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革命鬥爭中百鍊成鋼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在三大革命鬥爭中百鍊成鋼

——關於對知識分子幹部進行再教育的情況調查
解放軍總後勤部「五·七」勞動學校
1970年6月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總後「五·七」勞動學校第三隊,是一個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隊,由某科研單位的二百多名下放幹部所組成。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從舊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數或大多數是能夠同工農兵結合的,有些人並有所發明、創造,不過要在正確路線領導之下,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徹底改變舊思想。這樣的知識分子,工農兵是歡迎的。」這批知識分子一年來的革命實踐,完全證明了毛主席指示的這一偉大真理。

着重解決為什麼人的問題[編輯]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三隊黨支部學習了毛主席這一教導,分析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揭露的事實,認識到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知識分子所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跟誰走,向誰學,為誰服務?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世界觀要有個根本性的轉變。對許多知識分子來說,這還是沒有完全解決的課題。知識分子幹部下放勞動,應當把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知識分子幹部才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一年多來,三隊黨支部無論是組織這些知識分子幹部參加生產勞動,還是參加階級鬥爭,無論是組織他們在校內重新學習,還是走出校門接受工人、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都在解決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狠下功夫。

從勞動入手,培養工農感情[編輯]

由於受資產階級教育的影響,知識分子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特點之一,是輕視勞動,輕視工農。這是他們不能正確解決為什麼人的問題的重要障礙。

三隊黨支部遵照毛主席關於「知識分子要勞動化」的教導,根據知識分子世界觀的上述特點,決定從抓好勞動鍛煉入手,對知識分子進行再教育。他們引導這些知識分子幹部戰風沙,斗嚴寒,戰酷暑,在艱苦的勞動中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刻苦磨練自己。經過一年多的勞動,改變了荒灘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使這些幹部增長了工農的思想感情。

不少知識分子過去滿以為自己有一套,尾巴翹得老高。可是,一投入生產勞動,這也不會幹,那也幹不了。有個班三個知識分子幹部安鐮刀把,安了三個方向,結果一個也沒有安對。這時候,他們才開始感到自己不行。可是,有人卻不以為然地說:「這是非我所長,用我所短。」但是,到了可以發揮他們「一技之長」的時候,又怎樣呢?往往還是束手無策。研究食品貯藏的不會貯藏冬菜,學中草藥的不認識地里長的甘草。土豆地里生了「地老虎」,眼看葉子枯黃了,學過昆蟲學的同志翻了半天書,也沒找到治法;請教貧下中農,用很簡單的辦法就把「地老虎」都治死了。活生生的事實,使他們真正懂得了毛主席的教導:「許多所謂知識分子,其實是比較地最無知識的,工農分子的知識有時倒比他們多一點。」從這裡,使他們更加認識到勞動的偉大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因而更加熱愛勞動人民。

抓階級教育,樹立正確政治觀點[編輯]

許多知識分子之所以帶有革命不徹底性和動搖性,所以沒有很好地解決為什麼人的問題,原因在於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也就是不懂得什麼是階級,什麼是剝削,缺乏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的覺悟。三隊黨支部認為,再教育的內容很多,階級教育是主要內容;重新學習的課題很多,階級鬥爭是一門主課。這一教育要貫串始終,作為促進知識分子世界觀轉變的中心環節。

三隊黨支部對知識分子進行階級和階級鬥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組織他們分批分期地走出校門參加農村、牧區的階級鬥爭,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

工人和貧下中農的憶苦思甜,是一種活的階級教育。這樣的教育既感人又深刻,使工農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煥發了勞動人民的感情,使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自己身上的階級烙印,下決心來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這兩部分同志都提高了繼續革命的自覺性,提高了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覺悟。有個老教授被派出去接受革命牧工的再教育。在一次憶苦思甜會上,貧農出身的牧羊工人郭友奎,以血淚斑斑的家史控訴了舊社會的罪惡。老郭從十一歲就給地主放牧。有一次,小牛被野狼咬死了,地主把他毒打了一頓,逼着他拉犁、推磨,當牛馬使用。人沒有磨盤高,狠心的地主就把推磨棍拴在他肩上逼着他推……。解放了,毛主席、共產黨把他從苦海里救了出來。老郭激動地說:「父母只能生我,毛主席他老人家才能救我!」這個老教授聽了,增加了對他所出身的剝削階級的痛恨,增強了對毛主席和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深有感觸地說:「是勞動人民的血汗,供養我從小學一直讀到出國留學。可是,過去我沒有把學到的知識很好地用來為勞動人民服務。是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革命牧工的再教育,使我懂得了革命。」他決心以「人老志不老」的革命精神,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無產階級革命的壯麗事業。

破名利思想,為人民服務[編輯]

毛主席教導說:「知識分子在其未和群眾的革命鬥爭打成一片,在其未下決心為群眾利益服務並與群眾相結合的時候,往往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

三隊黨支部認為,爭名爭利的個人主義,是知識分子世界觀的核心。要改造知識分子的資產階級世界觀,解決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必須抓住名利思想這個要害。他們的做法是:組織知識分子幹部在下放勞動中,活學活用「老三篇」,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光輝著作,自覺地鬥私批修,破私立公。

有個實習研究員,大學一畢業就被某專家選為「重點培養對象」。在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科研路線的毒害和資產階級專家的薰陶下,他一心想學到「一技之長」,寫出「有水平」的論文,撈個名利雙收。下放以後,他一面勞動鍛煉,一面學習毛主席著作,狠斗名利思想,批判「讀書做官論」等「劉毒」,思想覺悟有了提高。他帶領一個小組上賀蘭山採藥。在林業工人的教育和幫助下,採集了四十多種中草藥,並且克服了缺乏設備等困難,製成十八種藥劑。遵照毛主席關於「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教導,對製成的藥劑,他總是先嘗一嘗,試一試,才給別人使用,受到了同志們的稱讚。他感慨地說:「過去我為名為利,十年來一事無成。而今走在光輝的『五·七』大道上,培養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為革命事業做了一點應做的工作。」他表示要繼續鬥私批修,徹底改造世界觀。

一年多來,三隊廣大知識分子在無產階級革命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許多人過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現在拿起鋤頭能種地,拿起瓦刀能蓋房,拿起槍桿能打仗,拿起筆桿能批修。有的人過去為名為利,同勞動人民格格不入;現在一心為人民,一心為革命,受到工農兵的歡迎。這是毛主席光輝《五·七指示》的勝利,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勝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