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入第八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三地面香海者。上之大海既是藏識。今明心華之內攝諸種子。一一種子不離藏海。故有多香海。然一一具於性德。故皆有莊嚴。長行分二。初總舉數。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至)佛剎微塵數香水海。
准下剎種及梵本中。皆有十不可說。今闕十字。或是譯人之漏。或是傳寫之失。下標種處亦然。
△二別顯莊嚴。准後總結。應雲一一香海各有若干莊嚴。今文略無。若桉文取義。一切之言。即一切海。總以妙寶而為其底等。文有二十句。前十明海體狀。一底。二岸。三網。四水。五華。六垽。七聲。八光。九人衛現通。十結廣無盡。
一切妙寶莊嚴其底(至)所有莊嚴悉於中現。
階陛莊嚴具眾寶(至)悉是如來自在力。
初一頌階陛及欄楯。次一頌樹林。三頌華敷。四頌幢相。五頌城殊。六頌牆閣。繚者纏也。七頌結嚴屬佛。一昔因。二現力。
△四海間香河。即隨一一心。同時相應。功德流注也。長行亦三。初舉數。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至)香水河右旋圍繞。
△二辨嚴具。
一切皆以金剛為岸。
岸體諸河並無差別。故云一切皆以。
淨光摩尼以為嚴飾。
以珠嚴岸。
常現諸佛寶色光雲。
現佛光色。
及諸眾生所有言音。
出異類音。
其河所有漩澓之處(至)種種形相皆從中出。
漩澓出影。
摩尼為網眾寶鈴鐸。
網鐸垂覆。
諸世界海所有莊嚴悉於中現。
總顯多嚴。
摩尼寶雲以覆其上(至)及一切佛神通之事。
寶雲覆上。現聖依正。
復出妙音稱揚三世佛菩薩名。
澓出妙音。
其香水中常出一切寶焰光雲相續不絕。
水涌光雲。長劫無盡。
△三結廣數。
若廣說者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
既繞小海及與小河。尚有剎海塵數之嚴。彌顯標結。非唯約事。皆是一多無礙耳。
△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清淨香流滿大河(至)炳然顯現諸佛影。
初半偈頌岸體金剛。次一偈半頌摩尼嚴岸。三一頌光雲言音。次三皆頌漩澓出影。七頌網鐔垂覆。及總現諸嚴。前現事嚴。此說道行。八頌現佛依正。九頌澓出妙音。十頌水出光雲。
△五河間華林。長行有三。初總標。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至)悉以妙寶種種莊嚴。
△二別顯。
一一各有四天下微塵數(至)眾寶樹林次第行列。
別顯二事。謂華及樹。水陸各一。實有多事。然此一段。文勢少異。不列十事。以顯無盡。而但舉二。展轉明多。初一白蓮。後一寶樹。
一一樹中恆出一切(至)摩尼寶王充徧其地。
□□寶樹。出五蕊用。一出莊嚴雲。二寶王照耀。三華香盈滿。四出音演法。五雨寶徧地。五中有總有別。上總下別。別有八事。通三世間。
所謂蓮口輪摩尼寶王(至)普垂布光網雲摩尼寶王。
上六現器。
現一切諸佛神變摩尼寶王。
此一現正覺。
現一切眾生業報海摩尼寶王。
此一現眾生世間。如劍葉林等。現惡業報。天意樹等。即善業報。男女林中。朝生暮落。皆業報海。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且結樹之雨寶。已有剎海塵數。例上出雲等四。一一皆然。一樹之中。已有多種剎海之嚴。次例芬陀利華亦同於樹。其華與樹。各有四天下塵。一一皆爾。如華樹等類。復應有剎海塵數之物。故為無盡之嚴也。
△三總結。
其香水河兩間之地一一悉具如是莊嚴。
△二應頌不次。文分為三。初寶樹。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其地平坦極清淨(至)悉以十力廣開演。
△二白蓮華。
摩尼妙寶芬陀利(至)悉現光明無盡歇。
△三有三偈。頌結嚴所因。
三世所有諸莊嚴(至)隨其意樂悉清淨。
謂由佛力。體用無礙。現而常如。
然此三偈有多意趣。初一偈器世間。次一智正覺。後一眾生。欲明一一事中。皆現三世間嚴。影略其文耳。又初明一果能現。次例一切莊嚴。後明塵塵皆爾。從略至廣。從粗至細。又初明佛力。次彰願力。後隨樂力。又初果後因。願通因果。又初自後他。願通自他。又初明即性無性。體本不生。次明即相無相。現無來去。後明不壞於相。各見不同。方顯華藏之嚴。皆言亡慮絕。非可情求也。
△六辨總結莊嚴。上來諸段雖說莊嚴。猶未能盡。今總顯一一之境。若說不說。皆具剎海塵數功德莊嚴。是以文雲一切境界。長行文二。初標莊嚴難測。
爾時普賢菩薩(至)世界海莊嚴不可思議。
△二征釋所由。
何以故諸佛子(至)清淨功德之所莊嚴。
清淨功德文含二義。一謂眾多果嚴。即是清淨功德。二謂一一果嚴。從多清淨功德因生。以因望果。應成四句。謂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等。故隨一事。即曰難思。是以頌雲。但由如來昔所行。神通願力而出生。斯即因也。若語果嚴。略有五相。一者令多。周給一切。二者令常。永無乏絕。三者令妙。悅可眾心。四者稱性。無生無相。五者自在。鎔融無礙。偈文具之。總斯五義。故曰難思。況因果相即。
△二偈文有十。大分為二。初果嚴用勝三。初別明嚴用。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此剎海中一切處(至)一切剎海咸周徧。
△二結現緣。
所有化佛皆如幻(至)一切剎中如是現。
△三結多類。
如來自在神通事(至)一切皆於寶中見。
△二對因果。
十方所有諸變化(至)神通願力而出生。
由行願神通為因。故獲變化如鏡像果。
若有能修普賢行(至)普現其身淨眾剎。
以普賢勝智為因。故得一塵淨眾剎果。
不可思議億大劫(至)一剎那中悉能現。
由長時近友為因。故得剎那頓現之果。
諸佛國土如虛空(至)本願力故住其中。
彰淨因之意。使仿而行之。前半智境。嚴即無嚴。謂自受用土。周徧無等。法性之土。體性無生。二皆無相。後半悲應。無嚴之嚴。嚴徧法界。無住之住。常住剎中。
△三所持剎網。釋品目世界之言。又前明本剎。今辨末界。故兼染淨。文三。初告眾許說。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至)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
△二雙標二章。
諸佛子此不可說(至)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標二章者。謂種及剎。然剎種依剎海。諸剎依剎種。則寬狹可知。名從何得。欲明世界無邊方便顯多。故立此名。謂積多世界。共在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為種。如是種類。復有眾多。深廣無邊。故名為海。如積多魚。以成一種。魚龍龜鱉。山泉島嶼。乃有多種。並悉攝在一大海中。而言世界無邊者。海外有海。海海無窮也。若爾種無別體。攬界以成。何以下文說有形體。雖依種類以立種名。何妨此種別有其體。如多蜂孔。共成一窠。豈妨此窠別有其體。上舉魚龍。蓋分喻耳。即依後義。亦得名為種性。依於此種。能生世界。如依一禾有多穀粒。舊經雲性。多取此義。恐濫體性。故改為種。言有不可說者。若准下文。香海及種。皆有十不可說。梵本亦有。今脫十字。多是傳寫之漏耳。
△三廣釋二章二。初通明剎種不同。釋剎種章二。初長行二。初列十門。
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
然此十門剎種之異。並悉不離所依華藏。故云於世界海中。所列十事。與成就品。都望全異。彼通諸海。此明一海之中所有剎種。若別別相望。互有互無。起具因緣。清淨佛出。劫住轉變。彼有此無。方所分齊。行列趣入。力持等五。彼無此有。依住形體。莊嚴無別。彼此名同。前後互出。都有十五。皆顯十者。俱表無盡。而或異者。彰義多端。復有同者。恐濫全別。何以起具。前有此無。前段總明。成立因果。此中正辨。何等世界。所依住故。余可思准。然與前同。已如前釋。不同吾事。今當說之。
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
上三同前。
各各方所。
若圓滿方所。周徧法界。無處不有。不即三界。不離三界。若隨宜方所。隨十方中。向背名別。
各各趣入。
依門趣入。約法門者。謂三解脫。又互相現入。而無來去等。
各各莊嚴。
同前。
各各分齊。
約事隨宜。廣狹異故。約佛分齊。則十方無際。
各各行列。
即是道路。約事可知。約法。謂大念慧行。以為游路。
各各無差別。
同前。
各各力加持。
即食能令住。約法。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又此互出。顯佛淨土十八圓滿十五攝故。言十八者。顯色形色。分量方所。因果及主。輔翼眷屬。任持事業。攝益無畏。住處游路。乘門依持。
云何攝耶。此具因緣。即因圓滿。依住即是依持。形狀即當形色。體攝二種。一攝顯色。七寶光明。為體性故。二攝果滿。隨類之果。可知。約佛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所變故。故上偈雲。或一念心普示現為體。莊嚴攝三。謂一攝住處。如來莊嚴為住處。二攝輔翼。菩薩嚴故。三攝眷屬。有餘眾故。清淨攝三。一攝事業。謂作有情之義利故。二攝攝益。謂現證解脫。滅彼煩惱及災橫故。三攝無畏。謂內無災橫外無怖畏故。此中依住攝二圓滿。一攝主。二攝乘。或說一乘等故。方所分齊。二名全同。行列即路。趣入即門。力持謂任持。劫住轉變。十八中無。義同於果。及事業攝。亦可成二十圓滿。於理無違。謂劫住窮未來故轉變。即如來神通變化。世界海普清淨轉變。即圓滿義。其無差別。彼文雖無。即由此故。方顯圓滿。余皆隨宜。故云各各。無差既同。云何各各。所無差事。有多種故。若將此十。對成就品十。亦得相攝。恐厭繁文。又上諸文一一段中。具多圓滿。一一融攝。故異余宗。
△二隨門廣釋。但釋其三。謂依住形狀體性。餘七雖略。義已上說。今初分二。初列。
諸佛子此世由種(至)依一切佛音聲摩尼王海住。
△二結。
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二形狀二。初列二十種。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至)或作諸莊嚴具形。
迴轉形者。褶褻往來之形也。壇墠形者。築土為壇。除地為墠。佉勒迦者梵音。此雲竹篅。
△後結塵數不同。
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三體性二。初列。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至)清淨音聲為體。
亦二十種。前十色相。後十是聲。會釋如前。
△二結。
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二應頌有十。分為六段。初一頌一住。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剎種堅固妙莊嚴(至)或有住於香海等。
△二有一頌。頌形狀及布列安住。
須彌城樹壇墠形(至)各各布列而安住。
△三頌體性。
或有體是淨光明(至)佛功德音亦如是。
△四頌三事。
剎種一一差別門(至)無等無量悉周徧。
謂初二句頌所入門。次句方所等四句莊嚴。餘二偈中廣大剎之本相。即是分齊廣狹。此彼相入。亦頌趣入。初偈以多入一。後偈一多互入。皆入而無入。入則壞緣起。不入壞性用。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又約體本空。故無來無入。約相不壞。故如本無差。以性融相。故得互入。
△五頌無差。
一切國土微塵中(至)一切眾生悉調伏。
謂塵容佛海等無差故。
△六頌力加持。
佛身周徧一切剎(至)普化一切諸含識。
主伴皆是神力任持。普化之言。兼於法味。
△二別明種剎香海。雙釋二章者。謂香海依剎海。剎種依香海。諸剎依剎種。長行分三。初總舉諸海所依。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至)如天帝網分布而住。
上來雖復但標剎種及剎二章。而依住中。皆云依海。故列海數。此多香海。並在剎海地面。故云所依。言如帝網者。大都分布。則似車輪。其有別者。謂帝釋殿網貫天珠成。以一大珠當心。次以次大珠。貫穿匝繞。如是展轉。更遞圍繞。經百千匝。若上下四面。四角望之。皆行伍相當。今此香海雖在地面。分布相似。又有涉入重重之義。故云如也。
△二次第別顯諸海種剎。文分為三。初辨中間一海。次辨右旋十海。後明十海所管之海。然十海各管不可說佛剎塵數之海。總顯則有十不可說佛剎塵數。次第說者。但有一百一十一海。余皆略指。今初中央一海分二。光明香海出華。以持剎種三。初香海名。
諸佛子此最中央香水海(至)摩尼王幢為底。
以多華發光故。亦由菩薩行華而為因故。
△二舉華名。
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
謂以香摩尼。嚴此華故。又從摩尼底而出生故。約法即萬行圓明之所成故。海能有華。故受華名。華依於海。取海底稱。
△三剎種名。
有世界種而住其上(至)以一切莊嚴具為體。
約事。寶光遠照故。約法。其世界種。正是所含種子。一一皆有大智光明徧照法界義故。性德互嚴故。
△二所持世界三。初總舉大數。
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
△二別辨當中。有二十層廣大主剎。准標及結。皆有不可說剎塵之數。今文但列十九佛剎塵數。為二十層。其能繞剎。但有二百一十佛剎塵數。下當會釋二十層。即分二十段。第一層有七事。
其最下方有世界(至)金剛莊嚴光耀輪為際。
辨際。謂世界所據之際。如金剛際。
依眾寶摩尼華而住。
依住。若准此名。大同剎種所依蓮華。而舊釋雲。於前無邊香海所出華上。更有此華。持此一界者。以例上諸層。別有依住。故為此釋。何妨最下依於總華。思之。
其狀猶如摩尼寶形。
狀形。謂摩尼狀有於八楞。似方不方。似圓不圓。故異下八隅。
一切寶華莊嚴雲彌覆其上。
上覆。
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燒種種安住種種莊嚴。
眷屬。
佛號淨眼離垢燈。
本界佛名離二障垢。智眼清淨。照世如燈。然佛德無邊。各隨一義。二層已去或有八事。謂加去此遠近故。或有九事。加純淨言故。准此若無此言。即通染淨。此上眷屬漸加剎數。中間諸事可以准知。
△第二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師子光勝照。
△第三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淨光智勝幢。
△第四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無量精進力善出現。
△第五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至)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
言普方者。都望則方。而一面之中。亦有多角。隅即是角。
梵音摩尼王雲以覆其上(至)佛號香光喜力海。
△第六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普光自在幢。
△第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至)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
△第八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至)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
△第九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至)清淨月光明相無能摧伏。
△第十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至)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
△第十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無量功德法。
△第十二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超釋梵。
△第十三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
主剎即此娑婆。
以金剛莊嚴為際(至)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
言形如虛空者。靜法雲。大小乘經。並說虛空體無形質。不可見相。今雲有形者。回文者誤。梵本雲三曼多(周圓)第嚩皤博曩(天宮)伽伽那(虛空)阿楞迦羅(莊嚴蓋覆)僧塞怛那。(形狀)回文應以形狀置周圓之前。虛空安天宮之上。然後合綴飾雲。其形周圓。似空居天宮莊嚴之具。而覆其上。靜法此正。深有理致。今依經通之。亦有理在。謂空雖無形。隨俗說故。以俗典指空為天。謂天為圓穹。其形如鏊。是故書說天。勢圍平野。亦如法華雲。梵王為眾生之父。亦隨俗說耳。
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毗盧遮那如來世尊。
△第十四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徧法界勝音。
△第十五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其狀猶如卍字之形。
形如卍字者。靜法雲。室利[革*未]瑳。本非是字。乃是德者之相。正翻吉祥海雲。眾德深廣如海。益物如雲。古來三藏誤譯洛剎曩。為惡剎攞。遂以相為字。故為謬耳。然此相以為吉祥萬德之所集成。因目為萬。意在語略義含。合雲萬相耳。
摩尼樹香水海雲(至)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第十六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清淨日功德眼。
△第十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無礙智光明徧照十方。
△第十八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
△第十九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
△第二十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福德相光明。
△三類結所余。此中非唯結數。兼總顯上文所依住等。文分為四。初總結都數。
諸佛子此徧照十方(至)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
即舉本剎種。結有若干。此所結剎定是主剎。以下文指此不可說佛剎。更有兩重繞故。其直上中間有十九佛剎。而結有不可說者。以旁論故。不爾。豈一剎種最下。唯一主剎。故知如向所說主剎。橫豎共論有不可說。故下結其所在。雲及在香水河中。思之。
△二結形類三。初總列十門。
各各所依住各各形狀(至)各各力加持周匝圍繞。
既言周匝圍繞。明知傍去。
△二廣說十門。
所謂十佛剎微塵數迴轉形(至)微塵數門闥形世界。
世界形狀。有十八句。望前剎種形中。闕須彌山形。及嚴具形。余皆全同。但此約剎為異耳。
△三結歸都數。
如是等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三結眷屬。
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剎(至)廣大世界周匝圍繞。
然有兩重主伴。此一一者。指上不可說塵數也。若望前文。主剎直上。繞數漸增。今總相說。故云一一各有十剎塵也。又是欲顯無盡義故。
此諸世界一一復有(至)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
如上之言。文含二義。一即總指前能繞所繞之數。繞一世界。不欲繁文。故云如上。二者如上。亦用十佛剎。為能繞也。依此則似譯人文繁理隱。何不言一一復有十佛剎塵數耶。若依前義。則譯者之妙。
△四彰所在。
如是所說一切世界(至)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
即最□香海。□言及在香河。明知傍去。
(入第九經)。
△二明右旋十海。即繞處□妙華光海。有其十也。各有剎種十海。即為十段。初離垢焰藏海二。初牒中海以定方。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至)妙華光香水海東。
即是所繞。從東為首。
△二明能繞之海二。初海華剎種。
次有香水海名離垢焰藏(至)以菩薩行吼音為體。
△二明種所持剎。有二十重。下九海例然。今第一海二十重中。各有七事。一相去遠近。二剎名。三形狀。四所依。五上覆。六眷屬。七佛號。或有說體。或說清淨。即或八或九。其第一重無去遠近。但有最下方言。然文並可知。有難即釋。第一重。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至)佛號眉間光徧照。
△第二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德華藏。
剎名。
其形周圓依一切寶華蕊(至)佛號一切無邊法海慧。
△第三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功德相光明普照。
△第四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善眷屬出興徧照。
△第五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法喜無盡慧。
△第六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清淨普光明。
△第七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功德華清淨眼。
△第八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慧力無能勝。
△第九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廣大目如空中淨月。
△第十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金色須彌燈。
△第十一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逈照法界光明智。
△第十二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寶燈普照幢。
△第十三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蓮華焰徧照。
△第十四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名寶藏莊嚴狀如四洲。
水中可居曰洲。准俱舍。東洲如半月。南洲如車。西如滿月。北則畟方。四洲形異。而雲如者。似此界也。
依寶瓔珞須彌住(至)佛號無盡福開敷華。
△第十五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甘露音。
△第十六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最勝法無等智。
△第十七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徧照虛空光明音。
△第十八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普現勝光明。
△第十九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無邊功德稱普光明。
△第二十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佛號普照虛空燈。
此中文無標結大數。準例合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