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宗統編年/卷之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宗統編年卷之十九

  臨濟第五世祖

  諱省念。萊州狄氏子。受業於本郡南禪寺。才具尸羅。徧游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稱為念法華。晚於風穴嗣法。歷住首山廣教寶應。

  宋太祖甲戌開寶七年。

  臨濟第五世首山祖嗣宗統(二十年)。

  祖住汝州首山。

  示眾曰。諸上座不得盲喝亂喝。尋常向你道。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賓無二賓。主無二主。若有二賓二主。即是兩個瞎漢。所以我若立時你須坐。我若坐時你須立。坐則共你坐。立則共你立。雖然如是。到這裡急着眼始得。若是眼目定動。即千里萬里。何故如此。如隔窗看馬騎相似。擬議即沒交涉。

  祥符蔭曰。若能作賓。方能作主。若能作得賓中賓。方能作得主中主。今之一等知識。只知在賓全正令。而忘立主要須圓。所以只知步步登高。不解從空放下。只知坐斷千佛頂[寧*頁]。不解隨一切眾生腳跟轉。只成主中主。不成賓中賓。若槩以賓主歷然混之。此中正自儱侗不少。一喝分賓主是也。全在照用一時行。眼目定動。即沒交涉。師子象王。半身全體。豈容擬議於其間哉。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杭州報恩永安寂。

  安韶國師嗣。住報恩。告眾問答。跏趺而逝。茶毗。舌根不壞。柔軟如紅蓮花。

  乙亥八年。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永明智覺延壽寂。

  壽乘願為震旦法施主。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入天台山度戒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無替。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受師印記者三十六人。其國王投師敘門弟子之禮。是年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塔全身於大慈山。壽以賢首慈恩天台三宗。互相氷炭。不達大全。館其徒之精法義者。於兩閣。博閱群籍。更相質難。壽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西天此土聖賢之言三百家。證成惟心之旨。為書一百卷。目曰宗鏡錄。吳越王錢俶序而行之。

  祥符蔭曰。沙門行道。須是福慧二嚴。若永明壽。方無愧忝。真震旦法檀。大乘龍象也。

  丙子九年(十二月太平興國元年)。

  太宗(名匡義太祖之弟在位二十二年)。

  太宗丁丑太平興國二年。

  禪師雲門下第二世韶州雙峰竟欽寂。

  欽雲門嗣。住雙峰。三月謂門人曰。吾不久去矣。可砌個卵塔。五月二十三日工畢。欽曰。後日子時行矣。及期。適雲門爽溫門舜諸老夜話。侍者報三更。欽索香焚之。合掌而化。

  禪師清溪下廬山圓通道濟緣德寂。

  德嗣清溪進。住圓通。宋齊邱至。僧眾趨迎。德閱經自若。邱問看甚麼經。德舉經以示。邱異之。曹翰統兵入寺。德宴坐如平日。翰至不起。翰怒曰。汝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德熟視曰。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耶。翰警悚欽嘆。問曰。禪者何為而散。德曰。擊鼓自集。翰遣裨校擊之。無至者。德曰。公有殺心故爾。因自起擊之。禪者乃集。翰拜問決勝之策。德曰。非禪者所知。德住持無所事事。惟頹然默坐。而學者自成規矩。平生着一衲裙。夜申其裙以當被。十月七日。升堂告眾而化。諡道濟。

  戊寅三年。

  詔改曹溪為南華寺。

  知禮從法師寶雲義通傳天台教觀。

  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艱嗣。禱於佛。夢僧攜童子授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出家具戒。學於寶雲通。傳天台教旨。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詔立譯經傳法院於東京如唐故事。

  沙門贊寧奉勅修撰高僧傳。

  靈隱禮曰。臣僧之稱。始於贊寧。清規一書。多受更竄。自後臣僧之稱。遵行勿失。雖英邁俊傑如妙喜。亦無能挽迴風運。其氣象亦止似與兩宋名臣碩儒相頡頏。欲如南陽忠。國一欽。懶殘黃檗一輩尊宿。確乎以師道自守。相去遠矣。信乎唐宋一代人文。逈不相及。雖出世大士。亦不能不受域也。與時偕行。又何疑乎。

  祥符蔭曰。雲門大師遺表有雲。伏念臣跡本寒微。生從草莽之語。是稱臣不始於贊寧也。但更竄大智清規。為蔑裂從上法式耳。然雲門法中特起之王。南漢乃偏霸之主。似不應稱臣。存之以稽疑雲。

  癸未八年。

  禪師善昭來參於祖言下大悟。

  昭器識沉邃。少緣飾。有大智。歷參諸方知識七十一員。皆妙得其機用。最後至首山。一日祖升座。昭出問曰。百丈卷席。意旨如何。祖曰。龍袖拂開全體見。昭曰。師意如何。祖曰。象王行處絕狐蹤。昭於言下大悟。拜起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服勤久之。遂付正法。

  甲申雍熙元年。

  乙酉二年。

  祖住寶安山廣教禪院。

  入院上堂。有僧問曹溪一句。天下人聞。廣教一句。什麼人聞。祖曰。不出三門外。僧曰。為什麼不出三門外。祖曰。舉似天下人。

  元璉來參領悟。

  璉參舉。一日問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曰家家門前火把子。璉當下大悟。曰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曰汝會處作麼生。與我說來看。璉曰。只是地上水碙砂也。曰汝會也。璉便禮拜。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杭州五雲山華嚴志逢寂。

  逢得法於韶國師。一日宴坐。有神人跪膝於前。逢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有一小過。凡折缽水。每傾棄之。非所宜也。逢自此洗缽水盡飲之。(凡遇退飲食。及涕唾便利等。並宜鳴指默念咒。發施心。而傾舍之)大將凌超於五雲山創院奉供。逢每出。攜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每迎之。載以還山。

  丙戌三年。

  歸省參祖領悟言下。

  省參祖。祖一日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甚麼。省掣得擲地上曰。是甚麼。祖曰瞎。省於言下大悟。

  丁亥四年。

  楚圓生於全州李氏。

  禪師雲門下益州香林澄遠寂。

  遠綿竹上官氏。依雲門十八年為侍者。門不許學者記持語言。遠以紙為衣。凡有言句。皆密書之。初住西川迎祥寺。復住青城香林。大振雲門法道。將寂。辭知府宋璫曰。老僧行腳去。通判曰。這僧風狂。八十歲行腳去那裡。宋曰。大善知識。去住自由。歸謂眾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訖而逝。

  法師中興天台教觀螺溪羲寂寂(初荊溪五傳至清竦。竦傳羲寂。志因。自後分為兩宗。寂傳羲通。通傳知禮。遵式。志因傳晤恩。恩傳洪敏。源清。清傳智圓。慶昭。昭傳繼齊咸潤。各師其說。知禮闢為山外宗雲)。

  戊子端拱元年。

  詔撰三教聖賢事跡。

  贊寧撰集宋高僧傳成。

  傳凡三十卷。分為十科。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科。本傳五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表上。詔褒答之。賜絹三千疋。令編入大藏。

  祥符蔭曰。寧既未達禪宗。文筆亦復冗雜。詮次闒茸。備覽而已。

  性宗法師寶雲義通寂。

  通受學螺溪。住寶雲。精研教觀。茶毗得舍利五色。建塔。

  沙門遵式苦學感疾入台疾愈 發明(書之以為力行延壽者勸)。

  式四明人。母夢吞明珠而生。受學於寶雲通。苦學感疾幾殆。乃入天台自誓曰。若教興在我。則疾有瘳。否則畢命。持咒滿七七日。聞空中聲曰。十方諸佛。增汝福壽。是夕見巨人持金剛杵擬其口。觀音大士垂手於其口。引出數蟲。復注甘露。疾頓愈。

  己丑二年。

  祖住寶應。

  祖徇眾請入寶應禪院。(為南院第三世)三處法席。海眾雲臻。

  智嵩來參有省。

  嵩參祖。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祖曰。梵王城畔。汝水東流。嵩有省。

  庚寅淳化元年。

  禪師雲門下洞山宗慧寂。

  僧問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七月。無疾跏趺而化。

  禪師鏡清下衢州烏巨山開明儀宴寂。

  宴禪定深入。太宗加禮詔延。不赴。錢忠懿王錫號開明。壽一百十五。闍維白光燭天。舍利五色。

  僧師善昭遨遊湘沔。

  長沙守張茂宗。以四名剎請擇居。昭一笑而去。襄陽守劉昌言。恨見之晚。時洞山谷急諸名剎皆虛席。前後八請。堅臥不答。

  禪師雲門下洞山守初寂。

  初嗣雲門。住洞山四十年。道及天下。秋無疾而化。

  禪師洪諲隱跡南嶽。

  諲襄水扈氏子。遊方禮祖。言下大悟。乃入南嶽山。隱於三生藏。

  辛卯二年。

  禪師雲門下第四世南安岩尊者自嚴寂。

  嚴契心法於西峰雲豁。頗着異跡。有沙彌無慧而事嚴謹愿。嚴愍之作偈。使誦。偈曰。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久之。世間章句。吾伊上口。正月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右脅而化。

  壬辰三年。

  祖上堂示眾。

  十二月四日。上堂示眾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卻來年事。來年記卻今朝日。

  祖示綱宗偈(汾州昭注)。

  偈曰。咄哉拙郎君(昭注曰。素潔條然)。巧妙無人識(運機非耳目)。打破鳳林關(蕩盡玲瓏性)。着靴水上立(塵泥自異)。咄哉巧女兒(妙智理圓融)。攛梭不解織(無間功不立)。看他鬥雞人(旁觀審騰距。貪功不自傷)。水牛也不識(全力能負。不露頭角)。背陰山子向陽多(葉縣省曰。逈無背面)。南來北住意如何(不墮有無邊)。若人問我西來意(從來無間斷)。東海東面有新羅(大地不奈何)。

  安隱忍曰。汾州葉縣注綱宗三偈。徹法源底。惟雪竇得其體裁。後世未有繼之者。或曰。達摩不立文字。豈有禪宗加注釋乎。譬如愚人傲慢王憲。曰我欲法羲皇耳。

  蘊聰來參領悟。

  聰參祖。問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祖曰。家家門前火把子。聰言下大悟。

  禪師智嵩住并州承天。

  癸巳四年。

  臨濟第五世汝州首山祖示寂。

  十二月四日。上堂示眾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是全身。言訖安坐。日將昳而逝。闍維。舍利五色。

  臨濟第六世祖

  諱善昭。太原俞氏子。

  甲午淳化五年。

  臨濟第六世汾州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至汾州沙門契聰排闥請之 發明(削牘者。道俗千人。排闥而起之者。聰也。故書法如此)。

  首山祖寂。西河道俗千餘人。協心削牘。遣沙門契聰。迎請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祖閉關高枕。聰排闥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靜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已棄世。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祖矍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促辦嚴。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天下道俗。仰慕不敢名。同曰汾州。

  安隱忍曰。生死之大事不了。不容不遍參。生死之大事覷破。不容不休去。惟師匠。而後我之生死根株頓斷。不容不起荷法之心。此昭祖八辭住持。而末上欣然肯來也。祖接人下刃處。有大方便。故得慈明等大士出其門。皆氣宇如王。至楊岐白雲五祖。而濟上宗風益振。今而知汾陽為中興也。

  祖示十智同真。

  上堂示眾曰。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與人天為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翼牢。空的俱徹。作麼生是十智同真。與諸上座一一點出。一同一質。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志。五同徧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又曰。與甚麼人同得入。與阿誰同音吼。作麼生是同生殺。甚麼物同得失。阿那個同具足。是甚麼同徧普。何人同真志。孰能總同參。那個同大事。何物同一質。有點得出的麼。點得出者。不吝慈悲。點不出來。未有參學眼在。切須辨取。要識是非。面目見在。

  徑山杲曰。汾陽老子末後若無個面目見在。一場敗闕。雖然如是。未免喪我見孫。喝一喝。頌曰。兔角龜毛眼裡栽。鐵山當面勢崔嵬。東西南北無門入。曠劫無明當下灰。

  祥符蔭曰。臨濟六傳而至汾州。百二十餘年。大綱要旨。流播彰彰。在人耳目。若非汾州祖密提樞紐。括剔玄微。主賓玄要。蚤同土籠瓦鼓。供人描邈矣。是以祖嘗有頌曰。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故善提挈變化臨濟氏之道者。莫如我汾州祖也。

  乙未至道元年。

  禪師警玄至梁山領旨。

  玄江夏張氏子。十九為大僧。聽圓覺了義。問何名圓覺。曰圓以圓融有漏為義。覺以覺盡無餘為義。玄笑曰。空諸有無。何名圓覺。講者嘆曰。是兒齒少。識卓如此。我所有何足以益之。政如以穢食置寶器。其可哉。遊方謁梁山。問如何是無相道場。祖指觀音曰。這個是吳處士畫。玄擬進語。祖急索曰。這個是有相底。那個是無相底。玄遂有省。便禮拜。祖曰。何不道取一句。玄曰。道即不辭。恐上紙筆。祖笑曰。此語上碑去在。玄呈偈曰。我昔初機學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明今辨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更疑。蒙師點出秦時鏡。照見父母未生時。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祖稱謂可興洞上之宗。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溫州瑞鹿寺遇安寂。

  安嗣天台韶。破句讀楞嚴經悟道。將寂。辭眾澡身易衣安坐。令舁棺至。良久自入棺。經三日。門人啟棺睹安。右脅吉祥而臥。四眾哀慟。安乃再起升堂。說法誡眾。復入棺而寂。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分天下州軍為十五路(京東。京西。河北。河南。陝西。江東。江西。浙東。浙西。淮南。京湖。福建。劍南東。劍南西。廣南)。

  禪師澄湜住棲賢。

  湜嗣百丈恆。住棲賢。性高簡。律身精嚴。動不違法。三終藏經。以坐閱為未敬。立誦行披之。

  禪師清涼下雲居道齊寂。

  齊嗣清涼欽。擊鐘集眾。笑敘出家本末。揖謝輔佐叢席者而化。

  真宗(名恆在位二十五年)。

  真宗戊戌咸平元年。

  己亥二年。

  曹洞宗第五世朗州梁山祖示寂。

  曹洞宗第六世祖

  諱警玄。祥符中避國諱。易為警延。江夏張氏子。嗣梁山。山寂。辭塔出山至太陽。

  庚子三年。

  曹洞宗第六世郢州太陽祖嗣宗統(二十八年)。

  祖住太陽明安。

  祖辭梁山祖塔。出山至郢州太陽。主席堅禪師。欣然讓法席請主之。退處偏室。祖受其請。上堂曰。諸禪德。須明平常無生句。妙玄無私句。體明無盡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無賓主。第三句兼帶去。一句道得。師子嚬呻。二句道得。師子返擲。三句道得。師子踞地。縱也周徧十方。擒也一時坐斷。正當恁麼時。作麼生通得個消息。若不通得個消息。來朝更獻楚王看。

  辛丑四年。

  禪師蘊聰住谷穩。

  壬寅五年。

  癸卯六年。

  甲辰景德元年。

  禪師元璉住汝州廣慧。

  楊億字大年。建寧人。幼舉神童。及壯負才名。而未知有佛。一日過同僚。見讀金剛經。笑且罪之。彼讀自若。億疑之曰。是豈出孔孟之右乎。何佞甚。因閱數葉。茫然。始少敬信。後會翰林李維勉令參問。及由秘書監。出守汝州。首謁璉。於言下脫然無疑。作偈曰。八角磨盤空裡走。金毛師子變作狗。擬欲將身北斗藏。應須合掌南辰後。

  乙巳二年。

  丙午三年。

  清剖顯如參太陽俱悟旨。

  剖參太陽祖得悟。作園頭。有僧問剖。妙竭出海乾坤震。覿面相呈事若何。曰金翅鳥王當宇宙。箇中誰是出頭人。曰忽遇出頭時又作麼生。曰似鶻捉鳩君不信。髑髏前驗始知真。曰恁麼則叉手當胸退身三步也。曰須彌座下烏龜子。莫待重遭點額回。羅浮山顯如參祖。祖問。汝是甚處人。曰益州。曰此去幾里。曰五千里。曰你與麼來。還曾踏着麼。曰不曾踏着。曰汝解騰空耶。曰不解騰空。曰爭得到這裡。曰步步不迷方。通身無辨處。曰汝得超方三昧耶。曰聖心不可得。三昧豈彰名。曰如是如是。汝應信此。即本體全彰。理事不二。善自護持。

  丁未四年。

  沙門道原纂傳燈錄成曰景德傳燈錄。

  起自七佛。終於咸平三年庚子。濟宗止於汾州。洞宗止於太陽。共諸方廣語。凡三十卷。

  祥符蔭曰。宗門師匠。絕跡忘言。向上全提。與人相見。而禁記持言句。所以傳燈一書。久無人纂。道原因寶林傳。聖胄集。纂成傳燈錄。翰林楊億。員外李淮等。共為校定。真宗撰序頒入大藏。可謂法門文獻足征之典。但以一人而定五宗世系。容有擇而不精。語而不詳者。史之闕文。孔子以吾猶見為幸。則甚矣立言之難也。寶林傳文字鄙俗。序致繁亂。明教嵩嘗言之矣。又豈無舛漏之失乎。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楚圓出家。

  圓少為書生。連眉秀目。頎然豐碩。年二十二。依湘山靜隱寺出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所至忽繩墨。為老宿所訶。圓崖柴而笑曰。龍象蹴蹋。非驢所堪。嘗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間。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溫州瑞鹿寺本先寂。

  先韶國師嗣。住瑞鹿。足不歷城邑。手不度財帛。不設臥具。卯齋終日。宴坐申旦。三十年如一日。二月謂上首如晝曰。可造石龕。中秋望日。吾將順化。及期。遠近趨仰。先參問如常。至午坐方丈。手結寶印。與如晝問答罷。奄一目微視而逝。

  己酉二年。

  禪師洞山道詮移住棲賢以曉聰繼席。

  聰曲江杜氏子。少出家。頭角嶢然。一帔閱寒暑。週遊荊楚。飫厭保社。由雲居至洞山。依詮座下。詮移棲賢。以聰繼其席。示眾。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作麼生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趂閒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聰凡見僧來有所問。輒嗔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

  衡岳諲住神鼎。

  諲隱衡岳二十年。有湘陰豪貴。來游福嚴。見諲氣貌閒靜。一缽掛壁。余無長物。傾愛之。遂拜跪請曰。師寧甘長客於人。亦欲住山乎。神鼎乃我家植福之地。久乏宗匠。願師俱往。諲笑曰諾。乃以己馬迎諲還。諲至神鼎。設魚鼓粥飯如諸方。一年成叢席。十年有眾三十輩。

  禪師歸省住葉縣。

  省住持嚴冷枯淡。法遠義懷往參。時方寒雪。省訶罵驅逐。至以水潑地。僧皆怒而去。惟遠懷整濕衣安坐。省曰。你更不去。我打你。遠曰。某二人數千里來參和尚。豈以一杓水潑便去。即打殺也不去。省乃令掛搭。續命遠充典座。眾苦枯淡。遠乘省出。竊取油面。為眾僧造五味粥。省知。算所值罰遠。估衣缽還訖。打趁出。因寄居廊房。省出見。復索租錢。遠持缽於市化錢還之。省乃曰。遠真有意參禪。乃呼之歸。

  祥符蔭曰。神鼎葉縣。皆當時明眼尊宿。其高風冷韻乃如此。後世喜行平易狥門庭者。或未之思夫。

  庚戌三年。

  楚圓至汾州。

  圓與守芝谷泉俱結伴入洛中。聞汾州祖望。為天下第一。決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東。潞澤皆屯重兵。多勸其無行。圓不顧。渡大河。登太行。易衣類廝養。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隴州。遂造汾陽。祖壯之。先是祖預告首座。非久有異僧至。傳持吾道。一日忽率首座出山曰。接侍者去。果逢圓至。

  祥符蔭曰。寒梅雪冷。翠竹霜清。其與芳草繁花。低徊於和風甘雨之下者。風韻自異矣。求師者如圓芝之造汾州。煅煉來學如葉縣之待懷遠。方有少分衲子風規。校他暖室商量。淨幾安排者。相去夫何如哉。

  辛亥四年。

  異僧至汾州請法。

  並汾苦寒。祖暫罷夜參。有異比邱振錫而至。謂祖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騰空而去。祖密記以偈曰。胡僧金錫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時楚圓。守芝。慧覺智圓。谷泉。齊舉等。在座下)。

  禪師楚圓悟道。

  圓每詣祖。祖揣其志。必詬罵。使令者。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祖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圓擬伸救。祖掩其口。圓大悟。曰。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祥符蔭曰。真師成就學者。如天地陶冶萬物。造化無痕。和風甘雨。亦且不得已而用之。況迅雷掣電乎。觀祖之於圓。可見今之打七坐香。扭抳人家鼻孔者。皆第二三等接人者也。謂之門庭施設則可。若雲。行此出情之道。則未也。然學者豈盡能如圓哉。則今之門庭施設。正自不可少也。金將火試。玉將石攻。宗師垂手接人。不出常情之外。學者不離常情之中。會歸出情之道。方不負參學邊事也。

  居士李遵勖謁谷隱(參悟了截。居士中無如勖者。故書之)。

  都尉李遵勖謁谷隱聰。問山家事。聰舉徑山欽答崔趙公話。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勖於言下大悟。說偈曰。學道須是鐵漢。着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壬子五年。

  癸丑六年。

  重顯參北塔祚得其道。

  顯遂寧李氏子。浮沉荊渚間。橫經講席。無有抗其鋒者。嘗典客太陽。與客論趙州宗旨。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寢。侍其旁。輒匿笑而去。客退。顯數曰。我偶客語。汝笑何事。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顯曰。豈有說乎。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顯陰異之。結以為友。北游至復州北塔參光祚。即伸問曰。不起一念。云何有過。祚召顯近前。顯才近前。祚以拂子驀口打。顯擬開口。祚又打。顯豁然開悟。留止五年。盡得其道。

  甲寅七年。

  乙卯八年。

  丙辰九年。

  丁巳天禧元年。

  禪師楚圓受祖記囑造洞山為第一座。

  圓服役七年。同守芝輩辭祖。祖曰。此行不可以戒臘推。聽吾偈曰。天無頭。吉州城外起戈矛。將軍匹馬林下過。員州城裡鬧啾啾。圓遽出班曰。楚圓何人敢。受和尚如此記莂。祖囑之曰。吾在先師處親證三昧。汝今已得。宜往南方大興吾道。先是祖謂圓曰。我徧參雲門兒孫。特以未見聰為恨。圓以母老。乃辭祖歸筠州。於路訪唐明嵩。與楊億李遵勖機語投契。尋造洞山。聰升堂請居第一座。

  安隱忍曰。汾州參善知識者七十一人。猶以不見聰老為恨。慈明已悟出情之道。又依聰三年。可謂朝宗百川。故為當世仰重如此。

  戊午二年。

  禪師守芝住大愚。

  芝自受汾陽心印。辭游南方。住高安大愚。僧問如何是佛。芝曰。鋸解稱錘。

  禪師重顯出世翠峰。

  顯自得法智門。乃復徧參洞山大龍南嶽大愚諸宗匠。初學士曾會。與顯厚善。相值淮上。問顯何之。顯曰。將游錢塘。絕西興。登天台雁蕩。會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顯。顯至靈隱三年。陸沉眾中。俄會奉使浙西。訪顯於靈隱。無識之者。時堂中僧千餘。使吏檢床歷物色乃至。會問向所附書。顯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腳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會大笑。珊奇之。吳江翠峰虛席。舉顯出世。燒香法嗣北塔。

  神鼎諲說法智度。

  諲住神鼎。枯淡無比。一朽木床。夜則諲坐其上。三十輩環聽其誨。智度寺沙門本延謁諲夜語。還謂郡守曰。諲公所謂本色老宿。惜陸沉山中。郡以禮請開法。諲辭不得。乃升座說法。道俗歡呼。得未曾有。於是諲名聲普聞。

  己未三年。

  庚申四年。

  禪師楚圓開法南源。

  圓在洞山首眾三年。辭去游仰山。楊億以書抵宜春守黃宗旦。請開法南源。

  禪師法遠至太陽受祖付託(遠來太陽。關係洞宗法脈。故書至。喜之之詞也)。

  遠初謁三交嵩。次謁汾州。次謁葉縣省受記莂。天禧中游襄漢。至郢州太陽。與祖機語相契。祖會下有承剖兩衲子。皆先卒。祖嘆無可繼洞宗者。欲囑累遠以大法。遠以業有師承辭。祖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無人耶。以平生所着直裰皮履示之。遠曰。當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祖囑記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為證。偈曰。楊廣山前草。憑君待價烹。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書其尾雲。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遠拜受辭去。

  鶴林門曰。太陽嚴以清佛祖之源。遠公厚以護佛祖之統。余嘗嘆二老。當失常處變之際。各有精微深遠之意。存乎其間。以匡法門。非太陽不啟遠公之篤義。非遠公不副太陽之重託。故其高風峻德。至今存焉。嗚呼。古人之心。誠難及也。代之一字。古人以之絕濫。今人以之開濫。相去不天淵哉。

  祥符蔭曰。古今人不相及。時為之也。古人灼見法運污隆之際。不妨嚴以杜其濫。今人誠有見於接續之重。故不得不代以存其脈。總之從法道起見。而無庸心於其間也。

  辛酉五年。

  台宗法師省常往生淨土。

  常字造微。淳化中住昭慶。慕廬山之風。易蓮社以淨行。與士大夫結淨行社。丞相王旦為之首。一時公卿牧伯。百二十人。比邱千人。皆稱淨行社弟子。正月日端坐念佛。有頃。厲聲曰。佛來也。泊然而化。眾見地皆金色。移時方沒。

  壬戌乾興元年。

  台宗法師孤山法惠智圓寂。

  圓字無外。號中庸子。又稱潛夫。傳台宗於奉先清。居西湖孤山。與處士林和靖為友。王欽若出撫錢塘。慈雲遣使邀圓同迓之。圓笑謂使者曰。錢塘境上。且駐卻一僧。蚤嬰瘵疾。又號病夫。講道吟詠未嘗倦。預誡門人曰。吾歿後。毋厚葬我。毋建塔以誣我。毋謁有位求銘。以虛美我。宜以陶器二合而瘞之。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二月十七日寂。壽四十七。門人如所誡。後十五年。積雨山頹。門人啟視陶器。肉身不壞。爪發俱長。乃更襲新衣。而重瘞之。撰着甚富。諡法惠大師。

  仁宗(名禎在位四十一年)。

  仁宗癸亥天聖元年。

  南源圓訪神鼎。

  圓居南源三年棄去。訪神鼎諲。諲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住山三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圓發長不剪。斃衣楚音。通謁稱法侄。一眾大笑。諲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圓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諲杖而出。顧見頎然。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圓指其後絕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顧相矍鑠。圓地坐脫只履而視之。諲忘所問。又失圓所在。圓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嘆曰。汾州乃有此兒耶。自是名重叢林。

  翠峰顯移住雪竇。

  曾會守四明。延顯住雪竇。既至。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雲門中興。

  臨濟第六世汾州祖示寂。

  龍德府尹李侯請主承天。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罰。復至曰。必欲俱往。不然。有死而已。祖笑曰。老病業已不出山。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耶。使曰。師諾則先後惟所擇。祖乃令設饌。且俶裝告眾曰。老僧去也。誰人隨得。一僧出曰。某甲隨得。祖曰。汝日行幾里。僧曰。五十里。祖曰。汝隨我不得。又一僧出曰。某甲隨得。祖曰。汝日行幾里。僧曰。七十里。祖曰。汝也隨我不得。侍者出曰。某甲隨得。但和尚到處。某甲即到。祖曰。汝卻隨得老僧。言訖。謂侍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逝。侍者即立化。闍維。收舍利起塔。

  宗統編年卷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