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務院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情況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務院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情況的報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受國務院委託)
2023年6月26日於人民大會堂
(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3年/第五號
——2023年6月26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國務院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情況的報告
——2023年6月26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趙辰昕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受國務院委託,現就區域協調發展情況報告如下。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基礎條件差別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就是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為做好區域協調發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把區域發展立法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等重要法律,授權在浦東新區等重點區域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實際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不斷創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持續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舉措,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編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各地區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發展均衡性逐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呈現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區域協調發展嶄新局面。

(一)區域板塊發展平衡性顯著增強。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26.7萬億元、25.7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特別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東部與中部、西部地區之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縮小至2022年的1.50、1.64。從近年來區域經濟運行看,中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總體好於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也呈現好轉復甦跡象。民族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不足2.7萬元增長至近6萬元。

(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義務教育生師比基本持平,生均用房面積差距明顯縮小,中西部地區大班額比例顯著下降。東北地區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地區超過東部地區。全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

(三)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區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9萬公里,占全國比重近60%;東北地區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9萬公里,路網密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連線成網,多個省份已實現縣縣通高速。航空運輸服務已覆蓋全國92%的地級行政單元、88%的人口,中西部地區機場容量大幅增加。區域電網結構持續優化,特高壓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跨區域輸電能力有效提升。此外,中西部地區信息網絡、水利工程等建設成效也十分顯著。

(四)區域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東部、東北、中部同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持續縮小,中西部地區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於東部地區,中部、西部地區農村低保標準顯著提升。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帶動就近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外出農民工數量占比持續下降。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五)動力源地區引擎帶動作用得到加強。}}2022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到49.5萬億元,超過全國的40%,東部經濟大省發揮了「挑大梁」作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顯著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見成效,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並重的階段。長三角一體化科創與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增添新動能,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深化制度探索,形成一批創新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戰略性平台加快建設,引領三地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三大動力源規模經濟效益、創新要素集聚、人才高地建設、對外開放開發等走在前列,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六)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進一步發揮。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深入落實,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提升,2022年我國主要江河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90.2%,長江幹流、黃河幹流全線達到II類水質,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生態功能區保護治理成效逐步顯現,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糧食主產區2022年產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等能源富集地區建成一批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能源開發運輸格局進一步優化,國內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高。

(七)特殊類型地區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革命老區、邊疆地區等轉移支付力度,有力促進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20個重點城市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邊境地區開發開放深入推進,140個邊境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超過3.6萬元。資源型地區加快轉型發展,資源型城市資源產出率累計提高超過36%,接續替代產業不斷培育壯大。

(八)區域開放水平躍上新台階。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制度型開放步伐,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出台實施,洋浦國際船籍港制度等加快建立,「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進出口管理制度試點不斷擴大,自由貿易港制度體系初步構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發展能級持續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向西開放邁出新步伐。

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

二、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編輯]

在看到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一)東西部地區發展絕對差距仍然較大。東部地區結構調整步伐快於西部,發展質量和效益優於西部。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快於東部的優勢在弱化,經濟總量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西部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東部的一半,社會公共服務「軟件」差距較為明顯。

(二)北方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東北地區多年來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老齡化程度高於全國水平。西北地區資源環境保護壓力突出,經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經濟轉型升級相對滯後。

(三)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仍有困難。欠發達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較低,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邊境地區人口流失、邊境村空心化等問題突出,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發展面臨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制約。

(四)區域生產力布局調整任務艱巨。部分關鍵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分布過於集中,一些地區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的匹配性不足,差別化的區域產業政策亟待完善。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地區間產業同質化發展、低水平重複建設等問題仍然突出。

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從客觀因素看,我國國土廣闊,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基礎等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發展不可能整齊劃一「齊步走」。不同地區在國家發展全局中承擔的功能定位不同,東北和華北等是糧食主產區,青藏高原、大小興安嶺、北方防沙帶等是生態功能區,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等是能源富集地區,評判一個區域是否協調發展,不能單一以經濟指標作為標準,更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而是要看其承擔的功能是否有效發揮。從主觀因素看,一些省份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發展潛力的充分發揮。同時,市場化多元化的利益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之間補償機制不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缺乏有效途徑,產業轉移、園區共建等跨區域合作缺乏利益分享機制。

三、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編輯]

黨的二十大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問題導向,尊重客觀規律,依託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健全體制機制,完善差異化政策,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支持各地區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一)統籌推進四大板塊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研究修訂《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推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鼓勵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互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研究完善政策舉措,着力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哈長沈大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增強重點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承載能力。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長江中游三省協同協作,大力推動糧食生產、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發揮創新要素集聚等優勢,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能級,為國家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二)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培育壯大引領周邊發展的動力源。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抓好標誌性項目向外疏解,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引領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高質量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深入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為抓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科創與產業深度融合,持續深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改革創新,打造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持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確保黃河安瀾。

(三)大力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動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積極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消費幫扶等工作,構建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支持革命老區振興,加大力度支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高質量發展,做好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提升邊境地區人口與經濟支撐能力,促進沿邊產業園區發展,實現守邊固邊、強邊固防、興邊富民、沿邊開放有效銜接。推動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健全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推動資源枯竭城市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支持老工業城市振興,加快製造業競爭優勢重構,推動老工業城市煥發新活力。

(四)着力推動重要功能區建設,保障國家糧食生態能源安全。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石,加快推進東北等優勢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力保護黑土地等耕地資源。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紮實推進青藏高原「中華水塔」保護工作,高質量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實施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森林生態保育等重大工程。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大型煤炭、煤電、石油、天然氣基地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拓展油氣等資源多元化供給渠道。

(五)進一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形成高水平區域開放新格局。推動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快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先行開展對外開放壓力測試。紮實開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制度設計,圍繞「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加快制定相關制度政策。持續推動長三角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加快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開放步伐。深入推進粵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優化完善「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深化東北地區與日、韓、俄、蒙等國經貿合作,打造重點面向東北亞的開放合作高地。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大膽創新探索。

(六)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利益合理分配。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優化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集聚、優化配置,增強區域發展活力。着力構建協調發展激勵機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建立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出台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鼓勵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發展,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研究建立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制,鼓勵區域間共建產業園區。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以區域重大戰略實施為牽引,着力優化四大板塊發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解決不平衡問題,奮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以上匯報,請予審議。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