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不需要的就破 工農兵需要的就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工農兵不需要的就破 工農兵需要的就立
北京部隊 某團衛生隊黨支部
1968年11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衛生隊是一九六五年建立的。三年來,我們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衛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以「老三篇」為座右銘,在駐地分散、環境艱苦、設備簡陋的情況下,面向連隊,深入基層,努力為部隊廣大幹部戰士服務,為駐地的工農群眾服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為工農兵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在醫療衛生戰線上,由於大叛徒劉少奇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在我們這個團衛生隊裡,過去也有不少不符合工農兵需要的條條、框框,嚴重地阻礙着我們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們從部隊的實際出發,依靠廣大群眾,大破大立,對衛生隊的工作進行了不少改革。我們的原則是:凡是工農兵不需要的就破,凡是工農兵需要的就立。

小衛生隊建立了外科手術室[編輯]

施工部隊容易出外傷,可是,按照過去的規定,對於外傷,團衛生隊只管轉送,不管治療。這樣,不但給傷員增加了痛苦,還造成了一些可以避免的殘廢和死亡現象。一九六五年,我們初建隊時,兄弟部隊的一位戰士發生嚴重外傷,急需搶救,但是由於當時我們沒有外科手術設備,結果失去了搶救機會。還有一個戰士工傷骨折,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外科手術設備,只好轉院。在轉送途中,給傷員帶來很大痛苦。對這些事,我們看在眼裡,痛在心上。我們認為,團衛生隊「只管轉院,不管治療」的規定,是一種不關心戰士疾苦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應當堅決打破。

當我們提出建立外科手術室的建議時,遇到個別人的反對,說:「既然上級有規定,管好轉院就行了,何必自找麻煩呢?」我們衛生隊的同志說:為了減輕階級兄弟的痛苦,我們就是要找這個麻煩。於是,我們遵照毛主席「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教導,自己動手籌建外科手術室。沒有手術台,我們就用兩張桌子對起來;沒有麻醉藥品,我們就自己配製;沒有手術器械,我們就自己製造,一時不能自己製造的,就向有關單位求援。隊裡能做外科手術的人不多,我們就自己設法培訓,在工作實踐中以老帶新,干中學,學中干。就是這樣,我們靠着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紅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建立起了外科手術室。

我們這個手術室,儘管條件差、設備簡陋,卻給部隊解決了很大問題。現在,因工負傷的手術,我們很少轉院治療,這就大大減輕了階級兄弟的痛苦,使需要動手術的同志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四連戰士肖靖武的小腿右後方跟腱被炸斷,如果轉院進行手術,可能因為搶救不及時,引起組織壞死,造成殘廢。有了外科手術室,我們用了不到半小時,做完了手術,二十天後就痊癒歸隊。目前,我們不僅解決了一般常見外傷的搶救問題,而且部分同志能作闌尾、疝氣、大隱靜脈曲張切除等外科手術。兩年多來,我們這個簡陋的外科手術室,為四百多個過去需要轉院治療的傷病員進行了中、小手術,沒有一例發生問題,受到部隊幹部戰士的好評。

外科手術室的建立,在我們這個小小的衛生隊,也是一次革命。現在,我們能夠更好地為戰士、為駐地工農群眾服務,我們的心和工農兵貼得更緊了。

發動群眾戰勝矽肺病[編輯]

在施工部隊,預防矽肺病是保證戰士身體健康的大問題。可是,長期以來,由於劉少奇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有個別人,卻把這樣一件和幹部戰士生命攸關的大事,推出不管,說什麼:這是勞動部門的事,不是衛生部門的事。一不給錢,二不過問。管還是不管?我們認為:只要是對工農兵有利,為工農兵需要的事,我們都要管。我們決不能眼看着矽肺病危害階級兄弟的生命而不管不問。我們決心發動廣大群眾,向矽肺病開戰。

為了做好預防矽肺病工作,我們進行了多次調查研究,提出打水眼,裝濕渣,降低粉塵濃度的建議。這一建議開始實行時,許多連隊沒有落實。我們就深入連隊,邊勞動,邊了解戰士反映。發現有些戰士擔心影響工程進度,不願打水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選擇毛主席有關語錄,編印防塵知識材料,寫快板、畫幻燈,組織宣傳隊深入施工現場,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大講預防矽肺病的重大意義和有關常識。為了減輕往山上抬水的疲勞,我們還和有關部門一起,研究創製了空壓機頂水代替高壓水箱的設備。經過一系列努力,全團各個作業點普遍實行了打水眼的方法,使坑道內空氣的粉塵濃度,由國家規定的每立方米二毫克,降低到每立方米一點二至一點五毫克。

粉塵濃度降低了,是滿足現狀,還是繼續前進呢?我們遵照毛主席為人民服務要「完全」「徹底」的教導,進一步研究防止粉塵進入呼吸道的辦法,以徹底消滅矽肺病。防止粉塵進入呼吸道,關鍵問題是戴適用的口罩。開始,我們買了一種防塵口罩,發到連隊後,戰士們都不願戴。為什麼呢?我們就戴着口罩和戰士一起勞動,親身體驗,發現這種口罩殼硬,孔少,戴着它勞動呼吸困難。後來,又買了兩種口罩,也不適用。但是我們沒有灰心,我們遵照毛主席的教導,下決心自己創製最適用的口罩。於是,我們就和戰士一起勞動,一起研究,經過十多次試驗,終於製作了一種適用的防護口罩。為了讓全團戰士很快戴上這種口罩,我們就發動全隊同志和休養人員,主動地承擔了製作任務,及時保證了口罩的供應。三年來,我們為部隊製作防塵口罩一萬二千多個。經過多次嚴格檢查,全團沒有發現一名矽肺病患者。矽肺病這個嚴重威脅戰士健康的敵人,終於被我們戰勝了。

在實踐中培養「土」醫生[編輯]

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深深感到:過去所謂衛生員不經醫校培養不能當醫生的規定,本身就是錯誤的,非把它破掉不可。我們團的部隊駐地很分散,到處都需要醫生。怎麼辦?是靠醫校培養?還是靠從實踐中鍛煉培養醫生?我們支部認為:醫校是培養醫生的一個途徑,但它不是主要的途徑。主要的途徑是靠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土」醫生。毛主席教導我們:「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過去,劉少奇推行的修正主義路線,強調什麼「正規化」、「系統化」、「科班出身」,限制從實踐中培養醫生,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相對抗。結果,培養醫生的主要渠道被堵塞了,因而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一方面缺少醫生,另一方面又使大量的政治思想好、又有實踐經驗的衛生員,不能得到培養、提高,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貫徹毛主席的指示,保障部隊當前健康和戰備的需要,我們自己開辦了訓練班,從有實踐經驗的衛生員中培養了不少醫生。

在訓練班裡,我們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狠抓階級教育和兩條路線教育,強調樹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我們遵照毛主席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導,採用從實際需要出發,以工代訓,以老帶新,干中學、學中干的方法進行訓練。施工部隊外傷多,我們就先學止血、包紮、固定等技術;夏天就先學防治腸道傳染病,冬天就學醫治呼吸道感染病。同時還採取見病講病,一面治療,一面學習的方法,在治療中進行學習。在手術操作中,既大膽放手,又嚴格按照科學辦事。在訓練中,我們繼承了我軍「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光榮傳統,不管是醫生或衛生員,誰擅長什麼,誰就教什麼,調動了大家互教互學的積極性。通過在職訓練,我團衛生員中已有三十一個同志,在醫生指導下,能做外科常見的中、小型手術,有十七個衛生員能用七十到一百餘種藥,有八名衛生員已經擔任了醫生(醫助)的工作。現在我們團基本上做到了常見的外科小手術不出營,常見的外科中型手術不出團。去年,三連指導員劉士端患急性闌尾炎,衛生員許進元同志給他做了手術,一期癒合,七天出院。劉士端同志讚揚說:「咱們這些『土』醫生真了不起!」

建立革命的醫護合作制度[編輯]

在我們為工農兵而破、為工農兵而立的過程中,我們還打破了資產階級的醫護界線,建立了革命的醫護合作的制度。過去,醫護人員截然分工,在醫生和衛生員之間造成一條人為的界線,加大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距離,破壞了我軍官兵一致的光榮傳統。

建隊初期,由於醫護截然分工,也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醫生只管看病,開處方,寫醫囑;衛生員只管護理,搞清潔衛生,按醫囑辦事。有的衛生員說:「醫生的嘴,衛生員的腿。」醫生和衛生員之間的關係不夠密切,不夠協調。我們支部認為:這種資產階級的醫護界線分得越清,同志之間距離越遠,既不利於醫生的思想革命化,又不利於工作作風的革命化,對發揚我軍官兵一致的光榮傳統也妨礙很大。特別是在人員少,工作繁重的情況下,更影響了工作的開展。

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支部發動大家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大家認為:必須打破這種資產階級的醫護界線,建立起革命的醫護合作的新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人的思想革命化和工作作風的革命化,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於是,我們以打破資產階級醫護界線為題,在全隊開展了一次革命大批判,狠批大叛徒劉少奇推行的修正主義醫療衛生路線。在提高思想,統一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還逐步摸索了一些辦法:一是醫生參加護理工作,衛生員學習參加治療工作;二是團衛生隊的醫生、衛生員和營、連的醫生、衛生員,根據情況不定期的輪換;三是幹部、醫生和衛生員認真實行「五同」,同學習、同鬥私批修、同吃、同住、同勞動,特別強調領導幹部和醫生參加體力勞動鍛煉。三年來,我們領取各種藥品、器材,都是自己搬運;傷病員的被褥和手術敷料,都是自己動手拆洗;隊長動手壘豬圈,醫生種菜、做飯、刷痰盂,什麼都干;就連上藥用的棉花棒,也是大家動手加工製作的。

醫護合作制度的建立,大大促進了我們衛生隊的思想革命化和工作作風的革命化,進一步密切了官兵關係,發揚了我軍官兵一致的光榮傳統。醫生說:「醫護合作,使我們醫生丟掉了臭架子,增強了勞動觀點,避免了脫離群眾,對我們改造思想大有好處。」衛生員說:「醫生和我們同樣工作,一起勞動,覺得他們更親切了。」

我們體會到:破除資產階級、修正主義的條條框框的過程,就是提高我們為工農兵服務的自覺性的過程。破得越狠,離工農兵越近。只有徹底肅清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和流毒,才能更好地沿着毛主席指示的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道路前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8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4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