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2019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8年 國務院關於2019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財政部部長 劉昆(受國務院委託)
2020年6月18日於人民大會堂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
發布機關: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0年
本作品收錄於《中央決算報告
——2020年6月1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2019年中央決算的決議》批准

國務院關於2019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2020年6月1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2019年中央決算報告和中央決算草案,請審查。

一、2019年中央財政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批准的預算,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在此基礎上,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積極推進,中央決算情況總體較好。根據預算法有關規定,重點報告以下情況:

(一)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309.47億元,為預算的99.5%。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194億元,收入總量為92503.47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9475.01億元,完成預算的98.4%。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328.46億元,支出總量為110803.47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8300億元,與預算持平。

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報告的執行數相比,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4.06億元,主要是在庫款報解整理期國內消費稅、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增加。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減少55.24億元,主要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增值稅返還地方上解數額增加,相應減少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以上增收減支共計59.3億元,已包含在上述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1328.46億元中。

從收入決算具體情況看,在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經濟增速放緩等情況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增幅比上年降低0.8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81020.33億元,為預算的98.2%,增長0.7%;非稅收入8289.14億元,為預算的113.5%,增長65.5%,主要是為支持落實減稅降費,增加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稅收收入中,國內增值稅31160.46億元,為預算的103.7%,主要是實施增值稅改革和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稅源增長高於預期;國內消費稅12564.44億元,為預算的108.5%,主要是煙、成品油等商品消費稅超出預期;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合計18701.47億元,為預算的94.8%,主要是外貿進口低於預期;企業所得稅23786.02億元,為預算的97.4%;個人所得稅6234.19億元,為預算的80.5%,主要是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實施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等減稅規模超出預期;車輛購置稅3498.26億元,為預算的96.4%,主要是汽車銷量低於預期且免稅的新能源汽車占比提升;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6503.19億元,為預算的103.5%。

從支出決算具體情況看,中央本級支出35115.15億元,完成預算的99.2%,增長6%;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74359.86億元,完成預算的98.6%,增長7.4%。中央本級支出中,教育支出1835.88億元,完成預算的100%;科學技術支出3516.18億元,完成預算的99.2%;外交支出615.39億元,完成預算的98.1%;國防支出11896.56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839.45億元,完成預算的102.3%,主要是有關部門改革相關支出增加;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85.16億元,完成預算的99.7%;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204.05億元,完成預算的102.3%,主要是據實結算的糧油儲備支出增加;債務付息支出4566.62億元,完成預算的91.4%,主要是利率變動等因素導致內債付息支出減少。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具體情況是:一般性轉移支付66798.16億元,完成預算的98.6%,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1902.99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均衡性轉移支付15632億元、完成預算的100%,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2709億元、完成預算的100%,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2488.4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專項轉移支付7561.7億元,完成預算的99%。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餘1328.46億元(其中,中央預備費當年未支出,結餘500億元),用於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19年初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966.44億元,加上上述補充的1328.46億元、按規定用中央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補充的35.56億元、通過中央財政以前年度結轉資金補充的3000億元,2019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為5330.46億元,2020年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300億元後餘額為30.46億元。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使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安排的支出1517.65億元,其中,中央本級使用916.98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使用600.67億元。中央預算周轉金規模沒有發生變化,2019年末餘額為354.03億元,主要用於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性收支差額。

2019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48.74億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安排的經費),比預算數減少32.33億元,主要是中央部門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和過緊日子要求,從嚴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以及受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未實施,公務用車支出和公務接待支出減少。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6億元,減少2.69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29.92億元,減少25.45億元;公務接待費2.82億元,減少4.19億元。

201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支出5775.85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439.21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336.64億元。調整優化投資結構,重點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投資補短板力度持續加大。

2019年,中央財政發行國債42737.18億元,其中內債41834.71億元、外債902.47億元,籌措資金除用於到期國債還本外,其餘均由中央財政統籌安排使用。國債還本24329.68億元,其中內債24011.2億元、外債318.48億元。年末國債餘額為168038.04億元,包括內債餘額166032.13億元、外債餘額2005.91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國債餘額限額175208.35億元以內。

(二)2019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039.78億元,為預算的96.3%。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360.4億元,收入總量為4400.18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178.84億元,完成預算的91.9%,主要是鐵路建設基金等基金收入減少、支出相應減少,以及民航發展基金具備執行條件的項目儲備不足。其中,中央本級支出3113.3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065.45億元。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4.23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0.16億元,支出決算數比執行數減少0.02億元。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大於支217.11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181.55億元;單項政府性基金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的部分合計35.56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三)2019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35.96億元,為預算的99.9%。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6.7億元,收入總量為1642.66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08.8億元,完成預算的88.4%,主要是部分金融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低於預期,其中,中央本級支出986.55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22.25億元。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389.77億元。結轉下年支出144.09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0.03億元,支出決算數與執行數持平。

(四)2019年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96.94億元,為預算的98.3%,其中,保險費收入362.58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19.16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6280億元,收入總量為6976.94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63.31億元,完成預算的95.3%。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6273.8億元,支出總量為6937.11億元。當年收支結餘39.83億元,年末滾存結餘366.96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8.33億元,支出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0.11億元。

按照預算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對2019年中央財政的部分收支事項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包括預算已經安排當年應支未支的工資和社保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年終結餘以及國務院批准的其他特殊事項等。有關具體情況將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書面報告。對上述資金,財政部將在預算執行中加強管理,及時撥付,儘快發揮資金效益,同時,收回部分可統籌使用的資金,用於支持實現全面小康、克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和「十四五」規劃重點任務。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數、決算數及其對比分析,詳見中央決算草案。草案在報黨中央、國務院審批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之前,已經審計署審計,並根據審計意見作了相應修改。

二、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編輯]

2019年,我們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全國人大有關決議要求和批准的預算,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民生持續改善。

(一)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減稅降費直接惠企惠民、公平有效,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舉措。各級財稅部門把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作為2019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切實抓緊抓好。1月1日起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4月1日起實施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從10%降至9%;5月1日起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繼續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減稅降費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居民消費、穩定市場預期和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穩定發展。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其中新增減稅1.93萬億元。製造業及其相關環節增值稅減稅5928億元,減稅幅度為24.1%;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增值稅分別減稅257億元、44億元,減稅幅度為5.2%、6.7%;現代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其他行業增值稅負擔也實現不同程度降低。民營企業合計減稅1.26萬億元,占全部減稅數額的65.5%。小微企業減稅2832億元,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的納稅人達到626萬戶,享受增值稅免稅的小規模納稅人新增456萬戶。實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加上2018年10月1日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優化稅率結構翹尾因素,合計減稅4604億元,使2.5億納稅人直接受益,人均減稅約1842元。

為支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各級政府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多渠道籌集資金彌補減收,努力實現預算收支平衡。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並在分配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時,向基層財政困難地區和受減稅降費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增強其財政保障能力。建立實施縣級財政工資保障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機制,統籌財政收支和庫款管理,合理安排支出優先次序,切實兜牢縣級「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

(二)繼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支持脫貧攻堅。落實和完善精準扶貧舉措,圍繞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強化脫貧攻堅投入保障。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261億元,增長18.9%,進一步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其他相關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額度分配繼續向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傾斜。下達易地扶貧搬遷地方政府一般債券1294億元,支持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三五」規劃建設任務。利用跨省域補充耕地收入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調劑收入安排817億元,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全國832個貧困縣已整合2019年各級財政涉農資金超過3200億元。出台對企業扶貧捐贈支出所得稅稅前據實扣除、扶貧貨物捐贈免徵增值稅、政府採購支持脫貧攻堅等政策。推進扶貧項目全過程績效管理。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台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年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09萬人,貧困縣摘帽344個。積極支持污染防治。將污染防治攻堅作為重點保障和優先支出領域,支持打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標誌性重大戰役。擴大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範圍。分兩批將40個城市納入黑臭水體治理示範政策範圍。繼續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加快推動形成長江大保護格局。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對符合條件的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積極推動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按照「開前門、堵後門」的思路,統籌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使用和風險防控工作。推動各地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相關規定和要求,主動接受人大對地方政府債務借、用、還的全過程監督。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落實專項債券項目單位償債責任,嚴防專項債券風險。完善常態化監控機制,強化地方政府違規舉債責任追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得到有效防範。2019年地方政府債券共發行43624億元,到期償還債券本金13152億元,支付利息6567億元,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13098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餘額限額240774億元以內。同時,協助穩妥處置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企業財務監管,推動提升金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三)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將適用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的行業範圍擴大至全部製造業領域。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20億元,支持提前完成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目標。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科學技術支出3516.18億元,增長12.5%,支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攻堅。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推進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改革試點,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研經費後補助制度,鼓勵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新增支持58個開發區提升各類載體市場化專業化服務水平,打造不同類型雙創載體。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累計支持超過5100家創業企業。支持59個市(州、區)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對上一年度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費率不超過2%的地方予以獎補。2019年,全國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增長9.8%,融資擔保費率下降0.3%,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突破2400億元、擔保戶數16萬戶。推動解決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等突出問題。

(四)促進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全年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5776億元,重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00億元,較2018年增加8000億元。允許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所籌資金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強化重點在建項目和補短板工程資金保障。加大對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的稅費優惠力度,推動文旅休閒消費提質升級。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對新能源公交車運營給予補貼,對地方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給予獎勵。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現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對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給予補助,重點支持農產品產後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五)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達農田建設補助資金671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及時撥付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和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資金,支持生豬穩產保供。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將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納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重點對中西部地區給予補助。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支持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推動實施重大區域戰略。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新時代東北振興,加強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深入研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以及推進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的有關財政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財稅政策制度體系。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並重點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傾斜,進一步提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六)穩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促進擴大就業。支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出539億元,增長14.9%。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支持職業技能提升,加快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超過1500萬人次。提高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和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額扣減額度,擴大享受政策優惠的企業範圍。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鞏固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促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啟動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加快消除城鎮「大班額」問題。全國約1.5億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19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1400萬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37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營養膳食補助。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支持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目標順利完成。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出台改革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總體方案,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至3.5%,22個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全年受益1512億元。紮實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中央層面完成劃轉企業81家,劃轉國有資本總額13264億元。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平均增幅約5%。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全面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降低並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進一步減輕大病患者、困難群眾醫療負擔。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69元,支持地方做好預防接種、婦幼衛生等健康服務項目。出台罕見病藥品等增值稅減免政策,支持將高血壓和糖尿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覆蓋3億多患者。強化民生政策兜底。繼續提高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水平和優撫對象等人群的補助標準,出台退役士兵社會保險斷保接續等解困政策。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支持棚改開工建設316萬套,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135.5萬戶,27個地區改造老舊小區352萬戶、3.2億平方米。開展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支出147億元,增長14%。持續推進全國5萬餘個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i|(七)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積極推進分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出台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改革方案。推進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保持增值稅「五五分享」比例穩定,調整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明確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力度,進一步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健全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繼續擴大重點績效評價範圍,加強評價結果應用。持續推進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優化國債品種期限結構。擴大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範圍至40個中央部門和36個地方。進一步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全面規範和加強政府購買服務管理。着力推進稅制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初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資源稅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契稅法草案按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研究逐步健全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體系。積極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國國有資產管理總體情況。積極推動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完成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改制。進一步理順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

三、健全制度機制,進一步加強財政預算管理[編輯]

2019年決算情況總體較好,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認真落實預算法有關規定,結合全國人大有關方面和審計署提出的意見建議,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同時,堅持整改具體問題與完善管理體系相結合、完善規章制度與健全落實機制相結合、強化監督指導與實施有效激勵相結合,舉一反三,標本兼治,不斷提高財政預算管理科學化水平。

(一)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把政府過緊日子作為財政工作長期堅持的方針,貫穿到財政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實事求是編制收入預算,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堅持量入為出、有保有壓、可壓盡壓,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要只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堅決壓減一般性支出,嚴禁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2019年中央部門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平均壓減幅度達到10%;各地壓減幅度都超過了5%,有的達到10%以上。安排2020年預算時,中央本級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地方財政也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繼續壓減「三公」經費,嚴控會議差旅、諮詢培訓、論壇展會等經費。大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各類結餘、沉澱資金要應收盡收,重新安排。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財政監督檢查,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嚴肅追究責任;對於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依法懲處。

(二)提高預算執行質量和效率。強化預算約束,嚴格執行人大批准的預算,未列入預算的不得支出。及時批覆中央部門預算,加快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促進財政資金儘快到位。加強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把嚴把緊支出關口,嚴控預算調劑追加。加大督導力度,定期通報提醒,督促中央部門和地方抓緊組織實施項目,積極推動提高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使用效率。強化支出監測預警,保持支出均衡性,避免月度間支出增幅大起大落。加強庫款管理,科學調度國庫資金,切實防範支付風險,有效保障重點支出需要。

(三)進一步加強轉移支付管理。優化轉移支付體系,2019年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規範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分擔。按制度規定嚴格分配、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逐年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對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原來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取消專款專用要求,由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安排使用。進一步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分配管理,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絕大多數專項轉移支付已在制度中明確實施期限或退出條件。2020年新增設立特殊轉移支付,作為一次性財力安排,用於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應對執行中的不確定因素,最大限度下沉財力,確保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四)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加快分行業、分領域核心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建設,2019年初步建成18個大類、95個支出方向、130多條共性績效指標、4000多條個性績效指標,並在部分中央部門2020年預算編制中試點應用。指導中央部門加強績效目標審核,細化量化指標,增強科學性、約束性。鞏固績效自評全覆蓋成果,加強對自評結果的抽查覆核,提高自評質量。推動績效評價提質擴圍,2020年進一步探索中央部門整體支出績效管理,並對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開展績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完善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和改進管理掛鉤機制,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要問責,低效多壓減,有效多安排。大力推動績效信息公開,繼續擴大向全國人大報送評價結果的項目範圍,並逐步向社會公開。

(五)持續推進部門預算管理改革。進一步理順部門預算管理權責,在賦予部門更大管理權限的同時,強化部門在預算編制、執行和管理,以及審計查出問題整改中的主體責任。按照標準科學的要求,健全基本支出標準體系,加快構建項目支出標準體系,更好發揮標準在預算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部門項目庫建設,加大項目預算評審力度,推動解決預算申報不實、項目與支出政策不匹配等問題。督促部門加強項目實施準備,加快預算執行,減少新增結轉結餘,並將結轉結餘情況與下年預算安排掛鉤。

(六)自覺接受人大審查監督。深入貫徹落實《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和全國人大有關要求,自覺接受預算決算審查監督。認真落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決議,並及時報告落實工作安排和進展情況。堅持解決具體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同步推進,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情況。積極配合推進預算聯網監督。做好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相關專項報告工作。積極主動回應人大代表關切,做好解釋說明工作,服務人大代表依法履職。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強化疫情防控資金保障,圍繞減輕患者救治費用負擔、提高疫情防治人員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應、加快疫苗和藥物研發等出台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截至5月底,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624億元,確保人民群眾不因擔心費用問題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在抓好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的同時,實施一批階段性援企穩崗兜底等財稅政策,支持企業紓困和發展,推動有序復工復產,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分批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債券額度28480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額度5580億元和專項債務額度22900億元,對重點項目多、風險水平低、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大的地區給予傾斜,加快重大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推動儘早形成實物工作量,拉動經濟增長。自3月1日至6月底,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5個百分點,新增留用約1100億元資金,全部留給縣級使用,有力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

當前,受全球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盪。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運行壓力增加。今年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672億元,下降13.6%,其中稅收收入66810億元,下降14.9%,稅收中的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進口環節稅收、企業所得稅分別下降22%、11.3%、20.5%、1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0281億元,下降2.9%,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除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外,部分項目支出進度比去年同期放緩。從1—5月情況看,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3.9%,2月下降21.4%,3月下降26.1%,4月下降15%,5月下降10%,4月份開始收入降幅明顯收窄,預計今年後幾個月,隨着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財政收入開始企穩回升,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從全年看,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十分突出,特別是疫情較重地區和基層地方政府「三保」難度增大,需積極採取措施,緩解地方財政困難,努力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繼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支持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重點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健全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置潛在風險。綜合採取各類措施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嚴禁搞虛假化債,絕不為解決短期問題而留下後遺症。

二是支持穩定和擴大就業。把保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突出支持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用好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提取的超過1000億元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以及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促進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加強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服務,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覆蓋範圍,保障好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扶貧、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低保等民生支出只增不減。進一步明確各項民生保障政策功能定位,注重政策之間的統籌協調,加大困難群體托底保障力度,確保工作不留死角,對象全面覆蓋。

四是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強化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重點減輕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行業企業稅費負擔。繼續執行2019年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政策。前期出台的部分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限延長到今年年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延緩到明年繳納。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大幅拓展業務覆蓋面並明顯降低費率,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繼續做好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盡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五是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統籌新增財政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中央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等渠道,用好抗疫特別國債等資金,切實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持力度,緩解地方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加強對地方財政運行跟蹤分析,強化統一調度和監管,指導督促地方做實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處置的「三保」預算管理工作機制,強化庫款調度,建立完善「中央到省、省到市縣」的監控機制。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本次會議審議意見,積極主動作為,在應對危機中掌握工作主動權、打好發展主動仗,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