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經微言/七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外經微言
卷七
作者:陳士鐸 明朝
卷八

六氣異同篇[編輯]

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經脈本於六氣而外連於五臟何也?

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

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恐執而不通也。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立論,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脈氣循於皮肉筋骨之間,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安得一言而盡乎。不得不分之以歸於一也。

天老曰:請問歸一之旨。

岐伯曰:五時之合五臟也,即六氣之合五臟也。六氣之應六經也即五時之應六經也。知其同何難知異哉。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何嘗異,何必求同;何嘗同,不妨言異。人惟善求之可耳。

司天在泉分合篇[編輯]

問曰:司天在泉,二氣相合,主歲何分?

岐伯曰: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

天老曰:司天之氣主上半歲乎?在泉之氣主下半歲乎?

岐伯曰:然。

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主上半歲也?

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陰陽也,陽生陰長,天之氣也,故上半歲主之。

天老曰:在泉之氣何以主下歲也?

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陰陽也。陰殺陽藏,地之氣也,故下半歲主之。

天老曰:一歲之中,天地之氣截然分乎?

岐伯曰:天地之氣,無日不交.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在泉之氣奉乎天之右。一歲之中,互相感召,雖分而實不分也。

天老曰:然則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

岐伯曰:不分言之則陰陽不明,奚以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乎。司天之氣始於地而終於天,在泉之氣始於天而終於地。天地升降,環轉不息,實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

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始於地?在泉之氣何以始於天乎?

岐伯曰: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地中有天也;在泉之氣始於天之右,天中有地也。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司天在泉,合天地以論之,才是善言天地者。

從化篇[編輯]

天老問曰:燥從熱發,風從燥起,埃從風生,雨從濕注,熱從寒來,其故何歟?

岐伯曰:五行各有勝,亦各有制也。制之太過則受制者應之,反從其化也。所以熱之極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燥之極者,風必隨之,此木之從金也。風之極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濕蒸之極者,霖雨隨之,此水之從土也。陰寒之極者,雷電隨之,此火之從水也。乃承制相從之理,何足異乎。

天老曰:何道而使之不從乎?

岐伯曰:從火者潤其金乎;從金者抒其木乎;從木者培其土乎;從土者導其水乎;從水者助其火乎。毋不足、毋有餘,得其平而不從矣。

天老曰:潤其金而金仍從火,抒其木而木仍從金,培其土而土仍從木,導其水而水仍從土,助其火而火仍從水,奈何?

歧伯曰:此陰陽之己變,水火之已漓,非藥石針灸之可療也。

陳士鐸曰:言淺而論深。

冬夏火熱篇[編輯]

胡孔甲問於岐伯曰:冬令嚴冷凜冽之氣,逼人肌膚,人宜畏寒,反生熱症,何也?

岐伯曰:外寒則內益熱也。

胡孔甲曰:外寒內熱,人宜同病,何故獨熱?

岐伯曰:腎中水虛,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發也,人生五臟非火,無腑非火也,無不藉腎水相養。腎水盛則火藏,腎水涸則火動,內無水養則內熱已極,又得外寒束之,則火之鬱氣一發,多不可救。

胡孔甲曰:火必有所助而後盛,火發於外,外無火助,宜火之少衰,乃熱病發於夏轉輕,發於冬反重,何也?

岐伯曰:此正顯火郁之氣也。暑日氣散而火難居,冬日氣藏而火難泄,難泄而泄之,則郁怒之氣所以難犯而轉重也。

胡孔甲曰:可以治夏者治冬乎?岐

伯曰:辨其火熱之真假耳,毋論冬夏也。

胡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治郁無他治之法,人亦治郁而已矣。

暑火二氣篇[編輯]

祝融問於岐伯曰:暑與火皆熱症也,何六氣分為二乎?

岐伯曰:暑病成於夏,火病四時皆有,故分為二也。

祝融問曰:火病雖四時有之,然多成於夏,熱蘊於夏而發於四時,宜暑包之矣。

岐伯曰:火不止成於夏,四時可成也,火宜藏不宜發,火發於夏日者,火以引火也,其在四時,雖無火之可發,而火蘊結於臟腑之中,每能自發,其酷烈之勢較外火引之者更橫,安可談暑而不談火乎。

祝融曰:火不可發也,發則多不可救。與暑熱之相犯有異乎?

岐伯曰:暑與火熱同而實異也。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與春秋冬之火共論。惟其各異,即夏日之暑不可與夏日之火併舉也。蓋火病乃臟腑自生之熱,非夏令暑熱所成之火。故火症生於夏,仍是火症,不可謂火是暑、暑即是火也。

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氣宜矣。

陳士鐸曰:暑與火不可並論,獨吐至理。

陰陽上下篇[編輯]

常伯問於岐伯曰:陽在上、陰在下,陽氣亦下行乎?

岐伯曰:陰陽之氣,上下相同。陽之氣未嘗不行於下也,常伯曰,寒厥到膝不到巔,頭痛到巔不到膝,非陰氣在下,陽氣在上之明驗乎?

岐伯曰:陰氣生於陽,陽氣生於陰。蓋上下相通,無彼此之離也。陽氣從陰,出於經脈之外;陰氣從陽,入於經脈之中,始得氣血貫通而五臟七腑無不周遍也。寒厥到膝,陽不能達也,非陽氣專在上而不在下也。頭痛到巔,陰不能降也,非陰氣專在下而不在上也。天地不外陰陽,天地之陰陽不交,則寒暑往來,收藏生長,咸無准實,人何獨異哉。

陳士鐸日:陽宜達,陰宜降也。二者相反,則達者不達,降者不降矣。論理陽之達有降之勢,陰之降有達之機,總貴陰陽之不可反也。

營衛交重篇[編輯]

雷公曰:陽氣出於衛氣,陰氣出於營氣。陰主死,陽主生,陽氣重於陰氣,宜衛氣重於營氣矣。

岐伯曰:營衛交重也。

雷公曰:請問交重之旨。

岐伯曰: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蓋有天,有陽氣,有陰氣。人稟天地之二氣,亦有陰陽,衛氣即陽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於上焦,從陰出陽也。營氣即陰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於下焦,從陽入陰也。二氣並重,交相上下,交相出入,交相升降,而後能生氣於無窮也。

雷公曰:陰陽不可離,予既已知之矣。但陰氣難升者謂何?

岐伯曰:陰氣精專,必隨宗氣以同行於經隧之中,始於手太陰肺經太淵穴,而行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而又始於手太陰肺經。蓋陰在內不在外,陰主守內不主衛外,纖折而若雖升實無晷之不升也,故營衛二氣人身並重,未可重衛輕營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營衛原並重也,世重衛而輕營者,不知營衛也。

五臟互根篇[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余既知之矣;然論陰陽之變遷也,未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有定位乎?

岐伯曰:陰陽互相根也,原無定位。然求其位,亦有定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此陽中有陰,陰居陽位也。肝與膽為表里,心與小腸為表里,腎與膀胱為表里,脾與胃為表里,肺與大腸為表里,包絡與三焦為表里,此陰中有陽,陽居陰位也。

雷公曰:請言互根之位。

岐伯曰:耳屬腎而聽聲,聲屬金,是耳中有肺之陰也。鼻屬肺而聞臭,臭屬火,是鼻中有心之陰也。舌屈心而知味,味屬土,是舌中有脾之陰也。目有五輪,通貫五臟,腦屬腎,各會諸體,是耳與腦有五臟之陰也。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胃俞在脊十二椎旁,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膽俞在脊十椎旁,膀胱俞在中膂第二十椎,三焦俞在腎俞之上脊第十三椎之旁,包絡無俞,寄於膈俞,在上七椎之旁,是七腑陽中有陰之位也。惟各有位,故其根生生不息也。否則虛器耳,何根之有哉。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無位而有位者,以陰陽之有根也。

八風固本篇[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八風出於天乎,出於地乎,抑出於人乎?

岐伯曰:八風出於天地,人身之五風合而成病,人無五風,天地之風不能犯也。

雷公曰:請問八風之分天地也。

岐伯曰:八風者,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之風也。春夏秋冬之風,特令之風也,屬於天。東西南北之風,方隅之風也,屬於地。然而地得天之氣,風乃長。天得地之氣,風乃大。是八風屬於天地,可分而不可分也。

雷公曰:人之五風,何以合天地乎?

岐伯曰:五風者,心肝脾肺腎之風也。五臟虛而風生矣。以內風召外風,天地之風始翕然相合。五臟不虛,內既無風,外風何能入乎。

雷公曰:風既入矣,祛外風乎,抑消內風乎?

岐伯曰:風由內召,不治內將何治乎。

雷公曰:治內風而外風不散奈何?

岐伯曰;內風不治,外風益入,安得散乎。治髒固其本,治風衛其標,善治八風者也。

雷公曰:何言之善乎。請志之,傳示來者。

陳士鐸曰;小風之來,皆外感也。外感因於內招,故單治內不可也,單治外亦不可也。要在分之中宜合,合之中宜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