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地方鄉土志
寧古塔地方鄉土志 作者:富爾丹 清 |
咨
寧古塔副都統為將採訪志書事跡造冊咨送事。
欽命寧古塔副都統軍功花翎富為造冊咨送事。右司案呈於四月十三日,准欽命頭品頂戴督辦吉林邊務事宜,鎮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兼理打牲烏拉揀選官員等事,兼署吉林副都統恩特赫恩巴圖魯長咨開:案據署吉林分巡道同勛詳,據志書局纂修候補同知郭錫銘稱,案蒙本署道扎委纂修志書,並頒發志書局章程,飭令遵辦。卑職當將開局日期,報明在案。伏查章程內開,豐前道詳明咨扎各旗署,並札發各屬採訪目錄,按照內載事跡,詳加採訪送省匯辦,等因卑局現值開辦之際,就有各城各屬採訪之件,如己送齊,擬請飭發到局,以便匯核辦理。其間如有來盡事宜,再請飭令續行採訪,以昭核實。除將開局日期由卑局行知各府,廳,州縣外,其各城副都統並各旗署應請轉請軍憲咨札行知,以便嗣後續行採訪。所有卑職請發各處送省事宜,查照匯纂緣由,理合呈請查核,轉請咨札等情到道。據此,職署道覆查無異,除將各民署送到志書事宜清冊,札發匯纂,並將尚未造送各屬分別札催外,理合詳請查核。俯賜分別咨札各旗屬。將前項採訪志書事宜,迅速採訪,詳造細冊呈送,飭發下道,以便發局匯纂等情。據此,除分咨外,相應咨會。為此,合咨副都統衙門請煩查照,將前項採訪志書事跡,飭造清冊二本,迅速送省施行。等因前來詳查。前奉省咨,業將寧古塔地方採訪志書事宜兩次造冊,咨送在案。今准來咨,複行造具採訪志書清冊二本,一並鈐印,呈請備文附封咨送。為此咨報欽命將軍衙門查核可也,須至咨者。
右咨,欽命頭品頂戴督辦吉林邊務事宜鎮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兼理打牲烏拉揀選官員等事兼署吉林副都統恩特赫恩巴圖魯長。
光緒十七年五月初一日
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為咨送寧古塔地方遵文採訪掌故事跡,造具清冊事,計開:
本朝建置沿革
[編輯]天聰八年設官兵遙遠堡,崇德三年移此鎮守寧古塔,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移鎮吉林烏拉,寧古塔留副都統守之。
寧古塔城池
[編輯]在吉林省城東相距八百里,現築土牆,高一丈二尺,周圍五百八十五丈,東西南各一門。相距城南有虎兒哈河,今俗稱牡丹江,康熙五年由舊城遷此,將軍巴海監造。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設副都統鎮守寧古塔舊城。城西北相距五十裏海蘭河。南有石城,高一丈,周圍一里,東西各一門,城外邊牆五里餘,四面四門。昂邦京章吳把哈巴。
舊東京城
[編輯]在城西南七十里胡爾哈河之南,周圍三十里,四面七門。內城周圍五里,東西南各一門,內有宮殿舊基,則金時遺址也。城外南隅有石佛一座。
驛站
[編輯]寧古台站西至塔拉站,八十里至沙蘭站,七十里至必爾罕河站,六十里至塔拉站。寧古塔南至琿春站:七十里至新官地站,五十里至瑪勒瑚哩站,六十里至老松嶺站,八十里至薩奇庫站,七十里至虎珠嶺站。
仕宦
[編輯]寧古塔副都統一員,協領二員,原設佐領八員。康熙三十八年添設佐領一員,五十二年添設佐領一員,乾隆二十五年添設佐領二員。原設防禦五員,康熙五十二年添設防禦三員,乾隆三十年添設防禦四員,道光六年裁汰四員。原設驍騎校六員,康熙五十二年添設驍騎校四員。乾隆五十五年添設二員。康熙三十五年添設倉官一員,衙門筆帖式四員,左、右司各二員,倉筆帖式二員,驛站筆帖式三員。雍正五年添設無品級委教習二員,同治九年由筆帖式內添設滿教習一員。光緒六年添設承辦處筆帖式一員。光緒八年添設瑪勤瑚哩、薩奇,庫塔拉等三站筆帖式三員。光緒十五年添設印務處筆貼式二員。乾隆二十七年由兵內揀放印務處左右司官參局委筆帖式各一員。乾隆二十七年由前鋒內揀放委前鋒校四員。乾隆二十七年由領催內揀放委官二十二員。原設甲兵五百三十一名,康熙三十八年添設十一名,五十二年添設四百五十八名。乾隆二十五年添設三百五十名,二十六年添設五十名。道光六年裁汰八十名,現有領催七十二名,前鋒四十名,兵一千二百零八名。其世襲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蔭監生等官,隨增隨減,並無定額。
寧古塔將軍
[編輯]巴海:滿洲鑲蘭旗人。順治十六年昂邦章京駐防,康熙元年升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移駐吉林烏拉.音圖:滿洲人、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終保,滿洲人。康熙二十八年任。沙那海;滿洲人。康熙三十五年任。楊福:正蘭旗人,宗室。康熙三十九年任。蒙古洛:鑲蘭旗人,覺羅。康熙四十八年任。穆森:滿洲人。康熙五十四年任。巴賽:鑲蘭旗人,宗室輔國公。康熙五十六年任。哈達:滿洲人。雍正五年任。常德:滿洲人,鑲黃旗人。雍正八年任。都齎:滿洲人。雍正十年由副都統署任。副都統海塔:滿洲人。順治十五年任。尼喀哩:滿洲人。順治十五年任。滿貴:滿洲人。順治十八年任。滿丕:滿洲人。康熙六年任。湖巴克泰:滿洲人。康熙六年任。安珠瑚:滿洲人。康熙六年任,蒯齊,滿洲人,正白旗人。康熙十年任。席三:正蘭旗人。康熙十五年任。薩普蘇:滿洲人,鑲黃旗人。康熙十七年任。雅泰: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根頭:滿洲人。康熙三十三年任。保定:滿洲人。康熙三十八年任。嘎爾圖:滿洲人。康熙四十二年任。馬奇:滿洲人。康熙四十六年任。阿岱:吉林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元年任。常德:滿洲人。雍正五年任。巴爾代:滿洲人,正白旗人。雍正十一年任。圖那:滿洲人。乾隆十年任。阿爾嘎泰:滿洲人。乾隆十八年任。阿爾德恩,覺羅乾隆十八年任。賒圖肯:滿洲人。乾隆二十一年任。神通阿:滿洲人。乾隆二十一年任。和繃阿:滿洲人。乾隆二十四年任。富僧阿:滿洲人。乾隆二十五年任。增海:滿洲人。乾隆二十八年任。常升:滿洲人。乾隆三十年任。明亮:額附。乾隆三十三年任。富珠哩:多呼額附。乾隆四十二年任。達色:滿洲人。乾隆四十三年任。安林:滿洲人。乾隆四十九年任。那奇泰,滿洲人。乾隆五十五年任。慶林:滿洲人。乾隆六十年任。富尼山:滿洲人。嘉慶四年任。郭爾明阿:滿洲人。嘉慶七年任。富登阿:滿州人。嘉慶十年任。德寧阿:滿洲人。嘉慶十五年任。達斯胡爾代:滿洲人。嘉慶二十年任。和福:滿洲人。道光四年任。說德:滿洲人。道光十年任。依爾棟阿:吉林滿洲鑲蘭旗人。道光十二年任。烏勒德山:滿洲人。道光二十年任。班迪:滿洲人。道光二十八年任。巴棟阿:滿洲人。咸豐元年任。喀通阿:滿州人。咸豐九年任。烏勃興阿:黑龍江滿州人。同治五年任。雙福:伯都訥滿州人。光緒元年任。德平阿:吉林蒙古人。光緒六年任。容山:都京滿洲正黃旗人。光緒九年任。富:吉林滿洲正紅旗人。光緒十三年任。
官署
[編輯]寧古塔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後堂七間,左司八間,內有承辦處二間,右司六間、相連公倉辦事官房三間。康熙五年建儀門一座,大堂三間。康熙五年建大堂之東銀庫三間、印樓一間,看庫巡更房二間。大堂之西果木樓二間,修理箭桿匠役等住房三間。雍正四年建儀門前左傍前鋒營三間,右門傍虎槍營三間,相連番役廳事房二間。康熙三十八年改修大門之左右西翼辦事房各三間,衙署周圍板牆八十五丈。乾隆五十六年改為官修看守城垣三門巡更房各二間,原系兵力捐修。乾隆三十一年改為官修。城內南門裡副都統居住正房五間,左右廂戶各三間,二門一座,二堂五間,左右配房各二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東有郭什哈住房四間,西有聽事房三間,院牆九十丈,於乾隆四十七年改為官修。又馬棚三間,南更門一座,大門外東西板轅門各一間,棚欄四十丈,於乾隆四十八年改為官修。城內東門裡北原設公倉八座,每座五間,計四十間。
城外東南隅相距二里許,原設義倉六座,每座五間,計三十間。
又城東三里許教埸演武廳三間,迤東有原設火藥局二間,城內西北隅有囚犯獄一座,獄牆周圍二十八丈,獄內囚犯正房三間,巡更西廂房二間,監外官房三間,又巡更房三間。又城外西南原設官參局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二門一間,東大門三間。學校:城內東南隅文昌廟北有漢義學三間,又添修漢義學五間,於光緒八年建。又北有滿義學五間。
田賦
[編輯]寧古塔額徵民地四萬五千五百十六畝,上則地每畝徵銀三分,中則地每畝征銀二分,下則地每畝征銀一分。上則地每畝征米六升六合,中則地每畝征米四升四合,下則地每畝征米二升二合。每米一石折銀一兩。新增乾隆四十六、七年丈出流民墾地一千三百二十一畝,不分等則,每畝征銀八分,徵米四合年勺二抄五撮,共徵銀一千六百九十八兩四分六厘。按年收庫造冊報省,以備抵充兵餉。
寧古塔額征稅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二錢一分二厘八毫,內除給差役飯食銀一百五十八兩六錢二分一厘二毫八絲外,實剩銀一千四百二十七兩五錢九分一厘五毫二絲,按年造冊報省。以備抵充兵餉。原有當儲十一家,每家按年征銀二兩五錢,於光緒十三年報請開除荒閉當鋪六家,現有當鋪五家,計征銀十二兩五錢,按年歸入稅冊內報銷,於光緒十三年十二月間奉文另造徵信冊報省。
徵收燒鍋票課錢一萬吊,按年分為春、秋二季收齊,備抵兵餉。
徵收各商七厘,捐錢四千一百吊,又子光緒十三年六月間奉文加添四厘,捐錢二千三百四十二吊八百五十文,二共錢六千四百四十二吊八百五十文,按年春、秋二季解省。徵收斗稅錢七百吊,內除撥抵稅銀及津貼衙役等餉銀需用外,實剩解省銀餞三百七十三吊六百文。
徵收鹽稅錢二百四十五吊六百七十文,於光緒十一年正月奉文。
徵收油稅錢五百六十八吊四百八十八文,於光緒十年十二月奉文。
徵收各商土藥行票捐銀並無定額,盡收盡解,按三個月造冊一次報省。
官莊額納糧地一千五百六十坰,扎額丁一百三十名,每名應納穀三十石,共谷三千九百石,按年收入公倉存貯。
壇廟
[編輯]天壇:在城西南相距四里許,胡爾哈河南岸。
先農壇:在城東南相距三里許,在風雲雷雨廟內,於道光六年建。
風雲雷雨電雪神廟:在先農壇內,道光六年建。
孔聖廟:在城內東南隅,康熙三十二年建。
文昌廟、魁星樓:在城內東南隅孔聖廟之東傍,嘉慶二十三年建。
關帝廟:在城外迤東相距三里許,康熙四年建。其廟院內左傍有文昌廟,右傍有馬神廟,大殿後有關聖帝君。
三代神祠:於雍正六年敕修。又東北隅有昭忠祠,嘉慶九年建。後於同治八年奉文移建城東三里許。又關帝廟三處:一在西關路北,其廟院內左有酒仙廟,右有牛王廟,中有木牌樓,對面戲樓,於乾隆四十年建。一在城西十里許倚欄崗。一在興額哩溫車和恩屯,距城北二十里許,在胡爾哈河北岸,依山停水,於乾隆五十年建。
彌勒院:在城南門外路西,乾隆四年建。
三官廟:在城外東北角,康熙二十一年建。
娘娘廟:在三官廟東傍,康熙三十七年建。
依蘭崗:在城西相距十里有大山一座,柞樹成林,荊棘遮經,山前修有關帝廟一座,廟前寬坦,數里至河。
大牡丹屯石橋:在城西相距三十里有右橋,毗連兩座,各闊一丈五尺,系民籍金姓油匠樂善自修。屯內有古廟一座,名曰關帝神祠,前有河川。
沙蘭站石橋:在城西相距八十里有木橋一座,闊一丈五尺,畏二丈五尺。橋下有河一道,水淺而寬,兩岸平坡,河底大石堆壘,迤東有關帝廟一座。
黑石甸子木橋:在城西相距一百餘里,在黑石甸子石空處,任和尚募建。
覺羅窪子橋:在城北相距四里有橋,毗連兩座,一石一木,各闊一丈,長二丈。
小橋子屯:在城東北十三里有橋,毗連兩座,一石一木,各闊一丈,長一丈五尺。
胡什哈橋:在城東北相距二十五里有石橋一座,闊一丈,長二丈。
以上各橋通乜河官路,隨時修茸。
渡口
[編輯]頭道渡口,在城西南相距三里,於康熙年間捐置渡船一隻。
二道渡口:在城西南相距一里,於康熙年間捐置渡船一隻。
三道渡口:在城南街口,於早年間捐置渡船一隻。
四道渡口,在城東南十五號原設,捐置渡船一隻。
花蓮溝渡口:在城東相距五里,於早年間捐置渡船一隻。
觀音閣,在城西三里許,胡爾哈河北岸。康熙三年建。其院內右傍有地藏廟相接河伯神祠,於道光二十六年建。山門左右有鐘、鼓樓各一座。
火神、龍王廟:在城外西北角,康熙四十九年建。
城皇廟:在城東,康熙三十二年建。左傍有瘟神廟,東南隅有土地祠,康熙六十一年建。
山神廟:在城東,乾隆十二年建。
財神廟:在城東牌樓外路北,康熙四十五年建。
天齊廟:在城東,康熙五年建。
老君廟:在城東天齊廟之東傍,康熙五年建。
苗,藥、蟲王廟:在城東,康熙五十四年建。
三皇廟:在藥王廟內。
七聖廟:在藥王廟迤東,康熙五十四年建。
地藏廟,在城北三里許,雍正七年建。
古佛寺:在城東南,乾隆四十五年重建。一在城東北乾隆二十年建。
祈雨壇:在觀音閣西潑水泉迤西之石上,壇高二尺,周圍二丈餘,外圍牆六丈。
觀音廟:在城東北相距五里,雍正八年建。
關帝廟:在城北乜河,乾隆四十八年建。又一在城西八十里許沙蘭站,康熙十年建修。
石佛寺:在城西南七十里舊東京城內東南隅,相傳金時慈聖太后所建。內有石佛一尊,高兩丈餘,後石首墜地,有石匠見之欲鑿為碾,甫舉錘,頭忽痛,遂置之。是夕吳漢槎,錢德維等同感異夢,於是舉石首湊法像,冶鐵固之,故址建剎,至今重修,香火甚盛。石佛座前有石香享一鼎,高二丈餘,周圍二丈,向東南歪斜,其形欲倒,歷經工匠置之不動。後於同治四年重修廟時又欲正此亭,經工匠百餘人仍置不動。後工竣時,工匠俱食午飯,有紅雲一朵,降雨數點,聞有瀝瀝之聲,眾皆出視,其亭自正。
七聖廟:在東京城東南隅有碑,院內右傍有古樹一株,周十餘圍,至今香火甚盛。
疆域
[編輯]寧古塔:界址南至嘎哈里河,距城三百餘里琿春界,北至阿穆阿蘭河,距城三百餘里三姓界,西至都林河,距城二百一十里吉林界,東至瑚布圖卡倫,距城五百餘里,東北至烏札庫卡倫,距城八百餘里;其迤東皆系俄界。
橋梁
[編輯]七空橋:在金上京迤北呼爾哈河之間、橫河有置石橋七空,現已頹倒,舊述尤存。又東十五里有橫河石橋五空,出水面丈餘,業已頹塌,仍存石跡。
大青石橋:在城西相距三里許,闊二丈,長六丈,距上面兩傍修砌石柱欄桿,橋下修砌石旋門,中流泉眼一道,名曰潑雪泉,由北向南流水匯入胡爾哈河,至冬不冰。
興額哩溫車恨渡口:在城東北相距二十里,於早年捐置渡船二隻。
七河屯渡口:在城東北相距六十里,於早年指置渡船一隻。
牛廠屯渡口:在城西南相距六十里,原設捐置大小渡船二隻。
三靈屯渡口:在城西相距七十里,原設捐置大小渡船二隻。
古跡
[編輯]德林石:在城西相距九十里,自額穆赫索羅湖東迤沙蘭站之南,至虎爾哈河有大石,廣二十餘里,長一百餘里,石面平如鏡,洞穴大小不可數,或圓、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如口、如盂,其中如洞,深或丈許、或數尺,中有水泉澄然凝碧,夏無蚊虻,馬鹿群嬉,名曰德林石,其名義不可解,俗呼為黑石甸子。石縫中魚或躍或出,入每得之。石甸縫有土,生草木皆白,黃松樹即生其處。平甸車馬行其上如聞空洞之聲,石塊或損,便有水從罅隙出,探之深不可測。
海眼:在石頭甸子西十里餘高山中,方圓八十餘里,每日三潮與海相徬。每至仲夏,日初出時,風平浪靜,有巨魚湧出波心,高約三丈,長十餘丈,飛鳥不敢過其上,已午時始沒,其出時,眾魚隨之,皆浮水面,漁者因其出而網焉,必大獲。
三靈墳:在東京城北八里胡爾哈河北岸,有古墓三塚,已璇,舊址尚存。內空闊如許,四圍皆石條砌就,迄未悉何人之墓,俗呼古墳。
松音河:在城西南一百里與阿布河並源,出瑪爾胡哩窩集,北流入鏡泊湖。
鏡泊湖:在城西南一百十里許有一大湖,土人呼為必爾滕。源出長白山,群流湊集至此,遂成巨浸,廣五六里,長七十餘里,湖中有三山,曰峨莫賀帛阿山、阿克善山、牛錄山,阿克善、牛錄兩山之間有岩。曰白岩。湖北岸山巔上建有大廟一所,四面湖水圍繞,夏可行舟,非冬令,車馬不可奔入。其山尚產佳果而鮮可食,湖西北出枝水,入吊水樓。
吊水樓:在城西南一百里許,鏡泊湖西北隅出水處有一崖,高數十丈,名曰胡克圖崖。湖水東注,水勢洶溪,飛瀑躡空,沸騰奔浪如雷吼,聲聞數里,謂之響水。三、四月間日初出時,水光日色,紅綠相映,霞彩繽紛可羨,崖傍奇異草木自發,旁崖四迤,石板零隆,無路可入,非鄉人導引弗可自造。而水源無分冬夏如是川流,不能監涸成冰,出由湖源,入歸牡丹江之上駛,今稱吊水樓。
三道石亮:在城西南相距六十里,下馬蓮河屯迤東,虎爾哈之河水東流,有南北橫河石亮三道,蝣蜒石牆數層,相距不過三里之遙,傍岸陡崖,下游石礬向產褚魚,兩岸臨近之家,依亮取魚為生。
山川
[編輯]二龍山:在城南四十里許,臥龍屯迤南,二山環抱,山間有河一道,香磨二盤,依河水自可成磨,毋庸人工。中間建立觀音庵一所向北古剎。此山形似二龍鬥珠之貌。向產樵材。
大王山:在城東相距五里,高二里。山上有古城,周圍三里,正東西北三面,山陡不可上,南面一門。
博羅哈達山:在城東北十五里許,山形如涼帽。
興額哩溫車恨山:在城北二十里許,山上有關帝廟。
老黑山:在城北三十里許,高三里。山上平坦,周圍二十餘里,其形如龜頭,向東北長五里許入於胡爾哈河,與海浪河會處今稱龍頭山,高三十丈餘,奉官挖壕三道,各深一丈餘。
舊卡倫山:在城北,俗稱為鳳凰山。距城六十餘里,高十餘丈。據土人言:上有野花池,具鮮羨佳麗無比,或隱或現,現亦不容採取。其山西頭,近出五色玉石,近水者愈佳,時經佐傍採取,琢磨成器,而優劣不等焉。
紅山:在城西四十里。此山孤立,向來紅石如珠,下即牡丹江,產木材。
杏花山:在城西南八十里許,此山寬坦無嶇,向產花果。
龍頭山:在城西北六十里,舊城之東,入海浪河,奉官挖斷。
密占屯:在城西北六十里有大山一座,古岩翠峰,霞光密布,山前隅古茸娘娘廟一寺,土人傳言奉旨建修,至今不朽。
舊街:在城西北六十里,原有土城,周圍里許,東西兩門。距城迤東小山一座,山下水泡一道。
瑪爾瑚哩窩集: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嘎哈哩河發源於此,嶺上有古廟一所曰關帝廟,此澗長十餘里,樹木稠密。
布葛山:在城西南一百十里,在鏡泊湖北岸,高五里,周圍一百里。
索爾霍綽河:在城南十里許,源出朔爾賀綽窩集,長白之源,北流入虎爾哈河,今稱牡丹江。
平頂山:在城南七十里許,上有廟一所,山巔平鋪,周環五里餘,向產樵材。
長山:在城南一百里許,此山周環三十餘里直達南界,向通老嶺,山率高聳,陰時煙霧重疊,峰巒彰翠。
蓮花泡:在城西南八十里,金上京迤西二十里許。相傳為金時塞外之曲江。此泡向產蓮花,根須透於水底,土人呼根為蓮藕,無粉而可食。夏日生花紅、粉、白三種,映水鮮羨可趣。
北蓮花泡:在城北七十五里,南近也河。其泡形似葫蘆,而西大東小焉。開於七月初旬,根須透於水底,面藕無粉,可食,其花皆紅,映日,尚無別色雜之,其香鮮羨可趣。
瑚爾哈河:即古呼哩改江,源出永吉州界內色齊窩集中,諸河匯為一大河,東注入鏡泊,又從鏡泊之發庫東注,繞城之南,複東北折入混同江。
海蘭河:在城西北五十餘里,源出海蘭窩集,東入虎爾哈河。此河出東珠,向年由吉林烏拉總管珠軒下派官往此捕打貢珠,並產達發哈魚。
商音必爾罕河:在城東四里。源出商音必爾罕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
塔克通泥河:在城東南四里,源出塔克通阿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
噶哈哩河:在城西一百五十里,源出瑪爾瑚哩窩集,南流人土門江琿春界。
瑪爾胡哩河:在城西南五十里,與下阿布河並源出瑪爾瑚哩窩集,北流匯胡爾哈河,注於鏡泊。
阿蘭河:在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必爾罕窩集,南流匯朱爾敦河。
阿布河:在城西南六十里。
三道河: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許,此河下游入索爾霍綽河,源出老嶺,向產梁材大木,順流至城。
桅虎河:在城西一百三十里,源出必爾罕窩集,南匯必爾罕河。
沙蘭河:在城西八十里,源出西北一百里無名小山,南流入虎爾哈河。
必爾罕河,在城西一百四十里。
朱克敦河: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三河並源出必爾罕窩集,南匯流入鏡泊。
塔蘭河: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源出必爾罕窩集,南流匯阿蘭河。
布泥河:在城西九十里,源出西北一百二十里無名小山,南流匯法爾撒河。
佛多活河:在城西三百三十里,源出色齊窩集,南流匯都林河。
都林河:在城西二百十里,源出色齊窩集,南流匯勒福陳河入鏡泊。
物產
[編輯]穀之屬
[編輯]稷:《禮記》謂之明粢,明《一統志》作祭,今呼糜子米,曉種早熟,邊地尤宜。
黍:稷之粘者為黍,今呼大黃米,可釀酒。
蜀黍:種始自蜀、今呼高糧,土人率多飯此,漚為米粉。
粟:古以未之有稃穀者稱粟,今以穀之最細而圓者為粟,穀曰飯谷,米曰小米。按《周禮》九穀六穀之名,有梁無粟,則梁亦粟也。今之小米色黃,即黃梁也。
稗:宜下濕之地,米最甘滑軟需。
元菽:有黑、黃二色,形圓而小,其種之田宜濕,畏旱,尚可榨油。則黃色曰元豆,黑曰黑豆。
玉蜀黍:莖葉似蜀黍,子藏包中,俗呼包兒米。
蔬之屬
[編輯]榆蘑:榆樹朽根所化,陽曬而生,陰乾自亂可食.榛蘑:生榛科下,高腳紅裹。
松:木之屬種類不一,土人以結子者為果松,無子者為杉松,脂多者為油松。
赤白松,理細氣香,木之貴者,衣冠家作木主多用之。
榆:本地榆類甚多,皆美材,刺榆、花榆尤佳。刺榆大者中為車軸,一名軸榆。《唐風》所謂「山有樞者,此也,花榆理細,宜為幾案。幾榆臃腫處花紋尤勝,可筋器用,人多珍之。
木耳:宜柞木而生,其色黑則明,色染綢緞取光而為,剩則仍食。
椴:葉大皮黑,紋細微。赤、白、紫鍛。邊外人參多生椴樹之下。
老鶴眼:名李木,堅致有花紋,子赤黑如鴉眼,皮可染色。
花之屬
[編輯]人參:凡初得者曰芽參,時時得皆曰朵子參,霜後得者曰黃草參。參須、參果、參子、參膏無不珍之。高麗人參贊曰:「三丫五葉,背陽向陰。所來求找,椴樹之下相尋。」
杏花:春中開放,錦繡。
石榴花:有紅、白、黃三種,不結果者名番花石榴。
雞冠花:形如雞冠,有黃、紅、白數種。
秋海棠:入秋時花色亦嬌艷。
菊花:《禮記》「季秋之月,菊有黃花」,時惟菊開應節。向有旗人劉成和善養之,褚色俱備,至冬猶盛。
荷花:《詩》謂之艸丞苕,《爾雅》謂之芙渠,今名蓮花。有紅、白二色。
向日蓮,獨莖,頂作黃花,大如碗,向日轉亦名葵。
果之屬
[編輯]松子:按《本草》,松子出遼東及雲南,今烏喇寧古塔山中有之。
香瓜:即甜瓜,《禮記》為天子削瓜,指此。今禮部供祀有瓜圓,向有銀皮瓜、芝麻粒、高麗瓜諸名,今密瓜尤佳。蒂入藥,名苦葶香。
西瓜,相傳種自回紇。今種自雲南,哈密來者味尤勝。其味酸而子大者名打瓜,專取子充用。
棠梨:即杜梨。味甘酸不一,有赤、白二種。
葡萄:園產者大而味佳,有紫,碧、圓、常之別。田產者實小味酸,有黑、白二種,其尤小而深黑者即《詩》之奧。
燈蘢果: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米櫻,俗呼紅姑娘。
王瓜:生於端陽,形長而細,滿身俱刺,生而可食,為鉅粗者曰獲子。
禽之屬
[編輯]雉:《尚書》謂之華蟲,《禮經》謂之疏趾,今呼野雞。
鵲:一名靈鵲,開戶必背太歲,如歲多風則巢下枝,俗呼喜鵲。
燕:有越燕、胡燕兩種,今土人以善構巢者為巧燕,不善構者為拙燕。凡燕,秋後多蜇山崖之內,至春始蘇,來依人簷屋間,來去皆以社時,故曰社燕。
獸之屬
[編輯]山羊:生山中,似羊而大,善各山,皮灰黑色。
虎:諸山皆有之。邊外間有白質黑章者尤猛鷙,圍中以激打槍手制之。
馬鹿:一名八乂鹿。
包:獐類,色蒼赤。又黑龍江地方每冬有白項野包,從海邊來,不可勝數,形比內地微大,但味稍腥。
狼:皮毛青白者貴。國朝品官坐褥冬用皮,有定製,一品用狼,二品用獾,三品用貉,四品用山羊,五品以下用白羊皮,公、侯極品用虎豹皮。
獾:似狗而矮,體肥行鈍,皮宜裀褥。
野狸:狐類,口色蒼黃有斑,似貓善搏,俗呼野貓。
猞猁猻:類野狸而大,耳有長毫,白花色,小者曰烏倫。
狐:色赤而大,夜擊之,火星進出。毛極溫嬡,集腋為裘,尤貴重,元狐出下江,大於火狐,色黑毛嬡,最貴。
貂鼠:近東北邊者色黃,邊外色紫黑,皮甚輕暖。打性人於雪天尋其跡而捕焉。
灰鼠:灰白為上,黑者次者。
水族之屬
[編輯]胖頭魚:鱗口皆巨形,背圖黑脊,白色而大。
細鱗魚:圓身細鱗,多出山流狹處。
島子魚:頭尖色白。
鯽魚:頭小而身扁,大不過二斤,今時貢之。
哲綠魚:似鱸魚,色黑,出寧古塔牡丹江。
水獺:形似狗而小,長尾,色青黑,水居食魚。將取魚必先祭,故《月令》云:正月獺祭魚,獺穴必預度水所不至,故鄉人以是為潦水之侯。
大發哈魚:寧古塔諸處有之。秋八月白海迎水入江,驅之不去、充積甚厚。土人竟有履魚背而渡者,腹中子大如玉蜀黍,邊地人取魚炙乾積之如糧。
蜂:俗以在地作房者曰土蜂,大黃峰曰馬蜂,釀蜜者曰蜜蜂。
蜾贏:亦名士蜂,純雄無雌,負桑蟲而多子,即螟蛤也。
蟋蟀:似蝗而小,正黑光澤如漆,善跳好鬥,秋後則鳴,《爾雅》謂之蜇。一名促織,俗呼趨趨,又灶馬、促織。好穴於灶,亦名灶雞。
蝶:形色黃白,大小不一,皆蟲所化。山中蝶大如掌,採色班爛,子即山蠶也。又花樹間岩之大者,署時置熱石上,輾轉久之即可也化蝶。
寧古塔戶口
[編輯]光緒十四年現查八旗戶六千七百七十二戶,披甲,閒散西丹男、婦等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三口。
民籍戶一千七百五十三戶,男、婦九千五百二十三名/口,官莊戶八百九十五戶,男,婦二千八百二十四名/口。
光緒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