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至四百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九十七至三百九十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至四百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四至四百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11t 甸卜 勺 . 彩- 匆 斷 ! VM理-t ) { 甲..目晌s'F目曰妞湘口確甲叫丫月..娜....口...口... }一

 一「卜,-一r,一,,,尸..,舒种,..护,.,1. 

一 卜 「 {

                                                   -一__一—一一一~ 

!「 一『一「_ 一夢灘鬢 ti! }

                     ! 
                                                     } 
                                                           } 
                                                 丁 

} ! { 翻 l; ,』 { 一 { 口.口匕腳....門川...叻喇 }-一』.」一一甲r l {

 ”’舞‘”‘辱州’择魏属昌减一’泥骂一臀 
省午碑冬及明二梅旗庵李產鏡丸

I入Im永林1*且卜州W.&二A中 6撤$1 111-宇..=-賣 'yam_- T}-歡

     零杆令尺 
 .即“)IT宵 
         瓷匆未 
         清督直 

} 。湊 {.人

監l 一柏r" 'R.年王奮參- .滁獷界

                             A    7}五 

———『一』一砂片惻洲一育

                                                                                                                                           I 
                                                                                                                                           心 

.考 ____·『。。二,一。一「一1.。一,_.。一_{ 〕戈至舍, {QL fri 1』A. xpjl- L-_一_,無_ f建於}t布p !a戶降ok.武 }衡聽守使二和 』「份架司川殊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1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1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47.djvu/15

大清一統志

 寕逺府在四川省治西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八百四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

  木托營涼山蠻界二百里西至雲南永北廳界六百四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州元謀縣界八百里北

  至雅州府清溪縣界四百九十里東南至雲南東川府界七百三十里西南至永北廳界六百四十

  里東北至涼山蠻界六十里西北至清溪縣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九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南裔漢初爲邛都國元鼎六年

  開置越巂郡屬益州應劭曰郡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後漢因

  之三國屬漢蜀志建興元年越巂夷王高定叛三年丞相亮南征平之延熙三年使越

  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又張嶷傳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僰夷數叛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

  縣去郡八百餘里嶷在官三年徙還故郡繕治城郭夷種莫不致力晉亦曰越巂郡

  徙治㑹無縣太安二年改屬寕州咸康八年還屬

  益州劉宋還治邛都齊曰越巂獠郡而縣廢尋沒

  於獠梁時嘗開置巂州南史大同三年武陵王紀為益州刺史紀在蜀開建

  寕越尋復陷沒周天和五年置西寕州天和五年遣將平越

  尋曰嚴州隋開皇六年復曰西寕州十八年改

  曰巂州大業初復曰越巂郡治越巂縣唐武德元

  年復曰巂州三年置總管府尋改為中都督府督

  羈縻十六州屬劒南道至徳二載沒於吐蕃貞元

  十三年收復太和五年為蠻寇所破六年徙治臺

  登咸通中為𫎇詔所據立城曰建昌府宋時羈屬

  大理元史地理志唐時𫎇詔立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後諸酋爭強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

  其裔浸強遂併諸酋自為府主大理不能制元憲宗時內附至元十二

  年置建昌路總管府又設羅羅斯宣慰司統之屬

  四川行省尋改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置建

  昌府屬四川布政使司又置建昌衞屬四川都司

  後廢府改建昌衞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又

  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亦曰建昌衞置總兵鎮之雍正六年罷衞改

  置寕逺府屬四川省領縣三州一廳一土司十一

   西昌縣附郭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涼山蠻界二十里西至鹽中左所界

   四十里南至㑹理州界二百里北至越巂廳界七十里東南至㑹理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鹽源縣界

   五十里東北至涼山蠻界六十里西北至冕寕縣界一百二十里漢初為邛都國地元鼎六年置縣

   為越巂郡治晉移郡治會無縣劉宋復還舊治蕭齊縣廢周置越巂縣為西寕州治隋大業初為越

   巂郡治唐初因之為巂州治後為䝉詔所據元至元十六年置建安州為建昌路治明洪武中廢州

   改置建昌衞二十七年又置建昌前衞皆為行都司治萬厯三十年省前衞入建昌衞 本朝初因

   雍正六年改衞曰西昌縣以建昌左所中前所禮州守禦所併入為寕逺府治冕寕縣

   在府北少西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六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五里東至越巂廳界二百里西至

   本禮刻嗎界四百九十里南至西昌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雅州府明正土司界二百五十里東南

   至涼山界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鹽源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越巂廳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打

  箭鑪界二百里漢置大筰臺登二縣屬越巂郡後漢省大筰入臺登晉宋因之齊省周武帝復置臺

  登縣兼置白沙郡隋開皇初郡廢仍屬越嶲郡唐武德元年屬登州九年州廢屬巂州太和六年

  巂州來治咸通中陷廢為烏蠻落蘭部地元為禮州地後分置蘇州屬建昌路明洪武二十一年

  蘇州衞二十七年改為寕番衞屬四川行都司本朝初亦曰寕番衞雍正六年罷衞改置冕寕縣

  屬寕逺府鹽源縣在府西南三百十里東西距六百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東至德昌所界

  三百里西至馬喇土司界三百里南至雲南楚雄府大姚縣界五百里北至冕寕縣界二百三十里

  東南至大姚縣界三百里西南至雲南永北㕔界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西昌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

  至馬喇土司界三百里漢置定筰縣屬越巂郡為都尉治後漢晉宋因之齊省周置定筰鎮唐武德

  二年改置昆明縣屬巂州後沒於南詔改香城郡至元十年內附十四年立鹽井千戶十七年改

  為閏鹽州隷徳平路二十七年改州為縣置柏興府隸羅羅斯宣尉司明洪武二十五年改為柏興

  千戸所屬建昌衞尋改鹽井衞軍民指揮使司本朝初亦曰鹽井衞雍正六年罷衞改置鹽源縣

  屬寕逺府㑹理州在府南四百里東西距八百里南北距六百里東至雲南東川府㑹澤縣

  界五百七十里西至雲南永北㕔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西昌縣界

  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武定州祿勸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雲南楚雄府大姚縣界一百五十里東

  北至雲南昭通府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鹽源縣界四百里漢置㑹無縣屬越巂郡後漢因之晉移

  越巂郡來治劉宋仍為屬縣蕭齊時沒於蠻獠唐上元二年改置㑹川縣屬巂州後沒於南詔置㑹

  川都督府又號清寕郡宋時屬大理仍曰㑹川府至元九年內附置㑹川路十五年又置㑹理州

  屬之十七年於路治置武安州明洪武初仍曰㑹川府屬四川布政使司後改置守禦千戶所屬建

  昌衞廢㑹理州入之二十五年改置會川衞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 本朝初亦曰㑹川衞

  康熙二十九年復分衞地置㑹理州雍正六年省衞移㑹理州來治屬寕逺府越巂㕔

  北少東三百六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敘州府雷波廳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冕寕縣界七十里南至冕寕縣界九十里北至雅州府清溪縣界三百里東南至西昌縣界八

  十里西南至雪山界一百里東北至涼山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清溪縣界二百三十里漢置蘭縣

  屬越巂郡後漢因之晉省劉宋復置曰蘭縣改屬沈黎郡蕭齊復廢周改置邛部縣兼置邛部郡隋

  開皇初郡廢仍屬越巂郡唐屬巂州咸通後陷於蠻宋時為邛部王國元憲宗時內附中統五年

  邛部州安撫使隸成都元帥府至元十年割屬羅羅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曰邛部州屬建昌路明

  洪武中改邛部軍民州二十五年置越巂衞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永樂元年改州為邛部

  長官司屬越巂衞 本朝仍曰越巂衞雍正六年改為廳設通判乾隆二十六年移駐於此

  龍州長官司在西昌縣東南其地東至㑹理州界西至普濟土司界南至㑹理州界北

  至昌州土司界元威龍州地明洪武七年置長官司土官張氏世襲昌州長官司西

  昌縣南其地東至安平河西至鹽源縣界南至威龍土司界北至西昌縣界元昌州地明洪武九年

  以雲南大理府土職調守昌州土官盧氏世襲普濟州長官司在西昌縣西南其地

  東至威龍土司界西至鹽源縣界南至㑹理州界北至西昌縣界元普濟州地明洪武七年置土知

  州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改長官司土官吉氏世襲河東長官司在西昌縣其地東至

  阿都土司界西至爪別土司界南至阿都副土司界北至溫都腳夷巢舊為宣慰司 本朝雍正六

  年改長官司土官安氏世襲阿都正長官司在西昌縣其地東至沙罵土司界西

  至河東土司界南至㑹理州界北至阿都副土司界 本朝順治六年土酋結固歸附康熙四十九

  年授宣撫司雍正六年改土歸流㝷以隨𠞰涼山夷有功授長官司土官都安氏世襲阿都

  副長官司在西昌縣其地東至雲南麗江府界西至舊河西司界南至正土司界北至沙

  罵土司界 本朝雍正六年以土婦賖哵隨𠞰涼山夷有功授長官司土官都安氏世襲沙罵

  宣撫司在西昌縣其地東至雲南永善縣界西至阿都土司界南至阿都副土司界北至雷

  波廳界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土酋安韋威歸附授宣撫司土官安氏世襲馬喇副長

  官司在鹽源縣西南三百里與雲南永北廳接界其地東至雲南章土司界西至雲南章土司

  界南至雲南高土司界北至㑹鹽營屬中所土千戶界元柏興府地明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四十

  九年歸附授福長官司土官阿氏世襲𤓰別安撫司在鹽源縣其地東至小番界西

  至喇嘛界南至古柏樹土千戶界北至木裏土司界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土酋玉珠珀歸附授安

  撫司世襲木裏安撫司在鹽源縣西北其地東至打箭鑪界西至雲南中甸界南至古

  柏樹土千戶界北至裏塘土司界 本朝雍正八年土酋六藏塗都歸附授安撫司世襲邛部

  長官司在越嶲㕔北其地東至雷波㕔界西至冕寕縣界南至冕寕縣界北至寕越營白沙

  溝界明初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土官嶺安盤歸附授宣撫司五十二年改長官司世襲

 ︹形勢︺東連烏𫎇西距吐蕃南接中慶北鄰西蜀

  據西南咽喉衝要之處山清水秀田地膏腴

  捍蔽三川咽喉六詔

 ︹風俗︺重儒敬佛相見之禮長跪不拜金珠富產穀

  粟豐盈民足衣食牛羊鹽馬氊布通商殖貨

  籬板舍不事修飾善造堅甲利刃弩置毒其末

  沾血立死明統漢蠻雜處蠻𩔖百種披氊赤足飲

  食蟲鼠出帶弓弩天性悍戾

 ︹城池︺寕逺府城周九里三分門四明洪武中築宣德二年甃石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

  嘉慶十六年重修 西昌縣附郭冕寕縣城周六里一分門四池廣三丈明洪武中築

  永樂三年甃石鹽源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池廣二丈五尺明洪武二十五年

  理州城周七里三分門四池廣一丈明洪武中築永樂中甃石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修五

  十一年重修越巂廳城周七里一分門四池廣三丈明洪武初築永樂初甃石 本朝

  乾隆三十一年五十三年重修

 ︹學校︺寕逺府學在府治西 本朝嘉慶十四年建入學額數八名西昌縣學

  在縣治西舊為建昌衞學 本朝雍正六年改為縣學八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舊額十五名嘉

  慶十四年減三名冕寕縣學在縣治西舊為平番衞學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建雍正

  六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八名鹽源縣學在縣治西舊為鹽井衛學 本朝康熙二十三

  年建雍正六年修改為縣學入學額數十名舊額十二名嘉慶十四年減二名㑹理州學

  在州治西北舊為㑹川衞學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重建雍正六年修改為州學嘉慶

  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名舊額十二名嘉慶十四年減二名越巂廳學在廳治西南舊

  為越巂衞學在治南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三十年遷建東門內尋燬復遷今所雍正六年改為

  廳學入學額數六名瀘峯書院在府城內 本朝乾隆十八年臺登書院

  在冕寕縣南門內 本朝乾隆初建香城書院在鹽源縣城內本朝乾隆中建 柏

  林書院在鹽源縣白鹽井 本朝乾隆初建金馬書院在越巂廳城內 本朝嘉

  慶二年建㑹川義學在㑹理州城西 本乾隆十七年

 ︹戶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千五百今滋生男婦共一百二十六萬六千二百七十三名口計二十萬六

  千二百戶

 ︹田賦︺折色屯秋田及下田下地二百七十頃三十三畝二分有竒本色秋田豆田及山旱地五百二

  十三頃三分有竒額徴地丁正雜及各土司土目折納銀三千九百二兩八錢五分九釐四毫米豆

  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七石五斗七升九合四勺

 ︹山川︺木托山在西昌縣東二十里下有營汛鹿角山在西昌縣東一百一十里山峯

  尖削狀如鹿角涼山在西昌縣東一百二十里明統志羣峯嵯峨四時多寒 按涼山亙數百

  里跨馬湖建昌界為諸蠻所居螺髻山在西昌縣東南四十五里明統志其山高聳頂如螺

  瀘山在西昌縣南十五里西近古瀘州故名巴洞山在西昌縣南一百八十里

  落腰山在西昌縣南二百里東西高而中凹蠻人呼為落腰馬鞍山在西昌縣西南

  二十里兩峯並聳形如馬鞍呂金坡山在西昌縣西四里昔有土酋呂金居此又天王

  山在縣西十五里青山在西昌縣北三十里上有松林四時蒼翠冕山在冕寕縣東廢

  冕山所東三里其山高聳狀如冠冕東山在冕寕縣東四里鐵石山在冕寕縣東華

  陽國志臺登縣山有砮石禹貢所賦元和志鐵石山在臺登縣東三十里山有砮石火焼成鐵極鋼

  利 按寰宇記載鐵石山於昆明縣明統志遂謂在鹽井衞西北七十里其地距臺登甚逺與華陽

  國志元和志俱不合恐有誤南山在冕寕縣南五里名勝志衞南五里曰南山山勢屹然南

  向 按漢志邛都縣有南山出銅明統志以爲即此山誤白土山在冕寕縣南四十里上有

  北山在冕寕縣北二里柏林山在鹽源縣南十里上多松柏翠色參天元柏興

  府以此名斛僰和山在鹽源縣西元史地理志柏興府金縣以縣界斛僰和山出金故名

  舊志山在鹽井衞西三十里産金白耳山在鹽源縣西一百里下有白耳村刺紅

  瓦山在鹽源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下有金縣五村又番羅入瓦山與雲南麗江府接界產金成

  粒又刺雀瓦山産碎金革石瓦山産銀礦盧那山在㑹理州東舊州西延袤百餘里連雲障

  天盛夏常積雪密勒山在㑹理州東二百里産銀礦明宣徳五年置銀場遣官開采㝷罷

  魯葵山在㑹理州東南姜州堡東南相連者有博羅山葛砧山在㑹理州東南八里

  産石青有四色又土白山在州東南三十里産石緑有三色漢書地理志㑹無縣東山出碧即此

  海溪山在㑹理州南一百二十里附黎溪站出白銅斜山在㑹理州西永徽六年

  巂州道行軍總管曹繼叔破胡業顯養車魯等蠻於斜山拔十餘城玉虛沙山在㑹理州

  西北四十里山高聳中有白沙鸞閣山在㑹理州東北連岡曡嶂四時積雪孤

  一在越巂廳南二十里曰大孤山高出衆山之表一在廳西五里曰小孤巂山在越巂廳

  西南隋書地理志邛部有巂山元和志山在邛部縣西南九里巂水出其下州郡得名以此舊志今

  有金馬山在衞南十里阿露山在越巂廰西五十里一名大雪山積雪盛夏不消

  王山在越巂廳北五里舊志明時總兵劉綎戮夷酋三千埋此勒碑題曰鯨鯢封處夷人至今

  曬經山在越巂廳東北一百里山有廣石相傳唐僧元奘曬經於此因名其巔即曬經

  關明統志又與雅州府榮經縣兩載分水嶺在㑹理州北一百里出紅銅礦內夾銀星

   相公嶺在越巂廳南五十里舊志形勢高聳石磴﨑嶇自麓至頂凡十五里漢諸葛武侯所

   開其地即涼山北境為野夷出掠之所今設兵防汛商旅稱便瀘沽峽在西昌縣北一百里

   南北長五里兩山壁立峽深百餘丈闊不⿱⿵乃𰀁皿 -- 盈尋孫水流其中淙淙有聲中有觀音巖石巖洞

   在越巂廳北三十里中可容數十人東北崖畔有石版叩之有聲名瓊鐘金沙江在㑹理州

   南自雲南武定府流入㑹打沖河又東入東川昭通二府界即古繩水也水經注繩水至大筰與若

   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又南逕雲南郡之遂久縣青蛉水入焉又逕三絳縣又逕姑復縣北淹水

   注之又與母血水合又東塗水注之又逕馬湖縣謂之馬湖江元和志臺登縣有奴諾水本名繩水

   流入瀘水在縣西北七百里自羌戎界流入明統志金沙江在㑹川衞西南二百五十里源出吐蕃

   合瀘水至廢黎溪州為馬湖江其江昔有嵐瘴隆冬人過雖袒裼皆流汗惟雨中及夜渡無害夾岸

   皆石江中沙土黃色因名舊志金沙江合打沖河又東南過白馬口分派入山伏流至東川府界又

  自山中流出 按金沙江即古繩水其流最逺漢志亦云若水入繩自水經注不能悉其源流附繩

  水於若水舊志遂混繩若二水為一以金沙江下流皆主打沖河言之非是懷逺河西

  昌縣東源出縣東北山麓西流經城南合平逺河入安平河平逺河在西昌縣東源出青

  山麓西南流經城西合懷逺河邛河在西昌縣東南漢書地理志邛都縣有邛池澤後漢書西

  南夷傳邛都自武帝開為縣無幾地陷為汙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注南中志曰邛河縱廣二

  十里深百餘丈李膺益州記雲土人謂之為陷河元和志陷河在越巂縣東南十里舊志邛河自瀘

  山溪箐發源流至瑤山寺下合懷逺河 按輿圖今縣南有𤍠水塘即此高橋河在西昌縣

  東南六十里其南有落腰河又南有梁山河皆發源涼山夷界西南流入安寕河瀘沽河

  在冕寕縣東南明統志在寕番衞南八十里源出越巂衞小相公嶺流入長河方輿紀要瀘沽河在

  冕山所西源岀小相公嶺引流而南經所境又東南流至㑹川衞南合金沙江又東河在冕山所三

   里源自小相公嶺南流㑹瀘沽河舊志有太平橋河一名桐漕河自建昌涼山發源流合瀘沽河

   按輿圖自涼山發源者即瀘沽河有二派合流而西自小相公嶺發源者南流入瀘沽即明統志之

   東河雙橋河在鹽源縣舊志在鹽井衞西五里源出涼山堡繞縣西合龍潭水北入打

   沖河合金沙江又明統志龍潭在衞北五里水從地湧出方圓四丈四時清潔相傳有龍潛其中

   按輿圖此水今名鹽井河自鹽源縣東發源㑹縣西南龍塘之水西北流又折北注打沖河其龍塘

   蓋即明統志之龍潭但在縣西南三十里許不在北也越溪河在鹽源縣明統志在鹽井

   衞東二百里源出涼山合打沖河玉虛河在㑹理州城東源出州北分水嶺南流經玉虛

   山流二百餘里有東安河自姜州堡南發源西南流入焉又南經白馬口入金沙江州境之田資其

   灌溉 按水經注㑹無縣有駿馬河水出縣東高山山有天馬徑河中有貝子胎銅以羊祠之則可

   取疑即此水玉虹河在㑹理州東自州東北發源南流經苦竹壩又東南入金沙江

  通河在㑹理州東有二源出州東北山箐中流百餘里合流經舊州東至涼山西合一水東南

  入金沙江水可灌溉中産珠東河在越巂廳東二里源出涼山夷地北流繞廳城合羅羅河

  又有湧泉源出金馬山亦名魚洞河流合東河又有龍泉在衞西自山谷流出又小溪在衞東南自

  五里箐番地流出皆入魚洞河羅羅河在越巂廳北二十三里有二源皆出番界東北流合

  魚洞河入大渡河亦曰猓玀河夏秋泛漲波濤洶湧難渡冬春消涸如履平地魚洞河

  巂廳北二十五里源出番界東北流㑹羅羅河入大渡河中產大魚故名大渡河在越巂廳

  北二百二十里源出吐蕃自鐵口野夷流入與雅州府清溪縣接界又東經鬼皮落野夷入峩眉縣

  界水勢浩大煙瘴特甚詳見雅州府孫水在西昌縣西十五里自冕寕縣北發源南經縣西又

  南經㑹理州西合若水一名長河又名安平河漢書地理志臺登縣孫水南至㑹無入若行七百五

  十里司馬相如傳橋孫水以通邛筰水經注孫水出臺登縣一名白沙江南流經邛都縣又南至㑹

  無入若水元和志長江水本名孫水出臺登縣西北胡浪山下明統志長河在寕番衞城東源出西

  番界南流㑹瀘水經建昌城西入金沙江舊志長河源出寕番衞北架州窩下東南流有蘇州小河

  源出架州西番山流入之又南流有南河在衞南二里源出凹烏西番山箐流入之又東流合呷𤓰

  河太平橋河總名為安寕河入建昌衞界又南經德昌所東又經㑹川衞西至迷易所西南合打沖

  溫水在西昌縣北水經注邛都縣有溫水冬夏常熱其源可燖雞豚浴者能治宿疾昔李

  驤敗李流於溫水是也元和志溫水出蘇祁縣東二十一里平地又溫湯水出西瀘縣四十二里山

  下明統志熱水池在都司城北七十里四時常熱流入越溪河合瀘水接金沙江舊志熱水在建昌

  衞北七十里源出熱水塘西流入安寕河三渡水在冕寕縣西南二百里源出番界南流至

  鹽源縣北界入打沖河水流湍急舟楫難施渡處有三故名若水在冕寕縣西源出西番流

  入縣西界折東流經西昌縣西南又轉南經鹽源縣東又南至㑹理州西合金沙江亦名瀘水俗名

   打沖河漢書地理志若水出旄牛徼外南至大筰入繩又司馬相如傳相如畧定西南夷除邊關西

   至沫若水水經若水出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注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黒水之間有木名曰

   若木若水出焉沿流間關蜀土黃帝子昌意降居此水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之野若水東南

   流鮮水注之又南經越巂邛都縣西又南至㑹無縣孫水入之又南逕大筰縣入繩元和志瀘水在

   西瀘縣西一百十二里諸葛亮表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謂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

   船而渡一船勝七八人明統志打沖河在打沖千戶所治西蠻名黒惠江又名納夷江源出吐蕃下

   流合金沙江舊志打沖河自西番界流入經鹽井衞東北一百六十里又東南經㑹川衞西一百五

   十里至三江口合金沙江其間兩山壁立水勢洶湧狼牙相距舟楫不通有索橋橫亙四十二丈自

   舊瀘州一帶駞運入衞路必經此邊陲之天險也 按此水上流今名鴉龍江發源西番界巴延喀

   喇山西南流千餘里至鹽源縣西北有打沖小河自西流入焉自下始名打沖河折東流二百里又

  折南流三百餘里㑹金沙江自此以下今皆謂之金沙江又按水經注瀘水在朱提界武侯渡瀘在

  其地蓋即今之金沙江今打沖河在蜀西南徼非入滇必經之道自唐宋以來始專以若水為瀘水

  然元和志又雲巂州西至東瀘水二百里南至瀘渡四百五十里蓋以若水在金沙江東北故別之

  為東瀘渡在二水合流之下是猶以金沙江為瀘水之正派也明通志以孫水為瀘水尤誤

  水在㑹理州東北華陽國志卑水孫水流通馬湖水經注水出卑水縣東流注馬湖江海子

  有二一在西昌縣十五里其水澄澈浩闊如海多產嘉魚一在鹽源縣西一百九十里步北

  澤在鹽源縣東漢書地理志定筰出鹽步北澤在南華陽國志定筰縣有鹽池北沙河是元和志

  昆明縣有鹽井在城中凡取鹽先積柴燒之以水澆灰即成里鹽舊志鹽井在鹽井衞治東有黒白

  二井通志今鹽源縣鹽井二設竈五十八荷花池在鹽源縣西南一百六十里黎溪驛北中

  有芰荷盛夏香來可以避瘴溫泉在冕寕縣東一百四十里四時溫暖可以療疾又有溫泉

  在越巂廳東二十里引流可以溉田元泉在㑹理州城東泉色稍黒灌溉山田民𫉬其利常以

  仲春祀之勝功泉在㑹理州西北五里自石竇中流出四時不涸聖泉在越巂廳北一

  百八十里河南站瀑布井在西昌縣南三十里自山頂流下狀如白練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顔以燠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寕遠府

︹古蹟︺德昌廢府在西昌縣元置明廢元史地理志徳昌路軍民府漢邛都縣地在建昌府

  南所居蠻號屈都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為昌州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併入德昌

  路治本州葛路城明統志洪武中改德昌路為府二十五年廢府置德昌千戶所屬建昌衞在衞南

  百四十里廢府在所南㑹理故州在今㑹理州東南元史地理志㑹川路㑹理州在路

  東南唐時南詔屬㑹川節度地名昔陀有蠻名阿壇絳亦仲由𫎇之遺種其裔羅於則得昔陀地居

  之取祖名曰絳部後強盛盡有四州之地號䝉歪憲宗八年內附隸閟畔萬戶至元四年屬落蘭

  部十三年改隸㑹川路十五年置㑹理州仍隸㑹川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舊志在衞東南二百里

  明初廢通志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復分㑹川衞地置州於㑹通河西岸苦竹壩之地雍正六年

  治㑹廢里州在西昌縣東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里州唐隸巂州都督𫎇詔時落蘭部

  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至元十年效順隸烏䝉十八年設千戶所二十三年升軍民總管

  府二十六年罷為州明統志州在都司城東三百里明初因之後廢廢闊州在西昌縣東南

  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闊州治密納甸古無城邑烏𫎇所居昔仲由𫎇之裔孫名科居此因名為部

  號後訛為闊至僰羅內附至元九年設千戸二十六年改為州明統志州在都司城東南四百里明

  初因之後廢廢隆州在西昌縣東南與㑹理州接界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隆州在路之

  西南與漢邛都縣接境唐㑹川之西北𫎇氏改㑹川為㑹同邏立五瞼本州為邊府瞼其後瞼主揚

  大蘭於瞼北塏上立城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四年設千戶十七年改隆州

  威龍廢州在西昌縣東南元史地理志威龍州在德昌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領小部三一

  曰沙窩普宗二曰烏孫泥阻三曰媧諾龍菖蒲皆獹魯蠻種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龍州隸德

  昌明統志洪武中改為長官司在建昌衞東南四百十里廢昌州在西昌縣南元史地理志

  初烏蠻阿屈之裔寖強用祖名為屈部其孫烏則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改本部為州兼領普濟威

  龍隸定昌路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並隸德昌路明統志洪武中改屬建昌衞又改州為長官司在衞

  南二百里 按明史改長官司在永樂二年廢德州在西昌縣南元史地理志德昌路德

  州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苴龍所居蠻苴郎以逺祖名部曰赬綖憲宗時內附至元十二

  年立千戶十三年改為德州隸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隸德昌舊志明初亦為德州後廢在德昌所西

  北境瀘水司十五里明統志謂在都司城西二十五里漢蘇示縣地誤普濟廢州西

  昌縣西南元史地理志普濟州在德昌路西北夷名玗甸獹魯蠻世居之後屬屈部至元九年隨屈

  部內附十五年於玗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革改隸德昌明統志洪武中改為長官司在建昌衞

  西南二百四十里廢蘇州今冕寕縣治明統志元置蘇州屬建昌路洪武初因之二十二

  年置蘇州衞二十七年改寕番衞屬行都司在司北一百九十里名勝志環而居者皆西番種故曰

  寕番東連越巂北通烏斯藏西鄰三渡月落口 按元志佚此州廢姜州在㑹理州東南

  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姜州姜者蠻名也烏蠻仲牟由之裔阿壇絳始居閟畔部其孫阿羅仕大理

  國主高泰是時㑹川有城曰龍納羅落蠻世居焉阿龍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絳部憲宗時隨閟畔內

  至元九年隸㑹川後屬建昌十五年改為姜州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又屬建昌舊志在㑹川衞

  東南九十里今為姜州堡黎溪廢州在會理州西南元史地理志㑹川路領黎溪州古無

  城邑蠻雲黎彄訛為今名初烏蠻與漢人雜處及南詔閤羅鳳叛徙白蠻守之𫎇氏終羅羅逐去白

  蠻段氏興令羅羅蠻乞夷據其地至元九年內附改其部為黎溪州明統志州在㑹川衞南一百五

  十里明初因之後廢永昌廢州在會理州西北元史地理志㑹川路領永昌州在路北治

  故歸依城即古㑹川也唐天寶末沒於南詔置㑹川總督至𫎇氏改㑹同府置五瞼元憲宗九年

  至元十年改千戸十七年立永昌州明統志州在㑹川衞西北五里明初因之後廢麻龍

  廢州在㑹理州北元史地理志㑹川路領麻龍州麻龍者城名也地名棹羅能至元十二年

  㑹川十四年立千戶隸㑹川路十七年立為州二十七年割屬閟畔部舊志麻龍亦曰麻若漢語黃

  土城也今有舊龍州在㑹川衞北十里越巂廢縣今西昌縣治元和志本漢邛都縣地

  天和五年平越巂置西寕州治越巂縣元史地理志唐懿宗時𫎇詔立城曰建昌府領建安永寕

  二州元至元九年平建蔕分建昌府為萬戶二又置千戶二十五年割建鄉城四村及建蔕四村立

  寳安州十六年分建昌為二州在城曰建安東郭曰永寕二十六年革寶安州以其鄉村屬建安州

  舊志明洪武二十五年改置建昌衞二十七年又置前衞萬厯三年併前衞入之廢中縣

  在西昌縣東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中縣治在住頭回甸蓋越巂之東境也所居烏蠻自別為沙麻

  部以酋長所立處為中州至元九年內附十四年仍為中州二十二年降為縣明統志在都司城東

  四百里元置明初因之後廢又有廢北社縣在都司城東三百里元置屬建昌路明改為碧舍縣後

  邛都廢縣在西昌縣東南古西夷邛都國也史記西南夷傳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

  邛都最大漢書司馬相如傳唐𫎇已畧通夜郎時邛筰之君長請吏比南夷帝問相如相如曰邛筰

  冉駹者近蜀道易通異時嘗通為郡縣矣至漢興而罷今誠復通為置縣愈於南夷帝乃拜相如為

  中郎將使畧定西南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臣妾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為

  徼通靈山道橋孫水通邛笮又西南夷傳相如既往諭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數𡻕罷元狩元年

  又令王然於等間出西南夷求身毒道及且蘭君反乃發兵誅且蘭邛君以邛都為越巂郡後漢書

  西南夷傳更始二年邛人長貴攻殺郡守枚根自立為邛榖王又降於公孫述建武十四年遣使上

  計授越巂太守十九年劉尚擊益州夷路由越巂長貴欲襲擊尚尚即分兵先據邛都掩長貴誅之

  華陽國志邛之初有七部後為七部營軍後又有四部斯叟章懷太子後漢書注邛都故城在今越

  巂縣東南西瀘廢縣在西昌縣西南元和志縣東北至州二十七里本漢邛東縣地周天

  和二年於此置本可縣天寳元年改名有姜磨戌在縣西南三里舊唐書地理志西瀘梁置可縣隋

  治姜磨戍武德七年移於今理後陷於南詔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瀘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瞼即武

  侯擒孟𫉬之地至段氏時於熟水甸立城名洟籠隸建昌至元十五年改洟籠為瀘州明統志廢瀘

  州在都司城西南二十五里元置明初因之後廢 按瀘州道里與元和志西瀘至州道里正合即

  古西瀘也又按隋志越巂郡領可泉縣舊置宣化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作本可舊唐志作可縣蓋

  即可泉之訛蘇示廢縣在西昌縣北漢置屬越巂郡後漢因之亦曰蘇祁西南夷傳永

  平末有蘇祁叟二百餘人送太守張翕喪蜀志蘇祁邑君冬逢叛張嶷討誅之皆即此華陽國志雲

  晉省劉宋復置曰蘇祁蕭齊又省後周復置隋曰蘇祇唐仍曰蘇祁屬巂州後陷南詔遂廢隋書地

  理志越巂郡蘇祇縣舊置亮善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東南至巂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後陷夷獠

  周武帝復置屬嚴州開皇初改屬巂州唐書地理志自臺登城九十里至蘇祁縣又南八十里至巂

  州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禮州在路西北瀘沽水東所治曰籠麽城段氏裔孫阿宗內附復叛至元

  九年平之設千戸十五年改為禮州明統志禮州本漢蘇示縣在建昌衞北六十里洪武中改置禮

  州千戸所瀘沽廢縣在西昌縣北元史地理志禮州領瀘沽縣在州北昔羅落蠻所居至

  𫎇氏霸諸部以烏蠻酋守此城後漸盛自號曰落蘭部或稱羅落其裔蒲德遣其姪建蔕內附建蔕

  繼叛自為酋長並有諸部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五年改縣明統志在都司城北一百二十里本

  漢臺登縣地元置瀘沽縣明初因之後廢臺登廢縣在冕寕縣東漢置蕭齊廢後周復置

  唐咸通中沒於南詔漢書地理志越巂郡臺登注應劭曰今曰臺高蜀志臺高縣去越巂郡三百餘

  里元和志縣正南微西至巂州一百七十里周武帝重開越巂於舊理置唐書太和六年李德裕徙

  巂州治臺登以奪蠻險 按明統志謂元瀘沽縣即漢臺登誤瀘沽乃臺登縣地耳大筰廢

  縣在冕寕縣西漢置屬越巂部乃繩若二水合流處也華陽國志雲漢末省柏興廢縣

  今鹽源縣治元置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有柏興府昔摩沙夷所居漢為定筰縣唐立昆明縣天寶

  末沒於吐蕃後復屬南詔改香城郡元至元十年鹽井摩沙酋羅羅將𤡊鹿茹庫內附十四年立鹽

  井千戶十七年改為閏鹽州以𤡊鹿部為普樂州俱隸德平路二十七年併普樂閏鹽二州為閏鹽

  縣置柏興府閏鹽縣𠋣郭夷名為賀頭甸以縣境為鹽井故名明統志元於黒白鹽井置閏鹽縣及

  柏興府明洪武初因之後改柏興千戶所又改為鹽井衞在都司城西南三百里定筰廢

  縣在鹽源縣南漢置蜀志張嶷傳定筰臺登卑水三縣去郡三百餘里舊出鹽鐵及漆而夷徼久

  自固食嶷率所領奪取到定筰定筰率豪狼岑槃木王舅忿嶷自侵不自來詣嶷直往收致撻殺之

  重申恩信遂𫉬鹽鐵器用周贍華陽國志縣在越巂郡西渡瀘水賓剛徼白摩沙夷元和志昆明縣

  東北至巂州三百里本漢定筰縣後沒蠻夷周武帝立定筰鎮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

  明之地因以為名凡言笮者夷人於大江水上置籐橋謂之笮其定笮大笮皆是近水置笮橋處通

  鑑注昆明在西㸑西北有鹽池之利昌明廢縣在鹽源縣西南唐書地理志巂州昌明縣

  貞觀二十二年開松外蠻置牢州及松外尋聲林開三縣永徽三年州廢省三縣入昌明又南蠻傳

  貞觀中巂州都督劉伯英上疏鬆外諸蠻率暫附亟叛請擊之西洱河天竺道可通也居數𡻕太宗

  以梁建方發蜀十二州兵進討諭降者七十餘部遂久廢縣在鹽源縣西漢置屬越巂

  郡後漢因之晉改屬雲南郡後廢後漢書注遂久故縣在今靡州界舊唐書地理志戎州領羈縻靡

  州南接姚州武德七年置西豫州貞觀三年改為靡州領磨豫七部二縣名勝志漢遂久縣在金沙

  江之北古稱為白門言入白杲國之門也廢金縣在鹽源縣北元置明廢元史地理志柏興

  府領金縣在府北夷名利竇掲勒所居蠻因茄庫乃漢越巂郡北境與吐蕃接至元十五年立為金

  州後降為縣以縣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㑹無廢縣今㑹理州治漢置華陽國志㑹無縣

  路通寕州渡瀘得住狼縣故濮人邑也元和志㑹川縣北至巂州三百七十里本漢㑹無縣屬越巂

  郡蕭齊沒於蠻獠上元二年於其地置㑹川縣天寳初又於縣側立會同軍寰宇記唐移邛都縣於

  㑹川鎮城內安置以獠寇道路川原並㑹於此川故名元史地理志㑹川路在建昌南唐天寳末沒

  於南詔立㑹川都督府又號清寕郡至段氏仍為㑹川府元至元九年內附置㑹川路治武安州蠻

  稱龍泥城至元十四年立千戶十七年改為州明統志明初復立㑹川府領武安永昌麻龍等州後

  改為㑹川衞軍民指揮使司領迷易千戶所廢武安州 本朝因之雍正六年裁衞移州治於此舊

  志州治在衞南十里三絳廢縣在㑹理州東南漢置屬越巂郡後漢書郡國志作三縫華

  陽國志三絳亦曰小會無道通寕州渡瀘即蜻蛉縣水經注繩水又逕三絳縣西又逕復姑縣北對

  三絳縣淹水注之 按其地蓋在今州東南金沙江東岸卑水廢縣在㑹理州東北漢置

  屬越巂郡後漢晉宋因之齊廢漢書地理志注孟康曰卑音班華陽國志縣去郡三百里廢䦨

  縣在越巂廳北隋改置邛部縣華陽國志䦨縣故邛人邑治邛部城地接寒關今省宋書州郡志

  沈黎郡領䦨縣漢舊縣作䦨晉太康地誌無隋書地理志越巂郡邛部縣舊置邛部郡又有平樂郡

  開皇初並廢元和志邛部縣西南至巂州二百六十里本漢䦨縣地周武帝於邛部置縣仍以舊城

  為名屬邛部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巂州元史地理志建昌路領邛部州在路東北大渡河之南唐立

  邛部縣後沒於蠻至宋時封其酋為邛部王今其地夷稱為邛部川治烏弄城昔麽些蠻居之後仲

  由𫎇之裔奪其地元憲宗時內附中統五年立邛部川安撫使至元二十一年改為州明統志洪武

  中改邛部軍民州尋廢州改置越巂衞軍民指揮使司在部司城北二百八十里永樂初又分設邛

  部長官司於衞治東屬之舊志邛部舊州在衞北二十里羅羅斯廢司在西昌縣東元

  史地理志至元十二年設羅羅𫎇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土夷考其酋長散居大渡河西明洪武

  四年羅羅斯宣慰使安普卜之孫配率衆歸附授以土指揮使帶銜建昌衞不給符印置院於城東

  郭外里許昌州威龍普濟三長官司隸之所屬有四十八馬站部落為僰人猓玀白夷西番麽些狢

  𤡊韃靼面子漁人約九種諸種散居山谷間南及金沙北至大渡東抵烏𫎇西迄鹽井延袤殆千餘

  里西夷大酋此為稱首河西廢司在西昌縣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夷酋安吉茂投誠

  授宣慰司轄番民一千五百三戶所屬有囉慕芍菓咱堡沙溝四土目部落為熟夷猓玀西番三種

  熟夷西番賦性馴良惟猓玀刁頑不通漢語雍正六年改土歸流以宣慰司為土千總武侯

  城在西昌縣明統志在都司城南三十里瀘水東蜀漢諸葛武侯所築所謂五月渡瀘即此處又

  孟𫉬城在城東二里孟𫉬所築即武侯擒𫉬之地又善住城在城東南二十里新安城西

  昌縣南唐開元中置後廢咸通五年南詔冦巂州戍將顔慶復請築新安遏戎二城從之旋陷於南

  詔唐書地理志巂州有新安三阜沙野蘇祁保塞羅山西瀘蛇勇遏戎九城皆戍守要地 按唐㑹

  要西川節度使牛藂於蠻界築新安城以遏戎冦又有保塞城在縣之西南亦唐所置咸通五年西

  川奏保塞城使杜守連不從南詔帥衆詣黎州降即此諸葛城在冕寕縣東南元和志在

  臺登縣東南三里武侯南征至此築寕遠城在鹽源縣西唐書地理志巂州西南有昆明軍

  其西有寕逺軍㑹同城在㑹理州北元和志天寳初於㑹川縣側立㑹同軍唐書南詔傳閤

  羅鳳取巂州㑹同軍據清溪關 按名勝志謂即南詔㑹同府元永昌州也長利苑

  理州界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六年詔越巂置長利髙望始昌三苑皆馬苑也水經注㑹無縣東高山

  有天馬徑厥跡存焉馬日行千里民家馬牧之山或産駿駒言是天馬予

 ︹關隘︺石門關在西昌縣東五十里羅鎖關在西昌縣西南六十里瀘沽關

  在西昌縣北一百里瀘沽峽東舊有瀘沽巡檢久裁其南又有老君關至為危險太平關

  在西昌縣北一百二十里瀘沽水上有渡軍守之又水砦關在縣西北沙沱關在冕寕縣

  東七十里又羅漢關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亦名猓玀關本猓玀窟穴過關五里為灣村又八里有巡

  哨堡地稍平寛又十里至冕山關九盤關年冕寕縣東一百六十里關南接白石瀘沽老

  君等關皆稱險絶又有相嶺關在縣東一百九十里冕山關在冕寕縣東南冕山所北五里

  瀘沽河濱 本朝設縣丞駐此烏角關在冕寕縣南五十里又北山關在縣北二十里

  橋關在鹽源縣東八十里又古得關在縣西二百八十里瀘津關在㑹理州東南三十

  里為南蠻要路唐書地理志㑹川縣有瀘津關迷郎關在㑹理州南六十里一名迷水鎮

  松坪關在㑹理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近雲南境北去金沙江三十里土夷考衞西南三十里

  為箐山口又六十里為火燒腰驛又十五里為密郎關路通紅卜苴夷寨五十里為七墩堡路通黎

  溪夷砦又八十里為搭甲渡又四十里為松坪關永昌關在㑹理州西三十里或雲即故

  永昌州也大龍關在㑹理州西北六十里又甸沙關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與西昌縣接界

  舊志甸沙一名河沙自關東南二十里為麻些塘舊麽些夷之壘也又南十里為虎頭關又十里為

  虎頭堡俱威隆夷區又十里為周官嘴又十里為大龍關又十里為寒婆營此二十餘里間有路通

  麻龍仲村捲卜法果諸夷最為險要小相公嶺關在越巂廳南小相公嶺絶頂今名小

  哨又南十里為靖邊堡南通冕山營界三渡水外生番東通桐槽那沈喳等夷又炒米關在廳南

  三十海棠關在越巂廰北一百二十里關南十里為鎮西驛又十五里為清水堡東通

  戴通白石乾溝西抵竹麻洗馬姑等番又二十里為簝葉堡在峽內平地又十五里為梅子堡路通

  蠟梅得那補蝦蟆窩等處夷又二十里至利濟驛又十五里即青岡驛青岡關在越巂廳

  東北三十里北通滓兒姑南通廣洪漁洞諸砦又南十五里為通濟堡曬經關在越巂廳

  東北百里曬經山峯巒高峻置關其上東北七里為李子坪又東五里為火燒營又五里為鎮蠻堡

  亦名大樹堡在兩山峽口北臨大渡河與河北羊腦山相望為大小沖番往來之所又東十里曰臨

  河堡亦在河南岸河北有羊肆崖漢水口與此相對德昌所巡司在西昌縣南一百四

  十里即元德昌路明洪武二十五年改置千戶所屬建昌衞 本朝雍正初罷衞屬西昌縣乾隆二

  十六年改置阿所拉場巡司在鹽源縣西 本朝嘉慶二十二年増設苦竹

  壩巡司在㑹理州東 本朝雍正七年置又舊有搭甲渡巡司在州南三百里乾隆中裁

  迷易所巡司在㑹理州西北八十里元㑹川路地洪武十五年分置千戶所屬建昌

  衞二十七年改屬㑹川衞 本朝雍正初罷衞屬㑹理州乾隆二十六年改置龍溪鎮西

  昌縣四十里舊置巡司今裁又白水巡司在縣東南二百里麻刺巡司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打沖河

  巡司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瀘沽巡司在縣北廢瀘沽縣皆明置久裁清寇鎮在越巂廳

  西北元和志在邛部縣西北五十八里靖遠營在冕寕縣東地名乾縣為諸夷門戶 本

  雍正六年築城周三里有奇設遊擊駐防冕山營在冕寕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明初

  為冕山堡屬寕番衞正統七年改置冕山千戶所 本朝康熙中移治桐槽隘築城增設遊擊駐防

  雍正十三年改設都司懷遠營在冕寕縣屬西南沙壩 本朝設都司駐防瀘寕

  營在冕寕縣屬西南兒斯堡 本朝設守備駐防永定營在㑹理州東北地名披沙為涼

  山諸夷出入咽喉 本朝雍正六年設遊擊駐防十三年改設都司乾隆四十四年改設守備築城

  周二里有奇寕越營在越巂廳北一百二十裏海棠關明嘉靖中置鎮西千戶所屬越巂

  衞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改寕越營設守備駐此雍正六年増設都司修築土城周百丈木托

  汛在西昌縣東木托山下為涼山諸夷出入要路舊設千總戍守 本朝雍正六年移建昌鎮中

  營守備駐此築城周二里有奇今改為汛𤍠水汛在西昌縣西北𤍠水旁為大小涼山諸夷

  出入要路 本朝雍正八年築城周二里餘移建昌鎮右營遊擊駐此今改為汛設都司分駐

  香汛在越巂廳北地名柏香坪為普雄諸番出入之路 本朝雍正六年設都司駐防築城周

  二里今改為汛禮州所在西昌縣北縣丞駐此鹽中所在鹽源縣西一百四十里

  唐為沙野地元為瀘州地明洪武中置打沖河中左千戶所屬鹽井衞 本朝雍正初罷衞屬寕逺

  府有縣丞駐此松林土千戶在冕寕縣東南瀘沽河南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土酋王

  德洽歸附授土千戶又相近有料林坪土百戸楊氏野豬塘土百戶張氏白石村土百戶杉氏前後

  山土百戶羅氏六翁土百戶都氏老鴉漩土百戶汪氏俱同時歸附屬寕越營管轄又有濫田壩沈

  喳土百戶覺氏亦同時歸附屬越巂營阿得橋土百戶在冕寕縣東南 本朝康

  熙四十九年土酋遮遮歸附授土百戶又相近有白路土百戶申氏虛郎土百戸沈氏酥州土千戶

  姜氏苗出土百戶熱氏大村土百戶馬氏糯白瓦土百戶李氏窩卜土百戶伍氏迤東大鹽井土百

  戶呷氏熱即瓦土百戶金氏中村土百戶馬氏架州土百戶李氏三大枝土百戸印氏河西土百戶

  楊氏俱同時歸附屬冕山營古柏樹土千戶在鹽源縣打沖河旁 本朝康熙四

  十九年土酋郎氏歸附授土千戶又相近有中左二所土千戶喇氏右所土千戶八氏前所土百戶

   阿氏後所土百戶白氏俱同時歸附屬會鹽營黎溪舟土千戶在會理州 本朝康

   熙四十九年土酋自必仁歸附授土千戶又相近有迷易土千戶安氏㑹理村土千戸祿氏者保土

   百戶祿氏普隆土百戸沙氏紅卜苴土百戶刁氏苦竹壩土百戸祿氏通安州土百戸祿氏俱同時

   歸附屬㑹川營又披砂土千戶祿氏亦同時歸附屬永定營煖帶密土千戶

   巂廳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土酋嶺氏歸附授土千戶又有煖帶田壩土千戶嶺氏同時歸附俱屬

   寕越金川堡在西昌縣東南二百四十里又紙房堡在縣西三十五里自瀘州堡十里

   為紙房堡又西十五里為鹽源縣之沙平驛在瀘河西岸又鎮夷堡在縣北一百五里瑤山

   堡在西昌縣南十里自禮州所行四十里厯安平北哨青山理經四堡達府治定番堡

   在冕寕縣西明萬厯十五年置按土夷考寕逺東南東北諸夷頗馴惟西去月落三渡水水妙竹等

   一十九寨恃其險隘常引水外生番入冦自堡設而稍斂跡雲七兒堡在冕寕縣舊設土司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歸附雍正五年改設土目所屬夷人戶口一百八戸賦性馴良耕種為生

  箐口堡在鹽源縣東十里又北十里為高山堡又十里為涼山堡又十里為鴛鴦堡又十里

  為新添堡又十里為馬蝗堡又十里為土工堡又十里即雙橋關也杭州堡在鹽源縣東北

  雙橋關又五里為平川驛又十里為紹興堡又十里為祿馬堡又德力堡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通

  祿馬祿曹諸夷又東十里為沙平堡通麻科七材牙礦諸夷又二十里亦曰高山堡接西昌縣界通

  馬者馬羅諸夷姜州堡在㑹理州東南九十里即廢姜州也鎮雄堡在越巂廳西南

  路通普雄兩河口等處又十五里為通相堡又十五里為長老坪西通羊圈托烏東通黒骨頭骨普

  雄諸大樹堡在越巂廳北二百六十里經厯駐此白馬堡在越巂廳東北一百

  九十里東去曬經十里為玀鐵口諸番市易處西十里至河南驛又八里至八里堡路通八柏橋

  普馬等寨又西十里至平夷堡在高山峽內路通筍坑紅水黒麻等處又二十里至古隘堡路通那

  厯洗馬姑乃易集戶水八相等寨瀘川驛在西昌縣東南五里又阿用驛在縣東南二百

  里祿馬驛在縣南一百里龍溪驛在縣北八十里瀘沽驛在縣北一百八十里皆久裁蘇州

  驛在冕寕縣南又有龍溪驛在縣東舊皆置馬驛今裁鹽井驛在鹽源縣東又平川驛在

  縣東一百里河口驛在縣東一百六十里沙河驛在縣東二百二十里亦曰沙平驛皆久裁

  川驛在㑹理州治北又腰驛在州南七十里黎溪驛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大龍驛在州西北

  六十里巴松驛在州西北一百里皆久裁龍泉驛在越巂廳南十五里又利濟驛在廳北三

  十里鎮西驛在廳北二百二十里河南驛在廳北二百八十里皆久裁

 ︹津梁︺大渡河津在越巂廳北二百五十里祿馬橋在西昌縣東南八十里

  遠橋在西昌縣南三十里又南門橋在縣南門外海門橋在縣南十里安遠橋西

  昌縣西一里瀘川橋在西昌縣西十里龍溪橋在西昌縣北龍溪驛前又有龍

  溪索橋在縣東四百里爲東出雲南昭通府之道冕山橋在冕寕縣東 百二十里

  仁橋在鹽源縣東五里鎮安橋在㑹理州北三十里梅子嶺橋在越巂廳

  南五十里又太平橋在廳北一百七十裏白馬橋在廳北一百八十里

 ︹陵墓︺︹明︺宋儉墓在西昌縣東二十里劉瓚墓在㑹理州東五里東山高翀

  墓在㑹理州西五里西山

 ︹寺觀︺景淨寺在府治西北宋咸平中建光福寺在西昌縣南十里唐天祐中建舊名

  瀘山寺明正統中改名圓通寺在冕寕縣東華嚴寺在鹽源縣治東明永樂初

  東山寺在㑹理州東山明建聖夀寺在越巂廳南門外正統十四年

  清觀在府治南門外元至正中建真武觀在越巂廳城南明景泰中建

 ︹名宦︺︹晉︺司馬玫明帝初李雄將李驤任回寇臺登將軍司馬玫死之︹隋︺梁毗

  人開皇中出為西寕州刺史先是蠻夷酋長皆服金冠以金多者為豪儁由此遞相陵奪每㝷干戈

  邊境無虛𡻕毗患之後因諸酋長相率以金遺毗於是置金座側哭而謂之曰此物饑不可食寒不

  可衣汝等以此相滅不可勝數今將此來欲殺我𫆀一無所納蠻夷感悟遂不相攻擊周法

  尚安城人仁夀中巂州烏蠻陷州城詔法尚討之軍將至賊棄州城散走山谷捕不能得乃偽班

  師軍再舍潛覘知其首領盡歸柵聚飲相賀法尚選步𮪍數千人襲擊破之𫉬其渠帥數十人︹唐︺

  韋仁夀萬年人武德初擢巂州都督府長史南寕州納款朝廷𡻕遣使撫接至率貪沓邊人

  苦之多叛去帝素聞仁夀冶理詔檢校南寕州都督𭔃治越巂詔𡻕一按行慰勞仁夀巡行洱河開

  地數千里置七州十五縣酋豪皆求賓見即授以牧宰威令簡嚴人人安悅將還酋長泣曰天子藉

  公鎮撫奈何欲去我仁夀以池壁未立為解諸酋即相率築城起𪠘甫旬畧具仁夀乃告以實夷夏

  父老悲啼祖行遣子弟隨貢方物裴懷古夀春人長夀中轉監察御史時姚巂蠻酋叛詔

  懷古往招輯之懷古申明賞罰賊徒歸附者日以千數乃俘其魁首處其居人而還蠻立碑頌德

  曹高任德宗時巂州刺史貞元十二年吐蕃寇州高任敗之明年五月復於劒山馬嶺三處

  開路分軍下營進逼臺登城高任率將士並東蠻子弟合勢接戰自朝至午大破之生擒大籠官七

  ︹元︺譚資榮德興懷來人世祖時西南夷羅羅斯內附帝以資榮文武兼資可使鎮撫

  新國以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至境諭之曰皇元一視同仁不間逺近特置大帥安集招懷

  非利徴求於汝也夷人大悅︹明︺魯毅蘄水人平番衞指揮僉事洪武中伊嚕特穆爾來攻

  毅率精𮪍出西門擊之賊衆大集毅且戰且卻復入城拒守賊圍城毅乘間遣壯士王旱突入賊營

  斫賊賊驚遁張顯建昌衞指揮洪武時伊嚕特穆爾反顯與蘇州衞官軍禦冦有守城功

  詹英㑹川衞訓導王驥三征麓川老師費財以一隅騷動天下英抗疏劾之言驥等多役民夫

  舁綵繒散諸土司以邀利師行無紀十五萬人一日起行互相蹂踐跋涉山谷自縊者多抵金沙江

  不敢渡既渡不敢攻攻而失都指揮路宣等俟賊解多捕魚戸為俘以地分木邦緬甸掩敗為功奏

  下王振左右之得不問而命英從驥軍自効英不出張固新喻人景泰𥘉以大理右少卿鎮守

  建昌有政績周光鎬潮陽人副使監軍駐越巂制兵恤民建學造士人立碑紀績

  華祖長汀人鹽井司大使明末張獻忠陷蜀罵賊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本朝︺姚開先淳化人官鹽井衞經厯吳三桂入蜀開先不屈自縊死常珍榆林衞人

  官㑹州營中軍守備撫輯有方漢夷悅服康熙二十七年阿所作亂珍率兵力戰死之羅國

  珠攸縣人雍正八年知㑹理州操履刻苦愛民如子蒞任十六載卓有治績夏詔新

  人雍正間知㑹理州精明強幹教養有方吏畏民懷獄衰盜息州之稱賢牧者必首推羅夏雲

  守鹿閩縣人乾隆三十三年官越巂廳通判始教民樹桑飼蠶耕種雜糧之法漢夷胥利賴焉

  程蔭桂浙江人乾隆三十四年官越巂廳通判廉而有恩時方荒旱捐俸於鄰邑採糴賑濟

  活飢民無算

 ︹人物︺︹明︺蔣建昌人爲衞總旗正統間領軍巡視永鎮堡至白石坎遇番兵起忠追至牛山

  與番對敵志氣益勵中流矢死胡澄建昌人爲衞百戶宏治間守備普安普堡番人攻圍澄督

  兵出戰追賊至葫蘆嶮嘴自午至酉力戰不屈中流矢而卒宋伯鳳越巂人萬厯中知臨

  武縣性介潔不可干以私邑之禾倉堡舊有戍守而盜益滋伯鳳察其情立保甲法嚴斥堠革徒夫

  盜由是戢吳紹伯㑹川貢生性友愛好周卹天啟間𡻕大饑出穀五百石賑之自處空乏反

  𭔃食於其兄選南部教職辭不就高明西昌人以明經知長沙縣有治聲丁艱歸值流賊入

  建昌明督鄉勇拒於集家屯賊勢張不能支泣歎曰我受朝廷祿豈可從賊乎遂舉室自焚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丁運選建昌人建昌行都司指揮使崇禎末獻賊破成

  都奉檄赴援與馬京等破賊於龍觀山復雅州苦戰三載陣亡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烈愍 按運通志作應

 ︹本朝︺王左西昌庠生與弟右甚友愛嘗為讎所陷坐法當死兄弟爭自承獄不能具右曰兄列

  膠庠身不可辱且無嗣右既抱子矣死亦⿰目𡨋目官乃舍左左慷慨尚義設樟木箐義渡創修安逺大

  橋捐榖入常平倉人至今稱之楊澤厚㑹理人康熙丁酉武舉從征冕山蠻烏𫎇猓積功至

  游擊又平黔苗升泰寕協副將隨征瞻對大帥以土目班滾業經焚死奏捷澤厚獨以班滾死未確

  恐匿他所不肯附和後班滾果附金川叛澤厚少好學為諸生多謀畧所至輒有聲買國良

  西昌人以守備署普安營叅將乾隆十二年從征金川攻克色底碉明年進攻昔嶺所向克捷乘勝

  攻左溝陣亡卹廕如例又同縣守備王呈瑞於三十二年緬甸陣亡千總黨繼成把總陳玉龍喻萬

  成外委鄭九品於三十七年金川陣亡守備王興邦千總魏以賢把總買國材於三十八年金川陣

  亡守備陳明德千總劉千外委任朝聘楊得榮於四十年金川陣亡都司魏王龍於五十七年廓爾

  𡺀陣亡守備祁麟於六十年黔楚陣亡卹廕各如例馬國漢冕寕人官外委乾隆十三年

  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又同縣千總魯清原把總劉昆龍於三十七年金川陣亡卹廕各如例

  懷仁㑹理人官維州協副將乾隆六十年從𠞰黔楚苗匪陣亡卹廕如例周元儒

  人官外委乾隆三十二年從征緬甸陣亡同縣外委陳倫於三十九年金川陣亡卹廕各如例

  俊西昌人嘉慶元年以千總隨征湖北邪匪積功擢冕山營都司二年十二月進攻朱里寨先登

  戰歿加等卹廕又同縣外委劉升汪奉彩張文倫胡得貴劉珩李紹文馬志把總馬得元屈澄志俱

  是年陣亡卹廕各如例王宗佑西昌人以廕厯守備乾隆六十年從𠞰黔楚逆苗洊擢貴

  州思南營遊擊嘉慶三年從𠞰川省教匪屢挫賊鋒破之於鳳凰山蘭芽場向家坪諸處賊退守安

  樂坪宗佑奮勇奪隘歿於陣卹廕如例又同縣把總邢光周陳紹先陳綸馬漢章李華胡朝卿外委

  劉殿勲王祥元楊連奎俱從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王相龍冕寕人官甘肅大馬營遊

  嘉慶元年調征興安府邪匪定議先除漢江迤北之賊以殺其𫝑遂由小米雞進攻屢破後河板

  橋諸賊卡奮力追擊於巴州陣亡卹廕如例張時華冕寕人官千總嘉慶二年從𠞰教匪

  陣亡卹廕如例又同縣把總劉朝品彭國仕外委沈卓俱從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陳裕

  後鹽源人嘉慶初與同縣千總馬定衡從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高守謙越巂人官

  千總嘉慶八年從𠞰教匪昏夜捕賊躡險墜崖死卹廕如例又同邑千總趙祥是年追賊至劒州江

  口落水死把總張得貴十三年出師峩邊受傷陣亡卹廕各如例

 ︹流寓︺︹唐︺王珪郿人為太子中允建成與秦王有隙帝責珪不能輔導流巂州太宗召為諫議

  大夫累遷侍中薛元超汾陰人高宗時坐與上官儀文章款密流巂州上元初赦還

  行芳紀王慎孫武后永昌時與兄行逺黜巂州六道使至行逺先就戮行芳㓜當赦抱持請代

  遂與俱死西南人稱𡨚悌雲胡元範義陽人介亷有才武后時為鳳閣侍郎明裴炎不反

  流死巂州吳保安魏州人睿宗時姚舊蠻叛拜李䝉姚州都督宰相郭元振弟子仲翔為𫎇

  判官保安時罷方義尉未得調仲翔薦之𫎇表掌書記保安後往𫎇己深入與蠻戰歿仲翔被俘蠻

  責贖千縑㑹元振物故保安無資留巂州十年得繒七百妻子客遂州往求保安道困不能進都督

  楊居安詢知狀資以行至引保安與語曰子棄家急朋友之患至是乎乃助之贖仲翔以歸

 ︹列女︺︹明︺姚敬妻陶氏建昌人年十九守節撫遺腹子成立同衞程雲妻陶氏陳奇藴

  妻鄧氏鄧應學妻余氏貞女王氏均以節旌王自敏妻周氏湯謂妻唐

  氏俱越巂人自敏衞指揮謂庠生兩家姻婭也流賊陷城周與唐相謂曰等死耳不可辱於賊闔

  室自焚同衞張光裕聘妻王氏吳獻才聘妻俞氏唐純智聘妻宋氏吳鳴臯聘妻唐氏同時赴火死

 ︹本朝︺步之俊妾盧氏冕寕人之俊早卒妻陳氏守節以終順治已丑流賊攻城盧與

  子中行妻周氏避兵於普咱渡村爲賊所𫉬驅至長河間同赴水死張正元聘妻李

  氏名玉靖西昌人將婚而夫亡女欲往服喪父母難之女斷髪𠢐面示不奪乃之張家事舅姑以

  劉之琦妻彭氏㑹理人夫亡守節孝事翁姑雍正年間 旌張國紀

  妻余氏㑹理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張玉妻沈氏劉之琦妻彭氏均乾隆年間 旌

  九疇妻王氏㑹理人幼年許字及笄其父以九疇貧欲悔盟氏以死自誓仍歸彭年二

  十七而寡苦節全貞撫三子成立王廷舉女越巂人父早亡事母至孝母病刲股療之

  竟瘳逾年母乃卒單宗秀妻陶氏西昌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熊飛羆妻王氏謝

  廷選妻栁氏均嘉慶年間 旌步中和妻陸氏冕寕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陸歡妻

  王氏莊富妻步氏鄧余氏陳王氏步盧氏步周氏步陳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成彩女

  㑹理人名桂姑守正捐軀同州烈婦秦張氏周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產︺銀㑹理州出明時嘗置銀場冕寕縣出漢書地理志邛都南山出銅華陽國志㑹無縣

  天馬河中有銅胎明統志平番衞出白銅鹽源縣出後漢書郡國志㑹無縣出元和志臺登縣

  出明統志鹽井衞出鹽源縣出漢書地理志定筰縣出明統志㑹川衞出漢書地理志會

  無縣東山出碧蜀都賦注碧石生越巂郡㑹無縣可作箭鏃空青越巂廳山石中出

  朽木越巂廳海棠堡出土人以爲燈心既燼不灰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顔以燠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雅州府在四川省治西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二千三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東至

  嘉定府洪雅縣界四十里西至西藏二千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寕遠府越巂廳界三百十里北至邛

  州蒲江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嘉定府峩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喇土司夷地界一千四十里

  東北至蒲江縣界一百里西北至番界一千二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二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置青衣縣屬蜀郡天漢

  四年分置蜀郡西部後漢延光元年改置屬國都

  尉三國漢章武元年置漢嘉郡晉初因之永嘉後

  廢元和志李膺記自李雄竊據蕪廢將二十紀夷獠居之 按宋書州郡志又雲漢嘉郡江左省

  為縣屬晉原郡齊志同葢僑置於今崇慶州界非故地也西魏廢帝二年置䝉

  山郡隋開皇初郡廢仁夀四年置雅州元和志以州境雅安

  山為大業三年改州為臨邛郡唐武德元年復為

  雅州開元三年置都督府初督覊縻十九州天寶以後多至五十七州皆

  生獠生羌但有州名而無縣屬天寶元年改盧山郡乾元元年

  曰雅州屬劒南道五代屬蜀置永平軍節度使

  宋仍曰雅州盧山郡領羈縻州四十四屬成都府路元

  初曰雅州屬嘉定路至元中改屬吐蕃宣慰司明

  洪武初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七年升府屬四川省領州一縣五

  同知分轄地一土司三十六

  雅安縣附郭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嘉定府洪雅縣界四十里西至天全州界

  五十里南至榮經縣界六十里北至蘆山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嘉定府峨眉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榮

  經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名山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蘆山縣界五十里漢置青衣縣屬蜀郡後漢延

  光初為屬國都尉治陽嘉初更名漢嘉晉初因之永嘉後廢西魏廢帝二年置始陽縣為𫎇山郡治

  開皇十三年改曰䝉山大業三年又改曰嚴道為臨邛郡治唐為雅州治宋元因之明洪武初省

  縣入州 本朝雍正七年置雅安縣為雅州府治名山縣在府東北四十里東西距八十

  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邛州蒲江縣界七十里西至雅安縣界十五里南至雅安縣界二十里北

  至卭州界六十里東南至眉州丹稜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雅安縣界十五里東北至卭州界六十里

  西北至蘆山縣界六十里漢青衣縣地西魏置𫎇山縣屬𫎇山郡隋開皇十三年改曰名山屬邛州

   仁夀四年改屬雅州尋屬臨邛郡唐仍屬雅州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十三年復置 本朝因之

   榮經縣在府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雅安縣界三十里西至清溪

   縣界八十里南至清溪縣界六十里北至天全州界四十里東南山箐不通路西南至清溪縣界三

   十里東北至雅安縣界三十里西北 至天全州界四十里秦置嚴道縣漢屬蜀郡後漢屬屬國都尉三

   國漢及晉屬漢嘉郡永嘉後廢隋為嚴道縣地唐武德三年改置榮經縣屬雅州宋及元初因之後

   省入嚴道縣明洪武十三年復置仍屬雅州 本朝因之蘆山縣在府西北一百里東西距

   十二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名山縣界十里西至天全州界二里南至雅安縣界五十里北至天全

   州界二十里東南至雅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天全州界十里東北至名山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天

   全州界二十里漢青衣縣地西魏為始陽縣地隋仁壽三年分置盧山縣屬臨邛郡唐宋俱屬雅州

   元初因之後省入嚴道縣洪武初復置蘆山縣屬雅州 本朝因之天全州在府西少北一

   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蘆山縣界二十里西至打箭鑪明正土司

   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榮經縣界三十里北至邛州大邑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雅安縣界八十里

   西南至清溪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卭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韓胡土司界一百十里古西夷

   徙都地漢置徙縣屬蜀郡後漢屬屬國都尉晉曰徙陽屬漢嘉郡永嘉後廢唐置始陽鎮元置碉門

   宣撫司後改六番招討司又分置天全招討司明洪武初合為天全六番招討司屬四川都司 本

   朝初因之雍正八年改置天全州治碉門城屬雅州府清溪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

   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山路陡峻不通西至伏龍寺番界一百里南至寕逺府越巂廳

   界七十里北至榮經縣界九十里東南至越巂廳界七十里西南至番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榮經

   縣界九十里西北至番界一百五十里古西夷筰都侯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夷以筰都為沈黎

   郡兼置旄牛縣天漢四年省郡以縣屬蜀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三國漢屬漢嘉

  郡晉初因之永嘉後李雄據蜀復置沈黎郡永和中蜀平郡廢劉宋復置沈黎郡蕭齊曰沈黎獠郡

  天和三年開越巂置黎州尋廢隋開皇中置沈黎縣仁夀末兼置登州大業初州廢分置漢源縣

  以縣屬臨邛郡後沈黎縣亦廢唐武德元年於漢源縣置登州九年州廢還屬雅州貞觀二年以縣

  屬巂州永徽五年還屬雅州大足元年以縣置黎神龍三年州廢開元三年復置天寶初改洪源

  郡乾元初復曰黎州領羈縻五十五州屬劒南道五代屬蜀宋曰黎州漢源郡仍領羈縻五十四州

  屬成都府路元曰黎州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八年以州治漢源縣省入改為黎州長官司十一年

  升黎州安撫司屬四川布政使司萬厯二十四年降為千戸所直隸四川都司 本朝改曰黎大所

  雍正八年改置清溪縣屬雅州府打箭鑪廳在府西五百九十里東西距六百四十里

  南北距八百三十里東至瀘定橋冷邊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瞻對司界五百二十里南至鴉龍江裏

  塘界二百八十里北至懋功屯界五百五十里東南至寕遠府冕寕縣界五百里西南至喇滾土司

  界四百八十里東北至懋功屯界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番界八十里漢蜀郡旄牛徙二縣徼外地唐

  為黎雅二州邊外地五代孟蜀時置長河西魚通寕遠三安撫司宋因之隸雅州元屬吐蕃等處宣

  慰司明永樂初合為長河西魚通寕遠宣慰司𨽻雅州 本朝康熙初歸附三十九年以西番昌側

  集烈等侵擾討平其地設官兵戍守遣監督一員以榷茶稅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治此隸雅州

  董卜韓胡宣慰司在天全州西北明置 本朝康熙元年土酋堅參喃喀歸

  附仍授原職明正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在打箭鑪明置 本

  康熙五年土酋丹怎札克巴歸附仍授原職轄咱哩土千戸及木噶等四十八土百戶沈邊

  長官司在清溪縣西北明置土千戸 本朝順治九年土酋余期拔歸附康熙五十一年

  長官冷邊長官司在天全州西南 本朝順治九年土酋阿撒癿歸附康熙六十

  年授革什咱安撫司在打箭鑪北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土酋魏珠布䇿淩歸

   附授巴底宣慰司在打箭鑪東北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土酋綽布木凌歸附授

   安撫司住牧巴旺其子旺查爾分防巴底乾隆三十九年從征金川有功授巴底宣慰司 按巴底

   一名布拉克底巴旺宣慰司在打箭鑪東北其先與巴底分駐亦乾隆三十九年授宣

   喇滾安撫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康熙四十年土酋側汪交及革松結歸附授職

   有正副二司霍耳竹窩安撫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索諾木

   袞卜歸附授職轄瓦述窩達土千戸及瓦述更平東撒土百戶霍耳章谷安撫司

   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酋羅卜䇿旺歸附授職轄土百戸四納林沖長官

   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諾爾布歸附授職瓦述色他長官司

   在打箭鑪西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那木卡䇿淩歸附授職瓦述更平長官司

   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噶爾藏䇿淩歸附授職瓦述餘科安撫司

   在打箭鑪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沙克嘉諾爾布歸附授職霍耳孔撒安撫司

   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麻蘇爾特親歸附授職轄土百戶二霍耳甘孜

   麻書安撫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酋那木卡索諾本歸附授職轄土百

   德爾格忒宣慰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丹巴䇿凌歸附授

   安撫司十一年改宣慰司轄土百戶六霍耳白利長官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

   雍正六年土酋隆溥特查什歸附授職霍耳咱安撫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

   正六年土酋阿克旺錯爾恥木歸附授職轄土百戸二霍耳東科長官司

   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酋喇嘛達罕格帑歸附授職春科安撫司在打箭鑪

   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酋袞卜旺扎爾歸附授職春科副安撫司住牧在正土司

   界內 本朝雍正六年歸附授職春科高日長官司在打箭鑪西北住牧在春

  科土司界內 本朝雍正六年歸附授職上瞻對茹長官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

  雍正六年歸附授職𫎇葛結長官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達木袞

  布歸附授職林蔥安撫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袞卜林親歸附授

  上納奪安撫司在打箭鑪西北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索諾木旺扎爾歸附授

  職轄土千百戸四下瞻對安撫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䇿凌袞⺊

  歸附授職轄土百戸二裏塘宣撫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土酋江擺

  歸附授職裏塘副宣撫司住牧與正土司同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土酋康卻江錯

  歸附雍正七年授職瓦述毛了長官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雍正七年土酋索郎

  羅布歸附授職瓦𫐠崇喜長官司在打箭鑪西 夲朝雍正七年土酋杜納台吉

  歸附授職瓦述曲登長官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雍正七年土酋康珠歸附授職

  瓦述嘓隴長官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嘉慶十二年土酋多金工布歸附授職以

  上四長官司均屬裏塘又有瓦述毛了土百戸雍正七年授職毛述麻里土百戶嘉慶十二年土酋

  烏金七力歸附授職亦屬裏塘巴塘宣撫司在打箭鑪西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土酋

  羅布阿旺歸附授職轄土百戶七巴塘副宣撫司住牧與正土司同 本朝康熙

  五十八年土酋札什彭錯歸附授職正副土司均以頭人揀補不世襲

 ︹形勢︺抵接沈𥠖控帶夷落雅安志序左據蔡山右依𫎇頂

  邛編關記西通碉門東出蒲江道路西蜀襟帶南詔咽

  喉舊州羌水環其前濆江繞其後宋張旦遷記連山接

  野鳥路沿空通西藏西海之要區

 ︹風俗︺山多田少地瘠耕勞俗樸訟稀男勤本業婦不

  外飾舊州民不知爭言蹇氣厲名山民質淳厚知

  禮節從教化榮經地處極邊俗混夷漢舊黎州志羌蠻

  雜居四方茶貨所聚

 ︹城池︺雅州府城周五里池深一丈廣八尺明洪武中建舊門四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

  西北隅増設一門嘉慶六年重修 雅安縣附郭名山縣城周四里七分門四明正統

  中築 本朝康熙三年甃石雍正元年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榮經縣城周三里門四明

  成化中建 本朝乾隆五十一年修嘉慶四年重修蘆山縣城周五里外環以池蜀漢姜

  維築土城周二里明成化中坧建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天全州城周三里八分門

  五明洪武中築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甃石清溪縣城周九里七分門四明初因唐故

  址甃石 本朝乾隆十一年修五十一年重修打箭鑪城周一百四十五丈門五𠋣山甃

  石 本朝雍正八年建

 ︹學校︺雅州府學在府治西明初建於城北 本朝康熙五年建於城南尋遷建今所三十

  五年修六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雅安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嘉慶三年建入學

  額數十二名名山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中建正統中遷縣東門外嘉靖中復置舊址

   本朝康熙四十年修乾隆元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榮經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初

  建於縣南萬厯三十二年改建於小坪山尋移縣東 本朝康熙七年仍遷小坪山舊址三十三年

  復遷今所乾隆元年修入學額數八名蘆山縣學在縣治東明永樂中建 本朝康熙

  初修入學額數八名天全州學在州治西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入學額數八名

  溪縣學在縣治後 本朝雍正八年建於北門嘉慶四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六名

  材書院在府城內月心山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建嘉慶十七年仰山書院

  在名山縣東門外 本朝嘉慶十一年建十五年修戴匡書院在榮經縣治東舊為啟修

  書院 本朝乾隆九年建於城西四十九年遷今所嘉慶七年改今名和川書院

  全州北門外 夲朝乾隆初建於禁門關五十一年遷今所文明書院在蘆山縣城內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建崇文書院在清溪縣東二十五里漢源鎮 本朝乾隆二十七

  

 ︹戶口︺原額人丁五千二百八十一今滋生男婦共八十五萬七千四十四名口計十五萬四千六百

  四十三戶

 ︹田賦︺田地三千七百九十六頃七十四畝七分有奇又明正土司雜糧折徴銀二百五十一兩七分

  冷邊土司籽糧折徴銀一兩二錢三分五釐董卜土司籽糧折徵銀五十兩及打箭鑪徴收各土司

  雜糧共額徴地丁正雜銀一萬七千七百九十四兩六錢一分又松坪猓夷下地七十六頃七十畝

  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六十九兩三分六釐三毫

 ︹山川︺周公山在雅安縣東寰宇記在嚴道縣東南山勢屹然上有龍穴常多隂雲耆老傳雲

  昔諸葛亮征南於此夢見周公遂為立廟因名按方輿勝覽引葉少藴解禹貢蔡𫎇旅平謂蔡在

  嚴道即此山也明統志遂書曰蔡山在州東五里又有地名旅平在州東十里夏禹治水功成旅𥙊

  於此今俗呼為落平禹貢旅平是也古無此説恐不足據嚴道山在雅安縣南寰宇記在嚴

  道縣南五里夲名鹿角山唐天寶六年勅改為嚴道山對崖山在雅安縣南俗名對岩

  牛賽山在雅安縣南玉寶山在雅安縣南十五里懸空山在雅安縣南二

  十里有二石奇峭可愛䝉山在雅安名山蘆山三縣界書禹貢蔡𫎇旅平孔安國傳蔡𫎇二

  山名漢書地理志青衣有禹貢𫎇山南齊書劉悛傳䝉山近青衣水南去南安二百里元和志山在

  嚴道縣南十里每𡻕貢茶為蜀之最寰宇記𫎇山在名山縣西七十里北連羅繩山南接嚴道縣山

   頂受全陽氣其茶芳香茶譜雲山有五嶺有茶園中頂曰上清峯所謂𫎇頂茶也又始陽山在蘆山

   縣東七里本名𫎇山唐天寳六年勅改爲始陽山高八里束道控川厯嚴道縣橫互入卭州火井縣

   界明統志𫎇山在名山縣西十五里又始陽山在蘆山縣東十里俗呼爲羅繩山 按䝉山跨雅安

   名山蘆山及卭州之境寰宇記雖隨地異名厯厯可考明統志以𫎇山始陽截然分見非是

   安山在雅安縣西元和志雅州因州有雅安山爲名方輿勝覽州治在山麓翠屏山

   在雅安縣西二十里山峯環列如屏七盤山在雅安縣北十里鳳凰山在雅安縣

   北三十里一名飛鳳山峯巒起伏狀如飛鳳金鳳山在雅安縣北連互十里形𩔖鳯翥

   官帽山在雅安縣北上有飛仙關關以內屬雅安關以外屬蘆山月心山在名山縣

   城內北隅形如半月範文愷碑記舊名竹箭坪以上有羅漢寺俗呼爲羅漢山大幕山

   山縣東四十里寰宇記南接河羅戍北入邛州高七十里上聳天際靈怪錯雜白馬山

   山縣東一名白馬寨五花山在名山縣東南三十五里相傳漢諸葛亮征孟𫉬於此立營五

   壘若蓮花韓山在名山縣東南三十五里峭石四壁萬木參差一線鳥道通連邛崍觀坪

   山在名山縣南縣治之案山宋時建梓潼觀故名有紫府飛霞洞記小坪山在名山縣

   南十香鑪山在名山縣南十里其狀屹峙樹鎖雲煙為縣之勝境高峯山

   山縣南二十里高二十四盤總岡山在名山縣南四十里東西延亙數百里西連雅安東

   抵蒲江南接嘉眉又有𮞉龍山峭壁奇峯瀑布似飛龍炎夏山色如秋為縣人避暑之所佛鼻

   山在名山縣南一百里峯巒秀異與峩眉瓦屋接彩聯輝看燈山在名山縣南巍峩聳

   秀峙立空青唐咸通中鐫像巖石曰大佛巖中峯山在名山縣南來龍百里獨出一峯左

   降右伏前迎後應乃神之所司鐵山在名山縣南雲臺山在名山縣南梨山

   在名山縣西三里遍山野梨花時極盛門坎山在名山縣西三里一石數丈似檻故名

  羅繩山寰宇記在名山縣西五里從𫎇山西入蘆山縣又北接邛州火井縣界聖燈

  山在名山縣西羅繩山智矩寺前橫巖山在名山縣西十里勢如丹鳳遍山皆赤

  山在名山縣西北十里元和志縣因山為名寰宇記雞棟山在縣西南地誌雲蜀有雞鳴山俗傳

  雲金雞鳴天下太平即古之名山舊志今有金雞山在州北二十里俗傳有金雞鳴於此與名山接

  界上有關即雞棟山也蓮花山在名山縣北十五里山有五峯聳立如蓮花隴西

  山在名山縣北元和志在百丈縣西北三十里百丈山在名山縣東北舊唐書地理志

  百丈縣有百丈山元和志百丈縣東有百丈穴故以為名方輿勝覽百丈山去本縣十五里明統志

  百丈山在名山縣東北六十里上有穴圓百尺深百丈因名泉池山在名山縣東北寰宇

  記在百丈縣東四十里四面懸絶上有泉池因名棲霞山在名山縣東北四十里上有棲

  黃龍山在名山縣西化城山在名山縣西石城山在名山縣北一

  名石城寨四面峭壁循一石徑而上如陟雲霄長腰山在名山縣北一名黃土山右峙蔡嶺

  左開𫎇頂曲江前環高峯後曡巍然特出蔚然深秀花溪山在名山縣北竹徑茶畦清溪翠

  篠幽境可居尖山在榮經縣東三里一峯尖秀如筆特異衆山孟山在榮經縣東十

  里方輿勝覽前臨大江曰七縱渡即孔明擒孟𫉬之地明統志山在縣東二十里自由山

  在榮經縣東二十里寰宇記高三十里旁亙黎州下接嚴道界厯長濆嶺雞心山南北相連二百餘

  瓦屋山在榮經縣東南方輿勝覽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形如瓦屋上有念佛鳥婆羅花

  舊志山在縣南九十里多靈異上有雷洞經水出此馬耳山在榮經縣東南五十里雙峯雄

  樓臺山在榮經縣東南五十里俗呼樓子崖壁立頂平與雅安交界下改山

  在榮經縣南二十里下改溪出此珍珠山在榮經縣南邛崍山在榮經縣西漢

  書地理志嚴道縣卭崍山卭水所出又王尊傳先是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卭崍九折阪嘆曰奉

   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爲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耶叱其馭曰驅

   之王陽爲孝子王尊爲忠臣後漢書西南夷傳永平中白狼唐菆等奉貢經卭崍大山零高阪峭危

   峻險百倍岐道華陽國志卭崍山本名卭筰故邛人筰人界也巖阻廻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

   冬則劇寒王陽行部至此而退者也其道至險有長嶺弄棟八渡之難楊母閣之峻昔楊氏所倡造

   故名元和志邛崍山在縣西五十里山巖峭峻又九折阪在縣西八十里通志山半屬榮經半屬清

   中峻山在榮經縣西五里一名豆子山大關山在榮經縣西八十里明統志山

   勢極險隘當西南夷要路 按此即古之卭崍也今入清溪縣界西南去縣五十里又有小關山在

   清溪縣東北六十里宋何充於卭崍創大小兩關倉及砦屋百餘間關破盡節 本朝順治初舉人

   劉道貞亦於此破張獻忠賊兵雞冠山在榮經縣西北十里學宮之面山也曬經山

   在榮經縣北二十里銅山在榮經縣北漢書佞幸傳文帝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

   錢布天下元和志山在榮經縣北三里即帝賜鄧通鑄錢之所後以山假與卓王孫𡻕取千疋其山

   今出銅鑛明統志銅山在榮經縣東北三十里按舊志又有寳子山在榮經縣北相傳為鄧通鑄

   龍遊山在榮經縣東北四里接二水臨碉門峽口之西玉鳳山在榮經縣東北

   十五里勢如鳯翥下有尹伯奇廟盧奴山在蘆山縣東五里寰宇記與始陽山相接 按

   明統志謂即蘆山在榮經縣東北三十里龍虎山在蘆山縣東十里石如龍虎相峙故名

   廟溪山在蘆山縣東龍頭山在蘆山縣西南方輿勝覽山有前後峽連互四十里

   繞縣前後天矯如龍連接番部實為要害 按舊志謂在縣東十里佛圖山在蘆山縣西南

   天氣暗明或雨後常有燈光聯絡崖鉢山在蘆山縣西二百里寰宇記上聳雲漢莫測其

   高明統志在蘆山縣西一百里崖有石鉢因名蘆山在蘆山縣西北九里元和志縣以此名其

   山西北連延入夷獠界正北即卭州火井縣界靈山在蘆山縣西北六十里元和志山有峽口

  似門闊三丈長二百步寰宇記靈關山在縣北二十里峯頂嵯峩高聳十里旁夾大路下有山峽

  按舊唐志以此為蘆山馬鞍山在蘆山縣西北七里山在蘆山縣北七里每𡻕上

  巳邑人於此作蟠桃㑹以祈年百步山在蘆山北四十里明統志路接蠻界僅百步險隘難

  白虎山在蘆山縣北層崖之上如白虎負嵎月光山在蘆山縣東北五十里山

  峯間有光如月因名泥山在天全州東三里屹立環拱四時積雨泥淖其上多梅又名梅子嶺

  女城山在天全州東十五里地近始陽相傳宋元間楊招討家女將守此壘石為城遺址尚

  臥龍山在天全州東二十里地名始陽上有漢諸葛亮祠像因名龍窩山

  全州東二十里多功山在天全州東五十里相傳禹治水鑿此山以通峽水用功甚多故名

  六邨山在天全州東六十里旗纛山在天全州東南二十里狀若旌旗相近有象鼻

  懸空山在天全州東南六十里卓立天半常産芝草白巖山在天全州南一

   里高山雄峻白石矗立如雪亦名雪山圖經自長河西至董卜砦二百餘里皆繞雪山而行雪山垂

   盡有山曰大鐡圍山蓋西境高寒常積雪故多以雪山為名仙峯山在天全州南二十五

   里為始陽鎮之面山瓊山在天全州南三十里産石膏甚白又南十里有燕子山九龍

   山在天全州南五十里又有天馬山在其側又南十里有太行山禁山在天全州西半里許

   兩岸對峙水經其中古謂之禁門關上有飛流四時不竭鳳凰山在天全州西月寶

   山在天全州西十五里玉堡山在天全州西其山積雪如玉又名玉壘山馬鞍山

   在天全州西一百八十里高巒聳列連亙如垣上有凹口狀似馬鞍山以外即為三十種四十八塞

   諸蠻番界龍頭山在天全州北二里又雲頂山在州北四里上多虬松九天山

   全州北八十里魚喜河出此金鳳山在天全州東北二里形如翔鳳日映色黃銅頭

   山在天全州東北五十里靈關河至此出口環繞九曲其山高聳圓徑百餘丈俗號一斗城

  西山在天全州東北七十里相傳漢姜維駐師其下沖天山在清溪縣東八十里險絶

  無路僅通樵採獅子山在清溪縣東一百里以形似名寶葢山在清溪縣東南二十

  里明統志山形如葢俗名涼繖山山溪中常現光彩和尚山在清溪縣東南方輿勝覽在黎

  州東南百里與峩嵋瓦屋為三乘山常有五色光現極為奇觀明統志其峯矗立紆盤十餘曲方至

  朝陽山在清溪縣東南寰宇記在通望縣南與衆山連接至大渡河絶 按明統志謂

  山在城北百里隋唐於其下嘗置朝陽縣方位與寰宇記不合且隋唐亦並無朝陽縣唐志通望縣

  初曰陽山蓋此山原本在通望之南今縣東南統志誤以為北又誤以陽山縣為朝陽也盤陀

  山在清溪縣南三十里以山勢盤囘而名試劒山在清溪縣南八十里山高聳上有三

  峯中峯又析為二狀如劒削避瘴山在清溪縣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山側有二洞一空闊

  高燥一有水出名曰乾溼洞其中有牀坐竈突之𩔖崖石自成不假人為每秋夏嵐瘴動時飛鳶羣

   集其中至立冬前後瘴巳乃出土人每以鳶為𠉀相隨移居此山避之大田山在清溪縣

   西南三十里下有大井水田明萬厯二十四年改立黎州土千戸所於司南大田壩其壩在山之東

   通望山在清溪縣西南八十里寰宇記在大渡河南與衆山連接入巂州界登高

   山在清溪縣方輿勝覽在𥠖州西五里上有小阜曰望川坡明統志峯巒高聳俯瞰城中通衢官

   舎民居一一可數牛心山在清溪縣西八十里上有小阜形如牛心飛越山

   溪縣西北元和志在漢源縣西北一百里山西北兩面並接羌夷界通志亦名飛越嶺在化林營東

   筍簋山在清溪縣方輿勝覽在黎州西北五十餘里有前筤山後筤山多筍故名春時

   州人百十為羣入山採筍紹興間守臣始立租以贍學收緡錢八十千山又多林木樵蘇者以為衣

   食之白崖山在清溪縣方輿勝覽在黎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山外皆生番界險峻不通

   人跡其右有風穴穴巨如井不知淺深穴口四圍津津如汗間有氣出騰空如白雲須臾風起怒號

   如雷里人或窒其穴風雖少而民多瘴開之風如故而瘴衰明統志山在黎州司城西北二十里一

   名風穴山山北有仙洞穴如車輪欲入者必匍匐方能過其中空闊行數步泉聲琮琤石髓溜結幽

   致萬狀 按明統志道里與勝覽不合疑誤指別一山又有畫崖山在司城西北二百五十里山勢

   險峻不通人跡山外即生番界蓋即勝覽之白崖也飛仙山在清溪縣東北二百五十里與

   榮經縣交界險惡不通人跡聖鐘山在清溪縣東北方輿勝覽昔有人聞山中有鐘聲掘

   地果得鐘大岡山在打箭鑪東八十里當往來要道山高陡徑路盤折南無脊山

   在打箭鑪東一百里髙五百餘丈大雪山在打箭鑪南高峻四時有雪折多山

   在打箭鑪西南八十里爲進藏要道阿喇穆公山在打箭鑪西高八百餘丈葢雪

   山在打箭鑪北八十里郭達山在打箭鑪東北一里髙七百餘丈相傳漢諸葛亮遣將郭

   達於此造箭故山與地皆因是得名長濆嶺在雅安縣元和志在嚴道縣西南二十七里道

   至險大相公嶺在榮經縣西一百里相傳漢諸葛亮南征經此上有諸葛廟縣志嶺

   有虛閣險崖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嘗修之以通行旅雞冠嶺在清溪縣南

   止崖在榮經縣西二十五里明統志本名棲止其崖臨大關山之險至此路方平坦肩擔背負

   者皆棲止於此故名寰宇記又名雞心山蓋傳寫之誤萬勝岡在雅安縣南二十里又名

   龍觀山方輿勝覽其址曰百丈山自邛峽或起或伏環繞州治峽口在天全州南四十里路通

   榮經縣崇巖峭壁下繞急湍行者必摳衣而過靈應洞在榮經縣邛崍山明統志有巨蛇蟄

   其中蜿蜒錦紋又號為靈應將軍洞老君洞在天全州東四十里極深廣幽邃下有老君溪

   弱棟阪在名山縣東北八里元和志長二里道至險阻彈琴谷在清溪縣西北十里

   水出溪中聲如鳴琴又盤龍谷在漢源鎮東北丙穴在雅安縣南五十里中有嘉魚青衣

   江在雅安縣北自天全州及蘆山縣發源至縣南合流又東南經府北又東南入洪雅縣界一名

    平羌江即古大渡水也漢書地理志青衣縣大渡水東南至南安入渽水經沫水出廣柔徼外東南

    過旄牛縣北又東至越巂靈道縣出𫎇山南東北與青衣水合又青衣水出青衣縣西𫎇山東與沫

    水合注沫水出岷山西東流過漢嘉郡南流衝一高山水逕其間即𫎇山也二水於青衣縣東合為

    一川自下亦謂之為青衣水又青衣縣有𫎇山青衣水所發東逕其縣與沫水㑹於靈關道青衣水

    又東邛水注之又逕平鄉謂之平鄉江元和志浮圖水一名車盧水經蘆山縣西南五里又羅帶水

    經縣東五十步又平羌水經嚴道縣東二里寰宇記浮圖水從生羌界來水中有孤崖狀若浮圖經

    嚴道入洪雅縣界亦曰青衣水又大渡水從生羌界來流入浮圖水明統志青衣水源出蘆山東南

    流至雅州界合沫水又大渡水在蘆山縣北四十里邛縣蘆山往來必渡此水故名大渡東南流入

    南安縣界舊志今有龍門河在蘆山縣東北五十里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東流經冷

    站河南流過金雞峽口入八步關㑹於蘆山縣之東南至三江口會和川水為多功河下飛仙關至

   雅州界爲青衣江舊志龍門河源出天全北九天山大川冷真三處曰魚喜河南流七十里至蘆山

   縣城南又四十里入雅州界俗名雅河又三十五里至州城北轉東合長漬周公小溪三水又東南

   四十里入洪雅縣界 按輿圖青衣江上源有東西二派西派出自天全州北界大坪司地有四水

   會流東南至蘆山縣南即水經之沫水元和志之浮圖水舊志之魚喜河也東派出自蘆山縣東北

   邛州西界伏牛山旁有三水會流而南經縣東至城南與西派合即水經之青衣水元和志之羅帶

   水寰宇記明統志之大渡水舊志所謂龍門河一派在邛州之九子山發源者也二水會於縣城之

   南又㑹西來之和水又南㑹榮經縣之榮經水折而東經府城北又轉東入洪雅縣界自蘆山以北

   曰龍門河縣以南曰多功河雅州以下曰青衣江隨地異名實即一水也至漢志東南至南安入渽

   渽乃涐字之譌南安今嘉定府江水沫水與青衣水會流處沫水經峩眉縣故謂之涐今考正

   龍江在打箭鑪西南二百八十里與裏塘分界自番界流入南經瞻對喇滾二土司境又南入

   雲南中甸及寕逺府冕寕縣界即古若水也其發源詳見裏塘等處百丈河在名山縣東北

   元和志百丈縣有大池河經縣東去縣五十步舊志百丈河在縣東北六十里源出蓮花山流經百

   丈廢縣東下流入蒲江為鐵溪河一名千丈潭以水源遠而深也大渡河在清溪縣南自

   茂州西南徼外發源經打箭鑪界流入與越嶲廳分界又東入峩眉縣界即古涐水也漢書地理志

   涐水出汶江縣徼外南至南安東入江過郡三行三千四十里水經注涐水逕汶江道南至南安入

   大渡水又東入江元和志大渡水經通望縣北二百步寰宇記大渡河在通望縣南十五里自吐番

   經雅州諸部落至黎州東流入縣界方輿勝覽大渡河於𥠖州為南邊要害之地唐時大渡之戌一

   不守則𥠖雅邛嘉成都皆擾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圖上議者欲因兵威復越巂藝祖以玉斧畫

   此河曰外此我不有也於是為黎之極邊曩時河道廣平可通漕舟自玉斧畫河之後河之中流忽

   陷下五六十丈河流至此澎湃如瀑從空而落舂撞怒號波濤溝湧船筏不通名為噎口殆天設險

   以限蠻夷地理通釋大渡河一名羊山江源出鐵豹嶺其嶺即岷山羊膊嶺之異名也明統志大渡

   河源出吐番經𥠖州城南九十里東注嘉定入於江舊志在𥠖大所西南七十里東流穿涼山野夷

   界出中鎮入峩眉縣 按輿圖河源發自茂州西南徼外大小金川司界經邛州大邑縣之西北有

   數道合流西南流過上下魚通砦西打箭鑪東界經瀘定橋沈邊土司界幾六百餘里而至清溪縣

   西又南百餘里折而東流經越巂廳北界清溪縣南界又東入峩眉縣界漢志本以青衣水為大渡

   水水經注則以旄牛徼外之鮮水為大渡水唐宋以後始以渽水為大渡水鑪河在打箭鑪

   城南源出折多山西南有三池水從池中流出合為一東北流至城西南有木鴉河自番界東流入

   焉又東至城東南有東坡河源出大葢雪山東南流百餘里經城東流合焉又東三十里經楊柳卡

   有水自山谷中發源南流入焉又東四十里至大岡入大渡河名山水在名山縣東又東南

   至雅安縣東南入青衣江元和志名山水在名山縣東二百步東南入平羌水舊志今有百丈溪源

   出百丈山西南流經縣東入雅州界亦名小溪河至州東南二十里入青衣江邛水即榮經水

   自榮經縣東南發源至縣北㑹流又北至雅安縣西入青衣漢書地理志邛崍山邛水所出東入青

   衣元和志邛崍水東流經榮經縣北三里寰宇記榮經水在榮經縣東一里出嚴道青山下入縣界

   明統志榮經水在榮經縣北曰榮水南曰經水經出瓦屋山榮出相公嶺又長濆江在州城東二里

   一名邛水其源自邛崍山噴湧流出繞城東北入平羌江又周公水在州東四里其源自瓦屋山流

   經周公山因名舊志榮水在榮經縣西南自邛崍山發源東北流繞縣東合經水入雅州界分二派

   一名長濆河一名周公水皆入青衣江 按與圖榮經縣西南近清溪縣界有五水並發至縣西㑹

   流即榮水也經水源出縣東南瓦屋山西北流經縣東至城北與榮水㑹流總名榮經水又正北流

   至雅安縣西㑹西來之一水折東流入青衣江蓋榮水即明統志所謂長濆江經水即周公水既會

   之後未嘗復分至府西即入青衣亦不經其東境舊志名稱紛錯與今水道多不合紫眼水

   在榮經縣西北源自紫眼番界來繞縣西合榮水即榮水最西之一派也聖水在蘆山縣東十

   里連筒引之行一里許伏流二三里復湧出分為五又一里入龍門河和川水在天全州

   南東流入蘆山縣界寰宇記和川水在榮經縣北九十里從羅繩巖古蠻界東流入縣舊志水在司

   冶前源出蠻界東流入雅州石壁參天上有多功壩亦名多功河今有始陽河即和水有二源一自

   馬鞍山一自巖底關至禁門關合流過碉門至兩河口為多功河出蘆山縣飛仙關 按兩河口在

   蘆山縣南即青衣沫水會流之處和水自此合青衣多功河乃青衣之異名舊志以和水當之非是

   漢水在清溪縣南元和志漢源縣因漢川水為名寰宇記漢水在漢源縣西一百二十里從和

   姑鎮山谷中出經縣界至通望縣入大渡河不通舟楫每至春夏有瘴氣生中人為瘧疾明統志漢

   水源出飛越山流經𥠖州安撫司城南二十里亦名流沙河舊志流沙河在𥠖大所南六十里自飛

   越山出仙人洞東南流至試劒山合兩澗水又南入大渡河兩澗水在清溪縣南明統志

  𥠖州司之東西各有澗至登髙山下合為一漢源之田賴以灌溉舊志兩澗水在𥠖大所城南一源

  出邛崍山玉淵泉流經城東一源出邛崍山二源溪流經城西皆至城南合流又五十里入流沙河

  梵音水在清溪縣南明統志在𥠖州司城南十五里俗傳唐三藏至此持梵音而泉湧出故

  名色如米瀋味極甘宋政和間太守宇文侯過而飲之曰佳泉也易名粲玉泉泉南數十步有二巨

  石一號袈裟石五色相間一號曬經石皆三藏遺跡龍洞溪在雅安縣東十里下改

  溪在榮經縣南源出下改山北流至城南入經水 按明統志又有菩薩溪在榮經縣南六十里

  源出瓦屋山東注平羌江旁有石佛像因名此即經水之別名明統志不知而重見也高橋

  溪在榮經縣東北自八步石山下發源流經雅安縣東入青衣江 按輿圖作來家溪老君

  溪在蘆山縣南六十里自飛仙關南山箐中流出下流半里入龍門河硫黃溪在天全州

  東三十里南流入和川水溪水作硫黃氣浸灌稻田禾苗特盛羅目溪在清溪縣東南通望

  廢縣北流經山谷中入峩眉縣界 按輿圖縣東南有金水河二派合流入大渡河即此以公

  溝在清溪縣西沈邊司界自野牛山發源西南流一百里入大渡河龍池在天全州西四

  十里淵廣靈異又有龍池在清溪縣東十里方廣十數丈上有龍祠涌池在天全州北大井鄉

  方廣畝許化林池在清溪縣西化林營西南山頂池廣三里居人皆飲此水以木槽引取之

  沈村池在清溪縣西沈邊司界山上池廣五里産魚皆紅色長三寸俗名沈村海海棠

  池在清溪縣西北五里環池皆海棠舊為遊宴之地又舊有渥窪池在縣界蠻部內産名馬

  馬泉在雅安縣北一百里山谷中湧泉深不測一日三潮風浪如雷湧泉在蘆山縣東北

  五里平地湧出有灌溉之利玉龍泉在天全州南富庶村天王祠旁水自石中噴出鑿成

  龍形故名白雲泉在清溪縣方輿勝覽在黎州司東從白塔谷前取水穴城東以入始以木

  槽承之分為四大井明統志在黎州司城東北五里溫泉在打箭鑪西南五十里水性溫煖四

    時不竭浴之能除疾病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葉克昌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雅州府

︹古蹟︺漢嘉故城在雅安縣北本漢青衣縣華陽國志高后六年開青衣天漢四年罷沈黎

  郡入蜀郡為西部置兩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漢民水經注青衣縣故青衣羌國竹書

  紀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漢武帝分沈黎郡西部都尉居青衣公孫述

  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為郡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屬國都尉青衣王子心

  慕漢制上書求內附順帝陽嘉二年改曰漢嘉嘉得此良臣也晉書地理志蜀章武元年以蜀郡屬

  國都尉為漢嘉郡舊志自晉李雄亂後縣廢宋齊志晉原郡領漢嘉縣乃僑置於崇慶州界非故地

  名山故城即今名山縣治元和志縣西南至雅州四十二里後魏置䝉山縣隋開皇

  十三年改為名山縣因縣西北名山為名 桉寰宇記謂唐貞觀初改為漢源縣誤嚴道故

   城在榮經縣治秦置華陽國志始皇滅楚徙嚴王之族以實此地漢制縣有蠻夷曰道文帝六年

   詔徙淮南王於嚴道邛郵即此晉李雄亂後廢隋改置嚴道縣於青衣縣界唐武德三年始分置榮

   經縣屬雅州自後因之括地誌漢嚴道縣今榮 經縣是也元和志榮經縣東北至雅州一百二十 里

   寰宇記縣東西連接大山巖巒阻絶不辨疆界唐置縣因界內有榮經水口戌為名盧山故

   城在盧山縣治元和志縣東南至雅州七十里仁夀元年於此置盧山鎮因山為名三年改為縣

   寰宇記昔姜維於此置城隋重開此地遂於姜維故城置縣舊志姜維城在縣治南 按此以前皆

   作盧山元改瀘山明初復置始改瀘為蘆沈黎故城在清溪縣東南故西夷筰都國也史

   記西南夷傳自巂以東北君長以十數徙筰都最大及漢誅且蘭殺筰侯以筰都為沈黎郡注臣瓚

   曰茂陵書沈黎治筰都去長安三千三百五十里領縣二十一華陽國志天漢四年罷沈黎郡晉書

   地理志李雄又分漢嘉立沈𥠖郡桓溫伐蜀省宋書州即志沈黎郡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郡治

   城陽齊書州郡志益州有沈𥠖獠郡隋書地理志臨卭郡沈黎縣周置黎州尋並縣廢開皇中置縣

   仁夀末置登州大業初州 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復置登州九年廢元 和志隋廢黎州置沈黎

   鎮鎮在漢源縣東南六十一里 按隋之沈黎縣唐宋諸志俱不一言及不知何年所廢元和志謂

   隋改州爲鎮當是隋末巳廢明統志亦云大業後省是也旄牛故城在清溪縣南周初有

   髳人從武王伐紂後爲羌地漢初置縣於此後漢書西羌傳羌無弋爰劒子孫各自爲種或爲氂牛

   種越巂羌是也又西南夷傳天漢四年以沈黎郡幷蜀郡爲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延

   光二年旄牛夷叛攻靈關益州刺史張喬擊破之於是分置蜀郡屬國都尉蜀志張嶷傳越巂郡舊

   有道經旄牛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道絶已百餘年更由安上既險且遠嶷遣左右齎貨幣賜其

   帥狼路路率其兄 弟妻子詣嶷嶷與盟誓開通舊道千里肅清復古 亭驛奏封路爲旄牛㽛毗王華

   陽國志旄牛地在卭崍山表寰宇記通望縣有故旄牛城俗呼爲牛頭城語訛也葉川廢

   州在打箭鑪界唐長夀元年遣張元遇迎吐番降酋曷蘇等於大渡水西曷蘇事覺為吐番所擒

   其別部酋咎插率羌蠻內附元遇即其部置葉川州授之仍於大渡西山勒石紀功唐書作葉州尋

   改米川州宋廢嚴道廢縣在雅安縣西漢嚴道城三國漢及晉初皆因之永嘉後廢西魏

   置始陽縣取徙陽為名隋初改曰䝉山取州境𫎇山為名尋置雅州又改縣曰嚴道唐宋因之明初

   省縣入州元 和志雅州西南至黎州二百四十里寰宇記東北 至卭州二百里方輿勝覽州舊治在

   雅安山上 大 中祥符間 州守何昌言以地 多 嵐瘴徙山 之麓百   丈廢縣在名山縣東北

   舊唐書地 理志縣在臨 卭縣南百二十里武德中置百丈鎮 貞觀八年改 鎮為縣元和志縣西南至

   雅州八 十六 里城東有 百丈穴故以為名宋史地理志熙 寕五 年省百丈 縣為鎮入名山元祐二年

   復舊志廢縣在名山縣東北六十里明初省改置百丈驛於此利慈廢縣在蘆山縣西北

   華陽國志靈關道有利慈水經注晉泰始元年龍二見於利慈池縣令董元之率吏民觀之以白

   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晉朝改䕶龍縣也舊志唐初雅州領大利縣疑即利慈故地靈關廢

   縣在蘆山縣西北漢書 司馬相如傳相如使蜀通靈山道橋孫水以通 卭筰地理志越巂郡有靈

   關道華陽國志蜀王杜 宇以靈關爲後 戶宋書符瑞志晉咸寕二年黃龍 見漢嘉靈關唐 書地理志

   唐初析置靈關縣武德六年省 按今縣界南去越巂甚遠且中隔沈黎旄牛之地不應越巂所統

   之縣反出沈黎之北疑此別一靈關乃漢後所置然經注俱指此爲越巂靈關未詳又晉志無靈關

   縣據宋書符瑞志則晉時屬漢嘉郡未嘗廢也徙陽廢縣在天全州東舊志本西夷國史

   記西南夷傳自巂以東北徙筰都最大大宛傳天子發閒使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漢書司馬相如

   傳西夷卭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爲臣妾曰徙曰斯榆皆即此後置徙縣屬蜀郡李奇曰徙音斯蓋

   斯相近古字通用也蜀志張嶷傳有斯都耆帥李承殺越巂太守龔祿亦即此晉曰徙陽屬漢嘉郡

   李雄亂後廢宋齊志晉源郡有徙陽乃僑置於今崇慶州界非故地也其後訛曰始陽新唐志雅州

   有始陽鎮兵南蠻傳雅州西通吐番有三道曰始夏曰始陽白夔松皆諸蠻錯居蓋即古徙陽之地

   通望廢縣在清溪縣東南元和志縣北至黎州九十里本漢旄牛縣地開皇二十年於此

   置大渡鎮大業二年改為陽山鎮武德元年改為陽山縣屬巂州天寳元年改名通望割屬黎州寰

   宇記縣在黎州東南九十里九域志慶厯六年改為鎮屬漢源 按新唐志武德元年析臺登置陽

   山縣隸登州州廢隸雅州貞觀二年屬巂州大足元年隸黎州神龍二年州廢還屬巂州開元四年

   復屬黎州比元和志為詳悉漢源廢縣在清溪縣南隋書地理志臨卭郡漢源縣大業

   初置元和志本漢旄牛縣地隋仁夀初平夷獠於此置漢源鎮因漢川水為名四年罷鎮立縣屬雅

   貞觀三年割屬巂州大足元年巡察使殷祥奏割漢源縣置黎州神龍三年巂州都督元膺奏廢

   開元四年本道使陸象先重奏置州城東西南三面並臨絶澗惟北面稍平貞元元年節度使韋皋

   鑿北面隍塹深闊寰宇記漢源縣在黎州南三十里明統志隋縣在司城南三十里唐徙治於州郭

   改故縣為鎮又有舊黎州城在聖鐘山下古城又在河外舊志明洪武初省漢源縣人州改為長官

   司十一年升安撫司土酋馬氏世守其地十五年又增置大渡河守禦千戶所治司城西北隅萬厯

   十九年安撫司馬祥卒祥無後部族作亂𠞰平之二十四年改為蘆州土千戶所仍擇馬氏後世其

   職 本朝併黎州大渡河二所為一曰黎大所附屬雅州飛越廢縣在清溪縣西北唐儀

   鳳二年析漢源縣置屬雅州後屬黎州神龍中復隸雅州開元四年還屬黎州天寶初廢入漢源元

   和志於飛越山置明統志故縣在黎州安撫司西北一百里許按新舊唐志皆不言廢今從元和志

   大渡廢縣在清溪縣西北唐儀鳳四年析漢源置屬雅州長安二年省入飛越乾武二年

   高駢復築大渡城列險戍守九域志漢源縣有大渡鎮即此明統志在司北一百里 按新唐志作

   儀鳳二年置既見飛越縣下又見蘆山縣明統志黎雅二州古蹟內亦兩載之皆誤今從舊唐志葢

   近大渡河故名蘆山之青衣水雖即古之大渡然唐時古名已晦且亦無同時並置兩大渡縣之理

   阜民廢司在府城南明洪武九年置收買番馬後廢大乘廢司在府城外

   明時大乘司徒張氏世襲土職無管轄地方番民駐收宏化寺又有守善體梵灌頂大國師樂氏亦

   世襲土職 本朝順治歸附後並廢中瞻對茹色廢司在打箭鑪西其先袞卜丹

   於 本朝乾隆閒歸附嘉慶十九年土司洛布七力刼掠鄰番二十年𠞰滅之析其戶口分設土目

   隸上下瞻對司管轄古土城在名山縣東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舊志相傳諸葛武侯征

   蠻時所築遺址尚存鄧通城在榮經縣東三十里相傳漢鄧通鑄錢於此 按南齊書劉悛

   傳悛行益州府事啟世祖曰南郡界𫎇山下有城名𫎇城可二頃地有燒鑪四所從𫎇城渡水南百

   步許掘土得銅坑井居宅處猶存漢文帝賜鄧通嚴道銅山鑄錢今青衣左側並故秦之嚴道地此

   必是通所鑄其地在𫎇山下今雅安境內蓋通鑄錢非一所也禦侮城在榮經縣西唐太和

   中李德𥙿帥西川作禦侮城以控榮經犄角之𫝑作柔遠城以扼西山吐番又於雅州置伐謀制勝

  等八城又有古城在縣西五里相傳諸葛亮南征時屯兵處德裕亦增築之置兵戍守靜寇

  城在榮經縣西唐書地理志榮經縣有金湯乾符二年置並置靜寇軍故延貢地也開明

  城在蘆山縣西七里相傳蜀王開明所築晏山城在蘆山縣西唐書地理志雅州有晏

  山邊臨通塞集重伐謀置勝龍游尼陽八城皆置兵以扼蠻部要衝城在清溪縣東南元和

  志要衝城在通望縣東十三里寰字記廢要衝城在縣東一十三里貞元元年韋皋築城下有龍泉

  水明統志在黎州按撫司城東南一百里臨大渡河俗呼爲炒米寨定蕃城在清溪縣南唐

  書地理志𥠖州有定蕃飛越和孤三鎮兵元和志定蕃城在通望軍東一百八十里明統志在黎州

  安撫司城南二百二十里大定城在清溪縣南元和志大定城在黎州南一百三十里乾元

  三年改和集鎮置唐書地理志自清溪關南經大定城一百十里至遠仕城西南經箐口一百二十

  里至永安城當滇筰要衝又南經水口一百二十里至臺登琉璃城在清溪縣南寰宇記

   在大渡河南唐太和五年李德𥙿築仗義城在清溪縣南唐太和六年李德裕築仗義城以

   制大渡河清溪關之阻明統志在黎州安撫司城南九十里廓清城在清溪縣西元和志

   在黎州西一百八十里其城西臨大渡河河西即生羌蠻界銅山城在清溪縣西唐貞元

   初韋皋築元和志銅山城在黎州西北五十里 按寰宇記在漢源縣東二百里不同三交

   城在清溪縣西北明統志在飛越山下唐時所築舊名三碉後訛爲三交武侯城

   溪縣北唐書地理志黎州有武侯廓清銅山肅平大定要衝潘倉三碉仗義琉璃和孤十一城元和

   貞元元年節度使韋皋於黎州北故武侯城迤邐置堡三所爲州城之援明統志又有武侯戰場

   在安靖新塞潘倉城在清溪縣東北唐太和中築通鑑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詔寇黎州蜀

   將王宗範擊之敗之於潘倉嶂又敗之於三口城破其武侯嶺十三砦又敗之於大渡河路振九國

   志潘倉在邛來關南山口城又在潘倉之南王建城在清溪縣明統志在黎州安撫司城

   北十五里地名木爪園蜀王建時築壠越鎮在雅安縣元和志在嚴道縣西三十六里又多

   功鎮在縣西北三十二里和順鎮在縣西北九十里西山谷口和川鎮今天全州治尚書禹

   貢梁州和夷底績唐書地理志雅州有和川鎮兵寰宇記和川路在嚴道縣界西去土蕃大波口五

   日程從大渡河西郭至土蕃松城四日程羌番混雜連山接野鳥路沿空不知里數宋史地理志嚴

   道縣有碉門砦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司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

   中統初為宋所廢衆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舍欲復戍故城便於守佃敕秦蜀行省相度三年諭四川

   行樞密院遣人於碉門砦西南沿邊告諭軍民有願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明統志元置碉門

   宣撫司後改六番招討司又分置天全招討司碉門寨即榮經縣和川鎮邪州西通番之路有三曰

   靈關曰碉門曰始陽惟碉門最為要害兩山壁立一水中貫特設禁門以限華夷舊志明洪武中土

   酋高國英來歸令為天全六番招討司世守其地治碉門又置碉門百戶所有石城足以控禦 本

   朝順治九 年土官高躋泰來歸仍授前職後副招討司楊先 柱住碉門而正招討司髙一柱住始陽

   西去碉門 二十里通志雍正六 年天全六番土司貪殘不法 撫臣憲德奏請改土 歸流設州治碉門

   舊茶場九域志在雅州城內熙寕九年置又榮經蘆山皆有茶場四經樓

   志在雅州治有宋蘇軾蘇轍墨蹟寒芳樓明統志在雅州 治宋黃庭堅訪張誾少 卿因為

   對花樓在 蘆山縣 治棣 華堂與地紀勝在雅州治為太守呂由聖由誠相繼

   典此郡作雷簡夫書額雙鳳堂輿地紀勝在雅州㕔後至和中蘇洵攜二子謁太守雷簡

   夫 簡夫以 書薦於張文定公 後太守樊 汝霖建 堂以表其事名曰 雙鳳賢   範堂輿地紀勝

   在雅 州治太 守李良臣建繪雷簡夫蘇氏父 子像並 刻簡夫薦三蘇書於壁上仁  智堂

   安縣甘泉門外輿地紀勝多園池花木 之勝有樂郊堂跳珠軒野翁亭全菴皆勝 處景 賢堂

   輿地紀 勝在雅州東北十五里政和中嚴道令 李緯以其地有漢高孝廉碑建靜 鎮堂

  溪縣明統志在黎州安撫司治舊黎州正堂之東偏後改曰君子堂堂之五右有藏春留春二亭及

  思仙澄心堂明統志在黎州安撫司治小廳東三山堂明統志在黎州司治

  靜鎮堂東與試劒山三峯相直故名絃在雅州府學南與地紀勝長濆江側隱士王潛

  所居也潛好黎趙清獻為榜其亭有軒曰濯纓文同書今存者琴臺而巳萬壑亭在雅安縣

  雅安山上輿地紀勝舊有四亭曰萬壑曰至喜曰高寒曰𠋣垣四面各為一景並登覽之勝

  照亭在雅安縣西明統志一名鳳凰亭郡守雷簡夫嘗燕客於此搖香亭在清溪縣

  輿地紀勝在黎州兵馬司前有荼䕷芙蕖之勝喚魚亭在清溪縣明統志在𥠖州宣撫司治

  舊州圃東湖湖方廣十丈芙蓉萬蓋錦麟千尾架橋其中揭亭橋上曰喚魚尊經閣碑

  在榮經縣西三十里漢建武中建

 ︹關隘︺飛龍關在雅安縣南四十里接榮經縣界金雞關在雅安縣北金雞山與名

    山縣 接 界新 唐志名 山縣有雞棟關即此 又 金沙 關在縣 東北二十里黑    竹關在名山縣

    東六 十 里與卭州 接 界邛  崍關在榮經縣西唐書地 理 志榮經縣有邛崍關元和 志 卭崍

    鎮在縣 西南 八十七里寰 宇 記關在縣西 南七十里隋大 業十 年置約山據 險 當雲南大路 以扼蕃

    夷之要 害 唐 亦因之不 改 唐書太和六 年李德裕復邛崍 關 以 奪蠻險乾 符 元年南詔破 黎州入邛

    崍關高 駢 領西川乃逐蠻 至大渡河收 邛崍關 復取黎州 方 輿勝覽關南去 巂州九百里 李心傳 曰

    南去 黎州六 十里明統志 大關在榮經 縣西八 十里舊名邛 崍關紫   眼關在榮經縣西北

    三十里又 有 飛水關亦在縣西北 路 出西番天  險關在 榮經縣 東北四十 里據邛 崍九折

    坂之飛仙關在 蘆山縣 東 南五十里 接雅安縣界亦 曰飛仙 閣 跨多功河 即古漏閣也

    宋宇文 溥 新路賦惟天下 至險有嚴 道之漏閣 焉孤峰上 絶 於青天湍波下 走於長川 斷崖橫壁 立

    之 岸飛 溜 濺千 丈之 泉靈   關在蘆山縣西北六十 里接天全州界即古靈關道也 元和志靈

   關鎮在靈山下 關外即夷獠界 寰宇記靈關俗呼重關通白狼夷 界四面險峻控 帶番蠻一夫守之

   可以禦百明統 志臨關舊名靈關正統初以其外臨董卜韓胡番 界改今名舊志靈關東南去天全

   州百二十里西南距邛 崍關百四十里舊有巡司今 裁八 步關在蘆山縣東北三十里

   禁門關在天 全州西禁山 下舊有千戸所 戍守又仙人 關在州西六 十里紫石關在 州西一

   百里舊俱有官兵戍守清溪關在 清溪縣南接越巂廰界唐置 至德初南詔閤羅鳳陷越

   巂會同 軍據清溪關貞元初吐 蕃分兵寇清溪關及銅山 後韋皋復修關以通南 詔由黎州自此出

   邛部逕姚州入雲南號曰南詔太和四年李徳裕帥西川上命塞清溪關以斷南詔入寇之路德裕

   上言清溪之 傍大路有 三其餘小徑無數皆東蠻臨時為之開 通若言可 塞則是欺罔朝廷須於大

   渡河北更築一城迤邐接黎州大兵守之方可既而德裕徙關於中城北去大定城一百十里咸通

   十年南詔寇 巂州攻 清溪 關定邊鎮將安再榮退屯大渡河北 乾符二 年髙 駢帥西川復戍清溪等

    關五代 時關沒於蠻明統志關在大渡河外舊志在黎大 所南一百三十五里唐末嘗僑置寕州於

    此其地連山帶谷夾澗臨溪倚險接 關恃為控 禦又今越巂廳北一百二十五里有右 隘堡其南 隘

    廣不盈丈兩岸壁立千仞峽內溪流淙淙即古清溪關也黑崖關在清溪縣西二十里明洪

    武十六年置瀘定橋巡司在打箭鑪東一百五十里始陽鎮在天全州東二

    十里即舊天 全六番正招討司治 本朝雍正 七年設州同駐此泰 寕營在清溪縣西北

    化 林坪舊在㕔西北地名噶達 本朝雍正七年因 遷達賴喇嘛居此移化林副將及都司駐防其

    地 兼轄化 林 德靖阜和林安等營十三年移駐化林 裁林安 徳 靖二都司減撤營兵乾隆四十三年

    改協為營設 逰擊旋改都司折 多汛在打箭鑪西南四十里其地有𤍠水塘即溫泉也由

    折多過雪山 六十里至提乳又二十里至納哇其地亦名中木 鴉又十里至阿了即沙渡土百戶鍋

    莊鍋莊者猶 言住房也又三十里至瓦切 又二里至東惡洛有 土百戸鍋莊又六十里至臥 龍石又

   四十五里至八角樓又五十里至鴉龍江中渡明正司與裏塘接界處有了出喀女土百戶居此渡

   鴉龍江又二百七十里至裏塘泥山所在天全州東天全司志有善所張所泥山天全恩經

   樂藹始陽樂屋在城靈關凡十所舊俱設百夫長戍守黎州土百戶在清溪縣東其

   地東至松坪南至瀘河西五雨灑坪北至羊莊坪漢馬岱後於明時世襲安撫司 本朝順治九年

   歸附乾隆閒改百戶又大田副土百乾隆十七年因防曲曲烏添置松坪土千戶

   在清溪縣東南其地東至椲杆凹南至大渡河西至水尾河北至秧柴坪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官馬氏歸附授職上瞻對谿納土千戶在打箭鑪西住牧界址與上瞻對茹

   長官司同 本朝雍正六年土酋沙克嘉布木歸附授職上瞻對撒墩土千戶

   在打箭鑪西其地東至霍耳章谷南至瓦述毛了西至德格北至甘孜麻書 本朝乾隆十年土酋

   索諾木歸附授職雄邊寨在榮經縣西北中有講武堂宋淳熙閒創為屯營撫人

   戌在名山 縣北元和志在百丈縣西南二十里又河 罹戍在名山縣東南大幕山南石 門

   戌在榮經縣西南三十五里太平堡在榮經縣西北二十五 里又黃土堡在縣西五十 里

   俱明初置屬大渡河千戸所官軍戍守柘木場在天全州西明初重茶市洪武五年命左

   都督徐増夀自碉門扺柘木場開拓道路以便往來舊志有茶把在司西即此百丈驛

   山縣東北六十里馬驛也即右百丈縣治東至邛州蒲江縣墨竹關十五里西經洗馬池白土坎和

   尚頭至名山縣又西南十五里至金雞關十五里至梓潼林十五里至雅州府有馬站箐口

   驛在榮經縣西南二十五里由雅州府西十里為對岩十五里為風木丫十五里為八步石十五

   里為觀音鋪十里為飛龍關二十五里為高橋關二十五里為榮經縣十五里為磨刀溪十里為箐

   泥頭驛在清溪縣西北由箐口站二十五里為黃鋪二十里為小關山大關山二十五

   里為長老坪十五里為二十四盤由此西達打箭鑪南通建昌十里至羊捲門為黎雅化林交界十

  五里為雙橋子二十里為懶板營二十五里為泥頭驛沈村驛在清溪縣西北化林營西

  三 十里由泥頭驛西行十五里為高橋二十里為林 口二十五里為飛越嶺十里為化林坪二十里

  為龍壩鋪十里至沈村驛烹壩驛在打箭鑪東南一百里由沈村驛西行二十里為大壩二

  十五里為安樂村五里過瀘定橋有巡司及把總守之又十五里經明正土千戶界內古六七立地

  至咱哩十五里為小烹壩又十里為大烹壩驛又十五里上大岡山經冷竹關荒草坪十五里至大

  岡塘十五里至頭道水五里至日地十五里至大藏為榷稅之所十里至柳楊二十里至沈坑十五

  里至打箭鑪

 ︹津梁︺鐵索橋在雅安縣東門濆水江上清源橋在雅安縣西北一里高橋

  安縣西北多功路舊志縣境諸橋皆索橋也其近多功路曰大繩橋以繩架棧下瞰峽江極為險要

  魚喜河橋在雅安縣東北五十里青衣橋在名山縣東以跨青衣水而名

   丈橋在名山縣東北近百丈驛七縱橋在榮經縣東孟山下大通橋在榮經縣

   西三十里明洪武五年因征雲南置為笮橋乃往建昌雲南要路忠孝橋在榮經縣東北

   九折坂下舊名叱馭橋後取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之言改今名多功橋在天全州東二

   十里編索為之每𡻕一易龍安橋在天全州西三十五里亦編索為之鐵鎖橋

   全州北三十里地名思延以鐵為索成橋路通火井等五鄉為蘆山往來通道天漢橋

   溪縣南九十里宋紹興中建瀘定橋在打箭鑪東南大渡河上其地舊無橋梁河水迅激

   不可施舟楫行人從三渡口援索懸渡至為危險 本朝康熙四十年既平打箭鑪撫臣熊泰奏言

   距化林營八十里北名安樂水忽平可建橋以通行旅遂造鐵鎖橋東西長三十一丈一尺廣九尺

   施索九條覆板於上欄柱皆鎔鐵為之  詔賜名瀘定有   御製碑記 麒 麟渡

   在雅安縣東周公山下即周公水津濟處三江渡在蘆山縣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其水下

  注多功峽入平羌江中渡在打箭 鑪西三百四十五里鴉龍江闊一 里有木船牛皮船通住來

 ︹隄堰︺紅巖堰在雅安縣上壩鄉引濆江水灌田縣鏡又有黒水高山龍溪等堰石波

  堰在蘆山縣東三里其水出始陽山可以溉田縣境又有馬口天生等堰

 ︹陵墓︺︹漢︺高孝廉墓在雅安縣東北二十里輿地碑目高孝廉基碑漢建安十四年立有

  二大闕其一曰漢故益州太守武陰令上計吏舉孝廉諸部從事髙頤字貫方其一曰漢故益州太

  守隂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居實字貫光又一大碑其首雲故益州太守高君之碑

  敏墓在蘆山縣南七里有碑漢建安十年︹三國︺︹漢︺姜維墓在蘆山縣城內

  東北隅金井閣︹唐︺三王墓在清溪縣明統志在黎州司故漢源縣東五里唐史載卭黎之

  閒有三蠻王使伺南詔其初劉志遼為恭化郡王郝全信為和義郡王楊清遠為遂平王然莫知所

  封始卒葬於此

 ︹祠廟︺王公祠在清溪縣北卭崍山祀漢王尊武侯祠在清溪縣祀漢諸葛亮寰宇記

  在黎州北三里明統志紹興中郡守邵溥因舊鼎新榜曰天威廟又作二室塑唐韋皋及李徳裕像

  趙公祠在清溪縣西南安靖壩祀三國漢趙雲周公廟在鴉安縣東周公山

  應廟在雅安縣東明統志俗名土主廟祀漢邛穀王任貴三神廟在名山縣永安里祀

  宋曹光實光遠光紹兄弟三人武威廟在清溪縣城內祀蜀將馬忠姜公廟

  一在蘆山縣治後一在清溪縣城外西坡山頂俱祀三國漢姜維

 ︹寺觀︺萬夀寺在雅安縣東二里蓮花寺在雅安縣北五十里又有白馬松溪二寺

  俱在縣北百里智炬寺在名山縣西十五里又水月寺在縣南三十里光相寺

  經縣南瓦屋山峯頂嘗現辟支普賢光相夜有神燈靜智寺在蘆山縣北五里又湧泉寺在

  縣東北五里大悲寺在天全州東四十里宋淳祐八年天王寺在天全州南三

   十里元至正七年建慈朗寺在天全州北三里龍頭山舊志蠻寺爲百蠻進貢憩息之所明

   正統元年建永興寺在清溪縣東明永樂建梓潼觀在雅安縣東北

 ︹名宦︺︹三國︺︹漢︺向寵宜城人累遷中領軍延熙三年征漢嘉蠻夷遇害︹唐︺李晟

   洮州臨潭人徳宗始立吐蕃寇劎南蜀土大震詔晟將神策兵救之踰漏天拔飛越等三城絶大渡

   斬虜千級虜遁去︹宋︺張旦趙州人淳化中四川招安使上官正言雅州密邇蠻蜑鎮撫須

   得其人上令旦知州事賜金紫乘傳之任寇不敢犯孫構博平人知邛州夷年墨數擾邊用閒

  殺之民得以安段少連開封人仁宗時知名山縣有政績雷簡夫至和初儂智高

  入滇蜀人驚怖益州守張方平薦簡夫知雅州蜀人賴以無恐眉山蘇洵攜二子來謁簡夫力薦之

   張方平由是三蘇知名呂由誠開封人知雅州臨事精敏有治績黎商老

   推官乾道九年二月青羌奴兒結寇安靖砦商老戰死王去惡黎州左軍統淳熙七年

   八月蠻犯州塞去惡與鈐轄成光延拒𨚫之十一月州戌卒伍進等作亂知州遁去惡誘進等誅之

   牛大年揚州人慶元進士厯知黎州節制黎雅屯戌軍馬兼權總領清操凜然所至以廉潔

   何充德陽人通判黎州攝州事元兵將至充於邛來創大小兩關倉及砦屋百閒親督程

   役俄關破充自刺不死軍帥設帟幄環坐諸將而虛賓席呼充曰汝能降即坐此又使署招民榜又

   遺以酒茗牛羊肉皆不可強大將曰此南家好漢也使之即死於是斬其首上下感泣同死者四十

   ︹明︺劉毅武昌人成化中知雅州居官廉介祀名宦陳經寕武人宏治進士由御史

   謫榮經知縣蒞政公勤修城建學擢知雅州益勵廉能屠巒雲南人正德閒知蘆山縣先是

   天全土司高繼恩楊世繩積擾縣境至攻城肆殺掠巒力請上憲督衆𠞰捕俘其酋長復故侵地巒

   子戰死境內以安邑人建祠置田祀焉胡億廣西人嘉靖中知雅州州東觀音灘水險敗舟

   為害前知州澄城楊廷穿其南囊砂石以禦北流未久復塞億相水勢於灘右更濬一川長千百丈

  築舊險使達新流灘遂至今無患黃儒福州人知榮經縣明末張獻忠陷城被執罵賊磔死

  二妾林氏李氏同殉難又雅州指揮阮士奇流賊陷城死之二子𪔂鈺𪔂鐘亦奮殺數賊而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金鼎祚當塗人知蘆山縣獻賊陷蜀鼎祚闔門殉

  節又雅州吏目徐應鰲華州人為流賊所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鼎祚諡烈愍

  應鰲入忠義祠

 ︹本朝︺李應崇遼東人康熙四年知名山縣招徠流播開闢荒蕪繕城郭修縣治民不勞而樂

  趨事朱景長將樂人康熙七年知名山縣建縣治修城隍日與諸生講論經書秉性方

  正人皆敬畏入祀名宦祠張啟鼎山西人康熙初知蘆山縣厚民生勵風敎兵燹之餘瘡痍

  漸復嘗捐廉修大陵石橋邑人德之名曰張公橋盧之熊遼東人康熙三十年知蘆山縣

  敎民修堰築隄去雜植益種桑麻民利賴焉丁傑宛平人康熙三十八年知雅州為政寛猛

   相濟除奸扶弱建鐵索橋 於長濆江七民無病涉州人祠 之趙 承燾錢塘人康熙四十六

   年知名山 縣清正愛民有惠風和日之 頌入祀名宦祠李 洪澤大興人康熙五十一年知

   名山縣持法廉平恩威並用勸民植桑養蠶其利甚溥邑人祠之曹掄彬黃平人乾隆三

   年知雅 州府持躬清介蒞政嚴 明捐廉剏 鑿孔道往來者咸謳思 之蕭  惟燿孝感人乾隆十

   八年知 天全州剏建學宮置學田延師訓士暇輒親 為講授居官廉毅有惠政而無枉民江 世

   琳廣西人 乾隆二十年知雅安縣居官清廉加意學校治 東向無水利乃開渠築堰䇿蹇相度泥

   淖顛仆士民感之為立江公墜馬橋碑張兆麟景州人乾 隆四十四年知天全 州潔已愛

   民除蠧役平物價往來差徭給錢僱募不以累民民咸歌詠之

  ︹人物︺︹漢︺李磬嚴道人為長 章表主簿旄牛夷叛入攻縣表倉卒走 鋒刃交至磬傾身捍表謂

   虜曰乞殺 我活我君虜殺之表得免太 守嘉之圖像府庭︹ 三國︺︹漢︺王謀漢嘉人有容止

   操行先主領益州牧以為別駕後進少府建興初賜爵關內侯大將軍蔣琬問張休曰漢嘉前輩有

   王元泰今誰繼者休對曰元泰州里無繼況鄙郡乎其見重如此衞繼嚴道人敏達夙成學

   識通博進仕州郡厯職清顯遷奉車都尉忠信篤敬為衆人所欽︹晉︺馮遷漢嘉人安帝時

   為益州督䕶桓靈寶既敗入江陵時益州刺史毛璩使參軍費恬送弟璠喪葬江陵靈寳達枚回洲

   遂迎擊之遷抽刀而前靈寶拔頭上玉導與之仍曰是何人耶敢殺天子遷曰吾殺天子之賊耳遂

   斬之厯漢家太守義熙初益州刺史司馬榮期為其參軍楊承祖所害遷㑹討誅之︹宋︺曹光

   實雅州百丈人父疇靜南軍使光實少武勇遷永平軍管內捕監游蠻使乾德中賊黨圍之光實

   負母揮戈突圍以出詣王全斌誓雪𡨚憤圖雅州地形並陳攻取之術遂克其城盡平殘冦知黎雅

   二州兼都巡檢使入見乞罷義軍太祖喜曰此蜀中俊傑也後為銀夏都巡檢使破李繼遷𫉬其母

   繼遷詐降於葭蘆川戰沒帝驚悼錄其子曹克明光實從子光實戰沒克明䕶輜重還軍銀

   州而潛入敵中䕶其屍以還李順陷雅州克明募衆收復之景德中知邕州遷江淮兩浙都提舉捉

   賊使以幹濟稱累遷宜融十州安撫使後徙知𪔂州卒賜推誠宣順功臣孫璹榮經人孝友篤

   實之行聞於鄉里父嘗穴山通水灌田鄉人病其不廣璹繼父志捐貲鑿之由是利賴者衆慶元時

   賜廸功郎︹元︺侯彥直雅州人為忠翊校尉副千戶至元閒王虎寇州州人拒守議分兵出

   城外為犄角𫝑彥直將數百人出遇賊於名山縣力戰二日斬殺甚衆寇自州盡鋭來攻力疲援絶

   為賊所檎欲挾之去自刎死︹明︺劉東陽榮經人嘉靖中上海縣丞倭黨蕭顯來寇迢擊

   之於太平寺衆潰遇害宋子恭榮經人萬厯中知彭澤縣蠲無名之徵罷非時之役有以

   藥毒人而攫其財者積十餘年鄰里莫能知一日子恭過其門有鴝鵒自樓投袖中子恭曰是必有

   𡨚一訊即服人以為神晏朝寅名山人萬厯巳丑進士知醴陵縣卻羨餘以償逋賦請免

   代編沔陽江夏銀米邑人德之性伉直不媚上官厯遷巡道卒祀鄉賢祠 京 黎州守禦所千

  戶崇楨甲申張獻忠亂蜀川南道胡恆檄建昌指揮丁應選與守備楊啟泰入援至黎州所官沈雲

  龍阻之京及弟亭通使白某子寰翠千戶李華宇等招集萬餘衆至雅州八歩石龍觀山對岸與賊

  力戰殺賊數千復雅州苦戰三載後劉文秀寇黎州華宇及白氏父子戰敗被磔馬京兄弟死之無

  一降者京亭華宇白父子五人皆黎州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   予入忠義祠啟泰名山

  人以老病卒於軍楊之明天全人以招討拒賊孫可望於雅州飛仙關兵敗被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傅元修雅州諸生獻賊之亂元修與同州諸生洪

  其仁內江員外郎範文光等舉義兵推黎州參將曹勛為副總兵統諸將敗賊於小關山龍觀山等

  處勛黎州人襲指揮

 ︹本朝︺魏攀龍雅安人官外委乾隆三十六年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陳定國

  人平番營都司乾隆三十七年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又同縣把總李德於五十七年從征廓爾

   喀陣亡把 總樊啟閶於六十年從𠞰苗匪 陣亡卹廕均如例張 芝元清溪人乾隆三十八

   年以千總隨征金川有功   賜札敦巴圖魯名號擢越巂營參將四十五年從討三暗巴番芝

   元乘賊不備從山巔疾馳下縱火焚二十四碉賊降晉副將五十二年調平臺灣逆匪林爽文等畫

   像 紫光閣升松潘鎮總兵五十六年征廓爾喀芝元率屯練深入抵堆補木賊懼乞降芝元觸瘴

   癘回至濟嚨卒論功復畫像 紫光閣巴利巴塘土千總乾隆中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如例

   又大寺寨土千總桑共土把總阿邦木坪土守備楊在朝徐元昆土千總朗扎什俱隨征金川陣亡

   廕如例唐玉龍雅安人官守備嘉慶三年從𠞰教匪追賊積年屢擒賊目洊擢參將

   六年六月追擊賊匪被圍手刃數十人力竭陣亡廕如例同縣外委楊學上張營升於元年從𠞰

   教匪陣亡守備張希儒於八年從征維西猓夷陣亡卹廕均如例劉富榮經人官外委嘉慶

   初從𠞰教匪陣亡卹廕如例張瑤蘆山人官千總嘉慶初從𠞰教匪陣亡卹廕知例

  底巴底土守備嘉慶初從𠞰苗匪陣亡卹廕如例又土把總雜卡雜等三人巴旺王把總容依等

   三人均隨剿苗 匪陣亡卹廕均如 例

 ︹列女︺︹宋︺張祺妻史氏眉山人適雅州張祺博學能文性沖澹不事鉛飾與祺唱酬目

  為和鳴集善用禿筆字體莊勁祺卒果州參軍任史以詩禮教子協祺於黃庭堅為外兄山谷緑菜

  贊稱 史為女博 士︹ 明︺廖武妻田氏雅州人武卒無子守節事姑以終同州楊倫妻

  姜氏宋鑾妻馮氏髙松妻楊氏王佐妻姜氏高昂妻王氏陳三才妻梁氏均夫歿守節張斐

  妻馮氏蘆山人斐卒馮年二十八苦節至九十三𡻕終同縣李應陽妻楊氏夫歿守節

  東陽繼妻高氏榮經人東陽官上海縣丞與倭冦戰歿高年十九尋屍歸葬守節至

  七十八𡻕 卒同縣王心妾黃氏心官饒州通判疾亟憐黃少 令改適不從扶櫬歸毀容明志以節終

  又王信賢妻伍氏周應詔妻王氏岳遂妻黃氏張廷臣繼妻李氏均夫歿守節曹學瑋妻

  王氏黎州人與同所張廷臣妻唐氏均夫歿守節楊成名妻張氏雅州人明

  末寇亂被執扶之行佯曰須刀削竹以扶賊授以刀遂自刎時尚乳數月於也

 ︹本朝︺彭暎妻楊氏雅安人年十六適暎匝月朠卒自縊柩前翁姑救免苦節以終

  鳳翥妻楊氏雅安人夫亡矢死絶粒父諭以親老子㓜乃復食孝養舅姑姑嬰篤疾刲

  股以進撫二子成名張翀妻葉氏雅安人年十八守節事舅姑孝撫子成立康熙年間

  王偉妻賈氏天全人偉從征土寇陣亡氏年二十四苦節不渝撫子成立八十五

  𡻕劉淑修妻高氏天全人年二十餘夫卒遺孤褓夫弟利其田産迫令改適氏

  截髪毀容以守夫弟私賣其業氏力田作苦卒無異志程門偉妻韓氏蘆山人夫

  亡守節雍正年閒 旌胡來麟妻張氏雅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徐鵬翔妻趙

  氏蔣奇文妻袁氏范成鈺妻蕭氏烈婦黃某妻羅氏均乾隆年閒 旌馬亨元妻陳

  氏名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建侯妻張氏羅炳妻楊氏穆世模妻高氏烈女羅氏均乾隆年

   黃 庭訓妻劉氏榮經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諸葛玉相妻張氏劉貴義妻

  王氏均乾隆年閒 旌衞長卿妻淩氏蘆山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

  紳妻苟氏天全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高京琦妻彭氏楊昌文妻張氏趙振業妻任氏均

  乾隆年閒 旌曹玕妻李氏清溪人年十八玕卒無子誓不他適依母紡績終其身同

  縣烈婦白瑞彩妻李氏均乾隆年閒 旌王瑜廷妻李氏雅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王萬盈妻朱氏劉某妻鄧氏烈婦李春盛妻范氏雷某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胡廷宇

  妻王氏名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文寛妻柏氏朱孔章妻李氏胡定禮妻趙氏烈婦彭學

  珍妻楊氏閔伸妻王氏辛萬品妻李氏鄭守學妻閔氏鄭某妻陳氏烈女李三姑均嘉慶年閒 旌

  劉以剛妻楊氏天全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高翠妻牟氏高振妻鮮氏烈婦楊均仁

  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蔡某妻孫氏清溪人守正捐軀嘉慶年閒 旌

 ︹仙釋︺︹唐︺黃觀福百丈縣民家女㓜好清靜食柏葉飲水及笄將嫁投水化去一日下其庭

  中曰女本上清仙人也今年此地疫請父母移家益山以避凶𡻕留金數餅而去其𡻕果疫毒唐麟

  德年︹五代︺僧知廣居雅州開元寺善救病以竹片為板按痛處抶之無不應手而

  愈攣者就伸跛者即行時號聖僧

 ︹土産︺金元和志雅州貢麩金寰宇記浮圖水出金綿元和志雅州賦元和志雅州賦

  寰宇記雅州產蠲紙卭竹元和志卭來山竹高節實中堪為杖落雁木元和志邪州貢

  茶元和志𫎇山每𡻕貢茶為蜀之最寰宇記出百丈山尤佳方輿勝覽𫎇山有五頂前一峯最高

  曰上清峯産甘露茶明統志𫎇頂茶受陽氣之全故芳香李時珍本草綱目雅州之𫎇頂石花露芽

  穀芽為第一寰宇記雅州産黃連升麻明統志黎州産牛黃麝香天南星元和志雅

  州貢椒宋史地理志黎州貢紅椒明統志雅州貢花椒石菖蒲寰宇記雅州土産

  羅花明統志出瓦屋山五色如爛錦照映山谷移之他處即枯魶魚明統志魶魚出榮經

  水及西山有足能縁木天旱輒含水上山以草覆身張口露水鳥來飲水因吸食之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葉克昌恭 校

                     校對官李孚忠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