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東土種志——基於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廣東土種志——基於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集
作者:尹春梅 施建平 潘愷 魏文學
2018年3月2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國科學數據
尹春梅, 施建平, 潘愷, 等. 廣東土種志——基於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集 [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8, 3(1). (2018-02-26). DOI: 10.11922/csdata.170.2017.0147.


摘要&關鍵詞

[編輯]

摘要:本數據集來源於199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廣東土種志》。該書第一次較詳細、系統、全面介紹了廣東省212個土種的歸屬、名稱,面積與分布、主要理化性狀、典型剖面特徵及其理化分析結果、生產性能及改良培肥途徑等,是廣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本數據集在進行系列標準規範化工作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包括地點與土壤類型分布關係和中國土壤發生分類的分類關係的E-R數據模型,形成了具有16個土類、39個亞類、212個土種、212個典型剖面的700個發生層及物理化學性質的數據產品。本數據集可被廣泛用於土地質量評估、環境效應研究、土壤碳儲量研究等,對因土種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調整農業結構布局、合理利用土壤資源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廣東土壤;土種志;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調查

Abstract & Keywords

[編輯]

Abstract: The database is processed from Soil Type Database of Guangdong published in 1996 by Science Pr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It compiles inform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area, main characters, land-use and product performance of 212 soil species in Guangdong. After a series of standardization, an E-R data model is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relations between location and soil type, and classification relations according to Genetic Soil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It results in a data product which contains 16 soil groups, 39 subgroups, 212 main soil species, 212 typical profiles, 700 soil horizons and their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The database can widely be used for land degradation assessments, environmental impact studies, soil carbon reserve studies, or to guid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words: Guangdong soil; soil species databas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數據庫(集)基本信息簡介

[編輯]
數據庫(集)名稱 廣東土種志——基於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集
數據作者 尹春梅
數據通信作者 尹春梅(cmyin@isa.ac.cn)
數據時間範圍 1996年
地理區域 廣東(東經104°29′~112°04′,北緯20°54′~26°23′)
數據格式 可查詢數據庫
數據量 0.62 MB
數據服務系統網址 http://vdb3.soil.csdb.cn/front/detail-中南红壤区土壤综合数据库$zn_location_name?id=440000,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460
基金項目 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專項——土壤學科領域基礎科學數據整合與集成應用(XXH12504-1-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1201260)。
數據庫(集)組成 數據集由9部分數據組成,分別為土類表、土壤亞類表、土種基本信息表、土種典型剖面景觀信息表、土種典型剖面發生層信息表、土種典型剖面土壤理化性質表、土種統計剖面土壤理化性質表、縣(市)名與土種關係表、縣(市)名表,數據量大小為0.62 MB。

Dataset Profile

[編輯]
Title A database of soil species in Guangdong: Based on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Data authors Yin Chunmei, Shi Jianping, Pan Kai, Wei Wenxue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s Yin Chunmei (cmyin@isa.ac.cn)
Data collection due 1996
Geographical scope 104°29′E~112°04′′E, 20°54′N~26°23′N; specific areas include the whole Guangdong Province.
Data precision County-level
Data volume 0.62MB
Data format *.XLS
Data service system http://vdb3.soil.csdb.cn/front/detail-中南红壤区土壤综合数据库$zn_location_name?id=440000,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460
Sources of funding CAS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asic scientific data in the field of Soil Science」 (XXH12504-1-0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201260)
Database composition This data set consists of nine subsets: soil groups in Guangdong, soil sub-groups in Guangdong, basic information of Guangdong soil species, landscape information of typical profiles, genetic horizon of typical profile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ypical soil profiles, statistic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profiles, distributional relationship,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he data volume is 0.62 MB.


引 言

[編輯]

土種是土壤發生分類系統中的基層分類單元,是在類似的水熱條件下,來自相同或相似景觀部位,具有相對一致的土壤剖面形態、發育層段、理化及生物特性、生產性能的一組土壤實體[1]。1979年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吸收當時國內外土壤分類的優點,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既保留土壤發生學觀點,又應用診斷層的診斷特徵來劃分土壤,制定了基本穩定和統一的土壤分類方案,是我國土壤分類由定性走向指標化、定量化、數據化的里程碑[2][3]。《廣東土種志》是廣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該書的編撰工作歷時近4年。在省、地資料匯總期間,按國家要求和廣東省具體情況,詳細制定了廣東省主要類型骨幹剖面的採樣分析計劃和有關的專題調查並分組實施,省、市(地)共採集土壤骨幹剖面樣本1800多個(省採集700多個),分析化驗數據近15000項次(含微量元素)。送審本《廣東土種志》編寫了廣東省的土種有522個,這些土種歸為131個土屬,36個亞類,16個土類,6個土綱。但有的土種資料尚不夠充分,因此經統計、比較、刪選,最終選入了資料較為完整的212個土種,歸屬於16個土類、39個亞類,其中水稻土99個[4]

本數據集是在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專項項目「土壤學科領域基礎科學數據整合與集成應用」支持下,按照科學數據庫實施的標準規範和土壤學科領域數據標準規範完成的「中南地區土壤數據資源的整合建設」成果之一。本數據集由9部分數據組成,構建了一個包括地點與土壤類型分布關係和依據中國土壤發生分類的分類關係的E-R數據模型,最終形成了具有212個土種、212個典型剖面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的數據產品。

1 數據採集和處理方法

[編輯]

1.1 廣東土種的劃分

[編輯]

1.1.1 土種劃分的原則

[編輯]

土種是土壤分類的基礎,是土壤分類系統中的基層分類單元,是發育在相同母質上,具有相類似的發育程度和剖面層次構型比較穩定的土壤實體。廣東省劃分土種的原則是:

(1)相同性:同一土種具有基本相同的母質和性狀指標量,其特徵土層有相同的發育程度。

(2)相似性:同一土種有近似的水熱條件,近似的生產性能和生產潛力,其剖面發生層理、剖面構型以及沉積土層的厚度基本相似。

(3)相對穩定性:同一土種,其土壤屬性在一般耕作和無特大干擾情況下具有相對穩定性。

1.1.2 土種劃分的具體指標

[編輯]

廣東省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劃分土種的主要依據是:土層厚度、土壤結構、養分狀況、水熱條件、地形母質、土壤質地、酸毒為害以及發生層等特徵因素。對於有相似剖面構型和形態特徵的不同土種,劃分土種時的具體指標為:

(1)有機質層厚度:主要用於自然土壤劃分。土種的有機質層厚度指標為:厚層(≥20 cm)、中層(10~20 cm)、薄層(≤10 cm)。

(2)土層厚度:主要用於自然土壤劃分。土種的土層厚度指標為:厚土層(≥80 cm)、中土層(40~80cm)、薄土層(≤40 cm)。根據上述二項指標劃分土種的,如花崗岩母質發育形成的紅壤,劃分為厚厚(厚有機質、厚土層)麻紅壤、厚薄麻紅壤等。

(3)特徵土層部位:按各類特徵土層在土體中出現的部位劃分不同的土種,如三角洲沉積土田中,其油格(坭)層出現在離表土30 cm以內,地勢相對低平的稱低油格田;出現在30~50 cm左右,分布在中沙田區的稱中油格田;出現在50 cm以下,分布在高沙圍田區的稱高油格田等。

(4)異質土層:按土層中出現的異質土層,如按貝殼層、砂姜層、鐵子層、鐵盤層等劃分不同的土種;水稻土中,底土出現蠔殼的稱蠔殼底田,表土層下有鐵質管狀物的稱鐵釘格田等。

(5)土壤酸鹼度:pH≤5.5為酸性,5.5~6.5為微酸性,6.5~7.5為中性,7.5~8.5為微鹼性,≥8.5為鹼性。

(6)特徵土層的發育度:以特徵土層的發生學性態特徵及其屬性指標劃分不同土種,如以水稻土的W層的發育強度、自成型土類的B層發育特點劃分土種等。

(7)水稻土的含鹽量和咸酸度:

①受海水鹽分影響的沉積土田,含鹽量≤0.25%為輕鹽田,0.25%~0.5%為中鹽田,≥0.5%為重鹽田。

②分布於淺海灘或河流出口處,心土層有紅樹林殘體的濱海沉積土田,耕層鹽分含量≤0.25%,pH≥5.5為輕咸酸田;鹽分含量0.25%~0.5%,pH=4~5為咸酸田;鹽分含量≥0.5%,pH≤4的為重咸酸田。這類土種的定名以pH為主。

③歷史上為淺海灘與鹹淡水出口處,底土埋藏紅樹林殘體,經過長期耕作沖洗,土壤已脫鹽而只酸不鹹的或季節性輕度含鹽的沉積沖積土田,pH=5~5.5的為輕反酸田(輕礬田),pH=4~5為反酸田(中礬田),pH≤4的為重反酸田(重礬田)。

(8)土壤質地:按土體質地性狀差異劃分為不同土種。如水稻土中的沙質田、沙坭田、坭田、粘土田;旱地中的(紫)沙地、(赤)沙坭地,(黃)坭地、(紅)頑坭地等。

1.2 數據內容規範化

[編輯]

1.2.1 土壤分類規範化

[編輯]

廣東土種志》的土壤命名,採用全國土辦1988年擬定的「中國土壤分類系統」,高級分類單元採用發生學連續命名法;低級分類單元一般採用群眾命名法,其中土綱、亞綱、土類都採用與當時全國一致的名稱,即土綱以成土過程主要診斷特徵命名,分成人為土、鐵鋁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鹽鹼土等6個土崗;亞綱以成土過程的差異因素命名,分成9個亞綱。

土類採用文獻習用名,分成水稻土、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火山灰土、石灰(岩)土、紫色土、初骨土、石質土、濱海沙土(風沙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沼澤土、濱海鹽土、酸性硫酸鹽土等16個土類;本數據集加工過程中增加了與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GB17296-2009)[5](簡稱「國標」)的對照,規範如表1。


表1 廣東土壤土類規範

廣東土壤土類名 國標土類名(GB17296-2009)
赤紅壤 赤紅壤
紅壤 紅壤
赤紅壤 赤紅壤
濱海沙土 風沙土


廣東土種志中土壤亞類名是在土類名稱前冠以成土附加過程的內容命名,共分成36個亞類。本數據集加工過程中增加了與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簡稱「二普」)匯總規範《中國土壤發生分類系統(1980)[6]以及「國標」的對照,數據庫中保留原廣東土壤亞類名稱以便溯源,規範如表2。


表2 廣東土壤亞類規範

廣東土壤亞類名 二普亞類名(1980) 國標亞類名(GB17296-2009)
赤紅壤 典型赤紅壤 典型赤紅壤
黃色赤紅壤 黃色赤紅壤 黃色赤紅壤
潮濕土 濕潮土 濕潮土
固定沙土 濱海風沙土 濱海風沙土
半固定沙土 濱海風沙土 濱海風沙土


1.2.2 土種命名

[編輯]

廣東省的土種命名基本上是採用群眾習用名,耕地多用單名法,自然土壤則多用簡化的連續命名法,命名方法的共同特點是:水稻土的土種名稱都在土名後加田字,如沙質田、赤土田等;旱耕地的土種都在土名後加地字,如紅沙坭地、赤坭地等;地帶性土壤的土種則一般在其所屬的土屬名稱前加有機質層和土層之厚薄而命名,如麻赤紅壤土屬分厚中麻赤紅壤、薄中麻赤紅壤等。但有的性質較單一的土種會與土屬同名,如潮沙坭土、黑色石灰土等。

1.2.3 土種的歸屬

[編輯]

土種的歸屬,按全國土壤分類定下的原則,對廣東省的基層土壤野外普查過程中劃分的某些土種進行了一些調整。例如山地薄層土壤中,沒有(B)層發育,底層母岩為已風化和半風化形成粗糙母質層的(AC土),都歸屬於粗骨土;表土≤10 cm,底層為未風化的母岩層或母岩碎屑層的(AD土),都歸屬於石質土;而B層發育不好的A(B)土則歸屬於相應土類的「性土」等。

1.2.4 土層及質地符號

[編輯]

(1)土層符號:

水稻土:耕作層Aa、犁底層Ap、滲育層P、瀦育層W、脫潛層Gw、潛育層G、漂洗層E、腐坭層M。

旱耕地:旱耕層A11、亞耕層A12、心土層C1、底土層C2。

自然土壤:凋落物有機質層Ao、草根或草氈層As、有機質層(表土層)A、母質特徵消失層(澱積層)B、母質層C、母岩碎屑層D、堅硬岩石層R。(B)表示沒有發育或發育不好的澱積層。

(2)土層後綴符號

土層後綴符號是表示該土層附加發生的特徵,其表示方法是小寫英文字母附註在主要土層符號的右下方,污染土層以主要污染物如重金屬鎘(Cd)、汞(Hg)等元素符號後綴之,具體見表3。


表3 土層後綴符號

符號 含義 符號 含義
C 表示結核形式的積聚 mo 表示鐵錳膠膜
Ca(K) 石灰板結 k 表示碳酸鈣的積聚
Co 珊瑚碎屑 Sb 貝殼層
e(E) 漂洗特徵 Na(Z) 氯化鈉積聚
fe 鐵子、鐵盤或其它有害的鐵 p 由耕作或其它耕作活動造成的擾動
g 反映氧化還原過程所造成的鐵錳斑點、斑塊 w 指無論是粘粒含量,還是顏色或結構有所變化的土層,一般修飾B層
h 有機質在礦質土壤中的自然積聚層 q 表示次生硅質的累積
He 坭碳或坭碳層 u 地下水位升降影響的鏽紋
t 表示粘粒的積聚 su 表示硫化物的聚集


(3)土壤質地分類命名採用國際制,基本符號包括:砂土(S)、壤土(L)、粘土(C)、粉砂(Si),按上述基本質地符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命名,具體質地符號詳見表4。


表4 質地土層

質地土層名稱 質地土層代號 質地土層名稱 質地土層代號
砂土 S 砂質壤土 SL
壤土 L 粉砂質壤土 SiL
粘土 C 砂質粘壤土 SCL
粉砂 Si 砂質粘土 SC
壤質粘土 LC 粉砂質粘土 SiC
粉砂質粘壤土 SiCL 壤質砂土 LS
粘壤土 CL


1.2.5 土種的描述

[編輯]

土壤剖面構型:每個土種都有特定剖面構型,其特徵土層可以反映其成土的特徵特性。如瀦育水稻土的土種都具有Aa-Ap-W-C構型;漂洗水稻土的土種都具有Aa-Ap-E-C構型,其特徵E層的存在顯示其成土環境經常有大量的側滲水的運動狀況。潮土類的土種,不僅反映出它們有一般土壤的A-B-C剖面構型,且在土種描述中,根據其土體質地層次的機械組成及其粉粘比的情況,說明它是屬於某質地類型,如潮沙、潮抄坭或潮坭等,以表明其質地特徵。各個土種的養分含量,包括全量與速效氮、磷、鉀,有機質、微量元素和pH等,同時列出數理統計的主要數值。

土種的典型剖面體現該土種的中心概念和「個性」。在每個土種的典型剖面描述中,一般都包含有採樣地點、生境條件、地形部位、海拔高度、母質或母土類型、植被和利用方式、剖面層次、土壤結構及主要理化性狀數據等。土壤顏色統一用日制標準比色卡校正,土壤質地按國際制訂正名稱。

生產性能綜述:這一內容主要包括土種的耕性和宜種性、肥力狀況評述、作物生長表現、存在問題、常年產量、耕作制度、利用改良措拖、生產實踐經驗及其效果等。

1.2.6 數據所採用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編輯]

本數據集中土壤理化分析方法主要按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印發的《關於土壤普查省級匯總參考提綱[7]中有關技術規程中要求的分析項目和分析方法、廣東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編印的《土壤理化分析方法》,並參照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編寫的《土壤理化分析[8]一書中有關項目的測定方法進行。各指標具體分析測試方法見表5。


表5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表

指標名稱 分析方法 指標名稱 分析方法
水分 105℃ 烘乾法 機械組成 甲種比重計法(國際制)
pH (H2O) 電位法(土∶水=1∶2) pH (K2O) IN氯化鉀浸提電位法(土∶液=1∶2)
容重 環刀法 浸水容重 量筒、浸水測記法
有機質 丘林法 全磷 (高氯酸+硫酸消煮)–鉬藍比色法
銨態氮 擴散法–中和滴定 鹼解氮 擴散法 中和滴定
全氮 凱氏法–特卡托全自動定氮儀測定 速效磷 碳酸氫鈉浸提(土∶液=1∶2)–鉬銻抗比色法
全鉀 氫氧化鈉鹼熔–火焰光度法 速效鉀 1N中性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
緩效鉀 1N硝酸(土∶液=1∶10)浸提-火焰光度法 亞鐵 鄰菲羅啉顯色法–全自動流動注射分析儀測定
總鹽量 烘乾殘渣法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 醋酸銨法
土壤交換性酸(H++Al3+) 氯化鉀交換–中和滴定法 土壤水解性總酸度 醋酸鈉水解–中和滴定法
交換性鉀、鈉(中性和酸性土壤) 1N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 交換性鈣、鎂(中性和酸性土壤) 1N醋酸銨浸提–原子吸收光譜法
石灰性土壤交換量 草酸銨–氯化銨法 石灰性土壤交換性鈣、鎂 1N氯化鈉浸提–EDTA容量法
堅實度 浙江農大土化系等單位製造的土壤堅實度計實地測定


2 數據樣本描述

[編輯]

2.1 數據庫結構

[編輯]

「土壤學科領域基礎科學數據整合與集成應用(XXH12504-1-02)」項目在數據庫設計過程中參照國內外有關土壤資源數據庫的關係結構[9][10],建成一個具有空間分布關係和分類層次關係的關係型數據庫,可以根據地點和土壤分類進行查詢檢索。按照「地點–土種」關係對用戶進行導航,即通過「省份->縣市名->土種名->土種詳細信息」的邏輯層層深入,最終找到用戶目標土種的詳細信息,包括剖面層次、剖面環境、理化屬性等。

數據集由9張表組成:

(1)土類表:收錄了廣東土壤中的土類名、土綱名、土類描述等信息,數據集錄入過程中參照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GB 17296-2009)對土類名稱規範化,並保留原始土類名稱。

(2)亞類表:收錄了廣東土壤中的亞類名,數據集在錄入過程中增加了相應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中國土壤發生分類系統(1980)》規範化的亞類名、以及對應的GB17296-2009亞類名。

上述兩張表描述土壤發生分類與土壤類型關係的分類信息。一個土類有多個亞類,土類與亞類是一對多的關係。一個亞類有多個土種,亞類與土種也是一對多的關係。查詢時可按照規範化的土類名稱、亞類名稱和土種名稱依次查詢。

(3)土種基本信息表:包括土壤類型名稱、一般性描述、分布和地形、面積、成土母質、主要特徵、有效土體深度、剖面構型、土壤障礙、生產性能、土地利用等,本數據表內容以文字型為主。

(4)土種典型剖面景觀信息表:一個土種有一個典型剖面,該表收錄了典型剖面的採集地點、母質、年均溫、年降雨量、積溫、無霜期、植被、土地利用和主要特徵等其他信息。

(5)土種典型剖面發生層表:描述發生層及其特徵,一個土種的垂直剖面有多個不同深度的發生層,土種與發生層是一對多的垂直分布關係,本表收錄了發生層的土層名稱、厚度、開始和結束深度、顏色、質地、結構、緊實度以及根系情況等,在數據集錄入過程中增加了土層厚度字段,對發生層的厚度作了更詳盡的描述。

(6)土種典型剖面理化性質表:收錄了典型剖面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養分(氮、磷、鉀)、顆粒組成、質地、pH等。一個土種有多個發生層,每個發生層有不同的理化性質。在數據集錄入過程中增加了對原始數據單位的轉換,並保留了原數據單位及其值,以便溯源。

(7)土種統計剖面理化性質表:收錄了統計剖面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養分(氮、磷、鉀)、顆粒組成、質地、pH等。一個土種有多個發生層,每個發生層有不同的理化性質。在數據集錄入過程中,本表也同樣增加了對原始數據單位的轉換,並保留了原數據單位及其值,以溯源。

(8)縣(市)名與土種關係表:一個土種可能分布於不同的縣(市),一個縣(市)可能存在多個土種。這些構成了土壤類型的水平分布關係。為了描述地點與土種之間多對多的關係,構建了地點與土種關係表。該表包括土種ID、土種名稱、縣市代碼、縣市名等字段。

(9)縣(市)名表:為了方便從廣東省各縣(市)查詢,設計了縣市名表,收錄了土種分布地點的縣(市),並在錄入過程中增加了縣(市)的行政代碼和近似經緯度數據。

2.2 數據樣本

[編輯]

目前數據庫只做到了按地點(縣市名)查詢,為了說明數據集的具體特徵,以按地點查詢為例,列出廣東省按縣市查詢土種信息的典型樣本截圖,以便使用者溯源定位、理解數據集內涵。例如:

(1)查詢到廣東的縣市以及地理分布信息(圖1)。

(3)選擇湛江市,得到廣東湛江市分布有的土種基本信息(圖2)。

(3)再選擇固沙土,得到廣東湛江市固沙土土種的分布、主要性狀、典型剖面景觀、發生層以及理化性質(圖3)。


圖片

圖1 廣東縣市及地理位置信息


圖片

圖2 廣東湛江市分布有的土種信息


圖片

圖3 廣東湛江市固沙土土種的詳細信息


3 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

[編輯]

3.1 數據採錄質量保證

[編輯]

本數據集的建設是在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專項「土壤學科領域基礎科學數據整合與集成應用」項目的支持下完成的,其中數據庫設計、標準規範由項目主持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統一制定,數據集的錄入校正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於2014~2015年完成。根據《廣東省土種志》原書數據特徵,在數據錄入過程中相較於統一設計的數據庫模板增減了部分字段,數據完整性和一致性經人工抽查基本無誤。在完成過程中,依據原始資料對各數據字段、單位和數值進行了覆核並依據法定計量單位進行了校正;建立了數據庫設計文檔,具備數據字典和關係結構圖等完整的文檔資料。完成錄入的數據集於2015年提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入庫。

3.2 數據採錄質量控制具體措施

[編輯]

3.2.1 法定計量單位轉換

[編輯]

典型剖面理化性質表和統計剖面理化性質表中的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原始數據,單位為%,錄入數據並檢查無誤後,保留原始數據字段,同時按照法定計量單位增添新的數據字段,將單位更新為法定計量單位g/kg,並錄入經過重新計算的數據。

3.2.2 採樣的深度表示

[編輯]

原始數據發生層深度用每個發生層最上深度和最下深度(如0~20 cm)表示。在錄入本數據集的過程中,將數據分解為兩列,字段名分別為發生層開始深度和結束深度;同時為了更好地表示發生層的相對厚度和絕對厚度,在數據錄入檢查無誤後,增添土層厚度字段,如發生層開始深度為10 cm,結束深度為34 cm,則土層厚度為24 cm。

3.2.3 土壤分類的規範化

[編輯]

為了與現存的中國土壤分類系統統一,在《廣東土種志》中的土類表、亞類表中均增加了與國標(GB/T 17296-2009)的對照。

3.2.4 行政地點的規範化和更新

[編輯]

廣東土種志》從數據調查到成書經歷了近20年的時間,而該書的出版距今也有20餘年的時間了,這期間,我國的行政地點名稱和歸屬有較大變化。為了方便查詢並與現在的縣市名對應,數據集中增加了老縣市名字段,用以表示原書中所述現在已變更的縣市名。此外,為了查詢方便,增添與土種分布相關的省、市、縣行政區劃代碼(GB/T2260-2007)[11]和市、縣近似經緯度。

3.2.5 數據類型約定

[編輯]

數據的基本類型為文本、數字、備註等。依據原始數據,對數據精度進行了設置。由於原始數據有缺失,空值在數據傳輸中數字型字段易人為形成「0」,故對於數據缺失較多的字段,用文本型「null」表示。

4 結語

[編輯]

土壤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土種是基層土壤分類的基本單元,是密切聯繫生產的紐帶,它為因土利用種植、因土配方施肥、因土耕作排灌、因土改土培肥提供科學依據,也可以作為農業結構布局、土壤資源利用和保護、土壤碳/氮儲量估算、土壤養分變化動態、土壤系統分類研究的基礎數據。本數據集的建立也對充分高效利用土壤資源信息,實現土壤資源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背景下產生的《廣東省土種志》,也是目前為止公開出版的最權威、最齊備、最詳盡的廣東省土壤調查第一手資料。

在使用本數據集時需注意:

(1)《廣東土種志》在編撰過程中,因有些土種面積小,材料不足,故將它們歸併於同土屬的其它土種,因此本數據集中列出的土種數量與實際的數量相比偏少,而有些土種的面積比其實際統計面積大些。

(2)限於原書編撰時編者的經驗和水平,對一些土種典型經驗總結不夠,在論述其生產性能,特別是改良利用措施方面,出現重複或限於理論性的說明,未能充分反映各土種的特點。

(3)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後期,對土壤質地分析的要求,全國統一改用國際制,而廣東省土壤質地分析數據除省骨幹剖面是沿用國際制外,市(地)、縣級樣本的分析數據是按前期要求採用卡氏制,後為了與全國一致,按「全國土辦」要求經計算機統一程序轉化成國際制。

另外,本數據集除存儲在Science Data Bank(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460)外,并在中国土壤数据库网站(http://vdb3.soil.csdb.cn/front/detail-中南红壤区土壤综合数据库$zn_location_name?id=440000)发布,用户不需注册,可直接进入页面查询详细数据信息。

致 謝

[編輯]

本工作受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建設「科學數據庫」項目資助,特此致謝!感謝「土壤學科領域基礎科學數據整合與集成應用」項目組成員,特別是潘賢章研究員、高美榮高級工程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編輯]
  1. 施建平, 宋歌. 基於Web的中國土種數據庫[J]. 土壤, 2016,48(6): 1246–1252.
  2.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 中國土種志[M].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93.
  3. 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土種、土屬分類研究[M]. 江蘇: 江蘇科技出版社, 1989.
  4. 廣東省土壤普查辦公室. 廣東土種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6.
  5.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T 17296-2009 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9.
  6.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 中國土壤[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
  7. 全國「土辦」. 關於土壤普查省級匯總參考提綱[Z]. 1979.
  8.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78.
  9. ISO 28258:2013 Soil quality-Digital exchange of soil-related data[S]. 2013.
  10. SHI X, YU D, WARNER E, et al. Soil Database of 1:1 000 000 Digital Soil Survey and Reference System of the Chinese Genetic S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J]. Soil Survey Horizons, 2004, 45(4): 129–136.
  11.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T2260-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7.

數據引用格式

[編輯]

尹春梅. 廣東土種志——基於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集 [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7. (2017-07-26). DOI: 10.11922/sciencedb.460.


本作品在「知識共享-署名 4.0 國際」協議下發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