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學紺珠 (四庫全書本)/全覽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小學紺珠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十一
  小學紺珠        類書類
  提要
  等謹案小學紺珠十卷宋王應麟撰分門𨽻事與諸類書畧同而毎門之中以數為綱以所統之目繫於下則與諸類書迥異葢仿世傳陶潛四八目之例以數目分𨽻故實遂為類事者別剙一格也其間隨筆記錄或有不及編次者如律厯類首序六律六呂以至度量權衡次序四時八政二氣十二月之類葢由律及厯也而其後復序五音六十四聲八十四調其後復序七閏八㑹之類前後殊無條理又如五卜三兆四兆九𥵼之類應麟玉海系之藝術而此書收入律厯亦自亂其例間有採摭未備失之耳目之前者如天文類中既載淮南天文訓之八紘八極而東西南北中之五官子午丑未寅申邜酉辰戌巳亥之六府乃不見錄器用類中既載周官之八尊而賈疏之十有六尊乃不見錄既載春秋傳禘飫宴之三烝而儀禮疏之牲有二十一體乃不見錄如斯之類不一而足閻若璩潛邱劄記僅摘其九經不分唐宋並漏十三經之名尚為未盡也然後來張九成羣書拾唾宮夢仁讀書記數畧雖採掇編輯較為明備而實皆以是書為藍本踵事者易剏始者難篳路襤縷又烏可沒應麟之功歟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小學紺珠原序
  唐張燕公患多讀少記得紺碧大珠一顆握以自照則平生所讀所記了了不忘故後人摘書小説奇事名紺珠集浚儀王公厚齋先生應麟長囘六歲以進士中宏博科仕與蘇長公端明翰長尚書同而德業文學亦似之守歙嘗造囘家談論彌日其該洽今無復有斯人矣公歿後數載始得見所著小學紺珠謂八歲入學者當讀囘謂如初學記雖囘七十四將十倍初學之年亦盍時時閱之厚齋此書過於張燕公之所照者也豈但始就外傅者宜寶之哉因具始末於其端雲大德庚子紫陽晚學方囘序
  古者𫎇養豫教罔不在初六年敎之數與方名八歲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九年敎之數日十年請肄簡諒循循有序繇是有名數之學陶靖節所以錄聖賢羣輔也君子恥一物不知譏五穀不分七穆之對以為洽聞束帛之誤謂之寡學其可不素習乎乃采掇載籍擬錦帶書始於三才終於萬物經以歴代緯以庶事分別部居用訓童幼夫小學者大學之基也見末知本因略致詳誦數以貫之倫類以通之博不雜約不陋可謂善學也已浚儀王應麟伯厚父自序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一
  宋 王應麟 撰
  天道類
  兩儀
  天 地 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正義雲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老子云道生一是也混元旣分即有天地老子云一生二也兩儀謂兩體容儀 周子太極圖雲無極而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此以陰陽為兩儀 易本義雲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
  三才又曰三極 三儀
  天 地 人 易繫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繫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注三極三才也王肅雲陰陽柔剛仁義為三極三極之道三才極至之理 太
  𤣥經三儀同科三靈天地人之神
  四大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太易未見氣 太初氣之始 太始形之始 太素質之 列始  子
  三無私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禮記孔子閒居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九天
  中央鈞天 東方蒼天一說昊 東北變天 北方𤣥天西北幽天 西方昊天一說成 呂氏春秋顥 漢志注浩 西南朱
  天 南方炎天一說赤 東南陽天 淮南子天有九野廣雅九天東方皥天南方赤天西方成天餘同 漢書郊祀志注東北旻天 爾雅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離騷經指九天以為正 周禮疏尚書說雲天有五號尊而君之則曰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慜下
  則稱旻天自上監下則稱上天據遠視之則稱蒼天楚辭天問圜則九重注九陽數之極所謂九天 中天羨天從天更天睟天廓天減天沈天成天太𤣥九天皆𤣥首為天名八十一首周九天
  五天帝
  青帝靈威仰 赤帝赤熛怒 黃帝含樞紐 白帝白招拒 黑帝汁音葉光紀 周禮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注 大宗伯祀昊天上帝注以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寶也六天之說出於緯書 唐顯慶二年黜鄭𤣥說
  七政又曰七曜
  日 月 五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猶人君之有政事也 後漢厯志日月五緯各有終原而七元生焉 史記厯書雲七政
  天 地 人 四時 尚書大傳
  三光又曰三辰
  日 月 星 漢書注 史記天官書三光者陰陽之精 後漢贊曰三精 揚雄校獵賦曰三靈 書益稷注日月星為三辰 周禮掌三辰之法注云日月星辰 左傳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注云日月星 國語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注日月星
  大火 伐 北辰 禮記鄉飲酒義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注
  三辰
  日 月 斗 漢書三統厯譜三辰之合於三統也日合於天統月合於地統鬥合於人統
  兩曜又曰二紀
  陽離 月陰 張衡思𤣥賦二紀五緯注二紀日月坎 日行遲一日行一度一歲一周天月行速一日行天十二度十九分之七計二十九日過半已行天一周 傅長虞詩二離
  六宗
  四時祭法㤗昭 寒暑坎壇 日王宮  孔叢郊宮 月夜明 星幽宗水旱雩 書舜典禋於六宗孔氏傳孔宗 叢子王肅同蘇氏取其說
  星 辰 司中 司命 風師 雨師 鄭𤣥 後魏說  高閭曰議者不同凡十一家
  五紀
  歲 日 月 星辰 厯數 書洪範協用五紀注歲者序四時也月者定晦朔也日者正躔度也星經星緯星也辰日月所會十二次也厯數者步占之法所以紀歲日月星辰也
  五星又曰五緯
  東方 木 春仁 貌 熒惑南方 火 夏禮 視 太白西方金秋 義 言 辰北方 水 冬知 聽 塡中央 土 季 緯夏 信 思  星
  五行之精五星合於五行
  二十八宿史記曰二十八舍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七十五度東方蒼龍 鬥牛 女 虛 危 室 璧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北方𤣥武奎 婁 胃 昴 畢 觜 參八十度西方白虎
  井 鬼 柳 星 張 翼 軫百十二度南方朱雀 周禮二十有八星之位 左傳天以七紀注二十八宿面七 經星不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一
  十二次
  析木燕 寅幽 大火宋 卯 正東豫 又曰大辰 壽星鄭 辰兗東方三辰 鶉尾楚 已荊 鶉火周 午 正南 三河 鶉首秦未雍 南方三辰 實沈晉 申益 大梁趙 酉 正西 冀降婁魯 戌齊西方三辰 娵訾衞 亥 並又曰豕章 元枵齊子 正北 青 星紀吳越 丑 揚北方三辰 日月一歲十二㑹故有十二次至其初為節至其中為中氣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在天為十二辰十二次在地為十二國十二州 史記曰十二度
  三垣
  上垣太微十星 中垣紫微十五星 下垣天市二十 三二星 垣四十七星 中一百四十八星 外一百三十三星
  四宮
  東宮蒼龍 南宮朱鳥 西宮白虎 北宮𤣥武 二十八舍一百六十八星 四宮二百八座一千一百三十六星
  北斗七星
  天樞天 日秦 璇地 月楚 璣人 火梁 權時 土呉玉衡音 水燕 開陽律 木趙 搖光星 金 天官書齊   注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其二陰星不見 魁衡杓謂之斗綱如建寅之月昏則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他月倣此
  庶徵五韙
  木 肅春 暘金 乂秋 燠火 哲夏 寒水 謀冬 風土 聖  鄭康成說 書洪範念用庶徵在天為五行在人為五事修則休徵各以其類應之五事失則咎徵各以其類應之 史記五是來備 荀爽曰五韙咸備是也 吳仁傑曰雨水暘火燠木寒金蘇子由雲雨土暘金燠木寒水風火
  八風
  艮為條一作融立春 匏大呂大簇 震為明庶風春分 竹圜鍾巽為清明風立夏 木姑洗中呂 離為景風夏至 絲㽔賓 坤為涼風立秋 土函鍾夷則 兌為閶闔風秋分 金南呂 乾為不周風立冬 石無射應鍾 坎為廣莫風冬至 革 樂記八風從黃鍾   律而不姦左傳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服䖍注八卦之風 淮南子注條為笙明庶為管清明為柷景為絃涼為塤閶闔為鐘不周為磬廣莫為鼓 爾雅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東北炎 東滔 東南熏 南巨 西南淒 西飂 西北厲 北寒坎 呂氏春秋
  十二風
  震離坎兌四方 乾坤艮巽四維 四維之風各主兩月 周禮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 總義雲八風每風行於兩月之間各得四十五日有奇如八卦之分直四時亦然以十二月言之亦曰十有二風王氏曰風之生於十二辰之位者 四維之風兼於其月艮為條風而立春亦曰條風巽為清明而立夏亦曰清明風坤為涼風而立秋亦曰涼風乾為不周風而立冬亦曰不周風故八風變而言之又謂十二風
  六氣
  陰金寒 陽不變燠 風 雨 晦 明火 左傳暘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注金辛白商木酸青角水鹹黒羽火苦赤徵土甘黃宮 又素問以寒暑燥濕風火為陰陽之六氣
  平旦為朝霞 日中為正陽 日入為飛泉 夜半為沆瀣 天𤣥 地黃 莊子御六氣之辨注 馮衍賦飮六醴之清液注蓋六氣也楚辭遠遊飱六氣而飲沆瀣潄正陽而含朝霞注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黃氣秋食淪陰日沒以後赤黃氣冬飲沆瀣北方夜半氣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並天地𤣥黃之氣為六氣
  六物
  歲歲星 時四時 日十日 月十二月 星二十八宿 辰十二辰左傳伯瑕曰六物不同 詩我辰安在箋雲辰謂六物之吉㓙
  十煇
  祲陰陽氣相侵 象陰柔附日凝結成象 鑴日旁氣刺日許規切 監陰氣抱日如冠珥 闇陰氣閉日方晝而闇 瞢陰氣𫎇蔽日光瞢然 彌氣貫日 敘陰氣不常以敘而至 隮虹也 想雜氣有似 周禮㫝祲掌十煇之法可形想  注煇日之光氣也音運
  二至二分日景
  夏至景尺五寸日南陸躔東井景短多暑 冬至景丈三尺日北陸躔牽牛景長多寒 春分秋分景七尺三寸六分春分日西陸躔婁景朝多陰秋分日東陸躔角 周禮景夕多風 說
  五雲
  青為蟲 白為喪 赤為兵荒 黑為水 黃為 保章氏五雲豐 之物 左傳黃帝以雲紀雲師雲名應劭曰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黒雲中官為黃雲
  四方中星
  日中星鳥春分南方朱鳥七宿之鶉火昏中 日永星火夏至東方蒼龍七宿之大火昏中 宵中星虛秋分北方𤣥武七宿之虛星昏中 日短星昴冬至西方白虎七宿之 堯典 朱文公說 孔氏正義雲四方昴宿昏中  中星總謂二十八宿或以象言鳥也或以次言火也或以星言虛昴也
  九道
  黃道一 青道二 赤道二 白道二西 黒道二北 月令正義鄭康成注考靈耀日有九道 漢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 續漢厯志日舒月速當其同謂之合朔近一逺二謂之弦衡分天中謂之朢光盡體伏謂之晦
  泰階六符
  三台謂之泰階兩兩成體三台故六觀色以知吉凶故曰符漢藝文志 東方朔陳泰階六符注六星之符驗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公卿大夫下階為士庶人
  三正
  天地人之正道書甘誓怠棄三正注蘇氏謂子丑寅之正
  九紀又曰九星
  辰以紀日 宿以紀月 日以紀德 月以紀刑 春以紀生 夏以紀長 秋以紀殺 冬以紀藏 歲以紀終 周書
  五位
  歲 月 日 星 辰 周語五位 武王伐殷歲在鶉火張月在天駟房日在析木之津箕辰在斗柄星在天黿長星元枵
  三家星
  甘氏齊甘德 石氏魏石申夫 巫咸殷 晉志 二百八十三宮一千四百六十四星
  九宮 九星
  太一星天蓬坎水白 攝提天內 坤土黒 軒轅天衝 震木碧 招搖天輔巽木緑 天符天禽 坤土黃 青龍天心 乾金白 咸池天柱兌金赤
  太陰天任 艮土白 天一天英  唐會要黃帝九宮經離火紫 星經曰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 素問太始天元冊文九星注天蓬至天英 易乾鑿度鄭𤣥注太一行九宮始於坎坤震巽中央乾兌艮終於離 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 張衡曰聖人明天數審律厯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
  十二會
  孟春娵訾日在營室 仲春降婁日在奎 季春大梁日在胃孟夏實沈日在畢 仲夏鶉首日在東井 季夏鶉火日在柳孟秋鶉尾日在翼 仲秋壽星日在角 季秋大火日在房孟冬析木日在尾 仲冬星紀日在斗 季冬元枵日在婺女月令注日月十二會
  十二月中星
  孟春昬參旦尾 仲春昬弧旦建星 季春昬七星旦牽牛 孟夏昬翼旦婺女 仲夏昬亢旦危 季夏昬火旦奎 孟秋昬建星旦畢 仲秋昬牽牛且觜觿季秋昬虛旦柳 孟冬昬危旦七星 仲冬昬東璧旦軫 季冬昬婁旦氐 月令 弧近井建近斗 陳用之曰月令舉月本書舉月中朱文公曰堯時星中於午月令差於未唐一行所謂歲差 方氏曰書言分至之所中月令言昬旦之所中
  三儀
  六合儀 三辰儀 四遊儀 唐李淳風為渾天儀表裏三重
  文昌宮六星
  上將 次將 貴相 司命 司中 司祿 天官書
  瑞星六
  景星 周伯 含譽 格澤 歸邪 天保 乾象新書
  四渾儀
  至道儀在刻漏所韓顯符 皇祐儀在天文院舒易簡 熙寧儀在太史局沈括 元祐儀在合臺蘇頌
  兩戒
  北戒 南戒 唐天文志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觀兩戒之象與雲漢之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 北戒北紀以限戎狄南戒南紀以限蠻夷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
  四表
  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萬五千里是為四遊之極謂之四表月令正義
  三五盈闕
  月三五而盈朔始與日合三日而明生八日而上弦其光半十五日而朢其光滿 三五而闕旣朢其漸虧二十二日而下弦 禮其虧半三十日而晦其光盡  運
  旁死魄月二日 哉生明月三日 旣生魄十六 武日  成
  三大辰
  大火 伐 北辰北 公羊傳有星孛於大辰大極 火也何休曰大火與伐天所以示民時早晚天下取以為正故謂之大辰鄉飲酒義注三光三大辰也天之政敎出於大辰
  三台
  上台司命為太尉 中台司中為司徒 下台司祿為司空 周禮疏武陵太守星傳 三台與文昌皆有司中司命
  十二歲
  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 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周禮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注云 歲星一歲移一辰一百四十四年跳一辰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十二跳辰 周禮疏太歲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人所見太歲人所不覩 歲星自商周迄春秋之季率百二十餘年而超一至漢哀平間更八十四年而超一次大衍厯議 三統厯法歲星一年行一次一次分為一百四十四分春秋分記每歲剰行一分一百四十四年滿大數所以超一次 古今厯書推步五星金水日行一度土三百七十七日行十二度火七百八十日行四百十五度四者皆不得十二年而一終唯木三百九十八日行三十三度十二年而疆一同春秋正義
  太一十神
  五福 君棊 大遊 小遊 天一 地一 四神臣棊 民棊 直符 宋朝太平興國六年楚芝蘭言按太一式十神皆天之尊神行五宮四十五年一移二百二十五年而一周
  說天有六
  渾天張衡所述 蓋天周髀以為法 宣夜無師法 安天虞喜作昕天姚信作 穹天虞聳 盧肇海潮賦後序 自蓋天作  以下並好奇徇異之說今取渾天為法 張行成曰堯之厯象蓋天法也舜之璣衡渾天法也
  九州星土
  角亢氐兗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斗江湖 牽牛婺女揚州吳越 虛危青州 營室至東璧并州 奎婁胃徐州 昴畢冀州 觜觿參益州 東井輿鬼雍州 柳七星張三河 翼軫荊州楚 天官 十二次見上 此書 繋之二十八宿
  歲星主泰山徐青兗州 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 塡星主嵩山豫州 太白主華陰山涼雍益州 辰星主恆山冀幽并州 星經此繋之五星
  雍主魁 冀主樞 青兗主機 揚徐主權 荊主衡梁主開陽 豫主搖光 此繫之北斗 杓自華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魁海岱以東北 保章氏解十二次分十二土合而言則為九州
  乾坤六子
  乾稱父純陽 坤稱母純陰 震長男陽在初 巽長女陰在初坎中男陽在中 離中女陰在中 艮少男陽在末 兌少
  陰在 說卦末
  渾儀九事
  天經雙規 游規 直舉 規管 平準輪 赤道環黃道環 龍柱 水臬 至道元年韓顯符渾儀九事
  九垓
  九重之天司馬相如傳上暢九垓垓重也 郊祀歌九閡閡亦陔也淮南子九陔之上謂九天之上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間天行八十餘里人
  之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是故一晝一夜而天行九十餘萬里安定胡先生易說
  四稽
  天 地 人 命 鶡冠子
  三星 三五
  三星在天 心星昬始見於東方建辰之月也詩集傳三五在東 三心五噣張救反心三星柳五星詩註疏
  七襄
  經星一書一夜左旋一周而有餘終日之間自卯至酉當更七次詩跂彼織女終日七襄襄駕也
  分度
  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洛書甄曜度 後漢王符傳分度注
  日一歲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於日而與之會一歲凡十二會方會則月光都盡而為晦己會則月光復蘇而為朔朔後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對則月光正滿而為朢晦朔而日月之合東西同度南北同道則月揜日而日為之食朢而日月之對同度同道則月亢日而月為之食詩集傳
  二極
  北極去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嵩高正當天之中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一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三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朱文公書說
  日食三十六
  春秋日食三十六 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 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 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 有甲乙者三十四食旣三 一行得二十七衞朴得三十五莊十八年三月古今算不入蝕法 襄二十一年九月十月頻食二十四年七月八月頻食
  律厯類
  六律陽 又曰六始
  黃鍾子十一月冬至 大蔟寅正月雨水 姑洗辰三月穀雨 㽔賓午五月夏至 夷則申七月處暑 無射戌九月 周禮大師六霜降  律陽聲大𤣥經六始為律
  六呂陰 又曰六同 六間
  大呂丑十二月大寒 夾鍾卯二月春分又曰圜鍾 中呂己四月小滿又曰小呂 林鍾未六月大暑 又曰函鍾百鍾 南呂酉八月秋分 應鍾亥十月 周禮六同陰聲 國語為之六間 太𤣥小雪 經六間為呂總而言之十有二律 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注始於黃鍾管長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終於南呂更相為宮凡六寸 樂記注清謂㽔賓至應鍾濁謂黃鍾至中呂 揚子雲曰律生於辰 律管之長以九為本上下相生以二為法 十二管皆徑三分有奇空圍九分而黃鍾之長九寸大呂以下律呂相間以次而短至應鍾而極
  五聲又曰五音
  土戊癸為君重濁 商金秋乙庚為臣敏次濁 角木春甲巳為民 經清濁
  中
 徵火夏丙辛為事迭微清 羽水冬丁壬為物 樂記爾桞清     雅 凡聲濁者尊清者卑 商角羽三聲無變宮徵二聲有變揚子雲曰聲生於日 沈存中曰樂家以濁為宮稍清為商最清為角清濁不常為徵羽 蔡邕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大簇為宮姑洗為商㽔賓為角南呂為徵應鍾為羽大呂為變宮夷則為變徵他月放此
  八音
  金鍾兌 石磬乾 絲琴瑟離 竹簫管篪笛 震 匏笙竽艮 土塤坤鼓坎 木柷敔 舜典巽  注
  金 石 土 革 絲 木 匏 竹 周禮大師八音
  琴七絃
  宮 商 角 徵 羽 少宮 少商 五絃象五行大絃為君小絃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七音 七律
  周武王伐紂自午及子凡七日王因此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故以七同其數以律和其聲謂之七音左傳注黃鍾為宮 太簇為商 姑洗為角 林鍾為徵 南呂為羽 應鍾為變宮 㽔賓為變徵 國語注七律左傳晏子曰七音
  一宮 二商 三角 四變徵 五徵 六羽 七變宮 唐祖孝孫七音
  七始
  黃鍾 林鍾 大簇 天地人之始 姑洗 㽔賓 南呂應鍾 春夏秋 漢律志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冬之始  七始詠以出內五言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 樂志安世房中歌曰七始華始肅倡和聲
  四聲
  平開宮上平商下平 上發徵 去収羽 入閉 沈約傳四聲譜角  周顒注四聲切韻
  欲知宮舌居中喉音一曰脣音季夏 土宮 欲知商開口張齒頭正齒  秋 金商 欲知角舌縮卻牙音  春 木角 欲知徵舌拄齒舌音  夏 火徵 欲知羽撮口聚喉音脣重脣輕冬 水羽以上三十六字母演三百八十四聲唐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 沈存中曰又有半徵半商如來日二字是也梵學又有折攝二聲字母有四十二
  四清聲
  黃鍾 大呂 太簇 夾鍾 朱文公曰半律通典謂之子聲後人失之唯存四律有四清聲即半聲也
  五則
  權太陰北冬水知 衡太陽南夏火禮 矩少陰西秋金義 規少陽東春
  木仁
 繩陰陽之內四方之中 漢厯四季土信     志
  六度
  天為繩 地為凖 春為規 夏為衡 秋為矩 冬為權 淮南時則訓陰陽大制有六度
  二法
  度量 權衡 唐六典太府以二法平物
  五度
  分 寸 尺 丈 引 漢律志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說苑十粟為一分 說文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十髮為程一程為分十分為寸
  十五等尺
  周尺 晉田父玉尺 梁表尺 漢官尺 魏尺 晉後尺 後魏前尺 中尺 後尺 東魏後尺 蔡邕銅籥尺 宋氏尺 隋水尺 雜尺 梁俗間尺 隋志陳祥道曰周法十寸八寸皆為尺考工記十寸尺也說文王制八寸尺也
  五量
  龠 合 升 斗 斛 漢律志起於黃鍾之𠎤十𠎤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說苑千二百粟為一𠎤
  權衡 升斛 尺丈 里步 十百 家語黃帝設五量
  四量
  豆 區 釜 鍾 左傳晏子曰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注區斗六升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莊子曽子及親仕三釜而心樂
  五權
  銖 兩 斤 鈞 石 漢律志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說苑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 禮記注八兩曰錙說文曰六銖也
  四時 四氣
  春為青陽發生生物 夏為朱明長嬴長物 秋為白藏収成収物冬為𤣥英安寧 爾雅四氣和謂之玉燭 呂氏春秋藏物 春之德風夏之德暑秋之德雨冬之德寒
  八節又曰八正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立冬 冬至坎 史記律書八正之氣注云八節 晉志炎帝分八節 左傳少皥名官𤣥鳥氏司分伯趙氏司至青鳥氏司啓立春立夏丹鳥氏司閉立秋立冬
  二氣
  陰 陽 易自復至乾為六陽卦自姤至坤為六陰卦
  十二月
  正月泰 乾九三 寅溫厚之氣始於此  二月大壯 乾九四 卯東 春作三月夬 乾九五 辰  四月乾 乾上九 已溫厚之氣盛於此五月姤 坤初六 午 一陰始生 南夏長 六月遯 坤六二 未七月否 坤六三 申嚴凝之氣始於此  八月觀 坤六四 酉西 秋斂九月剝 坤六五 戌  十月坤 坤上六 亥十一月復 乾初九 子 一陽始生 北冬藏十二月臨 乾九二 丑
  二十四氣史記雲二十四節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中春秋禮記正義 漢始以啓蟄正月中雨水二月節漢末三統厯改三統厯穀雨三月節清明節今厯改
  七十二候
  冬至 蚯蚓結麈角解水泉動 小寒 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雊 大寒 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立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時則訓魚上負冰 雨水獺祭魚鴻雁來呂氏春秋候雁北草木萌動 驚蟄 桃始華呂氏春秋桃李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春分 𤣥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清明 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 穀雨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立夏 螻蟈鳴
  蚯蚓出王𤓰生 小滿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種 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夏至 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小暑 溫風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 大暑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立秋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處暑 鷹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白露 鴻雁來𤣥鳥歸羣鳥養羞 秋分 雷乃収聲蟄蟲壞戸水始涸 寒露 鴻雁來賓雀入水為蛤菊有黃華 霜降 豺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凍雉入水為蜃 小雪 虹藏不見天氣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成冬 大雪 鶡旦不鳴虎始交荔挺出 七十二候見於周公時訓後魏始載於厯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取以為月令其上則見於夏小正 素問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三統又曰三正 三微
  夏正建寅大簇為人統 人正 正月 尚黒
  商正建丑林鍾為地統 地正 十二月 尚白周正建子黃鍾為天統 天正 十一月 尚赤 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臘 周夜半為朔殷雞鳴為朔夏平旦為朔
  十幹又曰十日 十母
  甲乙 丙丁 戊巳 庚辛 壬癸水 白虎通甲乙者幹也 周禮十日之號 大撓作甲子甲乙謂之幹子丑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 史記律書十母
  十二支又曰十二辰 十二子
  子丑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水白虎通子丑者枝也 周禮十有二辰之號 淮南子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己未申戌亥為四鈎
  史記律書十二子
  六甲
  甲子甲戌丙子 甲申戊子 甲午庚子 甲辰壬子 甲寅內則九年敎之數日朔朢與六甲也漢志雲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六甲之中唯甲寅無子六甲為六旬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畫計之事 顧歡年六七歲知推六甲 李白五歲誦六甲 李諤曰未窺六甲先製五言白虎通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 後漢注六丁六甲中丁神若甲子旬丁卯甲寅旬丁巳之類
  歲陽
  閼逢甲史記焉逢 旃𫎇乙史記端𫎇 柔兆丙史記游兆 彊圉丁史記彊梧音語 著雍戊史記徒維 屠維己史記祝犁 上章庚史記商橫重光辛史記昭陽 元黓壬史記橫艾 昭陽癸史記 爾雅尚章   著
  直魚反黓余職反
  歲名十二歲之號
  攝提格 單閼卯史記注一作亶安又漢碑作蟬焉 執徐辰淮南子執除大荒落已荒史作芒落史作駱 敦牂 協洽未協史作葉又作汁 涒灘 作噩酉噩史作鄂漢書作詻 閹茂戌閹史作淹漢作掩 大淵獻 困敦 赤奮若丑 爾雅 單音丹閼音遏牂子郎反涒湯昆反閹音掩敦音頓 周禮哲蔟氏書十有二歲之號
  月陽
  月在甲畢 乙橘 丙修 丁圉 戊厲 己則 庚窒 辛塞 壬終 癸極 爾雅
  月名十二月之號
  正月為陬 二月為如 三月為寎 四月為余 五月為臯 六月為且 七月為相 八月為壯 九月為𤣥 十月為陽 十一月為辜 十二月為塗 爾雅陬側留反寎孚柄反且子余反相息亮反塗音徒正月得甲則曰畢陬二月得乙則曰橘如三月得丙則
  曰修寎四月得丁則曰圉餘五月得戊則曰厲臯六月得己則曰則且七月得庚則曰窒相八月得辛則曰塞壯九月得壬則曰終𤣥十月得癸則曰極陽十一月得甲則曰畢辜十二月得乙則曰橘塗周而復始 周禮硩蔟氏書十有二月之號注曰謂從陬至荼
  十二時
  日中午王 食時辰公 平旦寅卿 雞鳴丑士 夜半子皁 人定亥輿 黃昬戌隸 日入酉僚 晡時申僕 日昳未臺 隅中 日入卯闕不 左傳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在第  位自王以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又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三時
  春 夏 秋 左傳三時不害注 穀梁傳罷民三時周語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一時冬也
  五時 四立
  立春 立夏 大暑 立秋 立冬 漢儀讀五時令蔡邕曰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於郊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夜有五更 周禮司寤氏掌夜時注夜甲乙至戊 漢西域傳斥候之士五分夜撃刁斗自守注夜有五更分而持之漢舊儀中黃門持五夜司馬法昬鼔四通為大鼜夜半三通為晨戒旦明五通為發昫
  三餘
  冬者歲之餘 夜者日之餘 陰雨者時之餘 魏董遇從學者苦無日遇言以三餘
  三令節
  中和節二月朔 上巳 九日 唐書
  建除十二辰
  建 除 滿 平 定 執 破 危 成 収 開閉 淮南天文訓雲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已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
  主杓戌為成主少德亥為収主大德子為開主太歲丑為閉主太陰 史記日者傳有建除家以為不吉 漢書王莽傳以戊辰直定注曰以建除之次其日當定又雲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注曰其日當建
  五際
  卯 酉 午 戌 亥 漢翼奉曰詩有五際注詩內傳曰云雲陰陽終始際會之歲 詩緯雲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 郎顗傳四始之缺五際之戹
  百度
  百刻也樂記百度得歲而有常注 正義晝夜百刻 十二時每時八刻二十分每刻六十分周禮總義 孔壺為漏浮箭為刻 四十八箭二十四氣各有晝夜 古今刻漏之法有二曰浮漏曰稱漏尚書緯謂刻為商士昬禮目錄雲日入三商為昬 難經百刻圖
  三朝 又曰三始
  三朝元日也謂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漢書谷永曰三朝之會 班固東都賦春王三朝鮑宣曰三始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北史魏収傳董勛問答禮俗雲八日為穀東方朔占書
  六日七分
  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震離兌坎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易緯 後漢郎顗善六日七分 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 十二辟卦復子臨丑泰寅大壯卯夬辰乾己姤午遯未否申觀酉剝戌坤亥 卦氣起中孚中孚公復辟屯侯謙大夫睽卿升還從公周而復始 京氏以卦爻配朞之日坎離震兌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晉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餘皆六日七分唐厯志
  中朔
  中數曰歲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朔數曰年十二月之朔一周三百五 周禮太史正歲十四日  年以序事注
  至朔同日謂之章 同在日首謂之蔀 蔀終六旬謂之紀 歲朔又復謂之元 續漢志
  六術
  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車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晉志
  六厯
  黃帝 顓頊 夏 殷 周 魯 漢劉向總六厯列是非作五紀論續漢志黃帝造厯元起辛卯顓頊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周用丁巳魯用庚子
  言天三家
  周髀蓋天 宣夜殷代之制 渾天  晉志言天者有三家漢蔡邕言宣夜絶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惟渾天近得其情 賀道養渾天記曰一曰方天興於王充二曰軒天起於姚信三曰穹天開於虞昺皆臆斷浮說唯渾天徵驗不疑 月令正義凡有六等一曰蓋天見周髀二曰渾天三曰宣夜四曰昕天昕讀為軒吳姚信說五曰穹天虞氏說六曰安天虞喜論
  五厯
  顓頊厯高帝 太初武帝 三統劉歆作 四分章帝 乾象靈帝
  八厯
  戊寅元武德 甲子元麟德 大衍開元 五紀寶應 正元建中觀象元和 宣明長慶 崇元景福
  十六厯
  應天建隆 乾元太平興國 儀天咸平 崇天天聖 明天治平奉元熙寧 觀天元祐 占天崇寧 紀天大觀 統元紹興 乾道  淳熈  會元紹熙 統天紹元 會天寶祐 成天咸淳
  五法
  備數 和聲 審度 嘉量 權衡 漢律志 司馬文正公曰黃鍾所生凡有五法
  五數
  一 十 百 千 萬 漢律志 隸首作數 內則六年敎之數謂一十百千萬
  數十等
  億 兆 京 垓 秭 壤 溝 澗 正 載 數術記遺黃帝為法數有十等
  三數
  上 中 下 夏陽侯算經序黃帝分三數為十等
  五行又曰五材 五辰 五德 五美 五節五氣
  潤下 火炎上 木曲直 金從革 土稼 洪範以微著為穡 次 左傳天生五材 臯陶謨撫於五辰注五行之時 天一生水於北地六成地二生火於南天七成天三生木於東地八成地四生金於西天九成天五生土於中地十成行於四時為五德 漢志騶子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洪範天地生五行之序月令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典引注五德五行之德自伏羲以下帝王相代各據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 太𤣥曰鑿井澹水鑽火㸐木流金陶土以和五美注五行之美 左傳序為五節注得五行之節 太極圖曰五氣順布
  六府
  水 火 金 木 土 穀 大禹謨 以水克火以火克金以金克木以木克土而生五穀五行相剋之序
  五氣
  溫 涼 寒 燥 濕
  陽中之陽 水陰中之陰 木陽中之陰 金陰中之陽 土居二氣之中子華子
  五色
  青東木甲 赤南火丙 白西金庚 黑北水壬 黃中央土戊文子色有五章
  綠 碧 紅 紫 駵 月令五方之正色也以木克土則青黃合而成綠以金克木則白青合而成碧以火克金則赤白合而成紅以水克火則黑赤合而成紫以土克水則黃黑合而成駵此五方之間色也
  紺 紅 縹 紫 流黃 環齊要略間色有五
  黃曰金 白曰銀 赤曰銅 青曰鉛 黑曰鐵 漢食貨志五色之金注
  五味
  鹹水潤下冬黑羽 苦火炎上夏赤徵 酸木曲直春青角 辛金從革秋白商 甘土稼穡中央黃宮
  五臭
  羶 焦 香 腥 朽水 月令
  五運六氣
  少陰君火 太陰溼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素問 子華子曰金木水火土五精之總也寒熱風燥溼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溼生土
  五運 五勝
  太昊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帝嚳 唐 虞 夏 商 周木 三統厯以相生為義 郊祀志夏木殷金周火秦水
  秦以周為火用水勝之漢厯志頗推五勝注五行相勝鄒衍以相勝為義 張蒼則以漢水勝周火 賈誼公孫臣則以漢土勝秦水 漢土德色尚黃光武始正火德色尚赤
  行始於祖行終於臘 水子祖辰臘 火午祖戌臘 木卯祖丑臘酉祖丑臘 土戌祖辰臘
   晉 宋 齊 梁 陳 後魏水繼西晉 後周 隋 唐 後唐 晉 周 宋
  五卜
  雨 霽 𫎇 驛 克 卜五此卜兆也洪範稽疑 荀子五卜 周禮太卜注 洪範曰雨曰濟曰圛曰蟊曰尅蟊音𫎇
  內卦 悔外卦 占用二
  三兆
  玉 瓦 原陰陽 周禮太卜掌三兆之法 杜之半 子春雲玉兆顓頊瓦兆堯原兆周 經兆之體百有二十其頌千有二百頌繇也曲禮卜筮不過三儀禮占者三人 卜用三兆筮用三易 金縢卜三龜
  四兆
  方 功 義 弓 卜師開龜之四兆占兆之書也方兆占四方之事功兆占立功之事義兆占行義之事弓兆有射意灼兆其兆有四
  九簭
  巫更 巫咸 巫式 巫目 巫易 巫比 巫祠巫參 巫環 簭人 巫讀為簭或曰以其人為書
  卜筮四法
  龜 五兆 易 式 唐志太卜
  八魁
  春己巳丁丑 夏甲申壬辰 秋己亥丁未 冬甲寅 後漢蘇賁曰壬戌 八魁上帝開塞之將也
  三式
  雷公 太一 六壬 其局以楓木為天棗心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神 唐六典太一式凡舉事皆欲發三門順五將
  納甲
  乾納甲壬月盈甲望 壬二十九日 坤納乙癸月滅乙晦癸二日 震納庚月出生明 㢲納辛月退生魄 坎納戊水流月陰中 離納己火就日陽中 艮納丙月消下弦 兌納丁月見上弦
  五音十四聲
  一脣聲並餅 二舌聲靈歴 三齒聲陟珍四牙聲迦佉 五喉聲綱各
  一開口聲阿哥河等 二合口聲菴甘諶諳等 三蹴口聲憂邱鳩休等重 四撮脣聲烏姑乎枯 重 五開脣聲波坡摩婆 輕 六隨鼻聲灼高考姑等 重 七舌根聲奚雞溪等 重 八蹴舌下卷聲伊酌等重 九垂舌聲遮車奢者 輕 十齒聲止其始等 輕 十一牙聲迦佉俄等 輕 十二齶聲鴞等輕 十三喉聲鴉加瘕等 輕 十四牙齒齊呼開口送聲叱沙挐 廣韻 沈存中筆談茶 輕 切韻之法先類其字各歸其母脣音齒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舌音十半齒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為五音天下之聲總於是矣每聲復有四等謂清次清濁平也 孫炎始作字音 觀物外篇先閉後開春也統開夏也先開後閉秋也冬則閉而無聲 通志聲為經音為緯平上去入四聲也宮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七音也
  八十四調 十二均
  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鍾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均有七調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後周王朴雲 今見存者九曲 唐祖孝孫以十二月旋相為六十聲八十四調
  三調
  清 平 側 文選注三調 清 平 瑟 隋何妥傳三調
  五調
  平 清 瑟 楚 側 宋書五調
  九弄
  蔡邕五弄 楚調四弄 唐樂志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云云謂之九弄
  三器
  度 量 衡 程逈述三器圖義
  四通
  𤣥英 青陽 朱明 白藏 梁武帝作鍾律緯制為四器名為通又制十二笛以寫通聲 又引古五正二變之音旋相為宮得八十四調 改九夏為十二雅以協律陰呂陽十二管旋相之義
  三均
  黃鍾 姑洗 無射 唐楊収言琴通三均側出諸調馬少良琴譜三均以姑洗為中呂
  四刻漏
  浮箭 秤 沈箭 不息 元祐初蘇頌製 史記注馬融王肅謂日長晝漏六十刻日短晝漏四十刻鄭𤣥曰日長五十五刻日短四十五刻
  厯五十變
  黃帝至秦厯凡七變 漢四百年厯凡四變 魏晉迄隋十六變而後魏後周六厯不預焉 唐三百年厯凡九變 五代調元次及欽天而厯法始弊 自建隆迄紹熈三百五十年厯十四變上距黃帝之厯凡五十變李心傳朝野雜記
  後魏三厯
  鄧平太初 劉洪乾象 楊偉景 宋書志三人漢初 魏之善厯者
  九天九地
  九天之上六甲子 九地之下六癸酉 後漢書注𤣥女三宮戰法
  地中
  周在洛邑 漢在潁川陽城 唐在浚儀 司馬文正公日景圖日行黃道每歲有差地中當隨而轉移
  大衍數五十
  河圖中宮天五乗地十而得之朱子本義 數始於一備於五小行之而成十大衍之而為五十五十數之成成則不動故損一以為用程子易說 生數自一二三四而極於五成數自七八九六而極於十故大衍之數五十取天地之極數以立本也布算者生數至四而止遇五則變而為一成數至九而止遇十則變而為一故其用四十有九取天地之變數以起用也易玩辭項氏 參天兩地而為五故十者兩其五也五十者十其五也呂氏 一者體太極不動之數四十九者用兩儀四象分太極之數朱子發
  參伍以變
  凡占之法有變有數每爻三揲為三變每揲有象兩象三象時象閏象再閏為五小變此參伍以變也三揲之奇分而計之則得三少三多一少兩多一多兩少之數去三揲之奇以左右手之正策合而計之則得四九四六四七四八之數此錯綜其數也 通六爻之變得十有八遂成初二三四五上以為剛柔相雜之文極六爻之數得七八九六遂定重單交拆以為內外兩卦之象易玩辭
  七日來復
  姤陽之始消也七變而成復程子易傳 自五月姤而一陰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陽復來易本義 姤午一陰坤初六 復子一陽乾初九復七日來復陽言日臨至於八月有凶陰言月
  甲庚三日
  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㢲九五先庚三日後庚三日易本義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則可自新以為後事之端
  而不使至於大壞後事方始而尚新然便當致其丁寧之意以監前事之失而不使至於速壞庚更也事之變也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寧於其變之前癸所以揆度於其變之後 易玩辭甲者日之首事之始也庚更也續也甲庚者十日十二辰之綱也戊己分王四時自甲歴乙丙丁三日而至庚自庚歴辛壬癸三日而至甲故取以為三日之象甲庚之先後皆稱三日先後者上下卦也三日者三爻也
  一之日 二之日
  一之日周正月也建子二之日殷正月也建丑三之日夏正月也建寅四之日周四月也夏之二月建卯 毛詩傳 七月九月陰生矣則言月一之日二之日陽生矣則言日與易臨至於八月有凶七日來復同意四月正陽言月陰生也陰始於四月生於五月王氏詩義 孟春之月以元日祈穀又擇元辰躬耕帝籍盧植雲郊天陽也故以日籍田陰也故以辰日甲至癸也辰子至亥也亥者辰之末故記稱元辰法曰吉亥蔡邕月令章句雲日幹也辰支也有事於天用日有事於地用辰元善也南齊禮志
  三代尺
  夏十寸為尺 殷九寸為尺 周八寸為尺 蔡邕獨斷禹十寸為尺 湯十二寸為尺 武王八寸為尺 通鑑外紀
  古法七品
  一姑洗玉律 二小呂玉律 三西京銅望臬 四金錯望臬 五銅斛 六古錢 七建武銅尺 晉律志泰始十年考古器校今尺所校古法有七品
  兩尺
  漢章帝時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謂之漢官尺晉始平得古銅尺 晉律志兩尺長短度同 大戴禮記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尋 公羊傳注側手為膚按指為寸 投壺注鋪四指曰扶一指按寸 國語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七閏一章
  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為氣盈月與日會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為朔虛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十有九歲七閏氣朔分齊是為一章朱文公書說 十九年七閏天之償也太𤣥
  易四變
  單 拆 交 重 唐六典易之策四十有九其變有四 十八變而成卦內卦為貞朝占用之外卦為悔暮占用之
  三少為重 三多為交 兩多一少為單 兩少一多為拆八 儀禮疏 古用木畫地今用錢
  八會
  堪輿大會有八小會亦有八周禮占夢注今八會其儀象也疏云云
  四占
  星 時 數 辭 太𤣥占有四 旦則用經一五七夕則用緯三四八
  亥有二首六身
  襄公三十年三月癸未絳縣老人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夏正月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三分六甲之一得甲子甲戌至癸未二十日師曠曰魯叔仲惠伯㑹郤成子於承匡之嵗也文公十一年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亥字二畫在上三人在下以二為首以六為身上二畫豎置身旁始身當為㤥字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左傳 説文
  八能
  調黃鐘 調六律 調五音 調五聲 調五行 調律厯 調陰陽 調正德所行 月令正義易通卦驗雲夏至冬至人主從八能之士 續漢禮儀志冬至夏至八能之士八人
  四象
  陽七之靜始於坎 陽九之動始於震 陰八之靜始於離 陰六之動始於兌
  唐大衍厯卦議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
  厯議十篇
  厯本議 中氣議 合朔議 卦候議 卦議 日度議 九道議 日蝕議 五星議 唐一行大衍厯議十篇志載其九
  厯術七篇
  步中朔 發斂 步日躔 步月離 步軌漏 步交會 步五星 大衍厯術七篇
  厯聖人之德六
  以本氣者尚其體 以綜數者尚其文 以考類者尚其象 以作事者尚其時 以占往者尚其源 以知來者尚其流 續漢厯志
  六十律
  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而六十律畢矣續漢志漢京房受學焦延壽云云 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
  三百六十律
  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故三百六十音以當歲之日淮南子
  宋錢樂之因京房南事之餘引而伸之更為三百律終於安運合舊為三百六十律日當一管隋志
  十二笛
  晉荀勗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制十二笛黃鍾之笛正聲應黃鍾下徵應林鍾以姑洗為清角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徵應夷則以外諸均例皆如是
  三宮
  天宮夾鍾圜鍾圜邱 地宮林鍾函鍾方邱 人宮黃鍾宗 周廟 禮大司樂注
  正聲 下徵 清角 晉律志笛三宮二十一變 宮有七聲錯綜用之 伏孔四曰正角倍角變宮變徵
  二十八調
  正 高 中呂 道調 南呂 仙呂 黃鍾 為七宮越調 大食調 高大食調 雙調 小食調 歇指調 林鍾 為七商 大食 高大食 雙 小食 歇指林鍾 越 為七角 中呂調 正平調 高平調 仙
  呂調 黃鍾 般涉調 高般涉 為 唐樂志俗樂七羽 二十有八調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徐景安樂書俗樂調有宮商角羽而無徵調
  龜八命
  征 象 與 謀 果 至 雨 瘳 周禮太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占人以八簭占八頌以八卦占簭之八故征行役征討象天象變動與共事謀圖事果有為至有行雨卜時之雨瘳卜疾之瘳筮有八故龜有八命
  三代卜筮
  塗山之兆從而夏啓世 飛燕之卜順故殷興 百穀之筮吉故周王 史記龜策傳
  五德
  潤 暵 生 成 動 周世宗觀泗州大水記以問竇儼儼以為天地有五德
  四和
  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周髀注
  崐崘四方其氣和暖三禮義宗
  三伏
  伏者金氣伏藏之日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庚日必伏後漢志注 秦德公始為伏祠 反支日戌亥朔一日申酉朔二日午未朔三日辰巳朔四日寅卯朔五日子丑朔六日後漢王符潛夫論明帝時公車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注陰陽書反支日用月朔為正
  七宗
  黃鍾為宮為土 大簇為商為金 姑洗為角為木 林鍾為徵為火 南呂為羽為水 應鍾為變宮為月 㽔賓為變徵為 五代會要王仁裕曰三正合天地日 之美天地人七宗固陰陽之序
  五繇
  卜征五年歲習其祥班固典引五繇之碩慮注云
  四始
  大明在亥水始也 四牡在寅木始也 嘉魚在已火始也 鴻雁在申金始也 詩正義詩緯汎歴樞雲
  二至
  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夏至 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慾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冬 月令至
  四序
  孟序 仲序 叔序 季序 北史黃帝四序經文
  歲差二術
  宋祖沖之於歲周之末創設差分冬至漸移不循舊軌每四十六年卻差一度梁虞𠠎厯法嫌沖之所差太多因以一百八十六年冬至移一度隋張胄𤣥以此二術年限懸隔追檢古注所失極多遂折中兩家以為度法冬至所宿歲別漸移八十三年卻行一度上合堯時日永星火次符漢厯宿起牛初隋書
  古厯日有常度天周為歲終故係星度於節氣其說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覺之使天為天歲為歲乃立差以追其變使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反不及皇極取二家中數為七十五年蓋近之矣唐大衍厯議
  五曹算經
  田曹 兵曹 集曹 倉曹 金曹
  二始 二終 二中
  天數始於一地數始於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紀閏餘天數中於五地數中六合二中以通律厯唐大衍厯議
  立端於始立首氣於初節之日表正於中示斗建於月半之辰推餘於終退餘閏於朔 素問望之後
  六日
  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則夏至之日也歲遷六日終而復始淮南子高誘曰遷六日今年以子冬至後年以午冬至 文選陸倕刻漏銘六日無辨五夜不分注云雲
  晷漏四法
  銅壺 香篆 圭表 輥彈 薛季宣雲今之為晷漏者其法有四
  十二聲
  高 正 下 陂 險 達 微 囘 侈 弇 薄厚 周禮典同以十有二聲謂之齊量
  五兆
  直上向背為木兆 直下向足為水兆 邪向背為火兆 邪向下為金兆 橫為土兆 周禮占人疏灼龜五兆


  小學紺珠卷一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二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類
  五帝三王都
  少昊都曲阜 顓頊都濮陽 帝嚳都亳 堯都冀舜都蒲 夏都安邑 湯都亳 周都雍洛 文中子中國五帝三王所自立也注云
  四極八極
  泰遠 邠國西 邠說文作份 濮鈆南 濮山海經作獛 祝栗北爾雅四方極遠之國 晉地理志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南北二億
  三萬一千三百里
  四荒八荒
  觚竹 北戶 西王母西 日下東 爾雅四方昬荒之國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列子云遠在八荒之外淮南子四海之外有八澤八澤之外曰八埏八埏之外曰
  八荒
  四表堯典注四外
  嵎夷東表 南交南表 昩谷西表 幽都北表
  四方
  東西坎 詩四國四方之國也並中央為五方
  丹穴空桐太平太𫎇西 爾雅
  四維
  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乾 並四方為八方又曰八荒八㝢八極八區淮南子九州外有八紘八紘外有八極 揚雄傳八紘注八方之綱維八區注八方也 東京賦威振八㝢
  注八方區宇 八鄙四方與四角 八靈八方之神校獵賦八鎭四方四隅一鎭在中天子居之 司馬相如傳八方之外
  六極又曰六合 六區 六漠
  上下四方 荀子宇中六指謂之極註上下四方 莊子天有六極注四方上下 呂氏春秋神通乎六合注四方上下 楚辭遠遊周流六漠注謂六合 漢郊祀歌紛雲六幕 張衡思𤣥賦六區注六合班固典引光被六幽注六合幽遠之地 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 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
  八埏
  地之八際埏音延 司馬相如傳下泝八埏 淮南子作八夤
  五方
  四方 中國 爾雅 內則六年敎方名注東西南北漢志八歲學五方注辨五方之名中國 夷 蠻 戎 狄 王制五方之民
  九州
  東南神州曰農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 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弇州曰並土 正中冀州曰中土 西北台州曰肥土 正北濟州曰成土 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淮南子 周禮疏曰自神農已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
  等至黃帝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 騶衍曰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有禆海環之一區中為一州如此者九有大瀛海環其外春秋命歴序人皇氏分九州神農始立地形甄度四海祭法共工氏霸九州
  五屬十連
  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十國以為連連有帥 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 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 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 王制漢刑法志州有牧 漢表注九伯九州之牧
  九州九牧
  堯所都濟河海岱海岱及淮淮海荊及衡陽荊河華陽黒水黒水 書禹貢禹別九州 左傳九牧九州西河 之牧 始冀次兗而終於雍言治水之序禹貢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爾雅有徐幽營而無青梁並職方有青幽并而無徐梁營三代不同故也朱子曰中古之地但為九州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舜即位分十有二州
  十二州十二牧
  冀 兗 青 徐 荊 揚 豫 梁 雍 幽 並營 舜典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吳氏曰在禹治水之後 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書正義曰禹登王位還置九州
  殷九州又曰九有 九圍
  兩河間河南河西漢南江南濟河濟東齊 爾雅注此蓋殷制 商書九有之師 商頌奄有九有帝命式於九圍注九州之界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荊梁雍豫徐揚惟青兗冀屬紂
  周九州
  揚東南正南河南正東河東正西東北河內正北 周禮職方氏辨九州之國 職方氏始揚次荊而終於並言逺近之序燕 呂氏春秋後漢贊九縣注九州也
  五服虞夏 周
  甸 侯 綏 要 荒 書益稷禹貢 每服五百里五服二千五百里南北東西相距五千里益稷篇言弼成五服至於五千
  侯 甸 男 采 衞 書周官六年五服一朝 康誥曰云雲 國語祭公謀父曰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衞賓服蠻夷要服戎翟荒服
  九服周 又曰九畿
  侯 甸 男 采 衞 蠻 夷 鎭 藩 周禮職方氏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 其外方五百里 大司馬九畿之籍方千里曰國畿 自商以前並畿內為五服周公致太平除畿內更制天下為九服
  六服
  侯 甸 男 采 衞 並王畿 書周官六服羣辟罔不承德 禹貢五服通畿內周制五服在王畿外
  五嶽
  岱在兗州 衡在荊州 華在豫州 嶽在雍州 恆在並 周州  禮大司樂注
  泰山東兗州 乂曰岱宗岱山華山西華州衡山南衡州 爾雅霍山為南嶽即天柱山按霍山在今壽州六安縣天柱山在漢廬江郡灊縣恆山北定州 又曰常山漢文帝諱改嵩山中河南府 爾雅嵩髙中嶽注太室山
  東岱 南靃 西華 北恆 中泰室 說文 爾雅河南華河西嶽吳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
  四嶽
  岱東  在兗州西  在雍州南  在荊州北   左傳在冀州 注
  四瀆
  江出岷山茂州出崑崙西域出桐栢唐州沇水出王屋東流為濟 河南 漢志作泲 爾雅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四海
  東海徐揚 神勾芒西海西域 神蓐収南海交廣 神祝融北海青滄神顓頊太公金匱禮記祭義
  九夷八狄七戎西六蠻南 爾雅詩蓼蕭箋
  北至於幽陵 南至於交趾 西濟於流沙 東至於蟠木 大戴禮五帝德高陽乗龍而至四海
  禹使大章步東極至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盡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帝王世紀山海經
  西不盡流沙 南不盡衡山 東不盡東海 北不盡恆山 王制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
  九河
  徒駭 太史 馬頰 覆鬴 胡蘇 簡 絜 曾氏以簡絜為一其一則河之經流也 鉤盤 鬲津 爾雅 孟子禹疏九河 徒駭是河流本道一分為八枝 許商得其三杜佑通典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為兩說 鄭氏以為齊桓塞其八流以自廣 漢王橫言九河之地為海水所漸 酈道元謂九河碣石苞淪於海
  九山
  會稽 泰山 王屋 首山 太華 岐山 太行羊腸 孟門 淮南子呂氏春秋
  汧 壺口 砥柱 太行 西傾 熊耳 嶓冡 內方 汶 史記正義道九山 書說自岍岐至敷淺源 國語禹封崇九山注九州之山會稽 衡山 華山 沂山 岱山 嶽山 醫無閭霍山 恆山 職方氏九州山鎭
  九川
  弱水 黑水 河 漢索隱瀁江 沇 淮 渭 洛史記正義道九川 禹貢正義所導九水自北為始
  九州名川書子決九川注
  三江 江漢 滎雒 淮泗 河泲 涇汭 河泲漳 虖池嘔夷 職方氏九州川
  九江
  烏白江 蚌江 烏江 嘉靡江 畎江 源江 廩江 提江 箘江 禹貢釋文尋陽地記
  三里江 五州江 嘉靡江 烏土江 白蚌江 白烏江 箘江 沙提江 廩江 張須元緣江圖 始於鄂陵終於江口會於桑落洲
  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太康地記 漢志在廬江郡之尋陽縣 水經在長沙下雋西北 胡氏以洞庭為九江 曾氏謂過九江至於東陵東陵今之巴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考之前志沅水漸水潕水辰水敘水酉水醴水湘水資水皆合洞庭中東入於江賈誼書曰禹鑿江而導之九路
  三江
  吳松江 錢塘江 浦陽江 禹貢釋文韋昭雲 越語吳三江環之注云雲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並松江為三吳地記 庾仲初揚都賦注
  北江 中江 南江 顔師古注漢地理志
  岷江 浙江 松江 郭景純雲
  一江自義興一江自毘陵一江自吳縣王介甫雲 岷山之江為中江嶓冢之江為北江豫章之江為南江蘇子瞻雲北江中江皆禹所導南江乃其故道故經不之志曾氏雲江至尋陽南合為一東行至揚州入彭蠡復分為三
  道入海周禮職方氏揚州其川三江疏雲
  五湖
  滆湖 洮湖 射湖 貴湖 太湖 後漢馮衍傳注虞翻雲太湖有五湖故謂之五湖 太湖之小支俱連太湖兼得五湖之名在今湖州東
  長塘湖 太湖 射貴湖 上湖 滆湖 水經注江南東注於具區謂之五湖口國語越伐吳戰於五湖范蠡返至五湖而辭越虞翻曰是湖有五道韋昭曰今太湖也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禹貢疏即震澤
  游 莫 貢 䔖 胥 史記正義並太湖東岸五灣吳錄五湖太湖別名周五百餘里故曰五湖 職方氏揚州其浸五湖 河渠書吳通渠三江五湖 太史公曰上姑蘇望五湖 地理志注五湖在吳 說文通釋一名具區其派有五故曰五湖
  太湖 射貴湖 上湖 洮湖 滆湖 史記正義或說具區 洮滆 彭蠡 青草 洞庭 史記索隱郭璞江賦太湖湖州 射陽楚州 青草岳州 丹陽潤州 宮亭洪州
  二南
  周南 召南 周國本在岐山之陽岐周今鳳翔府天興縣文王辟國寖廣徙都於豐而分岐周故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扶風雍縣南有召亭且使周公為政於國中而召公宣布於諸侯於是德化大成於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南南方諸侯之國也即今興元府京西湖北諸州周公相成王製作禮樂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於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於南方而不敢以繫於天子也朱子詩傳
  兩周
  平王東遷之後西周豐鎬也東周東都也 威烈王之後西周河南也王城東周洛陽也成 呂氏大事記解題周 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惠公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於是有東西二周
  十藪
  大野大陸楊陓秦 淮南子陽紆孟諸雲夢具區吳越海隅昭余祁圃田焦護周 爾雅
  九藪
  具區雲夢陽華秦 淮南子陽紆大陸圃田梁 說文甫田孟諸海隅鉅鹿大昭燕 淮南 呂氏春秋 漢子昭余祈 書八藪有大野無鉅鹿大昭 國語禹豐殖九藪
  九澤
  九澤旣陂禹貢注九州之澤國語陂障九澤
  具區雲夢圃田望諸大野弦貕養揚紆昭余祁並 職方氏九州澤藪
  七澤
  楚有七澤其一曰雲夢司馬相如子虛賦
  萬國 州十二師
  州有十二師每一師領百國每州千二百國畿外八州總九千六百國其餘四百國在畿內鄭康成說 漢地理志黃帝方制萬里畫埜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 左傳子服景伯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今存者無數十 戰國䇿顏斶曰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今乃二十四
  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晉地理志帝堯葉和萬邦制云云
  周千八百國
  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縣內九十三國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王制周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至戰國分而為七漢地理志 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見經傳者百七十國晉地理志 戰國存者十餘列國唯有燕衞秦楚而已齊及三晉簒亂帝王世紀
  三條四列
  導岍北條岍隴州吳山縣吳嶽山 西傾中條山在洮州臨潭縣 嶓冢南條山在興元府 禹貢馬融西縣三泉縣 王肅三條
  導岍陰列 西傾次陰列 嶓冢次陽列 岷山正陽列在茂州 鄭康成汶山縣 四列
  名川 支川
  名川三百 支川三千 莊子
  桑欽水經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江河大川其餘百三十五是為中川酈善長注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為小 唐六典川  注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
  九州之險
  四嶽 三塗 陽城 大室大音泰荊山 中南 左傳司馬侯對晉侯 漢郊祀志自崤以東名山五太室恆山泰山會稽湘山自華以西名山七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吳山鴻冡瀆山
  三川
  涇 渭 洛 國語西周三川皆震
  河 洛 伊 秦置三川郡
  華池水 黑水 洛水 唐志鄜州三川縣
  二渠
  一出貝丘西南 一漯川 漢溝洫志禹釃二渠以引河
  五地五土
  山林 川澤 丘陵 墳衍 原隰 周禮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孝經地之利注分別五土視其高下
  三壤
  田上中下 冀中中 兗中下 青上下 徐上中揚下下 荊下中 豫中上 梁下上 雍上上 禹貢咸則三壤 楚辭天問地方九則注九州之地有九品
  三亳
  北亳䝉 湯所受命亦曰景亳南亳穀熟 湯所都西亳偃師 盤 書庚所遷  立政三亳阪尹皇甫謐雲二在梁國一在河洛
  四裔
  幽州史記幽陵 北裔共工 窮奇崇山南裔在今澧州驩兜 渾敦  三危西裔在燉煌 三苗 饕餮 羽山東裔在今海州朐 舜典 左山縣 鯀 禱杌 傳 東都賦瞰四裔而抗稜
  五嶺
  大庾 始安 臨賀 桂陽 揭陽 漢書秦南有五嶺之戍注 裴氏廣州記郡縣志
  大庾 桂陽騎田 九眞都龎 臨賀萌渚 始安越城 南康記
  五溝
  遂 溝 洫 澮 川 周禮司險設國之五溝五塗爾雅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
  五塗
  徑 畛 塗 道 路 同上 爾雅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 王制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注道有三塗遠別也
  三農
  原 隰 平地 周禮大宰三農生九穀鄭康成注
  平地 山 澤 鄭司農注
  上中下農夫 朱子詩傳三農就緒
  六鄉 六遂
  百里內為六鄉 外為六遂 郷 州 黨 族 閭比 鄉之屬別遂 縣 鄙 酇作管切里 鄰 遂之 周屬別  禮地官注 遂人主六遂若司徒之於六鄉 自五家之比積之為萬二千五百家之鄉自五家之鄰積之為萬二千五百家之遂 費誓三郊三遂 天子六軍六鄉六遂大國三軍三鄉三遂
  井田
  九夫為井 四井為邑 四邑為丘 四丘為甸音乗四甸為縣 四縣為都 周禮小司徒 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當一六尺為步 步百為畮 畮百為夫 夫三為屋 屋三為井方一里井十為通 通十為成方十里十成為終十終為同方百里同十為封 封十為畿方千 漢志里  司馬法通典商鞅佐秦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 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孟子 注公田八十畝其餘二十畝為廬宅園圃冢二畝半
  九采
  九州之牧典貢賦者明堂位九采之國
  四塞四衞
  夷服鎭服藩服在四方為蔽塞明堂位四塞
  四方諸侯守衞者蠻服以內周禮巾車四衞
  九塞
  犬汾 澠阨呂氏春秋㝠阨 荊阮 方城 殽阪 井陘令疵 句注 居庸淮南子呂氏春秋
  五山 三丘
  岱輿 員嶠 方壺 瀛洲 蓬萊 列子湯問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
  蓬萊 方丈 瀛洲 東海中三山 張衡思𤣥賦問三丘乎句芒 秦紀海中有三神山 王子年拾遺記三山曰三壺方壺蓬壺瀛壺也 爾雅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
  十二土 九等
  分野十二邦上繫十二次周禮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注辨十有二壤之名物注壤亦土也
  騂剛 赤緹 墳壤 渴澤 鹹瀉 勃壤 埴壚彊㯺 輕爂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 五物五地之物 緹音低墳彊上聲爂孚照反
  三采
  家邑大夫之采地 小都卿之采地 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 載師注畿內三等采地 顏師古曰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小司徒注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五十里二十五里
  九野
  八方 中央 淮南子通九野徑十門八方上下
  兩都漢 又曰二京
  西都長安高祖東都洛陽 班固賦兩都光武 張衡賦兩京
  三輔
  京兆尹長安以東左馮翊長陵以北右扶風渭城以西
  三河
  河南 河內 河東 漢高祖収三河士 史記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河南 河北 河東後漢光武紀贊三河未澄注
  五邦
  湯遷亳 仲丁遷囂 河亶甲居相 祖乙居耿 遷邢 書盤庚不常厥邑於今五邦
  商丘 亳 囂 相 耿 馬氏說 相土徙商丘
  八遷
  契始封商 昭明居砥石 相土徙商邱 湯居亳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正義見於經傳者凡四遷其餘四遷未詳
  七國形勢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 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 趙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 韓北有鞏洛成臯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魏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
  東有淮潁煮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 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 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 史記蘇秦說七國
  百縣
  千里百縣縣有四郡左傳周書作雒篇縣方百里郡五十里
  鄉遂之屬地月令百縣注 呂氏曰春秋之時郡屬於縣趙簡子誓衆所謂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戰國之時縣屬於郡秦紀魏納上郡十五縣是也
  四郊
  郊四郊去國百里野甸稍也甸去國二百里稍三百里縣四百里都五百里 周禮司㑹注
  邑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毛詩傳
  三都
  費季氏叔孫氏孟氏 左傳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注三家之邑成都 廣都 信都 水經注蜀有三都
  蜀 吳 魏 左思三都賦
  三秦
  雍章邯 都廢邱司馬欣都櫟陽董翳  項羽三分關中都高奴 立秦三將為王
  三楚
  南楚江陵東楚 西楚彭城 漢書注
  楚文王都郢 昭王都鄀 考烈王都壽春 文選三楚多秀士注
  三齊
  齊 濟北 膠東 田榮並三齊之地注
  即墨臨淄平陸左 三齊記
  四齊
  膠東 膠西 濟南 齊 漢五行志注
  九國
  齊 楚 荊淮南 燕 趙 梁 代 淮陽 漢諸侯王表尊王子弟大啓九國
  十三部
  司隸七郡 察三輔三河𢎞農豫州三郡二國冀州四郡六國兗州五郡三國徐州三郡三國青州六郡三國荊州六郡一國揚州五郡一國益州八郡涼州九郡并州九郡幽州十郡一國交州七郡 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改雍曰涼改梁曰益東漢改交阯曰交州司隸部治河南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朔方刺史不在十三州之限東漢省禹并州
  五河
  紫 碧 絳 青 黃 司馬相如大人賦越五河注五色之河仙經說
  五都
  洛陽 邯鄲 臨淄 宛 成都 西都賦五都之貨殖 鮑明逺詩五都矜財雄
  五陵
  長陵高祖安陵惠帝陽陵景帝茂陵武帝平陵昭 西都賦 游帝 俠傳注 西京賦五縣謂五陵也
  八川
  霸 滻 涇 渭 灃 鎬 潦 潏 司馬相如上林賦
  五都
  長安 譙 許 鄴 洛陽
  兩京唐又曰兩都
  西京京兆東京河南
  三都
  京兆西都河南東都太原北都
  四京
  中京京兆東京河南北京太原西京鳳 肅宗元年翔 停四京
  五都
  上都京兆東都河南西都鳳翔南都江陵北都太 寶應元原 年詔
  十九州
  司 兗 豫 冀 並 青 徐 荊 揚 涼 雍秦 益 梁 寧 幽 平 交 廣 晉十九州及水嘉
  南渡九州之地有其二義熙以後復青兗司豫梁益
  十道
  關內 河南 河東 河北 山南 隴右 淮南江南 劍南 嶺南 太宗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凡州府三百五十八
  十五道
  京畿 關內 都畿 河南 河東 河北 隴右山南東 山南西 劍南 淮南 江南東 江南西黔中 嶺南 開元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増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為十五道置採訪使凡郡府三百二十八
  四輔唐 宋
  同  華  岐鳳翔府河中 唐開元府
  開德府鄭  許潁昌府拱 宋崇寧
  四鎭
  揚州會稽 青州沂山 幽州醫無閭 冀州霍山周禮大司樂注山之重大者
  沂山東 沂州㑹稽南 越州吳山西 隴州醫無閭北  唐禮營州 志
  三峽
  廣溪峽 巫峽 西陵峽 水經注 瞿塘峽不在三峽之數
  四關秦 四塞
  東函谷陜州南武關商州西散關鳳翔府北蕭關原州史記正義在四關中故曰關中
  長安四塞之國後漢光武紀注 張儀曰秦地履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八關後漢
  函谷 廣城 伊闕 大谷 轘轅 旋門 小平津孟津
  三城
  東置合肥 南守襄陽 西固祁山 魏明帝曰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
  三關
  陽平 江關 白水 漢南記蜀漢三關 吳賀邵曰劉氏據三關之險平靖 武陽 黃峴 郡縣志義陽三關
  上黨 壺口 石陘 馮衍傳上黨三關
  兩關
  玉門 陽關 西域傳列四郡據兩關
  七關
  石門 驛藏 木峽 制勝 六盤 石峽 蕭 大中三年吐蕃以七關歸於有司
  二十六關
  上關六 中關十三 下關七 唐六典關二十六為上中下之差
  四國
  管 蔡 商 奄 詩周公東征四國是皇注
  宻 阮 徂 共 皇矣維彼四國箋
  五國
  犬夷 密須 耆 邘音於崇 後漢伏湛傳文王受命征伐五國
  八國
  庸 蜀 羌 髳 微 盧 彭 濮 書牧誓 注八國皆蠻夷戎狄屬文王者
  九國
  齊 楚 燕 趙 韓 魏 宋 衞 中山 過秦論九國之師
  泗上十二諸侯
  宋 魯 滕 薛 諸小國在淮泗之上 史記索隱邾莒宋魯之比 齊威王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
  五諸侯
  常山張耳 河南申陽 韓鄭昌 魏 殷司馬 漢王以卬  五諸侯兵伐楚
  八國
  齊韓信 後王楚韓王信盧綰 梁彭越 趙張耳 淮南英布 臨江共敖 長沙吳 史記表高祖定天下非同姓芮 而王者八國唯吳芮傳五世
  三監
  管 蔡 霍 鄭康成詩譜 王制天子使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管 蔡 商 孔安國書傳 漢地理志鄁封武庚庸管叔尹之衞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夏氏書說雲當從康成蔡仲之命言管蔡霍 林氏曰武王封武庚而使三叔監之
  三十六郡
  內史 三川 河東 南陽 南郡 九江 鄣 會稽 潁川 碭 泗水 薛 東郡 琅邪 齊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代 鉅鹿 邯鄲 上黨 太原 雲中 九原 雁門 上郡 隴西 北地 漢中 巴 蜀 黔中 長沙
  其後置 桂林 南海 象郡 閩中合四 三川十郡 河東
  在諸郡之首所以陪輔關中即漢所謂三河也
  初郡十七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眞 日南珠厓 儋耳 武都 牂柯 越巂 沈黎 汶山犍為 零陵 益州 食貨志誅羌滅兩粵番禺以西至蜀南置初郡十七
  十節度
  安西 北庭 河西 朔方 河東 范陽 平盧隴右 劍南 嶺南 通鑑 通典十節度陸贄曰控禦西北兩番唯朔方河西隴右三節度 賈耽十道錄凡三十一節度
  關內朔方 河東 河北幽州 河西 隴右 劍南磧西 嶺南 六典八節度
  河朔三鎭
  成德鎭州魏博魏州盧龍幽州
  河曲六州
  豐 勝 靈 夏 朔 代
  二十四都督
  揚 益 並 荊 四州為大都督汴 兗 魏 冀 蒲綿 秦 洪 潤 越 十州為中都督齊 鄜 涇 襄安 潭 遂 通 梁 ⿳䒑⿲止自匕⿱兒夂 -- 夔 十州為 景雲二下都督  年置
  六都護
  單于 安西 安北            安南 安東 北庭
  兩畿
  京畿治西京城 都畿治東 開元十七年置京都城 都兩畿按察使
  嶺南五府五管
  廣 桂 邕 容 安南 通鑑五府亦曰五管皆隸嶺南節度使
  六鎭
  河東 盟津 滑臺 大梁 彭城 東平 唐杜牧戰論六鎭之師厥數三億
  四履
  東樂浪 西燉煌 南日南 北雁門 西南永昌通典後漢四履之盛 建安十八年復禹貢九州冀雍荊益豫徐兗青揚
  地圖六體
  分率 準望 道里 高下 方邪 迂直 晉裴秀作禹貢地域圖制圖之體有六
  參國伍鄙
  參其國郊以內三分國都以為三軍制國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里為鄉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 伍其鄙郊以外五分其鄙以為五屬制鄙三十家為邑十邑為卒十卒為鄉三鄉為縣十縣為屬五屬故立五 齊語大夫五正  管子
  九土 九地
  度山林 鳩藪澤 辨京陵 表淳鹵 數疆潦 規偃豬 町原防 牧隰臯 井衍沃 左傳楚蒍掩書土田注云九土沙泥 澤地 沚崖 下田 中田 上田 下山中山 上山 太𤣥九地高下有差而別其名 詩信南山南東其畝注云其遂東入於溝則畝南其遂南入於溝則畝東
  九等田
  廛里 場圃 宅田 士田 賈田 官田 牛田賞田 牧田 周禮載師疏雲六鄉之外有九等之田
  九畡
  九州之極數國語計億事材兆物収經入行姟極王者居九畡之田収經入以食兆民注數極於姟萬萬曰姟
  十二州
  司隸 豫 兗 青 徐 涼 秦 冀 幽 揚雍 有郡國六十八 蜀置益梁二州有郡二十二 吳置交廣荊郢揚五州有郡四 通典十三
  十鎭
  建平 西陵 樂鄉 南郡 巴丘 夏口 武昌皖城 牛渚圻 濡須塢 通典並為重鎭 元和郡縣志十鎭並為重鎭
  五屬
  安定 上郡 天水 五原 張掖 武帝元狩二年
  四鎭
  龜茲 于闐一曰毗沙焉耆 疏勒 會要咸亨曰焉耆長壽曰碎葉
  三晉
  魏 趙 韓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䖍為諸侯 史記三晉多權變之士 並知范中行為六晉 韓非子
  三越
  吳越 南越 閩越 文選注
  西粵 南粵 閩越 漢書
  三吳
  吳興 吳郡 會稽 水經注
  吳郡 吳興 丹陽 通典
  三蜀
  蜀郡 廣漢 犍為 蜀都賦注三蜀 本一蜀國漢高祖分置廣漢武帝分置犍為
  三荊
  北荊州河南伊陽縣東荊州唐州 荊州鄧 通典西州 魏三荊
  三巴
  巴郡今重慶府巴東今䕫州巴西今合 華陽州  國志
  三魏
  魏郡 東西部都護 水經注 晉劉毅三魏稱焉魏以東部為陽平郡西部為廣平郡
  四京宋朝
  東京開封府汴西京河南府洛南京應天府宋北京大名府魏
  四河
  汴河 黃河 惠民河 廣濟河
  二十三路
  京東東 京東西 京西南 京西北 河北東 河北西 永興 秦鳳 河東 淮南東 淮南西 兩浙 江南東 江南西 荊湖南 荊湖北 成都梓 利 䕫 福建 廣南東 廣南西 九域志建隆元年始以知州易方鎭太平興國二年罷節鎭領支郡之制
  六川
  河水 赤水 遼水 黒水 江水 淮水 呂氏春秋 淮南子云六水
  兩渠
  鄭國 白公 漢溝洫志 杜祐謂秦漢鄭渠漑田四萬頃白渠漑田四千五百頃唐永徽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歴初減至六千畝
  河兩源
  一出蔥嶺東流 一出於窴南山下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後漢西域傳河有兩源
  河西五郡
  張掖 酒泉 敦煌 武威 金城 漢置河西五郡
  二江
  汶江 流江 江水出岷山分為二江經成都南漢溝洫志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
  九淵
  鯢旋 止水 流水 濫水 沃水 氿水 雍水汧水 肥水 列子
  三湘 五渚
  江 湘 沅 文選注 三湘謂三江也
  湘水沅水微水澧水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五渚水經注 戰國策秦襲郢取洞庭五渚
  河陽三城
  北城 南城 中潬城 通典
  五名山
  華山 首山 太室 太山 東萊 史記封禪書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中五在中國云云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山海經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
  諸州五品
  上品二十州 次品十州 次品八州 次品二十三州 下品二十一州 梁朱異請分為五品五品之外又有二十餘州凡一百七州
  縣邑七等
  赤 畿 望 緊 上 中 下 唐陸䞇奏議縣邑有七等之異
  州府九等
  京府 都督都䕶府 四輔 六雄 十望 十緊上州 中州 下州 陸䞇奏議州府有九等之差
  淮南三鎭南齊
  壽陽 盱眙 淮陰 元魏高閭曰三鎭淮南之本原
  河南四鎭元魏
  碻磝 滑臺 洛陽 虎牢 通鑑
  齊十二郡
  城陽 琅邪 高密 膠東 東萊 北海 齊 千乘 濟南 平原 泰山 臨菑 後漢耿弇平齊樹十二郡旗鼓
  七國
  吳 楚 趙 膠西 濟南 菑川 膠東
  兩銅柱
  馬援植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境林邑國記
  二羊腸坂
  上黨壺關漢書地理志太原北九十里皇甫士安 隋書地理志崔賾問一知二
  河湟十一州
  𤓰 沙 伊 肅 鄯 甘 河 西 蘭 岷 廓大中五年張義潮以十一州歸於有司
  四總管
  並 揚 益 荊 隋天下唯有四總管以晉秦蜀三王及韋世康為之
  二華
  太華 少華 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注二山
  二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左傳 二崤之阻西都賦
  上林十池
  初池 麋池 牛首池 蒯池 積草池 東陂池西陂池 當路池 犬臺池 郎池 三輔黃圖漢少府有上林中十池監
  兩池
  安邑 解 唐食貨志 有鹽池五總曰兩池
  土五色
  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禹貢徐州貢土五色注
  天子有泰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史記春秋大傳 尚書緯上冒以黃土 獨斷雲天子泰社封諸侯者取其土苞以白茅授之以立社
  三苑
  西內苑 東內苑 禁苑
  四苑
  玉津 瓊林 瑞聖 宜春
  六輔
  京兆 馮翊 扶風 河東 河南 河內 文選六輔承風注兒寬開六輔渠韋昭謂云云
  太行八陘
  軹關陘 太行陘 白徑陘 三陘在河內 滏口陘鄴西 井陘 飛狐陘 蒲陰陘 三陘在中山 軍都陘在幽 元和州  郡縣志述征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
  三陽
  山陽 東陽 曁陽 世說注
  三餘
  餘干 餘姚 餘杭
  三山
  閩山西九僊山粵王山北 南豐道山亭記福州城中三山
  五峰
  紫蓋 天柱 石廩一名石囷祝融 芙蓉 衡山五峰
  十洲
  祖 瀛 𤣥 炎 長 元 流 生 鳳麟 聚窟東方朔十洲記
  五溪
  雄 樠 酉 潕 辰 水經注武陵有五溪
  洛陽四關
  東成臯 南伊闕 西函谷 北孟津 文選注洛陽記
  錢塘六井
  相國井 西井 金牛池 方井 白龜池 小方井李泌引西湖水以足民用
  三河
  黃河 析支河 湟中河 通典羌爰劍入三河間
  二津
  白馬津 盟津 唐杜牧傳
  兩河
  河南淄青淮西 河北成德魏 唐憲宗曰兩河數十州政博盧龍 令所不及 爾雅兩河間曰冀州 通典西則龍門之河東則洚水大陸之河
  燕代十六州
  幽 薊 瀛 莫 涿 檀 順 新 媯 儒 武雲 應 寰 朔 蔚 石晉割十六州賂契丹
  三關
  益津霸州 瓦橋雄州 淤口信安 周世宗軍  取三關
  關中十二道
  萬年 長安 富平 醴泉 同州 華州 寧州岐州 豳州 西麟州 涇州 宜州 唐兵志武德初析關中為十二道皆置府三年更為十二軍
  三川
  劍南西川成都 東川梓州 山南西道興 通鑑元 三川
  四夷
  東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王制 蠻夷戎狄總名四夷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
  東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譯同上
  南方蠻閩從蟲 北方狄從犬 東方貉從豸 西方羌從羊 說文
  四翟
  蠻 閩 夷 貉東北 周禮司𨽻帥四翟之𨽻
  九夷
  元菟 樂浪 高驪 滿飾 鳧更 索家 東屠倭人 天鄙 爾雅疏
  畎夷 於夷 方夷 黃夷 白夷 赤夷 元夷風夷 陽夷 通典 後漢書夷有九種 孔子欲居九夷 明堂位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
  八蠻
  天竺 咳首 僬僥 跂踵 穿胸 儋耳 狗軹旁脊 爾雅疏 書旅獒通道於九夷八蠻
  六戎
  僥夷 戎夷 老白 耆羌 鼻息 天剛 爾雅疏
  五狄
  月支 穢貊 匈奴 單于 白屋 爾雅疏
  三胡
  林胡 樓煩 東胡 史記趙世家備燕三胡
  三韓
  馬韓 辰韓 弁辰 後漢東夷傳韓有三種
  六詔
  𫎇巂 越析 浪穹 邆𦖠 施浪 𫎇舍 唐開元末合六詔為一南詔傳
  西山八國
  女 訶陵 南水 白狗 逋租 弱水 清逺 咄霸 唐西山羌八國請入朝
  西戎三國
  崐崘 析支 渠叟 禹貢 地理志注三國名皆織皮毛
  西域三十六國
  婼羌 且末 精絶 戎盧 渠勒 皮山 烏秅西夜 蒲犁 依耐 無雷 捐毒 桃槐 休循疏勒 尉頭 烏貪 卑陸 渠類谷 郁立師 單桓 蒲類 西且彌 刼國 狐胡 山國 車師凡一十七國小國 扜彌 于闐 難兜 莎車 溫宿 龜茲尉犁 危須 焉耆 凡九國 荀悅漢紀 後分為次大國  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
  三衆
  中國人衆 大秦寶衆 月支馬衆 外國傳
  五胡
  劉淵匈奴 石勒羯 慕容皝鮮卑 苻洪氐 姚萇𦍑
  六胡州
  魯州 麗州 含州 塞州 依州 契州 調露元年
  六夷
  東夷 南蠻西南夷 西羌 西域 南匈奴 烏桓鮮卑 後漢書傳 范曄曰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
  三方
  西南夷發於唐𫎇司馬相如 兩粵起嚴助朱買臣朝鮮由涉何 漢書贊三方之開皆自好事之臣
  三邊
  幽 並 涼 三州 後漢鮮卑寇三邊
  海東三國
  新羅弁韓苗裔 高麗 百濟扶餘 唐東別種 夷傳
  四域
  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為一域後魏董琬使西域言其地為四域














  小學紺珠卷二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三
  宋 王應麟 撰
  人倫類
  九族
  上自高祖 下至𤣥孫 堯典以親九族孔氏傳 詩序棄其九族鄭氏箋 朱文公書說高祖至𤣥孫之親舉近以該逺五服異姓之親亦在其中
  親親以三為五已上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以五為九以祖親高祖以孫 禮記親𤣥孫九也
  父族四 母族三 妻族二 異義夏侯歐陽說異姓有親屬者 白虎通朱文公從孔傳夏氏從夏侯歐陽
  外祖父 外祖母 從母子 妻父 妻母 姑之子姊妹之子 女子之子 已之同族 左傳親其九族杜氏注
  與孔鄭不同
  九屬
  𤣥孫 曾孫 仍孫 子 身 父 祖父 曾祖父高祖父 太𤣥注亦禮九族之序
  三族
  父 子 孫 周禮小宗伯掌三族之別注 仲尼燕居注
  父族 母族 妻族 漢書注如淳雲
  父昆弟 已昆弟 子昆弟 儀禮注昏禮注
  六親
  父 子 兄 弟 夫 婦 老子注 後漢馮衍傳注
  父 母 兄 弟 妻 子 漢賈誼以奉六親注云呂氏春秋謂六戚父 子 從父昆弟 從祖昆弟 曾祖昆弟 族昆弟 漢禮樂志賈誼書雲
  父子 兄弟 姑姊 甥舅 昏媾 姻亞 左傳注
  五宗
  大宗一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百世不遷之宗 小宗四繼高祖 繼曾祖繼祖 繼禰五世則 禮記大傳 白虎通 別子為祖如魯桓公遷之宗 生四子莊公旣立為君則慶父叔牙季友為別子 繼別為宗如公孫敖繼慶父是為大宗 繼禰者為小宗如季武子立悼子悼子之兄曰公彌悼子旣為大宗則繼公彌者為小宗謂之繼禰者蓋自繼其父為小宗不繼祖故也
  上至高祖下及孫後漢書注五宗
  適子為小宗次者為貳宗左傳注
  五屬
  斬衰 齊衰 大功 小功 緦麻 漢韋元成傳天序五行人親五屬注云同族之五服 學記師無當於五服注斬衰至緦麻之親
  五品又曰五典 五敎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堯舜使契為司徒敎以人倫 舜典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在寬朱文公注五品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名位等級也五敎父子有親至朋友有信五典克從注同 程子曰五者人倫也言長幼則兄弟尊卑皆備矣言朋友則鄉黨賔客備矣
  父 母 兄 弟 子 鄭𤣥說五品王肅曰五常
  五敎
  父義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左傳舜舉八元使布五敎 舜典五典克從孔氏注同 五品不遜敬敷五敎在寬孔氏注五品謂五常五敎五常之敎臯陶謨五典君牙𢎞敷五典孔氏注五常之敎 國語五義紀宜注同左傳五敎
  七敎
  父子 兄弟 夫婦 君臣 長幼 朋友 賓客王制司徒明七敎以興民德
  六順
  君義 臣行 父慈 子孝 兄愛 弟敬 左傳石碏曰所謂六順也
  十義又曰十敎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弟 夫義 婦聽 長惠幼順 君仁 臣忠 禮運十者謂之人義
  君令 臣共 父慈 子孝 兄𢜤 弟敬 夫和妻柔 姑慈 婦聽 晏子曰禮也 荀子立太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敎注十敎即十義
  五達道
  君臣 父子 夫婦 昆弟 朋友 中庸天下之達道五
  三綱
  君臣 父子 夫婦
  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白虎通 禮緯含文嘉 太𤣥曰三綱得於中極 漢谷永曰勤三綱之嚴
  六紀
  諸父有善 昆弟有親 族人有序 諸舅有義 師長有尊 朋友有 白虎通舊  禮緯
  四正
  君 臣 父 子 管子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坊記
  四德
  庸勲 親親 暱近 尊賢 左傳富辰雲
  七德
  尊貴 明賢 庸勲 長老 愛親 禮新 親舊國語富辰雲
  三達尊
  爵 齒 德 孟子
  三友
  友直 友諒 友多聞 論語益者三友
  三樂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三樂也 孟子
  五致
  居則致其敬 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 孝經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彭忠肅公龜年集格言為五致錄
  四行
  事君忠 事親孝 交友信 處鄉順 孔叢子
  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功 班昭女誡女有四行
  為人子 為人弟 為人臣 為人少順 冠義將責四者之行於人
  九兩
  牧以地得民 長以貴得民 師以賢得民 儒以道得民 宗以族得民 主以利得民 吏以治得民友以任得民 藪以富得民 周禮太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兩猶耦也
  六本俗
  媺宮室 族墳墓 聨兄弟 聨師儒 聨朋友 同衣服 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
  三事
  父 師 君 國語欒共子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敎之君食之
  事親有隱而無犯 事君有犯而無隱 事師無犯無隱 禮記
  三孝三道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
  小孝用力 中孝用勞 大孝不匱 祭義曾子曰孝有三 喪 祭敬時 祭統孝子事親有三道
  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孝經
  五養
  養體 養目 養耳 養口 養志 呂氏春秋曾子曰養有五道
  四禮
  冠 婚 喪 祭 文中子弟凝正家以四禮
  雞初鳴咸盥潄櫛縰笄總而朝君臣之道也 惻隱之恩父子之道也 會計有無兄弟之道也 閨閫之內朋友之道也 白虎通婦事夫有四禮
  六禮
  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士昏禮文中子婚嫁必具六禮
  二戒
  命 義 莊子天下有大戒二子之愛親命也臣之事君義也
  四敎
  婦德貞順 婦言辭令 婦容婉娩 婦功絲 周禮九嬪掌麻 婦學之法禮記昏義古者婦人敎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後漢論九嬪掌敎四德 班昭女誡曰女有四行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干寶晉紀論聞四敎於古
  六德
  柔順 清潔 不妬 儉約 恭謹 勤勞 司馬文正公家範曰為人妻者其德有六
  四科
  容悅凡臣 社稷股肱 天民行道 大人正身 孟子章指凡此四科優劣之差
  六位
  君 臣 父 子 夫 婦 莊子音義雲
  三善
  父子之道 君臣之義 長幼之節 禮記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世子齒於學
  五行
  貴賤明 隆殺辨 和樂而不流 弟長而無遺 安燕而不亂 鄉飲酒義五行
  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 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荀子禮論禮有三本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
  三恕
  事君 報親 敬兄 荀子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
  三行
  正君臣 親父子 和長幼 冠義注三行
  五義
  父義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國語五義紀宜注云
  服術有六
  親親 尊尊 名 出入 長幼 從服 大傳
  四戚
  內姓 外婚 朋友 同里 周書政有四戚
  四隱
  交友 故舊 邑里 門郭 呂氏春秋
  四民
  士 農 工 商 齊語管子曰四民者勿使雜處漢食貨志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五民
  遊子樂其俗不復歸故有五方之民漢地理志齊地具五民
  五儀
  庸人 士人 君子 賢人 聖人 家語孔子曰人有五儀 又荀子
  秀士 選士 俊士 造士 進士 王制
  六正
  聖臣 良臣 忠臣 智臣 貞臣 直臣 說苑人臣之行有六正
  七屬
  國任貴 鄉任正 官任長 學任師 族任宗 家任主 先任賢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倫有七屬
  十際 十數十等
  君臣 父子 兄弟 朋友 夫妻 呂氏春秋十際
  王臣公 公臣大夫 大夫臣士 士臣皁 皁臣輿輿臣隸 隸臣僚 僚臣僕 僕臣臺 國語史伯曰合十數
  以訓百體注自王以下位有十等 左傳人有十等
  三老五更
  三老國老也五更庶老也月令章句 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大夫老者為五更盧植禮記注 老人更知三德五事鄭康成注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漢書注 陳用之曰古者建國立三卿鄉飲酒立三賓禮曰三
  公在朝三老在學三公非一人則三老五更亦非一人矣
  三擯
  卿為上擯 大夫為承擯 士為紹擯 聘禮
  天子見公擯者五人見侯伯擯者四人見子男擯者三人覲禮注 皆宗伯為上擯
  上公七介 侯伯五介 子男三介 聘義
  五不名 四不名
  諸父 兄 上大夫 盛德之士 老臣 公羊傳注禮君於臣不名者有五
  諸父 諸兄 先王之臣 盛德之士 說苑伊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
  七族
  父之姓 姑之子 姊妹之子 女之子 母之姓從子 妻父母 史記索隱 張晏曰上至曾祖下至曾孫
  羣昭羣穆昭如字
  同宗父子祭統注 宗廟之次左為昭右為穆子孫亦以為序 羣昭南向取其向明羣穆北向取其深逺中庸章句或問 父昭子穆孫復為昭一昭一穆相次而下國語注父南面曰昭明也子北面曰穆順 決疑也 要注
  四擇
  擇術然後學之 擇師然後傳之 擇交然後親之擇君然後事之 劉敬弟子記君子有四擇
  五孝
  天子 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孝經序雖五孝之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
  天子虞舜 夏禹 殷高宗 周文王 諸侯周公旦 魯孝公 河間惠王 卿大夫孔子 孟莊子 穎考叔 士高柴 樂正子春孔奮 黃香 庶人江革廉范汝郁  陶淵明殷陶  孝傳贊
  五遂
  居處莊 事君忠 蒞官敬 朋友信 戰陳勇 祭義曾子言孝 張魏公名方耕道堂曰五遂
  三言
  夫婦別 父子親 君臣嚴 禮記哀公問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
  九序
  孟孟仲季 仲孟仲季 季孟仲季 太𤣥
  三從
  父 夫 子 儀禮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
  六輔
  公輔天子 卿輔公 大夫輔卿 士輔大夫 京師輔君 諸夏輔京師 何休春秋例
  十五儒
  自立 容貌 備豫 近人 特立 剛毅 自立仕憂思 寬裕 舉賢援能 任舉 特立獨行 規
  為 交友 尊讓 禮記儒行其尊讓有如此者注云此兼上下五儒蓋聖人之儒行也
  五致
  致反始 致鬼神 致物用 致義 致讓 祭義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
  三老
  上壽 中壽 下壽 左傳杜氏注
  工老 商老 農老 服氏注
  三壽
  三卿詩三壽作朋如岡如陵或曰壽與岡陵等而為三 三老張衡東京賦送迎拜於三壽注三老也
  三類
  孝行著於家門 仁慈稱於九族 義斷行於鄉黨魏夏侯𤣥議三者之類取於中正
  隱者三槩
  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其次絜治世具弗得伸持峭行不可屈於俗末焉者資槁薄樂山林唐隱逸傳
  七等
  州 國 氏 人 名 字 子 何休春秋例 何氏傳王朝公卿書官大夫書字上士中士書名下士書人
  九等
  上上聖人始於宓犧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始於 漢古蚩尤 今人表列九等之序
  五人曰茂 十人曰選 百人曰俊 千人曰英 倍英曰賢 萬人曰傑 萬傑曰聖 白虎通禮別名記
  德萬人者謂之俊 德千人者謂之豪 德百人者謂之傑 鶡冠子
  俗人 俗儒 雅儒 大儒 荀子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 衆人者工農商賈也
  五政
  天子 公 卿 大夫 士 大戴禮均五政注
  三名
  公 卿 大夫 周禮疏易通卦驗雲輔有三名
  三世
  所見 所聞 所傳聞 公羊傳
  自祖至孫曲禮三世注
  什伍
  五人為伍 二伍為什 周禮宮正會其什伍注 周書大聚篇五戶為伍以首為長十夫為什以年為長
  四常道
  親親 尊尊 長長 男女有別 禮記大傳 四者人道之常
  四名
  天人 神人 至人 聖人 莊子 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三親
  夫婦 父子 兄弟 顏氏家訓一家之親此三者而已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
  四制
  恩 理 節 權 禮記喪有四制
  三忠
  大忠周公之於成王 次忠管仲之於桓公 下忠子胥之 荀於夫差 子
  二物
  夫治外 婦治內 左傳子太叔曰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注各治其物
  三德
  禮賓 親親 善善 晉語衞甯莊子曰
  五等親
  周 大功 小功 緦麻 袒免 唐百官志宗正寺凡親有五等
  三行
  孝如曾參孝已 信如尾生高 廉如鮑焦史鰌 戰國策蘇代謂燕昭王曰兼此三行以事王
  四行
  事親孝 事君忠 交友信 居鄉悌 呂氏春秋尹文曰有此四行可謂士乎
  三順
  臣事君 子事父 妻事夫 韓非子三者順則天下治
  六職
  王公 士大夫 百工 商旅 農夫 婦功 考功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鄉約四事
  德業相勸 過失相規 禮俗相交 患難相恤 藍田呂氏
  性理類
  四德
  善之長春 仁 亨嘉之㑹夏 禮 利義之和秋 義 貞事之幹 易冬 智 乾文言
  北冬 直東春 𫎇南夏 酋西秋 㝠北 太𤣥
  四端
  惻隱之心仁之端 羞惡之心義之端 辭讓之心禮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孟子人有四端
  五常
  仁木春 義金秋 禮火夏 智水冬 信土  漢書 中庸季夏 注信水知土白虎通曰五性 益稷注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
  五事
  貌木恭肅 言金從乂 視火明哲 聽水聦謀 思土睿 書聖  洪範 蘇子由雲貌土言金視木聽水思火 蔡氏雲貌水言火視木聽金思土
  四維
  禮 義 廉 恥 管子
  四敎
  文 行 忠 信 論語子以四敎
  六德
  知 仁 聖 義 忠 和 周禮大司徒鄉三物一曰六德
  六行
  孝 友 睦 婣 任 恤 周禮大司徒鄉三物二曰六行
  三德
  正直 剛克 柔克 洪範 剛柔正直三德之俊曰三俊
  至德為道本 敏德為行本 孝德知逆 周禮師氏以惡  三德敎國子以生利 祥以事神 仁以保 國語富辰曰明民  王不失此三德
  忠信 調和 均辨 荀子三德者誠乎上
  三行
  孝行親父母 友行尊賢良 順行事師 周禮師氏長  敎三行
  三達德
  知 仁 勇 中庸
  仁者不憂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論語君子道者三
  九德
  寬而栗 柔而立 愿而恭 亂而敬 擾而毅 直而溫 簡而廉 剛而塞 彊而義 臯陶謨亦行九德 上九字人之性質下九字以輔成其德明其德之不偏 三德有家六德有邦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也
  堯四德
  欽 明 文 思 堯典 欽之一字此書中開卷第一義
  文王九德
  心能制義曰度 德正應和曰莫 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 敎誨不倦曰長 賞慶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 擇善而從之曰比 經緯天地曰文左傳
  九思
  視思明 聽思聦 色思溫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問 忿思難 見得思義 論語君子有九思
  三思
  少思學 老思敎 有思施 荀子云孔子曰君子有三思
  九容
  足容重 手容恭 目容端 口容止 聲容靜 頭容直 氣容肅 立容德 色容莊 禮記玉藻
  四勿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勿者禁止之辭 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巳復禮為仁請問其目子曰云雲 伊川先生作四箴
  四無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子絶四 毋史記作無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辭聖人絶此四者何用禁止 慈湖楊先生有絶四說 譙定為八圖
  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 論語君子有三畏和靖尹先生一室名三畏齋
  為仁五者
  恭 寬 信 敏 惠 論語
  三戒
  少戒色 壯戒鬬 老戒得 論語君子有三戒
  五福
  壽 富 康寧 攸好德 考終命 洪範
  四敎
  勤 儉 恭 恕 文中子弟凝御家以四敎
  四重
  重言有法 重行有德 重貌有威 重好有 揚子法言取觀 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
  三有
  慈 儉 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三寶文中子三有
  七情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禮運
  六情 六志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白虎通六情
  好 惡 喜 怒 哀 樂 左傳子大叔雲六志
  北方貪狼申子東方陰賊亥卯南方廉貞寅午西方寬大己酉上方姦邪辰未下方公正 漢翼奉封戌丑   事六情
  三子言性
  孟子言人性善 荀子言人性惡 揚子言人性善惡混
  性三品
  上焉善 中焉可上下 下焉惡 韓文公原性
  五至
  志之所至詩亦至焉 詩之所至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樂亦至焉 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夫子五德
  溫 良 恭 儉 讓 論語注夫子行此五德
  九言
  無始亂 無怙富 無恃寵 無違同 無敖禮 無驕能 無復怒 無謀非德 無犯非義 左傳子太叔語趙簡子九言 古者以一句為一言一言蔽之曰思無邪揚之水卒章之四言秦漢以來衆儒訓詁乃有句稱
  樂六德
  中 和 祗 庸 孝 友 周禮大司樂以樂德敎國子 大師敎六詩以六德為之本王氏解雲中和祗庸孝友
  鄉三物
  六德 六行 六藝 周禮大司徒敎萬民而賓興之
  諫五義
  譎諫 戅諫 降諫 直諫 諷諫 家語忠臣之諫君有五義諷諫 順諫 闚諫 指諫 陷諫 大戴禮 公羊傳注三曰直諫四曰爭諫五曰戅諫一二同大戴禮 戅陟降反
  君子五敎
  有如時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達財者財與材同有答問者 有私淑艾者 孟子
  師術有四
  尊嚴而憚 耆艾而信 誦說而不陵不犯 知微而論 荀子
  三知
  生而知之 學而知之 困而知之 中庸 論語困而學之知命 知禮 知言 論語
  知逺之近 知風之自 知微之顯 中庸注三知
  三行
  安而行之 利而行之 勉彊而行之 中庸
  三近
  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同上
  五本
  柔以仁 誠以信 富貴無敢以驕人 恭以敬 寛以靜 說苑
  信 德 孝 悌 讓 晉王祥訓子孫五者立身之本
  五守
  聰明廣智守以愚 多聞博辨守以儉 武力勇毅守以畏 富貴廣大守以狹 德施天下守以讓 文子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四敎
  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 學記大學之法此四者敎之所由興也興 道 諷 誦 言 語 周禮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
  六生
  公生明 偏生闇 端慤生通 詐偽生塞 誠信生神 夸誕生惑 荀子此六生者君子愼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六有
  言有敎 動有法 晝有為 宵有得 息有養 瞬有存 橫渠先生雲 和靖尹先生一室名六有齋
  四益
  無益之言勿聽 無益之事勿為 無益之文勿觀無益之友勿親 張魏公浚戒子
  四德
  忠則順天 孝則生福 勤則業進 儉則心逸 同上四德銘
  孝德之始 弟德之序 信德之厚 忠德之正 大戴禮孔子曰參也中夫四德者矣
  養生四印
  忍 黙 平 直 黃魯直誌
  四可
  可勉者行 可信者言 可委者命 可記者天 康節邵先生四可吟
  曲禮四箴
  敖不可長 欲不可縱 志不可滿 樂不可極 張文定公方平以曲禮四句為四箴
  四持
  持容 持忍 持黙 持謙 崔鶠德符四持銘
  三善
  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 見人有善若已有之 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 說苑曾子曰吾學夫子之三善而未能行
  四易
  簡而易用 要而易守 炳而易見 法而易言 揚子君子之道有四易
  七無
  無諾責 無財怨 無專利 無茍說 無伐善 無棄人 無蓄憾 文中子仇璋謂薛収
  大學三綱領 八條目
  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大學章句三者大學之綱領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脩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 八者大學之條目
  為學之序
  博學之 審問之 愼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中庸朱子白鹿洞書院示學者
  修身之要
  言忠信 行篤敬 懲忿窒慾 遷善改過 同上
  處事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董子曰同上
  接物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已 同上
  六言六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
  益者三樂五敎反
  樂節禮樂 樂道人之善 樂多賢友 論語
  三立
  立德黃帝堯舜 立功禹稷 立言史佚周任 左傳穆臧文仲  叔曰
  五德
  聰明睿知生知之質 寬裕溫柔 發強剛毅 齊莊中正 文理密察知 中庸 章句雲五者之德
  三好
  衆人好已從 賢人好已正 聖人好巳師 揚子天下有三好
  三省
  謀不忠 交不信 傳不習 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五愼
  強 勞 忠 信 恭 說苑子路將行仲尼贈以言劉子曰季路抱五愼之誡
  四經
  德 仁 義 禮 文中子
  人六等
  善 信 美 大 聖 神 孟子注人有是六等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
  十一德
  敬 忠 信 仁 義 知 勇 敎 孝 惠 讓國語單襄公曰此十一者晉周皆有焉悼公
  三患
  未之聞患弗得聞 旣聞之患弗得學 旣學之患弗能行 禮記雜記君子有三患
  二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 孫綽天台山賦釋二名之同出
  一謙四益
  天道虧盈而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 漢藝文志易一謙而四益
  人有三
  安仁 利仁 強仁 表記
  九年大成
  比年入學每歲 中年考校間歲 一年視離經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羣樂正孝反 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學記
  三就
  大成 次成 小成 大戴禮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三就焉注云
  立傅之道六
  知慮不躁 身行寬惠 威嚴不易 重利不變 恭於敎 和於下 戰國策趙立周紹為傅周紹曰云雲
  六謙德
  德行寬容而守之以恭者榮 土地廣大而守之以儉者安 位尊祿重而守之以卑者貴 人衆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 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 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溢 韓詩外傳此六者皆謙德也
  人事類
  君子四時
  朝以聽政 晝以訪問 夕以修令 夜以安身 左傳子產曰
  士朝而受業 晝而講貫 夕而修復 夜而計過國語公父文伯母曰
  四氣
  春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夏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冬早臥晚起必待 素問四氣日光 調神論
  三命
  上壽百二十 中壽百年 下壽八十 文選注養生論行善得善曰受命 行善得惡曰遭命 行惡得惡曰隨命 孝經援神契孟子注
  六夢
  正 噩 思 寤列子作覺 喜 懼 周禮占夢 列子夢有六候 太卜三夢之法致夢觭夢 咸陟
  五藏 五氣
  肺氣熱金言魄藏 心氣次之火思神藏 肝氣涼木視魂藏 脾氣溫土貌志藏 腎氣寒水聽 周禮疾精藏 醫注
  金 為雲 肺火 為氣 肝木 為風 腎水 為雨 脾土 為雷 心土 為五 淮南行之主  子
  心通舌 肝通目 肺通鼻 腎通耳 脾通口 子華子曰脾腎心肝肺五官之司口舌鼻耳目五官之候
  九藏又曰九紀
  正藏五 胃 旁胱 大腸 小腸 周禮注 國語史伯曰建九紀以立純德注九藏也正藏五又有胃旁胱腸膽 莊子釋文身別有九藏氣天𠉀頭角之氣人候耳目之氣地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地人神藏五形藏四故九 五管五藏之腧
  六府
  喉咽量腸之府 胃五穀之府 大腸轉輸之府 小腸受成之府 膽積精之府 旁胱湊液 韓詩之府 外傳
  大腸 小腸心府 胃脾府 旁胱肺府 三焦腎府 膽肝府白虎通
  大小腸 旁胱 三焦 莊子釋文
  九竅
  陽竅七 陰竅二 周禮注
  一六為前為耳 二七為目 三八為鼻 四九為口 五五為後土 太𤣥 易咸主心故言拇言股言心言頰舌皆在前者艮主背故言趾言限言躬言輔皆在後者
  四關
  心 口 耳 目 文子 淮南子四關
  四佐
  脾 腎 肝 肺 周書心有四佐
  五官
  耳 目 鼻 口 形 荀子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
  三宮 君子道三
  食 視 聽 淮南子三宮交爭
  容貌 顏色 辭氣 論語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七體
  目為心視 耳為心聽 口為心談 鼻為心芳 國語史伯曰正七體以役心注七竅也
  五指
  巨指 食指 將指 無名指 小指又曰 春秋正季指 義手五指之名
  五綦又曰五鑿
  目欲綦色 耳欲綦聲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氣香亦謂臭 心欲綦佚 綦極也荀子此五綦者人情所不必免也 又曰五鑿為政心從而壞
  五慮
  耳 目 鼻 口 心 管子
  五性
  肝靜仁甲已 心躁禮丙辛 脾力信戊癸 肺堅義乙庚 腎敬知 漢丁壬 翼奉傳五性注
  喜 怒 欲 懼 憂 大戴禮民有五性 文選注文子曰人有五情
  九𢷎音拜
  稽首 頓首 空首 振動 吉𢷎 凶𢷎 奇𢷎奇偶之奇 襃𢷎音報 肅𢷎 周禮大祝辨九𢷎以享右祭祀
  三不惑
  酒 色 財 漢楊秉
  四無妄
  耳無妄聽 目無妄顧 口無妄言 心無妄慮 康節先生四無妄吟
  五聲
  言語宮聲和聲剛聲清聲疾聲弱 周禮疾醫注
  九候
  三部寸關尺 九候浮中 素問沈  難經
  三門
  由於情慾入自禽門 由於禮義入自仁門 由於獨智入自聖門 揚子天下有三門
  三變
  望之儼然 即之也溫 聽其言也厲 論語子夏曰君子有三變
  八體
  乾為首首㑹諸陽屬乾 坤為腹腹藏衆陰 坤 震為足 巽為股足動股隨雷風相與 坎為耳 離為目耳目通竅水火相逮 艮為手兌為口口與鼻通 說卦以身之八體擬八卦 足主山澤通氣 下六經為震手主上六經為艮耳輪限內為坎目精附外為離巽下開為股兌上開為口覺則用目而視離日主晝也寐則用耳而寤坎月主夜也 一身之榮衞還周會於手太陰一日之陰陽曉昏會於艮時故艮時在人其象為手
  三始
  正容體 齊顏色 順辭令 冠義禮義之始注三始旣備服未備者未可求以三始也
  四代尚齒
  有虞氏貴德而尚齒 夏后氏貴爵而尚齒 殷人貴富而尚齒 周人貴親而尚齒 祭義
  升階四等
  連步 栗階亦名散等 歴階 越階 儀禮燕禮疏升階之法有四等 漢禮雲五武成步步六尺國語注云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九體
  手足 臂脛 股肱 要 腹 肩 㗇喖音瘕牯謂唐湖面 顙 太𤣥 湖疑作頡音胡
  六辭
  將叛者其辭慙 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
  八徵
  問之以言以觀其辭 窮之以辭以觀其變 與之間諜以觀其誠 明白顯問以觀其德 使之以財以觀其廉 試之以色以觀其貞 告之以難以觀其勇醉之以酒以觀其態 六韜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故 為 得 喪 哀 樂 生 死 列子覺有八徵
  九徵
  逺使之而觀其忠 近使之而觀其敬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吿之以危而觀其節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莊子九徵至不肖人得矣神 精 筋 骨 氣 色 儀 容 言 劉邵人物誌九徵皆至純粹之德
  五至
  伯已 什巳 若已 廝役 徒𨽻 鶡冠子博選篇道凡四稽天地人命人有五至北面事人則伯巳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黙則什巳者至人趨巳趨則若巳者至憑几據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徙𨽻之人至矣故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   韓文公讀鶡冠子云四稽五至之說當矣
  十二材
  清節 法 術 國體 器能 臧否  伎倆 智意文章 儒學 口辯 雄傑 劉邵人物誌
  四事
  飲食 衣服 居處 言語 呂成公曰為學自四事起














  小學紺珠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四
  宋 王應麟 撰
  藝文類
  六藝
   樂 射 御 書 數九 周禮大司徒保氏
  五經又曰五學
  易 書 禮 詩 春秋 揚子法言惟五經為辯
  詩 書 禮 樂 春秋 漢藝文志五者五常之道易為之原五學世有變改周易 尚書 毛詩 左氏春秋 禮記 唐五經博士書 詩 禮 易 春秋公羊 漢建元五年立五經博士
  六經又曰六藝 六學 六籍
  詩 書 樂 易 禮 春秋 禮記經解記六藝政敎得失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漢武帝表章六經憲章六學 藝文志並論語孝經小學為九種樂經亡 莊子孔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六經之名始見又曰詩以導志書以導事禮以導行樂以導和易以導陰陽春秋以導名分史記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漢儒林傳古之儒者博學六藝之文六學者王敎之典籍 經解以詩為首七略藝文志七錄易居前七志孝經為初 陸龜𫎇曰六籍者聖人之海也
  九經
  易 書 詩 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 孝經論語 經典釋文序錄
  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論語 孝經 小學漢志六藝九種 唐谷那律稱為九經庫九經之名始見 韋表微著九經師授譜 後唐校九經鏤木
  於國子監
  七經
  易 書 詩 三禮 春秋 秦宓曰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還敎吏民 傅咸七經詩 隋樊深七經義綱七經論
  詩 書 春秋 周禮 儀禮 禮記 論語 劉敞七經小傅
  四術四敎
  詩 書 禮 樂 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敎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四術詩書禮樂四敎春夏秋冬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者聲聲亦陰也 文王世子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
  三史
  書 詩 春秋 文中子聖人述史三焉
  二經
  春秋 孝經 中庸注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固足以明之 公羊傳序曰孔子有云云雲此二學者聖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孝經疏孝經鉤命決雲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大經中經小經
  禮記 春秋左氏傳 為大經詩 周禮 儀禮 為中經易尚書 春秋公羊傳 穀梁傳 為 唐選舉志 孝小經 經論語兼通百官志論語孝經爾雅附中經
  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今取六經及論語孟子孝經以字計之毛詩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禮記九萬九千二十字周易二萬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經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經合四十八萬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為率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或以天資稍鈍減中才之半日誦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畢茍能熟讀而溫習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積之功耳里諺曰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語雖小可以喻大後生勉之 鄭耕老勸學
  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以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 漢藝文志
  五經正義
  周易 尚書 毛詩 禮記 春秋 唐孔穎達與諸儒選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詔改為正義
  十二經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又加六緯 一說易上下經並十翼 一雲春秋十二公經 莊子孔子西藏書於周室繙十二經以說老耼
  四經
  易皇 皇帝王霸體春 意言象數用 書帝 虞夏商周體夏 仁義禮智用 詩王秋文武周召體性情形體用 春秋霸 秦晉齊楚體  邵子皇冬 聖賢才哲用  極經世左氏穀梁春秋 古文尚書毛詩 後漢建初八年詔選高才生受四經
  十經
  周易 尚書 毛詩 禮記 周官 儀禮 春秋左氏 公羊 穀梁 各為一經 論語孝經為 合十經助經 敎分掌宋百官志國子助敎十人
  五經 五緯 南史周續之通十經
  六經
  五經及樂緯 漢書注 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 書緯璇璣鈐考靈耀刑德攷帝命驗運期授 詩緯推度災汜歴樞含神霧 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 樂緯動聲移稽耀嘉汁圖徵 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
  七緯
  易 書 詩 禮 樂 孝經 春秋 後漢書注隋志七經緯三十六篇孝經緯援神契鉤命
  河圖
  七前 六後 八左 九右 關子明雲
  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 孔安國雲邵子曰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 朱子曰河圖之位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
  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
  洛書
  九前 一後 三左 七右 四前左 二前右 八後左 六後右 關子明雲
  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次第之以成九類 孔安國雲
  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關子明洞極經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 劉牧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於伏羲之世 姚氏曰戴九履一之圖乃易乾鑿度九宮之法劉牧以為河圖 又以生數就成數依五方圖之以為洛書洞極經兩易之
  三易
  連山始艮夏 歸藏始坤 殷亦曰坤乾 周易始乾 周禮大卜周 掌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 歐陽文忠公曰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易
  八索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 左傳 書序 國語史伯曰平八索以成人注八體以應八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㢲為股離為目兌為口坎為耳艮為手 馬融說八索八卦賈逵雲八王之法
  十言
  伏羲作十言之敎曰乾坤震㢲坎離艮兌消息 左傳正義
  八卦
  乾天健一南 坤地順八北 震雷動四 㢲風入五 坎水陷六 離火麗三 艮山止七 兌澤說 伏羲始作卦因重之為六二  十四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文王八卦離南坎北 乾坤三畫以初相易而成震㢲以中相易而成坎離以三相易而成艮兌
  六十四卦
  乾 坤 屯 𫎇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噬嗑 賁 剝 復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右上經
  咸 恆 遯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暌 蹇解 損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震 艮 漸 歸妹 豐 旅 㢲 兌 渙 節中孚 小過 旣濟 未濟 右下經
  四象
  太陽一 少陰二 少陽三 太陰四六 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耦而為二畫者四乾老陽震坎艮少陽坤老陰㢲離兌少陰
  少陽單 八少陰 拆爻不變 九老陽重 六老陰 交 繫爻變  辭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本義雲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乾兌艮坤生於二太為天之四象離震㢲坎生於二少為地之四象
  三陳九卦
  履 謙 復 恆 損 益 困 井 㢲 繫辭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初陳 履德之基 謙德之柄復德之本 恆德之固 損德之修 益德之裕 困德之辨 井德之地 㢲德之制 再陳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 復小而辯於物 恆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不遷 㢲稱而隱 三陳 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復以自知 恆以一德 損以逺害 益以興利困以寡怨 井以辯義 㢲以行權 先釋卦名 次
  言兩卦之體末推卦用
  四營
  分而為二以象兩 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 歸奇於扐 繫辭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易變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 易之策數萬物備焉而經營之者不出於四其初左右手數之以四其次得三少三多及一少一多亦止於四其終即三少三多之餘以四除之得九與六積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一少一多之餘以四除之得七與八亦積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二篇之策皆四之所成也是故八卦為四者二六十四卦為四四者四故曰四營而成易此言揲蓍之法也三揲之餘然後畫卦以小變言之每一揲具五小變以三揲合十五小變為十有八變而畫一爻以大變言之每一揲為一大變合十八揲為十八大變而畫一卦八卦與六十四卦皆十八之所成也是故上經三十卦反對為十八卦下經三十四卦反對亦為十八卦故曰十有八變而成卦此亦求卦之法也
  立位
  初 二 三 四 五 上 易以爻為位以卦為時天道大明於元氣旣行之後始於子午終於己亥各以六辰而成一氣而三百六十五度分焉易象大明於奇畫旣生之後始於復姤終於乾坤各以六位而成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列焉 六虛六位也 史記自序八卦位曰八位
  二萬之策
  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繫辭注
  上經起乾坤至坎離三十卦下經起咸恆至旣未濟三十四卦 雜卦無上下經之分然自乾坤至困亦三十卦自咸恆至夬亦三十四卦 鄭東卿雲
  二用
  用九者乾之坤 用六者坤之乾 乾爻七九九變而七無為易占其變用九不用七 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為用六不用八 於乾坤見之其餘可知 九六變七八不變者揲蓍之法遇純則變叅同契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十三卦
  罔罟取離包犧 耒耨取益 為市取噬嗑神農 衣裳取乾坤 舟楫取渙 服牛乗馬取隨 重門擊柝取豫臼杵取小過 弧矢取暌 宮室取大壯 棺槨取
  大過 書契取夬黃帝 易繫辭 正義曰象卦制堯舜 器皆取卦之爻象之體
  十翼
  上彖 下彖 上象 下象 上繫 下繫 文言說卦 序卦 雜卦 孔子作鄭康成始以彖象連經文王弼又以文言附乾坤二卦
  易三義
  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鄭康成易贊
  古易十二篇
  上經 下經 伏犧畫文王周公辭 十翼孔子所 呂成公祖作傳  謙定經二卷傳十卷
  易聖人之道四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繫辭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讀
  易之法盡於此
  易三家
  施讎 孟喜 梁邱賀 藝文志
  易學啟𫎇四篇
  本圖書 原卦畫 明蓍策 考變占 朱文公 五贊 原象述旨 明筮稽類 警學
  三墳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言大 左傳道  書序
  山 氣 形 張商英得於泌陽民家 山墳連山氣墳歸藏形墳坤乾
  三禮禮為人防墳大防也張平子說
  三氣天地人之氣馬融說
  五典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言常 同上 周禮外史掌道  三皇五帝之書 張平子說五典五帝之常道 馬融說五典五行
  九邱
  九州之志謂之九邱 左傳 書序 劉原父雲即九共九篇古文邱與共相近故誤為共 禹貢言形質九邱言情性 馬融說九州之數賈逵說九州亡國之戒 張平子說周禮之九刑
  九疇又曰九章 九法
  一五行 二五事 三八政 四五紀 五皇極 六三德 七稽疑 八庶徵 九五福六極 洪範 劉歆雲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
  書五十七篇
  伏生得二十九篇敎於齊魯之間儒林傳 堯典 臯陶謨 禹貢 甘誓 湯誓 盤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牧誓 洪範 金滕 大詔 康詔酒誥 梓材 召詔 洛詔 多方 多士 立政無逸 君奭 顧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凡二十八篇漢儒以為今文 泰誓武帝世始得為二十九篇 古文增多伏生二十五篇書序 大禹謨 五子之歌 𦙍征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三篇 咸有一德 說命三篇 泰誓三篇 武成 旅獒 微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陳 畢命 君牙 冏命 復出者舜典 益稷 盤庚二篇 康王之誥 凡五篇 又序一篇 共五十九篇 四十二篇亡 為例有十典謨貢歌誓誥訓命征範
  六誓
  甘誓 湯誓 泰誓 牧誓 費誓 秦誓
  七誥
  湯誥 大誥 康誥 酒誥 召誥 洛誥 康王之誥
  七觀
  六誓可以觀義 五誥可以觀仁 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 禹貢可以觀事 臯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尚書大傳孔子曰 文心雕龍雲書標七觀
  六詩又曰六義
  風 賦 比 興 雅 頌 周禮大師敎六詩 詩序詩有六義 漢禮樂志國子誦六詩 風雅頌詩之體賦比興詩之用 三經三緯
  四始
  關雎之亂為風始 鹿鳴為小雅始 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詩序 史記 學記宵雅肄三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四詩
  魯詩申公齊詩轅固韓詩韓嬰毛詩毛 藝文志詩萇 分為四
  二南
  周南 召南
  三頌
  周 魯 商
  三類
  風 雅 頌 左傳晏子曰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 朱子曰二南正風房中之樂也鄉樂也二雅之正雅朝廷之樂也商周之頌宗廟之樂也
  二雅
  小雅 大雅
  九能
  建邦能命龜 田能施命 作器能銘 使能造命升高能賦 師旅能誓 山川能說 喪紀能誄 祭祀能語 毛詩傳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也
  五禮 禮五經
  十有二 凶 賓 軍 嘉六 舜典修五禮注吉凶賓軍嘉 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注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 春官注曲禮五其別三十有六 祭統禮有五經謂吉凶賓軍嘉大司徒以防萬民之偽而敎之中 唐五禮賓軍嘉凶吉
  三禮
  天神地祗人鬼之禮 舜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注班固幽通賦姜本支乎三趾注趾禮也 鄭𤣥說天事地事人事之禮林少穎謂以郊廟祭祀為主禮之本也
  周禮 儀禮 禮記 後漢儒林傳 鄭𤣥注通為三禮 唐明經有三禮科 聶崇義考正三禮圖崔靈恩三禮義宗
  六禮
  冠 昏 喪 祭 鄉 相見 王制修六禮以節民性 荀子立太學設庠序修六禮
  九禮
  冠 婚 朝 聘 喪 祭 賓主 鄉飲酒 軍旅大戴禮記此之謂九禮
  六儀
  祭祀之容 賓客之容 朝廷之容 喪紀之容 軍旅之容 車馬之容 周禮保氏
  六典
  治典天官冢宰 敎典地官司徒 禮典春官宗伯 政典夏官司馬 刑典秋官司冦 事典冬官 周禮大宰建六典 周官經六司空 篇司空之篇亡以考工記補之
  儀禮十七篇
  士冠 士昏 士相見 鄉飲酒 鄉射 燕 大射聘 公食大夫 覲 喪服 士喪 旣夕 士虞特牲饋食 少牢饋食 有司徹 漢高堂生博士禮十七篇禮古
  經多三十九篇
  禮三家
  戴德 戴聖 慶普 藝文志皆後倉弟子三家立於學官
  禮經三百
  謂冠婚吉凶藝文志禮經三百威儀三千臣瓚曰禮經三百謂冠婚吉凶
  謂周禮六篇其官三百六十禮器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注經禮謂周禮 中庸禮儀三百 經禮制之凡也曲禮文之目也禮記說
  禮記四十九篇
  禮記百三十一篇藝文志七十子後學者所記 戴德刪為八十五篇 戴聖又刪為四十六篇馬融又益月令明堂位樂記合四十九篇 隋志
  周禮致太平論五十一篇
  內治七 國用十六 軍衞四 刑禁六 官人八敎道九 李泰伯撰 劉子駿鄭康成皆以周禮為周公致太平之跡
  周禮綱領三
  養君德 正朝綱 均國勢 陳傅良君舉說
  周禮三家
  杜子春 鄭大夫鄭司農衆 周禮疏鄭康成所存注者二家二鄭皆康成之先故言官不言名字
  五射
  白矢矢貫侯過見其鏃白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 剡注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 襄尺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襄君一尺而退 音讓 井儀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 周禮保氏注
  五馭
  鳴和鸞和在式鸞在衡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 逐水曲御車隨逐水勢屈曲而不墜水 過君表毛詩傳曰褐纏旃以為門君表𭅺褐纏旃也 舞交衢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 逐禽左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之周禮保氏注
  六樂六代樂
  雲門黃帝 大司樂雲門大卷 大咸堯 咸池 大韶舜 大司樂作㲈 大夏 大濩 大武武 周所存六代之樂 周禮王 保氏注 大司樂以樂舞敎國子 大司徒以防萬民之情而敎之和疏雲保氏敎六樂敎以書大司樂敎以舞
  葛天氏八闋
  載民 𤣥鳥 遂草木 奮五穀 敬天常 達帝功依地德 總萬民之極 呂氏春秋
  樂記二十三篇
  樂本 樂論 樂施 樂言 樂禮 樂情 樂化樂象一雲象法 賓牟賈 師乙 魏文侯 十一篇合為一篇 奏樂 樂器 樂作 意始 樂穆 說律 季札 樂道 樂義 昭本 昭頌 竇公 十二篇 禮記名存書亡 正義
  八樂
  雲門 五英 六莖 大卷 韶 濩 夏 武 易通卦驗舞八樂
  雅樂四曲
  鹿鳴 騶虞 伐檀 文王 魏杜䕫傳舊雅樂四曲
  樂語五均
  河間獻王樂元語雲天子取諸侯之士以立五均則市不二賈四民常均漢食貨志注
  魯四代樂
  象箾南籥文王 大武武王 韶濩 大夏 韶箾舜左傳吳公子札來聘請觀周樂注魯用四代樂正義雲不得用雲門大咸
  鄉飲樂十七章
  鹿鳴三奏 南陔一奏 南有嘉魚四奏 崇邱一奏關雎五奏 鵲巢三奏 唐會要
  升歌三終
  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儀禮鄉飲酒禮 大射乃歌鹿鳴三終乃管新宮三終其篇亡
  笙入三終
  笙入樂南陔白華華黍鄉飲酒禮
  間歌三終 合樂三終
  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邱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間代也謂一歌則一吹 乃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合樂謂歌樂 同上 燕禮遂歌鄉與衆聲俱作 樂鄉飲酒義工告樂備
  九招樂招音韶
  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史記帝舜紀 禹乃興九招之樂 大司樂九磬之舞劉原父曰招有九名識其名焉祈徵角之謂也
  五樂
  琴瑟 笙竽 鼓季夏 鐘 磬冬 漢郊祀志舜修五樂注
  鼓 鐘 鐸 磬 鞀 鬻子禹以五聲聽治
  九夏
  王夏 肆夏 昭夏 納夏 章夏 齊夏側皆反族夏祴夏古哀反驁夏五羔 周禮鐘師以鐘鼓奏九夏夏反  大也樂之大歌有九 九夏
  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
  三夏
  二曰肆夏一名樊國語作𦂳 三曰韶夏一名遏 四曰納夏一名渠 左傳 奏肆夏之三 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國語金奏肆夏繁遏渠 周禮注呂叔玉雲肆夏時邁也繁遏執競也渠思文也 樊遏渠左傳國語注分為三夏之別名
  文王之三
  大雅之首文王 大明 緜 左傳工歌文王之三兩君相見之樂也
  鹿鳴之三
  小雅之首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左傳歌鹿鳴之三
  禹歌四章
  大化 大訓 六府 九原 尚書大傳 注四章皆歌禹之功
  春秋三傳 五傳
  左氏邱明魯太史 公羊高齊人 穀梁赤一名喜一名俶魯人 並鄒氏夾氏為五傳鄒氏無師夾 藝文志春秋分為五氏未有書  武帝立五博士春秋公羊孝宣立穀梁平帝立左氏
  五始
  元者氣之始 春者四時之始 王者受命之始 正月者政敎之始 公即位者一國之始 漢書注 春秋正月書王者九十二 二月書王者二十三 三月書王者十九
  四繫
  以事繫日 以日繫月 以月繫時 以時繫年 杜預春秋左傳序
  五例
  一曰微而顯 二曰志而晦 三曰婉而成章 四曰盡而不汙 五曰懲惡而勸善 左傳序 發傳之體有三為例之情有五
  五家穀梁說
  尹更始 劉向 周慶 丁姓 王彥 漢賈逵兼通五家穀梁說
  三國史記
  晉乗 楚檮杌 魯春秋 孟子
  春秋綱領七家
  孟子 莊子 董子 文中子 邵子 張子 程子胡文定公春秋傳
  春秋五十凡
  稱凡者五十其別四十有九釋例 母弟二凡其義不異
  三科九旨
  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 內其國而外諸侯內諸侯而外夷狄此三科九旨也 何休說
  百二十國寶書
  孔子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公羊 史通如楚書鄭志魯之春秋傳疏 魏之紀年此其可得言者
  國語二十一篇
  周 魯 齊 晉 鄭 楚 吳 越
  四譜
  國譜 年譜 地譜 人譜 鄧明世春秋四譜
  三傳疏
  左氏正義孔穎達 公羊疏徐彥 穀梁疏楊士勛
  古易五家
  呂大防十二篇 晁說之並十二為八 睢陽王氏 東萊呂氏各定為十二篇 周燔乂改更 讀書目言古次序  易者為五家
  易九家
  荀爽 京房 馬融 鄭𤣥 宋衷 虞翻 陸績姚信 翟子𤣥 釋文序 荀爽九家集解
  易九師說
  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說漢藝文志
  易九圖
  河圖 洛書 伏羲八卦次序 八卦方位 六十四卦次序 六十四卦方位 伏羲四圖其說出邵氏 文王八卦次序 八卦方位 卦變 朱文公易本義易之圖九
  四易
  有天地自然之易 有伏羲之易 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易本義
  易有四體一用三伏羲先天體也連山天易歸藏地易周易人易用也張行成雲
  易百有餘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𤣥關子明洞極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而已四家之學皆兆於先天圖鄭東卿雲
  書三家
  歐陽字和伯 大小夏侯勝 建 漢儒林傳
  補亡詩六篇
  南陔 白華 華黍 由庚 崇邱 由儀 晉束晳肄修鄉飲之禮補著其文 劉原父曰六篇有聲無詩故云笙不雲歌非亡失乃無也 朱文公曰鄉飲酒燕禮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聲而無辭明矣
  三禮圖
  冠冕衣服見吉凶之象宮室車旗見古今之制弓矢射侯見尊卑之別鐘鼓管磬見法度之均祭器祭玉見大小之數圭璧繅藉見君臣之序喪葬飾具見上下之紀聶崇義重集三禮圖二十卷
  禮五傳弟子
  高堂生傳蕭奮 孟卿 后蒼 戴德戴勝 鄭康成六藝論
  儀禮經傳通解
  朱文公以儀禮為經取禮記及諸經史書所載附本經之下具列註疏諸儒之說為經傳通解二十三卷家禮五鄉禮三 學禮十一 邦國禮四集傳集注十四卷王朝禮十四喪祭二禮屬之門人黃榦類次
  三朝記
  孔子三見哀公言成七卷七略曰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記七篇
  三家禮範
  司馬氏 程氏 張氏 張宣公栻所次
  孝經六家
  孔安國古文二十二章 鄭康成十八章 韋昭 王肅 虞翻劉邵 孝經序舉六家之異同 古文庻人章分為二曾子敢問章分為三又多閨門一章
  孝經二家
  孔安國 鄭氏或雲 隋志梁代二家並立國學 唐鄭𤣥 劉子元上孝經注議雲孝經非鄭𤣥所注其驗十二條行孔廢鄭於義為允司馬貞請鄭孔並行明皇纂諸說自注以奪二家
  論語三家
  古論二十一篇分堯曰下章有兩子張 魯論二十篇 齊論二十二篇有問王知道
  論語十三家
  衞瓘 繆播 欒肇 郭象 蔡謨 袁宏 江惇蔡系 李充 孫綽 周懷 范甯 王珉 皇侃疏列十三人云此十三家江熙所集
  四子
  大學 論語 孟子 中庸 朱文公曰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 先讀大學次及語孟而後會其歸於中庸
  孟子音釋二家
  張鎰 丁公著 孫奭等刊正二家集成音義一卷
  爾雅十九篇
  釋詁 釋言 釋訓 釋親 釋宮 釋器 釋樂釋天 釋地 釋邱 釋山 釋水 釋草 釋木釋蟲 釋魚 釋鳥 釋獸 釋畜許六 疏雲釋詁反  一篇蓋周公所作釋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
  小爾雅十三章孔鮒 晁氏曰先儒謂爾雅撰  周公訓成王之書
  鄭氏九書
  周書 尚書 尚書中候 尚書大傳 毛詩 周禮儀禮 禮記 論語 唐劉子𤣥曰晉中經簿凡九詩皆曰鄭氏注名𤣥
  五說
  詩 書 春秋 禮 樂唐劉迅
  三經
  書 詩 周禮 龜山先生三經義辯辯王安石三經義之失
  羣經音辯
  辯字同音異 辯字音清濁 辨彼此異音 辯字音疑混 辯字訓得失 賈昌朝辨正凡五門
  河洛六藝
  河洛五九 六藝四九 謂八十一篇後漢張衡傳注
  百名
  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聘禮 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策簡也方版也
  三字石經
  古 篆 隸 水經注魏正始中立
  六書
  象形日月之類 會意武信之類 轉注考老之類 處事上下之類說文雲指事漢志雲象事 假借令長之類 諧聲江河之類 說文雲形聲漢志雲象聲周禮保氏注
  九數
  方田以御田疇界域 粟米以御交質變易 差分一名衰分以御貴賤稟稅 少廣以御積幕方圓 商功以御力程積實 均輸以御逺近勞費 盈朒一雲贏不足以御隱雜互見 方程以御錯糅正負 勾股一雲旁要以 即九御高深廣逺 章周禮保氏注 內則十年學書計謂六書九數
  三蒼
  蒼頡篇李斯作 訓纂篇揚雄作 滂喜篇賈訪 隋作  志蒼頡篇爰歴篇趙髙作 博學篇胡毋敬作通謂之三蒼說文繫傳
  六體書
  古文 奇字 篆書 隸書又曰佐書 繆篆 蟲書 說文甄豐等改定古文時有六書
  大篆 小篆 八分 隸書 行書 草書 張懷瓘六體論
  八體書
  大篆 小篆 刻符 蟲書 摹印 署書 殳書隸書 說文秦書有八體
  古文 大篆 小篆 隸 飛白 八分 行 草周越書苑八體
  四體
  古文 篆 隸 草 衞恆四體書勢
  十體
  古文 大篆 八分 小篆 飛白 倒薤 散隸懸針 鳥書 垂露 唐元度十體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八分 隸書 章草行書 飛白 草書 張懷瓘十書
  書學
  石經三體古文篆隸 說文 字林 唐志
  書五變
  古文蒼頡 大篆史篆 小篆李斯 隸書程邈 草書漢 隋志
  字五體
  古文廢而不用 大篆石經載之 小篆印璽旛碣所用 八分石經碑碣所用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唐六庾肩吾曰隸書今之正書  典
  三體
  古文 秦篆 漢隸 句中正書孝經
  俗 通 正 顏氏干祿字書
  算學
  九章 海島 孫子 五曹 張邱建 夏侯陽 周髀 五經 綴術 緝古 記遺 二等數 唐志
  七略
  輯略 六藝略 諸子略 詩賦略 兵書略 術數略 方技略 劉歆總羣書奏七略
  七志
  經典 諸子 文翰 軍書 陰陽 術藝 圖譜道佛附 王儉撰 唐見  韋述續七志
  七錄
  經典 記傳 子兵 文集 技術 佛 道 阮孝緒隋許善心效七錄更制七林
  四部 四類
  甲六藝小學 乙諸子兵書術數 丙史記舊事 丁詩賦圖讚 晉荀汲冢書  勗分四部
   史 子 集丁 唐志分為四類四庫書本有正有副 元行沖上羣書四類 康節先生勸學曰二十歲之後三十歲之前朝經暮史畫子夜集
  九流
  儒家出於司徒之官 道家出於史官 陰陽家出於羲和之官 法家出於理官 名家出於禮官 墨家出於清廟之官 從橫家出於行人之官 雜家出於議官 農家出於農稷之官並小說為十家小說家出 藝於稗官  文志
  六家
  陰陽 儒 墨 法 名 道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
  八儒
  子張氏 子思氏 顏氏 孟氏 漆雕氏 仲良氏孫氏 樂正氏 韓非子孔子之後儒分為八 陶淵明聖賢羣輔錄仲良氏公孫氏
  三元
  天元二十七首中至事 地元二十七首更至昆 人元二十七首減至 揚雄太𤣥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養  家七百二十九贊為天地人三元 首衡錯測攡瑩數文槐圖告凡十一篇
  文中子六經
  禮論 樂論 續書 續詩 元經 讚易 續書以存漢晉之實續詩以辨六代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讚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
  四子
  老子道德經 莊子南華眞經 文子通元眞經 列子沖虛 唐眞經 崇𤣥學習老莊文列曰道
  三墨
  相里氏 相夫氏 鄧陵氏 韓非子墨子之後墨離為三 莊子相里勤之弟子鄧陵之屬相為別墨
  宋鉶尹文 相里勤五侯子 苦獲已齒鄧陵子 陶淵明集三墨
  八覽
  有始 孝行 愼大 先識 審分 審應 離俗恃君 呂氏春秋八覽
  六論
  開春 愼行 貴直 不茍 似順 士容 呂氏春秋六論
  十二紀
  紀十二月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是紀之首
  三端
  文士之筆端 武士之鋒端 辯士之舌端 韓詩外傳君子避三端
  兵書四種
  權謀十三家 形勢十一家 陰陽十六家 技巧十三家家三門兵書五十三 李靖問對太公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七書
  孫子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李靖問對
  兵法三等
  道 天地 將法 李靖問對
  六韜
  文 武 龍 虎 豹 犬 莊子金版六弢 漢志周史六弢 後漢注霸典文論文師武論龍韜主將虎韜偏裨豹韜校尉犬韜司馬
  三敎
  儒周孔之敎 道老氏之敎 釋佛氏 文中子程元曰三敎何之敎 如子曰政惡多門久矣後周武帝定三敎先後以儒為先道為次釋為後遂禁佛道二敎
  二氏
  老 釋 韓文
  史二體
  編年始左氏 紀傳始司 呂氏曰論一時之事紀傳不馬遷 如編年論一人之終始編年不如紀傳
  三史
  史馬遷史記 班固漢書 范曄後漢書 唐殷侑言三史亞於六經 後魏劉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
  史記八書
  禮 樂 律 厯 天官 封禪 河渠 平準
  漢書十志 八志
  律厯 禮樂 刑法 食貨 郊祀 天文 五行地理 溝洫 藝文
  律厯 禮儀 祭祀 天文 五行 郡國 百官輿服 司馬彪續漢書
  十七史
  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夀 晉書房𤣥齡等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梁書姚思廉 陳書姚思廉 後魏書魏収 北齊書李百藥 後周書令狐德棻 隋書顏師古等 南史宋至陳李延夀  北史魏至隋李延壽  唐書歐陽修五代史歐陽修
  唐書十三志
  禮樂 儀衞 車服 厯 天文 五行 地理 選舉 百官 兵 食貨 刑法 藝文
  史三長
  才 學 識 唐劉知幾曰史有三長
  五志
  達道義 章法式 通古今 著功勲 表賢能 荀悅漢紀序立典有五志
  刑法四書
  律 令 格 式 唐志
  律十二篇
  名例 衞禁 職制 戸婚 廏庫 擅興 賊盜鬬訟 詐偽 雜律 捕亡 斷獄 同上
  離騷二十五篇
  離騷經 九歌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山鬼 國殤 禮魂 天問 九章九篇 逺遊 卜居漁父
  十代樂歌
  網罟伏羲 豐年神農 雲門軒轅 九淵少昊 五莖顓頊 六英高辛 咸池陶唐 大韶有虞 大夏 大濩商 元結補樂歌
  古琴五曲
  鹿鳴 伐檀 騶虞 鵲巢 白駒
  十二操
  將歸 猗蘭 龜山孔子 越裳周公 拘幽文王 岐山周公履霜伯奇 雉朝飛牧犢子 別鶴商陵牧子 殘形曾子 水
  仙  懷陵一作懷 韓文公取十操伯牙  刪伯牙二操
  九引
  烈女楚樊妃 伯妃魯伯妃 貞女魯次室女 思歸衞女 霹靂楚商梁 走馬樗里牧恭 箜篌霍子高 即公無渡河 琴引秦屠門高楚引楚龍 風俗邱子 通
  五曲
  遊春 淥水 坐愁 秋思 幽居 嵇康琴賦注俗傳蔡氏五曲
  文三變
  相如形似司馬相如 二班情理彪固 子建仲宣氣質 王楊絺繪王勃楊炯 燕許雄渾張說蘇頲 韓柳法度森嚴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翺皇 唐書論文甫湜等和之  章三變
  文選六臣注
  李善 五臣呂延濟 劉良 張銑呂向  李周翰
  四賦
  甘泉 河東 挍獵 長楊 揚雄作四賦
  二賦
  許都 洛都 魏劉邵作二賦諷諫
  詩八病
  平頭 上尾 蜂腰 鶴膝 大韻 小韻 旁紐正紐 詩苑類格沈約雲詩有八病
  帝書有四
  策書 制書 詔書 誡敕 後漢書注漢制
  羣臣書四品
  章 奏 表 駮議 同上漢雜事
  王言之制有七
  冊書 制書 慰勞制書 發敕 敕旨 論事敕書敕牒 唐志中書省
  下通上有六
  奏鈔 奏彈 露布 議 表 狀 唐志門下省
  上逮下有六
  制 敕 冊 天子 令太子 敎親王公主 符省下州州下縣縣下鄉唐志尚書省
  下達上有六
  表 狀 牋 啓 辭 牒 唐志同上
  諸司相質有三
  關 刺 移 唐志同上
  丹扆六箴
  宵衣 正服 罷獻 納誨 辨邪 防微 唐李德裕上
  二銘
  西銘訂頑 東銘砭愚 橫渠先生作
  郊祀歌十九章
  練時日 帝臨 靑陽 朱明 西顥 𤣥㝠 天門惟泰元 天地 日出入 天馬 景星 齋房
  後皇 華𣋓𣋓 五神 朝隴首 象載瑜 赤蛟漢志
  鼓吹鐃歌十八曲
  朱鷺 思悲翁 艾如張 上之囘 擁離 戰城南巫山高 上陵 將進酒 君馬黃 芳樹 有所
  思 雉子斑 聖人出 上邪 臨高臺 逺如期石留 宋志
  鐃歌十二曲
  晉陽武 獸之窮 戰武牢 涇水黃 奔鯨沛 苞枿 河右平 鐵山碎 靖本邦 吐谷渾 高昌東蠻 柳宗元作
  經世四象
  太陽 日 暑 性 目 元 皇
  太陰 月 寒 情 耳 會 帝
  少陽 星 晝 形 鼻 運 王
  少陰 辰 夜 體 口 世 霸
  少剛 石 雷 木 色 歲 易
  少柔 土 露 草 聲 月 書
  太剛 火 風 飛 氣 日 詩
  太柔 水 雨 走 味 辰 春秋
  數術六種
  天文 厯譜 五行 蓍龜 雜占 刑法 漢藝文志
  通志二十略
  氏族 六書 七音 天文 地理 都邑 謚 器服 樂 藝文 校讎 圖譜 金石 災祥 昆蟲草木 禮 職官 選舉 刑法 食貨 鄭樵漁仲著通志總天下學術名曰略
  通典九門
  食貨 選舉 職官 禮 樂 兵 刑 州郡 邊防 杜佑撰宋白等續
  諡法六家
  周公 春秋 廣諡 沈約 賀琛 扈𫎇 蘇洵編定
  四範 七業 四名
  制 詔 志 策 文中子續書天子之義列乎範者四
  命 訓 對 讚 議 誡 諫 大臣之義載乎業者七化 政 頌 歎 文中子續詩有四名
  潛虛七圖
  氣 體 性 名 行 變 解 司馬文正公 𤣥以準易虛以擬𤣥
  小學書
  立敎 明倫 敬身 稽古 嘉言以廣之 善行以實之 朱文公
  佩觿三科
  造字 四聲 傳寫 郭忠恕佩觿三卷上卷列三科
  通釋 部敘 通論 袪妄 類聚 錯綜 疑義系述 徐鍇 說文繫傳
  文字之學有三體制謂點畫有縱橫曲直之殊說文之類訓詁謂稱謂有古今雅俗之異爾雅方言之類 音韻呼吸有清濁高下之不同沈約四聲譜及西域反切之學始一終亥形也始東終法聲也
  五體千文
  篆 八分 眞 行 草 范度
  寶章集十篇
  王方慶上十世從祖羲之十一世祖導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綽六世祖仲寶五世祖騫高祖規曾祖褎九世從祖獻之等凡二十八人書唐武后求羲之書方慶奏詔崔融序其伐閱號寶章集復以賜方慶
  百家
  諸子百六十九家言百舉全數也後漢書注
  三子
  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孟子之文直而顯荀子之文富而麗揚子之文簡而奧司馬文正公注法言序
  曾子七篇
  內篇一 外篇雜篇各三 劉淸之子澄集錄
  莊子七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內篇 沈約宋書論在昔中興元風獨扇為學窮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孫子十三篇
  始計 作戰 謀攻 軍形 兵勢 虛實 軍爭九變 行軍 地形 九地 火攻 用間 孫武三家孫子 曹公杜牧 陳皥注
  素書六章
  原始 正道 本德宗道 求人之志 遵義 安樂黃石公
  三略
  上略 中略 下略 黃石公
  申鑒五篇
  政體 時事 俗嫌 雜言上下 後漢荀悅作申鑒本傳載政體篇
  中論二十篇
  治學 法象 修本 虛道 貴驗 貴言 藝紀覈辨 智行 爵祿 考偽 譴交 厯數 別壽夭務本 審大臣 謹所從 亡國 賞罰 民數
  魏徐幹著中論 別本有復三年制役二篇
  七術
  威神法五龍 養志法靈龜 實意法騰蛇 分威法伏熊 散勢法鷙鳥 轉圜法猛獸 損兌法靈 鬼谷子陰蓍  符七術
  列女傳八篇
  母儀 賢明 仁智 貞愼 節義 辯通 孽嬖七篇頌圖 劉向
  女誡七章
  卑弱 夫婦 敬愼 婦行 專心 曲從 和叔妹後漢班昭作
  戰國策三十三篇
  東周 西周 秦 齊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衞 中山 孔衍春秋後語除二周及宋衞中山所留者七國
  宗寺四書宋朝
  玉牒 仙源積慶圖 宗藩慶系錄 宗枝屬籍
  圖書十志
  李淑藏書二萬八百十一卷 十志 五十七類 八目 晁公武讀書志分為四部每讀一書終撮其大旨論之
  會要二十一類宋朝
  帝系 后妃 禮分為五 樂 輿服 儀制 崇儒運厯 瑞異 職官 選舉 道釋 食貨 刑法兵 方域 蕃夷
  冊府元龜三十一部
  帝王 閏位 僭偽 列國君 儲宮 宗室 外戚宰輔 將帥 臺省 邦計 憲官 諫諍 詞臣國史 掌禮 學校 刑法 卿監 環衞 銓選貢舉 奉使 內臣 牧守 令長 宮臣 幕府陪臣 總錄 外臣 一千一百四門
  三大典
  開元禮 通典 會要 周竇儼言三者經國之大典
  鴻烈二十篇
  原道 俶眞 天文 地形 時則 覽㝠 精神本經 主術 繆稱 齊俗 道應 汜論 詮言兵略 說山 說林 人間 修務 泰族 漢淮南王安
  三經
  孝經 道德經 東京記崇慶坊司空李昉宅有三經堂
  陰符三百言
  百言演道 百言演法 百言演術 陰符經李筌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彊兵戰勝之術
  黃帝九經
  黃帝內經十八卷九卷素問 第十一卷師氏藏之今唯八卷 九卷靈樞鍼經皇甫謐曰黃帝創制於九經
  山海經十八篇
  南西北東中山經為五篇海內海外大荒三經南西北東各一篇海內經一篇總十八篇相傳以為夏禹所記漢志山海經十三篇劉歆所校凡三十二篇定為十八篇
  五家史
  周 齊 梁 陳 隋 唐令狐德棻建言修五家史
  歴年圖
  起共和庚申訖顯德己未凡一千八百年司馬文正公為五圖每圖為五重每重為六十行每行記一年之事
  古史
  七本紀 十六世家 三十七列傳 蘇子由
  通鑑綱目
  表歲以首年 因年以著統 大書以提要 分注以備言 綱倣春秋而參取羣史之長 目倣左氏而稽合諸儒之粹 朱文公
  十流
  偏記 小錄 逸事 瑣言 郡書 家史 別傳雜記 地理 都邑簿 劉知幾史通偏記小說其流有十
  四類
  年表 官閥 政跡 凡例 汪藻修元符以來日厯為四類求之
  讀史六事
  儆戒 擇善 閫範 論事 處事 治體 呂成公祖謙敎人讀史分六事
  史錄十三類
  正史 編年 偽史 雜史 起居注 故事 職官雜傳記 儀注 刑法 目錄 譜牒 地理 唐藝
  文志
  八圖
  太極 三才正性 天文 地理 王伯學術 九流學術 帝王紹運 百官文武 黃文忠公裳為翊善作八圖獻
  文章三易
  易見事 易識字 易讀誦 顏氏家訓沈約曰文章當從三易
  文有二道
  著述出於書之謨訓易之象繫春秋之筆削 比興出於虞夏之詠 柳歌殷周之風雅 文
  三多
  看讀多 持論多 著述多 楊文莊公言學者當取三多三多之中持論尤難
  辭賦十家
  荀卿 宋玉 枚乗兔園 相如上林 賈誼鵩鳥子淵洞簫 孟堅兩都 張衡二京 子雲甘泉 延壽靈光 文心雕龍凡此十家辭賦之英傑
  八詩
  天成 元澤 維南有山 楊之華 二月 英英有蘭 和風 嘉木 唐𤣥宗時宰相蕭嵩會百官賦詩八篇繼雅頌之體
  百一詩
  應璩休璉 序雲時謂曹爽曰公今聞周公巍巍之稱安知百慮有一失乎百一之名蓋興於此
  宋頌九篇
  皇祖 聖祖 湯湯 莫醜 金陵 聖文 六合雷聲 聖武 明道 石介作
  百篇
  松風雪月天花竹鶴雲煙詩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唐有日試百篇宋太平興國五年趙國昌應百篇科自陳求試上親出五言四句詩凡二十字為五篇率四韻至晚僅成數十首特賜及第
  五題
  賦 詩 制 書 批答 金鑾密記唐翰林學士入院試文五 藝文志杜元穎五題一卷
  詩評三品
  鍾嶸詩評自漢以來能詩者一百二十二人分三品為評
  三謝詩
  靈運 惠連 元暉 唐子西取六十四篇為三謝詩
  詩二十四名
  賦 頌 銘 贊 文 誄 箴 詩 行 詠 吟題 怨 歎 章 篇 操 引 謠 謳 歌
  曲 詞 調 元𥛄樂府古題序詩之流為二十四名皆詩人六義之餘
  三十六體
  李商隱 溫庭筠 段成式 唐書用儷偶相夸號三十六體 三人皆行第十六
  二友
  陶淵明柳子厚二集東坡謂之南遷二友
  四科
  𤣥 儒 文 史 泰始六年初置總明觀四科科置學士各十人
  奏論宜雅 書論宜理 銘誄尚實 詩賦欲麗 魏文帝典論論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詩三變
  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漢魏為一等 自晉宋間顏謝以後下及唐初為一等 自沈宋以後定著律詩下及今日為一等 朱文公曰古今之詩凡有三變
  江西詩社宗派圖二十五人
  黃庭堅宗派之祖 陳師道 潘大臨 謝逸 洪朋 洪芻 饒節 祖可 徐俯 林敏修 洪炎 汪革李錞 韓駒 李彭 晁沖之 江端本 楊符 謝邁 夏倪 林敏功 潘大觀 王直方 善權 高荷 呂本中本中作圖
  博學宏辭十二體
  制 誥 詔 表 露布 檄 箴 銘 記 贊頌 序
  詩六對
  正名對天地日月 同類對花葉草芽 連珠對蕭蕭赫赫 雙聲對黃槐綠柳 疊韻對彷徨放曠 雙擬對春樹 詩苑類格唐秋池 上官儀雲
  詩八對
  的名 異類 雙聲 疊韻 聨綿 雙擬 𮞉文隔句 同上
  賦二十體
  敘事 頌德 紀功 贊序 緣情 明道 祖述論理 詠物 述詠 引類 指事 析微 體物假象 旁喻 敘體 總數 雙關 變態 范文正公賦林衡鑑析二十門以分其體勢
  墨義十條
  五經取通五 明經通六 唐選舉志
  集錄三類
  楚辭 別集 總集 舊唐志丁部
  四庫
  經庫馬懷素 史庫沈佺期 子庫武平一 集庫薛 景龍稷 文館記
  六閣
  經典 史傳 子書 文集 天文 圖畫 景德二年龍圖閣下列六閣
  羣書六例
  六籍瓊華 信史瑤英 玉海九流 集苑金鑾 絳闕蕊珠 鳳首龍編 南唐朱遵度羣書麗藻目錄撰古今文章著為六例總雜文一萬三千八百首
  百將傳
  起周太公至五代劉詞凡百人張預撰
  十國紀年
  吳 唐 蜀 後蜀 吳越 閩 漢 楚 荊南北漢 劉恕十國紀年四十卷
  百官公卿表宋朝
  自建隆元年治平四年依司馬遷法記大事於上方司馬光趙彥若修 起建隆迄靖康李燾續
  元和制策
  元稹 獨孤郁 白居易 唐藝文志三卷
  歌詩四章
  日重光 月重輪 星重輝 海重潤 古今注漢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詩贊太子之德
  五詩
  明堂 辟雍 靈臺 寶鼎 白雉 班固東都賦五篇之詩
  五頌
  班固 賈逵 傅毅 楊終 侯諷 論衡永平中詔上神雀頌百官文皆瓦石唯五頌金玉孝明覽焉
  十二州箴
  荊 揚 兗 豫 徐 靑 幽 冀 並 雍 益交 揚雄十二州箴 箴莫善於虞箴作州箴
  三都賦
  蜀都 呉都 魏都 晉左思賦三都 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呉蜀
  四子講德論
  微斯文學 虛儀夫子 浮游先生 陳邱子 漢王褒旣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樂職宣布之詩又作傳名曰四子講德
  四論
  帝王好尚 選任賢能 近名 推委臣下 范文正公為四論以獻






  小學紺珠卷四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五
  宋 王應麟 撰
  厯代類
  三皇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有熊氏 孔安國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
  伏羲 女媧 神農 鄭康成
  伏羲 神農 祝融 白虎通
  燧人 伏羲 神農 宋均 譙周 風俗通雲遂皇戱皇農皇
  天皇 地皇 人皇 皇王大紀
  天皇 地皇 泰皇 史記秦紀 索隱炎黃二帝雖相承帝王世紀中間隔八帝五百餘年
  五帝
  少昊金天氏史記有黃帝無少昊 顓頊髙陽氏 帝嚳髙辛氏帝堯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書序 帝王世紀
  黃帝 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史記 大戴禮 家語太皥炎帝黃帝少皥顓頊水 月令家語
  包犧 神農 黃帝 堯 舜 皇王大紀
  二帝
  堯甲辰即帝位 舜
  黃帝 炎帝 國語
  三代
  夏 商又殷 周 漢書注三季三代之末左傳注二叔夏殷之叔世
  三王
  夏禹 商湯 周文王 孟子注孔子間居注
  四代
  虞 夏 殷 周 學記注
  五代
  黃帝 堯 舜 禹 湯 祭法 並顓頊嚳為七代
  唐 虞 夏 殷 周 魯靈光殿賦
  八代
  五帝 三王 陸機五等論崔寔政論八世注三皇五帝
  二代
  夏 殷 論語周監於二代
  殷賢聖之君六七作
  湯 太甲 太戊 祖乙 盤庚 武丁 孟子
  三宗
  太宗太甲 中宗太戊 髙宗武丁漢劉歆曰周公為毋逸之戒舉殷三宗以勸成王
  三後
  太王 王季 文王 詩三後在天
  禹  湯  文王 離騷三後之純粹
  二後
  文王 武王 詩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二後文武也
  四王 六君
  禹 湯 文 武 左傳四王之王也注
  堯 舜 禹 湯 文 武 陸䞇奏議此六君者天下之盛王也莫不從諫以輔徳詢衆以成功
  五伯又曰五霸
  夏伯昆吾 商伯大彭豕韋 周伯齊桓晉文
  齊桓 晉文 宋襄 秦穆 楚莊 左傳五伯之霸也注 孟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注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 漢地理志注同
  齊桓 晉文 楚莊 呉闔閭 越勾踐 荀子五伯齊桓 宋襄 晉文 秦穆 呉夫差 漢諸侯王表注
  二文
  晉文侯仇 文公重耳 左傳復二文之業
  詩十五國風
  周南 召南 正風邶 鄘 衛 王 鄭 齊 魏唐 秦 陳 檜 曹 豳 變 今詩之風  次第
  豳 齊 衞 檜 陳 唐 秦 鄭 魏 曹 變風之先後
  周 召 邶 鄘 衞 王 鄭 齊 豳 秦 魏唐 陳 檜 曹 未刪詩之前季札所聽樂歌次第
  周 召 邶 鄘 衞 王 檜 鄭 齊 魏 唐秦 陳 曹 豳 鄭氏詩譜次第 歐陽子詩譜序周召王豳同出於周邶鄘並
  於衛檜魏無世家其可考者陳齊魏晉曹鄭秦封國之先後
  六王
  夏啓有鈞臺之享 商湯有景亳之命 周武有孟津之誓 成有岐陽之蒐 康有酆宮之朝 穆有塗山之㑹 左傳椒舉言六王之亊
  二皇
  伏羲 神農 張衡東京賦踵二皇之遐武
  五王
  堯取人以狀 舜取人以色 禹取人以言 湯取人以聲 文王取人以度 大戴禮此四代五王之取人
  十二氏
  容成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陸氏 驪畜氏 軒轅氏 赫胥氏 尊盧氏 祝融氏 伏戲氏 神農氏 莊子注十二氏皆古帝王 續漢厯志元命包乾鑿度皆以為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
  九主
  三皇 五帝 夏禹 史記伊尹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隱雲或曰謂九皇
  春秋魯十二公
  隱十一 桓十八 莊三十二 僖三十三十八 宣十八十八 襄三十一三十三 定十五 哀十 二百四四 十二年
  封禪七十二君
  管仲曰古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記者十有二 無懷氏 虙羲 神農氏 炎帝神農後黃帝顓頊 帝嚳 堯 舜 禹 湯 周成王 史記漢郊祀志 班固典引曰作者七十有四人注自古封禪七十二君並漢武帝光武 韓詩外傳古封泰山禪梁父者萬餘人仲尼觀焉不能盡識
  十二諸侯
  魯 齊 晉 秦 楚 宋 衞 陳 蔡 曹 鄭燕 史記 漢書東方朔傳注十二國謂魯衞齊楚宋鄭魏燕趙中山秦韓 史記表十二諸侯首
  魯訖呉實十三國不數呉 劉向戰國䇿序萬乗之國七千乗之國五
  六國
  燕召公奭始封 楚始熊繹受封 魏魏斯分晉 趙趙籍分晉 韓韓䖍分晉田和並齊 並秦為七國又曰七雄並宋微子始封康叔始封中山
  鮮虞為九國賈誼過秦論雲九國之師
  七制 五宗
  髙祖 太宗文帝 世宗武帝 中宗宣帝 世祖光武 顯宗明帝 肅宗章帝 文中子續書有七制皆漢之賢君太宗 世宗 中宗 顯宗 肅宗 楊賜傳二祖五宗
  二祖
  髙祖 世祖 漢二祖
  三祖
  太祖武帝 髙祖文帝 烈祖明 魏三帝 祖
  三國
  漢劉備昭烈 魏曹丕文帝 呉孫權大帝
  六朝
  呉 東晉司馬 宋 齊 梁 陳陳 皆都建康
  六代
  晉 宋 後魏拓跋 北齊 後周宇文 隋楊 文中子續詩備六代
  夏 殷 周 秦 漢 魏 曹元首六代論
  三宗
  太宗 𤣥宗 憲宗 范祖禹曰貞觀之治幾於三代開元之治幾於貞觀元和之政號為中興
  五代又曰五季
  梁 唐 晉 漢 周 五十六年更八姓十有四君
  十六國
  前趙劉淵稱漢曜號趙 後趙石勒  冉閔號魏 前秦苻洪 後秦姚萇西秦乞伏國仁 前燕慕容皝 後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徳
  北燕馮跋 前涼張軌 後涼呂光 南涼禿髮烏孤 西涼李暠北涼沮渠蒙遜 夏赫連勃勃 蜀李雄壽稱漢
  十國
  呉楊行密 南唐李昇後稱江南 前蜀王建 後蜀孟知祥 南漢劉隱 楚馬殷 呉越錢鏐 閩王審知 延政號殷 南平髙季興 北漢劉崇
  邵子曰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霸冬也七國冬之餘洌也漢王而不足晉霸而有餘三國霸之雄者也十六國霸之叢者也南五代霸之借乗者也北五朝霸之傳舎者也隋晉之子也唐漢之弟也隋季諸郡之霸江漢之餘波也唐季諸鎭之霸日月之餘光也後五代之霸日未出之星也十八王
  西楚項籍 衡山呉芮 臨江共敖 九江英布 常山張耳 代趙歇 臨淄田都 濟北田安 膠東田市 雍章邯 塞司馬欣董翳 燕臧荼 遼東韓廣 魏魏豹 殷司馬卬 韓韓成 河南申 漢表譜陽 十八王
  十紀
  九頭 五龍 攝提 合雒 連通 序命 循飛因提 禪通 疏仡  廣雅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分為十紀大率一紀二十七萬六千年 後漢厯志 元命苞乾鑿度皆以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
  六紀
  九頭紀 五龍紀 攝提紀 合洛紀 連通紀 序命紀 六藝論遂皇之後厯六紀九十一代
  二周
  西周 東周 大亊記顯王二年趙與韓分周為二東西周各為列國又見前 世本西周桓公揭居河南東周惠公班居洛陽
  十五王
  后稷 不窋 鞠陶 公劉 慶節 皇僕 差弗毀隃音踰 公非 髙圉 亞圉 公祖 大王 王季文王 十八王加武王成王康王 周語太子晉曰自后稷之始基
  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 衞彪傒曰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
  六君子
  禹 湯 文 武 成王 周公 禮運
  二公二伯
  齊桓有召陵之師 晉文有踐土之盟 左傳椒舉言二公之事漢志二伯齊桓晉文
  五龍
  皇伯 皇仲 皇叔 皇季 皇少 春秋命厯序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
  五世
  唐 虞 夏 殷 周 王符潛夫論
  四聖
  顓頊 帝嚳 堯 舜 史記自序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
  四人迪哲
  殷王中宗 髙宗 祖甲 周文王 無逸
  五聖
  堯 舜 禹 湯 周文王 淮南子
  秦六世
  孝公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 莊襄王賈生過秦論曰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四代
  北朝魏周齊 南朝陳 文中子除四代之法
  聖賢類
  三聖
  伏羲 文王 孔子 漢藝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厯三古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禹 周公 孔子 孟子曰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堯 舜 禹 董仲舒曰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授而守一道 漢功臣表湯法三聖文王 武王 周公 漢諸侯王表三聖製法
  三子
  伯夷聖之清 伊尹聖之任 栁下惠聖之 孟子三子者和  不同道其趨一也
  二老
  伯夷 太公 孟子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老子 老萊子 孫綽天台山賦躡二老之𤣥蹤
  四科 十哲
  徳行 顔淵 閔子騫 冉伯牛 仲弓冉雍言語 宰我 子貢端木賜
  政事 冉有 季路仲由
  文學 子游言偃 子夏卜商
  論語 顔子配享升曾子為十哲曾子配享升子張為十哲
  孔子弟子七十二人
  十哲 曾參子輿 顓孫師子張 澹臺滅明子羽 宓不齊子賤 原憲子思 公冶長子長 南宮括子容 公晳哀季次曾蒧 顔無繇 商瞿子木 髙柴子羔 漆雕開子開公伯寮子周 司馬耕子牛 樊須子遲 有若 公西赤
  子華 巫馬施子期 梁鱣叔魚 顔幸子桞 冉孺子魯 曹䘏子循 伯䖍子析 公孫龍子石 冉季子産 公孫句茲子之秦祖子南 漆雕哆子斂 顔髙子驕 漆雕徒父 壤駟赤子徒 商澤子季 石作蜀子明 任不齊 公良孺子正後處子裡 秦冉 公夏首 奚容蒧子晳 公肩定子中 顔祖 罕父黑子索 鄡單音善子家 句井疆 秦商子丕 申黨 顔之僕 榮旂子祺 縣成子祺 左人郢 燕伋 鄭國子徒 秦非子之 施之常子恆顔噲子聲 步叔乗子車 原亢 樂欬子聲 亷潔叔仲㑹子期 顔何 狄黒邽巽子斂 孔忠𦹋 公西輿如子上 公西蒧子 史記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上 者七十七人皆異能之士也蘇氏古史雲秦冉顔何不載於家語琴牢陳亢不録於史記二書不可偏廢而琴張陳亢又見論語並録之
  凡七十九人
  二儒
  孟子 荀卿況 韓文公進學解
  孔子四友
  顔回胥附 端木賜奔輳 顓孫師先後 仲由禦 尚書大侮 傳 孔叢子孔子曰吾有四友
  六侍
  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 儀服不修公西華侍 禮不習子貢侍 辭不辯宰我侍 忘忽古今顔回侍 節小物冉伯牛侍 尸子 夫子曰吾以六子自厲也
  作者七人
  伯夷 叔齊 虞仲 夷逸 朱張 桞下惠 少連論語七人皆逸民之賢者 王弼注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
  長沮 桀溺 荷蓧丈人 晨門 荷蕢 儀封人楚狂接輿 同上舊説
  伏羲 神農 黃帝 堯 舜 禹 湯 同上 張子曰
  二十二賢
  左邱明 卜子夏 公羊髙 穀梁赤 伏勝 髙堂生 戴聖 毛萇 孔安國 劉向 鄭衆 賈逵杜子春 馬融 盧植 鄭𤣥 服䖍 王弼 何休王肅 杜預 范𡩋 貞觀二十一年配享孔子廟
  六先生
  濓溪周惇頥茂叔 明道程顥伯淳 伊川程頥正叔 康節邵雍堯夫橫渠張載子厚 涑水司馬光 朱文公作贊 胡文定公君實  奏西都有邵雍程顥頤關中有張載四人道學徳行名於當世請加封號載在祀典
  四先生
  謝良佐顯道 游酢定夫 呂大臨與叔 楊時中 二程先立 生門人
  漢諸儒
  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髙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母生於趙自董仲舒史記儒林傳先師若漢禮有髙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文王世子注
  五賢
  孟軻 荀卿 揚雄 王通 韓愈 孔道輔繪五賢於兗州夫子廟元豐七年孟子配享荀揚韓從祀
  五先生
  周 二程 張 朱熹元 淳祐元年晦  列於從祀
  二聖一賢
  禹 孔 墨 韓文公爭臣論
  四子
  回之信顔淵 賜之敏子貢 由之勇子路 師之莊子 家張 語
  三子
  子路 冉有 公西華 三子言志
  由也果 賜也達 求也藝 論語
  宰我 子貢 有若 孟子 注三子言孔子
  子路勇士 子貢辯士 顔淵聖 韓詩士 外傳
  子路 子貢士君子 顔淵明君 荀子子
  命世數公
  孟軻 荀況 董仲舒 司馬遷 劉向 揚雄 漢書贊此數公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傳曰聖人不出其間必有命世者豈近是乎
  八翁
  築巖翁 釣溪翁 卜年翁 感麟翁 伯陽翁 漆園翁 竺乾翁 臥龍翁 橫渠先生八翁吟
  名臣類
  燧人四佐
  明由 必育 成博 隕邱 論語摘輔象燧人出天四佐出洛
  伏羲六佐
  金提 鳥明 視黙 紀通 仲起 陽侯 論語摘輔象敘古蒙求雲賢庸六輔
  黃帝六相
  蚩尤為當時天 通鑑外紀雲風后 太常為廩者 奢龍為土師 祝融為司徒 大封為司馬西 后土為李北 管子黃帝得六相
  七輔
  風后 天老 五聖 知命 窺紀 地典 力墨或作牧 論語摘輔象
  黃帝三公
  風后配上台 天老配中台 五聖配下台 帝王世紀謂之三公
  四史
  沮誦 蒼頡 隸首 孔甲 黃帝四史官
  少皥氏四敘 三正
  重為句芒木正 該為蓐收金正 修及熈為元冥水 左正 傳蔡墨雲 漢張衡雲四敘三正
  九職又曰九佐
  舜為司徒 契為司馬 禹為司空 后稷為田疇䕫為樂正 倕為工師 伯夷為秩宗 臯陶為大理益掌敺禽 説苑堯知九職之事 戰國䇿堯有九佐 淮南子堯之佐九人
  九官
  伯禹宅百揆 棄后稷 契作司徒 臯陶作士 垂共工 益作朕虞 伯夷作秩宗 夔典樂 龍納言舜典 咨汝二十有二人注禹垂益伯夷夔龍六人新命有職四岳十二牧凡二十有二人薛氏曰四岳
  十二牧九官也四岳為一人漢劉更生曰舜命九官濟濟相讓
  二官
  南正重司天屬神火正黎司地屬民 史記顓頊命重黎其後二官咸廢所職堯復還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
  四岳羲和四子 四伯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冬 堯典 注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 四岳即羲和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 周語四伯謂四岳也 漢食貨志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朱文公説四岳一人總四岳諸侯之事 馬融雲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
  八愷舜典注八凱
  髙陽氏有才子八人 蒼舒 隤敳 檮戭 大臨尨降 庭堅 仲容 叔達  左傳文十八年太史克曰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垂益禹臯陶之倫 水經注隤敳益 左傳臯陶庭堅
  八元
  髙辛氏有才子八人 伯奮 仲堪 叔獻 季仲伯虎 仲熊 叔豹 季貍 同上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稷契朱虎熊羆之倫
  十六相
  八愷 八元 同上十六族世濟其美 舜舉十六相
  五臣
  禹 稷 契 臯陶 伯益 論語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四士
  禹為司空 契為司徒 臯陶為李 后稷為田疇管子舜四士
  石戸之農 北人無擇 卞隨 務光 呂氏春秋四士之節
  八伯
  伯夷為陽伯 羲仲之後為羲伯 棄為夏伯 羲叔之後為羲伯 咎繇為秋伯 和仲之後為和伯 垂為冬伯闕一人 尚書大傳
  三後
  伯夷降典 禹平水土 稷降播種 書呂刑堯命三後恤功於民周公 君陳 畢公 畢命三後協心
  禹 契 后稷 淮南子
  八師堯 舜
  禹 稷 卨 臯陶 伯夷 垂 益 䕫 楚辭東方朔七諌注
  七友
  雄陶一作雒 方回 續牙 伯陽 東不訾 秦不虛靈甫 尸子 逸士傳 戰國䇿顔斶曰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
  三公
  禹 臯陶 后稷 史記殷紀
  二十官
  大撓作甲子 黔如作慮首 容成作厯 羲和作占日 尚儀作占月 後益作占歲 胡曹作衣 夷羿作弓 祝融作市 儀狄作酒 髙元作室 虞姁作舟 伯益作井 赤冀作臼 乗雅作駕 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 史皇作圖 巫彭作醫 巫咸作筮呂氏春秋此二十官者聖人所以治天下也
  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 后稷作稼 臯陶作刑 昆吾作陶 夏鮌作城 同上 此六者所作當矣
  倕作弓 浮游作矢 奚仲作車 乗杜作乗馬世本雲相土 荀子
  殷六臣
  伊尹 伊陟 臣扈 巫咸 巫賢 甘盤 書君奭注伊尹至甘盤六臣
  十一聖人師
  黃帝學乎太眞 顓頊學乎緑圖 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荀子作君疇 舜學乎務成跗荀子作昭 禹學
  乎西王國 湯學乎威子伯 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叔 周公學乎太公 仲尼學乎老聃新序子夏曰此十一聖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
  神農學悉老 黃帝學太眞 顓頊學伯夷父 帝嚳學伯招 帝堯學州支父 帝舜學許由 禹學大成執 湯學小臣 文王武王學太公望周公旦 齊桓公學管夷吾隰朋 晉文公學舅犯隨㑹 秦穆公學百里奚公孫支 楚莊王學孫叔敖沈尹竺 呉王闔閭學伍子胥文之儀 越王句踐學范蠡大夫種 同上呂子曰此皆聖人之所學也
  四俊
  臯陶 稷 契 史皇蒼頡 淮南子
  湯二相
  伊尹 仲虺左 晉志成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 左傳仲虺為湯左相伊尹為右相 孟子伊尹萊朱注萊朱一曰仲虺是也
  湯七佐
  慶誧 伊尹 湟里且 東門虛 南門蠕 西門疵北門側 鬻子湯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
  殷三仁
  㣲子去之 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 論語死
  文王四友又曰四臣 四佐 四鄰
  閎夭 太公望左傳釋文曰太顚 南宮适 散宜生 尚書大傳詩疏附先後奔奏禦侮 孔叢子文王胥附奔輳先後禦侮謂之四鄰 率下親上曰疏附相道前後曰先
  後喻徳宣譽曰奔奏武臣折衝曰禦侮周書維人四佐 左傳注文王有四臣
  周八士
  伯達 伯適 仲突 仲忽 叔夜 叔夏 季隨季騧 論語周有八士 國語文王詢於八虞注周八士皆在虞官 鄭𤣥以為成王時劉向馬融以為宣王時 周書注武王賢臣
  十亂武王
  周公旦 召公奭 太公望 畢公 榮公 太顚閎夭 散宜生 南公適 文母劉原父謂子無臣母之義蓋邑姜也論語泰誓予有亂臣十人或曰亂本作乿古治字
  四子成王 又曰四聖 四輔
  周公在前 召公在後 畢公在左 史佚在右 後漢書
  周公立於前謂之道 太公立於後謂之充 召公立於右謂之弼 史佚立於左謂之承 大戴禮
  二公成王
  召公為太保 周公為太傅 太公為太師 賈誼傳
  二公
  召公 太公 書金滕
  召公 畢公 顧命 注二公為二伯
  五佐武王
  周公 召公 太公 畢公髙 蘇公忿生 呂氏春秋武王之佐五人注
  太公 周公 召公 畢公 毛公 淮南子注
  五臣文武
  虢叔 閎夭 泰顚 散宜生 南宮适 孔叢子五臣同寮比徳以贊文武 書君奭注五臣佐文王為胥附奔走先後禦侮之任 書大傳散宜生閎夭南宮括三子學乎太公武王立虢叔先死故曰惟茲四人
  二伯二相
  東伯周公 畢公代 西伯召公 書正義 王制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為左右曰二伯 公羊傳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史記宣王即位二相輔之注召公周公
  晉五士文公 又曰五臣 五賢
  狐偃 趙衰 顚頡 魏武子司空季子胥臣 左臼季 傳叔向曰文公生十七年有士五人 袁宏雲五臣顯而重耳霸 劉越石詩重耳任五賢
  三材
  狐偃 趙衰 賈它 晉語三材侍之卿才三人也
  二國士
  里克 荀息晉語丕鄭曰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
  八卿
  荀罃將中軍知武子 士匄佐  范宣子 荀偃將上軍 中行獻子 韓起佐 宣子 欒黶將下軍桓子 士魴佐  彘恭子 趙武將新軍文子魏絳佐  左傳襄八年鄭子展曰晉君莊子 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
  三卿
  知莊子荀首範文子士燮韓獻子厥 欒武子曰三卿為主可謂衆矣注皆晉之賢人
  齊五子桓公
  管夷吾 甯戚 隰朋 賓胥無 鮑叔牙 齊語甯戚為田官 隰朋為大行 東郭牙為諫臣 弦為大理王子成甫為大 新序司馬
  齊三賢
  管仲 鮑叔牙 隰朋 袁宏曰三賢進而小白興
  三良
  秦 奄息 仲行 鍼虎 詩 左傳子車氏三子
  鄭 叔詹 堵叔 師叔 左傳僖七年管仲曰三良為政未可間也晉 王導 郗鑒 庾亮
  衞多君子
  蘧瑗伯玉 史狗文子 史鰌史魚 公子荊 公子發文子公子朝 左傳襄二十九年呉公子札適衞曰衞多君子未有患也
  晉多君子
  趙孟為大夫文子伯瑕為佐士文伯史趙師曠而咨度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 左傳襄三十年季武子曰晉未可媮也其朝多君子
  楚多賢臣
  令尹子西 太宗子敖 葉公子髙 司馬子反 昭奚恤 新序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寳器昭奚恤曰楚國所寳者賢臣也秦使者曰楚多賢臣未可謀也
  八大夫
  祁午 張趯 籍談 女齊 梁丙 張骼 輔躒左狄反苗賁皇扶雲 左傳楚薳啓疆曰羊舌肸之反  下八大夫皆諸侯之選也
  二守
  國子 髙子 左傳管仲有天子之二守國髙在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上卿也 守手友反
  四賢
  裨諶 世叔游吉 行人子羽 東里子産 論語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注更此四賢而成故鮮有敗亊
  秦五子
  由余 百里奚 蹇叔 丕豹 公孫支 史記李斯上書曰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産於秦而繆公用之
  魯二臣
  仲孫蔑孟獻子 季孫行父文 左傳子叔聲伯曰二人子 者魯國社稷之臣也
  孟獻子五友
  樂正裘 牧仲 其三人 孟子忘之
  衞三臣
  仲叔圉治賓客孔文子 祝鮀治宗廟 王孫賈治軍旅論語
  越五大夫
  舌庸 苦成 大夫種 范蠡 臯如 國語越王句踐召五大夫問戰
  趙三士烈侯
  牛畜 荀卿 徐越 公仲進三人
  魏三士文侯
  子夏 田子方 段干木 新序白圭曰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三士翊之
  魏三大夫
  徒師沼 郗辛 芒夘 說苑魏太子曰此三大夫魏國之大寶
  齊四臣
  檀子守南城 朌子守髙唐 黔夫守徐州徐音舒 種首備盜賊史記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
  四豪又曰四賢
  齊孟嘗君田文 魏信陵君公子無忌 趙平原君趙勝 楚春申君黃 賈誼曰四賢皆明智而忠信寛厚而愛歇 人 游俠傳序游談者以四豪為稱首
  楚三大夫
  子良 昭常 景鯉 戰國䇿
  楚五臣
  令尹子文 葉公子髙 莫敖大心 棼冒勃蘇 𫎇穀 戰國䇿莫敖子華對威王
  小學紺珠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六
  宋 王應麟 撰
  名臣類
  漢三傑
  留文成侯張良子房 酇文終侯蕭何 淮隂侯韓信新序曰漢祖驂三龍而乗雲路
  十八侯
  酇侯蕭何 平陽侯曹參 宣平侯張敖 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 曲周侯酈商 魯侯奚涓 汝隂侯
  夏侯嬰 潁隂侯灌嬰 陽陵侯傅寛 信武侯靳歙安國侯王陵 棘蒲侯陳武 清河侯王吸 廣平
  侯薛歐 汾隂侯周昌 陽都侯丁復 曲成侯蟲達功臣表髙祖論功定封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作十八侯之位次 班固沛泗水亭銘十八侯之次有留侯
  張良曲逆侯陳平襄平侯紀通而無奚㳙薛歐丁復
  中興輔佐十一人
  霍光子孟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 張安世子孺衞將軍富平侯 韓增車騎將軍龍頟侯 趙充國翁孫後將軍營平侯 魏相弱翁丞相髙平侯 丙吉少卿丞相博陽侯 杜延年幼公御史大夫建平侯 劉徳路宗正陽城侯 梁邱賀長翁少府 蕭望之長倩太子太傅 蘇武子卿  宣帝思典屬國 股肱之美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凡十一人
  三儒
  董仲舒江都相 公孫𢎞 兒寛內史 循吏傳序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務以經術潤飾吏事
  七相
  丞相車千秋長陵人 黃霸 王商杜陵人 韋賢 平當魏相 王嘉平陵 班固西都賦人  七相五公
  五公
  太尉田蚡長陵人 大司馬張安世 大司空朱博杜陵人大司徒平晏 大司馬韋賢 西都賦
  山西將十五人秦漢
  白起 王翦頻陽 王圍甘延壽郁郅 公孫賀傅介子義渠 李廣李蔡成紀 蘇建蘇武杜陵 上官桀趙充國上邽亷褒襄武 辛武賢慶忌狄 蘇辛父道 子著節
  漢功臣三十一人
  蕭何 曹參 張良 陳平 韓信 彭越 黥布張耳 韓王信 盧綰 呉芮 劉賈 王陵 周勃樊噲 酈商 夏侯嬰 灌嬰 傅寛 靳歙 酈
  食其 劉敬 陸賈 叔孫通 魏無知 隨何 董公 轅生 紀信 周苛 侯公 陸機作頌
  武宣名臣武二十七人宣二十四人
  孝武 儒雅則公孫𢎞董仲舒兒寛 徳行則石建石慶 質直則汲黯卜式 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 定令則趙禹張湯 文章則司馬遷相如 滑稽則東方朔枚臯 應對則嚴助朱買臣 歴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 運籌則桑𢎞羊 奉使則張騫蘇
  武 將率則衞青霍去病 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孝宣 蕭望之梁邱賀夏侯勝韋𤣥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 劉向王褒以文章顯 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於定國杜延年 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𢎞召信臣韓延夀尹翁歸趙廣漢嚴延年張敞之屬 漢書贊
  名卿
  張延尉之平釋之 雋京兆之見不疑 尹扶風之潔翁歸王子貢之介尊 揚子法言近世名卿
  名將
  條侯之守周亞夫 長平冠軍之徵伐衞青 霍去病 博陸之持重霍光 法言
  輔政四人
  蕭望之前將軍 周堪光祿大夫 劉更生宗正 金敞侍 元中 帝朝四人同心輔政
  二李
  李固 李膺 皆師宗荀淑贊曰二李師淑
  二疏
  太子太傅疏廣字仲翁 太子少傅疏受字公子 宣帝廣兄子 時以老告退
  二耆艾
  龔勝 邴漢 䇿曰光祿大夫大中大夫耆艾二人
  魯兩生
  叔孫通徴魯諸生共起朝儀魯有兩生不肯行 法言曰齊魯有大臣史失其名
  二逸民
  谷口鄭子眞 蜀嚴君平遵 揚雄著書稱此二人近古之逸民也
  三王
  京兆尹王尊子贛 王章仲卿 王駿 先是有趙廣漢張敞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後漢邊鳳延篤為京兆尹有能名郡中語曰前有趙張三王後有邊延二君 唐賈敦頥張仁願為洛州長史時人語曰洛有前賈後張敵京兆三王
  河西五守
  武威太守梁綂 金城太守庫鈞 張掖太守史苞酒泉太守竺曾 燉煌太守辛肜 五人共推竇融為河西大將軍歸心世祖
  二十八將
  鄧禹髙密侯字仲華 呉漢廣平侯字子顔 賈復膠東侯字君文 耿弇好畤侯字伯昭 寇恂雍奴侯字子翼 岑彭舞陽侯字君然 馮異陽夏侯字公孫朱祐鬲侯 字仲先 祭遵潁陽侯字弟孫 景丹櫟陽侯字孫卿 蓋延安平侯字巨卿 銚期安成侯字次況 耿純東光侯字伯山 臧宮朗陵侯字君翁馬武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虛侯字子張 劉隆慎侯 字元伯 馬成全椒侯字君遷 王梁阜成侯字君嚴 陳俊祝阿侯字子昭 杜茂參蘧侯字諸公 傅俊昆陽侯字子衞堅鐔合肥侯字子伋 王霸淮陽侯字元伯 任光阿陵侯字伯卿 李忠中水侯字仲都 萬修槐里侯字君游 邳彤靈壽侯字偉君 劉植昌成侯字伯先河北二十八將光武所與定天下明帝圖畫於南宮雲臺又益四人
  王常山桑侯字顔卿 李通固始侯字次元 竇融安豐侯字周公 卓茂宣徳侯一作褒徳 合三十二人馬援字子康   以椒房之親不與
  兩將
  岑彭 馮異 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為大
  八使號曰八俊
  杜喬 周舉 郭遵 馮羨 欒巴 張綱 周栩劉班 順帝時遣循行風俗
  三侯
  髙密侯鄧禹 固始侯李通 膠東侯賈復 光武時列侯唯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亊
  二守
  任延九眞 錫光交 嶺南華風阯 始傳二守
  四長
  荀淑當塗長季和 韓韶嬴長仲黃 陳寔太邱長仲弓 鍾皓林慮音廬季 皆潁川人 循吏傳序潁川四明 長並以仁信篤誠使人不欺
  三悊
  劉向 谷永 耿育 漢敘傳陳湯挺節救在三悊
  三將軍
  周亞夫細栁 劉禮霸上 徐厲棘 文帝備門 匈奴
  二十四賢
  杜喬叔榮 張奐然明 向詡甫興  後漢作栩 陳蕃仲舉 施延君子 李膺元禮 朱㝢季陵 杜密周甫 韓融元長 荀爽慈明房植伯武 姜肱伯淮 陳球伯眞 王暢叔茂 申屠蟠子龍張儉元節 鄭𤣥康成 冉璆孟玉 李固子堅 郭泰林宗
  朱穆公叔 魏朗少英 徐穉孺子 皇甫規威 魏文帝明 旌表
  八賢
  漁父 屈原 季主 賈誼 楚老 龔勝 孫登嵇康 晉謝萬敘四隱四顯為八賢論以處者為優出者為劣世説注
  六賢
  樊子昭 虞承賢 李叔才 郭子瑜 楊孝祖 和陽士洽 汝南先賢傳
  楚接輿 老萊子 黔婁先生 於陵子 王仲孺梁鴻 唐李渤摭古聫徳髙蹈者六人圖像讚其行
  三賢
  後漢王充仲任 王符節信 仲長統公 韓文公理 作贊
  唐元徳秀紫芝文行先生 蕭頴士茂挺文元先生 劉迅捷卿 李華作論
  三名儒
  董仲舒 劉向 揚雄 劉敞作贊 伊川先生曰漢有三儒毛公董仲舒揚雄
  兩龔
  龔勝字君賓 龔舎字君倩楚人皆 法言曰楚兩龔清節  之絜其清矣乎
  二良史
  司馬遷文直而事覈 班固文贍而事詳 後漢論二子有良史之才
  三名卿
  馮野王 陳咸 逢信 翟方進傳御史大夫缺三人皆名卿俱在選中
  六君子
  漢汲黯 蕭望之 李固 呉張昭 唐魏鄭公 狄仁傑 東坡王元之贊足以追配此六君子
  三名臣
  管仲 樂毅 諸葛亮 唐李翰三名卿論諸葛自比管樂
  兩伏波
  路博徳 馬援 漢兩伏波將軍
  五伯
  鄧彪字智伯與同郡宗武伯翟敬伯陳綏伯張弟伯齊名南陽號曰五伯
  五處士
  後漢豫章徐穉孺子 彭城姜肱伯淮 汝南袁閎夏甫 京兆韋著休明 潁川李曇子 陳蕃胡廣雲 薦五處士
  四皓
  東園公 綺里季 夏黃公 甪音祿里先生 漢書避秦入商雒山
  二仲
  求仲 羊仲 蔣詡元卿還杜陵舎中有三徑二人從之游見髙士傳
  二子孝養
  毛義 薛包 後漢二子能以孝養
  四子
  逢萌子康 徐房平原 李曇子雲 王遵君 不仕亂世相公 與為友時人號四子髙士傳
  三君
  竇武天下忠誠竇游平 陳蕃天下義府陳仲舉 劉淑天下徳𢎞劉仲承言一世之所宗
  八俊言人之英 猶古之八元八凱
  李膺天下模楷李元禮 王暢天下英秀王叔茂 杜密薛瑩漢書杜楷天下良輔杜周甫 朱寓天下冰稜朱季陵 魏朗天下忠貞魏少英 荀昱薛瑩漢書荀緄 天下好交荀伯條 劉祐天下稽古劉伯祖 趙典天下才英趙仲經張儉 檀彬 禇鳳 張肅 薛蘭 馮禧 魏元徐乾
  八顧言以徳行引人
  郭泰天下和雍郭林宗 夏馥天下慕侍夏子治 尹勲天下英藩尹伯元羊陟天下清苦羊嗣祖 劉儒天下珤金劉叔林 蔡衍天下雅志蔡孟喜巴肅天下臥虎巴恭祖 宗慈天下通儒 後漢書無劉宗孝初  儒有范滂田林 張隱 劉表 薛郁 王訪 劉祗 宣靖公緒恭
  八及言導人追宗
  陳翔海內貴珍陳子麟 張儉海內忠烈張元節 范滂海內謇諤范孟博檀敷海內通士檀文友 孔昱海內才珍孔世元 苑康海內彬彬苑仲眞岑晊海內珍好岑公孝 劉表海內所稱 後漢書無范劉景升  滂有翟超朱楷 田槃 疎耽 薛敦 宋布 唐龍 嬴咨宣褒
  八廚言以財救人
  王商海內賢智王伯義 蕃嚮海內修整蕃嘉景 秦周海內貞良秦平王胡母班海內珍竒胡母季皮 劉翊海內輝光劉子相 王考海內依怙王文祖張邈海內嚴恪張孟卓 度尚海內清明 後漢書無劉度博平  翊有劉儒
  六子
  桓梁 晉馮 李育 郭基 王雍 殷肅 班固奏記東平王蒼曰此六子皆有殊行絶才
  二烈士
  臧洪 陳容
  汝南六孝亷
  周子居 黃叔度 艾伯堅 郅伯向 封武興 盛孔叔 太守李倀選六人應歲舉
  三休
  金尚元休 第五巡文休 韋端休 號京兆甫 三休
  二穉
  周澤字穉都 孫堪字子 京師號穉  二穉
  三達
  韋彪孟達 公孫伯達 魏仲 並平陵人同時達 齊名 決録
  三明
  涼州三明 張奐然明 皇甫規威明 段熲紀明
  晉中興三明 諸葛恢 蔡謨 荀闓皆字道明
  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舉 陳琳字孔章 王粲字仲宣 徐幹字偉長 阮瑀字元瑜 應瑒字徳璉 劉楨字公幹建安獻帝年號 魏文帝典論論文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四賢
  蜀司馬相如 王襃 嚴君平 揚子雲元魏常景以四賢皆有高才而無重位託意讚之
  魏四友文帝
  司馬懿 陳羣 朱鑠 呉質 號太子四友
  呉四友太子登
  諸葛恪左輔 瑾之子張休右弼 昭之子顧譚輔正雍之子
  陳表翼正  皆為中武之子 庶子
  褚炫 劉俁 謝朏 江斆 
  王澄 王敦 庾敳 胡母輔之 晉王衍四友一雲王敦謝鯤庾敳阮修
  宋謝靈運與族弟惠連何長瑜荀雍羊璿之時謂四友
  五君
  顧邵 諸葛瑾 步隲 嚴畯 張承 呉周昭著書稱五君
  四英蜀漢 又曰四相
  諸葛亮 蔣琬 費褘 董允
  四子
  諸葛孔明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徐庶勤見啓誨前參事於幼宰董和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胡濟數有諫止與此四子終始好合則足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竹林七賢
  阮籍嗣宗 嵇康叔夜 山濤巨源 劉伶伯倫 阮咸仲容 向秀子期 王戎濬 魏嘉平中並居河內山陽共為竹林沖 之遊號竹林七賢 宋顔延年五君詠述七賢山濤王戎以貴顯被黜 袁宏作竹林名士傳
  正始名士三人
  夏侯太初𤣥 何平叔 王輔嗣弼 袁宏作傳
  中興名士八人
  裴叔則 樂彥輔 王夷甫 庾子嵩 王安期 阮千里 衞叔寳 謝幼輿鯤 袁宏作傳世説
  東京士二十人後漢
  李固周舉之淵謨 左雄黃瓊之政事 桓焉楊厚儒學 崔瑗馬融文章 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 龎參虞詡將帥 王龔張皓推士 張綱杜喬糾違 郎顗隂陽 張衡機術 順帝時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三傑蜀漢
  諸葛亮 張飛 關羽 三國志注傅子曰以劉備之畧三傑之才
  魏佐命臣二十一人
  曹眞 曹休 夏侯尚 桓階 陳羣 鍾繇 張郃徐晃 張遼 樂進 華歆 王朗 曹洪 夏侯
  淵 朱靈 文聘 臧霸 李典 龎徳 典韋 荀攸 正始六年祫祭太祖廟始祀佐命臣二十一人 不及荀彧以末年異議
  江表諸將
  程普 黃蓋 韓當 蔣欽 周泰 陳武 董襲甘寧 凌統 徐盛 潘璋 丁奉 呉志皆江表之虎臣孫氏所厚待也
  二君子
  張昭 周瑜 陸機辨亡論二君子𢎞敏而多竒雅達而聰哲
  三國名臣二十人
  魏九人 荀彧文若 攸公達 袁渙曜卿 崔琰季珪 徐邈景山 陳羣長文 夏侯𤣥泰初 王經承宗 陳泰元伯
  蜀四人 諸葛亮孔明 龎統士元 蔣琬公琰 黃權公衡呉七人 周瑜公瑾 張昭子布 魯肅子敬 諸葛瑾子瑜陸遜伯言 顧雍元歎 虞飜仲  晉袁宏翔  作序贊
  三偉人
  鍾繇太尉 華歆司徒 王朗司 文帝此三公乃一代之空 偉人後世殆難繼矣
  五雋
  薛兼 紀瞻 閔鴻 顧榮 賀循
  三俊
  顧榮 陸機 陸雲 榮與機兄弟同入洛時人號為三俊
  二子
  顧榮 賀循 琅邪王至建業王導曰榮循此土之望宜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八公
  安平王孚太宰 鄭沖太傅 王祥太保 義陽王望太尉 何曽司徒 荀顗司空 石苞大司馬 陳騫大將 晉武帝初軍  八公同辰攀鱗 漢淮南八公左呉李尚蘇飛附翼 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
  中朝八達
  董昶仲道 王澄平子 阮瞻千里 庾敳子嵩 謝鯤幼輿 胡毋輔之彥國 於法龍沙門 光逸孟祖
  三康
  孔愉敬康 丁潭世康 張茂偉康 時謂㑹稽三康 晉陽秋
  百六掾
  瑯邪王睿元帝辟掾屬百餘人時人謂之百六掾
  刁協軍諮祭酒 王承卞壼從事中郎 諸葛恢陳頵行參軍 庾亮西曹 通鑑掾
  兩哲
  劉頌 李重 贊曰懋哉兩哲邦家之基
  江表偉人
  謝安 桓沖
  二妙
  衞瓘為尚書令與尚書郎索靖俱善草書時人號為一臺二妙
  唐韋維為戸部郎中善裁剖員外郎宋之問善詩時稱戸部二妙
  二郎
  杜軫成都人 李驤涪人為尚書郎齊名號蜀有二郎
  八伯
  阮放為宏伯 郗鑒為方伯 胡毋輔之為達伯 卞壼為裁伯 蔡謨為朗伯 阮孚為誕伯 劉綏為委伯 羊曼為䵬伯 號兗州八伯蓋擬古之八雋
  五公
  始興王導 廬陵謝安 始安溫嶠 長沙陶侃 康樂謝 宋𤣥 武帝改晉封爵獨置五公奉導安嶠侃𤣥之祀
  江表羣士
  周伯仁之正 鄧伯道之清 卞望之之節壺或問顔含江左羣士優劣答曰
  三忠臣
  周虓梓潼太守 丁穆順陽太守 吉挹魏興 秦王苻堅歎曰太守 周孟威不屈於前丁彥逺潔已於後吉祖沖閉口而死何晉氏之多忠臣也
  中興名士
  王承安期 衞玠叔 為當時寳 第一
  四賢宋 五臣
  王華 劉湛 王曇首 殷景仁 俱為侍中文帝曰四賢一時之秀王門侍郎謝𢎞微與華等號曰五臣
  謝鯤謝晦同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時頓有兩玉人
  二義士
  邊榮 程邕之 
  袁昂 馬仙琕 
  八友
  范雲 蕭琛 任昉 王融 蕭衍 謝朓 沈約陸倕 竟陵王子良開西邸八友以文學見親待
  二協
  顔協 顧協
  兩賢相
  徐勉 周捨 兩人俱稱賢相 梁世言賢相者稱范雲徐勉
  二驥
  劉繪 王詡 豫章王嶷曰閤下自有二驥
  二超
  郗超 檀超 檀超自比晉郗超言髙平有二超
  二少
  謝覽 王𰖍 武帝時二少實名家
  逸民七人後魏
  盧𤣥 崔綽 李靈 邢頴 髙允 游雅 張偉通鑑詔舉逸民
  二鴻
  崔鴻 李志字鴻道 為二鴻於洛陽
  輔相六人
  長孫嵩 奚斤 安同為左相 崔浩 穆觀 邱堆為右相 後魏太宗立子燾為太子監國以六人輔相太子
  三哲
  王遵業 袁飜 王誦 並領黃門郎號三哲
  四儒
  崔浩 張偉 劉芳 邢子才 顔氏家訓四儒以才博擅名
  三才 三雋
  魏收 溫子昇 邢子才 時號三才 晉東海王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
  李瑾 王遵業 盧觀 臨淮王彧曰三雋共掌帝儀
  三徽
  張烈字徽之 崔徽伯 房徽叔 並有令譽號三徽 北史
  六儒
  馬光 張仲讓 孔籠 竇士榮 張黑奴 劉祖仁並授太學博士時號六儒
  八俊
  格處仁 王孝逸 繁師元 靖君亮 鄭祖咸 鄭師善 李行簡 盧協 號陳留八俊
  荊州十一人
  諸葛瑾 陸遜 朱然 程普 潘濬 裴𤣥 夏侯承 衞旌 李肅 周條 石幹 呉太子登駐武昌步隲條事業在荊州界者十一人甄別行狀
  二將
  韋叡 曹景宗 武帝曰二將和師必濟矣
  十八學士
  杜如晦 房𤣥齡 于志寧 蘇世長 薛收𭣣卒劉孝孫補之 褚亮 姚思亷 陸徳明 孔頴達 李𤣥道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顔相時 許敬宗 薛元敬 蓋文達 蘇勗 天下慕向謂之登瀛洲
  開元十八學士集賢殿
  張説 徐堅 賀知章 趙冬曦 馮朝隱 康子元侯行果 韋述 敬㑹真 趙元黙 東方顥 李
  子釗 呂向 毋煛 陸去泰 咸廙業 余欽 孫季長 集賢注記
  勲臣二十四人太宗詔圖形淩煙閣
  長孫無忌趙公 河間王孝恭 杜如晦萊公 魏徴鄭公房𤣥齡梁公 尉遲敬徳鄂公 李靖衞公 蕭瑀宋公 段志𤣥襃公 劉𢎞基夔公 屈突通蔣公 殷開山鄖公 許紹譙公兩京記柴紹 長孫順徳邳公 張亮鄖公 侯君集陳公 張公
  郯公 程知節盧公 虞世南永興公 劉政㑹渝公 唐儉莒公 李勣英公 髙士亷申公 秦叔寳胡 大中初李峴公 至李憕三十七人續圖凌煙閣
  五王又曰五龍
  桓彥範士則扶陽 敬暉仲華平陽 崔𤣥暐                   博陵 張柬之孟將漢陽 袁恕已   呂溫頌狄仁傑曰取日虞淵洗光南陽 咸池潛授五龍夾之以飛 李邕以仁傑五王為六儒篇
  三傑
  開元中右丞相宋璟左丞相張説太子少傅源乾曜同日拜明皇賜三傑詩 富嘉謨 吳少㣲 魏谷倚亦稱北京三傑
  七愛
  房 杜眞相 李晟眞將 盧鴻眞隱 元徳秀眞吏李白眞放 白居易眞才 文粹皮日休七愛詩
  三賢
  鄭絪 李吉甫 裴垍 韓文公釋言
  三君
  魏鄭公 郭代公元振 狄梁公仁 髙適三傑 君詠
  四䕫
  崔造 韓㑹 盧東美 張正則 自謂王佐才號四夔
  何長師 李華 盧東美 韓衢 摭言四⿳䒑⿲止自匕⿱兒夂 -- 夔
  卓行五人
  元徳秀紫芝 權臯士繇 甄濟孟成 陽成亢宗 司空圖表聖卓行傳 節義為天下大閑士不可不勉
  四傑
  王勃 楊烱 盧照鄰 駱賔王
  十才子
  盧綸 吉中孚 韓翃 錢起 司空曙 苗發 崔峒 耿湋 夏侯審 李端 皆能詩齊名號大厯十才子
  四士
  包融 賀知章 張旭 張若虛 號呉中四士
  三俊
  李紳 李徳裕 元𥛄 同時為翰林學士號三俊
  五相
  裴垍 王涯 杜元頴 崔羣 李絳 白居易上李絳詩云同時六學士五相一漁翁
  龍虎榜
  歐陽詹與韓愈李絳崔羣王涯馮宿庾承宣聨第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
  六俊後周
  唐瑾為吏部尚書有人倫之稱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號為六俊
  十友
  陸餘慶 趙貞固 盧藏用 陳子昂 杜審言 宋之問 畢構 郭襲微 司馬承禎 釋懷一 號方外十友一雲承禎與陳子昻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
  四友
  杜審言必簡 李嶠巨山 崔融安成 蘇味道  為文章四友
  三良將
  李晟 馬燧 渾瑊
  一龍
  賈㑹里中號一龍 魏華歆管寧邴原時人以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
  十一州刺史
  許景先虢州 源光裕鄭州 寇泚宋州 鄭溫琦邠州 袁仁敬杭州 崔志亷襄州 李昇期邢州 鄭放定州 蔣挺湖州裴觀滄州 崔誠遂 開元十二年明皇自擇州 刺史十一人祖道賜詩
  觀風俗使十三人
  蕭瑀 李靖 楊恭人 王珪 竇靜 李大亮 劉徳威 皇甫無逸 韋挺 李襲譽 張亮 杜正倫趙𢎞智 貞觀八年遣大使十三人觀風俗
  三師
  長孫無忌太子太師 房𤣥齡太傅 蕭瑀太 貞觀十七年保 立晉王為太子定太子見三師儀
  開元八相
  姚崇尚通 宋景尚法 張嘉貞尚吏 張説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 韓休張九齡尚直 通鑑 元宗所用相
  四公
  房魏 姚宋 文粹劉軻書言貞觀則房魏言開元則姚宋
  宰相兼文武
  李靖 郭元振 唐休璟 張仁願
  二隱
  臧榮緒 關康之 南齊京口二隱
  三髙
  漢 王霸 摰恂 申屠蟠陸龜蒙三髙士贊
  梁 何𦙍與兄求㸃 號何氏三髙
  范蠡鴟夷子皮 張翰季鷹江東步兵 陸龜蒙魯望甫 呉江三里先生 髙祠
  三髙士
  五代鄭遨隱華山與道士羅隱之李道服 世目以為三髙士
  雙廟
  張巡 許逺 廟在睢陽
  二孝
  宋潘綜 呉達 王韶之有詩
  唐侯知道 程俱羅 李華作贊
  九老
  胡杲八十九 吉𪰋八十六 鄭據八十四 劉眞一作嘉 盧眞皆八十二 張渾 白居易皆七十四 狄兼謨 盧貞皆未七十唐書 皆髙年讌集人繪為九老圖
  四賢宋朝
  范仲淹 余靖 尹洙 歐陽修 景祐中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一不肖髙若訥也
  彥國之言鋪陳富弼 晦叔之言簡當呂公著 君實之言優游司馬光 伯淳之言條暢程 熈寧間康節邵顥 先生雍四賢吟
  四眞
  富弼真宰相 歐陽修真學士 包拯真中丞 胡翼之真先生瑗 嘉祐中
  洛陽耆英十二人
  富弼七十九 文彥博 席汝言皆七十七 王尚恭七十六趙丙 劉幾 馮行已皆七十五 樊建中七十三 王愼言七十二 張問 張燾皆七十 司馬光未七十預㑹
  武成王廟十哲
  白起 韓信 諸葛亮 李靖 李勣 列於左 張良田穰苴 孫武 呉起 樂毅 列於右
  八仙
  賀知章 汝陽王璡 李適之 崔宗之 蘇晉 李白 張旭 焦遂 號飲中八仙
  二文公
  韓愈 李翺
  四俊
  苗延嗣 呂太一 貟嘉靜 崔訓 張嘉貞所薦皆位清要當時語曰令君四俊
  三諫臣
  張符 趙璘 牛叢 宣宗曰諫臣舉職三人足矣
  六逸
  孔巢父 韓準 裴政 李白 張叔明 陶沔 同隱徂徠山號竹溪六逸
  清節三人
  開元後治廣有清節者宋璟李朝隱盧奐三人
  二良
  陸長源汴州 鄭通誠徐州 白居易哀二良文
  四眞
  莊子南華眞人 文子通元眞人 列子沖虛眞人 庚桑子洞靈眞人韓文公詩四眞
  三隱
  周續之 劉遺民 陶淵明 宋潯陽三隱
  阮孝緒 劉訏 劉歊 梁 都下謂之三隱
  李伯時公麟 徳素 元中沖 宋龍眠元 三隱
  三儒
  燉煌張湛 金城宗欽 武威段承根 後魏崔浩曰三人皆儒者
  三賢五代
  桑維翰 李濤 王朴 王元之懐賢詩
  全節三士
  王彥章 裴約 劉仁贍 五代史全節之士三
  五君
  徐鉉 李昉 石熈載 王祐 李穆 李至為五君詠
  五鳳
  李穆 宋白 賈黃中 呂蒙正 李至 同入翰林扈𫎇詩五鳳齊飛入禁林
  四御史
  曹修古 郭勸 楊偕 段少連 天聖末
  三諫官
  歐陽修 余靖 王素
  三得人
  富弼宰相 歐陽修翰林學士 張昇御史中 至和丞升卿 中
  六御史
  呂誨 呂大防 范純仁 趙瞻 傅堯俞 龔鼎臣治平中
  三舎人
  宋敏求次道 蘇頌子容 李大臨才 熈寧元 中
  四先生
  陳襄述古 陳烈季慈 周希孟公闢 鄭穆閎 閩人號為中 四先生劉𢑱執中與四人為友鄉人號五先生
  四學士
  黃庭堅 秦觀 張耒 晁補之 皆游蘇軾之門陳無已雲蘇公之門有客四人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則長公之客也張文潛則少公之客也張文潛詩云長公波濤萬頃陂少公巉秀千尋麓黃郎蕭蕭日下鶴陳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麗舒桃李晁論崢嶸走珠玉
  三老
  文彥博 張方平 范鎮 元祐初蘇軾言國之元老歴事四朝耄期稱道者獨三人而已
  三友
  髙懌 張嶤 許勃 從种放號南山三友
  四友
  韓維持國 司馬光君實 呂公著晦叔 王安石介甫
  馮元 孫質 陸參 夏侯圭
  二龍
  呂晦叔 司馬君實 明道先生詩二龍閒臥洛波清
  三傑
  程顥鄠縣簿 張少甫武功簿 朱光庭萬年 關中號簿  為三傑
  四賢
  杜衍清謹而守規矩 范仲淹恢廓自信而不疑 韓琦純正而質直 富弼明敏而果銳 歐陽修上書雲此四人者可謂公正之賢也
  三人並登兩府
  王堯臣伯庸第一 韓琦稚圭第二 趙槩叔平 天聖五第三 年榜王珪禹玉第二 韓絳子華第三 王安石介甫 慶歴二年第四 楊寘榜
  龍首四人
  呂𫎇正聖功 李迪復古 王曽孝先 宋庠公 石揚休詩序 皇朝四十三龍首身到黃扉止四人
  五賢
  王十朋龜齡 馮方圓仲 胡憲原仲 查籥元章 李浩徳逺紹興中太學為五賢詩
  三元
  孫何漢公 王曽孝先 楊寘審賢 馮京當世
  七王
  韓世忠 劉光世 張俊 岳飛 楊存中 吳玠 呉璘信 中興將
  四將
  劉錡 岳飛 李顯忠 魏勝 章潁上四將傳
  六朝勲臣
  曹彬至邵曄二百四人 慶歴三年定
  范質至藍元振一百十六人 政和三年
  二俊
  王文正 劉子儀筠 陳恕領春官以文正為舉首歲中拔子儀於常選雲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陳襄薦三十三人
  司馬光 韓維 呂公著 蘇頌 孫覺李常 范純仁 蘇軾 曽鞏 孫洙 王存 顧臨 林希逸李師中 傅堯俞 胡宗愈 王安國 劉摰 虞
  太熈 程顥 劉載 薛昌期 張載 蘇轍 孔文仲 呉賁 呉恕 林英 孫奕 林旦 鄒何 唐坰 鄭俠 宋熈寧間 紹興元年詔曰徳行言語政事文學皆所具備
  慶厯衆賢
  得象殊相 衍樞密使 弼仲淹琦樞密副使 修靖素襄諫官 石介聖徳頌衆賢之進如茅斯拔惟仲淹弼一夔一契
  盛徳五人
  富文忠 司馬文正 趙清獻 范忠文 張文定方平
  配饗功臣二十四人
  皇武殿趙普曹彬 大定殿薛居正 石熈載潘定 熈文殿李沆王旦李繼隆 美成殿王曽 呂夷簡曹瑋 治隆殿韓琦曽公亮
  大明殿富弼 重光殿司馬光 承元殿韓忠彥 皇徳殿呂頥浩 趙鼎韓世忠 張俊 系隆殿陳康伯史浩 美明殿葛邲垂光殿趙汝愚
  太祖將帥十四人
  李漢超屯關南 馬仁瑀守瀛州 韓令坤鎮常山賀惟忠守易州 何繼筠鎮棣州以拒北虜 郭進控山西武守琪戍晉州 李謙傅守隰州 李繼勲鎭昭義
  以禦北漢 趙贊屯延州 姚內贇守慶州 董遵誨屯環州 王彥昇守原州 馮繼業鎭靈武以備西戎
  元祐三黨
  洛黨程頥為領袖 朱光庭賈易等為羽翼 蜀黨蘇軾為領袖 呂陶等為羽翼 朔黨劉摰為領袖
  七從官
  韓忠彥 李清臣 黃履 陸佃 郭知章 曾肇龔原 元符三年尚書從官除七人謂之快活差除
  二名臣
  向敏中 張詠 淳化中飛白書二名付宰相曰此名臣也
  二相
  文彥博 富弼 士大夫相慶得人仁宗語歐陽修曰朕用二相人情如此豈不賢於夢卜哉
  四人傑
  韓 范 富 歐陽 東坡范文正公集序
  二將
  狄青 種世衡 歐陽公言兵興以來惟得邊將二人
  二卿
  劇可久 張仁瑑 國史贊劇張二卿用法持平
  名臣言行録
  五朝起趙普至蘇洵凡五十五人 三朝起韓琦至陳師道凡四十人 朱文公撰
  三詞人
  李邴漢老 汪藻彥章 樓鑰大 西山眞文忠公雲南防 渡以來詞人三人
  五君子
  漢諸葛亮忠武侯 唐杜工部 顔文忠公 韓文公宋范文正公 朱文公序王龜齡集此五君子其心光明正大疎暢洞達
  十賢
  呉隱之 宋璟 李尚隱 盧奐 李勉 孔戣 盧鈞 蕭倣 滕修 王綝 廣州十賢八人增二人蔣之竒為贊
  元祐建中列傳
  元祐黨籍建中上書邪等名在兩籍者三百九人龔頥正訪求闕遺成列傳譜述一百卷書於編者三百五人不可詳者四人
  謚文正三人
  王曾 范仲淹 司馬光 李昉王旦皆謚文貞
  制䇿入三等四人
  呉育 蘇軾 范百祿 孔文仲
  至道九老
  張好問年八十五 李運年八十 宋琪 武允臣皆年七十九僧贊寧年七十八 魏丕年七十六 楊徽之年七十五 朱昂 李昉皆年七十一
  南都五老
  杜祁公 王渙 畢世長 朱貫 馮平
  西京五老
  文潞公 范景仁 張仲巽 史中輝 劉伯壽
  三鄉老
  逸老王規 拙老任粹 野老士建 鄆州人中  學易集
  三老
  傅堯俞 范純仁 劉摰 皆守和州有三老堂
  洛中七交
  歐陽永叔 張堯夫汝士 尹師魯 楊子聰 梅聖俞堯臣 張太素 王幾道
  三君子
  王文貞公旦 天下謂之大雅 寇萊公準 天下謂之大忠 馬正惠公知節 天下謂之至直
  制科十五人
  何泳 富弼 蘇紳 呉育 張方平 田況 錢明逸 錢彥逺 呉奎 夏噩 陳舜俞 錢藻 蘇軾王介 蘇轍 仁宗時
  四明五先生
  楊適 杜醇 王致 樓郁 王說
  四先生
  舒璘元質 沈煥叔晦 楊簡敬仲 袁燮和叔
  三林
  林栗 枅 大中 四明郡守有聲
  三賢
  謝絳希深 范仲淹希文 孫甫之 守鄧州皆號循吏翰翰 林學士買黯鄧人也創三賢堂於百花洲
  曾肇子開 劉攽貢父 孔文仲經 東坡和二舎人父 詩三賢起江右
  五賢
  陶潛淵明 劉渙凝之 李常公擇 劉恕道原 陳瓘瑩 朱中 文公守南康祠五賢
  三忠
  歐陽文忠公 楊忠襄公邦乂 胡忠簡公銓 廬陵三忠堂周益公記
  三友
  李舒 李展 張舜儀 李子長為邠州得善士三人圖其象於學館名堂曰三友浮休集
  三豪
  石曼卿延年詩 歐陽永叔文 杜師雄歌 石守道三豪詩
  四賢
  程正叔 黃魯直 尹彥明 譙天授定 涪州四賢樓在北巖
  宋元憲 景文 連庶 庠 安州四賢堂
  三絶
  才絶 畫絶 癡絶 晉顧愷之
  謝澹喜霽詩 靈運寫 鯤詠 
  梁元帝圖宣尼象為贊而書之
  鄭䖍自寫詩並畫唐𤣥宗曰三絶
  宋令文富文辭工書有力 子之問文章 之悌趫勇之愻草𨽻皆得父一絶李揆門地 人物 文學
  韋暠善判蒲州司戶 李亘工書司士 徐彥伯屬辭司 河兵 東三絶
  李白歌詩 裴旻劒舞 張旭草書 文宗詔以為三絶李潼有曽閔之行 孫樵有揚馬之文 司空圖有巢由 僖宗之風  在蜀行在三絶
  薛稷畫鶴 郎餘令畫鳳 賀知章書 秘書省三絶
  四絶
  李華為元徳秀碑 顔眞卿書 李陽冰篆額 號四絶碑詩 楚詞 草書 畫 宋文同
  五絶 六絶
  虞世南徳行 忠直 博學 文辭 書翰 太宗稱有五絶李邕文章 書翰 正直 辭辯 義烈 英邁時號六絶
  八絶
  呉範相風 劉惇占氣 趙達算 皇象書 嚴子卿棊 宋壽占夢 曹不興畫 鄭嫗相
  三妙
  舌 力 筆 呉沈支有三妙
  二寳
  謝靈運詩 書 宋文帝稱為二寳
  胡伸 汪藻有聲太學學中為之語曰江左二寶
  二絶
  顧野王畫古賢 王褒書贊 
  伏曼容 袁粲 宋 一臺二絶
  宋世軌廷尉少卿 蘇珍之大理 北齊 時人以正  為寺中二絶
  三服
  韓雲卿文辭 李陽冰篆書 韓擇木八分 文公科斗書
  二始 三始
  阮咸始平 顔延之始安 宋顔延之出為始安太守謝晦謂曰昔阮咸斥為始平郡今卿又為始安可謂二始 梁裴邃左遷始安太守與呂僧珍書曰阮咸有二始之歎吾才不逮古人今為三始非其願也
  兩雋
  何妥 蕭眘 隋何妥傳時人語曰世有兩雋白陽何妥青陽蕭眘
  三素望
  阮萬齡 袁豹 江夷 為孟昶長史司馬時人謂昶府有三素望宋書
  四友
  子祀 子輿 子犁 子來 四人相與為友莊子
  三友
  子桑戶 孟子反 子琴張 三人相輿為友莊子
  三大夫
  宋孔父義形於色 仇牧不畏彊禦 晉荀息不食其言 春秋公羊傳 春秋通㫖曰三大夫聖人取其死節
  五大夫
  呉起 西門豹 北門可 樂羊 李克 説苑魏翟黃進五大夫
  三帥
  郤克 士燮 欒書 
  百里孟明視 西乞術 白乙丙 秦左傳
  四子
  王倪 齧缺 被衣 許由 莊子堯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龍逢 比干 宮之竒 屈原 陸贄奏議四子既去四君亦危龍逢 比干 韓非 陳蕃 劉蕡對䇿四子
  商君 白起 呉起 大夫種 戰國䇿四子成功而不去
  四士
  子胥 輔果 穆生 鄒陽 文選阮元瑜書
  四生
  程元 仇璋 董常 薛收 文中子 太原府君曰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對問之作四生之力也
  六子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音智 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篇 蘇氏曰荀子譏六子之蔽而荀卿之蔽不下於六子
  二子
  北宮黝 孟施舎 孟子曰二子之勇
  魏成 翟璜 史記文侯謂李克曰二子何如
  司馬相如 枚臯 梁張率奏賦武帝曰相如工而不敏枚臯速而不工卿可謂兼二子於金馬矣
  李棲筠 李鄘 唐書贊二子其剛者歟


  小學紺珠卷六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七
  宋 王應麟 撰
  氏族類
  黃帝十二姓
  姬 酉 祈 已 滕 葴 任 荀 僖 姞 儇依 晉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注十四人二人為姬二人為已故十二
  姓 左傳衆仲曰天子建徳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祝融八姓
  已 董 彭 禿 妘 曹 斟 芉 -- or 𦍋 ? 鄭語
  虞二妃
  娥皇 女英 後漢劉毅曰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二妃堯二女
  周三母
  大姜大王之妃 大任王季之妃 大姒文王 崔琦外戚箴之妃 周興三母后稷母姜嫄 文王母大任 武王母大姒 並後漢書注
  十子
  伯邑考 武王 管叔鮮 周公旦 蔡叔度 曹叔振鐸 成叔武 霍叔處 康叔封 冉季載冉一作𥅆史記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毛詩注大姒十子
  二虢
  虢仲 虢叔 文王弟 國語文王敬友二虢
  七姓十二國
  晉 魯 衞 鄭 曹 滕姬姓 邾 小邾曹姓 宋子姓姜姓 莒已姓 杞姒姓 薛任 左傳注云姓 實十三國
  十六族
  高陽氏八愷 髙辛氏八元 左傳文十八年大史克曰十六族世濟其美
  三叔
  魯公伯禽 康叔 唐叔 左傳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徳故昭之以分物
  遂四族
  因氏 頜氏 工婁氏 須遂氏 左傳莊十七年注四族遂之彊宗鴿烏納反
  齊二惠
  公孫竈子雅 公孫蠆子尾皆惠公 左傳昭二年晏之孫  子曰二惠競爽猶可 欒髙二族皆出惠公
  鄭七穆七子
  鄭穆公十一子子然二子孔三族已亡子羽不為卿故唯言七穆子罕公子喜子展公孫舎之罕氏 子駟公子騑 子西公孫夏
  駟氏 子國公子發 子産公孫僑國氏 子良公子去疾 伯有良霄良氏子良孫子耳子 子游公子偃 子大叔游吉游氏子游孫子蟜子 子豐 子石公孫段豐氏 子印 伯石印段印氏子印孫 左傳襄二十六年叔向子張子 曰鄭七穆罕氏其後亡者也子展儉而壹 罕駟國良游豐印七人子孫並有才名世任鄭國之政焉
  子展賦草蟲 伯有賦鶉之賁賁 子西賦黍苗 子産賦隰桑 子大叔賦野有蔓草 印段賦蟋蟀 公孫段賦桑扈 二十七年鄭伯享趙武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産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亦以觀七子之志
  六卿
  子齹賦野有蔓草子皮子嬰齊子皮罕虎子展子 子産賦鄭之羔裘子大叔賦褰裳 子游賦風雨駟帶之子駟偃 子旗賦有
  女同車公孫段之子豐施 子栁賦蘀兮印段之 左傳昭十子印癸 六年鄭六卿餞韓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
  宋六卿三族
  皇緩為右師 皇非我為大司馬 皇懷為司徒 靈不緩為左師 樂茷為司城 樂朱鉏為大司寇 三族皇靈樂左傳哀二十六年
  晉二公子
  重耳 夷吾 左傳
  魯三桓又曰三家 三臣
  慶父為仲孫氏亦曰孟氏至彘九世 叔牙為叔孫氏至舒八世 季友為季孫氏至肥八世 魯哀公三子世秉魯政 左傳論語檀弓雲三臣
  三都
  費季氏 郈叔孫氏 成孟 自季武子始專國政歴悼平氏 桓子凡四世季文子初得政至桓子五世
  晉六族又曰六卿
  趙衰成子始為卿至襄子無恤七世 范士㑹武子始為卿至昭子吉射五世 知荀首莊子始為卿至襄子瑤六世 中行荀林父桓子始為卿至文子寅五世 魏魏絳莊子始為卿至襄子曼多四世 韓韓厥獻子始為卿至簡子不信四世
  四公族大夫
  荀家惇惠 荀禬文敏 欒黶果敢 韓無忌鎮靖晉語悼公使四人為公族大夫
  十一族
  胥 籍 狐 箕 欒 郤 柏 先 羊舌 董韓 晉語文公昭舊族十一族晉之舊姓實掌近官
  九宗
  懷姓九宗一姓為九族 左傳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注唐叔始封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遂世為晉強家
  四卿
  知 趙 韓 魏 史記世家四卿分范中行故地
  羊舌四族
  銅鞮伯華 叔向𦙝 叔魚 叔虎世本 左季夙 傳
  同姓五十五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史記表
  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左 荀子立七傳 十一國姬姓五十三人
  二十六國
  管 蔡 郕 霍 魯 衞 毛 聃 郜 雍 曹滕 畢 原 酆 郇文之昭也 邘 晉 應 韓武之
  穆也 凡 蔣 郉 茅 胙 祭周公之 左傳富辰𦙍也  雲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正義文武周公之子孫為二十六國
  九皇六十四氏
  上古無名號之君 周禮小宗伯 都宗人注 漢郊祀志注九皇上古有人皇者九人春秋命歴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
  鄭三族
  洩氏 孔氏 子人氏 左傳僖七年
  楚二穆
  子重 子辛皆出 左傳穆王
  子重 子反 二卿
  宋二華
  華元 華喜
  三閭
  昭 屈 景 楚屈原為三閭大夫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至漢皆徙關中
  漢三王
  齊王閎 燕王旦 廣陵王胥 史記三王世家武帝同日封三子作䇿申戒
  五侯
  王譚平阿 商成都 立紅陽 根曲陽 逢時髙 成帝舅五平 人同日封世謂之五侯
  竇氏二君
  長君 廣國字少君竇氏 崔駰曰竇氏二君兄弟 以淳淑守道成名
  七貴
  呂 霍 上官 王 趙 丁 傅 潘岳西征賦窺七貴於漢廷疇一姓之或在注後族也 庾亮曰西京七族東京六姓 二竇 鄧 閻 梁 何
  四姓
  樊 郭 隂 馬 漢明帝為四姓小侯之學
  呉四姓 八族
  張文 朱武 陸忠 顧厚 世説呉四姓
  陳 桓 呂 竇 公孫 司馬 徐 傅 呉録八族陸機呉趨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實名家
  㑹稽四族
  孔 魏 虞 謝 世説㑹稽孔沈魏顗虞球虞存謝奉並四族之雋
  後魏四姓 五姓
  范陽盧敏 清河崔宗伯 滎陽鄭義 太原王瓊孝文重門族四姓衣冠所推 並趙郡李為五姓趙郡諸李人物尤多世言髙華者以五姓為首
  唐四姓
  滎陽鄭 岡頭盧 澤底李 土門崔 國史補皆為鼎甲太原王亦四姓 甲姓 乙姓 丙姓 丁姓之匹  栁芳論 得入者謂之四姓
  七姓
  後魏隴西李寳 太原王瓊 榮陽鄭溫 范陽盧子遷盧澤盧輔 清河崔宗伯崔元孫 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 唐髙宗詔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先是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寳等
  為冠
  三騶子
  騶忌 騶衍 騶奭 史記齊有三騶子
  七葉
  王導 洽 珣 曇首 僧䖍 揖 筠 梁王筠與諸子書吾門七葉名徳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
  應順子疊 疊生郴 郴生奉 奉生劭 劭弟珣珣子瑒璩 後漢應四子有才名至瑒七世通顯應奉至亨五葉著作
  八柱國
  宇文泰安定公 廣陵王欣 李弼趙公 李虎隴西公 獨孤信河內公 趙貴南陽公 于謹常山公 侯莫陳崇彭城
  公 西魏八人為柱國號八柱國家稱門閥者咸雅八柱國家
  五馬
  琅邪 西陽 汝南 南頓 彭城 晉五王渡江太安之際童謡雲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元帝自琅邪登大位
  萬石
  漢石奮及四子建甲乙慶皆二千石景帝號奮為萬石君 嚴延年兄弟五人皆二千石東海號其母曰萬石嚴嫗 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八子皆為二千石號為萬石君 秦襲與羣從同時為二千石者五人三輔號曰萬石秦氏 唐張文瓘為侍中四子皆至三品時謂萬石張家
  三柱
  唐劉仁軌位將相封樂城縣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國者三人州黨號所居為樂城鄉三柱里
  三㦸
  唐張儉兄弟三人門皆立㦸時號三㦸張家
  李峴峘嶧門列三㦸
  崔琳與弟珪瑤俱列棨㦸世號三㦸崔家
  韋陟斌由縚四第同時列㦸
  三喜
  唐楊敬之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時號楊家三喜
  三眷
  裴氏自晉魏為名族居燕者號東眷居涼者西眷居河東者中眷 五代 唐宰相世系表東眷有居道 休史   澈 垍 冕 度 西眷有寂矩 中眷有光庭 遵度 樞䞇  韋氏潛號西眷穆號東眷
  八院
  唐裴寛兄弟八人皆擢明經任臺省刺史於東都治第八院相對
  六郡良家
  隴西 天水 安定 北地 上郡 西河 漢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名將多出焉
  七業
  晉劉毅有七子各授一經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內七業俱興
  一門二史
  崔孝伯修國史 鴻撰十六國春秋 後魏
  五姓
  宮 商 角 徴 羽 按堪輿經黃帝對天老始言五姓春秋以陳衞秦為水姓齊衞宋為火姓或所出之祖所分之星所居之地
  張王為商武庾為羽以音相諧附至栁為宮趙為角則又不然其間一姓而兩屬複姓數字不得所歸呂才卜宅篇
  始祖為正姓髙祖為庶姓禮記大傳注正姓若姜姬庶姓若三桓七穆
  孔子後襲封
  襃成侯漢平帝封孔均 襃亭侯永元四年損徙封 宗聖侯魏文帝封孔羨奉聖亭侯晉武帝封孔震 崇聖大夫後魏封孔乘 崇聖侯孝文
  封孔珍 恭聖侯北齊 鄒國公周武帝隋仍舊 紹聖侯煬帝改襃聖侯貞觀十一年封孔徳倫 文宣公開元二十七年封孔璲芝 衍聖公至和二年封孔宗願
  二王後
  杞 宋 詩振鷺箋 周封夏殷之後郊特牲天子存二代之後
  殷紹嘉公漢成帝封孔子世孔吉平帝改宋公 周承休公武帝始封姬嘉為周子南君 元帝尊為周承休侯 成帝進爵為公 平帝改鄭公
  介 酅 唐以周隋為二王後封酅公 武后𤣥宗以周漢為二王後 後復舊
  酅 萊 後梁以介公為三恪以酅公唐宗子李崧為萊國公為二王後
  八氏 九亊
  氏於國則齊魯秦呉風俗通齊魯宋衞 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 氏於爵則王孫公孫 氏於
  字則孟孫叔孫 氏於居則東門北郭 氏於志則三烏五鹿潛夫論青牛白馬 氏於事則巫乙匠陶風俗通 唐巫卜  桞芳論氏族
  凡氏之興九事 號唐虞夏殷 諡 爵 國 官 字居 事 職 風俗通氏姓篇
  黃帝四妃
  西陵氏嫘祖 方雷氏女節 彤魚氏 嫫母  皇甫謐世紀
  帝嚳四子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 有邰氏姜原生后稷有娀氏簡狄生契 陳鋒氏生帝堯 陬訾氏生帝
  摰 大戴禮帝繫
  五宗
  景帝子十三人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為宗親 榮徳 閼於 餘 非 端 彭祖勝越寄 乗 舜王 史記五宗世家
  八姓後魏
  穆 陸 賀 劉 樓 於 嵇 尉代 魏遷洛有人 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五王宅
  睿宗五子 宋 申 楚𤣥宗 岐 薛
  十王宅
  慶 忠 棣 鄂 榮 光 儀 潁 永 延 盛濟 唐開元後以十舉全數
  壽 信 義 陳 豐 恆 涼 七王就封亦居十宅
  三宮
  長信宮王太后 永信宮傅太后 中安宮丁 漢哀姬 帝時興慶宮郭太后 義安殿王太后 大內蕭太 唐文後  宗時
  六人三品
  崔邠 酆 郾 郇 鄯 鄲 兄弟六人至三品邠郾鄲凡為禮部五吏部再 酆司農卿 郇大理卿鄯右金吾將軍 鄲相宣宗 宣宗曰鄲一門孝友可為士族法題曰徳星堂京兆民即其里為徳星社
  劉氏九王
  楚 齊 呉 淮南 燕 梁 淮陽 趙 代 酈寄曰劉氏所立九王
  四王
  楚元王惠人 河間獻王智人 東平王蒼仁人 東海王彊義 文中子注云言四王人 善終有惠智仁義
  三揖
  土揖庶姓無親者勲賢 時揖異姓婚姻 甥舅之國 天揖同姓兄弟 周禮司儀 東之國 京賦三揖之禮
  同姓從宗合族屬 異姓主名治際㑹 大傳
  殷民六族 七族
  條氏 徐氏 蕭氏 索氏 長勺氏 尾勺氏六族魯左傳
  陶氏 施氏 繁氏 錡氏 樊氏 饑氏 終葵氏七族 左傳衞
  五名
  有信以名生若唐叔虞 有義以徳命若文王武王 有象以類命若孔子 有假取於物若伯魚 有類取於父 左傳申若子同 繻對
  晉八姓
  欒 郤 胥 原 狐 續 慶 伯 左傳叔向曰注八姓晉舊臣之族
  荊四子
  伯霜 中雪 叔熊 季紃 國語荊子熊嚴生子四人
  五世相韓
  張良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史記五世謂相五王
  一門忠孝
  卞壼 二子眕盱 忠孝之道萃於一門
  謝琰 二子 父子忠孝萃於一門
  鄭六卿
  公子騑子駟 公子發子國 公子嘉子孔 公子輒子耳 公子蠆子蟜 公孫舎之子 左傳襄九年展 同盟於戲
  兩獻
  河間獻王 沛獻王輔 晉書齊王以兩獻之親𢎞二南之化
  四王
  沛王輔 濟南王康 東平王蒼 中山王焉 肅宗詔四王讚皆勿名
  金張七葉珥貂
  張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十餘人 金日磾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七世自武至 功名之世唯有金氏張氏 左平 思詩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二方
  陳紀字元方 諶字季方 太邱長寔之子 後漢贊曰二方承則
  三義
  韋權孔衡 弟瓚孔玉 矩孔 三輔決録韋子才三子兄規 弟孝友逢盜俱死時人號韋氏三義
  中山五王
  王元才北平侯 益才安喜侯 顯才蒲隂侯 仲才新市侯季才唐 水經注北平侯王譚不同王莽之政子興生五侯 子並避亂隠居涿郡故安縣西山其舊居世以為五大夫城光武即位封為五侯所謂中山五王也
  齊楚五姓
  昭氏 屈氏 景氏 懷氏 田氏 漢髙祖紀九年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
  兩夏侯
  夏侯勝 建
  三君後漢
  韋順 韋豹 韋義 文髙三子號韋氏三君 京兆舊事
  陳寔仲弓 子紀 諶 並著髙名號三君
  三姜
  姜肱字伯淮 二弟仲海 季江 友愛天常常共臥起梁韋放於諸弟雍穆同一室臥起時比之三姜
  二馮
  馮野王君卿 弟立聖 相代為上郡太守治行相似吏卿 民歌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周公康叔猶二君
  唐馮㝛拱之 定介 方漢之 二馮
  梁蕭景再為兗州弟昻來代時人方之馮氏
  劉之亨代兄之遴為南郡太守武帝曰豈直大馮小馮而已
  荀氏二仁
  荀彧文若 荀攸公 文中子曰生以達 救時死以明道
  兩唐
  唐林子髙 尊伯高
  二蘇
  蘇章孺文 蘇不韋公 後漢贊曰先 二蘇勁烈
  四世宗正
  劉辟彊 徳 向 慶忌 敘傳奕世宗正 子政博學三世成名
  楊氏四公
  楊震字伯起 震子秉字叔節 秉子賜字伯獻 賜子彪字文先 相繼為三公四世太尉徳業相繼 贊曰楊氏載徳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 孔融曰楊公四世清徳
  袁氏五公
  袁安字邵公 安子敞字叔平 敞子湯字仲河 湯子逢字周陽 逢弟隗字次陽 四世五公 六世九公荀氏家傳
  二班
  班彪字叔皮 子固字孟堅
  二鮑
  鮑永為司隸校尉 鮑恢為都官 光武曰貴戚且從亊  斂手避二鮑
  鮑宣 永 昱 三世司隸
  二卿
  馬嚴威卿 馬敦孺 號鉅下卿 二卿
  八世博士
  自歐陽生傳伏生尚書至歙八世為博士
  父子宰相三家
  周勃 亞夫  韋賢 𤣥成  平當 晏
  三張
  張載孟陽 協景陽 亢季 二陸入洛三張陽 減價亦曰三陽
  二元
  謝元 張元之 時稱南北二元
  二謝
  謝安 謝萬 世説
  二陸 二俊
  陸機士衡 雲士 張華曰伐吳之龍 役利獲二俊
  陳陸瑜 琰 並以文學侍東宮時人以二陸比二應
  後魏陸暐 弟恭之 孫惠蔚曰二陸復在坐隅
  二范
  范宣 范𡩋 江州人士並好經學化二范之風
  二王
  王戎 衍 時人語曰二王當國羊公無徳
  王羲之逸少 子獻之子 晉敬
  王銓 弟錫梁時人謂銓錫可謂玉昆金友
  三王
  王璵 珣 瑨 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二傅
  傅琰父子山隂令 二傅沈劉不如一邱 沈憲劉元明 邱仲孚 南史
  六龍
  卞粹字元仁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元仁無雙
  溫恭兄弟六人並知名號六龍
  三龍
  李朝兄弟三人號李氏三龍
  七龍
  陸㣲兄弟七人號七龍 崔徴兄弟七人號七龍
  九龍
  後魏崔長瑜子樞等九人號九龍
  北齊王昕母生九子皆醖藉號王氏九龍
  十龍
  魏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語林
  八龍又曰八慈 後漢
  荀淑有子八人儉字伯慈 緄字仲慈 靖字叔慈燾字慈光 汪字孟慈 爽字慈明 肅字敬慈 旉字幼慈 潁川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潁隂令苑康改其里曰髙陽里以髙陽氏有才子八人贊曰八慈繼塵 唐崔頲生八子皆有才世以擬漢荀氏八龍琯珦璪珙璵瑨球其一闕 陳賀徳仁兄弟八人時比漢荀氏太守改所居里為髙陽 唐劉知幾兄弟八人有名鄉人號其鄉曰髙陽 伏氏譜伏羲兄弟八人世號八龍
  五龍
  周燕五子 子輿 子羽 子仲 子明 子良 汝南先賢傳號曰五龍
  公沙穆五子 紹 孚 恪 逵 樊 並有令名京師號曰公沙五龍天下無雙
  濟北汜昭 戴祁 徐晏 夏隱 劉彬 濟北英賢傳並有異才皆稱神童時人號為五龍
  晉 索靖 汜衷 張甝 索紒 索永 稱燉煌五龍宋張裕五子 演 鏡 永 辯 岱 號張氏五龍涼辛攀兄鑒曠弟寳迅 秦雍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
  二龍
  許劭子將與兄䖍子政俱知名汝南人謝甄稱平輿淵
  有二龍    劉岱繇 陶邱洪曰御二龍於長塗
  齊栁氏二龍 悅 惔
  唐轅門二龍 烏承玭 承恩
  南唐徐氏二龍 鉉 鍇
  四龍
  李修 子亮 叔 訓 秀 號四龍皆為牧守
  房諶四子 豫 坦 邃 熈 號四龍
  三虎後漢
  賈彪字偉節兄弟三人並有髙名而彪最優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北齊陸𣋓弟寛兄弟並有才呼為三虎
  五常蜀漢
  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蜀志
  三鳳
  薛收 薛徳音 薛元敬 世稱河東三鳳收為長離徳音為鸑鷟元敬年最少為鵷雛
  兩鳳
  北齊崔㥄為侍中弟仲文為銀青光祿大夫同日拜受時雲兩鳳連飛
  隋魏景義景禮有才行鄉人呼為雙鳳
  五世盛徳
  魏王昶字文舒 子湛字處沖 湛子承字安期 承子述字懷祖 述子坦之字文 世説注中興書曰自王度  渾至坦之六世盛徳
  杜畿字伯侯 子恕字務伯 恕子預字元凱 預子錫字世嘏錫子乂字𢎞 名稱五治  世盛徳
  漢周楊 防 舉 勰 恂 六世知名
  八達
  司馬朗伯達 懿仲達 孚叔達 馗季達 恂顯達進惠達 通雅達 敏幼達 司馬防八子世號為八達
  諸葛誕鄧颺等更相題表以夏侯𤣥等為四聰誕輩為八達
  五荀 五陳
  五荀方五陳 荀淑方陳寔 荀靖方陳諶 荀爽方陳紀 荀彧方陳羣 荀顗方陳泰 世説
  二荀
  荀邃道元 闓道 明帝問王廙曰二荀兄弟明 孰賢廙答以闓才明過邃
  八裴 八王 四裴
  八裴方八王 裴徽方王祥 裴楷方王衍 裴康方王綏 裴綽方王澄 裴瓚方王敦 裴遐方王導裴頠方王戎 裴邈方王𤣥 世説裴王二族盛於魏晉之世
  裴康兄黎弟楷綽並有盛名謂四裴
  三諸葛
  諸葛瑾 弟亮 從弟誕 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時以為蜀得其龍孔明吳得其虎子瑜魏得其狗公休 世説
  三嘏
  劉粹純嘏 宏終嘏 漢沖 時人語曰洛中嘏 雅雅有三嘏
  五之
  王凝之叔平 渙之 徽之子猷 操之子重 獻之子 羲敬 之有子七人五人書跡傳世元之肅之二人未見 東坡詩羲之生五之
  三少
  王羲之逸少 王應安期 王悅豫 阮裕目為之 王氏三少
  唐李嗣真直𢎞文館 劉獻臣 徐昭學 皆少有名士 號三少李師 盧公順 崔君洽 北齊同志友善謂之康寺三少
  九世清徳
  羊祜世吏二千石九世並以清徳聞
  奕世令望
  王洽為中書令 子珉復繼之
  六世名徳
  王覽 導 洽 珣 曇首 僧綽 文選王儉集序晉中興以來六世名徳海內冠冕
  二何
  何充 弟準 世説
  二呉
  呉坦之 隱之 世説
  呉通微 通𤣥 唐 兄弟為翰林學士
  兩到
  到溉 洽 兄弟比二陸 世祖贈詩云雙丁二陸何如兩到
  二孫 三周 三何 
  東莞二孫 謙 亷
  周𢎞正 𢎞讓 𢎞直 或問三周孰賢曰若蜂腰矣
  何思澄 遜 子朗 時人語曰東海三何子朗最多
  二安
  建安王偉 安成王秀 好人物世以二安重士方四豪
  奕世忠義
  傅彤 子僉 蜀漢 父子奕世忠義
  歴世名節
  袁淑 顗 粲 昂 憲 承家 唐袁誼曰歴世名節為天下所高
  文中子七世
  述著春秋義統 元則述時變論 煥述五經決録虬述政大論 彥述政小論 傑述皇極讜議 隆述興衰要論 文中子家傳七世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
  四李杜
  李固 杜喬      李雲 杜衆
  李膺 杜密 後漢   李白 杜甫 
  三蘇李
  蘇武 李陵     蘇味道 李嶠
  蘇頲 李乂 
  三茅
  盈 固 衷 皆漢景帝中元間人 茅君碑
  二母
  陳嬰母知廢 王陵母知 班彪王興 命論
  三陸南齊
  陸慧曉三子 僚 任 倕 並有美名時人謂三陸
  四皓
  徐伯珍兄弟四人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
  三李後魏
  李詵 靈 遐 髙允徴士頌山嶽所鍾挺生三李
  四黃
  李晃仲黃 䒩季黃 勁少黃 叡幼 以友悌著名黃 時謂四黃
  三靈
  傅融三子靈慶 靈根 靈越 謂三靈
  二髙 二蘇
  高允 高閭 稱二高  蘇亮 綽 世稱二蘇
  四括
  李平伯括 機仲括 隱叔括 保季 北史兄弟以儒素著括 名時謂四括並仕晉
  兩邢 二魏
  邢子明 子才   魏季景 收 洛中號兩邢二魏
  四使北齊
  李渾 弟繪 緯俱聘陳 子湛為副 趙郡人士目使  為四使之門
  三馬
  馬子結 兄子亷 子尚 陽休之詩云三馬皆白眉
  二栁
  栁機 昻
  五十九族
  光帝一族 景帝六 元帝三 高祖二十一 太宗十三 髙宗六 中宗四 睿宗五 唐六典九廟子孫其族五十有九 河間孝公之功江夏道宗之畧可謂宗室標的
  九十八族
  宰相三百六十九人凡九十八族 宰相世系表
  一門三相
  王播 起 鐸
  三世相輔
  杜元穎 審權 讓能
  八蕭
  蕭瑀時文 嵩 華 復履初 寘 俛思謙 倣思道 遘得聖八葉宰相名徳相望
  再世賢相
  蘇瓌 子頲 再世稱賢宰相
  三張
  張嘉貞 延賞 𢎞靖 三世宰相號三相張家
  張廷珪 張九齡 張休 皆牧洪州有三張之稱 文粹
  二鄭
  鄭從讜河東 鄭畋鳳 以忠義翔 號二鄭
  二葢
  葢文達 文懿 以儒學稱號二葢
  二衡
  武元衡伯蒼 儒衡延 舊傳贊曰平一碩 辭榮鍾在二衡
  二韋
  韋處厚 表微 為翰林學士
  三岑
  岑羲金壇令 仲翔長洲令仲休溧水 稱江東令  三岑
  五竇 五龍
  竇常中行 牟貽周 羣丹列 庠胃卿 鞏友 為連珠集義封 取兄弟若五星然
  五代竇禹鈞五子 儀 儼 侃 偁 僖 皆登進士第號竇氏五龍
  三楊
  楊憑居履道坊 於陵居新昌坊 汝士居靖 時稱三楊皆為恭方 盛門靖恭尤著憑善文辭與弟凝凌皆有名時號三楊
  二李 四崔
  李遜友道 建杓直    崔邠 鄯 郾 鄲 舊唐書贊二李英英四崔濟濟
  八崔
  崔珙父頲生八子皆有才世以擬漢荀氏八龍
  三崔 二張
  北齊時人語曰三崔暹 昻季舒 二張亮 徴纂不如一康陳元康
  三髙 二包
  髙釴翹之 銖權仲 鍇弱 二髙金 並秀
  包何 佶 融二子齊名世稱二包
  三羅 二皇甫
  羅虬與宗人隱鄴齊名時號三羅
  皇甫冉茂政 曾孝常 時號二皇甫
  三獻
  張獻誠 獻恭 獻甫 舊唐書三獻軍謀臣節克紹家風
  宗室九相
  李適之 峴 勉 夷簡 程 石 回 知柔 林甫 傳贊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 宗室表宰相十一人福宗閔親王宰相四人秦齊平雍
  三裴
  裴休兄弟三人有盛名世謂俅不如儔儔不如休
  一門三秀才
  杜正𤣥 正藏 正倫 隋世重舉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倫一門三秀才皆髙第後周蘇亮弟湛一家舉二秀才
  三列宿
  韋叔楷庫部 弟叔謙考功 兄季武主 皆為郎中同省爵 時號三列宿
  三珠樹
  王福畤三子 勔音緬 勮音遽 勃 皆著才名杜易簡稱三珠樹
  花萼集
  李乂 尚一 尚貞 兄弟俱以文章名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
  二郗
  晉郗愔 弟曇
  郗純 士美士美言十二父友蕭穎士顔眞卿栁芳曰異日當交二郗之間
  三世掌誥
  李徳林 百藥 安期 三世掌制誥 羲仲又為中書舎人
  徐齊𥅆 堅 嶠 三世中書舎人
  孫逖 宿 簡 三世掌誥
  張説 均 濛 三代自中書舎人拜侍郎 卓異記
  四代掌誥
  張嘉貞 延賞 𢎞靖 次宗 四代掌綸誥卓異記
  二世修史
  蔣乂 子係 伸 偕 二世踵修國史世稱良筆
  五明經
  張知謇 知元 知晦 知泰 知黙 兄弟五人皆明經髙第
  一時三侯
  韓𢎞 弟充 子公武 𢎞公武田𢎞正布父子同時為節度
  四子秉節
  李晟四子 願 憲 愬 聽 皆秉麾節卓異記
  溫顔二家兄弟
  大雅在隋與思魯俱在東宮 弟彥愽與愍楚同直內史省 彥將與遊秦並典校祕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盛學業顔氏為優職位溫氏為盛
  三世益州
  周訪子撫 撫子楚 三世為益州四十一年
  三世國師
  王儉 暕 承 梁王承為國子祭酒祖儉父暕皆為此職三世為國師前代未之有
  三世傅東宮
  薛琮 榮 兼 晉薛兼傳
  三世司業
  孔穎達 志 惠元
  五世吏部 三世選部
  何尚之 偃 戢 昌㝢 敬容 五世為吏部尚書 南史謝莊 𤅢 覽 自祖至孫三世居選部
  劉林甫 祥道 齊賢 唐三世典選
  二賢
  郎餘令 從父知年 霍王元軌曰郎家二賢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柏為林也
  二扈五代
  後周扈𫎇 載 兄弟並掌內外制號二扈
  三陳
  陳堯叟唐夫 堯佐希元 堯咨嘉 堯叟堯咨謨 兄弟狀元
  陳宗召景南 貴謙益父 貴誼正 父子父 宏辭
  二宋
  宋庠公序 元憲公 宋祁子京景文公
  二蘇
  蘇軾子瞻 蘇轍子 父洵號由 為三蘇
  三孔
  孔文仲經父 武仲常父 平仲毅父
  四洪
  洪朋龜父 芻駒父 炎玉父 羽鴻 黃庭堅父 四甥
  三洪
  洪适景伯 遵景嚴 邁景 兄弟盧 宏辭
  三呂
  呂𫎇正聖功文穆 夷簡坦夫文靖 公著晦叔 三世宰相正獻 夷簡公著父子平章 五代三呂侍郎 琦之後端夢竒後䝉正夷簡公著 咸休之後大防
  四韓
  韓綜仲文 絳子華 維持國 縝玉 億八子世以髙陽里汝 目之三子位公府綜知制誥
  二呉
  呉育春卿 充沖卿
  三范
  范純仁堯夫 純禮彛叟 純粹徳 仲淹三子自謂純仁孺 得其忠純禮得其靜純粹得其略
  范鎭 百祿 祖禹 祖禹詩玉堂三世見題名
  二劉
  隋劉焯 炫
  唐劉懿之 褘之     夙賓之 朔復之
  宋劉敞仲原父 攽叔貢 敞攽奉世父  為三劉
  靖之子和 清之子澄     爚 炳
  三曾
  曾鞏子固 布子宣 肇子開
  二李
  李東之 李受 致仕命賦詩送之王珪序雲二李逺過二疏
  李柟和伯 樗遷仲
  二杜
  杜純孝錫 紘君章
  三沈
  沈遘文通 括存中 遼叡 文通孫晦元用達 祖孫狀元
  二程
  明道 伊川二先生
  三王
  王安石介甫 安國平甫 安禮 和甫
  王回深父 向子直 冏容季
  二任
  任孜遵聖 伋師 當時謂大中 任小任
  五豸
  唐坰 祖肅 父詢 叔介 兄淑問 繼為御史
  四賢良
  錢易希白 子彥逺子髙 明逸子飛 彥逺子勰穆父
  四世絲綸
  胡宿 宗愈 交修 世將 交修裒次為四世絲綸集
  四謝
  謝懋 岐 舉亷 世充 同榜登第號臨江四謝
  三世學士
  李昉 宗諤 昭述 昭述言我家三世學士
  三少
  石𢘅 憑 悠 號橋林三少
  三世司空
  呂文穆 文靖 正獻 蘇魏公詩五朝京兆尹三世大司空
  父子狀元三家
  安徳裕子守亮 張去華子師徳 梁顥子固
  二孫
  孫何漢公 僅隣 兄弟幾 狀元
  三孫
  孫立節介夫 子勰志節 勴志 父子知名號舉 梅江三孫
  三雋
  陳公弼 兄之子庸 諭 俱中進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雋坊
  渚宮二疎
  朱昻 弟協 皆享眉壽謂之渚宮二疎陳堯咨表其居為東西致仕坊
  三人鳳閣
  王擇從 易從 朋從 言從 昆弟四人擢進士第至鳳閣舎人者三人號鳳閣王氏
  穆氏四子
  贊 質 員 賞 穆寧四子皆以守道行誼顯崔祐甫為穆氏四子講藝記兄弟皆和粹世人以珍味目之贊為酪質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
  家法二門
  韓休 穆寧 言家法者尚韓穆二門 梁韋叡裴邃二門子弟各著名節
  世本十五篇
  世本録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三世譜學
  賈弻 匪之 淵字希 三世傳譜學凡十八州士族鏡  合百袠七百餘卷 南齊書
  百氏譜
  凡三百五十八姓漢姓三百七蕃姓一百二十五 唐裴揚休百氏譜
  姓氏三十二類
  國 邑 鄉 亭 地 姓 字 名 次 族 官爵 凶徳 吉徳 技 亊 諡 爵系 國系
  族系 名氏 國爵 邑系 官名 邑諡 諡氏爵諡 代北複姓 關西複姓 代北三字姓 代北四字姓 諸方複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
  南都五姓
  杜正獻 趙康靖 王文忠堯臣 蔡敏肅 張文定方 寓睢陽者五族平 王仲旉南都賦
  二林
  林敏功子仁 敏修子來
  四呂
  呂大忠進伯 大防微仲 大鈞和叔 大臨與叔
  五桂
  范致君 致明 致虛 致祥 致厚 相繼登第有五桂堂
  二管
  管師復 師常 兄弟齊名號二管
  三世忠義
  劉韐 子羽 珙
  四後
  光獻曹後 宣仁髙後 欽聖向後 昭慈孟後 張宣公曰家法之美無如宋四後以賢聖之徳為宗社之福
  兩龔
  龔夬 弟大壯
  三世尹京
  梁顥 適 子美
  崔李鄭薛三祖
  崔殷子雙為東祖 邯為西祖 㝢為南祖亦號中祖 李楷五子叡為東祖 芬與弟勁共稱西祖 輯與弟晃共稱南祖
  鄭溫子曄為北祖 簡為南祖 恬為中祖
  薛懿三子恢號北祖 雕南祖 興西祖 唐世系表
  一宗二相
  陸遜 凱 世説陸凱一宗二相五侯
  一門五侯
  周札 懋 贊 縉 勰
  一門三公後周
  于謹為太師二子寔為司空翼為太尉
  父子三相
  韋仁約子承慶嗣立  鄭珣瑜子覃朗
  六世封石泉
  王方慶曾祖褎至孫俌六世封石泉襃 鼒 𢎞直綝字 方慶 睎俌
  三代執金吾
  趙道興父才子皎三代執金吾
  三王後魏
  濟南王彧 安豐王延明 中山王熈 時人語曰三王楚琳瑯未若濟南備圓方 宗室
  五世侍中南齊
  陸玩 萬載 仲元 陸慧曉傳
  一家三節度
  趙犨 弟昶 子珝
  三世左丞
  韋仁約 濟 𢎞景
  三中丞
  盧懷愼 子奐 奕 三居中丞官清節似之
  附録
  三枿
  韋 顧 昆吾 商頌苞有三櫱
  魏 齊 韓 漢敘傳三枿之起
  三長史
  朱買臣 王朝 邊通 張湯傳三長史
  三欒
  欒書 黶 盈 班固幽通賦三欒同於一體
  三郤
  錡 犨 至
  三公子
  申生 重耳 夷吾 晉語三公子
  三子
  子頽 叔帶 子朝 陸機五等論周之衰干位者三子
  六後
  章徳竇 和熹鄧 安思閻 順烈梁 桓思竇 靈思何 東都臨朝六後
  三王
  卭成 樂昌 陽平 外戚三王
  六齊
  齊王將閭 濟北王志 菑川王賢 膠東王雄渠膠西王卬 濟南王辟光 齊悼惠王六子為王鄒陽傳雲六齊
  三淮南
  淮南王安 衡山王勃 廬江王賜 淮南厲王三子為王 鄒陽傳曰三淮南
  八司馬
  韋執誼 韓泰 韓曄 栁宗元 劉禹錫 陳諌凌準 程異 王叔文之黨
  三楊
  楊駿 弟珧 濟 
  楊虞卿 汝士 漢公 
  八關十六子
  張又新 李續 張權輿 劉棲楚 李虞 程昔範姜洽 李訓 李逢吉黨八人而傅㑹又八人皆任要劇號八關十六子
  六臣
  張文蔚 楊涉 薛貽矩 蘇循 張䇿 趙光逢五代史唐六臣傳為冊寳使副朝梁
  二十四友
  郭彰 石崇 陸機 陸雲 和郁 潘岳 崔基歐陽建 繆徴 杜斌 摰虞 諸葛詮 王粹 杜育 鄒捷 左思 劉瓌 周恢 牽秀 陳眕 許猛 劉訥 劉輿 琨 皆附賈謐
  八王
  汝南王亮 楚王瑋 趙王倫 齊王冏 長沙王乂成都王穎 河間王顒 東海王越 西晉八王
  外戚十餘族
  髙帝 上官昭帝 霍宣帝 趙成帝 王平帝 竇章帝 鄧和帝安帝 竇桓帝 梁順帝 何靈 後漢論後世外戚自帝 東西京十有餘族注
  外戚二十有餘人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卭成後四人 漢外戚傳贊 文帝薄景帝竇武帝王卭成王
  六貴
  始安王遙光 徐孝嗣 江祏 蕭坦之 江祀 劉暄 蕭衍曰六貴同朝
  四貴 秦 宋 東魏 隋
  穰侯魏冉 華陽君芉 -- or 𦍋 ?戎宣太后之異父同母弟 涇陽君 髙陵君昭王同 秦 范雎母弟  曰四貴
  蕭道成 袁粲 禇淵 劉秉 宋 更日入直決亊號為四貴孫騰 司馬子如 髙岳 髙隆之 東魏 鄴中謂之四貴廣平王雄 髙熲 虞慶則 蘇威 隋 稱為四貴
  四伯
  江泉穀伯 史疇笨伯 張嶷猾伯 羊聃瑣 擬古之伯 四凶
  九節度
  郭子儀朔方 魯炅淮西 李奐興平 許叔冀滑濮 李嗣業鎮西北庭 李廣琛鄭蔡 崔光逺河南 李光弼河東 王思禮關內 肅宗以子儀光弼皆元勲難相統屬澤潞 故不置元帥九節度之兵潰於相州
  八貴北齊
  和士開 婁定逺 趙彥深 袁文遙 唐邕 綦連猛 髙阿那肱 胡長粲
  七貴
  牛𢎞 蘇威 宇文述 張瑾 虞世基 裴藴 裴矩 牛𢎞為吏部尚書威等參掌選事時人謂之選曹七貴
  四王
  韓 彭 英 盧







  小學紺珠卷七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八
  宋 王應麟 撰
  職官類
  五官
  木正句芒 火正祝融 金正蓐收 水正𤣥冥 土正后土 左傳蔡墨曰五行之官是謂五官 楚語觀射父曰天地神民類物之官謂之五官三公周 後魏隋唐曰三師 宋政和二年為三公 又曰三吏 三事
  太師 太傅 太保 周官 左傳三吏注三公也詩三亊大夫王肅以三亊為三公賈誼曰保保其身體傅傳之徳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 周禮注三公內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亊外 六鄉之教 漢百官表或說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
  三孤又曰三少 宋政和為三孤
  少師 少傅 少保 賈誼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六卿又曰六官 並三孤為九卿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馬 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土 周禮六卿分職考工記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注六卿三孤為九卿 周語外官不過九品 周禮注六官皆總屬於冢宰 六官之屬三百六十
  四輔 四鄰
  前疑 後丞 左輔 右弼 書益稷帝曰欽四鄰史記雲敬四輔臣注尚書大傳四鄰疑丞輔弼 孔叢子謂之四近 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傅 漢四輔平帝時
  八職
  正官法治要 師官成治凡 司官法治目 旅官常治數 府官契治藏 史官書贊治 胥官敘治敘 徒官令 周禮宰夫徴令 辨八職
  五爵 五等 五侯
  公 侯皆方百里 伯七十里 子 男五十 孟子 書武里  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注同孟子 陸機五等論曰五等之制始於黃唐
  方五百里 侯方四百里 伯方三百里 子方二百里 男方百 周里  禮書孟子指邦國實封之地而言之周禮兼附庸之地而言之 漢諸侯王表序周立爵五等封國八百 史記
  三王世家周爵五等春秋三等公侯伯 漢表注五侯五等諸侯
  三圭
  公執桓圭 侯執信圭 伯執躬圭 鄭康成曰殷有三等 莊子三旌之位 一作三珪謂諸侯三卿皆執珪
  六事
  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各有軍事曰六事 甘誓乃召六卿曰六事之人注云 周禮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百二十官
  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應十二子 公羊傳注
  虞官五十 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 明堂位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 周官
  千品
  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監其官是為百姓 姓有徹品十於王謂之千品 五物之官陪屬萬為萬官 官有十醜為億醜醜類 楚語觀也  射父曰
  百尹百官 書顧之長 命
  九命
  壹命受職 再命受服 三命受位 四命受器 五命賜則 六命賜官 七命賜國 八命作牧 九命作伯 周禮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後周九命每命為二以正為上凡十八命
  五儀
  上公九命為伯 侯伯七命 子男五命 典命掌諸侯之五儀注公侯伯子男之儀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 其大夫四命出封皆加一等 同上注王之三公有徳者加命為二伯 大夫為子男卿為侯伯 四命中下大夫 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五等之命
  公之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壹命
  侯伯之卿大夫亦如之
  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壹命其士不命 典命諸臣之五等之命注五等謂孤以下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 左傳注古制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下國
  三命
  士 大夫 卿 莊子正考父三命釋文雲 左傳三命茲益共注三命上卿也
  三揖
  卿 大夫 士 左傳衞公子郢曰三揖在下注云
  三相
  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公羊傳
  六屬
  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 地官其屬六十掌教 春官其屬六十掌禮 夏官其屬六十掌政 秋官其屬六十掌刑 冬官其屬六十掌事 周禮小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今治官之屬六十三 教官之屬七十八 禮官之屬七十政官之屬六十九 刑官之屬六十六 意者簡編脫落司空之屬錯雜五官之中
  六職
  治職 教職 禮職 政職 刑職 事職 小宰以官府之六職辨邦治
  九儀 九牧
  命者五 公侯伯子男 爵者四 孤卿大夫士 大行人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 掌交九禮之親注九儀之禮 秦漢設九賓
  九州之牧 周禮掌交九牧之維
  五史 二史
  大史 小史 內史 外史 御史 隋志周天子之史有五 禮記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漢志右史記事左史記言
  九府
  大府 玉府 內府 外府 泉府 天府 職內職金 職幣 漢食貨志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
  三宅
  宅乃事常任 宅乃牧常伯 宅乃準準 書立政 宅以人 位言俊以徳言
  爭臣七人
  三公 左輔 右弼 前疑 後丞 孝經鄭氏注
  三恪
  舜後 夏後 殷後宋 杜氏左傳注
  黃帝後 堯後 舜後陳 鄭康成説尊於諸侯卑於二王後 唐天寳七載以魏周隋為三恪九載以商周漢為三恪十二載復魏周隋為三恪韓介酅
  六大
  大宰 大宗 大史 大祝 大士 大卜 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大典司六典注殷制
  五官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士 司寇 同上天子之五官典司五衆注殷制 史記古公作五官有司
  六府
  司土 司木 司水 司草 司器 司貨 同上天子之六府典司六職注殷制
  三官
  大司徒 大司馬 大司空 王制
  大樂正 大司寇 市司市 同上也
  諸侯三卿
  司徒農父主民 司馬圻父主兵 司空宏父 酒誥 齊語臣主土 立三宰注三卿詩擇三有事魯頌三壽
  五長 五正
  外薄四海咸建五長 益稷 五國為屬屬有長 王制分唐叔職官五正 左傳五官之長
  漢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大司徒 大司馬 大司空
  太尉 司徒 司空 後魏 唐 後周 宋 唐武徳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宋政和二年罷依周制立三孤
  九卿又曰九列
  太常奉常 光祿勲郎中令 衞尉中大夫令 太僕 廷尉大理大鴻臚典客 大行令 宗正宗伯 大司農治粟內史大農令 少
  
  三臺
  尚書為中臺 御史為憲臺 謁者為外臺 後漢書注謁者 符節 御史 魏三臺文選注
  謁者 司𨽻 御史 隋三臺
  三獨坐
  御史中丞 司𨽻校尉 尚書令 宣秉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詔與司隸尚書令㑹同並專席而坐京師號曰三獨坐
  十四博士
  易施讐 孟喜 梁邱賀 京房 書歐陽和伯 夏侯勝 建 詩申公 韓嬰 轅固春秋嚴彭祖顔安樂 禮戴聖戴徳
  尚書五曹 六曹
  三公曹 常侍曹改吏曹 二千石曹 民曹 客曹成帝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四曹又置三公曹為五曹六人後又分客曹為南北主客凡六曹
  七校 五校
  中壘 屯騎 步兵 越騎 長水 胡騎 射聲虎賁 凡八校尉胡騎不常置故云七
  屯騎 步兵 射聲 越騎 長水 南齊志五校
  二十爵
  一公士 二上造 三簪褭 四不更 五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長 十一右庶長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 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 十九關內侯 二十徹侯 漢百官表皆秦制以賞功勞避武帝諱曰通侯列侯
  王 列侯 史記漢書漢爵二等
  王 侯 亭侯 漢三等
  王 公 侯 伯 子 男 縣侯 鄉侯 亭侯關內侯 理道要訣魏十等
  嗣王郡王 國公 開國郡公 縣公 伯 子 男九 唐志爵九等
  國王 郡王 國公 郡公 縣公 侯 伯 子男 隋九等
  八座
  尚書令 僕射 六曹尚書 後漢
  五曹尚書 二僕射 一令 
  左右僕射 六尚書 
  令 左右僕射 吏部 禮部 兵部 都官 度支工部六曹 
  三郎 三署郎
  中郎 侍郎 郎中 秦漢三郎
  五官郎 左署郎 右署郎 漢三署郎續志 光祿勲主諸郎謂之郎衞衞尉主衞士謂之兵衞
  十二卿
  春卿太常 宗正 司農 夏卿太府 少府 太僕 秋卿衛尉 廷尉 大匠冬卿光祿 鴻 梁天監七年臚 太舟 凡十二卿
  唐三省
  中書中書令 門下侍中 尚書尚書令
  漢政歸尚書 魏歸中書 元魏歸門下 三省之長宰相職也唐代宗以前中書在上憲宗以後門下在上
  六部 二十四司
  司封 司勲 考功 戶度支 金部 倉部 禮祠部 膳部 主客 兵職方駕部 庫部 刑都官 比部 司門 工屯田 虞 中書舎人六員部 水部 分押尚書六曹録令僕射總理六尚書事謂之都省隋志 唐貞元二年六曹皆宰相分領齊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劉滋
  判吏禮二部崔造判戶工二部
  五省
  尚書 門下 內史 祕書 內侍
  尚書 門下 內史 殿內 祕書
  二大後魏 北齊
  司馬 大將軍 典司武事
  二傅 六傅
  太子太傅 少傅 晉明帝為太子賀循太傅周顗少傅燕韓常李座俱傅東宮太子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六尚書
  吏部 左民 客曹 五兵 度支 魏五曹
  吏部 三公 客曹 駕部 屯田 度支 晉六曹吏部 殿中 五兵 田曹 度支 左民 晉大康六曹吏部 祠部 五兵 左民 度支 晉五尚書 宋又有都官為六尚書起部興立宮廟權置亊畢省
  吏部 祠部 度支 左戶 都官 五兵 梁起部事畢省殿中劉納 吏部劉顯 金部孔䖍孫 左右戶蕭軌 中兵王顒梁天監九年尚書五部
  吏 禮 兵左僕射判三部亊 民 刑 工右僕射判 隋三部亊吏 戶 禮左丞總焉 兵 刑 工右丞總焉
  兵吏為前行 刑戶為中行 工禮為後行行總四司本行為頭司餘為 唐子司
  五府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將軍 後漢樊準傳注太傅闕則謂之四府 前漢趙充國段㑹宗杜鄴傳五府謂左右前後將軍二人及三公
  二司
  司徒 司空 劉愷傳頻歴二司
  六卿
  右師 左師 司馬 司徒 司城 司寇左傳文七年六卿和公室宋以武公廢司空
  二宰
  大宰 少宰 左傳成十五年宋向帶為大宰魚府為少宰 宋朝政和中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
  二國史
  薛瑩為左 華覈為右 史通呉有左右二國史之職
  九寺
  太常 光祿 衞尉 宗正 太僕 大理 鴻臚司農 太府 隋 唐
  五監
  國子 少府 將作 軍器 都水 
  國子 少府 將作 都水 長秋 
  七學 六學
  國子 太學 廣文 四門 律 書 算 韓文公表七館選舉志六學無廣文又曰六館 隋太學國子四門書算
  十六衞
  左右衞 左右驍衞 左右武衞 左右威衞 左右領衞 左右金吾衞 左右監門衞 左右千牛衞南衙諸衞兵北衙禁軍
  三衞 五衞
  親衞府一勲衞府二翊衞府二 凡五府 三衞分為三仗 供奉親勲翊㪚手號衙內五衞
  三館
  𢎞文館武徳置 史館貞觀置 集賢殿開元 𢎞文館建置  隆初改昭文因唐故亊命宰輔兼領三館 太平興國中崇文院東廊為昭文館南廊為集賢院西廊為史館
  三院
  臺院侍御史 殿院殿中侍御史 察院監察御史
  八貂
  左散騎常侍二人與侍中二人為左貂 右散騎常侍二人與中書令二人為右貂 皆金蟬珥貂謂之八貂應劭曰金取堅剛蟬居髙飲潔貂內勁外溫胡廣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
  三銓
  尚書銓 中銓 東銓 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乾元中改中銓為西銓 三品以上官冊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 六品以三銓分其選 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
  四監
  主山林川澤之官 月令
  三司
  鹽鐵 度支 戸部 通鑑天祐三年以朱全忠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其名始於此 三司使始後唐張延朗
  御史大夫 中書 門下 唐志凡寃而無告者三司詰之
  大子監國則詹事庶子為三司 唐志
  六尚
  尚食 尚藥 尚衣 尚乗 尚舎 尚輦 唐殿中省其屬有六屬
  尚宮 尚儀 尚服 尚食 尚寢 尚功 內官六尚
  四選 吏部七司
  尚書左選舊審官東院 尚書右選舊審官西院 侍郎左選舊流內銓 侍郎右選舊三 宋元豐五年吏部分選有四班院 並司封司勲考功為七司
  兩省
  門下侍中審侍郎省給亊中讀 中書令宣侍郎 通典敘職官以奉舎人行 三司三公門下中書兩省為先
  五使
  宣諭五使 劉大中 胡𫎇 朱異 明橐 薛徽言紹興二年 按吏七十九人薦士五十七人
  兩制
  翰林學士內制 中書舎人外制
  二相
  尚書左右僕射改左右丞相虞允文左梁克家右 乾道八年
  六省
  尚書 中書 門下 祕書 殿中 內侍 通鑑武徳七年定令
  兩臺 六察
  左臺知百司監軍旅 右臺察州縣省風俗 武后改御史臺曰肅政臺分左右
  監察御史第一人察吏禮部 第二人察兵工部 第三人察戶刑部
  九品 十八班 十八品
  漢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 後漢十三等 魏更置九品 梁定九品更置十八班増置為十品凡二十四品 後魏置九品品各置從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毎品分為上下階凡三十階 通典
  唐文散階二十九武㪚階四十五
  九博士
  周易王氏 尚書鄭氏 古文尚書孔氏 毛詩鄭氏 周官禮記鄭氏 春秋左傳杜氏服氏 論語孝經鄭 晉元帝置博氏 士九人又增儀禮春秋公羊合為十一人
  三侍
  侍講學士王起 許康佐 侍書學士栁公 謂之三侍學士權  文宗召入便殿顧問
  修文館二十四學士
  大學士四員李嶠 宗楚客 趙彥昭 韋嗣立 學士八員李適 劉憲 鄭愔盧藏用 李乂 岑羲 劉子𤣥 崔湜 直學士十二員薛稷 馬懷素 宋之問武平一 杜審言 沈佺期 閻朝隱徐堅 韋元旦 徐彥伯 劉允濟 象四時八
  節十二月 景龍二年
  三寺
  家令 率更 僕 志東宮官 詹亊統三寺十率府之政
  十率
  左右率 左右司禦 左右清道 左右監門 左右內率
  上林三官
  均輸 鍾官 辨銅三 平準書上林令 三官鑄錢
  三將
  中郎有五官左右 郎中有車戶騎 百官表
  四將軍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衞將軍 續漢志比公者四
  前 後 左 右 南齊志四軍
  七四馬
  南屯 蒼龍 𤣥武 北屯 朱爵 東明 朔平宮掖七門每門七人
  三法官
  殿中 御史 丞相 商子定分篇天子置三法官
  正 監 平廷尉 梁製法冠𤣥衣元三官 㑹監東西中華門
  二師
  宋右師 左師 左傳襄公九年
  里中之老有道徳者為里右師其次為左師 白虎通雲大夫退老歸其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 書傳説
  六正
  晉六正三軍之六卿 五吏文職 三十帥武  左傳皆軍職  卿之屬
  武功爵十一級
  造士 閑輿衞 良士 元戎士 官首 秉鐸 千夫 樂卿 執戎 政戾庶長 軍衞 食貨志 武帝置賞官
  勲級十二轉
  上柱國 柱國 上䕶軍 䕶軍 上輕車都尉 輕車都尉 上騎都尉 騎都尉 驍騎尉 飛騎尉雲騎尉 武騎尉政和三年罷之
  七曹北齊
  法 墨 田 水 鎧 集 士 三公府七曹
  賞功六等
  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魏志建安二十年置以賞軍功 今之虛封自此始
  三官
  田 賈 器 荀子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賈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
  二丞
  尚書左丞 右丞 天監九年詔曰二丞
  命秩有四
  職事官 散官 勲官 爵號 唐陸宣公奏議命秩載於甲令者其秩有四然掌務受俸唯職亊一官其勲㪚爵號三者止於服色賢䕃 百官志辨貴賤敘勞能有品有爵有勲有階
  省郎五等
  前中後行 郎中 員外 陸宣公奏議郎有五等之殊
  諫官三等
  諫議大夫 補闕 拾遺 同上諫官有三等之別
  十二衞
  翊 驍騎 武 屯 禦 侯 為左右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
  祕書五屬
  修纂日厯則著作郎佐郎主之 集賢院史館昭文館祕閣圖籍則祕書郎主之 編校正誤則校書郎正字主之 職官志祕書省其屬有五
  三衙
  殿前司 侍衞司馬軍步軍 兩司三衙合十二員分天下兵領之
  兩使
  節度 觀察
  三班
  供奉官 左右班殿直 為三班隸宣徽院端拱以後分東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㫖借職皆領於三班雍熙四年置三班院
  四廂
  捧日 天武 龍衞 神衞
  兩府
  中書 樞密
  文階二十八
  自開府至將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 武徳七年定令通鑑百官志文㪚階二十九
  武階三十一
  自驃騎至陪戎三十一階為武㪚官 武徳七年 六典二十九階百官志四十有五
  十將軍
  輔國至遊擊十將軍為散號將軍
  文武定員
  文武定員六百四十有三 通典貞觀六年大省內官曹確傳通鑑同 百官志雲太宗省內外官定製為七百三十員官司之別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衞曰府
  二館
  𢎞文館門下省 崇文館東 選舉志宮 太宗置
  兩監
  國子監 東都國子監 選舉志舉人舊重兩監
  十銓
  蘇頲 韋抗 盧從願 徐堅 宇文融 崔琳 崔沔 韋虛心 賈曾 王邱 開元十三年分吏部為十銓以十人掌之明年復故
  五房
  吏 樞機 兵 戶 刑禮 百官志開元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後分曹主衆務
  二坊
  東宮 門下坊曰左春坊庶子以比侍中 中允以比門下侍郎 司議郎以比給事中 贊善大夫以比諫議大夫 諭徳以比㪚騎常侍 典書坊曰右春坊庶子以比中書令 中舎人以比中書侍 百官郎太子監國則庶子比尚書令 志
  中書三官
  令 侍郎 舎人行 舊唐貞元十一年賜南詔敕書始列中書三官宣奉行復舊制也
  治道類
  八政
  食 貨 祀 司空 司徒 司寇 賓 師 洪範飲食 衣服 事為百工技藝 異別五方用器不同 度丈尺 量斗斛 數百十 制布帛幅 王制齊八廣狹  政以防淫
  三事
  正徳 利用 厚生 大禹謨
  天地人之三事 立政作三亊注
  三農之事 詩常武三亊就緒箋
  天事武 地事文 民事忠信 國語楚觀射父對
  九功 九徳 九歌
  九功之徳皆可歌謂之九歌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大禹謨九功惟敘 左傳九敘惟歌 周禮大司樂九徳之歌瞽矇掌九徳之歌 漢禮樂志周官國子學歌九徳其注云九功之徳也
  七徳
  禁暴 戢兵 保大 定功 安民 和衆 豐財左傳武有七徳
  三王四事
  禹惡旨酒好善言 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泄邇不忘逺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孟子
  舜大功二十
  舉十六相 去四凶 左傳
  八法
  官屬 官職 官聨 官常 官成 官法 官刑官計 周禮太宰以八法治官府
  八則
  祭祀馭神 法則馭官 廢置馭吏 祿位馭士 賦貢馭用 禮俗馭民 刑賞馭威 田役馭 周禮以八衆 則治都鄙
  八柄
  爵馭貴 祿馭富 予馭幸 置馭行 生馭福 奪馭貧 廢馭罪馭 周禮以八柄過 詔王馭羣臣
  爵 祿 廢 置 殺 生 予 奪 內史八枋
  八統
  親親 敬故 進賢 使能 保庸 尊賢 達吏禮賓 同上以八統詔王馭萬民
  九職 九功
  三農生九穀 園圃毓草木 虞衡作山澤之財 藪牧養蕃鳥獸 百工飭化八材 商賈阜通貨賄 嬪婦化治絲枲 臣妾聚斂疏材 閒民轉移執事 以九職任萬民 大府九功謂九職掌交九稅之利注所稅民九職也
  九賦
  邦中 四郊 邦甸 家削所教切邦縣 邦都 關市山澤 幣餘 以九賦斂財賄小司徒九比
  九式
  祭祀 賔客 喪荒 羞服 工事 幣帛 芻秣匪頒 好用 以九式均節財用司書九事謂九式
  九貢
  祀貢 嬪貢 器貢 幣貢 財貢 貨貢 服貢斿貢 物貢 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司書九正謂九賦九貢正稅正音征
  六聯
  祭祀 賓客 喪荒 軍旅 田役 斂弛 小宰以官府之六聨合邦治
  八成
  聽政音征役以比居 聽師田以簡稽 聽閭里以版圖聽稱責以傅音附別 聽祿位以禮命 聽取予以書
  契 聽賣買以質劑子隨反 聽出入以要㑹 同上
  六敘 六計
  正位 進治 作事 制食 受㑹 聽情 同上以官府之六敘正羣吏
  亷善 亷能 亷敬 亷正 亷法 亷辨 以六計弊羣吏之治
  十二教
  以祀禮教敬 以陽禮教讓 以隂禮教親 以樂禮教和 以儀辨等 以俗教安 以刑教中 以誓教恤 以度教節 以世事教能 以賢制爵 以庸制祿 大司徒
  六功
  王功曰勲若周公 國功曰功若伊尹 民功曰庸若后稷事功曰勞若禹 治功曰力若咎繇 戰功曰多若韓信陳平司勲 唐㑹要韋挺議曰周禮六功之官皆配大烝
  九法
  制畿封國 設儀辨位 進賢興功 建牧立監 制軍詰禁 施貢分職 簡稽鄉民 均守平則 比小事大 大司馬建邦國之九法掌交九禁注九法之禁
  九經
  修身 尊賢 親親 敬大臣 體羣臣 子庶民來百工 柔逺人 懷諸侯 中庸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五美
  惠而不費 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 泰而不驕 威而不猛 論語尊五美斯可以從政矣
  宥其罪戾 赦其過失 救其菑患 賞其徳刑 教其不及 左傳子産曰大適小有五美
  三務
  春 夏 秋三時之務 左傳三務成功 管子民有三務春夏秋務農擇人 因民 從時 左傳晉士文伯曰務三而已
  五先
  治親 報功 舉賢 使能 存愛 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宜先者五
  貴有徳 貴貴 貴老 敬長 慈幼 祭義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
  七事
  天 地 民 四時之務 國語楚觀射父曰先王之祀以七亊
  六事
  政不節 使民疾 宮室榮 女謁盛 苞苴行 䜛夫昌 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後漢鍾離意上疏又荀子
  七教
  敬老 尊齒 樂施 親賢 好徳 惡貪 亷讓家語孔子曰七教者治民之本
  三至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 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家語
  至彊 至辨 至明 荀子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
  不可使處不完 不可使擊不勝 不可使欺百姓荀子議兵為將三至至謂一守而不變
  五法
  仁義禮智信之法 家語
  五則
  象天 儀地 和民 順時 共神 國語周太子晉曰蔑棄五則
  三代所尚
  夏尚忠 殷尚質 周尚文 漢董仲舒曰夏上忠殷上質周上文 杜欽曰殷因於夏尚質周因於殷尚文 郊特牲虞祭尚用氣殷尚聲周尚臭 考工記虞上陶夏上匠殷上梓周上輿 檀弓夏尚黒殷尚白周尚赤
  三代取民
  夏五十而貢 殷七十而助考工記注作莇 周百畞而徹孟子其實皆什一也 周制畿內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邦國用殷之莇法制公田不稅夫考工記注
  五刑
  墨 劓 剕 宮 大辟 書舜典注 呂刑 周官之五刑其屬三千五百穆王之五刑其屬三千 周禮疏漢文帝除肉刑宮刑至隋乃赦
  野 軍 鄉 官 國 周禮大司寇糾萬民
  墨 劓 宮 刖 殺 司刑
  甲兵 斧鉞 刀鋸 鑽笮 鞭撲 國語臧文仲曰
  杖 鞭 徒 流 死 後周大律
  笞 杖 徒 流 死 唐用刑有五
  九刑
  正刑五 流 宥 鞭 撲 贖 左傳周公制禮曰在九刑不忘鄭康成注尚書雲 叔向雲周有亂政而作九刑韋昭説同 正刑一議刑八服䖍注
  三典
  刑新國用輕典 刑平國用中典 刑亂國用重典周禮大司寇建邦之三典
  五禁
  宮 官 國 野 軍 周禮士師掌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罰
  六約於妙反
  治神 治民 治地 治功 治器 治摰 周禮司約約言語之約束
  八議
  親 故 賢 能 功 貴 勤 賔 律疏曰今之八議周之八辟也 漢刑法志周官有八議 周禮小司寇以八辟麗邦法附刑罰親者王之親族故者王之故舊賢有徳行能有道藝功有大勲力貴大夫以上勤勞五事賓三恪二代之後 張平子說八索周禮八議之刑
  五聽
  辭 色 氣 耳 目 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
  五罰
  墨百鍰 劓惟倍二百鍰 剕倍差五百鍰 宮六百鍰 大辟千鍰呂刑五刑不簡正於五罰 罰贖也
  五戒
  誓軍旅 誥㑹同 禁田役 糾國中 憲都 周禮士師以五鄙 戒先後刑罰
  鄉八刑
  不孝 不睦 不婣 不弟 不任 不恤 造言亂民 大司徒糾萬民
  五教
  祀明堂教諸侯孝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教弟 祀先賢於西學教徳 耕籍教養 朝覲教 祭義五者天臣 下之大教
  十倫
  事鬼神之道 君臣之義 父子之倫 貴賤之等親疎之殺 爵賞之施 夫婦之別 政事之均 長幼之序 上下之際 祭統祭有十倫
  三重
  三王之禮 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呂與叔雲謂議禮制度考文
  祼 升歌 武宿夜 祭統祭有三重
  五善 三善
  訪問於善為咨 咨親為詢 咨禮為度 咨事為諏咨難為謀 左傳穆叔如晉晉侯享之歌鹿鳴之三三拜曰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咨於
  周臣獲五善敢不重拜穆叔叔孫豹國語重之以六徳謂諏謀度詢咨周
  恭敬以信 忠信以寛 明察以斷 家語子路治蒲孔子三稱其善
  保息六
  慈幼 養老 振窮 恤貧 寛疾 安富 周禮大司徒以養萬民
  荒政十有二
  散利 薄征 緩刑 弛力 舎禁 去幾 𤯝禮殺哀殺所界反 蕃樂 多昏 索鬼神 除盜賊 同上以聚萬民
  十二職
  稼穡三農 樹蓺園圃 作材虞衡 阜蕃藪牧 飭材百工 通財商賈 化材嬪婦 斂材臣妾 生材閒民 學藝 世事服事 同上頒執亊十有二以登萬民 九職加三事
  九合
  㑹鄄 又㑹鄄 㑹幽 又㑹幽 㑹檉 㑹貫 㑹首戴左氏作首止 㑹甯母 㑹葵邱 論語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謂衣裳之㑹也 穀梁傳雲衣裳之㑹十有一不取北杏及陽穀為九論語疏 史記漢志注兵車之㑹三北杏陘 新城 乘車之㑹六鄭二 幽 首止 洮葵邱 齊語兵車之㑹六北杏 鄄二 檉 醎 淮乗車之㑹三陽穀 首止 葵邱 左傳晉悼公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謂㑹戚 㑹城棣 㑹鄬 㑹邢邱盟戲 㑹柤 戍虎牢同盟亳城北 㑹蕭魚
  三寳
  土地 人民 政事 孟子諸侯之寳三
  大農 大工 大商 六韜三寳
  六柄 二柄
  生 殺 貧 富 貴 賤 齊語愼用其六柄 管子六柄者主之所操刑 徳 韓子二柄
  三常
  愛親明賢政之幹 禮賓矜窮禮之宗 禮以紀政國之常 國語僖負羈雲
  君以舉賢為常 官以任賢為常 士以敬賢為常周書隂符治國有三常
  三選
  鄉長所進 官長所選 公所訾相 齊語訾量也相視也
  三適
  古者公侯貢士一適謂之好徳 再適謂之賢賢 三適謂之有功 尚書大傳 漢書 適得其人
  七法
  則 象 法 化 決塞 心術 計數 管子
  五輔
  徳有六興 義有七體 禮有八絃 法有五務 權有三度 管子注五者可以輔弼國政
  六務
  節用 賢佐 法度 必誅 天時 地宜 管子明主六務
  九惠
  老老 慈幼 恤孤 養疾 合獨 問疾 通窮振困 接絶 管子九恵之教
  四順
  民惡憂勞我佚樂之 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民惡危墜我存安之 民惡滅絶我生育之 管子曰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三材
  官人史吏之材 士大夫官師之材 卿相輔佐之材荀子君道篇官此三材無失其次人主之道也
  六親
  以家為家 以鄉為鄉 以國為國 以天下為天下如地如天 如月如日 管子
  三本
  徳當位 功當祿 能當官 管子
  四位
  文 武 威 徳 管子曰四位者主之所處
  三徳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心者強 得百姓之譽者榮 荀子三徳具而天下歸之
  三節
  平政愛民 隆禮敬士 尚賢使能 荀子君人者之大節也勸賞 畏刑 恤民 左傳聲子曰三者禮之大節也
  三具
  仁 義 威 荀子王者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
  四統
  善生養人 善班治人 善顯設人 善藩飾人 荀子君道
  九變
  明天 道徳 仁義 分守 形名 因任 原省是非 賞罰 莊子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文中子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注孔子曰三年有成九成二十七年 漢武帝詔曰詩云九變復貫知言之選
  七賦
  五穀 桑麻 揚子七賦之所養
  五論
  臣下職 君法明 刑稱陳 言有節 上通利 荀子成相篇君論有五約以明
  三不欺
  子産治鄭民不能欺 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 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 史記
  六律
  生 殺 予 奪 賞 罰 文子淮南子
  三登
  進業者登九歲 再登者平 三登曰太平二十 漢食七歲 貨志
  三道
  明國家大體 通人事終始 能直言極諫 漢文帝䇿賢良三道之要鼂錯對
  六守
  仁 義 忠 信 勇 謀 人君有六守 六韜
  五事
  道民與上同意 天隂陽寒暑時制 地逺近險易廣狹死生 將智信仁勇嚴曲制官 孫子經之道主用 以五亊
  六徳 五徳
  禮 仁 信 義 勇 智 司馬法六徳
  智 信 仁 勇 嚴 劉子兵術五徳
  敬老 慈幼 救疾 恤孤 賑貧窮 任失業 唐陸䞇説黜陟使六徳
  五材
  勇 智 仁 信 忠 六韜將有五材
  三勢 三隧
  氣勢 地勢 因勢 淮南子兵有三勢
  上知天道 下習地形 中察人情 淮南子將有三隧
  五政
  興農桑以養其生 審好惡以正其俗 宣文教以章其化 立武備以秉其威 明賞罰以統其法 荀悅申鑒揚子五政之所加注五常之政
  四善
  徳義有聞 清謹明著 公平可稱 恪勤匪懈 唐考功
  二十七最
  近侍 選司 考校 禮官 樂官 判事 宿衞督領 法官 校正 宣納 學官 軍將 政教文史 糾正 勾撿 監掌 役使 屯官 倉庫歴官 方術 關津 市司 牧官 鎭防 同上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
  五事
  身治正 閨門治 左右正 功賞得 徳厚吏良漢谷永對五者王事之綱紀
  八科
  措刑 官人 知賢 去疑 招諫 勸賞 息兵安宗子 唐陳子昻奏八科
  十事
  教太子正邦本 封諸王固磐石 出宮人 嫁宗女時招宰相講庶政 次對羣臣廣聰明 復正衙奏
  事 許方幅糾彈 禁非時貢獻 省出畋游 元𥛄上奏十亊
  四齊
  其治法 其佐賢 其民願 其俗美 荀子王霸篇四者齊注齊謂無所闕
  四禁
  漏洩 稽緩 違失 忘誤 唐志中書舎人
  十思
  見可欲則思知足 將興繕則思知止 處髙危則思謙降 臨滿盈則思挹損 遇逸樂則思撙節 在晏安則思後患 防壅蔽則思延納 疾讒邪則思正已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 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唐魏徴上疏
  兵體三章
  得地形 卒服習 器用利 漢鼂錯上書言兵體三章
  六條
  清心 敦教化 盡地利 擢賢良 恤獄訟 均賦役 西魏蘇綽六條詔書
  律八例
  以 准 皆 各 其 及 即 若 范蜀公雲若春秋之凡
  六綱
  明禮 崇樂 熈政 正刑 勸農 經武 後周竇儼上疏
  文武七條
  清心 奉公 修徳 責實 明察 勸課 革弊文臣
  修身 守職 公平 訓習 簡閲 存恤 威嚴武 眞宗臣 作
  修心三要
  仁 明 武 司馬文正公
  治國三要
  官人 信賞 必罰 司馬文正公
  六事
  慈 儉 勤 愼 誠 明 蘇文忠公
  五規
  保業 惜時 逺謀 重微 務實 司馬文正公
  十事
  畏天 愛民 修身 謀學 任賢 納諫 薄斂省刑 去奢 無逸 呂文獻公
  明黜陟 抑僥倖 精貢舉 擇官長 均公田 厚農桑 修武備 減徭役 覃恩信 重命令 范文正公師傅 六官 經界 鄉黨 貢士 兵役 民食四民 山澤 分數 明道先生
  三先務
  立志 責任 求賢 伊川先生曰當世之務所尤先者三三者之中復以立志為本
  三科
  徳 才 勞 唐沈既濟言古今選用之法九流常敘有三科
  力役有上中下 論語注
  茂異 賢良 幹蠱 陸䞇説黜陟使以三科登俊乂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經學優深可為師法 詳閑吏理達於教化 後周制舉三科
  六條
  忠恪匪躬 孝敬盡禮 友於兄弟 潔身勞謙 信義可復 學以為已 晉武帝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
  九品 九班
  魏尚書陳羣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擇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髙下 晉 劉頌轉吏部尚書為九班之制
  二先
  治身莫先於孝 治國莫先於公 司馬文正公
  五禁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材以彰有徳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賔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孟子桓公葵邱之㑹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
  六術
  制號政令欲嚴以威 慶賞刑罰欲必以信 處舎收藏欲周以固 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 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 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 荀子議兵篇臨武君問為將曰是謂六術
  五權
  無欲將而惡廢 無急勝而忘敗 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害 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 同上是之謂五權
  八觀
  通觀其所禮 貴觀其所進 富觀其所養 聽觀其所行 止觀其所好 習觀其所言 窮觀其所不受賤觀其所不為 呂氏春秋賢主所以論人
  三勤
  民勤於力則功築罕 民勤於財則貢賦少 民勤於食則百事廢 穀梁傳古之君人者必時視民之所勤
  政善而吏惡 吏善而政惡 政吏駢惡揚子民有三勤
  五要
  廢兵之冗食 蠲法之撓人 省官之不急 去物之不用 罷事之非要 唐陸䞇説黜陟使以五要簡官亊
  均節六條
  兩稅之弊 兩稅以布帛為額 長吏以增戶加稅闢田為課績 稅限迫促 以稅茶錢置義倉備水旱兼併之家私斂重於公稅 陸䞇奏均節財賦六條
  三君問政
  葉公問政夫子曰政在説近來逺 魯哀公問政夫子曰政在選賢 齊景公問政夫子曰政在節財 説苑韓子三君問政於夫子夫子對之不同
  兩科
  縉紳之儒守和親 介冑之士言征伐 漢匈奴傳贊
  五事
  革命之日市不易肆 克服天下在即位後 未嘗殺一無罪 百年方四葉 百年無腹心患 康節先生謂本朝五事自唐虞以下所未有
  四條 四事
  仁惠 公直 明敏 亷謹 紹興中舉薦四條
  律已以亷 撫民以仁 存心以公 涖事以勤 眞文忠公四亊守潭州以勵其僚
  三言
  結人心 厚風俗 存紀綱 蘇文忠公
  三辟
  夏禹刑 商湯刑 周九刑 左傳晉叔向曰三辟之興皆叔世也
  三䇿
  周得中䇿 漢得下䇿 秦無䇿 漢書嚴尤
  周得上䇿 秦得其中 漢無䇿 唐劉貺
  上䇿自治 中䇿取魏 下䇿浪戰 杜牧罪言
  治河有上中下䇿 漢賈讓
  五兵
  義兵 應兵 忿兵 貪兵 驕兵滅 文子用兵有五漢魏相上書
  三征
  布縷 粟米 力役 孟子 君子用其一緩其二
  法經六篇
  盜律 賊律 囚捕 雜律 具律 魏李悝著法經 商鞅改為律
  九章
  漢蕭何加李悝所造戸興廐三篇謂之九章之律 魏律十八篇増九篇 晉律二十篇就漢九章增十一篇 梁律二十篇 北齊律十二篇 後周律二十五篇 隋律十二篇 唐因隋舊 宋建隆重定刑統三十卷 設於此而逆彼之至曰格 設於此而使彼效之曰式 禁其未然之謂令 治其已然之謂敕 神宗雲
  九典
  祗道 稱賢 典師 四戚 伍長 羣長 羣醜什長 戒卒 周書文政篇順九典
  八成
  邦汋 邦賊 邦諜 犯邦令 撟邦令 為邦盜為邦朋 為邦誣 周禮士師掌士之八成注行事有八篇
  三法
  三刺訊羣臣 訊羣吏訊萬民 三宥不識 過失遺忘 三赦幼弱老耄 周禮司刺以此三蠢愚  法求民情斷民中
  四達
  夫家衆寡 六畜車輦 稼穡耕耨 旗鼓兵革 周禮遂大夫以四達戒其功事注治民之亊大通者有四
  君子道四
  行已恭 事上敬 養民惠 使民義 論語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
  六畏
  賢士藏匿 四民遷業 上下相徇 亷恥道消 毀譽亂眞 直言不聞 後唐康澄言深可畏者六
  功五品
  以徳立宗廟定社稷曰勲 以言曰勞 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 積日曰閲 史記功臣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
  三賞
  軍伐 善君以道事其君 能其官 晉語趙衰曰先且居有三賞
  即位三䇿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能除患則為福授天子一䇿 中卿進曰先事慮事先患慮患授天子二䇿 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授天子三䇿 荀子
  七福
  民不鑄錢黥罪不積 偽錢不蕃民不相疑 采銅鑄作反於耕田 輕斂重散貨物必平 多少有制用別貴賤 官富貴而末民困 制棄財則敵必壞 漢賈誼諫除盜鑄錢令七福可致
  三足
  足食 足兵 得士 唐盧景亮三足記
  三名
  命物之名方圓白黑 毀譽之名善惡貴賤 況謂之名賢愚愛憎尹文子名有三科
  刑名從商 爵名從周 文名從禮 荀子正名
  三擇
  義立而王 信立而霸 權謀立而亡 荀子王霸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三物
  解狐得舉 祁午得位 伯華得官 左傳祁奚能舉善建一官而三物成一官軍尉物事也
  三駕
  師於牛首 師於向 觀兵於鄭東門 左傳晉悼公三駕而楚不能與爭注三興師鄭遂服
  三無
  無聲之樂 無體之禮 無服之喪 禮記孔子間居
  二急務
  守邊備塞 勸農力本 漢鼂錯言當世急務二事
  九伐 九戎
  𤯝 伐 壇音善 削 侵 正 殘 杜 滅 周禮大司馬九伐之法 掌交九戎之威注九伐之戎
  五物
  萬民之利害為一書 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 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 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 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 周禮小行人此五物每國辨異之
  三資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欲彊兵者務富其民 欲王者務博其得 史記司馬錯曰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四式
  校能 記功 任賢 敘常 唐元𥛄對䇿設四式以任人
  拔擢以旌其異能 黜罷以糾其失職 序進以謹其守常 陸䞇奏覈才馭吏有三術
  六急務
  輔翊太子 選任大臣 振舉綱維 變化風俗 愛養民力 修明軍政 朱文公封事天下之大本心也今日之急務六者是也
  審官六議
  相臣 庶官 京司闕官 考課 遺滯 藩府 官屬 唐趙憬
  四術
  忠愛 無私 用賢 簡能 文選注尸子曰治國有四術
  為國五要
  文徳 武功 法度 防固 刑賞 後魏髙閭上表為國之道其要有五
  姚崇十事
  政先仁恕 不倖邊功 法行自近 宦䜿不與政絶貢獻 戚屬不任臺省 接大臣以禮 羣臣得犯忌諱 絶道佛營造 推此鑒戒為萬代法 唐姚崇以十亊要説而後輔政
  二柄
  文 武 魏元忠言天下之柄有二文武而已








  小學紺珠卷八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九
  宋 王應麟 撰
  制度類
  五瑞又曰五玉 五器
  公執桓圭九寸 侯執信音身圭 伯執躬圭各七寸 子執穀璧 男執蒲璧各五 舜典韓五瑞注公侯伯子男寸  之瑞圭璧脩五禮五玉三帛五玉即五瑞如五器注謂圭璧五玉禮終復還諸侯以物言曰玉以寶言曰瑞以形言曰器 周禮大行人上公執枑圭九寸諸侯執信圭七寸諸伯執躬圭諸子執穀璧五寸諸男執蒲璧 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
  六瑞
  王執鎭圭下同 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五瑞 等邦國 小行人成六瑞
  三帛
  諸侯世子執纁 公之孤執𤣥 附庸之君執黃舜典注
  髙陽氏之後用赤繒 髙辛氏之後用黑繒 其餘用白繒 鄭氏注
  二精
  玉 帛 楚語註明潔為精 周禮大祝注幣號玉雲嘉玉幣雲量幣
  六摰
  孤執皮帛 卿執羔 大夫執雁二生 士執雉一死 庻人執鶩音木 工商執雞 大宗伯以禽作六摰以等諸臣 曲禮凡摰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庻人之摰匹婦人之摯椇榛脯脩棗栗
  六器
  蒼璧 黃琮 青圭 赤璋 白琥西 𤣥璜北 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六幣
  圭以馬 璋以皮 璧以帛 琮以錦 琥以繡 璜以黼 小行人合六幣
  九鼎
  禹収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漢郊祀志
  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 左傳
  二球
  小球尺二寸之鎭圭 大球三尺 商頌 正義天子所之珽 服所守唯此二玉
  五服
  十二章天子 九章公侯自山而下 七章伯自華蟲而下 五章子男自藻而下 三章卿大夫自 書臯陶謨粉米而下 鄭康成注
  十二章
  日 月 星辰 山 龍 華蟲六雉六者繪之於衣 宗彞七 虎蜼 藻八 水革 火 粉米十 說文作黺□十一 白與黑 黻十二  六者繡 書益稷鄭康成黑與青 之於裳 誽 衣之六章
  其序自上而下 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
  九文
  山 龍 華 蟲 藻 火 粉米 黻九 左傳杜預注以華蟲為二
  九章
  龍 山 華蟲 火 宗彞五 衣畫以為繢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 藻 粉米 黼 黻九 裳絺 周禮以為繡  司服注周制以日月星辰畫於旂而袞冕九章以龍為首鷩冕七章華蟲為首毳冕五章虎蜼為首希冕三章𤣥冕一章
  九服
  冕服六大裘至𤣥冕 弁服三韋弁 皮 周禮屨人注王弁 冠弁 吉服有九舄有三等
  六冕 五冕
  大裘 袞 鷩 毳 希又作絺 𤣥 司服 弁師言五冕大裘之冕無旒不聯數六服同冕者首餙尊也公自袞而下侯伯自鷩而下子男自毳而下孤自希而下卿大夫自𤣥而下
  王后六服 三翟
  褘衣 揄狄青 音揺 闕狄 鞠衣展衣白 張彥反縁衣黑   內司服狄當為翟雉名 三翟褘衣吐亂反 畫翬揄翟畫揺闕翟𠜇而不畫三者
  皆祭服
  三服
  皮弁素積 𤣥衣素裳 緇衣𤣥端 三禮義宗吉服並六冕有九
  三舄
  赤舄為上冕服之舄 白舄韋弁皮弁 黑舄冠弁
  後𤣥舄為上褘衣之舄 青舄 赤舄鞠衣以 屨人注下皆屨 祾下曰舄禪下曰屨
  冠禮三加
  始加緇布冠 次加皮弁 次加爵弁 士冠禮冠義三加彌尊諭其志也 大戴禮記公符篇雲公冠四加𤣥冕 南齊志
  六采 六色
   白西 赤 黑 𤣥 黃地 左傳鄭子大叔曰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考工記畫繢之事六色績以為衣雜用天地四方之色青與白赤與黑𤣥與黃皆相次謂之六色
  五章
  青與赤 赤與白 白與黑 黑與青 五色備繡 左傳 考工記畫繢之事繡以為裳
  深衣五法
  袂圜以應規 曲袷如矩以應方 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禮記深衣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
  三弁
  韋弁兵事 皮弁眂朝 冠弁田 周禮獵 司服
  四代服
  虞韍 夏山 殷火 周龍章 明堂位魯
  三代冠
  夏毋音牟多雷反 殷章甫 周委貌
  夏収 殷冔 周弁 郊特牲
  虞皇 夏収 殷冔 周冕 王制
  齊三服
  春獻冠幘縰為首服 紈素為冬服 輕綃為夏服漢元帝罷齊三服官
  羣臣二十一服
  袞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𤣥冕 平冕 爵弁武弁 弁服 進賢冠 逺遊冠 法冠 髙山冠委貌冠 卻非冠 平巾幘 黑介幘 介幘 平紗緑幘 具服 從省服 唐志
  五玉
  春服蒼玉 夏服赤玉 季夏服黃玉 秋服白玉冬服𤣥玉 月令 謂冠餙及所佩之衡璜
  宏璧 琬琰 大玉 夷玉 天球 書顧命玉五重
  五路
  玉建大常 金建大旂 象建大赤 革建大白 木建大 周麾  禮巾車王之五路 書大輅玉輅也綴輅金輅也先輅木輅也次輅象輅革輅也以月令春乘鸞路夏乘朱路季夏乘大路秋乘戎路冬乘𤣥路法五時輅
  王后五路
  重翟 厭翟於渉反 安車 翟車 輦車 巾卓
  重翟 厭翟 翟車 安車 四望 金根 唐皇后之車六
  四代路
  虞鸞車 夏鉤車 殷大路 周乘路 明堂位
  四代禮樂
  行夏之時 乘殷之路  服周之冕 樂則韶舞論語
  四載
  水乘舟 陸乘車 泥乘輴史記作毳昌芮反漢書作橇音蕝尸子作蕝 說文澤行乘輈 山乘樏力追反史記作橋一作 書檋漢書作梮說文作欙 注
  五戎
  戎路 廣車 闕車 苹車 輕車 周禮車僕
  車六等
  軫 戈 人 殳 㦸 酋矛 考工記車有六等之數兵車也
  六建
  五兵與人也 廬人六建旣備
  千乘
  車一乘甲士歩卒合七十五人馬氏之說八百家出車一乘包氏之說八十家出車一乘 論語或問疑馬氏為可據千乘大國之賦成方十里出革車一乘甲士三人左持弓右持矛中人御歩卒七十二人將重車者二十五人詩集 千乗之地三百十六里有奇車千乘法當用傳  十萬人為歩卒者七萬二千人大國三軍為
  車三百七十五乘三萬七千五百人其為步卒不過二萬七千人 坊記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注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車一乘
  三代戎車
  夏鉤車先正 殷寅車先疾 周元戎先 司馬法 詩良 元戎十乘注
  三駕
  大駕 法駕 小駕 後漢志三駕鹵簿 隋志梁三駕法天二仗法地槊仗隊仗
  五時車
  青 赤 黃 白 黑 立安車合十乘 漢制坐乘者安車倚乘者立車
  十二屬車
  指南 記里鼓 白鷺 鸞旗 辟惡宋改崇徳 皮軒耕根 安車 四望宋改明逺 羊車 黃鉞 豹尾 
  六節
  虎山國用 人土國用 龍澤國用 以金為之 旌道路用 符門關用都鄙用  周禮小行以竹為之 人達六節
  九旗
  日月為常 交龍為旂諸侯青龍 通帛為旜孤卿 雜帛為物大夫士 熊虎為旗師都 鳥隼為旟州里朱雀 龜蛇為旐縣鄙𤣥武 全羽為旞道車 析羽為旌斿 司常掌車 九旗
  五旗
  東曰旗 西曰典 南曰䉭 北曰旂 中央曰常黃帝五旗河圖
  四代旌旗
  虞旂 夏綏當為緌 殷大白 周大赤 明堂位注虞緌夏旂
  九章
  日畫行 月夜行 龍行水 虎行林 鳥行陂 蛇行澤 鵲行陸行山 韠韜也載 管子兵法食而駕 九章著明
  五鐘
  青鐘大音 赤鐘重心 黃鐘灑光 景鐘昧其明黒鐘隱其常 管子黃帝作五鐘
  六舞
  雲門大卷 大咸 大㲈 大夏 大濩 大武 周禮大司樂以樂舞敎國子以六舞大合樂 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周舞皮弁素積禓而舞大夏夏舞大胥以六樂之㑹正舞位
  帗舞音拂 羽舞 皇舞故書作䍿 旄舞 干舞 人舞樂師敎國子小舞 內則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四方以羽 宗廟以人 山川以干 旱暵以皇 社稷以帗 辟雍以旄漢禮樂志周官國子習六舞
  三舞
  雅萬舞 南 籥 詩鼓鐘箋三舞不僭
  二體舞者有 左傳文武
  文始舞本舜招舞髙祖更名 五行舞本周舞秦始皇更名 四時孝文作漢樂志諸帝廟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
  八佾
  佾舞列也 天子八 諸侯六 大夫四 士二每佾人數如其 論語注 左傳服䖍注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佾數 夫四八士二八劉原父曰士無舞穀梁傳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文舞羽籥武舞干戚書舞干羽於兩階
  三皇
  伏羲扶來立基 神農扶持下謀 祝融屬續 孝經緯
  五帝三皇樂
  黃帝咸池 少昊九淵 顓頊六莖樂緯五莖 帝嚳五英樂緯六英 堯大章 舜招讀曰韶 禹夏 湯濩 武王武周公勺 漢志周存六代之樂至秦唯韶武二樂存莊子云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
  武 淮南子周武象
  四代樂器
  拊搏 玉磬 揩擊揩居八反 大琴 大瑟 中琴 小瑟 明堂位魯
  四夷樂
  東方韎 南方任 西方株離 北方禁 周禮䪘⿰氏掌四夷之樂注
  東夷曰昧 南夷曰南 西夷曰侏離 北夷曰禁毛詩傳
  南夷曰兜 西夷曰禁 北方曰昧 東夷曰離 白虎通 班固東都賦禁作僸昧作佅
  六鼓
  雷鼓八面祀 靈鼓六面祭 路鼓四面享 鼖鼓                      鼛鼓
   晉鼓金 周禮奏 鼓人
  夏足鼓 殷楹鼓 周縣鼓 明堂位魯三代鼓
  四金
  錞 鐲 鐃 鐸通 周禮鼓人
  三大舞
  七徳本秦王破陣樂武舞 九功本功成慶善樂文舞 上元髙宗 樂作  志
  雅樂二十器
  金二鎛鐘編鐘 石一 絲四琴瑟築箏 竹三簫篪笛 匏二笙竽 土一 革五建鼓 靈鼓靈鞀 雷鼓雷鞀 路鼓路鞀 節鼓 木二柷 隋志敔
  武六成
  始而北出 再成而滅商 三成而南 四成而南國是疆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 六成復綴以崇綴丁劣 樂記注每奏武反 曲一終為一成
  六音
  鞉 鼓 椌 楬 壎 篪 樂記此六者徳音之音也注以其聲質椌楬謂柷敔椌苦江反楬苦瞎反
  左右五鐘
  天子將出撞黃鐘之鐘右五鐘皆應入則撞㽔賔之鐘左五鐘皆應 尚書傳右五鐘林鐘至應鐘右隂主靜左五鐘大呂至中呂左陽主動
  三器
  牘 應 雅 周禮笙師注三器
  六代舞
  大夏 大濩 大武 正徳 武徳 山雲 隋志後周武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
  鐘磬三等
  王朴樂太髙 李照樂太重 胡瑗阮逸樂弇 劉幾請下鬱 王朴三律
  八音樂器
  鎛鐘 編鐘 歌鐘 錞 鐃 鐲 鐸 大磬編磬 歌磬 壎 嘂 雷鼓 靈鼓 路鼓建鼓 鞀鼓 縣鼓 節鼓 拊相 琴 瑟 頌瑟 阮咸 築 柷 敔 雅 應 笙 竽巢 和 簫 管 篪 笛 舂 牘竹 唐樂志
  樂六變
  凡六樂一變致羽物及川澤之示 再變致臝物及山林之示 三變致鱗物及邱陵之示 四變致毛物及墳衍之示 五變致介物及土示 六變致象物及天神 大司樂
  樂八變 九變
  樂六變天神皆降 樂八變地示皆出 樂九變人鬼皆得而禮 同上 節奏俱備謂之成備而更新謂之變 三禮義宗樂九變者舞九終八變者舞八終六變者舞六終
  二樂
  縵樂 燕樂 磬師注二樂
  六璽
  皇帝行璽 之璽 信璽 天子行璽 之璽 信璽秦制也
  八寶
  八璽皆玉為之 神璽 受命璽餘前 武后改諸璽皆為同  寶中宗復為璽開元復為寶
  九寶
  鎭國 受命 定命 併六璽為九寶
  六彞
  雞 鳥 斚音稼 黃 虎 蜼音 周禮司尊彞掌六誄 彞小宗伯辨六彞
  三代尊
  夏雞夷讀為彞 殷斚 周黃目 明堂位 灌尊魯有三代灌尊及勺 夏龍勺殷疏勺周蒲勺
  六尊
  獻音犧 象 著直略反 壺 大音泰 山 司尊彞掌六尊小宗伯辨六尊
  四代尊
  泰 山罍 著 犧象周 明堂位魯四代尊
  欹器
  虛則欹 中則正 滿則覆 荀子
  四類
  日 月 星 辰 周禮小宗伯注兆日於東郊兆月與風師於西郊兆司中司命於南郊兆雨師於北郊
  四望
  日 月 星 海 大宗伯鄭司農注
  五嶽四鎭四瀆 鄭康成注
  魯三望 泰山 河 海 公羊傳
  海 岱 淮 榖梁傳注
  分野之星國中山川 左傳注皆因郊而望祭
  七廟
  三昭 三穆 太祖之廟 王制 書七世之廟可以觀徳 祭法王立七廟穀梁傳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禮器雲士一荀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世 夏五廟禹二昭二穆 殷六廟契湯二昭二穆 周后稷文王武王親廟四 漢韋𤣥成議 晉宋齊梁皆立親廟 周捨論雲晉宋齊梁立七廟
  六享
  肆他厯反 獻祼 饋食 祠 禴夏 爾雅作礿 嘗冬 周禮大宗伯
  四時祭
  春礿 夏禘 秋嘗 冬烝 王制 夏殷祭名祭統祭有四時祭義春禘秋嘗夏殷禮爾雅春祭日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詩正義周公制禮改夏為禴禘為大祭
  八蜡
  先嗇 司嗇 農 郵表畷 貓虎 坊 水庸 昆蟲 禮記郊特牲王肅分貓虎為二無昆蟲橫渠先生曰百種八也昆蟲是為害者不常祭
  五祀
  句芒重 木正 蓐収該 金正 𤣥冥修熙水正 祝融犂一作黎火正后土句龍 左傳蔡墨對五祀 大土正 宗伯五祀注五官之神
   行 戶 竈 中霤中央 月令曲禮季夏 注 周禮小祝注
  司命 中霤 門 行 厲 王制大夫祭五祀注
  門 井 戶 竈 中霤 白虎通漢郊祀志後漢祭祀志注太𤣥淮南子唐月令冬祀井不祀行
  禘 郊 宗 祖 報 國語展禽曰此五者國之祀典
  七祀
  司命 中霤季夏 國門 國行 泰厲 戶 竈夏 祭法諸侯五祀曰公厲無竈大夫三祀曰族厲門行
  六宗
  在天地四方六者之門助隂陽變化實一而名六宗大小夏侯說 歐陽說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後漢立祀從李郃議
  乾坤六子 水 火 風 雷 山 澤 孔光劉歆說王莽立祠 魏王肅亦以為易六子故不廢顏師古曰乾坤六子其最通乎
  天地間遊神 孟康說  天地四時 馬融說
  天宗三日月星 地宗三河海岱 賈逵說
  五緯 辰十二次 司中 司命文昌第四第五星 風師雨師畢 鄭康成說
  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屬 地宗社稷五祀之屬 四方之宗四時五帝之屬司馬彪說
  三昭 三穆 張髦 孔氏說見天類書舜典禋說  於六宗 先儒有九說大極沖和之氣為六氣之宗 魏劉邵議王氏程氏從之
  天皇大帝及五帝 後漢孝文曰祭帝故稱禋通典取其説
  三社 二社
  大社 王社 亳社 通典周制天子立三社 禮三正記王者二社太社王社國社 侯社 亳社 諸侯立三社
  社土神 稷穀神 句龍棄配食 孝經說天子社廣五丈諸侯半之白虎通 朱子曰社實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五土之示而后土句龍氏其配也稷專為原隰之示能生五穀者而后稷周棄氏其配也
  兩社
  周社 亳社 左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注兩社之間朝廷執政所在
  三代社
  夏以松 殷以柏 周以栗 哀公問社於宰我注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公羊傳注松猶容也主人正柏猶廹也主地正栗猶戰栗主天正
  五社
  大社松中門外 東社柏八里 南社梓七里 西社栗九里北社槐六 白虎通 尚書七篇雲續漢里 志注馬融周禮注五者五社
  六祝之秀反
  順祝順豐年 年祝求永貞 吉祝祈福祥 化祝弭災兵 瑞祝逆時雨寜風旱 筴祝逺罪 周禮大祝掌疾  六祝之辭
  六祈
  類 造七報反 禬 禜 攻 說 同上掌六祈以同鬼神示
  九祭
  命祭 衍祭 炮祭 周祭皆祭鬼神示之事 振祭 擩祭擩而泉反 絶祭 繚祭 共音恭皆生人祭 大祝辨食之禮  九祭
  六辭
  祠當為辭 命 誥 㑹 禱 誄 周禮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疎逺近皆有文雅辭令
  七郊
  天地五帝後漢曹充議立七郊 南郊雒陽城南 北郊雒陽城北 五郊雒陽四方中兆在未
  五畤
  鄜畤秦文公作祭白帝 密畤秦宣公作祭青帝 上畤秦靈公作祭黃帝下畤同上 祭炎帝 北畤漢髙祖作 漢志在右扶風雍縣祠黒帝   文帝始幸雍郊見五畤
  五供
  南郊 北郊 明堂 髙廟 世祖廟 續漢志
  三大禮
  朝獻太清宮 朝享太廟 有事南郊 杜甫賦
  養老三禮
  虞以燕禮 夏以享禮 殷以食禮周兼 王制用之
  三朝
  燕朝路門內路寢大僕掌之 內朝 治朝路門之外司士掌之 中朝 外朝庫門之外朝 用禮注周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士掌之 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五門
  臯 雉 庫 應 路路門一 周禮注王有五門曰畢門 明堂位注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歟
  九門
  路 應 雉 庫 臯 城 近郊 遠郊 門天子九門月令注
  六寢 六宮
  路寢一小寢五 周禮宮人王六寢 公羊傳注諸侯皆有三寢髙寢路寢小寢正寢一燕寢五 內宰昏義後立六宮諸侯夫人三宮半王后也 注後五前一
  三靈
  靈臺 靈沼 靈囿 詩正義辟廱及三靈皆同處在郊
  四代明堂
  黃帝合宮 有虞總期 堯衢室 夏世室 唐陳子昂上言黃帝合宮 虞總章 殷陽館 周明堂 漢書注應劭曰夏世室 殷重屋 周明堂 考工記匠人
  唐虞天府 夏世室 殷重屋 周明堂 隋宇文愷引帝命驗注
  八次 八舍
  在內為次 在外為舍 衛王宮者居四角四中 周禮宮伯注
  三雍又曰三宮
  明堂 靈臺 辟雍 漢河間獻王對三雍宮終軍對建三宮之文質後漢儒林傳序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親行其禮東京賦乃營三宮布敎頒常
  三內
  西內太極宮 東內大明宮 南內興慶宮
  三代學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孟子皆鄉學也漢儒林傳殷曰庠周曰序
  四代學
  虞上庠下庠 夏東序西序 殷右學左學 周東膠虞庠 王制注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其立鄉學亦如之鄉射禮注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而又以虞庠為鄉學 四代虞夏商周
  四學
  東序 瞽宗 虞庠 四郊之學 大戴禮保傅篇注
  周四郊之虞庠 祭義天子設四學注
  五學
  東學上親貴仁 西學上賢貴徳 南學上齒貴信北學上尊貴爵 太學承師問道 保傅篇賈誼疏陸農師曰辟雍居中其南為成均其北為上序其東為東序其西為瞽宗
  東序 瞽宗 上庠 此大學也文王世子
  東膠 虞庠 王制 三禮義宗周有五學
  六學
  師氏居內 大學在國 四小在郊 北史劉芳傳案鄭注學記周則六學雲內則設師保以敎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大學庠序之官 鄉飲酒正義虞之庠周以為郷學夏之序周以為州黨之學 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歳自王公以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敎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十有五年自天子之元子衆子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敎之以窮理正心脩已治人之道
  魯四代學
  米廩虞庠 序夏序 瞽宗殷學 頖宮周 明堂位魯立四學 代之學文王世子注魯之學有米廩東序瞽宗
  學校庠序
  郡國曰學 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 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考 漢元始三年 班固東都賦四經師一人 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兩學
  國學敎冑子 大學招賢 晉潘岳賦良  兩學齊列
  四學
  儒學雷次宋 𤣥學何尚之 史學何承天 文學謝元 宋文帝四學
  五館
  明山賔 陸璉 沈峻 嚴植之 賀㻛為五經博士各主一館 梁武帝開五館有數百生
  笏四等
  天子以球玉 諸侯以象 大夫以魚須音班文竹 士竹本象 玉藻
  天子御珽 諸侯御荼 大夫服笏 荀子唐志後周百官始執笏象笏上圓下方竹本上挫下方
  冠十九等 四冠
  冕冠 長冠 委貌 皮弁 爵弁 通天 遠遊髙山 進賢 法冠 武冠 建華 方山 巧士卻非 卻敵 樊噲 術士 鶡冠 續漢志 司馬彪雲漢帝有四冠一緇布二進賢三武弁四通天冠
  綬八等
  黃赤綬乘輿四采 赤綬諸侯王四采 緑綬相國 紫綬公侯將軍三采 青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三采 黑綬千石六百石 三采 黃綬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 一采 青紺綸百石 續漢一采 志
  章服四等
  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五品以上服緋 六品七品以緑 八品九品以青 貞觀四年 八品九品衣碧龍朔二年紫金玉帶 緋金帶 緑銀帶 青鍮石帶 上元元年衣紫者魚袋餙以金 衣緋者餙以銀謂之章服永徽二年給魚袋以防召命之詐 隋大業六年詔從駕者文武官皆戎衣五品以上紫袍六品以下緋緑
  五冕服章
  袞冕之章九 鷩冕之章七 毳冕之章五 希冕之章三 𤣥冕衣無章裳刺黻 爵弁緇衣纁裳 元豐元年詳定禮文
  朝服三等
  五梁冠朱衣朱裳白羅中單玉劒佩錦綬玉環一品二品侍祠大朝㑹服之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 三梁冠白紗中單銀劒佩環諸司三品御史四品兩省五品侍祠大朝㑹服之中丞冠獬豸 兩梁冠銅劒佩環四品五品服之六品去劒佩綬御史冠獬豸 嘉定二年禮院奏衣服令
  二帶
  大帶大夫以上用素士用練即紳也 革帶所以佩 周禮疏玉帶劒 帶有二
  三采
  朱 白 蒼 雜記藻三采六等注藻薦玉者以朱白蒼畫之再行 左傳注藻率以藉玉王五采公侯伯三采子男二采
  諸侯見王六禮
  春見曰朝圖事 夏見曰宗陳謨 秋見曰覲比功 冬見曰遇協慮 時見曰㑹發禁 殷見曰同施 周禮大宗伯注政 此六禮諸侯見王 大行人
  朝覲宗遇㑹同君之禮也 存頫省聘問臣之禮也小行人
  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王制
  歳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㑹以示威再㑹而盟以顯昭明 左傳叔向曰明王之制
  九賔
  王 侯 公 卿 二千石 六百石 郎吏 匈奴侍子 凡九等續漢禮儀志 鴻臚設九賔薛綜注韋昭曰周禮九儀也 劉敞之說謂擯者九人
  四朝
  外朝 中朝 內朝 詢事之朝 通典周制天子有四朝唐至正御承天門聴政古之外朝 朔望坐太極殿視朝古之中朝 常日兩儀殿聽朝視事古之內朝六典
  五禮
  梁五禮八千十九條 吉一千五條 凶五千六百九十三條 賔五百四十五條 軍二百四十條 嘉五百三十六條 梁書
  唐五禮之儀一百五十二 吉五十五 賔六 軍二十三 嘉五十 凶十八 六典開元禮
  二郊
  鄭𤣥郊邱為二南郊祀感生帝 圜邱祀天皇大帝北郊祭神州地祇 方邱祭崐崘之神王肅郊邱為一晉泰始初並圜邱方邱於南北郊祭一天一地用肅議
  合祭天地漢元始 光武 魏黃初 晉元帝 唐武后元宗 宋因之 元豐六年不設地祇位元祐合祭
  親祠北郊後魏太和 後周建徳 隋開皇唐先天 宋政和宣和四祭
  漢諸帝廟
  顧成文帝 徳陽景帝 龍淵武帝 徘徊昭帝 樂遊宣帝 長壽元帝 陽池成帝
  符節五等
  銅魚符 傳符 隨身魚符 木契 旌節  唐六典
  歳取十千
  一成之田地方十里為田九萬畆而以其萬畆為公田葢九一之法 詩甫田
  十千為耦
  三十里萬夫之地四旁有川內方三十三里有竒萬人為耦而並耕 詩噫嘻
  兩塾
  門側之堂謂之塾古者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里中之老有道徳者為左右師坐於兩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受敎於塾學記古之敎者家有塾 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漢食貨志 大夫七十致仕退老歸其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新榖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庻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乃歸夕亦如之書傳
  三賜
  一命受爵 再命受衣服 三命受車馬 曲禮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注三賜三命也
  三朝
  朝朝 暮夕 日中又朝 禮記文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
  命服三等
  鞠衣 䄠衣 褖衣 玉藻注卿大夫士之妻命服分為三等䄠張戰反褖吐亂反
  三古
  元酒 鸞刀 稾鞂 禮記三者修古鞂江八反
  五宮
  大廟 宗宮 考宮 路寢 明堂 周書作雒篇乃位五宮
  六號
  神號若雲皇天上帝 鬼號若雲皇祖伯某 示號若雲后土地祇 牲號曲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鬛羊曰柔毛雞曰翰音 齍號曲禮黍曰薌合粱曰薌箕稻曰嘉蔬 幣號若玉曰嘉玉 周禮大祝辨六號幣曰量幣  示音祇齍音粢
  二禮
  朝事 薦黍稷 祭義報以二禮注
  周民數
  周治致太平政稱刑措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三 晉地里志
  司民協孤終 司商協名姓 司徒協旅 司㓂協姦牧協職 工協革 場協入 廩協出 王治農於
  籍 蒐於農隙 耨穫亦於籍 獮於旣烝 狩於畢時 周語仲山父口是皆習民數
  六引
  萬年縣令 京兆 太常卿 司徒 御史大夫 兵部尚書 大駕鹵簿
  五旗仗
  左右衛黃 驍衛赤 武衛白 威衛黑 領軍衛青唐儀衛志
  六軍又曰六師
  王六軍 大國三軍 次國二軍 小國一軍 伍人為伍有長 五伍為兩二十五人有司馬 四兩為卒百人有長 五卒為旅五百人有帥 五旅為師二千五百人為師 五師為軍萬二千五百人 周禮大司 公劉其軍三單箋無羨卒將皆命卿 馬小司徒 曕彼洛矣以作六師注天子六軍 棫樸六師及之 常武整我六師 周禮注伍一比兩一閭卒一族旅一黨師一州軍一鄉家所出一人
  三軍
  大國三軍其賦千乘魯以周公故爵雖侯而軍賦皆大國之制費誓曰魯人三郊三遂郊即鄉也天子六鄉具六軍六遂貳之合都邑之師為萬乘魯三郊具三軍三遂貳之合都邑之師為千乘所謂千乘之國成國半天子之軍者也古者積伍五人至卒百人而車法成其七十五人為戰車一乘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其二十五人別為重車萬二千五百人為軍為戰車二百五十乘徒九千人甲士三百七十五人一軍合為九千三百七十五人三軍合二萬八千一百二十五人魯頌閟宮言公徒三萬者舉三軍之成數也言公車千乘者舉魯國兵車之成數也魯本三軍公羊言二軍榖梁言一軍皆非是四邱為甸出兵百人其七十五人戰車也其二十五人重車也是一兵二十五人一甲而三十三人有竒作邱甲邱皆出甲是一甸而出兵百三十三人有竒則三増其一為三甸而增三乘 唐說齋文
  七萃
  七萃之士萃聚也猶傳有輿大夫 穆天子傳注
  九軍
  天子六軍 諸侯三軍 莊子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注
  七軍
  中軍 左右虞侯各一軍 左右廂各二軍 通典李靖兵法
  四軍
  處山 處水土 處斥澤 處平陸 孫子黃帝四軍
  左 右 前 後 晉志
  中 上 下 新 左傳晉
  五兵 二衛
  中兵 外兵 騎兵 別兵 都兵 通典魏置五兵尚書 晉分中兵外兵各為左右後魏為七兵尚書
  左中兵 右中兵 左外兵 右外兵 都兵 北齊五兵尚書
  左衛熊渠虎賁 右衛佽飛虎賁 晉二衛
  三行
  中行 右行 左行 左傳晉作三行以禦狄後作五軍更為上下新軍
  三官
  鼓 金 旗 管子兵法篇三官不繆
  八陳
  天 地 風 雲 虎翼 蛇蟠 飛龍 鳥翔 風后握機文
  洞當 中黃 龍騰 鳥飛 折衝 虎翼 握機衡 諸葛武侯
  方 圓 牝 牡 衝 輪 浮 一作罘罝 雁行 文選注雜兵書孫子
  金 土 水 火 木 黃帝
  地 人 天 太公 蔡季通說握機之外別有八陳
  車箱 車軒 曲直 衡 掛 鵞鶴 吳子
  三陣
  天陣星宿孤虛 地陣山川向背 人陣偏伍 唐髙宗間兵家彌縫 三陣員半千對以天時地利人物
  五陣
  牝 方 圓季夏 牡 伏冬 周書左
   伍 專右角 參左角 偏前 左傳晉荀拒 吳五陣 圓 曲 直 銳赤 唐志講武五陣李靖問對 五行陣
  唐兵三變
  府兵 彍騎 方鎭 兵志兵之大勢三變
  五庫
  車 兵 祭器 樂 宴器 蔡邕月令章句審五庫之量
  衣 甲 槍 弩 箭 宋軍器五庫
  武庫名數
  軍鼓三 金四 弓四 弩七 箭四 刀四 槍四甲十三 彭排六 旗三十二 袍五 器用八
  唐六典
  十二軍
  參旗 鼓旗 𤣥戈 井鉞 羽林 騎官 折威平道 招揺 苑游 天紀 天節 武徳三年軍名取象天官
  六軍
  左右龍武 左右神武 左右神策 百官志號六軍
  左右羽林龍朔二年 左右龍武𤣥宗以萬騎改 左右神武至徳二載 總曰北衙置  六軍兵志
  兩軍
  左右神䇿分左右廂為天子禁軍貞元二年改左右神策軍
  十軍
  羽林 龍武 神武 神策 神威 總曰左右十軍
  六軍
  領軍 䕶軍 左右二衛 驍騎 遊擊 南齊志晉世為六軍
  衛尉八屯
  衛尉率吏士周宮外於四方四角立八屯 張衡西京賦衛尉八屯警夜巡晝注云
  魯二廟
  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 明堂位注此二廟象周有文王武王之廟
  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羣公稱宮 牲周公用白牡魯公用騂剛羣公不毛 盛周公盛魯公燾羣公廩公羊傳
  五府 明堂五名
  赤曰文祖 黃曰神斗一作計 白曰顯紀 黑曰𤣥矩蒼曰靈府 隋宇文愷傳尚書帝命驗曰帝者承天立五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
  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 牛𢎞傳黃帝曰合宮堯曰五府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
  文祖周曰明堂 神斗周曰大室 顯紀周曰總章西 靈府周曰青陽𤣥矩周曰𤣥堂北 史記正義明堂言五室者據考工記言九室者按大戴禮明堂篇李謐明堂論
  東曰青陽 南曰明堂 西曰總章 北曰𤣥堂 中曰大室 牛𢎞明堂議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
  兩觀 雙闕
  天子外闕兩觀 諸侯內闕一觀 公羊傳注
  周設兩觀 董仲舒傳
  漢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𤣥武闕 三輔舊事
  三臺
  銅爵 金虎 冰井北 魏都賦三臺列峙以崢嶸 在鄴金鳳 聖應 崇光 北齊改
  射器
  弓 矢 決 拾 旌 中 籌 楅 豐 儀禮鄉射命弟子納射器注云
  三侯
  天子 虎 熊 豹 諸侯 熊 糝雜也豹鵠麋餙 豻畿內諸侯 熊 豹 大射儀命量人巾車張三侯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諸侯以四耦射二侯熊豹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麋士以三耦射豻侯 鄉射記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注所謂獸侯燕射則張之鄉射賔射當張采侯二正 君國中射則皮樹中謂燕射皮樹獸名於郊則閭中謂大射閭獸名於境則虎中謂與隣國君射大夫兕中士鹿中 梓人張皮侯大射張五采之侯賔射中朱次白次蒼次黃元居外即五正之侯張獸侯燕射 詩大侯旣抗箋雲天子諸侯之射皆張三侯故君侯謂之大侯 三侯皆以布為之以皮為鵠侯旁亦以皮餙 射正謂之侯者天子中之則能服諸侯諸侯以下中之則得為諸侯
  三十二旗
  青龍 白獸 朱雀 𤣥武 蒼龍負圖 應龍 龍馬 玉馬 鳳凰 鸞 鵕䴊 太平 麒麟 飛麟飛黃 駃騠 白澤 五牛 犀牛 金牛 兕
  三角獸 角端 吉利 騼䮷 騶牙 黃鹿 白狼赤熊 辟邪 苣文 刀 唐六典旗制三十二
  四時田
  春蒐振旅 夏苖茇舍 秋獮治兵 冬狩大 周禮大 爾閲 司馬  雅春曰苖 秋曰蒐 冬曰狩 公羊傳
  春曰田 夏曰苖 秋曰蒐 冬曰狩 榖梁傳
  三田
  乾豆 賔客 充君之庖 王制天子諸侯歳三田易王用三驅田獲三品
  鄉射五物
  和 容 主皮 和頌 興舞 周禮鄉大夫詢衆庻論語注射有五善二曰和容四曰和頌
  三射
  燕射於寢獸侯用質 賔射於朝麋侯用正 大射於射宮皮 凡射侯用鵠  王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 射節天子九諸侯七郷大夫以下五
  五兵又曰五戎
  弓矢 殳 矛 戈 㦸 周禮司右用五兵月令季秋習五戎注戈 殳 㦸 酋矛 夷矛 司兵建車之五兵
  矛 㦸 鉞 楯 弓矢 榖梁傳救日陳五兵注
  刀 劒 矛 㦸 矢 淮南子五戎注
  義兵 應兵 忿兵 貪兵 驕兵 國語注用兵有五中兵 外兵 騎兵 別兵 都兵 魏五兵尚書
  六弓 四弓
  王 弧 夾 庾 唐 大 周禮司弓矢
  天子雕弓 諸侯彤弓 大夫黑弓 荀子
  天子雕弓 諸侯彤弓 大夫嬰弓 士盧弓 公羊注長 角 梢 格 唐四弓
  四弩 七弩
  夾 庾利攻守 唐 大利車戰野戰
  ⿱張 角弓 木單 大木單 竹竿 大竹竿 伏遠 唐七弩
  八矢
  枉 絜 殺 鍭 矰 茀 恆 庳方二 同上弓反  弩各有四枉殺矰恆弓所用也絜鍭茀庳弩所用也
  竹 木 兵 弩 唐四箭
  三革
  甲 胄 盾 齊語桓公定三革注
  犀 兕 牛 荀子周公定三革注
  犀甲七屬 兕甲六屬 合甲五屬 考工記
  甲之制十三 明光 光要 細鱗 山文 烏鎚白布 皁綃 布背 歩兵 皮 木 鎖子 馬甲唐六典 古作甲皆用皮秦漢以來用鐵
  二廣
  右廣 左廣 左傳楚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十五乘為一廣
  諸王國三等
  大國置三軍五千人 次國二軍三千人 小國一軍一千一百人 晉武帝咸寧三年詔諸王各以戶邑多少為三等
  十道折衝府
  關內二百七十三 河南六十二 河東一百四十二河北二十一 山南十 隴右二十九 淮南六
  江南二 劒南十 嶺南三 地理志共五百五十八
  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關內二百六十一 兵志陸贄曰太宗列置府兵八百所而關中五百 杜牧原十六衛曰外開折衝果毅府五百七十四 六典天下府五百九十四 㑹要關內置府二百六十一又置折衝府二百八十通計舊府六百三十二 百官志凡六百三十三鄴侯家傳六百三十 通典五百七十四 理道要訣五百九十三 數皆不同
  南北衙兵
  南衙諸衛兵 北衙禁軍 唐兵志 文武區別以相察伺
  六廏
  未央 承華 騊駼 騎馬 路軨 大廏 漢官儀
  五監
  龍馬 閑駒 槖泉 騊駼 承華 百官表
  六閑 十二閑 二廏 唐
  飛黃 吉良 龍媒 騊駼 駃騠 天苑 左右六閑總十二 兵志閑   祥麟 鳳苑 為二廐繫飼之
  九府
  醫無閭之珣玗琪東方之美 㑹稽之竹箭東南 梁山之犀象南方 華山之金石西南 霍山之多珠玉西方 崑崙虛之璆琳琅玕西北 幽都之筋角北方 斥山之文皮東北岱嶽五榖魚鹽中 爾雅
  三幣
  珠玉為上幣 黃金為中幣 刀布為下幣 管子金三品 黃 白 赤銅 史記虞夏之幣金為三品 禹貢揚州荊州貢金三品注金銀銅 史記楚封三錢之府注金幣三等 史記又雲秦幣二等黃金上銅錢下
  井田五義
  無泄地氣 無費一家 同風俗 合巧拙 通財貨公羊傳注
  田分為三品 上田一歳一墾 中田二歳一墾 下田三歳一墾
  更三品
  卒更 踐更 過更 漢更賦注更有三品
  賦役三法
  有田則有租毎丁歳入粟二石 有家則有調隨地所宜綾絹絁布 有身則有庸歳役二旬不役 楊炎兩稅法夏稅盡収其庸日三尺 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四科漢 四行
  質樸 敦厚 遜讓 有義行漢官儀 光祿勲雲節儉 舉四行徳行志節 經明行脩 明曉法律 剛毅明勇 辟士四科 孝悌 能從政 黃瓊奏増為四科
  六科
  秀才 明經 進士 明法 明書 明算 唐六典其科有六選舉志明經之下有俊士 通典士族趨嚮惟明經進士二科 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𫝊逹墳典明於敎化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 詳明政理可使從政 識洞韜略運籌決勝 軍謀宏遠材任邊寄 景徳二年天聖七年
  文章典雅 節操方正 法理該通 節用愛民 剛方豈弟 智勇絶倫 紹興二十六年
  擇人四法
  身體貌豐偉 言言辭辯正 書楷法遒羙 判文理 四事可取則優長 先徳行徳均以材材均以勞
  徳行 材用 勞效 唐六典以四事擇其材曰身言書判以三類觀其異云云
  束帛 束脩
  束帛十端也 士昏禮注
  五匹為束三𤣥二纁 象隂陽 子夏易傳
  束脩 十脡脯 論語疏
  儷皮 兩皮為庭實 士昏禮皮鹿皮
  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壺二斗脩一案五脡 唐禮志
  四品樂後漢
  大予樂 周頌雅樂 黃門鼓吹 短簫鐃歌 蔡邕志漢樂四品
  十部樂
  燕樂 清樂 西涼 天竺 髙麗 龜茲 安國疏勒 髙昌 康國 通典六典
  白金三品
  其文龍直三千  天用莫如龍 其文馬直五百  地用莫如馬 其文龜直三百   漢食人用莫如龜 貨志
  太常四院
  天府 御衣 樂縣 神㕑 唐百官志
  二部樂
  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 堂下坐奏謂之坐部伎 唐樂志
  鼓吹五部
  鼓吹 羽葆 鐃吹 大橫吹 小橫吹總七十 唐五曲  儀衛志
  二舞
  文舞元徳升聞大中祥符五年改盛徳武舞天下大定 乾徳化成天下 威加海內 淳化
  武舞九品
  干 戚 旌 鞀 鐸 錞 相 雅 鐃 宋祁大樂圖義論武舞所執九器
  九鼎
  中曰帝鼎 八方曰蒼彤皛寶魁阜牡風 崇寧三年宗廟九鼎 三為牲牛羊豕 六為庻羞 政和禮制
  九玉
  蒼璧 黃琮 青圭 赤璋 白琥 𤣥璜 兩圭有邸 四圭有邸 圭璧 唐王起請造禮神九玉
  銅匭四
  青曰延恩 丹曰招諫 白曰申寃 黑曰通𤣥 武后
  雅樂十二和
  豫和 順和 永和 肅和 雍和 壽和 舒和太和 昭和 休和 正和 承和 大樂與天地同和製十二和以法天之成𢾗號大唐雅樂用於郊廟朝廷以和神人
  三壇
  登封壇泰山 降禪壇社首山 朝覲壇朝羣 唐乾封元臣  年封禪
  九廟
  武徳元年始立四廟貞觀七年立七廟開元十年增太廟為九室 終唐之世常為九代十一室
  四廟
  僖 順 翼 宣四祖 曾氏曰堯舜禹皆立二昭二穆與始祖之廟而五商人祀湯與契及昭穆之廟而六周人祀后稷文武及親廟而七晉定七廟而虛太祖之室隋但立髙曾祖禰四廟唐初因其制貞觀立七廟天寶祠九室梁以來皆立四廟宋興采張昭任徹之議追尊四祖而立其廟用近制也五代㑹要周本紀禮記大傳曰武王追王大王王季文王以后稷為太祖此追尊四廟之明文自漢魏迄周
  隋追謚不過四世唐武徳元年立四廟於長安
  禁衛五重
  親從官 天武官 御龍弓箭直弩直 御龍骨朶子直 御龍直 東齋記事
  四軍
  禁兵 廂兵 役兵 民兵 慶厯兵録序凡軍有四
  禁兵 廂兵 鄉兵 蕃兵 兵志兵額有四
  五賦
  公田 民田 城郭 雜變 丁口 國史志歳賦有五
  中興十三處戰功
  張俊明州 呉玠和尚原 呉玠饒風嶺 呉玠殺金平 韓世忠大儀 劉錡順昌 張子葢海州 李寶海道 邵宏淵胥浦橋 虞允文採石 李道光化劉錡皁角林 王宣汲靖確山 李璧十三處戰功録
  十一閣
  龍圖太宗 天章真宗 寶文仁宗 顯謨神宗 徽猷哲宗 敷文徽宗 煥章髙宗 華文孝宗 寶謨光宗 寶章寧宗 顯文理宗
  二社
  太社 帝社祭法 漢髙紀立漢社稷所謂太社也官王社 社配以禹所謂王社也光武不立官稷魏以官社為帝社晉太康九年並二社為一十年復置二社 太社帝社太稷凡三壇二社一稷 梁大同初加官社官稷為五壇
  六神
  風伯 雨師 靈星 先農 社 稷 魏秦靜議為國六神
  八神
  天主祠天齋 地主祠㤗山梁父 兵主祠蚩尤 隂主祠三山陽主祠之罘山 月主祠萊山 日主祠成山 四時主祠琅琊漢元封元年用事八神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禘祫年數
  禮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傳曰五年再殷祭歳數二說不同鄭𤣥髙堂隆先三後二 徐邈先二後三 二禘相去為月六十中分三十置一祫 公禘一祫在五年之間合於再殷之義唐禮志
  屬車八十一乘
  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車服 蔡邕獨斷
  漢大駕八十一乘法駕三十六乘小駕十二乘
  服車五乘
  夏篆 夏縵 墨車大夫 棧車 役車庻 周人 禮巾車服事者之車
  五車
  戎路 廣車 闕車 苹車 輕車 車僕掌戎路廣闕苹輕車之萃五車皆戎車
  輈三度
  國馬 田馬 駑馬之輈 深淺不同考工記輈人
  五郊
  宋氏含文嘉注云周禮王畿內千里二十分其一為近郊近郊五十里倍之為遠郊 漢不設王畿以其方數為郊處東郊八里木數 南郊七里火數 西郊九里金數北郊六里水數 中郊在西南未地五里土 後魏劉芳數 上疏五郊里數
  三神
  地祇 天神 山嶽 司馬相如封禪書注
  甘泉 汾隂 雍五畤 郊祀志劉向對武宣之世奉此三神
  七筴
  礝䃉 白金 文皮 黃金 珠 曾青 玉 管子
  泉二品
  泉始葢一品周景王鑄大泉而有二品 漢唯五銖久行王莽作泉布多至十品周禮注 單穆公雲古者有母權子子權母而行二品之來古而然矣周語 古曰泉後注  轉曰錢
  四注 兩下
  東霤天子諸侯皆四注四向流水為殿屋 東榮卿大夫以下其 儀禮室為夏屋兩下 注殷人以來始屋四阿夏家之屋唯兩下禮記注
  祭祀六節
  卜日 齋戒 陳設 省牲器 奠玉帛宗廟晨祼 進熟饋食 唐禮志
  三祀
  大祀用玉帛牲牷天地宗廟 次祀用牷幣日月星辰社稷五祀五嶽小祀用牲司命司中風伯 周禮肆師立國祀之禮禮雨師山川百物 器一獻羣小祀三獻社稷五杞五獻四望山川七獻先公
  二十簴
  植者為簨橫者為簴簴以縣鐘磬皆十有一周謂一堵唐謂一簴自隋以前宮縣二十簴隋平陳得梁故事用三十六簴唐因隋髙宗蓬萊宮成增用七十二簴開元定禮依古為二十簴 唐樂志
  四縣
  王宮縣四靣縣漢安世房中歌髙張四縣樂充宮庭注樂四縣也 天子宮縣四靣象宮室四靣有墻諸侯軒縣三靣其形曲春秋傳曰請曲縣 去南面辟王也 卿大夫判縣
  二面左右之合又空北面 士特縣一靣縣於東方或於 周禮小階間去判縣之西南 胥正樂縣之位謂鐘磬之屬縣於筍簴者 半為堵全為肆春秋傳歌鐘二肆 漢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濵得古磬十六枚鐘磬二八在一簴謂之堵磬一堵謂之肆
  大饗四
  金再作 升歌清廟 下管象 仲尼燕居子曰大饗有四焉注謂饗諸侯來朝者四者謂云云
  二十四㦸
  凡㦸廟社宮殿之門二十有四 東宮之門十八 一品之門十六 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䕶之門十四 三品及上中都督上都䕶上州之門十二 下都督都䕶中州下州之門各十 唐百官志
  宋崇寧中文宣王廟立㦸二十四
  九陌錢
  梁武帝大同元年詔外間多用九陌錢可通用足陌大同後八十為百名東錢七十為百名西錢京師九十為百名長錢宋晉平王休祐以短錢一百賦民 唐昭宗末京師用錢每百纔八十五河南府以八十為陌 五代錢出入皆以八十為陌 漢三司使王章始令入者八十齣者七十七謂之省陌
  錢三品
  永通萬國以一當千 五行大布以一當十 五銖 後周三品並用
  賦算百二十
  漢法民年二十五已上至六十齣口賦錢人百二十以為算孝文減至四十孝宣減三十孝成減二十 唐制民始生為黃四歳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開元詔三歳以下為黃十五以下為小二十以下為中天寶更民十八以上為中二十三以上成丁廣徳詔二十五為成丁五十五為老
  五布
  絘布列肆之稅絘音次 總布守斗斛銓衡者之稅 質布質人所罰犯質劑者之泉罰布犯市令者之泉 㕓布貨賄諸物 周禮㕓人斂市之邸舍之稅 五布 藏曰泉行
  曰布
  三市
  大市日□百族為主 朝市朝時商賈為主 夕市夕時販夫 司市販婦為主 郊特牲注周禮市有三期景福殿賦俯眺三市
  九室
  內有九室路寢之裏 外有九室路門 考工記之表 匠人
  大閱四表
  百歩為一表為三表則三百歩又五十歩為一表則三百五十歩 周禮大司馬中冬敎大閱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
  射六耦
  二人為耦二耦同射一侯則十二人 周禮大司馬大射合諸侯之六耦 射人以六耦射三侯
  七兵
  惠 戈 劉 鉞 戣 瞿 銳古文 書顧命正作鈗 義七兵
  五盾
  朱干 中干 櫓大盾 其 周禮司兵掌二者未聞 五盾疏雲
  四舞
  鞞 鐸 內 拂 何妥作八佾四舞
  百雉
  五板為堵五堵為雉百雉曰城公羊說 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墻長三丈髙一丈杜預說 一丈為板五板為堵毛詩傳鄭氏曰板六尺 八尺為板韓詩說 百雉為長三百丈方五百歩坊記都城不過百雉注
  長安十二門
  霸城 清明 宣平 覆盎 安 西安 章城 直城 雍 洛城 廚城 橫音 三輔光 黃圖
  雒陽十二門後漢
  平城 上西 雍 廣陽 津 小苑 開陽 耗中東 上東 穀 夏 百官 晉洛陽東有建春東志  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平昌宣陽建陽四門西有廣陽西明閭闔三門北有大夏廣夏二門
  京師九門
  明徳 啓夏 安化 春明 通化 延興金光開遠 延平西 北靣無門 隋志北面光化一門
  二樓
  花萼相輝 勤政務本 開元中興慶宮西南置樓
  鬱儀 結鄰 在東內大明宮
  三館
  欽賢 翹材 接士 西京雜記公孫宏為相開東閣分三館
  六門
  陵陽等五門與宣陽為六 晉成帝始繕苑城脩六門
  六關
  塞關陽關之屬 左傳臧文仲廢六關
  九市
  長安立九市六在道西三在道東 西都賦注漢宮闕疏
  六闕
  朱敬則以孝義世被旌顯一門六闕相望 楊炎祖哲父播三世以孝行聞門樹六闕
  四闕
  尹仁恕曾祖養祖怦父慕先一門四闕
  一封軺傳
  律當乘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乘傳參封之有期㑹累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也乘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也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也
  鄰里鄉黨
  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論語注
  三長
  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 孝文大和十年置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 漢鼂錯言守邊備塞曰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𠉀 漢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 隋五百家為鄉置鄉正百家為里置里長 唐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隣四隣為保 後周百戶為團團置耆長三人
  四館
  金陵 燕然 扶桑 崦嵫 後魏於洛水橋南作四館處降者
  四桁晉 桁一作航浮橋也
  丹陽 竹格 朱雀 驃騎 孝武寧康元年詔除四桁稅 在建康
  後宮八區
  昭陽 飛翔 增成 合驩 蘭林 披香 鳳凰鴛鸞 張衡西京賦應劭曰後宮有八區增成第三
  二十四軍西魏
  李虎 元欣 李弼 獨孤信 趙貴 于謹 侯莫陳崇 宇文泰八柱國 元贊 元育 元廓 侯莫陳順 宇文遵 逹奚武 李遠 豆盧寧 宇文貴賀蘭祥 楊忠 王雄是為十二大將軍 毎大將軍督二開府凡為二十四員分團統領是二十四軍每一團儀同二人 北史宇文泰位總百揆都督中外軍事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闥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
  四方館
  都亭驛以待遼 都亭西驛以待西蕃阿黎于闐新羅渤海 懷遠驛以待交趾 同文館以待青唐髙麗
  六參
  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及二王後朝朔望 文臣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 五品以上及折衝當畨者五日一朝號六參官 百官志
  四科
  孝悌力行 經史儒術 藻思詞鋒 廉平彊直 顯慶五年詔四科舉人
  取士有三
  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學館曰生徒凡學六館二由州縣曰鄉貢 選舉志
  得人數路
  孝廉 賢良文學 漢蔡邕封事漢之得人數路而已 賢良方正孝亷秀才中興增敦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髙節質直清白敦厚之屬 後漢論
  八科
  九經 五經 開寶通禮 三禮 三傳 三史 學究 明法 太平興國二年講武殿覆試八科
  三舍法
  大學外捨生二千 內捨生三百 上捨生百總為二千四百員月一私試歳一公試補內捨生間歳又一試補上捨生三等俱優為上一優一平為中長中若一優一否為下 元豐二年大學三舍法置八十齋齋容三十人
  十科
  行義純固 節操方正 智勇過人 公正聰明 經術精通 學問該博 文章典麗 善聽獄訟 善治財賦 練習法令 元祐元年司馬文正公請設十科以舉士
  八行
  孝 悌 睦 婣 任 恤 忠 和 大觀元年詔士有八行貢入太學
  四書院
  嵩陽河南府 嶽麓潭州 睢陽應天府 白鹿洞南康軍
  諸王宅
  太祖太宗九王後曰睦親 秦王後曰廣親 英宗二王曰親賢 神宗五王曰棣華 徽宗諸王曰蕃衍朝野雜記
  禮神十二玉
  蒼璧 黃琮 四圭有邸感生帝 兩圭有邸神州社稷圭璧日月 青圭 赤璋 白琥 𤣥璜 黃琮五帝
  兩科
  經義 詩賦 紹興十五年詔分為兩科 二十七年詔兼習兩科 三十一年復分科取士
  東京外城十九門
  南五門 南薫 廣濟 宣化 廣利 安上
  東五門 上善 廣津 朝陽 含輝 善利
  西五門 順天 順濟 開遠 金耀 咸豐
  北四門 寧徳 景陽 永泰 安肅
  裏城十門
  南三門 朱雀 保康 崇徳
  東二門 麗景 宜春
  西二門 宜秋 閶闔
  北三門 景龍 安遠 天波
  宮城六門
  南三門 宣徳 左掖 右掖
  東一門 東華
  西一門 西華
  北一門 拱宸 束京記


<子部,類書類,小學紺珠>



  欽定四庫全書
  小學紺珠卷十
  宋 王應麟 撰
  器用類
  五幾
  玉 彫 彤 漆 素 周禮注
  三鼎
  黃帝作寳鼎三象天地人 漢郊 禮祭天子九鼎諸祀志 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公羊傳注
  四寳
  周有砥厄史記作砨 宋有結綠 梁有懸黎史記作黎 楚有和璞 戰國䇿范雎曰四寳土之所生
  九劔
  棠谿 墨陽 合伯 鄧師 宛馮 龍淵 大阿莫耶 干將 史記索隱晉太康地理志天下寳劔韓為衆
  桓公之蔥 太公之闕 文王之錄 莊周之𦙑 闔閭 干將 莫耶 鉅闕 辟閭 荀子 皆古之良劔
  三代輦
  余車 胡奴車 輜輦周 司馬法
  七輦
  大鳯 大芳 小輕 仙遊 芳亭 大玉 小玉
  六工 六材
  土 金 石 木 獸 草 曲禮天子之六工注殷制 典制六材
  三材
  轂 輻 牙 考工記輪人
  五材
  金 玉 皮 木 土 考工記飭五材注
  三十工
  攻木之工七輪輿弓廬匠車梓 攻金之工六築冶鳬㮚段桃 攻皮之工五函鮑韗韋裘 設色之工五畫繢鍾筐㡛 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磬 搏埴之工二陶旊
  六材
  取幹以冬 取角以秋 絲漆以夏 筋膠 弓人取六材
  八材
  珠曰切 象曰磋 玉曰琢 石曰磨 木曰刻 金曰鏤 革曰剝 羽曰析 周禮大宰注百工飭化八材爾雅骨謂之切
  三劔
  含光 承影 宵練 列子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三寳劔
  龍淵 太阿 工市 楚風鬍子之呉見歐冶干將使作三寳劔
  楚龍淵韓棱 蜀漢文郅夀 濟南椎成陳 後漢肅宗賜寵 尚書曹三人寳劔自手署其名
  飛景 流采 華鋌 典論 魏文帝為三劔
  天子 諸侯 庶人莊子說劔臣有三劔
  六寳
  聖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 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 龜足以憲臧不 珠足以禦火災 金足以禦兵亂 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 楚語王孫圉曰國之寳六而已
  三鑑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唐太宗曰朕常保此三鑑內防已過
  雜佩
  珩璜琚瑀衝牙之類 詩雜佩以贈之
  上車以和鸞為節下車以珮玉為度上有雙衡下有雙璜衝牙玭珠以納其間琚瑀以雜之行以采茨趨以肆夏 大戴禮
  天子佩白玉諸侯山𤣥玉大夫水蒼玉世子瑜玉士瓀玫 玉藻
  六玉
  上圭 下璧 南方璋 西方琥 北方璜 東方圭覲禮方明上下四方之神設六玉
  雙印
  刻書文六十六字曰正月剛卯既決靈殳 續漢志
  三席
  凡侍坐於大司成者逺近間三席可以問 文王世子注容三席得指畫相分別也席之制廣三尺三寸所謂函丈也曲禮席間圅丈注函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畫
  五席
  莞 藻 次桃枝有次列成文 蒲 熊 周禮注
  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禮器
  三代禮器
  劉敞著先秦古器記 歐陽修著集古錄 李公麟著古器圖 呂大臨著考古圖親得三代之器政和新成禮器制度皆出於此王普雲 博古圖品之多五十有九數之多五百三十有七
  六色𣰉
  領軍衛赤 威衛青黒 武衛鶩 驍衛白 左右衛黃 唐儀衛志
  九錫
  車馬 衣服 樂器 朱戶 納陛 虎賁百人 斧鉞 弓矢 秬鬯 禮含 韓詩外傳諸侯文嘉 有徳天子錫之
  二路
  大路金路 戎路 左傳周襄王賜晉文公
  庭燎之百
  庭燎之差 天子百 公五十 侯伯子男皆三十禮記郊特牲注
  五刄
  刀 劔 矛 㦸 矢 齊語隱五刄注
  唐刀之制有四
  儀刀 鄣刀 橫刀 陌刀
  五劔
  純鉤一作鈞 湛盧 豪曹或曰盤郢 魚腸 巨闕 呉越春秋越歐冶子作五劔
  六劔
  白虹 紫電 辟邪 流星 青冥 百里 古今注呉大帝六劔
  五王帳
  𤣥宗友愛於殿中設五幄與諸王更處其中 五王宋王成器申王成義兄也岐王範薛王業弟也𡺳王守禮從兄也
  五等帳
  古帳 大帳 次帳 小次帳 小帳 五等帳各三是為三部唐六典 郊特牲注禮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
  三翼
  大翼長十丈 中翼九丈六尺 小翼九 文選浮三翼注引尺 越絶書伍子胥水戰兵法
  筆三品
  金管書忠孝 銀管書徳行 斑竹管書文 梁文帝為相章  東王時筆有三品
  四侯
  管成侯毛元銳 即墨侯石虛中 好畤侯褚知白松滋侯易𤣥光 文房四譜文嵩四侯傳
  三樽
  象樽 山罍 著樽殷 梁明山賔議祭圖唯有三樽隋志 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尊 稷米為中尊 粟米為下尊 漢書注
  四器
  圭 璋 璧 琮 考工記玉人注聘禮曰凡四器者唯其所寳以聘可也圭璋特達瑞也璧琮有加往徳也
  三雅
  伯雅容七升 仲雅六升 季雅五 劉表酒爵三典論方升 言秦晉之郊謂之孟雅也
  束矢
  五十矢為束 詩束矢其搜注 古者一弓百矢 周禮大司冦束矢注
  九和弓
  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 角不勝幹幹不勝筋謂之參均量其力有參均均者三謂之九和 考工記
  六轡
  六轡在手六轡如濡四馬八轡而言六轡有二轡繫之驂馬內轡納之於𮗪故在手者惟六轡
  八鸞
  鸞在鑣四馬則八鸞 詩箋鸞鈴也効鸞鳥之聲鑣乃馬銜也
  武王十七銘
  席四端 機 鑑 盥盤 楹 杖 帶 履屨 觴豆 戶 牖 劔 弓 矛 大戴禮踐阼篇
  六器
  庖羲作琴 神農造瑟 女媧制簧 暴辛為塤 倕之和鐘 叔之離磬 馬融長笛賦六器猶以二皇聖哲黈益
  六章
  土之黃其象方 天時變 火以圜在裳 山以章在衣讀為獐 水以龍在衣 鳥獸蛇在裳 考工記畫繢之事華蟲 禮運六章注書繢事也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 古人之象無天地 王氏考工記解之曰火山龍畫之於服鳥獸蛇畫之於旗
  四寳
  隨侯 劔寳斬蛇劔 玉寳璧受命寳和氏璧 周康寳鼎汾上所 漢郊祀志神爵元年獲 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晉之垂棘 魯之璵璠 宋之結綠 楚之和璞 魏文帝書四寳
  八尊
  五齊五尊 三酒三尊 周禮酒正祭祀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疏雲
  三節
  二節以走 一節以趨 玉藻君召以三節
  雙節
  節度使賜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 唐百官志 國史志旌節唐天寳中置凡命節度使有司給門旗二旌一節一麾槍二豹尾二
  扇三等
  僱 團 方 元豐三年改製扇為三等繡雉古者扇編次雉羽尾為之唐開元改為孔雀大朝㑹陳一百五十六分左右
  二耜
  耜廣五寸二耜為耦 考工記注古者耜一金兩人人併發之今之耜岐頭兩金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 漢食貨志
  八珍
  淳熬 淳母讀曰模 炮豚 炮牂 𢷬珍 漬 熬肝膋 周禮膳夫珍用八物食醫八珍之齊 內則
  五齊
  泛 醴 盎 緹音體 沈 周禮酒正辨五齊之名酒人為五齊 鬱齊獻酌 醴齊縮酌 盎齊涗酌 凡酒修酌諸臣自 司尊彞 獻讀酌 為莎脩直歴反
  三酒
  事 昔 清 酒正辨三酒之物 酒人為三酒 內則清白事昔
  白酒也所九反 黍 清 聘禮皆兩壺注凡酒稻為上黍次之粱次之皆有清白以黍間清白者互相備明三酒六壺也
  醴酒在室 醍酒在堂 澄酒在下 坊記注三酒尚質不尚味 郊特牲注五齊加明水三酒加六酒
  四飲
  清 醫於已反 漿 酏以支 酒正辨四反  飲之物
  六飲
  水 漿 醴 涼又作䣼 醫又作醫 酏又作 漿人共𨠑  王之六飲 食醫和王之六飲
  醴 酏 漿 水 醷 濫涼 內則亦謂也 之六飲
  五飲
  水 漿 酒 醴 酏 玉藻
  夏明水 殷醴 周酒 明堂位 五齊之上尊實明水山罍之上尊實 明酒唐
  四籩
  朝事 饋食 加籩 羞籩 禮志周禮籩人掌四籩
  四豆
  朝事 饋食 加豆 羞豆 之實醢人掌四豆
  天子豆二十六 諸公十六 諸侯十二 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之實
  五齏
  昌本 脾析 蜃 豚拍禮器 深蒲 音博醢人共五齊注五齊當為齏楚辭注醢醬所和
  七醢
  醓細切為 蠃齏吐感 蠯反力禾 蜃蚳 魚 兔 雁 反蒲佳反同
  四醢
  鹿 兔 羊 魚 唐志掌醢
  十二鼎
  牢鼎九羊牛豕魚臘膚腸胃鮮魚鮮臘 陪鼎三膷臐 周禮膳夫鼎膮  十有二注聘禮飪鼎七無鮮魚鮮臘羞鼎三以實言曰羞以陳言曰陪
  三俎
  豕 魚 臘 玉藻三俎祭肺注五俎加羊與其腸胃
  羊 豕 魚 臘 膚少牢禮
  四代俎
  虞椀 夏嶡 殷椇 周房俎 明堂位四代俎
  六膳
  牛宜稌 羊宜黍 豕宜稷 犬宜粱 雁宜麥 魚宜苽 周禮食醫和王之六膳
  六和
  春酸 夏苦 秋辛金 冬鹹 皆有滑甘土禮運注食醫調以滑甘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周禮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
  以滑養竅注以類相養凡食齊眡春時溫熬齊眡夏時熱醬齊眡秋時涼飲齊眡冬時寒
  三臡
  麋 鹿 麇 醢人注
  四膏
  春行羔豚膳膏香 夏行腒鱐膳膏臊豕一雲犬 秋行犢麛膳膏腥 冬行鱻羽膳膏羶羊 庖人凡用禽獸 張衡東京賦升獻六禽時膳四膏內則注此八物四時肥美為其大盛煎以休廢之膏節其氣也
  四飯
  王者平旦食少陽之始 晝食太陽之始 晡食少隂之始 暮食太隂之始 凡四飯 諸侯三飯 卿大夫再飯 白虎通天子食時舉樂論語亞飯干三飯繚四飯缺以樂侑食之官魯之樂官葢凡三飯也
  九獻
  上公九獻 侯伯七獻 子男五獻 周禮大行人儀禮主人酌以獻賔賔酢主人主人乂酌以酬賔乃成一獻之禮九獻者九為獻酬酌禮始畢 左傳正義
  四鹽
  散鹽煮海成之 盬鹽引池化之 形鹽掘地出之 飴鹽於戎 周取之 禮鹽人 後周四鹽引池而化周官所謂盬鹽也煮海煮井而成周官所謂散鹽也國史志鹽有二
  四代黍稷器
  虞兩敦音對 夏四璉 殷六瑚 周八簋 明堂位魯特牲饋食禮設兩敦黍稷 少牢饋食禮上佐食取四敦黍稷
  三代豆
  夏揭豆 殷玉豆 周獻豆獻素 明堂何反 位魯
  三代爵
  夏琖 殷斚 周爵 明堂位魯 特牲饋食禮 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三爵
  獻 酬 酢 詩賔之初筵箋雲三爵不識 禮主人獻賔賔飲而又酢主人主人飲而又酌以酬賓賓則奠之而不舉正義
  介爵 酢爵 僎爵僎音 少儀皆居右注遵  三爵皆飲爵也
  五鼎
  羊 豕 膚 魚 臘 少牢饋食禮雍人陳鼎五
  牛 羊 豕 魚 麋 漢書五鼎食注
  羊 豕 腸胃 魚 臘 聘禮衆人行五鼎
  士祭三鼎 大夫祭五鼎 孟子注
  六鉶
  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鉶九俎 鉶芼牛藿羊苦豕薇公食大夫禮鉶羮器也 羊鉶 豕鉶 少牢饋食禮兩鉶 大羮煮肉汁不和盛於登大古之羮 鉶羮肉味有菜和 詩正盛之鉶羮器 義
  庶羞三十一物
  牛脩 鹿脯 田豕脯 麋脯 麕脯 麋 鹿 田豕 麕皆有軒 雉 免皆有芼 爵 鷃 蜩 范 芝栭 蓤 椇 棗栗 榛 柿 𤓰 桃 李 梅杏 楂 棃 薑 桂 內則注三十一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周禮天
  子羞用百有二十品記者不能次錄
  二羞
  房中之羞內羞 庶羞 詩楚茨注豆謂內羞庶羞也正義有司徹雲宰夫羞房中之羞司士羞庶羞注云房中之羞其邉糗餌粉餈其豆酏食糝食庶羞羊臐豕膮皆有胾醢房中之羞內羞也彼大夫賔尚有二羞明天子正祭有二羞有司徹注二羞所以盡歡心內羞在右隂也庶羞在左陽也
  二七
  挑匕今文作枕 疏匕 儀禮有司徹注此二七皆有淺升狀如飯槮桃湯堯反或作桃 詩注匕所以載鼎實
  六物
  秫稻必齊 麴櫱必時 湛熾必絜湛子亷及 水泉必香陶器必良 火齊必得 月令仲冬乃命大酋兼用六物注大酋酒官之長於
  周則酒人古者穫稻而漬米麴至春而為酒
  四膳
  孟春食麥羊 孟夏食菽雞 孟秋食麻犬 孟冬食黍彘 文選七命雲四膳異肴注禮記曰
  三宥
  朔月月半以樂宥食 周禮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鍾鼓注宥猶勸也 史記索隱禮祭必立侑以勸屍食至三飯而止每飯有侑一人故曰三侑 膳夫王日一舉以樂侑食 王制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也
  禘飫宴三禮
  禘郊之事則有全烝全其牲體而升之 王公立飫則有房烝半解其體升之房大俎也謂之房烝 親戚宴饗則有殽烝升體通節折於俎謂之折俎 周語晉隨㑹聘周定王饗之殽烝范子私於原公曰此何禮也王曰子弗聞乎 享有體薦半解其體而薦之所以示共儉 宴有折俎體解節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公當享卿當宴享設幾而不倚爵盈而不飲 左肴乾而不食宴則相與共食 傳
  四酎
  四重釀 楚辭大招四酎並熟注舊注以為四器俱熟月令春釀孟夏乃成漢亦以春釀八月乃成
  九醖
  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 南都賦九醖甘醴注魏武上九醖酒奏曰云雲廣雅醖投也酒經曰九投
  四豆
  膮 炙 胾 醢 特牲饋食禮佐食羞庶羞四豆設於左注云
  兩𦿉與餕同
  上𦿉 下𦿉 特牲饋食禮兩𦿉執爵拜
  四人𦿉 上佐食下佐食賔長二人 少牢禮
  二十豆
  膷 臐 膮 醢 牛炙 醢 牛胾 醢 牛膾 羊炙羊胾 醢 豕炙 醢 豕胾 芥醬 魚膾 雉免 鶉 鷃 內則注此上大夫之禮庶羞二十豆公食大夫禮以鷃為鴽
  六簋
  簠簋皆一者簋以稷簠以黍用皆二者簋以黍稷簠以稻粱 唐禮志 易損二簋可用享 內方外圓曰簋盛黍稷外方內圓曰簠盛稻粱一斗二升方曰簠圓曰簋
  三詔
  納牲詔於庭 血毛詔於室 羮定詔於堂 禮器三詔皆不同位
  二竹簋方
  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簋方器名以竹為之狀如簠而方 𤣥被纁裏有葢其實棗蒸栗擇兼執之以進 聘禮 考工記 案十二寸棗㮚十二列 諸侯純九大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注夫人王后也
  四鬴
  萬民之食人四鬴 三鬴 二鬴下 周禮廩人注謂一月食米也六斗四升曰鬴
  三釡
  曽子曰吾及親仕三釡而心樂 莊子 釋文小爾雅雲六斗四升曰釡
  五秉
  十六斛曰秉五秉合為八十斛 論語冉子與之粟五秉注
  四簋
  黍 稷 稻 粱 詩權輿每食四簋注禮食之盛 祭統以四簋黍
  八簋
  天子八簋 詩伐木陳饋八簋注 箋雲陳其黍稷為食禮 祭統八簋之實注云天子之祭八簋
  稯禾 秉芻 缶米
  聘禮曰十六斗曰庾十庾曰秉秉一百六十斗也 四秉曰筥十筥曰稯稯六百四十斛也魯語仲尼曰收田一井出云云注缶庾也 十稯曰秅四百秉為一秅秅宅加反 五稯為秭貳秭而為秅出說文
  五兩
  五兩十端也 周禮媒氏入幣純帛無過五兩注云必言兩者欲得其配合之名十者象五行十日相成也雜記曰幣帛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然則每端二丈 純側其反依字從系才 內宰淳制注天子廵守禮雲制幣丈八尺純四𦐖純謂幅廣制謂正長
  四種米
  詩彼疏斯粺箋雲疏謂糲米也米之率糲十粺九鑿八侍御七正義雲九章粟米之法雲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鑿二十四侍御二十一言粟五升為糲米三升以下則米漸細故數益少四種之米皆以三約之
  萬鍾
  鍾量名受六斛四斗 孟子
  九種鹽
  白鹽 食鹽 黑鹽 胡鹽 戎鹽 赤鹽 駮鹽臭鹽 馬齒鹽 北史李孝伯傳四種非食鹽
  儆戒類
  三風十愆
  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 殉於貨色恆於遊畋時謂淫風 侮聖言逆忠直逺耆徳比頑童時謂亂風伊訓湯制官刑儆於有位
  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論語侍於君子有三愆
  三樂
  驕樂 佚遊 宴樂 論語損者三樂
  三懼
  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 得志而恐驕 聞至道而恐不能行 韓詩外傳明王有三懼
  四戒
  酒 味 色 髙臺陂池 戰國策魯君言
  務徳 慎言 逺佞 防姦 後魏封軌四戒
  二事
  持酒以禮 持才以愚 魏管輅
  八徳
  左 右 倫 義 分 辯 競 爭 莊子齊物論
  八疵
  總 佞 諂 諛 讒 賊 慝 險 莊子人有八疵
  三疾
  狂 矜 愚 論語古者民有三疾
  三勿惡
  貴而下賤則衆勿惡 富能分貧則窮士弗惡 知而教愚則童䝉勿惡 通鑑外紀李克謂魏文侯
  三行
  老老而壯者歸 不窮窮而通者積 行乎冥冥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 荀子人有三行
  五交
  勢 賄 談 窮 量 梁劉峻孝標廣絶交論雲利交有五術
  五知
  知時 知難 知命 知退 知足 宋李繹作五知先生傳
  五慎
  言 動 交 進 名 薛儀著五慎文以自儆
  六悔
  官行私曲失時悔 富不儉用貧時悔 藝不少學過時悔 見事不學用時悔 醉發狂言醒時悔 安不將息病時悔 寇萊公六悔銘
  八戒
  屈己 任運 觀行 守一 忘言 省已 存神量味 鉉保身八戒
  六箴
  心 口 耳 目 手 足 唐皮日休六箴
  清 公 勤 明 和 慎 余襄公靖從政六箴
  視 聽 好 學 進徳 崇儉 呉充宗室六箴
  九弊
  上有其六好勝人 恥問過 騁辨給眩聰明 厲威嚴 恣彊愎 下有其三諂諛
  畏愞 顧  唐陸䞇請數對羣望     臣雲九弊不去

  三戒
  不妄出入 不妄語言 不妄憂慮 倪文節公思三戒
  五事
  孝友 讀書 謹行 勤 儉 勉齋黃先生幹家訓
  謹禮法 存忠厚 親正直 勤學問 守家業 橫浦張先生九成戒子
  三事
  清 慎 勤 呂居仁童𫎇訓當官三事
  四字
  勤 謹 和 緩 張文孝公觀守官四字
  莊 守 精 密 王介甫守常州呂正獻公告以四言
  𢎞 大 平 粹 朱文公荅呂伯恭書曰四字謹書坐隅
  三字符
  不逺復 屏山劉先生彥沖
  四失
  多 寡 易 止 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方
  五恥
  居其位無其言 有其言無其行 既得之而又失之地有餘而民不足 衆寡均而倍焉 雜記君子有五恥
  為禮而不終 中不勝貌 華而不實 不度而施施而不濟 國語秦伯曰
  三不祥
  幼不肯事長 賤不肯事貴 不肖不肯事賢 荀子人有三不祥
  有賢而不知 知而不用 用而不仁 說苑晏子曰國有三不祥
  三遊
  遊俠 遊說 遊行 荀恱世紀論世有三遊徳之賊也
  四患
  偽 私 放 奢 荀恱申鑒先屏四患
  四惡
  不敎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四輕
  言輕則招憂 行輕則招辜 貌輕則招辱 好輕則招淫法言去四輕則可謂之人
  四慎
  官怠於宦成 病加於少愈 禍生於懈惰 孝衰於妻子 曽子曰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三術
  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 仁義使我身名並全 列子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
  八疾
  籧篨 戚施 僬僥 侏儒 矇□ 嚚瘖 聾聵僮昏 國語
  四姦
  聾 昧 頑 嚚 左傳富辰曰
  六逆
  賤妨貴 少陵長 逺間親 新間舊 小加大 淫破義 左傳石碏曰
  五不韙
  不度徳 不量力 不親親 不徵辭 不察有罪左傳息犯五不韙而以伐人
  五箴
  游 言 行 好惡 知名 韓文公五箴
  五失
  一自求安逸靡甘澹泊 二不知儒術不恱古道 三勝已者厭佞已者恱 四崇好優游耽嗜麴櫱 五急於名宦䁥近權要 柳玭誡子弟
  五過
  交非其人 遊戲怠惰 動作無儀 臨事不恪 用度不節 呂氏郷約不修之過
  治家十事
  持身以清潔 處心以公平 勿使婦人預政事 擇師教子學未成勿使應科舉處庠序 衣服器用皆出中制稱家有無 濟䘏孤貧 謹慶弔之禮 無蓄異物珍寳美妾少僕 接賔客以和睦 待奴婢以寛恕少儀外傳
  四知
  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 漢楊震畏四知
  五誡
  持衡 彈琴 對鏡 辭金 冰壺 文苑英華唐姚元崇五誡
  士有三品
  志於道徳 志於功名 志於富貴 靳裁之曰云雲
  動植類
  四靈
   鳯 龜 龍木 禮運並白虎為五靈尚書緯 五靈王者之嘉瑞 左傳序
  五蟲
  鱗龍蛇屬木三百六十而龍為長 羽飛鳥屬火三百六十而鳯為長 臝一作倮蛙螾屬土三百六十而人為長 毛獸屬金三百六十而麟為長 介龜鼈屬水三百六十而龜為長月令家語
  六畜許又反 六擾 六牲
  火乾 牛土坤 羊火兊 豕水坎爾雅曰彘 犬金艮爾雅曰狗 雞木巽周禮庖人注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爾雅釋畜獸異名畜是畜養戰是百獸孟子注草食曰芻牛羊榖
  食曰豢犬豕
  六擾職方氏豫州 五擾并州無雞 四擾幽州無雞犬
  六牲膳夫膳用六牲食醫六膳牧人牧六牲陽祀用騂隂祀用黝小宗伯毛六牲
  牛曰一元大武 豕曰剛鬛 羊曰柔毛 雞曰翰音犬曰羮獻 曲禮
  牛屬司徒 雞屬宗伯 犬屬司冦 羊屬司馬火 庖人注
  司寇主豕 司馬主馬及羊 小宗伯注五官𫯠六牲
  五牲
  牛 羊 豕 犬 雞 左傳五牲不相為用注
  麋 鹿 麏 狼 免 同上六畜五牲注後漢東都賦注
  麏 鹿 熊 狼 野豕 服䖍注
  三牲
  牛 羊 豕 禮記內則 國語 漢書注三牲牛為太牢羊豕曰少牢又曰中牢 孝經三牲注太牢也 左傳三犧祭天地宗廟之儀
  夏牲尚黒 殷白牡 周騂剛 明堂位
  夏牲用𤣥 殷牲用白 周牲用騂 檀弓
  六獸
  麋 鹿 熊 麕 野豕 兔 周禮庖人鄭司農注康成謂有狼無熊熊 虎 赤羆 天鹿 辟邪 南山豐大特 續漢輿服志皇后歩揺六獸
  六禽
  雁 鶉 鷃 雉 鳩 鴿 庖人鄭司農注
  羔 豚 犢 麛 雉 雁 鄭康成注
  九穀
  黍 稷 秫 稻 麻 大小豆 大小麥 大宰九穀鄭司農注 康成謂無秫大麥而有粱苽苽彫胡也 古今注黍稷稻粱三豆二麥
  八穀
  黍 稷 稻 粱 禾 麻 菽 麥 本草注
  稻 黍 大麥 小麥 大豆 小豆 粟 麻 大象賦注
  六穀 六粢 六食
  稌 黍 稷 粱 麥 苽 膳夫注 食醫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
  六粢小宗伯六齍注黍稷稻粱麥苽六者
  六食六榖之飯 食醫食音嗣  𩟄人
  粢號 黍曰薌合 粱曰薌萁 稷曰明粢 稻曰嘉蔬 曲禮
  五穀 五種
  麻 黍 稷 麥 豆水 周禮疾醫五穀荀子序五種漢食貨志五種注
  春麥 夏菽 季夏稷 秋麻 冬黍 月令五時食榖稻 稷 麥 豆 麻 楚辭大招五榖注
  黍 稷 菽 麥 稻 職方氏豫州宜五種 史記黃帝藝五種 月令出五種孟子五穀注   四種兗州無菽 三種幽州無菽麥
  東方多麥稻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 莊子計然稷五穀之長
  一穀不升謂之嗛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之大侵 穀梁傳
  六米
  黍 稷 稻 粱 苽 大豆 周禮舍人注 六者皆有米麻小豆小麥三者無米
  五果
  桃 李 杏 栗 棗 素問 家語孔子曰果屬有六而桃為下 魏鄭渾為魏郡太守益樹五果
  五菜
  葵 藿 薤 蔥 韭 素問 穀梁傳注家作一園以種五菜疏雲 五辛之盤大小蒜韭蕓薹胡荽嵗時廣記 庾肩吾詩云五辛盤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辛所以發五臟之氣故云耳
  七菹
  韭 菁 茆 葵 芹 箈音迨 筍 周禮醢人注箈箭萌 醢人供七菹
  百穀
  粱 稻 菽各二十種為六十 疏果之實助穀各二十 物理論
  黍稷稻粱麻麥荏菽雕胡之屬國語周棄播殖百穀注
  汾水濁宜麻 濟水和宜麥 河水調宜菽 洛水輕利宜禾 江水肥宜稻 渭水多力宜黍 淮南子
  四穀
  秬 秠 穈 芑 詩生民誕降嘉種 箋雲后稷以天為已下此四穀
  五鳩
  祝鳩鷦鳩 雎鳩王鴡 鳲鳩鴶鵴 爽鳩 鶻鳩鶻 左雕 傳少皥名官
  五雉
  西方鷷 東方鶅 南方翟 北方鵗 伊洛之南翬同上
  九扈
  春扈鳻鶞 夏扈竊𤣥 秋扈竊藍 冬扈竊黃 棘扈竊丹 行扈唶唶 宵扈嘖嘖 桑扈竊脂 老扈鷃鷃同上
  動植五物
  毛貂狐貒貉屬 皁柞栗屬山林 鱗魚龍屬 膏楊柳屬一雲當為櫜 𨔷芡川澤 羽翟雉屬 覈李梅屬邱陵 介龜鼈屬 莢齊莢王棘屬 墳衍虎豹貔𧴁屬淺毛者 叢萑葦屬 周禮大司徒以土㑹之法原隰 辨五地之物生動物植物
  大獸五
  脂牛羊屬 膏豕屬為牲 臝虎豹貔𧴁淺毛屬 羽鳥屬 鱗龍蛇屬為筍簴考工記匠人
  五石六鷁
  霣石於宋五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 六鷁退飛過宋都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 公羊傳僖十六年榖梁傳君子鷁徐而察之則退飛 之於物無所茍而已石鶂且猶盡其辭而況於人乎故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
  五方神鳥
  東方發明 南方焦明 西方鷫鷞 北方幽昌 中央鳯皇 說文 後漢五行志樂葉圖徵說五鳯皆五色為瑞者一為孽者四
  十二月樹
  正月楊 二月杏 三月李 四月桃 五月榆 六月梓 七月楝 八月柘 九月槐 十月檀 十一月棗 十二月櫟 淮南時則訓 周禮注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百朋
  古者貨貝五貝為朋 詩錫我百朋箋云云正義曰漢食貨志大貝壯貝麼貝小貝不成貝為五小貝以上四種各二貝為一朋而不成者不為朋鄭箋言五種之貝相與為朋非總五貝為一朋也漢書注兩貝為朋
  十龜
  神龜 靈龜 攝龜 寳龜 文龜 筮龜 山龜澤龜 水龜 火龜 爾雅易十朋之龜馬鄭多取此解之
  九龜
  石龜 泉龜 蔡龜 江龜 洛龜 海龜 河龜淮龜 旱龜 唐六典太卜卜龜九類
  八龜
  北斗 南辰 五星 八風 二十八宿 日月 九州 玉龜 史記龜䇿傳凡八名龜
  六龜
  天龜靈屬 地龜繹屬 東龜果屬果讀為臝字 前弇南龜獵屬後弇 西龜靁屬靁力胃反左倪 北龜若屬右倪周禮龜人六龜之屬
  三龜
  三王之龜 金縢注云雲正義龜無三代之別卜法有三 史記三王不同龜
  八駿
  華騮 緑耳 赤驥 白義 渠黃 踰輪 盜驪山子 列子周穆王穆天子傳
  絶地 翻耳 奔霄 超影 踰輝 超光 騰霧挾翼 王子年拾遺記穆王御八龍之駿
  追風 白免 躡景 犇電 飛翮 銅爵 晨鳬古今注秦始皇名馬七
  三代馬
  夏駱馬黒鬛 殷白馬黒首 周黃馬蕃鬛 明堂位夏戎事乘驪 殷乘翰 周乘騵 檀弓
  六馬
  種玉路 戎戎路 齊金路 道象路 田田路 駑給宮中 周之役  禮挍人辨六馬之屬天子千二閑馬六種 四馬內兩服外兩驂 六馬兩驂之外又有兩騑 天子之車盛則駕六常則駕四 王度記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 邦國六閑馬四種齊道田駑家四閑馬二種田駑
  九逸
  浮雲 赤電 絶羣 逸驃 紫燕騮 綠螭驄 龍子 麟駒 絶塵 西京雜記漢文帝良馬
  蒲梢 龍文 魚目 汗血 漢西域傳四駿馬
  十驥
  騰霜白 皎雪驄 凝露驄 縣光驄 決波騟 飛霞驃 發電赤 流金𩢍 翔麟紫 奔虹赤 唐骨利幹獻馬取其異者號十驥
  十二屬
  子 丑 寅 卯兔 辰 巳 午 申 酉 戌 亥豕 王充論衡物勢論
  四獸
  朱鳥 𤣥武 青龍 白虎 曲禮注以此四獸為軍陳象天也
  三葉
  薺 亭歴 菥蓂 呂氏春秋孟夏之昔殺三葉穫大麥
  八枳
  徳枳維大人 大人枳維公 公枳維卿 卿枳維大夫 大夫枳維士 國枳維都 都枳維邑 邑枳維家 周書小開篇言上下相維遞為藩蔽 後漢馮衍賊曰揵六枳而為籬 東觀記作八枳
  鳯六像 九苞
  頭像天圎也 目像日明也 嘴像月偃也 翼像風舒也 足像地方也 尾像緯五色具也
  口包命不妄鳴也 心合度進退精也 耳聽達居髙明也 舌詘伸能變聲也 彩色光文采呈也 冠矩朱南方行也 距銳鉤武可稱也音激揚聲逺聞也 腹文戶不妄 論語納也 緯
  雞五徳
  頭戴冠文 足傅距武 敵在前敢鬭勇 見食相呼仁 守夜不失時信 新序
  狐三徳
  其色中和 小前大後 死則邱首 說文
  鼯䑕五技
  能飛不能過屋 能縁不能窮木 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 能走不能先人 說文 荀子梧䑕五技而窮 蔡邕勸學篇鼫鼠五能不能一技術 易釋文鼫鼠五技䑕也 本草螻蛄一名鼫䑕
  五禽
  虎 鹿 熊 猨 鳥 後漢華佗有五禽之戲當導引
  五藥
  草 木 蟲 食 穀 周禮疾醫注 其治合之齊存乎神農子儀之術神農經三品藥三百六十五應周天之數
  上藥為君養命 中藥為臣養性 下藥為佐養 本病 草草 木 金 石 穀 文選沈休文詩五藥注
  五芝
  龍伯芝 參成芝 燕脂芝 夜光芝 玉芝 後漢馮衍傳注茅君內傳
  青芝生泰山文選注紫芝一名木芝 赤芝生衡山一名丹芝 黃芝生嵩山一名金芝 白芝生華山一名玉芝 黒芝生常山一 本草名𤣥芝  經
  青 赤 黃 白 黒 紫 養生經上藥養命以五石鍊形以六芝延年本草注芝有六色
  三芝
  石芝 靈芝 肉芝 沈休文詩註
  參成 木渠 建實 抱朴子
  雲芝植根玉岩 水芝芙渠 土芝甘 稽含𤓰 𤓰賦
  天子以鬯 諸侯以薫 大夫以蘭芝 士以蕭 庶人以艾 王度記
  四瑞
  景星慶雲為大瑞名物六十有四 白狼赤免為上瑞名物三十有八蒼烏朱雁為中瑞名物三十有二 嘉禾芝草木連理為下
  名物 唐志十四
  十瑞
  芻化為禾 鳯皇 神龍 厯草 禽五色 白烏神禾 箑脯 景星 甘露 述異記堯時十瑞
  井裡之璞 大山之器車 唐叔異畝之禾 子華子周日正薦所以為祥者三
  五方異氣
  東方有比目魚 南方有比翼鳥鶼鶼 西方有比肩獸蟨與卭卭岠虛比 北方有比肩民 中有枳首蛇 爾雅
  五鳯
  赤者鳯 黃者鵷鶵 青者鸞 紫者鸑鷟 白者鵠後漢蔡衡對象鳯者五
  馬三物 四種 千駟
  戎 田 駑 周禮馬質馬量三物
  良 戎 田 駑 詩駉注諸侯六閑馬四種
  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庾人千駟四千匹 論語注
  八坊
  保樂 甘露 南普潤 北普潤 岐陽 太平 宜祿 安定 唐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岐𡺳涇寧間 凡監四十有八
  五坊
  鵰 鶻 鷂 鷹 狗 唐閑廏使押五坊以供時狩
  六閑
  飛黃 吉良 龍媒 騊駼 駃騠 天苑 隋左右六閑飛龍 祥麟 鳯苑 鵷鸞 吉良 六羣 唐武后置仗內六閑亦號六廏
  三駿馬
  西域貢馬 羌溫溪心良馬 西番駿馬 蘇文忠公三馬圖賛
  三戒
  臨江之麋 黔之驢 永某氏之䑕 柳子厚三戒
  五方弧
  東方弧以梧牲以雞 南方弧以柳牲以狗 中央弧以桑牲以牛 西方弧以棘牲以羊 北方弧以棗牲以 賈誼彘  書太子生懸弧之禮
  三槐 九棘
  面三槐三公位焉槐之言懐也懐來人於此欲與之謀 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取其赤心 周禮朝而外刺  士外朝之法
  五柳 七松
  五柳先生晉陶潛  七松處士唐鄭薫
  蓂十五莢
  堯為天子蓂莢生於庭為帝成厯田俅子始一日生一莢至月半生十五莢十六日落一莢至晦日而盡小月則一莢厭不落 文選注
  朱草十五葉
  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 大戴禮明堂篇
  梧桐十二葉
  梧桐生十二葉一邊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有閏十三葉 遁甲經
  三桃
  荊桃今櫻桃 冬桃子冬熟 榹桃實似桃 爾雅 潘岳而小  間居賦三桃表櫻胡之別
  三粟
  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 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罰 閒粟閒民無職事 周禮旅師注興者所出 積謂三者之粟
  三物
  豕 犬 雞 詩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詛爾斯注
  六蝨
  歲 食 玩 好 志 行 商子農商官三官生蝨官者六成俗兵必大敗
  五客
  閑客白鷴 雪客 仙客 南客孔雀 隴客鸚 李鵡 文正公昉五 談苑禽以客名
  蟬五徳
  頭上有緌文也 含氣飲露清也 黍稷不食廉也處不巢居儉也 應𠉀守節信也 陸雲寒蟬賦序
  龜四體
  春占後左 夏占前左 秋占前右 冬占後右 中庸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注謂龜之四足
  蓍百莖
  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雲氣覆之 史記 上有叢蓍下有伏龜 淮南子
  生千嵗三百莖易以為數天子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說文
  蓍百年一本生百莖 洪範五行傳
  七十嵗生一莖七百嵗生十莖神靈之物故生遲 論衡易釋文
  八物
  乾為馬 坤為牛 震為龍善動 巽為雞善伏 坎為豕質躁而外汙 離為雉質野而外明 艮為狗前剛而止物 兊為羊內狠而 易說卦以外說  物擬八卦
  六龍
  時乘六龍以御天 龍者物之能動者也 不稱乾馬而稱震龍動也乾之動自震始  乾爻謂之六龍而三四獨稱君子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以君子言之九四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爻曰或文言曰君子示兼之也
  乗馬
  四馬四乗易釋文 凡卦爻稱馬者皆是隂爻屯三隂皆為乘馬賁六四為白馬晉下三爻為錫馬明夷六三渙初六皆為拯馬中孚三與四為正馬無非隂爻大畜九三特舉乾之本象稱為良馬可見它馬皆隂也論語陳文子有馬十乗注四十匹
  十二粟
  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其以為重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 說文
  禾三變
  始於粟 生於苖 成於穟 淮南子夫子見禾之三變
  五總龜
  龜千年五聚問無不知 唐殷踐猷博學賀知章號為五總龜
  九射
  熊當中 虎居上 鹿在下 雕雉猿居右 雁兔魚居左 歐陽文忠公九射格其物九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
  三異
  蟲不犯境 化及鳥獸 豎子有仁心 後漢魯恭中牟令






  小學紺珠卷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