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一九八二年二月,國務院批轉原國家建委等部門《關於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單,對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幾年來,各歷史文化名城都積極開展工作,進行調查研究,編制保護規劃,採取保護措施,加強維護管理,處理好保護與開發建設的關係,取得了較大成績。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公布,也帶動了其他城市在發展建設中注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當前,城鄉經濟十分活躍,各項建設和旅遊事業發展很快,為使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進一步深入,適時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切實保護好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旅遊事業,是十分必要的。

經請示國務院辦公廳同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我們於一九八四年四月着手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準備工作。考慮到由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對國內外的影響甚大,為慎重起見,我們釆取了自下而上推薦,廣泛徵求意見的辦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推存了八十個城市,我們就這些城市徵求了各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並重點作了實地調查。全國政協文化組和經濟建設組曾專門召集政協委員和專家對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單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建議。此後,我們邀請全國歷史、文物、考古、革命史、建築、城市規劃、地理等各界的知名專家、教授開會,對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進行了審議。我們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推薦的名單基礎上,綜合各方面的意見,這次,確定三十八個城市(名單及簡介附後)作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報請國務院核定公布(台灣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待以後公布)。

為了切實保護和管理好歷史文化名城,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值得保護的古城很多,但考慮到作為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國內外均有重要影響,為數不宜過多,建議根據具體城市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分為兩級,即國務院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的歷史文化名城。

二、關於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歷史文化名城應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在具體審定工作中要掌握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不但要看城市的歷史,還要着重看當前是否保存有較為豐富、完好的文物古蹟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第二、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是有區別的。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現狀格局和風貌應保留着歷史特色,並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

第三,文物古蹟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區或郊區,保護和合理使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對該城市的性質、布局、建設方針有重要影響。

三、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保護文物古蹟及具有歷史傳統特色的街區,保護城市的傳統格局和風貌,保護傳統的文化、藝術、民族風情的精華和著名的傳統產品。保護規劃要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按《城市規劃條例》規定的程序上報審批。各歷史文化名城要制定保護、管理的地方法規,明確保護對象及其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分別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四、對一些文物古蹟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寨等,也應予以保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市、縣人民政府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核定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措施可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的作法,着重保護整體風貌、特色。

五、繼續加強宣傳,提高廣天幹部和群眾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重要意義的認識。開展科學研究,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建設及其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加強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專門人才的培養工作。

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保護區需要一定的資金,中央有關部門及各級地方政府在財力可能的條件下,應給予支持;同時可依靠社會力量,開闢多種資金來源。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區、各部門研究執行。

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及簡介

第 二 批 國 家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三十八個)
上海 天津 瀋陽 武漢 南昌 重慶 保定 平遙 呼和浩特
鎮江 常熟 徐州 淮安 寧波 歙縣 壽縣 亳州 福州 漳州
濟南 安陽 南陽 商丘(縣) 襄樊 潮州 閬中 宜賓 自貢
鎮遠 麗江 日喀則 韓城 榆林 武威 張掖 敦煌 銀川
喀什
第 二 批 國 家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上海是我國近代科技、文化的中心和國際港口城市。古代這裡為海濱村鎮,唐天寶十年(751年)設華亭縣,宋設上海鎮,元置上海縣。上海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近、現代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發生在這裡,如小刀會起義、五卅運動、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松滬抗戰等。現存革命遺址有中共一大會址、孫中山故居、魯迅墓、宋慶齡墓、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等。文物古蹟有龍華塔、松江方塔、豫園、秋霞浦、唐經幢等。上海近代的各式外國風格建築在建築史上也具有重要價值。

天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交通樞紐。從金、元時起,由於漕運興盛促進商業繁榮而發展起來。明代在此設衛建城,進一步奠定了古城的基礎。保存的文物古蹟有天后宮、文廟、廣東會館等。革命遺址有大沽口炮台、望海樓遺址、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覺悟社、平津戰役前線指揮部等。傳統文化藝術有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天津曲藝等。現存的過去各國租界地的外國式建築和清末民國初年的別墅式建築和街道,如同一個近代「建築博物館」,很有特色。

位於遼寧省中部,漢代建侯城,遼、金時為瀋州,明代在金、元舊城址上重建瀋陽中衛城,一六二五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擴建城池,增築外城,是清入關前的政治中心。瀋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城北的北陵(昭陵)和城東北的東陵(福陵)是皇太極和努爾哈赤的陵墓。其它文物古蹟還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處,以及永安石橋、塔山山城和一些寺觀等。

位於長江的中游,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相聯,水陸交通便利,號稱九省通衢。武漢歷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戰國以來即為重要的古城鎮,宋、元、明、清以來就是全國重要名鎮之一。武漢還是革命的城市,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二七」罷工、「八七」會議等都發生在這裡。現存的革命遺址、名勝古蹟,有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二七罷工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向警予、施洋烈士墓及勝象寶塔、洪山寶塔、歸元寺、黃鶴樓、東湖風景名勝區等。

位於江西省北部,贛江下游,為江西省的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南昌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漢代在此設了豫章郡治,隋為洪州治,唐、五代至明、清一直是歷史名城。南昌還是革命的英雄城市。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周恩來、朱德、賀龍等在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組織了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反動統治的第一槍,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新紀元。現存的革命遺址和名勝古蹟有「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和紀念館、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方志敏烈士墓及青雲譜、百花洲等。

位於長江與嘉陵江匯合之處,水陸交通發達。戰國時候,重慶為巴國國都,稱江州。其後兩千多年一直為重要的城市,留下的文物古蹟有巴蔓子墓、船棺、岩墓、漢闕等。在近代史上,重慶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時期為同盟會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南方局駐在這裡。現存有曾家岩、紅岩村八路軍辦事處舊址,新華日報社舊址及白公館烈士犧牲紀念地等。還有南溫泉、北溫泉、縉雲山等名勝古蹟。

位於河北省中部,西周屬燕,至戰國中期為燕國轄地,北魏建縣,唐至明為州、路、府治,清為直隸省省會。今舊城始建於宋,明增築,尚存部分城牆。保定不僅是歷代軍事重鎮,還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自宋設州學,清末、民國初年曾為北京的文化輔助城市。革命紀念地有保定師範學校、育德中學、協生印書局、石家花園等。文物古蹟有大慈閣、古蓮花池、鐘樓、直隸總督署、慈禧行宮、清真西寺等。

位於山西省中部,城始建於周宣王時期。現在保存完整的城池,為明洪武初年重修,城牆高十二公尺左右,周長六點四公里,有垛口、馬面、敵樓、角樓、瓮城等。城內街道、商店、衙署等比較完整地保持着傳統格局和風貌,樓閣式的沿街建築、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樓、文廟、清虛觀等古建築都很有特色。城北的鎮國寺萬佛殿和殿內塑像是五代遺物,雕塑和壁畫十分精美。城西南的雙林寺,殿宇規整,寺內彩塑也有很高藝術價值。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蒙語意為青色的城,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經濟文化交往地。現老城為明代所建,清初在其東北建新城。呼和浩特有許多喇嘛寺廟,著名的有大召、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等。此外,還有金剛寶座塔、清真大寺、將軍衙署舊址、昭君墓、萬部華嚴經塔、清公主府等名勝古蹟。

春秋時稱朱方、谷陽,秦稱丹徒,三國時孫權築京城後稱京口,北宋始稱鎮江,為府治。沿長江有著名的京口三山,金山有金山寺、慈壽塔、「天下第一泉」等;焦山有定慧寺和「瘞鶴銘」等著名碑刻;北固山有甘露寺及宋鑄鐵塔等,南朝梁武帝稱之為「天下第一江山」。市內文物古蹟有元代石塔,石塔附近還保持着古街道風貌,還有清代的抗英炮台和紀念辛亥革命先烈的伯先公園,南郊風景區有招隱寺等。

商末稱勾吳,西晉建海虞縣,南朝梁時稱常熟,自唐以後為縣治所在。古城布局獨特,城內有琴川河,西北隅有虞山伸入,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現虞山上保存有明代城牆遺蹟,城內街道基本保持明、清格局。文物古蹟有商代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齊興福寺、宋代方塔、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等。虞山風景秀麗,有劍門奇石、維摩寺、辛峰亭等名勝。

堯封彭祖於此,稱大彭氏國,春秋有彭城邑,戰國時為宋都,項羽亦曾在此建都,三國時為徐州州治,清代為府治。自古兵家必爭,是有名的軍事戰略要地。文物古蹟有漢代戲馬台遺址、興化寺、大士岩、淮海戰役烈士陵園,還有漢墓多處,出土有漢畫象石、兵馬俑、銀鏤玉衣等。所轄沛縣有元代摹刻劉邦「大風歌」碑。南郊有雲龍山、雲龍湖風景區。

位於江蘇省北部,秦漢設縣,隋、唐至清歷為州、郡治,元、明以來,漕運、商業發達,為運河要邑。城池始建於晉,元、明增築,三城聯立,至今格局未變,尚保留有部分城牆遺蹟。文物古蹟有周恩來同志故居、青蓮崗古文化遺址、文通塔、金代銅鐘、關天培祠及墓、鎮淮樓、韓侯祠、勺湖園、漂母祠、吳承恩故居、梁紅玉祠等。

位於浙江省東部,早在七千年前已有相當發達的河姆渡原始文化,秦時設鄮縣,自唐以後歷為州、路、府治,並為重要港口,近代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文物古蹟有保國寺、天童寺、阿育王寺、天封塔,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還有明代的甲第世家、清代大型民居等。寧波是我國燒制青瓷最早的地方之一,古代造船及海外貿易發達,宋代已有整套涉外機構,目前尚有遺蹟可尋。

位於安徽省南部,秦代設縣,自唐至清歷為州、府、郡治。城池始建於明,現保存有南、北譙樓及部分城垣。城內有大量明、清住宅及庭園,一些街巷還基本保持着明、清時代風格。文物古蹟有許國牌坊、李太白樓、長慶寺磚塔、棠越村牌坊群、新安碑園、明代古橋等。歙縣人文薈萃,有許多名人遺蹟,還有歙硯、徽墨等傳繞工藝品。

位於安徽省中部,古稱壽春,春秋為蔡侯重邑,後歷代多為州、府治。城牆始建於宋,兼有防洪功能,經明、清修整,至今保存完好。文物古蹟有報恩寺、范公(仲淹)祠、孔廟等,附近出土許多戰國墓葬。城郊有八公山、淝水,是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曾稱亳縣。亳,因商湯王立都而得名,以老子之故鄉,曹操、華佗之故里而傳聞中外。北周時即名亳州,渦河繞流城東北,古代水運較發達,商賈雲集,會館林立,曾為商埠,是我國古代四大藥材基地之一。亳州一些老街依然保持着明清建築的濃厚風貌。現存的文物古建築有商湯王陵、曹操家族墓群、華佗故居、文峰塔、明王台、花戲樓和古地道等。

秦代設閩中郡,後一直為福建的政治中心,宋末、明末兩次做為臨時京都。福州漢代即有海外貿易,宋代為全國造船業中心,近代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池始於漢代的冶城,晉、唐、五代、宋幾次擴大,奠定了現在市區三山鼎立、兩塔對峙的格局。市區文物古蹟有宋代華林寺大殿、崇福寺、烏塔、白塔、戚公祠、開元寺等,郊區鼓山有湧泉寺及歷代摩崖石刻,還有王審知墓、林則徐祠堂和墓、林祥謙陵園等。市區三坊七巷保存有大量明、清民居。

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戰國屬越,晉設縣,自唐以後歷為州、郡治所。宋末已有漳人去台灣,是台灣同胞及海外僑胞的祖居地之一。文物古蹟有唐代咸通經幢、南山寺、文廟、陳元光墓、芝山紅樓革命紀念地等。周圍有明建仿宋古城趙家堡、明代銅山古城、清代軍事城堡詒安堡、宋代石橋和雲洞岩摩崖石刻等。

戰國時為歷下城,自晉以來歷為州、府、郡治所。市區有風景優美的大明湖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泉水串流於小巷、民居之間,構成獨特的泉城風貌。文物古蹟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石祠,隋代四門塔,唐代龍虎塔、九頂塔、靈岩寺,宋代塑像、千佛山、黃石崖等名勝古蹟。

位於河南省北部,是商代的殷都,秦築城,隋至清歷為州、郡、路、府治所。市區西北部的「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銅器,其中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舊城基本保持傳統格局並有許多傳統民居。文物古蹟有文峰塔、高閣寺、小白塔等,城北有袁世凱陵墓,城西水冶鎮有珍珠泉風景區。

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古稱宛,戰國時為楚國重邑,東漢稱陪京,後歷為府治。文物古蹟有兩千年前的冶鐵遺址、戰國時宛城遺址、漢代畫像石刻,還有玄妙觀、武侯祠、醫聖祠、張仲景墓、張衡墓等。

丘(縣)

位於河南省東部,舜封契於商,契後裔湯在此建商國,北魏、南宋短時做過帝都,秦置睢陽縣,自漢代以後歷為郡、州、府治。現縣城始建於明,稱歸德府,城池內方外園,城牆及城河、城堤保存較完整,城內棋盤式道路、四合院民居基本保持傳統格局與風貌。文物古蹟有闞伯台、三陵台、文廟、壯悔堂、清涼寺等,還有梁園、文雅台等遺址。

位於湖北省北部,周屬樊國,戰國時為楚國要邑,三國時置郡,後歷代多為州、郡、府治。襄陽城牆始建於漢,自唐至清多次修整,現基本完好,樊城保存有兩座城門和部分城牆。文物古蹟有鄧城、鹿門寺、夫人城、隆中諸葛亮故居、多寶佛塔、綠影壁、米公(芾)祠、杜甫墓等。

位於廣東省東部,是著名僑鄉。古城始建於宋,現東門城樓及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城內南門一帶有很多明、清民居及祠宇,反映了潮州建築的傳統風貌。市區有開元寺、葫蘆山摩崖石刻,宋代瓷窯遺址、鳳凰塔、文廟、韓文公祠、涵碧樓等文物古蹟。市區西南有以桑浦山為中心的名勝古蹟區。傳統的潮州音樂、戲曲及手工藝品對台灣、東南亞均有影響。

位於四川省北部,是古代巴蜀軍事重鎮,漢為巴郡,宋以後稱閬中,歷代多為州、郡、府治所,清兵初入川時曾為四川首府。古城內有許多會館等古建築,還保留着主要的歷史街區,傳統風貌保存較好。漢、唐為天文研究中心之一,現存唐代觀星台遺址,文物古蹟還有張飛廟、桓侯祠、巴巴寺、觀音寺、白塔等,城東大佛山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題記。絲綢是著名的傳統產品。

位於四川省南部,金沙江、岷江交匯處,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稱。曾為古西南夷僰侯國,漢為僰道,北宋始稱宜賓,歷為州、郡、府治所。文物古蹟有翠屏山、流杯池、舊州塔、漢代墓葬、唐代花台寺、大佛沱石刻以及趙一曼紀念館等。

位於四川省南部,生產井鹽已有兩千年歷史,為著名「鹽都」。現存南北朝時的大公井遺址,有的清代鹽井至今仍在生產,杉木井架高達百米,蔚為壯觀。自貢還以「恐龍之鄉」著稱,在大山鋪出土大量恐龍化石,建有恐龍博物館。此外還有西秦會館、王爺廟、桓侯館、鎮南塔等文物古蹟。

位於貴州省西部,漢設無陽縣,宋置鎮遠州,後歷為州、府、道治,是古代東南亞入京城的主要通道。㵲陽河穿城而過,北為府城,南為衛城,皆明代建,現保留有部分城牆。城內基本保持着傳統風貌,四合院民居及沿河建築富有地方特色。文物古蹟有青龍洞古建築群、四官殿、文筆塔、天后宮、譚家公館、祝聖橋等。城西十六公里處有㵲陽河風景區。

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是納西族聚居地,戰國時屬秦國蜀郡,南北朝時納西族先民羌人遷此,南宋時建城,元至清初為納西族土司府所在地,後為麗江府治。現老城區仍保存傳統格局與風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新建民居亦就地取材,採用傳統形式。文物古蹟有木氏土司府邸、明代創建五鳳樓、保存有納西族古代壁畫的大寶積宮琉璃殿、玉峰寺、普濟寺,還有納西族古代象形文字的「東巴經」、納西古樂等。附近有玉龍雪山、長江第一灣、虎跳峽等風景名勝。

日 喀 則

位於西藏中南部,古稱「年曲麥」,很早就是藏族聚居地,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是後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地建城已有五百餘年歷史,十四世紀初,大司徒絳曲堅贊建立帕竹王朝,得到元、明中央政府的支持,當時日喀則為十三個大宗谿(行政機構名稱)之一。嘎瑪王朝時期,西藏首府設此。現基本保存藏式傳統建築風貌。有西藏三大宗之一紮什倫布寺,雄偉壯麗,為歷世班禪駐錫之地。城東南有珍貴的宋、元建築夏魯寺等。

位於陝西省東部,西周時為韓侯封地,春秋稱韓源,秦、漢為夏陽縣,隋代稱韓城縣。舊城內保存大量具有傳統風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還有文廟、城隍廟等古建築群,城郊有舊石器洞穴遺址、戰國魏長城、司馬遷祠墓、漢墓群、法王廟、普照寺、金代磚塔等名勝古蹟。

位干陝西省北部,古長城邊,著名的沙漠城市,是古代軍事重鎮和蒙漢貿易交往地。古城建於明代,現城牆大部分尚存,城內古建築很多,有新明樓、萬佛樓、戴興寺、關岳廟以及牌坊等。城北有古長城、鎮北台、易馬城、紅石峽雄山寺,還有凌霄塔、青雲寺、永濟橋等。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民間音樂「榆林小曲」膾炙人口。

位於甘肅省中部,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治。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曾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裡形成和發展。文物古蹟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鐘、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鐘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張掖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的中部,水草豐茂,物產富饒,因有「金張掖」之稱。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設河西四郡以來,張掖一直為通往西域歐亞各國的「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現存的文物古蹟豐富,有大佛寺、木塔、西來寺、鼓樓、大土塔、黑水國漢墓群等。大佛寺內的大臥佛身長34.5米,為全國最大的臥佛。市內還保存有不少明、清時期的民居,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

位於甘肅省西部,周以前為戎地,秦為大月氏地,漢武帝時設置敦煌郡,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宋至清雍正年間稱沙州,乾隆年間改名敦煌縣。文物古蹟有莫高窟千佛洞,是中外聞名的藝術寶庫;城南月牙泉,在茫茫沙漠中泉水澄碧,有「沙漠第一泉」之稱。還有敦煌古城遺址和白馬塔、古陽關遺址、漢代烽燧遺址、玉門關等。縣境內有漢代長城遺址三百華里、烽火台七十餘座,還有壽昌城、河倉城等古城遺址。

秦為北地郡所轄,南北朝時屯田建北典農城。自古引黃灌溉,有「塞上江南」之稱。現銀川舊城為唐始建,新城前身為清代建的滿城。西夏時名興州,在此建都達一百九十年。保存有承天寺塔、拜寺口雙塔、西夏王陵等。其它文物古蹟還有海寶塔、玉皇閣、鼓樓、南門樓、清真寺以及阿文古蘭經、古代岩畫等。

位於新疆西部,古稱疏勒、喀什噶爾,漢為疏勒屬國都城,自漢至清均為歷代中央政府管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文物古蹟有艾提尕爾清真寺、阿巴克和卓陵墓、經教學院、艾日斯拉罕陵墓、斯坎德爾陵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兒及佛教石窟三仙洞等。喀什是維吾爾族聚居地,街道、民居、集市以及音樂、舞蹈、手工藝品都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