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0〕46號
2010年12月21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1年/第17號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國發 〔2010〕 46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規劃》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編制實施《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局出發,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抓好《規劃》的貫徹落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規劃》明確的原則和要求,儘快組織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並認真實施。各部門要根據《規劃》明確的任務分工和要求,調整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全面做好《規劃》實施的各項工作。

                             國 務 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目  錄

  序 言

  第一篇 規劃背景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自然狀況

    第二節 綜合評價

    第三節 突出問題

    第四節 面臨趨勢

  第二篇 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第二章 指導思想

    第一節 開發理念

    第二節 主體功能區劃分

    第三節 重大關係

  第三章 開發原則

    第一節 優化結構

    第二節 保護自然

    第三節 集約開發

    第四節 協調開發

    第五節 陸海統籌

  第四章 戰略目標

    第一節 主要目標

    第二節 戰略任務

    第三節 未來展望

  第三篇 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

  第五章 優化開發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

  第六章 重點開發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

  第七章 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發展重點

    第三節 其他農業地區

  第八章 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類型

    第二節 規劃目標

    第三節 發展方向

    第四節 開發管制原則

  第九章 禁止開發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

    第二節 管制原則

    第三節 近期任務

  第四篇 能源與資源

  第十章 能源與資源

    第一節 主要原則

    第二節 能源開發布局

    第三節 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

    第四節 水資源開發利用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區域政策

    第一節 財政政策

    第二節 投資政策

    第三節 產業政策

    第四節 土地政策

    第五節 農業政策

    第六節 人口政策

    第七節 民族政策

    第八節 環境政策

    第九節 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第十二章 績效考核評價

    第一節 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第二節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第六篇 規劃實施

  第十三章 規劃實施

    第一節 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職責

    第二節 省級人民政府的職責

    第三節 監測評估

    附件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

    附件2: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

        表1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表2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表3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表4 國家森林公園

        表5 國家地質公園

    附件3:附圖

        圖1 中國地形圖

        圖2 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評價圖

        圖3 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評價圖

        圖4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圖5 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圖

        圖6 目前開發強度示意圖

        圖7 開發區分布圖

        圖8 城市化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9 農業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10 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11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示意圖

        圖12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示意圖

        圖13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評價圖

        圖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

        圖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圖

        圖16 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布圖

        圖17 生態重要性評價圖

        圖18 人口集聚度評價圖

        圖19 地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布圖

        圖20 交通優勢度評價圖

序  言

  國土空間(註:國土空間,是指國家主權與主權權利管轄下的地域空間,是國民生存的場所和環境,包括陸地、陸上水域、內水、領海、領空等。)是寶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家園更美好、經濟更發達、區域更協調、人民更富裕、社會更和諧,為了給我們的子孫留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家園,必須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科學開發我們的家園。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並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註:黨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主體功能區的範圍、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區域政策。《國務院關於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對編制規劃提出了具體要求。)。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有利於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於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和改善區域調控。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編制,是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依據,是科學開發國土空間的行動綱領和遠景藍圖,是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註:戰略性,指本規劃是從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對未來國土空間開發作出的總體部署。基礎性,指本規劃是在對國土空間各基本要素綜合評價基礎上編制的,是編制其他各類空間規劃的基本依據,是制定區域政策的基本平台。約束性,指本規劃明確的主體功能區範圍、定位、開發原則等,對各類開發活動具有約束力。),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切實組織實施,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測評估,建立獎懲機制,嚴格貫徹執行。

  本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規劃任務是更長遠的,實施中將根據形勢變化和評估結果適時調整修訂。本規劃的規劃範圍為全國陸地國土空間以及內水和領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海洋既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鑑於海洋國土空間在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將根據本規劃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本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另行發布實施。

第一篇 規劃背景

  巍峨的群山,縱橫的河流,廣袤的草原,肥沃的農田,遼闊的海洋,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家園。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一家家工廠不斷湧現,一條條公路縱橫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個個村莊煥然一新,我們的家園發生了深刻變化。構建美好家園,首先要了解我們這片家園的自然狀況,認識已經發生的變化以及還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一章 規劃背景


——認識我們變化着的家園
第一節 自然狀況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獨特,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

  ——地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現海拔差異明顯的三大階梯。地形種類多樣,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註:我國陸地國土空間中,山地約占33%,高原約占26%,盆地約占19%,平原約占12%,丘陵約占10%。)。西部高山廣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平坦低緩,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圖1 中國地形圖)

  ——氣候。我國受地形地貌和季風環流影響,既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也有溫帶大陸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氣候。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水熱條件空間分異明顯。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熱量不足;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區為乾旱氣候,降雨稀少。

  ——植被。我國植被類型豐富,有森林、灌叢、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澤等。森林覆蓋率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東北地區,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

  ——災害。我國自然災害(註:這裡的自然災害主要指洪澇、乾旱災害,颱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種類多,區域性、季節性和階段性特徵突出,並具有顯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除現代火山活動導致的災害外,其他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發生。

  ——海洋。我國海域遼闊,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第二節 綜合評價

  經對全國陸地國土空間土地資源、水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系統重要性、自然災害危險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優勢度等因素的綜合評價,從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角度,我國國土空間具有以下特點:

  ——陸地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少。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廣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約60%的陸地國土空間為山地和高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面積有180餘萬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須保護的耕地和已有建設用地,今後可用於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及其他方面建設的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里左右,約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3%。適宜開發的國土面積較少,決定了我國必須走空間節約集約的發展道路。(圖2 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評價圖)

  ——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均。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經濟布局不相匹配(註:據2005年全國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複查,64.7%的水力資源集中在四川、雲南和西藏。)。南方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北方地區僅占19%;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緊張,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達到了48%。水體污染、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突出,南方一些水資源充裕地區出現水質型缺水。水資源短缺,既影響着經濟發展,也制約着人口和經濟的均衡分布,還帶來了許多生態問題。(圖3 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評價圖)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相對短缺。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品種齊全,但主要化石能源(註: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油砂油、頁岩油等。)和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並與主要消費地呈逆向分布(註:2008年全國查明礦產資源儲量中,77%的煤炭資源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陝西和新疆,75.9%的鐵礦資源集中在遼寧、四川、河北、安徽、山西、雲南、山東和內蒙古,62.4%的銅礦資源集中在江西、西藏、雲南、內蒙古和山西。)。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優質化石能源資源嚴重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巨大。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總量、分布、結構與滿足消費需求、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生態類型多樣,但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我國生態類型多樣,森林、濕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但生態脆弱區域面積廣大,脆弱因素複雜。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占9.7%,重度脆弱區域占19.8%,中度脆弱區域占25.5%。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只能在適宜開發的有限區域集中展開。(圖4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自然災害頻繁,災害威脅較大。我國受災害影響的區域及人口較多,巨災風險很大。部分縣級行政區位於自然災害威脅嚴重的區域範圍內。頻發的自然災害,加大了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本並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許多隱患。(圖5 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圖)

第三節 突出問題

  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註: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必然要落到具體的國土空間。從國土空間的角度觀察,工業化城鎮化就是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轉化為城市化空間的過程。),一方面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着力解決的突出問題。

  ——耕地減少過多過快,保障糧食安全壓力大。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的18.26億畝,人均耕地由1.59畝減少到1.37畝,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

  ——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註: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功能退化。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肆意開發,導致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註: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退化、沙化、鹼化草地達135萬平方公里。),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惡化,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頻發。

  ——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一些地區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大規模長距離調水、運煤、送電、輸氣的壓力越來越大,也帶來了交通擁擠、地面沉降(註:2008年全國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22個,其中淺層133個,深層78個,岩溶11個,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綠色生態空間銳減等問題。環境污染嚴重,大氣與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差,許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低。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工礦建設占用空間偏多,開發區占地面積較多且過於分散。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單位面積的產出較低,城市和建制鎮建成區空間利用效率不高。

  ——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差距大。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失衡,勞動人口與贍養人口異地居住,城鄉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過大。

第四節 面臨趨勢

  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必須深刻認識並全面把握國土空間開發的趨勢,妥善應對由此帶來的嚴峻挑戰。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滿足居民生活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處於人口總量持續增加和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階段,既對擴大居住等生活空間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農產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對保護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滿足城市建設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既增加了擴大城市建設空間的要求,也帶來了農村居住用地閒置等問題,優化城鄉空間結構面臨許多新課題。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尚處於繼續發展完善的階段。基礎設施的建設必然占用更多空間,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

  ——經濟增長趨於多極化,滿足中西部地區的建設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多極化趨勢。隨着東部部分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步飽和,經濟增長加快向中西部適宜開發的區域拓展,這就需要繼續擴大這些區域的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空間。

  ——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滿足水源涵養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將長期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資源短缺將更趨嚴重,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都面臨極大壓力。滿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資源的節約和科學配置,又要恢復並擴大河流、湖泊、濕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養的空間。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不斷加劇,保護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面臨挑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既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又要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這就需要改變以往的開發模式,儘可能少地改變土地的自然狀況,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增強固碳能力。

  總之,我們既要滿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經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國土空間的巨大需求,又要為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而保護耕地,還要為保障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應對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保護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我國國土空間開發面臨諸多兩難挑戰。

第二篇 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空間結構急劇變動的時期,堅持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極為重要(註:空間結構形成後很難改變,特別是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等變為工業和城市建設空間後,調整恢復的難度和代價很大。)。為有效解決國土空間開發中的突出問題,應對未來諸多挑戰,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立足我國國土空間的自然狀況,明確國土空間開發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第二章 指導思想

——開發我們家園的新理念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註: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和要求落實到具體空間單元的開發利用工作中,明確每個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以及發展方向、開發方式和開發強度。),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樹立新的開發理念,調整開發內容,創新開發方式,規範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效率,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

第一節 開發理念

  本規劃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中的「開發」(註:開發通常指以利用自然資源為目的的活動,也可以指發現或發掘人才、發明技術等活動。發展通常指經濟社會進步的過程。開發與發展既有聯繫也有區別,資源開發、農業開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開發以及國土空間開發等會促進發展,但開發不完全等同於發展,對國土空間的過度、盲目、無序開發不會帶來可持續的發展。),特指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限制開發,特指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並不是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對農產品主產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仍要鼓勵農業開發;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仍允許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將一些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並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類區域的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產品生產力,實現科學發展。

  ——根據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的理念。不同的國土空間,自然狀況不同。海拔很高、地形複雜、氣候惡劣以及其他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並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有的區域甚至不適宜高強度的農牧業開發。否則,將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對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造成損害。因此,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根據不同國土空間的自然屬性確定不同的開發內容。

  ——區分主體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國土空間具有多種功能,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從提供產品的角度劃分,或者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或者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在關係全局生態安全的區域,應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主體功能,把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產品及工業品作為從屬功能,否則,就可能損害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比如,草原的主體功能是提供生態產品,若超載過牧,就會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在農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應把提供農產品作為主體功能,否則,大量占用耕地就可能損害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因此,必須區分不同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開發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主要任務(註: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等,一定意義上就是將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恢復為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是對過去開發中主體功能錯位的糾正。)。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的理念。不同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不同,因而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不同。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由於不適宜或不應該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因而難以承載較多消費人口(註:在農業社會,很多地區可以做到「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但在工業社會,達到較高的消費水平後,有些地區就很難做到「一方水土養富一方人」。)。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人口主動轉移到就業機會多的城市化地區。同時,人口和經濟的過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也會給資源環境、交通等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因此,必須根據資源環境中的「短板」因素確定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以及適宜的產業結構(註:技術進步可以提高一定國土空間的承載能力,但國土空間總量、環境容量、綠色開敞空間是技術進步不能完全解決的。)。

  ——控制開發強度(註:開發強度指一個區域建設空間占該區域總面積的比例。建設空間包括城鎮建設、獨立工礦、農村居民點、交通、水利設施以及其他建設用地等空間。)的理念。我國不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國土空間占很大比重。平原及其他自然條件較好的國土空間儘管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這類國土空間更加適宜發展農業,為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不能過度占用耕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由此決定了我國可用來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國土空間並不寬裕。即使是城市化地區,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當地人口對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求。因此,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有節制地開發,保持適當的開發強度。(圖6 目前開發強度示意圖)

  ——調整空間結構(註:空間結構是指不同類型空間的構成及其在國土空間中的分布,如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的比例,以及城市空間中城市建設空間與工礦建設空間的比例等。)的理念。空間結構是城市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等不同類型空間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的反映,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空間載體。空間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經濟發展方式及資源配置效率。從總量上看,目前我國的城市建成區、建制鎮建成區、獨立工礦區、農村居民點和各類開發區的總面積已經相當大,但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必須把調整空間結構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內涵中,把國土空間開發的着力點從占用土地為主轉到調整和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上來。

  ——提供生態產品(註:生態產品指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生態產品同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生態功能區提供生態產品的主體功能主要體現在: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水質、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清潔空氣、減少噪音、吸附粉塵、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自然災害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實質是政府代表人民購買這類地區提供的生態產品。)的理念。人類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從需求角度,這些自然要素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產品的性質。保護和擴大自然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活動也是發展。總體上看,我國提供工業品的能力迅速增強,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而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強。因此,必須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的重要內容,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

第二節 主體功能區劃分

  根據以上開發定義和開發理念,本規劃將我國國土空間分為以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註: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禁止開發區域以自然或法定邊界為基本單元,分布在其他類型主體功能區域之中。);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是基於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以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為基準劃分的。

  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以提供主體產品的類型為基準劃分的。城市化地區是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也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農產品主產區是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也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和部分工業品;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也提供一定的農產品、服務產品和工業品。

  優化開發區域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重點開發區域是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都屬於城市化地區,開發內容總體上相同,開發強度和開發方式不同。

  限制開發區域分為兩類:一類是農產品主產區,即耕地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儘管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從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以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必須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即生態系統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條件,必須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

  禁止開發區域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層面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省級層面的禁止開發區域,包括省級及以下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確定的禁止開發區域。

  各類主體功能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體功能不同,開發方式不同,保護內容不同,發展首要任務不同,國家支持重點不同。對城市化地區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經濟,對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支持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支持其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第三節 重大關係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應處理好以下重大關係:

  ——主體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係。主體功能不等於唯一功能。明確一定區域的主體功能及其開發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並不排斥該區域發揮其他功能。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作為城市化地區,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集聚人口和經濟,但也必須保護好區域內的基本農田等農業空間,保護好森林、草原、水面、濕地等生態空間,也要提供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和生態產品。限制開發區域作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但也允許適度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允許發展那些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允許進行必要的城鎮建設。對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政府從履行職能的角度,對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提供公共服務和加強社會管理。

  ——主體功能區與農業發展的關係。把農產品主產區作為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是為了切實保護這類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區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種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國家強農惠農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實到這類區域,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此外,通過集中布局、點狀開發,在縣城適度發展非農產業,可以避免過度分散發展工業帶來的對耕地過度占用等問題。

  ——主體功能區與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的關係。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往往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或生態功能比較重要,並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往往只是「點」的開發,主體功能區中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更多地是「片」的開發。將一些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並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而是應該按照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

  ——主體功能區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關係。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為了落實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細化區域政策,更有力地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把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確定為優化開發區域,就是要促進這類人口密集、開發強度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區域,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移,從而也可以為中西部地區騰出更多發展空間。把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確定為重點開發區域,是為了引導生產要素向這類區域集中,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經濟發展。把西部地區一些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條件的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類區域的生態產品生產力,使國家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能更集中地落實到這類區域,儘快改善當地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條件。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政府對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設計和總體謀劃,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是確保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主體功能區的劃定,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在各地區各部門充分溝通協調基礎上確定的。促進主體功能區的形成,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的科學引導作用,更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中的主要職責是,明確主體功能定位並據此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法律法規和區域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市場主體根據相關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有序進行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場機製發揮作用,政府主要是通過編制規劃和制定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向這類區域集聚。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和規劃體系來約束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行為,通過建立補償機制引導地方人民政府和市場主體自覺推進主體功能建設。

第三章 開發原則

——科學開發我們家園的準則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基本原則。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推動科學發展,但不同主體功能區在推動科學發展中的主體內容和主要任務不同。根據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發展,就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現實行動。城市化地區要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耕地和生態;農產品主產區要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生態,在不影響主體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非農產業;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把增強提供生態產品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可適度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的適宜產業。

第一節 優化結構

  要將國土空間開發從占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空間結構為主(註:城市空間,包括城市建設空間、工礦建設空間。城市建設空間包括城市和建制鎮居民點空間。工礦建設空間是指城鎮居民點以外的獨立工礦空間。

  農業空間,包括農業生產空間、農村生活空間。農業生產空間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園地、其他農用地(包括農業設施和農村道路)空間。農村生活空間即農村居民點空間。

  生態空間,包括綠色生態空間、其他生態空間。綠色生態空間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濕地、水庫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其他生態空間包括荒草地、沙地、鹽鹼地、高原荒漠等。

  其他空間,指除以上三類空間以外的其他國土空間,包括交通設施空間、水利設施空間、特殊用地空間。交通設施空間包括鐵路、公路、民用機場、港口碼頭、管道運輸等占用的空間。水利設施空間即水利工程建設占用的空間。特殊用地空間包括居民點以外的國防、宗教等占用的空間。)。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調整空間結構。保證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適度壓縮工礦建設空間。

  ——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總面積的擴張,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在城市建設空間中,主要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和綠地等空間,嚴格控制並壓縮工業空間。在工礦建設空間中,壓縮並修復採掘業空間。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全國耕地總面積,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對耕地按限制開發要求進行管理,對基本農田按禁止開發要求進行管理。

  ——嚴格控制各類建設占用耕地。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都要嚴格貫徹儘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確需占用耕地的,要在依法報批用地前,補充數量相等、質量相同的耕地。

  ——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禁止開墾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穩定草原面積,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人工草地。

  ——增加農村公共設施空間。按照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逐步適度減少農村生活空間,將閒置的農村居民點等復墾整理成農業生產空間或綠色生態空間。

  ——適度擴大交通設施空間。重點擴大城市群內的軌道交通空間,對擴大公路建設空間要嚴格把關。

  ——調整城市空間的區域分布。適度擴大優化開發區域的城市建設空間,從嚴控制工礦建設空間和各類開發區擴大面積。擴大重點開發區域的城市建設空間,適度擴大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空間。嚴格控制限制開發區域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從嚴控制開發區總面積。(圖7開發區分布圖)

第二節 保護自然

  要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根據國土空間的不同特點,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度有序開發,走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道路。

  ——把保護水面、濕地、林地和草地放到與保護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必須建立在對所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在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允許的範圍內。編制區域規劃等應事先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並把保持一定比例的綠色生態空間作為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脆弱、生態系統重要、環境容量小、地震和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危險性大的地區,要嚴格控制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適度控制其他開發活動,緩解開發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壓力。

  ——嚴禁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活動。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要儘可能不損害生態環境並應最大限度地修復原有生態環境。

  ——加強對河流原始生態的保護。實現從事後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及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在保護河流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能資源。嚴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強對超采的治理和對地下水源的涵養與保護。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預防監督。

  ——交通、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儘量避免對重要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分割,從嚴控制穿越禁止開發區域。

  ——農業開發要充分考慮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積極發揮農業的生態、景觀和間隔功能。嚴禁有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荒以及侵占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農業開發活動。

  ——在確保省域內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繼續在適宜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在農業用水嚴重超出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水(註:退耕還水就是在嚴重缺水地區,通過發展節水農業以及適度減少必要的耕作面積等,減少農業用水,恢復水系平衡。)。

  ——生態遭到破壞的地區要儘快償還生態欠賬。生態修復行為要有利於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

  ——保護天然草地、沼澤地、葦地、灘涂、凍土、冰川及永久積雪等自然空間。

第三節 集約開發

  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把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分布、經濟相對集中布局,走空間集約利用的發展道路。

  ——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把握開發時序,使絕大部分國土空間成為保障生態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空間。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化地區,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其他城市化地區要依託現有城市集中布局、據點式開發(註:據點式開發,又稱增長極開發,是指對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富集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突出重點,點狀開發。),建設好縣城和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嚴格控制鄉鎮建設用地擴張。

  ——各類開發活動都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空間,儘可能利用閒置地、空閒地和廢棄地。

  ——工業項目建設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和有利於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則集中布局。以工業開發為主的開發區要提高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國家級、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率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各類開發區在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擴大面積。

  ——交通建設要儘可能利用現有基礎擴能改造,必須新建的也要儘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跨江(河、湖、海)的公路、鐵路應儘可能共用橋位。

第四節 協調開發

  要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進行開發,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按照人口與經濟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在集聚經濟的同時要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引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人口有序轉移到重點開發區域。

  ——按照人口與土地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城市化地區和各城市在擴大城市建設空間的同時,要增加相應規模的人口,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在減少人口規模的同時,要相應減少人口占地的規模。

  ——按照人口與水資源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確定城市化地區和各城市集聚的人口和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按照大區域相對均衡的要求進行開發。在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的同時,在中西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群,通過推進城鎮化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

  ——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進行開發。城市建設必須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預留生活空間,有條件的地區要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延伸到農村居民點。

  ——按照統籌上下游的要求進行開發。大江大河上游地區的各類開發要充分考慮對下游地區的影響。下游地區要積極吸納上游地區人口,上解財政收入,幫助上游地區修復生態環境和實現脫貧。

  ——按照統籌地上地下的要求進行開發。各類開發活動都要充分考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等地下要素,充分考慮地下礦產的賦存規律和特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市建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積極利用地下空間。

  ——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布局、密度等,要與各主體功能區的人口、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相協調,宜密則密,宜疏則疏。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提高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和銜接能力。

第五節 陸海統籌

  要根據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要充分考慮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海洋開發內容及開發現狀,並與陸地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區相協調。

  ——沿海地區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要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統籌考慮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

  ——嚴格保護海岸線資源,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做到分段明確,相對集中,互不干擾。港口建設和涉海工業要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和近岸海域。

  ——各類開發活動都要以保護好海洋自然生態為前提,儘可能避免改變海域的自然屬性。控制圍填海造地規模,統籌海島保護、開發與建設。

  ——保護河口濕地,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涂,保護和恢復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系統。

第四章 戰略目標

——我們未來的美好家園
第一節 主要目標

  根據黨的十七大關於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總體要求,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是:

  ——空間開發格局清晰。「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國主要城市化地區集中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經濟總量;「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供給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空間結構得到優化。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開發強度控制在3.91%(註:我國國土面積廣大,但相當一部分國土空間並不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到2020年全國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3.91%是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建設用地指標,並以全部陸地國土空間測算的,若扣除不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面積,開發強度將大大超過3.91%。),城市空間控制在10.65萬平方公里以內,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減少到16萬平方公里以下,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新增面積控制在3萬平方公里以內,工礦建設空間適度減少。耕地保有量不低於 120.33 萬平方公里 (18.05億畝), 其中基本農田不低於104萬平方公里

(15.6億畝)。綠色生態空間擴大,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占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河流、湖泊、濕地面積有所增加。

  ——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城市空間創造的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明顯提高。糧食和棉油糖單產水平穩步提高。單位面積綠色生態空間蓄積的林木數量、產草量和涵養的水量明顯增加。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不同區域之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扣除成本因素後的人均財政支出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重大進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退化面積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草原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左右。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表1 全國陸地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指標
指  標 2008年 2020年
開發強度(%) 3.48 3.91
城市空間(萬平方公里) 8.21 10.65
農村居民點(萬平方公里) 16.53 16
耕地保有量(萬平方公里) 121.72 120.33
林地保有量(萬平方公里) 303.78 312
森林覆蓋率(%) 20.36 23
第二節 戰略任務

  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出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着力構建我國國土空間的「三大戰略格局」。

  ——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構建以陸橋通道(註:陸橋通道為東起連雲港、西至阿拉山口的運輸大通道,是亞歐大陸橋的組成部分。)、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為主要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推進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化開發,形成3個特大城市群;推進哈長、江淮、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北部灣、成渝、關中—天水等地區的重點開發,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圖8 城市化戰略格局示意圖)

  ——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構建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東北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水稻、專用玉米、大豆和畜產品產業帶;黃淮海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棉花、專用玉米、大豆和畜產品產業帶;長江流域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水稻、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棉花、油菜、畜產品和水產品產業帶;汾渭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專用小麥和專用玉米產業帶;河套灌區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華南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水稻、甘蔗和水產品產業帶;甘肅新疆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棉花產業帶。(圖9 農業戰略格局示意圖)

  ——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構建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係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要重點保護好多樣、獨特的生態系統,發揮涵養大江大河水源和調節氣候的作用;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要重點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護,發揮保障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作用;東北森林帶,要重點保護好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發揮東北平原生態安全屏障的作用;北方防沙帶,要重點加強防護林建設、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實行封禁保護,發揮「三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的作用;南方丘陵山地帶,要重點加強植被修復和水土流失防治,發揮華南和西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的作用。(圖10 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到202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我們的家園將呈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美好情景。

  ——經濟布局更趨集中均衡(註:集中均衡式經濟布局是指小區域集中、大區域均衡的開發模式。亦即在較小空間尺度的區域集中開發、密集布局;在較大空間尺度的區域,形成若干個小區域集中的增長極,並在國土空間相對均衡分布。這是一種既體現高效,又體現公平的開發模式。)。工業化城鎮化將在適宜開發的一部分國土空間集中展開,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鎮密集分布。在繼續提升現有特大城市群整體功能和國際競爭力基礎上,在其他適宜開發的區域,培育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極、網絡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經濟增長的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經濟在國土空間的分布更趨集中均衡。

  ——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農村人口將繼續向城市有序轉移,所騰出的閒置生活空間將得到復墾還耕還林還草還水,農村勞動力人均耕地將增加,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城市化地區反哺農業地區的能力增強,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人口更多地生活在更適宜人居的地方,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區逐步轉移,城市化地區在集聚經濟的同時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區域間人均生產總值及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縮小。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體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支出規模與公共服務覆蓋的人口規模更加匹配,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

  ——資源利用更趨集約高效。大部分人口的就業和居住以及經濟集聚於大城市群地區和城市化地區,基礎設施共享水平顯著提高;節能型的軌道交通成為大城市群的主要客運方式並間接降低私人轎車的使用頻率;大城市群內將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市場指向型產品的運距縮短,物流成本降低;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得到廣泛推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初步形成。

  ——環境污染防治更趨有效。一定的空間單元集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控制在環境容量允許的範圍之內,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得以扭轉。隨着主體功能定位的逐步落實,絕大部分國土空間成為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大幅減少,工業和生活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相對於小規模、分散式布局,經濟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將大大有利於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

  ——生態系統更趨穩定。重點生態功能區承載人口、創造稅收以及工業化的壓力大幅減輕,而涵養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等生態功能大幅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濕地、荒漠、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市化地區的開發強度得到有效控制,綠色生態空間保持合理規模。農產品主產區開發強度得到控制,生態效能大幅提升。

  ——國土空間管理更趨精細科學。明確的主體功能定位,為涉及國土空間開發的各項政策提供了統一的政策平台,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將大大增強;為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協調提供了基礎性的規劃平台,各級各類規劃間的一致性、整體性以及規劃實施的權威性、有效性將大大增強;為國土空間及其相關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提供了統一的管理平台,政府管理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制度化水平將大大增強;為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提供了基礎性評價平台,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將大大增強。

第三篇 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

  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是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主要支撐。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必須明確國家層面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第五章 優化開發區域

——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國家優化開發區域(註:提出優化開發區域,既是針對一些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化地區存在過度開發隱患,必須優化發展內涵的迫切要求,更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我國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需要。)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城市化地區:綜合實力較強,能夠體現國家競爭力;經濟規模較大,能支撐並帶動全國經濟發展;城鎮體系比較健全,有條件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大城市群;內在經濟聯繫緊密,區域一體化基礎較好;科學技術創新實力較強,能引領並帶動全國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優化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區域,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全國重要的創新區域,我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及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區,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國家優化開發區域應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

  ——優化空間結構。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和農村生活空間,適當擴大服務業、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控制城市蔓延擴張、工業遍地開花和開發區過度分散。

  ——優化城鎮布局。進一步健全城鎮體系,促進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圍繞區域中心城市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推進城市間的功能互補和經濟聯繫,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優化人口分布。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區的人口規模,增強周邊地區和其他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能力,引導人口均衡、集聚分布。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發展都市型農業、節水農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積極發展節能、節地、環保的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儘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產業。

  ——優化發展方式。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廣泛應用低碳技術,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標準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部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達標排放。加強區域環境監管,建立健全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

  ——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優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的區域一體化和同城化程度。

  ——優化生態系統格局。把恢復生態、保護環境作為必須實現的約束性目標。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淨化水系、提高水質,切實嚴格保護耕地以及水面、濕地、林地、草地和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好城市之間的綠色開敞空間,改善人居環境。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

  一、環渤海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京津冀、遼中南和山東半島地區(註:環渤海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以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和500米以下的丘陵為主。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緊張。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利用已處於過載狀態,地下水超采十分嚴重,形成了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大氣環境質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相對較少,污染主要發生在局部地區取暖季節,除遼中南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環境容量尚有剩餘。地表水環境質量很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水污染問題突出。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區的風蝕都較為嚴重。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影響,旱澇災害潛在威脅較大,尤以春旱最為嚴重,濱海地區風暴潮和海水入侵也時有發生。)。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三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一)京津冀地區。

  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三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和出海通道,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

  ——強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國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設世界城市,發展首都經濟,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強化創新功能,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園區的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

  ——提升天津的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構築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製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

  ——優化提升京津主軸的發展水平,增強廊坊、武清等京津周邊地區承接京津主城區部分功能轉移的能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培育形成河北沿海發展帶,使之成為區域新的增長點。推進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和北戴河新區建設,增強唐山、黃驊、秦皇島的港口功能,帶動臨港產業和臨港城區發展。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

  ——統籌區域水源保護和風沙源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並實施嚴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構建由太行山、燕山、濱海濕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態廊道組成的網狀生態格局。

  (二)遼中南地區。

  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包括遼寧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全國先進裝備製造業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輻射帶動東北地區發展的龍頭。

  ——發展遼寧沿海經濟帶,統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強化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功能,建設成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我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

  ——增強瀋陽經濟區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一體化。加強城市間分工協作和功能互補,促進產業轉型和空間重組,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強化瀋陽、大連中心城市功能,加強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節點城市綜合實力。瀋陽建設成為東北亞商貿物流服務中心,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

  ——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地位,重視海洋漁業經濟,推進循環農業發展。

  ——加強東部山地水源涵養區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快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及礦山生態修復,加強遼河流域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構建由長白山余脈、遼河、鴨綠江、濱海濕地和沿海防護林構成的生態廊道。

  (三)山東半島地區。

  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南翼,包括山東省膠東半島和黃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藍色經濟區。

  ——強化青島航運中心功能,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旅遊經濟、港口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化程度,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

  ——提升膠東半島沿海發展帶整體水平,加強煙臺、威海等城市的產業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補,與青島共同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建設黃河三角洲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增強東營、濱州等城市的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點。

  ——發展外向型農業,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並實施嚴格保護,推進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強黃河三角洲水資源集約利用,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構建以山東半島中部生態脊為中心,向南北兩翼延展的片狀生態網絡和沿海生態廊道。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沿長江通道橫軸的交匯處,包括上海市和江蘇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註:長江三角洲地區以海拔低於100米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和杭州灣濱海平原為主體,地勢起伏平緩。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十分缺乏。水資源豐富,但水污染突出,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了大範圍地下水漏斗。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問題較為突出。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僅在區域東北與東南沿海部分地區尚有剩餘容量。化學需氧量排放也已經超過水環境容量,京杭運河沿線超載較為嚴重。氣候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河湖水系發達,受洪水災害威脅較為嚴重。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抗侵蝕能力較弱,加之降水強度大,土地開發利用不當易引起土壤侵蝕。)。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世界級大城市群,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強化創新能力和現代服務功能,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強輻射帶動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長江流域和全國發展的能力。

  ——提升南京、杭州的長江三角洲兩翼中心城市功能。增強南京金融、科教、商貿物流和旅遊功能,發揮南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承東啟西樞紐城市作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性的金融和教育文化中心。增強杭州科技、文化、商貿和旅遊功能,建設國際休閒旅遊城市,全國重要的文化創意中心、科技創新基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

  ——優化提升滬寧(上海、南京)、滬杭(上海、杭州)發展帶的整體水平,建設滬寧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形成沿江、沿海、杭湖寧(杭州、湖州、南京)、杭紹甬舟(杭州、紹興、寧波、舟山)發展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港口和產業的分工協作,控制城鎮蔓延擴張。調整太湖周邊地區產業布局,建設技術研發和旅遊休閒基地。

  ——強化寧波、蘇州、無錫綜合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寧波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南翼的經濟中心和國際港口城市,蘇州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旅遊勝地,無錫建設成為先進製造業基地、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服務外包和創意設計基地。

  ——增強常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湖州、嘉興、紹興、台州、舟山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強城市功能互補,提高整體競爭力。

  ——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都市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等服務體系,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

  ——加強沿江、太湖、杭州灣等地區污染治理,嚴格控制長江口、杭州灣陸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區污染物入湖,加強海洋、河口和山體生態修復,構建以長江、錢塘江、太湖、京杭大運河、宜溧山區、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三、珠江三角洲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廣東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註: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為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緩,有零星小山丘分布。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嚴重缺乏。水資源總量豐富,但隨着用水量的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水排放量大,河網水污染嚴重。枯季河流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對供水安全形成了嚴重威脅。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僅在南部沿海市縣尚有剩餘容量。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以南亞熱帶氣候為主,夏熱冬暖,熱量豐富,雨量豐沛,降水強度大,沿海地區經常受颱風和風暴潮的襲擾。生物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高。代表性土壤為赤紅壤,抗侵蝕能力差。)。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通過粵港澳的經濟融合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為示範,積極推動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的建設,構建珠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格局。促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

  ——增強與香港、澳門的優勢對接與功能互補,推進與港澳地區的經濟一體化,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遊和創新中心。

  ——增強廣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設國際大都市。

  ——增強深圳科技研發和高端服務功能,繼續發揮經濟特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優化提升珠江口東岸地區的發展水平,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製造業水平,增強交通樞紐功能。

  ——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區的發展能力,提高產業層次,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增強珠海綜合服務功能,培育成為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

  ——增強東莞、中山、佛山、江門、惠州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壯大規模,實現各城市分工協作、共同發展,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拓展外向型農業廣度和深度。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嚴格控制珠江口圍墾和山體開發,保護河口和海岸濕地,提高水質,構建以粵北山地丘陵、近海島嶼濕地和珠江水係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第六章 重點開發區域

——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國家重點開發區域(註:提出重點開發區域,既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拓展經濟持續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也是減輕優化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需要。)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城市化地區:具備較強的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較好的發展潛力;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具備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有可能發展成為新的大城市群或區域性城市群;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且對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重點開發區域應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聚集創新要素,增強產業集聚能力,積極承接國際及國內優化開發區域產業轉移,形成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城鎮化,壯大城市綜合實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發揮區位優勢,加快沿邊地區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通道和口岸建設,形成我國對外開放新的窗口和戰略空間。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

  ——統籌規劃國土空間。適度擴大先進製造業空間,擴大服務業、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設空間,減少農村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

  ——健全城市規模結構。擴大城市規模,儘快形成輻射帶動力強的中心城市,發展壯大其他城市,推動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集約高效的城市群。

  ——促進人口加快集聚。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城市規劃和建設應預留吸納外來人口的空間。

  ——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農業發展能力,加強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發展新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合理開發並有效保護能源和礦產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提高發展質量。確保發展質量和效益,工業園區和開發區的規劃建設應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大力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完善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建設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構建完善、高效、區域一體、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網絡。

  ——保護生態環境。事先做好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等保護規劃,減少工業化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出現土地過多占用、水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努力提高環境質量。

  ——把握開發時序。區分近期、中期和遠期實施有序開發,近期重點建設好國家批准的各類開發區,對目前尚不需要開發的區域,應作為預留發展空間予以保護。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

  一、冀中南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莊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註:冀中南地區位於華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大部屬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資源較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氣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問題。水資源總量較少,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水污染情況較為嚴峻。自然災害危險性較低,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區域性物流、旅遊、商貿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務中心。

  ——構建以石家莊為中心,以京廣沿線為主軸,以保定、邯鄲等城市為重要支撐點的空間開發格局。

  ——壯大京廣沿線產業帶,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能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等產業,改造提升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

  ——提升冀中南地區整體競爭實力,強化石家莊中心城市地位,完善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增強保定、邯鄲、邢臺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提高區域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網絡化水平。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濕地建設,構建由防護林、城市綠地、區域生態水網等構成的生態格局。

  二、太原城市群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註:太原城市群地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屬於黃土高原東部的盆地地形,地勢相對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屬汾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問題。大氣環境質量整體較好,除太原等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問題不嚴重。水資源總量較少,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水污染情況較為嚴峻。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土壤侵蝕脆弱性較高。各類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總體較低。)。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資源型經濟轉型示範區,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旅遊業基地。

  ——構建以太原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以主要交通幹線為軸線,以汾陽、忻州、長治、臨汾等主要節點城市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貿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發展。

  ——增強主要節點城市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強化城市間經濟聯繫和功能分工,承接環渤海地區產業轉移,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

  ——依託中心城鎮發展勞動密集型城郊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

  ——實施汾河清水複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綜合整治工程,加強採煤沉陷區的生態恢復,構建以山地、水庫等為基礎,以汾河水係為骨架的生態格局。

  三、呼包鄂榆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北端,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陝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區(註:呼包鄂榆地區沿黃河呈條帶狀分布,地勢平緩,地貌類型為河流谷地。土地資源相對豐富,開發強度相對較低。降水較少,本地水資源短缺,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以上。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差,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過環境容量,中部地區尚有剩餘的二氧化硫環境容量。水環境質量總體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經重度甚至極度超過水環境容量。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氣溫變化大。生態環境脆弱,開發不當易加劇水土流失和沙塵暴。自然災害主要是乾旱、沙塵以及風災。)。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農畜產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北方地區重要的冶金和裝備製造業基地。

  ——構建以呼和浩特為中心,以包頭、鄂爾多斯和榆林為支撐,以主要交通幹線和內蒙古沿黃產業帶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

  ——增強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包頭、鄂爾多斯、榆林應依託資源優勢,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升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統籌煤炭開採、煤電、煤化工等產業的布局,促進產業互補和產業延伸,實現區域內產業錯位發展。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進呼包鄂榆區域一體化發展。

  ——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及其加工基地建設。

  ——加強節能減排、灌區節水改造以及城市和工業節水,加強黃河水生態治理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完善引黃灌區農田防護林網,構建沿黃河生態涵養帶。

  四、哈長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北端,包括黑龍江省的哈大齊(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工業走廊和牡綏(牡丹江、綏芬河)地區以及吉林省的長吉圖經濟區(註:哈長地區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地貌類型為平原。土地資源豐富,開發強度相對較低。水資源比較豐富,但部分城市嚴重缺水。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與化學需氧量的排放基本沒有超過環境容量,但松花江幹流水質污染嚴重。冬季漫長寒冷,地表積雪時間長。季節凍土發育,阻礙地表水下滲,草甸化與沼澤化現象顯著。夏季氣溫較高,降水集中,部分地區易出現洪澇災害。)。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面向東北亞地區和俄羅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的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區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帶動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一)哈大齊工業走廊和牡綏地區。

  該區域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和牡丹江及綏芬河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石化、醫藥和重型裝備製造基地,區域性的農產品加工和生物產業基地,東北地區陸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構建以哈爾濱為中心,以大慶、齊齊哈爾為重要支撐,以牡綏地區為對外開放窗口,以主要交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

  ——哈大齊工業走廊要強化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功能,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哈爾濱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商貿中心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大慶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原油、石化基地和自然生態城市,齊齊哈爾建設成為全國重型裝備製造基地。

  ——牡綏地區要強化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功能,重點發展進出口產品加工、商貿物流、旅遊等產業,建設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物流節點和對外合作加工貿易基地。

  ——發揮區域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建設綠色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推動規模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

  ——加強松花江、嫩江流域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開展松嫩平原濕地修復,防治丘陵黑土地區水土流失,加快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和冷水性魚類資源保護,構建以松花江、嫩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和大片濕地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二)長吉圖經濟區。

  該區域包括吉林省長春、吉林、延邊、松原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石化、生物、光電子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區域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我國參與圖們江區域國際合作開發的先導區,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

  ——構建以長春為中心,以長春、吉林為主體,以延龍圖(延吉、龍井、圖們)為對外開放前沿,以琿春為對外開放窗口,以交通走廊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長春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光電子、生物、醫藥、汽車、軌道客車、新材料、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國際影視文化名城。推進長吉經濟一體化,建設吉林石化產業基地和宜居城市。增強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先進製造業和科技創新基地。

  ——推進延龍圖一體化,發展先進製造、商貿物流、旅遊等產業,建設重要的物流節點和對外合作加工貿易基地。把琿春建設成為集出口加工、境外資源開發、生產服務、國際物流、跨國旅遊等於一體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加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流通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增強長白山生態屏障功能,加強長白山森林和水源保護,加快松花江水污染防治,構建以長白山、松花江為主體,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態格局。

  五、東隴海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的東端,是陸橋通道與沿海通道的交匯處,包括江蘇省東北部和山東省東南部的部分地區(註:東隴海地區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灘涂、河湖等均有分布,總體上平原及丘陵面積較大。擁有大量可供開發的低產鹽田和未利用灘涂,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年均降水較多,可利用水資源較為豐富,能夠滿足工農業用水需求。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臨海地帶潮流通暢,風速大,水氣環境的擴散和自淨能力較強。廣袤的灘涂濕地具有調節氣候、減緩洪水災害和淨化環境等功能。)。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構建以連雲港、日照為中心,以沿海產業帶和沿隴海線產業帶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連雲港港口、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的輻射作用,集約發展臨港產業,建設臨港產業基地和國際性海港城市。

  ——培育形成沿海發展帶,增強連雲港和日照的港口功能,實施沿海臨港產業開發,培育和壯大沿海城鎮。

  ——提升沿隴海帶的發展水平,增強徐州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打造重要的能源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物流基地和商品集散地。

  ——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推動高效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

  ——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灘涂以及水源保護區等的保護,加強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實施礦山廢棄地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構建東部沿海防護林帶、北部山區森林、南部平原林網有機融合的生態格局。

  六、江淮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包括安徽省合肥及沿江的部分地區(註:江淮地區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具有一定潛力。屬於長江流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中游,雨量充沛,水資源較為豐富。總體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未超載。長江幹流安徽段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淮河幹流安徽段整體水質輕度污染,巢湖湖區水質為中度污染,酸雨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進製造業和科技創新基地,區域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構建以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沿江六市為發展軸,合肥、蕪湖為雙核,滁州、宣城為兩翼的「一軸雙核兩翼」空間開發格局。

  ——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培育形成沿江發展帶,壯大主要節點城市規模,推進蕪湖、馬鞍山一體化,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高農業效益。

  ——加強大別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保護巢湖生態環境,構建以大別山、巢湖及沿江丘陵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七、海峽西岸經濟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南段,包括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和廣東省東部的沿海部分地區(註:海峽西岸地區沿海岸線呈狹長帶狀分布,地勢由內陸向海岸傾斜,起伏較大,地貌類型主要為低山丘陵和濱海平原。開發強度普遍較高,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短缺。位於東南諸河流域,雨量豐沛,水資源相對豐富,但河流多為山區獨流入海小河流。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南部少數地區化學需氧量排放有一定程度超載。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兩個自然地理帶,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常青,夏季多颱風,常有暴雨發生。植被種類豐富,植被季相變化不明顯。赤紅壤為本區代表性土壤。)。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構建以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等重要城市為支撐,以漳州、莆田、寧德、潮州、揭陽、汕尾等沿海重要節點城市為補充,以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沿線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

  ——凸顯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加大對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力度,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加快平潭綜合試驗區開放開發。

  ——強化福州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和文化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製造基地。推進廈漳泉(廈門、漳州、泉州)一體化,實現組團式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的國際航運、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先進製造業基地。

  ——促進莆田、寧德等沿海節點城市的經濟發展,依託大型港灣,壯大臨港產業集群,推動以港興市,增強海洋經濟實力,形成海峽西岸經濟區新的增長點。

  ——深化閩台農業合作,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出口示範基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強化溫州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連接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樞紐的功能,加快構築對外開放平台,建設民營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先行區。

  ——強化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地位,推進汕潮揭(汕頭、潮州、揭陽)一體化,加強粵東地區與福建南部沿海城市在港口、產業等的分工合作與功能互補。

  ——強化防颱風能力建設,加強武夷山、雁蕩山、戴雲山等山區和沿海港灣、近海島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源涵養地保護,保護閩江、九龍江等水生態廊道。

  八、中原經濟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河南省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區(註:中原地區地勢起伏相對平緩,以平原和黃土丘陵為主。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尚有一定潛力。水資源比較短缺,但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一般,西部的二氧化硫排放已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東部尚有一定容量。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黃河沿線超載程度較重。屬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的特點。降水集中,分配不均,旱澇災害嚴重。)。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完善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以鄭州為中心,以鄭汴(鄭州、開封)一體化區域為核心層、以「半小時經濟圈」城市為緊密層,以「一小時交通圈」城市為輻射層的「一極兩圈三層」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鄭州先進製造、科技教育、商貿物流和金融服務功能,重點建設鄭汴新區,推進鄭汴一體化,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提升洛陽區域副中心的地位,重點建設洛陽新區。壯大許昌、新鄉、焦作、平頂山等重要節點城市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促進城市功能互補。

  ——建設鄭汴洛(鄭州、開封、洛陽)工業走廊和沿京廣、南太行、伏牛東產業帶,加強產業分工協作與功能互補,共同構建中原城市群產業集聚區。

  ——加強糧油等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發展城郊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現代化農產品物流樞紐。

  ——依託黃河標準化堤防和黃河灘區加強黃河生態保護,搞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綠化,推進平原地區和沙化地區的土地治理,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和縱貫南北的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

  九、長江中游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註:長江中游地區地勢起伏相對平緩,地貌類型以平原、緩崗和丘陵為主。開發強度不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水資源豐富,能夠滿足區內用水需要。但水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湘江污染比較嚴重。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超過環境容量。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四季變化明顯。降水和溫度的年際變化大,常出現乾旱洪澇、低溫冷寒、春秋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長江中游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一)武漢城市圈。

  該區域包括湖北省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以及汽車、鋼鐵基地,區域性的信息產業、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和物流中心。

  ——構建以武漢為核心,以長江沿線和沿京廣線產業帶為軸線,以周邊其他城市為節點的空間開發格局。

  ——完善武漢中心城市功能,強化科技教育、商貿物流、先進製造和金融服務等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交通通信樞紐和區域性經濟中心。

  ——培育黃石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壯大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增強要素集聚能力。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加強長江、漢江和東湖、梁子湖、磁湖等重點水域的水資源保護,實施江湖連通生態修復工程,構建以長江、漢江和東湖為主體的水生態系統。

  (二)環長株潭城市群。

  該區域包括湖南省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的湖南東中部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工程機械、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文化旅遊和商貿物流基地,區域性的有色金屬和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構建以長株潭為核心,以衡陽、岳陽、益陽、常德、婁底等重要節點城市為支撐,集約化、開放式、錯位發展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長株潭科技教育、文化創意、商貿物流等功能,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增強產業集聚能力,輻射帶動其他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全國重要的機車車輛、工程機械、新能源裝備、文化產業基地,區域性的新材料、信息產業和有色金屬基地。

  ——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以及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推進長株潭一體化進程。提升長株潭核心帶動能力,壯大其他主要節點城市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促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功能互補和聯動發展。

  ——穩定農產品供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都市型農業和特色農業,建成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保護好位於長株潭三市結合部的生態「綠心」(註:「綠心」是指城市群中心區域的農林地、水面等農業和自然生態景觀,具有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保護農業發展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功能。),加強洞庭湖保護和湘江污染治理,構建以洞庭湖、湘江為主體的水生態系統。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該區域包括江西省環鄱陽湖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台,區域性的優質農產品、生態旅遊、光電、新能源、生物、航空和銅產業基地。

  ——構建以鄱陽湖為「綠心」,以南昌為中心,以九江、景德鎮、鷹潭、新余和撫州等城市為主要支撐,以環鄱陽湖交通走廊為環狀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南昌科技創新、文化和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建設區域性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

  ——強化九江臨港產業和商貿、旅遊功能,建成港口城市和旅遊城市、區域性的物流樞紐,培育形成區域副中心。發展壯大景德鎮、鷹潭、新余和撫州等城市的特色優勢產業。

  ——鞏固和加強糧食主產區地位,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成畜禽水產養殖主產區和生態農業示範區。

  ——以鄱陽湖水體和濕地為核心保護區,以沿湖岸線鄰水區域為控制開發帶,以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沿線和交通幹線沿線為生態廊道,構建以水域、濕地、林地等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北部灣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以及廣東省西南部和海南省西北部等環北部灣的部分地區(註:北部灣地區地勢起伏相對平緩,主要為盆地、緩崗丘陵和濱海平原。開發強度較低,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雨量充沛,水資源較豐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南部沿海河流源短流急,調蓄能力較低。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一般,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輕微超載,水環境基本沒有超載,但應重視近海海域保護。熱量豐富,雨熱同期,降水豐沛,乾濕季分明。水熱資源較豐富,生物資源種類多,植被類型主要為熱帶季雨林,土壤類型為赤紅壤。)。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面向東盟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地帶和橋頭堡,區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構建以主要城市為支撐,以沿海地區為主軸,以綜合運輸通道為紐帶的空間開發格局。

  ——增強南寧、海口的要素集聚能力、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壯大北海、欽州、防城港、湛江等城市,形成以南寧為核心,以城際快速交通為紐帶的濱海特色城市群。

  ——實行沿海推進戰略,以欽州、防城港、北海(鐵山港)、湛江為重點,建設主要利用海外資源的沿海重化工業產業帶,建設石化、船舶和鋼鐵基地。以南寧、海口、北海為重點,建設以電子信息、生物產業、海洋經濟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以海南島為依託,合理規劃、科學利用濱海資源,建設國際旅遊島,推進三亞世界級熱帶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博鰲國際會展中心、文昌航天城等建設,發展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將海南東部沿海地區打造成國家級休閒度假海岸。重化工業嚴格限定在洋浦、東方工業園區。

  ——發展高效優質生態農業,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合理開發北部灣漁業資源,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深化與珠三角地區以及東盟國家的農業合作與交流。

  ——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生態公益林、水源保護區等的保護,加強防禦颱風和風暴潮能力建設,構建以沿海紅樹林、珊瑚礁、港灣濕地為主體的沿海生態帶和海洋特別保護區。

  十一、成渝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重慶經濟區和成都經濟區(註:成渝地區以平原、壩地、丘陵和中低山地為主。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潛力。水量比較豐富,水資源保障程度較高。成都平原灌溉農業發達,用水量大,在乾旱年份缺水季節易出現水資源緊張狀況。成都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一般,水環境質量較差,部分河段化學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載。重慶地區大氣環境與水環境承載力較低,二氧化硫排放嚴重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南部縣市化學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土壤類型多樣,平原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為主,低山及丘陵為紫色土。)。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科技教育、商貿物流、金融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南地區科技創新基地,西部地區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一)重慶經濟區。

  該區域包括重慶市西部以主城區為中心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以及高新技術產業、汽車摩托車、石油天然氣化工和裝備製造基地,內陸開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

  ——構建以重慶主城區為核心,以「一小時經濟圈」地區為重點,以主要交通幹線和長江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重慶主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先進製造和綜合服務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金融、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商貿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培育壯大沿交通軸線和沿長江發展帶,拓展發展空間,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和資源利用合作,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形成本區域新的增長點。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與合理開發三峽庫區漁業資源。

  ——加強長江、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改善中梁山等山脈的生態環境,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為主體,林地、淺丘、水面、濕地帶狀環繞、塊狀相間的生態系統。

  (二)成都經濟區。

  該區域包括四川省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

  ——構建以成都為核心,以成德綿樂(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為主軸,以周邊其他節點城市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和商貿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

  ——壯大成德綿樂發展帶,增強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石化、農產品加工、新能源等產業的集聚功能,加強產業互補和城市功能對接,推進一體化進程。

  ——壯大其他節點城市人口和經濟規模,增強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功能,加強產業互補和城市功能對接,形成本區域新的增長點。

  ——提高標準化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農業物流水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和農村新能源。

  ——加強岷江、沱江、涪江等水系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強化龍泉山等山脈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構建以邛崍山脈—龍門山、龍泉山為屏障,以岷江、沱江、涪江為紐帶的生態格局。

  十二、黔中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南部,包括貴州省中部以貴陽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註:黔中地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大部分地區屬雲貴高原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城鎮基本分布在山間平地(壩子),可利用土地資源較少,但現有開發強度也不高。位於烏江流域,水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地處山區,空氣流動性較弱,大氣環境質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較為嚴重。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除中心城市外,基本不存在水污染超載問題。大部分地區處在石漠化敏感地區,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需要保護部分山區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重要生態功能。)。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製造基地、煙草工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旅遊目的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構建以貴陽為中心,以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以主要交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

  ——提升貴陽中心城市地位,增強產業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強綜合服務功能,建設重要的新材料、生物製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基地,陸路交通樞紐和生態城市、旅遊城市。

  ——加強與成渝地區的融合與互補,推進貴陽、安順一體化進程,增強遵義、安順、凱里、都勻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

  ——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強化石漠化治理和大江大河防護林建設,推進烏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保護長江上游重要河段水生態及紅楓湖等重要水源地,構建長江和珠江上游地區生態屏障。

  十三、滇中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雲南省中部以昆明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註:滇中地區屬於滇東高原盆地,以山地和山間盆地地形為主,地勢起伏和緩。多盆地,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山間平地(壩子)。開發強度較低,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潛力。位於長江、珠江和紅河上游,有滇池、撫仙湖等高原湖泊,水資源保障程度較高,但缺水問題較為嚴重。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未超載。水環境總體較好,滇池等部分高原湖泊污染嚴重。屬亞熱帶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氣候宜人,乾濕季分明。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植被類型多樣,多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陸路交通樞紐,面向東南亞、南亞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的煙草、旅遊、文化、能源和商貿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為重點的區域性資源精深加工基地。

  ——構建以昆明為中心,以曲靖、玉溪和楚雄等節點城市為支撐,以主要交通軸線為紐帶,一體化的滇中城市經濟圈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昆明的科技創新、商貿流通、信息、旅遊、文化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園林城市。

  ——曲靖、玉溪和楚雄等節點城市應依託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和對接,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形成民族特色和產業特色鮮明的城市。

  ——完善國際運輸大通道,強化面向東南亞、南亞陸路樞紐功能。加強區域內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

  ——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穩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推進與周邊國家的農業合作。

  ——加強以滇池為重點的高原湖泊治理和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構建以高原湖泊為主體,林地、水面相連,帶狀環繞、塊狀相間的高原生態格局。

  十四、藏中南地區

  該區域包括西藏自治區中南部以拉薩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註:藏中南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的藏南谷地,海拔在3500~4500米左右,可利用土地資源不多,但由於人口較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屬雅魯藏布江流域,水量豐富,大多數地區人均水資源高於2000立方米。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十分優良。屬高原河谷地形,降水稀少、氣候乾燥,土壤侵蝕脆弱性較高,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十分重要。位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震災害危險性較高。)。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農林畜產品生產加工、藏藥產業、旅遊、文化和礦產資源基地,水電後備基地。

  ——構建以拉薩為中心,以青藏鐵路沿線、「一江兩河」流域(雅魯藏布江中游、拉薩河和年楚河下游)以及尼洋河中下游等地區城鎮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

  ——提升拉薩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建設旅遊、文化基地和區域性交通、航空物流樞紐。

  ——完善日喀則、那曲、澤當、八一等城鎮的功能,發展農林畜產品加工、旅遊、藏藥產業,有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設標準化優質糧油和牧草基地,抓好林下資源開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強草原保護,增強草地生態系統功能,提高草原畜牧業生產水平。

  ——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加強流域保護,推進雅魯藏布江綜合治理,構建以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為骨架,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五、關中—天水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陝西省中部以西安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和甘肅省天水的部分地區(註:關中—天水地區地勢由渭河河道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抬升,地勢起伏相對平緩,地貌主要以河谷階地型平原為主體。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開發潛力。水資源非常短缺,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多個淺層漏斗。渭河水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都未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部分河流化學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載。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夏較長。降水集中、變率大,易發生水土流失。)。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技教育、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北地區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基地。

  ——構建以西安—咸陽為核心,以隴海鐵路、連霍高速沿線走廊為主軸,以關中環線、包茂、京昆、銀武高速公路關中段沿線走廊為副軸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西安科技、教育、商貿、金融、文化和交通樞紐功能,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和西咸新區建設,加強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研發和文化教育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以及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

  ——壯大隴海沿線發展主軸,擴大交通通道綜合能力,強化產業配套功能,壯大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興平、天水等城市的規模,形成西部地區重要的城市群。

  ——培育高速公路沿線發展副軸,依託現有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加強產業配套對接,提高沿線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集聚人口和經濟,成為地區對外輻射極。

  ——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加強渭河、涇河、石頭河、黑河源頭和秦嶺北麓等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強地下水保護,修復水面、濕地、林地、草地,構建以秦嶺北麓、渭河和涇河沿岸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六、蘭州—西寧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上,包括甘肅省以蘭州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和青海省以西寧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註:蘭州—西寧地區處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界地帶,地勢起伏較大,地貌以山地和河谷盆地為主。開發強度較低,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潛力。地處黃河上游,氣候屬半乾旱、半濕潤區。大多數區域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大氣和水環境質量一般,其中城鎮和工礦區是大氣污染點狀分布的主要區域。水污染呈塊狀分布,大多數區域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河谷地帶生態系統相對比較穩定,山區土壤保持對該區域生態質量作用明顯。)。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新能源和水電、鹽化工、石化、有色金屬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西北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構建以蘭州、西寧為中心,以白銀、格爾木為支撐,以隴海蘭新鐵路、包蘭蘭青鐵路、青藏鐵路沿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

  ——提升蘭州、西寧綜合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蘭州與白銀、西寧與海東的一體化。壯大白銀、格爾木等城市規模,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加強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建設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建設柴達木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區。

  ——強化向西對外開放通道陸路樞紐功能,提升交通通道綜合能力。

  ——發展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特色優勢農牧產品基地建設,加強草原保護,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

  ——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黃河幹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加大青海湖保護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蓋率,着力擴大綠色生態空間。

  十七、寧夏沿黃經濟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北部,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以銀川為中心的黃河沿岸部分地區(註:寧夏沿黃地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屬黃河流經賀蘭山和鄂爾多斯台地之間的沖積平原地貌,地勢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土地資源開發潛力較大。人均水資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氣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未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水污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較為穩定,但受沙漠化的威脅,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重要。)。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構建以銀川—吳忠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衛為兩翼,以主要交通通道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

  ——提升銀川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培育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產業,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石嘴山、吳忠、中衛等節點城市的規模,加強產業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補。

  ——加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建成全國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範區。

  ——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和鹽鹼地改造,調整農牧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

  ——保護和合理利用沙區資源,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構建以賀蘭山防風防沙生態屏障、黃河濕地生態帶,以及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八、天山北坡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帶狀區域以及伊犁河谷的部分地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部分師市和團場)(註:天山北坡地區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地貌類型主要為山前衝積、洪積扇平原。土地資源豐富,開發強度較低,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豐富。水資源較為緊缺,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存在河流尾閭湖泊萎縮等問題。地下水超采嚴重,綠洲內部和邊緣地帶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載。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部分河段化學需氧量排放超載。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日照充足,降雨少。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冰川和永久性積雪、耕地、草場、天然森林、水域等均有分布。)。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面向中亞、西亞地區對外開放的陸路交通樞紐和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我國進口資源的國際大通道,西北地區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和對外合作加工基地,石油天然氣化工、煤電、煤化工、機電工業及紡織工業基地。

  ——構建以烏魯木齊—昌吉為中心,以石河子、奎屯—烏蘇—獨山子三角地帶和伊犁河谷為重點的空間開發格局。

  ——推進烏昌一體化建設,提升貿易樞紐功能和製造業功能,建設西北地區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製造業中心、出口商品加工基地。發展壯大石河子、克拉瑪依、奎屯、博樂、伊寧、五家渠、阜康等節點城市。

  ——強化向西對外開放大通道功能,擴大交通通道綜合能力。

  ——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培育特色農牧產業,發展集約化、標準化高效養殖,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保護天山北坡山地水源涵養區,加強伊犁草原森林生態建設,建設艾比湖流域防治沙塵與濕地保護功能區、克拉瑪依—瑪納斯湖—艾里克湖沙漠西部防護區、瑪納斯—木壘沙漠東南部防護區以及供水沿線等「三區一線」生態防護體系。

第七章 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

——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

城鎮化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

  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是指具備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以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和工業品為其他功能,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並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區域(註:本規劃主要明確我國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畜水產品主產區的戰略布局,具體範圍和其他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由相關部門在專項規劃中予以明確。)。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區域,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範區。

  農產品主產區應着力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農產品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

  ——加強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標準糧田建設。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排灌泵站配套改造以及水源工程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節水農業,推廣節水灌溉,發展旱作農業。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搞好農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不同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

  ——國家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加強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企業向主產區聚集。

  ——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要穩定糧食自給水平。根據糧食產銷格局變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調出量大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開發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生產後備區。

  ——大力發展油料生產,鼓勵發揮優勢,發展棉花、糖料生產,着力提高品質和單產。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推進規模化和標準化,促進畜牧和水產品的穩定增產。

  ——在複合產業帶內,要處理好多種農產品協調發展的關係,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和相互影響,合理確定發展方向和發展途徑。

  ——控制農產品主產區開發強度,優化開發方式,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積極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拓展農村就業和增收空間。

  ——以縣城為重點推進城鎮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加強縣城和鄉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

  ——農村居民點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要統籌考慮人口遷移等因素,適度集中、集約布局。

第二節 發展重點

  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發,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重點建設以「七區二十三帶」(註:七區指東北平原等七個農產品主產區;二十三帶指七區中以水稻、小麥等農產品生產為主的二十三個產業帶。)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

  ——東北平原主產區。建設以優質粳稻為主的水稻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油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奶牛、生豬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

  ——黃淮海平原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和專用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蛋白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

  ——長江流域主產區。建設以雙季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以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雙低」優質油菜產業帶,以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以淡水魚類、河蟹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

  ——汾渭平原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

  ——河套灌區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

  ——華南主產區。建設以優質高檔秈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甘蔗產業帶,以對蝦、羅非魚、鰻鱺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

  ——甘肅新疆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

第三節 其他農業地區

  在重點建設好農產品主產區的同時,積極支持其他農業地區和其他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根據農產品的不同品種,國家給予必要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主要包括:西南和東北的小麥產業帶,西南和東南的玉米產業帶,南方的高蛋白及菜用大豆產業帶,北方的油菜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馬鈴薯產業帶,廣西、雲南、廣東、海南的甘蔗產業帶,海南、雲南和廣東的天然橡膠產業帶,海南的熱帶農產品產業帶,沿海的生豬產業帶,西北的肉牛、肉羊產業帶,京津滬郊區和西北的奶牛產業帶,黃渤海的水產品產業帶等。

第八章 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

——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

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指生態系統十分重要,關係全國或較大範圍區域的生態安全,目前生態系統有所退化,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並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類型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經綜合評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地區(附件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總面積約38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40.2%;2008年底總人口約1.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5%(圖11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示意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分為水源涵養型(註:水源涵養型:主要指我國重要江河源頭和重要水源補給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水土保持型(註:水土保持型:主要指土壤侵蝕性高、水土流失嚴重、需要保持水土功能的區域。包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型(註:防風固沙型:主要指沙漠化敏感性高、土地沙化嚴重、沙塵暴頻發並影響較大範圍的區域。包括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型(註:生物多樣性維護型:主要指瀕危珍稀動植物分布較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生態系統的區域。包括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生態功能區。)四種類型。

第二節 規劃目標

  ——生態服務功能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地表水水質明顯改善,主要河流徑流量基本穩定並有所增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面積保持穩定,草原植被得到恢復。天然林面積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恢復和增加。水源涵養型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生態功能區的水質達到I類,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水土保持型生態功能區的水質達到II類,空氣質量達到二級;防風固沙型生態功能區的水質達到II類,空氣質量得到改善。

  ——形成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空間結構。開發強度得到有效控制,保有大片開敞生態空間,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擴大,人類活動占用的空間控制在目前水平。

  ——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不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的適宜產業、特色產業和服務業得到發展,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明顯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減少。

  ——人口總量下降,人口質量提高。部分人口轉移到城市化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總人口占全國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減輕。

  ——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均公共服務支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飲用水不安全人口比率大幅下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第三節 發展方向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

  ——水源涵養型。推進天然林草保護、退耕還林和圍欄封育,治理水土流失,維護或重建濕地、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嚴格保護具有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禁止過度放牧、無序採礦、毀林開荒、開墾草原等行為。加強大江大河源頭及上游地區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樹造林,減少面源污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長遠生計,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

  ——水土保持型。大力推行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限制陡坡墾殖和超載過牧。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實行封山禁牧,恢復退化植被。加強對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及建設項目的監管,加大礦山環境整治修復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長遠生計,鞏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

  ——防風固沙型。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行禁牧休牧,推行舍飼圈養,以草定畜,嚴格控制載畜量。加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力度,恢復草原植被。加強對內陸河流的規劃和管理,保護沙區濕地,禁止發展高耗水工業。對主要沙塵源區、沙塵暴頻發區實行封禁管理。

  ——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濫采,保持並恢復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的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加強防禦外來物種入侵的能力,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生態系統的侵害。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

表2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類型和發展方向
區域 類型 綜合評價 發展方向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森林覆蓋率高,具有完整的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是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生態屏障。目前原始森林受到較嚴重的破壞,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態退化現象。 加強天然林保護和植被恢復,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對生態公益林禁止商業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
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擁有溫帶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態系統,是大量珍稀物種資源的生物基因庫。目前森林破壞導致環境改變,威脅多種動植物物種的生存。 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
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森林茂密,水資源豐沛,是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的發源地,對北疆地區綠洲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目前草原超載過牧,草場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禁止非保護性採伐,合理更新林地。保護天然草原,以草定畜,增加飼草料供給,實施牧民定居。
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稱,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徑流、冰川、凍土、湖泊等構成的整個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巨大的調節作用。目前草原退化、湖泊萎縮、鼠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受到嚴重破壞。 封育草原,治理退化草原,減少載畜量,涵養水源,恢復濕地,實施生態移民。
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位於黃河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地帶,濕地泥炭層深厚,對黃河流域的水源涵養、水文調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有重要作用。目前濕地疏干墾殖和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沼澤萎縮、水位下降。 停止開墾,禁止過度放牧,恢復草原植被,保持濕地面積,保護珍稀動物。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青藏高原東端面積最大的高原沼澤泥炭濕地,在維繫黃河流域水資源和生態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草原退化沙化嚴重,森林和濕地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加強天然林、濕地和高原野生動植物保護,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牧民定居和生態移民。
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冰川儲量大,對維繫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西部綠洲的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草原退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冰川萎縮。 圍欄封育天然植被,降低載畜量,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重點加強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
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水源
     涵养 
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是湘江、贛江、北江、西江等的重要源頭區,有豐富的亞熱帶植被。目前原始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滑坡、山洪等災害時有發生。 禁止非保護性採伐,保護和恢復植被,涵養水源,保護珍稀動物。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水土
     保持 
黃土堆積深厚、範圍廣大,土地沙漠化敏感程度高,對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坡面土壤侵蝕和溝道侵蝕嚴重,侵蝕產沙易淤積河道、水庫。 控制開發強度,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設淤地壩。
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水土
     保持 
淮河中游、長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土壤侵蝕敏感程度高。目前山地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加劇,加大了中下游洪澇災害發生率。 實施生態移民,降低人口密度,恢復植被。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水土
     保持 
屬於以岩溶環境為主的特殊生態系統,生態脆弱性極高,土壤一旦流失,生態恢復難度極大。目前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突出,植被覆蓋率低,石漠化面積加大。 封山育林育草,種草養畜,實施生態移民,改變耕作方式。
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水土
     保持 
我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具有重要的洪水調蓄功能,水環境質量對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有重大影響。目前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水土保持功能減弱,土壤侵蝕量和入庫泥沙量增大。 鞏固移民成果,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防風
     固沙 
南疆主要用水源,對流域綠洲開發和人民生活至關重要,沙漠化和鹽漬化敏感程度高。目前水資源過度利用,生態系統退化明顯,胡楊木等天然植被退化嚴重,綠色走廊受到威脅。 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調整農牧業結構,加強藥材開發管理,禁止過度開墾,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化面積擴大。
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防風
     固沙 
氣候極為乾旱,地表植被稀少,保存着完整的高原自然生態系統,擁有許多極為珍貴的特有物種,土地沙漠化敏感程度極高。目前鼠害肆虐,土地荒漠化加速,珍稀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控制放牧和旅遊區域範圍,防範盜獵,減少人類活動干擾。
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 防風
     固沙 
以草原草甸為主,產草量高,但土壤質地粗疏,多大風天氣,草原生態系統脆弱。目前草原過度開發造成草場沙化嚴重,鼠蟲害頻發。 禁止過度開墾、不適當樵採和超載過牧,退牧還草,防治草場退化沙化。
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 防風
     固沙 
地處溫帶半濕潤與半乾旱過渡帶,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土地沙漠化敏感程度極高。目前草場退化、鹽漬化和土壤貧瘠化嚴重,為我國北方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地,對東北和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根據沙化程度採取針對性強的治理措施。
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防風
     固沙 
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乾旱頻發,多大風天氣,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沙塵的主要來源地。目前土地沙化嚴重,乾旱缺水,對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採取植物和工程措施,加強綜合治理。
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 防風
     固沙 
氣候乾旱,多大風天氣,水資源貧乏,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風蝕沙化土地比重高。目前草原退化嚴重,為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地,對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封育草原,恢復植被,退牧還草,降低人口密度。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重要物種的棲息地,在生物多樣性維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山地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草原超載過牧,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保護森林、草原植被,在已明確的保護區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多種珍稀動植物基因庫。
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包括秦嶺、大巴山、神農架等亞熱帶北部和亞熱帶—暖溫帶過渡的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分布區。目前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減少林木採伐,恢復山地植被,保護野生物種。
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主要以分布在海拔900-25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山高谷深,天然植被仍處於原始狀態,對生態系統保育和森林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高原荒漠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擁有藏羚羊、黑頸鶴等珍稀特有物種。目前土地沙化面積擴大,病蟲害和融洞滑塌等災害增多,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加強草原草甸保護,嚴格草畜平衡,防範盜獵,保護野生動物。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原始濕地面積大,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在蓄洪防洪、抗旱、調節局部地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濕地面積減小和破碎化,面源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擴大保護範圍,控制農業開發和城市建設強度,改善濕地環境。
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屬於典型亞熱帶植物分布區,擁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是清江和澧水的發源地,對減少長江泥沙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土壤侵蝕較嚴重,地質災害較多,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擴大天然林保護範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恢復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
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維護 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我國小區域範圍內生物物種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和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之一。目前由於過度開發,雨林面積大幅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加強熱帶雨林保護,遏制山地生態環境惡化。
第四節 開發管制原則

  ——對各類開發活動進行嚴格管制,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不得損害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完整性。

  ——開發礦產資源、發展適宜產業和建設基礎設施,都要控制在儘可能小的空間範圍之內,並做到天然草地、林地、水庫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綠色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控制新增公路、鐵路建設規模,必須新建的,應事先規劃好動物遷徙通道。在有條件的地區之間,要通過水系、綠帶等構建生態廊道(註:生態廊道是指從生物保護的角度出發,為可移動物種提供一個更大範圍的活動領域,以促進生物個體間的交流、遷徙和加強資源保存與維護的物種遷移通道。生態廊道主要由植被、水體等生態要素構成。),避免形成「生態孤島」(註:生態孤島是指物種被隔絕在一定範圍內,生態系統只能內部循環,與外界缺乏必要的交流與交換,物種向外遷移受到限制,處於孤立狀態的區域。)。

  ——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逐步減少農村居民點占用的空間,騰出更多的空間用於維繫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城鎮建設與工業開發要依託現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城鎮集中布局、據點式開發,禁止成片蔓延式擴張。原則上不再新建各類開發區和擴大現有工業開發區的面積,已有的工業開發區要逐步改造成為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態型工業區。

  ——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准入環境標準,嚴把項目准入關。在不損害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適度發展旅遊、農林牧產品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閒農業等產業,積極發展服務業,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財政自給能力。

  ——在現有城鎮布局基礎上進一步集約開發、集中建設,重點規劃和建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縣城和中心鎮,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引導一部分人口向城市化地區轉移,一部分人口向區域內的縣城和中心鎮轉移。生態移民點應儘量集中布局到縣城和中心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

  ——加強縣城和中心鎮的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條件適宜的地區,積極推廣沼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努力解決農村特別是山區、高原、草原和海島地區農村的能源需求。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的生態型社區。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條件,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第九章 禁止開發區域

——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蹟所在地和文化遺址等,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第一節 功能定位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區域,珍稀動植物基因資源保護地。

  根據法律法規和有關方面的規定,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共1443處,總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2.5%。今後新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自動進入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圖12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示意圖)

表3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基本情況
類型 個數 面積(萬平方公里) 占陸地國土面積比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9 92.85 9.67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40 3.72 0.39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8 10.17 1.06
國家森林公園 738 10.07 1.05
國家地質公園 138 8.56 0.89
合計 1443 120 12.5

 註:本表統計結果截至2010年10月31日。總面積中已扣除部分相互重疊的面積。

第二節 管制原則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和文化自然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環境質量。

  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指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

  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自然保護區規劃進行管理。

  ——按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分類管理。核心區,嚴禁任何生產建設活動;緩衝區,除必要的科學實驗活動外,嚴禁其他任何生產建設活動;實驗區,除必要的科學實驗以及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的旅遊、種植業和畜牧業等活動外,嚴禁其他生產建設活動。

  ——按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順序,逐步轉移自然保護區的人口。絕大多數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應逐步實現無人居住,緩衝區和實驗區也應較大幅度減少人口。

  ——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實行異地轉移和就地轉移兩種轉移方式,一部分人口轉移到自然保護區以外,一部分人口就地轉為自然保護區管護人員。

  ——在不影響自然保護區主體功能的前提下,對範圍較大、目前核心區人口較多的,可以保持適量的人口規模和適度的農牧業活動,同時通過生活補助等途徑,確保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交通、通信、電網等基礎設施要慎重建設,能避則避,必須穿越的,要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並進行保護區影響專題評價。新建公路、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不得穿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儘量避免穿越緩衝區。

  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註: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是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我國文化自然遺產。)

  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文化自然遺產規劃進行管理。

  ——加強對遺產原真性的保護,保持遺產在藝術、歷史、社會和科學方面的特殊價值。加強對遺產完整性的保護,保持遺產未被人擾動過的原始狀態。

  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註: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指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具有重要的觀賞、文化或科學價值,景觀獨特,國內外著名,規模較大的風景名勝區。)

  要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風景名勝區規劃進行管理。

  ——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內一切景物和自然環境,不得破壞或隨意改變。

  ——嚴格控制人工景觀建設。

  ——禁止在風景名勝區從事與風景名勝資源無關的生產建設活動。

  ——建設旅遊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等必須符合風景名勝區規劃,逐步拆除違反規劃建設的設施。

  ——根據資源狀況和環境容量對旅遊規模進行有效控制,不得對景物、水體、植被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造成損害。

  四、國家森林公園(註:國家森林公園是指具有國家重要森林風景資源,自然人文景觀獨特,觀賞、遊憩、教育價值高的森林公園。)

  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森林公園規劃進行管理。

  ——除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從事與資源保護無關的任何生產建設活動。

  ——在森林公園內以及可能對森林公園造成影響的周邊地區,禁止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以及非撫育和更新性採伐等活動。

  ——建設旅遊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等必須符合森林公園規劃,逐步拆除違反規劃建設的設施。

  ——根據資源狀況和環境容量對旅遊規模進行有效控制,不得對森林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造成損害。

  ——不得隨意占用、徵用和轉讓林地。

  五、國家地質公園(註:國家地質公園是指以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蹟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要依據《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工作指南》、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地質公園規劃進行管理。

  ——除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其他生產建設活動。

  ——在地質公園及可能對地質公園造成影響的周邊地區,禁止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

  ——未經管理機構批准,不得在地質公園範圍內採集標本和化石。

第三節 近期任務

  在「十二五」期間,對現有國家禁止開發區域進行規範。主要任務是:

  ——完善劃定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範圍的相關規定和標準,對劃定範圍不符合相關規定和標準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法定程序進行調整,進一步界定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範圍,核定面積。界定範圍後,今後原則上不再進行單個區域範圍的調整。

  ——進一步界定自然保護區中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範圍。對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確有必要的,也可劃定核心區和緩衝區,並根據劃定的範圍進行分類管理。

  ——在界定範圍的基礎上,結合禁止開發區域人口轉移的要求,對管護人員實行定編。

  ——歸併位置相連、均質性強、保護對象相同但人為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禁止開發區域。對位置相同、保護對象相同,但名稱不同、多頭管理的,要重新界定功能定位,明確統一的管理主體。今後新設立的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範圍,原則上不得重疊交叉。

第四篇 能源與資源

  能源與資源的開發布局,對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戰略格局至關重要。在對全國國土空間進行主體功能區劃分的基礎上,從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總體要求出發,需要明確能源、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和框架。能源基地和主要礦產資源基地的具體建設布局,由能源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做出安排;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由水資源規劃做出安排;其他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等的建設布局,由有關部門根據本規劃另行制定。

第十章 能源與資源

——主體功能區形成的能源與資源支撐
第一節 主要原則

  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堅持以下原則: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以及水功能區分布於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區域之中,不屬於獨立的主體功能區。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以及水功能區的布局,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所在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符合該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建設布局,要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通過點上開發,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生態環境保護奠定基礎,同時達到面上保護目的。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以及能源通道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的需要,充分考慮「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和「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約束。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建設布局,要按照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儘量減少大規模長距離輸送加工轉化的原則進行。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建設布局,應當建立在對所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基礎上,並要做到規劃先行。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布局規劃,應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並與相關規劃相銜接。

  ——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儘可能依託現有城市作為後勤保障和資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資源型城市或孤立的居民點。

  ——位於優化開發或重點開發區域內,且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基地,應作為城市化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籌規劃、綜合發展。

  ——位於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建設,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儘可能減少對生態空間的占用,並同步修復生態環境。其中,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環境容量很小、生態十分脆弱、地震和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要嚴格控制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

  ——在不損害生態功能前提下,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支持其因地制宜適度發展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產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的礦區,要在區外進行礦產資源的加工利用。

  ——城市化地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要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發展的主要任務,合理調配水資源,統籌調配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綜合平衡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需求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根據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實現水資源的有序開發、有限開發、有償開發和高效可持續利用。

  ——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地區以及由於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的生態脆弱地區,要通過水資源合理調配逐步退還擠占的生態用水,使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功能逐步得到恢復,維護河流和地下水系統的功能。

第二節 能源開發布局

  重點在能源資源富集的山西、鄂爾多斯盆地、西南、東北和新疆等地區建設能源基地,在能源消費負荷中心建設核電基地,形成以「五片一帶」為主體,以點狀分布的新能源基地為補充的能源開發布局框架。

  ——山西。合理開發煤炭資源,積極發展坑口電站,加快煤層氣開發,繼續發揮保障全國能源安全的功能。除滿足本地區能源需要外,應主要保障京津冀、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隴海、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等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鄂爾多斯盆地。以煤炭開採加工和火力發電建設為主,加大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和風能開發力度,建設高效清潔大型能源輸出地。除滿足本地區能源需求外,應主要保障京津冀、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隴海、江淮、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等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西南地區。以水電開發為主,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開發,有序開發煤炭資源和建設坑口電站,加強煤電外送通道建設,建成以水電為主體的綜合性能源輸出地。除滿足本地區需要外,主要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北部灣等城市化地區輸送水電,保障本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東北地區。加強石油勘探,穩定石油產量,加快蒙東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坑口電站和風電,加快建設面向東北和華北的能源輸送通道。除滿足本地區需要外,主要保障京津冀、山東半島等城市化地區以及本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新疆。適度加大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快能源外輸通道建設,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建設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接替區。

  ——核電。按照整體布局、分步實施的方針,在完善核電安全保障體系的前提下,在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的東中部負荷中心有序布局建設核電基地,逐步形成東中部核電開發帶。

  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重點在資源豐富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布局建設大型風電基地。太陽能,近期重點在光伏產業較發達的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布局建設大型太陽能基地,中遠期逐步在河西走廊、蘭新線、青藏線、寧夏和內蒙古沙漠邊緣等地區建設大型太陽能基地。

第三節 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

  西部地區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建設一批優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促進優勢資源轉化,積極推進礦業經濟區建設;中部地區大力推進礦業結構優化升級,強化綜合利用;東部地區重點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挖掘資源潛力;東北地區穩定規模,保障振興,促進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

  ——西南地區。合理開發利用攀西釩鈦資源,加快技術攻關,進行保護性開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把攀西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釩鈦產業基地。合理開發利用雲南、貴州、廣西的銅、鋁、鉛、鋅、錫等資源。提高雲南滇中、貴州開陽瓮福磷礦的開發利用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滇黔全國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西北地區。合理開發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鐵稀土礦,強化稀土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稀土生產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的銅、鋅、鎳、鉬等資源。加強青海、新疆鹽湖資源開發,加大對鉀、鎂、鋰、硼等多種礦產綜合開發利用的力度,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青海柴達木、新疆羅布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

  ——中部地區。合理開發利用山西、河南鋁土礦,以及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銅、鉛、鋅、錫、鎢等資源。促進山西呂梁太行、湖北鄂東、安徽皖江和江西贛中鐵礦的開發利用。做好贛南贛北、湘南鎢和稀土的保護性開發。提高湖北宜昌磷礦開發利用水平,發展磷化工深加工產業。

  ——東北地區。充分挖掘遼寧鞍本鐵礦資源潛力,合理開發利用黑龍江、遼寧、吉林的鉛、鋅、銅、金、鉬等資源以及菱鎂礦等非金屬礦產,積極發展接續產業,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東部沿海地區。綜合利用好河北承德釩鈦磁鐵礦、冀東鐵金礦、海南鐵礦,整頓併合理開發利用山東鐵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廣東、福建的銅、鉛、鋅等資源。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更多地利用進口礦產資源支撐經濟發展。

第四節 水資源開發利用

  ——松花江、遼河區。合理開發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水資源,保障哈長地區、遼中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產品主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合理配置區域水資源,改善遼寧中西部、吉林中西部地區水資源短缺狀況,逐步解決遼河以及遼東半島等地區水資源開發過度的問題,退還擠占的生態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

  ——黃河、淮河、海河區。採取最嚴格的節水措施,加大水污染治理,強化水資源保護。調整經濟布局,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發展,推進京津冀、山東半島形成節水型產業體系。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適度增加跨流域調水規模,增加生態用水量,扭轉黃河、淮河、海河等過度開發的局面,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

  ——長江、西南諸河區。長江上游和西南諸河區,要統籌干支流、上中下游梯級開發,加強水資源開發管理。結合水能資源開發,加強水資源控制性工程建設,保障重點開發區域用水需求,解決雲貴高原和川渝北部山區缺水問題。長江中游區,要加強節約用水和防污治污,加強對幹流和支流、豐水和枯水期水資源統籌調控能力,保障重點開發區域和農業發展、生態用水的需要,合理規劃向區域外調水。長江下游區,要加強水環境治理和循環利用,優化空間布局,減少對水空間的占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

  ——珠江、東南諸河區。適應區域水資源差異大的特點,在嚴格節水減排基礎上,通過加強水源調蓄能力與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保障水資源供給。珠江上游地區要重點解決局部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中下游地區重點解決河道與河口水生態環境問題。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島等沿海地區,要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保障城市化地區用水需求,解決季節性缺水。加強珠江三角洲及錢塘江、閩江下游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西北諸河區。水資源開發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合理調配區域水資源,加強對塔里木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諸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重要河流和重點地區的生態修復。在逐步改善和恢復河湖生態環境與地下水系統的同時,控制高耗水產業,制止盲目開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五篇 保障措施

  本規劃是涉及國土空間開發的各項政策及其制度安排的基礎平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調整完善現行政策和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規劃和政策及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第十一章 區域政策

——科學開發的利益機制

  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符合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導向機制。

第一節 財政政策

  按主體功能區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獎補力度,引導並幫助地方建立基層政府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增強限制開發區域基層政府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能力。中央財政在均衡性轉移支付標準財政支出測算中,應當考慮屬於地方支出責任範圍的生態保護支出項目和自然保護區支出項目,並通過明顯提高轉移支付係數等方式,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省級財政要完善對省以下轉移支付體制,建立省級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對位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團場,黑龍江森工、農墾系統所屬局、場的財政政策比照縣執行。

  ——鼓勵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生態環境受益地區應採取資金補助、定向援助、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利益損失進行補償。

  ——加大各級財政對自然保護區的投入力度。在定範圍、定面積、定功能基礎上定經費,並分清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

第二節 投資政策

  一、政府投資

  將政府預算內投資分為按主體功能區安排和按領域安排兩個部分,實行二者相結合的政府投資政策。

  ——按主體功能區安排的投資,主要用於支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特別是中西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包括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移民、促進就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支持適宜產業發展等。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每五年統籌解決若干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民生改善、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問題,根據規劃和建設項目的實施時序,按年度安排投資數額。優先啟動西部地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

  ——按領域安排的投資,要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逐步加大政府投資用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比例。基礎設施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特別是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的交通、能源、水利、環保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建設。農業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農產品主產區特別是中西部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內國家支持的建設項目,適當提高中央政府補助或貼息比例,降低省級政府投資比例,逐步降低市(地)級和縣(市)級政府投資比例。

  二、民間投資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投資。對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和領域。對限制開發區域,主要鼓勵民間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

  ——積極利用金融手段引導民間投資。引導商業銀行按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區域信貸投向,鼓勵向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項目提供貸款,嚴格限制向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項目提供貸款。

第三節 產業政策

  ——修訂現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進一步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產業。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國家鼓勵類以外的投資項目實行更加嚴格的投資管理,其中屬於限制類的新建項目按照禁止類進行管理,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核准或備案。

  ——編制專項規劃、布局重大項目,必須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重大製造業項目原則上應布局在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並區分情況優先在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布局。

  ——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項目實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資源回收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工藝裝備、「三廢」排放和生態保護等強制性標準。

  ——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市場允許的情況下,依託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資源加工業項目,優先在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布局。

  ——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對限制開發區域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現有產業,要通過設備折舊補貼、設備貸款擔保、遷移補貼、土地置換等手段,促進產業跨區域轉移或關閉。

第四節 土地政策

  ——按照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實行差別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政策,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確保耕地數量和質量,嚴格控制工業用地增加,適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逐步減少農村居住用地,合理控制交通用地增長。

  ——探索實行城鄉之間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本地區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規模掛鉤。

  ——探索實行城鄉之間人地掛鉤的政策,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的規模掛鉤。

  ——探索實行地區之間人地掛鉤的政策,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吸納外來人口定居的規模掛鉤。

  ——嚴格控制優化開發區域建設用地增量;相對適當擴大重點開發區域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農產品主產區建設用地規模,嚴禁改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用地用途;嚴禁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土地的開發建設。

  ——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並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證書上標註,嚴禁改變基本農田的用途和位置。

  ——妥善處理自然保護區內農牧地的產權關係,使之有利於引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人口逐步轉移。

第五節 農業政策

  ——逐步完善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政策,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並重點向農產品主產區傾斜。

  ——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於農業的比例,加大中央財政對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健全農業補貼制度,規範程序,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產增收,落實並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對農民種糧補貼工作。

  ——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手段,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

  ——支持農產品主產區依託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根據農產品加工業不同產業的經濟技術特點,對適宜的產業,優先在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布局。

第六節 人口政策

  ——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實施積極的人口遷入政策,加強人口集聚和吸納能力建設,放寬戶口遷移限制,鼓勵外來人口遷入和定居,將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流動人口逐步實現本地化,並引導區域內人口均衡分布,防止人口向特大城市中心區過度集聚。

  ——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實施積極的人口退出政策(註:人口在地區間的轉移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主動轉移是指個人主觀上具有遷移的意願,並為之積極努力,付諸實踐。被動轉移是指個人主觀上沒有遷移的意願,但出於居住地基礎設施建設、自然地理環境惡化等原因不得不進行遷移。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促進人口在區域間的轉移,除了在極少數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必要的生態移民等被動轉移外,主要指立足於個人自主決策的主動轉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提高人的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理順體制機制,引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自覺自愿、平穩有序地轉移到其他地區。),切實加強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人口到重點開發和優化開發區域就業並定居。同時,要引導區域內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

  ——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並綜合運用其他經濟手段,引導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區域的居民自覺降低生育水平。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統一城鄉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將公共服務領域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與現行戶口性質相剝離。按照「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原則,鼓勵城市化地區將流動人口納入居住地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體系,切實保障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同等的權益。

第七節 民族政策

  ——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注重扶持區域內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發展,改善城鄉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促進不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的生產和供應,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的特殊需要。繼續執行扶持民族貿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業品生產發展的財政、稅收和金融等優惠政策,加大對民族鄉、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區發展的幫扶力度。

  ——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着力解決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民生問題和特殊困難。優先安排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業、教育、文化、衛生、飲水、電力、交通、貿易集市、民房改造、扶貧開發等項目,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鼓勵並支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最大限度地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擴大少數民族群眾收入來源。

第八節 環境政策

  ——優化開發區域要實行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指標,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重點開發區域要結合環境容量,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較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限制開發區域要通過治理、限制或關閉污染物排放企業等措施,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和環境質量狀況達標。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關閉所有污染物排放企業,確保污染物「零排放」,難以關閉的,必須限期遷出。

  ——優化開發區域要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准入環境標準。重點開發區域要按照國內先進水平,根據環境容量逐步提高產業准入環境標準。農產品主產區要按照保護和恢復地力的要求設置產業准入環境標準,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按照生態功能恢復和保育原則設置產業准入環境標準。禁止開發區域要按照強制保護原則設置產業准入環境標準。

  ——優化開發區域要嚴格限制排污許可證的增發,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註: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保護環境的目的。),制定較高的排污權有償取得價格。重點開發區域要合理控制排污許可證的增發,積極推進排污權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的排污權有償取得價格,鼓勵新建項目通過排污權交易獲得排污權。限制開發區域要從嚴控制排污許可證發放。禁止開發區域不發放排污許可證。

  ——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注重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建設項目要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風險防範,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和改造。限制開發區域要儘快全面實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並實行較高的提取標準。禁止開發區域的旅遊資源開發要同步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

  ——研究開徵適用於各類主體功能區的環境稅。積極推行綠色信貸(註:綠色信貸是通過金融槓桿實現環保調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准入門檻,對限制類和淘汰類新建項目不提供信貸支持,對淘汰類項目停止新增授信支持,並採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從而實現在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張的投資衝動。)、綠色保險(註:綠色保險又叫生態保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的一項基本手段。其中,由保險公司對污染受害者進行賠償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最具代表性。)、綠色證券(註:綠色證券,是以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制度和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為核心的環保配套政策,上市公司申請首發上市融資或上市後再融資必須進行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等環保核查,同時,上市公司特別是重污染行業的上市公司必須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等。

  ——優化開發區域要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厲行節水,合理配置水資源,控制用水總量增長,加強城市重點水源地保護,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環境。重點開發區域要合理開發和科學配置水資源,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在加強節水的同時,限制排入河湖的污染物總量,保護好水資源和水環境。限制開發區域要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適度開發利用水資源,實行全面節水,滿足基本的生態用水需求,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禁止開發區域嚴格禁止不利於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開發活動,實行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政策。

第九節 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城市化地區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積極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能源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技術開發和應用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布局,建設低碳城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農產品主產區要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調整,選育抗逆品種,遏制草原荒漠化加重趨勢,加強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減緩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發展和消費可再生能源。

  ——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充分利用清潔、低碳能源。

  ——開展氣候變化對海平面、水資源、農業和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嚴格執行重大工程氣象、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重大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自然災害的應急和防禦能力建設。

  ——沿海的城市化地區要加強海岸帶保護,在經濟、城鎮、基礎設施等的布局方面強化應對海平面升高的適應性對策。

第十二章 績效考核評價

——科學開發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並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要強化對各地區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增加開發強度、耕地保有量、環境質量、社會保障覆蓋面等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有效引導各地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第一節 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優化開發區域。實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以及外來人口公共服務覆蓋面等指標的評價,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招商引資、出口等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研發投入經費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產出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三廢」處理率、大氣和水體質量、吸納外來人口規模等指標。

  ——重點開發區域。實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優先的績效評價,綜合評價經濟增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以及外來人口公共服務覆蓋面等內容,弱化對投資增長速度等指標的評價,對中西部地區的重點開發區域,還要弱化吸引外資、出口等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非農產業就業比重、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三廢」處理率、大氣和水體質量、吸納外來人口規模等指標。

  ——限制開發區域。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實行農業發展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農產品保障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收入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大氣和水體質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草原植被覆蓋度、草畜平衡、生物多樣性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農產品生產、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

  ——禁止開發區域。根據法律法規和規劃要求,按照保護對象確定評價內容,強化對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的評價。主要考核依法管理的情況、污染物「零排放」情況、保護對象完好程度以及保護目標實現情況等內容,不考核旅遊收入等經濟指標。

第二節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要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並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要加強部門協調,把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中央組織部印發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等考核辦法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各地區不同的主體功能定位,把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綜合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培訓教育、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第六篇 規劃實施

  本規劃是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在各類空間規劃中居總控性地位,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據本規劃調整完善區域規劃和相關政策,健全法律法規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嚴格落實責任,採取有力措施,切實組織實施。

第十三章 規劃實施

——共建我們美好家園
第一節 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職責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充分做好本規劃與各區域規劃以及土地、環保、水利、農業、能源等部門專項規劃的有機銜接,實現各級各類規劃之間的統一、協調;負責指導並銜接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和地方編制區域規劃;負責制定並組織實施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投資政策和產業政策;負責研究並適時將開發強度、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等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辦法;負責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中期評估和規劃修訂;負責組織提出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規劃體制改革方案。

  科技部門。負責研究提出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科技規劃和政策,建立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區域創新體系。

  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規劃。

  監察部門。配合有關部門制定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並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負責實施中的監督檢查。

  財政部門。負責按照本規劃明確的財政政策方向和原則制定並落實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政策。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負責制定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土地政策並落實用地指標;負責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整劃定基本農田,並落實到地塊和農戶,明確位置、面積、保護責任人等;負責組織編制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確定重點勘查區域。

  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相關政策;負責組織編制環境功能區劃;負責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指導、協調、監督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的環境保護工作,協調和監督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環境保護、荒漠化防治工作。

  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和監督實施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負責組織國務院交辦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查。

  水利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及防洪減災、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規劃,制定相關政策。

  農業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農牧漁業發展和資源與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規劃,制定相關政策。

  人口計生部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引導人口合理有序轉移的相關政策。

  林業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制定相關政策。

  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提出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

  地震、氣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地震、氣象等自然災害防禦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或區劃,參與制定自然災害防禦政策。

  海洋部門。負責根據本規劃組織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其他各有關部門,要依據本規劃,根據需要組織修訂能源、交通等專項規劃和主要城市的建設規劃。

第二節 省級人民政府的職責

  一、編制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本規劃確定的開發原則和以下具體原則,編制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並組織實施。

  ——省級主體功能區原則上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也可根據國土空間評價劃分為三類,但應有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應區分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

  ——對轄區內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必須確定為相同類型的區域。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要明確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範圍和面積,並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確認。

  ——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範圍須覆蓋所轄全部陸地國土空間和海域。根據實際情況,沿海省級人民政府可獨立編制省級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省級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西部地區荒漠化面積很大、但有少量面積綠洲農業的縣級行政區,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為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或重點生態功能區。

  ——把握好四類主體功能區占轄區總面積的比例,特別要控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占轄區總面積的比例。

  ——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相對集中分布,避免遍地開花。

  ——對優化開發區域應強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目標要求,對重點開發區域應強化工業化城鎮化方面的目標要求,對農產品主產區應強化農業發展優先的目標要求,對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目標要求。對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提出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方面的目標要求。

  ——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的地區,原則上應確定為優化開發區域。

  ——對位於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範圍內、開發強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特大城市,應按照優化開發的原則,在產業准入、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把握開發時序,對重點開發區域可開發的國土空間,要明確提出近期、中期和遠期分階段的開發要求,並在今後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進一步落實。

  ——沿海地區陸地主體功能區與海洋主體功能區要相互銜接,主體功能定位要相互協調。

  ——根據國土空間評價結果可作為重點開發區域但近期不宜重點開發的地區,原則上應先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註:新勘探發現的礦產資源富集區,若位於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和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可以適度開發礦產資源,但原則上應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

  ——天然林保護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地區、草原退化、沙化、鹼化地區、荒漠化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等,原則上應確定為重點生態功能區。

  ——農業資源條件好、增產潛力大、關係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地區,原則上應確定為農產品主產區。

  ——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且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的海島,原則上應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

  ——依法設立的省級及以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應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

  ——具有較高生態價值或文化價值,但尚未列入法定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的地區,可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

  ——蓄滯洪區,重要水源地以及湖泊、水庫上游集水區,距離湖岸線一定範圍的區域,應確定為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區域。

  ——對其他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定一定標準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

  二、推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

  ——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所轄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

  ——根據本規劃確定的各項政策,在省級人民政府事權範圍內制定實施細則。

  ——負責落實省級財政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和政府投資。

  ——省級政府有關部門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的區域規劃及相關規劃。

  三、指導和檢查所轄市縣的規劃落實

  ——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指導所轄市縣落實本轄區在國家和省級層面主體功能區中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負責指導所轄市縣在市縣功能區劃分中落實主體功能定位和開發強度要求;負責指導所轄市縣在規劃編制、項目審批、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中遵循全國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各項要求。

  ——省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監督檢查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落實情況,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並採取有力措施進行糾正,保證規劃的切實落實。

第三節 監測評估

  建立覆蓋全國、統一協調、更新及時、反應迅速、功能完善的國土空間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分析和評估。

  ——開展國土空間監測管理的目的是檢查落實各地區主體功能定位和實施情況,包括城市化地區的城市規模、農產品主產區基本農田的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改善等情況。

  ——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國土空間監測管理的依據。國土空間動態監測管理系統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有關部門共同建設和管理。

  ——國土空間動態監測管理系統以國土空間為管理對象,主要監測城市建設、項目開工、耕地占用、地下水和礦產資源開採等各類開發行為對國土空間的影響,以及水面、濕地、林地、草地、海洋、自然保護區、蓄滯洪區的變化情況等。

  ——加強對地觀測技術在國土空間監測管理中的運用,構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相結合的一體化對地觀測體系,全面提升對國土空間數據的獲取能力。在對國土空間進行全覆蓋監測的基礎上,重點對國家層面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進行動態監測。

  ——整合國家基礎地理框架數據,建立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各類空間信息之間測繪基準的統一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註:「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是我國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的重要項目,主要建設國家基礎地理空間信息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和綜合信息庫,以及相應的標準規範、管理制度和技術與服務支撐體系。)和「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註:「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是國家電子政務的重點建設項目,主要依託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平台,通過信息資源、信息共享平台、重點領域業務應用系統和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業務管理信息化和科學決策水平。)等電子政務建設成果,加快建立有關部門和單位互聯互通的地理空間信息基礎平台。

  ——加強對水資源、水環境、土壤環境的監測,不斷完善水文、水資源、土壤環境、水土保持等監測網絡建設,將水資源、水環境、土壤環境跟蹤監測數據作為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評估、調整的重要依據。

  ——轉變對國土空間開發行為的管理方式,從現場檢查、實地取證為主逐步轉為遙感監測、遠程取證為主,從人工分析、直觀比較、事後處理為主逐步轉為計算機分析、機助解譯、主動預警為主,提高發現和處理違規開發問題的反應能力及精確度。

  ——建立由發展改革、國土、建設、科技、水利、農業、環保、林業、中科院、地震、氣象、海洋、測繪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協同有效的國土空間監測管理工作機制。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對相關領域的國土空間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探索建立國土空間資源、自然資源、環境及生態變化情況的定期會商和信息通報制度。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應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進行科學布局,並根據不同的監測重點建設相應的監測設施,如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重點監測城市建設、工業建設等,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重點監測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的變化等。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強地區性的國土空間開發動態監測管理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對本地區的國土空間變化情況進行及時跟蹤分析。

  ——建立主體功能區規劃評估與動態修訂機制。適時開展規劃評估,提交評估報告,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需要調整的規劃內容或對規劃進行修訂的建議。各地區各部門要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各地區各部門要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加強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宣傳工作,使全社會都能全面了解本規劃,使主體功能區的理念、內容和政策深入人心,從而動員全體人民,共建我們美好家園。

  附件1: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
區 域 范     圍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萬人)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 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鄂倫春自治旗、阿爾山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扎蘭屯市
     黑龙江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通河县、甘南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五大连池市、木兰县 
346997 711.7
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 吉林省:臨江市、撫松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渾江區、江源區、敦化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靖宇縣
     黑龙江省:方正县、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延寿县、五常市、尚志市 
111857 637.3
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態功能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富蘊縣、福海縣、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
     (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117699 60
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 青海省:同德縣、興海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 353394 72.3
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四川省: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 28514 18.2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 甘肅省: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33827 155.5
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 甘肅省:永登縣、永昌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不包括北部區塊)、民樂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不包括北部區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中牧山丹馬場、民勤縣、山丹縣、古浪縣
     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185194 240.7
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江西省: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龍南縣、全南縣、定南縣、安遠縣、尋烏縣、井岡山市
     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禾县、炎陵县
     广东省: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 
66772 1234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山西省: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鄉寧縣、蒲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中陽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汾西縣、神池縣
     陕西省: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甘肃省:庆城县、环县、华池县、镇原县、庄浪县、静宁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通渭县、会宁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盐池县、同心县、西吉县、海原县、红寺堡区 
112050.5 1085.6
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安徽省:太湖縣、岳西縣、金寨縣、霍山縣、潛山縣、石台縣
     河南省:商城县、新县
     湖北省:大悟县、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孝昌县、浠水县 
31213 898.4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馬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凌雲縣、樂業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天峨縣、天等縣
     贵州省: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塘县、罗甸县、望谟县、册亨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云南省:西畴县、马关县、文山县、广南县、富宁县 
76286.3 1064.6
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湖北省: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夷陵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 
27849.6 520.6
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阿瓦提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麥蓋提縣、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圖木舒克市、葉城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
     (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453601 497.1
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若羌縣
     (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336625 9.5
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 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 45546 7.6
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 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
     吉林省:通榆县 
111202 385.2
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沽源縣、張北縣、尚義縣、康保縣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镶白旗、正蓝旗、太仆寺旗、镶黄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 
168048 288.1
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 內蒙古自治區:達爾汗茂明安聯合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 96936.1 95.8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四川省:天全縣、寶興縣、小金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雅江縣、道孚縣、稻城縣、得榮縣、鹽源縣、木里藏族自治縣、汶川縣、北川縣、茂縣、理縣、平武縣、九龍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金川縣、黑水縣、松潘縣、九寨溝縣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不包括建塘镇)、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勐海县、勐腊县、德钦县、泸水县(不包括六库镇)、剑川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302633 501.2
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湖北省:竹谿縣、竹山縣、房縣、丹江口市、神農架林區、鄖西縣、鄖縣、保康縣、南漳縣
     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
     四川省:旺苍县、青川县、通江县、南江县、万源市
     陕西省:凤县、太白县、洋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镇安县、柞水县、旬阳县、平利县、白河县、周至县、南郑县、西乡县、石泉县、汉阴县
     甘肃省:康县、两当县、迭部县、舟曲县、武都区、宕昌县、文县 
140004.5 1500.4
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 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察隅縣、錯那縣 97750 5.8
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 西藏自治區:班戈縣、尼瑪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 494381 11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黑龍江省:同江市、富錦市、撫遠縣、饒河縣、虎林市、密山市、綏濱縣 47727 142.2
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湖北省:利川市、建始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峯縣
     湖南省:慈利县、桑植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保靖县、石门县、永定区、武陵源区、辰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65571 1137.3
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生態功能區 海南省: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 7119 74.6
總計 436個縣級行政區 3858797 11354.7

 註: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鎮為鄉級行政單位,不計入縣級行政單位數。附件2: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

  表1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名  稱 面積
     (平方公里) 
位  置 主要保護對象
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7.43 門頭溝區 天然植被和野生動物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6.6 延慶縣 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59.13 濱海新區、津南區、寧河縣、寶坻區 貝殼堤、牡蠣礁等古海岸遺蹟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
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 薊縣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
天津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3.6 薊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北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00 昌黎縣 沙質海岸及近海生態系統
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95 撫寧縣 標準地質剖面、典型地質構造等
河北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8.33 蔚縣、涿鹿縣 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及褐馬雞等野生動植物
河北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15 陽原縣、蔚縣 標準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
河北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2.25 赤城縣 森林生態系統
河北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2.47 興隆縣 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獼猴等野生動植物
河北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0.38 隆化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30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北圍場紅松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9.7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草原生態系統
河北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06.37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
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7.87 衡水市 濕地生態系統及鳥類
山西陽城蟒河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5.73 陽城縣 獼猴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山西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42 垣曲縣、沁水縣、翼城縣、陽城縣 森林植被及勺雞、獼猴、大鯢等野生動物
山西蘆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4.53 寧武縣、岢嵐縣、五寨縣 褐馬雞及其生境
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6.17 蒲縣、隰縣 褐馬雞、白皮松等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4.44 交城縣、方山縣 褐馬雞及華北落葉松、雲杉等森林生態系統
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885.77 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 森林生態系統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67.94 阿魯科爾沁旗 沙地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內蒙古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04 巴林右旗 森林生態系統及馬鹿等野生動物
內蒙古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94.13 克什克騰旗 湖泊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內蒙古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8.62 克什克騰旗 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等
內蒙古黑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76.38 寧城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內蒙古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67.99 敖漢旗 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內蒙古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1.83 科爾沁左翼後旗 水曲柳及溝壑闊葉林生態系統等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7.7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伊金霍洛旗 遺鷗及其生境濕地生態系統等
內蒙古鄂托克恐龍遺蹟化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64.1 鄂托克旗 恐龍足跡化石等
內蒙古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746.88 鄂托克旗、烏海市 四合木等孑遺、瀕危植物及荒漠生態系統
內蒙古輝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468.48 鄂溫克族自治旗 河流濕地、草原、沙地樟子松林及丹頂鶴等珍稀瀕危鳥類
內蒙古紅花爾基樟子松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5 鄂溫克族自治旗 樟子松林生態系統等
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400 滿洲里市、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 湖泊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內蒙古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45.27 額爾古納市 原始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73.48 根河市 原始寒溫帶苔原山地明亮針葉林生態系統等
內蒙古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69.87 科爾沁右翼中旗 濕地、草原、灌叢、疏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48.3 扎賚特旗 大鴇等珍稀鳥類及濕地生態系統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800 錫林浩特市 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生態系統及沙地疏林等
內蒙古哈騰套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36 磴口縣 荒漠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內蒙古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18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 梭梭林、蒙古野驢及荒漠生態系統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77.1 阿拉善左旗 水源涵養林、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內蒙古額濟納胡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2.53 額濟納旗 胡楊林及荒漠生態系統
遼寧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722.75 大連市 斑海豹及其生境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5.95 大連市旅順口區 蛇島蝮蛇、候鳥及其生境
遼寧城山頭海濱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5 大連市金州區 濱海岩溶地貌、地質剖面和古生物遺蹟
遼寧仙人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5.75 莊河市 森林生態系統
遼寧老禿頂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2.17 桓仁縣、新賓縣 珍稀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10 丹東市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遼寧白石砬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4.67 寬甸滿族自治縣 原生型紅松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等
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4.59 義縣、北寧縣 天然油松林、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物
遼寧海棠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0.03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遼寧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00 盤錦市興隆台區 珍稀鳥類及沿海濕地生態系統
遼寧努魯兒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8.32 朝陽縣 森林生態系統
遼寧北票鳥化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6.3 北票市 中生代晚期鳥化石等古生物化石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65 伊通滿族自治縣 火山地質遺蹟
吉林龍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0.61 輝南縣 濕地、森林、火山湖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吉林鴨綠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3.06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珍稀冷水性魚類及其生境
吉林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06.84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吉林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0 乾安縣 泥林、古生物化石及濕地生態系統
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40 鎮賚縣 珍稀鳥類等野生動植物及濕地生態系統
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54.67 通榆縣 濕地生態系統及丹頂鶴等珍稀鳥類
吉林雁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39.4 敦化市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吉林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87 琿春市 東北虎、遠東豹及其生境
吉林天佛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73.17 龍井市 松茸及赤松—蒙古櫟森林生態系統等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64.65 白山市、延邊州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等
吉林松花江三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52.53 吉林市、白山市 松花江上游水源涵養林及野生動植物
吉林哈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2.30 柳河縣 以泥炭沼澤類型為主的濕地生態系統及物種多樣性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00 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及濕地生態系統
黑龍江鳳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5.7 雞東縣 松茸、紅豆杉等野生植物及原始森林
黑龍江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43.64 虎林市 丹頂鶴、白鸛等野生動物及濕地生態系統
黑龍江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24.88 密山市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及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黑龍江寶清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0 寶清縣 河流濕地生態系統
黑龍江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700 饒河縣 東北黑蜂蜂種及蜜源植物
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1.65 伊春市五營區 原始紅松林生態系統等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1.33 伊春市帶嶺區 紅松母樹林
黑龍江烏伊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38.24 伊春市烏伊嶺區 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物
黑龍江紅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19.95 伊春市紅星區 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物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0 撫遠縣 濕地生態系統及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
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8.36 同江市 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黑龍江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0 同江市 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05.95 富錦市 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黑龍江牡丹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6.48 牡丹江市 原始森林生態系統
黑龍江勝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00 黑河市 駝鹿及其生境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08 五大連池市 火山錐體、熔岩台地及火山堰塞湖等
黑龍江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88.49 塔河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
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72.13 呼中區 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黑龍江南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95.23 松嶺區 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黑龍江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5.16 虎林市 河漫灘沼澤、階地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黑龍江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16.18 遜克縣 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
黑龍江穆稜東北紅豆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56.48 穆稜市 東北紅豆杉及其生境
上海九段沙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20.2 上海市浦東新區 河口沙洲地貌及鳥類等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41.55 崇明縣 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841.79 鹽城市 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及海塗濕地生態系統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80 大豐市 麋鹿和丹頂鶴等鳥類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
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93.65 泗洪縣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及大鴇等珍稀鳥類
浙江臨安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2.52 臨安市 梅花鹿、香果樹等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2.84 臨安市 銀杏、連香樹、金錢松等珍稀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浙江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6 平陽縣 海洋貝藻類及其生境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8.62 泰順縣 黃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浙江長興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75 長興縣 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等
浙江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5.58 磐安縣 珍稀野生藥用植物及其生境
浙江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1.07 開化縣 白頸長尾雉、南方紅豆杉等野生動植物及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5.25 遂昌縣 黑麂、黃腹角雉、伯樂樹等野生動植物及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0.52 慶元縣、龍泉縣 百山祖冷杉等珍稀野生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5.18 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巢湖市 白暨豚、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及河流濕地生態系統
安徽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3 岳西縣 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安徽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7.13 石台縣、祁門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安徽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89.14 金寨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4 東至縣、池州市貴池區 白鸛等珍稀鳥類及濕地生態系統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5.65 宣城市宣州區、涇縣、廣德縣、郎溪縣、蕪湖市南陵區 揚子鱷及其生境
福建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0.88 廈門市 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生物及其生境、鷺類及其生境
福建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0.605 明溪縣 常綠闊葉林、南方紅豆杉
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6.93 將樂縣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0.22 建寧縣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福建天寶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0.15 永安市 長苞鐵杉、猴頭杜鵑等珍稀植物及其生境
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4.72 德化縣 黃山松林、福建柏林、長苞鐵杉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 晉江市 海底古森林遺蹟、古牡蠣礁等
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6 雲霄縣 紅樹林生態系統
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0.01 南靖縣 南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等
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65.27 武夷山市、建陽市、光澤縣 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福建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3.65 武平縣 南方紅豆杉、鈎栲、觀光木群落及森林生態系統
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1.68 連城縣、上杭縣、龍巖市新羅區 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3 新建縣 天鵝、大雁等珍稀鳥類及湖泊濕地生態系統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4 永修縣、新建縣、星子縣 白鶴等珍稀鳥類及湖泊濕地生態系統
江西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5 彭澤縣 野生梅花鹿南方亞種及其棲息地
江西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4.12 龍南縣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4.99 井岡山市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5 宜豐縣、銅鼓縣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白頸長尾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8.67 資溪縣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植物
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0.07 鉛山縣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
山東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74 即墨市 柱狀節理石柱、硅化木等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30 墾利縣、利津縣 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及丹頂鶴、白鸛等珍稀鳥類
山東崑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4.17 煙臺市 梅花鹿等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0.15 長島縣 鷹、隼等猛禽、候鳥及其生境
山東山旺古生物化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 臨朐縣 第三紀中新世古生物化石
山東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75 榮成市 大天鵝等珍稀鳥類及其生境
山東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04.8 無棣縣 貝殼堤島、濕地、珍稀鳥類、海洋生物
河南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7.8 新鄉市 天鵝、鶴等珍稀鳥類及濕地生態系統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80 三門峽、洛陽、焦作、濟源等市 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珍稀鳥類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1.6 靈寶市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80.15 南陽市 恐龍蛋化石
河南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60 西峽、內鄉、南召等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4.13 內鄉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40 淅川縣 濕地生態系統及鳥類
河南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9.17 信陽市獅河區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68 羅山縣 白冠長尾雉等珍稀鳥類及其生境
河南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5.8 新縣 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
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66 濟源、焦作、新鄉等市 獼猴及森林生態系統
湖北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5 鄖縣 恐龍蛋化石
湖北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04.68 神農架林區 森林生態系統及川金絲猴、珙桐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9.65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67 石首市 麋鹿及其生境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 石首市 白鰭豚及其生境
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5 洪湖市、嘉魚縣、蒲圻市 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及河流生態系統
湖北九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6.09 通山縣 中亞熱帶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
湖北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83.39 利川市、咸豐縣、恩施縣 原生水杉群落及其生境、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物種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45.5 宣恩縣 珙桐等珍稀植物及其生境
湖北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3.22 黃梅縣 白頭鶴、黑鸛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及濕地生態系統
湖南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7.86 炎陵縣 銀杉群落及森林生態系統
湖南南嶽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9.92 衡陽市南嶽區 南方紅豆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湖南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5.9 綏寧縣 森林生態及紅豆杉、伯樂樹、銀杏、鐵杉、大鯢等珍稀動植物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00 岳陽市 珍稀鳥類及其生境、湖泊濕地生態系統
湖南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8.18 桃源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65.68 石門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2.85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 大鯢及其生境
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 桑植縣 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33 宜章縣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9.74 桂東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銀杉、水鹿、黃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湖南永州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66 道縣、江永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林麝、白頸長尾雉等野生動植物
湖南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0.41 沅陵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銀杏、櫸木、楠木等珍稀植物
湖南鷹嘴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9 會同縣 典型亞熱帶森林植被及南方紅豆杉、銀杏等野生動植物
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48 永順縣 珙桐、南方紅豆杉、白頸長尾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湖南陽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7.95 雙牌縣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湖南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2.39 安化縣 中亞熱帶中低山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
湖南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7.20 新寧縣 南嶺山地原生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83.68 韶關市、清遠市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5.45 始興縣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東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80 仁化縣 丹霞地貌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22 深圳市 島嶼、紅樹林生態系統及獼猴、鳥類等野生動植物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60 珠海市 中華白海豚及其生境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3 湛江市 紅樹林生態系統
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3.79 徐聞縣 珊瑚礁生態系統
廣東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68.65 雷州市 白蝶貝等珍稀海洋生物及其生境
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33 肇慶市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6.97 博羅縣 森林生態及野生動植物
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 惠東縣 海龜及近岸生境、沙灘產卵場等
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9.94 武鳴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 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林及野生動植物
廣西千家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2.31 灌陽縣 水源涵養林及野生動植物
廣西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1.33 龍勝各族自治縣、臨桂縣 典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70.09 資源縣、興安縣、龍勝縣 典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合浦營盤港-英羅港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50 合浦縣 儒艮、海草及海洋生態系統
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0 合浦縣 紅樹林生態系統
廣西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0 防城港市防城區、東興市 紅樹林生態系統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1.95 防城港市防城區 金花茶及森林生態系統
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82.77 防城港市防城區、上思縣、欽北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9.94 田林縣、凌雲縣 季風常綠闊葉林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9.24 隆林各族自治縣 鳥類及其生境
廣西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52.13 羅城縣、環江縣、融水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8.30 環江縣 中亞熱帶石灰岩常綠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55.95 金秀瑤族自治縣 水源林及瑤山鱷蜥、銀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3.69 龍州縣、寧明縣 亞熱帶石灰岩季雨林和白頭葉猴、黑葉猴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0.62 樂業縣 野生蘭科植物及其生境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37 海口市美蘭區 紅樹林生態系統
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 三亞市 珊瑚礁生態系統
海南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4 文昌市 熱帶常綠季雨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珊瑚礁等
海南大洲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0 萬寧市 金絲燕及其生境、島嶼生態系統
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14 東方市 海南坡鹿及其生境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99.8 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縣 黑冠長臂猿及其生境
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7 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 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
海南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3.89 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縣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海南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4.36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五指山市、樂東黎族自治縣 熱帶原始林生態系統
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6 重慶市北碚區、沙坪垻區、璧山縣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60.17 城口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崖柏等珍稀野生植物
重慶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18.5 南川市 銀杉、珙桐、黑葉猴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0 都江堰市 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大熊貓、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四川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01.5 彭州市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58 攀枝花市市轄區 攀枝花蘇鐵等珍稀野生植物及其生境
四川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1.74 昭通市、遵義市、瀘州市、宜賓市、重慶市江津區、巴南區等 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產卵場、越冬場、洄游通道及河流生態系統
四川畫稿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8.27 敘永縣 桫欏等珍稀植物及地質遺蹟
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22.97 平武縣 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36.15 平武縣 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四川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4 旺蒼縣 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0 青川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01.64 馬邊彝族自治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長寧竹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58 長寧縣 竹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四川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82.03 萬源市 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90.39 寶興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 汶川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20 九寨溝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小金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60 小金縣 野生動物及高山生態系統
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65.67 若爾蓋縣 高寒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91.43 康定縣、瀘定縣、九龍縣、石棉縣 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及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36.83 白玉縣 白唇鹿、金錢豹等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四川海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591.61 理塘縣、稻城縣 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及白唇鹿、馬麝、金雕、藏馬雞等珍稀動物
四川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57.5 稻城縣 高山生態系統及森林、草甸、野生動物等
四川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06.55 美姑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698 石渠縣 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和藏野驢、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
貴州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2.31 綏陽縣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及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19.11 習水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貴州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3 赤水市 桫欏、小黃花茶等野生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34.14 江口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等珍稀動植物
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1.13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黑葉猴等珍稀動物及其生境
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6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及黑頸鶴等珍稀鳥類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73 雷山縣、台江縣、劍河縣、榕江縣 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禿杉等珍稀植物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2.85 荔波縣 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
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9.11 會澤縣 黑頸鶴等珍稀鳥類及其生境、濕地生態系統
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77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 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及黑長臂猿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55.49 保山市、騰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山地生態系統垂直帶譜及野生動植物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2 昭通市 黑頸鶴等珍稀鳥類及其生境
雲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41 巧家縣 濕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多種藥用植物
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39.93 屏邊苗族自治縣、箇舊市、蒙自縣、河口瑤族自治縣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物
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20.27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南亞熱帶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50.58 綠春縣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雲南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8.67 文山縣、西疇縣 原始闊葉林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09.38 景東彝族自治縣、南澗縣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黑冠長臂猿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425.1 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雲南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6 景洪市 熱帶季雨林及野生動植物
雲南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97 大理白族自治州 斷層湖泊、古代冰川遺蹟、蒼山冷杉、杜鵑林等
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764 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高山針葉林生態系統、滇金絲猴及其生境
雲南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75.41 永德縣 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08.87 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亞洲象、孟加拉虎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西藏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2 拉薩市 濕地生態系統
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143.5 林周縣、達孜縣、浪卡子縣、南木林縣、日喀則市、拉孜縣 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西藏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06.15 類烏齊縣 馬鹿、白唇鹿等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53 芒康縣 滇金絲猴及其生境
西藏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810 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吉隆縣 高山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及雪豹等野生動物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98000 安多縣、尼瑪縣、改則縣、雙湖縣、革吉縣、日土縣、噶爾縣 藏羚羊等有蹄類野生動物及高原荒漠生態系統
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936.3 申扎縣、尼瑪縣、班戈縣、安多縣、那曲縣 黑頸鶴繁殖地、高原濕地生態系統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168 墨脫縣、米林縣、林芝縣、波密縣 山地生態系統垂直帶譜及野生動植物
西藏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14 察隅縣 山地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孟加拉虎等野生動植物
陝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63.93 周至縣 川金絲猴、大熊貓等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63.25 太白、眉縣、周至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野生動植物
陝西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6.21 富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豹、黑鸛、金雕等野生動植物
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99.06 洋縣 大熊貓、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75.49 洋縣、城固縣、西鄉縣 朱䴉及其生境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92.4 佛坪縣 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陝西天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54.85 寧陝縣 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陝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81.03 鎮坪縣、平利縣 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4.18 柞水縣、寧陝縣、西安市長安區 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陝西桑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8.06 留壩縣 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陝西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2 寧強縣 川金絲猴、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陝西隴縣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5.59 隴縣 秦嶺細鱗鮭等水生生物及其生境
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79.3 永登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祁連柏、青杄等野生植物
甘肅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96 榆中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馬麝等野生動物
甘肅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898.83 民勤縣 荒漠生態系統及黃羊等野生動物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62.83 平涼市 山地落葉闊葉次生林生態系統及文化遺址等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60 酒泉市、張掖市、武威市 高山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林、草原植被及野生動植物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000 瓜州縣 荒漠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600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白唇鹿、野氂牛等野生動物及荒漠、草原、濕地生態系統
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960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野駱駝、藏野驢等野生動物及荒漠、草原生態系統
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600 敦煌市 野駱駝、白鸛、黑鸛等珍稀野生動物及荒漠、濕地生態系統
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9.38 徽縣 扭角羚、紅腹錦雞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37.99 文縣、武都縣 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26 卓尼縣、康樂縣、臨潭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474.31 碌曲縣 高原濕地、草甸、森林生態系統及黑鸛等珍稀鳥類
甘肅洮河自然保護區 2877.59 卓尼縣、臨潭縣、迭部縣、合作市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甘肅敦煌陽關自然保護區 881.78 敦煌市 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青海循化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72.9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青海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952 剛察縣、共和縣、海晏縣 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等珍稀鳥類及湖泊濕地生態系統
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5000 治多縣 藏羚羊、野氂牛等野生動物及高原生態系統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52342.04 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 高原濕地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及高寒草甸與高山草原植被、青海雲杉林生態系統等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00 玉樹縣 黑頸鶴、天鵝等珍稀鳥類及沼澤、草甸生態系統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62.66 銀川市、石嘴山市 水源涵養林、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48.43 靈武市 天然檸條母樹林及沙生植被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0.43 中衛市 自然沙生植被及人工治沙植被等
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40 鹽池縣 荒漠、濕地生態系統等
寧夏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37.1 同心縣 珍稀野生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寧夏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78.6 涇源縣、隆德縣、原州區 水源涵養林及野生動植物
新疆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70.85 精河縣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新疆塔里木胡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954.2 尉犁縣、輪台縣 胡楊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5000 若羌縣、且末縣 藏羚羊、野氂牛、藏野驢等野生動物及高原生態系統
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8000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 野駱駝等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新疆巴音布魯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486.89 和靜縣 天鵝等珍稀鳥類及沼澤濕地生態系統
新疆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76.38 溫宿縣 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新疆西天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12.17 鞏留縣 雪嶺雲杉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46.67 烏蘇市、精河縣 梭梭等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新疆哈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01.62 布爾津縣、哈巴河縣 寒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

  表2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名    稱 面積(平方公里) 遺 產 種 類
長城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7.26 文化遺產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56.25 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 446.2 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3.68 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 426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黃山 296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654.8 自然遺產
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720 自然遺產
四川黃龍風景名勝區 700 自然遺產
西藏布達拉宮 2.6 文化遺產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5 文化遺產
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及孔林 9.3 文化遺產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70 文化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500 文化景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71.88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 3.8 文化遺產
山西平遙古城 7.3 文化遺產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0.39 文化遺產
北京頤和園 46.97 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 33.05 文化遺產
重慶大足石刻 2.34 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山 1278.63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178.9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13.73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清西陵 268.64 文化遺產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7.82 文化遺產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11.96 文化遺產
雲南三江併流 16984.19 自然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183.07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1.23 文化遺產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9245 自然遺產
安陽殷墟 24 文化遺產
中國南方喀斯特 1460 自然遺產
開平碉樓與村落 31.1 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 10.88 文化遺產
江西三清山 229.5 自然遺產
山西五台山 607.2 文化遺產
中國丹霞地貌 2183.57 自然遺產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158.3 文化遺產

  表3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名   稱 面積(平方公里) 名   稱 面積(平方公里)
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 280 扎蘭屯風景名勝區 475
石花洞風景名勝區 84.66 千山風景名勝區 72
盤山風景名勝區 106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 824.2
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 2394 金石灘風景名勝區 120
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 365.97 興城海濱風景名勝區 42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 498.5 大連海濱—旅順口風景名勝區 166.7
蒼岩山風景名勝區 63 鳳凰山風景名勝區 216
嶂石岩風景名勝區 120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 44.72
西柏坡—天桂山風景名勝區 256 青山溝風景名勝區 127
崆山白雲洞風景名勝區 350 醫巫閭山風景名勝區 630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376 松花湖風景名勝區 500
恆山風景名勝區 147.51 八大部—淨月潭風景名勝區 103.38
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 178 仙景颱風景名勝區 32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 70 防川風景名勝區 139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 300 鏡泊湖風景名勝區 1726
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 720 琅琊山風景名勝區 115
太湖風景名勝區 888 齊雲山風景名勝區 110.4
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 31 採石風景名勝區 64.85
雲台山風景名勝區 201 巢湖風景名勝區 800
蜀崗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7.43 花山謎窟—漸江風景名勝區 61.2
三山風景名勝區 17.23 太極洞風景名勝區 22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59.04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 254
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 1123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79
雁蕩山風景名勝區 289.91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62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41.95 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 245.74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58.2 太姥山風景名勝區 92.02
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 34.91 桃源洞─鱗隱石林風景名勝區 30.23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625 金湖風景名勝區 140
莫干山風景名勝區 58 鴛鴦溪風景名勝區 66
雪竇山風景名勝區 140 海壇風景名勝區 71
雙龍風景名勝區 79.7 冠豸山風景名勝區 123
仙都風景名勝區 44.3 鼓山風景名勝區 49.7
江郎山風景名勝區 67 玉華洞風景名勝區 43
仙居風景名勝區 158 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 62
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 73.188 青雲山風景名勝區 52.5
方岩風景名勝區 152 廬山風景名勝區 302
百丈漈—飛雲湖風景名勝區 137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 213.5
方山—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 26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229.5
黃山風景名勝區 160.6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 200
九華山風景名勝區 120 仙女湖風景名勝區 198
天柱山風景名勝區 82.46 三百山風景名勝區 138
梅嶺─滕王閣風景名勝區 143.68 岳陽樓─洞庭湖風景名勝區 214.74
龜峰風景名勝區 135 韶山風景名勝區 70
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 192.18 嶽麓風景名勝區 35.2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 260 崀山風景名勝區 108
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 524 猛洞河風景名勝區 255
泰山風景名勝區 125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 158
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 479.9 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風景名勝區 50
膠東半島海濱風景名勝區 87 德夯風景名勝區 108
博山風景名勝區 73 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 19.527
青州風景名勝區 76.54 西樵山風景名勝區 14
雞公山風景名勝區 27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 215
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 9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 21.8
嵩山風景名勝區 151.38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19.6
王屋山─雲台山風景名勝區 110 羅浮山風景名勝區 214.82
石人山風景名勝區 268 湖光岩風景名勝區 38
林慮山風景名勝區 100 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 2064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 45.2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 1008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 96 花山風景名勝區 3001
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 73.24 三亞熱帶海濱風景名勝區 212
武當山風景名勝區 312 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 1095.67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305 縉雲山風景名勝區 170
隆中風景名勝區 209 金佛山風景名勝區 441
九宮山風景名勝區 196 四面山風景名勝區 213.37
陸水風景名勝區 268.5 芙蓉江風景名勝區 100.75
衡山風景名勝區 100.7 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 456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397.5 峨眉山風景名勝區 171.88
九寨溝—黃龍寺風景名勝區 2550 路南石林風景名勝區 35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 150 大理風景名勝區 1012
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 597 西雙版納風景名勝區 1202.31
貢嘎山風景名勝區 11055 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 8609.1
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 103 昆明滇池風景名勝區 685
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 483 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 957
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 450 騰衝地熱火山風景名勝區 115.35
石海洞鄉風景名勝區 156 瑞麗江─大盈江風景名勝區 672.31
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 2240 九鄉風景名勝區 167.14
白龍湖風景名勝區 482 建水風景名勝區 70
光霧山─諾水河風景名勝區 456 普者黑風景名勝區 176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109 阿廬風景名勝區 186
龍門山風景名勝區 1900 雅礱河風景名勝區 920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 115 華山風景名勝區 148.4
織金洞風景名勝區 307 臨潼驪山風景名勝區 87
潕陽河風景名勝區 625 寶雞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153.34
紅楓湖風景名勝區 200 黃帝陵風景名勝區 23
龍宮風景名勝區 60 合陽洽川風景名勝區 176.46
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 118.8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215
赤水風景名勝區 328 崆峒山風景名勝區 83.595
馬嶺河峽谷-萬峰湖風景名勝區 450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 380.7
都勻斗篷山─劍江風景名勝區 267 青海湖風景名勝區 4583
九洞天風景名勝區 86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 86
九龍洞風景名勝區 65 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 548
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 150 庫木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 1880
紫雲格凸河穿洞風景名勝區 70 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 2789
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 1301.4 太陽島風景名勝區 88
天姥山風景名勝區 143.13 佛子山風景名勝區 56
寶山風景名勝區 87.8 福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 67
靈山風景名勝區 101.5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 108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 20 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 46.09
南山風景名勝區 186 萬佛山—侗寨風景名勝區 168
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 118 東江湖風景名勝區 280
梧桐山風景名勝區 31.8 平塘風景名勝區 110
榕江苗山侗水風景名勝區 174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67
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 102.2 甕安江界河風景名勝區 138.6
納木措—念青唐古拉山風景名勝區 4249.74 唐古拉山—怒江源風景名勝區 8900

  表4 國家森林公園

名  稱 面積
     (平方公里) 
位  置 名  稱 面積
     (平方公里) 
位  置
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 59.26 海淀區 河北清東陵國家森林公園 22.33 遵化縣
北京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 3.37 房山區 河北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 118.86 平泉縣
北京蟒山國家森林公園 85.82 昌平區 河北山海關國家森林公園 48.53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北京雲蒙山國家森林公園 22.08 密雲縣 河北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 44.00 靈壽縣
北京小龍門國家森林公園 15.95 門頭溝區 河北白草窪國家森林公園 53.96 灤平縣
北京鷲峰國家森林公園 7.75 海淀區 河北天生橋國家森林公園 116.00 阜平縣
北京大興古桑國家森林公園 11.65 大興區 河北黃羊山國家森林公園 21.07 涿鹿縣
北京大楊山國家森林公園 21.07 昌平區 河北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 194.00 隆化縣
北京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 29.40 延慶縣 河北響堂山國家森林公園 63.49 邯鄲市峰峰礦區
北京北宮國家森林公園 9.15 豐臺區 河北野三坡國家森林公園 228.50 淶水縣
北京霞雲嶺國家森林公園 214.87 房山區 河北六里坪國家森林公園 22.50 興隆縣
北京黃松峪國家森林公園 42.74 平谷區 河北白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34.78 淶源縣
北京崎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42.90 懷柔區 河北易州國家森林公園 84.46 易縣
北京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6.69 門頭溝區 河北古北嶽國家森林公園 48.73 唐縣
天津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21.26 薊縣 河北武安國家森林公園 405.00 武安市
河北海濱國家森林公園 16.67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 河北前南峪國家森林公園 26.00 邢臺縣
河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940.00 圍場縣 河北駝梁山國家森林公園 158.70 平山縣
河北磬槌峰國家森林公園 40.20 承德市雙橋區 山西五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191.33 五台縣
河北翔雲島國家森林公園 24.00 樂亭縣 山西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179.66 太原市晉源區、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古交市
河北石佛國家森林公園 2.93 涿州市 山西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 684.48 交城縣、方山縣等
山西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 434.40 寧武縣、五寨縣等 內蒙古旺業甸國家森林公園 254.00 喀喇沁旗
山西恆山國家森林公園 279.60 渾源縣 內蒙古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 379.96 阿爾山市
山西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159.67 大同市南郊區 內蒙古額濟納胡楊國家森林公園 56.36 額濟納旗
山西龍泉國家森林公園 243.80 左權縣 內蒙古樺木溝國家森林公園 400.00 克什克騰旗
山西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 73.33 忻州市忻府區 內蒙古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 18.00 包頭市石拐區
山西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 46.67 代縣 內蒙古紅花爾基樟子松國家森林公園 67.26 鄂溫克旗
山西方山國家森林公園 33.33 壽陽縣 內蒙古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93.79 牙克石市
山西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153.33 交城縣 內蒙古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 1483.24 額爾古納市
山西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600.00 介休市、靈石縣等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 1031.49 阿爾山市
山西五老峰國家森林公園 104.00 永濟市 內蒙古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 220.81 鄂倫春旗
山西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 22.00 長治市城區 內蒙古伊克薩瑪國家森林公園 158.90 根河市
山西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36.67 晉中市榆次區 內蒙古烏爾旗漢國家森林公園 369.22 牙克石市、鄂倫春旗
山西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463.01 沁水縣、陽城縣等 內蒙古興安國家森林公園 192.17 鄂倫春旗
山西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40.00 壺關縣 內蒙古綽源國家森林公園 528.58 牙克石市
山西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 60.00 黎城縣 內蒙古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 24.86 鄂倫春旗
內蒙古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43.33 赤峰市紅山區 遼寧旅順口國家森林公園 27.41 大連市旅順口區
內蒙古黑大門國家森林公園 36.00 武川縣 遼寧海棠山國家森林公園 15.30 阜新縣
內蒙古察爾森國家森林公園 121.33 科爾沁右翼前旗 遼寧大孤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東港市
內蒙古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 140.62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遼寧首山國家森林公園 8.00 興城市
內蒙古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 930.42 烏拉特前旗 遼寧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13.33 朝陽市雙塔區
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 800.00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遼寧桓仁國家森林公園 156.67 恆仁縣
內蒙古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 35.00 喀喇沁旗 遼寧本溪國家森林公園 66.66 本溪縣
內蒙古二龍什台國家森林公園 96.00 涼城縣 遼寧隕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瀋陽市東陵區
內蒙古興隆國家森林公園 27.01 赤峰市元寶山區 遼寧蓋州國家森林公園 16.00 蓋州市
內蒙古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 1033.33 克什克騰旗 遼寧元帥林國家森林公園 69.59 撫順市東洲區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34.55 阿拉善左旗 吉林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 341.94 蛟河市
遼寧仙人洞國家森林公園 35.75 莊河市 吉林圖們江國家森林公園 326.78 琿春市
大連大赫山國家森林公園 37.59 大連市金州區等 吉林朱雀山國家森林公園 56.62 吉林市豐滿區
遼寧長山群島國家海島森林公園 46.31 長海縣 吉林圖們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126.36 和龍市
遼寧普蘭店國家森林公園 110.00 普蘭店市 吉林延邊仙峰國家森林公園 191.02 和龍市
遼寧大黑山國家森林公園 30.31 北票市 吉林官馬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51.46 磐石市
遼寧瀋陽國家森林公園 9.33 瀋陽市瀋北新區 吉林肇大雞山國家森林公園 141.28 樺甸市
遼寧猴石國家森林公園 56.75 新賓縣 吉林寒蔥頂國家森林公園 74.80 遼源市
遼寧本溪環城國家森林公園 198.76 本溪市平山區、溪湖區、明山區、南芬區 吉林滿天星國家森林公園 170.57 汪清縣
遼寧冰砬山國家森林公園 22.59 西豐縣 吉林吊水壺國家森林公園 47.85 長春市雙陽區
遼寧金龍寺國家森林公園 21.38 大連市甘井子區 吉林露水河國家森林公園 257.87 撫松縣
遼寧千山仙人台國家森林公園 29.31 鞍山市千山區 吉林通化石湖國家森林公園 23.37 通化縣
遼寧清原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 91.12 清原縣 吉林紅石國家森林公園 285.75 樺甸市
大連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31.00 莊河市 吉林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146.36 白山市江源區
遼寧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 72.12 撫順縣 吉林雞冠山國家森林公園 29.04 梅河口市
遼寧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113.41 彰武縣 吉林長白國家森林公園 270.00 長白縣
大連銀石灘國家森林公園 5.70 莊河市 吉林泉陽泉國家森林公園 49.77 撫松縣
大連西郊國家森林公園 59.58 大連市甘井子區 黑龍江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 194.67 牡丹江市西安區
吉林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83.30 長春市南關區 黑龍江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 669.33 寧安市
吉林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 68.67 集安市 黑龍江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 71.33 湯原縣
吉林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 81.33 輝南縣 黑龍江烏龍國家森林公園 280.00 通河縣
吉林白雞峰國家森林公園 33.33 通化市東昌區 黑龍江哈爾濱國家森林公園 1.36 哈爾濱市香坊區
吉林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 11.00 延吉市 黑龍江街津山國家森林公園 133.33 同江市
吉林半拉山國家森林公園 92.99 四平市 黑龍江齊齊哈爾國家森林公園 46.66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
吉林三仙夾國家森林公園 8.80 柳河縣 黑龍江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 363.76 漠河縣
吉林大安國家森林公園 6.67 大安市 黑龍江長壽國家森林公園 24.83 賓縣
吉林臨江國家森林公園 180.00 臨江市 黑龍江大慶國家森林公園 54.66 大慶市大同區
黑龍江一面坡國家森林公園 234.08 尚志市 黑龍江梅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78.15 伊春市烏馬河區
黑龍江龍鳳國家森林公園 218.40 五常市 黑龍江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500.00 五常市
黑龍江金泉國家森林公園 40.00 哈爾濱市阿城區 黑龍江興隆國家森林公園 268.12 巴彥縣
黑龍江烏蘇里江國家森林公園 250.69 虎林市 黑龍江雪鄉國家森林公園 1860.00 海林市
黑龍江驛馬山國家森林公園 4.58 巴彥縣 黑龍江青山國家森林公園 280.00 雙鴨山市
黑龍江三道關國家森林公園 80.00 牡丹江市西安區 黑龍江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 162.70 五大連池市
黑龍江綏芬河國家森林公園 9.71 綏芬河市 黑龍江廻龍灣國家森林公園 63.26 伊春市美溪區
黑龍江五頂山國家森林公園 20.46 富錦市 黑龍江金山屯國家森林公園 122.83 伊春市金山屯區
黑龍江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 60.00 嘉蔭縣 黑龍江小興安嶺石林國家森林公園 190.07 伊春市湯旺河區
黑龍江龍江三峽國家森林公園 85.69 蘿北縣 黑龍江方正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661.01 方正縣
黑龍江鶴崗國家森林公園 26.36 鶴崗市工農區 黑龍江溪水國家森林公園 45.80 伊春市上甘嶺區
黑龍江勃利國家森林公園 393.24 勃利縣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森林公園 650.00 寧安市
黑龍江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 28.50 依蘭縣 黑龍江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346.40 穆稜市
黑龍江石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63.08 七台河市茄子河區 黑龍江佛手山國家森林公園 167.27 海林市
黑龍江望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21.52 慶安縣 黑龍江珍寶島國家森林公園 134.29 虎林縣
黑龍江勝山要塞國家森林公園 138.28 孫吳縣 黑龍江伊春興安國家森林公園 45.15 伊春市伊春區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森林公園 123.80 五大連池市 黑龍江紅松林國家森林公園 190.00 蘿北縣
黑龍江完達山國家森林公園 423.99 寶清縣 黑龍江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 152.60 樺南縣
黑龍江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 4147.56 海林市、林口縣 黑龍江呼中國家森林公園 1153.40 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
黑龍江五營國家森林公園 141.41 伊春市五營區 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 4.01 松江區
黑龍江亞布力國家森林公園 120.46 尚志市 上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3.55 崇明縣
黑龍江桃山國家森林公園 1000.00 鐵力市 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 10.65 奉賢區
黑龍江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297.08 鐵力市 上海共青國家森林公園 1.31 楊浦區
黑龍江八里灣國家森林公園 410.00 尚志市 江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14.67 常熟市
江蘇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 5.00 蘇州市虎丘區 浙江玉蒼山國家森林公園 23.79 蒼南縣
江蘇徐州環城國家森林公園 13.33 徐州市雲龍區、泉山區、鼓樓區 浙江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45.00 開化縣
江蘇宜興國家森林公園 34.00 宜興市 浙江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 55.00 衢州市衢江區
江蘇惠山國家森林公園 9.36 無錫市惠山區 浙江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 27.55 文成縣
江蘇東吳國家森林公園 12.00 蘇州市吳中區 浙江花岩國家森林公園 26.40 瑞安市
江蘇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連雲港市連雲區 浙江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 15.62 永嘉縣
江蘇盱眙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 14.00 盱眙縣 浙江遂昌國家森林公園 239.53 遂昌縣
江蘇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10.00 鎮江市潤州區 浙江五泄國家森林公園 7.33 諸暨市
江蘇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17.00 句容市 浙江石門洞國家森林公園 42.95 青田縣
江蘇西山國家森林公園 60.00 蘇州市吳中區 浙江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62.51 餘姚市
江蘇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70.58 盱眙縣 浙江雙峰國家森林公園 22.81 寧海縣
南京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30.09 南京市玄武區 浙江仙霞國家森林公園 34.49 江山市
浙江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 950.00 淳安縣 浙江大溪國家森林公園 33.75 溫嶺市
浙江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7.00 桐廬縣 浙江松陽卯山國家森林公園 13.85 松陽縣
浙江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2.30 紹興縣 浙江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 13.28 武義縣
浙江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 2.53 富陽市 浙江三衢國家森林公園 10.68 常山縣
浙江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 84.67 建德市 浙江徑山(山溝溝)國家森林公園 53.75 杭州市餘杭區
浙江竹鄉國家森林公園 166.00 安吉縣 浙江南山湖國家森林公園 21.89 嵊州市
浙江天童國家森林公園 4.30 寧波市鄞州區 安徽黃山國家森林公園 116.87 黃山市黃山區
浙江雁蕩山國家森林公園 8.41 樂清市 安徽琅琊山國家森林公園 48.67 滁州市琅琊區
浙江溪口國家森林公園 1.89 奉化市 安徽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 20.48 潛山縣
浙江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6.13 平湖市 安徽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143.33 青陽縣
浙江雙龍洞國家森林公園 7.77 金華市婺城區 安徽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 22.76 蕭縣
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38.67 天台縣 安徽徽州國家森林公園 53.14 歙縣
浙江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 26.76 臨安市 安徽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14.47 安慶市宜秀區
安徽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 10.02 肥西縣 福建三元國家森林公園 45.72 三明市三元區
安徽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 35.52 滁州市南譙區 福建龍巖國家森林公園 22.00 龍巖市新羅區
安徽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 120.00 金寨縣 福建旗山國家森林公園 35.87 閩侯縣
安徽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 45.00 和縣 福建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22.75 福清市
安徽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 8.10 廬江縣 福建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8.75 東山縣
安徽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 18.14 含山縣 福建德化石牛山國家森林公園 84.11 德化縣
安徽神山國家森林公園 22.22 全椒縣 福建三明仙人谷國家森林公園 14.88 三明市梅列區
安徽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 7.52 岳西縣 福建將樂天階山國家森林公園 9.39 將樂縣
安徽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 12.00 無為縣 福建廈門蓮花國家森林公園 38.24 廈門市同安區
安徽舜耕山國家森林公園 25.33 長豐縣 福建上杭國家森林公園 46.73 上杭縣
安徽浮山國家森林公園 38.34 樅陽縣 福建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 30.85 武夷山市
安徽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 14.79 宿松縣 福建烏山國家森林公園 69.20 詔安縣
安徽齊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60.00 休寧縣 福建漳平天台國家森林公園 38.51 漳平市
安徽韭山國家森林公園 55.33 鳳陽縣 福建王壽山國家森林公園 15.35 永定縣
安徽橫山國家森林公園 10.00 廣德縣 福建九龍谷國家森林公園 10.92 莆田市城廂區
安徽敬亭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9 宣州市宣州區 福建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 23.00 寧德市蕉城區
安徽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27.59 壽縣、淮南市八公山區 江西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 121.33 靖安縣
安徽萬佛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舒城縣 江西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 33.47 星子縣
安徽水西國家森林公園 21.47 涇縣 江西梅嶺國家森林公園 111.73 南昌市灣里區
安徽青龍灣國家森林公園 27.30 寧國市 江西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 33.30 安遠縣
安徽上窯國家森林公園 10.40 淮南市大通區 江西馬祖山國家森林公園 6.67 九江市廬山區
福建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418.15 福州市晉安區 江西鄱陽湖口國家森林公園 12.80 湖口縣
福建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 30.81 長泰縣 江西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 30.00 婺源縣
福建平潭海島國家森林公園 12.96 平潭縣 江西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 78.42 宜春市袁州區
福建華安國家森林公園 81.53 華安縣 江西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 78.67 寧都縣
福建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 25.60 泰寧縣 江西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207.57 銅鼓縣
江西泰和國家森林公園 30.00 泰和縣 山東嶗山國家森林公園 74.67 青島市嶗山區
江西鵝湖山國家森林公園 79.50 鉛山縣 山東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 6.67 棗莊市山亭區
江西龜峰國家森林公園 74.00 弋陽縣 山東黃河口國家森林公園 509.33 墾利縣、利津縣
江西上清國家森林公園 118.00 貴溪縣 山東崑嵛山國家森林公園 47.33 牟平縣
江西梅關國家森林公園 53.00 大余縣 山東羅山國家森林公園 4.80 招遠市
江西永豐國家森林公園 76.00 永豐縣 山東長島國家森林公園 57.00 長島縣
江西閣皂山國家森林公園 68.60 樟樹市 山東沂山國家森林公園 64.67 臨朐縣
江西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 16.51 九江市廬山區 山東尼山國家森林公園 5.90 曲阜市
江西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 241.90 安福縣 山東泰山國家森林公園 120.00 泰安市泰山區
江西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 195.00 廣豐縣 山東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 90.00 泰安市岱嶽區
江西陽嶺國家森林公園 68.90 崇義縣 山東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 7.89 日照市東港區
江西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 6.85 九江市廬山區 山東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 4.80 鄒平縣
江西五指峰國家森林公園 245.33 上猶縣 山東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 8.00 沂南縣
江西柘林湖國家森林公園 164.50 永修縣 山東柳埠國家森林公園 24.66 濟南市歷城區
江西陡水湖國家森林公園 226.67 上猶縣、崇義縣 山東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2.48 威海市環翠區
江西萬安國家森林公園 163.33 萬安縣 山東槎山國家森林公園 1.07 榮城市
江西三灣國家森林公園 155.13 永新縣 山東藥鄉國家森林公園 14.64 泰安市
江西安源國家森林公園 78.66 萍鄉市安源區 山東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17.06 淄博市博山區
江西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 37.96 景德鎮市昌江區 山東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 6.67 膠南市
江西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 8.73 上饒市信州區 山東雙島國家森林公園 24.77 威海市環翠區
江西九連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63 龍南縣 山東蒙山國家森林公園 36.76 蒙陰縣
江西岩泉國家森林公園 48.85 黎川縣 山東臘山國家森林公園 7.23 東平縣
江西瑤里國家森林公園 44.71 浮梁縣 山東仰天山國家森林公園 24.00 青州市
江西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207.35 贛州市章貢區 山東偉德山國家森林公園 83.62 榮城市
江西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 33.98 資溪縣 山東珠山國家森林公園 40.00 青島市黃島區
江西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 12.66 武寧縣 山東牛山國家森林公園 30.00 肥城市
山東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41.33 淄博市博山區、沂源縣 河南神靈寨國家森林公園 53.00 洛寧縣
山東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12.04 乳山市 河南銅山湖國家森林公園 19.96 泌陽縣
山東五蓮山國家森林公園 68.00 五蓮縣 河南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 8.38 商丘市梁園區
山東萊蕪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46.03 萊蕪市萊城區 河南郁山國家森林公園 21.33 新安縣
山東艾山國家森林公園 25.79 蓬萊市 河南玉皇山國家森林公園 29.82 盧氏縣
山東龍口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9.49 龍口市 河南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33.33 新縣
山東新泰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21.64 新泰市 河南嵖岈山國家森林公園 23.40 遂平縣
山東牙山國家森林公園 101.40 棲霞市 河南天池山國家森林公園 17.16 嵩縣
山東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 17.63 海陽市 河南始祖山國家森林公園 46.67 新鄭市
河南嵩山國家森林公園 115.82 登封市 河南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 40.10 商城縣
河南寺山國家森林公園 56.00 西峽縣 河南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 47.76 靈寶市
河南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 7.67 汝州市 河南棠溪源國家森林公園 38.00 西平縣
河南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 53.33 舞鋼市 湖北九峰國家森林公園 3.33 武漢市武昌區
河南薄山國家森林公園 60.67 確山縣 湖北鹿門寺國家森林公園 18.67 襄陽市襄州區
河南開封國家森林公園 8.82 開封市金明區、順河區 湖北玉泉寺國家森林公園 96.67 當陽市
河南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 151.33 靈寶市 湖北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 60.00 宜昌市夷陵區、秭歸縣、興山縣
河南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 42.00 宜陽縣 湖北大口國家森林公園 63.33 鍾祥市
河南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3.60 修武縣 湖北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 133.33 神農架林區
河南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81.33 嵩縣 湖北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 46.44 興山縣
河南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18.33 欒川縣 湖北薤山國家森林公園 45.33 穀城縣
河南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 25.27 林州市 湖北清江國家森林公園 498.80 長陽縣
河南南灣國家森林公園 28.10 信陽市溮河區 湖北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 574.27 羅田縣
河南甘山國家森林公園 38.00 陝縣 湖北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 66.67 五峯縣
河南淮河源國家森林公園 49.24 桐柏縣 湖北潛山國家森林公園 2.06 咸寧市咸安區
湖北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 6.67 江陵縣 湖南東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3.36 湘鄉市
湖北洈水國家森林公園 286.00 松滋市 湖南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15.30 石門縣
湖北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64.52 浠水縣 湖南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 53.37 永順縣
湖北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51.40 廣水市 湖南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3.33 常德市武陵區
湖北太子山國家森林公園 79.30 京山縣 湖南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 20.67 衡陽縣
湖北紅安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60.00 紅安縣 湖南大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11.80 岳陽縣
湖北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 132.38 咸豐縣 湖南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40.00 常德市鼎城區
湖北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 58.73 英山縣 湖南雲陽國家森林公園 86.89 茶陵縣
湖北千佛洞國家森林公園 6.66 荊門市東寶區、掇刀區 湖南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76.23 新化縣
湖北雙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14.00 孝昌縣 湖南中坡國家森林公園 16.88 懷化市鶴城區
湖北大洪山國家森林公園 17.56 隨州市曾都區 湖南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 17.01 平江縣
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24.67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 湖南金洞國家森林公園 25.00 祁陽縣
湖南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 100.00 炎陵縣 湖南百里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131.21 漣源市、新邵縣
湖南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198.33 宜章縣 湖南千家峒國家森林公園 44.31 江永縣
湖南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 37.03 瀏陽市 廣東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 6.78 深圳市福田區
湖南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31.10 武岡市 廣東鎮山國家森林公園 21.77 蕉嶺縣
湖南九疑山國家森林公園 82.27 寧遠縣 廣東小坑國家森林公園 167.00 韶關市曲江區
湖南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117.33 雙牌縣 廣東南澳海島國家森林公園 13.73 南澳縣
湖南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22.43 鳳凰縣 廣東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273.33 乳源縣
湖南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6.67 安鄉縣 廣東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44.79 東源縣
湖南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 2.33 桃源縣 廣東韶關國家森林公園 20.11 韶關市武江區
湖南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7.33 張家界市永定區 廣東東海島國家森林公園 6.67 湛江市麻章區
湖南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 1.40 長沙市雨花區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93.33 從化市
湖南天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7.07 資興市 廣東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龍門縣
湖南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 145.48 東安縣 廣東西樵山國家森林公園 14.00 佛山市南海區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26.36 從化市 廣西九龍瀑布群國家森林公園 16.40 橫縣
廣東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35.50 江門市新會區 廣西平天山國家森林公園 16.76 貴港市港北區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1070.00 英德市 廣西紅茶溝國家森林公園 18.96 融安縣
廣東廣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85.00 廣寧縣 廣西陽朔國家森林公園 43.56 陽朔縣
廣東北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11.62 台山市 海南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 466.67 樂東縣
廣東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 8.06 鬱南縣 海南藍洋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56.60 儋州市
廣東御景峰國家森林公園 13.33 惠東縣 海南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 379.00 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萬寧市、瓊中縣
廣東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 6.75 興寧市 海南海口火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海口市瓊山區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6.57 東莞市 海南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22.00 保亭縣
廣東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 7.39 湛江市霞山區 海南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 128.89 瓊中縣
廣東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 7.70 梅縣 海南海上國家森林公園 5.26 儋州市
廣西桂林國家森林公園 5.76 桂林市象山區 海南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 84.44 昌江縣
廣西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 2.48 南寧市江南區 重慶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1.02 豐都縣
廣西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 124.76 柳州市城中區、鹿寨縣、象州縣 重慶小三峽國家森林公園 20.00 巫山縣
廣西龍潭國家森林公園 78.00 桂平市 重慶金佛山國家森林公園 60.82 南川區
廣西大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30.00 賀州市八步區 重慶黃水國家森林公園 42.00 石柱縣
廣西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250.00 融水縣 重慶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 23.40 武隆縣
廣西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 840.00 資源縣 重慶茂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19.10 彭水縣
廣西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 88.10 上思縣 重慶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 16.33 涪陵區
廣西龍勝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4.20 龍勝縣 重慶青龍湖國家森林公園 52.36 璧山縣
廣西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 80.00 賀州市八步區 重慶黔江國家森林公園 128.00 黔江區
廣西大瑤山國家森林公園 111.24 金秀縣 重慶梁平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37.80 梁平縣
廣西黃猄洞天坑國家森林公園 138.80 樂業縣 重慶橋口壩國家森林公園 76.55 巴南區
廣西飛龍湖國家森林公園 120.98 蒼梧縣 重慶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91.00 萬州區
廣西太平獅山國家森林公園 55.50 藤縣 重慶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 242.00 巫溪縣
廣西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 48.25 北流市 重慶雪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97.72 開縣
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 14.03 沙坪垻區 四川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 78.00 安縣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35.17 大足縣 四川措普國家森林公園 480.00 巴塘縣
重慶茶山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99.79 永川區 四川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 401.55 南江縣
重慶黑山國家森林公園 26.52 萬盛區 四川天曌山國家森林公園 13.34 廣元市利州區
重慶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 100.89 城口縣 四川鎮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25.53 平昌縣
重慶大園洞國家森林公園 34.59 江津區 四川二郎山國家森林公園 575.17 天全縣
重慶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30.80 南岸區 四川雅克夏國家森林公園 448.89 黑水縣
重慶觀音峽國家森林公園 16.15 北碚區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 22.97 巴中市巴州區
四川都江堰國家森林公園 295.48 都江堰市 四川空山國家森林公園 115.11 通江縣
四川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 30.47 劍閣縣 四川雲湖國家森林公園 10.13 綿竹市
四川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658.70 洪雅縣 四川鐵山國家森林公園 26.67 達縣
四川高山國家森林公園 8.38 鹽亭縣 四川荷花海國家森林公園 54.17 康定縣
四川西嶺國家森林公園 486.50 大邑縣 貴州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 180.00 黔西縣、大方縣
四川二灘國家森林公園 545.47 鹽邊縣、米易縣 貴州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112.00 赤水市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 185.98 瀘定縣 貴州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125.00 安順市西秀區
四川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 梓潼縣 貴州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10.62 遵義市紅花崗區
四川九寨國家森林公園 370.00 九寨溝縣 貴州長坡嶺國家森林公園 10.75 貴陽市白雲區
四川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13.28 邛崍市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47.87 三都縣
四川福寶國家森林公園 110.00 合江縣 貴州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 104.00 赤水市
四川黑竹溝國家森林公園 281.54 峨邊縣 貴州玉舍國家森林公園 9.24 水城縣
四川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883.32 寶興縣、小金縣 貴州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43.55 雷山縣
四川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 75.74 滎經縣 貴州習水國家森林公園 140.27 習水縣
四川美女峰國家森林公園 19.00 樂山市沙灣區 貴州黎平國家森林公園 54.75 黎平縣
四川白水河國家森林公園 22.72 彭州市 貴州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 48.88 甕安縣
四川華鎣山國家森林公園 80.91 華鎣市 貴州紫林山國家森林公園 35.29 獨山縣
四川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8.76 大竹縣 貴州潕陽湖國家森林公園 214.72 黃平縣
貴州赫章夜郎國家森林公園 47.33 赫章縣 雲南小白龍國家森林公園 6.25 宜良縣
貴州青雲湖國家森林公園 29.80 都勻市 雲南五老山國家森林公園 36.04 臨滄市臨翔區
貴州大板水國家森林公園 31.32 遵義市紅花崗區 雲南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17.00 楚雄市
貴州畢節國家森林公園 41.33 畢節市 雲南飛來寺國家森林公園 34.31 德欽縣
貴州仙鶴坪國家森林公園 90.65 安龍縣 雲南圭山國家森林公園 32.06 石林縣
貴州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 60.79 龍里縣 雲南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 26.16 蘭坪縣
貴州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 12.45 正安縣 雲南寶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10.47 永平縣
雲南巍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12.55 巍山縣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森林公園 18.02 景洪市
雲南天星國家森林公園 74.20 威信縣 西藏巴松湖國家森林公園 4100.00 工布江達縣
雲南清華洞國家森林公園 98.56 祥雲縣 西藏色季拉國家森林公園 4000.00 林芝縣、米林縣
雲南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62.82 彌渡縣 西藏瑪旁雍錯國家森林公園 3105.52 普蘭縣
雲南來鳳山國家森林公園 64.67 騰衝縣 西藏班公湖國家森林公園 481.59 日土縣
雲南花魚洞國家森林公園 31.43 河口縣 西藏然烏湖國家森林公園 1161.50 八宿縣
雲南磨盤山國家森林公園 242.00 新平縣 西藏熱振國家森林公園 74.63 林周縣
雲南龍泉國家森林公園 10.00 易門縣 西藏姐德秀國家森林公園 84.98 貢嘎縣
雲南菜陽河國家森林公園 66.67 普洱市思茅區 陝西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 29.49 眉縣
雲南金殿國家森林公園 19.70 昆明市盤龍區 陝西延安國家森林公園 54.47 延安市寶塔山區
雲南章鳳國家森林公園 70.00 隴川縣 陝西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 274.87 周至縣
雲南十八連山國家森林公園 20.78 富源縣 陝西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76.75 長安縣
雲南魯布格國家森林公園 48.67 羅平縣 陝西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81.00 寶雞市渭濱區
雲南珠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43.76 霑益縣 陝西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60.00 寧陝縣
雲南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24.92 陸良縣 陝西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26.21 戶縣
雲南鍾靈山國家森林公園 5.40 尋甸縣 陝西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 31.00 嵐皋縣
雲南棋盤山國家森林公園 9.20 昆明市西山區 陝西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 36.33 藍田縣
雲南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8.11 南澗縣 陝西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 58.00 略陽縣
雲南銅鑼壩國家森林公園 32.37 水富縣 陝西驪山國家森林公園 18.73 西安市臨潼區
陝西漢中天台國家森林公園 36.74 漢中市漢台區 甘肅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 419.96 宕昌縣
陝西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94.00 南鄭縣 甘肅沙灘國家森林公園 174.15 舟曲縣
陝西金絲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17.90 商南縣 甘肅臘子口國家森林公園 278.97 迭部縣
陝西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 52.35 鳳縣 甘肅大峪國家森林公園 276.25 卓尼縣
陝西木王國家森林公園 36.16 鎮安縣 甘肅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 196.70 天水市麥積區、兩當縣
陝西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 8.71 榆林市榆陽區 甘肅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 143.38 文縣
陝西勞山國家森林公園 19.33 甘泉縣 甘肅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48.73 康樂縣
陝西太平國家森林公園 60.85 戶縣 甘肅周祖陵國家森林公園 6.14 慶城縣
陝西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 51.35 石泉縣 甘肅壽鹿山國家森林公園 10.86 景泰縣
陝西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 21.20 宜川縣 甘肅大峽溝國家森林公園 40.70 舟曲縣
陝西玉華宮國家森林公園 32.00 銅川市印台區 寧夏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 79.00 涇源縣
陝西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21.45 平利縣 寧夏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95.87 銀川市西夏區
陝西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 45.26 寧陝縣 寧夏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 50.00 鹽池縣
陝西黑河國家森林公園 74.62 周至縣 寧夏火石寨國家森林公園 61.00 西吉縣
陝西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 30.00 西安市灞橋區 青海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 152.47 尖扎縣
甘肅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 58.48 永登縣 青海北山國家森林公園 1127.23 互助縣
甘肅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 63.76 蘭州市七里河區 青海大通國家森林公園 47.47 大通縣
甘肅松鳴岩國家森林公園 26.67 和政縣 青海群加國家森林公園 58.49 湟中縣
甘肅雲崖寺國家森林公園 148.91 莊浪縣 青海仙米國家森林公園 1480.25 門源縣
甘肅徐家山國家森林公園 1.71 蘭州市城關區 青海哈里哈圖國家森林公園 51.71 烏蘭縣
甘肅貴清山國家森林公園 62.00 漳縣 青海麥秀國家森林公園 15.35 澤庫縣
甘肅麥積國家森林公園 84.42 天水市麥積區 新疆照壁山國家森林公園 823.94 烏魯木齊縣
甘肅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42.00 成縣 新疆天池國家森林公園 446.27 阜康市
甘肅渭河源國家森林公園 79.17 渭源縣 新疆那拉提國家森林公園 60.25 新源縣
甘肅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 1387.06 天祝縣 新疆鞏乃斯國家森林公園 731.04 和靜縣
甘肅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 794.00 卓尼縣、臨潭縣 新疆賈登峪國家森林公園 389.85 布爾津縣
新疆白哈巴國家森林公園 483.76 哈巴河縣 新疆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 20.00 澤普縣
新疆奇台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293.06 奇台縣 新疆鞏留恰西國家森林公園 556.00 鞏留縣
新疆唐布拉國家森林公園 342.37 尼勒克縣 新疆哈密天山國家森林公園 1604.62 巴里坤縣、哈密市
新疆科桑溶洞國家森林公園 164.00 特克斯縣 新疆哈日圖熱格國家森林公園 268.48 博樂市
北京喇叭溝門國家森林公園 111.72 懷柔區 江西懷玉山國家森林公園 33.54 玉山縣
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 53.51 圍場縣 山東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6 昌樂縣
河北蠍子溝國家森林公園 46.34 臨城縣 河南大鴻寨國家森林公園 33.00 禹州市
河北仙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15.22 井陘縣 湖北虎爪山國家森林公園 26.00 京山縣
河北豐寧國家森林公園 88.39 豐寧縣 湖北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 21.53 麻城市
遼寧醫巫閭山國家森林公園 14.82 北鎮市、義縣 湖北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 74.67 鄖縣
遼寧和睦國家森林公園 13.68 新賓縣 湖南兩江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63.36 城步縣
吉林白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74.74 蛟河市 湖南雪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34.78 洪江市
吉林松江河國家森林公園 60.18 撫松縣 湖南五尖山國家森林公園 28.80 臨湘市
黑龍江橫頭山國家森林公園 85.15 哈爾濱市阿城區 湖南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 31.53 桃江縣
黑龍江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 105.55 伊春市南岔區 湖南藍山國家森林公園 70.47 藍山縣
黑龍江加格達奇國家森林公園 146.32 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 湖南月岩國家森林公園 39.37 道縣
浙江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31.27 龍游縣 湖南峰巒溪國家森林公園 22.17 桑植縣
浙江仙居國家森林公園 29.80 仙居縣 廣東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 55.64 乳源縣
浙江桐廬瑤琳國家森林公園 9.49 桐廬縣 廣東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 30.67 揭西縣
安徽馬仁山國家森林公園 7.12 繁昌縣 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41.73 天峨縣
福建天星山國家森林公園 18.62 屏南縣 重慶天池山國家森林公園 9.53 忠縣
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11.83 建寧縣 重慶金銀山國家森林公園 27.34 酉陽縣
福建九龍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17.05 永安市 四川凌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11.16 南充市高坪區
福建董奉山國家森林公園 11.21 長樂市 陝西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 21.24 柞水縣
江西岑山國家森林公園 9.55 橫峯縣 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18.09 山陽縣
江西五府山國家森林公園 17.15 上饒縣 陝西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 46.62 留壩縣
江西軍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12.17 南豐縣 陝西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63.00 華縣
江西碧湖潭國家森林公園 68.00 萍鄉市湘東區 新疆烏蘇佛山國家森林公園 375.83 烏蘇市、奎屯市、沙灣縣、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
江蘇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 10.30 蘇州市虎丘區 內蒙古灤河源國家森林公園 126.67 多倫縣
吉林三岔子國家森林公園 71.26 白山市江源區、靖宇縣 吉林臨江瀑布群國家森林公園 40.85 臨江市
吉林灣溝國家森林公園 57.32 白山市江源區、靖宇縣、撫松縣 江西仰天崗國家森林公園 13.34 新余市渝水區
湖北安陸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 24.13 安陸市 湖南柘溪國家森林公園 85.79 安化縣
西藏尼木國家森林公園 61.92 尼木縣 河北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70.34 赤城縣
內蒙古河套國家森林公園 96.52 杭錦後旗 黑龍江呼蘭國家森林公園 100.00 哈爾濱市呼蘭區
浙江諸暨香榧國家森林公園 28.76 諸暨市 福建匡山國家森林公園 21.75 浦城縣
江西聖水堂國家森林公園 40.60 安義縣 湖北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 18.40 十堰市張灣區
湖南天堂山國家森林公園 59.33 常寧市 湖南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21.59 寧鄉縣
湖南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 84.36 汝城縣 廣東南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20.73 平遠縣
內蒙古寶格達烏拉國家森林公園 325.63 東烏珠穆沁旗 福建龍湖山國家森林公園 26.97 邵武市
福建南靖土樓國家森林公園 22.34 南靖縣 湖南嵩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33.50 懷化市洪江區
湖南天泉山國家森林公園 35.38 張家界市永定區 重慶巴爾蓋國家森林公園 36.44 酉陽縣
陝西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88.56 旬邑縣 新疆哈巴河白樺國家森林公園 247.01 哈巴河縣
新疆阿爾泰山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887.93 福海縣、富蘊縣 新疆夏塔古道國家森林公園 385.07 昭蘇縣

  表5 國家地質公園

名   稱 面積(平方公里) 名   稱 面積(平方公里)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36.5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2300
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226 大連冰峪溝國家地質公園 102.92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301 遼寧本溪國家地質公園 218.2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342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 350.89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50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382.78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60 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 720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650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8.44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258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163.57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43.5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 1300
河北臨城國家地質公園 250 黑龍江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 2989.85
河北武安國家地質公園 412 上海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 145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山西、陝西) 30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83
山西壺關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225 江蘇六合國家地質公園 92
山西寧武冰洞國家地質公園 336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82
山西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832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166
內蒙古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 800 浙江新昌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68.7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814 浙江雁蕩山國家地質公園 203
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 938.39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76.69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120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1087.5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154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147.3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110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867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110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954.35
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 450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 169
安徽天柱山國家地質公園 135.12 河南洛寧神靈寨國家地質公園 209
江西龍虎山丹霞地貌國家地質公園 380 河南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 328
江西廬山第四紀冰川國家地質公園 500 河南信陽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 276
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 229 河南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200
江西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 360 湖北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 1700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 318.64 湖北武漢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340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461 湖北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4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373.7 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3600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68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110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248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108
福建德化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86.82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157
福建屏南白水洋地質公園 77.34 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261.12
福建永安國家地質公園 220 湖南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 193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13 廣東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 290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98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22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1530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177
山東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56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365
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450 廣東恩平地熱國家地質公園 80
山東泰山國家地質公園 148.6 廣東封開國家地質公園 1326
河南嵩山地層構造國家地質公園 450 廣東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 150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80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 125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175 貴州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388
廣西北海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27.7 貴州平塘國家地質公園 350
廣西鳳山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415 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 18
廣西鹿寨香橋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40 雲南石林岩溶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400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108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100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湖北、重慶) 25000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170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197 雲南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1110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454.7 雲南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 577.1
重慶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 296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2160
四川龍門山構造地質國家地質公園 1900 西藏扎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2464
四川自貢恐龍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 8.7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 32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508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5.9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404 陝西延川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129.63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350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398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700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15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110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50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121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83.6
四川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 116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97.95
四川江油國家地質公園 116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154
四川射洪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12 青海格爾木崑崙山國家地質公園 2386
四川四姑娘山國家地質公園 490 青海久治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 2338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26 青海互助北山國家地質公園 1127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318.6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875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256 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492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307 新疆富蘊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 619.4

圖1 中國地形圖

圖2 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評價圖

圖3 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評價圖

圖4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圖5 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圖

圖6 目前開發強度示意圖

圖7 開發區分布圖

圖8 城市化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9 農業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10 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11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示意圖

圖12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示意圖

圖13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評價圖

圖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

圖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圖

圖16 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布圖

圖17 生態重要性評價圖

圖18 人口集聚度評價圖

圖19 地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布圖

圖20 交通優勢度評價圖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