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 太平寰宇記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二
  汾州 嵐州
  汾州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縣禹貢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地昔金天氏之後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也又髙陽之後封為晉國六國時屬趙趙世家雲秦侵我西河中陽是也秦並為太原郡之地兩漢至晉為西河國漢文帝為代王都於中故介休縣東南中都城是也後漢晉陽魏黃初三年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後魏於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為名北齊又改為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業中廢州後為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後割介休平遙二縣為介休郡武徳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寳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
  元領縣五
  西河 平遙 介休 孝義 靈石
  州境
  東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九百里 東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里 東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晉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七十四里 東南至管下孝義縣四十
  里 西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嵐州中間有界相隔山路險隘未詳里數 東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唐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皇朝戶主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風俗
  與并州同
  姓氏
  西河郡出四姓 任 臨 欒 相里
  人物
  唐叚文昌西河人宰相
  土産
  龍鬚席 石膏 賦麻布
  西河縣舊二十七鄉今八鄉本漢茲氏縣也曹魏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為隰城縣今有美稷鄉漢美稷縣地唐貞觀二年改隰城縣為西縣今城內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缺 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餘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 文水西南自并州文城縣界流入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水經雲文水經茲氏故城東南為文湖多蒲魚之利 八門城在縣十五里十六國春秋雲劉元海遣將喬崧攻西河縣因築此城以自固髙九丈有八門俗亦名八門城 臨汾宮隋大業十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勅於汾州北四十里於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處當盛暑之時臨河盥潄即涼風凜然八九月其地多雨經夏罕晴一日之中倐忽而晴晴雨未曾經日雖髙嶺千仞嶺山居人掘地二三尺深即清泉用之 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卜商祠在縣四十里
  孝義縣東南三十五里舊二十鄉今八鄉本漢茲氏縣地曹氏移西河郡中陽縣於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後魏又分隰城於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以縣名涪州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為名 勝水在縣南一里 團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後魏築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城 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雀䑕谷冀州圗雲在縣南二十里長一百一十里至臨汾郡霍邑縣界汾水出於谷內南流入河即周書調鑒谷 板谷在縣東北三十八里 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 左部城在縣南二十五里辰城在縣北十里此本虢城也 六壁府後魏書曰太平真君五年討胡人於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面因以為名在縣西八里
  平遙縣東南八十里舊三十鄉今四鄉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晉改𨽻太原國後魏以大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於介休郡平遙縣屬焉唐武徳元年於此置介州縣不改貞觀二年省州縣入汾州 中都故縣在縣西四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於此 謁戻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麓臺山山海經雲謁戻之山嬰侯之水出於其隂 侯甲水按冀州圖雲侯甲水起北遙北流入太原界是 京陵在縣東北七里禮記趙文子與叔譽觀於九泉即此處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築漢曾立京陵縣焉
  介休縣東南二十里舊二十六鄉今十二鄉本秦漢之舊縣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後魏明帝時為胡人所破至靜帝更修築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為立南朔州仍屬汾州髙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縣為介休縣義寧元年於縣置介休郡唐武徳元年改郡為州貞觀元年州廢縣歸汾州 汾水在縣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橫嶺地名綿上左傳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與母偕隠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杜注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此山即綿上田之故地漢以為縣郡國志雲介山上有子推冡並祠存 雀䑕谷在縣西十二里昭餘祁呂氏春秋雲大昭又名漚澤周禮并州藪俗名鄔城泊是按藪自太原祁縣連延西接至此 板橋城郡國志雲劉淵擊劉琨於此 中都城冀州圖雲中都縣城東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齊無宇於中都是此 郭林宗冡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詔特留
  靈石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六鄉今八鄉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傍汾開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靈石縣以今縣西獲瑞石為名今縣東南有髙壁嶺雀䑕谷汾水關皆汾西險固之所 靜巖山在東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介推綿上之田是也 介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汾水在縣北十歩深一丈濶三丈北自汾州介休縣界流入經絳郡西南流入河水經雲汾水又南過冠爵津與桐水合按注云汾水闗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谷俗謂之雀䑕谷 靈泉郡國志雲嶽廟下有靈泉即五龍水是也以供祭祀鼓動即泉流聲絶即水竭 嶽廟冀州圖雲綿上田岳廟甚靈鳥鵲不棲其林猛獸常守其庭 賈河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師次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屯軍賈胡堡會林神語曰若向霍邑當東傍山取路八日兩止我當助力破之髙祖使人視之果有㣲路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負吾哉後如其言
  嵐州
  嵐州樓煩縣今理宜芳縣禹貢冀州之域歴代所屬與并州同春秋時晉國之分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惠文王滅樓煩而有其地以為縣其後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汾陽縣漢末其地無郡邑曹魏遂立新興𨛦於此西晉末為劉元海之趙地石勒為後趙永和六年冉閔滅之即為魏地尋屬前燕後為苻堅併之堅敗後魏道武帝克并州圍中山遂有其地後魏末於此置嵐州因界內岢嵐山以立名隋大業中於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唐武徳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州城置會合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縣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寳元年復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
  元領縣四 今三
  宜芳 靜樂 合河
  一縣割出
  嵐谷入岢嵐軍
  州境
  東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東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 南至長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勝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麟州三百里 北至朔州三百里 東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銀州三百里 西北至勝州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代州三百里 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戶
  唐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三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二
  風俗
  與忻州同又與代州同
  人物無
  土産
  智母 五色龍骨 術 松栢木 熊皮貢 食蜜麻
  宜芳縣舊一十三鄉今六鄉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宋於今縣北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汾源為靜樂縣八年分靜樂縣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徳四年改為宜芳縣屬㑹州六年省㑹州改屬嵐州 故郡城即魏置於此武徳中改為岢嵐鎮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後李逈秀又加兵六千號為岢嵐軍開元後廢論者以此為突厥之要衝不可廢鎮故有河北之亂 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城劉元海所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 羊腸坂石凳縈委羊腸又古積粟之所也 岢嵐山後魏以山名邑在縣九十八里髙二千餘丈與雪山相接 岢嵐鎮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靜樂縣東四十五里舊十鄉今三鄉本漢汾陽縣地城內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後漢末屬九原縣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鎮於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三年改為靜樂縣唐武徳四年於縣置管州五年改為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縣屬嵐州 聖人山有古仙之跡故有此號 繋舟山在古秀容界堯遭洪水繋舟於此山因以名之 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經雲汾水所出涔音岑菅音姦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為名又為管字前趙縁劉元海族子曜嘗隠於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在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名曰神劍服御除衆毒曜遂服之劍隨變為五色 壺口山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漢書曰山在北屈東南水經雲在北屈縣故城北十里 燕京山水經桑乾水潛通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也 風山水經注云風山其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冬夏長不止按九州志雲馬邑之地風多寒沍水長深二丈 白鳥山山海經雲白鳥山其陽出玉其隂出鐵 樓煩城冀州圖雲樓煩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史記雲樓煩匈奴國趙武靈王有鹽官是也 三堆城在縣南八十里故縣城於此置城內有堆阜三因以為名長城隋圖經雲因古跡修築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
  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里 汾陽宮大業四年置末年廢在縣北三十里 大河河水北從馬邑界南流至臨泉入離石郡界 天池俗名祁連泊在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廻八里水經注桑乾水潛通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池在京山之上俗謂之天池陽旱不耗隂霖不溢常有人乗車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其水澄停鏡靜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池中常無片草或風籜淪水輒有小鳥翠色投池啣出若㑹稽之松鳥也隋煬帝常於池南立宮每至夜風雨輒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也 汾水周禮職方冀州其浸汾按水出縣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合河縣西一百八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徳四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 黃河在縣西二里合河圖經雲蔚汾水與黃河合故曰合河在縣城下合河闗在縣北三十五里 蔚汾闗在縣東七十里隋長城在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築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