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覆實踐中掌握針麻規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在反覆實踐中掌握針麻規律
廣州部隊總醫院麻醉科
1971年8月2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五年來,在毛主席光輝哲學思想指引下,我們麻醉科成功地運用「針麻」,為一千二百多名傷病員做了一百多種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針麻,是從祖國醫學針灸療法發展起來的。它是使病人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無痛地進行手術的一種新方法。它可以在戰地、農村及各種困難條件下進行手術。我們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逐漸掌握了針麻這個新技術,並在反覆實踐中,摸索出「無針無穴電刺激麻醉」方法。

反覆實踐 認識針麻[編輯]

針麻是個新生事物。我們對針麻這個新生事物是在鬥爭實踐中逐步認識的。

一天,我們收治了一名患「重症肌無力」的小孩,生命十分危險,只有開刀割掉胸腺才可能得救。但是,上了麻藥開刀,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是眼巴巴地看着病孩等死,還是破除迷信,想方設法搶救病孩呢?我們感到這是關係到兩條醫療衛生路線鬥爭的大問題。藥麻不行,能不能用「針麻」來進行手術?這個想法一提出,大多數同志表示同意。但有的同志卻有思想顧慮,擔心地說:「給十歲的小孩做這麼大的手術,用幾根小小的銀針能解決麻醉問題嗎?」黨支部組織大家學習了毛主席的光輝著作《實踐論》。毛主席教導說:「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大家認識到,任何有效的療法,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有勇於實踐,才能發現;小小銀針能不能解決大手術麻醉問題,不能憑主觀想象,只能通過實踐來回答。大家決心闖出一條新路來,用革命的實踐征服疑難病症。我們遵循毛主席關於「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的教導,為了尋找針刺麻醉的新穴位,手拿銀針,在自己身上反覆扎,反覆練。經過三天三夜的苦戰,終於摸索出進行針麻手術的有效穴位。經過手術,成功地為病孩摘除了胸腺,挽救了她的生命。

毛主席教導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通過實踐,我們發現了用針麻能做「重症肌無力」的手術,那麼針麻能不能運用在其它外科大手術上呢?按照設想,我們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科學態度,繼續探索針麻新穴位,以後又成功地做了心臟、腦腫瘤切除、食道癌切除、脊髓吻合等難度大的手術。實踐教育了我們:只有認真活學活用毛主席哲學思想,牢固地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才能正確認識新事物。

後來,我們發現針麻還有許多新的問題。有些取穴較多,有的手術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必須進一步探索針麻的規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在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質以後,還必須繼續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或者新冒出來的具體的事物」的教導,每一次針麻結束,就研究總結,不斷得到啟發。比如:一次針麻手術,由於皮膚出血,手術中只捻轉了一個穴位上的針,但針麻效果很好。從這次手術中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發。我們想:這個手術減少了穴位,針麻效果仍然很好,其它手術是不是同樣可以減少穴位呢?我們聯繫過去每次針麻實踐,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認識到,人體有幾百個穴位,具體應用時有主穴,有配穴,而大大小小的針麻手術都離不開那麼幾個相同的主要穴位,只要抓住起主導作用的穴位,就可能達到止痛的目的。為了證實這個認識,我們手拿銀針,扎了自己四肢所有的穴位,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體會針感。經過大膽實踐,摸索到一種只扎幾個穴位的針麻新方法。用這種方法給一個病人做手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體會到:在發展針麻新技術的過程中,不僅要有勇於實踐的革命精神,而且還要善於觀察、分析、研究每次針麻實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逐步掌握針麻規律,取得運用針麻的主動權。

不斷實踐 敢於創新[編輯]

實踐是認識真理的唯一道路,也是發展真理的唯一道路。經過反覆實踐,我們逐步提高了針麻的效果。這時,有的同志覺得「差不多」了,闖勁不那麼大了。我們反覆學習了毛主席關於「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的教導,回顧我們對針麻由無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實踐過程,認識到針麻是通過實踐認識的,它又要在實踐中發展。今天認識了一點,不等於認識已完;今天掌握了一點,不等於全部掌握,還有更多、更細緻的東西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差不多」的思想,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針麻工作,是形而上學的觀點,是缺乏繼續革命思想的表現。

認識提高以後,為了落實毛主席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方針,我們想,要進一步發揮針麻在戰地搶救的作用,如果能摸索出一種不需要人工捻針的方法,不是更適合戰時搶救傷員的需要嗎?根據這個想法,我們全面地分析、比較了臨床使用的經絡、新針療法,發現這些療法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目的。而針麻是通過捻針刺激穴位產生止痛作用。那麼,能不能象電針一樣用電刺激代替捻針?我們大膽地進行試驗。同志們把一根根針埋在穴位里,扣上電極板,在預定手術部位用針刺測痛,發現痛覺基本消失,其他知覺還存在。能不能無痛地進行手術呢?為了親身體驗這種新的麻醉方法的效果,同志們進行了試驗。但第一次試驗失敗了。為什麼失敗呢?我們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我們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識到這次失敗是沒有把握好電針麻醉的電流輸出量,它還不符合電針麻醉的客觀規律。原因找到以後,同志們用銀針、電極板反覆在自己身上試驗,探索全身各部位的敏感程度。經過反覆實踐,最後總結出一種在選定的刺激點上扣上電極板,即用「無針無穴電刺激麻醉」代替人工捻針的方法。這種新的「無針無穴電刺激麻醉」方法,沒有任何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覺,而且操作簡單,適於戰備。它簡化了戰地外科手術。我們運用這種新方法進行了胃切除、腎切除等八十多例手術,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事物是不斷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只有在反覆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才能從盲目的狀態,轉化到自覺的狀態,做到有所前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