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宗鏡錄卷十六
宗鏡錄卷第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即心成佛者。為即真心。為即妄心。
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覺義。故稱為佛。
問。若即真心。有何勝義。若即妄心。成何過咎。
答。畢竟空門。理無眹跡。分別之道。事有開遮。妄心者。從能所生。因分別起。發浮根之暫用。成對境之妄知。若離前塵。此心無體。因境起照。境滅照亡。隨念生塵。念空塵謝。若將此影事而為佛身。既為虛妄之因。只成斷滅之果。真心者。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虛任緣。未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跡。如澄潭瑩野。明鏡懸空。萬像森羅。豁然虛鑒。不出不入。非有非無。斯則千聖冥歸。萬靈交會。信之者。徹大道之原底。體之者。成常住之法身。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亦非離妄。妄無體故。亦非即真。真非即故。真妄名盡。即離情消。妙圓覺心。方能顯現。又以本具故。方能開示。故云如來正覺心。與眾生分別心。契同無二。為開示悟入之方便。是以若眾生心與諸佛心各異。如何說開。只為契同。方垂方便。如藏中無寶。徒勞掘鑿。只為有寶。不廢人功。但發信心。終當見性。故云我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所以雲。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如是的指。何用別求耶。故心丹訣雲。茫茫天下虛尋覓。未肯迴頭自相識。信師行到無為鄉。始覺從來枉施力。所以華嚴論雲。以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只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故知一切眾生。皆是佛智。不得了緣。無由覺悟。了即成佛。如大品經雲。有菩薩初發心。即坐道場為如佛。所以龐居士偈雲。心若如。神自虛。不服藥。病自除。白蓮華。如意珠。無勞覓。莫驅驅。智者觀財色。了了如幻虛。衣食支身命。相勸學如如。時至移庵去。無物可盈餘。又古人云。一丸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問。若即真心成佛。妄覺墮凡。則妄念違宗。真心順覺。斯乃真妄有二體用分離。如何會通圓融一旨。
答。真妄無性。常契一原。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
如台教問雲。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
答。如為不識氷人。指水是氷指氷是水。但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融結隨緣。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德釋華嚴經雲。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業。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罣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祕藏。為無常五陰。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脫雖殊。取捨俱失。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絕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於造作。如無言菩薩經雲。爾時舍利弗。謂無言菩薩曰。汝族姓子。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無言曰。一切諸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詞。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眾想念。所以若約事備陳。則凡聖無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則生佛差而不差。是以差與不差。俱不離真如之體。如華嚴演義雲。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上之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上之圓融也。如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如是融攝。無法不歸。則三乘非三。五性非五。如是妙解。方被宗鏡之光。離此見生。悉乖不二之旨。
問。若一切眾生。即心是佛者。則諸佛何假三祇百劫。積功累德方成。
答。為復學一乘實法。為復趣五性權機。此論自證法門。非述化儀方便。且楞伽經說有四佛。一化佛。二報生佛。三如如佛。四智慧佛。隨機赴感。名之為化。酬其往因。名之為報。本覺顯照。名為智慧。理體無二。故曰如如。華嚴經明十種佛。所謂於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願佛。出生見。業報佛。深信見。住持佛。隨順見。涅槃佛。深入見。法界佛。普至見。心佛。安住見。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本性佛。明了見。隨樂佛。普授見。又佛總具十身。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若別依五教。隨教不定。一小乘教。有二身佛。一生身。二法身。二大乘初教。有三身佛。一法身。二應身。三化身。三終教。有四身佛。一理性身。二法身。三報身。四應化身。四頓教。唯一佛身。一實性佛。五一乘圓教。有十身佛。又約性成佛。五教差別不同。小乘唯悉達一人為佛性。初教半成半不成。以有性無性分故為佛。終教凡有心者。當得作佛。除草木等。頓教無佛無性。離言說相為佛。圓教無所不有佛性。以三種世間皆是為佛。若三種世間。皆是為佛者。則內外心境。無非佛矣。又約心成佛。小乘以善心修所得為佛。初教心性為佛。終教以心相性泯為佛。頓教心本不生為佛。圓教以心無礙無盡為佛。又天台明四教佛。一藏教佛。二通教佛。三別教佛。四圓教佛。若以如如佛。心佛。本性佛。誰人不具。若以國土身。法身。虛空身。何法不圓。則處處而皆是寶坊。丘陵誰立。念念而咸成正覺。妄想何分。如盲者不覩光明。非朝陽夕魄之過咎。似小果不聞圓頓。豈佛心妙旨之親疎。但以法弱由於根微。道廣在乎量大。淺機自感。妙有證作無常。薄福所宜。珍寶化為瓦礫。空迷己眼。錯認他身。分實際以千差。致化儀之百變。如大方等無想經雲。爾時佛告大雲密藏菩薩言。善男子。汝今當燃大智慧燈。破諸眾生。狂愚黑闇。若言如來。真實出生輸頭檀舍。出家學道。修習苦行。壞魔兵眾。坐於道場。成菩提道。當知是人。即是謗佛。寧當斷首。拔出其舌。終不出此虛妄之言。何以故。非是善解如來祕密語故。又大涅槃經雲。若言釋迦如來。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八相成道。此是聲聞曲見。故云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是以入此宗鏡。出語無過。舉念皆真。若未到斯門。說是成非。攝心猶錯。如圓覺經雲。動念之與息念。皆歸迷悶。信心銘雲。不識玄旨。徒勞念淨融大師雲。悟此宗人。道佛不是亦得。若未信者。設念佛亦成妄語。故知不達宗鏡。凡有見解。盡成謗佛謗法謗僧。任萬慮千思。未有相應之日。纔了此旨。自然一念無差。所以華嚴論雲。從初發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脫涅槃。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礙。此經法門。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是故此經教門。依本安立。以備大根。依本一際。不立始終。為非虛妄見故。入一總得餘。為法界一際故。不同權學。見未盡故。入餘總得一。為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虛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繫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無始終說。故知成佛說法。不離一念。如華嚴經中。毘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或經。百千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時經億劫。本位不動。遠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不依宗鏡。何以消文。萬法冥歸。終無別旨。
問。無性理同。一時成佛者。云何三乘等人。見佛有其差別。
答。隨心感現。影像不同。自業差殊。非佛有異。觀一水而俄分四等。皆自見殊。共寶器而飯色不同。非他業變。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即真如心。是法身佛。且法身無相。真性無形。形相尚無。云何差別。皆是自識。照影不同。如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劬師羅長者。覩三尺而發心。無邊身菩薩。窮上界而有餘。住小聖之凡夫。觀丈六而無盡。如觀佛三昧經雲。佛白父王。及勅阿難。吾今為汝。悉現具足身相。說是語已。佛從座起。令眾俱起。令觀如來。從頂順觀。至足輪相。復從足相。逆觀至頂。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執鏡。自見面像。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能毀佛禁戒者。見像純黑。猶如灰人。五百釋子。但見灰人。有千比丘。見赤土色。優婆塞十六人。見黑象腳色。優婆夷二十四人。見如聚墨。比丘尼。見如白銀。優婆塞。優婆夷。有見如藍染青色。四眾悲淚。釋子拔髮碎身。自述所見。乃至佛各為說。過去宿因。致茲異色。故識論雲。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又密跡經雲。一切天人見佛色量。或如黃金白銀。諸雜寶等。乃至或見丈六。或見一里。或見十里。乃至百億。無量無邊。遍虛空中。是則名為如來身密。故知隨見不同。跡分多種。不唯見佛。觀法亦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如大涅槃經雲。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乃至八相成道。不出剎那際三昧門。隨眾生見聞。自分時分。故先德雲。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不出剎那際者。以降生時。即是成道時。即是度人時。即是入滅時。何以故。以一切法。同時俱成故。一成一切成。華嚴經雲。不離覺樹。而昇。釋天者。疏釋雲。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緣感前後。有住有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昇天宮。故云不離覺樹。而昇釋殿。法慧偈雲。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此而昇也。又古師。釋有十義。一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彼用。故說昇也。二亦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昇進。故云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四由一即一切故。樹在天上。不起等准前。五。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機熟令見。故云昇也。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謂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緣起相由門。八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法界大會門。不思議經雲。以一切佛。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陽焰等。一切眾生。及諸如來一切佛土。皆不離想。乃至若我分別。佛即現前。若無分別。都無所見。想能作佛。離想無有。如是三界。一切諸法。皆不離心。普賢觀經雲。爾時行者。聞普賢說。深解義趣。憶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漸利。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見東方佛。身黃金色。端嚴微妙。見一佛已。復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諸佛。心想利故。遍見十方一切諸佛。無量壽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此無量壽經。為中下之機。作十六觀想。令韋提夫人等。暫現佛身。恐生外解。故有此說。是心是佛之文。令生實見。華嚴出現品雲。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為如來心相。又問明品頌雲。譬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又頌雲。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眾報。起信論雲。復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己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周遍法界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作用。但隨眾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其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於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又凡夫等所見。是其麁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德樂相。名為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淨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古釋雲。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者。凡夫二乘。未知唯識。計有外塵。即是分別事識義。今見佛身。亦謂心外。順彼事識分別計度。迷於唯心。故言從外來。不達即色是心。無有分劑。故云取色分劑不能盡知。
問。佛身何故唯眾生真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
答。但眾生迷於自理。起諸妄念。是時真如。但顯染相。以本覺內熏妄心。故有厭求。有厭求故。真用即顯。厭求劣故。相用即麁。厭求漸增。用亦微細。如是漸漸。乃至心原。無明既盡。厭求都息。始覺同本。用還歸體。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未至心原已還。用於識中。隨根顯現。故云識中現也。
問。若據此義。用從真起。何說言轉識現耶。
答。轉識即是賴耶中轉相。依此轉相。方起現識。現諸境界。此識即是真妄和合。
問。若據此義。乃是眾生自心中真如之用。云何說雲佛報化也。
答。眾生真心。則諸佛體無差別。若隨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雖有功。離真不立。若返流出纏。真有功能。真雖有功。離妄不顯。就緣起和合中說其用耳。既從法身。起報化用。何得不是眾生真心耶。以真心是法家之身。凡聖同共一法身故。經雲。心造諸如來。所以即心是佛故。
問。若真心即佛者。何故云從波羅蜜等因緣生。
答。此約本覺隨染義說。然其始覺。覺至心原。平等一際。有何差別。又即以諸佛悲智為增上。緣眾生機感。種子為因。託佛本質上。自心變影像。故云在自識中現。法界品。彌伽長者。徹見十方佛海。顯此定者。唯心之觀。知眾生界。無量無邊。皆心現故。明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以唯心觀。遍該萬法。今約上中下根。隨自心觀。見佛不同。有其四等。一凡夫。由帶過去六道惡業習氣不盡。或見佛是樹神。天神。黑腳象。三尺等身。二小乘。由帶業生滅之見。見佛是金槍馬麥。打身出血。俱非樂相。三大乘。初終頓等。三教菩薩。由是唯識觀。佛乃是賴耶識中。轉識所現之相。故。見此佛身。唯是心現。不離真如。無有分劑。遍一切處。隨眾生根。自然顯現。此是樂相。四。一乘圓教菩薩。以法界圓明之智。依正該攝理事人法。以此之智。感見十身理事無礙。又三世融通一切。是故佛身不離十方道樹。常詣六天。智乃遍觀一切。恆無作念。十四科法身義雲。經明法身者。跡指丈六同人身是聚義。而無非法。故有法身之稱。尋經之旨。以如來照體虛存為身。累盡為法。乃是所以真法身也。然即以善感應。應即隨類成異。但於見者是有。佛常無身故。經雲。如來之身。是幻化身。
問。佛必無身者。云何以解感丈六耶。
答。眾生以未足之善。仰感如來至足之地。道足即能應化無方。未足故唯見其所見法。不達即身是虛幻也。
問。夫感應之道。皆由情徹冥契。故致事効於當時。內外理應是同。如婦人詣情幽冥。城為之崩。孝至而石開。此即事隨心變。云何以善感丈六。而雲是虛幻身耶。
答。城崩石開。此由情感於物。物實故崩開。非虛。解感法身。法身非有。但信解為惑所壅隔。故見丈六為實。豈非人自見所感耶。
問。丈六若是虛幻。何由傳於實理耶。
答。理妙非麁不傳。猶影之傳於形也。
問。法身無形者。為即法身是丈六。為法身外別有丈六耶。
答。感法身為丈六。何有別也。如聲感谷而出響。豈容谷外別有響哉。
問。眾生為緣法身生見。為緣丈六生見耶。
答。感見法身所應。何緣見法身。如見影知有樹。不見樹也。
問。法身是常。丈六亦是常不。
答。丈六理是常。但於人是無常。故經雲。如暗中樹影。非肉眼所見也。古釋雲。佛常無身者。明。感應非真。法身是實。感是能感。屬眾生。應謂所應。屬佛。以眾生有感佛之善。自見不同。有見釋迦丈六彌勒千尺。或覩無邊之相。或見三尺之形。與眾生根善有淺深。遂令應身精麁隨異。故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又佛常無身者。無分段變易之身。以法身至妙。不可以形質求。故云無身。據乎實理。非無妙色妙心。妙色。故能分形適變。妙心。故能虛能鑒故。天親頌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金光明經雲。應化二身是假名有。法身是真實有。道足即能應化無方者。以法身道足故。能應化無方。即是無所不應。無其定一之身。眾生位居信解。以未足之善。唯隨其所見丈六等身。不足之善者。法雲已還。信解善也。至足之地者。佛果極照。道滿菩提。名至足之地。以善未足故。不能了達丈六三尺等身。即是虛幻。唯法身及自受用身。可名真實。如婦人詣情幽冥。城為之崩者。列女傳雲。杞梁妻。就其夫屍。於城下哭之。十日而城為之崩。孝至而石開者。漠書雲。李廣無父。問其母曰。我父何耶。母曰。虎殺之。遂行。射虎於草中。夜見石似虎。射之沒羽。後射之終不入矣。以城石之事。隨心感變。所以崩開。理妙非麁不傳。由影之傳於形者。明丈六雖麁而能傳妙理。託事表理。寄言顯道。猶影傳於形。亦如指指月。清涼疏雲。舊佛新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三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辯應現即顯真成。又佛身無依。應機普現。謂色無定色。若金剛之合朱紫。形無定形。猶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相。似明鏡之對妍媸。故隨樂皆見。乃至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澄江。萬里而一月孤映。又如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是以情隔即法身成異。心通而玄旨必均。紜紜自他。於佛何預。是以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用。窮原莫二執跡多端。一身多身。經論異說。今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為多。若言真者。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見。若雲應者。那言遮那。處蓮華藏。大菩薩見。見佛法身。若雲一者。何以多處別現。若雲異者。何復言而不分身。故說此經佛。並非前說。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即毘盧遮那。是釋迦故。常在此處。即他處故。遠在他方。恆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今先明十身。後彰無礙。言十身者。如前所述。今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言無礙者。指歸中有十義。一用周無礙。謂於念劫剎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經頌雲。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二相遍無礙。於一一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類。如是一切自在無礙。三寂用無礙。雖現如是無邊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常在三昧。不礙起用。不思議品雲。於一念中。皆能示現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無二三昧。是為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議境界。譬如摩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就。四依起無礙。如此所現。雖無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顯現。經頌雲。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威神力。五真應無礙。即此應現無盡身雲。即無生滅。即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礙業用。無有限量。六分圓無礙。即此遍法界盧舍那身。一一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處即圓滿。經頌雲。如來無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見。七因果無礙。謂於身分毛孔處。現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佛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八依正無礙。謂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經頌雲。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等。又亦潛身入彼諸剎。一一微細塵毛等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九潛入無礙。謂入眾生界。如如來藏。雖作眾生。不失自性。故出現品雲。佛智潛入眾生。又雲。眾生心中。有佛成正覺等。又亦攝一切眾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頌雲。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在中等。十圓通無礙。謂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廣。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無礙。如是無礙。但是一心。若有外塵。絲毫成滯。如華嚴經頌雲。佛身非過去。亦復非未來。一念現出生。成道及涅槃。華嚴演義。釋見佛差別。今寄清涼。五臺求見文殊。以況法界見佛差別。總有十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二。或同處各見。三或異時別見。四或同時異見。五或同時異處見。六或同處異時見。七或異時異處見。八或同時同處見。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於同異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俱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時。處遍諸處。見通諸境。故是普眼機也。故知文殊真體。尚非是一。見者自有差殊。可驗唯心。彌加深觀。又如雲。一文殊從一處東來。即一切處文殊者。一約義。復語其實德。如前谿之月。即是後谿及萬江百川之月。全入前谿。所以爾者。一切處月。不離本月故。本月落谿。則千處俱落。二約表者。文殊主般若門。若約觀照般若。智了萬境。無非般若。若白日麗天。無物不明矣。若實相般若。無法非實相故。無非般若。猶水遍波。無波非水。即大般若經雲。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通於觀照。及實相也。
又問。佛前唯一普賢。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
答含有二義。一緣起相由。正約主伴。兼明即入。謂為主須一為伴必多。此一者。是即多之一。一切一也。多是全一之多。一一切也。二力用交徹。一有一切。普賢之身。不可思議。略有三類。一隨類身。隨人天等。見不同故。二漸勝身。乘六牙象等。相莊嚴故。三窮盡法界身。帝網重重。無有盡故。此第三身。含前二身。及無盡身。
又問。如上所說。則無一處無有普賢。今何不見。
釋有三意。一約機不見。是盲者過。二不見是見。見虛空身。以虛空不可見。若不見者。真見虛空。三亦遍不見處故者。明見則不遍。何者。以可見不可見。皆是普賢身。要令可見為身。則普賢身不周萬有。如智不可見。豈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見之處。方知遍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見。慧眼方見。非肉眼所見。如是慧眼。無見無不見矣。
宗鏡錄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