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85
太平寰宇記 卷八十五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五
宋 樂史 撰
劍南東道四
陵州
陵州仁壽郡今理仁夀縣禹貢梁州之域漢犍為郡之武陽縣東境屬益州部南有陵井周地圖記雲晉孝武太原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為扞防周閔武帝元年又於此置陵州因陵井為名隋大業三年廢州為隆山郡唐武徳九年割隆山屬睂州永徽四年分貴平置籍縣天寳元年改為仁壽郡乾元元年復為陵州
元領縣五
仁壽 貴平 井研 始建 籍縣
州境
東西一百二十七里 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三千四百九十里 東北至西京三千七十里 東北至長安二千二百一十里 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里 南至榮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睂州八十里 北至成都二百里 東南至榮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嘉州九十里 西北至眉州一百里東南至簡州一百八十里
戶
唐開元戸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皇朝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客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五
風俗
與益州同
土産
貢麩金元採於遵江水唐神光元年起 細葛緞進鵞溪絹出梓州立武縣鵝溪 出續斷子一名百兩金五月五日採舊常進 苦藥子永真年中亭進
仁壽縣依舊一鄉本漢陽武縣之東境周地圖記雲後魏定蜀於此置普寧縣屬懐仁郡隋開皇三年罷懐仁郡以普寧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夀縣 三嵎山益州記雲東嵎西嵎南嵎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鼎鼻山按郡國志雲周之九鼎淪一於此故後人往往見鼎耳因名之 朝女山郡國志雲昔有一女於此山得道今肘脛足跡尚存故曰朝女聶山 甘井古鹽井也其傍有神廟今謂之聶社是也 陵井本狼毒井今名陵井按郡國志雲昔張道陵此處得鹽井因披排車引役人唱排車樂願心齊力祀玉女於井內玉女無夫後每年取一少年擲鹽井中若不送水即竭又蜀郡國志雲西山有大蟒蛇吸人上有祠號曰西山神毎歲土人莊嚴一女置祠旁以為神妻蛇即吸將去不爾則亂傷人周氏平蜀許國公宇文責為益州總管乃改畫為神婚合媒婚姻擇日設樂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自爾之後無復此害始因張道陵今謂陵井 徤兒廟拒公孫述死吳漢表為立祠後人祭祀不缺 飛泉山在縣東二里舊名東嵎按圖經隋仁和元年獠反百姓曽於山頂避難遂有飛泉湧出獠平泉涸因呼為飛泉山麗井山在縣東二十里按圖經昔有十二玉女於此山汲鹹泉煎鹽以玉女美麗其鹽為名今竈跡猶有存仁壽水在縣西十里東流合波支水 聖泉在縣南七里其水碧色患瘡疾者洗之多愈投銀即變成色孕婦飲之墜胎俗以為聖泉 石臼泉在縣東北二里石臼中縁州在山上居人無井多汲此泉衆泉皆涸此泉常湧 仁壽故城在縣東二里後魏廢帝元年置普寧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仁壽縣唐貞觀九年移入於城西牢固塜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一丈五尺十道志雲昔
日蒯叅至孝𦵏母於此修牆牢固因此為名
貴平縣州東北九十里元〈闕〉鄉今七鄉也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境屬蜀郡後魏恭帝二年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井可曇三縣舊治和仁城開元十四年移治祿川貴平山在縣二十三里從簡州平泉縣及益州廣都縣迤邐八縣 祿水在縣三十七步流入仁壽縣 唱車廟在舊縣南九里漢朱辰為巴郡守有惠於人吏人送辰到蜀迴至此為辰立廟以其山近鹽井聞推車唱歌之聲為名今鹽井推轆轤皆唱為號令 平井益州記雲官有兩竈二十八鎮一日一夜收鹽四石如霜雪也井研縣南一百五里依舊七鄉本漢武縣地東晉置西江陽郡梁置懐仁郡魏置蒲亭縣隋大業元年因井研鎮立研縣唐武徳四年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縣以界內石研為名 井鑊山在縣北二里其山俯臨井鑊因以為名 擁思茫水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從南縣界瀨下六池東流即名擁思茫水湍流迅急不通舟船西南入平羌縣界
始建縣西北五十五里元舊六鄉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始建縣舊治擁思茫水唐聖厯二年移治榮祉山 鐡山在縣東七十里周地圖雲蒲亭縣有鐡山諸葛亮取為刀器因封宇文度為鐡山侯 彭□山在縣九十二里彭□獠之姓也
籍縣西北一百里十鄉梁天監中於此立席郡隋廢郡為縣始曰席後之語訛今為籍 木梓山在縣六十里出梓木 丹砂山在縣南四十里本山出赤土強以為名左思蜀都賦雲丹砂出其坂即此也 沐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於此置籍田牧馬於此江中俗因名沐馬川今割屬廣都縣 道江水從縣北三十五里過 魚𧉮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從縣界夷歌鄉來入睂州青神縣界
陵井監
陵井監按圖經漢時有山神號十二玉女為道人張道陵指陵上開鹽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州今州上有玉女廟甚靈監司奏之若以火墜井中即雷吼沸湧煙氣上衝濺泥漂石甚可畏也或雲井泉傍通江海微有敗舡木浮出其井煎水為鹽厯代因之至唐萬歲通天二年右補闕郭文簡奏賣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函半百姓貪利失業長安二年停賣水依舊稅鹽先天二年加課利有三千六百二貫偽蜀井塞國朝乾徳三年平蜀陵州通判賈連重開舊井一晝一夜汲水七十五函毎函煎鹽四十斤日獲三千斤至雍熙元年春冬日收三千八百一十七斤秋夏日收一千四百四十七斤葢水之有長短也又仁壽縣界別有五井
二井見在
營井在縣南二十五里隋大業元年開水淡遂廢國朝乾徳三年重開日收鹽四十斤
蒲井在縣南四十里唐武徳初開水淡遂廢至國朝太平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三十八斤五兩
五井廢
賴賓井 石羊井 賴因井 仁壽井 奴襄井井研縣二十一井 五井在
研井在州南一百三十三里唐時日收鹽八斗貞觀二十一年崩壊總章二年重修偽蜀棧塞不開至皇朝乾徳三年重開日收鹽四十九斤
陵井在州南一百九里唐時官私日收鹽五斗五升龍朔元年壊上元元年重開偽蜀棧塞至國朝乾徳三年重開日收鹽三十斤一十兩
稜井在州南一百里偽蜀已前廢至國朝太平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五十三斤八兩
律井在州九十里僞蜀已前廢塞至國朝太平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五十五斤
田井在州南一百五十一里偽蜀已前廢塞至國朝太平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三十六斤
一十六井廢
獠母井 還井 賴倫井 石烈井 茫井 宋井桶井 栁泉井 賴郎井 遮井 新井 董川
井 潘令井 小羅井 依郎井 帶井
始建縣七井 一井見在
羅井泉舊廢至國朝乾徳三年重開日收鹽三十五斤
六井廢
塔泥井 石縫井 賴胡儒井 赤石井 賴子井賴溲井
貴平縣一井
上平井在州東北九十三里唐朝日收鹽一石七斗五升與百姓分利偽蜀廢國朝乾元三年重開今日收鹽一百七十斤
右陵井鹽井諸縣計十井日收鹽四千三百二十三斤
榮州
榮州和益郡今理旭川縣禹貢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國漢武開西邊道為南安縣地屬犍為郡齊於此立安陽郡隋初廢之以其地屬資陽郡唐武徳元年置榮州領大牢城威逺二縣貞觀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縣二年割瀘州之越隆來屬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資官來屬八年又割瀘州之和義來屬廢婆日至如隆越三縣永徽二年移州治於旭川天寶元年改為和義郡乾元七年復為榮州
元領縣六
旭川 威逺 應靈 資官 公井
一縣廢 和義〈併入威逺〉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入到
東北至東京三千七百七十里 東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五十里 東北取資普二路至長安二千四百九十里 東至合州五百里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陵州二百六十里 東南至瀘州水路相兼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嘉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三百三十里 東北至資州二百一十九里
戶
唐開元戸五千六百三十九皇朝戸主五萬一十一客一萬六千七百四
風俗
夏人少蠻獠多男不巾櫛女衣班布姓名顛倒不知禮法
土產
麩金 羗活 黃連 舊貢班布 有鹽井五十七
旭川縣舊四鄉今三鄉本漢安南縣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大牢鎮十三年改鎮為縣唐貞觀初於此立旭川縣乃移郡於此 滇池周迴三百里水出駿馬日行五百里事同大宛 馬鳴戍益州記雲漢剌韋拔夜過此地有神馬嘶漢中馬嘶以應之故有此戍也 成都市九州要記雲和義郡古夜郎之地武帝時有南中令使通僰道無功唐䝉因殺之令曰恨不見成都市而死䝉即立市如成都以殺之故曰成都市 竹王廟蜀記雲昔有女人於溪浣紗有大竹流水而觸之因有孕後生一子自立為王因以竹為姓漢武使唐䝉伐䍧牱斬竹王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廟嵗必祀之不爾為人患 明月祠其神如圓月民祀以祈福 榮徳山在州東北四十二里其山在川谷之中獨拔五百餘尺中有老君祠刻石為像有小路至山頂以木為梯 落陽水從陵州始建縣界南流入界
威逺縣東七十里舊三鄉今五鄉本漢資中縣及後漢漢安縣地屬犍為郡隋開皇二年於舊威逺戍置威逺縣唐武徳元年割屬榮州皇朝併和義入威逺 獨孤水自陵州始建縣界流入又南流遇公井縣界出瀘州富義縣界 葛仙山在縣東十五里古老相傳雲葛僊公曾遊之地今又隋地割屬昌州 十江水從資州內江縣南流入縣界五十步又東流入瀘州富義縣界通舟船 廢和義縣在州東北一百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後漢漢安縣地隋大業三年置和義縣唐元和十三年移於舊縣安置以便水陸貿遷之宜從東川節度使李逢吉之請皇朝乾徳五年廢入威逺縣
應靈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舊五鄉今三鄉本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隋置太平鎮尋改為縣唐武徳元年割資州之大牢威逺二縣於公井為縣六年自公井縣移州於大牢威逺二縣界貞觀初移於旭川縣天寳元年改為應靈縣 大牢溪水一名賴溪
資官縣西北九十里元四鄉也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熈中置資官縣屬犍為郡唐武徳初改郡為縣屬嘉州貞觀六年割屬榮州舊名資宇誤 鐡山在州西北一百里從資州月山縣西來其山出鐡 擁思水在縣西二十里從陵州始建縣界南流至縣西又南入戎州宜賓縣界
公井縣東南九十里舊二鄉今五鄉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後周置公井鎮唐武徳元年於鎮置榮州改為公井縣貞觀六年州移於大牢 野容山從當縣界至嘉州犍為縣界東西長三百餘里南北七十里惟此山大在邑界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五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