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八 太平寰宇記 卷三十九 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
  宋 樂史 撰
  關西道十五
  宥州 豐州 天徳軍廢
  宥州寧北郡理長澤縣即漢三封縣之地自後河曲靈夏原等州有蕃故部落後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統之唐貞觀以後漸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魯契依塞舍麗六州用華人為刺史以管之謂之六胡州開元九年莤胡帥康待賓反朔方節度使王晙討戮之遂廢六州至二十年以六州之殘人置宥州於夏州西南長澤縣之地以寛為名及延恩懐徳歸仁三縣領諸降戶天寳元年改為寧朔𨛦至徳二年改為懐徳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宥州嘗寄理於經畧軍葢以地形居中可以總綂蕃部北以接應天徳南援夏州寳應以後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靡依蕃部之人撫懐莫及元和元年之二月復於經畧軍置宥州屬夏綏銀節度郭下置延恩縣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夏州節度李祐復置唐末離亂三縣俱廢後立於長澤縣即今理
  今領縣一
  長澤
  舊領縣三俱廢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 南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南至桃子堡三十里為界 南至洪門鎮八十里為界西至五原郡鹽地一百八十里為界 北至神堆澤五十里為界以北屬夏州 南東至古長城六十里屬夏州界 西南至盤堆八十里 西北至黃堆八十里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為界屬夏州 東北至市澤四十里為界以東北夏州八十里戶
  唐十道錄雲開元無戶 長慶中戶七千五百九十皇朝管漢戶二百
  風俗
  同夏州
  人物無
  土産
  青䀋 蘓 駝 馬
  廢延恩縣三鄊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額
  廢懐德縣五鄊
  廢歸仁縣五鄊已上二邑因元和中立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縣唐末廢
  長澤縣二鄊三封之地漢地理志三封屬朔方𨛦後魏於此置長澤縣屬闡熈郡隋開皇中罷闡熈郡以縣屬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節度使奏請立宥州於此邑仍就便移𨽻宥州 三封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界 百井戍在縣南八十里勃勃與禿髪熾檀戰處 胡洛鹽池在縣北五十里周廽三十里漢有鹽官 石□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後周書雲武帝曾立六胡州於靈夏兩州界以按諸胡至隋又分魯契依等三州於馬嶺縣界置厈州亦以處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猶存洎開元中胡帥康待賓據六胡州反後破之至元和三年収復又置之尋又改置宥州復移於長澤縣矣
  豐州
  豐州九原郡今理九原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戎狄之地戰國屬趙秦並天下為上郡之北境漢屬五原郡地漢五原故城在今勝州榆林縣是也後漢羌胡擾亂城邑皆空永嘉之後屬赫連勃勃後魏平之至周保定三年置永豐鎮隋開皇五年置豐州因舊鎮為名故賀葛真城是其地領九原永豐安化三縣大業七年罷州以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以𨛦歸順武徳元年罷郡復為豐州仍置總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於今慶州白馬縣此地遂空貞觀四年突厥降附又於此分靈州之境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惟領蕃戶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置豐州天寳元年改為九原郡乾元元年復為豐州
  元領縣二
  九原 永豐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八百一十里 東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里 東至安北都䕶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至黃河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靈州九百里正北至黃河四十里 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東北至黃河八十里
  
  按章述十道録開元領戶縣蕃戶無定長慶蕃府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風俗
  地居磧鹵田疇每歲三易自漢魏以後多為胡𦍑所侵人俗隨水草以畜牧廹近邊外唯以鞍馬騎射為事風聲氣俗自古而然
  土産
  獸多羱羊野馬 禽多石鷄鴨鳬 衣以駞毛褐布食以白麵印鹽 草有遏邏殷 盧年 沙蓬
  茨箕 狠針 尤宜牧畜
  郎君城在九原 白登漢髙祖圍處 髙闕當在河之西也按史記趙武靈王築長城自傍隂山下至髙闕今在隂山之西漢書謂髙闕塞 西河漢書雲武帝元朔二年衛青渡西河至髙闕破匈奴是也接此河自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時帝都在秦故謂之西河即此處也其河自豐州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漢書亦謂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陽漢書雲竇憲出鷄塵塞隲出稒陽塞遂至燕然山即此也 大同川舊連時六大同鎮於北川按郡國志雲大同鎮今九原前鷄延城後難城是也 大磧絶塞 鷄鹿塞故安北都䕶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橫塞軍朔方軍之號於此也
  燕然都䕶府領七州唐貞觀中置蘭臯等七州同𨽻焉形勢西臨河北望隂山 拂雲堆解在下
  九原縣三鄊漢舊縣隋復置㝷廢至永徽四年又置縣兼立郡於此
  永豐縣一百里二鄊本漢臨戎舊地後漢末廢周武保定三年於此置永豐鎮隋開皇三年於鎮置永豐縣㝷為蕃戎所䧟唐武徳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復置
  天徳軍
  天徳軍今置在中受降城搆置軍於永清柵本安北都䕶唐貞觀二十一年在於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䕶以瀚海等六都督臯蘭等七州並𨽻焉龍朔二年移於磧北回紇本部仍改名瀚海都䕶總章三年又改安北都䕶㝷移於甘州東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鎮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鎮城其都䕶移理刪丹縣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㡣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寳八載張齊邱又於可敦置橫塞軍十二載安思順奏廢橫塞軍請於大同川西築城置軍元宗賜名曰天安軍十四載築城功畢移天安軍理焉乾元後改為天徳軍縁居人校少遂西南移四里權居永清柵其城則隋大同城之舊墟在牟𨚗山鉗耳嘴之北
  州境
  東西南北
  四至八到
  東取寧逺鎮故落鹽池經夏州至長安一千八百里東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東至牟𨚗山鉗耳嘴
  三十里 西渡河至豐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黃河五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 北至磧石三百里 西北至橫塞軍二百里
  東受降城
  東受降城本漢雲中𨛦地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 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朔州四百里 西南渡河至勝州八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 北至磧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𨛦地在榆林漢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開元十年又於此城置安北大都䕶府後又移徙事其天徳軍 敬北古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鄭䖍軍錄曰時人以張仁願河外築三城自古未有敬北城周一萬八百七十二歩城壕峻嶮亦古之堅守賈躭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
  東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東至東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徳軍二百里 南至靈州四百里 北至磧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徳軍理於此城在豐州西八十里葢漢臨河縣故里處唐開元初為河水所壞至開元十年總管張說於古城東別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為河水所壊
  四至八到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東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五百里 正東㣲南至天徳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渡河至豐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逺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三百里 磧口西北至回鶻衙帳一
  千五百里
  右按天徳軍與三受降城皆連貫不逺即唐龍神三年張仁願所置初突厥入㓂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仁願代之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雲堆神祠突厥將入㓂必先禱祀祈福牧馬料兵而後渡河突厥黙啜盡衆西撃突騎施婆葛仁願奏請乗虛奪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築此三城號曰受降首尾相應絶其南㓂之路太子少保唐林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黃河今於㓂境築城恐勞人廢力終為賊所有仁願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願表留年滿鎮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餘人逃歸仁願擒獲盡斬之軍中股慄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雲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所去各四百餘里於牛頭朝𨚗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㓂掠減鎮兵數萬人初三城不置壅門及卻敵戰具或問曰此乃邉城備禦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願曰㓂若至此當併力出戰回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其後常元楷為總管始築壅門議者貶之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