐵忠才千總袁啟外委陳寛把總董其福外委袁龍張秀守備母之慕把總徐德玉把總〉
〈陳啟珠外委席福榮張聯城俱隨𠞰賊匪陣亡卹廕均如例〉馬濟〈松潘人官守備嘉慶二年〉
〈𠞰川楚邪匪累著功擢參將六年在太平五雷山生擒偽總兵等六十餘人旋追賊至汝溪山殲斃〉
〈賊目七年在巴東擊賊冒石受傷陣亡 諭賜祭葬卹如例〉徐尚青〈松潘人嘉慶五〉
〈年敎匪犯境與邑人張元俱被執不屈死同時死難者十餘人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
︹列女︺︹明︺謝郁妻吳氏〈松潘衞吳偉女夫爲衞鎮撫正統癸亥秋郁以疾卒閲三日呉〉
〈氏自縊事聞旌表〉馮政妻徐氏〈松潘衞人夫爲衞千戶年二十守節撫六月子昶成〉
〈立〉徐琮妻蔡氏〈松潘衞人琮陣亡子甫一𡻕蔡氏守節育子啟成立卒年六十〉謝
世源妻堯氏〈松潘衞人夫爲指揮陣亡堯氏拔刀自刎以救得不死守節三十餘年事〉
〈聞旌表〉陳其策妻常氏〈松潘衞人夫爲諸生夫亡守節敎子成立女適夏之良良〉
〈亦早卒母女同室孀居有司旌其門曰雙節〉馬既佶妻劉氏〈松潘衞人夫爲諸生〉
〈早逝劉守節課子成立厯四十年年七十卒〉李恩妻白氏〈松潘衞人夫爲指揮戰亡〉
〈白年二十守節壽至九十五卒萬厯中旌表〉黃尚義妻王氏〈松潘衞人適尚義甫〉
〈期年尚義卒王與姑同居一室及三載終喪自縊死事聞旌表〉韓鍾英妻徐氏〈松潘〉
〈衞指揮之女崇禎丁丑鍾英授茂州衞千戶指揮死時徐年二十割耳自誓奉翁姑盡孝育子成〉
〈立又張勲妻黃氏徐承業妻路氏徐江妻何氏楊忠妻朱氏嚴某妻張氏吳永捷妻馮氏俱以節旌〉
︹本朝︺余英妻徐氏〈松潘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郭周翰妻陳氏
〈福建人寄籍松潘翁署陜西三原令陳隨夫往省夫病割股以進不起氏誓不欲生僕婢伺察之不〉
〈得間期年遂扄戶自縊於寢室乾隆年間 旌〉馬魏氏〈松潘人嘉慶五年賊匪逼境不從死〉
〈節同廳龔萬氏張蒲氏徐許氏王陳氏俱不從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又趙之正妻方氏年二十三〉
〈夫亡苦節自勵入祀節孝祠〉
︹土產︺青稞〈春種秋收似麥而瘠長日用所食明統志衞產〉蠟 甘松〈明統志俱衞產〉
狐尾〈元和志松州貢〉
前提調官〈臣〉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臣〉齊承厚恭 校
校對官〈臣〉李孚忠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石砫直隸廳〈在四川省治東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湖〉
〈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忠州酆都縣界一百里南至酉陽州黔江縣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忠州界八十里東南至黔江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酉陽州彭水縣界三百里東北至䕫州〉
〈府萬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酆都縣界三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五千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為巴郡臨江縣南境三
國屬漢晉為巴東郡南浦縣地南北朝周為施州
西境唐後沒於蠻宋景定中置石砫安撫司元初
為石砫軍民府尋升為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八年
改爲石砫宣撫司隸重慶府嘉靖四十二年改隸
䕫州府
本朝順治十六年歸附授石砫宣慰使司仍屬䕫州
府乾隆二十六年升直隸廳屬四川省領土司一
石砫通判土司〈在廳治西宋景定中以土官馬定虎征五溪蠻有功授安撫司明洪〉
〈武初授宣撫司崇禎時授宣慰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仍授宣慰司乾隆間緣事參革尋改爲土通〉
〈判土官馬氏世襲〉
︹形勢︺石砫以石潼關砫蒲關而名〈明史土司列傳〉
︹風俗︺士民儉樸無驕侈奢詐之習改流以來生齒日
繁若儉而濟之以禮樸而輔之以文庶彬彬足風
同歸大雅〈廳志〉
︹城池︺石砫廳城〈未建〉
︹學校︺石砫廳學〈在廳治東 本朝乾隆四十四年設入學額數六名〉南濱書院
〈在廳東以南濱河故名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建四十年修〉石砫義學〈在廳城內 本〉
〈朝嘉慶八年建〉
︹戸口︺〈原額戸一萬六百三十四今滋生男婦共九萬三千五百六十九名口計二萬七千二十九戸〉
︹田賦︺〈田地十八頃八十畝額徴地丁正雜銀十五兩一分五釐草籽秋糧馬折銀共五百三十八兩〉
〈二錢四分五釐〉
︹山川︺石砫山〈在廳東一百二十里與湖北中路司接界〉斑布山〈在廳東南一里色斑〉
〈如布〉鼓樓山〈在廳東南一百里山甚高聳其巔舊有鼓樓〉大峯門山〈在廳南六〉
〈十五里兩崖壁立中通行人有故壘存焉〉馬頭山〈在廳西五里〉鳳凰山〈在廳西北〉
〈二里〉石涼繖山〈在廳西北六十里形如張葢或謂之石幢山〉萬聚山〈在廳東北〉
〈五十里衆山環聚𮞉合故名〉三江溪〈在廳東北八十里有三源一出桂子洞一出冷箐溪〉
〈一出龍嘴山皆由湖北中路司界西流七十里至沙子關三溪合流又八十里繞廳治北又西北流〉
〈七十里經忠州酆都縣界漩孔山龍洞出酆都縣南曰葫蘆溪又西入江〉龍潭〈在廳西六十里〉
〈即三江溪所經〉清水潭〈在廳西北二十里源出石涼繖山南流與三江溪合〉
︹古蹟︺舊支羅寨〈在廳西南明嘉靖中石砫人黃俊據之尋以叛誅子中復據寨叛詔川湖〉
〈會兵夾攻川兵進攻牛欄坪湖兵自施州衞進中復由思南遁去為湖兵所𫉬川兵搗其巢平之〉
玉音樓〈在廳治西舊土司署七楹高六十餘丈明崇禎時秦良玉以功召對平臺賜詩四章〉
〈歸作斯樓以供奉宸翰〉帥忠堂〈在廳治西即舊土司前堂明秦良玉征播賊有功天啟二〉
〈年賜扁額〉
︹關隘︺沙子關〈在廳東六十里接湖北恩施縣界明置土副巡司今裁〉大風關〈在廳〉
〈南六十里〉石潼關〈在廳西北六十里石涼繖山舊置關今廢〉西界沱巡司〈在廳〉
〈北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置〉
︹津梁︺觀音橋〈在廳西南〉洋渡橋〈在廳西一百里洋渡溪舊無橋 本朝乾隆間同知〉
〈王縈緒建〉
︹陵墓︺︹明︺秦良玉墓〈在廳東十五里囘龍山〉
︹祠廟︺大禹廟〈在廳治南邑人於春祭先農之次日祼享歲以爲常〉
︹寺觀︺石峯寺〈在廳東南六十里以近石砫故名又有銀杏南城二寺在廳東二百里〉永
夀寺〈在廳西萬安山又名古樓山明正德間土同知陳寛建有唐李白遺蹟今無存 本朝乾〉
〈隆間土司馬宗大重修鐫太白崖三字於石〉觀音閣〈在廳東眀末建〉
︹名宦︺
︹本朝︺黃克顯〈上高人乾隆二十二年官石砫廳同知清戶口正糧額剔弊除奸爲民生計者〉
〈至悉〉王縈緒〈諸城人乾隆三十八年官石砫廳同知剛正廉明涖政寛猛相濟建書院以課〉
〈士教民務穡偶逢荒歉民不知災〉
︹人物︺︹明︺馬克用〈石砫宣撫使元末土司不靖洪武初命平之克用善撫夷落子孫世襲〉
秦良玉〈石砫土司馬千乘妻千乘卒良玉代領其衆以討奢崇明功封夫人崇禎時入援京〉
〈師流賊入川良玉屢破之及張獻忠陷全蜀良玉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賊者殺無赦乃分兵守四境〉
〈賊徧招土司獨無敢至石砫境者〉馬鳳儀〈石砫土司崇禎六年率兵從討闖賊以軍戰〉
〈歿侯家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按明史左良玉傳及勝朝殉節諸臣錄均作〉
〈馬鳳儀戰歿侯家莊惟通志載明天啟二年都督秦良玉充總兵官以其子指揮使馬祥麟襲宣慰〉
〈司即石砫土司也祥麟妻張氏名鳳儀山西沁水人御史張銓女崇禎二年詔良玉勤王入都後遣〉
〈歸良玉留其子與媳駐兵近畿隨征流寇侯家莊之敗鳳儀臨陣捐軀奏報即以為石砫土司明史〉
〈因之據此似當作張鳳儀備錄之以俟參考〉
︹本朝︺馬彪〈石砫人嘉慶六年以鄉勇隨𠞰教匪生擒賊首羅其清於黒魚洞後於陜西三台崖〉
〈陣亡卹廕加等〉
︹列女︺
︹本朝︺秦某妻彭氏〈石砫人夫亡父母憐其少欲嫁之彭曰有子可撫有田可耕奈何奪〉
〈吾志父母不從竟許於他族彭即號泣墓前自經死〉馬光裕妻陳氏〈石砫人光裕為〉
〈石砫土司早卒氏苦節四十餘年乾隆年間 旌〉譚人望妻羅氏〈石砫人夫亡守〉
〈節同廳節婦馬昭欽妻譚氏王華鳳妻彭氏烈婦譚冉氏李秦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鉛 黃連〈舊志〉
前提調官〈臣〉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盧 樹恭 校
校對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雜谷直隸廳〈在四川省治北少西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九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
〈至茂州界八十里西至懋功屯綽斯甲布土司界八百八十里南至茂州瓦寺土司界八十里北至〉
〈茂州界九十里東南至茂州汶川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茂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懋功屯鄂〉
〈克什土司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梭磨土司界二百二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六千八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冉駹國地武帝時開屬
汶山郡三國漢時姜維馬忠討汶山叛羌此其地
也自晉以後或降或叛隋以其地置薛城戍屬會
州唐武德七年白苟羌鄧賢佐內附乃於姜維故
城置維州領薛城金川定亷三縣貞觀初州縣俱
廢二年復立為羈縻州麟德二年升為正州尋叛
又降為羈縻州垂拱二年又為正州廣德以後陷
入吐蕃太和五年收復五代孟蜀有其地州內徙
入宋景德初改曰威州元因之屬成都路明洪武
六年於州西北境析置保縣永樂五年置雜谷安
撫司
本朝康熙十九年土舍板第兒吉歸誠仍授為安撫
司乾隆十七年土司蒼旺不法伏誅改土歸流設
理番同知因以保縣舊城為廳治所〈俗曰老保縣〉二十
五年升為直隸廳嘉慶六年裁茂州屬之保縣〈俗曰〉
〈新保縣〉入之屬四川省領土司四
從噶克長官司〈在廳治西北六百里東至卓克采土司界五十里西至綽斯甲布土〉
〈司界一百九十里南至丹壩土司界一百三十里北至下郭洛草地界九百三十里 本朝乾隆十〉
〈八年既誅土司蒼旺授其族弟根濯斯甲為從噶克長官司頒給印信〉卓克采長官
司〈在廳治西五百四十里東至梭磨土司界六十里西至從噶克土司界五十里南至小金川土〉
〈司界二百一十里北至郭洛克草地界二百六十里 本朝乾隆十四年進𠞰金川授三格爾甲為〉
〈卓克采長官司頒給印信〉梭磨宣慰司〈在廳治西北四百五十里東至本廳界四百五〉
〈十里西至卓克采土司界六十里南至小金川土司界二百一十里北至茂州曡溪營界三百六十〉
〈里 本朝康熙六十年授雜谷土司桑吉明之子囊索沙甲姜綽為梭磨長官司乾隆十四年升為〉
〈安撫司四十年又升為宣慰司換給印信〉丹壩長官司〈在廳治西七百五十里東至卓〉
〈克采土司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懋功屯綽斯甲布土司界三十里南至小金川土司界三十里北至〉
〈從噶克土司界一百三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授土舍側旺為丹壩長官司頒給印信〉
︹形勢︺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
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峯三面臨
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也〈舊唐書李德裕傳〉外聯蕃部內
控蜀都〈方輿勝覽〉
︹風俗︺地本氐羌人尤勁悍性多質直工習射獵〈隋志〉
︹城池︺雜谷廳城〈周三里有奇門四即舊保縣城 本朝乾隆四年建〉
︹學校︺雜谷廳學〈在廳治南即保縣學舊在治西明洪武中建 本朝雍正元年遷建今所〉
〈嘉慶六年裁保縣併雜谷廳入學額數六名〉
︹戶口︺〈原額人丁五千九百七十四今滋生男婦共二十六萬一千四百三十七計五萬八百五十六〉
〈戶〉
︹田賦︺〈雜谷瑙九子等寨並官田收租共雜糧六百五十三石八斗折徴米四百三十五石四斗三升〉
〈八合又保縣歸併估種二百三十七石八斗九升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九十兩三錢二分一釐各〉
〈寨番民𮦀糧折徴米二百三十二石一斗九合一勺〉
︹山川︺高碉山〈在廳東方輿勝覽今威州及保寕縣治並據此山三面懸崖大江經其南〉望
隴山〈在廳南五里〉細腰山〈在廳西南五十里〉樸頭山〈在廳西南維關外一〉
〈綫鳥道下臨絶壑盤旋二十餘里勢甚險峻〉熊耳山〈在廳西三里〉筆架山〈在廳〉
〈西曰里隔江一名九子龍窩或謂之玉山夜靜恆有霞光橫山前東北半壁天皆丹色照林木如晝〉
〈至旦方滅〉姜維山〈在廳西北元和志在薛城縣西十里寰宇記昔姜維屯兵於此〉定廉
山〈在廳西北元和志在鹽溪縣東十里〉花崖山〈在廳西北方輿勝覽花崖山在保寕縣水〉
〈合大江即此〉馬鞍山〈在廳北二里〉箭嶺〈在廳東一里有岡陡直如箭曰箭上里唐〉
〈書地理志維州西山南路有箭上守捉城蓋置於此〉風流嶺〈在廳東南舊有風流部蠻居其〉
〈下元統志威州北至後番對如界大風流五十里西北至後番界小風流一百里〉的博嶺
〈在廳東南唐韋𦤎分兵出西山踰的博嶺圍維州即此一作滴博〉沱江〈源出廳界花崖山東〉
〈南流經廳北又東南至廢保縣北入江漢書地理志汶江縣沱江在西南東入江水經注江水逕汶〉
〈江道汶水出徼外㟭山西玉輪阪下而南行又東徑其縣而東注於大江又曰江水又東別為沱開〉
〈眀之所鑿也渡江有笮橋九域志保寕縣有沱江元統志沱水自廢悉川流經威州界至汶川合大〉
〈江 按輿圖水有二源在北者曰孟董溝在南者曰雜谷河並流百餘里至廳城西北會為一經城〉
〈北折而南東會赤水桃溪至廢保縣西北合於大江〉大溪〈在廳治城西源發梭磨土司東界大〉
〈雪山西南流經直固山會直固水南流過瑪喏別思滿二寨會日爾拉山水至楸抵東北流經二道〉
〈橋㑹商角山別𧉻山二水厯樸頭雜谷腦維關木堆又會上孟董溝水過㕔治復東北經定廉山之〉
〈里古城至廢保縣城下注於岷江〉定廉水〈在廳西北定廉山之陽寰宇記定廉山定廉水〉
〈出其陽〉洞口瀑泉〈在廳西南五里其源極遠直下噴流數千尺居民資以灌溉〉
︹古蹟︺汶川故城〈在廳南漢置綿虒縣屬蜀郡晉改曰汶山梁周時改置汶川縣水經注湔〉
〈水出綿道亦曰綿虒縣即汶山郡治劉先主之所置也元和志汶川縣北至茂州一百里本漢綿虒〉
〈縣地梁於此置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仍於縣置汶川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汶川舊治明〉
〈宣德中威州數罹番害遂遷州治於汶川縣而移汶川縣治於寒水驛北即今治也故城在威州城〉
〈南山腰平處曰古城坪基址尚存〉維州故城〈在廳西十里唐置領金川定亷等縣上元〉
〈時吐蕃贊普欲圖蜀川累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
〈內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累寇西川韋𦤎在蜀二十年收復不遂至大中時杜悰鎮蜀維州〉
〈首領內附方復隸西川寰宇記維州舊界東至茂州二百二十里理薛城縣偽蜀永平二年改為保〉
〈寕縣元統志姜維故城在高碉山上維州故城在姜維城東十里壘石為之又有子城在高碉山下〉
〈東西六十五歩南北一百二十歩唐大中三年刺史高宰築 按維州五代孟蜀徙治中州城宋時〉
〈先建在河西霸州境內後遷至風坪坡底明宣德中又遷河東即汶川縣為州治其故城屢經遷徙〉
〈幾莫知所在考邊畧雲由保寕縣堡過漢索橋至古維州城在董卜韓胡宣慰司與雜谷安撫司交〉
〈界三面臨江殊陡險又舊志雲雜谷安撫司西十里有故城相傳即無憂城蓋此真唐維州故址也〉
威州故城〈舊志古冉駹國漢為綿虒縣地晉屬汶山郡隋開皇初討叛羌以其地置薛城〉
〈戍屬會州唐武德七年內附置維州貞觀元年羌叛州廢二年復置並置薛城縣為治天寶元年改〉
〈維川郡乾元元 年復曰維州屬劎南道廣臨元年吐蕃為害號曰 無憂城太和元年收復尋又棄之〉
〈大中二年復內 附五代蜀永平二年州內徙改縣保寕宋景德三 年改曰威州元因之明宣德中徙〉
〈威州治汶川縣 本朝雍正五年省威州入保縣仍移縣來治乾隆十七年裁縣置廳〉保縣
舊城〈即今廳治唐薛城縣地宋為保軍縣地明洪武六年置保縣屬威州 本朝雍正五年省〉
〈威州入保縣移縣治故威州城此城遂廢乾隆十七年置廳乃即舊地為廳治〉廢保州〈在聽〉
〈西北唐書地理志保州天保郡本奉州雲山郡開元二十八年以維州之定亷置天寶八年徙治天〉
〈保軍更郡名廣德元年沒吐舊乾元元年嗣誠歸王董嘉俊以郡來歸更州名後又更名古州尋復〉
〈為保州領縣四定亷歸順雲山安居寰宇記天保軍在定亷縣西一百三十五里宋史地理志茂州〉
〈領春祺城本羈縻保州政和四年建為祺州縣曰春祺宣和三年廢為城𨽻茂州〉廢霸州
〈在廳西北舊唐書地理志天寶元年招附生羌置靜戎郡乾元元年改霸州置安信縣與州同置寰〉
〈宇記乾徳三年霸州內附領安信縣去州二十里牙利縣去州五里保寕縣去州三十里歸化縣去〉
〈州西北百里並與郡同置西北有大聾山小聾山號苻堅城宋史地理志威州領嘉會砦本羈縻霸〉
〈州政和四年建為亨州縣曰嘉㑹宣和三年廢州以縣為砦隸威州元統志通化縣有嘉會鄉舊志〉
〈成州西北二十里有霸州堡設倉置戍〉通化廢縣〈在廳東今名通化里隋置唐屬茂州〉
〈後廢五代時移小封縣於此仍改曰通化屬威州明初省元和志縣東北至茂州一百五十里本漢〉
〈廣柔縣地周武帝於此置石門鎮隋開皇六年以近白苟生羌於金川鎮置金川縣十八年改為通〉
〈化縣累石為城內實外險東北二面並累石南面西面臨岸去地百餘丈〉薛城廢縣〈在廳〉
〈西維州故城西南二百歩隋開皇中置薛城戍屬會州唐武德七年置維州並置縣因隋薛城戍為〉
〈名宋初廢〉定廉廢縣〈在廳西北隋開皇四年置定廉戍屬會州唐武德七年改為縣屬維〉
〈州開元二十八年置奉州治焉天寶初曰雲山郡八年徙治天保軍改保州而定廉仍屬之寰宇記〉
〈定廉縣東至維州風流鎮四十五里又唐書地理志貞觀二年析薛城置鹽溪縣永徽元年省入定〉
〈亷〉小封舊縣〈在廳西唐初置金川縣屬維州尋廢咸亨二年改置小封縣後徙廢寰宇〉
〈記縣在西番通鶴軍垂拱二年為吐蕃所沒今置在威戎軍西去州一百三十里改名通化 按宋〉
〈史地理志威州有通化軍熙寕間所建在保霸二州之境政和三年董舜咨納土因舊重築軍城宣〉
〈和三年省隸威州又元統志謂小封廢城在威州南六十里蓋誤指宋時改置之通化縣為唐故縣〉
〈也〉雜谷廢司〈在廳西北明永樂五年置安撫司 本朝乾隆十七年裁〉乾溪城
〈在廳東二十里唐書地理志維州有乾溪白望暗桶赤鼓溪石梯達節鵶口質臺駱駝九守捉城西〉
〈山南路有通耳𤓰平乾溪侏儒箭上谷口六守捉城今為乾溪堡〉龍溪城〈在廳西北十里〉
〈唐貞元初韋𦤎城龍溪築西山堡以待降美今為龍溪番寨與卜南木上諸寨相接與北部番族黒〉
〈苦彡姐相通〉籠山城〈在廳北唐置戍於此今為籠山番寨〉籌邊樓〈在㕔治西城上〉
〈相傳唐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曾於此籌邊樓因以名 本朝雍正年間修〉
︹關隘︺維關〈在廳治西南五十里形勢險要接壤生番〉鎮遠關〈在廳西南一百二十里為〉
〈廳治瓦寺徃來之路〉保子關〈在廳西北一里湔沱二水之中為漢羌出入要衝〉鎮安
關〈在廳西北五十里關外即生番界舊志保縣北熟番二路一路為水田等寨一路為近縣玉山〉
〈等十二寨正北野番有梁黃等五十餘寨直連松州黒水番〉雜谷腦五寨〈在㕔西北〉
〈蒼旺滅後既分其地為梭磨卓克基松岡三土司又以其近於雜谷廳者為雜谷腦上下盂董九子〉
〈乾堡五寨各置屯守備千總等官皆管理番民歸雜谷廳轄〉坡底堡〈在廳西南七十里又〉
〈乾溪堡在廳北五十里新安堡在廳北舊城東十里〉
︹津梁︺繩橋〈在㕔西北元和志汶川縣有繩梧在縣西北三里架大江篾笮四條以葛藤緯絡布〉
〈板其上雖從風揺動而牢固有餘番人驅牛馬去來無懼今按其橋以竹為索濶六尺長十歩舊志〉
〈鈐繩索橋跨湔水永鎮索橋跨沱水皆在威州城外乾隆三十六年進討小金川以踰汶川縣繩橋〉
〈前抵瓦寺必經碉頭草坡之險因於桃關改建索橋路近而徑稍平行者便之〉
︹陵墓︺︹宋︺謝方叔墓〈在廳西十里〉
︹本朝︺札克塔爾墓〈在廳西嘉慶十八年 賜祭葬〉
︹祠廟︺報功祠〈在廳治西元建祀蜀姜維唐李德裕後改名靈祐增祀秦李冰〉武侯祠
〈在廳西十里七盤山〉大禹廟〈在廳西四十里通化里〉
︹名宦︺︹唐︺王重華〈維州刺史深究韜畧從擊匈奴著勞盟府〉李德裕〈趙郡人太和四〉
〈年為劎南西川節度使外揚國威內輯邊備悉怛謀等帥城兵並州印甲仗塞途相繼空壘來歸蓋〉
〈未嘗用兵攻而異族無不感化〉杜悰〈杜陵人大中初出鎮西川收復維州不因兵刃〉
︹人物︺︹宋︺謝方叔〈威州人嘉定進士官御史奏疏多直言遷殿中侍御史進對言操存本於〉
〈方寸治亂係於天下防微杜漸實以是心主之累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惠國公勸帝以愛身〉
〈育德後為御史所劾罷去〉︹明︺吳礖〈威州嵗貢厯河南運副鹽政肅清歸里止圖書數篋鄉人〉
〈重之〉謝之藩〈威州選貢萬厯聞知安仁縣寛嚴並濟民仰戴之祀名宦〉王允德〈保縣〉
〈人多智畧時番夷屢破關堡允德募鄉勇戰卻之又每勸和番衆使不爭殺民𫉬安堵〉王達
〈保縣人幼業儒遇番寇土民畏不敢鬬達臥城門待旦力戰死之〉
︹本朝︺袁國璜〈雜谷人後家成都少奇氣習騎射𡢃韜畧每讀古名將傳輒慷慨擊節乾隆〉
〈十七年隨征雜谷土司奮威將軍岳鍾琪見而奇之任使輒當意三十六年從軍金川積功至守備〉
〈累遷副將五十二年擢江南狼山鎮總兵隨陜甘總督福康安征臺灣解諸羅之圍明年破賊小半〉
〈天山追至麻著社生縛逆首林爽文又擒莊大田於柴城五十六年授重慶鎮總兵廓爾喀反國墴〉
〈率土兵赴藏連奪賊卡乘勝進攻至甲爾古拉逆酋投誠再得與 紫光閣𦘕像六十年赴勦黔楚〉
〈逆苗嘉慶元年𫉬賊首石三保又生擒賊目石代噶石老大九月檄勦達州王三槐等屢有斬𫉬十〉
〈二月追至橫子山立營未定逆黨蜂至國璜轉戰三日倍增勇氣適總兵何元卿軍陷賊來益衆國〉
〈璜曰此吾劾節之日也遂戰死 賜祭葬以提督例議卹〉札克塔爾〈雜谷人大軍平〉
〈金川隨入 京師能通 國語工騎射乾隆中用為藍翎侍衞旋隨經畧大臣等出師至川轉戰秦〉
〈楚嘉慶八年三省底定以功擢副都統給恩騎尉世職晉封三等男十一年授䕶軍統領並武備院〉
〈卿卒賜祭葬如例〉阿咱納〈雜谷人襲土把總隨征金川累功擢土都司乾隆三十九〉
〈年攻遜克爾宗陣亡卹加等土千總坤明屯守備崑蓬俱金川陣亡屯把總福星四十六年甘肅〉
〈陣亡屯守備色丹巴屯把總庫素吉五十六年廓爾喀陣亡屯千總雍忠伊沙斯屯把總阿婁太〉
〈壬占屯外委桑卡桑吉撒爾吉木耳結阿噶兒姜參則六耳扣大我仰生格耳吉八納阿甲六窟阿〉
〈忠俱六十年黔楚陣亡卹均如例〉斑第〈雜谷人襲屯外委嘉慶元年隨勦黔楚苗匪陣亡屯〉
〈守備納平結屯外委湯柰何卡唯壬占瓊六沙加明收豆阿太生格撒必沙甲楊忠澤郎戎不阿札〉
〈江木參王林保郎卡阿那俱黔楚陣亡卹均如例〉
︹列女︺︹明︺馬昱妻薛氏〈保縣人昱客死奔喪營葬後有謀娶者薛閉戶自縊同縣張仁〉
〈妻王氏夫早喪堅自守徐思妻王氏幼許字未歸而徐故姑遣媒令別適氏泣歸徐養姑王元女王〉
〈氐既聘其夫家旋悔婚氏投江死董浮妻童氏隨夫於留都夫卒遺二子皆幼氏年二十攜子扶櫬〉
〈歸孀操嚴肅厯年九十終〉
︹本朝︺王四連妻焦氏〈保縣人嫠居四十餘年事舅姑盡禮撫遺孤成立康𤋮年閒〉
〈旌〉羅成章妻牟氏〈保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袁經妻李氏郭世榮妻馮氏袁建〉
〈侯妻張氏王文傑妻唐氏賈士貴妻呉氏林承恩妻葉氏烈婦郭氏均乾隆年閒 旌〉
︹土產︺麝香〈元和志維州貢〉細鱗魚〈大溪所出〉魚虎〈寰宇記有舌如𣗥能食魚〉鹿
〈九州要記汶山郡有鹿又有五角牛及無角旄牛一曰童牛〉
前提調官〈臣〉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狡對官〈臣〉張之綱恭 校
校對官〈臣〉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太平直隸廳〈在四川省治東一千五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一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
〈至夔州府大寕縣界三百里西至保寕府巴州界十里南至綏定府東鄉縣界九十里北至陜西興〉
〈安府紫陽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鄉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綏定府達縣界一百四十里東〉
〈北至陜西興安府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陜西漢中府西鄉縣界六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六千九〉
〈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宕渠縣地後漢宣漢縣
地劉宋分置東關縣屬巴渠郡齊因之梁置南晉
郡西魏兼置并州領南晉郡周改名永昌郡隋開
皇初郡廢五年州廢改縣曰宣漢屬通川郡唐武
德元年復置南并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通州宋
乾德五年省入東鄉崇寕六年置明通縣屬達州
元至元中廢明正德十年復割東鄉置太平縣〈名勝〉
〈記割東郷之太平里因以爲名〉屬達州
爲直隸廳屬四川省
︹形勢︺山環水繞地美田腴〈省志〉
︹風俗︺民重農桑俗少爭訟〈廳志〉
︹城池︺太平廳城〈周一里有奇門四明正德十年築 本朝嘉慶十年修〉
︹學校︺太平廳學〈在廳治東明正德十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建二十六年修五十〉
〈九年雍正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
︹戶口︺〈原編無今滋生男婦共八萬二千一百九十六名口計二萬六千三百六十八戶〉
︹田賦︺〈田地五百二十八頃五畝三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一千一百六十七兩八錢三分七釐〉
︹山川︺天池山〈在廳東二十裡面列九十九峯下瞰天池〉東壯山〈在廳東二十五里崔〉
〈巍險峻出萬山之上〉冠帽山〈在廳東三十里山半有石塘甃出天巧其深莫測〉八臺
山〈在廳東五十里一名八疊山四面各四層望之若臺下有九龍池〉白支山〈在廳東一〉
〈百五十里中江發源於此〉峽口山〈在廳東二百三十里林箐險峻懸峯相夾中通鳥道〉金
城山〈在廳東二百四十里前江發源於此〉天馬山〈在廳東南一里狀如天馬其南有翠〉
〈屏山橫亙如屏與天馬相對〉高眉山〈在廳南一百五十里山高而長兩峯相對狀若列眉〉
錫橄山〈在廳西南二百里山極高峻行者兩日方越〉花岳山〈在廳北十里舊志世〉
〈傳漢花岳大隠之地上有燒丹臺樵者無心而入則有藥物少失聲則雷雨交至宅山麓者嘗於清〉
〈夜聞鈸鐃聲〉大橫山〈在廳北五十里羣山夾䕶形勢橫亙後江發源於此〉城口山
〈在廳北一百里有諸葛城遺蹟〉黃墩山〈在廳東北距廳極遠北連秦地南接大寕北江發源〉
〈於此〉荊條嶺〈在廳東一里俗呼長嶺又三條嶺在廳北二里火巖嶺在廳北十里〉大石
嶺〈在廳北十五里即金鳳山道傍有大石上平下細如蓮座界連陜西西鄉縣〉桃花洞
〈在廳東一百五十里水自崖半下滴如桃花上多松楠〉銀洞〈在廳北九十里俗名羅漢洞洞〉
〈門開自半空緣崖而入可容百人〉二州埡〈在廳北一百五十里地界川陜旋𮞉三十六盤〉
〈始窮其巔懸崖峭壁深箐茂林〉丙穴〈在廳東北方輿勝覽在明通縣井峽中其穴凡十中產嘉〉
〈魚春社出穴秋社歸穴其出也止於巴渠龍脊灘首有黒謂感星象而成長身細鱗肉白味鹹蓋〉
〈食鹽泉也〉北江〈在廳東北一百里自篁墩山發源西北流經城口山大竹渡轉北入陜西紫陽〉
〈縣界爲任河入漢江〉白沙河〈在廳東十里源出板塞山西南流二百里與後江合又有石塘〉
〈溪源出廳東南石塘壩西南流入中江〉萬頃池〈在廳東一名千頃池王應麟通鑑地理通〉
〈釋萬頃池灑流有四三入於䕫一入於渠元統志相傳楚春申君故居在池旁通志池在縣東三百〉
〈里峽口山之南接大寕縣界幽谷深箐水瀦爲池鄰境之水多源於此〉龍潭〈在廳東七十里〉
〈羣峯環拱有七十二浦四十八渚匯而爲潭廣踰百畝其深叵測〉明通井〈在廳東舊名宣〉
〈漢井寰宇記宣漢井場地名長腰鹹源在大江龍骨石窟中湧出灘名羊門四面山巖峻峭鹹源出〉
〈於山下遂煎成鹽通志明通井峽在太平縣東二百里大山相夾壁立萬仞數十里天如一綫中有〉
〈溪即前江也其地井凡十六〉
︹古蹟︺東關故城〈在廳東劉宋於宣漢東北境置東關縣梁於縣置南晉郡及并州隋改置〉
〈宣漢縣唐貞觀𥘉徙廢寰宇記廢宣漢縣在東鄉縣北一百七十里後魏廢帝二年於廢縣東一百〉
〈五十里梁所置南晉郡西百步置并州仍自今達州移宣漢於南晉郡北二百里今無遺址 按並〉
〈州領南晉郡郡領東關宣漢二縣理東關周改南晉郡為和昌郡又省東關入宣漢縣隋開皇二年〉
〈罷郡以縣屬并州五年自并州北二百里移宣漢縣理於東關故城尋廢并州以縣屬通川郡唐武〉
〈德元年又置南并州及東關縣三年移并州理新安廢鎮城貞觀元年省南并州及東關縣仍自南〉
〈晉故城移宣漢於新安廢鎮城即今縣是宋乾德五年併入東鄉又按新安鎮寰宇記未詳疑即梁〉
〈時所置新安縣在東鄉西界者其城蓋在今太平廳西隋志寰宇記皆云西魏置并州而周書李遷〉
〈哲傳梁時已有此州知為梁末所置又隋志西魏置永昌郡寰宇記作後周改和昌舊唐志亦作和〉
〈昌不同〉明通廢縣〈在廳東明通院及宣漢井場地宋崇寕中升為縣寰宇記宣漢井場〉
〈在州東一千二百里九域志明通院五代獨置為催科賦稅之地在州東一千一百里有宣漢鹽井〉
〈緼欄三場舊志宋崇寕六年升明通院置縣屬達州元至元二十二年廢在太平縣東北二百里〉
〈按宋志作通明又雲南渡後増置與此不同〉諸葛城〈在太平城北城口山下舊志有前中〉
〈後三城左抵紫陽右通平利相傳蜀漢諸葛武侯屯兵於此其地有三岡八坪形勢雄峻〉
︹關隘︺藍津關〈在廳東三十里舊名灘津關四山環阻中通鳥道為要害地相近又有弔纍鐵〉
〈鑪二關〉銅陵關〈在廳東五十里〉深溪關〈在廳東一百八十里路出陜西興安俗呼〉
〈賀關明洪武五年建〉明通關〈在廳東二百里明置巡司今裁〉黎樹隘〈在廳北四十里〉
城口營〈在廳東城口 本朝嘉慶十四年設都司駐防〉
︹津梁︺大竹渡〈在廳北八十里〉
︹陵墓︺
︹本朝︺張正化墓〈在廳北一里張家灣〉
︹祠廟︺三義廟〈在廳治南〉
︹寺觀︺太平寺〈在廳治南百歩〉竇坪寺〈在廳南九十里〉東山觀〈在廳東〉𮞉
龍觀〈在廳南八十里〉青龍觀〈在廳西南七十里〉
︹名宦︺︹明︺梁德遠〈邵陽人洪武進士知太平縣民感其惠肖像祀之〉王明德〈徐州〉
〈人太平訓導兵入城偕其妻赴泮水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
︹本朝︺王舟〈江南人康熙七年知太平縣散給牛種勸墾荒田躬親訓講民乃知學〉程溥
〈江南人康熙二十二年知太平縣值嵗歉流亡載道悉心撫輯民賴以生〉喬雲名〈山西人康〉
〈熙四十二年知太平縣廉明蒞政節儉愛民以卓異升〉劉嘉本〈江南人康熙五十二年知〉
〈太平縣廉謹自持多惠政民為勒頌〉
︹人物︺︹明︺覃樸〈太平諸生崇禎末流賊圍縣城樸與邑人鄧天祿同禦之三閲月城陷被執不〉
〈屈賊怒磔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袁 繼登〈太平人由選貢任陜西安〉
〈化令崇禎末李自成陷城索印不與死之〉覃天明〈太平人由興安州同致仕歸聞闖賊陷都〉
〈城不食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陳 勗〈太平人崇禎末獻賊入境勗與〉
〈邑人冉學邃團鄉勇堵禦力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鄧明才〈太平〉
〈人崇禎末流賊圍城明才出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
︹本朝︺張正化〈太平諸生眀崇禎末流賊楊秉蔭陷城正化偕鄉人避居山中分以糧糗全活〉
〈數十百人率驍勇保銅城寨順治六年首以寨歸總督李國英授參將銜署為城守康𤋮元年從平〉
〈茅麓山賊正化曰吾保鄉里耳安事功名幸昇平可高吾枕矣堅辭職以布衣終〉張文璧
〈太平人官把總乾隆十三年隨征金川陣亡同縣把總張吉三十八年金川陣亡卹廕均如例〉陳
朝聘〈太平諸生嘉慶元年敎匪屯聚南津關朝聘與同縣陳書友集團練攻擊賊巢被執不屈〉
〈死同縣黃中理袁天倫張健俱禦賊死難嘉慶年閒均入祀昭忠祠〉
︹列女︺︹明︺王秉忠妻項氏〈太平人年二十一秉忠卒項自縊以殉萬厯中旌〉冉
潛妻袁氏〈太平人賊殺其夫袁罵賊死〉冉裴妻龎氏〈太平人賊欲殺其夫〉
〈龎力翼䕶賊並殺之〉冉學顏妻龎氏〈太平人夫亡守節厯七十卒〉
︹本朝︺楊二妻王氏〈太平人歸楊甫彌月呉逆僭據有賊牛惠強以勢奪之氏自經死楊〉
〈大慟越數日亦死縣令為合其冢並樹表以志〉惠維祥妻趙氏〈太平人夫亡矢志撫〉
〈同縣張文貴妻舒氏亦以苦節著〉江蕭氏〈太平人姑以貧逼令改節氏矢志不從自經死〉
〈同廳烈女張氏均嘉慶年閒 旌〉賈陳氏〈太平人嘉慶五年為敎匪所擄不從死節同廳〉
〈胡張氏張周氏陳張氏張胡氏田鄒氏杜龎氏王杜氏王魏氏王曹氏王江氏陳劉氏趙楊氏趙邵〉
〈氏趙秀妹劉三妹均遇賊死節俱嘉慶年間 旌〉
︹土產︺茶〈唐書地 理志通州 貢〉蜜 蠟〈九域志眀通縣貢〉鹿皮〈唐書地理志通州貢〉熊
羆嘉魚〈方輿勝覽明通縣產〉
前提調官〈臣〉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懋功屯務廳〈在四川省治西八百九十里東西距一千四百五里南北距五百七十里東至〉
〈茂州瓦寺土司界二百一十五里西至雅州府打箭鑪廳屬瓦述色彵土司界一千一百九十里南〉
〈至雅州府天全州屬木坪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雜谷廳屬梭磨土司界三百九十里東南至瓦〉
〈寺土司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雜谷廳界三百里西南至打箭爐廳屬眀正土司界二百一十里西〉
〈北至雜谷廳屬卓克采土司界四百二十里自廳治至 京師六千六百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本氐羌部落漢為西南諸
蠻唐時吐蕃有其地明代曰金川〈新唐書南蠻傳雅州西五百餘〉
〈里外有諾祚三恭曜川金川等十三部落皆羈縻州也寰宇記隋開皇六年以汶江縣石門鎭地近〉
〈白狗生羌於金川鎭置金川縣十八年改為通化縣屬汶川郡唐初屬茂州人案寰宇記武德元年〉
〈置維州領金川縣後州縣俱罷咸亨三年復置改曰小封垂拱初沒於吐蕃據此則明之金川寺疑〉
〈在唐小封縣境〉有哈伊拉木者〈哈伊拉木舊作哈衣麻衣今改正〉封演化
禪師數傳後分為大小金川〈番人稱大金川曰促浸小金川曰攢拉促〉
〈浸者大河濱之謂攢拉者小河濱之謂葢謂同一種人一居於大河濱一居於小河濱也〉小金
川卜兒吉細於
本朝順治七年歸誠授職大金川土舍莎羅奔於康
其子郎卡承襲陵轢種𩔖小金川土舍良爾吉陰
附之侵廹土司澤旺十三年經略傅恆往𠞰良爾
吉伏誅郎卡勢蹙乞降其子索諾木性尤凶暴侵
殺革布什咱各土司而澤旺之子僧格桑轉與索
諾木黨惡屢圍鄂克什且侵明正土司於是
天威震怒命將行師掃其巢穴三十九年小金川平有
御製勒銘美諾之碑四十一年春索諾木兄弟四人及其
母阿倉姑阿青均獻俘授首大金川平有
御製勒銘勒烏圍及噶喇依二碑大金川設阿爾古州小
金川設美諾廳四十四年裁阿爾古州〈併入美諾〉四十
八年改美諾廳爲懋功屯務廳領屯務五土司二
懋功屯〈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鄂克什土司界三十五里西至章谷屯〉
〈界六十里南至雅州府屬穆坪土司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與打箭鑪廳屬明正土司荒山交界二百〉
〈二十里北至撫邊屯界三十里西北至崇化屯界一百三十里〉撫邊屯〈在懋功屯務廳治北〉
〈一百三十五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鄂克什土司界一百六十里西至綏〉
〈靖屯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懋功屯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雜谷廳屬卓克基土司界二百二十里〉章
谷屯〈在懋功屯務廳治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一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懋功屯〉
〈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雅州府屬明正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懋功屯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崇化屯〉
〈界九十里〉崇化屯〈在懋功屯務廳治西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
〈里東至懋功屯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綏靖屯界三十里南至章谷屯界一百八十里北至綏靖屯界〉
〈六十里〉綏靖屯〈在懋功屯務廳治西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
〈里東至撫邊屯界九十五里西至綽斯甲布土司界九十里南至崇化屯界六十里北至雜谷廳屬〉
〈丹壩土司界七十里〉鄂克什安撫司〈在懋功屯務廳治東一百里東西距二百五里〉
〈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茂州瓦寺土司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懋功屯界四十五里南至雅州府〉
〈木坪土司界一百一十里北至撫邊屯界三十五里 本朝順治十五年喇嘛巴碧太歸附頒給沃〉
〈日貫頂淨慈妙智國師印信乾隆十五年改為鄂克什安撫司〉綽斯甲布宣撫司
〈在懋功屯務廳治西三百九里東西距九百餘里南北距八百餘里東至雜谷廳屬丹壩土司界一〉
〈百餘里西至雅州府屬色爾塔土司界八百餘里南至雅州府屬革什咱土司界一百餘里北至松〉
〈潘廳漳臘營屬阿革寨土百戶界七百餘里 本朝康熙四十年土酋資立亦歸附乾隆四十一年〉
〈頒給宣撫司印信原隸阜和協五十一年改屬懋功廳〉
︹形勢︺金川巢穴有二一在勒烏圍一在噶喇依〈俗稱刮耳〉
〈崖〉相距約一百二十里瀘河自西北來從噶克土
司境流入穿徑其中沿河崇山峭聳鳥道紆迴碉
樓石卡夾峙其閒自噶喇依至喀爾薩爾約四十
餘里中有功噶爾拉木果木昔嶺色爾力諸山俱
崱屴巑岏峯如刀槊三時飛雪迄夏不銷雲霧晦
冥氣候惡劣至昔嶺向西盡處即噶喇依巢穴碉
高寨厚環以平房背崇山左右皆係石崖前臨
大河近巢穴十餘里道尤險仄其自勒烏圍至丹
壩約五十餘里中有穆爾津岡革什戎岡日旁諸
山近巢數里皆土崖夾石臨河陡立其巢穴堅固
寛厚與噶喇依等亦環以民居中有美臥溝逼
小金川之底木達布朗郭宗為番衆出沒之所〈金川〉
〈圖說〉千山削立萬壑奔流高樹翳天巉巖積雪東連
維茂西拒生番北倚丹壩之雄南控魚通之阨攢
拉促浸二川絡貫於中斑爛日旁兩山翼張於外
幅𢄙僅四百里而鳥道盤屈行輒經旬電霰瞬生
飈風晝鼓誠要荒之天塹西北之奧區也〈通志〉
︹風俗︺大都種青稞蕎麥孳畜牛羊砌屋建碉不加藩
柵食則糈粑飲則乳酪山茶富者衣氆氌綾綺餘
皆毛毯羊皮供養番僧不知醫藥愼重誓盟刻木
為信灼羊膀扯索卦以卜吉凶葬則或水或火惟
喇嘛之言是聽婚姻論財以牛羊馬匹爲聘男女
相悅則攜手共唱番歌飲酒爲樂名曰跳鍋莊其
性嗜利好鬭輕生易死女子耳帶大環男亦垂鉺
自十二𡻕以上皆腰插短刀習鎗矛弩箭不善弓
矢重山曡嶂霧重風高山嵐瘴氣多寒少暑春夏
雨雪經旬累月罕有晴時每雨則霹大作電光
中皆有聲至八九月間始得晴霽隆冬積雪丈餘
山谷瀰漫堅冰凝結道路不通〈金川圖說〉
︹城池︺懋功屯務廳城〈舊無城垣四山壁立數水箭流西南以三關橋爲津西北以石〉
〈門卡爲隘 本朝嘉慶十三年於石門卡外沿河偏崖甃石垣五里許〉
︹戸口︺〈安插及分戶加墾番屯兵民共七千二百八十二戶〉
︹田賦︺〈墾地一十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三畝共納糧一千二百九十五石一斗三升一合六勺四抄〉
︹山川︺巴郎山〈在懋功屯務廳東二百一十五里其山袤延三百餘里與茂州瓦寺土司接界〉
別𧉻山〈在懋功屯務廳東二百四十里〉漢牛雪山〈在懋功屯務廳西南三百八十〉
〈里綿亙二百餘里達明正土司界內〉喇嘛寺山〈在懋功屯務廳西南其山突起週迴〉
〈四里餘上有喇嘛寺〉日爾拉山〈在懋功屯務廳北三百九十里與雜谷廳梭磨土司接界〉
空卡雪山〈在撫邊屯西一百八十里與崇化屯接界〉孟拜山〈在撫邊屯北二百二〉
〈十里一名夢筆山〉墨爾多山〈在章谷屯東六十里舊有喇嘛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平定大小兩金川奉 㫖致祭列入春秋祀典〉丹噶山〈在章谷屯東一百五十里與懋〉
〈功屯接界〉空卡山〈在崇化屯東一百二十里高拔羣山路徑陡險冬春積雪丈餘土人於路〉
〈傍列木杆行者望杆而走其雪至五月始消為兩金川往來極險之山〉木果木山〈在崇〉
〈化屯東北二百五十里山勢峻陡路險箐密〉索烏山〈在綏靖屯東一百五十里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大功告成奉㫖與甲索山金川河並致祭列入春秋祀典〉功噶
山〈在綏靖屯東南二百四十里與小金川牛厰接界峯巒盤互四時雨雪〉當噶山〈在綏〉
〈靖屯東南二百六十里橫亙二十餘里常有雲霧𫎇之〉日旁山〈在綏靖屯西北七十里〉
宜喜山〈在綏靖屯西北一百里與綽斯甲布土司接界〉昔嶺〈在綏靖屯東一百九十里〉
猴子崖〈在章谷屯北東逹崇化屯大路西通打箭鑪〉刮耳崖〈在崇化屯東十三里〉
〈懸崖峭壁形勢險阻〉金川河〈源發松潘廳西北髦牛徼外北由綽斯甲布土司及雜谷廳從〉
〈噶克丹壩各土司境南流入金川土司境過綏靖屯而西至崇化屯收功噶山水厯馬爾巴底巴〉
〈旺西南流至章谷會小金川孟拜山水又西南流入雅州府明正土司境經打箭鑪收各小溪水南〉
〈流過瀘定橋入清溪縣界乾隆四十一年秩於祀典春秋致祭〉小金川河〈源出孟拜山東〉
〈南流過大板昭至撒拉收日爾拉山水南流底木達馬爾至木波收索烏山諸水復南流至猛固〉
〈寨收巴郎山諸水西南流至懋功屯北收功噶山水復西南流收南北兩山諸小溪水至雅州府明〉
〈正土司邊谷地方注於大渡河〉小溪河〈自崇化屯空卡山發源東流二百餘里至屯屬之石〉
〈門卡入小金川河〉
︹古蹟︺阿爾古州舊治〈在屯務廳西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小金川〉
〈土司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綽斯甲布土司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小金川土司界二百一十里北至雜〉
〈谷廳丹壩土司界九十里東北至雜谷廳卓克采土司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雅州府革什咱土司〉
〈界一百五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設屯安營壘石垣為衞東南西門各一今為綏靖屯〉美
諾廳舊治〈在屯務廳西北懋功屯治前〉噶喇依廢寨〈在屯務廳西二百四〉
〈十里崇化屯署南〉底木達廢寨〈在崇化屯〉萬里城〈在屯務廳北一百七十里〉
〈為撫邊屯通崇化屯之間道連山如城故名〉茹寨〈在屯務廳西綏靖屯西北〉八稜碉
〈在屯務廳東北四十里今名八角碉〉轉經堂〈在崇化屯廣法寺左〉
︹關隘︺綏靖營〈在懋功屯務廳西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設遊擊駐防〉崇化營〈在懋〉
〈功屯務廳西噶喇依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設遊擊駐防嘉慶二十四年改設都司〉慶寕營
〈在懋功屯務廳西北茹寨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設守備駐防〉撫邊營〈在懋功屯務廳北底〉
〈木逹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設守備駐防〉資哩寨〈在懋功屯務廳東九十里現設塘汛〉木
耳寨〈在懋功屯務廳東一百二十里現設塘汛〉澤爾腳寨〈在懋功屯務廳北三十里〉
〈現設塘汛〉崇德汛〈在懋功屯務廳北六十里現設塘汛〉獨松汛〈在綏靖屯西有大松〉
〈樹生大金川河中左右距岸各里許大約十圍枯而不朽又北有甲咱今俱設塘汛〉八角碉
六屯〈在𢡟功屯務廳界內曰八角碉曰漢牛曰別思滿曰宅壟曰河東曰河西共六屯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各置屯守備千總等官分駐撫邊懋功章谷崇化綏靖等處歸懋功廳轄〉松林
口〈在懋功屯務廳東一百八十里地接大邑坪為美諾咽喉現設塘汛〉小牛厰〈在懋功屯〉
〈務㕔北七十八里又十五里有大牛厰並設塘汛〉喀爾撒爾〈在綏靖屯南又西有朗拉〉
〈並有碉卡現設塘汛〉噶喇依〈在懋功屯務廳西綏靖屯對河稍東為金川巢穴形勢險要〉
〈本朝乾隆間平定金川有 御製平定金川勒銘噶喇依之碑現設糧務分防於此〉勒烏
圍〈在懋功屯務廳西綏靖屯對河稍西亦係金川巢穴 本朝乾隆間平定金川有 御製〉
〈平定金川勒銘勒烏圍之碑現設重兵駐防於此〉馬邦〈在懋功屯務廳西綏靖屯河西〉
︹津梁︺明郭宗橋〈在懋功屯務廳東三十里〉三關橋〈在懋功屯務廳西南五里許〉
美利橋〈在懋功屯務廳北〉登達橋〈在撫邊屯〉叨烏橋〈在撫邊屯北十五里〉
雙碉橋〈在撫邊屯北二十里〉甲楚索橋〈在章谷屯東五里〉得勝索橋
〈在章谷屯東六十里〉康達橋〈在章谷屯南二十五里〉西河橋〈在章谷屯西十里〉
勺藏橋〈在章谷屯北二十里〉沈角溝索橋〈在崇化屯又有馬奈山根頭道橋二〉
〈道橋皆以索為之〉翁古爾壟渡〈在章谷屯東七十里〉定金渡〈在章谷屯東八〉
〈十里〉太平渡〈在章谷屯東一百二十里〉噶喇依渡〈在崇化屯〉臘角溝渡
〈在崇化屯南十五里〉馬爾邦渡〈在崇化屯南四十里〉廣法寺渡〈在崇化屯西十〉
〈里〉卡拉渡〈在綏靖屯南六十里〉獨松渡〈在綏靖屯西七十里〉勒烏圍渡
〈在綏靖屯北五里〉茹寨渡〈在綏靖屯東北二十里〉
︹祠廟︺慰忠祠〈在懋功屯務廳東本朝嘉慶十二年建〉昭忠祠〈在懋功屯務廳北〉
〈本朝嘉慶十三年建〉
︹寺觀︺勝因寺〈在懋功屯務廳冶南山坡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建名羙篤喇嘛寺四十五〉
〈年賜今名〉 廣 法寺〈在懋功屯務廳西噶喇依舊為雍市喇嘛寺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修 賜名並 御書正教恆宣扁額〉
︹名宦︺
︹本朝︺趙文哲〈上海人官主事乾隆三十六年從軍金川三十八年木果木之變死之〉
〈賜祭葬贈光祿寺少卿〉王日杏〈無錫舉人官主事三十六年從西軍入川與趙文哲同在〉
〈幕府軍潰死之賜祭葬贈光祿寺少卿〉特音布〈滿洲鑲藍旗人官刑部主事性沈毅〉
〈讀書熟史鑑乾隆三十六年 欽差督餉乘傳來川後制府留駐登春督糧次年西師潰隨諸〉
〈軍退中途遇害卹廕雲騎尉〉王如玉〈靈石人由貢生捐道員乾隆三十七年從軍金川西〉
〈師潰如玉秣馬礪劒移營不數里賊蜂擁遮道如玉揮劎迎擊傷數人中鎗而殪 賜祭葬贈〉
〈太僕寺少卿〉鍾邦任〈舒城人乾隆三十七年權龍安府赴金川管八角糧站木果木軍潰〉
〈登春橋斷路梗降番四煽遂遇害 賜祭葬贈道銜〉吳璜〈會稽進士乾隆三十七年以州〉
〈牧署重慶通判委解金川軍餉之登春制府留佐軍務西軍潰撤站宵行遂被害〉彭元瑋
〈南昌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以知州赴登春營佐理軍務木果木之變投崖死事 聞議卹贈道〉
〈銜〉張世永〈渭南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以知縣委赴西路登春辦事及戒嚴同守木城激勸〉
〈兵役日夜不交睫隨軍歿於站事 聞議卹贈道銜〉孫維龍〈宛平進士乾隆三十七年〉
〈以知縣從軍金川轉餉登春木果木軍潰維龍以登春單弱勸移兵固守不果欲自盡以見志其僕〉
〈見而救之維龍怒曰忍我汚賊刃耶亟揮去之懷其所著春雨山莊詩集絕吭死事 聞議〉
〈卹贈道銜〉吳景〈浦城人乾隆中由州同推升越巂通判因公被議發軍營効力有一劍卷則曲〉
〈舒則常以示人曰殺賊恃此西軍潰自山梁出遇賊揮劍斫殺數人狀事 聞議卹贈復〉
〈原官〉
︹人物︺
︹本朝︺楊滿泰〈懋功屯人鄂克什司土守備乾隆十三年從征金川陣亡卹如例〉色朗
〈懋功屯外委乾隆五十六年從征廓爾喀陣亡卹如例〉壬占爾吉〈懋功屯外委乾隆六〉
〈十年隨𠞰黔楚逆苗陣亡又屯外委可凱行營把總那爾甲屯外委絨爾甲肯蚌郎木爾吉桑結八〉
〈格只木耳甲生根爾吉斯達爾吉阿忠阿甲可納郎甲洛屯都司俄結札各左屯把總澤朗赤朗〉
〈卡朋奪日他阿庫俱黔楚陣亡卹均如例〉尼瑪〈懋功屯外委嘉慶元年從征黔楚逆陣亡〉
〈又屯外委生根色木色姜安木楚格角雍忠明屯把總革宗多吉土都司溫布土把總舍拉俱黔〉
〈楚陣亡又屯千總甲木參屯外委雍忠大郎卡結行營守備思達太俱隨𠞰教匪陣亡卹廕均如例〉
︹土產︺髦牛 松雞 苦菜 貝母
前提調官〈臣〉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臣〉章詒燕恭覆校
- 1260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443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801年 (提及)
- 1391年 (提及)
- 1467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819年 (提及)
- 1775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179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56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1378年 (提及)
- 1563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771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656年 (提及)
- 670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672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676年 (提及)
- 677年 (提及)
- 485年 (提及)
- 587年 (提及)
- 658年 (提及)
- 247年 (提及)
- 685年 (提及)
- 298年 (提及)
- 1406年 (提及)
- 803年 (提及)
- 1379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429年 (提及)
- 1807年 (提及)
- 1541年 (提及)
- 1810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648年 (提及)
- 1515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96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773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665年 (提及)
- 686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849年 (提及)
- 848年 (提及)
- 1114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740年 (提及)
- 650年 (提及)
- 671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802年 (提及)
- 1805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1285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701年 (提及)
- 1808年 (提及)
- 1780年 (提及)
- 1772年 (提及)
- 1791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