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守夢先生集/卷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守夢先生集
卷之八
作者:鄭曄
1661年

書牘

[編輯]

與沙溪書癸卯在鍾城

[編輯]

冬前。伏承遠札自細柳亞幕來。披閱若接顏面。迨以慰病懷也。此後歲換。消息渺然無聞。遠惟閑居善養。道況淸勝。所寓雖舊莊。無宿儲可資。何以卒歲。聞新構精廬。想閉門溫業。所造益深。恨不得致此身於其間。獲承謦咳也。僕罪大恩寬。來守塞垣。身計隨處粗穩。而回念老母。心緖不寧。雖欲自遣。而亦不能加。而攝理失愼。自春間。左邊手足腰脅相拘牽。運用不如意。絶塞無醫藥可治。到今日復沈綿。殘骸餘魄。待盡朝暮。而家人冒法入來。至溷天聽。惶恐踧踖。不知所爲。用是費卻思慮。虛熱發作無常。殊覺添一病也。此來萬念俱灰。而馳情左右獨不淺。不知近讀何書。解悟實踐。比舊何如。亦有一二學子相從問業者否。胤子姿性近道。日受趨庭之訓。起予之樂。想不待於他人也。僕去冬。幸得公家無餘事可關念。讀盡啓蒙及六十卦。精微雖非淺學所能探得。視向來昧昧。稍有見也。但心意上工夫。全然懈放。雖讀五車書。亦何益。徒自慨然也。常念自老師雲亡。此事泯泯垂絶。朋輩間亦無可望者。尊丈益加振礪。唱起後學。使如僕倀倀者。有所依歸。不勝幸甚。僕亦齒髮向衰。前路促迫。不可如少年時。把翫時月。倘得舊痾消歇。當刻苦自飭。不負平生師友之望也。從前非無此志。年來窘速殊甚。親年且高。不得快脫樊籠。蓋爲此也。昏醉奔趨。居然爲四十歲人。悼前念後。中夜不寐。不知天公將玉汝於窮荒困厄之中耶。雖呻痛在身。不敢與書冊相疏。近復看過春秋。微辭晦旨。極難尋究。所歎與疆輔相遠。不能質此疑耳。垂死窮塞。魑魅與隣。臨紙惘然。不知所言。只祈爲道益重。

與沙溪書辛酉

[編輯]

積阻聞問。馳情日切。忽此承書。仍審近來靜養萬福。慰荷良深。但聞疊遭門親之喪。驚慮不已。上年冬初。大病垂死。爲便醫藥。移寓廣陵舊廬。至今未健。仍復淹留耳。昔承錄示所疑。深荷問不知之盛意。而適自驪江。新下楮島。書冊在遠。不能報答。迨以爲恨。此後寄札。想浮沈未傳也。子方丈近住益山雲。去仁里不甚遠。時或相見否。餘生無幾。而知舊散落。團會之樂。杳然無期。生亦衰病日甚。鬢髮皤然。未死之前。安得從容承誨。慰此朝聞之願耶。讀易前後四五年。其於爻象。粗有所得。而無可與論此者。尤以索居爲歎也。頃把尊丈所撰集覽考校家禮。亦復熟讀懸吐。而聰明已損。乍得旋失。益願取正於左右。而千里相望。徒增慨然。聞秋間有意過洛。或可謀會於寂寞之濱。獲聞緖論耶。小紙所示謹悉。不知此等疑謗。猶及於荒野屛伏之人耶。儘可笑也。餘非遠牘所可盡。只祈倍加珍護。

與沙溪書癸亥

[編輯]

續奉惠書。仍認起居。慰仰。生近以家間病患。憂撓度日。擬於初間。奉老舟下爲計。聞尊丈將有歸意。聖眷隆深。則決去無乃未安乎。當面論去就爲企。昨覩邸報。江都變生。延及恐多。而繼讀聖敎。不覺淚下也。如吾無狀。亦欲竭其一得。以報涓埃也。

答韓鳴吉書名伯謙

[編輯]

秋間。秪承令札。慰荷迨深。而況先輩往復之書。輯爲一冊。老兄啓鍵之作。不自珍祕。遠惠愚蒙。誨諭勤懇。翫繹數日。感幸極矣。此後有西湖之行。繼有兒輩疫患。尙未仰報。愧懼不已。來說雲非七情之外別有四端。此的確之見。不易之論也。而又以四端爲道心。以七情爲人心。是何上下語意之互相牴牾耶。四端謂之道心則可也。七情只可謂之人心乎。若全以七情爲人心。則四端別爲四端而不在七情中耶。來說雲一情之中皆具四端。此與程子所謂仁包四德。朱子之以面發赤爲惻隱相似。而實有所不然者。蓋心之德有四。而仁無所不包。故雖羞惡之心。仁亦貫乎其中雲爾。非一情之中各具四端也。惻隱自惻隱。羞惡自羞惡。辭讓自辭讓。是非自是非。各有條理。面貌不同。恐不可混而言之也。來說雲人是物道是則。此則固當。古人以耳目口鼻爲物。以君臣父子爲物。謂之人是物。有何不可。但看其語脈。以人心爲物。道心爲則。援引比類。恐失其當。凡有形有氣者。皆謂之物。而其所當然之理則謂之則也。若所謂人心道心者。就心之知覺上。拈出義理形氣之公私而分言之耳。人心雖是形氣之私。而實原於理道。心雖是義理之公。而發之者氣也。分物與則。以人心謂之物。以道心謂之則。則大不襯着。從古聖賢千言萬語。都不出理氣二字。有合而言之者。有分而言之者。殊條異貫。各有意趣。於其合而言之者。必欲分而言之。於其分而言之者。必欲合而言之。先將己意。向前攙斷。則乍看外面。雖或近似。而終不免牽合之失矣。分道心人心爲未發已發者。此蘇齋之說也。大失先賢相傳旨訣。而驗之於心。又有所不安者。若以已發爲人心。則四端亦可謂之人心乎。此不足多辨。栗谷所謂發道心者氣也。原人心者理也。下發字原字於道心人心上。俱似不穩。而原人心之原字尤不穩。其所製進人心道心說。辭語之間。頗有所可疑者。以栗谷博通之學。超邁之見。筆之於書。猶不能無疵。信乎立言之不易也。至於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之說。果似有老兄所慮脈絡不通之病。此老兄之見。細密不可及者。然凡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而所以發之理。未嘗不貫通流行於已發之中。此栗谷之意也。非以理氣分前後。而已發之後則理不相管云云也。兄無乃易其語而不深究其意乎。古人論理氣處。必曰動者氣也。所以動者理也。此皆以理爲動前之一物。而旣動之後則理不在其上雲耶。蓋一性渾然。隨感而動。方其動也。氣始用事。故七情之發。或有形氣之私。或有義理之直遂者。然非此二者竝立相對。各有所發也。退溪理發氣發之說。雖原於晦菴之論。而轉展添語。語意未瑩。至於理發氣隨之語。則尤致後學之疑。以栗谷尊信退溪之篤。而至於義理之辨。則毫分縷析。惟理是視。以高峯所見。爲明白直截。前輩此等識見。雖非如鄙生淺學所敢輕議。然不可不熟講痛辨。以求至當之歸。以祛胸中之惑也。老兄亦於退溪之說。旣疑其剖判太深。四端自爲一情。七情自爲一情。此老兄實見得處。而立語作說。則與所見大相矛盾。而以氣發二字。推而極之。至謂肝之發爲喜爲愛。肺之發爲怒爲惡。則鄙之惑滋甚。古人所謂七情中形氣之私者。指耳目口鼻而言也。耳目口鼻。所感雖殊。而感之者心也。若以七情爲五臟所發。則恐不成說話也。天下之物。無非五行之氣。故以五臟分屬五行可也。以耳目口鼻分屬五臟可也。肝屬木肺屬金。則以喜怒屬之肝肺。亦或可也。若謂之喜肝之發。惡肺之發。五臟各發一二情雲。則與朱子所謂心之知覺一也之意。何遼越之甚也。以四端爲仁義禮智之發。以七情爲五臟之發。若如兄說。則是七情離四端而所發有五處也。子思所謂喜怒哀樂。摠七情而言之也。孟子所謂四端。就七情中指其善一邊而言之也。離四端而語七情。則非子思孟子之本意也。細看來說。初頭說話。明白簡切。而隨語生解。轉展支蔓。其於前輩之論。或疑之而語不痛快。或易之而求疵太深。反失聖賢本來宗旨。而溺於扁兪分屬之說。切望更思之如何。年來不聞義理之說久矣。只有老兄與希元。時寄警誨。以發昏蒙。故平生信慕左右。不敢不傾倒所聞見。以求振德之敎。今此所論。實是吾學大頭腦處。而不能無疑於高明之見。故罄盡肝膈。願卒承敎。恕其僭率。幸甚。生爲避街頭喧囂。結小廬於南嶽下極僻處。以作時月計。然自古城市間。安有寧靜地。此亦拙計之甚者。可笑。罪餘不可不謝恩。力疾拜命已有日。然病軀觸寒。轉不可堪。近復呈告耳。今月晦。將婚女。過此便向湖西海上。欲尋擊磬翁舊跡。但未知斯計得成否也。幸而或成。蝸屋菜盤。非奉老所安。念此身計來之坎坎者正道此。奈何。所欲道者千萬。非遠牘可究。西行亦將由右路。承晤未易爲期。臨紙益復惘然。只祈爲道倍重。慰此馳情。

答申子方書名應榘

[編輯]

向得鳴吉所寄四端七情說。固有疑於心。將欲極論以求至當之歸。今承惠書。辨析痛快。論議精當。尤以見深自得於體認之中。而淵源所自。亦不可誣也。鳴吉旣曰七情之外非別有四端。只就七情中不雜形氣者而拈出四端雲。則此鳴吉實見得處。而必祖理發氣隨氣發理乘之說。轉展生解。自成藤葛。一則以四端爲道心。以七情爲人心。二則以人心爲物。道心爲則。三則以七情爲五臟之發。不但大失子思孟子立言之本意。亦不自覺其說之上下矛盾。若出二人之手。鳴吉篤志博學。到老窮索。而筆之於書。病敗百出如此。其他卽又何說。老兄因其說而明其不然者。語意簡切。獨恨夫老兄與鳴吉相去遠。不得與之合席痛辨。而僕亦聞緖論於其側也。鳴吉以人心道心爲物則。固勿襯着。但人是物道是則之說。則有所據矣。古人以耳目口鼻君臣父子爲物。謂之人是物。恐無不可。老兄幷此而非之。恐鳴吉之未有以默其口而厭其心也。況鳴吉非以手持足履爲人心。兄無乃草草看過。不省其本意耶。鳴吉以栗谷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之說。謂之分器前後。脈絡不通。是不究其旨而平地起疑也。但栗谷下發字原字於道心人心上。俱似不穩。而其所製進之書。以愚見言之。則亦有所可疑者。老兄尊信之篤而不復致疑於可疑者。恐非古人所謂或乖理致。雖出古書。不可盡信之公意也。鳴吉之以七情爲五臟所發。固不足多辨。兄攻其說。以爲惟樂發於心。則其餘皆心之所不知。此語甚好。但鳴吉所謂心。五臟之心。兄之所謂心。神明不測之心。此亦看鳴吉意不細密也。年來師友道缺絶久。雖吾輩中有意趣者相對。只是閑說話耳。鳴吉白首窮經。雖簿書倥倊中。小不衰。至於書牘問訊之際不他及。惟義理論辨不已。雖以鄙生之昏蔽。亦有所啓發。而況復老兄以傳受之學。自得之見。隨語辨解。使栗谷老先生之旨。復明於吾輩講辨之中。不惟鄙生之得於兩兄者爲不淺。後生之苟有志於此。憤悱求正者。庶免摘埴之患。他日覺後知之責。老兄終不得以辭也。僕居常以老兄不甚着力於書冊上。妄意兄見識似欠精到。今看來說。卻勝六七年讀書。自歎受厚之久而尙不知吾兄所造之淺深也。更願乘此閑暇。懋溫舊業。以忻然有得於心者惠及。如僕之倀倀者。縱或不相見。時以一紙書相往復。則在兄雖無益。而於僕則其幸當如何。

答申子方書

[編輯]

閑蹤不可近於京洛。久致離違。事勢卽然。悵戀奈何。玆奉惠札。辭意懃懇。怳承面誨。感慰無量。坡山祠宇坐次。恐不可以栗谷處於聽松白參贊之下。此則鄙意至今如此。別建書院。果出於不得已也。白參贊學術之精粗。非後生所敢輕議。少從靜菴。其得於聞見者。已非俗儒之所可及。而獨立危朝。奮不顧身。忠言讜論。凜然於鈇鉞鼎鑊之間。一時同朝者雖以晦齋,退溪之賢。猶不能無愧於此。而到今近百歲。其遺風餘韻。尙且立懦夫激頹波。如僕疲劣者。亦知慨然追想。恨不及供灑掃於其門。則其樹風聲於後世者爲如何。配享書院。豈有他議。但仲深之不謀儕輩。先受役資。甚可笑也。此友疏脫每如此。令兄痛責之可也。仲深所示五行之論。其滿紙縱橫。不過以妙合以前爲氣。以後爲質也。仲深之意。蓋以爲五行亦物也。萬物未生之前。不可謂有其質也。故有此云云也。然以圖說論之。則先言太極。次言陰陽。又次言五行。以及人物之生。則太極理也。陰陽氣也。五行已有質也。故氣行於天。質具於地。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焉。氣化形化。萬物生生。其序之不可紊也如此。豈可謂萬物未生之前。則雖五行之生。亦無形象之可名也哉。況以邵子一元之說觀之。天開地開人開子丑寅之間。各有年數。故臨川曰。當丑會之中。重濁之氣始堅。潤濕之氣爲水。流而不凝。燥烈之氣爲火。顯而不隱。水火土石共爲地。當寅會之中。人物始生。此果謂人物未生之前。無五行之形質者耶。黃勉齋亦曰。陽變陰合。初生水火。流動閃爍。其體尙虛。次生木金。確然有定形。此亦果謂水火初無形質者乎。至於朱先生因夫子天一地二之語。爲之說曰。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其所謂成之者。謂之成其氣乎。成其質乎。若如仲深之言。則臨川勉齋朱子之說。皆爲妄論之語。而不足信陰陽變合。以氣生氣。所謂五行者。離質單行於妙合之前也。濂溪亦強立名目於無形之物。曰水曰火曰金曰木曰土。而不覺其辭之支也。仲深受之於家庭者。不爲不久。講之於朋友者。不爲不熟。而積年溫古之餘。發此無據之論。援證雖勤。比擬失當。蔓辭複語。節節生病。至謂不以天地爲父母。以金木水火土爲父母者。尤駭人聽。甚可歎也。明通公溥之配。則不爲無見。朱子亦曰。偶然將合。不是正恁地說。以公溥配春夏。明通配秋冬亦可也。但朱子曰。明通者靜而動。公溥者動而靜。恐亦非後學所可輕改也。鄙見如此。未知高明之意如何。如或印可。卻望轉示仲深。

上鼇城書

[編輯]

伏惟近日台起居神相。病不得出門庭已數月。頗覺鬱鬱。思欲一棹孤舟。遡流而上。穩承淸晤於寂寞之濱。而此亦未易諧計。令人慨歎。不審新廬已構。得可以趁未寒移泊否。不堪馳慮。敢此伏候。只祈倍加愼護。慰此瞻仰。

上鼇城書

[編輯]

卽覩分發李懿信。復上前疏。令人作苦。昨日上章。未蒙許遞。明則不得不仕進。未知將何以處得也。妄意比事畢竟不止於此。作一啓辭。攻破邪說。以竢廟堂處置何如。伏望下示。且諱帖事。亦欲引古以明左台議無據之狀。亦望指誨。幸甚。

上鼇城書

[編輯]

竊聞移寓。而一奴遠出未還。尙未祗候。徒切馳慮。伏惟此時台起居淸勝。半年閑蟄。只以書冊爲伴。但雖讀五車書。臨利害禍福。不能自力。眞所謂八角磨盤果安在哉者也。每切愧歎。奈何奈何。不久當馳出。穩承台誨。姑不盡所懷。

上鼇城書論栗谷先生碑文

[編輯]

伏承台示碑文草。展讀再三。儘噩噩也。狀德不越實。字字謹嚴。後之論先生者。將取斯爲定論。第以淺見言之。作文字喜簡。而於先生居家至行。立朝言論。有所闕略。至於癸未三司挾私憾肆邪論之狀。此乃大段是非。而下語不明快。末段論學處如蜃閣御風等語。似非儒家說話。不審於台意如何。謹具別錄仰稟。此外未妥處。亦非一二。俟暑炎少衰歇。拜承面誨也。

答成洗馬仲深書名文濬

[編輯]

衰病屛伏。不能遠動。以致積阻。馳情徒切。玆奉惠札。仍認所履甚適。慰荷不已。生自今年。憊敗益甚。日向危境。奈何奈何。先生祠宇。多士齊力。未知末捎能收殺否也。然此可見人心之不可誣。而士氣之終不得抑遏之也。甚是盛擧。而顧僕廢伏田間。無可自力者。惟勉月沙公終始拮據。但恐此老亦力綿不克濟耳。所示陰陽互根之說。以老兄家傳之學。博洽之見。其於此等文義。講之熟矣。再三申復。深用歎服。第所謂根於地中者。反覆思之。不能無疑於心。凡陰陽之氣。無不由於地中而升。故易以一陽之生於坤下爲復。指此而謂之曰。根於地中則可也。今以太極圖所說論之。陰陽互根者。謂陰根於陽。陽根於陰。互相爲根也。若如老兄之言。則濂溪何不曰一動一靜根於地。而直曰互爲其根乎。老兄其不思互字之義。又不究圖說之次第耶。圖說。節節有序。井井不紊。先言太極。次言動靜之互根。其所謂互根者。謂其動靜之自相爲根乎。果爲其根於地乎。況此一節。纔分陰陽。以此互根之根。爲根於地。則是陰陽未分之前。已有一天地也。河圖五行之生成。八卦離坎之互藏。大而天地之開闢。四時之循環。晝夜之往來。近而一身之語嘿動止呼吸屈伸。何莫非互爲其根之妙也。老兄潛思嘿驗。以觀此理。則不待辨而自契於心。漸至於不覺蹈舞之域矣。書中旣以陰陽爲非二物。而繼之曰一者卽太極也。老兄之超詣。必非以氣爲理者。然其辭語之間。文不接續。意不明瑩。願兄更思之。且所謂陰不根於秋而根於夏。陽不根於春而根於冬者。可謂得矣。而又曰。不根於天。必根於地。然則陰陽有二根矣。聖賢千言萬語。各有所指。朱子復卦之論。太極動靜之說。所指而言者不同。兄欲比而同之。因此差謬。隨語生病。此僕不敢承敎者也。生閑居有年。而攝病成懶。不與書籍接。平昔所聞於師友者。亦皆昧昧。十不記一二。今以臆見。求正於左右。仍此往復。得聞其所不聞。則雖無補於高明。不有益於孤陋乎。因便示報。祛此疑惑。幸甚。

答月沙書李公廷龜

[編輯]

日奉台復。認得跋涉餘。體候猶健。甚慰。紫雲祠宇。妥靈虔祀。斯文之幸。如何如何。碑石尙未訖功。致勤台念。圖得役資不細。爲先賢惓惓之意。令人感歎。第鄙意有所未安者。而成事不說。奈何奈何。聽松書院。荒廢久矣。當此法門衰敗之餘。多士繼起。齊力圖營。此亦見人心之不可誣。而眞元正脈。終不得銷鑠矣。但見台兄所出回文頭辭。則不及牛溪。台意必以爲旣擧所主者。則其餘不必並及而然也。然鄙意竊以爲聽松古人也。人無異辭。至於牛溪。則排而攻之者。至今呶呶不已。兄雖欲不區彼此。同濟此事。事多阻礙。致悔必矣。栗谷沒近四十年。群憾幾釋。聽其言則吃吃稱道。而逮夫收尺布斗粟也。或不悅於色。或不悅於言。至於肆然譏侮。筆之於書者。亦或有之。則況牛溪之見忤。不止於栗谷者乎。彼將曰爲聽松。吾當力焉。牛溪則非我所知。而回文之辭。藏頭匿面。欲強其所不同。是何謾人如此耶雲爾。則未知台兄將何辭以明其本意耶。況靜菴碑院。皆出於伸雪罪名之後。則今日此擧。尤不可盡責於同朝明矣。以重建聽松書院。奉白參贊牛溪同配之意。明白措辭。使人人洞知其曲折。而搢紳之雖不誠慕。不至甚悖者。則悉書其名。使之助力。至於有司。不必煩多。當時親炙受業者有之。見而知之者有之。聞而慕之者亦有之。屈指計之。則其麗不少。何用籍重於不悅者乎。與其博雜而取悔。不如稍約之爲愈也。不審台意如何。退溪之後。栗谷牛溪同時而出。講明道義。啓發後學。其遺風餘韻。不泯於群咻衆斥之中。至今吾輩之先義理後利害。上不負君父國家者。微玆數君子之澤耶。旣爲栗谷已表墓道。又爲牛溪將建祠宇。則其於扶植斯文。庶幾無憾。而顧生病廢田間。更無筋力可以及此。惟兄在京。終始拮据。可謂勢孤而責重。心勤而事艱。徒切奉慮。靈川玄翁所居。不至甚遠。亦與之往復商論否。兩老見識。誠不草草。凡事不可不詢訪。守初丈曾出入牛溪門下。情分甚切。有司之責。亦不可辭也。並惟台亮。

與延平書李公貴

[編輯]

朝拜卒卒未盡懷。迨歎迨歎。箚本必欲上耶。鄙言無力不能救。奈何奈何。生於台兄。四十年故舊也。台兄自度於心。如我之愛台兄者。有幾人哉。此箚果能明義理扶正論肅朝廷利國家。則生何苦而言之復言。一煩再煩。至於三四煩。必欲止之也。景任箚辭。措語之間。雖或失當。此不過激於台兄。未免有不平之氣耳。此何足相較。至於不論仁城。景任果是爲身謀耶。爲君德耶。此亦創往時之事。恐聖世復有此患也。此何足深治。此事以憂國者言之。則果有此憂。以君德言之。則慮有疵玷。亦愛君之情也。此論不必相同。何攻異之至此耶。景任之前後以病爲辭。似非臣子忠告之道。是亦氣弱之人。深畏如台兄者攻之太急耳。又何必深攻。台兄常以國事爲憂。請以國事喩。今日之事。百孔千瘡。無一可恃。惟以聖明在上。名流滿朝。論議之間。無大段乖睽。此五十年來所未有之盛事也。故雖巨賊迫近。宗社播越。而搢紳之間則同心協力。國脈猶壯。自不顚覆。此亦台兄非所目覩者耶。景任爲台兄所痛斥。不得安於朝廷。則一時之稍有士望者。皆懷遯野之意。不樂於立朝。國事將誰與共之。台兄終必爲闒茸諂諛者之領袖。消長否泰之間。不知台兄置國事於何地。置一身於何地。將來之憂。有不可言。以台兄之高見遠識。何不思之深也。況仁城之事。屢出逆招。未形之患。誠如兄慮。自作之罪。別無昭著之狀。則處此豈不難乎。淮南之謀逆已著矣。袁盎猶慮其觸霧露道死。則竄仁城於孤絶之地。決不可也。入處宮中。保全終始。似乎稍可。而或鬱鬱傷念。終至不救。則尺布之譏。恐累聖德。故生晝思夜度。未得其善處之道。箚中只言詢諸廟堂。而不能明言其處之之道。況讀聖批。令人感淚自零。有君如此。敢不將順。景任之意。亦不過如此。若執此而攻之太甚。則不但景任之不服於其心。抑恐一世人心。不可以言語服。不可以時勢服也。鄙意今日之勢。台兄爲主。景任爲客。爲主者先自少屈。往見爲客者。吐盡肝膽。少無礙滯。裂毀箚草。更不相較。爲國家復作和平之福。君子心事。磊磊落落。爲一世士類所悅服。則此與過慮未然。先失人心者。其相去之遼遠。爲如何。台兄更思之。幸甚。退食之暇。不忘台兄。敢此信筆煩告。景任卽鄭愚伏字也。時愚伏立異仁城君事。延平將欲上箚論劾。故云雲。

與延平書

[編輯]

景任於台兄。故舊也。於朝廷。儒臣也。痛絶故舊。於兄心安乎。擊去儒臣。於朝廷美事乎。於公於私。無一可者。台兄更思之。幸甚。鄙言不再。何不翻然。

答鄭江陵書名宗溟

[編輯]

啓旆之時。偸隙一就。適値出他。未得拜別。領兵來京。生又不離闕中。無暇謀候。至今悵歎。欲附書一道此懷。而亦未能也。忽此奉書。認得令蒞神相。慰荷如何。生扶病供務。憒憒度日。每想逍遙鏡浦臺邊。久作佩印仙。向風羨仰。慨不得致此身於山光水色中。得共佳賞。承悉百務交集。費卻神觀。還用馳慮。國家多事。何地得寧靜乎。奈何。餘祈令履對時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