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二 太平寰宇記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三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二
  冀州 深州
  冀州信都郡今理信都縣禹貢九州之一畢昴之間為天街昴星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兩河之間曰冀州夏書禹導河自大伾山北過絳水至於大陸按地誌絳水南自清河郡經東武城縣界入當郡南宮縣界又東北入信都縣界水經注云洚故瀆又東北經羣陽亭北入信都城東散入澤渚按羣陽亭在今郡理東南三十五里今郡乃漢信都國城則郡理東入兗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明此是二州之地春秋時為晉東陽地三家分晉因屬趙秦並天下置三十六郡屬鉅鹿漢書髙帝六年分鉅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尋改信都為國至景帝二年改廣川國立王子彭祖為王四年彭祖徙封趙中山王二年封皇子為越王齊有罪國除數月武帝立齊子去為王去有罪徙上庸四歲後宣帝立去兄文為王文子海陽有罪徙房陵元帝建昭三年改為信都國封王子興為王后興徙中山王哀帝二年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領十七縣理信都後漢初復為郡按後漢書雲王郎僭號河北悉應光武自薊南行有白頭翁曰努力信都為長安守光武至信都而太守任光開門出迎即今州也光武遂改為長安國永平十五年更名樂成國以封皇子黨為王傳國四世絶延光元年又更名安平國以封河間孝王開子德為王以續嗣至中平元年有罪國除漢末兼治置冀州領郡國而理於此魏黃初中冀州刺史自鄴徙理信都至晉太始元年封皇叔祖父子為安平王太康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祐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惠帝時承薨無後省還長樂西晉末石趙自信都徙理襄國至季龍州徙於鄴慕容雋平冉閔冀州又徙理信都苻堅克慕容暐州又徙理於鄴後慕容垂據中山復移冀州於信都故垂都之後魏平慕容氏復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開皇三年郡廢而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復改置冀州鎮信都衡水武邑棗強南宮堂陽下博武強八縣六年置總管府移治所於下博管冀貝深宗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於信都又以下博武強二縣屬深州十七年以廢深州之下博武強鹿城廢觀州之阜城來屬龍朔二年改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復舊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強鹿城三縣屬深州開元二年復以下博武強還冀州天寶元年改為信都郡乾元元年復為冀州後漢皇甫嵩李義貞為冀州牧平黃巾賊有功後嵩奏請冀州一年田租以服饑人帝從之百姓歌之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元領縣十
  信都 南宮 阜城 武邑 堂陽 棗強
  衡水 蓚縣 德州割到
  二縣割出
  武強 下博 俱入深州
  州境
  東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南取相州路至東京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取相州至長安一千九百二十里 東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 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 正西微北至趙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 東至博州三百里 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博州三百里 東北至滄州三百三十里
  
  唐開元戸九萬四千一百二十皇朝戸主一萬八千六百三十五客三千七百一十二
  風俗
  虞植冀州風土記雲黃帝以前未可備聞唐虞以來冀州乃聖賢之淵藪帝王之田地又張彥真記雲前有唐虞之化後有孔聖之風又十三州志雲冀州之地葢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語曰仕宦不偶值冀部其人剛狠淺於恩義無賓序之禮懷居慳嗇古語云幽冀之人鈍如椎亦履山之險為逋逃之藂又許慎説文雲冀州北郡以月朝作飲食為膢臘祭也又山東之人性緩尚儒仗氣任俠是也
  姓氏
  高陽郡五姓 許 紀 夏 伏 公孫
  渤海郡三姓 吳 高 歐陽
  人物
  竇嬰 董仲舒 後魏有馬八龍 張載武邑人唐孔穎達冀州衡水人為散騎常侍 高士廉渤海蓚縣人
  土產
  絹貢 綿貢 草履子
  信都縣舊三十鄉今八鄉本漢舊縣也屬信都國又續漢書郡國志信都縣屬安平國後漢又屬長樂郡隋開皇六年又於州置長樂縣大業二年省信都縣入長安十二年又改長樂為信都縣郡國縣道記雲信都城內有曹魏冀州刺史陳留丁紹頌德碑青龍三年立又有後魏刺史崔藏李平封隆之四碑文皆冠絶 胡蝗晉陽秋曰司冀青雍州蝗屬茅草至盡石勒與蝗競取民禾河北百姓謂之胡蝗 歴山舜耕歴山是此 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按信都記雲衡水有表潬渡歴下博城北而迤邐東北注謂之九爭曲水味鹹苦俗稱苦河亦謂之黃漳河 濁漳水在州西北六十里亦謂之白溝 絳水禹貢謂導河北過洚水即此今謂之枯絳渠西南自南宮縣界流入又雲絳水枯瀆在州東南二十里 博水源出中山望都南入下博縣界因為名 楊汙澤爾雅謂秦有楊洿 長瀘枯溝在州西二里 故昌城漢為縣在今郡西北五十里屬信陽後漢省故城在焉扶柳故城亦漢為縣後漢屬安平國後魏省故城在今縣西三十里後漢劉植迎世祖於此辟陽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漢為縣後漢省
  故桃城漢為縣在今縣西北四十五里後漢省今縣城存 故澤城西晉末劉石之亂人相率共築此城於栁澤畔 合陽城漢縣高帝時以代王喜棄國降為合陽侯宣帝又封梁喜為侯王莽改曰宜鄉後漢並省入扶柳舊地理志書並失所在葢在今郡東界 三張宅晉文士張協兄弟三人喜屬文皆郡人也語曰二陸入洛三張減價 竇冢隋圖經雲觀津東南三里青冢高三十餘丈周迴千步漢文帝竇後父青少遭秦亂隠身漁釣墜泉死景帝即位太后於墜泉所起大墳號曰竇氏青山在觀津城南 煑棗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侯國城六國於此煑棗油後魏及齊以故事每煑棗油於此城
  南宮縣西南二十六里舊二十七鄉今四鄉本漢舊縣漢書曰高后元年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即此邑也地理志南宮屬信都國隋圖經光武自薊南馳至南宮界遇大雨引車入道傍客舍馮異抱薪鄧禹燃火對竈燎衣而去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六年復置洚水枯瀆在縣東南六里南自清河郡經繚縣城流入邑界 繚縣漢為縣在今縣東南二十六里故城存後漢省有洚水枯瀆經此城北
  阜城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舊二十七鄉今四鄉本漢舊城也屬渤海郡故城在今縣東二十二里阜城故城是後漢屬安平國晉書地道記雲故阜邑為阜城高齊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於今理隋開皇九年改屬觀州大業二年復屬冀州唐武德四年又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廢觀州又𨽻冀州 弓高城在縣南二十七里隋圖經雲弓高城漢封韓頺當為侯國崔浩曰韓増為頟侯今城中有龍頟村即此晉省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滄州故蒲領縣漢縣在今縣北三里蒲領故城是後漢省
  併蓚按水經雲今滄州魯城縣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有一蒲領人流寓於彼遂立此城後漢既以蒲領併蓚今阜城北蒲領故城與蓚相近足明魯城西界蒲領非漢縣也 苻融壘在縣東北二十四里 沙邱即宅陽城一名西宅 華陽亭即嵇康學琴於此
  武邑縣東北九十里舊十九鄉今四鄉本漢舊縣也屬信都國漢屬安平國晉太康十年於此置武邑郡後魏皇始三年移郡武強高齊天保中省武邑隋開皇六年復置 洚水九州記雲武邑縣洚水西南自衡縣界而東經縣城西過 衡漳河在縣北三十二里 觀津丘在縣東南二十七里 東昌故城在縣東北二十八里漢為縣後漢末省 觀津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隄尚存即六國趙邑也趙孝成王封樂毅於觀津號望諸君又漢為縣景帝母竇太后觀津人也高齊天保七年省 武強河在縣北三十二里
  堂陽縣西六十五里舊十七鄉今四鄉本漢舊縣也漢書漢高祖封孫赤為堂陽侯即此地屬鉅鹿郡應劭曰縣在堂之陽按長蘆水亦謂之堂水縣名堂陽葢取此也後漢屬安平國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冀州晉改為蒲澤唐復舊名 堯臺郡國志雲信都堂陽九門城有古臺二所並號為堯臺 長蘆水在縣南二百步
  棗強縣東南六十八里舊二十鄉今四鄉本漢舊縣也武帝封廣川子晏為侯即此漢書地理志屬清河郡按縣道記雲今棗強東北十八里有廣川王故城慕容垂於此置廣川郡後魏孝文太和十一年廢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廣川縣因移棗強縣理此城屬長樂郡隋開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棗強於今理 縣外城即羌酋姚弋仲之故壘也 棘津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左傳曰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史記曰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賣食棘津今故城東北百步有後漢黃門譙敏碑其文相傳為蔡伯喈撰也 高隄今縣東北三十六里有高隄故城一名雍氏郭城漢為縣後漢省 平隄漢宣帝封河間獻王招為侯後漢省舊地理志並失其所在葢在今縣東北高堤城側近以界內多古堤因以為名枯漳河在今縣東南又東流入蓨縣界 廣川故城
  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古臺隋圖經雲城北一古臺俗傳為太公賣漿臺 故棗強城漢為邑理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後漢省魏復置高齊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棗強縣於今縣東北十八里廣川城置隋開皇三年移於今理 復陽故城漢縣在今縣西南十八里故城是也高帝封陳胥為侯即此後漢省 莎隄漢為縣後漢省舊城地理書並失所在按郡國縣道記雲今在貝冀德三州之界即棗強地也
  衡水縣西北四十五里舊十八鄉今三鄉本漢桃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今縣置衡水縣在長蘆河西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縣名 長蘆水在縣南百步 藺相如臺在縣東北十二里
  蓚縣東北七十里舊二十鄉今四鄉本漢修縣即條國文帝封周亞夫為條侯蓚縣屬信都國後漢屬渤海郡晉改蓚為條開皇三年廢渤海郡屬冀州五年改條縣為修縣屬觀州唐武德亦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廢州改𨽻德州今屬冀州 九成在縣西有邸閣城內有晉蓚今有魯國孔翊清德碑存 馬頰河經邑界
  深州
  深州饒陽郡今理陸澤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畢宿戰國時屬魏七國時為趙地秦併天下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饒陽地屬涿郡後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後為博陵郡晉為博陵郡北齊亦同隋開皇十六年廢郡於饒陽縣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州為名大業二年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於河間郡之饒陽縣置深州領安平饒陽蕪蔞三縣初治安平其年移理饒陽貞觀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強下博來屬定州鹿城下博武強屬冀州先天元年復割安平鹿城饒陽置深州仍分置陸澤天寳元年改深州為饒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深州
  元領縣五 今六
  陸澤 饒陽 安平 下博冀州割到 武強冀州割到 樂壽冀州割到
  二縣割出
  鹿城入鎮州 博野入定州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九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三十里西南取趙州路至長安二千五百里 東至滄州
  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魏州五百里 西至鎮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易州三百里 東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定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至瀛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鎮州一百五十里戸
  唐開元戸四萬二千二百一十一皇朝戶主一萬五千四百八十八客五千八百七十二
  風俗
  與冀州同
  人物
  唐魏知古深州陸澤人為相
  土產
  布 絹貢 石榴
  陸澤縣舊十七鄉今五鄉本漢廣河縣地隋仁壽中象城縣地唐開元中自象城析置以大陸澤為名貞元中以饒陽立深州至長慶以後移深州理於是邑 大陸澤禹貢謂大陸既作也
  饒陽縣東北三十里舊三十鄉本漢舊縣也屬涿郡應劭注云在饒河之陽為名今有古城在今縣東北二十里饒陽故城是也齊文宣天保五年移於今理按饒陽縣即後魏虜渠口置虜口鎮於此後為縣𨽻深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十六年屬饒州 枯白馬渠在縣南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上承滹沱河東流入下博界故注水經雲滹沱又東自馬渠出李公渚趙記雲此白馬渠魏白馬王彪所鑿俗謂之黃河又通典州郡志滹沱河舊在縣南即光武所渡處魏武帝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今在縣北後刺史楊貝改為清寧河也毛萇宅注詩為河間博士是邑人今有宅存 博陵
  故城 饒陽故城皆漢邑名廢城在縣界 虜口鎮今理也自石趙苻秦後魏並為博陵郡理於此 州理城晉魯口城也公孫泉叛司馬宣王征之鑿滹沱入派水以運糧因築此城葢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魯口後魏道武皇治二年車駕幸魯口即此城也 蕪蔞亭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後漢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至饒陽蕪蔞亭飢甚馮異進豆粥光武曰得公孫豆粥飢寒俱解公孫異字 蕪蔞亭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隋縣地葢因東北蕪蔞亭為名
  安平縣西北五十三里舊十六鄉今五鄉本漢舊縣屬涿郡漢書曰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安平侯後屬博陵郡今城北面有臺俗謂之神女樓自晉及高齊博陵郡並理此隋開皇十六年又於此置深州大業三年省州以縣還涿郡唐武德四年又置深州以縣屬深州州廢割屬定州至先天元年又置州縣仍屬焉 穀邱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漢為縣後漢省 今名礓石河西自定州義豐縣界流入滹沱河在縣南二十三里武強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四十鄉今六鄉古城隧城即六國時為趙邑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里是漢為武強縣屬河間國後漢屬安平國晉屬長樂國後魏屬武邑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又按郡國縣道記武強故縣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為侯國今縣即西晉於其城置武強縣因古城以名之高城移於今理有衡漳河在今縣南五里其城即後魏武邑縣郡城道武皇治二年築武隧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里趙破秦將扈輒於武
  隧斬首十萬即此地也 武強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漢書嚴不識以擊黥布功封武強侯後漢王梁亦為武強侯 武強泉即擔生蛇所陷之縣
  下博縣北一百里舊二十二鄉今六鄉本漢舊縣也屬信都國應劭注云太山有博縣此故言下也王莽改曰閏博亦謂在博水之下故名耳後漢書雲光武曾迷於下博是故縣在今縣南二十里後魏移縣于衡水北即去今縣二十里俗謂之故城縣後周建德六年又移於今理按縣道記雲下博今理郡後漢祭遵壘北枕衡漳水是焉 白馬故溝隋圖經雲魏白馬王彪鑿武強淵邑人有遇有一蛇疑其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里內患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奔邑因淪為河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為湖縣淪之處令之子東奔又陷於此故謂之郎君淵 平澤河在縣北界即後漢王霸言光武氷合之所今號為危渡 世祖廟漢世祖自薊北行至此見一白頭翁雲信都為長安守是此處今有廟存
  樂壽縣東北  里舊五十鄉今四鄉本漢樂成縣也屬河間國故在今縣東南十六里是漢理所城內有河間獻王殿餘址尚存續漢書郡國志雲後漢桓帝改為樂陵縣帝追尊祖父河間王開為孝穆皇帝以為邑奉山陵故加陵曹魏文改為樂城縣後魏太和十一年自魏郡移河間郡及縣西南一里樂壽亭故城其年郡又移理武桓城今河間縣是也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瀛州十八年改為廣城縣仁壽元年又改為樂壽縣又取其理城為名大業十三年自樂壽亭故城移於今理 房淵九州記雲樂壽縣有房淵方三百里石勒之建安二年水忽變為赤燕慕容雋二年水忽生鹽如印形其淵一日再長再減不失其度居近者時見龍狗之狀傍邊戲葉落於淵者輒有羣燕銜出 故阿武城漢縣廢城在今縣西北三十九里後漢省 故中水城漢縣也在今縣西北三十里高祖封功臣呂馬童為中水侯即此地也居兩河之間故曰中水又郡國縣道記雲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高齊天寳七年省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