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科精義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
說明:校對參考:

繁體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外科精義

簡體版:https://www.zysj.com.cn/lilunshuji/waikejingyi/index.html

外科精義
作者:齊德之 
本作品收錄於《四庫全書
等謹案,《外科精義》一卷,元齊德之撰。德之始末未詳,惟其結銜稱醫學博士,充御藥院外科太醫。是編先論方於瘡腫,診、候、淺、深、虛、實最爲詳盡。考《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傷、折傷之祝,藥劀殺之。齊注曰:「劀謂刮去膿血,殺謂以藥食其惡肉。」又曰:「凡療瘍,以五毒攻之。」注曰:「今醫方有五毒之藥,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磨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 」又曰:「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注曰:「既劀殺而須盡其宿肉,乃養之也;五氣當作五穀,字之誤也;節,節成其藥之力云云,是則古者瘍醫攻補兼施之明證。後之瘍醫惟特攻毒之方,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本,故所失恆多。」德之此書,務審病之所以然,而量其陰陽強弱以施療,故於瘍科之中最爲善本。書中無一字及李杲,李杲平生亦不以外科著。原本附《東垣十書》之末,蓋坊刻襍合之本,取以補十書之數,與所載朱震亨書,均爲濫入。孫一奎《赤水元珠》引之竟稱東垣外科精義,不考甚矣。乾隆四十四年十月恭校上。

卷上

[編輯]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

[編輯]

  夫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醫之大業也。蓋醫家苟不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復矣。夫大方脈、婦人、小兒、風科,必先診脈,後對證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察,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

  原夫瘡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血氣凝滯。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耶?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不可闕也。歷觀古今,治療瘡腫方書甚多,其間診候之法,略而未詳,比夫諸科,甚有滅裂。愚雖不才,輒取《黃帝素問》、《難經》、《靈樞》、《甲乙》及叔和、仲景、扁鵲、華佗、《千金》、《外台》、《聖惠》、《總錄》,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之中,診候瘡腫之說,簡編類次,貫成篇帙。首載診候入式之法,次論血氣色脈參應之源,後明脈之 名狀、所主證候及瘡腫逆從之方,庶使為瘡腫科者,覽此則判然可曉,了朝臨疾,診候至此,則察逆從,決成敗,若黑白之易分耳!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編輯]

夫天地之道,曰陰與陽;陰陽在人,曰血與氣。蓋血者榮也,氣者衛也;榮者榮於中, 衛於外。所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脈者,血氣之先也。血非脈則焉能榮於中?氣非脈則焉 能衛於外?二者相資而行,內則通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濡於九竅四肢、百節萬毛。 晝夜循行,如環無端,以成其度。會於寸口,變見於脈。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也;脈者,氣 血之神也。所以治病之始,五決為紀。蓋五決者,五臟 色之與脈,當相參應。故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也。凡 此不精,雖聰惠辯博,亦不足委也。

論持手訣消息法

[編輯]

夫診候之脈法,常以平旦為紀,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 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疾之脈。若遇倉卒病患,不拘此論。《內經》所謂持脈有道,以虛靜 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息凝心,視精明,察五色,聽聲音,問所苦,方始按寸尺,別浮沉 ,以此參照決死生之分矣。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緩急,例各不同,故曰 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謂如室女尼冠脈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細而疾;三四歲者 ,呼吸之間,脈當七、八至為平。比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 ;男子左脈大者順,女子右脈大者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按掌後高骨,骨下為關;得其關 位,然後齊下兩左右二指。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停穩,先診上 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境消息之,下境消息之,推而外之消 息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一類此。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澀、 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觀形色,內察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笑,亂說是非 ,左右瞻望,舉止忽略,此庸醫也。

論三部所主臟腑病證

[編輯]

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苦辛,勤於記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 寤寐俯仰,存心於此,安能知神聖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神,以悟其探賾 索隱之妙也。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 主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神,豈容易可至哉?常考於經,脈有 三部,寸、關、尺也。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上一分曰魚際,從寸至尺曰尺澤 ,寸後尺前為關。關前為陽,即寸口也;關後為陰,即尺脈也。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寸主 上焦、頭、手、皮毛;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 左右兩手三部,為之六脈也;又有人迎、氣口、神門,所主又各不同。蓋左手關前曰人迎, 右手關前曰氣口,兩關之後一分即曰神門。故脈法贊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腎為命 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所謂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里,小 腸合為府;左手關上,肝之部也,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里,膽合為府;左手關後,腎之部 也,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里,膀胱合為府;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 表里,大腸合為府;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里,胃合為府;右手關後 ,命門之部也,其經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里,三焦合為府。此謂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也。 又「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 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粗大 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疾,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 也。故中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 恂仆。諸浮而數者,皆在陽,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 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 余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身寒。推而外之,內而不 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以上諸疾,若非 指明心了,烏可得而妙也!又「平人氣象論」曰∶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 行五動,為 者,不病 也 時曰平信。信夫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脈,微弦曰 平。余皆仿此。逆四時則病矣。若診婦人之脈,妊身則慎勿亂投湯散。其婦人之脈,診得少 陰脈動甚則有子也;又曰∶陰搏陽則有子也;又曰∶身汗而無脈者,即有妊也。蓋重身者, 問其月事,觀其體貌,然後主治,不可忽也。又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 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於陰陽寒暑四時,五臟之根也。以脈言之,則浮沉也 ;以部位言之,則尺寸也。故經雲∶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 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其脈在中也。以浮沉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應在 腑,則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 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腎俱沉也,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也。仲景曰∶大 、浮、數、動、滑,皆陽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也。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 則脈來沉而遲,熱則脈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經》曰∶ 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澀則煩心, 大則病進,浮為在表,沉為在里,遲為在髒,數為在腑。又形壯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斃。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聖診 脈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之無候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 浮者病易己,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似滑者是有胃氣,此皆易治也。若形氣相失,或色夭不 澤及脈逆四時,或脈實益堅,皆不可治。經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又若病熱脈靜,泄而脈 大,脫血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泄,脈滑數者,難治也;凡 膿多,或如清泔,脈滑大散,寒熱發渴者,治之無功也。若患肺瘡者,咳嗽膿血,脈見洪滑 ,治之難痊矣。大凡診脈見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雖頭項拘急,四肢煩痛,或復戰慄渴 甚者,但有痛處,欲發瘡腫也。

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編輯]

夫脈之大體二十六種,此診脈之紀綱也。細而論之,毫釐少差,舉治必遠。總而言之, 虛實,陰陽而已,兩者議之,以要其中。謹於諸家脈法中,撮其機要,剪去繁蕪,載其精義 浮脈之診,浮於指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狀如太過。瞥瞥然見於皮毛間 為表證,或為風,或為虛。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浮而數者熱也。浮數之脈應 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瘡疽之謂也。 洪脈之診,似浮而大,按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其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其主血實 。瘡腫論曰∶脈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如瘡疽結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 難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往來流利如珠,按之則累累然滑也。其主或為熱,或為虛,此陽 脈也。瘡疽之病,膿未潰者,宜內消也;膿潰之後,宜托里也。所謂始為熱而終為虛也。 數脈之診,按之則呼吸之間,動及六至,其狀似滑而數也。若浮而數則表熱也,沉而數 熱也。又曰∶諸數為熱。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洪數則生瘡也。診諸 瘡洪數者,里欲有膿結也。 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無力。其主氣實而血虛,有表無里 腫膿潰之後,而煩痛尚未痊退者,診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也,以其正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 ∶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散者也。 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其主血虛,或為失血瘡腫之病。診得芤脈 ,膿潰後易治,以其脈病相應也。 長脈之診,按之則洪大而長,出於本位。其主陽氣有餘也。傷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 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皆愈,謂之長則氣治也。 牢脈之診,按之則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堅之意,若瘰瘰結腫。診得牢脈者,不 可內消也。 實脈之診,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經曰邪氣勝則實,久病則虛,人得此最忌。瘡疽之人 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為弦,如按弦而不移,緊如內繩而轉動,以此為異 脈浮弦而平,不時見則為飲為痛,主寒主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之診,似弦而緊,按之如切繩而轉動。其主切痛積癖也;瘡腫得之,氣血沉澀也, 亦主痛也。 澀脈之診,按之則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脈澀則氣澀也,亦主血虛,瘡腫潰後得 之,無妨也。 短脈之診,按舉則不及本位。《內經》曰∶短則氣病,以其無胃氣也。諸病脈短,皆難 治也;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細而微,其主元陽衰也; 瘡腫之病,脈來細而沉,時直者,里虛而欲變證也。 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而極微。其主虛也。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之病,潰後 脈微而勻舉自瘥也。 遲脈之診,按舉來遲,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狀似緩而稍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疾得 之則正氣虛憊;瘡腫得之,潰後自瘥。 緩脈之診,按舉似遲,而稍駛於遲。仲景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澀,陰陽同等 緩。脈見長緩,百疾自瘳;凡諸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以其脈候相應,是有胃氣 沉脈之診,舉之不足,按之方見如爛綿,其主邪氣在髒也。水氣得之則逆,此陰脈也; 瘡腫得之,邪氣深也。 伏脈之診,比沉而伏,舉之則無,按之至骨,方得與沉相類,而邪氣益深矣。 虛脈之診,按之不足,遲大而軟,輕舉指下,豁然而空。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 ,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宜托里和氣養血也。 軟脈之診,按之則如帛在水中,極軟而沉細,亦謂之濡。其主胃氣弱;瘡腫得之,補虛 排膿托里。 弱脈之診,似軟而極微,來遲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脈,綿綿如瀉漆之絕。其主血氣 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象沉遲濡弱,皆宜托里。 促脈之診,按之則來去數,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陽盛則促,主熱蓄於里也,下之則 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結脈之診,按之則往來遲緩,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陰盛則結。經曰∶促結則生,代 代脈之診,按之則往來,動則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曰代脈也。代者氣散也,諸 病見之不祥;大凡瘡腫之病,脈促結者難治,而況見代脈乎! 動脈之診,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動搖者是也。《脈經》曰∶陰陽相搏 謂之動。動於陽則陽氣虛而發厥,動於陰則陰氣虛而發熱。是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 而動於尺,不可不辨也。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編輯]

夫寸關尺者,脈之位也;浮沉滑澀者,脈之體也。奠位分體、指文語證者,診脈之要道 《脈經》曰∶大凡診候,兩手三部脈滑而遲,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去來齊等者,無病也。 寸口脈浮者,傷風也;緊者,傷寒也;弦者,傷食也。浮而緩者,中風也;浮而數者, 也;浮而緊者,膈上寒,脅下冷凍飲料也。沉而緊者,心下寒而積痛;沉而弱者,虛損也。緩而 遲者,虛寒也。微弱者,血氣俱虛也。弦者頭痛,心下有水也;雙弦者,兩脅下痛也。偏絕 者,不遂也;俱絕者,不治也。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連連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關主中焦,胸腹中事。去來徐而緩者,無病也。浮者,腹滿而不欲食,胃虛脹也;滑者 在胃也;數者熱結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氣,或嘔逆而吞酸也;弱者胃氣虛也,雖有虛熱, 不可大攻,須防熱去則生寒也,牢而實者,腹滿響響,噎塞而不通,或復大痛;澀者氣逆也 ,芤則瀉血,澀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者,中焦實有結伏在胃也;微浮者,積熱不消, 蛔動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腎膝脛足中事也。尺脈浮者,風熱小便難也;沉者,腰背痛而腎氣不足; ,臍下熱痛,小便赤色而惡寒也;遲者,下焦寒而陰虛也;緊者,臍下小腹急痛也;緩者, 腳弱下腫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腎氣衰也;軟者,腳不收而風痹,小便難也;伏者,小腹 痛而疝瘕,谷不化也;細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澀血而下虛也;牢而小者,足膝寒 痹,腳下隱隱疼痛也;細而急者,筋攣不能行也;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也,婦人月 水不利也。

論三部脈所主雜病法訣

[編輯]

夫三部之中,俱見一脈,所主雜病,略而言之。《脈經》曰∶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 ,水谷之邪來見實堅,寒癖之邪來見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者酒病也;遲而 滑者脹滿也;洪而大者傷寒也;浮而數者傷風也;浮而急者,飲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 者,寒氣結而陰痛也;浮而緩者,皮膚不仁也;滑而散者,癱瘓也;遲而緩者,寒症也;浮 而澀者,霍亂也;弱而澀者,反胃也;緊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數者,心痛也;弦而數者, 為瘧也;緊而急者,屍遁也;實小而堅者,病在內而冷也;浮滑而緊者,病在外而熱也;短 而急者,病在上也;長而緩者,病在下也;長而弦者,病在肝也;滑而洪者,病在心也;微 而軟者,病在脾也;浮而澀者,病在肺也;沉而緊者,病在腎也。又訣曰∶諸浮為風,或為 虛也;諸緊為痛,或為積也;諸澀為痹,諸弦為飲,諸數為熱,諸遲為寒;芤則為失血,軟 則為虛。若脈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者,亡果也;或大而者,社祟也;若脈來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者,鬼祟也。

論診候肺疽肺痿法

[編輯]

夫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 感於肺也,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肋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至於榮則吸而不出,所以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氣血稽 留,蘊結於肺,變成瘡疽。診其脈候,寸口脈數而虛者,肺痿也;數而實者,肺疽也。肺痿 之候,久嗽不已,汗出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脂,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 欲飲者欲瘥,此由肺多唾涎沫而無膿者,肺痿也。其肺瘡之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 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腥臭濁沫,胸中隱隱微痛者,肺疽也。又《聖惠》曰∶中府隱隱而 微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瘡也。中府者,穴也,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 手陷中也。是以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若欲知有膿者,但診其脈,若微緊而數者,未 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又《內經》曰∶血熱則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大凡 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唾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其 嘔膿而自止者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大者難治。其面色當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克金 ,皆不可治。

論將護忌慎法

[編輯]

大凡有瘡疽生,皆只如黍粟粒許大,其狀至微,人多不以為急,此蘊大患,宜速辨之, 自忽。若能防之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或朝覺而夕治,求治於良醫,則必無危困矣。若因循 慢忽,詢於庸醫,致令膿血結聚,委之於命,束手待斃,不以去道遠乎!以致筋骨敗遺,穿 通臟腑,死者十有八九矣,可不慎歟!蓋患瘡疽之人,託命庸醫,任意措置,危殆立至;若 用良醫,則可保痊癒。用醫之際,不可不擇,辨之何難?若能飽讀經書,久諳證候,湯藥熟 閒,洞明色脈,性情仁善,孝義忠信,臨時不惑,處治有決,方為良醫,委用勿疑。然後要 在病患自克,不可恚怒悲憂,叫呼忿恨,驕恣情性,信任口腹,馳騁勞役;惟宜清靜恬淡耐 煩為宜。於患人左右,止息煩雜,切忌打觸器物,諸惡音聲,爭辯是非,咒罵鬥毆,及產婦淫男,體氣不 潔,帶酒腥膻,雞犬乳兒,孳畜禽獸,並須遠離。設或親友重意問疾者,可以預囑徐行低聲 ,款曲伺候,禮畢躬退,勿令嗟呀,驚怪話舊,引其遠嘗宴樂,遠別親戚,牽惹情懷,但恐 病患心緒悽愴;尤不可亂舉方藥,徒論虛實,惑亂患人,凝滯不決;只合方便省問,不可久 坐多言,勞倦病患,深不長便。夫侍患者,宜須壽近中年,情性沉濃,勤謹耐煩,仁慈智惠 。全在調以粥藥,無失時節;勿令於患人左右,彈指嗟咨,掩淚竊言,感激病患,甚不利便 。飲食之間,忌慎非細,不可不載!畜中勿食驢、馬、駝、騾、豬、狗、牛、羊等,並雜 魚、龜、鱉、蝦、蟹及淹臭陳,自死病倒之類,慎勿嘗啖。飛禽之中,忌食鵝、鴨、鴻、 鷹、雀、鶴、鴛鴦、鷺鷥、鳩、鴿、鴉、雞雉及能學人言者,慎勿食之。野獸之中,忌食獐 狐、兔、虎、豹、熊、豺及爪牙害人,有毒蟲獸,並父母自本命生屬,忌慎勿嘗啖。菜 蔬之中,忌食黃瓜、茄子、蘭香、芸苔、胡荽、生菜、蓼、芥、菌、瓠、韭、蒜、蔥、薤, 慎勿食之。果木之中,忌食桃、杏、棗、栗、李、柰、梨、梅、軟棗、紅柿、櫻桃、胡桃、 榛、松、花紅及諸蟲未熟之果,慎勿食之。若其瘡疽,膿潰腫消,氣血虛弱,則可食羊肉 、鵪鶉、蕪菁、姜、醬瓜、薺、蘿蔔及黃白糧米、細米、稀粥軟飯。若至肌肉全生,思想滋 味,則宜食白熟酥餅,KT粥羹湯,熟軟溫和,稀稠適中,製造如法,勿令太飽;此時尤忌饅 頭蒸餅、、餛飩、肉角、煎餅及炙爆燠煎炒、咸酸、油膩脂肥魚肉。若至肌膚欲平, 惡肉去盡,瘡口收斂之際,尚忌起立行步、揖待賓客、房酒宴會、嗔怒、沐浴,登陟台榭、 運動肢體、寒暑勞倦;正宜調節飲食,保攝以待,瘡瘢平復,精神如故,氣力完全,萬無所 忌。百日內慎勿觸犯之。

論瘡疽腫虛實法

[編輯]

夫瘡疽膿潰,腫毒浸展,證候危惡者,須辨虛實。況無虛者難補,實者易瀉,補瀉之法 不可輕用,若或少差,利害甚大。然而虛實證多端,不可不辨。有瘡之虛實,有臟腑氣血、 下真邪各有虛實,故不同也。分而言之,則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 ,瘡疽之虛也;瀉痢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 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臟腑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腸 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干,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昏塞者,悉臟腑之實 也。凡諸瘡疽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氣血之虛也;腫起 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粘,頭目昏重者,氣血之實也;頭疼鼻塞,目赤心驚, 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切牙者,上實也;精滑不滯,大便自利,腰腳沉重, 睡臥而不寧者,下虛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色敗 ,四肢浮腫者,真氣之虛也;腫尤甚,痛不可近,積日不潰,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 如淋,心神煩悶,恍惚不寧者,邪氣之實也。又曰∶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又曰∶諸痛 為實,癢為虛也。又曰∶診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微細而軟者虛也。虛則補之,和其氣托里 也;實則瀉之,疏利而自導其氣。《內經》謂∶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

辨瘡腫淺深法

[編輯]

夫瘡候多端,欲辨淺深,直須得法。若不素知方論,而妄生穿鑿者,如大匠舍其繩墨, 度量,安能中於規矩哉?嘗聞古人有言曰∶多則惑,少則得。簡而論之,則瘡疽概舉有三種 ∶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皮色不相辨者,發於骨髓。又曰∶凡療 瘡疽,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又驗其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 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人雖患瘡疽,起居平和,飲 食如故,其疾浮淺也。惡瘡初生,其頭如米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展覺有深意, 速服犀角湯及漏蘆湯、通氣丸等,取通利疏暢,兼用浴毒湯漬之類;若浮淺者,貼膏求 瘥。以此推之,淺深之辨,始終之次者也。

辨膿法

[編輯]

夫瘡腫之疾,毒氣已結者,不可論內消之法,即當辨膿生熟淺深,不可妄開,視其可否 至於危殆矣。凡瘡疽腫大,按之乃痛者,膿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膿淺也;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膿也。若按之即復者,有膿也;不復者,無膿也;非也,必是水也。若發腫都軟而不痛 者,血瘤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 膿,此是寒熱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必多成,宜早服內塞散以 排之。諸癃瘤疣贅等,至年衰皆自內潰,理於年壯,可無後憂也。又凡療癰疽,以手掩其上 大熱者,膿成自軟也;若其上薄皮剝起者,膿淺也;其腫不甚熱者,膿未成也;若患瘰結 核,寒熱發渴,經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黃,被熱上蒸,已成膿也。至於臟腑腸胃,內瘡內 疽,其疾隱而不見,目既不見,手不能近,所為至難,可以診其脈而辨之,亦可知矣。有患 胃脘癰者,當候胃脈,人迎者,胃脈也,其脈沉細者,氣逆則甚,甚則熱聚胃口而不行,胃 脘而為癰也;若其脈洪數者,膿已成也;設脈遲緊,雖膿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 爾則邪毒內攻,腐爛腸胃,不可救也。又肺癰論曰∶始萌則可救,膿成即死,不可不慎也; 久久咳膿如粳米粥者不治,嘔膿而止者自愈也。又腸癰論曰∶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 出臍中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也。

辨瘡疽癤腫證候法

[編輯]

夫瘡疽癤腫,其名甚多,載之紛紜,方書百緒,及之臨疾,治之無據,不知所以。《內 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愚雖不才,姑揣其要而言之。熱發於皮 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肌肉之間,其發 甚,腫反光軟,侵展廣大者癰也;五臟風積熱攻,於肌骨,風毒猛暴,初生一頭如白 焦枯,觸之應心者疽也。夫癰疽發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膚肉。疽生五臟,沉澀難療, 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易得痊復。夫癤與瘡,初 生並宜灸之,謂其氣本浮達,以導其熱,令速暢也;疽則烙不宜灸,謂其氣本深沉,須達其 原也。凡瘡疽生於外,皆由熱毒蘊於內。明乎三者,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蓋皮膚微高起 而肌濃,或痛或癢,移走無常者,謂之腫。有因風而得之者,有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腫硬 色白,因熱而得之者,腫色赤;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久久而不消。熱勝於風,若不即治 ,血不流通,與氣乘之以成膿也。又曰∶風多則癢,熱多則痛,此為驗也。又有丹毒者,謂 人身忽然變赤,如塗丹之狀,故謂之丹毒,世俗有雲赤瘤;或因有瘡,誤而相觸,四畔赤 ,謂之瘡瘤。凡丹毒之疾,皆遊走不定,狀如雲氣者是也,小兒得之,最忌百日之內,謂之 胎瘤,以其氣血嫩弱,臟腑柔脆,難任鐮針,所以忌也。又頸腋之間而生結核,初如豆粒, 或如梅李核,累累相連,歷歷三五枚,久久不消,以漸長大,或發寒熱者,謂之瘰。有風 毒者得之於風,熱毒者得之於熱,氣毒者得之於氣,悉由風熱邪氣蘊經所成,證候不同,治 之者亦各異矣。

辨瘡疽善惡法

[編輯]

夫瘡疽證候,善惡逆從,不可不辨。從來醫瘡,概舉五善七惡,殊不知此特謂腸胃之內 腑瘡疽所論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之證,載之於後。蓋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 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者,一惡也;膿血既泄,腫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 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 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七惡也。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 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平和,五善也。病有證合 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者,豈淺識之所知哉!只 知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矣;七惡並至,見惡之極矣。愚意裁之,凡患瘡疽之時,五善之中 ,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抵證候,瘡疽之發, 虛證見惡證者 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澀遲緩者,易痊。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之中,亦可知也。發背、腦疽 及 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痢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當隨證以治之。

砭鐮法

[編輯]

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內經》謂針石、砭石、針,其實一也。今時 ,從《聖濟總錄·丹毒論》曰∶法用鐮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合扁鵲雲∶病在血脈者,治之 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宜決之,又「氣血形志論」曰∶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砭石 。蓋砭石者,亦東方來,為其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證候, 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遊走不定,宜急鐮之。先以生油塗赤上,以鐮鐮之,要在決泄 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內經》所謂刺皮無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 宜也。砭鐮之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

貼法

[編輯]

夫瘡腫之生於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濃 有皮薄者,有毒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用溫藥貼者,有宜用涼藥貼者,有可以干換 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深淺不同,用藥亦異,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瘡腫初生,似有 者,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毒火就燥之義也;於四畔赤處,搗生寒藥貼之,折伏其 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夫生寒藥勢,氣力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療者,不本物理 ,皆通用藥草膏之類,有勢力微,欲使瘠者,敵其勇夫,不亦難乎!又有粗工不審逆從, 便用寒藥,敷貼趁逐,邪毒復入於內,歸於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 ,血脈疏通,寒熱逆從斷其去就焉,慎不可執方無權,安能散於鬱結,不成膿乎!其腫皮濃 者,以故軟布,或以紙花子塗藥貼之,待其藥干換;腫皮薄者,即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 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若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 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之藥水調貼之。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着 冷氣過理,即血滯難瘥矣。

漬瘡腫法

[編輯]

夫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水有蕩滌之功。古人有論∶ 初生,經一二日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漬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其在 下部委曲者浴漬之。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且如藥二兩,用水二升為則, 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稍熱其患處,漸漸喜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 勿冷用。夫血氣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淖澤,日用五七次,病甚者日夜不住,或十數次,腫消 痛止為驗也。治瘡腫神良之法也。

針烙瘡腫法

[編輯]

夫瘡疽之疾,證候不一;針烙之法,實非小端。蓋有淺有深,有遲有速,宜與不宜,不 辨。蓋疽腫皮濃口小腫多,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如有未成膿以前,不可以諸藥貼 漬救療,以待自消;久入不消,內潰成膿,即當棄藥,從其針烙,當用火針,如似火箸磨令 頭尖如棗核樣圓滿,用燈焰燒須臾,作炬數,油燒令赤,於瘡頭近下烙之,一烙不透,即 須再烙,令透,要在膿水易出,不假按抑。近代良醫,倉卒之際,但以金銀鐵鋌,其樣如針 者,可通用之,實在泄其毒也;或只以木炭熟火猛燒通赤,蘸油烙之尤妙。烙後實者捻發為 ,虛者以紙為,於上醮藥之,上以帛攤溫熱軟粘膏藥貼之,常令滋潤,勿令燥也。 夫瘡疽既作,毒熱聚攻蝕其膏膜肌肉腐爛,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淤無從而泄,過時 不烙,反攻其內,內既消散,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嗟乎!此疾針烙取瘥,實為當理,然忌太 早,亦忌稍遲。嘗見粗工不審其證淺深,妄施針烙之法,或瘡深針淺烙,毒氣不得泄,以 致內潰;或瘡淺烙深,誤傷良肉,筋骨腐爛,或抑擦掀動,加益煩痛;或針之不當,別處作 頭,或實時無膿,經久方潰,遂使痛中加痛,真氣轉傷。詳其所由,不遇良醫也。以此推之 ,凡用醫者,不可不擇,縱常醫療之得痊者幸矣!

灸療瘡腫法

[編輯]

夫疽則宜灸不宜烙,癰則宜烙不宜灸,丹瘤腫毒宜漬之,腫皮光軟則針開之,以泄其 治瘡之手法,迨不過此,而各有所宜。故《聖惠方》論曰∶認是疽瘡,便宜灸之一、二百壯 ,如綠豆許,大灸後覺似痛,經一宿,乃是火氣下徹,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所 以然也,若其瘡癢,宜隔豉餅子灸之,其餅須以椒姜鹽蔥相和,爛搗捏作餅子,濃薄如折三 以來,當瘡頭豉餅子上灸之。若覺太熱則抬起,又安其上餅子若干,更換新者尤佳。若其瘡 痛,即須急灸,壯數多為妙。若其膿已成者,慎不可灸,即便針開之,即得瘥也。若諸瘡經 久不瘥,變成者,宜用硫黃灸法灸之。其法∶硫黃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 ,於火上燒,用釵尖挑起,點硫黃令着三五遍,取膿水干差為度。若其發背初生,即宜上餅 灸法灸之。初覺背上有瘡疼癢頗異,認是發背,即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徑一寸,濃二分, 貼着瘡上,以艾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其瘡粟米大時,可灸五、七炷;其瘡如錢許大, 日夜不住灸,以瘥為度。已以數法,並根據本方,一一親驗,所以載之。愚謂瘡醫自幼至老, 凡所經驗,必須寫之。嘗記疳惡瘡,諸醫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 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蟲灸之,同前法,累驗之神效,人皆 秘之,往往父子不傳。又法∶赤皮蒜搗爛,焊作餅子,一如豆豉餅子灸法灸之,彌佳。

內消法

[編輯]

夫瘡疽丹腫之生,皆由陰陽不調,榮衛凝澀、氣血不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陽滯於 生瘡,陰滯於陽則生疽。瘡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於臟腑胸腹之中,外則生於膚肉筋骨之 表,發無定處。夫郁滯之本,則因氣血不流,蒸氣不能外達,留滯而成內熱,瘡疽所生焉。 若初覺氣血郁滯,皮肉結聚,腫而未潰,特可疏滌風熱,通利臟腑一、二行,徐次諸湯漬 ,即得內消矣。不然,則治之稍慢,毒熱不散,反攻其內,致令膿血之聚也。《內經》謂∶ 治病必求於本。蓋瘡疽本乎中熱之鬱結不通也,其風邪寒氣所聚也。治之宜溫熱之劑,和血 令內消也。辨之有法,須認風寒則腫硬色白,熱毒則腫色赤,以為異也。如有氣已結聚, 不可論內消之法,宜用排膿托里之藥,此皆先後之次也。

追蝕瘡疽腫法

[編輯]

夫瘡瘍生於外,皆由積熱蘊於內。《內經》謂∶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留於 ,必將為敗。蓋瘡疽膿潰爛之時,頭小未破,瘡口未開,或毒氣不出,疼痛難任者,所以立 追蝕膿之方法,使毒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其瘡,其血出不止者, 則未可;於瘡上糝追蝕之藥,待其熟可方。若其瘡之痛應心根者,亦不可強之, 誤觸其瘡,其痛必倍,變證不無,不可不慎也!若瘡癤膿成未破,於上薄皮剝起者,即當 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之藥,取效如神矣。若膿血未盡 ,便用生肌斂瘡之劑,務其早愈;殊不知惡肉不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不可不慎也!

托里法

[編輯]

夫瘡疽丹腫結核瘰,初覺有之,即用內消之法,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膿 稀,毒不出,瘡口不合,成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並宜托里。膿未成者,使膿 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里補之;陰陽不和,托里調之。大抵托里之法 ,使瘡無變壞之證。凡為瘡醫,不可一日無托里之藥。然而寒熱溫涼,煩渴利嘔,臨證宜審 其緩急耳!

止痛法

[編輯]

夫瘡疽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 可住疼痛。殊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 寒邪之痛,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矣;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 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因膿郁而閉者開之;惡肉侵 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用藥增損法

[編輯]

古人用藥,因病制宜,治不執方,隨病增損。積聚補益,可用丸藥,以從舊不改方增損 瘡疽危要之際,證候多種,安有執方之論,固可臨時加減,以從其法。只如發背、腦疽、惡 疔、腫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於托里藥內加五味子;恍惚不寧加人參、茯苓;虛而發熱者, 加地黃、栝萎根;往來寒熱者,並潮熱者,加柴胡、地骨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 大便不通者,加芒硝;小便不通者,加木通、燈草;虛煩者,加枸杞子、天門冬;自利者, 加厚朴;四肢厥逆者,加附子、生薑;嘔逆者,加丁香、藿香;多痰者,加半夏並陳皮;膿 多者,加當歸、川芎;痛甚者,加芍藥、乳香;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風邪者,加 獨活、防風;心驚怯者,加丹砂;口目動者,加羌活、細辛。愚雖不才,自幼及老,凡治 瘡疽,常根據此法加減用藥,取效如神。後之學人,宜細詳焉。

療瘡腫權變通類法

[編輯]

夫瘡疽之病,治療多方。總而論之,各有所宜。補瀉淋及敷掃貼,針鐮灸烙,用之 。蓋知其道也,舉治必效;昧於理者,利害不無。嘗見以寒療熱,以熱療寒,古今之通論也 。又有檢方療病,妄制加減,以意裁之,自以為可。殊不知病有逆從,治有緩急,法有正權 ,方有奇偶,用有輕重。夫醫者意也,得其意,然後能變通也;達其變通者,悟其道而省其 理也,則左右逢其源矣。愚雖不才,略陳萬一。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治熱以寒而熱彌熾 者,何也?蓋不知五臟有陰陽之性,其可因其類而取之也。假如心實生熱者,當益其腎,腎 水得滋,熱將自除;腎水虛生寒,當補心,心火既降,寒將自除。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要在通其理類而已。又聞微者逆之,甚者 從之,何謂也?蓋治寒以熱,必涼而行之,治熱以寒,必溫而行之,此亦欲其調和也。其間 有正有權者何也?蓋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從治,理之權也。然為瘡科, 於補瀉、汗下、標本、逆從、正權之理,烏可闕而不知也。大凡治療瘡疽之要法曰∶初覺熱 毒發熱,鬱結而作瘡疽,一二日宜先服五利湯,蕩滌邪氣,疏通臟腑,令內消也。古今湯法 ,謂切銼咀如麻豆大,以猛火急煎,無令過熟,欲其速利也。次有丸散,宣導血脈,漸次 消磨,令緩散也。助以淋,調和榮衛,行經絡也。更當膏潤溫養,兼磨敷四畔貼之藥, 順其陰陽也。追蝕托里,汗下調,臨時制宜;淺深緩急,自有等差;男女貴賤,亦當別論。 晉尚書褚澄曰∶寡婦尼僧,異於妻外家,雖無房室之勞,而有憂思之苦。此深達其情者也。 仲景雲∶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治亦不同也。所以黃帝與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況病 之新舊,形志樂苦,豈可執方無權,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 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宜即當用托里散或增損 茯苓湯,反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論五發疽

[編輯]

夫五發者,謂癰疽生於腦、背、眉、髯、鬢是也。大概論之,分為三等。一者疽也,二 也,三者癤也。夫疽初生,如黍米大,癢痛有異,誤觸破之,即展四畔,赤腫沉悶,牽引 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壯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則 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其發於腦者,為腦疽也;其發於鬢、眉、髯者,以類呼也。又有初 生,其狀無頭,腫闊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軟者,甚則亦令人發熱惡 寒,頭痛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又有初生一頭,色浮赤而無根腫,見於皮膚之間,大小一 二寸者癤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此疾初生,皆由滋味與濃衣。衣服濃暖,則表易招寒; 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 則肉潰成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 服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流傳子孫。此病初生認是疽,則宜速療 之;若氣實之人,急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若年幾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湯、 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類,貼溫熱膏劑,更腫湯,潰毒湯淋 之。如此調治,以待膿成,以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勿惱觸。着至膿成敗潰 ,宜服五香湯及內托里散、茯苓湯、當歸托里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湯、乳香散, 勿為大熱服大黃、朴硝苦寒之藥。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 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之,上用鹿角散,以醋熬為糊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 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之。若瘡中毒氣未盡,慎勿早斂,忌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 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時制宜,將護忌慎之法耳!

論癰疽

[編輯]

夫瘡腫之患,莫大乎癰疽。然而癰疽何以別之?經所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不行, 不行則陽氣郁遏而不通,故生寒熱,穢毒之氣騰出於外,蓄結為癰,久而不散,熱氣乘之, 腐化為膿,然而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可治而愈也。何為疽?五臟風毒積熱,毒熱熾甚 ,下陷肌膚,骨髓皆枯,血氣涸竭,其腫色夭,堅如牛領之皮,故命曰疽。癰者,其腫皮薄 以澤,此其候也。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胸腹臟腑之中,外生膚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 ,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郁滯之本,始於喜怒憂樂,不時飲食,居處不節,或金石草藥之 發動,寒暑燥濕之不調,使陰陽之不平而蘊結,外使榮衛凝澀而腐潰。輕者起於六腑,浮達 而為癰,氣行經絡而浮也;重者發於五臟,沉澀而為疽,氣行經絡而沉也。明乎二者,腫毒 丹疹可以類推矣。

論附骨疽

[編輯]

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氣深沉附着於骨也。此疾與賊風相類而不同,人不能辨治之誤矣。 骨疽者,由秋夏露臥,為冷折之,風熱伏結,附骨成疽。賊風之候,由風邪之氣搏於骨節, 故其痛深徹骨髓,遇寒則痛甚。附骨疽痛而不能轉,初按之應骨,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者 是也。其賊風,皮骨不甚熱,而索索惡寒,時復汗出,常欲熱熨痛處,即得少寬。其附骨疽 初時但痛無時,乍寒乍熱而無汗者,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賊風不治,久 而變為彎曲偏枯,所以不同也。認是賊風,則服引越脾治風之劑,即得瘥矣。認是附骨疽, 急宜服漏蘆湯,或五香連翹散疏下之,次用內消升麻湯及潰膏貼之類,縱不能消,亦得浮 淺。及有緩疽、石疽,與附骨疽亦相類矣。異者,蓋緩疽、石疽皆寒氣所作,深伏於骨髓之 間,有腫與皮肉相似。若疼而堅硬如石,故謂之石疽;緩疽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亦紫 黯色,皮肉俱爛,故名曰緩疽。此二者其治,初覺便宜補虛托里溫熱之劑,以取消矣;其次 調治,臨疾制宜,故不復俱載矣。

論陰瘡

[編輯]

夫陰瘡者,大概有三等∶一者濕陰瘡;二者妒精瘡;三者陰蝕瘡,又曰下疳瘡。蓋濕瘡 由腎經虛弱,風濕相搏,邪氣乘之,搔癢成瘡,浸淫汗出,狀如疥瘡者是也;妒精者,由壯 年精氣盈滿,久曠房室,陰上生瘡,赤腫作害,煩悶癢痛者是也;陰蝕瘡者,由腎臟虛邪, 熱結下焦,經絡痞澀,氣血不行,或房勞洗浴不潔,以致生瘡,隱忍不醫,腫尤甚,由瘡 在里,措手無方,疼痛注悶,或小便如淋,陰丸腫痛是也。或經十數日,潰爛血膿,肌肉侵 蝕,或血出不止,以成下疳。若身體壯熱,煩渴惡寒,宜急治之,以大豆甘草湯漬之,漬毒 湯者洗浴之;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之,更以截疳抵聖散干糝之,四畔用磨風膏溫潤之 ,後以將護忌慎之。渴不止者,服竹葉黃湯;大便軟者,宜服托里茯苓調治之。夫如是, 則無不瘥矣。

論時毒

[編輯]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 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 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益增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 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然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 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髮狀如傷寒,五、七日 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 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深澀者,邪氣深也。認是時毒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 以五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大黃湯以發之;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 於鼻內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如 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忌之。其病患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 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連翹散之類; 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黃散,宜針鐮砭割出血,泄其 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 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嘗見粗工但云熱 毒,只有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論諸瘡

[編輯]

夫諸瘡之生,其類甚多種。大小方書,載之紛紛。以要而論,概舉四等。一者,因於氣 留,而結於內者,謂腸胃之中癰疽是也;二者,因於氣血稽留,而結於外者,謂十疔、九 、五痔之類是也;三者,不因氣血而為瘡,謂墮仆並金刃湯火灸烙,而傷皮肉之類是也;四 者,不因氣血而骨肉損傷者,謂蟲獸 筋骨,不必見載。今於隨方條下,該

論疔瘡腫

[編輯]

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論之,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疔,《 方》說疔瘡有十三種,以至《外台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於氣客於經絡五臟 ,內蘊毒熱,初生一頭凹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 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 ,遂生疔瘡。《內經》曰∶膏粱之實,足生疔瘡,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於艾炷灸之,若 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回瘡錠子,從針孔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翹 湯、漏蘆湯等疏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錢針通赤,於瘡上烙之,令如焦 炭,取痛為效,亦前鋌子,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里湯散,根據常療之, 以取平復。如針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氣,入臟腑故也。《養 生方》雲∶人汗入食肉,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辯疔腫十三種形色禁忌

[編輯]

凡療疔腫,皆刺瘡心至痛處,又刺四邊十餘下,令血出,去血敷藥,藥力得入針孔中, ;若不達里,藥力不到,又看口中頰邊舌上,有赤黑如珠子者是也。瘡上按之慘痛應心者, 是秋冬寒毒,久結皮膚中,變作此瘡。不急療之,日夜根長,流入諸脈數道,如箭入身,顫 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經 一曰麻子疔。其狀肉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油、衣布衣,並 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瓦礫磚石之屬。 三曰雄疔。其狀頭黑靨,四畔仰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高者。忌房室。 四曰雌疔。其狀瘡稍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麵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者。忌房 室。 五曰火疔。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燒烙。 六曰爛疔。其狀稍黑,有白斑,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者。忌沸熱食爛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至十 。若滿三十六,藥所不能治,未滿三十六可治。忌嗔怒蓄積愁恨。 八曰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人看,並嫉 妒人見,忌毒藥。 九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起。食鹽大忌。 十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如錢孔,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 十一曰刀鐮疔。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烙。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刀 所傷。可以藥治,不可亂攻。 十二曰浮漚疔。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之不 痛,黃處刺之痛。 十三曰牛拘疔。其狀肉色,起掐不破。 上十三種疔瘡,初起瘡心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心驚眼花。 重者嘔逆,嘔逆者難治。其麻子疔一種,始末惟癢。初錄忌者,不得觸犯,觸犯者,發作難 治。療其浮漚疔、牛拘疔兩種,無所禁忌,縱不療,亦不能殺人,其狀寒熱與諸疔不同。皆 宜將護根據法治療,禁忌勿得觸犯,若或觸犯,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是也。又雲∶疔腫初 發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疔。令人噁心惡寒,四肢強痛,一二日瘡變為焦黑色,腫大光起 根硬,刺之不覺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胸背骨節間,最急。其餘處則可毒入腹,則煩 悶恍惚似醉,如此者,三二日死矣,皆不可不速治也。

論瘰治法

[編輯]

夫瘰之病,其名甚多。《巢氏病源》載之三十六種,《千金》、《聖惠》所論瘰九 論,說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結核、寒熱之殊。其本皆由恚怒氣逆,憂思過甚, 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蓄結而腫,其候多生於頸腋之間,結聚成核 。初如豆粒,後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當 便服五香連翹湯或牡蠣大黃湯,疏下三兩行,於上貼十香膏、烏犀膏及用淋腫湯、潰毒湯 ,時復淋。如此救療,即得消散;若未消散,可服內消丸或皂角丸之類,漸以求瘥;若 結深硬,荏苒月日,不能內消者,久必成膿;若腫高而稍軟,其人面色萎黃,皮膚壯熱上蒸 ,膿已成也,可以針決核中,令其潰散,則易愈也。治法如瘡法,於瘡口中用追毒蝕肉鋌 子之,於上用烏犀十香膏等貼之,及托里之劑和之。經久不瘥,或愈而復發,或別處自穴 膿水透出,流津不止,肌體羸瘦者,變成九。《內經》曰∶陷脈為,留連內腠。即此病也 ,可用蒜餅子灸之,然後瘡口上用紫金散、翠散等,於上貼膏藥求瘥。其將護忌慎,治療用 法,無造次焉。

論痔

[編輯]

夫痔之候,其名有五∶一曰牝痔,二曰牡痔,三曰氣痔,四曰血痔,五曰酒痔。又曰 風痔、脈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別名也。其狀初生,悉在肛邊,或如鼠乳,或結小核,癢痛 注悶,甚者身熱惡寒。諸方論之,皆由房酒過度,久嗜甘肥,不慎醉飽,以合陰陽,勞擾血 脈,腸癖滲漏,沖注下部,肛邊生瘡,變為痔疾。治法∶始覺痔作,便服通氣丸、槐角丸; 熱實者,服諸利湯疏利臟腑,及浴洗熏熨以取內消,切忌酒面、辛熱、房室、肥膩,稍縱嗜 欲,腐滑膿血,或逗流淫汁,歲月已深,旁穿竅穴,即變痔漏,即須用寸金鋌子,三五次全 愈。若能味無味之味,正味足矣;事無事之事,百事備矣;其次服餌調節,謹慎合宜,未有 不瘥者也。

卷下

[編輯]

\x漏蘆湯\x 治一切惡瘡,毒腫丹瘤,瘰疔腫,魚睛五發,瘭疽。初覺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 ,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並宜服之。妊身莫服。 漏蘆白蘞黃芩(去黑心)麻黃(去節)枳實(麩炒去穣)升麻芍藥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一兩)大黃(二兩) 上除硝外,余咀,與硝同和勻。每服三錢,氣實人五錢,水一盞半,文武火煎七沸, 去渣,空心熱服。 \x化毒丹\x 治百種惡瘡毒腫,初覺一二日,咳逆煩悶,或咽喉閉塞,發熱惡寒。 沒藥乳香(以上各五錢,另研)草烏頭(醋浸泡製)浮石(以上各一兩,燒赤,醋淬 七次,研,余醋另放)巴豆(四十九個,去皮,生用,另研) 上五味為細末,用浮石、烏頭、余醋打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冷酒 送下,忌熱飲。取快利三、二行,或吐出惡為效。 \x內消丸\x 治瘡腫初生,及瘰結核,熱毒郁滯,服之內消矣。大效。 青皮陳皮(以上各二兩)牽牛(八兩,取頭末二兩)薄荷葉皂角(以上各八兩。不 利者,去粗皮錘碎。二味水一斗,煮令極軟,揉汁去渣用,熬成膏。) 上將青皮、陳皮末並牽牛末和勻,用前膏子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 茶清、溫水皆可下之。 \x五利大黃湯\x 治人年四十以前,氣血盛多,若患瘡疽,大小便秘。 大黃(根)黃芩(去腐)升麻(以上各二兩)芒硝梔子(以上各一兩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五七沸,去渣,空心稍熱服。 \x內消升麻湯\x 治證同前。 大黃升麻當歸黃芩(去腐)枳實(炒去穣)芍藥(以上各二兩五錢)甘草(炙, 一兩五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稍熱服。 \x五香連翹湯\x (如不用五香,曰七味連翹湯) 治證同前。 沉香藿香葉木香丁香(以上各一兩) 麝香(一字。五味為粗末,另研)連翹射干獨活升麻甘草(炙)寄生草(以上 各一兩)大黃(一兩五錢) 上七味,咀,與前五味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取利為 效;未利,則再服。食前。 \x牡蠣大黃湯\x 治證同前。 牡蠣木香大黃(煨。以上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春夏露一宿,於雞鳴時空心服之。冬月於 暖處放一宿。婦人重身者勿服此藥。快利三兩行,便勿服。以上五方,對證選用。 \x和血通氣丸\x 治證同前。 人參(一兩)麥門冬(去心,二兩)大黃黃芩(去核)黃柏(以上各四兩)牽牛(一 斤,炒香,取頭末,四兩) 上六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溫水送下。尋常積熱之 人,隔三、二日服此藥微利潤動,永不生瘡腫。如已早覺者,服之亦得內消矣。 \x地黃煎丸\x 治臟腑有熱,胸膈痰實,血氣不和,經絡秘澀,多生瘡腫,已患惡瘡毒腫,大小便結 生地黃(新者十兩,洗,水浸研如泥)黃連(五兩)黃芩(去腐三兩)枳殼(炒,去穣) 大黃(以上各二兩五錢)人參(二兩) 上除地黃煎外,並為細末,再和地黃煎和搗入,煉蜜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 溫水下。素有熱之人,日服百餘丸,不發瘡瘍。年高氣弱之人,亦宜常服,清利胸膈明目。 \x槐角煎丸\x 治瘡瘍瘰,疥癬赤腫等瘡。 天麻川芎甘草(炙)黃藥子甘菊花人參(以上各一兩)何首烏苦參(以上各 五錢)荊芥穗防風(以上各二兩)槐角(並仁,另放)皂角(不蛀者,以上各四兩,水一 斗煮軟,揉汁去渣,取仁熬成膏子,其皂角取肉研成膏子為用者) 上除皂角膏外,槐仁與諸藥為細末,入膏內溲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 食後竹葉湯下。 \x皂角煎丸\x 治風毒瘰。 皂角(不蛀者三十錠,內十錠炮黑,十錠酥炙,十錠用水一斗煮軟,揉汁用度)何首烏 玄參薄荷葉(以上各四兩) 上為細末,與前膏子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溫水送下。 \x苦參散\x (出野夫多效方) 治遍身瘡疥,經年不效。 苦參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威靈仙(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酒調下,日進二服,忌發風物。 \x苦參丸\x 治證同前。 山梔子仁苦參防風玄參獨活枳實甘菊花黃連(去須)黃芩(去心)大黃 (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茶酒任下,食後服。 \x肺風丸\x (全體治世方) 治面鼻風及。 細辛旋復花羌活(以上各一兩)晚蠶蛾(去翅足)苦參(以上各二兩) 上為細末,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酒任下,不拘時。 \x連翹散\x 治瘡瘍癤腫,一切惡瘡,疼痛煩渴,大便溏泄,虛熱不寧。 連翹山梔子甘草防風(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x竹葉黃湯\x (出《總錄》一百二十一) 治諸癰疽、發背煩渴,及一切惡瘡發大渴者。 淡竹葉(二兩)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去心)芍藥人參麥門冬(去心) 半夏(湯洗)石膏(以上各三兩)生地黃(八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片,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粗,溫服。 \x枳殼丸\x (出《總錄》) 治瘡疽熱癰腫瘰。 枳殼(麩炒去穣)牽牛(炒,取頭末)木香青皮(以上各一兩)甘草大黃 上為細末,用皂角長一尺許者,三錠,約三兩,炮焦捶碎,以好酒煮軟,挪取汁熬膏稠 粘,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蔥茶下,日進二服。 \x五香湯\x (出《總錄》) 治諸瘡毒氣入腹,托里。 丁香木香沉香乳香(以上各一兩)麝香(三錢。嘔者去麝香,加)藿香(渴加) 人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空心稍熱服。《總錄》、《聖惠》、 金》、《外台》治諸瘡腫方中,皆載此方,大同小異。大抵專治毒氣入腹,煩悶氣不通者; 其餘熱渴,昏昧,口燥咽干,大便硬,小便澀者,未可與服。 \x托里黃湯\x (出《總錄》) 治諸瘡潰後,膿多內虛。 茯苓(去皮)人參官桂(去肉)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五味子(炮)黃當 歸(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x托里茯苓湯\x 防風桔梗芍藥五味子川芎甘草麥門冬(去心)桂(去皮)熟地黃(以上各 一兩)當歸黃茯苓(以上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x托里當歸湯\x (太醫瘡科何君五方) 當歸黃耆人參熟地川芎芍藥甘草(炙)柴胡(己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食前溫服。 \x托里散\x (出太醫瘡科成子玉方) 川烏頭(炮)茯苓(以上各三兩)乾薑(炮)麻黃(去節)甘草(炙,以上各一兩五錢) 杏仁(炒去皮尖)五味子桂心(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x托里玄參散\x (出《總錄》) 主托里止渴,解熱煩渴。 玄參人參甘草(炙)甘菊花(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綠豆湯調下,亦名內托散。 \x內托散\x (洪氏有芍藥,總錄無芍藥。亦名生肉芎散) 治癰疽潰後內虛者,或氣弱人,初覺生瘡瘍。亦可服內消,宜詳細用之。 當歸芎黃厚朴(去皮)桔梗防風甘草(炒)官桂人參白芷芍藥( 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或木香湯亦可。 \x內補散\x (《聖惠》六十一,《總錄》一百二十八無川芎) 黃麥門冬(去心)川芎當歸茯苓(去皮)人參五味子(以上各一兩)遠志( 去心)甘草(炙)桂心(以上各五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煎八分,溫服無時。 \x內塞散\x (總惠,二百二十三,《萬全方》中去附子,用天雄) 治疳不瘥諸瘡。 附子(二個,炮)官桂(去皮)赤小豆甘草(炙)黃當歸茯苓防風白芷 桔梗川芎人參遠志(去心)厚朴(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日進一服。 \x香粉散\x 主托里止痛,解煩渴,退虛熱。 真綠豆粉(三兩)南乳香(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新水調下。 \x止痛當歸湯\x (出《總錄》一百三十) 治腦疽發背,穿潰疼痛。 當歸黃人參官桂芍藥甘草(炙)生地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日進三服。 \x黃茯苓湯\x (出《總錄》一百二十) 治諸瘡潰後,托里除虛熱。 黃白茯苓官桂(去皮)麥門冬五味子川芎(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日進三服。 \x內補防風散\x 附子(二個,炮裂,去皮臍)防風茯苓白芷桔梗川芎當歸人參甘草(炙) 志官桂(去皮)黃(以上各一兩)厚朴(二兩,生薑汁制)赤小豆(半斤,酒浸一宿)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x伏梁丸\x (出《養生必用方》) 治環臍腫痛,腸胃瘡疽。 厚朴(生薑汁制)茯苓枳殼(麩炒去穣)白朮荊三棱(炮)半夏(湯洗七次)人參 (以上各一兩) \x溫經丸\x (出前方) 治陷脈。 厚朴官桂(去皮)白朮甘草乾薑(炮)木香(以上各一兩)附子(二兩,醋浸炮 淬七次,去皮臍)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飲湯下。 \x木香腫湯\x 治諸瘡疽始發,腫增長熱痛。 木香犀角大黃梔子仁升麻黃芩黃連射干黃柏白蘞甘草(炙)朴硝 紫檀羚羊角(以上各一兩) 上咀,入生地黃汁五合,如無,只用生干地黃五兩,銼碎和勻,每用藥五兩,水一斗 ,煎至七升,入麝香五錢,淨帛蘸藥,熱拓腫上。日兩三度,冷即再換。 \x升麻腫湯\x 升麻黃防風川芎生地黃細辛(以上各等分) 上咀,用藥二兩,水二升,煎十沸,稍熱淋,內消如神。 \x腫升麻湯\x (出《總錄》淋條下) 升麻芒硝黃芩漏蘆梔子仁蒴 上咀,每用藥二兩,水三升,煎十沸,帛蘸藥漬腫處。 \x豬蹄湯\x (出《聖惠方》) 升麻甘草芍藥蒴(以上各等分) 上咀,每用藥四兩,水一斗,豬蹄一對,煮蹄軟取出,次下藥,再煎十沸,帛蘸淋 \x甘草大豆湯\x (出《聖惠方》) 治外陰蝕下疳,湮瘡腫痛。 甘草(三兩)赤皮蔥(三莖)大豆(一合) 上用水三升,煮豆熟為度,用槐條一握同煮,取清汁熱淋浴,冷即再溫。浸三、二時為 度,大效。 \x腫湯\x 芍藥丹參黃芩(去黑心)白蘞(以上各等分) 上咀,用藥五錢,水一升,煎十沸,帛蘸頻之。 \x洗毒湯\x 苦參防風甘草(炙)露蜂房(以上各等分)白芷 上咀,水煎濃汁,洗瘡腫。 \x浴毒湯\x (出《拾遺》衛生方) 治小腸風,陰瘡癢痛。 木通本枳殼貫眾白芷荊芥甘松薄荷(以上各等分) 上咀,用藥二兩,水五升,入芒硝半兩,煎至三升,熱洗浴瘡。 \x何首烏散\x (出秘寶生方) 治遍身瘡腫癢痛。 防風苦參何首烏薄荷(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酒各一半,共享一斗六升,煎十沸,熱洗,便於避風處睡一 覺。其痛甚者,三日痊癒。 \x八仙散\x (出衛生方) 治游風腫癢疥癬瘡,或因洗頭游風,瘙癢生瘡。 細辛荊芥白芷川芎黃芩防風甘草地骨皮(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用藥二兩,水二碗,煎十沸,去渣,熱淋患處。 \x消毒湯\x 治百雜瘡腫,悉能內消。 獨活防風細辛本川芎枸杞子荊芥漏蘆大黃黃芩(去腐)官桂苦 威靈仙丹參黃當歸芍藥茯苓黃連無心草黃柏麻黃葛根蒴菊花 杜仲地骨皮秦皮草甘草甘松藿香白芷露蜂房升麻零陵香(以上各 一兩)蒼朮(三兩)朴硝(五兩)菖蒲(八兩) 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二升,蔥三莖,槐柳枝各一握,同煎十餘沸,去渣,熱淋洗 浴。此藥用之如神。 \x熨風散\x (出玉於子中箱集) 羌活防風白芷當歸芍藥細辛芫花吳茱萸官桂(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作二劑,赤皮蔥連須切半斤,同釅醋拌勻,炒令極熱,帛裹於瘡上熨之,稍 冷即換藥熨之上下,痛止而已。 \x應痛丸\x 治走注疼痛,疑是附骨疽者。 蒼朮(去皮)當歸草烏頭(炮)黑牽牛(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醋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送下。 \x黃丸\x 治腎臟風虛,攻注手足,頭面麻痹痛癢,或生疥癬腫。 黃烏藥茴香(炒)地龍(去土)川椒(去目)防風川楝子(炒)赤小豆白蒺 藜(去刺)海桐皮威靈仙陳皮(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x梔子仁湯\x (出《普濟生靈方》) 治時氣頭面赤腫。 鬱金枳殼(去穣)升麻梔子仁牛蒡子大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 \x葛根牛蒡子湯\x 治時毒,大頭病是也。 葛根貫眾甘草鹽豉牛蒡子(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調下。此疾近代患者,傳染多致夭。枉治之者,少得方法, 太熱必然。殊不知亦有虛實表里,治之者,詳其汗、下、吐不同。大抵與傷寒頗類。其中亦 有可針鐮砭射出血者,亦有久而敗爛出膿者,其間變異百端,不可不慎所宜時疾也。 \x通氣散\x 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瘥。若看病之人 ,用此藥必不傳染。 玄胡(一兩五錢)豬牙皂角川芎(以上各一兩)藜蘆(五錢)躑躅花(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用紙捻子蘸一米許,於鼻中,取嚏為效。 \x白丁香散\x 治婦人吹奶,初覺身熱頭痛寒熱及胸乳腫硬,是其候也。服之能令下其乳汁,通其血脈 ,立能自消矣。 白丁香(直者)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服,腫硬立消,甚者不過三服。 \x金銀花散\x 治發背惡瘡,托里止痛排膿。 金銀花(四兩,無花用苗葉嫩莖代之)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分為三服,酒、水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x皂蛤散\x 治婦人因露風,邪氣外客於乳內,始為吹奶,積久不消,以為奶癰。此藥導其汁,散其 風邪,汗出,其病自然痊癒矣。 皂角(不蛀者,燒存性)真蛤粉(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x十香膏\x 治五發、惡瘡、結核、瘰、疳、疽、痔。 沉香麝香(以上各一錢)木香丁香乳香甘松白芷安息藿香零陵香(各 五錢 菖蒲厚朴木鱉子官桂商陸根(各二兩,銼碎)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各五 錢)槐枝桑枝柳枝松枝(各二兩,銼)沒藥輕粉雄黃硃砂雲母石生犀角 亂發灰白礬灰(各二兩,另研如粉)真酥豬脂羊腎脂(各二兩)黃丹(一斤)清芝 麻油(三斤) 上先於木炭火,煉油香熟,下一十六味銼碎藥,並四枝、四仁,熬至紫黑色,出火,濾 ,入脂酥,煎十餘沸,再以新綿濾過,油澄清拭鐺令淨,再入火上煎油沸,下丹,用濕柳枝 作簞子,不住攪,熬一日,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則成也。離火,入十味藥末,攪勻,再上火 ,入雲母等粉八味,輕煎令沸,出火,不住攪一食時,於瓷盒內密封收。每用量瘡口大小, 緋帛上攤貼之。腸胃癰疽可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溫酒送下。 \x犀角膏\x 當歸川芎黃白芷白蘞杏仁木鱉子官桂乳香沒藥(以上各一兩)亂 發灰(五錢)黃丹清油(五斤) 上前八味細銼,於油內先浸一宿,於木炭火上熬至白芷、杏仁焦,濾去渣,澄清再煎,油沸 下丹,以濕柳木簞子不住攪旋,滴藥在水中,如珠不散,出火,候一時辰,下乳香、沒藥, 並發灰攪勻,於瓷盒內收,根據常法攤用之。 \x乳香膏\x 治一切惡瘡打撲,走注疼痛。 乳香(研)珠子瀝青白蠟(以上各五錢)白膠香(二兩)杏仁油(一斤) 上將瀝青,於木炭火上先溶開,下白膠香、黃蠟化開,入油攪勻,以綿濾去渣,於井花 水中持拔白色如銀,再溶,入乳香在內拔白色,收瓷盒內,根據常法攤用之。 \x白龍膏\x 治頭面五發惡瘡及燒湯凍破潰爛,止痛生肌,清血脈,消毒敗腫,通氣脈如神,至可無 輕粉(五錢,另研)白薇白芷白蘞黃商陸根柳白皮桑白皮(以上各一兩) 乳香(二兩,另研)定粉(另研)黃蠟(以上各八兩)杏子油(一斤,如無,用芝麻油) 上七味銼,油內揉浸三日,於木炭火上煎,令白芷黃色,濾去渣,於油中下黃蠟、乳香 溶開出火,再濾,候微冷,下輕粉、定粉急攪,至冷,瓷盒內收貯。每用緋絹上攤用之。 \x消毒膏\x 當歸黃川芎杏仁白芷白蘞零陵香槐白皮柳枝(嫩者)木鱉子(用仁) 松(以上各五錢,銼)乳香沒藥(以上各三錢)輕粉(一錢)硃砂朱紅(以上各五分) 麝香(一分)黃丹(炒紫色)黃蠟(以上各八兩)芝麻油(一斤) 上將銼藥油浸七日,木炭火上煎杏仁焦色,濾去渣,下黃蠟,候溶開出火,下丹,急攪 轉,下乳香、麝香、硃砂等六味,不住手攪至凝,瓷盒內收貯,白光絹上攤之。治證如白龍 膏之類,貼面目毛髮,最宜用之。 \x磨風膏\x 治頭面五發、瘡腫、疥癬等疾及湯火破傷,磨風止痛,滅瘢痕。 白附子白芍藥白茯苓零陵香白芨白蘞白芷白檀藿香升麻細辛黃 甘草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五錢)腦子(一分)栝蔞根(一兩)大栝蔞(二兩,去皮)黃 蠟(六兩)芝麻油(一斤) 上先藥十四味銼,油內浸百日。於臘月慢木炭火上銀石器內,煎至白芷微黃色離火,入 二味着內,煮百沸,重綿濾去渣;再慢火上煉油香,下削淨黃蠟,溶開為度,傾在瓷器內收 貯,上糝腦子密封,旋用磨風塗之。 \x天麻膏\x 治疥癬、赤禿、手足癬皮剝起,疼、疳瘡侵蝕痛,膿汁浸淫滋蔓,經久不瘥者。 草烏頭釣苓根木鱉子天麻藜蘆川芎野狼毒(以上各五錢)輕粉粉霜(以上 各二分,另研)臘豬脂(二兩)黃蠟(六兩)油(一斤) 上前七味細銼如麻豆大,於油內煎至焦紫色,令冷,濾去渣,上火入黃蠟、豬脂溶開, 再用重綿濾過,入輕粉、粉霜攪凝,瓷盒內收貯。用以塗摩之,大效。 \x善應膏\x (出南京寶梵院明昌六年聞進方) 當歸白芨官桂白蘞白芷杏仁(去皮尖)木鱉子仁(以上各一兩,銼碎)乳香 沒藥(以上各五錢,研)黃丹(二斤)芝麻油(五斤) 上先將油煎銼藥,令白芷焦黃,濾去渣,再煎油沸,下丹,用濕柳簞子不住手攪,滴在 水中成珠子,住火,入乳香、沒藥攪勻,以瓷盒內收貯。根據常法用之。 \x靈應膏\x (出《總錄》) 治五發、惡瘡、瘰、結核、乳癰。 白麥飯石(燒醋淬七次)白蘞(以上各五兩)鹿角(十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每用釅醋中熬如膏,濃塗於上,中心留一竅,以出其毒。以故舊軟布攤之貼 。未成膿者,貼即自消,已成膿者便潰,惡肉疾出,新肉早生。效不必具陳,用之如神。 \x翠玉膏\x 治軟癤膿水逗留,愈後復發。 明瀝青(四兩)銅碌(二兩)芝麻油(三錢)豬膽(三個) 上先於炭火上溶開瀝青,入油令沸,下膽汁攪勻,入水中用手搏搦,瓷盒內收貯。 用於緋光絹上,量瘡大小攤貼之,不須再換,一上便痊,可自落為度。 \x追毒散\x (太醫成子玉方) 治一切惡瘡,膿水不快者。 五靈脂川烏頭(炮)白乾薑(炮,以上各一兩)全蠍(五錢) 上為細末,用少許糝瘡口中,深者紙捻蘸藥於瘡口內,以膏貼之,或浸蒸餅,令浸透 ,搦去水,和藥合勻,捻作錠子,每用入瘡口中,亦名追毒錠子。 \x回瘡錠子\x 治疔瘡大效。 草烏頭(一兩)蟾酥(七錢)巴豆(七分,去皮)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麵糊和捻作錠子,如有惡瘡透疔,不痛無血者,用針深刺到痛處有血,用此 錠子之,上用膏貼之。疔瘡四畔之,其疔三、二日自然拔出。此藥最當緊用。 \x射膿丸\x 治諸瘡癤,膿水已成,即當針開決出陳臭惡瘀,則其活也。若其惡瘀不出,欲針口須當 開發,用此藥以射出其膿也。 白礬灰(一錢)砒霜(五分)黃丹(一字) 上為末,麵糊為丸,捻作錠子。每用粘瘡頭欲出處,以膏貼之自潰。 \x替針丸\x (出保生信妨方) 治證同前。 陳壞米末(一錢)砂(五分)雄雀糞(直者二千一粒) 上為細末,粳米粥丸,如粳米樣。每用一丸,粘在瘡頭上,以膏貼之。 治瘰,並馬老鼠瘡。 銅碌斑蝥砒霜(以上各五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鼠糞大。每用時,一錠子作三丸,納於瘡口上,以膏貼之,如 無瘡口,干糝之妙。 \x翠霞散\x 治百雜惡瘡,去毒生肌。 滑石銅碌(五錢)輕粉(二錢)片腦麝香(以上各三分)粉霜(一字) 上為細末。每蘸藥於瘡口上,以膏貼之。或滑石二兩名二聖散,量其淺深輕重用之。 \x搜膿散\x 治年深不效惡瘡。 白芷(一兩)芎(二兩)白芍藥(三兩)輕粉(三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瘡口上。瘡口深者之。 \x引膿散\x 治證同前。 野狼毒釣苓根無心草根白丁香(以上各五錢)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如前法用治之。 \x乳香散\x 治證同前。 白乾薑苦丁香草烏頭(以上各五錢)釣苓根野狼毒乳香(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或唾調作錠子,入瘡內。 \x釣苓散\x (陳宮寶方) 治證同前。 井鹽(一兩)無心草乾薑(以上各二兩)釣苓根(三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或唾調少許,塗在膏上就貼之。 \x截疳散\x 治年深疳瘡大效。 密陀僧白蘞白芨黃丹(以上各一兩)黃連(五錢)輕粉(一錢)腦子麝香(以 上各五分) 上前四味為細末,後四味另研極細,和勻為散。每用或糝或瘡口中,以膏貼之。 \x抵聖散\x 治耳中膿經年不愈,及驢涎、馬汗攻,瘡瘍、骨疽、疳等瘡。 白礬灰(一兩)烏魚骨(三錢)乳香(二錢)干胭脂輕粉(以上各一錢)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或糝或,以膏貼之。如有耳膿者,用一字耳中。 \x青金錠子\x 治諸惡瘡,膿出不快者,及多年疳瘡,愈而復發。 白丁香銅青砂粉霜輕粉(以上各五分)麝香龍腦(以上各一字)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捻作錠子,每用入瘡口中,膿水出快。 \x白龍散\x 主生肌止痛及耳中卒然大痛。 寒水石(四兩,燒半白研)烏賊魚骨(研)滑石(以上各一兩,研)硼砂(三錢)輕粉 (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耳中痛者,油調如糊,滴於耳中,痛立止。 \x桃紅散\x 主斂瘡生肌,定血僻風邪。 滑石(四兩)寒水石(燒,二兩)小豆粉(一兩)乳香輕粉(以上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血不止者,和燈草貼瘡口上,以帛封之。 \x檳榔散\x 治久患惡瘡,肌肉遲生。 木香黃連檳榔(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 \x金黃散\x (出管龠生方) 主消腫散毒、生肌止痛。 黃連大黃黃黃芩黃柏鬱金(以上各一兩)甘草(五錢)龍腦(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入龍腦研勻。若治濕毒丹腫,新水調掃赤上,或蜜水調如稀糊,用小紙花子 貼之。或小油調掃,如久不瘥,熱瘡毒赤,干糝或水調塗亦佳。 \x生肌散\x 主斂瘡,大效。 寒水石(燒)滑石(以上各二兩)龍骨烏魚骨(以上各一兩)密陀僧枯白礬干胭 脂定粉(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藥干糝瘡口上。 \x水澄膏\x 治熱毒腫痛,大效。 大黃黃柏鬱金天南星白芨朴硝黃蜀葵花(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新水一盞半,藥末二錢,攪調勻,候澄底者,去浮水,以紙花子攤於腫 處貼之。如急燥,津唾潤之。此藥治熱毒赤腫神效。如皮膚白色者,勿用之。 \x拔毒散\x 治熱毒丹腫,遊走不定。 寒水石(生用)石膏(生用,以上各四兩)黃柏甘草(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新水調掃之,或油調塗之,或紙花子小貼亦妙,涼水潤之。 \x金露散\x (出《普降生靈方》) 治時氣熱毒。 寒水石(生用一兩五錢)黃柏(一兩)白芨白蘞雄黃(以上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無根水調,以紙花子貼,或掃亦妙。 \x消毒散\x 治諸惡瘡,生肌止痛,消毒散腫。 滑石(一斤)黃柏(二兩)黃丹(一兩)乳香(五錢)輕粉(三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或燒湯,及下注、瘡、風濕、疥癬等瘡,油調塗之。 \x大檳榔散\x (成子玉方) 治乾濕疥癬。 硫黃黑狗脊(以上各五錢)輕粉(一錢)紅娘子大檳榔(以上各一個) 上為細末,每用藥末半錢,於手掌中,臨臥時,油調如糊,兩手搓摩極熱,鼻內聞之, 及摩擦疥上。隔日再用,甚者不過三上,必驗。 \x天麻散\x 治白禿疳瘡及風毒疥癬。 藜蘆天麻野狼毒白芷草釣苓根草烏頭管仲細辛(以上各五錢)雄黃( 二錢)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兩,紙一重綿裹,油三兩,浸三日外,蘸指擦患處。如稍干,添油 一兩;添至三兩,換藥。其效如神。 \x決效散\x 治風癢頭瘡。 管仲(三兩)白芷(一兩) 上為細末,油調塗之。 \x水銀膏\x 治瘡疥癬,無名惡瘡,但是手足瘡疥,浸淫多汁,久而蟲生,塗之神效。 茹(銼)黃蠟(以上各一兩)黃連(銼)蛇床(微炒)白礬枯水銀(以上各二兩) 上用臘豬脂七兩熬開,下三件銼藥,煮至焦紫色,去渣,再入黃蠟溶開出火,稍凝,下 水銀、礬石攪至勻。每用塗摩。 \x平肌散\x 治諸瘡久不斂者。 密陀僧花蕊石(二味同赤色)白龍骨(以上各一兩)黃丹乳香黃連(以上各二 錢五分)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入乳香、輕粉、黃丹同研令勻。每用干糝。 \x神黃散\x 治一切熱腫,攻疼痛。 黃柏末(一斤)黃丹(二兩,炒紫色)雄黃(一兩,另研) 上同研勻,每用新水調如糊,敷掃,以小紙花貼,稍干,以蜜水潤之。 \x博金散\x 治下疳蝕臭爛腫痛。 白礬(與密陀僧同為末,相和,於沙鍋內火上炮汁盡)密陀僧(以上各五錢)白堊(二 錢)黃丹輕粉(以上各一錢)乳香(五分)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先須另用槐枝、蔥白、鹽、甘草熬湯,淋洗一二時,淹干糝上項藥。每用 藥先須洗浴,然後糝藥,甚者三五次瘥。 \x金傷散\x 治刀鐮斧傷,僻風止痛生肌。 白芨(三兩)陳鍛石(風化)桑白皮黃丹(以上各二兩)白附子天南星龍骨(以 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貼之。 \x完肌散\x 治證同前。 密陀僧桑白皮(新者)龍骨(以上各四兩)陳鍛石(二兩)黃丹(五錢)麝香(一錢 ,另研) 上為細末,干糝之。 \x定血散\x 治證同前。 黃丹(一兩)烏魚骨白礬灰龍骨(以上各二兩)密陀僧(半斤)桑白皮(一斤)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定血如神。 \x碧霞錠子\x (太醫陳官寶方) 治惡瘡透不覺疼痛。 銅碌(一兩)砂(二錢)蟾酥(一錢) 上為細末,軟米飯一處擦勻,捻作錠子粳米樣,每用針刺之,不覺痛者,但有血出, 一錠子在內,以膏貼之;或作散,以紙捻蘸之;亦可臨證看如何宜合用度。 \x漏蘆湯\x 治婦人吹奶初覺。 漏蘆練實大黃黃芩芍藥甘草(以上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用三錢,水一盞半,燈草三十莖,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x王粉散\x (出蘇注螵方) 白礬灰定粉(以上各等分) 上研細末,先洗浴淨,淹干,敷糝之。 \x香礬散\x 治小兒斷臍之後不干及膿出耳中。 枯礬(五錢)龍骨黃丹(以上各一錢)麝香(少許研)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 \x紫金散\x 治瘰久不瘥者。 枯礬(五錢)砒霜(一錢)石膽(五分) 上為細末,入黃丹二錢,每用維人瘡口內,以膏貼之。如未破者,灸一兩炷,用聿尾旋 調一豆許,安瘡上,以膏貼之,去根自平復。 \x通耳丹\x (盧全寶傳) 治耳聾。 桑螵蛸安息香阿魏(以上各一錢五分)硃砂(五分)蓖麻子仁大蒜巴豆仁(以 上各七個) 上為細末,入二仁與蒜同研爛,為丸,如棗核樣。每用一丸,綿裹內耳中,如覺微痛, 即取出。親驗方。 \x菖蒲錠子\x (一名菖蒲散) 治耳中卒痛。 菖蒲附子(炮去皮臍,以上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用油調,滴耳內,立效。 \x寸金錠子\x (太醫陳子寶方) 治療痔疾。 藤黃雄黃雌黃硫黃輕粉粉霜麝香砒霜黃丹(以上各一錢)牡蠣粉紅 藤根乾漆(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研勻,燒陳米飯和搗為丸,如棗核大。每用一丸,內肛門中,深二寸許,放 ,用新磚球子二個,炭火燒赤釅醋中蘸過,綿裹一個於肛門上熨之,冷即換,上下次之。來 日大便下臭敗惡物,除根也。 \x熏痔散\x 威靈仙(三兩) 上用水一斗半,煎至七八沸,去火,就盆上坐,令氣熏之,候通,手淋。冷即再暖。 \x通靈丸\x 治耳聾。 松脂(五錢)巴豆(二十四個,去皮研) 上先將松脂溶開,入巴豆末熬成膏,丸如白頭大,綿裹一丸,塞耳中,覺痛取出毒水為 \x三神丸\x 治僧道痔疾,因讀養生必效方,見干義傳僧覺海少年患痔疾,其行業比米霜,緣此飽食 ,知痔疾者,不必酒色過度矣。故《素問》雲∶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治之故不 枳殼(炒去穣)皂角(燒存性)五倍子(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溫水食前服。養生必效方中三味 皆單方一味為方,今增為一方,其效如神。 \x玉芝飲子\x 治膈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甘草(炙,二兩)藿香葉石膏(水飛)山梔子仁(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新水調下。 \x平和飲子\x (出《顱囪經》中) 治小兒瘡疹。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升麻(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煎去滓,溫,細細飲之。量歲大小虛實,以意詳之。此藥治 諸瘡疼,煩渴不寧者,皆可服之,惟小兒瘡疹尤佳。 \x玄參丸\x (出僧居泰傳) 治口瘡連年不愈者。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玄參(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 \x犀角散\x 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熱毒時氣。 升麻桔梗甘草(炙,以上各一兩)牛蒡子(炒,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五七片,煎至七分,去渣,細細熱漱,溫即咽之 ,去渣,熱掃項腫上。 \x防風散\x 治破傷瘡瘍風邪,或身體疼痛、風邪攻注攣急及皮膚搔癢,麻木不仁,頭昏悶,牙關緊 ,欲成破傷風。 防風(一兩)本羌活地骨皮荊芥穗(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x烏金散\x 治疳惡瘡。 麝香蟾酥(以上各一字)粉霜砂輕粉(以上各一錢)銅碌砒霜白乾薑草 烏頭天南星舶上硫黃(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紙捻之,或湯浸蒸餅和為錠子,瘡口內,以上膏貼之。

劉守真瘡論

[編輯]

《素問》雲∶痛癢瘡瘍,癰腫疽疹,瘤氣結核,拂郁甚者,皆熱;五臟不和,九竅不通 腑不和,留結為癰。近於火氣,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人之 瘡腫,因內熱外虛所生也。為風濕之所乘,則生瘡腫。然肺主氣,候於皮毛,脾主肌肉,氣 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脾氣濕而內熱即生瘡也。腫者,由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而 不通,壅結成腫,風邪不作,即無頭無根,寒血相搏作者,即有頭有根,壅盛則為膿,赤根 腫則風氣流潰也。瘡以痛癢,痛則為實,癢則為虛,非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癢則美 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灸之以火,實之以湯,而其癢轉甚者,微熱之所使 也。癢去者謂熱,令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或夏熱皮膚癢,而以冷水 沃之,其癢不去,謂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能散越,怫熱內作故也。瘡瘍皆為火 熱,而反腐出膿水者,猶谷肉果菜,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污水也。潰而腐爛者,水之化也。 癰淺而大,疽深而惡,熱勝血則為癰膿也。瘍有頭,小瘡也;疹浮而小,癮疹也;瘤氣赤瘤 丹,熱勝氣火之色也。 \x沒藥膏\x 治一切癰疽發背,瘡癤,傷折蹊跌壞膿,生肌止痛。又貼灸瘡,極妙。 麒麟竭明乳香沒藥(以上各一兩,研)當歸(去蘆)木鱉子仁(研)杏仁(以上各 五錢)油頭髮(二兩)黃丹(六兩) 上先用油一斤,石器內或沙鍋內露天底煉油令熟,先下木鱉子、當歸、杏仁、頭髮,慢 黃焦。油耗五分,離火,用綿離渣不用,再入鍋下黃丹,以新柳篦子十條,旋換攪不住手, 候黑色,滴在水中成珠子,硬軟得所,取下火,入三味研藥,再攪勻,瓷盒內盛,放地上, 以盆合一宿,出火毒。用時或帛上或紙上攤,一日一換。 \x必效散\x 治久患瘰不效,服此藥取效如神。 南硼砂(二錢五分)輕粉(一錢)麝香(五分)斑蝥(四十個,去頭翅)巴豆(五個, 去皮心膜)白檳榔(一個) 上同研極細,取雞子清二個去黃,調藥勻卻,傾在雞子殼內,濕紙數重糊定,無令透氣 飯甑內與飯一處蒸,飯熟取藥,曝干,研極細末。用時相度虛實,虛人每服半錢,實人每服 一錢,並用炒生薑酒下。五更初服藥,至平明取下惡物。如覺小腹內疼痛,便用麻子燒灰 入沒藥等分,同研細,用茶調下一錢,便入大腸。其取下惡物,如爛肉老鼠兒及新成卵內雀 兒,是藥之效。婦人有胎,不可服。 \x烏金散\x 治癰癤腫硬,無頭不變色者。 米粉(四兩)蔥白(一兩,細切) 上同炒黑色,杵為細末,每用看多少,醋調攤紙上,貼病處,一伏時換一次,以消為度 \x抵聖丸\x 治男子、婦人頭面手足虛腫。 苦葶藶(不以多少,於火上隔紙炒過) 上杵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食前,日進三服。五、七 小便多,腫消為效。如喘嗽,煎桑白皮湯下,忌生冷醋滑物及鹽。須另丸一等,小丸兒與小 兒服,看大小加減與服,煎棗肉湯下。 \x應效散\x 治氣疳瘡多年不效者。 地骨皮(不以多少,冬月自取,只要皮,陰干) 上杵為細末,每用紙捻蘸瘡口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二錢,無時,日進三 服。又名托里散。 \x白金散\x 治風攻注毒遍身,及手足生熱瘡疼痛,有黃水出。 桂府滑石 上為細末,先用虎杖、甘草、豌豆各等分,約半兩許,二碗水煎上項三味至一碗,去渣 ,微熱淋洗瘡,水冷拭乾,上糝滑石末,令通,便睡至明,決愈。 \x如聖散\x 治渾身搔癢,抓之成瘡及癮疹之類。 蠶砂(一升) 上用水二斗,煎至一斗,濾去渣,夜臥避風處淋洗,水冷即拭乾,便睡。 \x大蛾散\x 治刀斧傷。止血定痛生肌。 晚蠶蛾(不以多少) 上為細末,每用藥貼於瘡口上,用綿裹,不須再動,一上便可。 \x必效散\x 治蜘蛛咬着疼痛。 鹽豉(炒干) 上為細末,每用油調塗之,必效。 \x蛤粉散\x 治湯火燒燙瘡。 蛤礪(燒赤放冷) 上研如粉,每用油調塗之,日三次。 \x治小兒丹瘤\x 木鱉子(新者去殼) 上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便效。 \x治小兒疳口瘡\x 天南星(一個,去皮) 上為末,好醋調攤在紙上,男左女右,貼在腳心底,以帛系定,三日外取了,以溫水洗 盡腳下藥。 \x治破傷風\x (並洗頭風藥) 麻黃(一錢,去節)蠍稍(二錢五分)蠻姜草烏頭黑附子(炮去皮)白附子天麻 烏梢蛇(好酒浸二夜,去骨,火上炙黃色)川芎(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日進三五服,重者三五日必效。此證只宜早治,但邪 髒則難治。有四死證不可治∶一頭面青黑色,二額上有汗珠不流,三眼小目瞪,四身上有汗 \x烏龍丸\x 治遍身風瘡,搔癢疥癬等疾,服之消風散熱,利膈化痰唾,治肺氣不和。此藥推陳致新 ,去腸垢,治證甚多,要能用度。 皂角(肥者不以多少,炙,刮去皮弦,捶碎,甜水揉取濃汁,去渣,銀石器內熬成膏另 放之)黑牽牛(不以多少,微炒令香熟,碾取頭末) 上將藥末與皂角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氣虛者一、二十丸,食後溫水 。無病氣實人,一、二個月頓一服,取利三、五行,不傷正氣,身體輕健,肌膚光澤,永無 風痰疥癬之疾。 \x紫參丸\x 治熱毒瘰,腫毒未成者內消,已潰者行膿止痛散腫毒。 麝香(另研)膩粉(以上各三錢)紫參苦參(炒,以上各一兩)丹參(一兩五錢)連 翹(二兩)滑石(二兩五錢) 上為末,別用玄參一斤,搗碎,以酒三碗,浸三日,揉取汁,去渣,用皂角子三百個, ,為末,用玄參酒熬皂角子末成膏,和前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以黃湯下,一日加 一丸,至患人歲數即住;如四十則二十,每日減一丸。其瘡自干,已結者,內消也。服此藥 大有神效。 \x萬靈丸\x 治腦背疽,並一切惡瘡,初覺一二日。 硃砂血竭蓮蕊(以上各等分)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不過 二服即效。 \x治眼\x 治昏澀,退翳膜。 椒(四兩,去子,合者不用)甘菊花(二兩五錢)干熟地黃(二兩,酒浸九蒸九曝)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細嚼新折米十餘粒送下。 \x治吹奶\x (出仲寬方) 治吹奶及一切惡瘡,初覺一、二日,立效。 生薑(一兩,去皮)大黃甘草(以上各五錢)栝蔞(一個,去皮) 上共搗作一塊,以水半碗同煎至七分,濾去渣,入沒藥、乳香末,共二錢半,通作一服 \x治痔瘡\x 雄黃(五分,細研)五靈脂(去石,燒過去煙)五倍子(炮過,以上各一錢)沒藥(二 錢五分,明淨者)白礬(半飛半生) 上為細末,研令極細,用紙花子貼瘡口上。 \x洗痔\x 防風當歸川芎(以上各等分) 上三味銼細,煎水去渣,令熱溫淋洗瘡,用軟帛印干,敷前藥。 \x寸金丹\x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丸,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 丸。非人勿示此方。若有人患瘡,身未爛者,與三丸服之,咽下便活。如口噤,但斡開牙關 ,研下三丸,灌下喉中立生。此方治發背、腦疽、癰腫遍身、附骨腫痛,先覺時飲水口中, 煩渴發熱,四肢沉重,身體壯熱。 麝香(一分)南乳香烏金石輕粉雄黃狗寶沒藥(以上各一錢)蟾酥(二錢) 黃蠟(以上各三錢)砂(五錢)鯉魚膽(干用)狗膽(以上各一個,干用)金頭蜈蚣( 七條全者,酥炙黃色)頭首兒孩兒乳(一合) 上件為末,除黃蠟、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和丸,如綠豆大;小兒丸如芥子大。每服 ,病重者加三丸。白丁香七個研爛,新汲水調送下。用衣服蓋之睡,勿令透風,汗出為度, 大段疼痛。如無頭瘡腫,不過三服立效。服藥後食白粥菰KT,就服大妙。 \x牙疳藥\x (此藥是京兆惠民局見行經驗方) 治大人小兒。 揀信青黛輕粉(以上各一錢)麝香(五分) 上同為細末,用小油調薄攤紙上,用水捶,捶實收起。每用臨臥以漿水洗淨印干,可瘡 口大小,以藥紙封之,至曉去藥紙,漱淨勿令咽下,大者不過三上,必效。 \x回瘡蟾酥錠子\x (陝西醫局提舉馬雲卿親傳經驗方) 治疔瘡毒氣攻心欲死,以針刺其瘡向心行處,但覺痛有血處下錠子;若累刺至心側近 痛無血者,急針百會穴,痛有血者下錠子;若無血,以親人熱血代之,猶活三四。況瘡初發 ,無有不效。大抵疔瘡生於四肢及胸背、頭項、骨節間,唯胸背、頭項最急。初生痛癢不 常,中陷如疔蓋,撼之有根,壯熱噁心是也。 天南星疑冬花巴豆仁黃丹白信(以上各一錢)獨活(五分)斑蝥(去頭足十個) 上為極細末,用新蟾酥和藥如黍米大,捻作錠子。每遇疔瘡,先以針刺其瘡,必不知痛 血出者,下錠子;如覺痛不須再用,若更不知痛,再隨瘡所行處,迎奪刺之,至有血知痛即 止。其元瘡亦覺疼痛,以膏藥敷之,膿出自瘥。 用錠子法度∶以銀作細筒子一個,約長三寸許,隨針下至瘡痛處,復以細銀絲子內藥於 筒內,推至痛處。 乳香托里散(同前所傳) 治一切瘡腫疼痛不可忍。如少壯氣實者,先疏利,後服之大效。 罌粟殼(去、蒂、萼,蜜炒,三兩)當歸芍藥川芎(以上五錢)乳香沒藥(以 上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十分,去渣。湯服。病在上者食後,病在下者食 前。若未止,即再服。 \x四聖旋丁散\x (各醫秘傳經驗方) 治疔瘡生於四肢,其勢微者,先以好醋調藥塗上,以紙封之,次服內托里之藥,其疔 自旋出根。 巴豆仁(五分)白僵蠶輕粉砂(以上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醋調用之。 \x天丁散\x (同前秘傳經驗方) 治一切疔瘡及諸惡瘡初生,以藥塗之,急服托里內消。 山丹花蕊香白芷(以上各二錢)牛蒡子根(春採去皮)天丁(乃皂角刺)蒼耳芽大 力子(以上各五錢)雄黃(一兩) 上五月五日,受氣修合,為細末,每用好醋塗紙,封之疔瘡上,有黑甲者,必須胡桃油 浸,次塗之自可。 \x萬應膏\x (同前所傳) 治一切瘡瘍,初生腫甚者,無問大小,以膏可腫痕貼之,煎蔥白水熱淋兩時,良久 再淋,腫消為度。如瘡老不能瘥者,亦收斂聚膿,決然早瘥。 黃柏芍藥白芷黃木鱉仁杏仁當歸白芨生地黃官桂玄參(去皮銼 沒藥乳香(以上各五錢,研)白蘞黃蠟(以上各一兩)黃芩大黃(以上各二兩)黃丹 (一斤)芝麻油(二斤八兩) 上件十四味,入油內浸一宿,絕早入沙鍋慢火熬,用生柳條攪至申時,以焦褐色出火, 渣,又以重綿濾過,入丹再熬,旋滴水中成珠子不散者,出火毒絕煙,入乳香、沒藥、黃蠟 攪勻,用瓷器收貯,於土內埋七日,取出攤用。 \x治小兒面湮瘡\x 俗雲煉銀瘡者,是母受胎之日,食酸辣及邪味過度,多生此瘡。 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 上為細末,小油調旋,搽之神效。 \x治赤白口瘡\x 大人饑渴不時,小兒失驚,即生口瘡。 生白礬(二錢) 上噙漱之,從瀝頑涎,立效。 \x治乾濕疥癬\x 此是肺受邪毒,運於四肢,久而不散,以生肉蠹。 硫黃(二兩)生白礬(八錢) 上為細末,油調火炙,抓破塗之,立效。 \x治湯火燒燙\x 無問新舊。 青槐枝(一兩,銼碎)綠豆粉(一兩,炒黃色)輕粉(一錢) 上同為細末,油調塗之,止痛減毒。 \x治破傷風\x 手足顫掉不已者。 硃砂(另研)南星(去臍)獨活(去皮,以上各二錢)人手足指甲(燒絕煙,六錢) 上為細末,分作三服,酒調服之,立效。 \x治破傷\x 無問新舊。 鍛石 上用一味,驗瘡口大小盡干塗之,不須封裹,神效。 \x治風狗咬、破傷風\x 此病非為小可,乃九死一生之病,可急用之。 好斑蝥(七個,去翅足) 上為細末,酒調服之。於小便盆內,見衣沫似狗形者為效;如無,再服七次。雖無狗形 ,亦不再發也。此方累試經驗,今附於此。

論炮製諸藥及單方主療瘡腫法

[編輯]

夫藥者,治病之物。蓋流變在乎病,主治在乎藥,制用在乎人,三者不可闕一也。凡 用一味炮炙修制及單方主療,該引方書出處,不必隨方標寫。 硃砂 須研細,水飛,濾干。若入膏中者,待熬膏成,稍凝冷,即下急攪,勿令沉聚。大凡石 類,一一如此。 雲母 即須用煉成熟粉。曾經婦人手拈者不效。《聖惠方》治湯火瘡,羊髓和膏,塗之神良。 《千金方》如治金瘡及諸惡瘡,根據上塗敷,大效。 礬石(即白礬) 凡用,須木炭火上枯汁盡。主陰蝕惡瘡,去鼻中息肉,生含咽津,治急喉閉。《肘後方 耳中卒腫痛,或有膿水者,以筒吹一字於耳中,以綿塞之立效。又治諸毒蟲惡獸咬傷,敷之 則瘥。《千金方》以醋煮湯,潰蠍螫立瘥。王氏博濟,治驢馬汁毒傷人,瘡腫痛,和黃丹敷 之。《靈苑方》治傷折瘡腫,以沸湯投枯礬漬浴之。《御藥院方》,治陰汗,以枯礬投沸湯 水銀 主疥痂傷白禿,入膏,令膏冷凝下之,攪令勻散如星,勿令沉聚。 水銀粉(即輕粉) 主瘰,殺疥癬蟲,酒風。以羊髓和如膏塗及貼瘡,一上可。 鍛石 主疥癬、骨疽、金瘡風化者良。《外台秘要》方治風疹以漿水調熱掃之,隨手瘥。孫真 人治疥,淋鍛石水溫洗之,千年老者尤佳。 白麥飯石(即粗理黃石) 曾磨刀者佳。凡用,須用釅醋淬之,令屑落醋中者良。亦單用治發背,《神農本草》曰 ,大凡石類,多主癰疽。 花蕊石 主金瘡止血。合硫黃木炭火炒良,或只刮花蕊石末效。 黃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兼五痔、鼠止渴。《聖惠》、《千金》、《外台秘要》方 ,治發背、腦疽,托里止渴,用黃六兩,甘草一兩,銼細水煎,溫服,無時,大效。 耳(即蒼耳) 《千金翼方》∶疔腫,用根莖葉,炒灰存性,為末,醋泔淀和如泥塗之,一日三易之。 三日腫消,根疔自拔出。亦治諸腫,掃之尋瘥。 麻黃 凡用根節煮三沸,掠去沫,曬乾,銼。 黃芩 凡用去腐蘆,揀細實者佳。梅師方∶治諸丹,作末,水調掃之。亦治湯火傷。 烏頭、附子 凡用,須炮裂,去皮臍。 半夏 凡用,湯洗七次,去滑。 羊蹄根 主幹癬疥頭禿,取根齧塗之效。《簡要濟眾方》∶治癬瘡久不瘥,取新者絞汁,和膩粉 為膏 野狼毒 主癰疽、惡瘡、鼠。《聖惠方》治癬瘡積年,搔之黃汁出、癢痛,以末敷之,或豬膏 芭蕉根 主瘡腫。搗根汁塗之良。《百一方》治發背,根汁塗之。 土青木香(即馬兜鈴根) 治頭風、搔癢、禿瘡。 連翹 主寒熱、鼠、癰疽、惡瘡、癭瘤,同甘草服食。 蒲公草 主乳癰。煮汁飲之自消。梅師方敷之亦消。 滑石 本草不言療瘡腫,本體較治諸瘡久不愈,消熱毒腫及金瘡血不止,湯火燒瘡,用之尤良 白石英 主肺癰吐膿咳嗽及膈上風熱痰、肺、消渴、陰。補五臟。 赤石脂 治瘡疽、痔、瀉利,加芎末等分,粥飲調服一錢重,神效。寒者,加乾薑服。 白石脂 治癰疽,排膿生肌,新生兒臍濕。 雄黃 主寒熱、鼠、惡瘡、疽、痔、死肌、疥癬。 硫黃 主女人陰蝕,疽、痔、惡瘡、疥癬。殺蟲。 雌黃 主惡痂疥、頭禿、下部慝瘡。殺蟲。 磁石 消癰腫,主鼠頸核、喉痛。 密陀僧 主金瘡止血,口瘡疳,面上瘢。 伏龍肝 糝主惡瘡,水調掃丹腫,酒調封發背,令內消。 石 主寒熱、鼠、惡瘡,蝕肌死。 姜石 搗末,雞子清調,敷疔腫、丹瘤、乳癰。 粗理黃石(堪作碓碾者,即磨刀粗石) 齊·馬嗣明治楊遵彥發背,取此石猛火赤,投釅醋中。因有屑落取為末,醋熬如糊, 濃塗立愈。大凡石頭,多主癰疽。 爐甘石 主愈瘡止血,治目赤瘡 燈心 主破傷血出,每用貼破上,封之立瘥。 槐根皮 主痔及白皮,煎湯熏浴良,入荊芥尤妙。 地骨皮 主疽瘡經年,以粗皮煎湯洗之,細沫白穣別碾,糝之即瘥。 黃柏 主瘡腫神良,每用去粗皮,塗蜜炙,銼。諸方用作湯漬陰瘡良。搗末,蜜水調,敷腫。 枳殼 凡用,須麩炒去穣,銼。枳實亦同。 厚朴 凡用,須去粗皮,生薑塗制炙微焦,銼。 皂角 凡用,須不蛀者。去黑皮弦子,酥炙黃色,銼。 木鱉子 凡用,去殼。主惡瘡毒腫。孫用和方∶治痔用仁,三、五枚研如泥,以沸湯浸用,汗先 熏,但通手即浴洗,日三度。 楸樹白皮 單用熬膏,貼癰疽、惡瘡、疳、痔疾;用其白馬牙燒灰,治發背初生,用糝瘡頭上, 以膏封之。 兔頭 連皮骨,臘月細銼,瓶中封之百日,塗發腦疽、發背、惡瘡(出《百一方》) 兔腹下白毛 治湯火瘡已破者,先用膠水掃之,後用兔白毛貼之,毛落平復。勝金方治痔,用玩月砂 ,即兔糞也,和乳香末,酒調三錢,溫服,日三服,即瘥。 蜜 凡煉,須煎令沸,掠去沫。《外台》治陰頭生瘡,以蜜煎甘草末塗之神效。《肘後方》 單用塗湯火瘡。 牡蠣 凡用,木炭灰炒通赤,濕地上放經宿方用。經驗方治瘰,用牡蠣四兩,玄參三兩,為 糊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五十丸,食後服,藥盡患亦除根。《集驗方》治一切癰腫,水調 牡蠣粉掃之,干即再掃,即消,名拔毒散。初虞世治瘰,用和甘草末,茶調五錢,服之神 效大驗。 蛇蛻皮 諸方用治疔雜惡瘡,十年不較者,全用炒存性,豬膏和塗之,其驗神效。 蜘蛛 《聖惠》治瘰,不問新舊,或成者,曬乾為末,酥和如糊貼之,日三度,大效。《 千金》治發背瘡,亦治鼠。神良譚氏治贅瘤目,以網絲作線,際根系之,一宿自落。 蜣螂 《聖惠》治一切惡瘡,端午日收干為末者,油調敷之神效。《子母秘錄》治忽得惡瘡, 識者,取新者絞汁敷其上大效。古今諸方,治疔瘡欲死者,取蜣螂心腹下度取之稍白者是, 以針刺疔瘡當心及四舋,以心塗貼之,百苦立已。經宿,其疔自拔出。大忌食羊肉,多不效 陳橘皮 凡用溫水浸去白;青橘皮亦然。 枇杷葉 主嘔逆下氣。凡用,去毛刺,甘草湯洗,三葉重一兩者佳。 桃杏仁 凡用,須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銼或研。 無心草 凡用,去蘆苗,煎洗甲瘭疽,神效。 防風 凡用去叉蘆。 藜蘆 凡用去苗。 犀角 凡用,生不曾見火者,即鎊錯為末。 茯苓 凡用,去粗皮,白者佳。 芍藥 亦用白者佳。 牽牛子 凡用,黑成熟者微炒。假如一斤,取頭末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