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大溪先生文集
卷之三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卷四

[編輯]

西遊錄[編輯]

承煕生有韓南疆。鯢桓而游。長且老焉。然旣寓形兩儀。不能無宇內之想。且蒙父師提訓。讀堯舜周孔之書。其心常中華也。晩遭世亂。妄慕箕師東出之意。以六十二歲戊申。浮海出俄斯東境。翌年轉滿北之蜜山。中華始國。上書大摠統袁公。請復堯舜禪讓之制。周孔德藝之敎。凡三無報。癸丑五月。轉於滿西之安東縣。與南士謀西遊。組東省韓人孔敎發起會。十二月入北京。忝名孔敎總會。承認支設。暇與同社諸君。講敎科若進行之方。冠服之儀及吾先君子理學綜要,四禮輯要,春秋集傳大義。甲寅二月。復上書摠統。論國用國亂國憲國敎四事。又不報。南走曲阜。拜告孔子子思之墓。周公顔子之廟。藏先子三書於闕里。三月復於北京。旣月還東省。到奉天而止。噫是餘生一遊也。尙或有進於是者乎。且占一區閒域。得吾韓人共之。講明孔子之敎。以無負此一遊之志乎。略次其行曆以識之。

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四年癸丑十二月初二日癸未。由安東縣上沙河鎭車。芮國彥大僖○淸道人及次兒基仁從。孟士榦輔淳○龍仁人,盧主事箕銖○草溪人,任主事𣵮○京城人,李生鍾省牙山人正尉世永子,盧生▣▣主事子出餞。

發北京行[編輯]

窄窄韓山白盡頭。漂萍六載始今遊。中華鉅陸全寰拱。神聖洪源萬世流。政恐西風掀地倒。回看東旭向天浮。先君付我春秋傳。爲訪英賢此講求。

安東縣在鴨綠江西岸元寶山下。舊屬兩界閑地。淸咸豐末開荒。今成鉅邑。日人連鐵路於滿鮮橋江上。擬東洋第一。割縣南爲租界。直達於長春。將復設洮南路。達蒙古界矣。車中望金石山甚奇秀。金進士學周每說山下局勢宏濶可居。似不虛也。午歷高麗門。蓋麗代立界通市處。

高麗門[編輯]

麗代無邦此有門。迷茫往蹟野乘聞。兩界蔘繒姦竇泄。千年皮幣孔途奔。山河也識檀王轍。煙火今成滿代村。白髮西風緣底事。吾家舊路在中原。

門以西。山勢雄峻。路頭屈曲。經二十二窟。始見鳳凰山立雲中。山下局面平開。鳳凰城在焉。說是句麗安市城。麗人呼大鳥爲安市故名雲。或雲城南數十里。別有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射唐帝中其目。李牧隱穡詩從敎白羽集玄花者也。眼前只有一般辮髮滿族。一般荷鎗日兵。欲求前代影響而無地矣。

鳳凰城[編輯]

此是中州第一門。碧嵐初闢晩鍾聞。檀箕郅化仁禽至。日露狂塵戰馬奔。甲午淸日之戰。淸總統宋慶率七十餘營。守九連城。日兵渡江。慶退保鳳凰城。以爲不可守。棄城走。日兵遂入據。甲辰日俄之戰。日兵敗俄兵於鴨綠江。遂連破九連鳳凰二城據之。天開愚叟籬前路。借王屋愚叟移山事。以見山高路狹之狀。人到丁令郭外村。此皆遼東地。舊屬檀麗故域。而今只見殊服異語。玄花白羽渾如夢。安得楊公起九原。

過鳳城漸看。極目雲煙。天野相接。夜下奉天省車塲。宿金氏舖號同益豐者。省治瀋陽縣。淸舊都也。淸太祖起自滿州。席捲而西。定都於此。立天下之基。今其城府周遭。人煙稠匝。尙足爲雄鎭。追想我孝廟被質三學士殉死。不覺悲憤塡臆。成聲振鍾頀來見。天涯舊要。相對淒涼。權丁若丙夏曾約居行兩同。聞昨始相地廣寧。更覺惘然。甲申曉雪。李君達鳳吾州瑟谷人來見。晩訪權敎官。丙文○京城人其仲胤重根曾訪我接梨樹有舊。麵酒敘話。鄭君載洪泗川人與丁若同寓吳家荒。適至要我出其家。

瀋陽城[編輯]

極目風煙接地平。奉天西塔夕陽生。一去不回三學士。千秋難見二皇明。舊泣銅仙辭漢闕。淸興移歷代寶器。藏於奉天宮。今看石牸入巴城。借秦人石牛通蜀道事。譬鐵路貫滿中。過境恩讎無處說。吾韓已亡。淸亦革命。吾人到此若爲情。

乙酉。申君伯雨淸州人金君璉煥來見。金君爲說花山近事。噓唏久之。丁亥。出吳家荒。金參奉文若昌鉉邀宿焉。己丑丁若始返。約皆左。送止馬三家車塲。此行竟孤矣。庚寅行渡遼河。鮮勾舊界也。錦州亦一都會也。南遼以西。漠漠平原凡七百里。古人言日出土中。儘不虛也。到廣寧始見山。俄而醫巫閭諸峰。飛舞而前。夜抵山海關。蓋已過長城矣。追念往蹟。往往不禁扼腕。

渡遼河[編輯]

檀主神疆此水東。爾來分合代靡同。檀君降生太白山。實是白頭山。循之而南。其都在平壤。而其西界至遼河。幅員極大。箕鮮句麗之盛亦如之。後自契丹始分裂。地氣常隨人事變。華夷元不界疆封。檀箕之世。朝鮮日就文明。與中華無異。句麗尙武。屢與中國交抗。羅麗以來。局處鴨左。而遼東遂淪於夷俗。明祚不長。分合無常。蓋人事之變。非地界有限也。

千古箕王此一東。農工詩禮五千同。羶蟻魚淵洵有理。史家謾說受周封。箕子東來。從者五千人。百家畢具。足爲世人模範。鮮人愛戴歸往。漸成國軆。自是天理。史家說武王封之。然本非周地。何以分封。況箕子矢志罔僕。豈受周封哉。

幼安何事此河東。老去還從魏使同。高遯猶爲鄕里戀。一生心事一䟽封。世或謂管寧爲漢守義。然寧當曹氏世。自遼歸鄕。非避簒奪之魏也。其居遼東。爲避亂也。其不仕。只是厭爵祿也。其上魏主書。已自道盡矣。尙論者自可知。蓋高遯之士也。

錦州路中[編輯]

百戰功成惜一死。承疇寧不愧丘曹。明毅宗十四年。淸兵圍錦州。總督洪承疇調吳三桂等八大將。調十三萬兵次松山。淸兵迫之。盡敗走。承疇入城堅守一年。巡撫丘民仰,摠兵曹變蛟皆死之。承疇降。承疇曾屢討劇賊。積功至都督。出守錦州。淸氏元勳顔已靦。忍向明家弄手刀。承疇後爲淸朝大臣封王。帥師攻皇明。屢敗官軍。

寧遠道中[編輯]

直節雄籌袁總兵。寧州百戰屹干城。明熹宗六年。滿州兵圍寧遠。袁崇煥誓死固守。滿兵戴盾穴城。崇煥發大礮擊敗之。後爲摠兵。屢立邊功。吳家钃鏤嗟無眼。崇煥後爲總督。滿州主避其鋒。迂從龍井關入。進薄京城。崇煥將兵入救。淸主因中官被縛者行反間。毅宗疑之。逮獄殺之。天下寃之。坐見淸師入帝京。

望醫巫閭[編輯]

醫閭山角使人驚。虞氏幽州厥鎭名。虞世十二州。其一幽州。其鎭曰醫巫閭。蓋已入中原幅中。燕秦兒子心胸窄。割取家園築小城。據幽州鎭山則燕秦所築長城。實在中國之中。如割家園築小垣。

山海關[編輯]

上天元不限東西。嬴氏城頭夕影低。千秋石竇無人閉。五胡三主一輪蹄。後漢後趙後秦燕魏爲五胡。與金元淸三主。皆從關外入。

無君無父一姬情。殘盡明家更噬淸。世人不識吳三桂。枉把經權較重輕。明毅宗十七年。闖賊逼京。命遼東摠兵吳三桂爲西平伯。將兵入衛。三桂收寧遠兵民四十五萬。日行數十里。至豊潤。聞李自成已陷京師。逗遛不進。會自成使者賷其父襄書招降。三桂受僞命欲降。行數十里。詢知其愛妾爲自成將所奪。大憤斬自成使者。回山海關。上書淸親王多爾袞請降。自成怒。自率兵攻山海關。多爾袞救三桂。戰破之。自成殺襄及其家人西走。淸遂入北京定都。封三桂爲平南王。使伐明。旣盡滅明氏。又叛淸自帝。淸討滅之。世人不知其情。論討自成事則或言赴君難者不能顧父命。及其叛淸則又以恢復中華爲大義。皆非其眞也。

辛卯登車棧一覽。地盤高平。眼界通濶。西北枕大山。東南控海灣。儘一雄關也。登車車中有女座隔間。足見中華禮俗有遺也。自此山川華麗。里閭稠密。唐山以南。一望平野。樹梢連天。人煙點點。是薊門煙樹耶。天津巨港也。帆檣如織。街里絡繹。難以一眼槩也。一邊纍纍濕土中者。皆塚墓也。不覺發喟。

薊門[編輯]

地盡天低杳不分。迷茫煙樹是非雲。借問汶篁何處植。西風欲吊望諸君。

天津[編輯]

海氣東開天北垂。西風十里酒家旗。回憶淸朝李太傅。低頭締約正堪悲。淸光緖甲午。與日人戰於朝鮮連敗。日兵遂進陷遼東山東諸處。乙未命李鴻章爲專權大臣。往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議和。三月還天津。定割臺灣地。賠償三千萬元締約。

沮上窠窠蟻垤如。津人交錯死生居。先王葬法原倫理。物土山陵族墓墟。古制宅兆必卜山陵。制族葬以昭穆爲列。

過天津已夜矣。抵北京入西河。沿東昇棧。金副尉爀先入有約今發還。有趙喪人鏞黃海道長淵人迎敘。北京自召伯封燕。始著邦疆。至慕容氏稱帝。雄跨諸夏。逮至遼金。混一中原。奠其鼎鍾。歷元明淸。日增式廓。宜其宏大美麗甲於五洲。而今考西歐名都鉅港。多非想境所到。北京乃無足屈指。蓋緣中州尙樸之遺風。亦二千年衰退現象也。

北京[編輯]

神州殷庶甲寰中。大陸涵天首府隆。七雄肇割山河幅。四代連仍帝子宮。金元明淸明家舊誼匪風感。孝廟深羞逝水空。淸曾質我孝廟。至燕始遣還。滿辮洋髡車外走。我華誰是主人翁。

十一日壬辰。國彥,基仁出觀京都物華。仍訪金主事羽正。本名益煥。京城人仕北京。尹秘丞棠本名胄榮。京城人。梧陰後裔。來見。詳道孔敎會事。癸巳作書孔敎會長。送國彥,基仁。持榦任李時品字明庶。四川人。所贈孔敎論一冊還。陳博士煥章字重遠。廣東人。敎會主任。所著也。足見博雅而有苦心。但時有牽合時趣處。亦氣數所迫也。

讀孔敎論[編輯]

亭亭直上我家中。不苟高奇不苟同。或恐諸君多說話。害他天理本然公。

甲午崔主事榮玖吉州人。今居鎭岑。姜秉烈長城人來訪。乙未陳重遠來見。筆詢姓名職業。次書先生儀觀秀異。足見學問甚高。此來甚有光於吾敎。因請赴講會。黃元方龍南人來。自言曾遊鄭厚允門。其志頗倜儻。丙申高龍煥北靑人。方遊學。來。十六日丁酉。赴孔敎會。由共和門入正陽門。歷舊皇宮門。西過中華門。北迤至衍聖公府。在太僕寺街西單牌樓。乃孔衍聖公京府。陝西會長宋伯魯方演講。講罷入客廳進茶。龍積之,名澤厚。廣西臨桂人。王偉臣,名士傑。河南武涉人。李明庶俱相揖敘話。明庶書先生道高望重。請爲案中光。余辭謝。遂與國彥,基仁幷錄。與重遠商確支設事數條。

共和門[編輯]

家而無主國無君。終作山谿水草羣。試思揖讓都兪世。元有人和不二門。

過舊皇宮[編輯]

天下初聞無主國。宮中又有沒民皇。可憐白玉墀邊艸。空作髧兒鬪翠塲。

亡國遺民頭似雪。淸家門外泣韓皇。南漢瀋陽千古恥。兩地今成一夢塲。

衍聖公府聽講[編輯]

聖府崇崇數仞墻。累然遺像儼斯堂。那將共此圖中服。言以其言行以行。

庚子。尹令棠來致安慶觀孔道會委帖。請赴拜經會。乃龍積之所倡。蓋本齊書臧榮緖庚子拜五經之意也。偕送國彥,基仁赴觀。辛丑黃啓瑞,粵西賀邑人薛正淸陝西韓城人來。黃英妙可愛。薛乃文淸傍裔。甞率陝西義旅著戰功。問文淸家學仍主程朱否。正淸曰然。問此間程朱學派有幾人。正淸方書龍積之。適閔判書泳璇輔國台鎬子。純明皇后弟。至。說及國家往事。不覺嗚咽。詢其伯公泳翊近狀。曰今無世間想也。問大監來此何幹。曰遊觀。余曰宗社覆亡。吾人均罪。其首非大監家耶。判書洒然曰不敢辭。余曰大監昆弟思贖萬一未。判書曰無以當此。余曰先大資不識吾先子而特筵奏之。請特設義禁府都事仕窠而處之。吾固不私謝。然亦不能無感焉。此語爲少報也。判書曰先人時。尙有公論也。辭未竟。龍積之來。寒暄畢。問貴國學派主何學。答學派雖多歧。主程朱則一也。積之曰聞先生主程朱。深庸敬服。往復屢回。乃曰先生此行。中華孔敎之福。仍請余作書。康更生名有爲。廣東人。及濟南孔道會長王侍郞錫蕃燈至。皆告歸。喪人梁謹泰開城人。營商業。來留趙君所。

與薛正淸論文淸學派有感[編輯]

厓翁使節逮皇明。纔向羣中得一京。西厓柳文忠公使明朝。問中國近世道學正宗。皆以陳白沙,王陽明對。文忠公言陳王皆不免禪旨。惟薛文淸公可當正宗。有新安人吳京揖而進曰公言是。如今學界多禪味。可喜高章薛正淸。正淸姓薛而主文淸之學。其名實符其旨。

壬寅李議官倬,京城人。故判書祖淵子。羅弘錫水原人來。弘錫言曾參耶敎非本意。今願從先生贊孔敎。癸卯基仁赴孔敎會。持支設書還。金君堯璿長城月坪人。河西後。曾於海參威有舊。李副尉鴻圭京城人來。龍積之亦來。爲余謀一館所於安慶觀一房。鴻圭君善爲通辭。尹令告歸。付家書。甲辰作書陳重遠。改承認書面初作韓溪老先生閣下。作東三省韓人孔敎會。李敎官相益鎭川人。參贊相卨弟。來。道及其伯公同苦事。日已夕。乙巳李鏞本名鍾善。北靑人。判事儁子。來敘別來經歷。曾於海參威同苦。且說延吉府韓人孔敎會。韓人在北間島。私立孔敎會。與墾民會相軋事。蓋墾會多耶敎與新學。交府立會。頗成團軆。爲外人所惡。農民又苦其年金。適老宿諸公立孔會。素嫉新學陵鑠。有姦人托其間。合農孔之怒。壞墾會。至呼訴官府。犯上作閙。府官遂以兵迫之。獲首杖囚之。流離民族。又相交惡。思之歎息。

聞北間島孔敎墾民兩會相爭有感[編輯]

新見憑陵舊習矇。東頭西畔兩夢夢。安將大韛通鎔鑄。鍊得純鋼作選鋒。

二十五日丙午。移寓西磚衚衕法源寺大悲院。亦龍積之所僦備孔道會支設者。而今且假我也。是曉先到迎接。靜潔可愛。李倬,黃元方追到敘話。

寓大悲院[編輯]

北京城裡東溟客。釋子堂中孔氏情。卻恐身心終二致。憂貧憂道兩無成。

丁未基仁赴講總會。路歷李南彬。名文治。雲南人。前國會議員。持形聲通一冊還。蓋南彬憂中國音學之差。用聲韻反切之例。倣列國音文。倡造諧聲字。其用心亦苦矣。余甞依吾國文作音文類表一篇。思欲與華文配行。天下所見有畧同者。然皆畵餠也。龍積之來。請閱春秋集傳諸篇。乃曰先生此行。足以報箕子東出敷敎之意。今鄙人於中邦最有眼福。仍起揖請借瓻詳究。

見龍積之說箕子事有感[編輯]

箕師東出曉天淸。爝火何干太陽明。中州自有龜書在。皇極篇中至理呈。洪範五皇極。大明君民之道。此與堯舜二典所載相發。今中國論共和者。不識此書之旨。只以無君爲極至之理。故下句及之。

戊申陳重遠來詢移寓。己酉往謝重遠。略論東省韓人設敎入籍數事。重遠節節首肯。歎政界未暇商確也。次論孔敎當設科實施。重遠請著論以明之。時衍聖公令貽到京方還。作書付春秋集傳一部。夕龍積之來說謹閱理學綜要,四禮輯要。益服尊先德道問學冠絶群倫。求之我邦不易得。古語云明德之後。必有達人。今得見先生父子。眞此生之幸。

龍積之論先君三書有感[編輯]

此世鮮看主理文。回頭宇內忽無君。中原得友瞳如電。可是吾翁後子雲。

庚戌薛君正淸來。講禮說數條。辛亥除夕也。國彥,基仁觀城市。獨坐抄孔敎敎科論。夕酌酒遣懷。

北京除夕[編輯]

苦事浮生此夕除。今行又是北京初。召伯山河西日暮。明皇城闕朔風噓。靑岑萬里先人廟。白髮三更釋子居。宇宙悠悠心一寸。挑燈獨草敎科書。

甲寅正月初一日壬子。晨起盥洗。基仁賖果酒酬令節。院直老頭陀獻一酌進揖。道萬福。蓋舊俗也。朝後黃啓瑞來賀歲。邀基仁遊城中。留供夕饌甚盛雲。

北京元日甲寅[編輯]

吾生少可是年頭。大陸恢恢曙彩流。綺羅五族漢滿蒙回藏。同人巷。歌皷千年帝國樓。歷金元明淸四帝代。一番風自吾家到。吾家在東方。三畫陽能普土周。上天不以西潮變。正朔宜從聖訓求。民國改從西曆三年。而民間尙從舊正改歲。蓋聖人行夏。適於人時也。

癸丑國彥決意辭歸。悵惘無以懷。托歸與東省諸公。先織孔敎會。全議官秉薰號醉堂。平北三登人。來訪。自述平生經歷。往往悲憤下淚。欲尋孔社。命基仁偕往。持該社規則二度還。其中有圖書舘頗可觀。甲寅我曾王考參判公諱辰。第一鍾。盥洗具服坐。萬里孤懷。感淚自零。封春秋集傳一部及敎科論。送孔敎總會。

送春秋集傳付孔敎總會[編輯]

今人援孔似迷藏。剛說春秋不尊王。王正大義昭如日。願共諸君講一塲。

李浩然陜川人來。方習華語擬入學。傳其兄載源繼伯父宅父憂。爲念愴然。李南彬來。儀表可敬。敘寒暄。見案上有理學綜要。請而閱之。拈理氣二物一段曰平生深服此言。問有成說否。南彬曰方泚筆。筆之當就正。夜而還。乙卯薛君正淸來。講格物及理生氣之旨。別有筆話錄問春秋尊王論語攻異端之義。正淸有所著。言春秋不主尊王。孔子不攻異端。故余詰其主意。正淸曰前所論多未中理。待暇從容就質。丙辰訪全議官。酌紅露敘話。待社主徐侍郞名琪字花農。浙江人。不至。拜孔子像而還。戊午基仁赴孔敎會。見重遠已抄敎科論付雜誌。托余續有論著相投也。羅弘錫來。抄東省韓人私議。且願擔孔敎一分子。己未申正尉八均申大將櫶孫。今改英曾。在安東縣有約。來見歡敘。且致國彥歸信。袁峻河間人委來致欵。龍積之簡要明日聖廟拜經。初九日庚申。赴國子監。龍君與黃啓瑞待監門。入曲廊啜茶。進大成殿。殿高可建十丈旗。覆以黃瓦。堂階皆玉𤮍。中堂奉版位。牓至聖先師孔子。前傍分奉復宗述亞四聖。其後傍分奉孔門十一賢及宋朱子。淸嘉慶間躋享皆用漢滿文雙書。兩廡百五十位。未能遍謁。庭中歷代贊德碑林如也。老杉井井成列。正門兩旁內。安周宣王石鼓十座。外安康煕帝石鼓亦十座。積之率諸生奉六經四子。卓於門內。焚香進拜。各讀一章。肅立凝想而退。余亦隨導而行。西迤入辟雍門。復由橋門登殿中。有帝座。自元明設。但水外占地未廣。無以容萬衆觀。迤南曰南堂。養士數千人。共和立國。經廢而士散。歸歷李浩然。隆福寺衚衕。韓君鎭敎平北祥原人在座。由南城列國公舘外。出循車塲路西還。

大成廟[編輯]

天彜慕聖夏夷同。四帝宏模代有隆。龜背林成碑影織。龍頭雲現屋身穹。靈顔未洗滿洲墨。講座翻掀歐海風。南舍煙沉西日暮。滄東下士淚盈瞳。

辟雍宮[編輯]

橋門璧水擁朱宮。三古文猷尙有風。民國皇嬴終一轍。黃龍寶座碧苔籠。

初十日辛酉立春。酌酒遣懷。韓鎭敎來說西墾敎會事。袁峻持餠子一紙盒相贈。筆話良久。別在筆話錄龍積之繼至。論敎科論。眞得孔門宗旨。仍勸開會院中。得自與中國人共來從事。余辭未敢。積之又請通書康更生。有筆話錄

北京立春[編輯]

六十一回半島春。七年氷陸不知辰。風味初驚生菜椀。範圍將大賞花鄰。桃帖先題吾道泰。梅心漸似舊邦新。適有故人談孔敎。萬方同我太和眞。

壬戌積之送黃啓瑞。索寄南海書。書寄之。李倬,袁峻來話。安君泰敏黃海道信川人。今移義州。重根叔父。學天主到北京。資匱訪天主敎人無顧者。跡余名而至。告以情。慰留之。間說義士舊事。爲之愴然。癸亥權湜書從敎會至。卜居一着尙漫然矣。李南彬寄冉覲圖牟陽人所著天理主敬圖一冊。亦一新說也。龍積之書言願從先生後立一學校。奉五德五倫六藝四科而充廣之。僕志已決。願先生出而倡之。余致書辭謝。李相益來閱近著數篇文字。賖酒穩敘。甲子終日雪。孔社徐侍郞寄名紙致問。送啣爲謝。乙丑龍積之寄書基仁申前意。書畧曰大悲院甚靜潔。鄙人爲招待地。凡貴國學人辱臨者均可便宿。尊公道德高邁。學識獨超。直可開門講學以授徒。將孔門敎科實施。以正孔敎。鄙人願爲門生長也。請轉稟尊公云云。全議官送獻議二冊請校閱。觀其大意。多見苦心。十五日丙寅上元。遙想故園。悵然興懷。黃啓瑞抄敎科書來。請點付報舘。全議官,申正尉次第到。酌酒酬節。

上元看月[編輯]

七年四見殊方月。只是吾家屋角輪。那從此上乘將去。環盡全球燭萬倫。

丁卯羅弘錫共韓令永福廣州人。曾守江華郡。來。韓自言曾學於兪鳳棲莘煥。文敬公廿年前爲領事書記住天津。後入耶蘇敎。今來此傳敎。吾韓近日人情無常多如此。韓鎭敎,袁峻至。各請趣旨書一度。戊辰申英,趙鏞來寓西間。韓永福又至。袖示所擬東省方略。良亦苦心。但藉此要華人信己而任用則亦末矣。夕赴全議官書邀。議官出示華人酬答文字。且及其所擬獻議書請訂正。十八日己巳。爲中華南北統一紀念節。放街張燈。頗飾物色。是日校全書。其欲以吾東禮敎施中邦。立意頗壯。

紀念令節[編輯]

天候自有日時丁。如四立分至之類。各有自然之節。非容人力可以參錯其間。古聖何曾別立名。三古以上。無世俗名節。西人紀念興民志。西人有紀念盛蹟之節。今此名節蓋倣此。猶勝東洋俗不經。東洋所云三三九九端午流頭之類。皆不經。出於後代謬俗。

金君起漢平北寧邊人。師事柳毅庵麟錫。曾於俄寓有舊。來見忻敘。詢毅老事不能詳傳。朴友寬國移居長春近地。讀書治農。想起黯然。庚午朴宗根咸北利原人來。頗有志氣可愛。聞北間島韓人李東春請願政府。得東省韓僑入籍訓令。念其情形。爲之歎息。

聞東省韓人入籍有感[編輯]

幼孩失母母他人。家姥無言淚滿巾。未知他日生毛羽。能記爺孃有大倫。

全議官送意見書求繩削。適患風煽耳鳴。強精點竄。恐誤故人勤囑也。壬申基仁赴孔敎會。陳重遠請余述作。詢及孔祀冠服之制。李南彬送所著四言韻語求評。李相益來致其伯氏參贊書。萬里寄情。讀之可淚。且言孔敎會必自立國土於世界政治之外。此曾臨別相確者。顧今欲依人藉力。時之權也。然亦力量不及也。作書寄謝。茫然不能盡心曲。

讀李參贊相卨書有感[編輯]

淸山俄海風霜淚。孔道曇魂聖佛心。五載影形今萬里。夢中顔面字頭尋。

孔敎亶宜別立土。多君抄下一南針。如今卻傍鄰家廡。拙法誠慚負夙心。

癸酉雨。甲戌又雨。作孔敎進行論及孔祀冠服說。趙鏞薰咸安人。今寓懷仁縣。來訪。致權湜書。乙亥微雪。爲龍積之囑序孔廟遊錄。積之書來。多謬贊。饋片糖一封。崔主事榮玖來寓前舍。丙子李德初啓東○安東人相羲弟。來。道舊談新。一喜一歡。且道通化前踦。仍說卜地同居協議孔敎之意。甚可慰。崔主事設夕飯相待。丁丑送進行論於龍積之。積之書言先生此行。殆孔聖箕聖默諭之。使我四萬萬生死而肉骨也。當騰傳報紙。啓發我四萬萬之心云云。且寄寗述兪潼關人所著明學一書。請弁以文。余辭未敢。金起漢來講章甫深衣之制。且奉示李華西衣制。蓋余所講過者。與許性齋說大似。亦前輩苦心也。戊寅李南彬,趙國政雲南太和人。來。南彬言大著淸心丸說。文字高妙。大有警發人心處。安君泰敏欲賣淸心丸而無人顧者。余戱作說使示人。城中多傳寫者。仍請重覽理學綜要。覽畢言此書深得程朱正傳。今中國無此書比。貴國有印板可買一帙卒業否。答大兄可持去詳閱。鄙人當謀求呈之路。南彬竟辭謝未安。己卯送孔敎進行論及冠服說於孔敎會。理學綜要一帙於南彬。托置一文字於其首。袁峻來說東西勝負之原。別有筆話錄。龍積之書言進行論已付報舘。且請作字說百篇序。庚辰羅弘錫,尹海錫,水原人李浩然,金聲振元山人。曾卒業高等學校。頗有志尙。來。薛正淸來言先生敎科論一篇。自敝會已呈摠統。批準敎育部。置之不理。擬卽從敝會自辦。將來請先生主持筆政。仍言自後請常奉敎誨。余辭謝。詳筆話錄

孔道會擬改編孔敎敎科。要余主筆政。[編輯]

嬴秦世降敎科無。此路中原鞠草蕪。多謝諸公䟽舊井。老夫何力轉機轤。

敎育部長不理孔敎敎科有感[編輯]

儒寒末葉弱喪兒。流落屠沽足自怡。不記渠家皇祖史。詩書匠冶萬法治。

辛巳全醉堂來議獻議事。朴正來忠州人來道北島事。聞白純水原人。在滿洲有舊。近信頗安。朴宗根來報入政治學校頗勤課。

二月初一日壬午。孔敎會委帖基仁爬上丁孔祀招待員。夕往訪龍積之歡敘。積之請程德璋▣▣人相見曰少弟往香港有此兄。可隨事商確。癸未基仁參孔社孟子生日祀。龍積之來請設韓人孔敎會於院內。自參講席。余以將往曲阜辭謝。金起漢適攜華西雅言至。余請積之一閱。積之極致欽尙。且問學校議祀孟母何如。余答禮意多未安。詳筆話錄甲申孔道會委帖請丁日講席主講。余以無學無語。托黃啓瑞致辭謝。孔社副長徐琪來見。旋以孫女幼化作佛事。余只於門內送迎。但聞佛宇鼕鼕。僧俗喧聒。全議官來借緇布冠。欲倣製也。羅弘錫,李鏞,金聲振,張一淸龍川人。方仕中華爲委員。皆來見。龍積之寄詩五首。且付書曲阜孔提學祥霖。字少霑。孔子七十二代孫。夕薛正淸來。申請赴講會。要預作一文字。自願代演。不獲已許之。乙酉積之又來托。我往曲阜早還。偕設敎會。

龍積之將往南海。次余北京行韻留贈卻步。[編輯]

龍君豪逸出羣頭。吾道深憂此北遊。臧氏拜經尊聖訓。渠翁敎禮警時流。蘭二南山人不辨。桑三東海我曾浮。香港春風須一月。積之師事康更生。今將往見於香港。大悲佳約庶相求。

夕崔主事就余閑話。見余舊呈袁總統書。因論孔孟不先求諸侯。程子上仁宗書及當世時宜。頗見精詳。丙戌基仁赴國子監習儀。余訪全醉堂。李相益在座。談及世事。袁世峻摠統從弟適至。見余揖之。筆話敘寒溫。余問今總統公主中華大局。實係家國存亡。閣下何以補聰。世峻曰無才不敢當。此閣下儀表甚偉。必有所蘊。到此何幹。答亡國逋蹤。何有蘊抱。適爲孔敎一觀耳。世峻因詢及敝寓。約以來訪。夕送演講稿於薛君。初六日丁亥。早赴國子監。蓋復孔祀已經國會議決。尙以禮式未定。擬來歲行事。孔敎者議私辦春享。總統約使敎育部長蔡儒楷代表行祀。託事不出。公推李南彬將祀。粢牲籩實畧備。用儒生樂舞。兩廡未暇設也。是日冠童辮髡交錯成列。婦女及外洋觀禮者左右立。舞用二佾。拜用三跪九叩。吾與韓人只再拜。禮畢行講。講畢寫眞以志之。

國子監丁祭[編輯]

民國三年聖祀停。時平猶自慮粢腥。申勤賴有二三子。不忍虛過一仲丁。

午鍾先發赴孔道會。方齊而待矣。奉眞影用滄洲儀。祭畢鳴鐸演講。次及余請陞席。薛君從左代演。講說見筆錄。周嵩年字熊濤。河南福祿人。前淸知縣。寗述兪以次演講。進茶果。熊濤言曾得石坡吾邦興宣大院君別號。詩畵於朴使未詳其名行。且出所著西山詩藁贈我。述兪君亦贈所著續明學一冊。盡歡而還。夕陽矣。與諸君入法源寺。層搆複閣。穹崇羅絡。稱京中第一寺。寺中有佛齒一齦甚鉅曰釋迦茶毗之遺。其說雖謊。然蓋非常人齒齦可擬。亦一吊恠。

孔道會講說[編輯]

玉山鵝社想如天。遐陋多慚大藪筵。惟有苦心憂道切。敢將誠法說眞詮。

法源寺[編輯]

皇城處處佛宮豪。卻讓吾韓一着高。我韓世法。京城不許立佛寺。僧人不許入城。妥靈藏柩仍成俗。枉聚闍梨盡日嘈。中華近俗人死則迎僧誦經。藏柩於寺。或至屢世淺殯。或仍設靈。使僧上食終三年。

戊子陳重遠來告明發香港行。將見康南海。往返費一月。先生有事。可與李時品相確。怱怱立別。悵然久之。

送陳重遠南海有感[編輯]

八載西還未暇家。只緣孔敎我中華。重遠遊學美國業博士。倡孔敎會。中華始立。卽還北京倡會。過家百里而不入。此去細商南海子。綱常不許一毫差。

己丑薛正淸持新紙所印孔道會講本來示。仍勸設會此院。請與意中人同參。蓋與積之同情也。顧余有未能也。

龍薛二君要我設敎。感其意口吟。[編輯]

大藪恢恢百湊通。只爲倫常萬古公。慙愧靑牛無道氣。漢儀那得魯生同。

庚寅雨。辛卯晩霽。草呈摠統書。龍積之在順天府。簡寄文承相祠用我北京行韻書懷一首。壬辰羅弘錫持所著硏究日本文明論請點竄。李德初來議奉天近地占居設會事。頗見條理。癸巳訪全醉堂。欲偕往謝徐侍郞。適侍郞至。社中有會事。因請我入會。余尙未悉主旨。姑逡巡而還。甲午金副尉爀來同留。略傳安奉消息。乙未夕往唁李南彬女喪。南彬因進茶果敘話。極贊理學綜要精義。且詢書中所引李子。余畧述退溪爲吾邦理學之宗。上及寒暄,靜庵,晦齋。下曁寒岡,大山。次及栗谷一派。南彬又極歎中華學界不宗程朱之弊。次論及時局。余因出示所抄呈摠統本。南彬次第手畫看下畢。又逐節極贊。亟勸直呈。以余將往曲阜。請設餐一敘。留約而還。詳筆話錄聞李相益來失唔。丙申與諸友合資送安泰敏歸。丁酉金培東,淸道人有舊文昌斌開城人年二十來見。向夕李南彬與其壻陸勳臣來米廛胡同書邀。仍赴晩餐穩敘。在筆話錄戊戌周熊濤來看余近作。且詢緇布冠制。定作孔道會式。黃啓瑞莫斌廣西人來邀基仁及申正尉。出遊南亭。啓瑞言丁日講錄已刊。薛君專書寄郵而尙未至也。己亥徐侍郞琪來。畧論世事。在話錄高鏞煥來。詳說北間儒會事。要我入其中設敎會。書示其兄東煥所居。長興洞願爲主導。其言甚懇。十九日庚子。餘生朝也。基仁集同舍賒酒一飯。蓼莪滄桑。有淚汪然。

生朝志感[編輯]

先君遺我大邦心。羣聖眞源若可尋。白首孤蹤無所發。蓼莪吟罷淚空淫。

齷齪鯷岑六紀曾。桑滄一瞥似前乘。回想今晨弧矢祝。卻疑中夏托傳燈。

餘生此去少多年。政値時枰費講硏。如天再假斯文地。堪許中州一世緣。

封呈大摠統書。陳國用國亂國憲國敎四事。直送於秘書課。又作一書郵寄黎副統。後皆無報

與總統府書[編輯]

伊翁陳道尙初年。伊川十八歲。上書仁宗皇帝。陳天德王道。黃髮殊邦底事緣。今余齒已暮。又非吾邦事。非不得已也。如今世界元公物。語嘿由人用舍天。今天下爲公物。箇人皆有言權。言者之立論。不必問聽者如何。

一我除時天下公。恩讎利害霧捲空。惟有綱常如日月。君君父父道無窮。

李浩然來說營居奉天西北。約我同居。李南彬來餞同舍諸君。爲我供夕飯。因與同餐。南彬請刊布余蒙語類訓爲小學科。余辭未敢。南彬又問拜揖之禮。略相講明。在筆錄夜深崔主事賖酒煎膏湯麵。請同舘歡敘。以餘生朝也。二十日辛丑。發曲阜行。申君英先導。出車送別。宿天津客棧。

發曲阜行[編輯]

周公之國仲尼鄕。萬古中原此一坊。綱常禮樂今安在。弱喪兒尋父母堂。

壬寅日氣晴姸。春光昭現。極目千里。煙景影影。往往帆檣彎廻如陸上行舟者。運河也。夕渡黃河。忽然覺其小。再三詢之果眞也。天下有限之物。大抵目之不似耳也。

渡黃河[編輯]

黃流巨瀆想呑天。驀地看來一帶然。任他河伯誇秋水。我眼曾從東海旋。

至濟南。街燈如晝。認鉅府也。過此盡黑界。癸卯一鍾下曲阜車塲。寄宿晩飯。貰巾車歷顔村。渡泗水入城裏客棧。送刺孔敎會。曲阜別有孔敎事務所。且致書衍聖公。

望尼丘山[編輯]

忽見尼山碧。神光亘紫霄。靜思天下大。非是此岧嶢。

渡泗水[編輯]

行行渡泗水。陡覺春風吹。聖里知無遠。彼來車子誰。

望夫子廟[編輯]

魯城何處在。林木盡光靈。雲中黃甓出。天理此亭亭。

有頃孔提學少霑送名帖。祥霖俄招待員劉文燦曲阜人來敘寒暄。導往四聖學堂。孔顔曾孟後裔所立。周觀堂室及歷代褒諭。現朔望講規。皆少霑所經紀也。還店舍。聞少霑公來訪交違。送基仁回謝。少霑公深致慇懃。請搬住其室。送人奉名紙至。余辭謝。付名紙爲答。夜宿店舍。

四聖學堂[編輯]

五聖一心傳。四家不貳詮。同堂八十代。吾道三千年。

二十三日甲辰。往謝少霑公。一見盡歡。堅請移住。屢辭不獲。業已掃設客室。送馬車搬余行李到。指曲五傔人前曰是待命矣。少間招待員李獻廷曲阜人來。具馬車請謁聖廟。從西直門入。迤東折旋。由大成門西闥上大成殿。次第奉審。一如國子監位。但用塑像具冕黻用王儀。四聖皆用上公冕服。蓋仍唐舊也。其前又各奉牌位。題先聖孔子。四聖曰先師。與像儀相左。直廟後爲寢。獨享聖配丌官氏。直右立啓聖廟。獨享聖父。題曰啓聖王。直左有廟。奉夫子五世祖以下。皆贈封王。東西配以顔曾思孟之父。聖兄孟皮及宋周程張朱之父。廟前東西廡合百五十賢。東首爲蘧伯玉。西首鄭子產。下逮淸代四儒。頗似繁濫。直寢室之後有列國殿。儲聖蹟圖石幅數十。明萬曆鑄也。直左廟前。有藏經古壁。厚可一丈。前有聖井。閣而欄之。命酌㪺飮。淸冽微帶酸。衍聖府在其左。聖殿南有杏壇。亭於其上。又南有聖師手植檜。枝葉尙蒼勁。蓋屢代孫幹也。直大成門南有奎文閣。梯三層而上。盡魯城之觀。環閣前後碑亭林立。最古者漢五鳳間立也。閣東曰詩禮堂。西曰金絲堂。西南爲啓聖殿。殿前爲矍相圃。其外歷五重門盡南曰欞星門。揭萬仞宮墻大額。門外左右立下馬碑。夾道植柏爲神路。直達魯城南門。門內爲金聲玉振坊。北有石橋。橋北爲至聖廟坊。其內爲太和元氣坊。左曰德侔天地。右曰道冠今古。其北聖時門。門北璧水橋三座。北弘道門。又北大中門。又北同文門。卽奎文之南也。凡宮墻內皆大木成陰。多不知名與年。殿內祭臺。羅列彜鼎。皆三代制也。還憩大成門西塾。守廟者進茶。奉小冊請下近俗也。俄馬車來迎矣。

夫子廟[編輯]

素王亦有土。億代儼遺宮。庭護前周植。家傳後魯公。不以山川域。寧須黻冕崇。西風謾自惡。近日歐潮大漲。民國之初。遂廢孔祀。文閣矗蒼空。

藏經壁[編輯]

五經猶白日。秦焰暫陰空。聖宅傳奇蹟。應非一壁功。

聖井[編輯]

䟽食飮玆水。何雲樂在中。今古祗一井。此心同未同。

杏壇[編輯]

老杏自元氣。葉葉太和天。莊生浪做說。何處繫漁船。壇在平地。非漁船過處。

矍相圃[編輯]

矍圃成堵墻。堪知聖射良。一朝六藝廢。儒敎寄荒塲。

紀朗夫武昌人。少霑門人。來筆話。才識敏活有氣槩。談時事多中窽。乙巳草告聖墓文。朗夫取余諸作。與少霑公輪看。擊節稱賞。請基仁抄出刊敎會雜誌。丙午出理學綜要。與少霑,朗夫偕看。丁未雨。草告周公及諸聖文。少霑公極道理學綜要有功世道人心。又請見四禮輯要。朗夫就見余曲禮內則二傳。請留之。俟機刊行。余辭以未定。與之論敎會時事多慷慨。是夕少霑公言余與總統書。文章高妙。議論正大。仍往復談世事。夜久始罷。略載筆話錄其姪孫德同及城居侯殿英皆來見。二十七日戊申晴。少霑使曲五招馬車。導我出東門。先謁周公廟。公後孫爲東野氏在城內。槩貧窘。胄孫博士有痼疾廢人事。公廟本在魯城。城移遂爲外。墻廡頹圮。階前尙有楷木成林。其實如大豆。秋熟而甜雲。聖像袞冕執圭。緬想伐柯詩意。東配魯公。西置小像曰金人。但無緘口狀。再拜讀告文。就爐敬焚。仰古悲今。汪然下淚。徘徊出門。嗚呼。公不能再斯世耶。兩廡奉魯諸公主牌。灰土堆壅。不堪注眼。

周公廟[編輯]

治化文章萬古隆。素王當日夢周公。城東古廟無人掃。此理茫茫問太空。

回車西迤。原陸平廣。春景昭蘇。大抵此間氣候風俗。太似吾邦。惟洋裝滿辮。雜沓街里。觸目興愴。當前淸順治間。原任陝西道孔公文譚請免孔氏子孫薙髮。仍革職不敘。今則此亦不可見。余在少霑宅。學童婢僕爭聚見冠衣。咸恠疑之。習然也。

志感[編輯]

尼山泗水似曾看。滿辮洋裝奈此間。始知管仲功猶大。夫子當年左袵歎。

直曲阜城北。大道繩直。夾道皆古松。渡文津橋一堠許。石闕嵬然。刻曰萬古長春坊。左右有前淸御碑亭。坊內守林。人戶雜居曰孔里。直北曰至聖林。周垣以門之。占地二十九頃四十一畝零。淸聖宗所定也。內爲甬道抵內墻之觀樓。復西迤爲輦路至洙水橋。南有石坊。左右爲下馬碑。洙乃小澗。今涸矣。著於天下。過橋北入殿墻門。東有思堂。列左右廂。更衣饗餕所也。其東土地祠。又東神廚。祭孤壇在其後。由門而北。夾甬道。華表二高六七丈。次角端二,玄豹二,石翁仲二。左執笏右按釰。至享殿前。峙石鼎。自殿北復繚垣爲墓墻。其東偏有子貢手植楷已枯。封而亭焉。旁有碑刻楷圖。其北淸聖宗駐蹕亭。又北宋眞宗駐蹕亭。其西上爲泗水侯伯魚墓。又西上卽聖墓。封馬鬣高丈五。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許。冢上皆樹木。前以石爲砌。大碑一宋宣和間立。刻至聖大成文宣王墓。小碑一刻先祖至聖孔子墓。設石床石爐銅燭臺二。再拜讀告文。有懷盈臆。淚下盈眶。焚訖環墓三反。廓然佇立。夫子之敎。終不能一展於斯世耶。西迤入子貢廬。拜遺像。復東拜伯魚墓。南至子思墓。其儀設皆倣夫子墓。別有二翁仲焉。拜讀告文退。墓人奉蓍草五十莖進。蓋此獨產於聖墓傍。三月始芽。一本多五十莖以上。凡聖林中樹木皆諸弟子所移植四方名木。今多不名。楷木最多。上無鳥巢。下不生荊棘若刺人草林。墻內碑閣林林。皆夫子後裔墓也。退由城北門入。

子貢手植楷[編輯]

聖人萬世楷。孔墓有玆木。甜實涵中味。黃肌衣正服。楷樹皮皆黃偉哉端木公。營窀誠純篤。百植環林園。手栽乃此獨。三千風雪年。勁骨似枯竹。斲石摸其形。愛之如寶櫝。

夫子墓[編輯]

宇宙吾夫子。其眞此裏藏。三代終難再。五洲任自狂。至德通蠢植。吾人有性綱。靈蓍知妙感。白日何時光。

子貢廬[編輯]

孔門師道始。諸子喪三年。除絰猶廬墓。深恩感性天。世或謂子貢服喪六年。甚不經。子貢廬墓。只爲慕聖深切。不忍遽歸。何甞爲六年喪也。子貢從夫子最久。至聞性與天道。則其感於心者尤深矣。

至顔子宅。使曲五送名刺於顔博士。有人出前導。少憩陋巷亭。觀顔井。至易服堂前。有大樹白皮斑文。名曰虎皮樹。今五百年雲。入正殿拜兗國公塑像。讀告文。歷觀後寢。奉聖配。其東祀啓聖公無繇及上三世。皆追封。其東又有私廟。正中安兗國公牌。牌前有主。書始祖顔子。配曰始祖顔子夫人。其兩傍以顔子父祖主從享。正殿庭有樂亭一間。東西廡享顔氏後世名贒。如世室。到唐顔常山兄弟位下。又特行再拜。大抵廟中位次題式多可疑。櫝開主露。灰塵堆積。噫陋巷簞瓢。不害爲亞聖。後世崇宮世官。反增懈慢之資。爲發一歎。晩還送曲五衍聖府。問余所寄書及春秋集傳事。衍聖公送名紙爲謝。且傳其病狀。夕用四絶呈少霑。

陋巷[編輯]

來尋陋巷子。翻驚貴公門。古井依然在。簞瓢誰與論。

樂亭[編輯]

孔曰在其中。顔稱不改其。枉去尋何事。此心秪自知。孔顔之樂。只是心之自得而已。不必別討所樂之事。

贈孔提學少霑[編輯]

聖里門閭喜見君。家無獻子座有樽。文華德義雙金重。營利如今盡是雲。

近日西風捲地狂。墻邊老杏庶無傷。欽君妙有培根手。新塾春長誦孝經。

靑眼新逢白首悲。春燈展紙寫心期。樑頭歸鷰留情夢。爲問南天有鴈飛。

先子三書後世憂。此來剛喜子雲求。主理眞詮如肯信。中原有地讀春秋。

己酉封理禮二書。付少霑藏孔敎會。少霑要我優游幾日。學師朱康鐶曲阜人年七十二來敘。請留觀孔敎會講。余皆辭謝。庚戌衍聖公以病故作書來謝。就覆之。少霑公手贈五律一篇。復卽席和之。少霑又贈養正韻語二冊。蓋甞侍講淸太子。光緖帝太子輯是冊。少霑序之也。且招四子見余。手書其名以付之。指案上闕里文獻考八冊。約異日印付。因極談時事。深致惜別。晩發登曲阜北城。一回周覽。蓋余嫌於竭忠。不能淹留恣觀賞。如泮水芹藻沂雩詠浴之墟。亦付膜外。且此地士大夫未聞其可上下言議者。俛仰山河。一似夫子遲遲去魯之心也。登車迴路。處處桃杏楊柳依依若有懷也。暮抵車塲假寐。

孔少霑贈五律卻和[編輯]

每恐天無日。方知聖有風。氣合言猶贅。詩成意未竆。植敎君應柱。飄空我是蓬。他宵如共憶。明月出滄東。

少霑贈詩[編輯]

茫茫幾千載。箕子有遺風。世亂天難聞。邦危道不竆。楹書留偉業。蒙賜先集三卷。付孔敎會。杯酒感飄蓬。皓首何堪別。相思東海東。

登魯城北門樓[編輯]

聖人觀蠟地。深發大同心。夫子出遊觀之上觀蠟禮。與子游論禮運大同之意。夕陽城北堞。弟子獨登臨。

辛亥子鍾。上車到泰安。曉色依微。見泰山如在霧中。到濟南。鉅府物色始畢呈。回渡黃河。詳觀鐵橋。可與鴨綠甲乙。越邊小石山頗奇曰標山。下三鍾到天津。易車直上北京。大悲院申君及諸伴皆移寓矣。回宿德華棧。

望泰山[編輯]

聖雲天下小。今看泰山低。始識成形物。常隨我眼齊。夫子心胷大。故看天下小。余看大山多。故看泰山低。

三月初一日壬子。忽齒痛頭疼呻臥。申君英,趙君鏞薰來見。癸丑李炳憲咸陽人字子明來。濶餘顔面皆變。畧道往景。不覺悽愴。全醉堂秉薰亦來。初三日甲寅。經曾祖妣貞夫人諱辰。不能盥櫛遙拜。向晩忍痛移住子明所寓西河沿三源樓。金爀,金起漢諸君皆到。乙卯曉夢。新建屋宇。未辨其地拓庭南引水治田。有五位老人至堂上。趨謁之。乃曰唐堯虞舜夏禹孔子孟子。命余前有所諭。恍惚聽受。忽然而悟。惕惕不寧。到午神疲倚枕。夢先考整服儼臨。小子問何以遠次。答猝發未及議家人。小子白小子未見南京而還。今將向東省。忽驚牕外人聲。申君英乃入。對之訴懷。薛君正淸特來勞問。請移住孔道房內。黃君啓瑞繼至。報龍積之近信。夜雨。

李子明來見[編輯]

看君儼老蒼。念我還增傷。未論當世事。吾黨盡滄桑。

夢五聖[編輯]

君臣堯舜禹。儒敎魯鄒堂。英靈如有命。小子敢承當。

夢先君臨北京[編輯]

吾東主理學。堪作中原心。三書在聖府。庶展平生忱。

丙辰風寒。薛正淸送孔道會章程一冊。李浩然來議奉省卜隣事。請與金達尙州人對確。丁巳趙鏞,金爀佩酒來酬。戊午李南彬來。酌酒論懷。旣去方飧。南彬又至。言掃凈僦舍客室。請移住。余固辭而南彬意愈懇。遂許明日商。己未南彬曉書送僕人高雲峯。搬運行李。朝後率基仁赴小匠房東口。南彬待門外。遂以余家焉。因請余諸作作日課。出其愼喩齋稿請檢過。金爀,金起漢來。便比隣也。但邇日警察甚嚴。巡檢輩迭來質問。爲主人苦。

留李南彬宅[編輯]

無語猶相友。同情卽認家。賴玆紙上字。趣味日相加。

見巡檢在門[編輯]

鷰子隨簷宿。鷹鸇空眴目。匪兕率野歎。不是尼師獨。

庚申南彬導我見宅主黃君。河南人。乃農林學卒業生。敘茶話。初十日辛酉。過高祖妣淑夫人諱辰。是夜星月皎潔。天長地逈。齊潔拜跪。感淚自零。向晩與主人赴孔敎會。聽馬敘倫陝西人講。李子明至論地轉說。余問地轉則飛鳥尋巢乎。子明曰西人言火車中便溺直落者。氣同驅也。余曰車中之煙直上。形囿之也。出桶而背飛。不能囿也。內可以證外耶。夕南彬講格物說頗相發。在筆話錄壬戌寒食。南彬往遊萬壽山。孤坐看書。夕後月色蒼涼。步出申金諸君館敘話。

寒食[編輯]

先王改燧四時同。四時燧木各異楡火淸明尙舊風。春取楡柳之火。必以淸明。故前期禁煙而寒食。卻把虛名滋異說。後世無改燧之事。只有寒食之名。以爲晉人悲介子推。爲之寒食。其謊甚矣。中華習俗轉矇瞳。

癸亥陸君請遊玩京中。余以妻忌齊日辭。巡官請南彬爲吾作保單。南彬寫與之。是後門外無巡警矣。南彬請余緇布冠倣製。十三日甲子子鍾。同基仁盥櫛坐。追念糟糠之舊。愴然如昨。略說往事與仁知。乙丑孟昭章山東泰安人。字子貞。孟子七十二代孫。來。談論移時。知其有文學雅行也。金子順本國京城人。十二歲入中國。今在北京新報社。來筆話。子順已忘本國話矣。詳在筆話錄。對之有白司馬天涯淪落之感也。丙寅南彬詢及吾邦道學及書籍種類。議與陸君一覽。其志氣可仰。丁卯南彬着緇布冠。向余道好好。仍與講聖廟學校事。戊辰赴孔道會。書邀首英人衛西琴講自己著說。次王樹柟字晉卿。新城人。現約法會議員。講中庸。薛君正淸強余講。余初未立稿。臨時命基仁言孔道不在虛文。惟當以實心進實學云云。次宋伯魯。講畢啜茶筆話。張君肇松廣東人接話致欵。有寫眞者爲之請。遂列坐命寫。諸公讓余中坐。衛君從之左。歸路訪孟子貞。講禮數段。張雲渠甯陽人進名奉茶。是日南彬帶陸壻遊頤和園。暮歸向余述遊事。且請一觀。

見衛西琴講孔道有感[編輯]

大道無中外。歐西亦一天。衛君豪傑士。執策當車前。

己巳李子明來議曲阜香港行。言昨見梁法部啓超。只得納啣一面已。貴人也。基仁去謝金子順。被巡警尾隨。反使子順喫一驚矣。庚午子明晨發。付書孔少霑,康更生及朴殷植。我平南人。今在香港新社。辛未余決意東還。作詩寄孔會諸公。

將發向東省志感[編輯]

宗國滄桑未死吾。白頭燕北影形孤。龍門獻策籌誠誤。麟筆尊華義莫扶。小人何識三宵宿。大地靡容七尺軀。檀箕遺族猿蟲盡。安得文明共一區。

留呈孔敎諸公[編輯]

開天闢地我宣尼。事物綱常一貫之。豈意曇邪翻貳統。旋愁新舊枉分歧。東韓寓子啞聾並。南海先生信息遲。寄語諸君擔荷重。公心實學兩方持。

贈別李南彬[編輯]

滇南質色我南同。一見無言意自通。程朱正脈雙肩重。歐亞時枰隻眼空。吾家玄草今雲在。此市高歌古漸雄。桃潭千尺春天暮。何日情書寄遠風。

李南彬別韻[編輯]

遺經獨抱幾人同。歷盡天涯志未通。歐柳文章花在水。程朱墜緖日當空。憤時笑我靑年誤。聞道忻君白首雄。安得龍門精舍闢。一園桃李坐春風。

周熊濤別韻二首[編輯]

聖道周流天地同。環球禮敎力能通。經箋內則珠探頷。記補曲臺月鑑空。先生解曲禮內則。已作三秋天末想。何期一笑坐中逢。余詩本誤韻作逢。故此亦作逢。○自月前聞已出都。今復叨陪。聲淸鳳雛音鳴鶴。家學淵源有父風。

花朝彈指卄番風。二月初吉。始晤先生於孔道會。萬里車書達比逢。州名有道名經多難著。先生備甞險阻。無懷人已衆緣空。鄙人自失怙以來。委心任運。萬緣俱寂。自非伯樂情殷摯。誰識靈均志博通。南彬翁知先生最深。先生宏資斡旋之力。異地同心休惜別。大同元是不同同。本南華之意。以廣先生。

壬申接北京諸新報。均載余與總統書四目。言余以本邦宗戚。在國設孔敎會。大抵今新聞多爽實如此。金君爀來議東省事。夕李明庶來敘話。寄總會與奉督張錫鑾▣▣人凾。托保護東省韓人敎會。其文字頗雅正。癸酉付書新聞同志會。請改正誤錄。南彬以所著理學綜要序贈行。文相訂正。乙亥見從姪基炳在安東縣書。蓋意在北京學校也。答書使留待。赴總會王闓運號湘綺。河南人。年八十三。講席。講畢揖敘。甚有古貌。尙有滿辮言中國不振。使貴邦至此也。此老以文章名一世。方被總統禮召。主淸史事。余作一書言我國明淸間大義。並及金鄭兩宰臣及三學士斥和可錄事。有曾福謙福建閩縣人前揖致欵。孟子貞踵余出至舘。論誠意不欺一段。覔看敝著幾冊。

奉呈王湘綺先生[編輯]

眉顔今綺里。筆力古臨川。淸代無眞史。尊華是我天。

丙子南彬見其夫人。其季女年十七從見焉。因要我遊北城南官坊僦舍。由西安門歷農林學校。逶迤而至。周熊濤適至。攜手到十字橋河上。柳絮正飛。呼茶作歡。南彬設餞會賢飯舘水樓。俯瞰河曲。一望水田。南對萬壽山。亭乃明崇禎皇帝殉社處。卽煤山灑然髮竦。俄而酒至。珍供錯然。感領盡歡。南彬與周君約共抄曲禮內則集傳付刊。遂苦請留本。且曰吾女及熊濤夫人情願手抄。感其意許之。熊濤又請倣緇冠。托南彬將新製傳傚。懸燈而還。申君英金君培東告先發向安東。

十座橋河上[編輯]

十座橋頭柳絮飛。稻田如鏡御河肥。雲南老子饒淸福。僦屋要同結夏歸。

望煤山亭[編輯]

皇王殉社世無雙。千古煤山涕淚滂。痛哭涒灘寧考淚。滄東今日又三桑。

丁丑南彬命老路卽所命侍我者。奉頤和園門票。蓋先已爲我周旋。要我一暢。人車待門外。偕基仁,金起漢出西門。行二十餘里。輦路歷陸軍廠。經頤園外。直抵玉泉山。小山突立。圍而墻。引水環焉。過石橋入園門少憇。西迤到泉上。有乾隆御筆碑。祈雨事。有小閣奉御像。循除而下。有趵突從石竇湧上。諦視之。遍地窠窠觱沸。點點如星。可四五頃。瀅澈如玉。有童隊持瓢至。酌而進。索錢也。傾一小鍾。已冷徹胸矣。取路上山。有石窟呀然。閣其中焉。山頂有七層塔。閣空裡螺旋而上者。西瞻大山。三面平曠。田園閭里。極目呈形。循東而下。回至頤園門外。一對金軆獅子。便可驚人。內小殿殿下金龍金鳳又各二對。循而西。迴廊複閣。被山衣陸。不可殫記。水自玉泉來。五里許匯爲湖。環可數十里。山臨其北如弁然。臨渚結閣。曲當地形。直中峯層層作樓達於頂。當中大殿最壯麗。扃而閽之。西小半島石封之。作大舟。上爲舵樓。依然泛於中流。少憇酌酒啖餠果。爽然也。躍然上山背。傑閣宏搆。又難盡名。登上頂傍臨大殿。俯瞰湖光。九分天上人也。下尋東殿路酌御泉。人云西太后井南出一石關。緣湖登八角亭。從石橋十二架者。入一區小島。正當湖心。遙與山上正殿對。祈雨壇在焉。齋閣標渺。林木旖旎。如鏡中一圈畵也。蓋自前淸始代爲雩祀游觀之所。西太后竭天下財。竆飾奢麗。而淸運遂歇。令人有華淸艮嶽之感。歸歷城西農林實業塲。所設動產院農產院各品。多可觀而日已黑矣。歸見床上有周熊濤留詩及其先君諸稿。薛正淸刺紙。悵然也。夕李明庶寄至總會與安東知縣書。亦爲敎事也。

玉泉山[編輯]

趵突窠窠似噴珠。玻瓈十頃一塵無。若得君心淸似此。不須祈雨望蘇枯。

頤和園[編輯]

層峯陡立鏡中天。縹渺樓臺似泛船。百種獸蹲金骨肉。凡作百獸形。皆用純金鑄。一園人踏玉山川。樓臺階砌。皆用玉石。艮嶽花網人盡瘵。驪山羽曲女皆仙。樹影未交宗社屋。帝家稚子正堪憐。

農林會社博物院[編輯]

書中事物只傳名。未卽其眞理不明。獐鹿葫蘆非實學。須識無形在有形。

李明庶求贈言謹呈[編輯]

漂流萬里世無吾。是處逢君卻不孤。川中從古良材產。天下須今大道扶。文字輸心全勝面。綱常擔脊兩忘軀。勉爾回回雲夢藪。堪將敎界納寰區。

戊寅送基仁歷別諸公。與南彬論今日中華光復之非眞。往復數千言。在筆話錄南彬竟以鄙意爲正。又欲見先君禮書。余爲付之。畧檢過。周熊濤所留文字封還之。南彬亦封還余諸作。其蒙語類訓。已經南彬女娘抄完。曲禮內則二傳。分寄熊濤夫人。二十九日己卯裝發。南彬以未及倣製深衣爲恨。又留付一件。南彬及陸君同出車塲。其夫人相送至門。吾人送者金起漢金爀。爀及於塲。南彬慨然相揖。與基仁道決計東遊之意。約安奉一晤。旣登車。回首燕京。依依若不忍舍也。晩至幽州道中。始見山色。問首陽何處而無對者。夕抵山海關。宿天泰棧。樓上長城全面始入眼界。

留寄李南彬深衣[編輯]

冠衣造夏六千霜。王道低時法服亡。賴有遺篇千古在。後生尋見古人章。

正値中華光復秋。聖師冠服好推求。有是南彬天下士。深衣章甫爲君留。

道中問首陽山不見[編輯]

孤竹遺邦自首陽。河東雷首浪馳名。世人以河東雷首。爲夷齊所隱之首陽。然孤竹自有首陽。蓋夷齊歸隱其舊邦。恨君不共箕師出。千古薇歌起永傷。余謂終古節義事業大正而兩全者。莫如箕子孤竹。首山乃伯夷所隱。當東出之路。恨不能偕出而贊大道。終至於竆餓而死也。

庚辰登車出長城。其闉蓋已隍矣。過此而東。覺吾邦一步近一步。又不禁一般悲懷也。夕抵奉天西塔權敎官家。金文若,成聲振,權丁若,柳戚允明浚榮○安東人俱在。詢卜地事尙茫然。聞渾河渠方成新民。遼中多荒地。內定久留之圖。四月初一日辛巳。送基仁城中訪李德初,金器仲。金達來見。曾與李浩然有約者。

到奉天謀卜居[編輯]

七載漂流萬里間。不干身骨葬何山。天下如今無可往。遼東伊昔我所安。渾渠西注田堪食。燕鐵東通路不艱。苟得同心成共聚。當尋孔敎舊時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