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憲一巨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憲一巨變
1971年6月5日

在浙南的甌江之畔,人們廣泛地傳頌着溫州市三垟公社憲一大隊農業學大寨一年巨變的先進事跡。

憲一大隊一九五七年糧食畝產就跨過《綱要》規定的指標,一九五九年又突破了畝產千斤關。但以後的十年,畝產量卻停止在一千三百斤左右。

跨入偉大的七十年代以來,憲一大隊的幹部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要認真總結經驗」的教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提高了兩條路線鬥爭覺悟,狠抓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這個根本,一九七○年糧食畝產由一九六九年的一千三百多斤猛增到一千七百多斤,一年之間平均每畝增產四百四十多斤,總產量增加一百一十多萬斤。來憲一大隊參觀的群眾讚不絕口地說:「毛澤東思想威力大,一年發生大變化。」

新的起點

[編輯]

憲一大隊在解放前,糧食畝產只有三百來斤。解放後,憲一大隊幹部、群眾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艱苦奮戰,改變了窮困面貌,生產發展很快,一九五九年糧食畝產超過了千斤,對國家貢獻也越來越大。

可是後來,大隊黨支部少數領導成員產生了盲目自滿情緒,認為「產量不低,貢獻不小,可以歇口氣了」。一九六四年,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有的幹部學大寨沒有學根本,單純地抓鋤頭,跑田頭,忽視了抓人的思想革命化,結果生產上不去。他們沒有從中引出正確的經驗教訓,反而認為:憲一大隊畝產已過了千斤關,是「猴子爬上竹竿梢——到頂了」。領導班子停滯不前的思想,束縛了人們的手腳。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大隊革命領導小組成立以後,很多幹部給自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憲一的生產長期上不去,是「增產到頂」,還是幹部思想有問題?是積極苦幹,不斷前進,還是安於現狀,原地踏步?為了找到正確的答案,吸取前進的力量,一九七○年初,大隊革命領導小組組長張桂林,來到南堡大隊參觀學習。那幾天,張桂林心情很不平靜。他想:南堡大隊黨支部以大寨大隊黨支部為榜樣,戰勝了特大洪水災害之後,又帶領群眾,在一片荒灘上重建家園,奪得農業大豐收。自己呢,取得成績就自滿,不求創新,只想保產。不是增產潛力挖盡,而是幹部缺乏繼續革命的思想。要改變生產面貌,首先要改變幹部的思想面貌。

回到大隊的當天晚上,張桂林就找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張厚龍談心。以前,張厚龍怨上不幫助,怨下不聽話,怨地不增產。他聽了張桂林介紹南堡大隊幹部、群眾「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事跡後,認真回顧了自己走過的歷程,找到了差距。他說:生產沒搞好,不怨上,不怨下,就怨自己沒有搞好思想革命化。張桂林和張厚龍一起,自覺地批判自己停頓起來不求進步、貪圖享受不願艱苦奮鬥的驕傲自滿情緒,煥發了繼續革命的幹勁。他們發出共同的誓言:決不辜負黨和群眾對自己的信任,帶領群眾扎紮實實學大寨,在較短的時間叫憲一來一個大變化!

為了掃除前進中的思想障礙,調動全體幹部、黨員的革命積極性,大隊革命領導小組開展了反驕破滿的自我教育運動。他們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即使我們的工作得到了極其偉大的成績,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很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評,提高了思想覺悟,認識到要把成績作為前進的動力,決不能當成包袱;要為革命多作貢獻,就必須從不自滿開始。緊接着,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又把大家帶到群眾中去吸取政治營養。他們和貧下中農一起,擺生產上徘徊不前的現象,挖世界觀上的原因。他們狠批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所散布的「唯生產力論」,突出了無產階級政治,端正了學大寨的方向。大家懷着「一定要把大寨、南堡革命精神真正學到手」的雄心壯志,開始了新的戰鬥。

力量的源泉

[編輯]

憲一大隊幹部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抓革命不能忘了帶生產,抓生產不能忘了政治掛帥。要從根本上改變憲一的面貌,就必須提高幹部和社員群眾政治路線方面的覺悟。他們以高度的政治熱忱,把全部心血傾注在用毛澤東思想武裝人這個根本上。

七十年代的第一春,大隊革命領導小組首先發動群眾,掀起了「為革命種田,還是為自己吃飯種田」的大討論。開始,個別人認為:種田為吃飯,幹活為自己。大家用毛主席關於「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的教導,對照自己,批判了「一口觀」的錯誤思想。貧下中農說:「解放前我們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解放後,毛主席領導我們翻了身。我們決不能撿起金邊碗,忘記討飯棍;自己生活好了,忘記了世界上受苦受難的階級兄弟。如果忘了,那就是背叛。」在熱烈的討論中,各生產隊聯繫實際,貼出了一張張大字報,寫出了一篇篇小評論,把人們的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大家表示:「過去畝產過了一千斤就覺得差不多了,現在想到要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畝產再多也決不自滿。」

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大隊革命領導小組把抓好領導班子的革命化放在第一位,過細地調查研究,做人的政治思想工作,促使先進更先進,後進變先進。

二十一生產隊過去是個有名的後進隊:缺肥、缺錢、缺糧。一九六九年欠國家徵購糧兩萬多斤。以前,大隊幹部對這個隊批評多,幫助少。現在,張桂林滿腔熱忱地深入到這個生產隊調查研究,發現他們缺這缺那,最主要是缺少毛澤東思想,缺少一個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的領導班子。於是,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幫助他們認真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提高繼續革命的覺悟,並充實了這個隊的領導班子,把在大隊麻坊工作的夏成興調回二十一生產隊擔任副隊長。

夏成興,對革命有一顆火熱的心,為人民勇於挑重擔。他發現隊裡幹部不夠團結,就和隊長商量,舉辦學習班,使大家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新的團結,結成了戰鬥的集體。有的社員對改變後進面貌缺乏信心,在政治夜校里,他就組織大家學習毛主席關於「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的教導,找出了落後的原因,明確了前進的方向。貧下中農說:「不怕人窮,就怕志短。過去我們落後了,現在要跨上躍進馬,迎頭趕上去!」去年春上隊裡缺肥,幹部社員風雨無阻,起早貪黑地挖河泥。夏成興身上長了好幾個毒瘡,連走路都有困難,有時痛得黃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他仍然堅持和群眾一起挖泥積肥。在夏成興的帶領下,個個鬥志昂揚,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二十一生產隊每前進一步,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就幫助總結一次經驗,找一次差距。同時,他們把夏成興一心為革命的模範事跡在全大隊幹部、群眾中作了介紹。大家聽了,很受鼓舞,全大隊掀起了一個「比學習、比思想、比團結、比幹勁、比貢獻」的熱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一九七○年,二十一生產隊糧食畝產由一九六九年的一千一百多斤上升到一千六百多斤。不僅補上了一九六九年國家徵購糧兩萬多斤,隊裡還儲備了餘糧七千斤,改變了落後面貌,用生動的事實譜寫了一曲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讚歌!

一年巨變

[編輯]

貧下中農的思想境界提高了,大家千方百計地要為革命多打糧食,一場耕作制度上的革命就提到大隊革命領導小組的日程上來。

耕作制度上的革命,首先是思想上的革命。套種散播小麥一開始,個別人認為「吃了麥餅會丟掉米餅」,說什麼「散播小麥若能成功,除非鐵樹開花馬出角」。

是不斷革命,還是因循守舊?大家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他們回顧了十一生產隊擴大三熟制後,小麥平均畝產達三百七十多斤,早稻畝產又躍到一千多斤,吃了「麥餅」並沒有丟掉「米餅」的經驗,解放了思想,堅定了信心。去年,經過幹部群眾的艱苦奮戰,散播小麥畝產三百四十多斤,第一次獲得小麥大面積豐收。

大面積擴大三熟制以後,肥料要得多了,季節不等人,勞力顯得緊張,各種矛盾尖銳突出。貧下中農知難而上,他們說:「只要我們聽毛主席的話,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春初,在大隊幹部的率領下,社員群眾投入了「向河潭進軍,向河泥要糧」的緊張戰鬥。

第一生產隊的二十多個青年組織了一支突擊隊,哪裡肥源好,就到哪裡去;哪裡最艱苦,就往哪裡沖。共青團員金艮桂,群眾誇他是「鐵肩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為大家準備積肥工具,天黑才回家。肩壓腫了,腳刺破了,他沒吭一聲。別人問他苦不苦?他說:「為革命種田,越苦越甜。」在金艮桂的影響下,突擊隊員幹勁倍增,越戰越強。

經過六十多天的辛勤勞動,全大隊共挖河泥三萬多船,平均每畝施十船河泥,比往年增加一倍多。

盛夏,驕陽似火。憲一大隊貧下中農送走了春天,又迎來了夏收夏種的「雙搶」戰鬥。

去年春天,低溫陰雨時間長,季節推遲。早稻後期,稻苗長得很有勁,熟得很慢。為了做到適時收、種,大隊幹部每天注意查看稻子成熟情況。一天,黨支部委員金玲弟,發現隊裡幾個青年沒等稻老就收割。她想:割青每畝要減產五、六十斤,全大隊加起來就要減產十多萬斤。「水面無風起波,水裡必有大魚。」她發動群眾擺問題、查原因,原來是一個壞傢伙進行煽動。金玲弟發動貧下中農,批鬥了這個壞傢伙,揭穿了階級敵人的破壞陰謀,給青年上了一場活生生的階級鬥爭教育課。

由於收割期推遲了一周,往年要二十多天的「雙搶」任務,現在要在十二、三天完成,這樣,勞力就顯得更加緊張。怎麼辦?

在這關鍵時刻,全大隊婦女提出了「革命加拚命,拚命幹革命。一天當兩天,一人頂兩人」的戰鬥口號。為了爭取時間,保證顆粒歸倉。在金玲弟的帶領下,六隊婦女堅持在爛漿田裡打稻子。烈日當空,田裡的水燙腳,但婦女們個個英姿颯爽。她們豪邁地說:「革命就不能怕苦,怕苦就革不好命。寧可自己多吃苦,也不能耽誤季節一分鐘!」她們早晨四點鐘就起床,白天迎着酷暑收稻,晚上借着月光插秧,圓滿地完成了搶收搶種任務。

在那「雙搶」的日日夜夜,大隊幹部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張桂林為了取得領導生產的主動權,深入各隊調查研究,遇到問題及時解決,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被群眾稱為「農業土專家」的張厚龍,為了保證秧苗生長良好,親自排水,滅蟲。大隊革命領導小組成員應德光,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刻也不脫離群眾。

一九七○年,憲一大隊糧食獲得空前的大豐收,產量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年。昔日徘徊不前的憲一大隊,重新跨上了躍進的駿馬!

溫州市革委會報道組 本報記者

(附圖片) 憲一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張厚龍(左二)和群眾一起研究秧苗生長情況。 本報通訊員攝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