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傳/傳09
這份文獻應使用傳統漢字,而非簡化字。校對時應以原文為準,特別注意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一對多的對應關係以及異體字的使用。如果無法直接校對原文,請勿進行機器或人工轉換,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文獻應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漢字。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獻(如1956年前的文獻、未施行簡化字的地區文獻,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之前的聯合國文件)通常應保留使用傳統漢字。在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只有部分漢字被簡化的文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等)通常應以原文形式保存。 |
傳八 ◄ | 居士傳 傳九 |
► 傳十 |
|
居士傳九
[編輯]昭明太子傳
[編輯]昭明太子統。字德施。梁武帝長子也。母丁貴嬪。仁恕恭儉。虔精奉佛。居常蔬食。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能通經義。所受供賜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徧讀五經。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
十四年正月朔。武帝臨軒冠太子於大極殿。時武帝大宏佛教。太子亦深心信奉。遍覽眾經。於宮內別立慧義殿。招引名僧講論。嘗撰解二諦義雲。明道之方。其由非一。舉要論之。不出境智。或時以境明義。或時以智顯行。至於二諦。即是就境明義。若迷其方。三有不絕。若達其智。萬累斯遣。所言二諦者。一是真諦。一名俗諦。真諦離有離無。俗諦即有即無。即有即無斯是假名。離有離無此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為體。俗既假名。以生法為體。慧超咨曰。浮偽起作名之為俗。離於有無名之為真。未審浮偽為當與真一體。為當有異。答曰。世人所知生法為體。出世人所知不生為體。依人作論。應如是說。若論真。即有是空。俗。指空為有。依此義明。不得別異。又咨。真俗既雲一體。未審真諦亦有起動。起動不關真諦。答曰。真諦寂然無起動相。凡夫惑識橫見起動。又咨。未審有起動而凡夫橫見。無起動而凡夫橫見。答曰。若有起動則不名橫見。以無動而見所以是橫。咨。若法無起動則唯應一諦。答曰。此理常寂。此自一諦。橫見起動復是一諦。唯應有兩不得言一。蕭曄咨曰。真諦稱真。是實真否。答曰。得真實真。又咨。菩薩會真之時。為忘俗忘真否。答曰。忘俗忘真故說會真。又咨。忘俗忘真何得實真。答曰。若存俗存真。何謂實真。正由兩遣。故謂實真。法雲咨曰。聖人所知之境。此是真諦。未審能知之智。為是真諦。為是俗諦。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來冥境。得言即真。又咨。有智之人。為是真諦。為是俗諦。答曰。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諦。又咨。未審俗諦之人何得有真諦之智。答曰。聖人能忘於俗。所以得有真諦。法寵咨曰。若使凡夫見有。聖人見無。便應凡夫但見世諦有。聖人應見太虛無。答曰。太虛亦非聖人所見。太虛得名由於相待。既由待生。並凡所見。又咨。凡夫所見空有。得言是一否。答曰。就凡為語。有實異無。約聖作談。無不異有。敬脫咨曰。未審聖人見真。為當漸見。為當頓見。答曰漸見。又咨。無相虛懷。一見此理萬相併寂。未審何故見真得有由漸。答曰。自凡之聖。解有淺深。真自虛寂。不妨見有由漸。又咨。未審一得無相併忘萬有。為不悉忘。答曰。一得無相。萬有悉忘。解法身義雲。法身虛寂。遠離有無之境。獨脫因果之外。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豈是稱謂所能論辨。將欲顯理。不容默然。天竺雲達摩舍利。此土謂之法身。若以當體。則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說。則是相待立名。法者軌則為旨。身者有體之義。軌則之體故曰法身。粗陳其體是常住身。是金剛身。重加研核。其則不爾。若定是金剛。即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所謂常住。本是寄名。稱曰金剛。本是譬說。及談實體。則性同無生。故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法。故涅盤經說。如來之身。非身是身。無量無邊。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淨。無知清淨而不可為無。稱曰妙有。而復非有。離無離有。所謂法身。法雲咨曰。未審法身常住是萬行得否。答曰。名相道中萬行所得。又咨。既為萬行所得。豈是無相。若必無相。豈為萬行所得。答曰。無名無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又咨。實有萬行實得佛果。安可言無相全無所得。答曰。問者住心。謂實有萬行。今謂萬行自空。豈有實果可得。又咨。現有眾生修習萬行。未審何故全謂為無。答曰。凡俗所見謂之為有。理而檢之實無萬行。又咨。經說常住。以為妙有。如其假設。何謂妙有。答曰。寄以名相。故說妙有。理絕名相。何妙何有。法寵咨曰。未審法身之稱。為止在妙本。金姿丈六亦是法身。答曰。通而為論。本跡皆是。別而為語。止在常住。又咨。若止在常住。不應有身。若通取丈六。何為法身。答曰。常住既有。妙體何得。無身丈六亦能軌物。故可通稱法身。又咨。若常住無累方稱法身。丈六有累何謂法身。答曰。眾生注仰。妄見丈六。丈六非有。有實何累。
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於慧義殿。太子為人孝敬篤至。每宴居一坐一起。不敢南面。被召當入。輙危坐達旦。丁貴嬪有疾。太子朝夕侍。衣不解帶。及喪。水漿不入口。每哭輙慟絕。奉武帝敕。強進飲食。比至葬日。進麥粥一升。不嘗菜果。體素壯。至是減削過半。自加元服。武帝使省萬幾。百司奏事填委太子。明於庶事。辨析可否纖毫必白。其有過失徐令改正。未嘗糾彈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出宮二十餘年。不畜聲伎。時招引文學之士討論篇籍而已。會大軍北伐。京師谷貴。太子菲衣減膳。每霖雨積雪。遣左右周行道路視貧困家。有流離者密加賑賜。又出綿帛多作襦褲。方冬施凍人。其死亡無以斂者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輙斂容色。大通二年詔發吳郡吳興義興民。開漕大瀆以瀉浙江。太子以吳興被水。請權停此役。武帝優詔報之。三年三月寢疾。自知不起。終不以狀上聞。四月薨。年三十一。諡曰昭明(梁書.廣宏明集)。
知歸子曰。予觀昭明太子之論。可謂了了見佛法者。非梁君臣之所及也。太子仁孝寬明。動合規矩。若使撫有梁祚。勤施四方。淳和之風可日俟也。天步方艱前星遽殞。一夫作難而江國土崩。豈不哀哉。文中子言。齋戒修而齊梁亡。非釋迦之罪也。蓋定業使然。天亦不能純佑命於太子也。悲夫。
汪大紳雲。其行事頗與六度經相應。昭明真佛種也。吾不重其佛法。重其仁孝寬明是為佛種。論法到極入微處。只是所知愚也。惜其未遇達摩以下諸大作家。痛與錐札。脫卻所知愚。只管要離有離無。依舊只管在有無上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到沒奈何去處。且上文撰樓青黃亦白黑去者。此處是文人根種。非佛種也。那得有天子福分。那得有帝王事業。以渠腳跟插在秀才和尚們隊裡。弄得虛花花故也。嗚呼。以彼仁孝寬明根種。又曾念過孝經.論語.五經者。弄得下梢頭毫沒收拾。不亦惜哉○為甚金剛經.心經.七佛偈.壇經。汪大紳喜歡奉行。朱子嘗判得千是萬是曰。六朝人佛學。只是說。只是清言家數而已。說得來清虛惹厭。所以達摩入中國來。一切掃去。傳至惠能始有下手做工夫處○可惜許多聰明絕特有志之士。難得入此門來。及入此門來。又有漫天荊棘。一個個陷入其中出身不得。弄得一個個毫沒收拾。千病萬痛總只為做工夫的祇在動靜上轉換。講道理的祇在有無上拈放。個個認指為月。何曾識得月耶。入此門來不是小可的事情。千生萬劫於此一了無不了。於此不了。盡未來劫總未有了期。豈可貪圖說得去做得好看便罷。若只是說得去做得好看便罷。鄉里小兒中這般人如麻似粟。此門中不勞尊駕光輝也。雖然事不可一向。既承尊駕光輝。不妨打開方便法門。請來遊戲一回者。你要遊戲此法門。切不可在動靜上轉換。有無上拈放。動靜只是境。有無只是意根卜度。與心了不相干也。你若有大力量。動也一棒。靜也一棒。有也一棒。無也一棒。打得有無動靜諸魔腦袋子都裂去也。影兒都不見也。自然心光發露。咄。連那心光也送他一棒。[囗@力]。跳出心量了也。心量拘他不住了也。尊駕豈非超佛越祖一個好人乎。老漢這裡輕心慢心待人。想你文謅謅的書生如何下得此手。罷罷罷。且用個小小法兒。去者也不要管他是心是境是意根。遇着靜時只看靜的相在那裡。遇着動時只看動的相在那裡。遇着無的時候只看無的相在那裡。遇着有的時候只看有的相在那裡。看得來呆呆痴痴顛顛倒倒。逢人不知是人。見物不知是物。過了這個時候。送到大知識門下吃棒去。尊駕乃有收拾。此是光輝法門的勾當○微聞秀才和尚們相商道。若使臨濟德山棒入汪大紳手。須瞎卻天下人眼。誠哉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