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文字應該完全用白話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報紙文字應該完全用白話
作者:胡適

  近幾年來,中國報紙的趨勢有兩點最可注意:第一是點句的普遍;第二是白話部分的逐漸增加。這兩件事其實只是一件事,都只是要使看報人容易了解,都只是要使報紙的文字容易懂得。

  古書的難懂,不全在文字的難認;識了幾千字的人,往往還不能讀沒有句讀的書。所以古時凡要人容易懂的文字,必須加上句讀。所以童蒙讀本有句讀,告示有硃筆句讀,佛經刻本有句讀,訴狀公牘必須點句,科舉考卷也要作者自己點句。平民社會最流行的唱本和戲文也須每句每頓空一格,這也是一種點句法。從前北京銷行下層社會最廣的《群強報》,他的新聞差不多全是剪抄普通報紙的新聞,不過每句每讀留一個空格,居然也就好懂多了。最早的報紙,如南方的《申報》、《新聞報》,如北方的《大公報》,都不點句,也不空格。最早的雜誌如《清議報》、《時務報》,也都不點句。這種日報雜誌本來都是給讀書人看的,所以沒有斷句的必要。斷句就是瞧不起列位看官了!只有一班志士為老百姓辦的官話報或俗話報,才有空格斷句的方法。圈點的採用起於《新民叢報》時代的雜誌;而最先影響到日報的社論一欄。《時報》,《南方報》,《神州日報》的論說都是採用圈點最早的。但當時的圈點都還是文章家濃圈密點的欣賞符號,至多也不過是引人注意的符號,還不全是為了謀一般讀者便利的斷句符號。新式句讀符號的採用,起於留美學生辦的《科學》雜誌。民國七年以後,《新青年》雜誌開始用新式句讀符號。後來北大教授們提出的「標點符號案」經教育部頒布之後,「標點符號」的名稱就正式成立了,標點的採用也更廣了。日報的「副刊」盛行之後,各報都找少年作家來辦副刊,而少年作家得風氣較先,所以標點符號最早侵入了各報的副刊里。可是日報的訪員與編輯都還是舊人居多,所以新聞欄的採用點句法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近年的新式廣告也漸漸有採用標點的了。報紙有了點句,稍識字的人就能看報,報紙的銷路也自然增加了。所以新聞點句的風氣現在差不多普及全國的報界了。

  用白話做文章,這也是近十六年的新風氣。十六年前,白話報是為「他們」老百姓辦的,不是給「我們」讀書人看的。民國七年復活的《新青年》雜誌才有一班文人決心用白話為「我們」自己寫文章。民國十年以後才有國語的小學教科書。八年的「五四」運動以後,國內發生了無數的白話小雜誌,造成了許多少年的白話文作家。十幾年來,國內的雜誌,除了極少數的幾種之外,差不多完全白話化了。日報「副刊」的編者與作者大都是新少年,所以白話化的也特別早。所以日報的白話化,同日報的標點分段一樣,是從「報屁股」上白起的。現在有許多日報已經白到頭上了,白話化到社論欄里了。可是中間的大部分——電報與新聞——都還是文言。試取天津兩家最大的日報來作統計:

      《大公報》    《益世報》

     1月4日十四版    1月3日十四版

文言合計  四版       三版半

白話合計  二版半      二版半

廣告合計  七版       八版

圖  畫  半版       零

  在十四版之中,白話所占篇幅還不到百分之十八。在大公報的六版半的讀物之中,白話只占百分之三十八。然而從日報的歷史上看來,這樣的比例也就很可以使我們樂觀了。十六年的工夫,能使日報的文字變到百分之四十的白話化,這不能不算是很大的進步了。

  報紙的文字越易懂,銷路自然越好,影響也自然越大。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今日國內日報何以還不肯完全用白話作社論寫新聞呢?

  我想,這時候全用白話辦日報,的確還有不少的困難:第一是用白話打電報,字數比文言多,電報費太重。第二是用白話記載新聞,字數也比文言多,占篇幅太多。但仔細一想,這些困難都不是無法解決的。西洋人發電報也有刪削虛字等等省費方法,報館訪員發電刪略更多,幾乎成一種特別文字,非受過報館訓練的人就完全看不懂。但通信社與報館都有一種「改寫」(rewrite)的制度,有專員多人管理電報的改寫。每到一個電報,即付改寫部,把一篇刪節縮寫的簡電改成通暢明白的文字。改寫之後,再交編輯部去編排整理。往往幾十個字的電文可以改寫成幾百字的長篇新聞。其實中國的報館現在早已有了「改寫」的需要,如電文中「魚」下加注「六日」,「嘯」下加注「十八日」,「汪」下加注「精衛」,都是改寫的起點。不過中國報館的編輯先生至今還不肯刪去「魚」、「嘯」等字,老實改作「六日」、「十八日」,因為報館要表示他們的確有錢打專電,若刪去了「魚」、「嘯」等字就不像「本館專電」了……若能推廣這種「改寫」的方法,電文不妨仍舊用簡短的文字,只須這一頭收電時有個淵博能文的改寫專家,就可以把簡短刪略的電文改作漂亮明暢的白話了。

  至於新聞的記載,更不成問題。新聞本是今天的事,應該用今天的活言語記載;對新聞記者談話當然更應該用白話記錄,才可以傳神傳信。有經驗的訪員,若能抓住事實的綱領或談話的中心,用白描的文字去描寫記錄,自然能扼要而不煩瑣。現在各報的記事記言,往往都是把活人的言行翻作死人的文字,記錄的人又往往沒有文學的訓練,所以只能用許多陳言爛調來作文章,所以往往在一段比球的記事裡也可以發現許多陳腐的套語,文字的冗長往往都是這樣來的。試看今日各報的文言記載,「天寒」必用「朔望刺骨」,「住」必用「下榻」,「問」必曰「詢」,「使」必用「俾」,這種人做記載,文字那得不冗長呢?今日要救正這種陳腐拖沓的文字病,用乾淨的白話是最有效的方法。

  今天(5日)晚報的福州專電說,福州的人民政府已把一切公文都改用白話加標點符號了。這是自然的趨勢,遲早總會全國實行的。我們睜眼看看世界,今天還有一個文明國家的公文報紙用死文字的嗎?報紙應該領導全國,所以我借《大公報》的新年第一次星期論文的機會,很誠懇的提議:中國的報紙應該完全用白話。

  二三、一、五

  (原載1934年1月7日《大公報》星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