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陀羅尼護持國界品第二
爾時世尊欲說甚深理趣決定了義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多時,即於東方有大光明,金色晃耀照王舍大城迦蘭多竹林精舍,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而此世界所有諸天——護世四王、釋提桓因,乃至他化自在天王、大梵天王——及日月星辰末尼燈燭,所有光明皆不能及,除佛世尊及彼灌頂受職菩薩二種光已,餘一切光皆悉映弊無復顯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日月威光所不照處,如是日月有大威德、有大光明,不能照彼幽瞑眾生。由佛光明,令彼有情各得相見。此諸世界所有宮殿、屋舍、牆壁、山林、草木、種種諸物,亦不能障如是光明。所有諸山——香山、寶山、黑山、雪山及妙高山、鐵圍山、大鐵圍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如是等山——遇斯光已,影透內外無所障礙。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悉亦蒙光靡不照耀。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光,合成一光而無二相。其中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皆得銷除,身心安樂各作是念:「我等蒙光得是安樂。」
爾時會中忽然而有六十俱胝七寶蓮華,猶如車輪,從地湧出,香氣芬馥,其色美妙,種種雜色令人樂見。其一一華,復有無量無邊百千萬葉。其眾會上虛空之中,自然而有微妙寶蓋、珠網交絡遍覆大眾,如迦遮隣底迦柔軟妙服觸之悅意。其蓮華中所出香氣,周遍三千大千世界,諸世界中所有天香、龍神等香及餘草木種種諸香,此香及處無復香氣。又此三千大千世界,種種有情蒙香所熏,喜不自勝,皆悉發心,煩惱罪垢一切消滅。
爾時,阿難陀見是光明希有之相,奇特殊妙得未曾有,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光明奇特之相?此之光明及寶花香,昔未聞見,從何所來而現斯瑞?唯願世尊分別解說,令此眾會咸悉聞知。」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汝今當知,從此東方有世界名曰不眴,彼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盡藏,與六十俱胝大菩薩眾恭敬圍遶,發意欲來,故現斯瑞。」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
而此大地六種震動
彼無盡藏菩薩放大光明、現大神變,威德自在雨妙香花,無量諸天以種種音樂迎彼菩薩而為供養。彼無盡藏菩薩與六十俱胝菩薩摩訶薩眾,而來至此迦蘭多迦竹林精舍,住虛空中高七多羅樹,皆悉恭敬合掌向佛,異口同音聲遍三千大千世界,讚歎如來無量功德,以微妙音而說頌曰:
「大哉大悟無染著, 無礙妙智清淨眼,
斷除三毒無明習, 我禮無等大悲尊!
遠離怖畏諸疑網, 十力辯才無所畏,
異道邪徒皆戰慄, 自在猶如師子王。
如來慧日大光明, 普照十方無罣礙,
無明闇障惑已盡, 如日舒光照世間,
無恃無依苦厄者, 生老病死久漂流,
真實悲愍大慈尊, 能拔輪迴苦海難。
無明顛倒生死源, 種種妄想為波浪,
二障已除智自在, 遊行不染如蓮花。
諸法無我本空寂, 猶如谷響性皆虛,
無造無受如幻化, 救世大悲恆演說。
佛了諸法如浮雲, 亦如瀑水速流注,
世法不堅愚所集, 聖智能觀永斷除。
佛眼猶若青蓮花, 超過日月百千倍,
三世人天共稱讚, 我禮調御難思議。
佛具如是無邊德, 廣度群品若恆沙,
無漏功德妙莊嚴, 是故我今頭面禮。」
爾時無盡藏菩薩與六十俱胝菩薩摩訶薩眾,以是微妙伽他讚如來已,從空而下,頭面禮足右遶七匝,承佛聖旨,各就蓮花跏趺而坐。
爾時阿難陀以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此無盡藏菩薩從何所來?彼世界中佛號何等?去此幾何?唯願世尊分別解說。」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汝自問之。彼無盡藏菩薩當為汝說。」
時阿難陀即問無盡藏菩薩摩訶薩言:「族姓子!從何所來?彼世界中佛號何等?去此遠近?唯願分別。」
時無盡藏菩薩言:「汝今猶有去來之相而未除耶?」
阿難陀言:「我已久知此義。」
無盡藏菩薩言:「汝若已知,云何更問?乃生二種分別之心。若言來者是緣起義,若言去者是緣滅義。何處無此生滅相耶?然我國土無有去來生滅之相,若無去來,即是聖智所行之處;若有去來,即是世間生滅之相。若有音聲文字,亦是世間生滅起盡之相。然我國土本無文字,亦無言說起盡之相。若無起盡,即是自覺聖智所行之境。離文字相是則解脫。」
爾時阿難陀白無盡藏菩薩言:「聖者!我不敢問辯才大士如是深妙之義,唯問聖者所居世界去此遠近及佛名字,所未聞事。譬如關塞收稅之人,但有往來,不揀財寶多少有無,皆合問之。今我聲聞亦復如是,從他聞說正法之聲,勝解修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今見聖者,法應問之。我若聞已,樂欲修習得安樂故,為欲增廣大乘法故。又一切聲聞、獨覺悉從大乘出故。所以我問:『聖者從何所來?去此遠近?佛號何等?』」
時無盡藏菩薩答阿難陀言:「如來、應、正等覺現在不遠,何不問之?佛當為汝記別此事,於此眾會悉得無疑。」
時阿難陀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露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唯願大聖世尊為我說之,唯願善逝為我說之。此會無量無邊有情,因聞此法,皆欲被精進甲修菩薩行。」
爾時薄伽梵告阿難陀曰:「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彼佛世界遠近之事,及佛名號功德莊嚴。彼佛如來、應、正等覺,無礙無著、一切智智,汝等大眾皆應信受勿生驚疑。」
時阿難陀白佛言:「大聖世尊!我於今者願樂欲聞。」
爾時薄伽梵告阿難陀:「去此東方過十殑伽沙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曰不眴。彼世界中有薄伽梵,名曰普賢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今現在彼說大乘法,無盡藏菩薩從彼世界而來至此。彼佛世尊唯以諸大菩薩而為其眾,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何況有實。而彼菩薩久積淨業,布施調伏善御六根,常行忍辱無所障礙,堅固菩提勤行精進,成就善巧靜慮解脫及三摩地三摩鉢底,遊戲神通大智光明,自在無礙文字巧妙,慈悲喜捨猶若虛空,悉能摧伏異道邪論,降魔勞怨勇猛不退,成就佛智微妙甚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辯才不斷智慧無礙,深入緣起能離有無,行於中道離我、我所、有情壽命、養育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斷見常見,遠離一切妄執諸見,得陀羅尼素呾纜王,以如來印之所印也。普觀眾生堅固不捨,等如一子無有二心,演甘露法猶師子吼。上中下類一切有情,聞斯法已無不獲益,速疾安住涅槃正路,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紹三寶種無有斷絕,灌頂受職當作法王。能了有情度未度者,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處師子座,自在無畏降伏魔怨,能現佛身相好具足,能轉無上清淨法輪,純以大菩薩僧而為眷屬圍遶說法,利益有情。」
爾時會中一切眾生,聞佛說彼諸大菩薩功德法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以無量天嗢鉢羅華、鉢特摩華、拘牟頭華、奔茶利迦華、曼荼羅華、摩訶曼荼羅華及餘種種雜華而散佛上,及無盡藏菩薩等六十俱胝菩薩大眾之上,而為供養。歡喜自慶而作是言:「我等今日獲大善利,得見如是大菩薩眾。若餘國土一切眾生,聞我供養得親近者亦獲善利。聞彼菩薩功德法者,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時此會中三十六億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薄伽梵復告具壽阿難陀言:「彼不眴世界無諸苦難,及三惡趣亦不聞名,亦無五眾犯禁之名,亦無煩惱勞慮等聲,亦無女人嫉妬慳悋懈怠瞋恚亂意愚癡,亦無障蓋並諸習氣,亦無種種上中下等雜類之名,亦無三乘差別之號——佛法僧寶平等一相,亦無魔及魔民異道邪見,亦無飢渴寒熱等事,及我我所男女等相,互相攝受種種異名。而彼世界廣博嚴淨,以六十萬億俱胝佛剎為一佛土,亦無日月,唯以菩薩願力光明而為照耀。地平如掌,純以帝青及吠瑠璃、末尼珠等種種雜寶間錯莊嚴,又以眾寶蓮花而散其上——其花鮮明柔軟第一,如天妙觸迦遮隣底迦衣——八重寶樹交映蓊欝,周匝圍遶以為垣牆,種種雜花而為嚴飾。亦無沙礫坑坎丘陵、土石黑山荊棘毒刺,唯有無量妙寶高山。雖有天人無別異相,不假雜食而用資身。亦無便利穢污不淨,常以法喜禪悅為味。國土嚴淨,唯佛法王化諸菩薩,無有文字亦無言說。彼諸菩薩受化之時,來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眴瞻仰如來,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為不眴。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謂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識生,非前後邊際智慧生,亦非現在見聞所生。」
佛告阿難:「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六波羅蜜多經深妙理趣,得幾所福?」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九十億殑伽沙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意云何,此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曼殊室利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我今為汝分別演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六波羅蜜多經甚深理趣大乘法寶,乃至一頌一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說修行。而此功德勝前功德。所以者何?此六波羅蜜多大乘理趣甚深法門,乃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如來從此生故。」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大聖世尊!我今為欲擁護國界及受持此經典者,常為守護,為欲滌除一切障難,說陀羅尼祕密文句。
「第一根本身真言曰:
「南謨薩嚩尾泥(一)唵(二)嚩(平聲、引)移(倪以反)濕嚩(二合)囉
「第二心真言曰:
「唵(一)穆
「第三頭真言曰:
「唵(一)母(鼻音)穆
「第四頭髻真言曰:
「唵(一)菴暗穆
「第五甲冑真言曰:
「唵(一)靉(引)穆莎訶
「第六器仗真言曰:
「唵(一)鏖(懊高反、合口呼)穆
「大聖世尊!此陀羅尼文句,是三世諸佛法身肢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所宣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閑靜處著新淨衣,發大殷重無分別心,誦百千遍,必得聞持永無忘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當知此人即是法師,若有人輕毀違犯此法師者,當知即是輕毀違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爾時薄伽梵讚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汝今說是諸佛真言,作大利益,擁護慈愍一切眾生,滌除障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我亦為欲擁護國界及受持此經典者,常作守護,為欲滌除障難,說陀羅尼祕密文句。
「南謨囉紇(二合)旦(一)南謨悉馱南(二)南謨阿利也南(三)南莫娑(去)怒南(四)怛地(儞也反)他(五)唵(六)止哩止哩尼(七)悉哩悉哩尼(八)呬哩呬哩尼(九)呬吒呬吒(十)瞖醯兮(十一)陀囉尼三縻(十二)莎訶
「世尊!此陀羅尼祕密文句,乃是三世諸佛之所宣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當知此人即是法師,若有人輕毀此法師者,當知即是違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
爾時大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我亦為欲擁護彼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作守護及所住國土,為欲滌除一切諸難,說陀羅尼祕密文句。
「南謨娑滿多沒馱南(一)怛地(儞也反)他(二)唵(三)哩弭嚟(四)哩弭嚟(五)誐攞哩弭嚟(六)簡侘(丑加反)哩弭嚟(七)尾止嚟(八)莎訶
「世尊!此陀羅尼乃是三世諸佛之所宣說。若有人能持是經者,當知此人即是法師,若人輕毀此法師者,當知即是輕毀三世諸佛。」
爾時曼荼羅諸天菩薩皆悉集會,其名曰:
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染、金剛善哉、金剛寶、金剛威、金剛幢、金剛愛、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金剛羯磨、金剛護、金剛藥叉、金剛拳、金剛薩埵、金剛寶、金剛法、金剛羯磨、金剛嬉戲、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金剛香、金剛華、金剛燈、金剛塗香、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金剛阿尾奢等,異口同音共說法身種子陀羅尼曰:
「唵慕欠阿(引聲)吽怛闌(二合)紇哩(二合)惡」
此等大士諸大菩薩,恭敬合掌前白佛言:「大聖世尊!我等若見有人受持此經乃至一頌一句,我等恭敬供養尊重是人,如毘盧遮那如來等無有異。」
爾時六波羅蜜多菩薩具足威儀,而於佛前各各自說陀羅尼祕密文句。
第一布施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南謨薄伽伐諦曳(二合)(一)怛哩(二合)瑟拏(二合)哩(二)摩訶撥[少/兔]迷(三)吽索(蘇各反)」
第二淨戒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
「南謨薄伽伐諦曳(二合)賀囉賀囉獶施略(上乃刀反、下盧遮反)迺以羝曷嚟撥囉(二合)沒馱吽癹吒」
第三安忍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
「南謨薄伽伐諦曳(二合)(一)蘇囉撥底(丁里反)(二)迺以羝(三)[尾*黑](尾黑反)吽儞(入聲、儞吉反)儞吠(二合)灑(四)索(桑各反)」
第四精進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
「唵南謨薄伽伐諦曳(二合)(一)告思儞耶(二)末藍微毛賀耶(三)吽癹吒(半餘聲)(四)」
第五靜慮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南謨薄伽伐諦曳(二合)(一)呬里呬里(二)枳里枳里(三)弭里弭里(四)矩殺吒(二合)矩殺吒(二合)(五)唵(六)慕(引)哩(七)慕哩(二合)嚩(平聲)莎訶」
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菩薩說真言曰:「南謨薄伽伐諦曳(二合)(一)揭諦揭諦(二)波羅揭諦(三)波羅僧揭諦(四)冒地莎訶」
時六波羅蜜多菩薩天等,皆白佛言:「大聖世尊!我等亦為擁護持是經者,說此陀羅尼祕密文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乃至一頌一句,我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佛無異。」
爾時毘沙門天王,亦為擁護國界受持經者,說自心真言:
「怛地(爾也反)他(一)拘那裡(二)阿羝襪羝捺羝(三)阿娜羝(四)拘那裡(五)莎訶」
爾時毘樓勒叉天王,亦為擁護國界及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阿誐儜(二)誐儜(三)敖哩(四)岸(平聲)那(去聲)哩(五)旃拏里(六)摩鄧耆(七)卜羯斯(八)僧(去聲)矩黎(九)沒嚧(二合)灑黎莎訶」
爾時提頭賴吒天王,亦為擁護國界及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瑿黎(二)怒米黎(三)怒閉嬭(平聲)(四)怒[醫-酉+耳]黎(五)閉黎(平聲)(六)閉嬭(平聲)(七)莎訶」
爾時毘樓博叉天王,亦為擁護國界及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阿尼嚩尼(二)窘而(去聲)(三)怒拏(去聲)迷(四)怒矩黎(五)悉哩怒哩(六)弭哩(七)怒莎訶」
時四天王白佛言:「大聖世尊!我等亦為擁護國土及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經者,說此陀羅尼祕密文句。若有輕毀受持經者,即為輕毀三世諸佛。」
爾時執金剛菩薩,亦為擁護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南謨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也耶(一) 南謨矢戰(二合、平聲)拏(二) 韈日囉(二合、上聲)播拏(上聲)曳(平聲)(三) 麼訶藥[乞*頁]叉(二合)拪(上)那簸戴(上聲)曳(平聲)(四) 寧(上)羝耶(二合)(五) 撥囉(二合)入嚩(二合、上聲)履多(六) 拘嚕(二合)馱耶(七) 訖栗(二合)多(八) 比(入聲、頻密反)俱胝目佉耶(九) 嚕麼曷哩沙拏昧孕羯囉耶(十) 的乞儭(二合)那(十一) 難(上聲)瑟鵽嚕(二合)羯吒耶(十二) 撥囉(二合)捻(入聲)勃多(二合)韈日囉(二合)賀薩多耶(十三) 薩嚩(平聲)尾垽那(十四) 微那夜迦尾特問(二合)娑那羯囉(引聲)耶(十五)(此上十五句起請真言,下三句正說真言)怛地(儞也反)他(一) 吽韈日羅(二合)矩嚕(二) 那(去聲)怛喇吒(三合)」
爾時鈴鐸耳微那夜迦等,亦為擁護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唵(二)必致必致(三)摩必致摩必致(四)摩尾奢摩尾奢(五)摩入嚩(二合、上)囉摩入嚩(二合)囉(六)莎訶」
爾時閻魔羅王,亦欲擁護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悉哩(二)尾悉哩尼(三)質哩(四)尾質哩尼(五)儞[口*屍]儞[口*屍](六)瞖醯兮(七)慕(上)多撥底(八)莎訶」
爾時訶哩底愛子母,亦為擁護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娜嬭(儞諧反,下准此)娜嬭(二)頓嬭頓嬭(三)薩尾山微那夜迦喃(四)目佉髯磨喃(五)鑠訖底(二合)悉擔磨南(六)磨嚩都(七)莎訶」
爾時摩利支天,亦為擁護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底嚟(二合)磨寧(一) 滿怛囉(二合)(二) 撥娜寧(三) 麼挽底(丁伊反)(平聲)(四) 怛地(儞也反)他(一) 遏迦末斯(二) 末迦末斯(三) 頞怛那(去聲)南末斯(四) 撥吐迷洛叉(五) 嗢撥吐迷洛叉(六) 薩嚩昧以瓢(入聲)(七) 薩武撥薩倪(上聲)瓢(八) 曷洛叉(九) 莎訶」
爾時迦嚕拏王,為欲擁護國王大臣及受持經者,說迦嚕拏王理趣真言曰:
「乞史(二合)簸(一)唵(二)莎訶」
爾時真實迦嚕囉王,為欲擁護國界及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南謨薩哆埵(二合)(一) 誐嚕拏耶(二) 沒孽囉摩訶沒孽囉(三) 縵惹(平聲)縵惹(平)(四) 薩嚩(上)娜岸(平)(五) 摩囉耶尾沙入索(六) 嗢涅蘇(上)哩耶(二合)(七) 儞袍(八) 慕(上)[貝*番](去)誐麼哩補(九) 鑠訖多(二合)薩那(十) 窣覩縵寧(上)(十一) 薩莽[口*栗]多(十二) 尾搖(十三) 賀哩多(引)羅(十四) 簡底(頂伊反)(十五) 嚕質囉(十六) 僧屹囉(二合)銘(十七) 捺里與捺囉(二合)(十八) 儞迦囉(十九) 撦耶(二十) 薩麼曩(二十一) 泥庾底(丁里反)(二十二) 商佉(二十三) 乞史(二合)囉(平聲)(二十四) 沒哩(二合)娜羅(二十五) 窘多(二十六) 那嚩(去聲)囉(二十七) 三藐佉(二十八) 尾灑(二十九) 乞史(二合)跋寧(三十)」
時迦嚕囉王纔說是真言已,一切惡龍毒氣皆悉摧滅,國土安寧。
爾時大自在天王,為欲擁護受持經者,說真言曰:
「怛地(儞也反)他(一) 唵(二) 怛吒耶(三) 莎訶(四) 悉怛吒耶(五) 莎訶(六) 嚩吒耶(七) 莎訶(八) 勿吒耶(九) 莎訶(十) 捨咄嚕(二合)儞屹輦(二合)怛曩耶(十一) 莎訶(十二) 南謨迦吒(十三) 尾迦吒(十四) 羯胒(平聲、引)迦(去)囉(十五) 播吒羅(上)耶耨多囉(十六) 儞瑟吒(二合)簡儞瑟吒(二合)(十七) 簡儞瑜惹難(上)羝(十八) 誐羅(十九) 儞尾(二合)誐羅(二十) 尾捨撥囉(二合)尾捨(二十一) 阿尾捨(二十二) 嚕捺囉(二合)(二十三) 嘮捺嚟(二合)那(二十四) 汗囊汗囊(二十五) 諾賀諾賀(二十六) 跛者跛者(二十七) 莽他莽他(二十八) 尾特問(二合)娑也(二十九) 尾特問(二合)娑也(三十) 瑜倪始嚩(二合)囉(三十一) 摩醯始縛(二合)囉(三十二) 南謨悉諦窣覩(三十三) 播摩醯(三十四) 訝(顏憂反)慈(三十五) 南謨始戰(二合)拏耶(三十六) 莎訶(三十七) 撥囉(二合)戰拏耶(三十八) 莎訶(三十九) 沃屹囉(二合、引)耶(四十) 莎訶(四十一) 沃屹囉(二合)諦惹耶(四十二) 莎訶(四十三) 戍羅耶(短聲,下准此)(四十四) 莎訶(四十五) 戍羅匿(乃職反)賀嚩(二合)耶(四十六) 莎訶(四十七) 氷(並孕反)誐(上)耶(四十八) 莎訶(四十九) 氷誐佶灑(二合、去聲)耶(五十) 莎訶(五十一) 孽囉耶(五十二) 莎訶(五十三) 孽囉嚕播耶(五十四) 莎訶(五十五) 佉(上聲)囉耶(五十六) 莎訶(五十七) 佉囉嚕播耶(五十八) 莎訶(五十九) 禰怛多囉耶(六十) 莎訶(六十一) 嗢特縛(去聲、二合)耶(六十二) 莎訶(六十三) 嗢特嚩(二合)繫舍耶(六十四) 莎訶(六十五) 諾賀那(去)耶(六十六) 莎訶(六十七) 撥者那(去)耶(六十八) 莎訶(六十九) 阿目佉(去)耶(七十) 莎訶(七十一) 阿寧(上聲)韈多迦耶(七十二) 莎訶(七十三) 烏蒭讖摩耶(七十四) 莎訶(七十五) 烏蒭讖摩嚕涅囉(二合)耶(七十六) 莎訶(七十七) 瑜(上聲)滿(七十八) 儞尾(二合)瑟底(七十九) 也失者迦失質(八十) 阿寐捺囉(二合)韈底(八十一) 孽底末底(八十二) 播那(八十三) 壤誐(平)(八十四) 迂嚧(八十五) 茗拏囉(八十六) 穀乞史(二合)(八十七) 紇[口*栗]奈監(八十八) 摩呼(八十九) 塞建(二合)那(九十) 屹哩(二合)嚩(平聲)(九十一) 賀努(九十二) 鄔瑟侘(二合)(九十三) 匿(乃職反)賀嚩(二合)(九十四) 娜娑(九十五) 室嚕(二合)怛囉(二合九十六) 羅邏(上)吒(九十七) 室哩山(九十八) 諾賀彌(九十九) 莎訶(一百) 癹吒(二合)(一百一)」
爾時毘沙門天王及諸天等,各說如是陀羅尼已,俱白佛言:「大聖世尊!我等若見如是法師,受持讀誦乃至一頌一句,常作擁護,滌除一切災難苦厄及諸毒氣呵罵捶打,種種疾患魑魅魍魎不吉祥事皆悉消滅。」
佛告諸大士及毘沙門天王:「汝等善能守護如是持經法師,此經名字尚不可聞,何況盡能受持讀誦,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以種種塗香、末香、燒香、華鬘、衣服及妙寶蓋、繒綵、幢幡、香油、酥燈,以如是等百千萬種供養法師,應先發願:『聞此經已,如說修行。』我今以此持經法師付囑汝等,應當擁護,乃至親屬亦當守護,令無衰患,使得安樂。」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發菩提心品第三
爾時薄伽梵作師子吼,顯明祕密總持門已,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聖世尊!能以大悲讚說如是祕密甘露勝陀羅尼守護法師。唯願世尊哀愍眾生,宣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令諸有情,未發心者云何發心?已發心者云何修行?復何因緣於大乘心得不退轉?」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應當先發五種勝心。云何為五?一者於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二者於一切種智心不退轉;三者於諸有情起親友想,於險難中誓當救護;四者常於有情起負債想;五者恆懷慙媿何時償畢。能發如是五種心者,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轉?如往昔時有一商人,聰慧明達常行仁孝,恆見父母宗親貧苦,常懷憂惱逼切身心,以何方便而能給濟?作是思惟:『無過入海採如意寶而供給之,得離貧苦。』以是因緣發勇猛心,不惜軀命從家而出,種種方便求覓資糧,及諸善伴船及船師。於其中路遇一異人從海而還,乃問此人:『如是忩遽,欲何所之?』商人具答如上因緣:『為救貧窮,今欲入海求如意寶,以相資給。』彼異人言:『我昔離家亦復如是,為濟親族貧窮諸苦。既發家已路經曠野,度大砂磧絕無水草,多有野象虎豹犲狼毒蛇師子,或遇劫賊大山大河,飢渴寒熱驚懼怖畏種種危難,與彼船師方至大海。又遇惡風大魚惡龍,雷電雹雨鼓浪洄澓,多有留難不可具說。雖受如是種種諸苦,尚不能獲如意寶珠,但得資身粗自供足,猶未能濟貧乏之親。今勸仁者,勿強艱苦徒自疲勞。吾欲與仁別為經理。所以者何?然彼大海有種種難——黑風、黑山、藥叉、羅剎、摩竭蛟龍——眾難非一。但曾聞有如意珠名,往者千萬獲無一二。以是因緣,勸於仁者宜速迴還。』爾時商主聞是語已,倍復增進,發三勝心入海不退。云何為三?一者父母兄弟宗親貧苦若斯,如何空歸不相救濟?二者我之親屬昔時富有,惠我衣食憐愍於我,今者貧窮命不全濟,如何放捨而欲退還?三者我在家時處理家務,策役驅使大小僮僕種種呵責,如何貧苦不相賑恤,令彼歡喜而欲退還?以是因緣念酬恩德,發大勇猛決定前進,要當入海求如意寶,得已還家濟於親屬,恣其所用永離艱窮。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觀於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宿世父母,憐愍我故造諸惡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諸苦惱。以是因緣而自思惟:『以何方便濟斯苦難?』作是念已,唯有入於六波羅蜜多大法海中,求佛種智,拯濟有情生死之苦。如是思已,發大勇猛無退屈心,精進勤求無有懈倦,種種方便求覓資糧、菩提善伴法及法師。行至中路遇一魔王領諸眷屬,或現天身,或顯人身、婆羅門身,或作商主、苾芻、苾芻尼身,或餘種種異類之身。而彼魔王問菩薩言:『汝今忩忙,欲詣何所?』菩薩答言:『我為一切苦惱眾生,今欲入於六度大海,求佛種智如意寶珠,以救一切貧乏眾生。』魔王復云:『我初發心亦復如是,為度一切苦惱眾生,出生死家,度大流轉,曠野砂磧備受飢渴,盜賊恐怖眾難非一,方至六度大法海中。或遇乞頭,或逢乞眼耳鼻舌身手足支節,心肺腸胃肝膽脾腎,國城妻子、奴婢僕使。如是種種隨乞而施,不生慳悋勤求智寶。經無量劫,生死流轉在於苦海,雖受種種諸苦難事,猶不能獲無上菩提,而但迴求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寂滅涅槃。我今勸汝勿強勞苦,應自修持,吾欲與汝共階此果。所以者何?我念三塗常受飢苦,心思吞噉仰面向空,誰來入口充我一飽。種種苦難逼切身心,人命無常過於山水,善知識者難遭難遇,若不信受後悔何追。生死海中流轉不定,心如水月何有實耶?惡知識者易見易逢,恆樂勸人行菩薩道,捨財捨命望趣菩提。況諸佛出興時乃一顯,求者千萬得無一二。以是勸仁不須勞苦,應求解脫自取涅槃。又三無數劫受諸勤苦,方能獲得佛果菩提。此生三生證阿羅漢,一種無學何用苦為。無智愚人心希佛果,備歷艱苦經無量劫,尚未聞證阿羅漢果,何況能得無上菩提。譬如有人獲一小鳥,更見有一迦嚕囉王,即放手中已所執鳥,便前捕捉迦嚕囉王。大者飛翔,小者復失。愚求佛果亦復如是,棄此求餘二果俱失。既知是已願早迴心,於此生中必證羅漢。』爾時菩薩聞是語已,轉增勇猛發三種心。云何為三?一者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生死已來,皆我所親或為朋友,現受苦惱未得免離,如何退還?二者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給我衣食憐愍我深,今受輪迴苦難非一,云何未報乃生退心?三者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皆我眷屬,策役驅使轉相呵責,未曾少分酬報彼恩。以是因緣不應退屈,更增勇猛求證菩提。若證菩提一切智寶,用濟生死苦難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於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轉。
「復次,慈氏!當知即是菩薩摩訶薩修大乘行發五種心。此五心中,一者於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為諸有情求一切智——心無退轉此二心者,於大乘法精進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親友;四者一切有情於我有恩,未有毫釐用相酬報;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屬,我曾於彼起不善業,種種呵罵非理責罰,深心慚媿何時償畢——此之三心令諸菩薩勇猛不退,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