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七(入第五十九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十有九門。明真實位中行。初觀察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觀察。
亦由不舍深大。故能觀察。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善巧分別說一切法(至)無有障礙智慧觀察。
前問但言觀察者。說智慧言。十句准思。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觀察。
△二說法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法。
由能內觀。故能外說。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說一切法皆從緣起說一切法皆悉如幻。
上二說俗。下八說真。
說一切法無有乖諍。
無二可諍。
說一切法無有邊際。
體德兼廣。
說一切法無所依止。
相深遠。
說一切法猶如金剛。
體堅利。
說一切法皆悉如如。
如如不動。
說一切法皆悉寂靜。
體絕百非。
說一切法皆悉出離。
在纏不染。
說一切法皆住一義本性成就。
體相一味。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善巧說一切法。
△三離障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
此離障智。晉名無垢。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深心清淨斷疑清淨(至)一切善根清淨。
雖同清淨。所淨不同。十中與七淨。有開合不同。在文易了。七淨如五地初辨。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如來無上清淨法。
△四審決智印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印。
以清淨智。決定印可一切法故。故晉本中。名為智印。後所結益。亦是智印。亦猶三法印等。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初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
所謂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至)是為第一印。
△二他不饒益忍行決定。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痴狂亂(至)是為第二印。
△三諦察法忍。
菩薩摩訶薩聞說與一切智相應(至)是為第三印。
於深佛法。信忍決定。
△四決定成佛。度脫眾生。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發深心(至)是為第四印。
△五決定知佛智無邊。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智無有邊際(至)是為第五印。
△六決欲佛果不退。
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至)是為第六印。
△七決不顧身命。以親人法。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不顧身命(至)是為第七印。
△八決度已入大乘法者。
菩薩摩訶薩若見善男子善女人(至)是為第八印。
△九決平等度。
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至)是為第九印。
△十決同佛體因圓果滿。
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至)是為第十印。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印。
△五勸。
菩薩以此速成阿耨(至)具足如來一切法無上智印。
△五照徹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光照。
由印定故。照徹無礙。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知定當成阿耨(至)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智光照。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光照。
△六無等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至)聲聞獨覺悉無與等。
由前照徹故。不偏住着。雙住事理。名無與等。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菩薩摩訶薩雖觀實際(至)是為第十無等住。
皆權實雙行。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並顯可知。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等住。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一切佛法無等住。
此下入第五十五經。
△七無劣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
上既望下無等。今亦望上無劣。於十勝事。皆決作故。名無下劣。所以晉經亦無怯弱。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十句五對。初降魔制外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至)是為第二無下劣心。
△二喜他自滿對。
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至)是為第四無下劣心。
△三積福成智對。
又作是念我當積集一切福(至)是為第六無下劣心。
△四下化上成對。
又作是念我當以無上教化(至)是為第八無下劣心。
上四單辨。
△五悲智究竟對。即是雙行。初即智之悲。而悲智雙行。
又作是念我修菩薩行時(至)是為第九無下劣心。
雖悲而不求果報。
△二即悲之智。而權實雙行四。初列所知。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至)一切寂滅涅盤界。
△二辨能知。
如是一切種種諸法(至)悉見悉證悉修悉斷。
謂知苦覺忘。見理證滅。修道斷集。
△三拂彼知相。
然於其中無分別離分別(至)無功德無境界。
能知無分別。故無功德。所知無種種。故無境界。
△四會歸中道。廣辨雙行二。初總辨中道。
非有非無非一非二。
△二境智對明。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至)以無盡智知一切盡。
皆以實智知權。顯雙行無礙。於中異約豎論。變異差別。約橫辨不同。
△三即體起用。以辨雙行。
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至)是為第十無下劣心。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最上無下劣佛法。
△八高出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至)十種如山增上心。
由無下劣故。萬行迥出。難仰其高。於勝決作故。直趣菩提。不可傾動。
△二征。
何等為十。
△二釋十。初勤修能證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常作意(至)是為第一如山增上心。
△二常觀所證理。
恆觀一切法本性空。無所得是為第二如山增上心。
△三內修無漏。
願於無量劫行菩薩行(至)是為第三如山增上心。
△四外近善人。
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諸善知識無異希求。
為名利。為異求。
無盜法心。
從他聞言已解。為盜法。觀佛三昧經說。此人墯地獄如箭射。後學誡之。
唯生尊重未曾有意(至)是為第四如山增上心。
△五大忍度主。
若有眾生罵辱毀謗(至)更令增長無有休息。
弘誓更增者。若薪熾於火。
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法(至)是為第五如山增上心。
△六決超魔境。
菩薩摩訶薩成就增上大功德(至)住佛境故。
由成勝德而不着。唯法樂以自資。則魔境皆為佛境。
是為第六如山增上心。
△七勤勇修行。
菩薩摩訶薩為求阿耨多羅(至)行菩薩行無有休息。
攝論雲。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
是為第七如山增上心。
△八不舍惡人。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至)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九孤標等佛。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至)是為第九如山增上心。
△十權實雙行四。初正辨雙行。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
△二征釋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有二。一雲。修須稱理。理既無得。願何不舍。既不舍願。何用觀無。進退有妨。
△二釋。
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至)三藐三菩提。
釋亦二意。一雲。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無得故。出生菩提。雖不舍願。須觀無得。二雲。無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盡無得之源。故欲證無得。須不舍菩提之願。
△三結成雙行。
是故於法雖無所得(至)其心於此不驚不怖。
△四顯其離過。
不作是念若一切法(至)求於無上菩提之道。
謂不怖空而不求故。
是為第十如山增上心。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十種如山增上心。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無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九深廣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至)三藐三菩提如海智。
非但求升聳峻。抑亦智體包含。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二。初四即四無量界。
所謂入一切無量眾生界(至)是為第四如海智。
△後六並佛界無量開出。初入三世佛善根。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至)是為第五如海智。
△二入過去佛界。
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至)是為第六如海智。
△三入未來佛界。
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至)是為第七如海智。
△四入現在佛界。
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至)是為第八如海智。
△五供多佛。
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至)是為第九如海智。
△六求多法。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至)是為第十如海智。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至)三菩提如海智。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大文第四。有二十九門。答二十九句回向位中行。若並無礙總句。有三十門。古德分三。初十一門。明回向位中行體堅固。次一十二門。明行用自在。後七門明行德圓備。今亦隨次配十回向。於中初有四門。明初回向。二三回向各有二門。四五六七各唯一門。第八回向即十無礙。九有三門。十有四門。至文當知。今初四門。明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位中之行。即分為四。初明回向善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至)有十種如寶住。
所住善根可貴圓滿故。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初供事多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往詣(至)是為第一如寶住。
△二聞法受持。
於不思議諸如來所(至)是為第二如寶住。
△三自在受生。
於此剎歿余處現生(至)是為第三如寶住。
△四說本末法。
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別演說。
先從本起末。如無量義。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一義故。
後攝末歸本。釋成上義。
是為第四如寶住。
△五知斷自在。
知厭離煩惱知止息煩惱。
資糧道厭息。
知防護煩惱。
加行道防護。
知除斷煩惱。
無間道斷。除而不取。
修菩薩行不證實際究竟到於實際彼岸。
解脫道證入。為異二乘。留惑不斷。方能究竟斷證故。
方便善巧善學所學(至)皆得成滿身不疲倦。
云何不證。方便巧學無邊佛法。滿昔弘願故。如箭射空筈拄故。
是為第五如寶住。
△六悲智雙行。
知一切眾生心所分別(至)是為第六如寶住。
七知性相無礙。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至)是為第七如寶住。
△八無得之得。
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至)是為第八如寶住。
△九觀空滿願。
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至)是為第九如寶住。
△十受行無厭。
菩薩摩訶薩於不思議(至)不驚不怖不迷不惑。
上正顯。下釋成。
知如來智不思議故(至)是為第十如寶住。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則得諸佛無上大智慧寶。
△二大願救護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雖回向皆願。此在初故。謂於當作事及現作行。皆無齊限。要心堅固。窮其際故。
△二征。
何等為十。
△二釋十。初法門無盡誓願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一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二眾生無邊誓願度。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二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三嚴剎。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三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四回向。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四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五供佛。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五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上三願成佛果。上五皆約當成。並橫論無畔。次二約其現作。皆豎深無際。
△六見聞無着。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六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七安忍不亂。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被眾生(至)或挑其目或級其頭。
斬首為級。
如是一切皆能忍受(至)第七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上二誓斷煩惱。後三亦當成。
△八徧於時處。修行二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八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九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十即寂起用三。初悟寂。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至)涅盤住實際住。
△二起用。
而亦不舍一切大願(至)不舍莊嚴世界。
△三釋成。於中文有三重征釋。初一番。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至)於諸眾生心不舍離。
意雲。所以即寂而用者。由以本願智不舍悲故。
△二次番。
何以故一切諸法皆無所有(至)於諸法性分明照了。
所以智不舍悲者。智亦為物故。
△三後番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雲。何以要此雙行。
△二釋有二義。初諸佛皆爾。
一切諸佛安住寂滅(至)我今云何而舍大悲。
△二我先願勝。
又我先發廣大誓願(至)第十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金剛性無上大神通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