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22年「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22年「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的通知
辦人函〔2021〕855號
2021年8月23日
發布機關:國家文物局辦公室
文物局網站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22年「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的通知

辦人函〔2021〕85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物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培養適應文博行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現就「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以下簡稱「提升計劃」)2022年招錄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提升計劃」基本情況

「提升計劃」是國家文物局與相關高等院校合作,面向文博行業在職人員,重點向文博系統基層在職人員,招收碩士研究生。通過學歷教育與文博行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的方式,在提高文博行業在職人員學歷水平的同時,培養一批具有文博專業素養的實踐型、創新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一)報考「提升計劃」人員

須參加國家統一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錄取後需至少有一年脫產學習時間(具體時間由培養院校制定)。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培養方案內容,按照培養院校研究生學籍管理和學位授予相關規定,符合條件的,頒發研究生學歷證書,授予碩士學位。

(二)「提升計劃」培養院校

面向文博行業需求,對培養課程進行專門設計,實行校內導師和文博行業專家、學者擔任行業導師的「雙導師制」,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踐性和應用性。

二、招生學校和專業設置

(一)西北大學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非全日制,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簡介見附件1)。

研究方向有5個: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學、文化遺產管理、博物館學。

在西部7省(區、市)及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少數民族和部分漢族幹部,可報考西北大學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具體報考條件、資格審查、報考錄取等信息,參見2022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簡章,並諮詢西北大學研究生院。

(二)北京建築大學

建築遺產保護碩士(簡介見附件2)

研究方向有4個:建築遺產保護理論、建築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建築遺產數字化保護、建築遺產環境保護工程與技術。

(三)雲南大學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簡介見附件3)。

研究方向有4個:考古學、文物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博物館學。

報考雲南大學的人員,需填報雲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高層次文博人才提升計劃招生專項,錄取入校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分配研究方向。

在雲南省工作的少數民族和部分漢族幹部,可報考雲南大學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具體報考條件、資格審查、報考錄取等信息,參見2022年雲南大學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簡章,並諮詢雲南大學研究生院以及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三、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包含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生核心課程,由相關院校按照教育部規定課程教學;第二部分為行業專業課程,由院校與行業部門共同制定教學內容,聘請行業領導、專家學者共同承擔;第三部分為行業實踐教學,院校根據學員專業情況,靈活安排學員赴文博單位進行實踐教學;第四部分為撰寫論文,學員根據專業定向選題研究。

四、報考條件

(一)報名並參加國家統一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二)滿足西北大學、北京建築大學、雲南大學招生簡章相關條件;

(三)文博行業在職人員,報考專業與所學專業或從事工作相關;

(四)符合當地在職人員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有關政策。

五、報名、審核及錄取

(一)報考

1.報考人員須在10月31日前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址:https://yz.chsi.com.cn)报名参加2022年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具体报考事宜以院校招生简章要求为准。

2.請在11月15日17時前登錄全國文博網絡學院(網址:http://edu.ncha.gov.cn),在“文件下载”专栏中下载《「提升計劃」報名使用手冊》,按照手冊要求註冊個人信息並報名。網絡報名技術服務電話:15810073218,聯繫人:劉鵬。

(二)審核

1.請報考人員所在單位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員工參加「提升計劃」。

2.請「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聯絡員切實履行職責,於11月30日17時前完成本區域「提升計劃」初審推薦工作。

(三)錄取

國家文物局將根據培養院校的研究生錄取情況,公布2022年「提升計劃」錄取名單。

六、學習費用

西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費(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每人每年14000元,北京建築大學建築遺產保護碩士學費每人每年8000元,雲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費(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每人每年10000元,由培養院校收取。「提升計劃」學員培養期間工資待遇由所在單位根據當地政策執行。學員畢業後學習費用可由所在單位按規定給予適當支持。

七、聯繫人和諮詢電話

聯繫人:國家文物局人事司專家與培訓處 韓建雷

諮詢電話:010-56792124

具體專業設置、報考條件、報名方法及時間請及時關注報考院校網站《招生簡章》或與院校聯繫。

聯繫方式: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029-88302438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010-68322397

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0871-65032540

特此通知。

附件:

1.西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簡介

2.北京建築大學「建築遺產保護碩士」簡介

3.雲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簡介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

2021年8月23日

附件1

西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簡介

文物與博物館碩士,是與考古、文物、博物館、文化遺產等專業相聯繫的專業性碩士,培養能夠獨立從事相關領域專業實踐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要求本專業學生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身心健康。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為各級文物管理機構及各類博物館、研究機構、出版機構、社會組織、文物商店、拍賣行等,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現代文博事業理念,能較好掌握文物與博物館及相關領域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學科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勝任較高水平業務或管理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文物與博物館專門人才。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依託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建設。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創辦於1956年,是中國最早的考古學科之一,經過64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的學科定位和考古學、文物保護技術、文化遺產管理「三位一體」學科特色,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獲得A+(最高等級)的評估結果。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制為3年,在學期間須修滿32學分方可獲得學位,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調研報告、修復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西北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充分反映文物與博物館實踐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實物教學、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專任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本專業擁有包括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考古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碩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一批高水平導師隊伍;擁有考古學科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絲綢之路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文化遺產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等5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平台。同時,本專業重視吸收來自文物與博物館實踐領域的專業人員擔任校外導師並參與專業課程教學,構建「雙師型」的師資結構。

西北大學於2011年正式招收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研究生,該專業下設五個方向,分別為田野考古、文物保護學、文化遺產管理、科技考古、博物館學。

附件2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遺產保護碩士」簡介

北京建築大學的建築遺產保護是學校的特色專業,我校在該領域有深厚的積澱。2011年,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我校承擔的建築遺產保護工程規劃設計項目居全國第一;2012年「建築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學位培養項目;2014年我校獲得批准建築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至此我校成為一所同時擁有建築遺產保護方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的高等院校。2015年我校獲批國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訓示範基地。我校在建築遺產保護領域一直以來與國家文物局深入合作,穩步向前發展。

當前北京建築大學「建築遺產保護」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4個:建築遺產保護理論、建築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建築遺產數字化保護、建築遺產環境保護工程與技術,學制3年,學習年限為2~4學年。其間,課程學習(含部分專業實踐)時間為1~1.5年,學位論文(含專業實踐、訪學研究等)工作時間累計不少於2年。經畢業審核合格且通過論文答辯,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本專業培養建築遺產保護領域高級專業人才,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掌握建築遺產保護科學領域的理論基礎和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工程的科研與設計能力,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及良好的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文博行業。

建築遺產保護專業實施雙導師制,學校將根據學生所報的研究方向,在本人自願、雙向選擇、適當調整的原則下,為其指定校內導師,再由校內導師聯繫其校外兼職導師。校內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發揮首要責任人作用,採用集中授課、單獨授課等有效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校外導師參與課程教學、專業實踐與學位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在校期間,由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在實習期間,由校外導師主要負責,校內導師進行輔導;論文期間,學生的開題、答辯由兩位導師共同參加指導。

在建築遺產保護專業的教學中,要求以真實的建築遺產、真實的保護場地和實用的保護技能作為教學對象、條件和內容,學以致用,切實滿足建築遺產保護行業的實際需求。

研究生培養階段注重理論學習、項目研究及工程實踐三位一體的培養方式。研究生從第二年開始在用人單位結合其工程實踐進行研究生選題,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應對實際問題能力、適應行業需求的創新能力。特別強調培養碩士研究生在建築遺產保護領域的某一方向或專題上進行獨立操作、分析、規劃、設計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工程實踐方面,根據培養方案採取實驗室學習、現場學習、實例調研,結合研究生所在單位的實際需求,參與研究課題與工程項目。通過行業實踐培養應用能力,充分發揮碩士研究生獨立思考與積極參與的能動性。

附件3

雲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簡介

雲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於2011年開始招生,為國內首批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授權點之一,擁有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相輔助,省內專家與省外專家相結合,田野實習、文博單位室內實訓與課堂教學相補充的綜合培養方式。本專業主要依靠的教學平台為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要依靠的科研平台為雲南大學民族考古研究及文物鑑定評估中心。

本專業碩士授權點在學校層面、院系層面以及民族考古研究與文物鑑定評估中心(均擁有獨立的圖書館或者資料室)擁有豐富的專業圖書資源和多樣的教學平台,本專業依託雲南大學民族考古研究與文物鑑定評估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教授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文物鑑定與評估、文物保護與修復、藝術品市場拍賣與策劃、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等方面的課程;近年來又與國內外眾多文博與考古單位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及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為雲南省乃至西南地區的文博單位輸送專業技術人才。

本專業碩士學制為三年,實行彈性學制,學習時間為3至5年,採用雙導師制。學生畢業要求修滿31個學分,累積參加半年以上的實習(野外和市內的實踐活動),累積參加學術活動6次。學生的畢業考核採取學術研究性論文、科研報告、陳列及保護方案、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察。學生在修滿相關學分,並參加足夠的實踐活動以後,方能進入預答辯程序,預答辯通過以後,可申請正式答辯。

本專業碩士授權點共有兩個招生項,分別是普通招生項和高層次文博人才提升計劃招生專項。每個招生項均有四個專業方向:考古學、文物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博物館學。

專業方向介紹:

中國考古學:以培養具有較深厚考古學田野技能、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古學專門人才為目標,重點對中國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古代文化遺存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學習、研究和田野實踐,主要的就業去向為省、市級田野考古單位、文物管理所和相關科研機構。

文物學:以培養具有較好的文物鑑定、鑑賞基礎知識和博物館展陳、保護、修復和博物館理論研究能力的專門人才為目標,重點對文物學、博物館學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學習、研究和工作實踐,主要就業去向為各級博物館、文物研究機構以及高校。

科技考古及文物保護技術:以培養從事金屬器的鉛同位素礦料來源、金相分析;陶瓷器的光譜分析、胎料和釉料的成分分析、熱釋光和光釋光年代測定;玻璃器的成分分析;玉石器的原料、成分及微痕分析;各類標本的碳14年代數據測定;植物孢子分析;脊椎動物及古人類骨骼檢測;岩畫顏料成分分析;石質地面建築及雕塑保護;遺址保護技術等9大類、10餘項試驗與檢測的專業技術性人才,主要的就業去向是全國各文博單位或高等院校(主要招生有理工科基礎的學生)。

博物館學:以培養對博物館學發展方向與趨勢有着清楚把握和了解,擁有紮實的博物館學基礎,參與過博物館的運營、策劃、營銷總體規劃,能夠從事博物館展覽的設計與解說,熟悉產品的展陳,館藏文物的保管與入庫,了解和實踐過博物館選址、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博物館建築的總體設計和投標等多方面博物館實際工作的專業性綜合人才,主要的就業去向是全國省、市及區縣級博物館及高校博物館。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