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四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洪武元年九月戊戌朔,大將軍徐達改故元都安貞門為安定門,建德門為德勝門。

  ○己亥,指揮薛某至東安州,獲哈剌赤斬之,其降校皆降。

  ○壬寅,置大都督府分府於北平,以都督副使孫興祖領府事,升指揮華雲龍為府都督僉事。

  ○癸卯,以司農少卿杭琪為戶部侍郎。

  ○元湖廣平章聶興宗自德安來降。先是,大軍克汴梁捷至,上遣人往諭之。至是率眾降,仍以馬來獻。

  ○江西行省參政陶安卒。

   安,字主敬,姑孰人,少敏悟,有大誌,博涉經史,尤深於《易》。元季,常試於有司,為明道書院山長。
   上渡江至太平,安率父老迎謁,語合上意,留參幕府,拜左司員外郎。從克金陵,升左司郎中。既而,得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四人,上問安“四人者何如”,安對曰:“臣謀略不及劉基,學問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葉琛。”上多其善讓。後克黃州,思得重臣以鎮之,曰:“無逾安者!”遂命之黃州,至則寬租賦、省徭役,民悅服之。
   尋移知饒州,時方征伐,急軍需,安勸諭誘率其民,民皆樂輸,而用不乏。及寇至攻城,安開諭父老率子弟固守。後數日,援兵至,擊走之,諸將以鄉民多從賊,欲屠之,安曰:“民為所脅耳!從賊非本心,奈何殺之?”由是民皆得全,上聞,遣使往勞之。明年入朝,命復守饒州。民懷其德,建生祠事之。
   吳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為學士,凡國家制度、禮文之事,多安所定擬。及遷江西行省參政汪廣洋於山東,乃以安代之。追封其祖、父皆為“姑孰侯”,祖母、母皆為“夫人”。至是,以疾卒於治所,病劇,猶草時務二十事上之。上甚哀悼,親為文遣使以祭。時年五十九。

  ○戊申,都督同知張興祖率師徇永平,下之。

  ○置洪武門千戶所。

  ○是夜,熒惑犯右執法。

  ○己酉,參政傅友德等自大同獲故元喬右丞等三十四人、馬三十五匹而還。

  ○壬子夜,大陰犯畢宿。

  ○癸丑,置衛徽府之輝州、淇州,彰德府之林州及安陽湯陰、臨漳二縣。

  ○甲寅,詔改各站為驛。

  ○乙卯,上遣中使奉御等官至北平犒北征將士。

  ○己未,置雷州衛指揮使司、廣西衛指揮使司。

  ○征戍將軍鄧愈遣兵攻取洪山寨,夜四鼓破其營,擒、殺甚眾,寨將老馬劉遁去。

  ○都督同知張興祖自永平還至北平。

  ○辛酉,湖廣保靖安撫司安撫彭萬里遣子德勝奉表獻馬及方物,詔以安撫司為保靖宣慰司,以萬里為宣慰使。

  ○癸亥,下詔求賢,詔曰:「朕惟天下之廣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賢共理之。向以干戈擾攘疆宇彼此,致賢、養民之道未之深講,雖賴一時輔佐,匡定大業,然懷材抱德之士尚隱於巖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之疏於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以致賢歟?將在位者雍蔽,使賢者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思欲堯、舜君民者,豈固沒世而已哉?今天下甫定,願與諸儒講明治道、啟沃朕心,以臻至治。巖穴之士,有能以賢輔我、以德濟民者,有司禮遣之,朕將擢用焉!」

  ○詔優給陣亡將士之家,凡四百一十五人:千、百戶、鎮撫人給米二十石,麻布十匹;軍士人給米五石,錢一千二百文,麻布二匹。

  ○詔中書運戰衣二萬給賜北征將士。

  ○甲子,大將軍徐達遣副將軍常遇春、參政傅友德等率兵發北平取未下州郡。

  乙丑,遇春等下保定府,留指揮李傑守之。

  丁卯,下中山府,以指揮董勛守之,遂率師趨真定。

  冬十月戊辰朔,車駕發北京還京師。

  ○夏主明昇聞王師克元都,遣使來賀。

  ○大將軍徐達遣廣武衛鎮撫劉聚守河間,尋兼領府事。

  ○己巳,副將軍常遇春克真定,元平章孫克義遁入三門寨,遇春以指揮王金吾守之。克義尋又走平山寨,未幾,來降。先是,真定路達魯花赤鈒納錫彰聞王師取元都,乃具朝服登城西崖上,北面墜崖死。

  ○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兵至武陟,遇懷慶邏騎百餘人,獲之。明日,兵抵懷慶,故元平章白瑣住等已棄城遁入澤州,官軍遂入城,獲將士八百人、馬五十匹,以指揮紀斌等守之。

  ○辛未,皇太子攝享太廟。

  ○壬申,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關,故元守兵奔潰,宗異等駐軍星軺驛。癸酉,兵至澤州,故元平章賀宗哲、張伯顏等引兵遁去,遂取之,留兵戍守。既而,擴廓帖木兒部將平章韓劄兒、毛義等以馬、步兵來攻,平章楊璟、參政張斌等往援之,與元兵遇於韓店大戰,我師失利。

  ○甲戌,元左丞王某自河中以眾攻潼關,都督僉事郭子興等御之。兵始接,指揮於光持矟大呼,橫沖其陣,敵眾披靡。子興等乘勝擊之,追奔數十里,元兵大敗。

  ○乙亥,以吏部尚書滕毅為江西行省參政,刑部侍郎盛原甫為吏部尚書。

  ○丙子,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具實以聞,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

  ○丁丑,上至自北京。

  ○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取潞州。

  ○大將軍徐達遣指揮葉某等取齊堂山寨。

  ○戊寅,上以元都平,詔天下曰:

   “一海宇以安人心、正國統而君天下,理勢所在,古今皆然。自群雄乘亂以來,四方思治惟切,元綱已隳,疆土遂分,孰拯斯民以定於一?顧予菲德,造此丕圖,荷上天眷佑,臣鄰翊贊,肇基江左,平定中原。眷惟幽、燕,實彼本根,命將北伐,列郡皆順,已於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日克其都城,胡君遠遁,兵無犯於秋毫,民不移其市肆。捷音來奏,良副朕懷,已改其都為北平府,命官屯守。海宇既同,國統斯正,方與生民共此安平之福,尚賴中外臣僚夙夜功勤,以匡朕之不逮。所有事宜,具條於左。
   元主父子遠遁沙漠,其乃顏、蒯突等類,素相仇敵,必不能容。果能審識天命,銜璧來降,待以殊禮,作賓吾家。
   避兵人民,團結小寨,詔書到日,並聽各還本業。若有負固執迷者,罪在不原。
   殘元領兵頭目己嘗抗拒王師畏罪屯聚者,有能率眾來歸,一體量才擢用。
   故官及軍民人等,近因大軍克取之際,倉惶失措,生離父母、妻子,逃遁他所,果能自拔來歸,並無罪責,仍令完聚。
   朔方百姓及蒙古、色目諸人,向因兵革連年供給,久困弊政,自歸附之後,各安生理,趁時耕作,所有羊馬孳畜,從便牧養,有司常加存恤。
   北平新附地方應有犯罪及官有逋欠但係前代事理,並行革撥。
   秘書監、國子監、太史院典籍、太常、法服、祭器、儀衛及天文、儀象、地理、戶口、版籍、應用、典故、文字,已令總兵官收集,其或迷失散在軍民之間者,許赴官送納。
   自兵革以來,南北路隔,其北平府應有南方之人願歸鄉里者,聽未附州郡總兵官明示禍福,隨處招諭。
   各處征進軍士有陣亡、病故者,所在官司即興埋瘞,仍厚恤其家。
   新附州城軍民、官吏,非奉朝省明文,毋得擅自科取軍需騷擾百姓以妨農務。
   嗚呼!上體天心,俾萬邦之咸乂;下從民欲,合四海以為家。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大將軍徐達遣徐州衛鎮撫程信守雄州,又分兵守霸州。

  ○己卯,民有告「富人謀反」者,命御史臺、刑部勘問,皆不實。臺臣言:「告者事,在赦前,宜編戍遠方。」刑部言:「當抵罪。」上以問秦裕伯,對曰:「元時,凡告謀反不實者,罪止杖一百,以開來告之路。」

上曰:「不然。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為所誣多矣!自今凡告謀反不實者,抵罪!有司著為令。」

  ○庚辰,上朝罷,召宿衛武臣諭之曰:「朕與爾等起布衣,歷戰陣十五、六年,乃得成功。今為天子,卿等亦任顯榮、居富貴,非偶然也。當四方豪傑並起,互相攻奪,朕提孤軍應敵,危亦甚矣!然每出師,必戒將士『毋妄殺、毋焚民居』,此心簡在上帝,故有今日,卿等亦思。曩時在民間,視元之將帥輕裘肥馬、氣焰赫然,何敢望之?然彼之君臣不思祖宗創業之難,驕淫奢侈,但顧一身逸樂,不恤生民疾苦,一旦天更其運,非特不能保其富貴,遂致喪身滅名。今曆數在朕,朕何敢驕怠?常恐政事廢缺,日慎一日,非犒賞將士、宴百官、享勞外使,未嘗設宴為樂,爾等亦須勤身守法,勿忘貧賤之時,勿為驕奢淫佚之事,則身常榮而家常裕矣!」

  ○甲申,夜有流星大如盞,赤黃色,起自天市東垣,行至張宿沒。

  ○丙戌,置信陽州及羅山縣,隸河南分省。

  ○戊子,命徙北平在城兵民於汴梁。

  ○己丑,以陸仲亨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故元河南行省都鎮撫李敏為工部侍郎。

  ○置京畿都漕運司,設漕運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牘,從九品;屬官監運,正九品。都綱省註。以龔魯、薛祥為漕運使。

  ○庚寅,以懷慶、衛輝、彰德、廣平、順德、大名、河間、保定、真定九府隸河南分省,以德安府隸湖廣,北平府隸山東。

  ○辛卯,以都事汪河為吏部侍郎。河,初為大都督府都事,癸卯歲,奉使擴廓帖木兒,被拘於陜州者六年。至是始還,故命升之。

  ○癸巳,參政傅友德徇下平定州,遂守之。

  ○甲午,詔征元太史院使張祐、張沂、司農卿兼太史院使成隸、太史同知郭讓、朱茂、司天少監王可大、石澤、李義、太監趙恂、太史院監侯劉孝忠、靈臺郎張容、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疊里月實一十四人至京。

  ○賜元昭文館學士李庭訓冠、帶、衣服。

  ○司天監進元主所制水精宮刻漏,備極機巧,中設一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鼓。上覽之,謂侍臣曰:「廢萬機之務而用心於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使移此心以治天下,豈至亡滅?」命左右碎之。

  ○乙未,命工部制大祀分獻、陪祭及執事官法服。

  ○革考功所。

  ○以梁貞、王義為太子賓客,秦鏞、盧德明、張易為太子諭德,上諭之曰:「範金、礱玉,所以成器。朕命卿等輔導太子,必先養其德性,使進於高明。於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及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與之論說,日聞讜言,自無非僻之干,積久以化,他日為政,自然合道。卿等勉之。」

  ○丁酉,改瓊州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崖州吉陽軍、儋州南寧軍、萬化軍俱為州,隸瓊州府,南建州為安定縣。

  ○大將軍徐達遣平章曹良臣率兵及馬指揮等守通州。

  ○置永州、陳州二衛。

  ○浚後湖及石灰山、龍灣河道,凡千餘丈。

  ○命禮官定《正旦朝會儀》:

   前期,內使監官陳御座、香案於奉天殿,設皇太子、親王次於文樓。
   侍儀司設表案於丹墀中內道之西北;文武官起居位於文武樓之南,東西相向;一品、二品拜位於內道上東、西;三品以下拜位皆於內道之下,每等異位,重行北面;使者位於文官拜位之東,北面西上;殿前班、侍從班、諸執事起居位於文武官起居位之北,東西相向;捧表官、宣表官、宣表目官、展表官位於表案之西,東向;糾儀、御史二人位於表案之南,東西相向;宿衛、鎮撫二人位於東、西陛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衛、鎮撫之南稍後;典牧所官二人位於乘馬之前宿,東西相向;司辰郎報時位於內道之中文武官拜位之北;知班二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東西相向;通贊、贊禮二人位於知班之北,通贊在西,贊禮在東;引文武班四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稍後,皆東西相向;引殿前班二人位於引武班之南;引使者二人位於引文班之南;舉表案二人位於引武班之北;舉殿上表案二人位於西陛之下,東向。
   其丹陛上,侍儀司設皇太子、親王拜位於陛上平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員侍立位於陛上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員侍立位於陛上之東,西向;儀鸞司官位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典儀二人位於陛上之南,東西相向;鳴鞭四人位列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左、右;天武將軍四人位於陛上之四隅,皆東西相向;
   殿上,尚寶司設寶案於正中。
   侍儀司設表案於寶案之南;皇太子、親王位於表案之南;文官侍從、起居註、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卿位於殿上之東,西向;武官侍從班、懸刀指揮位於殿上之西,東向;受表兼受表目官位於文官侍從班之南,西向;內贊二人位於受表官之南,東西相向;卷簾將軍二人位於簾前,東西相向。
   是日清晨,金吾衛陳設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之東、西。列旗仗於奉天門外之東、西:龍旗十二,分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斗旗一,纛一(居前),豹尾一(居後),俱用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馴象六,分左右,左右布旗六十四:左前第一行,門旗二;第二行,月旗一、青龍旗一;第三行,風雲雷雨旗各一,天馬、白澤、朱雀旗各一;第四行,木、火、土、金、水五星旗各一,熊旗、鸞旗各一;第五行,角亢氐房心尾箕旗(各一);第六行,斗牛女虛危室壁旗各一。右前第一行,與左同;第二行,日旗、白虎旗各一;第三行,行江、河、淮、濟旗各一,天祿、白澤、玄武旗各一;第四行,五嶽旗各一,熊旗、麟旗各一;第五行,金婁胃昂畢觜參旗各一;第六行,井鬼柳星張翼軫旗各一。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
   拱衛司於皇太子、親王位設拜褥。設五輅於奉天門外:玉輅居中,左金輅、次革輅,右象輅、次木輅,俱並列。
   典牧所設乘馬於文武樓之南各三,東西相向。丹墀左右布黃麾仗各三行:左前第一行,黃蓋一,紅大傘二,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各一,雉扇、朱團扇各四;第二行,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各二,黃麾一;第三行,戟氅、戈氅、儀锽氅各五。右三行與左同。丹陛左右陳幢、節等仗,為四行:左第一行,響節、金節、燭籠各三;第二行,青龍幢一,班劍、梧杖、立瓜、臥瓜、儀刀、鐙仗、戟、骨朵各三,朱雀幢一。(註:原文在此漏掉了“左第三行”和“左第四行”的描述)右前第一行,與左同;第二行,白虎幢一,餘與左同;第三行,玄武幢一,餘(“餘”或許包括右第四行)與左同。殿門左設圓蓋一,金腳踏一,水盆一,團黃扇三,紅扇三;右設金交椅、水罐各一,餘與左同。以(原文寫作“已”)上皆校尉擎執。
   殿上,內使監陳設,左:拂子二,金唾壺、香盒各一;右:金唾盂、香爐各一,餘與左同。以(原文寫作“已”)上皆內使擎執。
   和聲郎陳樂於丹墀文武官拜位之南。
   侍儀司舍人二人舉表案入就殿上位,舍人二人以表函置於案,舉入丹墀位。
   鼓初:嚴百官俱朝服。(鼓)次:嚴各依品從齊班於午門外,以北為上,東西相向。通班、贊禮及宿衛、鎮撫等官入就位,諸侍衛官各服其器服,及尚寶卿、侍從官入,詣謹身殿候迎。鼓三:嚴文武官以次入各就位。
   侍儀奏“外辦”,御用監令奏請皇帝服袞冕御輿以出,尚寶卿捧寶及侍儀、侍衛導從,警蹕。皇帝將出,仗動大樂、鼓吹振作,升御座,樂止。
   將軍卷簾,尚寶卿以寶置於案,拱衛司鳴鞭,司辰郎報時,雞唱訖,諸侍從官、拱衛司官由殿西門出,降自西階,引班引入起居位。通班唱“某銜指揮使臣某以下起居”,樂作,四拜,樂止。贊禮唱“鞠躬”,指揮使以下皆鞠躬唱“聖躬萬福”,平身,復位。贊“拜”,樂作,四拜,樂止。
   通班唱“各供事、殿前班、侍從班及諸執事就位”,引進引皇太子及親王俱由奉天東門入,樂作,升自東階至丹陛拜位,樂止。引進贊“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引進導皇太子、親王詣奉天殿東門入,樂作,引進立俟於門外,內贊接引皇太子、親王至御座前往禮位,樂止。內贊唱“跪”,皇太子、親王皆跪,皇太子稱賀云“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稱賀!制曰:履端之慶,與長子等同之”。內贊唱“俯伏”,興平身,引皇太子、親王由東門出,樂作,引進引復丹陛拜位,樂止。引進唱“鞠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降自東階,樂作,至文樓,樂止。
   司樂再報時訖,通班“具丞相銜臣某以下起居”,引班唱“鞠躬”,平身,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北面立,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引班引丞相詣西階升,引班立候於階下,捧表官捧表及宣表官、宣表目官、展表官以次從丞相行,樂作,至殿西門,樂止。捧表以下官立於殿西門外,內贊接引丞相至御座前唱“跪”,贊禮唱“眾官皆跪”,丞相跪奏“具官臣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象維新,欽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祐、奉天永昌”。賀訖,內贊唱“俯伏”,興平身,從官同內贊引丞相出殿西門,樂作,丞相降自西階復位,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入,內贊唱“進表”,捧表官捧表跪進於案前,受表官搢笏跪於案東受表,及表目置於案,出笏與退立於殿內之西,東向。內贊唱“宣表”,宣表目官詣案前搢笏取表目,跪宣於殿內之西,展表目官搢笏同跪展。宣畢,展表目官出笏復位,宣表目官俯伏興,以表目復於案出笏退,復位。宣表表詣案前搢笏取表,跪宣於殿內之西,展表官搢笏同跪展。宣訖,展表官出笏,一人以表復置於案,俱退立於位。宣表官俯伏,與同捧表以下官出殿西門,降自西階復位。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
   給事中詣座前跪承制,由殿中門出,至丹陛上東南,西向稱“有制”,贊禮唱“跪”,百官皆跪,給事中宣云“皇帝制曰: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贊禮唱“俯伏”,興平身,唱“搢笏鞠躬三,舞蹈”、唱“跪”、唱“山呼”,各拱手加額呼“萬歲”者三,凡呼,樂工、軍校齊聲擊鼓應呼之。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
   侍儀奏“禮畢”,鳴鞭。皇帝興,樂作,警蹕,侍從導引至謹身殿,樂止。舍人各舉表案出,丞相以下皆出。

  ○《錫宴之儀》:

   奉天殿朝賀畢,錫宴於謹身殿。
   拱衛司於殿庭左右設黃麾仗及擎執。內使監、宣徽院陳設御座,設皇太子座於御座東偏,西向稍南,諸王座以次而南,東西對設。
   殿內左右設三品以上官座,文東武西,重行異位東、西。
   殿下設四品至九品文武官座。
   和聲郎於殿南楹陳大樂、細樂及諸舞隊。
   宣徽院設御酒尊於殿之南楹,皇太子、親王、文武三品以上官酒尊於殿門左右。
   御位:司壺二人,尚酒、尚食二人。東偏皇太子、親王:司壺一人,奉酒、奉食二人。西偏親王:司壺一人、奉酒、奉食二人。
   文武官每行:司壺四人兼供酒、供食。
   東西廡各間:宣徽院置酒尊,司壺一人,供酒、供食二人。
   宣徽院陳御食案及皇太子、親王食案於殿中,文武官食案於左右。東西廡文武官食案各設於本位前。
   將宴,諸執事、各供事、舍人引文武百官常服侍立於殿門之左右,引進引皇太子、親王常服侍立於殿內之左右,侍儀導皇帝常服升御座,鼓吹振作,鳴鞭,樂止。
   皇太子、親王各就座位,丞相率禮部尚書、宣徽使舉御食案進御前,侍郎、宣徽同知舉食案各進於皇太子、親王之前;丞相捧壽花進於御前,禮部、工部尚書分進壽花於皇太子、親王之前;文武百官各就座位,諸執事分進壽花於文武百官。
   訖,內使監令於御前斟酒,次司壺於皇太子、親王及文武百官前各斟酒。細樂作,和聲郎北面立,舉手唱“上酒”,飲畢,樂止。
   內使監令於御前進食,供食者於皇太子、親王、文武百官前各供食。大樂作,和聲郎北面舉手唱“上食”,食畢,樂止。
   凡酒七行,間進食五次。
   上酒、上食,樂作、止,並如上儀,惟酒第五等及第七行雜呈諸隊舞。
   宴畢,皇帝興,大樂作,皇太子、親王侍從還宮,樂止。文武官以次出。
   凡冬至、聖節朝會、宴享,皆同上儀,惟致詞則異。
   冬至:皇太子致詞云“履長之節”,丞相云“茲遇律應黃鐘,日當長至”,傳制則云“履長之慶”。
   聖節:皇太子致詞云“茲遇父皇陛下聖誕之辰,謹率諸弟某等,敬祝萬歲壽”,丞相則云“茲遇皇帝陛下聖誕之辰,謹率文武百僚,敬祝萬歲壽”,不傳制,凡各行省所進賀表皆於禮部類進。

《皇后正旦冬至朝會儀》:

   前期,內使監設皇后御座於坤寧宮正中,設皇太子幄次於皇宮門外之東近北,親王幄次於皇宮門外近南之東西。
   是日,中宮丹陛設儀仗三十六,皆內使執之:黃麾二,戟五色繡幡六,戈五色繡幡六,锽五色繡幡六,小雉扇、紅雜花團扇各四,錦曲蓋二,紫方傘二,紅大傘四。
   丹墀內儀仗五十八:班劍、金梧杖、立瓜、臥瓜、儀刀、鐙杖、骨朵、斧各四,響節十二,錦花蓋二,交椅、腳踏、水盆、水罐各一,方扇八,皆內使擎執。
   殿內儀仗凡六:金香爐、香盒、唾壺、唾盂各一,拂子二,皆女使擎執。
   皇太子、親王拜位於丹陛正中,及殿內司贊二人位於殿內拜位之北,皆東西相向。
   女樂陳於皇宮門外。
   皇太子、親王朝皇帝訖,司賓引導至幄次。內使監官啟知皇后,具冠服將出,仗動,樂作,升座,樂止。
   司賓引導皇太子、親王入就殿前拜位,初行,樂作,至位,樂止。司賓二人分立於東西,司贊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導引皇太子、親王俱進自殿東門,樂作,司賓俟於門外,內贊接引至御前拜位,樂止。贊“跪”,皇太子、親王皆跪,皇太子稱“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謹率諸弟某等,恭詣母后殿下稱賀”。贊“俯伏”,興平身,內贊引皇太子、親王自殿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司贊唱“鞠躬,拜”,樂作,四拜,樂止。
   內使監官啟“禮畢”,皇后入閣,皇太子、親王由東門出。
   秋節,亦如之。

《皇妃以下及內外命婦行禮(儀)》:

   前期,內使監官於坤寧宮設皇后御座,設皇妃幄次於皇宮門外之西近北,設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幄次於皇宮門外之東稍南,設內外命婦幄次於門外之南,東西相向。
   其日,設儀仗於殿廷丹陛上之東西,擎執於御座之左右。設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拜位於陛上正中。
   外命婦侍立位於殿庭之東西,拜位於殿庭正中。
   設司贊二人位於丹陛上之東西,二人位於殿庭之東南。司賓二人位於陛上司贊之南,二人位於殿庭司贊之南。內贊二人位於殿內,俱東西相向。司言一人位於殿內之東、內贊之北。
   女樂位於宮門之外。
   內使監官啟請皇后袆衣出閣,仗動樂作,升座樂止。
   司賓二人於幄次引外命婦由東門入侍立位,二人引皇妃等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以次序立。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貴妃由殿東門入至殿上拜位,內贊、司贊同唱“跪”,貴妃眾妃皆跪,貴妃稱“妾某氏等,茲遇履端之節,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贊“興”,司賓引貴妃由殿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皇妃由東階降東門出。
   司賓二人引皇太子妃、王妃、公主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皇太子妃居中,王妃各以長幼分列開東西,公主亦各以長幼分位於東西,行禮如皇妃儀,贊祠則稱“長婦妾某氏等,茲遇履端之節,恭詣皇后殿下稱賀”。司贊唱“興”,司賓引皇太子妃以下由東陛降,復位,四拜。禮畢,司賓引皇太子妃以下由東門出。
   司賓引外命婦入拜位,司贊唱“班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賓引班首由西陛升,樂作,自西門入至殿上拜位,樂止。內贊、司贊同唱“跪”,班首及外命婦皆跪,班首稱“某國夫人、某妾、某氏等,茲遇履端之節,恭詣皇后殿下稱賀”。內贊、司贊同唱“興”,班首及外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樂作,西陛降,復位,樂止。司言前,跪承旨,由殿中門出,立於陛上之東,南向稱“有旨”,司贊唱“跪”,夫人以下皆跪,司言宣旨云“履端之慶,與夫人等同之”。司贊唱“興”,眾命婦皆興。司言入,跪云“宣旨畢”,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
   內使監官啟“禮畢”,皇后入閣,命婦由西門出。

  ○《宴會命婦儀》:

   坤寧宮受朝賀畢,內使監官仍於殿上陳設御座,於殿庭及丹陛上左右設儀仗,及御座左右擎執如受朝會之儀。又於御座西畔設貴妃等六妃位,東畔稍南設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位。於殿南左右第一行設一品外命婦座,左右第二行設二品命婦座,左右第三行設三品外命婦座,左右第四行設四品外命婦座,以北為上,東西相向。東西廡下設四品以下外命婦座,以北為上。
   樂女於殿之南楹陳大樂、細樂及諸舞隊。
   設御酒尊於殿之南楹正中,設皇妃酒尊於御酒尊之西,皇太子妃、王妃、公主酒尊於御酒尊之東。設外命婦酒尊於殿門左右及東西兩廡。
   御位:司壺二人,尚酒、尚食二人。
   皇妃六位:司壺一人,奉酒、奉食二人。
   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司壺一人,奉酒、奉食二人。
   殿上左右行:每一行司壺二人,奉酒、奉食二人。
   東西廡:各有司壺、供酒、供食之人。
   陳御食案於殿上正中,及皇妃六位食案於殿上之西稍南,皇太子妃、王妃、公主食案於殿上之東稍南。
   外命婦食案、東西廡命婦食案皆先設於本位前。
   將宴,諸執事人、各供事、司賓引大小命婦各服常服侍立於殿門外之左右,內使監官啟知皇后常服,皇妃、皇太妃、王妃、公主常服隨從出閣。仗動樂作,升御座樂止。
   司賓引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入就位,司賓引大小命婦入,各立於座位后。丞相夫人率次命婦等舉御食案進於御座前,丞相夫人捧壽花進於御前。二品外命婦各舉食案進於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進壽花於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大小命婦各就位坐,奉御及諸執事人分進壽花於殿內大小命婦,及分進壽花於東西廡命婦。
   訖,司壺於御前尚酒,及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進酒,內外命婦前各供酒,樂作,樂女北面立,舉手唱“上酒”,飲畢,樂止。東西廡大小命婦前,司壺各斟酒如儀。
   奉御於御座前尚食,供食者於皇妃、皇太妃、王妃、公主前及外命婦前各供食,樂作,樂女北面舉手唱“上食”,食畢,樂止。東西廡大小命婦前,供食者各供食如儀。
   凡酒七行,間進食五次。
   上酒、上食、樂作、樂止,並如儀,或間用舞隊。
   宴畢,皇后興,樂作,侍從導引還宮,如來儀,樂止。司賓引大小命婦以次出。
   凡冬至及千秋節,禮同。
   冬至,皇太子贊詞云“茲遇履長之節”;千秋節,則云“茲遇母后殿下聖誕之辰,謹率諸弟某等共上千歲壽”。皇妃以下贊詞同公主則云“長女某,謹率諸妹等共上千歲壽”。
   其正旦、冬至,各行省以賀箋類進禮部。

  ○《東宮朝賀儀》:

   前期,內使監陳皇太子位於東宮正殿。
   侍儀司設箋案位於殿下之西及殿內正中;文武官拜位於殿下,文東武西,每等異位,重行;設使客位於文官之東;設學官位於文官拜位之南;宣箋官、宣箋目官、展箋官位於箋案之西;受箋官及承令官位於殿上之東;知班二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贊禮二人位於知班之北;內贊二人位於殿上之南,俱東西相向;引文武班舍人四人位於文武班之北稍後,東西相向;引使臣二人位於文武班之東南,西向。
   是日,宿衛陳甲士兵仗於東宮外門外中道,設龍旗六,執龍旗者並戎衣。黃旗一居中、左前青旗一、右前赤旗一、左後黑旗一、右後白旗一,每旗執弓弩軍士六人,服各隨旗色。
   拱衛司於殿下設絳引幡二,戟氅、戈氅、锽氅、羽葆幢各六,青方傘二,青小方扇二、青雜花團扇各四。殿前之東西設班劍、梧杖、立瓜、臥瓜、儀刀、鐙杖、骨朵、斧各四,響節十二,金節四。
   內使監於殿門外左右設金交椅、腳踏、水罐、水盆各一,青羅團扇六,紅團蓋二,俱以校尉執之。殿上設金香爐、香盒、唾盂、唾壺各,拂子二,內使執之。
   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東西。
   和聲郎陳樂器於文武官拜位之南。
   侍儀、舍人常服,置箋函於案,舉入位。引班引文武官常服齊班於東宮門外之東西。通贊、內贊、宣箋、宣箋目、展箋、受箋官、承令官俱入就位。
   引進啟“外備”,導皇太子常服升殿,樂作,升座,樂止。
   引班引文武官入就位,知班唱“班齊,鞠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
   引班引丞相升自西階,內贊接引丞相至殿內拜位唱“跪”,丞相跪,贊禮唱“眾官皆跪”,丞相稱“某銜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象維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賀畢,內贊唱“俯伏”,贊禮唱“眾官俯伏”。興平身,內贊引丞相出自西門,引班引丞相自西階復位。
   贊禮唱“進箋”,捧箋官詣案捧箋,與宣箋官、宣箋目官、展箋官同由西階西門入內,贊唱“進箋”,捧箋官跪進箋,受箋官跪於案東受箋,出,置於案。內贊唱“宣箋”,宣箋官興,就取箋目跪於案西,展箋官同跪展。宣畢,展箋目官興,復位。宣箋目官俯伏興,以箋目復於案,復位。宣箋官詣案取箋跪讀於西,展箋官同跪,宣畢,展箋官興,復位。宣箋官俯伏興,以箋復置於案,俱由西門出,復位。
   承令官由中門出,立殿階東南,稱“有令”,贊禮唱“跪”,眾官皆跪,傳令云“履茲三陽,願同嘉慶”,承令畢,由西門入復命。俯伏興,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
   贊禮唱“禮畢”,皇太子興,樂作,還宮,樂止。舍人舉箋案出,文武官以次出。
   冬至、千秋節,禮同。
   冬至,則致詞云“茲遇冬至,律應黃鐘,日當長至”,宣令則云“履長之節”。
   千秋節,則致詞云“茲遇皇太子殿下壽旦之辰,謹率文武群臣敬祝千秋壽”,不傳令。
 卷三十四 ↑返回頂部 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