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峒隱先生稿/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峒隱集

1659年
卷一

夫談岳者。遺培塿。談海者。遺斷港。稱人之德義者。遺其藝。其理一也。余少時。從父兄及隣丈之側。聞公之風熟矣。語及公。輒稱其厚德高義。不聞其稱藝也。亦嘗望其儀。聽其言。時已老矣。鬚眉皓白。譚話雍容。溫然而玉也。薰然而春也。其中退然若無能焉。旣長而聞諸老鉅公之稱譽公也。往往有擬公於郭林宗,徐孺子者。於其詩。亦引古之作者以況之。於是知公抱高才而爲德義之掩也。恨未得見其詞藻。迺者完南李相公以公之從孫訪余於苔巷。示以公之遺稿一卷。屬余序其首。又出其古名筆。山鑱冢刻之搨聚者。公手跡亦在焉。余乃又知吾知之未盡知也。夫詩固一技。而不專業則不能工。若公者。今人與居而古人與齊。孔子讀而利誘絶。勉承慈夫人志。一就公車。中司馬。後不復事博士業。於雪月風花。亦未嘗數數然。而觸境陶寫。宮商鏗鏘。其音瀏瀏然而淸。其致淡淡然而雅。就使專之者當之。殆瞠乎其後矣。乃知詩出於性情。得性情之正者。其聲亦正矣。記曰。溫柔敦厚。詩敎也。韓愈氏之言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其公之謂乎。嘗以薦紳慰薦爲直長。親歿。絶不仕。白沙李相公。以公行誼。聞於朝。擢授水部郞。至正郞。而不拜。常自稱直長。人亦以直長呼。家箸素饒。而喜散周急。或如懸磬晏如也。無嗣而乃謂以疎屬後。不若托兄子。祔於父母廟爲得。遂不立後。平生所與善者。皆一代賢卿相名人。而牛溪栗谷兩先生。尤相善。外富貴紛華。而獨好佳山水。蓬萊,方丈,妙香,天聖等諸名區。無不遊歷。而白雲山則棲息最久。其有得於二樂者。亦可謂深矣。公之德義。固岳之高而海之深也。其才又不止於培塿斷港。則自不得不昭著而垂諸後矣。其筆法。亦有晉家風致。當與詩而竝傳也審矣。噫。知人易乎哉。余少也目擊。而未得其全。今而白紛。始窺半豹。然亦何敢謂盡知之哉。言詩亦不易。姑書其槩。以竢後之君子云爾。

歲舍己亥維夏下浣。白軒李景奭。

斗卿再從大父古玉先生。好道家修鍊之學。又以詩酒名一世。世稱酒仙。其所善者。多莫逆於心。相與爲膠漆。至死生而不變者。惟峒隱李先生一人。峒隱隱德高標。前輩比諸黃叔度,徐孺子。古玉稱酒仙。峒隱比叔度,孺子。臭味相似。宜其心之莫逆也。完南李相國。卽峒隱從孫也。將出先生詩集。請斗卿弁諸卷。豈文乎哉。以余古玉從孫。知先生莫余若故也。考其詩。詩爲古玉作十居三四。於此亦可見平生交道矣。其詩氣力雅健。格律淸新。其志趣又高遠。飄然出塵。一字一句。無俗子語。大有陶彭澤,韋蘇州風致。詩本性情。不其信歟。讀其詩。亦可以知其人矣。其人如叔度孺子。其作如彭澤蘇州。世間詩集不傳則已。傳則捨是集而其誰哉。嗟乎。余於是集。雖微相國之請。安可無一言哉。己亥孟秋。溫城鄭斗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