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六(入第五十三經卷末)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三有三十門。答前十行三十句問。古德分三。初六門明大志曠遠行。次九門明定慧業用行。後十五門明德備成滿行。然約圓融。此意非無。今不壞次。亦次第顯十行中行。第一行有三門。次二三行各一。第四行二門。第五行六門。次四行各二門。第十行中自有九門。至文當知。
所以用門多少者。檀度在初。故具三。戒忍通世間。故唯一。定慧尊勝。故有多門。智中既多。故般若中略。余次勝故。但用二門。又此十行雖約十度。而義多含。是故文中。或就十度明義。或就行名以釋。今初三門。歡喜行中之行。即分為三。初明力持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持。
此含總別。總者以是十行之首。依此十事。加持建立。能起諸行。故度世經名十建立。別即局在歡喜行中。凡所布施。皆為修習諸佛本所修行等故。是建立行意。
△二征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佛力持法力持眾生力持。
上三三寶。即境界持。眾生即僧寶。菩薩之僧。即眾生世間故。餘七行持。
業力持。
悲所作業故。
行力持。
正起行故。
願力持。
願持行故。
境界力持。
有悲智境。行方成故。
時力持。
時即起行之時。
善力持智力持。
上二福智。然第十地大盡分中。有十一持。於第四位。加煩惱持故。論判行持中。初二逆行。彼約應化不斷。所以加之。今但約為行本。故無煩惱。彼有供養持及劫持。無境界持及善力持。此以第八時中攝劫。彼以行攝此善力。依境起供。故並無異。余名並同。具如彼釋。
既數名不同。案名以釋。此無僧寶。有教化眾生。亦未爽通理。
上辨陀羅尼。即總持文義。次雲受持。即領納受行。今雲力持。即是加持任持。故不相濫。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法得無上自在力持。
此下入第五十四經。
△二大欣慰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欣慰。
正辨歡喜行義。彼但見乞者來。倍復歡喜。今則知由施故見佛供佛等。心大歡喜。初行多同歡喜地。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五。初事佛供佛對。
所謂諸菩薩發如是心(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二聞法近友對。
復作是念我於諸佛所(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三二利行成對。
復作是念我於往昔(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四嚴土化生對。
又作是念十方所有(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欣慰。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成正覺智慧大欣慰。
△三深入佛法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佛法。
上經意明預欣當成。此中辨其現能證了。即前法施之行。故彼文雲。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眾生說。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
前六有入字。後四以知字為初。證入了知。二文影顯。於中初四入器世間。
入過去世一切世界(至)入現在世世界數。
數謂多少。
世界行。
行謂剎因。
世界說。
說謂彼彼果中說法。
世界清淨。
清淨謂剎體。此是通體。上三別明。下一總顯。
入一切世界種種生。
種種性即染淨等殊。斯即別體。
入一切眾生種種業報入一切菩薩種種行。
上二入眾生世間。後四入智正覺世間。
知過去一切佛次第(至)國土眾會說法調伏。
上三入三世佛。下一入法。
知世間法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
知差別五乘。
雖知諸法皆無分別而說種種法。
明權實雙行。以性不壞相故。雖無分別。而說種種。此中分別。即是差別。故晉經雲。雖諸法無一無異。而說一異。
悉入法界無所入故。
釋成上義。謂悉入法界。故無差別。無所入故。而說種種。何者。若別有一入處。則入時失本相。不得說種種。以當法自虛。名入法界。無別可入。則不壞種種矣。上則辨知。此下明說。
如其法說無所取着。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既權實雙融。說亦即說無着。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二有一門。明饒益位中行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上明證入。今托良緣。徧依此十。方能饒益。非但依戒。況戒有攝善。何所不具。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依止供養一切(至)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薩行。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三有一門。即無違逆位中行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
由依菩薩止善。則能於十難作能作。難忍能忍。為發無畏心。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滅一切障礙業發無畏心。
障礙難滅。
於佛滅後護持正法發無畏心。
遺法難護。
降伏一切魔發無畏心。
惡魔難降。
不惜身命發無畏心。
身命難捨。
摧破一切外道邪論發無畏心。
外道難摧。
令一切眾生歡喜發無畏心。
物心難稱。
令一切眾會皆悉歡喜發無畏心。
大眾難喜。
調伏一切天龍夜叉(至)摩睺羅伽發無畏心。
八部難調。
離二乘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
下乘難離。
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
上行難修。於此十難。皆無所畏。豈畏眾生相惱害耶。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無所畏心。
△四有二門。明無屈撓位中之行。初被甲行無疑惑心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於一切佛法心無疑惑。
此門由前於難無懼。故於十所作。決志無疑。即被甲精進中行。後門攝善。利樂精進。徧在二門。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十。初十度攝生。
所謂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至)是為第一發無疑心。
初則正明。次顯無疑。三反顯失。四結次第。下九準例。
△二事供佛。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二發無疑心。
△三光明嚴剎。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三發無疑心。
△四長時調熟。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四發無疑心。
△五具一切智。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五發無疑心。
△六作世明燈。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六發無疑心。
△七說法開悟。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七發無疑心。
△八滅障成佛。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八發無疑心。
△九離妄自覺。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九發無疑心。
△十決成菩提。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十發無疑心。
於此十事。發誓要期。故名被甲。
△四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佛法心無所疑。
△二攝善行不可思議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可思議。
即所攝之善。由決志無疑。故所為難測。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初三單約善根。願智稱性。名不思議。
所謂一切善根不可思議(至)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議。
△二餘七權實雙運。故不思議。於中分二。初四約行。後三約智。智約內明。行就外相。今初。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善根不失無所分別不可思議。
涉有而一道清淨。
雖深入一切法亦不取滅度(至)不可思議。
悟空而萬行沸騰。
修菩薩道而示現降神(至)救護眾生不可思議。
修因而八相果成。
雖能示現如來十力(至)教化眾生不可思議。
現果而大用不舍。皆難思也。
△二後三約智。文三。初約二諦相即。
知一切法。
八中十句。勒為五對。一境。二心。三通一切。四約修起。五即名言。亦即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如如。四正智。五名。
然各有二意。一直就法體。無相是真。相即是俗。常互相即。下四例然。二約迷悟五對。大同小異。
無相是相。
迷如無相。以成於相。
相是無相。
悟相無相。即是如如。
無分別是分別。
迷於正智無分別。即成妄想分別。
分別是無分別。
悟妄分別。即正智無分別。
非有是有。
了如非有。真有如如。
有是非有。
若執有如。則非如有。
無作是作。
智若無作。是作正智。
作是無作。
若有所作。非作正智。
非說是說。
知名非說。是真說名。
說是非說。
謂名有說。非是說名。
不可思議。
△二約三事。融而不融。
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
九中初融三事。即心佛眾生皆無差別。如覺林偈。
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
顯離融相。名為不融。
不可思議。
△三權實。即而不即三句。初明盡而不盡。
於念念中入滅盡定(至)亦不盡有漏善根。
此約時斷。以明體用。
△二無而不無。
雖知一切法無漏而知漏盡亦知漏滅。
此將法性對斷。以明體用。二句雖殊。俱是權實雙行。
△三即而不即二。初正明。
雖知佛法即世間法(至)不於世間法中分別佛法。
△二釋成上義。
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
悉入法界。故說相即。無所入故。不應世中分別佛法等。謂以當法自虛。故名相即。非世間中有法可得。下重釋雲。
知一切法皆無二。
不得二中互求。
無變易故。
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是為第十不可思議。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可思議。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諸佛無上不思議法。
△五有六門。明無痴亂中行。於中有三。初二門即無痴之行。次二門明無亂之行。後二門雙明二門引生功德。雖痴亂有通。今從別說。又此三段即是三禪。初即饒益有情禪。二即正法樂住禪。三即引生功德禪。今初分二。初門不愚巧密之言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密語。
前既明內行。今辨外言彼行。文雲。以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言說。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等。皆言密語者。泛明有五。一說深密法故。如出現品名如來密藏等。二一言說一切法故。上雲如來於一語言中等。亦如仙陀四實九義瞿聲等。三近而不聞。如身子在座。遠而無隔。如目連尋聲等。四言近意遠。如說三乘為究竟等。言遠意近。如說寒時得火。名涅盤等。亦名隱實說權。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覺不堅為堅固等。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於一切佛經中巧密語。
初一具五。以是總故。一切教故。
於一切受生處巧密語(至)現成等正覺巧密語。
此二含二意。謂示而謂實故。即第四意。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
於一切眾生業報巧密語(至)同一成就巧密語。
余通前二。或併兼五。可以意得。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善巧微密語。
△二不愚善巧之智。文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分別智。
外言既密。內智又巧。故於利生。無有痴暗。故彼文雲。菩薩於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等。文義多同。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入一切剎巧分別智(至)入一切佛法巧分別智。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無上善巧分別諸法智。
△二正法樂住禪。即無亂行。二門皆是定體。初門明入三昧顯處等不同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
彼文雲。善入一切諸禪定門。此中明十。皆通一切。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
通辨緣斯十境入定不同。別則十門緣境各異。
於一切世界入三昧(至)住一切劫入三。
上五一重之事。下五涉入圓融。
從三昧起現不思議身(至)無有休息入三昧。
九十皆即一而多。故彼行雲。一念中得無數三昧。但從多分。對前後說。判為定體。非無其用。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諸佛無上善巧三昧法。
△二明徧入。則解類皆徧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徧入。
亦猶小乘說十徧處。即令三昧漸更增廣。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眾生徧入(至)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徧入。
前明一切。如眾生身。謂童子身等。雖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時。今此隨入一類。皆徧一切。如海初來一切皆水等。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徧入法。
△三有二門。明引生功德禪。初門明作用無礙。故稱解脫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門。
即不思議解脫。梵雲毗木叉。此雲勝解脫。謂殊勝作用。亦由依禪。成八解脫。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一身周徧一切世界(至)遊戲神通解脫門。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解脫門。
△二於境無壅。故曰神通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
如依四禪。引六通用。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憶念宿命方便智通(至)無有障礙方便智通。
此十若以六攝。前四可知。次五神境。
隨眾生心現不思議(至)不可說變化身方便智通。
後一漏盡。成菩提故。
隨不思議眾生心(至)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
約位不同。與十通小異。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種種示現令其修學。
△六有二門。明善現位中行。初門正明行體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
正顯行體。即是般若。故曰智明。然皆權實無礙之智。故稱善巧。非如十度。唯約根本。但約增微。分成五行。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二。前七單約一智。分三。初三約所化。
所謂知一切眾生業報(至)皆如金剛善巧智明。
先事。次理。後即事歸理。
△次三約能化。
能以無量微妙音聲(至)或不受生善巧智明。
亦初約事。次句約理。後即事歸理。
△三離能所想。會歸般若。
舍離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念想觀除。不受境界。為入理善巧故。
△二後有三句。辨雙行三。初明無說之說無成之成善巧智明。
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至)於無量劫分別演說。
謂雙非照寂。離於言道。而能差別。照事有說。非相遣相。非無遣無。一性遣多。無性遣有。即性相俱寂。
住於法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無成之成。法界之體。實無所成。照斯法界。即說成佛。
△二明無生起生智明。文三。初正明無緣之緣。兼顯無化之化。於中二。初明無緣。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至)了達受生不可得故。
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於緣。即無所化。
△二明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於中二。初知所化。文有三節。初有八句。別知緣相。
而知因。
謂無明等。
知緣。
緣謂業行。
知事。
即識名色等。
知境界。
即觸受塵境。
知行。
即現在受取有。
知生。
即生支。
知滅。
即老死。
知言說。
總是隨俗緣生。不離三世故。
△二有十二句六對。通知染淨迷悟。
知迷惑知離迷惑(至)知生死知涅盤。
迷理則倒惑雜染。悟皆反此。
知可得知不可得知執着知無執着。
隨俗則俱可得。第一義中二俱叵得。得非得約理。着非着約智。
△三明知心行。
知住知動。
住謂本性。動謂客塵。
知去知還。
隨客塵則去而莫歸。見本性則還源反本。
知起知不起。
有還有去。皆是起心。還住兩亡。寂然不起。
知失壞知出離。
起則諸善失壞。不起則出離蓋纏。
知成熟。
觸境寂知。是為成熟。上通物我。後知根機。唯約自說。
知諸根知調伏。
根謂六根。不為境牽。即是調伏。
△二結雙行。
隨其所應種種教化未曾忘失菩薩所行。
謂智隨曲化。不失無行。
△二征釋。
何以故菩薩但為利益眾生(至)不違一切世間所作。
所以爾者。為物發心故。
△三結名。
是多緣起善巧智明。
△三平等教化智明三。初明實不礙權。
菩薩摩訶薩於佛無着(至)其心廣大等法界故。
△二明權不礙實。
知種種說法知眾生數(至)不可傾動當成正覺。
△三結名。
於生死海平等濟渡一切眾生善巧智明。
△四結數。
是為十。
△五勸修。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善巧智明。
△二明離智障解脫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
脫二障故。梵雲毗木底。此雲解脫。與前不同。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煩惱解脫邪見解脫。
此二煩惱障。
諸取解脫。
業障。取增為業故。
蘊處界解脫。
報障。上四脫凡三障。下六脫智障。
超二乘解脫。
此一揀劣。
無生法忍解脫(至)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脫。
余皆顯勝。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七有二門。明無着位中行。初門明游處縱情。後門明棲止適悅。皆通二利。權實方便而無所着。今初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園林。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生死是菩薩園林(至)盡虛空一切世界故。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離憂惱大安樂行。
△二棲止適悅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宮殿。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至)作一切法王自在事故。
四梵住者。即四無量亦色因故。故度世雲。修四梵行慈悲喜舍。餘九可知。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於一世間神力自在。
△八有二門。明難得位中行。初門內心願樂。願即行體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樂。
既處宮殿。則情欣勝樂故。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樂正念心不散亂故(至)摧滅一切異道法。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三外德莊嚴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
具以眾德莊嚴願故。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力莊嚴不可壞故(至)求一切智無退轉故。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無上法莊嚴。
△九有二門。明善法位中行。初門明外緣不動。後門明內心不舍。又此明心堅。後明深入。皆是力義。今初分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不動心。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於一切所有悉皆能舍(至)亦無退轉不動心。
十中二及第九。是思擇力。余皆修習力。第八句。中有十。一信。
成就有根信。
生佛果故。
無濁信。
不雜不信濁故。
清淨信。
淨無煩惱故。
極清淨信。
無細念故。
離垢信。
離所知垢故。
明徹信。
徹事源故。
恭敬供養一切佛信。
向果位故。
不退轉信。
自分堅故。
不可盡信。
德無盡故。
無能壞信。
緣下動故。
大歡喜踴躍信。
證真如故。
不動心成就出生一切智(至)信受不謗不動心。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一切智不動心。
△二內心不舍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舍深大心。
由不動故。能窮理事。理深事廣。故云深大。
△二征。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舍成滿一切佛(至)集一切諸佛法深大心。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不舍一切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