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26
太平寰宇記 巻二十六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巻二十六
宋 樂史 撰
關西道二
鄠縣 葢田 咸陽 醴泉 涇陽 櫟陽高陵
鄠縣西南六十五里舊二十四鄉今五鄉本夏有扈國也書謂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即今縣也有扈鄉復有扈谷亭又有甘亭是也殷為崇國文王伐崇即此秦改為鄠漢屬右扶風自漢至隋皆於鄠城置縣即今縣北二里故鄠城是也其城周四里頽垣尚在大業十年移於今所 雞頭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十六國春秋雲偽趙主石生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為追兵所害即此也 牛首山澇水出焉而注於滴水是多飛魚狀似魽可療痔疾山海經雲此山有草其葉如葵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憂 五牀山郊祀志雲謂鄠有五牀即此山也 豐水源出終南山是謂豐水攸同即同於渭也 澇水谷水出終南澇谷經縣西北經萯陽宮注於渭 檀谷水出終南山檀谷中長安渠水之上流也 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即清渠水之上流也源亦出終南山 扈陽谷一名扈水今名馬腹陂水經注云扈水上承扈陽池 萯陽宮漢地誌鄠縣有萯陽宮秦文所起宣帝甘露二年冬幸之 龍臺澤一雲觀水也在酆水西北近渭也上林賦雲登龍臺是也 宜春宮漢武帝所築今為苑名 甘亭在縣五里夏啓伐有扈誓師於甘之野即此也續漢書雲鄠縣有甘亭水經注云亭在甘水之東 八部澤在縣東南五里周廻五十里 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夏之扈國也鍾官故城一名灌鐘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
天下兵器銷爲鐘簴此或其處 馬祖壇在縣東北三十二里龍臺澤中毎年太常太僕四時祭焉春祭馬祖夏祭馬先秋祭馬社冬祭馬歩 隋太平宮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對太平谷因名 周酆宮周文王宮也在縣東三十五里詩云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是也崇侯無道文王伐之命無殺人無壞宮室崇人聞之如歸父母遂虜崇侯豐巴崇國在秦晉之間
藍田縣東北八十里舊二十二鄉今四鄉本秦之舊縣也竹書紀年雲惠王命秦子向為藍田君是也漢地理志曰藍田本秦孝公置其山出美玉周禮曰玉之羙者曰球其次曰藍田葢以縣出美玊故名藍田周閔帝割京兆之藍田又置玉山白鹿等三縣置藍田郡至武帝省郡復為藍田縣屬京兆後遂因之縣理即撓栁城也俗亦謂之青泥城桓溫伐苻健使將軍薛珍擊青泥城破之即其處也 藍田山古華胥氏陵在縣西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覆車山郭縁生述征記雲山形如覆車之像也按後魏風土記雲山巔方二里仙聖遊集之所劉䧺鳴學道於此下有祠甚嚴亦㶚水之源出於此又西有尊盧氏陵次北有女媯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於此 簣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書謂沛公入嶢關踰簣山即謂此也 倒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車山北苻堅時王子年始隱於東陽谷後避石季龍之亂徙於此 白鹿原在縣西六里按三秦記雲周平王東遷之後有白鹿逰此原以是得名則泰運之象也晉桓溫伐苻健都䕶鄧遐等奮擊於白鹿原則此地也 風涼原即謂此原也 藍田關即秦之嶢關也在縣東南九十八里史記秦將趙高將兵拒嶢關也沛公引兵攻嶢關踰簣山擊秦軍大敗之周明帝武成元年自嶢關移置清泥故城側改曰清泥關武帝建德二年改為藍田關思鄉城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宋武帝在關中築城於
此南人思鄉因以為名 㶚水源出藍田谷古謂之滋水秦繆公改焉以覇勝徵名即秦嶺水之下流東南自啇州上洛縣流入又西北流合滻水入渭 金谷水東北流至滻水源出終山之金谷
咸陽縣北四十里舊二十鄉今五鄉本周王季舊都也秦孝公十二年於渭北作咸陽徙都之按三秦記雲咸陽秦所都也在九峻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胡亥時閻樂為咸陽令漢高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元鼎二年置渭城縣屬右扶風按秦咸陽在今縣東十五里咸陽故城是也漢書地理志渭城縣故咸陽地苻堅時於今縣東北長陵城置咸陽郡後魏太和二十年移咸陽郡於涇水北今涇陽縣也隋開皇十一年移咸陽於故咸陽城西北三里即今縣城也按今縣即秦之杜郵也大業二年省唐武德二年權寄理鮑橋三年移就白起堡元年又移於便橋西北百歩官路北即今縣天授二年四月以武后陵寢升為赤縣神龍元年十月卻爲畿縣 畢原左傳王使詹相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後魏駘苪岐畢吾西土也又曰畢原酆旬文王之昭也葢武王克商之後以其地封文王子也杜注畢國在長安西北關中記高陵北有畢原陌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並深五十丈亦謂之畢陌秦謂池陽原漢名長平陂漢氏諸陵並在其上下又名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縣之所 渭水南去縣三十里西南自始平界流入東與豐水㑹於矩山舊有便門橋即此處也 咸陽故城秦自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莊襄王孝文王始皇帝胡亥並都咸陽即此城也漢以為渭城縣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築冀關徙都之始皇本紀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毎破諸侯寫倣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漢書鄒陽上書雲秦倚曲臺之宮應邵注云始皇所理處若漢之未央也三輔黃圖秦始皇兼天下都咸陽因北陵宮殿端門四達以側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廟記雲北至九𡽀甘泉南至長陽五柞東至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雜宮別觀相屬也木衣綈繡土被紫朱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三輔舊事雲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後宮列女萬餘人婦人之氣上衝於天至胡亥時天下苦秦漢元年秦王子嬰降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㓕及漢興以為渭城縣屬右扶風按秦咸陽在今縣東二十里漢渭城縣亦理於此 長陵故城在今縣東北四十里初漢徙關東豪族以奉陵邑長陵茂陵各萬戶其餘五陵各五百戶皆屬太常不𨽻於郡去高帝長陵三里晉省今廢城存杜牧之詩云小市長陵住即此 故渭城在今縣東北二十二里渭水北即秦之杜郵白起死於此其城周八里秦自孝公至始皇皆都於此城元鼎三年更名渭城後漢省併地入長安故此城存也 安陵故邑周之程邑漢為縣惠帝置周書曰惟王季宅於程孟子曰文王卒於畢郢即此地也帝王代記王季徙居於程 陽陵城故弋陽地景帝改為陽陵縣屬馮翊廢城在縣東北四十一里東至景帝陵二里曹魏省之 張敖在安陵東三十里上有五嶽之象今人謂之五角 平陵城漢平陵縣屬右扶風在今縣西北八十里故城是也昭帝陵在故縣城北二里魏黃初中改為始平縣苻秦移縣於茂陵故城因而荒廢按郡國記雲平陵故城與茂陵故城相去二里細栁倉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倉名文帝六年周亞夫
屯軍之所也張楫雲昆明池南恐為疎逺 棘門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本秦關門也漢文帝使將軍徐厲屯棘門謂此也 周氏陂周廻十三里漢大尉周勃家在陂其子亞夫有功遂賜此陂故地以氏稱之 杜郵亭在縣西三十八裏白起自刎之處 秦蘭池宮在縣東三十五里 秦磁石門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西有關道即阿房之北門累磁石為之着鐡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𬨨羌胡以為神 蘭池陂即秦之蘭池也在縣東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始皇帝㣲行遇盜於蘭池宮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 中渭橋在縣東南二十里本名橫橋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陽渭水貫都以象天橫橋南渡以象牽牛渭水南有長樂宮渭水北有咸陽宮通三宮之間故造此橋漢末董卓燒之魏文帝更造劉𥙿入關又毀後魏重造貞觀十年移於今所 便橋在縣西南一千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門橋在長安北茂陵東去長安四十里長安西門曰便門此橋與門對因號便橋 白起祠在縣城中周文王陵在縣北一十五里 周武王陵在縣北一
十五里 周成王陵在縣西北二十里 周康王陵在縣北一十五里 漢長陵高帝陵也在縣東三十里安陵漢惠帝陵也在縣東北二十里 覇陵漢文帝陵也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陽陵漢景帝陵也在縣東四十里 平陵漢昭帝陵也在縣東北一十三里 杜陵漢宣帝陵也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渭陵漢元帝陵也在縣西北七里 延陵漢成帝陵也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義陵漢哀帝陵也在縣北八里 康陵漢平帝陵也在縣西北九里 太公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周公墓在縣北一十里 蕭何墓在縣東北三十七里 張良墓在縣東北三十六里 曹參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紀信在縣北四十里 馮唐在縣東北七十里 李左車在縣北一十四里 董賢在縣東北一十八里 䝉恬冢在縣東北二十里 鉏麑在縣東北三十里 尉遲敬德在縣東三十里 戚夫人在縣西一十五里
醴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十六鄉今六鄉本漢谷口縣地在九𡽀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山之處故謂之谷口溝洫志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謂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又得其饒歌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爲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謂此也後漢及晉又為池陽魏改為寧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醴泉縣界有後周醴泉宮因以為名其城即古仲橋城也 九𡽀山高六百五十丈周廻十五里按四夷郡縣道記雲九𡽀山東連仲山西當流涇水出處故謂之谷口 承陽山山有石泉所出三輔黃圖所謂浪水是也 谷口城漢縣城也今在縣東北四十里故城也屬左馮翊溝洫志田於何所池陽谷口即此城也王莾改為谷喙漢郊祀志公孫卿言黃帝升仙於塞門水經注九𡽀山東仲山西謂之谷口即塞門也指謂此耳今按雲陽縣谷池水所出亦謂之谷口 唐太宗昭陵在縣西北九𡽀山六十里南有陪𦵏功臣房元齡李靖李勣魏徵高士亷尉遲敬德長孫無忌蕭瑀虞世南唐儉等此不備述 肅宗逮陵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武將山 唐太宗廟皇朝建隆四年勅立廟祭祀
涇陽縣北二百里舊十八鄉今六鄉本漢舊縣史記秦昭王弟封涇陽君是此城漢書地里志涇陽安定郡按此前涇陽縣在今渭州平涼縣界涇陽故城是也惠帝改池陽縣屬左馮翊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陽故曰池陽後魏廢於今縣置咸陽苻秦又置涇陽縣隋文帝罷郡移涇陽縣於咸陽郡屬雍州即今縣是也 石安原在縣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 涇水西北自池陽縣界流入涇縣南七里東南入高陵縣界左傳襄公十四年諸侯伐秦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 龍泉陂在縣南三里周廻六里多蒲魚之利 大白渠在縣東北十里自中白渠首受大白渠東流入高陵縣界南白渠水東南流亦入高陵界 焦穫藪在縣北亦名瓠口鄭白二渠出焉爾雅十藪周有焦䕶是也溉田萬頃皆見溝洫志 長平觀在縣東南九里 秦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北臨涇水以望北故名之史記雲秦二世二年夣白虎嚙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卜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欲祠涇沉白馬趙高乃使其壻閻樂殺胡亥於望夷宮 長平坂俗名睦城坂在縣西南五十里東方朔記曰漢武上甘泉至長平坂上馳道有蠱盤而復地赤如生肝狀頭目口鼻耳齒俱見先驅旄頭馳還以聞方朔從在後上使往視之還對曰怪也上曰何謂對曰秦始皇拘繫無罪幽殺無辜衆庶恨怨憤氣之所生也是地必秦故獄處也詔丞相使按圖地果秦獄也上曰善當何以去之朔曰積憂者得酒而忘寘酒其上必消麋以酒燒之果消上大笑曰東方生真先生賜帛百疋自此之後屬車載酒
櫟陽縣東北一百里舊二十五鄉今四鄉秦舊縣秦獻公自雍始都於此漢高元年項羽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此高祖亦曽都之七年徙都長安高帝既𦵏太上皇於萬年陵分櫟陽城置萬年縣以為陵邑理櫟陽始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後屬左馮翊後漢省櫟陽入萬年縣後魏太和中又分置鄣縣宣武又分置廣陽縣周明帝二年省萬年入廣陽高陵二縣更於長安城別置萬年縣廣陽仍屬馮翊郡隋仁壽元年罷郡廣陽屬雍州唐武德元年改為櫟陽元和十五年四月並移立奉先縣以奉景陵後漢書雲周躬字子宇為櫟陽令有萬良者為父報讐自械詣獄躬謂良曰見惡不報非孝也逃罪忘君非忠也今良忠孝已立遂解而釋之 沮水一名石川水北自富平縣界流水注水經雲沮水東經萬年故城在涇渭北小河是也 畦畤史記封禪書秦獻公時櫟陽雨金自以得金瑞故作畦畤祠於櫟陽以祀白帝注云畦畤形如韭畦各一土封也 煮䀋澤在縣南一十五里澤多鹹鹵苻秦時於此煑䀋周廻二十里清水陂在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漢太上皇陵郡國縣道記雲高帝𦵏太上皇於櫟陽北原因置萬年縣於櫟陽大城內以為秦陵邑其陵在東者太上皇在西者即昭靈後陵也 大澤鄉元和初割屬冨平 萬年鄉元和元年六月勅割𨽻奉先縣以奉景陵
高陵縣東北八十里舊七鄉今五鄉本漢舊縣屬左馮翊秦孝公所置魏文帝改為高陸縣屬京兆自此以前其縣在今縣西南故城是也後魏移於今所隋大業二年復為高陵縣縣城大業七年所築 鹿苑原三輔黃圖曰安陵有果園鹿苑謂此也 鹿䑓祠在鹿苑原上百姓祈禱水旱有感今號爲龍臺將軍 後秦二主在縣東一十三里即姚萇姚興也 龍躍宮在縣西十四里唐高祖太武皇帝龍潛舊居也武德六年置龍躍宮德宗改為修真觀翰林學士吳通㣲撰碑文順宗皇帝書 唐西平王李晟墓在縣東南一十里裴度撰碑文栁公權書 渭水在縣西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