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6〕10號
2016年2月25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年/第9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

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6〕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6年2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實施方案(2016—2020年)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國發〔2006〕7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為實現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科學素質綱要》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各地各部門圍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聯合協作,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紮實推進,帶動了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整體提高;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工作廣泛深入開展,科普資源不斷豐富,大眾傳媒特別是新媒體科技傳播能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基本建立,大聯合大協作的局面進一步形成,為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0%,較2010年的3.27%提高近90%,超額完成「十二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達到5%的工作目標,為「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還不平衡,不能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主要表現在:面向農民、城鎮新居民、邊遠和民族地區群眾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仍然薄弱,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待加強;科普技術手段相對落後,均衡化、精準化服務能力亟待提升;科普投入不足,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發揮不夠。「十三五」時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科學素質決定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對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注入發展新動能,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指導方針和目標

  

指導方針: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繼承創新、拓展提升,開放協同、普惠共享,精準發力、全面跨越,推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紮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創新驅動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築牢公民科學素質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目標:

  到2020年,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需求,突出工作主題,弘揚創新創業精神,更加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推動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學習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意識和決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和城鎮勞動者的科學生產生活能力快速提高,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公民的科學素質顯著提升。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幅增強。科技教育與培訓體系基本完善,社區科普益民服務機制逐步建立,科普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科普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進展,科普產業快速發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公民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顯著增多。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共建、社會動員、監測評估等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各方面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三、重點任務

  根據指導方針和目標,「十三五」時期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增強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完善高等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大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熱情,提高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的能力。

  ——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動有效銜接。

  ——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質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

  

措施:

  ——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完善中小學科學課程體系,研究提出中小學科學學科素養,更新中小學科技教育內容,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修訂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增強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的橫向配合。重視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繼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

  ——推進高中階段的科技教育。修訂普通高中科學與技術領域課程標準,明確對學科素養和學業質量的要求。修訂普通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鼓勵普通高中探索開展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的跨學科探究活動。規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科學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促進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互動銜接,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和應用人才的培養方式,加強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強化中等職業學校科技教育,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科技教育進課堂、進教材、列入教學計劃,系統提升學生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

  ——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組織開展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等課程改革,推進高校科學基礎課建設。加強科學史等科學素質類視頻公開課建設。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推動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和創業就業基地,大力開展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為青年提供將科技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的渠道、平台。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非正規教育的促進作用,推動建立校內與校外、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廣泛組織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周、科普日、公眾科學日、紅領巾科技小社團、「科技之光」青年專家服務團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的科技教育資源,開展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求真科學營等活動。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勵中小學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科技博物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各類科技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開展科技學習和實踐活動。開展科技場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內外有效銜接的模式,推動實現科技教育活動在所有中小學全覆蓋。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推進優質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互聯網。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動,滿足青少年對科技、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面向農村學生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科技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閱歷、增長見識。加強各類家長學校和青少年科普陣地建設,開展科技類親子體驗活動,搭建傳播科學家庭教育知識的新平台,提高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科學素質。

  

分工:

由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牽頭,中央宣傳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自然科學基金會、文物局、全國婦聯等單位參加。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糧食安全等,貫徹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鄉村文明等知識和觀念。

  ——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服務現代化。

  ——着力培養1000萬名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科技、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農村婦女和農村留守人群的科學素質。

  

措施:

  ——大力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農業綜合服務站(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在農業科技培訓中的作用,面向農民開展科技教育培訓。深入實施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強化專家和導師輔導、舉辦農村青年涉農產業創業創富大賽等方式,促進農村青年創新創業。深入實施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計劃,着力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女農民隊伍。

  ——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糧食日、健康中國行、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農村安居宣傳、科普之春(冬)等各類科普活動,大力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綠色殯葬等科技知識和觀念,傳播科學理念,反對封建迷信,幫助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民健康素養,建設美麗鄉村和宜居村莊。

  ——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建設。將科普設施納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設中,提升農村社區科普服務能力。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發揮優秀基層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基地、農村科普帶頭人和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的示範帶動作用。開展科普示範縣(市、區)等創建活動,提升基層科普公共服務能力。

  ——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加大對循環農業、創意農業、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鼓勵和支持農村青年利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大力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新農民微視頻展播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發揮中國智慧農民雲、科普中國服務雲、中國環保科普資源網、中國興農網、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等作用,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素質。

  ——加強對薄弱地區的科普精準幫扶。實施科普精準扶貧,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務力度。實施科普援藏援疆工作,加大科普資源傾斜力度,加強雙語科普創作與傳播。大力開展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巾幗科技特派員、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等工作,組織開展「智愛媽媽」活動,努力提高農村婦女科學素質。

  

分工:

由農業部、中國科協牽頭,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民委、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中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文物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參加。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引導更多勞動者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

  ——圍繞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進城務工人員及失業人員的培養培訓為重點,到2020年基本實現有培訓願望的勞動者都有機會參加一次相應的職業培訓。

  ——推動職業技能、安全生產、信息技術等知識和觀念的廣泛普及,提高城鎮勞動者科學生產和健康生活能力,促進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提升。

  

措施:

  ——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全面推進高級研修、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開展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作,構建分層分類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參加跨行業、跨學科的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活動。

  ——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技工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舉的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城鎮全體勞動者,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崗、定向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安全生產培訓和創業培訓,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提高城鎮勞動者安全生產意識,避免由於培訓不到位導致的安全事故。組織開展技能就業培訓工程暨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和新一輪全國百家城市技能振興等專項活動,深入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開展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全國青年崗位能手評選等工作,大力提升職工職業技能。

  ——廣泛開展進城務工人員培訓教育。大力開展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春潮行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家政培訓、城鄉婦女崗位建功評選等活動,將綠色發展、安全生產、健康生活、心理疏導、防災減災等作為主要內容,發揮企業、科普機構、科普場館、科普學校、婦女之家等作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廣泛組織開展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的穩定就業和科學生活能力,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助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宜居。

  ——大力營造崇尚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大國工匠」、「最美青工」、智慧藍領、巾幗建功等活動,倡導敢為人先、勇於冒尖的創新精神,激發職工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大程度釋放職工創新潛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分工:

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安全監管總局牽頭,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中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單位參加。

  (四)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着眼於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執政水平、科學治理能力、科學生活素質,大力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科學理論的教育,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展科技革命、產業升級等前沿科技知識的專題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的培訓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措施:

  ——加強規劃,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認真貫徹落實《2013—2017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有關部署要求,嚴格執行《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有關規定。在研究制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培訓規劃時,突出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技知識的學習培訓以及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重點加強對市縣黨政領導幹部、各級各部門科技行政管理幹部、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負責人等的教育培訓。

  ——創新學習渠道和載體,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在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的學習。把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程和班次,引導、幫助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不斷提升科學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鼓勵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通過網絡培訓、自學等方式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的學習。積極利用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教育培訓手段,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滿足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多樣化學習需求。在幹部培訓教材建設中強化新科技內容的編寫和使用,編發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應知必讀科普讀本。

  ——在領導幹部考核和公務員錄用中,體現科學素質的要求。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有關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年度考核中,強化與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具體內容。在公務員錄用考試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內容。制訂並不斷完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標準。

  ——廣泛開展針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辦好院士專家科技講座、科普報告等各類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普活動。繼續在黨校、行政學院等開設科學思維與決策系列課程。做好心理諮詢、心理健康培訓等工作,開發系列指導手冊,打造網絡交流平台。有計劃地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到科研場所實地參觀學習,鼓勵引導領導幹部參與科普活動。組織開展院士專家諮詢服務活動,着力提升廣大基層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

  ——加大宣傳力度,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提高科學素質營造良好氛圍。加強科技宣傳,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優勢,增加科技宣傳版面和時段,用好用活新媒體工具,推廣發布一批優秀科普作品,大力傳播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圍繞科技創新主題,選樹一批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的先進典型。

  

分工:

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中央宣傳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中科院、社科院、地震局、氣象局、文物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單位參加。

  (五)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任務:

  ——構建科學教師培訓體系,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科學素質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優秀科學教師隊伍。

  ——完善科技教育課程教材,特別是加強民族語言教材建設,滿足不同對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訓需求。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推動科技教育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不斷提高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與培訓有效實施。

  

措施:

  ——加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和研修。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師範院校開設科技教育等專業或相關課程,培養更多科技教育師資。在「國培計劃」中,加強教師科學素質能力培訓,培養「種子」教師,推動各地加大對科學教師以及相關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科技教育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實施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專項培訓,建立培訓基地,到2020年實現對全國一線科學教師和骨幹科技輔導員培訓全覆蓋。

  ——加強各類人群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結合不同人群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內容,開設專業課程與科技前沿講座等。將科普工作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防災減災、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科學測量等相關科普內容,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劃。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和各類培訓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設。

  ——進一步改進科技教育教學方法。發揮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示範輻射作用,加大科技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力度。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動手操作能力。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我國青少年特點、有利於推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體系。

  ——加強科技教育與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建設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重點加強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中小學科技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現有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不斷提高使用效率。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中小學科技教育網絡資源建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豐富網絡教育內容,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社區學校等各類公共機構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

  ——充分發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資源,健全科教結合、共同推動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專家參與科學教師培訓、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有條件的中學科學教師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加強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推動高校師生廣泛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推動實施「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

  

分工:

由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牽頭,中央宣傳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林業局、社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單位參加。

  (六)實施社區科普益民工程。

  

任務: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普及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科學生活、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等知識和觀念,提升社區居民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養,促進社區居民全面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建設。

  ——大力提升社區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基層社區科普服務設施融合發展,推動城鎮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居民科學素質,助力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

  

措施:

  ——廣泛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深入開展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標準日以及科技、文化、衛生、安全、健康、環保進社區等活動。組織開展社區氣象、防震減災、燃氣用電安全、電梯安全以及社區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培訓等各類應急安全教育培訓活動。面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幫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產生活。

  ——大力改善社區科普基礎條件。推動基層服務中心融合發展,在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拓展科普功能。建設科普中國社區e站,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深入推進社區科普益民服務站、科普學校、科普網絡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組織和人員建設。充分發揮科普基礎設施作用,面向基層群眾開展黨員教育、體育健身、文化宣傳、衛生健康、食品藥品、防災減災等各類科普活動。

  ——促進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社區科普新格局。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切實加強社區科普工作,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推動全國科普示範社區蓬勃發展。激發社會主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面向社區提供多樣化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動員駐區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社團、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相關單位開發開放科普資源,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和科普志願者組織的作用,組織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科普活動,發揮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崗、青年文明崗、巾幗文明崗以及在社區有影響和號召力人士的帶動作用,加強社區科學文化建設,助力和諧社區、美麗社區建設。

  

分工:

由文化部、民政部、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牽頭,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民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安全監管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中科院、社科院、地震局、氣象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單位參加。

  (七)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任務:

  ——以科普信息化為核心,推動實現科普理念和科普內容、表達方式、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行和運營機制等服務模式的全面創新。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供給能力,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科普與藝術、人文有機結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

  ——提升科技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大幅提升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水平。

  ——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應用,提升科技傳播精準服務水平,滿足公眾泛在化、個性化獲取科普信息的需求,定向、精準推送科普信息。

  

措施:

  ——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匯聚各方力量打造科普中國品牌,推動科普領域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和質量意識,引導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分享的科普生態圈,打造科普新格局。以科普的內容信息、服務雲、傳播網絡、應用端為核心,形成「兩級建設、四級應用」的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以提升科普服務效能為核心、以科普信息匯聚生產與有效利用為目標,建設科普中國服務雲,實現科普的信息匯聚、數據分析挖掘、應用服務、即時獲取、精準推送、決策支持。建立完善網絡科普內容科學性把關、網絡科普傳播輿情實時監測機制。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把政府與市場、需求與生產、內容與渠道、事業與產業有效連接起來,實現科普的倍增效應。

  ——繁榮科普創作。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選題,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和科普文藝創作。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遊戲等科普創作,推動制定對科幻創作的扶持政策,推動科普遊戲開發,加大科普遊戲傳播推廣力度,加強科普創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強化科普傳播協作。制定鼓勵大眾傳媒開展科技傳播的政策措施。引導中央及地方主要新聞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扶持科技宣傳報道做大做強。支持電視台、廣播電台製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適合在電視、廣播電台和互聯網同步傳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時間和傳播頻次,辦好電視科普頻道。鼓勵報刊和網站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舉辦科技類全國電視大賽,營造全社會學科學的濃厚氛圍。創新科普傳播形式,推動圖書、報刊、音像電子、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台、經營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實現包括紙質出版、網絡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在內的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組織開展科技宣傳報道編輯記者學習培訓,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

  ——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洞察和感知公眾科普需求,創新科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送達目標人群。通過科普中國服務雲、科普中國V視快遞、科普中國e站推送等方式,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應用。強化移動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動端科普融合創作,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建設和運行有影響力的科普公眾號,強化科普頭條新聞推送,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群眾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製化推送力度。

  

分工:

由中國科協、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牽頭,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民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體育總局、安全監管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自然科學基金會、文物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單位參加。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任務:

  ——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實現科普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推進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公眾參與科普的途徑和機會。

  

措施: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制訂實施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基本建設計劃。制定完善各類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規範標準和運行機制,研究建立科普基礎設施的評估體系,開展監測評估工作。

  ——創新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突出信息化、時代化、體驗化、標準化、體系化、普惠化、社會化,推動由數量與規模增長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與水平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虛擬現實科技館、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發揮自然博物館和專業行業類科技館等場館以及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科普資源集散與服務平台作用。大力推動虛擬現實等技術在科技館展覽教育中的應用,以「超現實體驗、多感知互動、跨時空創想」為核心理念,研發可複製、可推廣的虛擬現實科技館,生動展現科技前沿。推動中西部地市級科技館、專題行業科技館建設。推動建立科普標準化組織,完善科技館行業國家標準體系以及相關標準規範,開展科技館評級與分級評估。建立健全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提高科技館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依託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具備科技教育、培訓、展示等多功能的開放性、群眾性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設施。加快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加強科技場館及基地等與少年宮、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聯動,拓展科普活動陣地。充分利用線上科普信息,強化現有設施的科普教育功能。

  ——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依託現有資源,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林業、地震、氣象等行業類、科研類科普教育基地。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強工作考核和動態管理,提升服務能力。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等增加科技教育內容,引導海洋館、主題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動植物園、旅遊景區、地震台站、地震遺址遺蹟等公共設施增強科普功能。

  ——推動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實驗室)、科技社團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充分發揮天文台、野外台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車間)或展覽館等,推動建設專門科普場所。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

  

分工:

由中國科協、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牽頭,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中科院、地震局、氣象局、文物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參加。

  (九)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

  

任務:

  ——研究制定科普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以及技術標準、規範。

  ——促進科普產業健康發展,大幅提升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科普事業發展。

  

措施:

  ——完善科普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發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將科普產業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相關優惠政策範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科普社會資源的功能。

  ——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成立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科普相關標準,建立完善科普產品和服務的技術規範。依託科普機構、科研機構、產學研中心等建立科普產品研發中心,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研發推廣,增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開展科普創作和產品研發示範團隊建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探索科技創新和科普產業結合的有效機制。

  ——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利用科普活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有利條件,發揮集成效應,通過競賽、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鼓勵建立科普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組建中國科學文化出版傳媒集團等科普龍頭企業,形成科普產業集群,實現集約發展。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台,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力度。

  

分工:

由科技部、中國科協牽頭,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安全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文物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參加。

  (十)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任務:

  ——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壯大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優化科普人才結構。

  ——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增強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能力。

  

措施:

  ——完善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加強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的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學科發展、科普專業設置、科普人才評價標準、技術職務等相關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普人員積極性。

  ——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深入推進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總結推廣經驗,加強教學大綱、教材、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組織、企業與相關機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基地,以科普組織管理、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經營管理等從業者為重點,圍繞科普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手段等,及時更新補充新知識、擴展新視野、提升創新能力,以適應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現代科普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加強科普專業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社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作用,搭建科學傳播服務平台,發展壯大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深入開展科學傳播活動。結合科技教育和課外科普活動,重點在中小學校、科普場館、青少年宮等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依託基層各類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氣象信息員、中小學教師和科普志願者等擔任科普宣傳員,實現鄉村社區科普宣傳員全覆蓋。發揮民族院校的作用,加強雙語科普人才培養。結合各類社區科普設施和活動,發展壯大社區科普隊伍。充分發揮企業科協、企業團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作用,結合職工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和各類科普活動,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

  ——大力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建立完善科普志願者組織管理制度,推動各級各類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推動建立科普志願者社團組織,開展科普志願者交流、培訓、經驗推廣等工作。搭建科普志願活動服務平台,充分發揮科普志願者在各類科普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規範記錄科普志願者的服務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願服務激勵機制。鼓勵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學生、傳媒從業者參與科普志願服務。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普志願者動員機制,發展應急科普志願者隊伍。

  

分工:

由中國科協、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民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安全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氣象局、自然科學基金會、文物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單位參加。   

四、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

  (一)組織領導。

  ——國務院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科學素質綱要》的要求和本實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將有關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的相關工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中國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日常溝通聯絡工作,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地方各級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的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方案。要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為實施《科學素質綱要》提供保障,全面推進本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加強《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檢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的落實。

  (二)長效機制。

  ——建立完善共建機制。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與地方政府建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建立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制。繼續落實在符合條件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將科普工作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標中所占比重。完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實時普及。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士專家帶頭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

  ——建立完善監測評估機制。完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客觀反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情況,為《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理論研究,把握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基本規律和國際發展趨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素質發展監測指標體系,創新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評估方法,適時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第三方評估。

  ——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良性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加強科普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國際影響力。

  (三)保障條件。

  ——政策法規。在國家和地方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完善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條例和地方科普條例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研究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長遠發展規劃,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供政策保障。

  ——經費投入。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合理分擔科普財政投入。中央財政根據財政狀況,繼續支持對地方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相關的轉移支付。地方各級政府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加強對科普經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經費等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通過眾籌眾包、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四)進度安排。

  ——啟動實施。2016年,推動和指導各地制定本地「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並啟動實施工作。做好「十三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深入實施。2017—2020年,針對薄弱環節,繼續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啟動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長遠發展戰略研究工作。

  ——總結評估。2020年,組織開展督查,對「十三五」期間和《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全面評估,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表彰獎勵。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