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關於北方旱區農業工作會議的報告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關於北方旱區農業工作會議的報告的通知
國發〔1983〕199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
1983年12月27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件

  現將農牧漁業部《關於北方旱區農業工作會議的報告》轉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逐步調整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各地一定要為此而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用心總結實踐經驗,探索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成功道路。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研究落實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措施,為開創我國北方旱區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做出貢獻。

農牧漁業部關於北方旱區農業工作會議的報告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九日)

  我部於今年八月間在延安召開了北方旱區農業工作會議,到會的有北方十五個省、市、自治區農牧(林、漁業)廳(局)、部分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的負責同志,有關教授、專家,以及有關部委的同志等共三百多人。會議學習了胡耀邦同志關於北方乾旱地區農業改革的講話和趙紫陽同志關於重視旱作農業的講話,總結交流了經驗,討論了推進北方旱區農業改革的措施。到會同志普遍反映,這次會議開得很及時,很必要,對於從指導思想上扭轉輕視旱作農業、輕視山區生產、輕視種草種樹的片面觀點,狠抓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開創北方旱區農業發展的新局面,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和推動。

  一、充分認識北方旱區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潛力

  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面積比較大,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各省(區)的一些地區,特別是內蒙古包頭以東的長城沿線和黃土高原的廣大地區,旱地面積占總耕地的90%以上。這個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是我國林業、牧業、煤炭、石油和化工的重要基地。國家「六五」計劃的許多重點建設項目都擺在這個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加快這個地區農業的發展步伐,逐步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對實現中央開發大西北的戰略設想,使之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會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北方旱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廣大農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農業生產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例如延安地區,這幾年種草種樹、「四田建設」(水地、埝地、梯田、壩地)、「四法種田」(山地水平溝、壩地壟溝、油豆草輪作、間作套種),都取得很大成績。全區530萬畝土地,已綠化210萬畝,占土地面積的40%;糧食生產增長很快,解決了長期未能解決的群眾溫飽問題,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林牧副各業和多種經營也有了較快發展。但從目前北方旱區總的情況看,生產、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多數地方糧食畝產只有二、三百斤,還有100多個縣人均口糧不足300斤,分配在50元以下。而且大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整個自然面貌和經濟狀況都還沒有根本改變,亟需加快改造、建設速度。

  大家認為,要改變北方旱區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對它有一個正確的分析。既要看到乾旱少雨、土地貧瘠、風蝕沙蝕嚴重等制約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更要看到它的優越條件。這主要是:土地資源豐富,不僅人均占有耕地較多,而且還有大量的荒山、荒坡、荒溝、荒沙、荒灘可以利用;光熱資源充足,日照長,溫差大,有利於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廣大群眾在長期與乾旱作鬥爭中,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傳統旱作技術和農林牧綜合發展的經驗,湧現了一大批先進典型。例如山西省聞喜縣東官莊大隊多年旱地小麥平均畝產穩定在400斤左右,壺關縣晉莊大隊旱地穀子畝產多年保持在800斤以上,中陽縣止下咀大隊旱地玉米平均畝產超過600斤;在種草種樹方面,也出現了象陝西榆林、內蒙古赤峰、遼寧朝陽、河北張家口、吉林白城等一批農林牧全面發展的典型,為加快北方旱區農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因此,只要克服長期以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片面性,因地制宜,趨利避害,大力種草種樹,積極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堅持農林牧全面發展,就能使整個旱區面貌有個根本的改觀。

  二、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是改變北方旱區面貌的根本大計

  北方旱區長期貧窮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歷史上長期地人為地破壞了植被。只有停止破壞,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增加肥料,才能最後增產糧食,改善人民生活。會議認為,北方旱區發展農業的指導思想應該是: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堅持山水田草林綜合治理,推行旱作農業技術,促進農林牧和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要全面貫徹這個指導思想,必須正確處理三個關係:

  一是處理好山水田草林綜合治理和旱作農業技術的關係。實行山水田草林綜合治理,就能為農林牧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做到以林護農,以草養畜,以牧促農;推行旱作農業技術措施,即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選種耐旱作物、選用抗旱品種等,就能較快地提高糧食單產,為加速退耕還林還牧創造條件。只有把兩個方面的關係處理好,做到互相配套,旱區的農業才能實現穩產高產,全面發展。

  二是處理好種草種樹和當前增產糧食的關係。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是改變北方旱區面貌的根本大計,必須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溝、荒沙、荒灘種草種樹,切實禁止亂墾濫伐,堅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抓下去,扎紮實實抓出成效來。當前北方旱區糧食還不寬裕,糧食生產絕不能放鬆,要變廣種薄收為集約耕作,努力提高單產。對發展糧食生產條件比較好、潛力比較大的地方,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搞好糧食生產,在提高糧食自給水平的同時,逐步把一部分不適合種糧食的耕地退下來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在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比較差、糧食生產一時不易搞上去的地方,象甘肅、青海等省的一些地區,國家要在一定時期內供應必要的糧食,保證他們安心地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變不良循環為良性循環,促進糧食生產的發展。

  三是處理好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的關係。多年來,北方旱區在水利建設上作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加快了農業的發展。今後,有條件、經濟效益好的地方,還要進行水利建設,並注意節約用水,搞省水型農業。由於北方旱區水資源缺乏,許多地方不具備搞灌溉農業的條件;或者雖有條件,但需要投資巨大,短期內國家沒有力量。這些地方當前和今後的主攻方向,應當是抓好旱作農業。

  三、因地制宜,總結推廣現有的成功經驗

  在這次會上,總結交流了許多改革旱區農業的辦法。會議根據雨量、地形等不同情況,把北方旱區大致分為四種不同類型的地區,並初步概括了一些帶有共同性、規率性的經驗,可供各地因地制宜地研究、推廣。

  (一)  年雨量在250毫米以下的乾旱區。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這個地區的特點是雨量稀少,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它的治理經驗,一是搞灌溉農業,二是發展畜牧業。甘肅有些地方推廣壓砂田的傳統經驗,沒有灌溉條件,也能獲得一定的收成。近年來,推廣地膜覆蓋,對抗旱保墒有顯著作用。

  (二)  年雨量在250-500毫米的風沙半乾旱區。包括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和長城沿線。這個地區風害沙害嚴重,要大搞植樹種草、防風固沙,實行以林護農,以草養畜,以牧促農,農林牧綜合發展。有條件的地區,也要發展灌溉農業。榆林地區北部風沙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後,沙丘高度降低三分之一至一半,流沙年移速由過去的三至八米,減為一米左右,沙暴日由每年的66天減為16天,糧食、畜牧都有了發展。內蒙古赤峰縣,長期堅持植樹造林,初步形成防護林體系,對防風固沙起到很好作用。據測定,農田林網裡同曠野相比,平均風速降低50%左右,水分蒸發量減少40%左右,相對濕度提高4-10%,無霜期也比原來延長了。該縣當鋪地大隊,堅持不懈植樹種草,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不足1%提高到36%,土壤有機質由解放初期的0.5%提高到1%以上,十年來糧食畝產一直穩定在一千斤以上。

  (三)  年雨量在250-500毫米的黃土高原半乾旱區。包括陝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的大部或部分地區,年降雨量一般達四、五百毫米。主要治理經驗是,採取旱作農業技術、實行以種草種樹為中心的小流域治理。其中對高原旱塬區,要針對其降雨不均,土壤瘠薄,人少地多等特點,重點抓好旱作農業技術,狠抓深耕蓄水、耙耱保墒,做到伏(秋)雨春用;實行糧草輪作,發展畜牧業,增加有機肥,培肥地力,提高產量。聞喜縣東官莊大隊的小麥和壺關縣晉莊大隊的穀子多年穩產高產,就是採取上述這些措施獲得的。對這個地區的丘陵溝壑區,則要針對其雨量不穩定,水土流失嚴重,「三料」(肥料、燃料、飼料)俱缺的特點,重點抓好小流域治理,實行種草種樹、治溝治坡相結合,集中搞好溝壩地、水平梯地、建設基本農田,有計劃地把不適合種糧食的農田退耕還林還牧。對於年雨量在300毫米上下的甘肅定西、寧夏固原的部分地方,除了選擇條件較好的搞溝壩地、水平梯地種植糧食外,應主要搞種草種樹,堅決禁止亂墾濫牧。要推廣節柴灶,種灌木、種牧草,解決燃料、飼料問題,停止對植被的破壞。

  (四)  年雨量在500-750毫米之間的半濕潤易旱區。主要是華北、東北大部分地區。這個地區的特點是冬春雨(雪)少,春旱嚴重,常常影響春播全苗和夏糧生產。有灌溉條件的,要注意搞好省水型農業,充分發揮灌溉效益;沒有灌溉條件的,要注意加強秋季深耕蓄水保墒,春季頂凌耙耱,播前鎮壓,保墒提墒。要合理調整作物布局,擴大耐旱作物和品種的種植比重。營造田間防護林,利用渠邊、田邊隙地種植綠肥,實行糧肥間套種。東北地區要針對春季風大、容易跑墒的特點,採用免耕少耕,耕、松、耙相結合的辦法,以減少土壤水分散失,保證春播全苗。

  會議認為,北方旱區範圍廣,情況複雜,總結推廣經驗不能一刀切。必須堅持分區分類指導的原則,認真搞好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工作,充分運用區劃工作的成果,總結當地經驗,確定具體的治理方針和方法,力求做到對症下藥。

  四、切實抓好種草種樹,推行旱作農業技術的幾項關鍵措施

  (一)堅持落實各項政策。北方旱區多數地方經濟、文化、科學比較落後,各項政策都要更加放寬。荒山、荒坡、荒溝、荒沙、荒灘的開發利用,應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個體、集體、國家一齊上。牧區的牲畜承包責任制和草場使用管理責任制要抓緊研究落實。小流域治理可以實行家庭承包,可以把荒山、荒坡、荒溝、荒沙、荒灘劃給農民種草種樹,有些地方還可以適當擴大自留山。誰承包、誰治理、誰經營、誰受益,使用權、管理權、受益權長期不變,把治山治水、種草種樹的經濟效益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直接聯繫起來,調動千家萬戶的積極性。為了消除農民怕變的顧慮,地方政府可以對承包者發給長期使用證。同時,要在統一規劃下進行治理,防止濫墾濫伐濫牧、邊治理邊破壞。

  (二)大力加強農業技術教育。要把改革旱區農業的成功經驗和科研成果迅速推廣開來,關鍵是狠抓農業教育工作。從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區都要擬定輪訓計劃,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輪訓。農牧漁業部直屬院校負責幫助各省、市、自治區培訓縣以上幹部和農藝師以上的科技人員;省、市、自治區和地區負責訓練公社一級的行政和技術幹部;縣社重點培訓專業戶和科技戶。有關輪訓的經費,按現行財政經費包幹辦法,由各級財政統籌安排。為了搞好技術輪訓,必須編寫出好的教材。全國通用的教材,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有關院校負責編寫,各省、市、自治區也要編寫適用於本地區的教材或補充教材。

  為了加強北方旱區農業科技力量,高、中等農業院校都要實行定向招生、合同招生、定向分配,並解決編制指標,爭取短期內做到每個公社都有一、二名大、中專畢業的技術幹部。現在有些地方農民自費送學生到大學、中專上學,農林院校要按有關規定積極給予支持。

  為了穩定和充實這個地區的技術力量,解決外流和轉行問題,各地要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一系列指示,切實解決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問題。

  (三)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我國對旱作農業技術和牧草的研究工作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在研究方向、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上,都要有個大的轉變。研究機構也要充實和健全。北方地區的農業科研單位,要從多年來偏重於高水肥條件的高產技術研究,轉到重點研究旱作農業技術上來,要從只注意農作物的研究轉到同時注意牧草的研究上來。要鼓勵科技人員深入農村,認真總結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使群眾的經驗科學化、條理化,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不同區域的農林牧合理布局、綜合發展技術、旱作農業綜合增產技術,以及應用基礎理論的研究,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協作攻關。為了更好地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務,必須加強旱地農業科研機構,增加科研經費。計劃在陝西武功、山西太原、甘肅蘭州、內蒙古呼和浩特和遼寧阜新地區,以現有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為基礎,分期分批地充實科研人員,增加儀器設備,改善科研工作條件。同時,打算在甘肅定西、寧夏固原、陝西米脂等地,逐步建立旱地農業試驗站。這項建設所需的投資,建議在國家農業投資中,適當提高農業科研經費的比重,予以安排解決。一些重大的旱地農業科研課題,建議列入國家的重點科研攻關項目,撥給專項經費和設備。

  (四)逐步增加化肥的投入。這個地區生產水平低,缺肥是個重要因素。應在大搞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增加有機肥的同時,有計劃地增加化肥的供應。目前北方旱區施用化肥水平很低,而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增產效果又很顯著。據高產典型分析,肥力高的土壤,每毫米降水可生產小麥1.3斤;而貧瘠的土壤,只生產半斤。因此,建議今後在計劃外增加進口的化肥中,適當增加旱區的分配指標。

  (五)狠抓牧草種子,促進畜牧業的發展。我國牧草品種資源豐富。但目前牧草種子供不應求,特別是沙打旺、紅豆草、小冠花等優良草種更缺。為了滿足各地一九八五年發展種草一億畝、需種子三億斤的要求,要加強短缺牧草品種的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建立健全牧草種子繁育推廣體系,開展牧草種子的科學研究工作,並有計劃地從國外引進一些優良牧草。同時,還必須加強家畜良種繁育推廣和疫病防治體系的建設。農業、畜牧、水產、農墾部門都要高度重視種草和畜牧工作,西北各省、區的農業投資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來種草和發展草原畜牧業。

  (六)深入實際,抓點帶面。我部打算把「三西」地區的旱地農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配合地方政府,搞好調查研究,帶頭實幹,力求儘快改變這個地區的面貌。初步規劃:力求在三年內,通過發展薪炭林,推廣太陽灶、節柴灶以及適當供應部分煤炭等措施,解決燃料問題,停止植被破壞;通過種草種樹修梯田,五年內解決溫飽問題;一、二十年內有個大的變化。要通過「三西」建設的實踐,出成果、出經驗、出人才,摸索一套改革北方旱區農業的成功經驗。我部還決定,部、局各級領導要帶頭參加種草種樹,同時要推動各級農業部門也這樣做。

  會議認為,改變北方乾旱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需要進行長期艱苦的綜合治理,需要各行各業的積極配合。希望各級政府把有關部門組織起來,統一規劃,並從計劃、資金、物資等各個方面給予支持,以促進北方旱區農業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以上報告如無不當,請批轉各地參照執行。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