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歷城縣志 (崇禎十三年刻本)/卷02
卷一 ◄ | 崇禎歷城縣志 (崇禎十三年刻本) 卷二 |
► 卷三 |
|
歷城縣志卷二 邑人葉承宗撰
封域志 〈沿革 疆界 星野 山川〉
山東百八郡邑歷惟稱首揖泰岱肘㟙華襟淸濟
羣山競秀百泉濬源湖山之勝擬於江南魚粳之
利甲於河朔冠冕全齊無愧也顧歷城之名昉於
漢初西京以還分合靡𢘆厥名不易
明興行省移駐遂爲會城
藩封鼎建臺使咸臨凡我歷人化固先被役亦獨勞
葢雖一邑而實百城風氣之先也語曰化行自近
親民君子可無加意與作封域志
沿革
歷之名昉於漢乎前此矣前此則曷言昉於漢曰
在周爲譚爲歷下邑而城之則漢也然則有異乎
曰無有無有則曷志乎沿革乎爾曰歷東七十餘
里爲平陵或峙歷或乘歷或省入歷而歷之廣狹
輕重因之故曰九河湮而齊疆非故語其變也兗
可移而濟河之兗不可移語其嘗也歷雖爲都爲
巴爲州隸國隸軍隸路然歷山濼水千古如斯歷
洵巖邑哉曷異爾
少昊氏 爽鳩之域
唐虞 靑州之域隸季萴氏
夏 仍靑州隸季萴氏
殷 仍靑州初隸逢公伯陵末隸薄姑氏
周 初爲譚子國〈魯莊公十年齊師滅之〉
春秋 齊歷下〈此名歷之始〉
戰國 隸田齊
秦 歷下城屬齊郡
漢 靑州部濟南郡隸縣十五首東平陵臺次三
歷城次十〈漢始置歷城縣初屬齊國文帝十六年改爲濟南國景帝二年廢國〉
〈爲郡縣屬如故理東平陵 此縣歷之始〉
東漢 靑州部濟南郡縣十一首東平陵臺次四
歷城次十
三國 隸魏
晉 靑州部濟南郡首歷城〈永嘉末自平陵移歷下後爲石勒所據東〉
〈晉義熈五年劉裕滅南燕復有其地於欽齊乘曰魏平蜀將徙其豪將家於濟河北改爲〉
〈濟岷部〉
南宋 靑州部齊郡隸縣八首歷城平陵次八革
東字〈元嘉九年割靑州西部於此僑立冀州移治歷城大明八年還治東陽又移理〉
〈臨淄明帝時皆沒於元魏〉
北魏 齊州濟南郡隸縣七首歷城平陵次三〈孝昌〉
〈元年又移郡北臺城齊天保中還入歷城〉
後周 因魏
隋 靑州部齊郡隸縣十省山茌入〈開皇三年廢郡復爲齊州〉
〈大業初州廢又改爲齊郡〉
唐 河南道齊州濟南郡隸縣六首歷城〈武德元年復爲〉
〈齊州二年於平陵置譚州並置平陵縣八年省菅城入尋廢隋唐州郡並理東平陵貞觀〉
〈十七年齊王祐反平陵不從因更名全節元和十五年省全節入歷城始爲郡治焉按濟〉
〈南本齊郡天寶元年更名臨淄三載又更爲濟南郡乾元元年復爲齊州 此郡治之始〉
五代 因唐
宋 京東東路濟南府隸縣五首歷城〈治平二年升齊州爲〉
〈興德軍以齊州爲英宗賜履之地升爲濟南府建炎元年京東路青州爲帥府濟南爲要〉
〈郡 此府治之始〉
金 山東東路濟南府隸縣七首歷城〈金人初入中原詭立〉
〈宋濟南知府劉豫爲齊帝兼八州之地都汴梁以子麟知濟南府八年廢之置濟南府屬〉
〈山東東路統軍司〉
元 山東東西道濟南路總管府隸縣十三首歷
城〈元立宣慰司於益都以鎮之廉訪司於濟南以按治之〉
皇明 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隸州四縣二十六首
歷城〈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行中書省於益都九年移置濟南改中書省爲布政使〉
〈司理歷城 此省治之始〉
疆界〈形勝附〉
沿革既殊四履莫稽然方今一統按輿圖以正疆
界劃如也但制號犬牙勢象迸星伸縮叅錯縱橫
紛紜自非八方互訂曷能較若列眉葢自疆界既
明歲時有勸農之役露冕而巡行焉亦可稽道里
之數也已
方竟
縣境東西一百一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東至章
丘縣界九十里其到章丘則一百一十里南至
泰安州界一百里其繇西南長淸縣界至泰安
則一百八十里西至長淸縣界二十里其踰長
淸界到齊河則五十里北至濟陽縣界五十里
其踰濟陽界到商河則一百六十里〈此四正之界〉東
南至章丘縣界一百里其踰章丘界到萊蕪則
二百二十里西南至長淸縣界二十五里其到
長淸則七十里西北至齊河縣界三十里其踰
齊河縣界到禹城則一百一十里東北至濟陽
縣界六十里其到濟陽則九十里〈此四隅之界〉南至
兗州府三百六十里西至東昌府二百一十里
東至靑州府三百五十里又東至萊州府六百
四十里又東至登州府九百六十里〈此五府之界〉南
至
南京千八百五十里北至
北京九百三十里
縣境贏於東南而縮於西北西南達
留都西北通
神京東入靑萊東北適無隸東西孔道供億實繁而
南山百里有老死不知城市者
形勝
泰巖南聳黃崗西峙龍山東鎮濟淸北繞函歷諸
山導其前㟙華諸峯抱其後明湖蕩漾濼水環
流南山儲材用之資濼口通舟檝之利眞古齊
名區東藩首邑雲
星野
公孫僑之譏裨竈也日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中似
薄占候爲無徵至對晉君實沈臺駘又何詳也則
知識緯以矯誣儒者不道測驗以奉若明王克謹
如謂一邑之渺無關度數雖欲測徃知來盡人勝
天其道無繇故備採天官家言併著於篇俟愽物
君子考焉
司馬遷史記曰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
班固漢書日北宮玄武虛危危爲葢屋〈宋均注云危上一星〉
〈高旁兩星隋下似葢屋也〉
春秋運斗樞曰虛危之精流爲靑州分爲齊國女
須虛也玄枵危也
晉天文志曰濟南入危一度〈魏陳卓分郡國所入宿度濟南入危一度〉
又曰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爲玄枵於辰爲子
隋書危三星主天府天庠架屋不明容有誅動則
王者作宮殿有土功
靑州地誌曰虛危爲齊分星曰玄枵宮曰寶瓶時
曰子州曰靑
唐一行山河兩界圖曰南紀之東河爲北河江爲
南河自北河下流南距泰山爲三齊自南河下
流北踞泰山曰鄒魯皆負海之國貨殖之所阜
也降婁玄枵與山河首尾相遠隣顓頊之墟其
地爲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自岱宗至於東海
〈齊乘雲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所終始而分野可知已〉
歐陽修唐天文志曰湏女虛危玄枵也初湏女五
度餘二千三百七十四杪四少中虛九度終危
十二度其分野自濟北東踰濟水涉平隂至於
山茌循岱嶽衆山之隂東南及齊密又東盡萊
夷之地得漢北海千乘淄川濟南齊郡及平原
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濱於碣石
宋天文志曰葢屋之下中無人但空虛明則天下
安不明則旱欹邪上下不正享祀不恭動將有
喪
古齊紀雲祝淳于萊譚寒及斟尋有過有鬲蒲姑
氏之國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濟東達於河外
故其象著爲天津絶雲漢之陽凡司人之星與
羣臣之錄皆主虛危故岱宗爲十二諸侯受命
之府
山川
歷居滄岱之間羣山走海百𣲖飛泉下至勺水拳
石涉皆成趣幽壑遠瀨人不知名豈與他邑潢汙
培塿輙矜名勝埒耶元於欽詩云濟南山水天下
無趙孟頫亦云濟南勝槩天下少葢實錄也是故
毓靈則賢哲生設險則河山固蕃育則物産豊寧
直山矜尤物水比淡粧供騷人吟嘯乎哉
山
歷山 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亦名千
佛山有隋開皇間所鐫佛像隨石作形因建寺
曰千佛寺〈齊乘曰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爲歷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歷城爲信然也〉
〈歷山南屬泰山東連瑯琊崇崗疊嶂脊脈不斷欽嘗有詩云濟南山水天下無晴雲曉日開畫〉
〈圖羣山宗岱東走海鵲華落星靑點湖葢詠濟南山勢也〉
華不注山 城東北十五里〈左傳晉卻克及齊頃公戰於鞌逐齊侯三〉
〈周華不注即此又雲從齊師至於摩笄之下逢丑父與公易位使公下如華泉取飲則此山亦〉
〈名摩笄地記亦名金輿酈道元水經注云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
〈刺天靑厓翠發望同點黛信然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諸賢詩院前即華泉水與小淸合流〉
㟙山 城北十五里濼口鎮其山無峯望之如翠
屏大淸流於其東名㟙山湖〈俗傳每歲七八月間鳥鵲翔集於此〉
〈王繪太白詩注云扁鵲煉丹於此舊有㟙山亭今廢湖亦就涸古有㟙山院見陳後山詩歷下〉
〈客山勝而北方之鎮鵲華並峙每當陰雲之際兩山連亘煙霧環縈若有若無若離若合憑高〉
〈遠望可入畫圖雖單椒浮黛削壁涵靑各著靈異乃昔人合標其勝曰鵲華煙雨自五雲氏分〉
〈爲孤嶂插天翠屏丹灶而煙雨二字始無着落矣〉
龍洞山 城東南三十里〈山如重甗上有東西二洞洞透一里許秉火可〉
〈入東洞出萬仞絶壁之上洞口釜𩰿尚存煙火之跡如墨葢昔人避兵引絙以上中必有泉不〉
〈知其深幾許又有翠屏巖獨秀峯下有黑龍潭懸珠泉崖上有二石甕峯側龍祠郡邑禱雨輙〉
〈應宋封靈虛公九域志以此山禹所嘗登一名禹登山削壁崚嶒丹碧掩映有錦屏環列之狀〉
〈故歷下八景標曰錦屏春曉〉
大佛山 城東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峯下有甘露泉〉
〈中有寶剎曰開元寺舊名佛慧寺有宋題名刻記懸崖鑿爲石室昔人多讀書其中今廢此山〉
〈峯巒突兀澗谷縈廻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焉故八景標爲佛〉
〈山賞菊〉
玉函山 城南二十里泰山之北麓也〈酉陽雜爼雲齊郡函〉
〈山有鳥名王母使者武帝登此得王函一枚帝下山玉函化爲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
〈函白鳥守之因號函山九十九穀又名臥佛山上有碧霞殿路有十八盤三十年前香火雲集〉
〈埒於泰廟歲餘乃已〉
廟山 城東十里〈三齊記雲因舜廟得名元遺山濟南行作妙山非是〉
奎山 城西一十五里〈上有神祠三齊記雲奎山公神似豬頭戴珠冠殷周〉
〈之間道士隱焉野火四發道士祈天即雨今人遇旱燒山禱雨多應〉
鮑山 城東三十里山下有城鮑叔牙食邑也
標山 城西北八里〈山石並立如標故名元張養浩有記〉
黃山 城西南六十里〈棨戟排連週如城郭延亘四十餘里爲西南籓籬〉
藥山 城西北十二里〈上有九峯並列蒼翠欲滴其下有洞出陽起石通志〉
〈雲上有蜘蛛石下有蝦蟆石本草謂山無積雪草木長靑蓋繇陽氣薰蒸使然〉
紅山 城南五十里中宮鎮東〈上有洞神鶯護之一在城東四十里〉
〈蓮花峪〉
匡山 城西北十二里〈山形如筐李太白讀書於此〉
粟山 藥山南 黃臺山 城北八里
馬鞍山 城西南四里〈形如馬鞍上有王母廟三月三日爲蟠桃會士女雲〉
〈集又名會仙山〉
四里山 東連馬鞍〈上有玉皇廟亦名赤霞山〉
臥牛山 城東北十五里〈王雲芝學士讀書於此得仙術〉
紫荊山 城西北十五里〈相傳田眞哭紫荊處〉
僊臺山 城南四十里〈相傳漢武帝曾於此望祀蓬萊上産羊肝石花板石〉
方山 城南六十里〈一名方山寨舊有炤魔石鏡今迷其處〉
九里山 城東北五里〈韓信破歷下嘗駐軍於此〉
茅山 城東北十里 鴈翅山 城東八里
臥狼山 城西南十五里〈其上一穴産五色文石光明可鑑又名寶石山〉
鞌山 藥山南〈左傳晉伐齊師陳於鞌即此〉
茂陵山 城東八里〈山有五峯又名五頂茂陵山〉
荊山 城東南十里〈松關掩映幾與歷山嫓美〉
龍山 城西南十二里〈山隂一洞可供游憇〉
白馬山 城西南十五里 八里山 馬鞍南
金廬山 城東南八十里〈下爲朗公谷見興公碑及高僧傳亦呼金輿山〉
鳳凰山 城東四十里〈有玉皇宮玉女祠每當三月廿八日士女駢集石固〉
〈山南亦有鳳凰山〉
臥虎山 城西南五十里〈岱北諸谷之水至山下始合故論形勝者以此〉
〈爲三川之鎖鑰〉 靈鷲山 九塔寺
梯子山 城東南一百里〈千巖競秀岱北諸山無出其右〉
平頭山 城東南九十里 扶山 城南六十里
虞山 城東北五十里〈上有聖母祠石皆紫沙作碓磑尤勝章北女郎〉
屏風山 城東南八十里〈迤𨓦三十餘里丹碧映帶宛若屏風〉
馬頭山 城東七十里〈一名馬頭寨削壁千尋其下即黃巾石屋〉
火熖山 楊家寨西 車腳山 城東四十里
樓斗山 城西南三十里〈其下爲樓斗峪〉
靑頭山 城東南五十里〈崚嶒出衆跨連五十餘里〉
甲山 城西南二十里〈巖內有修行洞〉
孤山 中宮東〈一名香孤山有玉皇祠碧霞宮爲三川祈福之地〉
靑山 城東南四十里〈與蓮花峪對〉
龍集山 平頭山東 半邊山 城東南五十里
抗頭山 城東南七里〈與大佛相連〉
康王山 城南五十里〈上有太甲陵〉
〈以上諸山皆知名者故特列之他如漆山之在龍山南葫蘆之在臥狼西和山之在城東龍岵〉
〈之在張陵坵雪山之在鳳凰西六羅之在果老庵鈴鐺之在錦繡川將山之在鮑山東龜山之〉
〈在九曲里𨫼子之在甲山東皷樓之在文莊銅鑼之在井家溝破錢之在大澗溝無影之在董〉
〈家莊全子之在函山北黍穰之在火閙南馬山之在彭家莊胡迷之在大澗西完備之在樓斗〉
〈東琵琶之在王官莊丟山之在琵琶山桃行之在鍋堰北大孤之在佛慧南耙頭之在龍洞轉〉
〈山之在趙家莊小山之在堰頭鎮土山之在邵家莊北山之在葫蘆南瓦居之在石攔峪娘子〉
〈之在臥虎北皮狐之在鳳凰西皆培壘不暇徧列又如岱北諸山崚嶒倚漢動連數十里反無〉
〈山名者則又分別巖峪峯嶺詳列如左〉
峯
瓢峯 渴馬崖上其形似瓢〈雲自瓢出主雨自瓢入主晴俗呼爲瓢葫〉
〈蘆寨〉
文筆峯 大佛山頂〈萬曆初平太守康裕建此塔以助文明之氣戊戌果驗〉
三秀峯 獨秀峯 俱龍洞上
白雲峯 在龍洞東〈一名白雲頂〉
霹靂峯 太㣲觀正北〈尖鋭無倫亦名霹靂尖〉
交戰峯 柳埠東南二十里〈頂有數穴深不可測時出雲霧亦呼雲洞〉
天麻峯 窩舖東〈一名天麻頂其高十里〉
松峯 窩舖南〈一名松尖〉 王老峯 佛洞南
劈山峯 西營北〈一名劈山溜〉
寨
石固寨 城南四十里〈四靣皆險惟西南一逕可入南燕嘗據此〉
玅眞寨 在龍山〈宋末長白山宼李全據濟南時其妻陽妙眞所居〉
丁字寨 泉瀘東頂 透明寨 孟家峪
馬武寨 臥狼山西〈史稱武未遇光武時綠林渠宼流刼至此旗墩石瓮猶存〉
魏花寨 中宮鎮南〈宋指揮魏花所居〉
虎頭寨 饅頭寨東〈巉巖險峻時吼隂風〉
九女寨 魏花寨南〈一名三媳婦寨三石壁立宛如三婦並立雲中〉
黃花寨 石固寨西〈一名小寨〉三角寨 草溝南
香爐寨 八達嶺西 楊廣寨 道溝南
黑牛寨 白雲寨東南〈峭壁千尋俯視衆山若丘陵也〉
天麻寨 九女寨南〈形勝陡絶楊家寨猶賴此爲犄角〉
迷䰟寨 天麻寨西〈孤峯倚漢無路可躋〉
牛頭寨 迷䰟寨西 黑山寨 玉皇嶺西
皇寨 天平寨東 鷄山寨 東務南
饅頭寨 太甲陵東 天平寨 大水坑北
白雲寨 齊王寨東北〈上有白雲洞下有白雲溝〉
黑雲寨 黑龍峪〈亦名黑牛寨〉吊盤寨 方山寨南
羊欄寨 黑風寨南〈險與黑風不異〉
大王寨 紅山套西南〈北二里許爲小王寨險可禦侮惜輔山特少耳〉
黑風寨 神通寺西北〈一人守險千夫莫近固進可攻而退可守者〉
齊王寨 神通寺東北〈一名齊家寨〉
馬鞍寨 黑牛寨傍 季二寨 楊家寨東南
孟家寨 季二寨南 鳳凰寨 齊王寨北
揚頭寨 函山東頂〈隂崖凌厲勢欲飛揚故名〉
油簍寨 函山佛峪
嶺
兔兒嶺 千佛山西南〈羅家寺之徑東即圉馬塲〉
大泉嶺 桃花嶺西〈窩舖之徑〉
丁公嶺 大王寨東南〈渴馬崖之徑〉
五道嶺 完備山南〈宅科之徑〉
八達嶺 雙井峪南〈大佛寺之徑劉主政公嚴有詩碑〉
勞泉嶺 天麻寨西〈黃家峪之徑〉
桃花嶺 燕鵬窩南〈大水坑之徑〉
大澗嶺 野河南〈南營之徑〉
月牙嶺 勞泉嶺西北〈四禪寺之徑〉
旋子嶺 老鼠溝東南〈東西二務之徑〉
棋子嶺 黑山寨西南〈東南二嶺通官木厰西嶺爲黃家峪之徑〉
拉木嶺 齊城東南〈黃草之徑〉
水牛嶺 商家莊南〈柳埠之徑〉
夜乂嶺 石固寨東〈兩仙溝之徑〉
草山嶺 城東十五里〈神武之徑〉
北仙嶺 南仙嶺北〈中宮之徑〉
南仙嶺 紅山西北〈中宮之徑〉
赤草嶺 神通寺東〈西營之徑〉
楊山嶺 丁公嶺東〈石灰溝之徑〉
玉皇嶺 出山溝東南〈延亘二十餘里登岱必繇之徑〉
長城嶺〈 〉岱隂即齊之鉅防
鐵角嶺 大泉嶺西〈金剛鑚之徑〉
蘆芽嶺 桃花嶺南〈大庵之徑〉
豬頭嶺 大澗嶺西〈西營之徑〉
黃山嶺 井家溝西南〈黃山店之徑〉
旛杆嶺 上井東〈龍洞之徑一名煙霞嶺〉
瓦子嶺 齊城峪南〈遍山皆瓦礫相傳爲秦皇行在登岱後徑〉
拖綱嶺 靑山西〈漢王峪之徑〉
罈口嶺 月牙嶺西〈崓山之徑〉
小澗嶺 望米臺北〈東西營之徑〉
立旛嶺 孤山後〈牛家莊之徑〉
麻搭嶺 大名北〈東務之徑〉
鐵牛嶺 兩仙溝東〈兔石窩之徑〉
遮火嶺 黍穰正南〈泉瀘之徑〉
將軍嶺 甲山西〈展村之徑〉
廟嶺 臥狼山麓諸村樵徑
石河嶺 張陵坵西〈神武之徑〉
崗
龍崗 棃峪西北 白土崗 火閙東南
黃崗 城西十里 蘓家崗 城東四十里
七里崗 城南七里
峪
西佛峪 函山西北〈丹柿滿谷異境天開其內有蘂珠泉〉
東佛峪 龍洞東南五里〈內有般若寺泉出廚間雲生殿內尤爲勝絶〉
風兒峪 臥狼山西〈崖懸雙洞面壁孤峯菊綻重巖幽香滿澗峪南出五色石〉
袁洪峪 柳埠東南〈幽如盤谷泉石花鳥不可勝紀〉
苦洪峪 袁洪峪北 海螺峪 神通寺東
梨峪 柳埠西南〈兩山一水延袤三十里南抵長城〉
雙井峪 八達嶺後 皮老峪 宅科南
趙官峪 袁洪峪南〈內有淸流〉蓮花峪 鮑山南
擒宼峪 雲河南〈林木蓊蔚〉 荻子峪 柳埠北〈泉石並佳〉
馬帝峪 南泉寺東〈澗𡋹幽邃流水無聲有桃源之勝〉
水峪 馬帝峪東〈內有三教堂淸幽莫匹〉
大黑峪 西營西〈谷暗林深〉 漬米峪 皇寨東南
道溝峪 魏花寨前〈林𡋹無際內産櫻桃〉
井桶峪 神通寺東北〈內多柿栗〉
天靑峪〈 〉漬米峪東 花山峪| }}函山東北
陡峪 交戰頂東〈遍谷丹楓秋老更韻〉
螃蠏峪 西營東〈甘泉數泓滙爲淸溪〉
羅伽峪 黑牛寨下〈一名羅蠏〉萬糧峪 西營東北
張家峪 柳埠北 黑龍峪 西務南
白楊峪 草溝南 石欄峪 梨峪西
大名峪 鸞鵬務西北 漢王峪 靑山西
石房峪 墳莊東 隱士峪 勞泉西
齊城峪 柳埠南〈逶迤三十餘里名勝殊多〉
窩舖峪 柳埠東南〈有永興觀〉廈峪 宅科南
龍門峪 柳埠東〈延袤四十餘里名泉三十餘泓〉
牛欄峪 螃蠏東北 孟家峪 透明寨東
斜峪 黃草南〈林木蒙葺晝行如晦〉天井峪 八達嶺東北
齊家峪 龍洞西 虎峪 龍洞莊東
石衚衕峪 梯子山東北 樓斗峪 楊山嶺西
巖
瓦古巖 火閙東北
錦屏巖 龍洞東〈巖內有名鏤屏春曉四字〉
崖
渴馬崖 寨兒頭西〈即梯子崖三川之水至此伏流〉
紅鶴崖 神通寺北〈石壁凌雲洞心駥目大觀也〉
八石崖 玉泉寺東南〈數峯陡立勢欲摩空〉
老君崖 龍洞莊南〈峭壁撐雲危峯墮水遊龍洞者至此始奇〉
黃崖 孤山東 賞菊崖 千佛山後
葛溝崖 宅科北〈崖石多怪一帶淸流悉經巖下〉
千佛崖 在神通寺〈神通之勝悉在斯岩〉
黑水崖 中宮南黑水灣上
葫蘆崖 隱士峪南 栢崖 都泉東
孫家崖 高兒莊北〈南川之水悉滙崖下〉
洞
龍洞 禹登山西巖〈內透深里許壁問調御悉出天成大爲奇觀〉
桃源洞 桃花嶺南〈一名朝陽洞〉
華陽洞 黎峪蔡家莊 天堂洞 袁洪峪東巖
龍泉洞 千佛山賓華亭南
子房洞 扶山東嶺〈曲折深百餘步內爲黃石留侯外爲三淸峻閣凌空〉
背隂洞 丁公嶺後 白雲洞 龍洞莊西
目塵洞 甘露泉西〈歷下諸生張得宿等數人山遊於此因得廢洞修之有箕〉
〈仙書目塵洞引〉
勾腳洞 在勾腳疃〈亦名白雲洞〉
潮音洞 梨峪西南〈洞口隂寒雖盛夏無暑〉
黃花洞 瓢峯後〈釋迦羅漢奇古絶倫俱明昌中所鐫〉
蛾眉洞 石固寨前 三官洞 北道溝西巖
眞武洞 臥狼山巖下〈萬曆間羽士寶車所闢〉
洪老洞 朝陽寺北山 仙人洞 在梯子山
功德洞 開元寺北〈義公禪師湼槃處公載大藏高僧傳〉
修行洞 甲山 黃洞 臥虎山
紅孩洞 紅山 李密洞 大佛寺
黑風洞 神通寺 黃巢洞 天齊廟
金牛洞 華不注山 西龍洞 龍山
菩薩洞 康山 老虎洞 石房峪
蝙蝠洞 磨盤峪 風洞 函山
雲洞 交戰峯 長春洞 大庵廟
水
濟水 古濟今汶濟水伏流不見汶水自泰安州
出者繇故道自寧陽界至汶上東阿長淸齊河
界入歷城北經上濼橋北濼水分響河入焉又
東北逕華不注山隂又東經下濼堰〈濼水舊入濟處堰南〉
〈即小淸河〉又北逕濟陽齊東武定靑城濱州蒲臺利
津入於海〈此鹽賈通舟之處〉
濼水 源出趵突泉〈桑欽水經曰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酈道元注日濼水出〉
〈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水涌若輪俗謂之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齊乘曰源曰〉
〈趵突流曰濼東導曰小淸〉
聽水 城東北十二里〈水經注曰湖水引瀆東入城東北逕東城西而北出〉
〈郭又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齊乘曰即今之響河〉
華水 即華泉〈水經注曰華不注山下有華泉又謂之華水北絶聽瀆二十里流注〉
〈於濟〉
武原水 水經注曰武原水北逕譚城東又北經
平陵縣故城西是也〈一名盤水行十餘里又名全節河流入大淸〉
巨合水 按巨里在歷城東七十里自宋爲龍山
鎮此水出鎮南五十里曰榆科泉逕巨里西至
鎮北五里與武原水合故曰巨合
河
城河 城以外盈盈皆水也西南則趵突金線諸
泉東南則珍珠黑虎諸泉城內則珍珠劉氏諸
泉滙爲明湖達北門出合東西兩水環而繞之
獨南方高亢則以二閘而蓄衆泉之水焉
大淸河 即濟水故道〈詳見濟水有壽光劉公珝大小淸河記見藝文志〉
小淸河 源出濼水環城北流又折而東大明湖
水自內來注之東北遶華不注山下〈齊乘曰古濼水自華〉
〈不注山東入大淸河僞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爲小淸河自歷城東逕章丘鄒平長山新城又會〉
〈孝婦河東經高苑愽興合時水東北至馬車瀆入海曲行幾五百里今海運久廢河道漸淤而〉
〈其水復繇華不注東北入大淸河焉許公成名有記見藝文志王季木象春齊音曰小淸故道〉
〈雖於遺址尙存水入大淸止十八里倘更濬寛可通舟楫下運蒲靑海樂諸縣之糧則齊城可〉
〈永無饑患當事屢議開濬牽於築舍而止余嘗謂歷城有不涸之源此河是也〉
玉帶河 水出濯纓湖分𣲖入府庠經啓聖祠折
而西又折而北於崇制閣前轉而東復入明湖
〈郡守樊公時英於巽方建一亭亭前滙一池水來潺湲有聲今水改北流此河遂涸〉
巨冶河 詳見巨水土人謂之擡頭河流入大淸
中宮河 中宮鎮南〈即錦川下流置橋虞漲置舟虞涸行人遇秋病 流經崛〉
〈山河入大淸〉
遙牆河 遙牆西〈流入大淸〉
柳塘河 黃崗後〈流經聽水入大淸河〉
沙河 臥牛山東北〈其源東發冷水溝西發張馬屯流入大淸〉
雲河 擒口峪北〈源出漬米黃櫨等泉流入中宮河〉
茶白河 齊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臺北流入錦陽川〉
埧子河 埧子屯東〈源出白泉流入遙牆河〉
七里河 城東七里〈源出漿水泉流至小莊而伏〉
十里河 城南十里〈源出火閙經月即涸〉
閻家河 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錦陽川〉
耙道河 水泊前〈源出張馬泊花泉流經沙河入大淸〉
夾河 趵突下流分之以殺其勢會馬跑諸水繞
城北流
於家河 水屯前〈稻屯之水悉仰給此河〉
小河 龍潭迤北〈蜜脂諸泉滙爲溪流蓮塘蔬圃相錯如繡垂柳覆堤遊人就浴〉
〈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於聽水〉
湖
大明湖 城內西北隅源出濯纓珍珠諸泉其地
占三之一一名西湖繇北水門出流注大小淸
河入海〈大明湖水北注會波橋遠通華不注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冬泛冰天夏挹荷浪〉
〈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鷺點乎晴波簫皷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景〉
〈標爲明湖泛舟王季木曰湖出城中擅奇宇內異在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雖夾〉
〈蘆爲沼有礙大觀然蓮菱魚蔬利用多矣按水經注云濼北爲大明湖一統志雲源出舜泉今〉
〈濼水遶城北流向東不入城舜泉亦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纓諸泉北流入大明湖而自〉
〈北水門出注濼水如舊附此以證水經注齊乘之訛〉
㟙山湖 城北十五里濼水自大明湖北流繞於
㟙華滙爲湖李北海與杜少陵同遊㟙湖憇歷
下亭各有詩詠見藝文志〈今㟙湖莽然田壤無復煙波蓋自僞齊劉〉
〈豫自城北導之東行因名小淸河不名㟙山湖久矣〉
濯纓湖 城內都司西北本名灰泉合北珍珠散
水濯纓硃砂劉氏溪亭諸泉皆滙此周廣數畆
元憲副竹希仁改今名〈今規入 德藩建濯纓亭其上俯視澄淵鬚〉
〈眉可鑒楊柳交匝金鱗游泳 龍舟蕩漾蓋世奇觀〉
白雲湖 城東北章丘縣界周六十里〈俗名劉郎中泊有魚〉
〈藕菱芡蒲葦之利洪武間設河泊所歲有課入今裁〉
景陽湖 冷水溝西北 廣平湖 〈俱屬德藩〉
四望湖 大明湖之別者〈寰宇記雲四望湖在縣西二百步其水分流入〉
〈流與孝感合今考城西無入城之水疑古今水道不同也〉
漏巵湖 平陵城東〈諸水注之不盈故名〉
泉〈古七十二泉〉
趵突泉 濼水之源也〈一名瀑流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則此泉〉
〈在春秋已顯蓋岱隂之水奔流自縣西南六十里之黃山下滙爲池伏流至城西南發爲此泉〉
〈平地泉源觱涌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固寰中之絶勝也景標爲趵突騰空〉
〈一統志雲濟南名泉七十二趵突爲上金線珍珠次之餘不能與三泉埒矣名家題詠甚富趙〉
〈松雪雲濼水發源天下無或又題爲第一泉〉
金線泉 城西南趵突泉東北〈石甃方池泉源亂發澄徹見底南北〉
〈有金線一道隱浮水面曾子固有詩見藝文志流經來鶴橋入趵突泉〉
皇華泉 金線東小巷內〈一名木魚泉流入趵突〉
柳絮泉 金線東南角〈泉沫紛翻如絮飛舞〉
臥牛泉 金線東〈今淤〉 東高泉 金線南〈今淤〉
潄玉泉 金線南〈流入趵突〉
無憂泉 趵突泉南潄玉亭北〈流入趵突〉
石灣泉 趵突南玉壺堂西廊下〈源塞數載其流改入酒泉〉
酒泉 無憂南〈流入趵突〉 湛露泉 無憂西〈流入趵突〉
滿井泉 趵突北 北煑糠泉 趵突西北
北珍珠泉 都司西北白雲樓前〈平地湧泉錯落如珠右有劉氏〉
〈泉左有溪亭泉夾之滙爲濯纓湖流經百花橋入爲大明湖〉
散水泉 北珍珠東 溪亭泉 北珍珠東
濯纓泉 北珍珠西 灰泉 濯纓西北
知魚泉 灰泉東南 硃砂泉 灰泉西
劉氏泉 北珍珠西北
雲樓泉 劉氏南〈一名白雲泉城內諸泉惟灰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滙於此周〉
〈廻廣數畆乃大明湖之源也〉
登州泉 趵突泉西角〈圓通寺側即今白龍池〉
望水泉 趵突西萬竹園內〈今爲殷相池亭〉
洗缽泉 馬跑西〈金線正北流入城濠〉
淺井泉 洗缽西南〈今考在馬跑泉東西營城河內〉
馬跑泉 金線東北〈上有關壯繆祠下有劵前有橋水北流入城濠〉
舜泉 舜祠東〈一名舜井雙井並列世名源源泉蘓半刺爲梯修其南一井翼亭其〉
〈上北一井規入公廨不復名源源矣〉
香泉 舜祠西廡下〈其水六十年一發發則奔溢蒲城道生魚鱉萬曆丁未一〉
〈見〉
鑑泉 舜祠南〈今考在南門外橋西池如太極而水更空明可鑑流入城河〉
杜康泉 舜廟西小巷內〈世傳杜康用斯泉釀酒或以楊子江水並惠山〉
〈泉稱之一升重二十四銖是泉二十三銖曾子固記曰齊多甘泉甲於天下其顯名者以十數〉
〈而色味皆同以予驗之皆濼水之旁出者雲〉
金虎泉 齊乘曰李承務巷通志曰即黑虎
黑虎泉 東南城壕崖下〈水出滙爲一池潺湲有聲流入城濠劵上有黑〉
〈虎廟〉
東蜜脂泉 天鏡泉東〈流入灰灣〉
西蜜脂泉 五龍潭坊西〈流入五龍潭〉
孝感泉 太平寺南〈流入寺前滙爲一池曲引入僧廚復出垣外達於北渚〉
玉環泉 布政司街 羅姑泉 縣治東
混沙泉 灰池南〈流灰灣入大溝〉灰池泉 五龍潭東
南珍珠泉 城東南壕內浮若珍珠〈東注城濠齊乘雲鐵佛巷〉
芙蓉泉 府庠前韓觀察宅內〈其水逶迤比流至泮池沈華東太守〉
〈濬其渠名曰梯雲溪齊乘雲姜家亭前〉
滴水泉 西務北〈一在神通寺東峪其流入錦陽川〉
灰灣泉 五龍潭東
懸淸泉 五龍潭東〈一名賢淸今名三娘子灣流經於家橋入大淸河〉
雙桃泉 丁字街舖屋下〈繇地中經蜜脂江家池入五龍潭〉
溫泉 西門外船巷北〈一名東流水泉傍蔬甲經冬常榮流入城河〉
汝泉 齊乘曰在神通寺〈今按寺中本無泉惟方丈西有白龍池或即汝〉
〈泉歟然又塞於僧舍下〉
龍門泉 神通寺東〈一名龍泉洞門半掩石龍半露水自中出流入錦陽川〉
染池泉 神通寺東〈流入錦陽川〉
懸泉 中宮東〈流入錦繡川〉
都泉 中宮東南〈皇姑寺溪抱村流爲岱北諸泉之總故曰都其流入錦陽川〉
柳泉 太㣲觀西〈流入錦繡川〉車泉 柳泉東〈流入錦繡川〉
煑糠泉 四里山〈今考山下無泉或即道傍野井耶〉
爐泉 齊乘曰南山下〈今迷莫考〉
甘露泉 大佛寺內〈其水涓涓而下滙爲一池味甚甘冽有石鐫天生自來泉〉
〈五字〉
林汲泉 佛峪內釣臺下〈泉自壁間飛瀉穿雲度樾而歸於壑最爲名勝〉
白泉 王舍店東北五里〈源廣數畆下灌稻田數十頃繇曲家莊入埧子河〉
金沙泉 龍洞西北澗中〈一名黃龍潭流入寺中〉
白龍泉 龍洞〈一名白龍潭在金沙西北流入聖壽院〉
花泉 張馬泊〈泉源數泓周廣數畆一方水利所關流經耙道河東北入沙河〉
獨孤泉 天麻嶺下〈北流入錦陽川〉
醴泉 四合寺內
漿水泉 齊乘曰盤水鎮東南〈今考百尺澗東南亦有以漿水名者〉
〈每當瀑發聲撼風雷流經荊山入七里河〉
南煑糠泉 䗶山窩〈今涸〉
苦苣泉 柳埠東南袁洪峪內〈一名萵苣泉源遍谷有萬壑淨流之〉
〈概流入茶臼河〉
熨斗泉 扶山子房庵 鹿泉 百固寨後
龍居泉 長城嶺西 白虎泉 大佛山內
〈以上七十一泉合百脈爲七十二泉以百脈非歷有故不載晏公壁所詠七十二泉無硃砂雲〉
〈樓鑑泉金虎滴水灰灣汝泉白虎林汲煑糠花泉爐泉百脈鹿泉乃有朱公等十四泉詳列如〉
〈左內有明水非歷物故亦不載〉
朱公泉 黑牛寨前 白公泉 臥虎山後
雙女泉 西務西坡 北潄玉泉 金地院內
南甘露泉 大佛東南 鹿跑泉 都泉東北
胡桃泉 豬頭嶺北 道士泉 大佛寺東坡
淸水泉 西務北 黑龍泉 即黑龍潭
魚池泉 江家亭內 懸珠泉 龍洞口
白花泉 大佛寺東〈飛瀉漫流曲盡幽姿流經孤山入錦繡川〉
新附名泉
天鏡泉 五龍潭南即江家池〈方廣一畆可鑑鬚眉觀察張公鶴鳴〉
〈改今名流經龍潭入大淸〉
上水泉 楊家寨後〈泉氣隂森沁人肌腑〉
孟家泉 勞泉東 康泉 齊城峪〈流入錦陽川〉
雙盆泉 高兒莊石崖下〈泉冷冷自盆出其味甘寒流入錦雲川〉
馬帝泉 馬帝峪華巖寺下〈一名大泉寺廢泉流堪爲於邑故香巖禪〉
〈師雲水聲嗚咽空啼鳥山色淒其不見僧其流經孫家莊入錦繡川〉
玉泉 龍集寺觀音閣下〈涓涓東注龍集獨勝〉
太極泉 太平寺北〈舊爲許殿卿讀書處形圓水淸流入明湖〉
惠民泉 布政司街東 叚花泉 九塔寺南
響泉 交戰頂西谷中 百花泉 崇興寺前
苦梨泉 黑牛寨前黃尖下〈流經羅伽峪入雲河〉
湧淸泉 勞峪東石崖內〈流入錦雲川〉
聖池泉 普門寺山門外〈淸洌澄潔一方攸賴〉
漬米泉 漬米峪內〈流入雲河〉倘豆泉 塘頭寺門外
胭脂泉 玉泉寺嶺前 聖水泉 九塔寺門外
黃櫨泉 西營北〈雲河一帶之水大半仰給此泉其流經擒宼峪入錦陽川〉
枯泉 桃科嶺南〈流入錦陽〉 玉龍泉 弔枝庵西巖
灰包泉 韓家店東北〈流經閘口西入小淸〉
琵琶泉 黃泥溝東北〈泉出石間泠泠有韻流至孤山入錦陽川〉
琴泉 苦洪峪北〈泉聲滴夜如理絲桐齊乘謂泉甲天下韻琴築而味肪醴聽此〉
〈益信〉
草泉 白泉南〈源廣數畆流經灘頭入埧子河〉
避暑泉 萵苣西南泉子峪〈西北入茶臼河〉
錫杖泉 海螺峪內〈流入錦陽〉勞泉 勞泉嶺後
南薄羅泉 齊王寨後巖下
北薄羅泉 馬帝峪東〈泉端有連理樹〉
菩薩泉 南菩薩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澇不溢流入錦陽〉
鴨子泉 漬米泉東〈流經西營入雲河〉
氷氷泉 岱隂鞦韆臺〈山高隂寒冰積如陵故亦名氷氷臺相傳岱北有頑〉
〈冰即此其冰立夏始解北經龍峽入茶日河〉
當道泉 梁家莊北〈源流深長可資水利流入埧子河〉
玉漏泉 雲臺寺西巖下〈一名天井泉點滴之聲與銅壺不異〉
老母泉 堰頭北〈其泉曰湧寒沙好事者繫石試之莫測其底流入大淸河〉
長生泉 開元寺前 竇姑泉 大佛寺北頂
試茶泉 茶臼河東壁上〈其流飛瀉入茶臼河〉
雲外泉 函山佛峪 蘂珠泉 西佛峪崖上
印度泉 梨峪龎家莊 大泉 大泉嶺上
水簾泉 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簾坡錦陽地多滲漏非此水助流〉
〈將不免爲乾𡋹矣〉
鎗桿泉 南桃科泉〈泉飛滋圃爲龍門諸泉之冠流入錦陽川〉
一勺泉 佛洞下〈池僅如盆挹取不匱〉
水波泉 水峪〈流入錦繡〉 南山泉 黑龍峪絶巓
冷泉 白泉南〈流入灘頭〉 淸泉 道士泉北
漂泉 白泉東〈發源迅疾流經曲家莊入遙墻河〉
惠泉 白泉南〈流與冷泉合〉 團泉 白泉西〈流入灘頭〉
漫泉 冷泉西南〈流入灘頭〉 麻泉 白泉北〈流入灘頭〉
湧泉 神通寺西〈瀑布飛懸流入錦陽川〉
〈以上五十七泉雖非通志所載然皆邑里艶稱親履其地考證無訛其泉隹而名不著者尤不〉
〈下百餘泓不敢強生附會闕以俟高明之鑒定〉
古蹟廢泉
華泉 華不注山下〈齊頃公取水於此三齊記雲歷山下有無底井與此泉通〉
〈今泉源淤塞不流於欽曰欽嘗擬會波樓記畧曰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蓋他郡有泉一〉
〈二數此獨以百計濤噴珠躍金霏碧泣韻琴築而味肪醴不殫品狀在邑者瀦市之半在郭者〉
〈環地之三碁布星流走城北陬滙於水門東流爲濼注於汶過於時入於海可槩見矣〉
井
舜井 詳見舜泉〈井北十餘步復有一井泉穴相通世傳即當日旁出之匿空也〉
神異井 神通寺東廊下〈寺舊無水朗公入定聞地有水聲命弟子掘之〉
〈果得甘泉〉
羅姑井 即羅姑泉〈一方井水皆苦惟此獨甘井上有亭今廢圯〉
感應井 北極臺下〈城北面濱湖水味多鹹此井獨甘鄒襲有記〉
朗公井 城東南三十里老君崖下〈朗公廟貌猶存〉
甘露井 大佛山 玉環井 即玉環泉
陳公井 十里河〈陳令采建〉 華家井 布政司西
胡千戶井 縣治後 張公井 王官莊
池
泮池 府庠前〈芙蓉泉水來注之向貯太湖石其中後移於外因植荷花縣庠亦有〉
〈泮池然無水〉
飲馬池 都司北池有芙蓉堤出文廟東〈俗呼爲疊道雲〉
白龍池 趵突泉西圓通寺側
江家池 五龍潭前 大方池 大明湖內
雲錦池 雲莊〈以下皆廢〉 瞽女池〈劉廷式娶瞽女三飲而生三男〉
房家園池 城隅北〈齊愽陵君豹之山池也今廢〉
溝
錦纏溝 旱石橋下〈西南山水所注經迎仙橋北流入小河〉
石峽溝 崇佛寺南 韓信溝 九里山傍
五里溝 城西五里 大澗溝 函山前
娥女溝 石家鎮東 冷水溝 沙河南
兩仙溝 南仙嶺北 石灰溝 宅科北
蔡家溝 朱家橋東北 井家溝 白馬山西
黃泥溝 大佛山前 碾子溝 泉瀘南
蔣溝 蓮花峪南 蔚溝 玉皇嶺東北
老鼠溝 旋子嶺西北
洲
百花洲 百花橋下〈方廣數十畆而居民廬舍圍旋較之北湖更饒韻致其北〉
〈即鵲華橋〉
陂
歷水陂 華不注西〈引水溉田水經謂之歷水陂〉
溪
梯雲溪 府庠前
灣
三娘子灣 西門外東流水北〈世傳有女子三人齊墜於此故名〉
老龍灣 城東三里其水冬夏不竭
廻龍灣 濯纓湖繞土山西注鍾此出達百花橋
賀家灣 靜居寺東 灰灣 五龍潭東
曹家灣 全家河東 老兒灣 新開口東北
丁香灣 〈末詳其處李於鱗有詩〉 龍灣 茶臼河上〈一名龍峽〉
劉虎灣 柿子園東 楊家灣 婁家四戶西Page:崇禎歷城縣志 03.pdf/38Page:崇禎歷城縣志 03.pdf/39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