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8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8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的通知
辦生字〔2019〕158號
2019年11月7日
發布機關:林草局辦公室
林草局網站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

辦生字〔2019〕15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各有關司局、各有關直屬單位:

2018年,我局和地方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及《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行動要點》《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年)》確定的目標任務,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政策保障,採取有力措施,紮實推進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創新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為進一步宣傳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方針政策,充分展示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效,積極營造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氛圍,我局組織編制了《2018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見附件)白皮書。現印發給你們,供工作中參考。

特此通知。

附件:2018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

2019年11月7日


附件

2018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

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各地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政策保障,採取有力措施,紮實推進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創新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加強宏觀指導,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根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行動要點》《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年)》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制定印發了《2018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辦造字〔2018〕58號),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購買、森林碳匯等市場化補償制度,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共同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發改西部〔2018〕1960號),明確將具有生態、社會等多種效益的林業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優先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鄉村振興提供政策支持。

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完成《「十三五」省級人民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核辦法》修訂,強化了「生態系統碳匯增加情況」方面的考核目標,並參與實施。

二、積極培育森林資源,不斷增強碳匯功能

不斷加強林木種苗培育。將86處國家種質資源庫納入了林木良種培育補助範圍;中央投資新建續建27個林木種質資源庫,全國新增闊葉樹良種生產面積8940畝,全年生產林木種子2700萬公斤,培育苗木434億株,林木種苗質量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為高質量開展國土綠化奠定了良好種苗基礎。

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強化組織領導,調整充實了全國綠化委員會組成單位和人員。印發《全國綠化委員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全綠字〔2018〕5號),確定了到2050年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召開全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對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創新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機制,深入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試點,試點區域已拓展到山西等10個省。印發《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年)》(林規發〔2018〕38號),確定了到2025年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已有22個省開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設,18個省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建設。2018年北京市平谷區等29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全國「國家森林城市」達166個。召開全國鄉村綠化現場會,部署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鄉村綠化美化工作。深入推進公路、鐵路、河流、機關庭院、部隊營區、校園、礦區綠化,部門(系統)綠化呈現全面、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繼續實施重點生態修復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到14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18年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254.1億元,完成造林848.8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兩大工程安排中央投資41億元,其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營造林284.2萬畝,工程固沙9.5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營造林394萬畝。201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完成造林767.87萬畝,修復退化林分和灌木平茬復壯122萬畝;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沿海地區、太行山地區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完成造林383.3萬畝,退化林修復46.6萬畝。繼續實施退牧(耕)還草、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中央預算內資金安排39.73億元,完成草原圍欄建設3107萬畝,退化草原改良369萬畝,人工種草387.2萬畝。

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加快推進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林資發〔2018〕57號)、《縣級森林經營規劃編制規範》(辦造字〔2018〕23號),推進省級和縣級森林經營規劃編制、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加快建設全國森林經營規劃體系。在全國實施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撫育項目,深入開展森林經營樣板示範建設。2018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資4.9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8.15億元,實施了第一批18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項目,啟動了第二批30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項目。各地建立省、市、縣級森林經營示範基地975個,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經驗模式。印發了《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提出了到2035年國家儲備林建設的目標任務。2018年落實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貸款近70億元,完成儲備林建設任務1011萬畝。

2018年全國共完成造林1.09億畝、森林撫育面積l.30億畝,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的任務,全國森林面積和蓄積持續增加,森林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碳匯等生態功能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全球綠化面積貢獻最多的國家。

三、全面加強生態保護,有效減少碳排放

積極推進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參與審定山西等16個省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方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強化林地保護,深入落實《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林函規字〔2010〕181號),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辦法》(國家林業局令第35號),依法審核審批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對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實行總量控制。創新森林資源督查工作機制,推動建立常態化監督執法機制,首次應用遙感技術與地面現地核驗相結合的方法,完成對3043個縣級單位森林資源管理情況的督查,及時發現並查處了一批非法改變林地用途、採伐林木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減少了資源損失。

全面保護天然林和草原資源。2018年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資金453.4億元,19.44億畝天然喬木林得以休養生息,完成公益林建設和後備森林資源培育577萬畝,完成天然林撫育2630萬畝,天然林保護水平不斷提升,質量和生態功能穩步提高。深入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完成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在6個省開展了古樹名木搶救復壯試點。強化草原用途管制,嚴格審核礦藏開採、工程建設項目征占用草原,嚴厲打擊非法征占用草原、非法開墾草原行為。全面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國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分別穩定在12億畝和26億畝,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下降到10.2%。

加強濕地保護恢復。《濕地保護法》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相關工作正在抓緊進行。完成《長江經濟帶退耕還濕工作方案》編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濕地公園建設和管理的意見》起草。認真落實國務院印發的《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國辦發〔2016〕89號)《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國發〔2018〕24號),嚴厲查處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行為,着力加強濕地保護修復。2018年,安排濕地保護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3億元,在黑龍江等9省實施了12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安排中央財政濕地補助資金16億元,實施了一批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項目,全國恢復退化濕地107萬畝,退耕還濕30萬畝,112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驗收,6個城市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雲南等13個省已發布省級重要濕地541處。

加強荒漠植被保護。認真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林函沙字〔2016〕167號),制定了《在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範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監督管理辦法》(林沙規〔2019〕2號),對相關建設活動及監督管理作出了規定。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2018年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資金2億元,新增封禁保護區6個、封禁保護面積12萬公頃,全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累計達到166.38萬公頃。開展了全國沙區天然植被狀況調查,評審通過國家沙漠(石漠)公園16個。

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印發了《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修築設施審批管理暫行辦法》(國家林業局令第50號)。2018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林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能力建設補助資金6.4億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繼續加大。貴州省梵淨山成功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我國世界自然、自然文化遺產總數達到17處;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2處,我國世界地質公園總數達37處。國務院批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保護面積為全國陸地面積的18%,其中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275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達到474處。

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開展了《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等法規規章修訂、制定工作。發布了黑熊繁育利用技術等規範標準。擬定了採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規定。繼續推進第二次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編制《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規劃(2019—2025年)》,提出了到2025年的保護目標。督導各地開展瀕危物種野外種群巡護及其棲息地維護。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野生種質基因庫。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執法檢查,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野生動植物和非法貿易活動,有效保護了野生動植物資源。

認真實施《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林規發〔2016〕178號),指導26個省印發省級森林防火規劃。2018年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17億元,實施各類森林草原防火基本建設項目近140個,建設維護森林草原邊境防火隔離帶1.2萬公里,森林草原火災防控能力進一步提高,火災數量和損失明顯降低。科學處置了四川雅江、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黑龍江呼中等重特大森林火災,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安全。

強化有害生物防治。制定印發《林業有害生物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管理辦法》(林造發〔2018〕94號)《全國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疫區管理辦法》(林造發〔2018〕64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行政許可事項隨機抽查工作細則》(林造發〔2018〕53號),修訂印發《松材線蟲病疫區和疫木管理辦法》(林生發〔2018〕117號)《松材線蟲病防治技術方案》(林生發〔2018〕110號),防治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實施了一系列更加嚴格管用、科學的防治措施,確保了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2018年,全國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面積1.42億畝,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5‰以下;全國防治草原生物災害面積1.9億畝,草原鼠害、蟲害面積比上年減少。

通過全面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有效減少因人為和自然干擾導致的碳排放,增強了森林等陸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為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加強行業節能減排管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實施《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通過培育扶持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顯著、示範作用和輻射能力強的林業產業示範園區,積極推進經營集約化、產品系列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經濟規模效益,帶動全國林業產業節能減排。2018年,認定了河北省曹妃甸林業產業園區等15家園區為國家林業產業示範園區。

狠抓局機關節能減排工作,鞏固節能示範單位創建成果。認真落實《國家林業局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管理辦法》(林節能辦〔2014〕2號)和《國家林業局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制度實施方案》(林節能辦〔2013〕8號),印發《關於2018年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安排的通知》(林節能辦〔2018〕3號),做好全年節能工作部署和實施。結合局機關大樓改造工程,建設了局機關節能基礎設施和節能監控體系,在單位內部停車場配建8個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為新能源汽車使用創造有利條件。

五、加強政策研究,促進頂層制度設計

密切跟蹤《巴黎協定》及國際氣候談判進程,緊密結合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和熱點問題,組織開展了「《巴黎協定》中涉林議題的未來國家對策」「森林認證與《巴黎協定》中國林業目標主要實現路徑的關鍵政策」「氣候變化問題與土地退化、濕地縮減、森林景觀恢復」、「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與融資機制」、「林業碳匯補償的政策、機制和途徑」、「我國草原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研究成果分析」等研究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全年編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荒漠化問題動態參考》16期,為國務院有關部門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提供了諮詢。

六、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支撐能力

印發了《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規劃(2018—2035年)》(林規發〔2018〕74號),確定建設首批50個長期科研基地。涉及林業和草原行業的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總數升至190個,形成了基本覆蓋全國主要生態區的觀測研究網絡。開展了氣候變化背景下大興安嶺林區火險期動態格局與趨勢、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水碳相互作用過程的影響機制、高寒濕地植被物候和生產力動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關係、西南高山區林線樹輪與氣候響應的時空變異規律及其發生機制、病蟲害對生態系統健康影響與風險、樹種混交對亞熱帶人工林土壤碳穩定性的影響、珍貴樹種大徑材培育和針葉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模式、應對氣候變化森林經營技術與模式研究及示範、桉樹人工林應對氣候變化響應等一批科學研究項目,為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灌木林蟲災發生機制與生態調控技術、林業病蟲害防治高效施藥關鍵技術與裝備創製及產業化研究項目榮獲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布了《2018年重點推廣林業科技成果100項》(辦科字〔2018〕80號),指導各地加快良種及豐產栽培技術、森林經營技術、生態修復與病蟲害防治等一批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七、加強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夯實工作基礎

印發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18年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辦造字〔2018〕90號),全面部署了年度碳匯計量監測工作。加強碳匯計量監測技術標準建設,完成了《森林生態系統碳庫調查技術規範》《全國優勢樹種木材基本密度標準》《林業碳匯計量監測術語》《林業碳匯監測技術指南》《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指標體系》等5項標準的制訂。開展了我國竹林主產區竹林類型生物量計量參數的收集,進一步完善主要竹種、竹林類型碳匯計量的數據庫,《竹林碳計量規程》和《竹產品碳計量規程》2項標準已通過專家評審。啟動了林業碳匯計量監測土地分類、濕地碳匯計量技術規範、濕地碳庫建模調查技術規範、灌木生物量碳含率、收穫木質林產品碳計量方法等行業標準的制定。完成《第一次全國林業(LULUCF)碳匯計量監測成果報告》,測算了2013年全國林地及森林植被碳儲量等數據成果,製作了全國森林植被碳儲量分布圖。在北京等12個省開展第二次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進行碳匯監測樣地區劃、碳匯調查和活動水平數據收集、匯總和審核等工作。按照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的部署,組織編制了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報和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中林業(LULUCF)溫室氣體清單。

八、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協調對發展中國家森林部門實施減緩行動相關活動的支持包括制度安排」等議題的談判。參與《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國家自主貢獻特徵和內容中涉林議題討論。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相關工作,推薦專家參與了《氣候變化和陸地特別報告》和《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年修訂版》編寫工作;組織評審了《全球1.5℃增暖特別報告》《氣候變化和陸地特別報告》兩份IPCC第六次評估特別報告。

積極推進中國與中東歐、日本、韓國、波蘭等國家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交流。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美國林務局共同商定了《中美氣候變化與森林倡議實施計劃(2018—2019年)》,確定了在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交流合作的領域和相關活動。

深化森林防火國際合作,認真落實中俄、中蒙森林火災聯防協定,加強邊境地區森林和草原火災緊急情況的處置。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等地方層面與俄方、蒙方建立了森林防火合作機制。

參加《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首次提出的「小微濕地保護」決議草案獲得大會通過。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濕地修復與全球生態安全」主題論壇,全方位深化拓展濕地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項目,做好「一帶一路」沿線、「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援外培訓項目。

全面深化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的合作,充分發揮我國作為主席國的作用,順利完成公約2018—2019年度第一次主席團會議任務,引導將一系列全球重點履約工作落實落地。促成在中國西部地區共同建設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南南合作基金」荒漠化防治項目。召開「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專家研討會,交流共享了中國經驗。

積極搭建我國林業援外培訓平台,組織有關單位承辦了26期林業草原援外培訓班,主題涉及林業管理與發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竹產業加工和利用、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等領域,與發展中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了我國林業建設和生態保護方面政策與經驗,凝聚了共識,增強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與保護國際基金會(CI)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合作,在內蒙古、廣東、四川、雲南、青海等省,實施了9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投入資金約456.5萬元,開展退化土地森林植被恢復、濕地恢復與自願減排碳交易、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試點示範,宣傳應對氣候變化最新理念,推廣實用技術。

九、積極開展培訓宣傳,着力營造良好氛圍

認真落實國家林業局2018年度培訓計劃,着力加強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及碳匯項目開發等方面的人才培養。舉辦了第12期全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管理培訓班,培訓各省和四大森工(林業)集團公司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對氣候變化主管處室負責同志和碳匯計量監測單位技術骨幹96名。舉辦了林業碳匯交易與項目管理培訓班,培訓28個省從事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的業務骨幹232人。加強對地方林業碳匯項目開發交易工作指導,選派專家為地方舉辦的林業碳匯管理培訓班授課。啟動了《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知識讀本》編寫工作。

參與編制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8年度報告》。印發了《2017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政策白皮書》(辦生字〔2018〕186號),展示了我國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進展、新成效。在中國植樹節、國際森林日、世界濕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重要時間節點,以及中央領導義務植樹、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國際森林日植樹、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一帶一路」生態治理國際論壇、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國際會議、世界竹藤大會、第四屆世界人工林大會等重大活動中,組織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報道,宣傳我國林業和草原建設在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主張和行動成果。

在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聯合有關機構成功舉辦「多重效益碳匯交易促進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中國角邊會、「陸地生態系統和極地海洋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挑戰」聯合國氣候大會邊會,共同研討如何實現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交流林業、草原、農業和海洋四大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具體實踐和經驗。應邀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展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林業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果及增匯減排的重要貢獻。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要負責同志在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學習時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發表了《改革開放40年林業和草原建設回顧與展望》《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等多篇署名文章,全方位展示林業和草原建設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偉大成就和未來設想。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40周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0周年主題宣傳系列活動,以中央宣傳媒體為主平台,以自辦新媒體賬號為輔助平台,多形式、多視角全面反映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典型經驗、巨大成就。

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林業網等網站,人民網、中國林業網、新浪網等官方微博,及時發布林業草原生態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信息,普及科學知識,解讀最新政策,展示行動進展。組織開展第八屆「綠化祖國•低碳行動」植樹節系列活動,做好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活動的宣傳,在中國綠色時報刊發「新時代 林草業應對氣候變化再啟程」專版,向各有關單位發送張貼2018年公共機構節能宣傳畫,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降碳,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