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2021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20年 國務院關於2021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財政部部長 劉昆(受國務院委託)
2022年6月21日於人民大會堂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
發布機關: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2年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2年/第四號》和《中央決算報告
——2022年6月21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
(2022年6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2021年中央決算的決議》批准)
國務院關於2021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2022年6月21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劉 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2021年中央決算報告和中央決算草案,請審查。

一、2021年中央財政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勝利召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制定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准的2021年中央預算,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沉着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在此基礎上,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紮實推進,中央決算情況總體較好。根據預算法有關規定,重點報告以下情況:

(一)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470.41億元,為預算的102.3%,比2020年增長10.5%,主要是經濟保持恢復發展、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漲幅較高等因素拉動。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1935億元,收入總量為93405.41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7202.3億元,完成預算的98.6%,下降0.9%。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613.11億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出90億元,支出總量為120905.41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7500億元,與預算持平。

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報告的執行數相比,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8.61億元,主要是在庫款報解整理期進口貨物增值稅、非稅收入少量增加。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減少63.6億元,主要是年終實行據實結算項目的地方上解數額增加,相應抵減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以上增收節支共計72.21億元,已包含在上述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3613.11億元中。

從收入決算具體情況看,稅收收入88946.4億元,為預算的101.7%,增長11.7%;非稅收入2524.01億元,為預算的126.2%,下降19.3%,超預算較多主要是專項收入等大幅超出預期,與上年相比下降較多主要是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大幅減少。稅收收入中,國內增值稅31753.04億元,為預算的100.5%;國內消費稅13880.7億元,為預算的104.3%,主要是成品油、酒、捲菸等行業消費稅增加超出預期;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合計20126.3億元,為預算的107%,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一般貿易進口增長超出預期;企業所得稅26605.34億元,為預算的103.8%;個人所得稅8395.99億元,為預算的106.3%,主要是隨着經濟穩定恢復,居民收入增長較快;車輛購置稅3519.88億元,為預算的97%,主要是免稅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應稅的傳統燃油汽車銷量低於預期;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8158.35億元,為預算的117.2%,主要是出口好於預期,以及辦理出口退稅進度加快。

從支出決算具體情況看,中央本級支出35049.96億元,完成預算的100.1%,下降0.1%;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82152.34億元,完成預算的98.5%,下降1.3%。中央本級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72.7億元,完成預算的107%,主要是信息化建設等中央預算內投資、海關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外交支出490.96億元,完成預算的97.4%,主要是執行中收回部分以前年度結餘資金,抵減當年支出;國防支出13557.58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890.05億元,完成預算的102.1%;教育支出1690.35億元,完成預算的101.6%;科學技術支出3205.53億元,完成預算的99.3%;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112.49億元,完成預算的90.8%,主要是部分據實結算項目支出減少;債務付息支出5867.69億元,完成預算的97.8%,主要是優化內外債發行計劃,同時市場利率低於預期。

2021年,中央預備費預算500億元,實際支出400億元,主要用於洪澇災害災後恢復重建和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剩餘100億元全部轉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餘1592.7億元(含中央預備費結餘100億元),加上超收2020.41億元,合計3613.11億元,全部用於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21年初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278.32億元,加上上述補充的3613.11億元、按規定用中央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補充的34.79億元,2021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為3926.22億元,2022年調入一般公共預算2765億元後餘額為1161.22億元。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使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安排的支出667.01億元,其中,中央本級使用377.99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使用289.02億元。中央預算周轉金規模沒有發生變化,2021年末餘額為354.03億元,主要用於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性收支差額。

202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26.81億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安排的經費),比預算數減少25.06億元,主要是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厲行節約,從嚴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以及受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未實施,公務用車支出和公務接待支出減少。其中,因公出國(境)費0.76億元,減少5.98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25.29億元,減少17.39億元;公務接待費0.76億元,減少1.69億元。

202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支出6099.82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563.62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536.2億元。進一步突出支出重點,主要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糧食安全,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以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方面。

2021年,中央財政發行國債68683.96億元,其中內債67922.28億元、外債761.68億元,籌措資金除用於到期國債還本外,其餘均由中央財政統籌安排使用。國債還本44794.92億元,其中內債44568.88億元、外債226.04億元。年末國債餘額為232697.29億元,包括內債餘額229643.71億元、外債餘額3053.58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國債餘額限額240508.35億元以內。

(二)2021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087.69億元,為預算的107%,主要是彩票公益金等增加較多。加上2020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等,收入總量為4419.9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003.31億元,完成預算的98.6%,其中,中央本級支出3201.02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802.29億元。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1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大於支415.59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380.8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4.79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減少0.02億元,主要是庫款報解整理期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退庫;支出決算數與執行數相同。

(三)2021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007.16億元,為預算的114.6%。加上2020年結轉收入413.14億元,收入總量為2420.3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077.8億元,完成預算的91.3%,其中,中央本級支出936.9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40.81億元。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984億元。結轉下年支出358.5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0.24億元,主要是庫款報解整理期機關社團所屬企業上繳利潤增加;支出決算數與執行數相同。

(四)2021年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317.75億元,為預算的85%,其中,保險費收入749.3億元,財政補貼收入549.64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308.47億元,完成預算的82.9%。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制度,地方上繳9303.62億元,中央撥付9294.52億元(繳撥差額9.1億元,主要是收支列入中央預算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與地方調劑,以及分配調劑資金利息)。考慮該因素後,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當年收支結餘18.38億元,年末滾存結餘395.78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決算數比執行數分別減少128.69億元、121.23億元,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部分在京中央單位尚未完成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實施準備期清算工作。

按照預算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對2021年中央財政部分收支事項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包括預算已經安排當年應支未支的工資和社保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年終結餘以及國務院批准的其他特殊事項等。有關具體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報告。對上述資金,財政部將在預算執行中加強管理,及時撥付,儘快發揮資金效益。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數、決算數及其對比分析,詳見中央決算草案。草案在報黨中央、國務院審批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之前,已經審計署審計,並根據審計意見作了相應調整。

二、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升政策效能,保持對經濟穩定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編輯]

2021年,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一)有效實施財稅政策,鞏固經濟恢復和發展基礎。加強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多渠道籌集資金、保持必要財政支出總量,同時調低赤字規模,赤字率下降至3.1%,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取向,並為今後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持續加大投資補短板力度,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執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元,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並擴大範圍。將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規模明顯大於上年,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對直達資金單獨調撥,進一步優化流程和監控體系,提高分配、撥付、使用和監管效率,預算下達加快,資金到達市縣基層時間大幅縮短,總體上支出進度較快、使用安全規範。各地通過直達資金安排項目約43.2萬個,累計支出占中央財政下達的95%,涉及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等多方面,為市縣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提供財力支持。完善助企紓困政策。加強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製造業的支持,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繼續執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取消、免徵或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對煤電和供熱企業給予緩稅、注入資本金等政策支持,保障民生和生產用能。減稅降費既助企紓困又涵養稅源,2013年以來新增的涉稅市場主體去年納稅達到4.76萬億元。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綜合運用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撬動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在60個城市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延長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引導降低擔保費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全年新增再擔保業務7542億元、新增服務市場主體72.5萬戶,分別增長79%、165%。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統籌用好就業補助等資金,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穩崗返還等政策,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力度,支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全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

(二)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改革完善科技投入與管理。把基礎研究作為投入重點,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720.91億元、增長15.3%。建立適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財政資金管理機制,足額保障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經費。推動出台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堅持能放則放、應放盡放,提出大幅精簡預算科目、下放預算調劑權、擴大經費包幹制實施範圍、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等7個方面25條政策舉措,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更大、激勵力度更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國家實驗室經費穩定支持機制,支持首批國家實驗室組建運行。加大對中央級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穩定支持力度,支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着力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韌性。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允許提前清繳核算讓企業儘早受益,實施「十四五」期間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運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製造業等行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啟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獎補政策,支持1300多家「小巨人」企業發展。統籌資金、稅收等優惠政策,支持產業鏈補鏈強鏈,促進短板產業加快國產替代和技術迭代。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政策,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大幅增長。

(三)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支持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7200萬畝,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13個糧食主產省份60%的產糧大縣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為1.8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對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200億元補貼,應對農資價格上漲等影響,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大幅增加制種大縣獎勵資金,加快核心種源技術攻關,支持開展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提升種業全鏈條發展水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穩定主要幫扶政策,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比上年增加100億元、達到1561億元,對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大支持力度。在832個脫貧縣延續實施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政策。着力支持欠發達地區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運用政府採購政策支持脫貧地區農副產品銷售,促進脫貧人口就業和持續增收。繼續做好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支持新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298個農業產業強鎮。圍繞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等重點,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持續探索鄉村全面振興示範樣板。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健全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支持,縮小區域間人均財政支出差異。出台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財稅政策,落實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相關財稅政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加快發展。制定「十四五」時期支持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財政政策。實行企業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等政策,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四)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加強重點生態保護修復。中央財政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881.9億元、增長11%,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支持10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1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和20個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並擴大範圍。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支持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和建設發展。出台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快完善政府有力主導、社會有序參與、市場有效調節的生態保護補償體制機制,推動在長江、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穩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和技術研發,推動工業、交通運輸等領域和鋼鐵、建材等行業節能減排。健全政府綠色採購標準,推進綠色低碳產品採購。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中央財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分別增長10%、10.2%、10%,新增20個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補助支持城市,強化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大重要流域污染整治,嚴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9.1%。

(五)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有力有效保障民生。強化疫情防控和自然災害救助。及時安排補助資金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疫苗藥物研發,實行全民免費接種,財政對醫保基金負擔的費用按比例給予補助。健全應急保障機制,第一時間下達救災資金,救助受災群眾、恢復農業生產、加快災後重建。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保持在4%以上。加大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力度,提高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標準,3700多萬學生受益。持續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動超額完成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標,支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國家助學貸款每人每年最高額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萬在校生。中央財政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增長14.7%,3400多萬人次受益。加大衛生健康投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58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79元。支持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健全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體系,加強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健康人才隊伍等方面建設。推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把更多常見病等門診費用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率達到60%。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4.5%左右。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至4.5%。將低保邊緣家庭重病重殘人員納入低保範圍,做好睏難群眾幫扶救助。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提高10%左右。安排資金向老黨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支持各地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6萬個,惠及居民960多萬戶。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強化國家隊經費保障,支持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等,鼓勵創作生產了一批文藝精品。繼續支持5萬餘個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免費開放,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編輯]

2021年以來,財政部結合全國人大有關方面和審計署提出的意見建議,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圍繞更好配置財政資源、提高資金效益、提升政策效能、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全面加強預算編制、執行、績效以及債務管理、財會監督等重點工作,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提供有力保障。

(一)堅決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將過緊日子作為預算管理重要方針,把嚴把緊預算安排和支出關口,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在保障部門正常履職需要基礎上,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從緊核定「三公」經費預算,推動精簡會議、培訓等公務活動,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執行中硬化預算約束,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和閒置資產,及時跟蹤評估部門過緊日子情況,督促改進管理,堵住「跑冒滴漏」。在部門預決算公開中,對落實過緊日子情況作出說明。對有的地區不顧自身財力狀況、違反財經紀律和管理制度興建樓堂館所問題,堅決查處、公開通報、督促整改。2021年中央本級支出繼續負增長,節省的資金用於增強地方民生財力保障,兜牢兜實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

(二)持續加強預算績效管理。落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要求,強化督促指導,壓實地方和部門主體責任,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在預算管理全過程中始終突出績效理念,推動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對新出台或到期延續的重大政策、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增強政策可行性。強化績效目標管理,制定中央部門項目支出核心績效目標和指標設置及取值指引。在績效自評全覆蓋基礎上,加大自評結果抽查力度,出台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上線績效評價第三方機構信用管理平台,提升評價質量。擴大財政重點績效評價範圍,項目個數由上年40個增加到今年72個,將中央本級預算內投資項目、中央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等納入,同時,新增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開展整體支出績效評價試點。積極推進績效信息公開,進一步增加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參閱的績效評價結果數量。出台預算管理績效考核辦法,強化考核通報。對績效評價較低的項目和考核結果較差的部門,在安排2022年預算時按照一定幅度分檔壓減,同時推動解決存在的問題,形成評價、反饋、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環。

(三)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監管。開前門、堵後門,堅持加強地方政府法定債務管理和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兩手抓」。優化專項債券限額分配政策,制定專項債券項目穿透式監測工作方案、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禁止類項目清單、專項債券用途調整操作指引等制度,持續加強專項債券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嚴禁違規變相舉債上項目、鋪攤子。壓實地方責任,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和各類支持性政策措施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逐步降低風險水平。健全監督問責機制,對違法違規舉借債務、化債不實的,督促有關地方和部門嚴肅處理問責、形成震懾。支持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體量大、財政實力強的地區率先開展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為全國其他地區全面化解隱性債務提供有益探索。

(四)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出台實施,着力在加強重大決策部署財力保障、加強財政資源統籌、規範預算支出管理、加強預算控制約束和風險防控等方面改革突破。加快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提高預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加快落實稅收法定要求,推進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稅收立法相關工作,印花稅法正式公布。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持續做好政府財務報告工作,119個中央部門編制年度政府部門財務報告,36個地區實現分級次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全覆蓋,18個地區編制上下級合併的行政區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公布施行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

(五)嚴肅財經紀律。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推動完善監督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大對財務造假、違規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等行為處罰力度。進一步規範財務審計秩序促進註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跟進健全行業基礎性制度規範。依法整治行業內較為突出的會計師事務所無證經營、註冊會計師掛名執業、網絡售賣審計報告、註冊會計師超出勝任能力執業等問題,建立行業誠信約束制度,建立統一的行業舉報受理平台,加強社會監督。組織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檢查,嚴肅查處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徵收標準、擴大徵收範圍、亂攤派等問題。

(六)自覺接受人大監督。認真貫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精神,配合做好對政府預算全口徑審查和全過程監管、預算初步審查、預算執行監督、預算績效審查監督、地方政府債務監督等工作。嚴格落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決議,對全國人大財經委、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提出的審查和分析意見,逐條研究落實舉措。依法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書面報告2020年度國有資產綜合報告,完成報告審議意見的整改落實。結合辦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加強與代表日常溝通交流,積極向代表匯報工作、傾聽意見;全國兩會期間通過網絡視頻、熱線電話、簡報等方式充分聽取代表意見建議,及時回應代表關切,把代表的真知灼見更好體現到預算編制、財稅改革和財稅政策制定中。

2021年決算情況總體較好,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各級財政部門高度重視,將採取有力措施整改,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財水平。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今年以來,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複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實現平穩開局。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批准中央預算後,及時批覆中央部門預算,加快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政策發力適當靠前,4月份啟動對增值稅留抵稅額提前大規模退稅,4—5月合計退稅約1.34萬億元,中央財政已經下達相關轉移支付對退稅資金等予以切實保障;用於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已全部下達,截至5月底已發行2.03萬億元,完成下達額度的59%,比去年同期增加1.4萬億元。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從財政收入看,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739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2.9%,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10.1%。其中,中央、地方本級收入分別為40534億元、46205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分別增長2.3%、3.4%,按自然口徑計算分別下降11.4%、8.9%。由於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4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留抵退稅等影響,4月、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負增長,部分省份下降較多。從財政支出看,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9059億元,增長5.9%,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2291億元,增長5.4%;地方支出86768億元,增長6%。從全年來看,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完成預算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下一步,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謀劃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節奏、適時加力,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效管控重點風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落實落細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加強政策宣傳輔導,加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進度,6月30日前基本退還符合條件的存量留抵稅額,新擴圍的批發零售業等行業可以自7月納稅申報期起申請退還留抵稅額,全年退稅減稅總量約2.64萬億元。加強退稅資金保障,逐月預撥、滾動清算,確保地方退稅所需資金,確保退稅資金直達市場主體,同時嚴密防範退稅風險,嚴厲打擊騙稅行為。擴大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業務覆蓋面。落實好對特殊困難行業精準幫扶的減稅降費措施,支持地方在授權範圍內依法出台稅費減免政策。二是進一步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在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近9.8萬億元、增長18%的基礎上,督促指導地方加快預算執行,儘快分解下達撥付資金,推動省級財政最大力度下沉財力到縣區,全力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持續盯緊約4萬億元直達資金的分配使用,確保重點支出不留缺口。加大盤活存量資金力度,按規定收回結餘結轉資金。做好財政運行監測預警,將債務風險較高、庫款保障程度較低、財力相對薄弱地區作為重點,加強資金調度和庫款監測,及時發現和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確保基層「三保」不出問題。三是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並擴大支持範圍。向項目準備充分地區傾斜。用好專項債券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的政策,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提高專項債券資金使用集中度,支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領域項目建設,將專項債券支持領域擴大到新型基礎設施等,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四是加強重點風險防範和化解。強化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支持地方有序化解存量隱性債務。鞏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推進種業振興和農業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大豆油料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持做好能源資源保供穩價工作。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五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局部突發疫情處置,所需相關資金納入「三保」範圍予以保障,確保不因資金問題影響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發揮好失業保險基金作用,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落實好教育、養老、醫療、優撫等提標補助政策,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六是深入整改審計查出問題。把審計整改與加強財政預算管理結合起來,嚴格落實責任,紮實整改到位。改進預決算報告和草案編報。加大預算收入統籌力度,提高支出精準性有效性。落實部門和單位預算管理主體責任,強化預算執行和績效管理。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推動建設節約型機關、節約型社會。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的貫通協調,切實管好用好財政資金,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整改結果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並向社會公開。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本次會議審查意見,在工作中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擔當作為,求真務實,為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作出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