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體化的康莊大道上
在集體化的康莊大道上 《人民日報》記者 1972年3月6日 |
|
我們在阿爾巴尼亞訪問的時候,雖然已經進入隆冬季節,但這個英雄國家的中部和南部依然是一片春色。翠玉般的橄欖結實纍纍,黃橙橙柑桔掛滿樹枝。農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按照勞動黨「六大」指引的宏偉目標,豪邁地進行着改天換地的戰鬥。拖拉機在平坦的大地上耕耘,成千上萬的人群迎着晨曦修造梯田、開山挖渠、植樹造林。這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生動地反映了阿爾巴尼亞農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集體化的康莊大道上健步前進,他們在用勞動和汗水把山鷹之國打扮得更加明媚壯麗。
走上了渴望已久的道路
[編輯]在盧什涅區,我們訪問了阿爾巴尼亞第一個農業合作社——克羅蒂耶農業合作社。社長安德列·吉爾門尼同志向我們介紹了這一帶農民解放前的貧困生活和他們所進行的英勇不屈的鬥爭。過去,這個地方四分之三的面積是沼澤地和雜草叢生的灌木林。所有的好地都被地主、富農霸占,農民受着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甚至不讓農民在房子上造煙囪。地主蠻橫地說:「你們怎麼敢和我一樣呢!」但貧苦農民毫不屈服,同地主進行了殊死的鬥爭。一次,一個地主硬要一個農民從他的土地上搬走。這個農民警告他:「我可以搬家,但你要小心自己的腦袋搬家!」不久,那個地主就被打死在田裡。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貧苦農民是多麼渴望見到陽光,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地勞動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阿爾巴尼亞全國解放,世世代代貧苦農民渴望的日子終於來臨,他們分得了土地,做了國家的主人。但地主、富農不甘心失去的天堂,他們恐嚇農民說:「上帝的意旨,土地只能歸少數人所有,你們將來還得把土地還給我們,那時候你們更要倒霉!」勞動黨號召農民要攥緊拳頭,打敗敵人;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克羅蒂耶的農民聽黨的話,於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業合作社。這個新生事物一出現便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第一年就達到了糧食自給有餘。接着,他們又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挖好排沼溝,修起灌溉渠,把一片蘆葦遍地、蚊蠅聚集的沼澤地改造成良田。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小麥從過去的每公頃六、七公擔增加到現在的二十六公擔,玉米從八至十公擔增加到三十公擔。他們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一九七一年向國家交售了兩萬公擔糧食。農業社辦起了八年制小學和兩年制農業中學,建起了文化館、衛生所、幼兒園和商店,社員住進了明亮清潔的磚瓦房,過上了幸福生活。
農民們從親身的經歷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勞動黨指引的集體化道路,是一條寬闊的道路,聽黨的話就能從勝利走向勝利。正是這個原因,社員們十分愛護自己的合作社,盡一切可能為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貢獻力量。察里·拉馬是費里區「恩維爾·霍查」農業合作社的生產隊長、全區著名的勞動能手。一九六一年,他在人民軍服役期間,和戰友們一起英勇機智地捕獲一批特務。恩維爾·霍查同志接見了他們,聽說察里·拉馬很快就要復員,就勉勵他說:復員以後要把在部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帶到家鄉去,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創造新的成績。察里·拉馬同志回到農業合作社,領袖的親切教導一直縈繞在腦子裡,指導着他的行動。為了節省中午回家吃飯的時間,他就帶飯下地;他為了在勞動中途變換工種時不耽誤工夫,總是在下地的時候就多帶幾件工具;下雨天,他把傘插在背後,仍堅持勞動。在他的帶動下,生產隊取得了優異成績,一九七一年玉米獲得了平均每公頃五十公擔的好收成。
克羅蒂耶農業合作社所走過的道路是阿爾巴尼亞全國農業合作社共同的道路;察里·拉馬同志一心為集體的工作精神,也是成千上萬社員所具有的精神。正是由許許多多象克羅蒂耶這樣的農業合作社和象察里·拉馬這樣的社員,組成了一幅生氣勃勃的集體經濟圖景,揭示了農業集體化光輝燦爛的未來。
為發展集體經濟而奮鬥
[編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為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作了巨大努力。近年來,農業合作社的規模逐步擴大,每個合作社大體上包括五、六個村莊,七、八百公頃土地。這樣,更能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便於調動農業合作社的人力、物力,進行較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合理使用土地和實現農業機械化;更有利於農、林、牧全面發展;充分利用資金和發展公共福利事業。
我們在訪問中看到,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為了加強農業集體化,派了大批有實際工作經驗、能力較強的幹部到農業合作社擔任領導工作。科爾察區阿中友好農業合作社社長原是區人民會議執行委員會主席,都拉斯區希雅克農業合作社社長是區人民會議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地拉那區申吉爾奇農業合作社社長原是一個農場的場長。
在薩蘭達區,我們訪問了費尼奇農業合作社社長揚尼·紹馬吉尼同志。他原是區人民會議執行委員會主席,一九五八年響應勞動黨的號召,自動要求到全區最落後的尼維澤農業合作社。他到合作社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社員講黨的政策,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他帶領黨員戰鬥在最困難的地方;又把青年發動起來,成為一支活躍的力量,齊心合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揚尼同志和社員一起艱苦奮鬥十年,使這裡的光山禿嶺披上了綠裝,滿川是莊稼,遍地是牛羊。橄欖樹從兩萬株增加到七萬株,羊從七百隻增加到七千隻,牛從八十頭增加到五百五十頭。社員每個勞動日工值達到十七個列克。
這時候,區黨委領導同志對他說:「你們社已經變成了全區的先進社,現在咱們區還有一個農業合作社很落後,你去好嗎?」揚尼同志堅定地回答:「只要黨和人民需要,再困難的地方我也去。」於是,他又來到費尼奇農業合作社。一九七一年,是他到這裡的第四個年頭。在他和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合作社發生了顯著變化,玉米從每公頃十八公擔上升到四十公擔,水稻從二十二公擔上升到四十五公擔。
揚尼同志在談他十四年來連續改變了兩個社落後面貌的體會時說:「要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就要充分顯示集體經濟的優越性,把社員的眼光從自己的小雞小鴨身上引到合作社事業上來。」他到費尼奇農業合作社以後,看到社員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背,不但社員費力,還要耽誤很多時間,就提議把水引到村里來。他對一位老社員說,咱們要修自來水了。那個老社員冷冷地說:「來不了。」過了三個月,他們把一股泉水引進了村。揚尼同志又把那個老社員找來,挽着他的手走到泉水跟前。老社員看了非常高興,他喝了一碗泉水,激動地說:「一家一戶的時候,背水把腳都走裂了,只有集體的力量才能辦成這樣的大事。」揚尼同志經常向社裡的幹部說,你越是關心社員,社員就越關心集體。
揚尼·紹馬吉尼同志只不過是阿爾巴尼亞農業戰線上許多優秀幹部的一個代表,他們忠於黨的事業,忠於人民的利益,以充沛的革命精神,帶領着廣大農業社社員沿着黨指引的集體化大道勝利前進。
農業是全體人民的事業
[編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提出:農業是全體人民的事業。我們在訪問中看到,黨的這個指導思想,已經變成了各行各業關心農業、支援農村的實際行動。一排排高壓線鐵塔把強大的電流送到平原和山區;機關幹部、工廠工人、人民軍官兵和學校學生經常到農業合作社參加勞動,幫助工作;商業部門把大量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源源不絕地運往農村。
在氣候溫和、風景如畫的薩蘭達,區黨委第一書記德洛·梅齊尼同志向我們介紹了這個區發展農業的情況。薩蘭達區是阿爾巴尼亞實現全區農業集體化最早的地區之一。為了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全區人民都參加了治理河流和排沼工程,把一片片沼澤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豐產田。現在,他們遵照恩維爾·霍查同志關於把沿海地區變成美麗的大果園的教導,向丘陵和荒山進軍,進行着規模巨大的培植果林的活動。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在這裡修築梯田,栽種果樹。解放前,這個區只有三萬株柑桔,現在已發展到三十八萬多株,其他果樹和油橄欖也有成倍的增長。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初,我們在盧什涅訪問了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告訴我們,這個所的科學研究人員深入農業合作社,同幹部、有經驗的老農和社員結合起來,實行科學種田,不斷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促進了合作社事業的發展。研究所為了推廣小麥良種,每年在種麥前把合作社的農藝師召集起來,開辦訓練班,或到成績良好的單位開現場會,使先進經驗不斷傳播開來。一九七○年在科爾察試種的盧什涅良種小麥,每公頃獲得了四十八公擔的好收成。其他許多區也種植了這種小麥。盧什涅區的希斯喬卡依農業合作社種小麥不施有機肥,研究所就派人到那裡去和社員一起種試驗田,在一塊麥田裡,一段施有機肥,一段不施,結果前者比後者每公頃增產五公擔。研究所在這裡召開現場會,從此,使這個社和周圍一些社都重視了施用有機肥。研究所還在克米斯達依農業合作社推廣了青儲飼料,使這個社的奶牛增加了一倍。
農業部的同志告訴我們,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英明領導下,全國農業有了十分可喜的發展。集體經濟不斷鞏固和壯大,一九七○年,農業總產值等於一九三八年的三倍。解放後開墾荒地三十五萬公頃,比戰前總耕地面積還多六萬公頃。機械能力比解放前提高了六倍,灌溉面積達到了全部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一。
走集體化的道路,結束了農民的貧困和落後,迎來社會主義農業的一派繁榮。目前,廣大社員們正在鬥志昂揚地按照發展國民經濟第五個五年計劃的指標,向着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