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原造林 大有可為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平原造林 大有可為

——山西省長治縣林移大隊植樹造林的調查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71年8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長治縣林移大隊處在平原地區,平均每人不到一畝二分地,過去經常遭受風、旱、澇、鹼等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減產。由於他們認真貫徹執行毛主席關於「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全面規劃,年年植樹,現在全大隊已有林木十八萬株,平均每人二百七十株,還擴大了耕地面積。林木保持水土,抵禦了自然災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豐收。一九七○年,這個大隊糧食平均畝產過千斤,農、林、牧、副全面發展,成為太行山下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大隊。

平原植樹 大有可為

[編輯]

開始,在部分幹部和群眾中存在着「山區栽樹,平川種糧」的思想,認為平原地區栽樹占土地,不能現得利,划不來。黨支部便組織大家學習毛主席關於「綠化祖國」的教導,用本隊一些社員通過種樹解決了蓋房木料的實例,幫助群眾克服「遠水不解近渴」的思想,使大家認清平原植樹可以「三年成椽,五年成檁,十年成梁」,只要早動手,早栽樹,就能早得利。在大隊黨支部領導下,全面規劃,因地種植,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群眾運動。他們採取集體育苗和社員個人育苗相結合的辦法培育苗木,並進行土地整頓,把原來的一百多條草道改為七條大道,把近百條零亂的水渠改為二十一條幹渠,把八百多畝土地劃為十六個「豐產方」,利用溝旁、渠旁、路旁植樹,造成一條條防護林帶。結果,耕地面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比原來擴大了三十多畝。同時,在低濕鹼重的地方開渠排鹼,營造豐產林;在草多水多的瘦薄地上開溝排水,建立果園和桑園。他們還認真落實黨的政策:集體土地和大道兩旁的防護林帶實行隊種隊有;社員群眾在自己院基地上種樹,戶種戶有。

由於方向明確,方法得當,政策落實,林移大隊植樹造林成果不斷擴大。現在,整個大隊有林網衛護,到處綠樹成蔭,每年收水果六萬多斤,栽桑養蠶收繭幾百斤,木材自給有餘,還支援了兄弟社隊。

農林結合 互相促進

[編輯]

隨着林業的發展,農林矛盾從各個側面表現出來。有些社員看到林帶旁邊莊稼矮一點,認為「樹大遮地,影響種糧」;有的幹部看着農活忙,還要搞林業,感到「只手難抓兩條魚」。黨支部認為這些思想是進一步發展林業的障礙,便組織幹部群眾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指示,聯繫本大隊林業對農業促進的情況,看農林業互相依賴,缺一不可的辯證關係:一是這個地區林木普遍增加,調節了氣候,延長了無霜期,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過去林移大隊一年只能種一茬莊稼,現在變為一年兩作,二年五作。二是大隊實現林網化後樹多葉多,肥料多、飼料多。農田施肥量成倍增長,畜牧業也得到了發展。三是樹多林密增強了抗災能力。一九六五年八月刮了一場大西北風,周圍一些大隊百分之五十的玉米、穀子被颳倒,林移大隊因為樹大林密,莊稼得到保護。四是林業的發展促進了糧食增產。一九六三年,糧食畝產三百六十斤,一九七○年增長到一千零七斤。植樹還給社員每年提供燒柴二十幾萬斤,省下二百畝的秸稈用以漚肥還田。這些活生生的事實,使大家更加認識到毛主席關於「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的指示無比正確。

「種樹遮地」的情況也是可以改變的。他們除了把一些發葉遲、根系深的樹種栽到靠地邊以外,還採取了開溝、深耕、加水、加肥和按莊稼特性調配種植地點等辦法,使樹林邊上的莊稼也長得很好。

關於農活與林活爭工的矛盾,主要是靠挖掘勞動潛力,統籌安排來解決:一是拿出百分之十左右的勞力組成林業專業隊,長年堅持林業生產;一是按農活、林活忙閒情況,合理組織勞動力,互相支援。

年年育苗 年年植樹

[編輯]

林移大隊的林業,是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中,逐步鞏固發展起來的。

正當林移廣大貧下中農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制定植樹造林的長遠規劃時,發生了嚴重的雹災和旱災,糧食平均畝產只有七十二斤。一小撮階級敵人乘機煽風點火,企圖破壞植樹造林。廣大貧下中農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揭穿了階級敵人的陰謀,在堅持抗災,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群眾運動。

在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舊縣委的走資派推行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藉口「林糧矛盾」,強令「砍樹種糧」、「刨樹賣錢」。林移大隊的貧下中農堅決頂住了這股妖風,他們說:「是毛主席號召栽的樹,堅決不能砍!」大家懷着對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無比憤恨,又栽起了第二代林木。

植樹造林後,出現了「四旁樹木難管護」的問題。黨支部把這個問題交給群眾討論解決。在林業隊加強管護的同時,組織起有各方面代表參加的護林委員會,實行分區分路管護樹木,並廣泛宣傳植樹造林的重大意義,抓住具體事例開展表揚批評,從而形成了人人愛樹、護樹的好風尚。

大搞植樹造林,實現四旁綠化以後,縣、社多次在林移召開綠化現場會,經常來人參觀。有些人因此驕傲起來,覺得「栽樹可以歇一歇了」。針對這種情況,黨支部組織大家反覆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破私立公,繼續革命。他們堅持年年育苗,年年植樹,加強管理,撫育更新,使林業搞得好上加好。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