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十至四百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七至四百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十至四百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十三至四百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0.djvu/5

眉州直隸州表

 大清一 統志

  眉州直隸州在 四川 省 治 南 少西 一 百九 十 里東 西距 一百 六 十 里 南北 距 一百 八 十里 東

    至 資州 仁 壽縣 界 三 十 里西至雅 州府名山 縣界一 百三 十 里南 至 嘉 定 府樂山縣 界一百里 北至

    成 都府 新津 縣 界八十 里東南 至資州 井 研縣界九 十五 里西 南 至嘉定 府洪雅 縣界七 十 里東北

    至 資州仁 壽縣 界八 十 里西 北 至邛州蒲 江縣界四 十里本 州境 東西 距 八十 五 里南北距 一百一

    十五 里東 至資 州 仁壽 縣 界三 十 里西 至丹稜縣界五 十五 里南 至 嘉定 府 夾江 縣 界八 十五里北

    至 彭 山 縣 界三 十里 東 南至 青神 縣界五十五里西 南 至 嘉 定府 夾江 縣 界七 十里 東北至彭山縣

    界四 十里 西 北 至 蒲江 縣 界六十里自 州治 至   京 師五 千 九百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秦爲蜀郡地漢爲犍爲郡

  武陽縣地後漢及晉宋因之齊建武三年析置齊

  通左郡梁曰齊通郡置齊通縣又於郡置青州

  志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蕭紀立青州取漢青衣縣爲名 按隋志齊通郡及齊通縣皆置於梁時元

  和志寰宇記謂後魏置通義縣與隋志不合後魏廢帝二年改曰眉州

  元和志因峨嵋山爲名周復曰青州尋又曰嘉州隋開皇初

  郡廢改縣曰廣通仁壽元年又改曰通義大業二

  年復改嘉州曰眉州尋廢州以縣屬眉山郡時郡治龍

  游即今嘉定府自大業改郡以前青州眉州嘉州皆在通義唐始移嘉州之名於龍游耳隋志書之

  不明故諸志多誤指武德二年復於通義縣置眉州天寶

  初改爲通義郡乾元初復爲眉州屬劒南道五代

 屬蜀宋亦曰眉州通義郡屬成都府路太平興國初改通義

  縣曰眉山元曰眉州至元十三年屬嘉定路二十年以

  州治眉山縣省入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眉縣十三

 年升直隸州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四川省領縣三

  丹稜縣在州西六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本州界十五里西至雅州府

  名山縣界四十里南至嘉定府夾江縣界三十里北至邛州蒲江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夾江縣界三

  十五里西南至嘉定府洪雅縣界十五里東北至成都府新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蒲江縣界三十

  里漢犍為郡南安縣地周明帝分置齊樂縣武帝改曰洪雅隋開皇十二年改曰丹稜屬嘉州大業

  初屬眉山郡唐屬眉州宋因之元省明洪武十三年復置仍屬眉州 本朝因之彭山縣

  在州北四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資州仁壽縣界四十里西至邛州蒲江縣界三

  十里南至本州界十里北至成都府新津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二

  十里東北至仁壽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邛州界四十七里漢置武陽縣屬犍為郡後漢為犍為郡治

  晉宋因之蕭齊徙郡治僰道以縣屬之梁改武陽曰犍為置江州西魏改縣曰隆山周省江州置隆

  山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眉山郡唐初屬陵州貞觀元年省入通義二年復置改屬眉州先天元年

  改曰彭山宋元俱因之明洪武九年併入眉縣十三年復置仍屬眉州 本朝康熙元年併入眉州

  雍正六年復置青神縣在州南八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資州井研縣

  界十里西至嘉定府夾江縣界四十里南至嘉定府樂山縣界二十里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東南

  至井研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夾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資州仁壽縣及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本州

  界八十里漢犍為郡南安縣地周置青神縣並置青神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眉山郡唐屬眉州宋

  元俱因之明洪武初併入眉縣十三年復置仍屬眉州 本朝康熙六年併入眉州雍正六年復置

 ︹形勢︺峩眉揖於前象耳鎮於後山不高而秀水不深

  而清唐通義志坤維上腴岷峨奧區唐盧拯羅城記水突蟆頤

  灘穿龍爪宋張遠霄詩介岷峨之間為江山秀氣所聚

  

 ︹風俗︺士以名節相高唐通義記俗近古者三士大夫貴經

  術重士族民尊吏而畏法農夫合耦以相助宋蘇軾遠

  景樓其民以詩書為業以故家文獻為重宋譙梅記

 ︹城池︺眉州城周十里三分門四唐時建明成化中甃石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嘉慶元年

  丹稜縣城周三里門四明成化中築正德中甃石西枕龍溪南濱滄浪東北皆山無

  池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修乾隆十年二十五年嘉慶十三年重修彭山縣城周六里門

  四外環以池明成化中築正德中甃石 本朝乾隆二十年修五十九年重修青神縣城

  周五里四分門四外環以池明天順中築嘉靖初甃石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嘉慶十四年重修

 ︹學校︺眉州學在州治南宋時建 本朝康熙二年乾隆四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丹稜縣學在縣治南宋紹興中建明成化中遷縣東北 本朝康熙初復還舊址入學額

  數八彭山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時建 本朝康熙元年裁併眉州學雍正八年重建

  入學額數六名青神縣學在縣治西南 本朝雍正八年建入學額數六名鶴山

  書院在州城內明嘉靖九年建祀宋魏了翁 本朝康熙初重建眉山書院

  治南 本朝康熙初建於三蘇祠乾隆十九年遷建今所嘉慶十年大雅書院

  稜縣治南舊在東門外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四十九年遷今所又舊有㢲崖書院在縣北十五

    里宋紹 興間建柵 頭書 院 在縣南四十 里亦宋時 建今 俱 廢桂    香書院在彭山縣學宮

    西 本朝乾隆初嘉慶九年青江書院在青神縣治南  本朝乾隆初建五十 年

   彭山義學在 縣城 內  本朝嘉 慶十六年建按 舊志 載柵 頭書院 在丹稜縣南四

   十里 宋建㢲崖書院在 丹 稜縣北 十五里 宋紹興中建今並 廢 謹附記

  ︹戸口︺原額 人丁 三千二百 九十六 今滋生男 婦共七十六 萬三 千五百一 十八名 口計一十 五萬七

    百 一十一 戸

  ︹田賦︺田地一萬三百四十 三頃九十 三畝四 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 萬二千四 百五十 九兩一

   錢四分五釐

  ︹山川︺蟆頤山 在州東七里 寰宇記形似蝦蟆 頤明 統志自象耳山 連峯壁立西瞰玻 瓈江 五

    十餘里至 此 磅礴踞 蹲上有淘丹泉山 腹有穴曰龍洞唐末 有 楊太虛 爾朱先生得道於 此輿地紀

   勝人日出東郊渡玻瓈游蟆頤眉之故事也大旺山在州東南五十里自蟆頤山南趨或

   起或伏至此峯巒屹立回拱州城石佛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山半有石佛像故名宋蘇

   軾寄弟詩卜宅向何許石佛山下路即此連鼇山在州西南九十里山𫝑連續其形如鼇蘇

   軾少時讀書於此醴泉山在州西八里環遶州城山半有八角井水清甘如醴筆架

   山在州西二十五里三峯峙立形如筆架其隂為瀘崩溝環居數十家人皆善書人以為山靈所

   息臺山在州西三十里東館鎮北快活山在州西北九里平地突起高百餘丈

   又回龍岡在州西北十里自盤龍山南來或起或伏至此岡阜高出遇雙河口水折而西旋狀若回

   七龜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南北兩山對峙延互十餘里中平坦有七峯羅列前後形皆

   𩔖白虎山在州東北元和志在通義縣東北二十五里西臨汶江寰宇記其山壁立臨江

   下有白虎潭曹學佺名勝志按神異記雲犍為有一白虎出衆黑虎隨之不傷人物漢王襃招碧雞

  神祠黃龍見兮白虎仁指此 按元和志作白獸避唐諱也舊志謂一名獸山者非是三峯

  山在丹稜縣東南二十里中峯極高左右稍下形知山字鐵桶山在丹稜縣東南四十

  里四圍峻險唐花敬定鏖戰於此長山在丹稜縣南二十里巉崖孑立挺入霄漢飄然

  山在丹稜縣西五里石牛山在丹稜縣西三十里羣石相連如牛龍鵠山

  稜縣北十五里亦名龍鶴山上有天柱峯下有龍涎洞宋李燾少時讀書於此築室曰㢲岩子壁𡌴

  亦讀書於此孝宗御書龍鵠山三大字石刻尚存赤崖山在丹稜縣北二十里其山高峻

  色赤有稜狀如飛旗拱翼縣治縣以此名三青山在丹稜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謂之三箐

  東山在彭山縣東一里龍爪灘下宋虞允文次子公著築室讀書於此魏了翁為書東山

  精舍四字又東五里為金華山彭亡山在彭山縣東十里亦名彭望又曰彭模後漢書建武

  十一年岑彭攻公孫述至武陽所營地名彭亡彭聞而惡之欲徙㑹日暮而止蜀刺客詐為亡奴降

  夜刺殺彭常璩華陽國志述旣殺彭改彭亡曰平無言無賊也郡國志武陽有彭亡聚注南中志曰

  縣南二十里有平望山晉書永和三年桓溫伐蜀次彭模自將步卒直指成都二百里九年朱齡石

  討譙縱師次平模去成都二百里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武陽東至彭亡聚亦謂之平模此地有彭

  冢言彭祖冢焉寰宇記彭女山在彭山縣東北又名彭亡山亦名平模山耳蟠龍山

  山縣西去州四十里狀若蟠龍一名走馬山下有蠟魚堰水北平山在彭山縣西北三十

  里寰宇記引李膺益州記雲張道陵得仙於此陵有二十四化此其一也明統志上有天柱峯夜見

  五色神燈莫知其數平葢山在彭山縣北一里下臨繫龍洞鼎鼻山在彭山縣東北

  元和志鼎鼻山亦曰打鼻山在彭山縣南十五里家譙縱據蜀朱齡石伐之縱遣將譙小苟塞打鼻

  以禦之即此山形孤起東臨江水昔周鼎淪於此水或見其鼻遂以名山輿地廣記今縣南十餘里

  之打鼻山乃古鼎鼻山縣東北之鼎鼻山乃其支峯耳盤石山在彭山縣東北六里明統

  志上有普照寺藏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御書崖半有石室崌崍山在彭山縣東北十二

  里寰宇記導江從山南合流而下天社山在彭山縣東北二十里接新津縣界明統志漢

  建安間李嚴鑿天社山通東道即此象耳山在彭山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形聳秀連峯接嶺

  直南至蟆頤山下有寶硯磨針二溪龍池蠏泉諸勝五渡山在青神縣東十里水經山下繞

  流屈曲渡處凡五因名熊耳山在青神縣西十五里華陽國志望帝以襃斜為前門熊耳

  靈關為後戶水經汪南安縣西有熊耳峽連山競險接嶺爭高多稜山在青神縣西四十一

  里東至多棱川北界山在青神縣北二十五里李膺益州記雲南安武陽二縣於此山分界

  上巖在青神縣東北五里又中巖在縣東十里上有喚魚潭羅漢洞巖半有三石筍青衣水經

  其下下巖在縣東二十里又有慈姥巖在縣東五里九龍洞在丹稜縣南四十里柵頭鎮南

  上有峯巒石倉洞在彭山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石倉在半山石壁間巖竇如蜂房相傳竇出

   米謂之石倉未洞大江在彭山縣東北一里自新津縣流入經縣東又南經州城東又南經

   青神縣東又南入嘉定府界水經注江水至武陽縣合𨞪江文井江東至彭亡聚又東南逕南安縣

   西元和志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導江舊志大江經彭山縣有龍爪灘鼔樓灘又經州東蟆頤山下波

   流澄瑩亦名 玻瓈江又至青神縣東南舊有松柏灘多覆舟之 患相傳宋天禧中縣令張逸為文禱

   江神不越月而灘徙五里蜀江自新津縣流經彭山縣東北合府河又經縣東北一里凡五十里入

   州界又南三十里經州東門外又二十里合松江入青神縣又五十里入嘉定州松江

   東南二十里自大江分流西南繞州城與醴泉合江思濛江在州南五十里源出丹稜縣東

   南流經州南又南經青神縣南入大江元和志思濛水在丹稜縣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記思𪷟水源

   出蒲周山東流入通義縣又有夷郎川在丹稜縣東三十里與通義縣相連舊志龍鵠溪源出龍鵠

   山經縣西北流繞城南東出思濛入州界又名芙蓉溪經州南五十里又南經青神縣南二里又五

   里入江 按輿圖有斯磨河源發丹稜縣西東南流至靑神縣西北有水水自丹稜縣東赤崖山南

   發源東南流逕州界入焉即寰宇記夷郎川也斯磨即思濛之訛舊志謂夷郎川即思濛江誤

   泉江在州西八里有二 源皆出蟠龍山自山東者曰蠟魚堰水自山 西者曰柏樁堰水二水分

   流曰雙河自州西北十里曰雙河口又東南流為醴泉江繞州城與松江合又東入大江又有龍潭

   在州西南十里源出筆架山瀘崩溝東流入醴泉江府河在彭山縣東北自成都府雙流縣流

   入至縣東北十八里入大江即成都二江之下流也以與赤水合流亦名赤水澭泉水

   西南八十里一名金流江源出丹稜縣流經州界至青神縣入江寰宇記澭甘水源出洪雅縣可募

   山流入丹稜縣又難江水在通義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丹稜縣本名澭甘水入縣號難江以其水

   峻急難度為名又有多稜川在縣西南七十里南接青神縣界 按舊志金流江在州西南八十里

   源出丹稜縣獨孤 山東南流二十里經州又二十里入青神縣界經 縣南二十里入江蓋即澭甘水

  一水而異名者也赤水在彭山縣東十八里華陽國志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

  日水經注武陽有赤水下注江明統志自仁壽縣流經縣入江 按輿圖作黃龍舊志謂之蘭溪

  青衣水在青神縣東十里中巖下一名平羌水宋蘇轍詩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

  魚蛇水在青神縣東北十二里寰宇記魚蛇水從貴平縣木梓山流入入當縣合導江

  水有魚似蛇因名 按水自仁壽縣界西南流入至青神縣東北入江明統志謂在縣南二十里誤

  青神渠在青神縣東唐書地理志太和中榮夷人張式等百餘家請田於青神鑿山釃渠漑

  田二百餘頃環湖在州治西舊有沼州人為矼梁塞之宋嘉定中魏了翁為守特疏濬之名

  曰環雁湖在丹稜縣北十里與龍鵠相連俗名金鴨池宋李壁開今淤瑞蓮池

  在州城西南三蘇祠內明統志祠本蘇氏故宅蘇軾嘗作二池以種蓮其西池𡻕産瑞蓮一莖兩蒂

  至今毎大比𡻕鄉人觀瑞蓮有無占士第否白龍池在州西南八十里四山環繞中為池

    其水久旱不竭久雨不溢百家池在 青神縣東北十里近魚蛇水 周數百丈漑田百餘頃

   老翁泉在州東蟆頤山 東二十里 其山 高大分兩股泉出兩山之 間北附右 股之 下蓄而為

   井 可日 飲 百家宋蘇洵 取此 為 號有銘

  ︹古蹟︺洪雅故城在丹稜縣 東元和志丹稜 縣東北至眉州七十 三里本南齊之 齊樂郡也

    周明 帝置齊樂縣武帝改 為洪雅縣隋開皇 十二年因 縣南有洪雅鎮就立 洪雅縣仍改今理 為丹

    稜縣 屬眉州 有洪 雅故城 在縣東 百五十 步寰宇記廢 齊樂故 城在 丹稜縣 東北二 十里昔 齊樂郡

    城周明 帝罷以為縣 按 郡以齊樂為名似 為齊時所置 然齊州郡志並無 此郡當以隋志後 周置

    縣為正 寰 宇記之 齊樂郡城蓋 即元 和志之洪 雅 故城但 道里稍遠疑 有訛 耳隆     山故城

   今彭山 縣治 隋書地 理志隆山郡統隆山縣舊曰犍為西 魏改 縣曰隆 山後周置隆山郡開皇初郡

   廢元 和志彭山縣南去 眉州 六十六 里本漢武陽縣周 武帝於此置隆山 郡以 境內有 鼎鼻山地形

   隆起為名先天元年以犯諱改為彭山縣寰宇記縣在州北六十里王存九域志在州北四十里

   按元和志又有犍為故城在彭山縣西北五里謂即漢犍為郡今考漢郡即武陽在縣東北疑此乃

   梁時所置犍為縣後改置隆山而故城廢也武陽故城在彭山縣東十里揚雄蜀記秦

   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蜀王開 明拒戰不利退走武陽𫉬之華陽國志漢元光四 年益州刺史任

   安城武陽後遂為郡治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後漢書注武陽故城在今眉州隆山縣東寰宇記在彭

   山縣東北十五里相傳秦惠王時張儀所築江陽故城在彭山縣東十五里漢縣在今

   瀘州界晉宋時僑置於此宋書州郡志江陽郡中失土寄置武陽領江陽等四縣隋書地理志隆山

   縣舊置江州後周省州開皇初併江陽縣入焉舊唐書地理志晉於犍為郡置西江陽郡明統志江

   州城在彭山縣東十餘里舊志江州本置於江陽故取以為名周時改為隆山郡而江州及江陽郡

   俱廢隋開皇初始併廢縣也青神故城在今青神縣南隋書地理志眉山郡青神縣後

   周置並置青神郡開皇𥘉郡廢元和志縣北至眉州六十里本漢南安縣地西魏恭帝遙於此置青

   神縣屬眉州之青神郡開皇三年罷 郡徙縣居郡理屬眉州舊唐書地理志縣臨青衣 江本治思𪷟

   水口武德八年移於今治寰宇記故青神縣城在今縣南二十里青神郡所治也周武帝保定二年

   更於其南五十歩別築城移之眉山廢縣今州治隋書地理志眉山郡通義縣舊置齊通

   郡及青州西魏改州曰眉州開皇初郡廢改齊通曰廣通仁壽元年又改曰通義寰宇記本漢武陽

   縣地後魏恭帝二年置通義縣在眉州北二十里屬齊通郡周明帝二年廢齊通郡為安樂縣仍舊

   屬其地又改為齊通縣隋開皇四年改為廣通後又改為通義九域志太平興國元年改通義縣曰

   眉山城邑考州城五代時攝守山行章築宋淳化五年賊李順攻圍半年不能下俗謂之臥牛城以

   其坦而難攻也又沿城多芙蓉亦謂之芙蓉城綿水廢縣在彭山縣東南十餘里宋書州

   郡志江陽郡領綿水縣後魏置周武帝改為白水縣隋廢樂城在彭山縣東北寰宇記彭山縣

  有樂城漢何斌為蜀郡太守築州志今有洛城在州東北二里相傳後漢築蜀廢又有裴城在州治

  東相傳昔有裴姓者夜築此城天明即畢小桃源在州城南門外明統志村家多竹籬桃樹

  小橋流水兩岸皆花竹楊柳鄉人泛舟其閒謂之小桃源蘇軾詩髣髴城南路楊花撲石橋

  市在州城內蘇轍集眉之二月望日鬻蠶器於此因作樂縱觀謂之蠶市明統志在州城內官市

  蘇洵故宅在州城西南隅後建為三蘇祠彭祖故宅在彭山縣東北象耳山

  書樓在州治西明統志唐光啟初州人孫長孺建為藏書之所僖宗書書樓二字賜之長孺四

  世孫降衷宋建隆初授眉州別駕因市監書萬卷以還六世孫闢重修魏了翁作記遠景樓

  在州治北北塘上宋郡守黎錞建蘇軾作記春風樓在州東蟆頤山宋時州人建為遊息

  景蘇樓在州治西宋陳𣋓總領蜀餉過眉州為蘇氏父子建臨風閣在州治唐

  沈迥詩煙霞生座石林沼匝城隈嘉祐閣在州治北遠景樓西宋建元至元中郡守張洪

  重修舊刻和陶詩於壁間有李公麟所畫三蘇像明霞閣在州東蟆頤山宋時州人建州

  中景致明霞所見西北為多春風眺望東南為多清風閣在青神縣治北隅宋元符初建

  黃庭堅書額四賢堂在州學西宋建繪孫抃及三蘇父子四賢像於內𡻕時祀之

  雅堂在州南五十五里明統志宋丹稜人楊素建黃庭堅謫戎州嘗曰安得奇士盡刻杜甫兩

  川及䕫州詩使大雅之音復盈三巴之耳哉素聞之訪庭堅於戎請攻堅珉刻詩作堂翼之庭堅乃

  悉書甫詩遺之因名堂曰大雅且為之記起文堂在州城西環湖上宋李石為蘇軾建後邵

  博重修刻銘堂上繼瑞堂在青神縣治明統志宋建炎間縣令劉濬卿以縣之古楠産𤫊

  芝作堂翼之後呂彥章來為令古楠趾復産芝彥章乃重修此堂名曰繼瑞族譜亭

  城西南七十里蘇氏祖塋之側宋蘇洵建自為記觀蓮亭在州城西明統志在蘇祠西池

  中蘇軾建自池東岸為石樑至此築臺建亭臺上繞亭種蓮中有碑刻軾小像及轍與黃庭堅贊

  借景亭在青神縣治後明統志舊有亭下瞰史家園園多佳景宋黃庭堅嘗遊此扁曰借景

  因留詩云當官借景未傷民恰似鑿池取明月翠洞書臺在州西環湖西宋魏了翁築

  雪臺在州北遠景樓前宋郡守黎錞築讀書臺在彭山縣東北象耳山唐李白嘗讀

  書於此上有石刻白書又盤石山有宋范鎮讀書臺上有石刻鎮詩窮幽訪盤石細徑入荒涼踏葉

  屨履溼觸花衣袂香江鄉館在州城東玻瓈江濱舊爲共飲亭宋邑宰胡文靖建爲迎勞賓

  使之所嘉定間魏了翁來爲州更大之改今名且爲記披風榭在州城西起文堂之東宋

  建中繪蘇軾像陸游拜遺像詩孕奇蓄秀當此地鬰然千載詩書城高臺老仙誰爲寫仰視眉宇寒

  雁塔在州學𣠄星門外東西二塔宋乾道間建蘇軾蘇轍及州之士登科者題名於上明

  景泰四年作亭覆之

 ︹關隘︺魚耶鎮在州東南三十里兩河口即古魚蛇鎮舊有巡司久裁東館鎮

  西七十里舊屬丹稜柵頭鎮在丹稜縣南四十里九域志丹稜縣有東館柵頭蟠鰲清倚四

  鎮舊志柵頭鎮當嘉眉雅往來之衝人物繁阜商旅輳集甲於西南雙江鎮在彭山縣東十

  里彭亡山下思量坎在丹稜縣西南十五里俗傳龎居士遊息於此鄉人至此則思之

  犁頭灣在青神縣東六十里舊有巡司久裁

 ︹津梁︺玉津在州東四里宋陸游有詩蟆頤津在州東七里方輿勝覽唐僖宗時田令孜

  投左拾遺孟昭圖於蟇頤津即此沙頭津在彭山縣北二十里亦大江津濟處也晉永和

  三年桓溫自平模直指成都李𫝑將昝堅與溫異道還自沙頭津濟魚鳧津在彭山縣東北

  二里彭亡山南一名彭女津居導江皂江等水㑹之處迎恩橋在州治東舊名放生橋明

  宣德間修改名李相橋在州西八十里跨醴水江宋李燾建石橋在州西九十里宋禮

  部尚書李壁建麒麟橋在彭山縣治南後漢朱襃𫉬麟於馬頰嶺因以名橋一名任公橋

  忠孝橋在彭山縣治北旁有漢張綱晉李密祠故名繫龍橋在彭山縣北四里寰

  宇記仙人瞿君武乘龍從峩嵋山往來繫之於此埋輪橋在彭山縣北二十里相傳後漢

  朱遵與公孫述戰於六水門先埋其車輪於橋側以示死守故名瑞草橋在青神縣東

  青羊橋在青神縣東

 ︹隄堰︺蟆頤堰在州東七里唐開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瓊開障蜀江水漑眉山青神田畝七

  萬二千有奇宋嘉定中魏了翁又畚武陽石壘隄其利視昔尤溥了翁有記馨堰在州北元

  和志在彭山縣西南二十五里擁江水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滄浪堰在丹稜縣東南

  隅水深數尺漑田二千餘畝天生堰在丹稜縣西十五里源出高石梯天成隄堰不勞人

  通濟堰在彭山縣西北四十里有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

  至州西南入江漑田千六百頃唐開元中益州長史章仇兼瓊開五代時張琳復自新津修覺山濬

  故址至州西南合於松江元天 厯初知彭山縣雍熙修明末廢 本朝雍正 十一年重修鴻 化

  堰在青神縣北十五里即唐張武等所開舊志青神陂堰五十有一惟鴻化最大

 ︹陵墓︺古彭祖墓在彭山縣東十五里彭亡山蘇轍詩雲猖狂戰國古神仙曳尾泥塗老更

  安厭世乘雲人不見空墳聊復葬衣冠︹漢︺張綱墓在彭山縣東北寰宇記在崌崍山東

  一百五十步︹晉︺李密墓在彭山縣忠孝橋北︹宋︺蘇洵墓在州東蟆頤山東二

  十里老翁泉傍孫抃墓在彭山縣東北寰宇記在崌崍山東一百五十步唐庚墓

  在丹稜縣西飄然山下李燾墓在丹稜縣西北二十里龍鵠山下又子壁墓在龍鵠山玉

  虛宮左𡌴墓在州城西棲雲寺旁︹明︺王孝子墓在彭山縣東十里彭女山有殘碑上

  書明孝子王公慕谿之墓余子俊墓在青神縣西長泉鎮麒麟院後

 ︹祠廟︺三蘇祠在州治西南即蘇洵故宅元建為祠孟拾遺祠在州東七里蟆頤津

  祀唐拾遺孟昭圖武侯祠在州花卿廟在州西東館鎮明統志唐花敬定本

  長安人至德間從崔光遠入蜀討段子璋有功封嘉祥縣公後與寇單騎鏖戰已喪元猶騎馬荷戈

  至鎮下馬沃盥適浣紗女語曰無頭何以盥為遂僵仆居民葬之溪上厯代廟祀之岑彭廟

  在彭山縣治北彭歿於此鄉人立廟祀之忠孝廟在彭山縣北五里祀漢張綱晉李密

  衣廟在青神縣治北祀蠶叢氏

 ︹寺觀︺寶華寺在州治西元至元間造棲雲寺在州西一百里唐建白塔寺

  在丹稜縣治西舊名白鶴寺唐太宗末建內有浮圖宋重修蘇轍為記明永樂初改今名盤石

  寺在彭山縣治東舊名普照唐咸通間建中巖寺在青神縣治南舊名景德院唐建

  玉清觀在州治南元至正間建龍鵠觀在丹稜縣北十里唐貞觀中建北平

  觀在彭山縣西北平山漢張道陵嘗居此唐初為觀平蓋觀在彭山縣北唐開元中建

  玉京觀在青神縣治南宋宣和間建旌善院在州東蟆頤山北宋建蘇轍嘗讀書

  於此中有韓琦等輓蘇洵詩石刻

 ︹名宦︺︹三國︺︹漢︺李嚴南陽人先主定蜀拜犍為太守賊馬秦等起事於郪㑹聚部伍數萬

  人到資中縣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賊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嶲夷帥高定

  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王離廣漢人以才幹顯為犍為

  太守政有美績︹唐︺高叡萬年人為通義令有治勞人刻石載德蘇味道樂城人與

  李嶠齊名舉進士同平章事中宗朝貶眉州刺史治郡有聲馮元常安陽人武後時眉州

  刺史劎南有火光盜夜掠人晝伏山谷元常諭恩信約悔過自新賊相率脫甲而面縳張琳

  許州人唐末官眉州刺史修通濟堰溉田一萬五千頃民被其惠︹宋︺段思恭晉城人乾

  德初通判眉州全師雄之黨攻逼州城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得厚賞遂大敗賊矯詔以上供錢帛給

  之其後度支請按其罪太祖嘉其果幹不許命知州事李簡淳化中知眉州盜起陷州郡簡

  設方畧堅壁固守賊力屈解圍去師頏內黃人真宗時知眉州簡靜為治蜀人便之

  逸榮陽人天禧中知青神縣縣東南有松柏灘夏秋暴漲多覆舟逸禱江神不逾月灘為徙五里

  時人異之馮仲𣋓佚其籍知丹稜縣呉㬢叛入眉州死之︹明︺胡彥祥徽州人永

  樂初知眉州重農事新學宮修蟆頤堰以廣水利梁楹江寕人知眉州玻瓈江勢暴悍善徙

  侵齧城址楹截江築隄百八十丈導使中流城乃不危至今賴之何大衢武岡人任彭山

  知縣崇禎時獻賊陷城不屈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蔡馨明黃岡人知

  眉州流寇至守禦力竭題詩大雅堂闔門殉節

 ︹本朝︺趙蕙芽淶水人康熙元年知眉州築隄堰修水利𢌿民耕具盡力甽畮又建義學以課

  士時稱良牧金一鳳直隷人康熙三十七年知眉州潔己愛民興學造士開渠堰鑿險灘

  造孔道橋梁民懷其惠劉公渭湄潭人雍正十二年知青神縣興利除弊訓士有方治績

  林鴻浦城人乾隆十年知青神縣浚鴻化堰不辭勞瘁利民之事多所修舉張鳳

  翥上虞人乾隆二十一年知彭山縣修復通濟堰灌溉眉彭田數萬畝新學宮置學田祭器蒞政

  實心士民懷之王承爔番禺人乾隆二十六年知青神縣修城池復浚鴻化堰鑿松柏灘水

  利以

 ︹人物︺︹漢︺朱遵武陽人公孫僭號遵為犍為郡功曹領軍拒戰於六水門衆少不敵乃埋輪絆

  馬固守不屈死光武嘉之追贈復漢將軍杜撫武陽人受業於薛漢定韓詩章句歸里敎授沈

  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子千餘人後為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國掾吏皆自劾歸而撫為大夫不忍

  去建初中為公車令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曰杜君注云張晧武陽人留侯六世孫永寕

  元年徴拜廷尉辨正疑獄延光三年安帝將廢太子為濟隂王晧廷諍之順帝即位拜司空多薦達

   天下士時趙騰因災變坐謗訕當伏重法所引八十餘人晧諫曰騰本欲盡忠正諫如當誅戮塞諌

   諍之源非所以昭德示後也帝悟減騰死罪張綱晧子司徒辟以高第為御史與杜喬等八

   人受詔持節分按天下七人皆出綱獨埋輪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劾梁冀等姦惡時廣陵

   賊張嬰寇亂冀諷尚書以綱為廣陵太守綱單車竟造嬰壘慰安撫恤南州晏然天子欲擢用而嬰

   等上書乞留在部二年卒詔拜綱子績為郎中賜錢百萬︹三國︺︹漢︺楊洪武陽人先主定

   蜀以洪為蜀部從事及征漢中丞相亮表為蜀郡太守衆事皆辦先主征呉不克還往永安召亮東

   行漢嘉太守黃元反洪啟太子遣其親兵使將軍陳曶鄭綽討之生獲元封關內侯後為越騎校尉

   領郡如故洪忠清款亮憂分如家事繼母至孝張翼綱曾孫以討劉胄功進封都亭侯征西大

   將軍延熙十八年與大將軍姜維西征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狄道經衆死洮水者以萬計景耀

   二年遷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為鍾㑹亂兵所殺子微篤志好學官至廣漢太守楊戲

    人 爲丞相亮主簿蔣 琬 辟爲東曹掾厯建 寕梓 潼二 郡太守入爲射聲 校 尉所在清約不煩 後以 忤

    姜維 意免爲庶 人𭟼性 簡畧未嘗以 甘言 加人篤於故 舊居誠存 厚有識 者貴之延熙 間著 季漢輔

    ︹晉︺程瓊犍爲人故蜀 尚 書雅 有德業與臨 江文立深交晉武 帝 聞其 名以問立對 曰臣

    至知其 人但 年垂八十 稟性 謙 退無復 當時之望不以上 聞耳 瓊聞之曰 廣休 可 謂不黨 矣故吾善

    夫人李密武陽人父早 亡 養於 祖母劉 氏密奉事孝謹劉有疾 則 涕泣 側息未 嘗解衣飲

    膳湯藥必 先 嘗後進有暇則 講學忘疲 師事譙周周門人方 之 游夏太始初徴 爲太子洗 馬密以祖

    母年 高上表 固辭武帝覽之乃停召後 劉終服 闋徙尚 書郎出 爲河內溫令遷漢中太守 卒於家 子

    賜能 屬文 興亦有 文才楊  邠武陽人少好 學志古淬 厲名 行官衡陽內史 遏流民叛 亂攻 沒

    長沙湘 東𫉬邠 邠走收餘衆投 湘州刺史 苟眺共圖進取 㑹眺降 賊邠孤軍固城 賊攻圍之 誓死不

    移遂 卒城中帝嘉 其忠節楊 倉太始八 年刺史皇甫晏 討汶 山夜亂不 知所爲倉時爲 兵曹 從

   事彎弓力戰射百餘發矢盡見殺楊渙犍為郡人太安二年李雄大破羅尚軍入少城渙守

   義而︹宋︺朱台符眉山人十嵗能屬辭太宗朝以尺晷成一賦登進士厯西京轉運副

   使時北邊為梗台符請擇使以修和好又自請往使時論韙之咸平二年旱求直言台符厯疏時務

   優詔褒答厯工部員外𭅺陜西轉運使台符好學喜延譽後進有集三十卷陳希亮

   人好學勵志不治生業天聖中進士厯知數州郡遷京東轉運使英宗立遷太常寺少卿以才幹剛

   直名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 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誅然出於仁 恕

   故嚴而不殘子慥嘗與蘇軾論用兵及古今成 敗自謂一時豪士稍壯折節讀書晚年遯於光黃 間

   庵居蔬食徒步往來山中不與世相聞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古方山冠之遺人因謂之方山子

   孫抃眉山人六世祖長孺喜藏書號書樓孫氏抃登進士皇祐中為御史中丞數言事不為矯

   激帝欲除內侍王守忠節度使抃奏罷之溫成皇後喪議建陵立廟抃固爭帝為改容又劾罷宰相

  梁適陳執中改翰林學士承㫖厯官參知政事卒諡文懿石揚休眉山人少孤力學舉進士

  第累官刑部員外郎知制誥遷工部𭅺中喜間放與家人言未嘗及朝廷事及卒發楮中得所上封

  事十餘章皆有補於時者賣醬薛翁逸其名時袁滋入洛間易於程頤頤曰易學在蜀耳

  滋入蜀訪問見賣醬薛翁於臨邛間與語大有得蘇洵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通六

  經百家之説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於軾轍俱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

  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恔書𭅺與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

  革禮百卷卒贈光祿寺丞有文集二十卷諡法三卷傳於世桂堂彭山人熙寕中守威州時

  羈縻保霸二州交惡堂自攜牛酒至通化軍㑹二州酋長諭以禍福乃降蘇軾洵長子十歳母

  程氏授以書問古今成敗軾能語其要比冠博通經史嘉祐二年試禮部歐陽修擢置第二修曰吾

  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尋對制䇿入三等治平二年召直史館熙寕中王安石欲變科舉軾上議神宗

   即日召對軾曰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用人太鋭願鎮以安靜神宗懐然聽受時安石創行新法

   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

   李定等摭其詩語為謗訕隸赴獄欲置之死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築室東坡號東

   坡居士移汝州元和元年遷中書舍人尋除翰林學士兼侍讀每進讀反復開導冀有所啟悟嘗召

   對便殿撤御前金蓮燭送歸院厯官禮部尚書兼端明殿翰林院侍讀學士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有德於民家有畫像哲宗親政乞外補以兩學士知定州紹聖中屢貶瓊州別駕居昌化軾以著書

   為樂若將終身元符三年大赦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建中靖國元年卒年六十六所著有易

   書傳論説奏議內外製東坡集凡數百卷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諡文忠三子邁迨過皆善為文

   過字叔黨任右承務郎性至孝軾帥定武謫英州惠州遷儋州徙廉永獨過侍凡生理晝夜寒暑所

   須者一身百為不知其難初至海上為文曰志隱軾卒常州過葬之汝州郟城小峨嵋山遂家潁昌

   營湖隂水竹數畝號斜川居士有斜川集二十卷世稱為小坡孫符高宗時為禮部尚書蘇轍

   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料又同策制舉以直言置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神宗朝轍上書言事召

   對咸和殿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哲宗召為右司諫蔡確韓縝章惇等在位窺伺得失

   轍皆論去之又論竄呂惠卿夏人遣使入境轍明決利害朝廷遂許還五砦夏人悅服累遷御史中

   丞呂大防欲稍引用元豐舊黨轍面斥其非疏論君子小人不可並處調停之説遂已拜尚書右丞

   進門下侍郎紹聖初廷試進士李清臣撰䇿題即為紹復邪説轍疏諫哲宗不悅落職知汝州累謫

   雷州循州安置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再復大中大夫致仕作室於許號潁濱遺老不復與人相見終

   日黙坐幾十年卒年七十諡文 定所著詩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集並行於 世子遲適遜

   元老轍之族孫幼孤力學長於春秋善屬文第進士通判彭州政和閒茂州蠻叛元老移書成

   都帥周燾陳破蠻之䇿燾皆不能用竟得罪後帥至如元老䇿蠻𫝑蹙乃降厯太常少卿外和內勁

   不妄與人交梁師成欲因緣見且求其文拒不答言者遂論元老蘇軾從孫且為元祐邪說罷與祠

   元老歎曰吾以家世坐累榮矣卒年四十七有詩文行於世王當眉山人著春秋列國名臣

   傳五十卷元祐中蘇軾以賢良方正薦廷對慷慨不避權貴調龍游縣尉蔡京知成都舉為學官不

   就京相遂不復仕當邃於經學易春秋皆為之傳又有經㫖二卷史論十二卷兵書十二篇弟賞舉

   進士累官禮部侍郎兼直學士忤秦檜出知利州賞子偁學問博洽初除直祕閣知龍州有美政後

   為吏部𭅺中著東都事畧一百二十卷巢谷眉山人傳其父中學舉進士谷素多力棄其學

   學古兵法遊西邊與河州將韓存寶相善後存寶坐罪死谷逃避江淮間㑹赦乃出紹聖初二蘇謫

   嶺海谷徒歩往訪見轍又欲往海南訪軾至新州病死轍聞哭之失聲任伯雨眉州人父

   孜字遵聖名與蘇洵等仕至光祿丞孜弟伋字師中亦知名時稱大任小任伯雨邃於經術登進士

   徽宗初擢右正言首擊章惇章八上繼論蔡卞廣大罪上書皇太后乞暴蔡京之惡召還陳瓘居諫

  省半載所上一百八疏黨事作徙昌化長子象先調秦州戶曹掾聞父謫棄官歸養仲子申先以布

  在特起中書舍人高宗詔贈伯雨官後賜諡文敏家願眉山人父勤國與蘇軾兄弟為同門

  友王安石久廢春秋勤國憤之著春秋新義譏熙寕元豐諸人而元祐諸賢矯枉過正勤國憂之為

  築室作室喻願登紹聖進士李清臣擬進䇿問極詆元祐之政願對與之異遂居下第元符三年

  正陽日食求言願對十事凡萬言不報崇寕初入黨籍禁錮凡十年大觀初起知雙流高宗擢知閬

  州移彭州有論邊防書名曰罪言初蘇轍讀願䇿謂少年能不為進取計當以直道顯至是果驗

  唐庚丹稜人第進士為宗子博士除提舉京畿常平厯承議郎庚為文精密通於世務作名治

  察言閔俗諸篇時人稱之有文集二十卷長兄瞻後名伯虎治易春秋皆有家法元祐三年其父彥

  通遊瀘南伯虎兄弟居母喪於丹稜山夜半蹴庚曰吾夢收父書發之得亟來二字吾心動矣即起

  裹糧黎明走洪州僦舟遇江漲舟皆艤岸不敢動伯虎超人漁艇中叱僕夫解維漁者不得已從之

  三日半至瀘南父果病甚見伯虎大驚具告其故父歎曰天告汝也疾少間具舟侍父歸居數日疾

  復作遂卒楊恂丹稜人登進士知廣都縣與家願同時上書語甚切直同入黨籍邪下第五等

  程之邵眉山人曾祖仁霸治獄有隂德之邵以廕為新繁主簿時更募設法常平使者欲㮣

  州縣民力以羨乏相補之邵曰此成周均力遺意當各以一邑之力供一邑豈宜以此邑助彼邑哉

  使者愧恨元祐初為䕫路轉運判官大寕井出鹽前議者輒儲其半供公上餘鬻於民使先輸錢鹽

  不足給民以病告之邵發所儲與之商賈既通稅增數倍徙知鄭州除主管秦蜀茶馬公事𡻕有増

  羨進熙河都轉運使徽宗時秦鳳出師命之邵經制擢顯謨閣待制敵犯熙河攝帥事敵人聞風遁

  任諒眉山人少孤力學舉進士厯河南戶曹以兵書謁摳密曾布既見不能合徑去布為

  相諒予書規以李德裕事布始怒由懷州教授累官徽猷閣待制忤蔡京徽宗將有事於燕諒曰中

  國其有憂乎乃貽書宰相謂師出不可無名又言郭藥師必反帝不聽大臣以為病狂予祠後皆如

  諒言乃復起為京兆未幾卒孫昭遠眉山人元祐間進士調長沙尉有能名建炎元年

  河南尹西京留守收集散亡得兵萬餘人柵伊陽使民入保金兵來攻昭遠命將奉啟運諸殿神御

  閒道走行在金兵益熾昭遠戰不利其下欲擁之南還昭遠罵曰若等平日衣食縣官不以此時報

  國南去何為叛兵怒反擊昭遠遂遇害追贈徽猷閣待制劉汲丹稜人紹聖四年第進士厯通

  判隆德府開封推官忤王黼謫監蓬州稅欽宗召對汲奏願馳驅外服以䘙京師遷京師轉運副使

  尋攝帥捐金帛饗士為戰守計高宗立進安撫使金兵急攻汲集將吏謂曰吾受國恩恨未得死所

  金兵來必死孰能與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敵大至汲死之贈大中大夫諡忠介唐重

  彭山人少有大志徽宗親䇿士問以制禮作樂重對事親從兄為仁義禮樂之實累擢右諫議大夫

  乞斬蔡京父子以謝天下高宗即位上疏論急務有四大患有五上詢可守關中者劉岑以重對乃

  以天章閣直學士知京兆府金兵圍城外援不至城陷重以親兵百人血戰中流矢死贈資政殿學

  士諡恭愍孫逢眉山人官太學博士張邦僭立堅臥不起賊迫之發疾而卒唐文若

  庚之子高宗時為祕書郎獻文思箴遷起居郎勸上收用西北人材以固根本金兵入邊首建大臣

  節制江上之議師維藩眉山人精春秋學杜莘老青神人杜甫之後紹興進士累

  官殿中侍御史後以直顯謨閣知遂寕府嘗歎曰臺諫當論天下第一事若有所畏姑言其次是欺

  其心不敬其君者也及任言責直言無隱聲振一時都人稱骨鯁敢言者必曰杜殿院雲李燾

  丹稜人紹興進士調華陽簿改秩雙流縣有治績知榮州榮因溪為隍率苦水潦燾築防捍之除潼

  川府路轉運判官時多聚斂燾括一路財賦額通有無酌三年中數定為科約上之朝頒之州縣燾

  恥讀王氏書獨博極載籍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覈倣司馬光資治通鑑例為宋編年

  之書名曰續資治通鑑長編乾道中遷祕書少監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湖北轉運副使陛辭以欲

  速變古為戒尋帥潼川兼知瀘州首葺石門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馬司市敘州羈縻馬毋溢額戒

  官民毋於禁山伐木以開夷人入寇之路皆報可進權禮部侍𭅺以雷震建言上嘉其讜直子垕中

  制科遷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父子同主史事次子塾以閣試不中程黜垕偶考上舍發䇿問制

  科為御史所劾燾垕皆罷㑹垕塾繼亡上欲以吏事紓燾憂起知遂寕府張栻嘗曰李仁甫如霜松

  雪柏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孝宗謂無愧司馬遷葉適謂春秋以後纔有此書孫道夫

  人高宗召對言欲進兵陜右當先措置荊南遷吏部𭅺中言蜀事二稅鹽酒茶額之弊充賀金正旦

  使金將敗盟詰秦檜存亡及關陜買馬非約道夫隨事折之嘗知資州宣撫鄭剛中薦治行第一知

  蜀州盜不敢入境遇事明了人皆頌之道夫居官愛民不可干以私仕宦三十年俸給置書籍

  大全青神人乾道中進士調溫江尉有政聲除監登聞鼓院光宗以疾久不省重華宮大全為

  書以諫力請過宮三上疏不報慶元嘉泰中累遷司農寺丞韓侂胄私臺諫為羽翼有力薦大全者

  屬一往見之大全笑謝不往明日遂丐外知金州李壁燾子淳熙進士慶元初累遷禮部侍

   郎兼直學士院韓侂胃建議恢復壁革出師詔進禮部尚書拜參知政事與史彌遠誅韓侂冑以端

   明殿學士知遂寕府卒諡文懿壁嗜學搜抉羣經於典章制度尤綜練所著有雁湖集清塵錄中興

   奏議內外製臨汝閑書凡數百卷李𡌴燾子淳熙進士入為館職有文名班對忠讜厯官禮

   部尚書淳祐元年奏請周程張朱從祀而黜王安石帝從之終資政殿學士諡文肅史次秦

   眉山人舉進士為大安軍教授呉㬢之叛招次秦甚遽乃以毒藥傳兩目比至目益腫母年高而賢

   命家詐以訃聞乃聽還㬢誅改利州主管文字仕至合州太守楊泰之青神人少刻志於學

   慶元中知嚴道縣有能聲安丙薦之以親老辭知普州呉㬢反安居安岳二縣受禍尤烈請蠲其賦

   移知果州踦零錢病民泰之以一年經費儲其贏為諸邑對減上尚書省按為定式理宗即位趣入

   對言法天行健奮發英斷總攬威權無牽於私無奪於邪説土竒其對以為工部尚書著克齋文集

   論語解老子辭春秋列國事目等書凡二百九十七卷楊棟青神人紹定進士厯樞密院編

  修官除宗正少卿進對帝曰只是正心修身之説乎棟對曰臣所學三十年止此一説至為簡易累

  拜參知政事棟學本周程氏負內重望所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家大酉願曾孫舉進士

  初授昭化縣主簿呉曦叛大酉不受其招淳祐中侍講經筵累官工部侍郎與宰相史嵩之論不合

  罷去大酉為人方直累屈守死不變諡文節楊文仲彭山人淳祐中以胄試第一入太學

  升內舍時言路頗壅因季冬雷震帥同舍叩閽極言時事寶祐初登進士第累官至崇政殿説書在

  講筵毎以積誠感動㑹盛夏建宗陽宮畿甸騒然文仲疏諫懇至又薦陳存等十八人名士二人金

  華王柏天台車若水也德祐時元兵渡江朝士率多棄去者侍從班惟文仲一人史克恭

  丹稜人登進士第佐王師有功命攝本邑後死於國事封忠佑侯廟祀之鉉大酉孫學

  問該博尤邃於春秋累官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次近郊丞相檄告天下以城降鉉翁獨

  不署奉命使元留館中聞宋亡旦夕哭涕不食元欲官之鉉翁義不二君詞無詭對成宗即位放還

  賜號處士賚金帛不受以壽終於家︹明︺余子俊青神人厯戸部員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幹

  稱出為西安知府區畫賑恤官不損而民濟厯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初延綏鎮治綏德州屬縣米脂

  吳堡悉在其外寇每輕騎入掠鎮兵覺而追之已不及往往得利去子俊徙鎮榆林增衛益兵拓城

  置戍攻守器畢具遂為重鎮寇擾漸稀軍民得安移撫陜於城西北開渠洩水使經漢故城達渭公

  私便益號余公渠又於涇陽鑿山引水漑田千餘頃通南道直抵漢中以便行旅學校公署圯者悉

  新之奏免岷河洮三䘙之戍南方者萬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召為兵部尚

  書遷戸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兼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尋致仕復起為尚書加太子少保

  卒贈太保諡肅敬王用才彭山人舉進士授寕府長史宸濠潛蓄異謀用才匡救以正逮

  獄累月不屈憂憤死事聞贈太常少卿

 ︹本朝︺楊仕成眉州人官小河營千總乾隆三十八年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彭承緒

  丹稜人官守備乾隆二十三年隨征托木洛克竝沙雅爾二路賊番奮勇力戰陣亡   賜祭葬

  廕如例黃文釗青神人官貴州遵義千總乾隆三十六年隨征金川屢戰克捷四十年攻

  噶咱普布咱泥北山梁陣亡卹廕如例余正朋彭山人官靖遠營外嘉慶二年隨𠞰教

  匪陣亡卹廕如例楊忍濟青神人官把總嘉慶二年隨𠞰教匪陣亡卹廕如例

 ︹流寓︺︹漢︺馮良南陽人年三十為尉從佐奏檄迎督郵良恥為廝役乃遁至犍為妻子索蹤跡

  不得積十餘年還鄉志行高潔安帝以羔幣聘之辭

 ︹列女︺︹唐︺王琳妻韋氏琳為眉州司功參軍俗僭侈盛飾韋不知有簪珥訓二子有法

  皆名聞琳卒韋年二十五家欲彊嫁之韋固拒獨處一室著有女訓︹宋︺蘇洵妻程氏

  眉山人程仁 霸之女通經史有氣節適洵生子軾轍洵游學四 方程教二子以書甚嚴每語家人曰

  二子必不忝蘇門嘗讀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曰爾若為滂吾顧不

  能為滂母耶蘇軾妻王氏青神人鄉貢進士方之女賢淑載蘇軾墓誌唐庚

  母史氏庚父病篤母史祈以身代既而母死父生載周益公題跋師驥二女

  人驥仕為右正言靖康中避亂還蜀至唐州方城驛遇賊執二女欲強之伯罵曰宜速殺我仲抱其

  姊亦不從並殺之土人收葬二女號曰貞女墓史次秦母眉山人年高而賢次秦為大安

  軍教授吳㬢所招母聞即命家人以病篤馳報且曰病恐不足取信以訃聞可也曦乃聽還

  文仲母胡氏彭山人文仲七𡻕而孤母年二十有八守節自誓教養諸子文仲既冠以

  春秋貢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經收效矣︹元︺虞汲妻楊氏眉州人父文仲世以

  春秋名家明於性學楊氏在室即通其説適隆州虞汲生子集槃宋末兵亂汲攜家趨嶺外無書可

  讀楊氏口授集論孟左氏傳歐蘇文比還居臨州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大義矣後集以文翰

  擅名當代皆楊內訓之力雲︹明︺黃裳妻諶氏眉州人無子苦節三十年余祥

  妻張氏青神人余子俊母孀居二十年教子成大器同縣苟祥妻程氏祥卒年二十五教子

  延年領鄉薦任源江令延齡遊庠年九十五終

 ︹本朝︺談學廩(「㐭」換為「面」)妻胡氏眉州人夫早卒子女皆㓜有豪右欲奪為妾胡峻拒之不已乃

  自髠以全節王先美妻徐氏眉州人於歸三載夫病卒呼愴極哀自經以殉

  朝佐妻李氏眉州人年十四因母病刲左股以進尋愈十八於歸家貧依外祖母宋氏

  居宋老而多疾李勤侍湯藥刲右股療之朝佐歿氏年二十八躬自力作撫二子成立杜天

  柱妻熊氏眉州人年二十二守節孝養舅姑撫子成名熊嘗病篤子婦曾氏刲股療之得

  愈厯七十𡻕終倪元相妻向氏眉州人元相卒氏年二十八紡績資生訓子道充登

  鄉試厯八十𡻕終劉永布妻𡩋氏眉州人守正捐軀同州烈婦呉開妻蒲氏均乾

  隆年間 旌彭芳文妻田氏丹稜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羅成德妻徐氏均乾隆

  年間 旌陳圖妻彭氏丹稜人夫亡家貧紡績以養孀姑撫子成立同縣節婦彭之權

  妻嚴氏孝事翁姑撫育弱息辛勤三十餘年黃仁妻汪氏彭山人仁卒遺子女尚幼

  氏勤紡績撫育成立段錦柱妻張氏青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虞應妻雲氏陶

  文學妻雷氏均乾隆年間 旌戴元後妻李氏眉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邦

  妻朱氏何汝俸妻管氏烈婦黃林氏劉趙氏鄭周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鵬飛妻宋

  氏丹稜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幹體元妻夏氏彭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宋仁舉妻鄧氏烈婦徐陳氏均嘉慶年間 旌呉元富妻馬氏青神人夫亡守

  節嘉慶年間 旌

 ︹仙釋︺古彭祖右陸終氏第三子籛鏗也自堯厯夏殷封於大彭周衰始浮遊四方晚入蜀抵

  武陽留家焉︹漢︺瞿君武彭山人七𡻕絶粒服黃精紫芝入峨嵋得道乘龍還家遂撃龍

  於潭後復乘龍而去今有繫龍潭在縣北四里潭上有橋亦名繫龍史通平光武時自㑹稽

  來蜀詣峨嵋山謁天皇真人授以正一之法及五符訣遂居青神縣地置茅廬煉丹龍虎成形餌之

  白日昇天︹唐︺楊昭慶景雲中自京兆來眉志尚清虛巡遊二十四化至北平化嘆曰昔漢

  時史先生得真一之道修之以白日昇天後無繼者乎遂往青神縣遊仙觀三十餘年感五嶽丈人

  希授真人降下授以朱明龍文遂得屍解之道張遠霄眉山人遇老人授以度世法熟眎舉

  首見其目中各有兩瞳子後往白鶴川垂釣西湖峯上有一老人曰此乃四目老翁君之師也張大

  悟後仙去牟羅漢眉山人名安以廂兵隸倅㕔如岷上陟上青坂忽遇髯者顧笑曰汝饑何

  不食柏子耶摘子投其口顧髯者復不見矣遂不火食一日江水暴漲舟不可行或戲指其笠曰乘

  此渡可乎遂置笠於水趺坐其上截江以濟觀者異之宋文才彭山人遊峨嵋山中一老

  人引之徐行見有道士奕棋青童採藥問其地乃峩嵋洞天仙所居也及出山已半月矣︹宋︺陳

  太初眉山人初與蘇軾同學於道士張易簡後軾謫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中來雲有得道者

  曰陳太初問之則同學者也又數年見軾於惠州雲太初已屍解矣

 ︹土産︺麩金元和志眉州貢明統志彭山縣出有九井明統志州東館鎮鷂兒井出

  獠麻布元和志眉州貢甘子元和志眉州貢寒水石州東蟆頤山出

  青神縣出斑竹州志彭山縣出史君子州志彭山縣出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陶際堯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挍

 卭州直隸州表

大清一統志

 邛州直隸州在四川省治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

  成都府新津縣界六十里西至雅州府蘆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眉州丹稜縣界九十里北至成

  都府崇慶州界六十里東南至眉州彭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新

  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天全州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三十四里東

  至新津縣界六十里西至蘆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蒲江縣界十五里北至大邑縣界二十里東

  南至眉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名山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新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天全州界六十五

  里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八百九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秦置臨邛縣漢屬蜀郡後

  漢因之晉改屬晉原郡宋因之齊屬晉康郡梁置

  邛州西魏置臨邛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

  屬臨邛郡時徙郡治嚴道縣卽今雅州府武德元年復置邛州

  治依政縣顯慶三年始治臨邛縣天寶初曰臨邛郡乾元初復曰

  邛州屬劒南道唐書肅宗紀寶應元年於邛州置鎮南軍方鎮表大厯元年置邛南

  防禦使治邛州尋升為節度使未㡬廢咸通八年置定邊軍節度觀察等使治邛州十一年廢文德

  元年又置永平軍節度使治邛州大順二年五代屬蜀按王蜀亦嘗置永平軍

  亦曰邛州臨邛郡屬成都路元曰邛州至元十四

  年立安撫司尋罷二十一年以州治臨邛縣省入

  屬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為邛縣屬嘉定州成

  化十九年升為直隸州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四川省領縣二

  大邑縣在州北少東四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成都府崇慶州界十里西

  至雅州府天全州界八十里南至本州界二十里北至成都府灌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成都府新津

  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崇慶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天全州界七十里漢蜀郡

  江原縣地晉以後為蜀郡晉原縣地唐咸亨二年析置大邑縣屬邛州宋屬臨邛郡元明屬邛州

  本朝因之蒲江縣在州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眉州界四十里西

  至雅州府名山縣界五十里南至眉州丹稜縣界三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東南至丹稜縣界三

  十里西南至名山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成都府新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漢臨邛

  縣地西魏置廣定縣又置蒲原郡隋開皇初郡廢仁壽初改曰蒲江屬臨邛郡唐屬邛州太和四年

  改屬巂州後復屬邛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入邛州明洪武十三年復置仍屬邛州 本朝

  

 ︹形勢︺東接蓉城西連番地南控碉門北通霧嶺方輿勝覽

  水縈環於左邛崍擁峙於前

 ︹風俗︺臨邛多富人夷獠相雜寰宇人多敏慧頗慕

  文學惟事農桑不務商賈方輿勝覽

 ︹城池︺邛州城周七里七分門四明成化中築正德中甃石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修乾隆三

  十年重修大邑縣城周八里門四外環以池明正統初築正德中甃石 本朝乾隆三十

  六年蒲江縣城周三里三分門四外環以池明天順中築正德中甃石 本朝乾隆

  三十二年修

 ︹學校︺邛州學在州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六年重建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七年重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大邑縣學在縣治南明正統中建 本朝康熙初重建乾隆十二年

  修入學額數八名蒲江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南明洪武中建萬厯初遷建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遷今所入學額數八名鶴山書院有三一在州治西善政街明萬

  厯中建祀魏了翁一在蒲江縣治北宋嘉定中建 本朝雍正四年修一在蒲江縣白鶴山下了翁

  嘗築室於此聚書授徒由是蜀人知義理之學理宗書鶴山書院四大字賜之鶴鳴書院

  在大邑縣治南 本乾隆十一年邛州義學在州城內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大邑義學四所三在縣南一在縣西均 本朝乾隆十一年蒲江義學

  在縣城內 本朝嘉慶十六年

 ︹戸口︺原額人丁六千三百一今滋生男婦共六十一萬二千四十六名口計十一萬二千四百五十

  

 ︹田賦︺田地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一頃六十三畝七分有竒額徴地丁正雜銀二萬八千六百七十五

  兩九錢六分一釐

 ︹山川︺銅官山在州東南元和志在臨邛縣南二里鄧通所封後卓王孫買爲陶鑄之所州志

  在今州東南二十里岢幕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廢依政縣東其山壁立勢如屏幕寰宇記蒲

  江有小可慕山卽此噫𣗥山在州東南元和志在依政縣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稜縣界寰

  宇記作意𣗥山又有白朮山媻塞山白江山俱在依政縣又臨邛有古桃山文筆山

  南二里山形如筆古石山在州南史記秦時卓氏遷臨邛卽鐵山鼔鑄華陽國志臨邛縣

  古石山有石鑛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州志作古城山在州南十

  里山有五面亦名五面山對拱州治上有鐡祖廟鐵冶家祀之蓋卽古鐵山也邛崍山

   西南八十里山脈自沈黎直走二千里至州環抱爲鎮山九域志臨邛縣有臨邛山卽此 按漢志

   嚴道縣邛崍山在今雅州非此山也或混爲一誤白鶴山在州西七里盤陀山

   在州西七里高峻絶頂寛平又有棋盤山在州西十里山腰有仙人洞孤石山在州西元

   和志在臨溪縣東十九里九域志火井縣有孤石山鳳溪山在州西五十里下有小溪自大

   邑鳳凰山來七盤山在州西八十里石徑自址至巔委曲七折因名相近有神山上有石

   像又有馬崖山産石如馬相臺山在州西八十里廢火井縣西唐袁天綱爲火井令登之以

   相視縣治故名佛仙山在州北十八里銀屏山在大邑縣東五里蜀漢順平侯趙雲

   高堂山在大邑縣西十五里天氣晴朗夜有聖燈飛舞林巒爲縣之勝境高山

   在大邑縣西五十五里徑三千七百步至其頂鳳凰山在大邑縣西八十里有藥師巖虎擘

   泉騎鯨柏諸水出此鶴鳴山在大邑縣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甕上有二十四洞應二十

   四氣七十二穴應七十二候東西二溪出其兩腋東南有石峯名曰天柱三面懸絶其形如城亦名

   曰天城又有青霞嶂環玉潭皆稱佳勝又見崇慶州霧山在大邑縣西北五十里去鶴鳴山二

   十里一名霧中山山多雲霧故名上有二十二峯碧玊潭明月池諸勝明楊慎碑記雲鶴鳴二十四

   洞道家之所開霧山一百八盤釋氏之所駐靜惠山在大邑縣北一里一名東山上有土

   城相傳蜀漢趙雲所築黃鐵山在蒲江縣東十里長秋山在蒲江縣東二十里

   集仙錄昔主簿王興得仙於此一名主簿山金釜山在蒲江縣南八里寰宇記蒲江縣有

   金釜山舊志有鹽井冠帽山在蒲江縣西南七里西山在蒲江縣西七里九仙

   山在蒲江縣西三十里有九峯如屏寰宇記臨溪縣有九子山山有九峯卽此白鶴山

   在蒲江縣北三里鐵溪河在蒲江縣北二十里源出百丈山自名山縣流入合蒲水入邛

   水故邛水亦兼鐵溪河之名唐志臨漢縣有鐵官蓋漢旁山中舊産鐵也牙江水在州東四

   十里源出大邑縣東南流至州東合邛水其合處有石如象牙因名邛水在州南東流入新津

   縣界卽古僕千水亦名文井江今曰南河漢書地理志臨邛縣有僕千水東至武陽入江過郡二行

   五百一十里華陽國志李冰通莋道文井江徑臨邛與𫎇溪分水水經注文井江李冰所導也自莋

   道與𫎇溪分水至臨邛縣與布僕水合又東徑江原縣又東至武陽舊志邛水在州南五里俗名曰

   南河源出邛崍山至州西南合西河又東流八十里入新津縣界 按元和志有白朮水經臨邛縣

   南二里又東南經依政縣南十里卽此水也古邛水出邛崍山在今榮經縣界至雅安合青衣水未

   嘗北至臨邛此水唐宋以前謂之文井江或名白術水初無邛水之名水經注妄謂邛水東至臨邛

   入青衣舊唐志於臨邛縣下又引其說於是邛水及邛崍山名皆移於州境其實非也布僕

   水在州西南八十里自天全土司界流入合南河華陽國志臨邛有布僕水合文井江水經注布

   僕水出旄牛道從縣西布僕來分爲二流一水東徑臨邛入文井江斜江水在大邑縣南又

   南入州界元和志斜江經安仁縣南五里寰宇記水自大邑縣鶴鳴山來斜流經安仁縣又東至新

   津縣舊志源出鶴鳴山東委曲斜流經州東七十里至廢依政縣入邛水又有泉水河在州東六十

   里平地湧出流合斜江自大邑縣西南鳳凰山發源東南流經州西二里入邛水俗名

   西河亦蒲江水在蒲江縣南元和志蒲江水經蒲江縣南二百步舊志源自名山縣

   流入又東北至州界合邛水入新津縣界 按輿圖水有二源皆出自丹稜縣西北去名山稍遠

   東湖池在州東一里蜀孟㫤所鑿又有西湖池在州西七裏白鶴山左金牛池

   南六里銅官山麓七里池在大邑縣西七里牡丹池在大邑縣西北鶴鳴山牡

   丹坪上水極清潔浴丹池在蒲江縣北一里文君井在州東街左相傳卓文君

   當壚處名勝志縣東一裏白鶴驛有文君井水作酒味甚美宋陸游詩青鞋自笑無拘束又向文君

   井上火井在州西南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博物志火井縱廣

  五尺深二三丈在臨邛縣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取火諸葛丞相徍視之後火轉盛入以家火卽滅

  訖今不復然也華陽國志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

  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

  得無㡬也舊志在州西南八十里相臺山西南靜邊井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寰宇記在火井

  縣西四十里出鹽鹽井華陽國志漢地節中穿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増置鹽鐵官元和志

  鹽井距蒲江縣二十里寰宇記蒲江縣有金釜等八井歲出課鹽元史邛州有二鹽井宋名金鳳芳

  池天厯初地震鹽水湧溢州民侯坤願作什器煮鹽而輸課於官詔四川鹽運主之 按今州境及

  蒲江縣古井已湮故行鹽自嘉定犍為縣來

 ︹古蹟︺臨邛故城今州治史記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秦破趙遷其民卓氏夫妻推輦行曰吾

  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乃求遠遷致之臨邛華陽國志秦張儀與張若城臨邛城周

  𮞉六里高五丈在蜀郡西南二百里元和志邛州臨邛縣晉末李雄亂後為獠所侵宋及齊梁不置

  郡縣惟豪家能服獠者名為保主總屬益州後魏廢帝二年定蜀復於舊城置臨邛縣仍置臨邛郡

  舊唐書地理志晉於益州唐隆縣置臨邛縣後魏平蜀自唐隆移臨邛縣治於漢臨邛縣西立臨邛

  郡隋罷郡移臨邛縣於今治州志漢臨邛故城在州南五里又有古邛州城在州西亦名公孫述城

  依政故城在州東南秦蒲陽縣漢曰臨邛梁蒲口鎮西魏置蒲陽郡依政縣隋改臨邛郡

  又置邛州大業初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邛州於依政縣顯慶三年徙州治臨邛梁置邛州

  於蒲陽不領縣後魏置依政在今縣西南二里後周移治今所元和志梁益州刺史蕭範於蒲水口

  立柵為城以備生獠名為蒲口頓武陵王紀於蒲口頓改置邛州南接邛來山因以為名後魏置依

  政縣屬蒲陽郡開皇三年罷郡屬邛州縣西至州五十七里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併依政入邛

  州明統志依政廢縣在邛縣東南五十五里又有舊依政城在廢縣東北三十里火井故

   城在州西南舊唐書地理志邛州火井縣漢臨邛縣地周置火井鎮隋改鎮為縣元和志縣東至

   邛州六十里寰宇記縣在州西六十三里隋大業十二年置縣開寶三年徙治平樂鎮從縣令蕭𤥨

   之奏也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復舊治舊志火井故城在州西南八十里元時省入邛州有袁天綱

   殘碑尚存明萬厯中軍買民田又有獠民雜處因謂其地為三班大邑故城卽今大邑

   縣治元和志縣東南至邛州四十九里本漢江原縣地咸亨二年割晉原縣之西界置寰宇記縣在

   鶴鳴山東其邑廣大遂以為名蒲江故城在今蒲江縣北元和志縣西北至邛州六十三

   里本秦臨邛縣地後魏恭帝置廣定縣仁壽元年改為蒲江縣南枕江水因以為名元史地理志至

   元二十一年併蒲江入邛州舊志明洪武中復置縣故城在今縣北一里安仁廢縣

   邑縣東南元和志邛州安仁縣西南至邛州三十八里本秦臨邛縣地武德三年割臨邛依政唐興

   等縣置貞觀十七年咸亨元年依舊置舊志安仁廢縣在大邑縣東南三十里元初併入

  溪廢縣在蒲江縣北元和志縣東至邛州六十二里本秦臨邛縣地後魏恭帝於此置臨溪

  縣屬蒲原郡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邛州後因之縣城三面據險一面平坦寰宇記在州東三十里宋

  史地理志熙寕五年省臨溪為鎮入臨邛舊志明改入蒲江今有臨溪鎮在縣北五十里惠民

  監在州南六十里九域志咸平四年鑄鐵錢宋史地理志建炎二年思安茶場

  在大邑縣西九域志大邑縣有大邑思安二茶場卓王孫故宅在州治南元和志在

  州南五里寰宇記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銅錢州志在州南舊縣中有卓氏錢甕明初池中掘出大

  可容五石色如漆弇口宏腹足有籕文嚴君平故宅在州東十五里地名萬石壩

  魏了翁故居在蒲江縣西挾仙樓在州治北崇真觀後明統志昔有仙人張

  遠霄者嘗往來於此人呼為張四郎嘗挾彈視人家有災者為擊散之此其故居也南樓

  南五里前臨大江宋淳熙間郡守張方建三瑞閣在州治西舊州圃明統志宋寶元間州有

   蓮禾芝三瑞嘉祐間又有並蒂蓮九穗禾雙犢牛三瑞因名翠屏閣在州西七裏白鶴山

   漢胡安建宋陸游詩把酒孤半日留西巖獨擅鶴山秋卽此清燕堂在州治舊圃古樹掩

   翳夾道蔽天氣象蔚然莫公堂在蒲江縣南二十里莫佛鎮相傳漢武帝時有莫公隨征

   雲南旋師至此見山水幽奇遂於此修道因名萬竹亭在州西白鶴山西巖之西唐景福間

   信美亭在州西白鶴山宋慶厯二年建萬松亭在州西三十里靈巖之絶頂盡

   得一境江山之勝接王亭在大邑縣西北霧山相傳唐明皇入蜀駐此或曰孟㫤所置

   平雲亭在大邑縣北靜惠山范鎮還蜀窮山水勝處徜徉此山有詩云坐來如日永立處與

   雲平因以名琴臺在州治南相傳司馬相如撫琴於此白鶴臺在州西白鶴山明統

   志漢胡安嘗於山中乘白鶴仙去弟子卽其處為臺鶴山書屋在州西白鶴山宋魏了翁

   兄弟讀書於此其前有芙蓉洲

 ︹關隘︺夾門關在州南六十里兩山夾岸如門其西與夷獠接界九域志臨邛縣有夾門鎮卽

  此明初置巡司今裁黑竹關在蒲江縣西南五十里與雅州府名山縣接界火井槽

  巡司在州南二十里明初置巡司於州西六十里火井壩後移於此 本朝康熙中裁雍正六

  年復乾溪鎮在大邑縣東十里接崇慶州界唐中和二年楊行遷討邛州盜阡能大敗

  於乾溪卽此雙路鎮在蒲江縣西六十里舊有巡司久裁石盤戍在州西一百里

  與獠界相接舊志相傳蜀漢諸葛亮征羌駐軍於此俗呼為望軍頂延貢寨在大邑縣東南

  二十里唐中和二年高仁厚討邛州賊阡能至雙流西得降者悉撫諭書其背使前行過穿口新津

  告諭之至延貢而歸九域志安仁縣有延貢砦鹽井寨在蒲江縣南九域志邛縣有鹽井砦

  鹽井監蓋皆置於金釜山下白鶴驛在州東一里舊白鶴館明洪武中改為驛久裁

  羊壩在蒲江縣界相傳有石犀石羊成羣到此故名

 ︹津梁︺飛虹橋在州漁橋在州南一名玉帶橋水濟橋在州西一里又廣濟

  橋在州西二里九皋橋在大邑縣南又南有安樂橋黃帽溪橋在蒲江縣東

  鐵溪橋在蒲江縣北

 ︹隄堰︺六堰在州東州志頭堰二堰三堰皆在大邑縣界四堰五堰六堰皆在州界自州東北向

  西南流入河延袤數十里沿河之田仰以灌漑

 ︹陵墓︺︹三國︺︹漢︺趙雲墓在大邑縣東三里︹唐︺黃崇嘏墓在州西銅鼔山

  ︹宋︺魏了翁墓在蒲江縣東二十里潘家山︹明︺劉綱墓在州西二十五里平

  樂下

 ︹祠廟︺韓曉祠在州西白鶴山曉魏公琦後宋乾道間總領四川財賦奏減邛州軍賦以蘇疲

  困民為立生祠竹王祠在大邑縣寰宇記作竹王廟有竹林及竹王擊劒石

 ︹寺觀︺天慶寺在州治西宋嘉祐中建鳳凰寺在大邑縣治西元末燬明初重建

  善業寺在蒲江縣南十五里宋紹興初建崇真觀在州治北唐未建延祥

  觀在大邑縣西北鶴鳴山明統志張道陵於此為民祈福因名紫極觀在蒲江縣西一

  里宋淳熙初建

 ︹名宦︺︹隋︺柳儉河東解人開皇中為邛州刺史在州十餘年民夷皆悅還鄉敝車羸馬人服其

  ︹唐︺崔從齊州人攝守邛州前刺史有以盜繫獄詞已具從疑其𡨚縱不治俄得真盜劉

  闢反欲併東川從以書諭止闢闢怒從募兵守城完州自如︹宋︺燕肅青州人知臨邛縣民

  嘗苦吏追擾肅削木為牘民訟有連逮者書其姓名使自召之皆如期至李舜臣井研人乾

  道中為邛州安仁主簿歲大祲飢民千百持鉏𣗥大呼聲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

  為慰勞遣之趙晨守邛州吳曦叛親帥雅州牌守出戰力盡而死︹明︺安郁臨潼人正

  德中蒲江縣典史歲大旱郁齋沭𥸤天積柴於紫極觀誓不雨卽自焚至期大雨民謠曰安從周積

  柴樓感天雨民有秋昔無衣今有裘其後民請於朝知縣事廉能益著朱藴羅江夏人崇

  禎時蒲江知縣張獻忠陷城藴羅闔門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胡恆

  景陵人崇禎末官邛州巡道張獻忠陷城恆率子之驊巷戰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烈徐孔徒都昌人知邛州有賢聲崇禎末獻賊破城抗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李德耀奉天人隸旗籍康熙四年知大邑縣開渠導水俾民田資灌漑之利尤加意先

  賢祠墓使古蹟不湮李紳文潁州人康熙三十三年知蒲江縣建義學置田以資膏火開渠

  引水灌漑民田以廉幹稱梁永祚佚其籍康熙三十九年知蒲江縣歲屢歉民多四出永祚

  按籍招徠計日授食且給以牛種履畝勸耕復業者衆黃藜平和人康熙四十二年知大邑

  縣邑舊有隄堰三十六所藜每歲捐俸修築民被其澤殷以信濟源人乾隆二十年知邛

  州除莠安良決訟明敏親課農桑修書院並設四鄉義學以勵士子胡廷樟海陽人乾隆六

  十年知邛州均徭役減陋規除盜安民姦宄斂跡

 ︹人物︺︹漢︺陳立臨邛人初爲連然長不韋令蠻夷畏之遷金城司馬成帝和平中夜郎王興與

  句町王禹漏臥侯俞更舉兵相攻朝議道遠不可擊迺遣使持節和解興等不從命刻木象漢吏立

  道旁射之於是以立爲牂牁太守立至諭告興興又不從迺請誅之立從吏數十人行縣至且同亭

  召興興將數千人至亭從邑君數十人入見立立數責因斷興頭邑君曰將軍誅無狀爲民除害願

  出曉士衆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降立還郡興妻父翁指與興子邪務迫脅旁二十二邑反據阨爲壘

  立使奇兵絶其饟道縱反間以誘其衆時天旱立攻絶其水道蠻夷共斬翁指降徴詣京師會巴郡

  有盜賊復以立爲太守徙天水太守勸民農桑爲天下最入爲左曹䘙將軍䕶軍都尉卒官

   厪臨邛人仕至漢中太守博學洽聞嘗作巴蜀耆舊傳林閭臨邛人善古學古者輶車之使

   劉向不詳其義閭與嚴君平知之曰此使人君居髙堂知天下風俗也︹唐︺樊漪依政人事

   親居喪著至行天子旌表門閭賜束帛梁震依政人唐末登第歸蜀過江陵荊南節度使高

   季興愛其才識留之欲奏為判官震恥之欲去恐及禍乃請以白衣侍樽俎震終身止稱前進士不

   受高氏辟署季興甚重之以為謀主震多所裨贊晚退居土洲披鶴氅自稱荊臺隱士︹宋︺李

   絢依政人兄綯教之書一過輒誦數千言稍長善屬文舉進士累官起居舍人龍圖閣學士仁宗

   春秋高未有繼嗣絢因祀高禖還奏賦大抵言遠嬖寵近賢良則神降之福子孫繁衍仁宗嘉納之

   子稷厯官陜西轉運使督餉築永樂城輦致金帛其中夏人圍城急稷守之不去卒死於難

   卨依政人第進士累遷直龍圖閣知延州詔問方畧卨審形勢為破夏人䇿以獻又聽民募丁占

   田充兵訓練以時神宗嘉之擢天章閣待制交阯叛詔卨副郭逵宣撫厯知慶州上撓夏計俘馘千

   餘生擒其將遷龍圖閣直學古帥延安拜端明殿學士紹聖中繫名元祐黨籍常安民

   人年十四入太學王安石稱其文欲見之堅不肯往熙寕中登進士為成都府教授與安惇同寮惇

   嘗語安民曰直道還君富貴輸我安民應之日處厚貴天下事可知我當歸山林豈與君校是非耶

   元祐初以薦擢大理鴻臚丞紹聖初拜御史論章惇蔡京姦狀章數十上謫監滁州酒稅列入黨籍

   高宗贈諫議大夫呉時邛州人中甲科厯官太僕少卿提舉河東常平童貫經畧北方時因

   進對言取燕事必速亂王黼怒斥為腐儒尋以徽猷閣待制奉祠時敏於為文未嘗屬稿人目為立

   地書常同安民子政和進士厯官太常博士建炎中錄安民後遂召同為大宗正丞乞郡

   得郴州召還首論朋黨之禍除殿中侍御史論呂頤浩十事金使入見同言先振國威則和戰常在

   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常在彼除起居郎史館修撰同嘗疏稱神哲二史悉出姦人之論至是命同

   修撰擢御史中丞言江浙困於月樁錢民不聊生帝為減數千緡後以寶謨閣直學士知湖州復召

  請祠提舉江州太平觀卒魏了翁蒲江人慶元進士厯武學博士韓侂胄謀開邊了翁勸急

  內修補外知嘉定府呉曦叛了翁䇿其必敗曦誅奉親還鄉里史彌遠入相力辭召命築室白鶴山

  下以所聞於輔廣李燔者開門授徒蜀人盡知義理之學差知漢州以化民善俗為治徙知眉州興

  讓教民俗為之變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㸃刑獄公事遷轉運判官戢吏姦詢民瘼舉刺不避權右

  風采肅然知潼川府約已裕民被召累遷起居舍人理宗立疏請求碩儒闡正學又請厚倫紀以弭

  人言最為切至降外紹定五年知瀘州修武備養民興學百廢具舉復與真德秀並召進權禮部尚

  書兼直學士院累進簽書樞密院事力辭改福建安撫使卒贈太師諡文靖所著有鶴山集九經要

  義周易集義易舉隅周禮井田圖説圖史雜抄等書學者稱鶴山先生魏文翁了翁之弟

  舉進士為眉山尉後知敘州嘗讀禮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句日諷詠不能釋自號果齋

  稼蒲江人嘉定進士真德秀一見以國士期之知綿谷縣歲大饑捐貲全活甚衆厯利州提㸃

   獄葺理創殘招集流民元兵入漢沔力戰卻之後知沔州㑹北兵大至事迫屬官力請少避稼不為

   動城既陷衆擁稼出戶稼叱之不能止兵𮪍四集圍之遂死焉詔進稼七官為正議大夫龍圖閣直

   學士諡曰忠高定子稼之弟嘉泰進士授郪縣主簿呉㬢叛乞解官養母知夾江縣寛𣙜

   弛征歲饑發縣廩平糶四川總領所辟主管文字利州倚酒𣙜以佐軍用吏姦盤錯定子躬自究詰

   酒政遂平制置使鄭損誤謂總領所擅十一州小㑹子之利奏請廢之令下民疑而罷市定子力爭

   乃得存其半知長寕軍蠲重賦百姓賴之知緜州以收捕張鉞功進三官以防遏招收潰兵功又進

   一官召入奏事極言時弊累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進簽書樞密院事並參知政事尋改知潭州

   湖南安撫使力辭退居呉中日以著述自娛卒贈少保鄧得遇邛州人淳祐進士厯知昭

   州遷廣西提㸃刑獄攝經畧事兼知靜江府德祐二年元兵破靜江得遇取幅紙書雲宋室忠臣鄧

   氏孝子不忍偷生自甘溺死遂朝服南望拜辭投南流江而死常楙同之曾孫淳祐進士厯官

  簽書臨安府判官不為權𫝑撓厯御史知無不言厯兩浙轉運使築海晏塘遷刑部侍郎拜吏部尚

  書首言巴陵之𡨚德祐二年拜參知政事卒高斯得稼之子紹定進士授利路推官李心

  傳修國朝㑹典辟為檢閲文字端平二年稼死事於沔斯得潛往其處奉遺骸以歸見者感泣理宗

  時厯史館校勘時史嵩之柄國上封事忤之叔父定子亦領史事嵩之使其黨言叔父兄子不可同

  朝出判紹興召為秘書郎因日食極言時政遷浙東提㸃刑獄厯拜參知政事斯得忠憤激烈指陳

  時事無所遺著有詩膚説儀禮合抄增損刋正杜佑通典恥堂文集︹明︺劉綱邛州人祖文恂

  孝子父應辰舉鄉試不仕亦以孝義聞綱舉萬厯進士改庶吉士三殿災極論時政言甚剴切不報

  巳而授編修尋調外任遂歸明世以庶吉士專疏建言者前有鄒智後則劉之綸與綱並四川人

  金日觀蒲江人協鎮東江總兵官崇禎十年 大兵攻皮島相持七晝夜力不支戰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劉暌度邛州舉人父道貞敗賊於小關山賊還據

  邛道貞命暌度以兵來爭賊搜𫉬道貞妻王氏令招其子王氏大罵不從賊分其屍投之城外舉家

  百口俱死暌度亦以戰歿施廷賢蒲江人知黃梅縣崇禎十七年張獻忠陷城巷戰被執勸

  降不屈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植敏槐邛州人順治卒卯舉人丁明季兵燹之後郡內書籍蕩然惟敏槐家藏禮記存

  要一書素所講貫乃以授邛郡諸生築室白鶴山南教授二十餘年學者稱鶴山先生李嶟

  邛州人官雲南景𫎇營千總乾隆三十二年隨征緬甸陣亡卹廕如例屈澄志邛州人官

  建昌營把總嘉慶二年𠞰教匪陣亡卹廕如例曹易新大邑人官䕫州協外委嘉慶元

  年隨𠞰黔楚逆苗力戰陣亡卹廕如例李傑大邑人官普安營把總嘉慶六年隨𠞰教匪陣

  亡卹廕如例王化龍蒲江人嘉慶四年以藍翎兵丁隨𠞰教匪陣亡卹廕如例

 ︹流寓︺︹漢︺司馬相如成都人事景帝為武騎常侍病免歸寓臨邛與令王吉善︹宋︺劉

  環曹州人通判邛州因家焉八世同居和睦不賛平生所拔多知名士

 ︹列女︺︹漢︺楊鳳珪妻陳氏臨邛人鳳珪亡生遺腹子人或勸其改適陳引刀割喉㡬

  死卒全其節︹宋︺常安民妻孫氏安民秩滿寓京師孫與蔡確之妻兄弟也確時

  為相安民惡其為人絶不相聞確夫人使招其妻亦不往姚三五妻程氏名小姑大

  邑人姚出外強奴夜半挾刃逼之姑號呼義不受辱身被重傷竟全大節縣上其事論奴如律大觀

  中封旌德縣君︹明︺孫繼齡妻喻氏邛州人同州楊春妻劉氏常天祜妻彭氏俱苦

  志守節得旌廖啟祐妻吉氏蒲江人夫病刲股不治及卒泣失明守節教子廖英

  妻雷氏年二十夫死撫棺號泣遂死均於萬厯間旌表

 ︹本朝︺植敏槐妻楊氏邛州人敏槐病篤楊侍湯藥衣不解帶及卒數日不食送喪至

  河干嘔血死歐陽世科妻馮氏大邑人世科任洪雅學博氏年二十七而寡教

  育二子俱遊庠守節五十餘年康熙年間 旌徐文燦妻但氏大邑人年二十七而

  寡舅姑年邁勤女紅以奉菽水撫二子成立雍正年間 旌李其光妻胡氏

  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余梁震妻郝氏胡世璵妻晁氏胡世瑞妻蕭氏胡世琦妻朱氏楊芳妻鄭氏

  楊萱妻張氏張守震妻楊氏朱勲佐妻高氏張翼雲妻葉氏王曰京妻余氏朱衣綠妻程氏李霖妻

  楊氏趙璧妻段氏趙良弻妻閻氏烈婦高四奇妻楊氏曾學易妻何氏陶萬鎰妻王氏陶王氏均乾

  隆年間 旌張克賢妻李氏大邑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幸廷綬妻徐氏龎奇瑛

  妻楊氏朱廷寶妻羅氏何予先妻凃氏王彥璋妻徐氏李子秀妻劉氏烈婦張先妻文氏劉吉祥妻

  楊氏羅複姐均乾隆年間 旌陳誼妻趙氏蒲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女蕭公誠聘妻

  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世聯妻王氏邛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駱自先妻高

  氏烈婦胡開然妻管氏秦王氏梁蘇氏均嘉慶年間 旌王君年妻楊氏大邑人夫

  亡守節同縣節婦羅鳳妻周氏任登國妻何氏唐統成妻劉氏瞿有道妻史氏瞿斌妻王氏楊天錫

  妻羅氏唐啟瑤妻萬氏孟以寛妻馮氏楊映梅妻張氏余𦒜繼妻陳氏嚴再陵妻蘇氏余宗柳妻呉

  氏嚴慄妻但氏烈婦張李氏曾黃氏古彭氏烈女駱大姑譚陳女均嘉慶年間 旌文思韶

  妻古氏蒲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子琳妻趙氏烈女羅長姑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鐵漢書地理志臨邛縣有鐵官唐書地理志臨邛有銅有鐵漢書地理志臨邛縣有鹽

  官唐書地理志蒲江火井有鹽絲布元和志邛州貢細葛寰宇記邛州産伐蜀記雲鎮南

  焦葛上者直十金寰宇記臨邛數邑茶有火前火後嫩緑黃芽等號又有大番餅每餅重四

  十兩入西番党項甚重之九域志火井有茶場寰宇記邛州産紅花續斷斑竹出大

  邛竹杖寰宇記邛山沿嶺皆邛竹堪為杖出大邑河中其形如卵色如松花

  最佳者如緑玉細潤可愛木蓮花寰宇記邛州銅官山出木蓮花樹山𥖎花

    志出邛州花繁如雪香味極濃酒杓唐書地理志邛州貢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林杞材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瀘州直隸州在四川省治東南七 百五 十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二 百二 十里東至重

   慶府江津 縣 界一百七十 里西 至敘州府長寕 縣界一百四 十 里南至敘永 廳永 寕縣界一百二 十

   里北至敘州 府隆昌縣界一百 里東南至重慶 府江津縣貴州 遵義府仁懷縣界 三百三十里西 南

   至敘 州府興 文 縣敘 永廳永寕 縣界一百五十 里東北 至重慶 府 永川 縣界一百 五十里西北至 敘

   州 府 富順隆 昌二 縣 界六 十 里本 州境東西距 一百 十 里南北 距一 百 六十 里 東至 合江縣界六 十

   里西 至江安 縣界五十里南至納谿 縣界三 十 里北至 重慶府 榮昌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 貴 州

   仁 懷 縣界一 百 里 西南至 敘州府南溪縣界五十里 東 北至合 江 縣 界六十 里西北至隆昌縣界六

   十里 自州治 至  京師六 千四百 一 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巴國地漢置江陽

  縣屬犍爲郡後漢建安十八年置江陽郡晉因之

  宋曰東江陽郡時改置江陽於武陽故加東字齊因之梁於郡置

  瀘州元和志作梁大通初置寰宇記作大同中置方輿勝覽李𡌴西山堂記雲郡名爲瀘者蓋

  始因梁大同中嘗徙治馬湖江口馬湖即瀘水下流因遠取瀘水爲名隋開皇初郡

  廢仁壽中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改州曰瀘川郡

  又改郡治江陽縣曰瀘川唐武德元年復曰瀘州

  三年置總管府尋曰都督府督羈縻十州後増至十四州天寶

  初曰瀘川郡乾元初復曰瀘州屬劒南道五代屬

  蜀宋亦曰瀘州瀘川郡宣和元年置瀘川軍節度

 屬潼川路領羈縻州十八乾道六年移潼川路安撫使於此景定二年

  元所取尋收復改曰江安州屬潼川路元仍曰瀘

  州至元二十年以州治瀘川縣省入二十二年割

  屬重慶路明洪武初升直隸州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四川省領縣三土司一

  納谿縣在州西南四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貴州遵義府仁懷縣界

  五十里西至江安縣界二十里南至敘永廳永寕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本州界十里東南至仁懷

  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江安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本州界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十里漢江陽縣地隋為

  瀘川江安二縣地宋皇祐二年置納谿砦屬江安紹興五年升為縣屬瀘州元明俱屬瀘州 本

  朝因合江縣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重慶府江

   津縣界六十里西至本州界六十里南至貴州遵義府仁懷縣界三十里北至重慶府永川縣界五

   十里東南至重慶府棊江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敘永廳永寕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江津縣界七

   十里西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界一百里秦巴郡地漢置符縣屬犍為郡後漢改曰符節建安中分屬

   江陽郡仍曰符縣永嘉後廢蕭齊置安樂縣屬東江陽郡梁改置安樂戍周保定四年始改名合江

   縣屬瀘州隋屬瀘川郡唐屬瀘州宋大觀三年置安溪縣宣和二年省元明仍屬瀘州 本朝因

   江安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納谿縣界四十

   里西至敘州府南溪縣界四十里南至敘州府興文縣界一百里北至敘州府富順縣界四十里東

   南至敘永廳永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敘州府長寕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北

   至南溪縣界五十里漢江陽縣地後漢置漢安縣屬犍為郡晉改屬江陽郡劉宋為東江陽郡治齊

   因之梁屬瀘州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江安屬瀘川郡唐屬瀘州宋乾德五年省綿水縣入焉元明仍

  屬瀘州本朝因之九姓長官司在州西南故瀘州衞城北其地東接永寕縣界西南

  皆接興文縣界北接納谿縣界元初立夷民羅氏等九人為把總至元中改九姓黨蠻夷長官司明

  洪武四年改九姓長官司屬永寕衞後屬瀘州本朝順治四年歸附仍授原職屬瀘州州判及瀘

  州營管轄舊駐瀘衞西十里嘉慶元年移駐今所土官任氏世襲

 ︹形勢︺東接巴郡南接牂牁西接犍為北接廣漢華陽國志

  枕帶雙流據江雒會水經肘江負宋劉正字李氏園記

  制邊鄙

 ︹風俗︺人多樸質士敦禮讓地少桑麻刀耕火種夷

  獠則巢居巖谷性獷戾而好淫祀寰宇氣候偏陽

  夏秋炎燠冬無苦寒宋勾公權瀘川縣𪠘記

 ︹城池︺瀘州城周六里九分門六宋政和中築明洪武初甃石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修乾隆

  二十二年重修納谿縣城周一里七分門四外環以池宋紹定初築明永樂中甃石 本

  朝康熙五十 一年修乾隆十年嘉慶七 年九重重修合 江縣城周一里八 分門五明天 順

   中築成化中甃石 本朝康熙十三年乾隆二十六年嘉慶十五年重修江安縣城

   周六里門七外環以池宋土築明成 化初甃石本朝康熙雍正年間修乾隆二十五 年嘉慶元 年

   

 ︹學校︺瀘州學在州治南舊在州治北唐咸亨中建明末燬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遷建今所

   乾 隆二十一年修入 學額數十五名納 谿縣學在縣治 西元至正 中建 本 朝康熙二 十

   四 年改建來鶴館舊址三十八年復還今 所乾隆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合 江縣學

   在縣治 西宋元祐中建明洪武九 年重建  本朝康熙六 年修乾隆十二年重修入 學額數八 名

  江安縣學在縣治南宋大觀中建明洪武中改建治西 本朝康熙五年改建治東三十

  三年復還今所雍正六年修入學額數八名九姓司學在司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本

  朝康熙四十 三年重建乾隆九年修入 學額數八名鶴 山書院在州學左側宋開禧中知

  州魏了翁建 本朝雍正十年重建乾隆十五年雲溪書院在納谿縣治東 本朝乾

  隆五十四 年建嘉慶八年修十 二年重修鳳 儀書院在合江縣治西鳳儀山麓 本朝乾

  隆十九年建嘉慶十六年修龍門書院在江安縣治北舊在治東 本朝乾隆二十九

  年建五十 二年遷建今 所和 山義學在九姓長官司治北 本康熙四十三年建乾隆

  十九 年修 按舊志載五峯書院在州治北五 峯山麓宋慶元中建今廢謹附記

 ︹戶口︺原額人丁五千四百一十七今滋生男婦共四十四萬六千五十五名口計一十四萬八千四

  百七十戶

 ︹田賦︺田地一萬五千三百五十二頃一十七畝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萬四千四百七十七兩四

  錢二分八釐

 ︹山川︺歸子山在州東三里相傳周孝子尹伯奇溺處四峯山在州東二十里與豸

  角山對峙又北有賽峯山一峯孤挺與四峯相望羅東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志峯巒森列

  周太師尹吉甫故宅及其塋兆在焉仙頂山在州東六十里相傳上有仙蹟故名神臂

  山在州東八十里亦曰神臂崖北臨江渚險固可憑宋淳熙中嘗遷州治於此瑞鹿山

  在州南五里明統志五代周時道士尹希嚴居此有白鹿往來山中因名豸角山在州南十

  里超出衆山與四峯山相望上有呂仙亭遺蹟腰營山在州西南舊瀘州衛北二十里明初

  命將南征嘗駐師於此南壽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既高且秀舊志在州東南二十里本

  名博望山宋熙寕中平晏州叛夷守臣繪圖以進勅改今名中和山在州西南九姓司西

  一里秀峯特出又古洞巖在司南二十里寶山在州西方輿勝覽在城南初名堡子山為巡檢

  𪠘袁説友改今名下瞰城郭萬瓦鱗集為縣之勝其趾有木龍巖舊志山在州西一里即州城後之

  枕山明又改名大忠山方山在州西華陽國志江陽縣有方山蘭祠寰宇記在江安縣東二

  十里山形八角唐天寶六年勅改為𮞉峯山方輿勝覽山距州三十五里又名𮞉峯山其山八面瞰

  江舊志山在州西四十里有九十九峯巔頂有池周一里許北去資江十餘里龍貫山

  西北六十里接富順縣界山勢高聳茂林蓊蔚鉢盂山在州北二里其形如盂三華

  山在州北二十里山有三峯臥龍山在州北四十里形如伏龍玊蟾山在州北六

  十里相近有五仙山五峯山在州北五峯並峙故名高奎山在州東北二十里山

  勢崔巍與州治相對雲錦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土人元旦日於此迎神祈𡻕樓子山

  在納谿縣東一里層峯曡嶂儼若樓閣掇旗山在納谿縣東四里相傳蜀漢諸葛亮樹旗

  於此以誓蠻人五頂山在納谿縣東五里五峯錯峙故名舞鳳山在納谿縣西南

  十五里山𫝑起伏橫開如鳳舞然牛心山在納谿縣西南三十里冠山在納谿縣

  西峯巒聳峙上有玉皇觀燃燈徹夜光如半天寒星亂石山在納谿縣北十里相傳昔有道

  人修錬於此鳳儀山在合江縣城內月臺山在合江縣南五里孤峯特立小溪環

  繞其麓形如新月因名榕山在合江縣南五里即宋嘉熙中築城處上有芙蓉池俗名榕子

  丁山在合江縣南二十里一名文明山龍掛山在合江縣西南五十里古純州

  地巖巒崒嵂林壑清幽每見龍掛其上雲日映耀鱗爪宛然安樂山在合江縣西寰宇記

  山在縣東五里八十步羣峯峭拔有瀑布千尺飛流唐天寶六年勅改為合江山黃庭堅記安樂山

  真人劉善慶飛昇之宅也方輿勝覽在縣西五里三峯奇秀有溪及延真觀有石櫃為仙人藏經之

  所歧而左有爛柯跡後有仙魚影隱在石壁中歧而右厯木楠臺仙人崖十二盤至翦刀峽循山有

  八洞通南巖有石曰許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洞諸勝舊志俗一名筆架山明曾璵讀書於

  山改名少岷呂柟有記鳳凰山在江安縣東五里似鳳翔故名掛榜山在江安縣

  東六里許屹立江濱延亘數十里縣有登料者山必預兆故名漢陽山在江安縣南四里孤

  高突起爲南境之望翠屏山在江安縣南四里鏡山之左松柏鬰然翠屏壁立照山

  在江安縣南五里方輿勝覽饒子山又名照山一峯中峙兩峯旁翼二溪交流峯巒蔥蒨旁有二潭

  爲龍所居旱禱輒應山有眠雲石襲淵橋玎璫巖磨䥥溪爲邑勝遊之地筆架山在江安縣

  南五里形如筆架安遠山在江安縣南四十里舊志聳然特出梵剎數重相傳蜀漢諸葛

  亮征蠻駐此連天山在江安縣南七十里囘旋曲折高聳連天綿水出此小龜山

  在江安縣南一百里明統志舊嘗即其地置樂共城方興築時取石有小龜金紋因名北照

  山在江安縣北一里大江岸有偶住亭遺址雙松山在江安縣北八里因二松得名上有

  玉皇觀樓閣巍峩遠眺百里珍珠山在江安縣北十里產細小紅石狀如珠故名

  祝山在江安縣北四十里四面山在江安縣北四十里山形四面鑪鼎山

  安縣北四十里峯巒似鼎故名鵲兒山在江安縣北四十里州志山頂有盤石方圓數尋相

  傳有神雀時見於石形似鳩羽毛金碧鳴緩則晴急則雨石峯山在江安縣北六十里聳秀

  使君巖在州南五里明統志宋州守王獻可遊賞處先氏巖在合江縣北六

  十里唐神童先汪讀書處元趙世延有記滴乳崖在州西一里有泉自崖中流出黃庭堅名

  曰滴乳泉龍安洞在州城東南二十五里方輿勝覽高崖之半有二穴俗名為龍女洞

  峩洞在州西南二百里明統志初入稍隘已乃洪廣石髓凝結千態萬狀前望宛若堂亭舊相

  傳為故思峩州地因名仙洞在州西南舊瀘州衞治南半里深一里中有池水不竭

  江自敘州府南溪流入經江安納谿二縣北東北逕州南又東經合江縣北又東入重慶府江津

  縣界華陽國志江陽縣江中有大闕小闕季春黃龍堆沒闕即平水經注江水逕漢安縣北又東過

  江陽縣南雒水注之又東逕樊石灘又逕大附灘又東過符縣北元和志汶江水鰼部水從符關東

  北注之又東北至江州經綿水縣東十五里又經江安縣北八十步至瀘州南三十里寰宇記汶江

  入瀘川縣又名瀘江舊志瀘江自州城南又東北出而會雒江今州治東即為江滸夏潦水漲兩江

  環合瀰漫浩𣺌如大海然州人謂之海觀舊志大江自南溪入江安境東南流三十五里至縣城北

  又東折北流四十五里入納谿縣界經縣城北入州境三十里至州東北合沱江名曰合江又六十

  里入合江界六十里經縣城北又折東北流三十里入江津縣資江在州北即綿湔雒諸水下

  流自敘州府富順縣流入漢書地理志綿虒注湔水東南至江陽入江水經注雒水自資中經漢安

  縣謂之綿水至江陽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亦曰中水元和志中江水亦曰綿水經瀘川縣北三

  里出麩金舊志沱江在州北門外入州境流八十里至州城東北隅入大江支江在州西北

   寰宇記支江水從富義縣鴛鴦池屈曲至城下與汶江合明統志流經安夷鎮入資江舊志在州西

   北六十里源自富順縣椽子漕流入州境又南五十里至懷德鎮入資江思晏江在州北六

   十里自榮昌縣界來南流四十里繞玉蟾山下又南入資江又有九曲溪在州北九十里自隆昌縣

   流入至玉蟾山下合思晏江 悅 江在州東北二十里源自榮昌縣白馬洞流入州境逕龍馬

   潭入大江明統志龍馬潭在州東北二十里名勝志相傳下有龍窟 按輿圖有龍溪發源榮昌縣

   南南流入江即此 澄 溪在州南門外源自寶山下入大江納溪在納谿縣西自永寕

   縣流入寰宇記源從牂牁生獠界來入汶江舊志即永安河河出永寕衞界阿永番部凡永寕及瀘

   州衛以北諸水滙流經江門峽大洲而北至縣西門入大江又有宋江源出永寕縣入壩營東北流

   徑故瀘州衞城東門外又東北流十里入永寕縣界合永安河安樂溪在合江縣東自貴州

   仁懷縣流入今名小江即古大涉水也亦曰鰼部水漢書地理志南廣縣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水

  經注符縣治安楽水會水源南通寕州平𡗝郡鄨縣北逕南安縣界之東又經符縣下北入江寰宇

  記安樂溪水從牂牁生獠界來流八十里與汶江合舊志小江即仁懷水下流自仁懷縣入境流五

  十里至縣城東北隅入大江之溪在合江縣東南十里一名小溪源出貴州仁懷縣五花山

  流經丁山之麓曲折如之字因名西北流入小江綿溪在江安縣東南四十里源出連天山

  東北流入江 按輿圖縣東南有怡樂溪即此涇溪在江安縣南三十里方輿勝覽灘上有山

  極峻瀑布飛下相傳蜀漢諸葛亮誓師之地舊志下流入綿水淯溪在江安縣西自長寕縣經

  安平橋流入亦曰安平河東北流至縣西北隅入大江流杯池在合江縣南八里水從巖

  中引出下注石渠白龍池在江安縣東二十里相傳有白龍潛其中白龍潭

  江縣西北十里雙井在州北二十里宋紹興中掘濠塹得碑乃唐乾元間蘇德充所鑿

  井在江安縣東北華陽國志漢安縣有鹽井在縣西北十一里金鵞池明志在九姓司

 ︹古蹟︺江陽故城今州治漢置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後為縣屬犍為郡後漢

  末置江陽郡華陽國志江陽本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置郡是也晉安帝時失土僑置江

  陽郡於武陽縣界宋時始復舊土為東江陽郡梁始置瀘州隋改縣曰瀘川又改州為瀘川郡唐復

  曰瀘州元始省縣入州舊志宋淳祐三年余玠遷州治於神臂崖俗名鐵瀘城元至元二十年又遷

  於州東茜草壩夏秋水急灘險泊舟為難明初始遷故治拓蒲家莊犀牛寨而居之以經三遷俗謂

  之三瀘 按宋書州郡志雲江陽郡中失土於東江陽郡則曰今新復為郡元和志作晉穆帝置東

  江陽郡誤又按齊宋二志郡皆治漢安而無江陽水經注亦以漢安為江陽郡治疑宋齊時嘗併江

  陽入漢安至梁時始復置為瀘州治然隋唐諸志並不雲江陽嘗省又不雲漢安嘗為郡治未詳

  漢安故城在江安縣東後漢置縣華陽國志漢安縣在犍為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川

  特美有鹽井魚池以百數水經注江水逕漢安縣北江陽郡治也元和志江安縣東北至瀘州五十

  里本漢江陽縣地李雄亂後沒於夷獠晉穆帝於此置漢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江安縣九域志

  縣在瀘州西南一百十五里 按元和志道里與九域志不同蓋宋時移治也廢宋州

  西南唐置為羈縻州領牱龍牱支宋水盧吾四縣屬瀘州都督府宋因之後廢今瀘州衞境有宋江

  蓋因廢州得名涇南廢縣在州西南唐志貞觀八年析瀘川置後省舊唐志在涇水之南

  舊志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或曰在江安縣涇灘之南廢符縣在合江縣西華陽國志符縣在

  江陽郡東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樂水會東接巴蜀樂城南通平羌鄨縣元和志合江縣西至瀘

  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符縣地晉穆帝於此置安樂縣梁改置安樂戍周改為合江縣寰宇記唐元和

  十二年移於舊縣以便水陸貿易之宜從東川節度使李逢吉之請也宋史地理志嘉熙三年築合

  江之榕山四年又築合江之安樂山為城舊志唐置合江縣於白沙鎮宋移治故城元移治神臂山

  南明又移安樂山麓 按元和志謂晉置安樂縣今沈約志不載齊志東江陽郡有此縣蓋齊時嘗

  置縣梁改爲戍也安溪廢縣在合江縣宋史地理志大觀三年以合江之安溪砦爲縣

  隸純州宣和二年復廢爲砦舊志在合江縣西南一百里又南爲美利城亦初屬純州後廢爲砦元

  綿水廢縣在江安縣西東晉置屬東江陽郡宋齊因之隋屬盧川郡唐屬瀘州元和

  志縣北至瀘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江陽縣地舊唐書地理志當綿水入江之口宋史地理志乾德五

  年省綿水爲鎮入江安瀘州故衞在州西南二百里明洪武二十五年陜西長安衞軍

  征雲南還命駐守州城改爲瀘州衛分立左右中前後五所隸焉正統中調前所於利州衞後所於

  青川所成化四年都掌種大壩蠻叛事平因遷衞於九姓土司宋江渡其地本名渡船鋪增置官軍

  並調重慶䘙前所光之䘙城周四里有奇門四宏治間復於東城外築城周四里有奇控制蕃落爲

  西南之要害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併入瀘州九支城在州東南宋史地理志瀘州領九支

  大觀二年建純州置九支安溪兩縣及美利城宣和二年廢純州及九支縣爲九支城以安溪美

  利城為砦改慈竹砦為堡舊志九支城在州東南九十里與仁懷縣及永寕縣界今地名九支壩

  樂共城在江安縣南夷寨也九域志在瀘州西南二百六十里元豐四年置明統志在江安

  縣南小龜山宋置城領江門寨鎮溪梅嶺大洲三堡後併城入江安縣寨入納溪縣林廣討瀘夷乞

  弟破樂共城即此三江磧城在江安縣西宋史地理志嘉熙三年築江安之三江磧城

  納溪故寨今納谿縣治宋皇祐初置軍砦巡司屬江安縣後升為縣舊志元大德中復還

  今治縣基尚存名曰舊縣壩在今縣北十里南井監在江安縣東北宋熙寕八年置元初

  廢九域志在州西七十里舊志今為南井鋪鎮遠樓在州治內四山環合𰚾象甚偉

  定樓在州治東宋郡守晁公武建取蜀漢諸葛亮出師表中語為名 按宋李𡌴雲考諸葛亮

  渡瀘乃在越巂地今以為瀘州非也吏隱閣在合江縣安樂山宋治平中建籌邊堂

   雅歌堂俱在州治內宋安撫使黎伯登建袞繡堂有州治內宋安撫使趙雄

  出鎮於此改今名西山堂在州城西寶山之上宋李𡌴有記四香亭在州治南

  宋安撫使趙雄題額永嘉何希琛曰荼䕷香春芙渠香夏木樨香秋梅香冬因名瀘江亭

  在州城外江皋明統志為賓餞之所宋虞允文十𡻕時侍父漕潼川過此亭有詩鼇亭

  江縣西十五里後唐王琛讀書之所偶住亭在江安縣東北明統志宋黃庭堅自僰道還過

  邑宰石諒同遊此亭書琴操又縣北有渡瀘亭范百䘵平蠻碑尚存 按宋史百祿平蠻碑在庭堅

  赦還之前撫琴臺在州北二里相傳尹伯奇被譖撫琴作履霜操於此雁塔在州城內

  舊郡學宋安撫使趙雄即講堂中庭立二雁塔鑱進士姓名於上

 ︹關隘︺龍透關在州南七里明統志世傳諸葛武侯所立州志在州南五里明崇禎間又加修

  玊蟾關在州北六十里玉蟾山當隆昌縣大道路達㑹城又有永安半邊二關皆在州

  北明時建倒馬關在納谿縣南一百三十里因倒馬陂為名又石虎關在縣南百五十里因

  關前有石如虎故名皆明初置路通雲貴符關在合江縣南自蜀入黔之要隘也漢書西南夷

  傳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爲中郎將將千人從巴符關入見夜郎侯多同嘉明鎮巡司

  在州北與敘州府隆昌縣接界 本朝雍正七年石棚鎮在州南二十里又李市鎮在州

  北一百里明初皆置巡司久廢博望寨在州西十里宋政和七年置亦曰南壽寨以在南壽

  山下也又綏遠寨在州西南宋大觀中置屬滋州宣和三年改屬瀘州宋末俱廢保子寨

  在納谿縣西十里舊志相傳武侯南征嘗駐兵於此江門寨在納谿縣南宋元豐五年置屬

  樂共城後城廢改屬納谿縣明成化中置江門堡安遠寨在江安縣南七十里世傳漢諸

  葛亮征蠻駐此宋志元豐三年廢平夷堡於羅池改築安遠九域志江安縣有納谿平遠西平安遠

  南田五寨大洲堡在納谿縣南宋元豐中置屬樂共城後改屬納谿梅嶺堡

  安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世傳漢諸葛武侯屯兵處又鎮溪寨在縣南九域志樂共城領鎮溪梅嶺二

  瀘川驛在州治東又黃𫇢驛在州東六十里渠壩驛在州西南七十里達永寕縣界舊

  皆為水驛久裁立市驛在州治北又來節驛在州北玉蟾山下達隆昌縣界瀘州驛在瀘州

  衞西五里舊皆為馬驛久裁納谿驛左納谿縣治東又峽口驛在縣東南接永寕縣界舊

  皆為水驛今裁江門驛在納谿縣南二百里即江門砦明置驛今仍為馬站牛腦驛

  在合江縣治東又神仙驛在縣西六十里史壩驛在縣東六十里舊皆為水驛今裁真谿驛

  在江安縣城外又大洲驛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皆 本朝康熙中置今裁又舊有江安水驛在縣西

  董壩水驛在縣南六十里久廢

 ︹津梁︺洪濟橋在州北通衢商賈輻輳天生橋在州北六十里山石生成不假斧鑿

  特稜橋在州東北三十里一名橫淩橋〇明統志宋有女子因母病歸省驟雨水漲〇號泣不能

  渡俄有一木流至橫淩水上渡既不見人以為孝感尋造橋通仙橋在合江縣北明統志

  隋劉善慶嘗息於此後白晝飛昇因名單公橋在江安縣東明萬厯中知縣單汝志修爲

  滇黔通衢餘甘渡在州東北宋唐庚詩百觔黃鱸鱠玉萬戶赤酒流霞餘甘渡頭容艇荔枝

  林下人家

 ︹陵墓︺︹周︺尹伯奇墓在州北二里舊志雲伯奇投江後太師葬之歸子山下今歸子寺後

  墓尚︹漢︺董允墓在州東董允壩︹唐︺先汪墓在合江縣西五里︹明︺忠

  山四僕墓在瀘州明末獻賊燬城知州蘇瓊殉難僕婢自殺者七人後瓊奉諭祭歸葬江

  南州人瘞其四僕於忠山今菅蓁纍纍不可辨矣

 ︹祠廟︺穆清祠在州南二里祀周尹吉甫武侯廟在州西寶山上明統志每𡻕蠻人貢

  馬必相率拜於廟宋劉光祖詩蜀人所至祠遺像蠻徼猶知問舊碑通志 本朝康熙七年重建並

  祀侯子瞻孫尚曰三忠祠曹侯廟在納谿縣南江門驛明洪武中曹震治水有功後人爲立

  呂光廟在合江縣南安樂山側一名登天王祠晉王廟在合江縣南月臺山

  祀唐李克用

 ︹寺觀︺開福寺在州治南有宋黃庭堅大像記又有北巖寺在城北普門寺在城南真如寺在

  城西玉林寺在州治南元大德間建其地産青白石似玉因名廣慈寺

  江縣北隋開皇中建東林寺在江安縣東又有西林寺在縣西俱宋紹興中建元妙

  觀在州治南後周時建朝元觀在合江縣北元泰定中建

 ︹名宦︺︹唐︺馬敬儒佚其籍乾寕四年王建陷瀘州敬儒為州刺史死之︹宋︺錢文敏

  河南新安人太祖時知瀘州至郡有政績夷人詣闕借留詔改殿中丞許再任劉平祥符人真

  宗時夷人寇淯井以平權瀘州事率士卒三千擊走之寇凖薦平知瀘州夷人自是不敢擾邊

  本番陽人神宗時經制瀘州夷事募土丁五千人入夷界捕戮水路大小四十六村蕩平其地二

  百四十里募民墾耕聯其夷屬以為保甲王獻可澤州人知瀘州黃庭堅謫於涪獻可遇之

  甚厚時人稱之趙遹開封人政和五年晏州夷卜漏反陷梅嶺堡以遹為瀘南招討使大破賊

  兵斬卜漏晏州平諸夷落皆降拓地環二千里遹為建城砦畫疆畝募人耕種號曰勝兵王世

  昌佚其籍瀘州安撫使元兵圍城食盡人相食遂破之世昌自經死︹明︺蘇瓊石埭人崇

  禎末知瀘州獻賊陷城正衣冠向闕拜泣坐堂上賊至遂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本朝︺劉澤厚呉橋人康熙三年知江安縣鄉寇白應龍呉天明攻城澤厚率壯勇登陴守禦

  力竭城潰死之贈按察使僉事王毓奇奉天人隸旗籍康熙三十二年知瀘州除耗羨嚴保

  甲盜賊斂避民安其居州人祠之陳台斗古田舉人康熙十九年知合江縣文廟城池俱

  賴修周泰生章邱人康熙三十年知江安縣庭無宿訟吏無隱情勤課農桑改建學校

  邑稱賢令必推泰生儲掌文宜興人康熙丁酉舉人知納谿縣縣為邊邑戶口不盈四千掌

  文公暇課試士風丕起金川之役米運差徭經畫俱善章世珍貴築舉人乾隆三十六年

  知納谿縣以失察私硝被議請從軍自効死於金川木果木軍幕友朱南鎮亦同死   賜祭葬

  䘏廕均如例許濟東安人任納谿縣尉乾隆三十六年委赴金川軍站務木果木之變死於

  軍   賜祭葬贈府知事陳棟石埭人任江安縣尉嘉慶二年調赴達州軍營以功擢府

  經厯後遇賊力戰死   䘏廕如例

 ︹人物︺︹宋︺李鳴復瀘州人嘉定初進士厯大理少卿侍御史兼侍講進對言荊襄制臣有當

  戒者三曰去私曰禁暴曰懲怒累遷知樞密院兼叅知政事加資政殿大學士曹贑納谿人劉

  整叛降於元贑闔門死之︹明︺方玉瀘州人洪武間知成都府性儉約蒞政嚴明士民懷畏

  任倫瀘州人成化初隨其父長官司孟麒討大壩夷陣亡贈將軍曾璵瀘州人正德進

  士授戶部郎中忤劉瑾出爲建昌知府宸濠之變與有討逆功曹滕江安人鄢藍亂率衆討之

  至東鄉糧盡與張朝輔俱爲賊執不屈死之任世藩瀘州九姓長官司天啟初奢崇明父

  子搆逆世藩奉檄守建武城與賊相持者兩載天啟三年城陷世藩及其妻王氏俱以抗賊不屈死

  崇禎二年旌奬高光瀘州人爲應天府通判天啟初奢崇明陷瀘城光薙髮爲僧與子在崑募

  壯士殺賊百餘賊怒追至大葉壩光罵賊不屈與家衆十二人同死呉長齡瀘州人監生天

  啟初奢崇明陷城率衆復之尋中伏父子俱戰死湯名揚瀘州人初業儒有識力天啟間

  集義勇討藺寇屢捷授松潘守將時有邊警名揚自龍安轉戰三百里築寨堡十數拒之後力戰流

  寇於二郎關爲賊所磔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韓國士瀘州人藺賊逼

  城守者開門降國士不屈令妻朱氏子三人女二人皆縊死遂自焚事聞祠祀傅生納谿諸生

  藺賊起生書四語於扇以遺弱孫使僕負之逃舉家桑舟自沈江中事聞旌其閭方旭

  諸生獻賊破城掠去賊所旭不屈賊支裂之至死猶怒罵不已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

  忠義方伯元瀘州諸生獻賊至伯元不屈厲聲罵賊支裂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子入忠義祠晞容瀘州七寶寺僧獻賊攻豹子峒晞容奮臂曰峒中數百生靈豈可坐

  視其死遂糾義勇五百餘人攻賊圍解相持兩載殺賊千餘一日賊突至被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   予入忠義祠曾薦祚瀘州諸生獻賊陷城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林之龍瀘州貢生避居江安獻賊至兀坐觀書見賊大罵賊怒斷其首置書

  上而去家人並其書藁葬山下王萬春瀘州人官指揮使獻賊之亂招義勇拒賊被執不屈

  死闔門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韓 洪鼎瀘州人萬厯舉人任山西

  澤州知州致仕歸獻賊破瀘父子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韓大賓

  瀘州人崇禎舉人任貴州推官賊陷雲南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子英瀘州諸生崇禎末兵燹後繼以饑饉人相食子英歎曰吾讀聖賢書忍目擊此乎妻亦不

  忍離夫夫婦遂攜手投於江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李伯山瀘州人以

  廕生官貴州總兵𠞰闖賊於鄖陽陣亡贈鎮國將軍徐明蛟合江人崇禎時官撫標參將率

  師禦獻賊戰死雷時聲江安人崇禎時官副總兵隨總督盧象昇擊賊於海州城被執罵賊

  死事聞賜祭廕楊鼎和江安人桂王時長兵部阻孫可望要封被害於崑崙關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 車 應聘九姓司人由貢生任陜西兩當知縣到官匝月闖寇

  陷城以身殉

 ︹本朝︺王匡國納谿人康熙初任山西平陸知縣以亷能惠愛稱卓異行取御史平陸民為修

  祠立碑卒祀鄉賢祠韓士修瀘州人性至孝博學能文康熙丙午鄉薦第一母卒哀毀骨立

  成癸丑進士𨕖庶吉士值滇南之變干戈阻道士修以遠違親養憂戚成疾垂死衣冠西望再拜作

  書與父訣辭極酸楚人咸惜之初同里有湯澯字岷水康熙癸卯舉人事親亦以孝聞瀘人舉文行

  者必稱韓湯雲顔欽明瀘州人康熙丙午舉人研心經史之學呉三桂據蜀士大夫多為迫

  脅欽明抗節不屈蜀平結屋玉蟾山下二十餘年不入城市曾亮瀘州人康熙甲子舉人有

  同族孀婦子女孤貧流寓他邑亮移歸瀘恤其家婚嫁皆力任授浙江鄞縣令視民如子致仕歸琴

  書外無餘物周其祚瀘州人康熙丁酉舉人官安徽休寕知縣有惠政勤於誦讀日記數

  千言門下多知名士宦遊所見悉誌之瀘州志乘多其祚考訂何飛鳳瀘州人乾隆甲子舉

  人官安徽和州州同在任十餘年勤慎自矢累攝舒城天長潁上縣事值亢旱飛鳳䖍心祈禱甘霖

  應時而至有雨澤隨車之頌解組歸民數千人泣送不忍去林中麟瀘州人乾隆壬戍進

  士官廣西河池州牧有廉聲博學尤精理境異同之辨嘉慶十四年入祀鄉賢祠羅文思

  合江人乾隆戊午領鄉薦第一舉孝廉方正厯任至貴州石阡守居官明允潔己愛民興利剔弊所

  至循聲卓然嘉慶十三年入祀鄉賢祠蕭溶瀘州人官雲南騰越千乾隆三十一年隨征

  緬甸陣 亡䘏廕如 例張 士綸瀘州人官重慶營外委從 征金川攻昔嶺陣亡卹廕如 例

  國臣納谿人官雅州營把總隨征金川進𠞰遜克爾宗陣亡䘏廕如例王正常

  乾隆乙酉舉人初任湖北咸寕知縣剔弊釐姦政尚清肅仕至安襄鄖荊道有治績居家孝友持

  躬廉潔士林咸推重之嘉慶二十二年入祀鄉賢祠鄧復禹瀘州人官永寕營外委嘉慶元

  年隨𠞰敎匪於湖北來鳳寨陣亡卹廕如例

 ︹列女︺︹漢︺先尼和女絡尼和符縣吏永建元年十二月縣長趙社遣尼和詣巴郡過成

  瑞灘 死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乃分金 珠作二 錦囊繋兒頸下乘小舟至父沒所哀哭自 沉

  見夢告 賢曰某日與父屍俱出至日父子俱浮出江 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以旌誠孝︹ 元︺鄢

  氏合江 人元末紅巾賊亂𬒳擄奪刀 自刎事聞建祠旌 表同縣費列女年十九至正 間遇賊自縊

  ︹明︺馬仲芳妻史氏瀘州人嫁彌月仲芳溺水死史抉一目自誓守節同州李

  堯中妻劉氏夫歿截髪教子以壽終事聞旌表李春妻楊氏春早卒守節事姑以孝聞年七十終千

  戶韓繼先妻趙氏守節撫子成立年八十卒庠生張鳴鐸妻鄧氏守節撫子健登第俱經旌表李應

  林妻鄧氏林早卒氏貞節自持撫子成立舉人高在崙妻陳氏避賊山中被執罵賊死生員鍾子英

  妻崇禎寇亂夫婦投江死馮敏季女江安人幼聰慧通列女傳未字敏卒葬之日斷左小

  指置壙內誓不受聘母弟陰許聘焉令婢諭意女操刀擊婢事遂寢事聞旌表文愛萬女

  正針江安人年十七鄢藍賊卒至欲脅以從正針不辱投水死同縣庠生陳尚文妻杜氏夫卒

  無子誓死守節厯七十餘年事聞旌表又胡氏嘉靖壬子以節婦旌黃銘女龍英

  人年十六被賊曹甫刦掠罵賊不絶口賊怒斬其首事聞旌表王悅妻羅氏合江人天

  啟中奢賊陷城羅被執過馬街渡悅趨求贖之羅大聲曰君勿至贖我無具反罹害言畢投馬街渡

  死事聞旌表胡大斗妻黎氏瀘州人奢賊破白馬峒大斗遇害黎自刎死

  琴妻胡香瀘州人琴患惡疾香事之不違琴卒遂自縊高氏納谿人夫歿子幼氏

  織絍撫孤誓不他適守節至八十𡻕卒同縣庠生趙繼鱗妻李氏傅氏李遇兵投崖死續娶傳𡻕饑

  隨夫投淵死庠生閔翼聖妻王氏避賊蘆延鄉有謀刼之者氏投繯死賊義而葬之庠生易衍禹妻

  王氏賊至被執大罵投崖死閔性善甫五𡻕父歿依舅氏養母有求配者性善以母女相依誓死不

  字母疾祝天刺血和藥及卒負土成墳

 ︹本朝︺徐明蛟妻杜氏合江人明蛟為明末撫標參將討賊死難杜適在軍中投繯欲

  殉以救免攜二子避亂採蕨而食貧困流離人所不堪杜怡然終身雍正年間 旌張振鼇

  妻先氏合江人振鼇於明末以諸生終遺子二齡屢經離亂苦節不渝年七十餘卒又蔣壬

  樟妻王氏年十九而寡苦節終身均雍正年間 旌馬愷妻曾氏合江人夫亡年十九

  族人逼之改適曽(⿸𠩺力)面斷髮示不可奪飬姑教子以婦道稱韓止善妻任氏

  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游璋妻楊氏夏思堯妻羅氏羅國俊妻張氏汪遇文妻李氏魏襲妻塗氏申

  冠世妻馮氏張國柱妻宋氏戴濬妻楊氏曹欽佐妻宿氏楊世俊妻蕭氏楊瑋妻祝氏李萬和妻趙

  氏烈婦易生華妻蔣氏夫亡遺子又殤矣志守節夫弟逼嫁之觸柱死又九姓司節婦任宗頊妻韓

  氏任嗣基妻韓氏張柄弋妻王氏王價妻胡氏李莽妻黃氏均乾隆年間 旌庠生袁鈵

  妻曹氏納谿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若寛妻閔氏守志撫孤登上壽五世同堂均乾隆年

   彭 仕應妻劉氏合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資汝遇妻李氏劉朝相妻雍

  氏袁鍵妻羅氏胡際飛妻唐氏均乾隆年間 旌范孔陽妻潘氏江安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李迎春妻林氏祝鳳妻李氏聶𤥻妻單氏卓朝卿妻楊氏陳仕佐妻呉氏雷偉妻王氏

  呉作哲妻骨氏祝如松妻李氏周曾惠妻賈氏烈婦彭添聰妻杜氏均乾隆年間 旌孫秀

  昇妻蕭氏瀘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李瑄妻喻氏范記妻魏氏韋有庠妻劉氏韋憲儒

  妻楊氏陳天錫妻楊氏古理融妻李氏徐維聰妻華氏朱義士妻符氏陳基垣妻魏氏又九姓司節

  婦易學浚妻楊氏烈婦王郭氏烈女顔三姑均嘉慶年間 旌蕭山望妻羅氏谿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何國鈺妻曾氏何國欽妻唐氏烈婦段蒲氏貞女袁姑均嘉慶年間 旌

  李世權妻程氏合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今佐妻羅氏鄭榜妻唐氏李材妻趙

  氏鄧錦章妻陸氏李棣妻胡氏均嘉慶年間 旌鄧中榜妻李氏江安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盧文俊妻羅氏劉世偉妻蕭氏楊維億妻陳氏烈婦鄭元萃妻苟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隋︺劉珍開皇中居合江之安樂山忽取丹經鐘磬封於石室之中曰後六十年當有聖

  君取之自以火化唐高宗果遣使取丹徑鐘磬以進詔即山中建一延真觀扁乃御筆也︹唐︺落

  魄仙姓張常賣鼠藥於梓州獄吏王昌市藥以歸䑕食之皆飛去後昌入瀘又遇之乃易其藥

  餌之呼昌為易元子授以道術取馬送昌歸至家馬化龍入潭昌後遂仙去

 ︹土產︺麩金元和志瀘州貢中江水出華陽國志漢安縣有鹽井元和志瀘州貢

  布元和志瀘州賦寰宇記瀘州産班布寰宇記瀘州之茶樹夷獠常攜瓢穴其側每登樹採

  摘牙茶必含於口寺其展然後置於瓢中旋塞其竅歸必置於暖處其味極佳又有麄者其味辛而

  性熱飲之療風通呼為瀘茶寰宇記瀘州産大黃杏仁元和志瀘州貢花竹簟

  寰宇記瀘州産楠木 荔枝 石青 石綠明統志皆州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