峿堂集/卷十八
雜著
[編輯]三政策壬戌
[編輯]王若曰。有國之大政。厥目有三。曰田賦也。曰軍籍也。曰還糓也。三政之設。初豈非經國理民之大柄歟。唐虞三代。尙矣毋論。中國歷朝。䂓矱頓異。今當剝膚之憂。奚暇遠引博援。支離其說乎。本朝開國近五百年。凡所規畫。無非良法美制。以言乎田賦則改量之限。其歲二十。土年之分。厥等六九。改量不擧。分等無別。自何時而然歟。以言乎軍籍則五衛之制廢而三營設。上番之䂓弛而收布始。其沿革得失。可得以詳言歟。以言乎還穀則自羅濟以來已有之。其始未嘗非先王省助之義。西京賑貸之政。取耗補用。固出於不得已之政。仍作經費。亦有舊制之可援歟。予非欲廣訪典故。困人於觚墨之間。使爲誇該淹較藝術之意也。不詳悉原委。毋以設矯救之方。故畧擧其槩而詢之。以予所識。先爲披露。國初三政。本是爲國爲民而設。田不收賦。軍不衛邦。糓不議賑。而能成國者。未之有也。國不成國。民將疇依。然則三政不理。其責在於君國子民之地。法久弊生。終古已然。今日三政。可謂弊到極處矣。豪勢兼幷而經界紊矣。狡黠逃竄而尺籍虛矣。奸猾舞弄而糴法壞矣。民不堪命。國將隨傾。猶復伈泄。不思矯革。豈窮則變變則通之義也。予欲從頭釐革。不患無其說。經界紊則將改量而均齊之矣。尺籍虛則將査括而塡充之矣。糴法壞則將蠲蕩而寬舒之矣。救正之道。不外於是。第念此擧。左右掣礙。做說矛盾。苟欲改量則先務得人。次又辦財。人才已不逮古。而財力從何辦多。苟欲査括。宜刷冒穪之幼學。又罷投托之閒丁。括籥之制。易致混淆。苟欲蠲還。漢家之常平。隋氏之義倉。皆爲良規。取耗穀作經費。匪今斯今。此非予匪頒好用宮室宴樂之費。卽是京司外營日支月給之需。蠲之固快。又將何取而給其代歟。旣不能罷。又不能救。其將束手以坐。恝視民國之胥阽於危歟。嗚呼。予以寡德。承祖宗遺大投艱之緖。忍見祖宗赤子日趨溝壑。中夜繞壁。錦玉何安。民存然後國可存。國存然後家可存。今日廷臣念之及此。豈無惕然興歎汪然流涕者乎。子大夫子諸生。必有素講於心。救弊之方。其各無隱。悉陳於策。予將觀覽焉。
臣對。臣聞天地生物。不能使物不壞。聖主作法。不能使法無弊。大化日新不已。故生生而不窮。明主迭起修擧。故可得而長久。自昔刱業垂統之君。孰不爲子孫深計遠慮。立經定製。規恢萬世之策。勒爲金石至堅密也。後嗣守之。馴以陵夷。若江河日下而不之覺。綱紐解絶。遂至一朝崩壞而不可復救。假使成周遵文武之政而不替焉。則黍離無由以作。西漢守高祖之約而不失焉。則新莾不過爲具臣。善居室者。數視其漏。善守成者。務擧其墜。豈法有不美哉。在乎持之而已。三代以上。人主與民爲生。降及後世。民自爲生。其弊也乃至民無以爲生。民無以爲生。始有輕用其生者。夫代天理物。使民輕用其生。亦可以凜然者矣。惟我朝仁厚建國。政先保民。勞來輔翼之具。無不備悉。涵泳德澤垂五百年。其民忠順而親上。畏義而懷德。而風俗之美。遠邁前代。夫豈有隳突之變。出於不虞之慮乎。迺者湖嶺之間。羣氓煽亂。遠近震駭。流害無極。亂焉而非有不軌。盜焉而未嘗持兵。王綱不張而國法廢。官威不行而衆心變。豈惟有司者之深恥。抑亦邦家之大憂也。方今聖明在上。疆塲晏然。以忠順親上畏義懷德之民。卒然化爲頑悍暴戾不逞之俗。相率犯罪。如赴樂地。反覆思惟。不得其說。蓋有積漸而致之。不可徒委於時運也。我聖上穆然淵覽。深究厥由。知民情莫不好生而惡死。趨利而避害。苟非毒害切身怨憾次骨。則雖賞而勸之。斷不肯出於此矣。哀我赤子。率被驅納於罟擭陷阱之中而莫能知避。於是緩常刑之誅。急釐革之政。博詢在廷。爰及草野。誠以明如日月。不能照及於障蔀。聖若堯舜。猶有下詢於蒭蕘。使夫窾啓寡見之徒。拘儒章句之輩。鹹得罄竭意見。無有忌諱。所以決壅蔽之情而開自盡之路。集衆善而拔其尤長。乃可以議於更張也。是古聖人明目達聰之盛。復見於今日。而擧國黎庶。欣然若更生。延頸跂踵。喜其拔之於溝壑之中。登之於衽席之上。猗歟盛哉。臣伏讀聖策。首擧三政之弊而爲問。此誠當今時務之急者也。司馬徽有言曰儒生俗吏。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俊傑不世出。通變達權。弘濟斯世。類非虛談性命之儒奉法循常之吏所能與也。畎畒賤臣。不通吏事。窮鄕寡學。講究未及於掌故。素昧功令。製作不中於科程。淸問之下。九門洞開。英豪俊髦之彥。奮筆爭書。鴻文碩畫。浩若煙海。以兎園輇材。欲廁其間。何異於九奏方陳。折楊遽進其俚調。八珍並列。啜菽妄希於同薦。第伏覩聖旨攸在。原欲采聽於輿論。非爲較程其詞藻。論事之文。固宜畧其繩尺。不必俛就科臼。且惟螻螘之微。均蒙化育。竄伏巖穴。歌詠聖世。田夫曝背而思君。室女倚柱而憂國。生具彜性。奚獨不然。恆恐肉食者謀之有失。則藿食者亦無以保有其生。遭遇此時。愚衷自激。何敢墨墨然而已乎。雖然言之至者。畏懼而有所不敢。言之淺者。又不足以煩聖聽。是無可言之日也。書曰辭尙體要。得體要則處至簡而理至煩。操至寡而御至衆。古所謂得其一萬事畢者是也。亦嘗有以體要之說。進於殿下者乎。三政沿革。今無庸遠溯歷代。請因聖問而畧陳本朝之制焉。田賦六九等分。創於世宗癸亥。而列祖改量。若成宗戊申於永安道。中宗癸亥於江原道。仁祖乙亥於下三道。顯宗癸未於京畿道。未有八道幷擧之時。自肅廟庚子以後不復擧。此土年之分。至今有文簿之奉行。未始爲無別矣。五衛創於世宗。至宣祖甲子。取戚繼光紀效新書。設訓鍊都監。以敎三手技。仁祖甲子。設御營廳而穪爲使。孝宗始置軍營。肅宗乃置大將。顯宗己酉。因相臣洪重普建請。設精抄廳。肅宗壬戌。改爲禁衛營。英宗甲戌。置大將。三營之建。始皆權宜。非實職也。然本朝軍制。自是而變。故總管之職。擁虛名而穪實銜。番上之法。殆倣乎唐之府兵。其廢則由於三營之立。收布之擧。意取乎唐之調庸。而其始則出番上之罷。臣未詳其年朝矣。還糓之昉自高句麗故國川王出見飢民而哀之。貸以官粟。令秋成還納。其後寢爲定法。耗名始於後唐明宗入倉觀受納。始令加取二升曰雀鼠耗。我朝孝廟時。相臣李敬輿始請取耗三之一。輸於京倉。名曰常平。蓋春頒秋斂。自昔已然。不如是則無以推陳散滯而上收取贏之利。下蒙賑貸之施。二者皆寓其內法之甚便者也。三政之設。孰非我聖朝考古準今。以爲經國弘遠之規。賦取惟正。軍無闕政。而糶糴從而穪平。迨至近世。所謂利民者。乃爲殃民之大毒。而本欲寧國者。實亦癏國之巨瘼。今日三政弊到極處者。誠若聖敎矣。經界之紊。誠由豪勢之兼幷。而臣竊謂民之所苦不以此也。土豪武斷者。或操債券。彊奪良田於小民。或挾官吏。陰移其卜於他人者。所在有之。而京營飛關。各宮僞署。曰爲開堰。曰爲築垘。左右推遷。侵占疆界。疆界之由是殽亂。又不可勝數矣。豪右有新起則例從寬斂。抑有隱匿而漏稅者焉。殘民有舊陳則多係寃徵。抑有溢出於量外者焉。或乃責錢於流水之中。督租於松林之內。軍國經用。何嘗錙銖有資於此乎。不過充吏之腹而重官之囊也。防納偸弄之患。白著再徵之寃。固爲積久莫醫之痼。而京司上納也。情例雜費。日增月益。無惑乎結斂之隨重。而吏胥附會巧筭莫能窮。諸邑雜結都結之等。多設名目。使人瞀亂而莫測其端。罔非狙公朝暮四三之術。眩衆民而奪之食。邸吏私債。何與乎田賦而附之於結。書院求請。無關乎田賦而添之於結。姦吏負逋。移禍於結。山僧募化。乞憐於結。假如淸州之結三十兩。晉州之結九十兩。固安得不然。中農之家。男婦力作。及秋而有升斗不能自哺者。吁可哀已。其催科也。吏差虎橫。村閭魚擾。批頰蹴脽之辱加其身。摘錡掀釜之害及其室。旣入官門。伍佰猙獰競就而魚肉之。戴盆不可望天。九重之邃。何以洞察幽微乎。此今日田賦之弊也。尺籍之虛。固由於狡黠之逃竄。而臣竊謂民之所苦不直此也。斂民養兵。古誠有之。責兵出錢。惟我國爲然。廊廟籌國。疚心蒿目而不可奈何者。莫寃於白骨徵布。莫憯於黃口充丁。土中舊鬼。猶應旗摠之役。墮地一呱。已登束伍之編。固古今所未聞。而一丁有闕。百室或至爲墟。言之足爲酸鼻。卿宰之墓村也。校院之齋生也。貴勢之佃村也。士夫之奴屬也。一竄其內。便爲儲胥虎落。吏莫敢誰何。民牧徒擁虛簿。軍布並萃於窮獨無告。而踈姻遠族。皆狼顧而荷擔矣。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而東方士大夫。乃與國家分民。執兵衛邦之士失於此者。什居六七。猶謂之國有常憲乎。此今日軍籍之弊也。軍籍如是則武備之廢。軍器之觖。又不待言。臣欲擧之。腕則脫矣。糶法之壞。專由於奸猾之舞弄。而臣竊謂民之所苦。又不止此也。設還本意。一爲水旱之備。二爲陰雨之備。曲木固無直影。方盂豈有圓水乎。守令廉正而吏敢貪詐。守令嚴明而吏能欺蔽者。臣未之聞也。始也小斗出而大斗入。精糳納而麁糲換。大斗溢而爲石。麁糲變成糠粃。糠粃之變。甚者至負空空蓆子而出。及秋所輸。壹是稼穡者也。民具有心而徒自懷怒。民具有口而不敢出言。當今三百餘州縣。還糓之能存原數者有之否乎。臣未敢知也。僞指囷廩。虛錄簿帳。按數則億萬有餘。核實則百十不足。假有大侵告災。胡以賑之。邊境事發。胡以餽之。將坐視塡壑而不能恤。束手待賊之至而不能出兵乎。國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渴而掘井。亦云晩矣。稍自名於鄕者。以受還爲恥。百計必免。巨室豪族。雖百戶之聚。一斗不入其里門。卿相之墓村。土豪之墓村漏焉。貴家之佃村漏焉。書院之福酒村漏焉。官吏之墓村。官吏之契防村。官吏之姻族漏焉。用錢防還者漏焉。還穀之所加。卽孤弱窮貧。上無卿相豪家之庇。下無官吏之援。內無錢財可以防。外無書院可以托。散於十者聚於一。還糓安得不多也。苟令無是。擧一邑而均其分。則逐戶所加。能幾何矣。又況監司加作。遵何法典。他邑移錢。緣何苦心。百千其方。寧有不剝民而肥吏者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今我國衆所患。果不在於寡貧而乃在於不均。不均所以至不安也。此今日糴法之弊也。畧擧其尤甚者。已不勝屑越。如欲究而言之。更僕而有不能矣。雖然民無不可化之俗。國無不可變之政。臣觀自古爲國者。弊不到窮極。則不能遽議更張。宋之王安石踵承平之餘。輕改制度。遂基靖康之禍。若我朝先正臣李珥窮天人之學。蘊經世之才。屢請更張。訖不得施。今者民生急於倒懸。國勢危如漏船。不特識者爲之仰屋而太息。閭巷匹夫。皆能言之。嗚呼。奉讀中夜繞璧錦玉何安之聖敎。則其在食祿分憂之列者。將何以爲心也。災亂之作。安知非天意有以警動之。使得因此懲艾。改絃易轍。轉危爲安。以增益我邦家靈長之命乎。譬之於病。元氣素弱。火彊水虛。致成積痞。氣血不能流通。轉而發霍亂。醫者必投以治標之劑救急之計也。治霍之本在治痞。治痞之本在急補元氣。臣請先陳治標之方焉。聖策以欲爲改量而得人辦財爲憂。天下未有無人之世。百辟卿士充滿朝廷。在上之用耳。然而能幹事之人易得。而能解事之人難得。殿下誠奮發大有爲之志。擧實心行實政。博謀廷中。解事者寧無其人。旣得人矣。推誠以任之。明法以隨其後。孰敢不竭力乎。有人斯有財。辦財亦必有道矣。然此可徐議之未晩也。民之怨憾。亶在於結斂之日重。請自豪勢之侵占防納。外邑之飛關僞署。首先禁斷。京司受納衙門。朘削其情例。復原定之數。結斂之名目眩亂者。淸査釐正。令民易知。各項雜徭。毋得附於田結詳定後。若有妄意加重。致咈民心者守令罷。監司不擧劾者監司罷。民安有不悅乎。民悅則事無不擧。乃以守令各差該邑均田使。擇鄕中有望之紳士及官吏可任者。簡省隨從。使之改量。以報監司。全省告竣。別遣御史。刺探詐僞。若擾民者罪之。如是則不煩得人而事可集矣。田賦之弊可救也。聖策以括簽之際易致混淆爲憂。然此又甚易。首自大臣卿宰墓村佃村。並爲刷還於軍籍。校院齋生存其原額。餘悉簽入。豪家奴隷除見在役屬外。悉歸行伍。如是則永刊枯骨之籍。嚴禁幼孩之徵。國用已極其贍。而足以感召和氣矣。然則冒錄不必査括。而軍籍之弊可救矣。軍籍無弊然後。武備之策。軍器之修。次第可議。且事有緩急。臣未可汎及也。聖策以欲蠲還耗而經費無所出爲憂。夫耗穀何可廢也。而亦無庸蠲之也。民之所怨。非以還耗。亶爲受虛而納實。彊免而弱徵也。今宜先核逋吏。沒其家產田土而充之。有不足者蠲除之。勿以徵於親族。甚者幷梟其首。鄕中士夫積逋而不納者。沒其家產田土而充之。有不足者蠲除之。勿以徵於坊里。甚者幷配其身。然後大査卿相土豪官吏之墓村。汰而加之。福酒契防永毀其號。防還者與受同罪。使之一切平施。酌里戶之肥瘠。以里還總給而令公議派分。每歲只取其耗。入之官倉。原糓儲庤里中。擇人典守。春散秋斂。此亦久不能無弊。然不猶賢於委吏穿穴盜噉至盡乎。民奸究不及吏奸。失於吏。寧失於民。蓋亦有合於朱子社倉之意。而可以刱行者也。如是則糴法之弊可救也。此所謂治標之術也。凡臣所陳。僅就切近可行者而言之。未嘗敢爲高論博辯以騁文辭。此其末也非本也。不治其本。則今日改而明日復然。如病之須臾得安。越宿復發。亦何益矣。揚湯止沸。莫若去薪。請復以治本之術進之。曰嚴贓吏之律。然後三政可久也。贓吏之爲心。自夫下車之始。耽耽焉已視邑貨爲私藏。暴者如虎如狼。公肆呑噬。大施淫威。使民不敢開口。狡者爲鼷爲蠧。籠絡愚民。潛吸其髓。旣去而人始覺。言官未嘗論其罪。監司不敢黜其職。間因繡衣之啓。一訊王府。循例徒配。許其自求善地。坦腹高臥。一杖不及於其身。安佚未損於在家。旋蒙赦宥。揚揚焉復登膴仕。有多方快樂而無毫髮痛苦。誰憚而不爲乎。是使虎牧羊。縱貍監鷄。冀其無事。惡乎可也。謹按大明律。贓吏四十貫以上皆斬。而國制並子孫永不敘用。峻隄嚴防。若是其至。大聖人立意極爲深微。作法如是。犯贓者猶相望於世。況勸之乎。掊克雖雲多歧。大槩先及三政。今先取其尤無良者。斷其首以示四方。繼此而往。一循不撓。則三政可保其行。故曰贓律不嚴。三政不得久也。曰愼守令之選。然後三政可久也。童昏不慧之子。狂悖索性之人。擧世知其不堪字牧。而席其門蔭。輒紆郡符。官痴則吏居爲貨。官暴則吏緣爲市。三政安得而無病乎。知如此而注望外除。其銓官可罪也。知如此而不加斥罷。其監司可罪也。又有一等。徒善闇於治術。非不愛民而閭里㤪。未或貪財而公貨缺。三政安得而無病乎。故曰守令不選。三政不得久也。曰吏額宜裁而吏廩宜給也。周禮府吏胥徒祿足以代其耕。先王以人道使人。必先有以厚其生。然後責之廉恥。故人之從之也輕。今終身奔走服事於官而無稍廩。是明敎其掠於民也。敎之而怒其不廉。惡其奸盜。何以行矣。且國制州府郡縣吏皆有定額。近世漫無槩限。窠狹而不得預者甚多。不農不商。遊手而食。彼皆有室家矣。皆冬裘夏葛矣。皆思飮酒食肉矣。不知此從何而出也。究竟歸於民而已。聚千百之鼠於一倉。必無完理。宜斷以舊典。大加裁減然後。令釐正廳商議以改量。所括田結。定爲吏廩。則吏有遠罪之喜。官少戢奸之勞。而三政可久矣。曰曠官宜防也。貴家蔭仕。率典膴邑。厭苦官事。在家自便。或有到官旬日。卽還京第。經時改歲。出入優遊。而俸廩則自如。爲兼官者。亦寃矣。鄕里百金之家。家長出離經旬。輒有缺務。民社所在。專任吏屬。三政安得而無病乎。定令親病給由滿三月則罷免。非公事而曠官者。以其閒月俸歸之兼官。則守令重去其職。三政亦少癏矣。贓律嚴而貪風息。守令選而百務擧。吏廩給而姦盜少。曠官防而官事治。三政始可以保其久矣。此臣所謂治本之術也。夫若是則策之至善而必其長保無憂歟。臣曰然猶未也。三政之弊。固有所本。本又有本。朝廷者。四方之本也。殿下不必問三政之弊否。宜先問朝廷之正否。此又臣向所謂體要之說也。荀子曰有治人無治法。如使徒法足以治。則列聖朝金石之法具在。而世之不治何哉。姑息之故也。天以好生爲德。非不欲長爲春夏。嘽緩而解泄。無以揫斂收藏。爲來歲發生之資也。故有嚴霜以殺之。冽風以摧之。厚雪以錮之。又時出迅䨓靂霹以震撼擊撞之。挫折霣傷。不勝慘毒。其殺物乃所爲生物也。設令不忍其殺。有春無秋則歲功止於一年。大化無生生之妙。此正姑息之謂也。故士大夫以寬厚自居。非有國之福何也。寬厚流爲姑息。姑息行而紀綱隳奢泰盛。故下凌上而不問。賤僭貴而不問。禮義毀而不問。廉恥喪而不問。凡係違科犯禁。槩置不問。貪墨不黜。監司姑息也。監司不斥。朝廷姑息也。民安有所畏乎。故逐官長殺吏人之變。肆然而作。慈母多敗子。嚴家有良奴。今救時之道。宜用崔寔之政論孔明之治蜀。法乃可行也。臣居下邑。輦轂之事。未嘗與知。得於傳聞。有可以想見都人士女衣食佚遊之奢泰無度。未有甚於此時。一宴召客。動糜中人之產。方丈盈前。唯貴外國之珍。眼食而輟。能啗者嘲以爲恥。輿臺厭飫。斥而飼驢馬。年少子弟絶棄問學。爭以綺靡淫侈相高。朝夕不炊者。視厥衣履。罔非石崇之家人。此風之起。必有所由。傳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宮中廣眉。四方半額。城中高髻。四方一尺。必至之理也。意者久席治平。豐亨過甚。宮禁多無益之費。貴家少惜福之慮。守令剝割以斂之。竭蹶以奉之。非愛之也。久成謬例。不仕則已。不可免也。鞭撻所獲。盡入於此。洗手淸坐。無以自肥。其勢又不得不取之於民。民窮由於奢泰。貪墨何可誅也。非不知此而不能遽止者。亦惟曰姑息也。豈惟三政。百度之廢。率由是已。惟在我殿下卓然自彊。先務去私。體乾斷以革姑息。躬節儉以革奢泰。振領而衣整。挈綱而目張。將見億萬年之休。復基於此。三政豈足勞聖慮乎。姑息不去則法不行。法不行則三政不擧。三政不擧則民無以爲生。而國憂靡所底定。古人謂應天以實不以文。臣謂應民亦以實不以文。殿下今日之擧。誠曠世希有之盛德也。民之望之。皆有少須臾毋死之心。伏願我殿下必懋實效。毋以虛文爲也。臣言至此。僭越當誅。死罪死罪。臣謹對。
讀詩隨筆
[編輯]北風。世治則天下仕者。皆願立於其朝。世亂則賢者相率而去之。如恐不及。爲國而使識者避而不居。豈不危哉。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入者自外之辭也。居者在內之辭也。適他邦者。見將危則不入可也。居是邦者。知其將亂則見幾而作可也。
兎爰。兎狡而脫於羅網。雉耿介而反罹其禍。衰世之常態也。賢者以忠直受害。無所控告。至欲一寐而不復寤。此上失其道而致之也。五子之歌曰。爲人上者。奈何不敬。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士大夫子弟豈不淸貴矣乎。必有以穪乎其位也。父母穪其孝。鄕黨穪其弟。交友穪其信。行義可述而威儀可觀。然後時出遊行。服其冠裳。從其徒御雍容甚。都人之見之者。愛而敬之。詩曰。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今徒藉其綺紈芻豢之養。市井游蕩之所爲。靡不通熟。而其中蒙然無所識。適爲妾婦之悅而市井之憐。求其爲人之望。抑無有爾。故曰洵有情兮。而無望兮。以是出身仕官。又焉知先王之道事君之義乎。識者所以致嘅也。
蜉蝣。唐明皇不知祿山叛勢已成。方幸華淸。調霓裳羽衣。此羔裘逍遙也。宋道君不知金人南冦已決。方與書畫博士考訂金石。此蜉蝣楚楚也。賢者憂心獨苦。至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處。哀其危亡迫在朝夕。而蒙然不省。所翫者細娛也。危者保其安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天下已安已治。而明君贒輔不敢弛然自放。相與憂勤惕厲。若將有事。蓋天下之患。常生於所備之外。禍常伏於不虞之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爲政者豈宜一日置其心於宴安乎。昇平旣久。委靡如江河之下。墊溺而止。貴家子弟豢養綺紈。以輿服遊戱相高。罔念危難之至。讀此詩。尙亦反而自省乎。
三百赤芾。官爵所以待賢能。與共治天職者也。人君爲天下謹守之。非可以行其私惠也。小人雖有勞可賞。無德則當厚賜。而不可妄授以官。漢明帝公主爲子求郞不許。公主帝女也。其子帝之外孫也。愼於名器如此。可謂識治矣。以曹之蕞爾。服芾乘軒。至三百人。蜉蝣楚楚之憂。不亦宜乎。闒茸尊顯。忠賢蓬虆。珪組被於近習。軒裳加諸賤人。竈下養中郞將。貂不足狗尾續。及夫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都督滿街走。職方賤於狗。爲政者何不鑑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子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彼據其非位者。亦安得謂之福乎。
匪風。麥秀之歌。殷民聞者皆流涕。黍離之詩。讀者足以傷心。若匪風者。周雖衰微。宮室未虛也。乃其詩隱然見麥蔪蔪黍離離在其內矣。程子曰。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勢已至此。不幾何爲麥秀黍離也。王室在洛陽。除秦則諸侯皆在東。而無西向尊周者。故言但能有西歸者。則欲懷之以好音。憂之深而思之切也。
瑣瑣姻婭。則無膴仕。自古小人誤國者。亦非必獨自誤之也。旣執政當路。其姻親族黨。並附而進。同類相引。如茅茹彙征。如瓜蔓締結。非淸要不據。非厚祿不占。誣上行私。漁利虐民。無有紀極。而至其出入趍走之賤隷小夫。亦皆憑藉賣勢。氣焰熏人。欺孤侮弱。凌轢疲殘。使寃民叩心。識者短氣。究其歸則執政者徇私滅公而致此也。
念我獨兮。憂心京京。擧國若狂煕煕如登春臺。求其能以此爲憂者。有乎無有也。處則夜興拊枕。出則行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默默乎余心。其誰知之。昔趙重峯先生數爲危言抗䟽斥權貴。朝廷欲罪其居停主人。親友見先生至。皆避而麾之。乃舍於閭巷。見其家主召匠葺敗楹。先生熟視之。歔欷曰爾能撐拄爾家。我國家孰能爲之撐拄乎。因泣涕沾襟。念我獨兮。憂心京京之謂也。
視天夢夢。雨風䨓霆之晦冥也。兩儀昏黑不分。當是時。茫然若不復有天。及夫收霽。固自若也。朝廷紊亂。擧世混濁。是非顚倒。善惡無報。疑天之夢夢不明。都無主宰。此天之未定也。及其旣定則善惡禍福。未有不歸於正。屈者必伸。惡者必露。而人壽幾何。不能俟而見之。此志士之所以爲飮恨也。
洽比其鄰。婚姻孔雲。小人相與壞敗其國。危難將至。贒者不勝憂歎。而彼蒙然不之省。旨酒嘉肴。歡洽其隣。暢悅其姻黨。賢者之憂。豈爲小人之將敗乎。正爲彼之如是。乃國運之所關也。
哿矣富人。哀此惸獨。誅求之暴。掊克之殘。貧富俱罹其患。或有富者反謂貧人曰我今羨爾。是豐狐文豹之以皮爲災也。然富人終是有根本之深固。可以支吾。所哀者惸獨也。文王爲政。必先四窮。箕子曰無虐惸獨。窮民無所赴愬。乃至流血成川。白骨如山而國亡矣。麥丘丈人祝齊侯曰願無得罪於小民。子得罪於父。因姑姊妹可以解之。臣得罪於君。因左右可以解之。君得罪於小民。無可以解者。昔桀紂得罪於小民。至今不能解矣。
凡百君子。莫肯用訊。秦二世閻樂兵至。左右皆逃。獨一人不去。二世曰。汝知有此。何不早言。對曰。臣若言之則已死。不能至今日。二世歎息。人主惡聞直言。其禍如此。王之所爲顚倒甚矣。羣臣寧退而私議。莫肯有一人用告於王者。不惟王之過失不敢言。雖羣下有犯。亦不肯以告。不惟顧畏其身也。雖不必獲譴者。亦不肎以擧何也。言路久塞。以緘默爲賢。以阿諛爲能。泯然成俗。靡哲不愚。或有一言者。則衆皆譁然。嗤詆四至。謂痴謂狂。故不論利害得失。專以捲舌爲長。是人君前有危難而不見。後有禍敗而不知。嗚呼悲矣。
雲不可使。得罪於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直道而不可爲也。獲罪於君。枉道而不可爲也。見棄於友。仕於亂世。進退皆咎。故言維曰於仕。孔棘且殆。然則奈何。士於此時。深藏不出上也。不得已仕則寧獲罪於君。豈可見棄於公議乎。
大東。疲於誅求。勞苦倦極而無所赴愬。乃望之於不當望。㤪之於不宜㤪。其辭極無理。其情乃極可哀。千載之下。讀之宛然如覩其人。如聞其語。此詩之可以觀也。
老馬反爲駒。膂力方彊。經營四方。老則可以止矣。廉恥衰而士大夫無在得之戒。不量己之不勝任。不恤人之笑罵。踣於軛下而後已。唐休璟挽緪而仆。傳笑一時。史譏其年踰八十。進取彌銳。錢謙益七十之後。首降於淸。朝服叉手。跪於泥濘。虜騎以鞭叩其背。作閣閣聲。此皆老馬爲駒之徒也。
如蠻如髦。尙道義則燕越相遇而同心。吳季札聘上國。與叔向,晏嬰,子產一見如舊。競利慾則同朝而化爲蠻髦。其無事也。面友面朋。歡洽若無間。遇小利害則悍然相競。無復夙昔親歀之意。是禮義喪而人情薄惡也。中國爲夷狄之行。幾何不亂亡乎。是以識者竊歎而憂之也。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詩之勞苦㤪極者。若曰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曰尙寐無訛。曰先祖匪人。胡寧忍予。曰父母生我。胡俾我瘉。曰天之杌我。如不我克。或以咎父母。或以咎先祖。或咎於天。或羨無知之草木。是皆無所呼訴。發於至情。讀之可爲流涕。若曰知我如此。不如無生。辭愈蹙而意愈哀。夫人之有生。豈皆自知乎。若未生也。預知其不吉。則不肯生者亦多矣。其語可謂無理之甚。其辭之妙。非後世能文者所及。古者王者陳詩以觀其國之政治者。以此也。
詢於芻蕘。有當理之言而奴告之。曰汝何足以知之。旣而有所尊者至。其言與奴同。改容曰長者之言。無以易矣。是以其人之貴賤而不以其言也。是非之知。貴賤所同有也。故田夫之議。市井之言。是爲輿論。天下之公也。況同僚之相戒。曾不如蒭蕘乎。
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老成之人。存心忠實。更事多而識慮遠。詢玆黃髮。穆公之悔過也。播棄黎老。紂所以亡也。其言皆欵欵忠告。而年少貴人。驕氣方盈。其貌蹻蹻然。曾不入於耳。我方以憂告之。汝乃以謔而答之。至於不可救藥之時。必思吾言矣。
斂㤪以爲德。王昏暴故所任者無不昏暴。此流旣執國政。所行罔非民㤪。聚斂掊克之無極也。徇私滅公之不止也。巷議私謗。所在嗷嗷。而彼傲然自以爲是。曰有功德於國者。莫余若也。此所謂斂怨爲德也。
雖無老成人。尙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國有大政有大疑。必取決於老成人。老成雖凋謝。而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典刑之謂也。曾是莫聽而惟邇言是聽。王之所與謀者。阿諛順旨之徒。懷私自利之輩。是崇是信。大命何以不傾乎。所以痛之也。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國有善人。未必委之以政也。其言未必能用也。其有亡不足爲損益也。然其存也。不以爲利。旣亡也。始覺國爲空虛。季梁在楚。不敢謀隨。段干木高臥窮巷。秦不敢伐魏。善人亡而邦國殄瘁。其言豈不信乎。
家父作誦。汲黯面斥張湯之姦。廷詰孫弘之詐。以弘,湯忮心毒手。豈不欲磨之齒牙而卒不售。張綱獨斥梁冀之罪。冀豈不能殺之。乃送於廣陵。欲假手冦盜。愚謂此世猶古也。何也。姦凶威柄在手。猶或畏天下之公議。陰欲食其肉而尙顧瞻次且。其世道人心。尙有可觀者。自漢以後並無是也。尹氏之威。羣下不敢戱談。而家父乃自言某也作此詩。彼固不計禍害。以身當其的。言之無補。而適以滅軀。固忠臣之所執也。然周之比漢又古矣。故敢爲此而不之顧也。
民之訛言。亦孔之將。訛言本出於㤪國之民。一二人造爲誣妄之說。轉相附益。萬口和之。一犬吠形。百犬吠聲。曾子殺人三至而投杼。市中有虎屢傳而成眞。於是人心被其陷溺。膓胃都化。傷其是非之天。間有梟桀尤無良者。袒臂一呼。千百並應。遂成大亂而不可救。諺曰羣輕折軸。積羽沉舟。十夫撓椎。衆口鑠金。豈不可畏乎。然治世無是也。上失其道。民心離畔而無所繫屬。一聞邪說。輒爲搖動。任世道者。正宜深究其故。恐懼修省。轉危而爲安。豈可委之天運乎。昔有民訛言大水至。西王母行籌。五行志以爲人君不修言辭之故。余謂言出於心。人心失其正。怨謗疑惑。輾轉交積。以至於此。非止人主言辭之失而致之也。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人心旣散。內無定見。一是隨聲和附。未可爲準。然則其言之善與不善。皆非出自其心。只從唇口胡亂肆發。於是是非邪正。無所辨別。忠佞混淆。善惡倒置。世道日趨陷敗而不可爲。識者以此憂歎。反遭衆人嗤詆。子曰。邦無道。其默足以容。處無道之時。一默字爲良箴矣。
論語筆程
[編輯]學而第一章。學習而悅。始學而有得也。朋來遠方。學進而著聞也。前只修己。此能及人。悅是獨得於內。樂有氣象之可見。人不知不慍。工夫已深。占地又高。己有所得。急欲人知者。學者之通患也。故以此戒之。三節相承。學之始終。括其大綱。故作冒頭於二十篇。最初一學字。含卻全部論語矣。何註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也。按慍者怒之在中也。昏愚不知者當以情恕。而性急者或至發怒猶可矣。何足有憾乎。此不必君子然後能之。集注不取是也。
第二章。孝弟之人。何有犯上之疑。蓋犯字不宜看得太重。此一段只言人得其本。自無悖惡。君子惟欲去惡而爲善者也。故必先務本。論語二十篇。一言蔽之。則曰務本而已。記者以此章卽次於學而時習之下。豈得無義。末又提出一仁字。大有意思。
第八章。君子不重則不威。非欲學者先事威嚴也。不重者輕也。輕則其器已自淺薄。不能承載。乍得旋失。學非己有。故君子九容。所以養其重也。儼然望畏。所以著乎威也。此統言其道理也。主忠信。言其爲學之本也。無友不如己。次言輔仁之具也。過勿憚改。又反乎身而言其切也。四者相因。未有輕重。而存主處則必在忠信也。
第十三章。食必欲飽。居必欲安。生人之大欲。天下之通患。唯從事於克己者。方能免此。而志學者所宜急先著力者也。故聖人許以好學。此五句驟言則似易。必踐則極難。不求安飽。最是切身也。故亦最難行。敏於事愼於言。又是不易。而就有道正之。尤未可輕言。
爲政第一章。集註居其所。不動也。今按北辰不動。非不動也。居天之中。極所動甚微。人不之見也。正當四方之中。如磨臍樣。衆星四下分布。內向拱之。居其所。言居不動之所也。其字便是天之脊極最中處。居得其所則星之共向。自然之勢也。政得其道則天下歸化。自然之理也。
第三章。政刑。五伯之治國也。德禮。三王之治天下也。伯非無禮。王非無刑。所尙者異也。政刑則齊整外面而已。德有漸摩浹洽之效。幷他裏面變化都好。管仲,商君之治。不幾時敺民入於規矩之內。然政熄則畔。先王之政。大段遲緩。久而見效。旣衰之後。久猶維持。此有恥無恥之別也。
第七章。以親比犬馬。人皆疑之。何註苞曰犬以守禦。馬以代勞。皆能養人者也。一曰人之所養。乃能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苞以犬馬能養人而不能敬。喩人子徒能養親也。集註卽後說之義也。然曰與養犬馬者何異。下一者字。見不能敬親者與養犬馬之人同矣。者字實犬馬字虛。可以避比親於犬馬之嫌矣。然古者言語忌諱。不必皆如後世也。
第八章。能敬孝也。能養亦孝也。色難孝也。服勞亦孝也。特有輕重緩急之別。聖人設敎。恆令人隨其不足以勉之。非謂能敬者不養無傷。愉色者忽於服勞也。亦恐子游不必偏於養。子夏不必踈於愛也。世人於父母能養者多有。而知能敬者或難。服勞爲常職。而有深愛者極罕。故特因二子之問而發之也。
第九章。退一字句。而省其私四字句。古註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繹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集注不取者。以其專屬言語。取義狹也。
孟子筆程
[編輯]梁惠王第一章。梁惠王見孟子。開口說利字。見其撐拄胷中。皆是也。孟子便踢去一邊說出仁義。如冷水澆背。令人醒魂。曰何必者。言何爲以此準的也。曰而已者。言非此更無餘術也。集注此二勾。乃一章之大指。就此章言之也。若其要旨則實爲孟子全書之綱領。此義開卷第一義也。此道孟子平生根本也。
第二章。不可恃者民也。仁之則不特愛戴也。並樂其有麋鹿魚鼈。虐之則不特愁㤪也。疾首蹙頞。幷仇其羽旄之美車馬之音。巍然臨之曰爾若我何哉。嗚呼。不思之甚也夫。
第三章。三代之治。王者與民爲生。三代以後。民自爲生。及其末也。民無以爲生。無以爲生。於是始有輕用其生者。孟子以養生喪死無憾。爲王道之始。聖人復起。不易其言也。
第四章。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此五勾。鈇鉞森嚴。使世之以位爲樂者。無處逃罪。非孟子誰敢如此道出。先王道衰。生民塗炭。上天所以愛養斯人之意不講也久矣。便將生靈脂膏自肥而已。歷世浸久。恬爲常事。孟子獨持古道。抗言於人主之前。使在後世。其禍可立俟。況可以冀其聽納乎。雖肩背竦直。危坐而講乎此者。心畏其峻者必多矣。何則。篤於時也。噫。孟子豈如後來憤世危言之士哉。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又是沉痛入骨之言。如之何者。怪而詰之也。警省至矣。
第七章。此章是千古大文字。全篇主意。只在結局五畒之宅一節。而以保民二字爲頭腦。心字爲骨子。看他抑揚操縱逶迤進來。王不得不被他陶冶矣。以文法言之。典則格調。無不入化。洵是大匠手段也。
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䟽曰不忍其牛之恐慄。如無罪之人。就於死地。若字屬下句。按觳觫若爲一勾。意當尤明。觳觫若。猶言觳觫然也。牛之就死。原自無罪。不徒如之也。自宣王惻隱之心觀之。眞見其觳觫然可哀。以其無罪而就死也。注但云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未嘗雲如人之無罪而就死。集註亦無所釋。䟽意恐不必是。若字屬下。亦當雲牛之恐慄。如自知其無罪而就死。亦通。
推恩者。卽論語所謂恕也。大學所謂絜矩也。但所以爲言。有不同耳。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乃仁政也。恩字跟上恩及禽獸一勾而來。蓋天賦斯人。公同此理。焉有自家獨樂。便不省他人之如何也哉。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滔滔者皆是也。甚則閨門之內。亦有怨言。況乎人主者。本是爲民而有君。非爲君而有民也。古昔聖王。尊居萬乘。富有四海而不與也。憂勤惕厲。懼有一夫之不獲。夫如是者何也。豈其嗜欲自寡。而知慮不及於後世。不知所以爲樂耶。今之郡邑有守令者。國家顯其身豐其廩食。使之治吾民爾。一隳厥職。立有譴責。天旣爲億兆之命。命之以位而衣食之。奈何私之爲自利也。三代以還。知此理者。惟漢之文帝是已。戰國之君。皆剝民以自養。其病只由於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孟子前後陳王道。其意不過使時君知得此理。行得此道而已。擧斯心加諸彼。乃推字之註腳也。曰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把三代之治說得。言約而意至。以歆動齊王。與保民而王。一般語意。其言懇切而作用妙矣。
爲長者折枝。趙註按摩。折手節解罷枝也。四書辨疑雲枝與肢通。謂斂折肢體。爲長者作禮。陸善經雲折草樹枝也。集注蓋從此注。疏音義罷音疲。
第八章。此章緊關在今之樂由古之樂二句。妙在未嘗以先王之樂爲美。亦未嘗以世俗之樂爲好。蓋勿問其樂之是今是古。惟看所樂爲獨樂衆樂也。
第十一章。梁惠王曰賢者亦樂此乎。其中愧其語卑。重在此字。齊宣王曰贒者亦有此樂乎。其氣盈其辭張。重在有字。故其對亦皆異焉。兩賢字幷指有道德者而言。非指人君也。
第十五章。朱子曰。賊仁則大倫大法虧滅。賊義就一節一事上言。輔氏以根本枝葉分言之。此就仁義本體而爲言也。蓋仁是大綱領。義爲小節目也。然對峙言之亦可。如炮烙淫刑。賊仁也。昏棄厥祀。賊義也。問湯放桀。武王何故殺紂邪。曰非武王殺之也。史記紂登鹿臺衣寶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以黃鉞斬紂頭。縣太白旗。此語洵不足信。紂爲殘賊。除去之斯可已矣。乃言斬其頭。不亦已甚乎。後世無道。方有滅國而幷害其君者。如項羽之於子嬰。石勒之於劉曜。姚萇之於苻堅。矦景之囚梁武。魏人之俘劉禪。死之亦有道。未聞如是也。且況旣已自燔。又就燒灼之餘。刃其頸。桀紂之所不忍爲。而謂武王身行之。其孰能從之。齊東流俗之言。太史公採之爾。蓋紂自致於死。與桀之走死鳴條等爾。何獨言武王殺紂耶。
公孫丑第一章。孟子說王道者屢矣。至此章。其意愈切。有其具有其時有其勢。所未有者其君也。事半功倍。指期可得。而不能行其術。痛惜之意。見於言外。
第二章。此章大旨有三節。輔氏之說。得其要矣。蓋不動心。由於養氣。養氣乃所以學孔子也。章法則前後兩截。絶不相照。而中間只就知言養氣上。推出聖字。以爲上下過渡。前半實後半虛。通篇實著。全歸於所願學孔子一句。然則此章之本領。雖在養氣。而結穴則實是學孔子也。
不動心與不惑。有分別否。曰不惑然後不動心。然不惑就知處言。不動心就行處言。不惑如鑑空衡平。物莫能遁。不動心如萬斛之舟。風浪不搖。以位言之。不惑則不消言不動也。
北宮黝之養勇。孟施捨之所養勇。添一所字何也。此正舍比於黝則爲守約者也。黝之勇養勇也。舍之勇所養勇也。意便自不同。黝全無料量。舍頗有本領。且黝之勇。是從他人所穪。舍之勇。是舍之自言也。黝實而舍虛。言舍所以養勇者。如其所言云雲也。或曰穪黝之辭。急切而絞。著不得所字非也。
志氣之帥也。是氣字屬外面。氣體之充也。是氣字屬裏面。氣充塞一身。人之所以爲生。而心則氣之靈者也。是心專以氣爲體。奈何治心而舍氣乎。
知言則不惑知也。養氣則不憂仁也。不懼勇也。
氣配義如何。曰配者猶言相爲表裏也。譬如裝帖。紙本雖美。必須堅厚者。配在裏面然後能久。故李延平曰襯貼出來。集註雲合而有助。凡人行義。勇決不疑。以有此氣配著其中。推出有力也。不然則臨事猶豫。多慮少決。僅僅得就。亦無光明磊落之氣。是義專以氣爲筋力也。集義生氣如何。曰若論其氣之所以生。則如人食肉。久之方肥。此非由智謀才畧威勢光焰所可強致也。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氣從這中生出。此宜直求於一箇方寸。顧其慊與不慊耳。然集義所生雲者。豈眞有氣從一處生來。如潮之至耶。能無害則便能還他本軆爾。小人陰爲不善。驕人於白日。裝得外面。雖免破綻。其中乃有大難堪者常在。是氣直以義爲性命也。
集義得力。全在愼獨。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趙注言人行仁義之事。必有福在其中而勿正。但以爲福。故爲仁義。但心勿忘其爲福。亦勿汲汲助長其福也。按此三句。是養氣工夫。至爲精密。實一篇之樞要。此解不知何謂。䟽以正心爲句。
第九章。推惡惡之心。思與鄕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按推字是屬孟子。思與鄕人以下。言伯夷之存心如此也。
學夷不至。猶可爲狷介之士。學惠不成。便無所底止。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是何等志操。則其和非同常人矣。說者卻不察其意。只說其與世無忤。援止而止。不得其介而欲行其和。不至於流者鮮矣。
第十六章。讀此章則可以知古人制禮非苟而已也。且如喪祭之禮。何其繁也。備物之義。何其侈也。自死者言之。袞衣繡裳。珠襦玉匣。何嘗爲美。斂手足形。束縛而葬。何嘗爲惡。籩豆百而。何甞知厚。掃地而奠。何嘗知薄。凡所云云者。皆爲生者。備其觀聽也。原其本則莫非聖人推孝子之心而爲此也。孝子愛親之情。固無限量。故於凡爲親。無所不用其極。雖殫天下之美。其心未始以爲足也。故備物之儀。不厭其多。惟欲其恔於心而已也。然人未必皆能至孝也。誠不如古人。而禮文之備。獨守古制。於是繁文碎節。皆歸於觀聽而已。故衰麻苴杖。所以餙其哀也。則雕轝綵翣。亦不過餙其愛而已。
第十九章。得侍同朝甚喜。古注來就爲卿。君臣同朝得相見故喜之。集註闕此一節。而新安陳氏曰謙言得侍賢者。同朝者皆甚喜。按此從古註爲長。得侍同朝爲一勾。朝者王之朝。而謙言不敢自處以臨朝雲。與孟子同朝。有如臣僚也。同朝者皆喜。語近浮而濶。
滕文公第一章。孔子不言性與天道。子思始曰天命之謂性。然而不言性之本如何也。孟子卻道性善。蘓氏以爲一與中始歧。而纔說性善。則便有言性惡者。不知孟子無此言。則荀子亦無性惡之論耶。人生本原。如何敎人不知。但孟子亦不得已拈出示人。使之明善而復其初。後來學者開口便說性理。愈往愈繁。就其中生出無數葛藤。或因之而各立門戶之見。輾轉聚訟。其初未嘗不各有自得。而一再傳則只憑口耳。株守紙上。彼此往復。遂爲爭場。看來只是爭一塲閒氣了。無補於實用。要之從事於日用躬行。默而識之。無苟爲紛紛。可戒不可學也
第四章。極贊堯舜之聖。以見聖人之不耕。非惟不暇。暇亦不爲也。可爲則堯舜必先爲之矣。折倒許子。不遺餘力。明白痛快。毫無遺憾。文法亦皷舞動盪。孟子行文。如禹之治水。皆行其所無事。
洪水者。自上古所有之水也。古今皆言堯有九年之水。夫霪雨之降。一直九年者。已不近理。且堯之聖德。安得致天災。如是之甚。若然則又何待九年之積。天下墊沒然後。始思治之乎。孟子曰。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氾濫。明是自堯以前。天下爲民害者甚多。而聖人迭起除治。惟水道未有所歸。日積而多。至堯時爲極。禹之治水。爲天下萬世水道之初定。故曰地平天成。知開闢以來。水土至此方定。非一時潦雨也。勞心一節。凡六勾申複爲言。疑古語無如是詳密。或勞心或勞力二句爲古語。而其下四句。孟子自解其意也。
第五章。當孟子時。人君剝民而自養。愁怨之聲。盈於天下。學者自私而忘人。無告之民。棄於溝壑。天下皆是也。故邪說異行。乘之而起。如許子倡幷耕之論。民之㤪上者。皆悅而附之矣。墨氏建兼愛之敎。士之嫉時者。皆樂爲之和矣。是使君臣之分。壞於並耕。父子之親。貳於兼愛。其言足以惑衆。而其害足以侵蝕斯道。弁髦聖言。孟子隨而闢之。東撐西支。安得不好辯哉。
第六章。招虞人以㫌。不至將殺之。此語無尾。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此語無首。文斷而意連。最爲奇特。
志士不畏餓死。故能成其志。勇士不懼殞首。故能遂其勇。此非一時可襲而取也。推是道也。宰相不忘見罷則能有所言矣。守令不忘見黜則能有所爲矣。朋友不忘見絶則能有所規矣。不能有爲者。豈有他乎。愛惜者重也。故古之人其心常不忘乎危。反是者其心常不忘乎安。
貢禹一免冠而去其官。陶潛不折腰於督郵而去其官。皆不忘溝壑者也。陳無己卻趙氏之裘。因中寒病死。潘氏以爲卻衣凍死。實陳三之細事。噫。此非細事也。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彼平生持心。不欲有一毫不正之物加乎其身。奈何一朝變之乎。假令不衣其裘。則知其必死。亦不爲矣。況其死豈以凍耶。志士之所爲。亦不必皆合於道。要其所守者不可奪矣。孔子取虞人。亦以此而已。
漢之平,勃。唐之狄公。殆枉尺直尋之流也。然自其功之已成言之。故可恕矣。如平,勃於呂后。一意承順。釀成諸呂之勢。彼安知呂后之未久必崩。崩則可以有爲乎。是猶火燎於原。不禁於炎炎之始。姑且縱之。而又或加以薪曰天必有大雨矣。天若無雨則奈何。呂后之卽隕幸也。夫枉尺直尋者。明知尋之有可直。故暫且從權以濟之也。故君子或有爲之者。梁公之事武后也。心存唐室。極費心力。固非平,勃之比也。然卒薦五王。使張柬之先死。奈何是終於武氏之臣而已。若王沂公借山陵事。以傾丁謂。是固君子之用術也。充虞人之志則朝無苟進之士矣。充王良之道則士無苟得之恥矣。此一章。於學者爲守藏之筦籥。於衆人爲膏肓之良劑。
第十二章。脅肩諂笑。病於夏畦。是自曾子見之。知其病甚也。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是自子路觀之。知其愧甚也。方其人則自以爲得矣。若自知其如此。則是出於勉強。有可改之時矣。嗚呼。士大夫讀聖贒之書。奈何使身犯是行。爲有知者所唾棄也乎。切須照管此心。不以得失動其中。然後方免此矣。
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集注云由此二言觀之。則二子之所養可知。謹按此君子。蓋是汎穪也。言以二子之言觀之。則凡君子所以自養者。必有在矣。文義卻活。今集注貼二子作講。未可曉也。
第十四章。園囿汚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園囿汚池。當作句絶。禽獸至者。是貼沛澤。不宜並講於園囿汚池。蓋園囿之有禽獸。人之所畜。非自至也。沛澤指園囿汚池之外田疇荒蕪之地。
竹素餘筆
[編輯]人世號穪百年。如飄風流水。萬事皆須臾變壞了。不足執著。惟料理身心。以俟天命。爲第一究竟法爾。
凡人稟賦。卽其所長而所短生焉。如厚重者常患遅鈍。敏給者常病躁率。剛者過於暴厲。柔者流於卑弱。惟其問學切磋。加矯揉之功。可以全其長而免於短。凡人惟堅守其長。以爲不易之道。愈歸於偏性而遂不可化矣。
萬人之市。未有不喪其心者矣。屋漏之私。未有不欺其心者矣。故君子貴居敬。
宇宙之內。未有一物而重複者。大木百圍。億萬其葉。葉葉皆異。百斛之粟。粒粒皆殊。特人未之察耳。此造化之妙也。文字亦然。
俗語雲身外無物。以言其一身爲重。務當自愛也。余亦云身外無物。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求之。衆理具足。何必向外尋覔耶。
近有一種鄙語曰論人於酒色之外。言酒色之失。當不宜苛責。誤了多人者。必此語也。論人於酒色之外者。言人以酒色得名者。便不足置論。論人者當求於此外也。若如俗說則是甕間吏部。竇中孟祖。皆可無傷也。新臺南山。皆可曲恕也。傷風敗俗。孰大於此。
俗言磨墨方者爲小人。言其用心近巧也。一言可以喪邦。此之謂也。聖人設敎。率天下於中道。便是何故。墨未嘗不端方。放心故斜銳。人性本善。不敎則流於過惡。縱其自然。乃爲君子乎。人家子弟知識方萌。不可令這般語著他耳門。
詩文之道。與世升降。人心治效。相爲流通。近日爲詩。愈往愈趨於浮薄。新進少年追遊朋輩。無是則不足肩齒。掇拾淸人餘瀝。纖靡尖新。種種備具。求其性情氣骨。蔑如也。足以長吁永歎者矣。
宰相相見。憂不及君國。守令相遇。語不及民兵。士大夫相聚。論不及身心。有志之士孰從而成其功哉。
林和靖雲心不可不樂。身不可不憂。此爲名言。而余謂學者心中。當幷存憂樂。孔顔處曲肱簞瓢。其樂不改。憂天下之心。未嘗忘也。故嘗曰君子自樂而憂人。晏子長不滿六尺。心䧺萬夫。學者要常存此氣象。
凡人氣質。鮮得中和。常卽其所長而生其所短。取人之道。棄其短而取其長。自修之方。矯其長而勉其短。科擧興而人才廢。功令作而文章亡。此其大端也。若夫壞誤情性。傷廉毀義。人心世道。隨以頹敗。皆科擧之致也。何物楊廣。首開厲階。流弊於萬世耶。
不得已攻爲功令。常欿然自愧。若不足齒於儒生。存此意於胷中可也。不然何以觀之哉。
仕宦家兒。全不識進退。科擧家兒。全不識道理。
世級卑下。善人絶貴。如百卉之中。獲一芝蘭。愛護封殖。宜無不極。親知中有稍拔流俗者。固當推奬詡揚。處高明者。尤宜吹噓。不惜齒牙餘論。
經書諺解。中廟朝大司成柳崇祖所作。舛駁甚多。爲後生窮經者。無益而有害。且勾讀煩碎。字音譌謬。東方文士之陋。太半由於此。
孔子穪南人之言。孟子取陽貨之語。執燭童子。使曾子臨命而從善。奚以人爲哉。惟視其當於理而已。
今世墓地之弊。不可殫言。乃有偸葬其親於大村之後。言大村敗盡。乃始發福。不敢起墳。不敢省掃。恐此村知之。大家起訟也。夫爲一己。望衆人敗亡。存心如此。決無獲福之理。且偸葬而不墳不省。將如其親何。余見其人貧窮如故。旋又身死。宋謙父雲世人盡知穴在山。豈知穴在方寸間。諺曰未看山頭土。先看屋下人。不修心地。貪求墓地。心死久矣。安得受生氣。擧世滔滔爲地師所愚。可歎可歎。
君子有終日之憂。無百年之樂。處乎天地。譬如居官。有是官斯有是事。故俛焉不敢自棄以終其身。若夫玩好之物。穪心娛目。未甞無是也。然其遇之也。欣然樂之。去之也。釋然遺之。若飛鳥行雲之忽焉相値。寧足復戀乎。一朝命至。身且不能有。四海千乘之貴。逡廵放下。乃或以書畫樹石。齗齗焉爲戒於子孫。不亦大愚歟。吾恐識者拊掌於地下也。故君子要惜生。亦要達生。在乎自得之而已。
今夫水力不能負沙土。其至也。陸沉大地。破壞山嶽。積盛之所致也。水猶有質。風也者。折大木飛大屋。能翻溟海。何如其微乎。風猶有氣。氣之至虛。而能擧大地。然則強者固在乎弱。而虛之爲道。不可量明矣。
君子之於物也。如小兒之有玩好。方其在前。疑若甚悅。委之而去。不復眷戀。
所貴乎學。以能操存是心。不流於惡也。以能講求是理。不蔽於物也。以能躬行是道。不歸於虛也。夫如是則其身在農牧。其人乃學者也。不能如是則其口誦孔子。其目注六經。其人乃衆人也。況希慕榮利。陰釣名譽。尤足言乎。故凡欲收斂心志者。必先收斂身體。未有箕踞而心不慢。整齊嚴肅。爲學之始。此須表裏相副。心身相應。方始謂學。其中亂而外務把持。未有不敗者也。性善之理。先明諸心。方有準的。講究不可已也。寧可體認深索。自明於內。不宜依傍掇拾。成說於書。
以學自名。開口便談性命大誤也。何也。性與天道之妙。孔子所罕言。子貢僅得聞之。誠以下學自能上達。道不離於器也。卽此灑掃應對。而明命赫然。已具於其中。辭說繁則舍實用而騖空虛。流弊如何哉。東國儒者於此亦有門戶角立而不相下。左右偏袒者。又紛然而起。連章累牘。往復不休。始爲講學。終歸爭場。其實言愈多而理愈晦。孔子之所罕言者。何後儒偏爲之多言。子貢以下所不得聞。何後生少年偏能識得也。甚不可曉也。
天下道理。不論是非。要是自我見到實處。乃可穪焉。今以師友之所傳。父兄之所守。先入者爲主。後至者爲敵。先有爭心在內。已無可論於見解也。甚者先賢傳注。牽附於己說。往往有文義不通之地。有識者豈不拊掌乎。
四民。惟農工商今不異於古。因地利而生穀。用技巧而作器。與夫通貨財之有無。三代不必加於後世。有名而無實者。其惟今之文士是已。不務其實而徒擁虛名。自貴於三者之上。不亦可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