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48
太平寰宇記 卷四十八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八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九
慈州
慈州文城郡今理吉鄉縣禹貢冀州之域赤狄廧咎如之國在春秋時晉之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事同重耳晉里克敗狄於採桑是也六國魏之封域漢為北屈縣屬河東郡汲郡古文有曰翟章救鄭次於南屈應劭曰有南故稱北也魏晉屬平陽郡東魏初置定陽郡並置定陽縣值河西定陽胡人渡河居於此立為郡因以名之至天平元年以州南界汾水所經故置南汾州後周建徳六年又改南汾州為西汾州隋開皇元年改定陽郡為吉陽郡三年罷郡為縣十年改為耿州以州南舊祖乙城為名十八年改為汾州仍改定陽縣為吉昌縣大業三年廢置文城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汾州五年又改為南汾州貞觀八年改為慈州以州城內舊有慈烏城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文城郡乾元元年復為州
元領縣五 今三
吉鄉 文城 鄉寧
二廢縣
仵城併入吉鄉 呂鄉併入鄉寧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一里 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東南至西京七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六百八十五里 東至晉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絳州二百七十三里 西至黃河六十五里 正西㣲北至丹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隰州二百里 東南至絳郡太平縣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同州韓城縣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九十里 東北至汾州五百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五皇朝管戶主五千三百一十一客六百三十
人物無
風俗
同晉州
土産
蠟蠋貢 賦麻布 緑礬 鐵
吉鄉縣舊四鄉今五鄉漢北屈縣地屬河東郡左氏謂屈産之乗即夷吾所居稱此邑有駿馬今縣北二十一里古城即漢邑理於此後魏孝文帝移於今州置定陽郡並置定陽縣㑹有河西定陽胡人渡河居於此因此為名隋開皇三年廢定陽郡置石州其縣屬州十八年改定陽縣為吉昌縣大業三年改石州為離石郡縣屬不改唐貞觀十八年改置慈州縣依舊屬焉後唐改吉鄉避國諱 壺口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禹貢曰旣載壺口治梁及岐地理志雲禹貢壺口山在北屈縣東南風山在縣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未嘗暫止當風衝略不生草故以風為名 黃河北自文成縣流入去縣六十里 羊求水出羊求川去縣五十三里姚萇城在縣西五十二里本姚萇所築其城西接黃
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地齊後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於此城下遂立碑以表其功碑見存齊氏又於此置城鎮開皇廢唐武德二年又置鎮九年廢城髙二丈周廻五里
文城縣西北六十五里舊二鄉今一鄉本漢北屈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斤城縣屬定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汾州十六年復於今吉鄉縣置耿州改斤城為文城縣屬耿州十八年又改耿州為汾州縣仍屬之大業三年改汾州為文城郡縣屬不改 石門山在縣北六十里 孟門山俗名石槽在縣西南三十里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髙阜名曰洪水大禹䟽通謂之孟門水經注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與龍門相對即龍門之上也實為黃河之巨扼今按河南有山鑿中如石槽東流懸注七十餘尺兼孟津之名矣 文公故城在縣北三里故老曰此城晉文公為公子時避驪姬之難從蒲奔狄因築此城人遂呼為文公城 石槽祠在縣西臨河東岸即龍門也 蒲水冀州圖雲蒲水北從龍泉郡南入昕川注於河 廢仵城縣本漢北屈縣屬河東郡後魏於此置仵城郡領京軍縣孝文帝改京軍為仵城縣開皇三年廢仵城郡縣改屬文城郡唐改屬慈州顯德三年併入吉鄉縣 石門山在縣北六十里其山石壁夾道如門因以為名 橫嶺山在縣東六十五里 拓定故城在縣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拓齊境因以為名周顯徳三年廢
鄉寧縣東南五十里舊二鄉今三鄉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分臨汾縣置太平縣孝文帝又分太平縣置昌寧縣屬定陽郡隋開皇元年改定陽郡為吉陽郡縣仍屬之十六年昌寧改屬耿州十八年又屬汾州大業二年改汾州為文城郡縣仍隸焉唐又屬南汾州貞觀八年改為慈州縣又屬焉後唐改鄉寧 兩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有山兩岫望如乳形因以為名黃河北從吉昌縣界流入去縣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五里累石為之東西兩面據嶺臨谷西南二面俯眺黃河懸崖絶壁百有餘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之上口也以城髙峻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城中有禹廟後魏孝文帝西廵至此立碑見今存 禹廟在縣西北一百五里龍門東岸上其碑是後魏孝文帝所立 晉荀息墓在縣東北一十六里 廢呂香縣本漢臨汾縣地按郡國縣道記雲呂鄉本漢之北屈地或謂之臨汾地則誤矣後魏太和四年於此置京軍縣 仵城郡即仵城縣孝文改為平昌縣隋開皇十六年省平昌入仵城縣義寧元年於今縣東二十里又置平昌縣因後魏舊名貞觀二年改為呂鄉縣以舊呂鄉名焉髙宗上元三年移於今即是周顯徳三年併入鄉寧縣馬頭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如馬首因以為名橫嶺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 騏邑郡國縣道記雲
騏漢縣後漢省武帝封屬國駒㡬為侯漢志雲侯國又表注稱在北屈界舊地書並失所在今郡東一百四十里則今邑是也按縣東南約六七十里有馬頭山葢山形似馬因以為名騏則馬之駿異葢縣因山為名即知今縣是也
隰州
隰州大寧郡今理隰川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晉國地七國時屬魏左氏傳曰晉驪姬使外嬖梁五與東闗嬖五言於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乃使重耳居蒲城注曰蒲平陽蒲子城也按重耳所居今州北四十里隰川縣界北蒲邑故城是也七國時屬魏史記曰魏地東盡河東河內又曰西河魏文侯所興吳起為西河守政化大行文侯旣卒王錯譖之於武侯吳起曰吾恐西河將為秦有遂奔楚未久西河果入於秦按魏西河今勝州富長縣所理是秦為河東郡地在漢為蒲子縣屬河東郡後魏初屬仵城郡孝文改蒲子為長壽縣太和十二年於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開皇五年改為隰州大業三年又改為龍泉郡武徳元年又為隰州領隰川溫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中河西徳六州三年又置北隰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徳北隰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為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爾雅雲下濕曰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
元領縣六
隰川 蒲縣 溫泉 永和 石樓 大寧
州境
東西二百九十四里 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一百四十里 南至西京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長安九百九十里 東至汾州靈石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水界一百二十八里 北至石州平夷縣界一百七十里 東南至晉州臨汾界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慈州文成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石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綏州界巡福縣黃河一百八十八里
戶
唐開元戶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三皇朝戶主八千七百五十八客七百七十二
風俗
其人本號部久歸漢法
人物無
土産
蜜臘 胡女布 已上舊貢 龍鬚席溫泉縣出蕪荑甚佳不産絲蠶
隰川縣舊六鄉今四鄉本漢蒲子縣地理志蒲子縣武帝置屬河東郡後漢同魏少帝分河東置平陽郡蒲子縣屬焉至晉不改十六國春秋曰劉元海僭號稱漢初理於蒲子後徙平陽又於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屬焉周宣帝大象元年改置長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隰川縣縣南有龍泉下濕因以為名屬隰州 髑髏山古戰塲也 紫川水源出隰川縣東與黃櫨相近 昕州故城在昕川水內 石馬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馬因以為名 古長守城在州北三十五里唐貞觀二年襲逐北冀谷山上部落於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 蒲水源出縣東北蒲川石樓山經縣西南又流入大寧縣界 黃櫨谷水出縣東北黃櫨谷 蒲邑故城在今縣北四十五里晉公子重耳邑事已具上 蒲子故城在縣東北一里漢蒲子縣 長壽故縣城在縣北四十里後周置隋改為隰川縣 龍泉故郡城在縣東一百三十步周龍泉郡也 故橫城在縣南三十五里隋仁壽四年楊諒作逆遣偽將吳子通屯兵築城於此橫絶蒲川道因以名焉
蒲縣東南九十里依舊四鄉本漢蒲子縣地自漢至晉不改後魏孝武帝於東南五十里置石城縣㝷廢後周大象元年於石城故縣置蒲子縣取古蒲子縣為名隋開皇元年又移縣於今東北三十里故箕城置大業二年又移於今縣西南二里仍改為蒲縣唐武徳元年移於今理 孤山在縣北三十里黒兒嶺下其山不廣因號孤山 蒲谷川在縣東北五十里徙黒兒嶺下汾水合流入落陽川 長命谷在縣東北一里其谷長十一里無水息壤多源俗呼為長命谷 黒兒嶺東北五十五里從五鹿山下至縣東長五十里昔有劉黒兒居此晉文公廟在縣西南坡上唐武徳二年置 五禿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禿週迴七十七里仵城故城在縣東南六十三里後魏石城縣周廢
石城故縣在縣西南二里隋蒲縣唐武徳元年移於東北二里今縣理是也
溫泉縣北一百六十里舊四鄉今五鄉本漢土軍縣之地後魏於故土軍縣東七十里置新城縣地形志雲新城縣屬吐京郡太武帝改名嶺東縣太和二十一年又改為新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吐京郡以新城縣屬汾州為隰州縣屬不改唐武徳三年於縣東南四十里置北溫州及溫泉縣因縣東溫泉為名貞觀元年省北溫州縣屬隰州 逺望山一名可寒堆在縣西七十里髙五里周迴十七里 西陽泉水源出縣東北去縣十里溫泉在縣廨宇東北五十步有池方員十二步其水冬溫夏冷因曰溫泉今有五龍神祠 屈谷山在縣南髙嶺煎煉緑礬之處 天井闗在太行山上魏武帝轉輸之道羊腸是也接晉陽界 殺谷白起殺趙之谷 新城故縣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後魏新城縣也 髙唐故縣城在縣東南十五里唐武徳三年於王座堡置髙唐縣屬北溫州貞觀元年廢
永和縣北一百里依舊三鄉本漢狐讘縣地屬河東郡後漢省今縣西南三十五里狐讘故城是漢理所曹魏初別置狐讘縣屬河東郡後魏太延二年廢齊武平元年於曹魏狐讘縣置臨河郡並臨河縣屬汾州隋開皇三年廢郡十八年改臨河為永和縣以縣西南永和闗為名也大業三年罷隰州置龍泉郡又屬焉貞觀二年改屬隰州十一年移理仙芝谷西即今縣理也 樓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 黃河西北自石樓縣界流入東去縣六十里南入大寧縣界 索陁谷水在縣西北去縣三十里西注仙芝谷 雙山在縣東二十里二山各髙千餘尺峰巖秀異因名雙山 永和闗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狐讘故縣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石羊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後魏太武築置石羊軍孝文移軍於漢狐讘城其城遂廢 樓山故縣南十五里武徳二年置縣東有樓因名貞觀初廢
石樓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元管二鄉本漢土軍縣屬西河郡晉省後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於此城置吐京郡領嶺東嶺西二縣屬汾州水經注云吐京郡即漢土軍縣也蓋土民俗音訛變故曰吐京孝昌中陷賊寄理西河隋開皇十八年改吐京為石樓縣因縣東石樓山名也大業三年罷隰州為龍泉郡縣屬不改唐武徳二年於此置西徳州石樓縣屬焉貞觀元年廢西徳州又屬東和州二年州省縣屬隰州 石樓山在縣東六十里水經雲蒲水出石樓山下 團圓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東西一百八里其山髙而團圓 京山在縣內兼有吐京城 百井谷在縣西六十里團圓山分水下西流八十里入黃河耆老雲泉脈約百井 小蒜谷在縣西北三十里出團圓山有聖女泉北流六十里入黃河 屈産泉在縣東南四里土人相傳昔有白馬母飲此泉生得龍駒春秋曰晉獻公以屈産之乗假道於虞以伐虢葢此地生良馬也 黃河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北從石州界下合吐京谷至上平闗南流 龍泉出縣東南十里山下牧馬多産名駒故得龍泉之號 縣理城漢土軍城也其城圓而不方俗謂之團城
大寧縣西南六十八里舊四鄉今六鄉漢北屈縣之地也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於今縣東南六十里置仵城縣尋廢周武保定元年於廢仵城縣西三里置大寧縣開皇二十年移理於廢浮屠鎮即今縣理大業二年省併入武城唐初於隋大寧縣故城復置武徳二年於此置中州即以縣屬焉貞觀元年廢中州大寧縣屬隰州孔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耆老傳雲此山頂上二孔
如車輪二所東西相去二丈其深不測因以為名 昕川水在縣南源從隰川縣及蒲縣兩界水並呼為昕川其水屈曲入黃河 退谷水在縣東北二十里耆老雲其谷內草牛馬食之常痩因名退谷其水南注昕川二龍窩大厯十一年黃龍養子於此山今縣南三里其窩半崕之上有枯龍形焉其小龍窩在大龍窩南三百步 二龍窩水在縣西南六十六里北從永和縣界南流入當縣卻入慈州文城縣界其水峻急不通舟船禹貢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即此龍門地也 浮圖鎭齊和靖四年築隋移大寜縣理此即今縣理是也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