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準
外觀
平準之法,是武帝理財盡頭之想、最後之著,所以代一切興利之事,而救告緡之禍。所謂窮而變、變而通,其道不得不出於此者也。
何也?文、景殷富,而武帝以喜功生事,化而為虛耗之世:鬻爵鬻罪,而鬻爵鬻罪不效也;鹽鐵,而鹽鐵不效也;鑄錢製皮幣,而錢幣不效也;酎金,而酎金不效也;風示百姓分財助縣官,而分財不效也;募徙民,而徙民不效也。非惟不效而已矣,而又曰「選舉陵遲,廉恥相冒」;曰「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曰「見知之法生」,「窮治之獄用」;曰「縣官大空」,「而富商大賈或祼財役貧」;曰「公卿大夫諂諛取容」。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則形已見而勢已窮矣。至於告緡之令下,以天子而同於盜與兵,天下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不思以解之,且求為秦之季世而不可得矣。
桑弘羊晚出,乃始為平準之法,籠天下財物歸於縣官而相灌輸,貴即賣之,賤即買之,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雖所謂「不加賦而天下用饒」,是利臣籠絡人主之語,而賞賜帛百餘萬匹、金錢巨萬計,皆取足大農,不復告緡。不復告緡,此即平準之效也。
或曰:是又以天子而同於負販矣。以天子而同於負販,不猶愈於以天子而同於盜與兵乎?且告緡之禍可以亡,平準,非救窮,以救亡也。故曰:平準者,所以代一切興利之事,而救告緡之禍,其道不得不出於此者也。
其道不得不出於此,然則史遂無說乎?曰惡得無譏?漢文、景之天下,何以遂化為武帝之天下也?睹時觀變,史蓋有深悲焉。非悲平準也,悲其所以不得不出於平準之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