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御覽 (四部叢刊本)/卷之六百七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六百七十 太平御覽 卷之六百七十一
宋 李昉 等奉勅撰 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卷之六百七十二

太平御覽卷第六百七十一

 道部十三

     服餌下

登眞隱訣曰太極眞人昔以神方一首傳長里先生先生

姓薛自號長里周武王時人也先生以傳西域揔眞王君

即金闕聖君之上宰也按䭀飯方受西梁眞人所傳時在大

宛北谷今長里傳九轉乃周𥘉間是爲受服䭀飯三四百

年後乃合此丹蓋司命劒經序也惣眞王君傳太元眞人

即東卿司命茅大君也以漢武帝天漢三年受之時年四

十八後又以付二弟並各賜成丹一劑司命旣傳二弟而

不載於此當以王君命使付非正次傳授也自二君以後

惟定籙與楊君使示許長史並⿰扌⿱彐𧰨 -- 掾乃至於今故漢晉之世

諸學道人各六合服金液昇仙無言九轉則此眞人方下

授以來未有營之者受經皆登壇盟誓割帛跪金爲敢宣

之約敢不敢也前盟則金龍玉魚後代止布帛而巳違⿱眀皿負

三祖𫉬考於水官謂妄傳非人也傳授湏齋盟用金玉偃

鐶以代剪髮㰱血之誓也欲合九轉先作神釡當用滎陽

長沙豫章土釡謂瓦釡也昔黃帝火九鼎於荊山太清中

經亦有九鼎丹法即是丹釡從來咸呼爲鼎用糓糠燒之

當在名山深僻處臨水上作䆴屋屋長四丈廣二丈開南

東西三戶先齋戒百日乃泥作神釜釡成搗藥令計至九

月九日平旦發火按合諸丹無用年歳好惡惟日月中有

期限及𠮷㓙琅玕以四月七月十二月中旬間發火曲晨

以五月中起火太清九丹起火雖無定月而雲作六一五

月七月九月爲佳自齋以始便斷絶人事令待丹成也合

丹可將同志及有心者四五人耳皆當同齋戒齋起日先

投𤣥酒五斛於所止之流水中(⿱艹石)地無流水當作好井亦

投酒於井中以鎭地氣令齋者皆飲食此水也合丹法又

令以青石凾盛好龍骨十斤沉於東流水中名曰青龍液

飲食之以通水靈也取東海左頋牡蠣具郡白石脂雲母

屑蚯蚓𡈽滑石礬凢六物等分太極眞人以太上天帝君

鎭生五藏上經刻於太極紫微𤣥琳殿東殿墉上此乃上

清八龍大書非世之學者可得悟了也南嶽赤松子受而

服之求其注釋於太極眞人

又青童君雲五公之腴鎭生五藏錬白易軀可以少顔色

湏齊戒泥竈修錬也雲腴之味香甘異美強血𥙷骨守氣凝

液鎭生五藏長養魂魄眞上藥也眞人云此愈於錬八石

餌雲母也眞人錬形於太陽易皃於三官者此之謂也

又曰太極眞人  青精䭀飯方按彭祖傳雲大宛有青

精先生能一日九食亦能終歳不飢即是此矣眞上仙之

妙方斷糓之竒靈也清虛眞人說霍山中有學道者鄧伯

元王𤣥甫受服青精石飯吞日景之法能夜中書又仙人

龍伯髙受服青䭀方醉亡隱處方臺又定録君命吿椽雲

次服䭀飯兼糓勿違益髓除患肌膚充肥又⿰扌⿱彐𧰨 -- 掾書告長史

覔米藥來山染作飯𢙢草燥又長史與大⿰扌⿱彐𧰨 -- 掾書令餉小⿰扌⿱彐𧰨 -- 掾

白米是染作飯凡此六事有書者也太極眞人青精十石

䭀飯上仙靈方王君註解其後大書者是太素本經及西

梁口訣墨注者是清虛王君所釋南嶽魏夫人敷撰而使

司命楊君書之五眞共成一法足稱靈妙矣

上元寳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此

之謂也此太素所傳太極所撰上眞靈仙之至要不同餘

術也服䭀飯百害不能傷疾疫不能幹去諸思念絶滅三

屍耳目聦明行歩輕捷能隱化遁變長服益壽茅司命大

君語二弟雲冝服四扇散昔黃帝授風后卻老還少之道

也我昔授之於髙丘先生今以相付耳又語小弟保命君

曰卿冝服王母四童散此反嬰之祕道也體中少損冝服

此方以𥙷腦耳按小茅君服時巳一百二十歳也夫此二

方皆妙法也當齋戒修制

又曰裴君受支子元服食茯苓之法焦山蔣山人所𫝊能

長生乆視修合之際湏謹宻齊戒裴君又受支子元胡麻

之法蔣先生惟服此二方位爲仙眞此二方書與世少異

裴君所祕用者驗而有實凢服伏苓胡麻之方甚衆此法

旣眞人所經用眞人手所書記必當最神勝於諸法(⿱艹石)

常服仙道可期但患人服未覺甚益便不服之故少有尅

終之効(⿱艹石)體先不虛損及年少之時當服伏苓(⿱艹石)年三十

歳當服胡麻蔣先生日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長生神仙

之祕寳也大有者謂委羽山洞天大有宮中之書法彼人

當有服之者寳玄經雲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合以齊戒服

以朝早卉醴華腴宻也百卉之花以成腴醴五公謂爲卉醴華英火精水寳火精伏苓

也性𤍠而合火伏苓則其精矣水寳胡麻也性冷色黒而含津澤故謂之水寳和以爲一還精歸

寳此之謂也裴君以年少時所用故服伏苓也清虛眞人

年十二便受此方於時未必虧損所以雲服伏苓夜視有

光也二方同耳皆長年之竒方也(⿱艹石)合二物倍用宻共煎

搗爲丸乃隹按青精方伏苓禁食酸此專用伏苓不必禁

酸味

又曰清虛王眞人授南嶽魏夫人糓仙甘草丸方魏夫人

少多病疾王君於脩武縣中𠮷夫人曰學道者當去病先

令五藏充盈耳目聦明乃可存思服御耳按王君𥘉降眞

之時是晉元康九年冬於汲郡脩武縣廨內夫人時應年

四十八也夫人按而服之及隱影去世之時年八十三歳

也此晉成帝咸和八年甲午歳則夫人從服藥巳來三十

五年矣其間或不必常相續也了無復他患先𤵜都愈髪

不白齒不落耳目聦明常月中書道家章符夫人旣爲女

官𥙊酒故猶以章符示跡耳存思入室動百日數十日了

不覺勞旣在俗世家事相亂欲脩齋研誦便託以入室也

食飲通快四體充盈即甘草丸之驗也謂之糓仙方脾胃

旣和則能食而不害膚充而精察起居調節無澁利之患

矣食糓而得仙故謂之糓仙也此夲九宮右眞公郭少金

撰集此方諸宮乆巳有之至郭氏更撰集次第序說所治

耳猶如青精乃太素之法而今謂太極眞人也學仙道者

冝先服之昔少金以此方授介象又授劉根張陵等數十

人亦稱此丸爲少金丸冝齋戒修合並無毒無所禁食一

年大益無責旦夕之効也俗人亦皆可服之

又曰雲芝英不擇日而修合治三屍伏疾服食一劑則糓

蟲死則三屍枯(⿱艹石)道士固食糓者乃冝服也糓蟲旣滅使

人食糓而無病過飽而不傷去屍蟲之藥甚多莫出於此

昔修羊公稷丘子東方朔崔文子啇丘子但服此藥以恊

糓而皆得仙也漢景帝及武帝求索東方朔脩羊公祕方

終不傳

又曰北海公㳙子名姓不顯青童君弟子⿱⺾⿰𩵋禾 -- 蘇林之師也少

餌木黃精授守一𤣥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𤣥洲上卿

⿱⺾⿰𩵋禾 -- 蘇林字子𤣥㳙子弟子也同紫陽之師濮陽曲水人年二

十餘辭家學道後授三元眞一遊變人間

又曰太清正一眞人張道陵沛國人夲大儒漢延光四年

始學道至漢未於鳥鵠山仙官來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

施化領民之法號天師即眞誥雲奉張道陵正一平氣者

是也天師靈寳伍符序及太清金液丹序並佳筆別有傳

巳行於世

又曰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𨵿流淳亦能終歳不飢

還老反嬰遇食則食不食亦平眞上仙之妙方斷糓之竒

靈也陶隱居注云雖一日九食而吸饗流變不爲滓終歳

不飯而容色更鮮又雲吸引之易感無貴於七曜修行之

早成不過於九道保守之堅固莫踰於鎭生衛用之急防

無起於渾神藥石之速効豈勝於青精祈拜之感孰賢於

朝謝也

又曰服五石鎭五藏不壞

又曰九苞鳯腦太極隱芝丹鑪金液紫華虹英太清九轉

五雲之漿東𤅀白香滄浪青錢髙丘餘精積石飛田能使

人壽考琴髙先生受鎭氣益命之道又行𥙷腦反丹之法

寳劒上終曰太極曲晨八景丸服之能飛行太虛

又曰太虛眞人服四極雲牙也

又曰飛龍雲腴方錬五石之華膏身有玉光能夜書此藥

愈於八石之餌

又曰服日月之華者欲得𢘆食竹筍竹筍者日華之胎也

一名太明又欲𢘆食松葉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當食

此物氣以感運也

太虛眞人云松栢者木之秀

又曰眞人挹五方元晨之暉食九霞之精注曰謂清晨之元氣始暉之霞

精曰陽數九謂之九霞夲文雲神光內耀朱華外陳

太上黃素經曰凢道士臨食常上饗太和

太平經曰青童君採飛根吞日景空洞靈章雲朝飡五雲

氣夕噏三晨光又雲食黃琬紫眞之𥹋

眞誥曰崑崙有絳山石髓玉樹之實

又曰上淸金闕靈書紫文採服隂華吞月精之法昔授之

於大微天帝君一名黃氣陽精藏天隱月之經也

又曰諸爲道者酒肉最爲大忌酒之爲物能使人識慮昏

迷性懷亂僻案諸藥中惟  四童丸雲用酒亦可以水

又木丸以酒和煎之其餘不雲酒服餌

又曰後漢左慈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以合九華丹

又曰治明期與後漢末人張正禮在衡山中受服王君虹

景丹積三十餘年

又曰趙廣信陽城人也魏末來剡山受服氣法守𤣥中之

道後服九華丹

又曰朱孺子呉末人入赤水山服菊花餌木又受西歸子

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曰鄭景世與張重華俱晉𥘉人也在𤅬山受行守五藏

含日法服胡麻及𤣥丹

又曰馬明生臨淄人爲縣吏逐賊𬒳傷太眞夫人以靈元

救得差後師安期生受服太清丹

又曰王玄甫沛人與鄧伯元俱在霍山受服青精石飯吞

日丹景之法

又曰黃山訣雲養性服食藥物不欲食䔉及石榴子道士

自不可食

列仙傳曰赤將子轝者黃帝時人不食五糓而食百草華

又曰天仙偓佺者槐山採藥人也好食松實體生毛目方

能飛行及走馬

又曰務光夏時人耳長七寸好琴服蒲韮根

又曰㳙子齊人好餌術著天地之經三十八篇後釣於澤

得符鯉中隱宕山能致風雨

𠮷伯陽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其琴心三篇

有旨焉

又曰劉景前漢時人也從邯鄲張君受餌雲母知其𠮷㓙

抱朴子曰修道餌藥及隱居入山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

萬物之老者悉能爲恠常試人耳惟不能於鏡中易其眞

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巳上懸於背

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頋視鏡中是列

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鳥獸邪鬼亦見昔人有於蜀雲臺山

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黃練單衣葛巾至其前於是人頋鏡

中乃鹿也因叱而成鹿徑去又林慮山下有一亭每𪧐者

或死或病常夜有十數人衣或白或黑或婦人男子後郅

伯夷過𪧐明燭而坐夜半果見宻以鏡照之乃羣犬也伯

夷乃執燭起詐誤以燭燼落其衣聞燎毛遂以刀刺殺一

犬餘駭去每入山湏擇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狀隂陽之𠮷㓙茫茫乎其亦難詳也

吾亦不必謂之有又亦不敢保其無然黃帝呂望皆所信

伏近代嚴君平司馬遷皆所據用而經𫝊有歴剛曰吉日

有自來矣王者立太史官封拜置立有事宗廟社稷郊祀

天地皆擇其日也

按玉鈐經雲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祕術而不爲人委

曲說其事也


太平御覽卷第六百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