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經微言/六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外經微言
卷六
作者:陳士鐸 明朝
卷七

診原篇[編輯]

雷公曰問於岐伯曰:五臟六腑各有原穴,診之可以知病,何也?

岐伯曰:診脈不若診原也。

雷公曰:何謂也?

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

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

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氣來清者,陽也。氣來濁者,陰也。氣來浮者,陽也。氣來沉者,陰也,浮而無者,陽將絕也。沉而無者,陰將絕也。浮而清者,陽氣之生也。沉而清者,陰氣之生也。浮而濁者,陰血之長也。浮而清者,陽血之長也。以此診腧,則生死淺深如見矣。


陳士鐸曰:診原法,不傳久矣。天師之論,真得其要也。

精氣引血篇[編輯]

力牧問於岐伯曰:九竅出血何也?

岐伯曰:血不歸經耳。

力牧曰:病可療乎?

岐伯曰:療非難也,引其血之歸經,則瘥安。

力牧曰:九竅出血,臟腑之血皆出矣。難療而曰易療者,何也?

岐伯曰:血失一經者重,血失眾經者輕。失一經者,傷臟腑也。失眾經者,傷經絡也。

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歸之?

岐伯曰:補氣以引之,補精以引之也。

力牧曰:氣虛則血難攝,補氣攝血則余已知之矣。補精引血餘實未知也。

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腎;火之亂動也。腎火亂動,由腎水之大衰也。血得腎火而有所歸,亦必得腎水以濟之也。夫腎水、腎火如夫婦之不可離也。腎水旺而腎火自歸。腎火安,而各經之血自息。猶婦在家而招其夫,夫既歸宅,外侮輒散。此補精之能引血也。

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單治之乎?

岐伯曰:先補氣後補精。氣虛不能攝血,血攝而精可生也。精虛不能藏血,血藏而氣益旺也。故補氣必須補精耳。

力牧曰:善。雖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補氣,母乃助火乎。

岐伯曰:血至九竅之出:是火盡外泄矣,熱變為寒,烏可再泄火乎。清火則血愈多矣。

力牧曰:善。

陳士鐸曰:失血,補氣本是妙理。誰知補精即補氣乎。補氣寓於補精之中,補精富於補血之內,豈是泛然作論者。寒變熱,熱變寒,參得個中趣,才是大羅仙。

天人一氣篇[編輯]

大撓問於岐伯曰:天有轉移,人氣隨天而轉移,其故何也?

岐伯曰:天之轉移,陰陽之氣也。人之氣亦陰陽之氣也。安得不隨天氣為轉移乎。

大撓曰:天之氣分春夏秋冬,人之氣惡能分四序哉?天之氣配日月支幹,人之氣惡能配兩曜一旬十二時哉?

岐伯曰:公泥於甲子以論天也。天不可測,而可測。人亦不可測,而可測也。天之氣有春、夏、秋、冬,人之氣有喜、怒、哀、樂,未嘗無四序也。天之氣有日、月,人之氣有水、火,未嘗無兩曜也。天之氣,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人之氣,有陽;蹺、陰蹺、帶、沖、任、督、陽維、陰維、命門、胞絡、未嘗無一旬也。天之氣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之氣,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小腸,未嘗無十二時也。天有氣,人即有氣以應之。天人何殊乎。

大撓曰:天之氣萬古如斯,人之氣何故多變動乎?

岐伯曰:人氣之變動,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溫而寒,則春行冬令矣。春宜溫而熱,則春行夏令矣。春宜溫而涼,則春行秋令矣。夏宜熱而溫,則夏行春令也。夏宜熱而涼,則夏行秋令也。夏宜熱而寒,則夏行冬令也。秋宜涼而熱,非秋行夏令乎?秋宜涼而溫,非秋行春令乎?秋宜涼而寒,非秋行冬令乎?冬宜寒而溫,是冬行春令矣。冬宜寒而熱,是冬行夏令矣。冬宜寒而涼,是冬行秋令矣。倒行逆施,在天既變動若此,欲人臟腑中不隨天變動必不得之數矣。

大撓曰:天氣變動人氣隨天而轉移,宜盡人皆如是矣。何以有變,有不變也?

岐伯曰:人氣隨天而變者,常也。人氣不隨天而變者,非常也。

大撓曰:人氣不隨天氣而變,此正人守其常也。天師謂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請言其變。

岐伯曰:宜變而不變,常也。而余謂非常者,以其異於常人也。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陽,未喪其真陰者也。陰陽不調,隨天氣之變動,彼自行其陰陽之正令,故能不變耳。

大撓曰:彼變動者何以治之?岐伯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郁則達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如此而已。

陳士鐸曰:天人合一,安能變乎。說得合一之旨。

地氣合人篇[編輯]

大撓問曰:天人同氣,不識地氣亦同於人乎?

岐伯曰:地氣之合於人氣,《素問》、《靈樞》已詳哉言之。何公又問也?

大橈曰:《內經》言地氣統天氣而並論也,未嘗分言地氣。

岐伯曰:三才並立,天氣即合於地氣,地氣即合於人氣,原不必分言之也,

大撓曰:地氣有獨合於人氣之時,請言其所以合也?

岐伯曰:言其合則合,言其分則分。

大撓曰:請言人之獨合於地氣。

岐伯曰:地有九州,入有九竅,此人之獨合於地也。

大撓曰:《內經》言之矣。

岐伯曰:雖言之未嘗分晰之也。

大撓曰:請言其分。

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揚,右耳合兗,口合徐,臍合荊,前陰合營,後陰合幽也。

大撓曰:其病何以應之?

岐伯曰:冀之地氣逆,而人之左目病焉。雍之地氣逆,而,人之右目病焉。豫之地氣逆,而人之鼻病焉。揚之地氣逆,而人之左耳病焉。兗之地氣逆,而入之右耳病焉。徐之地氣逆,而人之口病焉。荊之地氣逆,而人之臍病焉。營之地氣逆,而人之前陰病焉。幽之地氣逆,而人之後陰病焉。此地氣之合病氣也。

大撓曰:有驗,有不驗何也?

岐伯曰:驗者,人氣之漓也。不驗者,人氣之固也。固者多,漓者少,故驗者亦少。似地氣之不盡合人氣也,然而合者理也。

大撓曰:既有不驗,恐非定理。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言道,烏可缺而不全乎。寧言地氣聽其驗不驗也。

大撓曰:善。

陳士鐸曰:地氣實合於天,何分於人乎。地氣有驗不驗者,非分於地氣已,說其合,胡必求其合哉。

三才並論篇[編輯]

鬼臾區間曰:五運之會,以司六氣。六氣之變,以害五臟。是五運之陰陽,即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夫子何以教區乎?

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區退而作《天元紀》各論,以廣五運六氣之義。

岐伯曰:臾區之言大而肆乎,雖然執臾區之論,概治五臟之病,是得一而矣一也。

臾區曰:何謂乎?

岐伯曰:五運者,五行也。談五運即闡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運變成六,明者視六猶五也。昧者眩六為千矣。

臾區曰:弟子之言非歟?

岐伯曰:子言是也,

臾區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後言,請亟焚之。

岐伯曰:醫道之大也,得子言大乃顯然。而醫道又微也,執子言微乃隱。余所以有後言也。雖然余之後言,正顯子言之大也。

臾區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五運乘陰陽而變遷,五臟因陰陽而變動。執五運以治病未必有合也,舍五運以治病未必相離也。遺五運以立言,則醫理缺其半。統五運以立言,則醫道該其全。予故稱子言之大而肆也。

鬼臾區曰:請言缺半之理。

岐伯曰:陰陽之氣,有盈有虛。男女之形,有強有弱,盈者,虛之兆。虛者,盈之機。蓋兩相伏也。強者弱之媒,弱者強之福。蓋兩相倚也。合天地人以治邪,不可止執五運以治邪也。合天地人以扶正,不可止執五運以扶正也。

鬼臾區曰:醫道合天地人者,始無弊乎?

岐伯曰:人之陰陽與天地相合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未嘗異也。世疑陰多於陽,陰有群陰,陽無二陽。誰知陽有二陽乎。有陽之陽,有陰之陽,君火為陽之陽,相火為陰之陽,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為天,成其為地也,使天地無君火萬物何以昭蘇,天地無相火萬物何以震動。天地之君火,日之氣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氣也。雷出於地而轟於天,日臨於.天而照於地。蓋上下相合,人亦何獨不然。合天地人以治病則得其全,執五運以治病則缺其半矣。

鬼臾區稽首而嘆曰:大哉!聖人之言乎,區無以測師矣。

陳士鐸曰:六氣即五行之論,知五行即知六氣矣。世不知五運即不知五行也。不知五行,即不知六氣矣。

五運六氣離合篇[編輯]

鬼臾區間曰:五運與六氣並講,人以為異,奈何?

岐伯曰:五運非六氣,則陰陽難化。六氣非五運,則疾病不成。二者合而不離也,夫寒、暑、濕、燥、風、火,此六氣也。金、木、水、火、土,此五運也。六氣分為六、五運分為五,何不可者,詎知六氣可分,而五運不可分也。蓋病成於六氣,可指為寒、暑、濕、燥、風、火,病成於五運,不可指為金、木、水、火、土。以金病必兼水,水病必兼木,木病必兼火,火病必兼土,土病必兼金也。且有金病而木亦病,木病而土亦病,土病而水亦病,水病而火亦病,火病而金亦病也。故六氣可分門以論症,五運終難拘歲以分門。誠以六氣隨五運以為轉移,五臟因六氣為變亂,此分之不可分也。

鬼臾區曰:然則何以治六氣乎?

岐伯曰:五運之盛衰隨五臟之盛衰為強弱,五臟盛麗六氣不能衰,五臟強而六氣不能弱。逢司天、在泉之年寒、暑,濕、燥、燥、風、火有病、有不病者,正五臟強而不弱也。所以五臟盛者,何畏運氣之侵哉。

鬼臾區曰:善。

陳士鐸曰:六氣之病,因五臟之不調也。五臟之不調即五行之不正也,調五行即調六氣矣。

六氣分門篇[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五運六氣合而不離,統言之可也。何鬼臾區分言之多乎?

岐伯曰:五運不可分,六氣不可合。

雷公曰:其不可合者,何也?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暑火之異也。

雷公曰:暑火皆火也,何分乎?

岐伯曰:火,不一也。暑外火,火內火也。雷公曰:等火耳。火與火相合,而相應也。奈何異視之?

岐伯曰:內火之動,必得外火之引。外火之侵,必得內火之召也。似可合以立論,而終不可合。以分門者,內火與外火異也。蓋外火,君火也。內火,相火也。君火即暑,相火即火,暑乃陽火,火乃陰火。火性不同烏可不區而別乎。六氣分陰陽,分三陰三陽也,三陰三陽中分陽火陰火者,分君相之二火也。五行概言火,而不分君相。六氣分言火,而各配支幹。二火分配,而暑與火各司其權,各成其病矣。故必宜分言之也。臾區之說,非私言也。實聞予論,而推廣之。

雷公曰:予昧矣,請示世之不知二火者。

陳士鐸曰:五行止有一火,六氣乃有二火。有二火乃分配支幹矣,支幹雖分,而君相二火實因六氣而異。

言之於不可異而異者,異之於陰陽之二火也。

六氣獨勝篇[編輯]

雍父問曰:天地之氣,陰陽盡之乎?

岐伯曰:陰陽足以包天地之氣也。雖然,陰陽之中,變化錯雜,未可以一言盡也。

雍父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六氣盡之矣。

雍父曰:六氣是公之已言也,請言所未言。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餘不足,勝復去留,臾區言之矣。尚有一端未言也。遇司天在泉之年,不隨天地之氣轉移,實有其故,不可不論也。

雍父曰;請悉論之。

岐伯曰:辰戌之歲,太陽司天而天柱不能窒抑之,此肝氣之勝也。己亥之歲,厥陰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心氣之勝也。丑未之歲,太陰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包絡之氣勝也。子午之歲,少陰司天而天沖不能窒抑之,此脾氣之勝也。寅申之歲,少陽司天而天英不能窒抑之,此肺氣之勝也。卯酉之歲,陽明司天而天內不能窒抑之,此腎氣之勝也。

雍父曰:司天之勝,予知之矣。請言在泉之勝。

岐伯曰:丑未之歲,太陽在泉而地晶不能窒抑之,此肝膽之氣勝也。寅申之歲,厥陰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心與小腸之氣勝也。辰戌之歲,太陰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包絡三焦之氣勝也。卯酉之歲,少陰在泉而地蒼不能窒抑之,此脾胃之氣勝也。己亥之歲,少陽在泉而地彤不能窒抑之,此肺與大腸之氣勝也。子午之歲,陽明在泉而地阜不能窒抑之,此腎與膀胱之氣勝也。

雍父曰:子聞順天地之氣者昌,逆天地之氣者亡。今不為天地所窒抑,是逆天地矣,不天而獨存何也?

岐伯曰:順之昌者,順天地之正氣也。逆之亡者,逆天地之邪氣也。順可逆而逆可順乎。

雍父曰:同是人也,何以能獨勝乎?

岐伯曰:人之強弱不同,縱慾與節慾異也。

雍父曰:善。

陳士鐸曰:天蓬地玄,獨有二者,正分其陰陽也。 陰陽同而神亦同者,正顯其順逆也。可見宜順不宜逆矣。

三合篇[編輯]

雷公問曰:寒暑燥濕風火,此六氣也。天地之運化何合於人而生病?

岐伯曰:五行之生化也。

雷公曰:人之五臟,分金木水火土,彼此有勝負而人病,此臟腑之自病也,何關於六氣乎?

岐伯曰:臟腑之五行,即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也。天地人三合而生化出矣。

雷公曰:請問三合之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髒為肝,其性為瞚,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隕落,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此天地之合人肝也。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炎,在髒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燥,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火+瞞-目),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此天地之合人心也。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克,在髒為脾,其性靜堅,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此天地之合人脾也。

西方生燥,燥主金,金生卒,辛生肺,肺生皮毛,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髒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此天地之合人肺也。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髒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為寒,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此天地之合人腎也,五臟合金木水火土,斯化生之所以出也。天地不外五行,安得不合哉。

雷公曰:五行止五,不應與六氣合也。

岐伯曰:六氣即五行也。

雷公曰:五行五而六氣六,何以相合乎?

岐伯曰:使五行止五,則五行不奇矣。五行得六氣,則五行之變化無窮。余所以授六氣之論,而臾區乃肆言之也。

雷公曰:六氣之中,各配五行,獨火有二,此又何故?

岐伯曰:火有君相之分耳,人身火多於水,五臟之中,無髒非火也,是以天地之火亦多於金木水土也,正顯天地之合於入耳。

雷公曰:大哉盲乎,釋蒙解惑,非天師之謂歟。請載登六氣之篇。

陳士鐸曰:五行不外五臟,五臟即六氣之論也。因五行止有五,惟火為二,故六氣合二火而論之,其實合五臟而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